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未来十年中国汽车需求预测

未来十年中国汽车需求预测

未来十年中国汽车需求预测
未来十年中国汽车需求预测

未来十年中国汽车需求预测

1999-9-14

迅速增长的国内汽车市场是中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主要优势所在,它同时也极大地吸引着国外的汽车厂商。本文主要对未来十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情况作一展望,首先回顾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汽车市场的发展情况,然后在对不同发展阶段下汽车保有和汽车需求情况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预测了未来十年我国汽车市场的需求情况。

一、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1978-1997)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9.7%的速度增长。高速的经济增长极大地刺激了各类交通运输的发展和汽车需求的增长。由于没有每年汽车销售量的数据,我们忽略汽车库存量的变化,用各年的汽车产量加上进口量并减去出口量来估计各年汽车消费量。表1所列数据表明,1980-1998年间,我国汽车消费量年均增长10.4%,其中轿车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18%。

近20年来我国的汽车需求呈现出很强的波动性。表1表明在汽车需求扩张时期,年增长率往往在30%-40%以上,轿车需求则成倍地增长。在汽车市场进入低谷期,需求则大幅下降。轿车作为高档消费品,其波动性要强于全部汽车产品。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轿车需求保持较快增长速度。90年代轿车需求的年增长率为31%,尽管自1995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需求较弱,轿车需求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表1汽车需求的变化情况(1980-1998)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1998》,《1999中国汽车市场展望》中数据估算。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市场引导作用的逐步增强,汽车需求的波动导致了我国汽车生产和汽车进口的波动。图1表明,与汽车进口量的变化情况相比,汽车生产虽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需求变化的影响,但其波动相对较小,而进口则随市场需求的波动发生跳跃性的变化。汽车市场需求的任何波动,会直接通过进口量的变化而充分反映。如1983-1985年汽车需求扩张时期,汽车和轿车的进口量每年增长3-4倍,在1989-1990年的市场萧条时期,汽车进口量仅有6-8万辆,是1985年高峰时期的1/5。在1992和1993年,进口量又达到21万辆和31万辆的水平。

图1 汽车和轿车国内产量与进口量的增长率(1980-1998)

1995年以来,汽车需求增长缓慢,汽车进口量也连续大幅度下降,但国内汽车,特别是轿车的产量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国内汽车工业在近年来逐步成长起来,已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近年来汽车进口量的持续下降一方面反映了国内需求不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来自国内汽车厂家的竞争。图2表明虽然近20年来汽车进口量有所波动,但总体上看,进口汽车的市场份额是不断下降的。近年来这一趋势则更加显著。在1998年,进口汽车所占市场份额由1992年的18.5%降至2.5%,进口轿车所占市场份额则由1992年的61.1%降至3.5%。虽然在未来随着需求的扩张进口汽车比重仍可能有所上升,但长期来看,过去那种进口轿车在我国轿车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已根本改变,进口汽车在国内市场上的地位将逐步弱化。

图2 进口汽车在国内市场份额变化(1980-1998)

二、汽车保有量预测(1998-2010)

从1980至1997年间,我国汽车保有量由178万增加到1219万辆,年均增长12%,人均汽车保有量则从1978年的千人1.4辆提高到1997年的9.9辆。图3表明,1980年以来,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并且在总体上看,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略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而载客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部汽车的增长速度。

图3 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的增长情况(1981-1997)

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发展情况是与国际经验相一致的。世界汽车发展的经验表明,各国人均

汽车保有量的水平和其增长情况与各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均汽车拥有量较低,汽车需求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略高于1,这时汽车需求主要体现在对货车和客车的需求上;在第二阶段,经济增长加快,汽车需求和汽车保有量也增长较快,但汽车需求弹性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提高;在第三阶段,经过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轿车开始进入家庭,人均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汽车需求弹性可以接近或达到3;在第三阶段,在汽车普及率达到相对高的水平之后,汽车市场趋于饱和,这时汽车的需求弹性接近1。

由于汽车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的高度相关性和其阶段特征,对中国未来的汽车保有情况进行预测,一方面需要通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经验的分析,给出汽车保有量与发展阶段间关系的定量描述,另一方面需要对中国目前和其未来的发展阶段作出正确的判断。

人均GDP通常是判断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依据的指标。但是,为了将不同国家的产出或人均产出水平进行比较,需要将用各国自己的货币单位度量的产出转换成一个共同的单位。通常,最简单的办法是采用汇率转换各国的货币单位,但是,汇率仅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是可贸易品购买力的反映。在发展中国家通常工资较低,一些非贸易部门的价格也较发达国家低,所以汇率通常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购买力。而且,汇率还受到资本流动的影响而波动,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近年来由于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全球资本流动的急剧增长,汇率往往波动很大,不能成为购买力的可靠指标。

近年来人们倾向于采用购买力平价(PPP)的方法进行货币单位转换和国际比较(专栏1)。按照购买力平价汇率,一个单位的本国货币在任何地区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是一样的。过去几十年中一些国家统计机构、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已经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这一方法,估计出了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也采用购买力平价汇率来进行人均GDP的国际比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