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iData_大学生参与团学工作对就业力的影响_付欣

iData_大学生参与团学工作对就业力的影响_付欣

大学生参与团学工作对就业力的影响

◎付 欣 常州工学院延陵学院

◎苏 倩 陈养彬 南京林业大学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同时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的就业力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可以促进大学生求职成功提升就业率,同时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入职后建立良好的职业适应,更好的在职场发展。大学生除了本职的学习任务之外,参与学校团学工作可以很好的在求职能力、部分核心就业力方面得到锻炼或提升,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就业力。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参与团学工作对相关就业力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团学工作;就业力

一、就业力、团学工作概念释义1、就业力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把就业力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国内定义:所谓就业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就业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笔者通过对中外研究成果总结它包括求职能力、核心就业力和心理品质。求职能力一般涉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求职礼仪、自我推销能力等;核心就业力一般涉及专业能力和专业外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有关专业和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专业外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心理品质是构成就业力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标准。它具体包括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敬业精神、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及思想道德修养等。

2、团学工作

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学生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社团等)即为团学组织,团学组织是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团学组织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开展的团学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和学校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对于教育、管理以及服务广大青年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团学组织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团学工作即为在上述机构中拥有相应职位,扮演相应角色,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的工作。

二、团学工作对求职能力的影响1、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方面

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会让个体受益终生,使得毕业生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也是毕业生在求职应聘前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求职能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环境评价、职业定位、确定目标、实施策略、评估与反馈等,相关学者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方面的研究众多,在此就不再对以上步骤一一赘述。

大学生参与的团学工作,在很多方面与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潜在的联系或某种相似。在开展团学工作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活动的开展,对于主办方即相应的团学机构来说,都要经过企划、执行、总结等过程。分解来看:首先,要认识组织及组织相关成员的情况,同时在不同角色上的成员对自我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看看自己在活动中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其次,对想开展的多个方面的活动进行研究,全方位的了解不同活动的形式、特点、要点、难点,形成各类活动的大概宗旨,预期活动的效果。再次,活动前期内外部环境调研,了解各种环境对可能开展的活动的影响,比如有些活动要考虑合适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参与活动成员的学习工作安排,天气,路程等。接着,综合考虑团学组织特点、活动及内外环境因素,找到最佳匹配点,进行活动定位。然后确定具体的活动项目、活动方案、要达到的目标,如果团学组织确定的目标是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大型活动,这就要求进行活动分解,逐个达到目标。所有的一切前期工作准备妥当,团学组织分工协作,开始具体实施已有方案,脚踏实地的做好团学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最后,同样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改善。从上述类比分析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相关团学工作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似之处,大学生参与团学工作在实践中切实锻炼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2、求职礼仪方面

求职礼仪是一种公共礼仪,是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与招聘单位接待者接触时应具有的礼貌行为和仪表形态规范,它通过求职者的应聘资料、语言、仪态举止、仪表、着装打扮、面试后续礼仪等方面体现其内在素质。

大学生参与团学工作,从入门开始就在强化他们的礼仪意识。众所周知,大学生无论要加入那种团学组织,无一例外的都要进行竞聘,参加竞聘的形式多样,有的是规规矩矩的面试,分管相关组织的老师和组织的主要干部组成面试小组,应聘者进行自我介绍、才艺展示等过程接受面试。有的是声势浩大的竞聘演讲等。这既是学生干部选拔同时也是求职的仿真训练,大学生在竞聘过程中,竞聘者一定关注到了个人的衣着形象,举止言谈等求职礼仪,同时招聘部门的招聘人员也几乎全是大学生,竞聘者和招聘者相互学习、相互提醒,互动提高求职礼仪,另外分管老师也要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点评,这对大学生掌握必要的求职礼仪是很有帮助的。

参与团学工作的大学生在开展工作时,涉及很多要在公共场合露面的情况,团学干部思想品质、政治觉悟普遍较高,在公共场合他们肯定要考虑自己组织的形象,维护班级、院系乃至学校的形象,这无疑要求他们格外注意自身各方面的礼仪。在团学组织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求职礼仪,对大学生毕业求职乃至入职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团学工作对核心就业力的影响1、团队协作能力方面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谐高效的团队作用得到了凸显。企事业单位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发展需要内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部门内部又需要员工的有效协作。良好的团队工作能力:尊重团队成员,将个人努力与实现团队目标结合起来,完成自己在团队中的任务,以实际工作支持团队的决定,认识到团队成员的不同特点,并且把它作为可以接触、学习知识与获取信息的机会。

团学组织成员普遍有着较高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对同学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另外,他们热爱集体,有集体荣誉感,凡事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团学活动大多不是某一个学生自己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很多同学的共同努力,协作完成。比如“挑战杯”,创业大赛,就是团队协作精神激发的创造性的体现,每件作品都是协作的产物。另外,团学组织开展的常规工作,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歌咏大赛、运动会、各类常规会议等无一例外的需要良好的团队共同协作完成。大学里因兴趣相合而自发形成的社团更是强调成员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这是让每位参与大学生受益一生的财富。在团学工作中,团学干部的团队协作能力是最能得到锻炼的核心就业力之一。

2、组织协调及人际交往能力方面

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能力。

一个好的团学组织必定是一个人际交往融洽、组织协调顺畅的团队。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来自不同的地域,风俗习惯、生活习性、个人爱好都不尽相同,这正好为大学生们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大学生参与团学组织工作,组织协调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活动的开展一般都要涉及学校多个行政部门,团学组织内部多个部门多个成员,乃至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团学干部在开展活动或者开展日常工作过程中要组织协调内部成员关系,学校行政部门的关系,广大大学生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在团学组织里,团学干部要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包容他人,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奉献,学会合作。任何团学组织都是由数量不等的工作伙伴组成的,每个人都有与其他同事互相沟通交往的需要。即使是学习上的优等生,在团学工作中也必须注意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在开展团学工作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克服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不自信、羞于开口、不太尊重他人、不善于交流、个性强不合群等问题,掌握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

