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浅谈历史背景与作家经历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

摘要:魔幻现实主义是在二十世纪中期首先出现,而后影响到世界范围内作家创作的一种文学流派,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寻根文学流派的影响尤为深远。其中魔幻现实指的是“试图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其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即可以概括为在作品中加入了魔幻的元素,通过这种方式来集中表现现实,本质仍然为现实。本文中讨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着重强调了魔幻现实主义与后现代派中的荒诞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区别,然后介绍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简单介绍了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随后对本文探讨的核心,历史背景与作家个人经历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的影响,次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讨论了拉美与中国整体的环境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然后选取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三部作品以及莫言的《红高粱》《檀香刑》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历史背景与作家个人经历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创作。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魔幻因素百年孤独莫言

本篇文章讨论的是针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背景即个人经历对其创作作品的影响。因此在讨论问题之前需要对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和有哪些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作品有必要了解。

魔幻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作品

谈到现实主义,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而魔幻现实主义的受众相比之下就要少一些。魔幻现实主义不像现实主义,从古至今一直被作家无意识地不断的使用,而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盛行起来的文学流派,不同于传统的文学集团,他是一种群体性的倾向,是拉美作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个人经历创作出的,主要集中在小说领域。魔幻现实主义被提出后引发了剧烈的反响,后渐渐演变为一种跨越地域与时代的文学流派,并多次获得了诺奖等奖项,因此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魔幻现实主义在文坛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是由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发表的一本评论后期表现派绘画的专著《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提到的,他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区分魔幻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较好区分,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加入了魔幻的元素来反映现实。而魔幻现实主义和超现代主义的区别可以用安徒生·因佩特的话来解释“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阿伯利纳尔曾说到“当人类试图模仿行走时,他创造了与腿并不相像的轮子”,即超现实主义中的现实指的应是自然而非现实主义中的现实,这一点与魔幻现实主义有很大区别。而荒诞派则是利用有原因与结果的悖逆,愿

望与现实的分裂,目的与方法的脱节,现象与本质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冲突,个体与类别的隔膜等等所产生的的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变的非理性现实,目的是为了反理性和反传统。魔幻现实主义则是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夸张的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一种“神奇现实”。魔幻只是一种手法,反映现实才是根本目的。

谈到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介绍。

1.早期。在1930年,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发表的《危地马拉的传说》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出版象征着拉美作家们开始关注反省本大陆的传统意识与历史文化本源。

2.中期。二十五六十年代,是魔幻现实主义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如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以及最为著名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他的“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作品《百年孤独》等等。

3.后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魔幻现实主义已渐渐趋于成熟且影响世界范围内的一大批作家。而中国作家受其影响尤为明显,以寻根文学的提出为标志,中国开始出现了韩少功的《归去来》、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扎西达娃的《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和《西藏隐秘的岁月》以及莫言和他的一系列作品等一大批公认的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优秀的作家作品。

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先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起源看起,魔幻现实主义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拉丁美洲是有其必然性的。一方面,拉丁美洲环境优美资源丰富而经济政治始终处于落后的状态,人民生活困苦,处于在外国侵略与本土专政的压迫下,外忧内患。随着一大批拉美作家游历或流亡在欧美诸国,对比拉丁美洲与欧美的状况,他们受到了深深的触动,民族精神开始觉醒。他们意识到了阻碍拉美发展的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本土独裁政治,落后的制度与愚昧迷信的思想,于是希望用笔来揭露现实,激发人民意识的觉醒。另外一方面,拉丁美洲充斥着瑰丽壮美的神话传说。拉丁美洲这片土地上曾出现过辉煌灿烂的古代印第安文化,十五世纪的玛雅、阿兹台克和印加三大文化。同时拉美的人口组成十分负责复杂,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移民,与殖民而来的非洲黑人。而且还有欧美殖民者们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与本地残留着的宗教迷信的封建生活甚至是原始部落图腾崇拜式的生活方式的冲撞。这些迥然不同的观念在拉丁美洲同时和谐地存在着,并且深刻影响着本土作家的观念与写作方式,而这也恰好符合拉美作家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即创作出属于拉美自己的文化流派。因此,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起源来看,其中的魔幻元素是作家们在本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而第一要义一定是揭露拉美本地现状,将人民从封建的思想中唤醒,因此魔幻现实主义的本质是在于现实因素的。

讨论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起源后,可以对为什么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也如此繁荣进行探究。西安曾经召开过关于讨论魔幻现实主义与马尔克斯的讨论会,会议讨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起源发展与特点等。而中国也与拉丁美洲有相似的历史背景,文化悠久而深厚,乡村与偏远地区仍保留着一种迷信封建的状态,瑰丽而又壮美的自然环境与人的抗争,遭受到帝国主义的入侵而又奋起反抗,人民的意识从愚昧无知逐渐走向觉醒。而中国人本质里是有魔幻现实主义所需要的丰富的想象力,最简单的从四大名著中飞天遁地,七星续命,太虚幻境,风月宝鉴还有魏晋志怪,唐传奇,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奇异瑰丽的故事,都体现了这一

