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色彩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色彩

1 / 9

xxxx的朦胧色彩

姓名:

何惠兴学号:1006班级:05中文(高明班)

“古来情语爱迷离”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爱情诗最显著的特点。“迷离”就是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就诗歌而言,是指其表层艺术形象

所显现出来的是一种难以琢磨或琢磨不透的思想感情。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义,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

人产生一种朦胧、徜恍的审美感受。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色彩即他用神话,用典故,用比兴,用象征,表现他对爱情的追慕渴望以及失望的幽幽怅怨,熔铸了诗人对自己人生遇合无限胃叹。

李商隐自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一生经历了宪、穆、敬、文、武、宣六朝,正是史家所谓中晚唐时期。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元气大伤,漏洞百出,与昔日相比,则不可同年而语矣!李商隐一生的遭逢际遇,处处与他的时代相切相关。他目睹乱世,对国家很关心,有做一番事业的抱负,但因仕途坎坷而终不得施展。他无意介入牛、李党争,但一生却始终被牛、李党争所纠缠,受牛党中人所排挤。他早年失恋,中年丧妻,一生中又屡屡为情爱而痛苦。这样的生活遭遇,养成了他忧郁感伤的性格,多愁善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最能代表李商隐诗歌成就的是他享誉千载的爱情诗。自清代以来,

注释家尽可能地将这些有题和《无题》的爱情诗解说成政治诗,他们自己受惯了封建统治的熏陶,以无情者的心理揣测有情人的歌咏,动辄就联想到他跟令狐陶的关系。其实令狐陶对商隐有什么厚恩呢?先拉一把,后推一掌,什么德性?商隐怎么会对他产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感情。诗的本质是言情言志。李商隐有意埋没事情的真相,以隐僻的形式表达他的爱情,令我们感受到它的美丽、深邃和神秘,事幻而情真,猜不透,说不尽,这正是诗人要达到的目的。这一百多首的爱情诗,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他把对外在世界的各种复杂感受高度浓缩在爱情诗中,以精美的艺术之笔铺写了一种渗透灵魂的大悲凉。

2 / 9

一、情调婉曲意蕴深。1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说: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李商隐的爱情诗确实给人这种感觉。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婚姻是不合法的,而他的初恋又发生在道观中,这样,这位年轻的小道士还要避开道教的森严戒律,又多了一道障碍。他以诗来抒写初恋中的种种感情,自然不会采取中国诗传统中“直赋本事的赋”体,而是选用比兴。由于他出色的才华,又把道经中常见的想象、象征糅和进比兴的传统,于是写出了独创一格的爱情诗。

李商隐23岁爱上了玉阳山西峰灵都观里的一位年轻、美丽、能

歌善舞的女道士①,而在男女恋爱中,男性往往是主动进攻者。《一片》写男方正劝说女方,要抓紧时机,快快恋爱。首联“一片非烟隔九枝”。诗人用“非烟”,这是吉祥云气,暗示这场恋爱肯定成功。但“蓬峦仙仗俨云旗”,所以诗人无法接近她。初恋

的情怀是真的,23岁的诗人爱上宋真人,去追求幸福的爱情,

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封建道学的卫道士对这是斥责的,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正指这种现象。而恋爱中各种惟妙惟肖的感情,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这首诗中的感情,似乎更难启齿。男方怀着强烈而美好的情怀,女方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拒绝。如何劝说,如何表达,这不是难题吗?这首诗的后半段,通过榆荚飘散,桂花失落,形象地表达了月圆月缺、星转斗移、时光消逝的意思。“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则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忧

心如焚、希望女方莫辜负大好韶华。这首诗前四句的朦胧气氛的渲染是很成功的。

《镜槛》中,诗人把心仪的人比作美丽的芙蓉花、晶莹的翡翠。尽管姑娘地位并不高贵,但诗中刻画了她聪明能干及优雅的姿态,形象更为迷人。诗人与姑娘之间如同隔者五里雾,迷迷糊糊,又如同隔着三秋之河看不真切,诗人含蓄的表示要获得这位美丽、机智的姑娘的爱情。