团学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职场中,问题随时会出现,能够迅速地分析问题,拿出解决方案,是一个优秀员工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团学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面大,比如体育比赛、辩论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竞赛、读书节、名人讲堂、歌咏比赛、英语表演、各类晚会和各种团学工作会议等,组织或参与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特别是外出的实践活动中甚至会遇到危险的场景,这要求大学生不仅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勇敢的品质,更应该具有当机立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多彩的团学工作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使他们步入职场后,能够面对问题不慌不乱,从容镇定,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工作任务。

四、对大学生的建议

十年寒窗苦,进入象牙塔,大学生同学们应该在大学里抓

紧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在学习之余,更应该想方设法的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素质。团学工作是最贴近大学生的工作,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团学工作中去,在服务同学、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同时去开阔视野,强化心理、提高素质、增长本领。为毕业后更好参加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超等.关于毕业生就业力培养模式的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0).[2]韦颖等.塑造“就业力”,提升“就业率”[J].职业时空,2010(2).

[3]韩玉强.就业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核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本文得到南京林业大学2010-2011学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课题《研究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及分析研究》的支持与资助。

探究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对策

◎梁 健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及共同参与,由此笔者探究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三点对策即:实行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建立健全保障大学生市场就业的法律法规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有效;促进;对策

现阶段,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培养规模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为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笔者在此提出以下三点对策:

一、实行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

实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创业必然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栋梁,担负着建设和发展国家的重任,我国要想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在经济上列于世界强国之列,就必须依靠大学生的经济头脑和实践等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所以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在2009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提出过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当前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很是不利,往往都是需大于供,大学生每年都有几千万要就业,这与每年招聘会上的用人单位反差太大,所以必须鼓励大学生自行创业,在社会上自主找到就业空缺,自己或学生团体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就业道路。当地各级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经济及商业管理上要对大学生开绿灯,比如小额诚信贷款业务、尽可能多的减收或免收大学生的税收、多方位多渠道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在置办店铺或开业时尽量为大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大学生如果随时有不懂或不会的问题政府应该派专人扶持,以便给创业大学生提供最优质、最快捷、最便利的全方位服务。并要长期坚持,以致彻底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具体应当采取以下对策措施:其一,政府有关部门和公立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促进的常设工作机构;其二,各高校普遍开设创业课程,并进行有关的各种培训,以及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其三,增加对大学生创业的经济资助,大力发展大学生风险投资基金;其四,对大学生创业进行项目制评估和扶助。更重要的一项,则是从根本上努力改变观念问题,培养大学生和社会的创业理念。

二、建立健全保障大学生市场就业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的法规,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大学生就业需要相关的就业法律法规限制,它可以衡量大学生的多样双选活动,所以即将就业的大学生必须要掌握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尽量建立健全保障大学生市场就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大学生依法创业,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纳人法制化的轨道,稳妥的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2008年,我国实施了“劳动三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标志着我国就业法律法规体系正在逐步走向健全和完善,在大学生就业难和正在走向市场就业之时也已经引起许多大学生的重视。《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使大学生的就业有法可依,为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提供了法律保障;还有《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对预防和解决好大学生就业中的争议也有很好的作用。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调整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结构

首先要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专科教育,稳定发展本科教育,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强化所学专业对于人才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尽量大力强化所学专业的实践建设,尽力培养一批批远见卓识、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足智多谋、专业水平高、技术过硬、敢于开拓、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高科技技术人才,专业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强、有实干精神、能吃苦耐劳的实干型职业人才。在办学结构方面,尽量避免我国一部分高校教育办学结构中存在办学规模不平衡,学生学习效率偏低的不良现状,进一步确立公办、民办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方针,完善高等教育的投资机制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引导民办高校走合并重组的发展道路,发挥民间机构对大学质量的评估与监督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二)优化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大学生学习理论与文化知识主要是为应用于实践就业而服务的,所以高校在制定专业课程时要时刻为大学生就业考虑,使所学专业确实能在实际就业中发挥它的巨大作用。高等教育日益兴旺,当高校教育一定要注重学生思想品质及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培养。真正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只知道苦干而不能创新的体力劳动者,而是具有高新技术的拔尖人才、专业人才,在某一领域或某一专业有很深的造诣,能培养和带动普通员工完成企业任务的带头人。另外高校课程的设置还要顺应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调整课程,改进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不同的需要。

(三)改革教育模式,实行完全学分制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所实施的学分制并不是纯粹的学分制,而是所谓的“学年学分制”,从本质上讲仍属于学年制,即以自然班为教学单位、按学期或学年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决定其升级或降级等,唯一不同的只是把在学年制下所修课程成绩按学分来计算和设置了少量的选修课罢了。这种“大一统”的教育模式,即统一招生,统一入校,统一毕业,就造成人才统一就业的集中性。完全学分制的优点在于使学制具有很大弹性,疏散集中就业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促进我国大学就业还要从政府、市场、高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寻求对策。使其各司其职,准确定位,扮演好相应角色,并形成相互配合的就业体制与保障体系是解决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但由于篇章有限,笔者只作粗浅的探究,希望对大学生就业有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黄海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现象的表现及危害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2]赖德胜.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3,7.[3]李丹.关于一次就业率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51.

[4]李光辉.对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