点。至于对现实的反省意识,更是不用赘述了。同时在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有共通性的前提下,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发展演变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如莫言的作品成功之处恰恰在于他把控住了生活的根基,描写中国北方小镇高密乡的农村底层,结合他对民间文化的沉醉,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挖掘人性,探索民族文化内涵,寻求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而这些与伤痕累累的中国近代发展经历与莫言本人当过兵,见识丰富,土生土长的经历都是分不开的。

结合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考察

谈到魔幻现实主义,有一座丰碑般的著作肯定是不能绕开不谈的,即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用他充满魔力的笔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的逐渐衰落,作品中充满着神话传说等各种神秘的因素,运用想象力把现实与魔幻糅合在一起,构造了一个奇妙瑰丽的世界。在这本作品中时间观是无秩序的甚至是颠倒的,从第一句话就包括了未来现在过去三个时间点统一在一起,如果不细细品味甚至很难读得懂。而小说的叙事手法与回环式的宿命感也是空前新奇的,可以说这部作品达到了魔幻现实因素的完美统一,很难剥离开来去谈论两部分谁更重要或者占的比重更重。

再把目光放到一些马尔克斯没这么著名的小说上,如格外注重肆意展现想象力的《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小说集与主要在于记录历史现实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书一中的十二个故事源于作家的梦见的一次欢快的葬礼,在梦中他与人生中最好的朋友欢聚,开心得甚至忘了那是自己的葬礼。于是当他醒来后决定写一些他在欧洲游历时与朋友们的故事,本书中有的是作家一贯写作的故事感与魔幻元素,不过相比之下稍稍在现实方面显得没有过多的着墨,甚至有一些可以说类似“斗技”的存在,如灯光似水。书二则是取材于他外祖父的经历与自己在巴兰卡斯市的奇妙经历写成,本书致力于为战争中的“上校”这样的人物发声,魔幻的元素则稍稍显得有些不足,因此某些评论家甚至认为这本书并不属于魔幻现实主义的范畴。因此可以看出,作家本人的经历与历史背景对作品是有极大的影响的。

再从莫言的角度看,不论是描写高密地区20世纪30年代的土匪,地主,鬼子的作品《红高粱》还是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溪出逃,袁世凯镇压起义为背景的小说《檀香刑》,都有着作者浓浓的个人特色与时代背景。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魔幻现实主义思潮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与中国与拉美类似的遭遇,渴望倾诉描绘的中国与拉美作家们的意识觉醒是分不开的。

结语

本文着重分析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起源发展与中国魔幻现实

主义思潮的出现,就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中时代背景与作家个人经历对其的影响做了简要的概述讨论,认为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思潮出现有其特定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同一位作家自己的作品之间也都受到了该时期其个人经历的影响,得出结论,时代背景与作家个人经历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作品。

参考文献:

《回归本源—加西亚·马尔克斯传》

达索·萨尔迪瓦尔哥伦比亚著卞双成、胡真才译外国文学出版社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等著邱华栋选编华文出版社

《安第斯山上的神鹰—诺贝尔文学奖与魔幻现实主义》

段若川著武汉出版社

《诗经》里的现实主义风格

《毛诗序》中即言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本来就是表达人生志向、抒发思想感悟、宣泄内心情绪的产物,是故并无雅俗之分,王孙贵族吟得,咱普通老百姓自然也歌得,你吟你的阳春白雪,于宫廷殿堂之上,我歌我的下里巴人,游走于乡村山野,各享其乐,理所当然是无可厚非的。马路上的车夫,禾田里的农妇,落榜归乡的穷酸秀才,待字闺中心内怀春的纯情少女,皆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将现实的小事。身边的人儿变成曲调,悠悠吟唱,非但不俗,甚至可能因生动有趣富有意义反映生活而被传颂千古。所以《诗经》中广为应用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自是别有一番滋味。接下来便以其个中典型——《七月》谈起。 纵观下来,《七月》全诗分为八章,其内容涵盖了授衣、寻桑、采繁、养蚕、剪枝、织麻等,最后又回到春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的男女农人们也逐日逐月重复这些工作,虽然劳动成果常常被贵族阶级所剥削,虽然年月常常无衣无褐难以卒岁,生活艰难苦不堪言,可是往里层看,往最深处看,可以看到他们充实的日子满是情趣,可以看到他们带着精神的追求来享受生活,还可以看到他们是为了衣食而勤勤俭俭不断劳作,人们起居生活所离不开的“衣食”与“劳作”在本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七月鸣鸲”等动静结合之景之物铺展开来,成为一切劳作活动的背景,极富画面感,令人观之即在脑海仿佛身临其境;“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归”等被贵族阶级剥削的内心不满直白,体现了奴隶阶级的无可奈何、怨恨而不敢言,愤懑却只能在心中哀叹悲泣,同时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奴隶阶层生活的社会状态;“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等恶劣天气的描写,于现实中烘托了农人们劳动过程的凄苦;而“七月食瓜”“八月断葫”等生活小乐的叙述,瞬间升华了整个篇章的意义内涵,表达出了低阶层农民的苦中作乐,苦中有乐。 既然没有楼阁,就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创造一个空中楼阁,也不乏是一种大情趣。就是《诗经》这样的作品向百姓们杂乱的现实生活中注入了精神追求。 《诗经》里很多作品都是在老百姓中产生的,故非常贴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总结来说, 具有很高的人民性,这也符合当初的实际。因而其现实主义风格十分突出,现实主义色彩亦十分浓烈。