李商隐常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中化用典故,以其神秘遥远来给诗歌营造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这些浓缩了一个个小故事的典故,

使诗句在凝炼的同时有着丰富的内蕴。

3 / 9

《闻歌》全诗写一位来自宫中的女冠,极善唱歌,引起诗人无限的爱慕。诗人连用四个与宫中有关的典故,置于诗中:

“铜台罢望归何处?玉辇忘还事几多?青葱路边南雁尽,2细腰宫里北人过。”分别写了曹操、周穆王、汉宫和楚宫,列举了四种宫中的歌女,命运都极悲惨。诗人无非在暗示她:

你幸好离开了皇宫,否则,生活于禁宫,苦海无边。还是做一名自由自在的女子能享受人间的欢乐!

xx曾批《蜀xx》xx:

“其辞怨以怒。”②诗的首句写玉阳山上的音乐美才,禀赋优良,高拂星辰。“上含非雾下含冰”却似兜头一盘凉水,使人吃惊,这棵高桐如今遇上了麻烦,上有似雾非雾的东西笼罩,下有厚厚的冰层包围,她的处境十分险恶。诗人巧妙的用了《史记》中的典故。末句写高桐被人砍去作琴去弹《坏陵》古典,这棵飘拂星座的“高桐”,已不再属于诗人了。“桐弗千寻凤要栖”只是昔日的回忆了。全诗写了宋真人受到外力的迫害之后,她再也无法与诗人幽会了。诗人欲求不得,欲罢不能。他一腔愤怒却又极尽无奈。《中元作》通篇用道家道教之典,写诗人与女冠之间的恋情,他们两情相定,但又无法成婚,其痛苦是深沉的。

爱情生活中,有些涉及隐秘的男女幽欢,若作平铺直叙的白描,则很难处理,那是《金瓶梅》之类小说的拿手好戏,可是写诗就

不行了!诗要雅化,要诗化。因此,李商隐就在结构上采取跳跃式,打破时空的顺序,造成灵动的意象,造出朦胧、幽雅的迷人画面,如《昨日》《圣女祠》都采取这一路的创作方法。

二、托物寄情,景物与情思缠结。

由于他那敏感的心态、浓重的未世心理,使他特别容易沉浸于个人天地中,容易将客观外物主观化、移情入景的创作方式,通过比兴象征的手段、借彼言此,抒发郁结不清的情绪。

4 / 9

《槿花二首》表面写槿花,实则借花喻人。槿花朝开夕调,诗人以槿花比女冠,仅取其红颜易谢,青春消逝极快的意思。“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诗人借残阳抒发空虚落寞的感觉。回头问残阳,残阳不语,只有空虚,比看着“啼笑两难分”的人更痛苦!

有一位友人对我说,有时来到与昔日恋人相会相知的地方,心中感伤得恨不能将这个地方移为平地。李商隐这个至情至圣的痴情种子,有一次,做客途经圣女祠,情人已离去,因而诗人情绪感伤而沉闷,思念的感情极浓极强烈,写下了《圣女祠》一诗,前四句“杳霭逢仙迹,苍茫滞客途。何年归碧落?此路向皇都”。写自己客途经过圣女祠,窈窈霭霭,3

苍苍茫茫,色彩暗淡无光。扑面而来的即是悲剧色彩。读了此诗,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么暗淡无光的不仅仅是那一片景色,这也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

李商隐不但能以悲景写己意,而且善于用一种反衬的手法,突出自己的情感。例如,春天本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但诗人却有这样的感受“春心莫共花争春,一寸相思一寸灰”。这首〈〈无题〉〉前六联写诗人回忆到年轻时与情侣的爱情。感情强烈,但末联诗人回到现实,青春早已消逝,意气索然。春心若与花争发,则带来身心更大的悲伤,乃至“一寸相思一寸灰”。最通俗的七个字,却含义无穷。颓唐感伤到这个地步,与自己青春的消逝、政治、生活、爱情上的遭际都不顺畅很有关系,因此,眼前的美景却唤不起诗人愉快的神经。

诗人的一生是怀才不遇的一生,这与幽于永巷的美女是何其的相似!“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诗人问:

你在何处弹哀筝,吹急管?声音如此凄清急促,此刻,外面是樱花盛开,垂杨拂岸,春意荡漾,令人精神昂扬,可是你却在永巷之中,樱花如何开,杨柳如何美,你一概无权知道,这岂不令人回肠荡气,伤心入骨!

为了生计,李商隐一生与妻子王氏聚少离多,郁郁寡欢,百无聊赖。他把对妻子的一腔热情都倾泻在诗篇之上。尤其在他睹物思人时,景物与情思更纠缠在一起。当人们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时,应该会与《巴山夜雨》有共鸣吧?“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以巴山、夜、雨、涨秋池几个鲜明的意象,渲染了诗人烦郁

5 / 9

愁苦,凄苦寂寞的心情。涨秋池的意象特别丰富,秋雨绵绵,

淅淅沥沥,池塘不断地涨水,把滞留异乡者的焦急心情,烦躁不安,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眼里,秋天是一个伤感的季节,远离亲人的李商隐也不例外。《摇落》全诗借摇落萧瑟的秋季,抒写自己对京城妻子的深挚的思念。感情真挚,缠绵悱恻,情调感伤,不用典故,平实感人。情景交融,善于渲染。“水亭吟断绝,月幌梦飞沉”,白天,诗人身在水亭,断断续续地吟诵着思家之诗。深夜,人在床上,无法入眠,透过门帘,看到月亮,自己迷迷糊糊,梦中飞会了故乡。“古木含风久,疏萤怯露深”为秋凉而怯,前程暗淡,返回京城的路更艰难,故接着写黄牛滩水流湍急,白帝城屯云阴霾,诗人命运多折,受尽了生活的捉弄,他似乎感到自己一生命运,与结婚甚有关系。这桩婚姻给他带4来幸福的爱情,但也给他的前途蒙上阴影。

《端居》也是诗人客居异乡,忆家思乡之作“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一句移情入景。本是荒凉之景,红树传统中有些亮色,但置于本诗中,也蒙上了悲哀的色彩,没有带来一丝一毫的欢乐。蒙蒙细雨中,寥落的月色中,在这两种气候中,青苔和红树就显得格外其冷凄冷寂寞。在这些景的背后,是诗人对亲人的苦苦思恋以及无法排遣的忧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对亡妻的思念,是一句真情的告白。李商隐自王氏死后,人生变得暗淡无光,他采取委婉的手法,也写下了不少情景相融的悼亡诗。

《房中曲》冯浩认为这是李商隐的第一首悼亡诗。当时诗人感情太激动,看到夫人的遗物,触景生情。一缕缕愁思越积越浓,最后,弥漫于诗人的全身心,直到弥漫于天地万物中,真是哀怨动人,朱彝诗云:

“言情至此,奇辟千古所无。”③诗人从夫人的象征——蔷薇花写起,然后再写她的遗物,物在人亡,诗人触景生情,怎能不悲伤呢?至今,我们仿佛还听到诗人撕心裂肺的痛哭。

《正月崇让宅》“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俳徊。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蹁拂帘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这是一首优秀的悼亡诗。首两句写亡妻居室的环境:

6 / 9

庭院小径,已生绿苔:

一重重门,都禁闭着锁,走廊幽深,小阁荒寂,人见到这种环境,悲痛得来回徘徊。颔联写一种更大的环境,月含晕,模糊不清,将要起风,露水尚寒,严冬尚未消逝,春花无法开放。晚联写晚上的景象:

这附近荒凉冷落,已有蝙蝠出没。老鼠翻动窗纱,令人又吃惊又猜疑。末联写诗人的想象与感觉。诗人即景起兴,以景寄情,着力刻画荒凉、寂寞、冷清、孤独,鲜明的意象极富想象力。一往情深,分外感人。

三、天上人间,梦幻与实境交织。

xx曾经说过:

“最杰出的艺术家就是艺术家的想象。”④马克思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⑤李商隐爱情诗感情炽热,神思驰骋,新意叠出,幽邃朦胧,使人遐思无穷,迷离恍惚,想象空间广漠无限,意蕴多层。

《日高》这首诗,重点写一位睡美人,以及自己对她的艳羡爱慕,愿意为她作出一切5的牺牲。其中颈联“飞香上云春诉天,云梯十二门九关”,写诗人欲飞上天,向天帝倾诉自己对睡美人的爱慕之情款。可是,道观内碧城十二,很难进去。天帝居处,云梯十二,重门紧锁,也无法上天去一诉衷曲。结尾作幻想语“轻身灭影何可望,粉蛾帖死屏风上。”让我变成一只粉蛾,飞进镀环门锁,飞入水晶门帘,这样就可以尽情欣赏这位睡美人。这是诗人为自己心爱的人,甘愿作一切的牺牲。《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这是写五更梦醒后的情景,仙女行踪,轻盈空灵,进入诗人梦境,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可是梦中幽会后,她却“去绝踪”,这把飘渺的梦境写得何等的出色!末联写诗人的失恋之苦:

昔日她在灵都观,尽管压力重重,毕竟尚有相见的机会;如今她被遣返回宫。一去不复返,则恍如隔世,故顿生“更隔蓬山一万重”之感。

李商隐与宋真人虽未成为夫妻,后来却保持着正常的友谊,保留着对昔日美好的回忆。

7 / 9

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姐妹》中,“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讲宋真人在灵都观学仙时,被禁闭在碧城十二楼中,得

不到自由。由赏月而联想到嫦娥,由嫦娥而联想到昔日常以嫦娥来比宋真人,十分含蓄优美。“应共三英月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意味着宋真人所处的华阳观,与昔日的碧城十二一样,仍

然有很多的清规戒律,没法自由自在,透露出诗人未能与宋氏共同赏月的懊恼情绪。此外,“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都给读者以巨大的联想余地。

四、回旋往复,情意深挚。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篇通过描绘昨夜相见的幸福和今晚间隔的

相思,抒写自己对恋人的热切怀想。这里有美好的追忆,有痛苦的思恋,有想象对方生活中的热烈欢快,也有现实中自己处境的寂寞无聊。回旋往复,情意深挚。特别是其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句,既写出间隔中无翼可飞的烦恼,也写了离别之后心有灵犀的安慰。苦闷而又欢喜,矛盾而又统一,极其委婉深曲地写出了热恋中人的复杂心理,表达了深挚缠绵的爱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通过描写难得的6

相见与难忍的离别、忠于爱情的表白和誓言、恳切真挚的祝福和愿望,表达了恋人之间缠绵执着的深情。其中颔联鲜明准确的形象比喻,表现恋人深挚的眷恋痴情,语奇情深精警感人,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深刻表现出美好情愫被毁灭的苦痛,读之使人回肠荡气,心堕魂坠。著名的《夜雨寄北》对妻子的思念之绪,就在现实与未来,未来与追忆的时空中回旋往复,不断加深。“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以共剪烛芯的想象来突出对妻子的思念,真切感人。

由于比兴、象征与寄托的交融运用,他的爱情诗自然呈现出意蕴曲折,朦胧迷离的特点。冯浩语:

8 / 9

“总因不肯一吐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⑥总之这些诗歌既刻画出两情缠绵不绝,执着深沉,纯净高远的境界,又由于社会的种种不幸、个人浓重的身世之悲,爱情诗又打上时代感伤的烙印,呈现出一种深刻的悲剧色彩,迷惘惆怅和刻骨的寂寥。

注释:

①钟来茵.李商隐爱情诗解(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7.

②纪晓岚语.钟来茵.李商隐爱情诗解(M).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7.

③朱彝语.钟来茵.李商隐爱情诗解(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7:

206.

④黑格尔语.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M).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0,

298.

⑤马克思语.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

大学出版社,1989,

68.

⑥冯浩语.玉溪生诗笺注序(M).罗锡诗、夏晴.中国文学通史(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9 / 9

317.

主要参考文献:

(1)钟来茵.李商隐爱情诗解(M).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7.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

中华书局,

1998.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