超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神奇现实小说区别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兴起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其出现具有不可复制性。 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有其独特的背景。 政治上:拉美长期处在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受到经济掠夺。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通过垄断公司的形式,控制拉美各国经济命脉,造成了国家经济长期处于依附外国资本主义的地位。发展停滞,资金外流,人们生活困苦不堪。而后来拉美国家虽然名义上赢得独立,但政治上仍受帝国主义的操控,政局动荡不安。外国政府和垄断财团暗中支持反动政客,依靠外国势力提供武器,频繁反动武装政变,政局动荡。 而与此同时,二十世纪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到来,也促进拉美人们的觉醒。拉美各国尽管政治经济上存在差异,但共同经历过被殖民和外国资本对本国的剥削,使得拉美人民在维护民族权益的斗争中,使拉美意识上升。有责任的作家不仅反映本国的历史,还反映整个拉美被奴役的历史。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手段把拉美的真实历史通过文学反映出来。用文学反映现实、干预现实性。马尔克斯的《族长的没落》《百年孤独》都有对拉美历史象征性地呈现。 另外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给拉美人民带来希望,加西尔·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中说他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拉美的现实是除了政治上长期受奴役外,地理和文化上有其独特性 文化上,混血,多种文化并存。 拉美本土文化有其独特性。历史上,拉美就曾创造出辉煌的古印第安文化。15世纪,就有玛雅,阿兹台克和印加三大文化中心,有源远地文化传统。另外,拉美还是一个种族混杂的地区,除土著印第安人,还有被贩卖到此的非洲黑人,从欧洲移民的白人。他们的生活形态十分复杂。既有殖民者带来的西方科技文明的现代化生活,又有存在大量宗教迷信甚至原始部落图腾崇拜式的生活模式。这种跨度极大、差异迥然的生活形态又和谐地混合在一起,构成拉美“神奇”的现实。直至今天,拉美土著印第安人还盛行神灵崇拜,相信神话传说,并用神话知识认知和解释客观世界。古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西班牙文化以及《圣经》并存。马尔克斯对别人将他作品认定为“魔幻”是很不满的,他认为他表达的是现实中存在的,用现实中的人们思考方式进行创作的。 地理上位于热带,自然条件特殊。 文学上,拉美作家面对贫困落后的现实,作为有责任心的作家,针砭现实迫切希望找到拉美的出路。他们也意识到自身文学与欧美文学之间的巨大差距,进行大量的艺术实验。当然,首先就面对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问题。 在三、四十年代发生一场大争论:发展民族文学是否一定要排除西方文学的借鉴;吸取西方文学的艺术技巧是否一定破坏了文学的民族性? 讨论的结果是如果要使拉美文学尽快赶上去,并超出西方文学的水平,必须先把对方的精华吸收过来再加以改造。墨西哥著名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为了回到原地,首先要敢于走出去,只有浪子才谈得上回头。(这一点与寻根文学面临的处境颇为相似) 但是他们借助现代手法进行创新时,着眼点落实到拉美的现实。如何用文学寻找到本民族的特质,反映现实?六、七十年代拉美文坛主要有四个文学流派:社会

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研究_李威

第33卷第4期湖北科技学院学报Vol.33,No.4 2013年4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r.2013文章编号:2095-4654(2013)04-0057-03 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研究* 李威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9) 摘要:莫言成为了首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作家。莫言的作品在中国变得炙手可热。诸多文章和专著之前也详细地讨论过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本文首先分析了莫言作品中通过描述魔幻现实主义中所展现出来的“真世界”,其次讨论了莫言在魔幻现实主义中的主观色彩,并对此开展了详细分析。文章还详细地论述了莫言作品中的魔幻故事情节。这些情节大多数都是奇幻,文章就魔幻情节风格的作用做出了特别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莫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 瑞典文学院在2012年10月11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颁奖理由是因为莫言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创造出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莫言对农村生活描写的时候,运用了“屎尿横飞”般残忍而绸子般华丽的语言来进行。比如在他的作品《红高粱》中,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艳丽、血红,并且充满血腥的气息;在《酒国》中,给人们展示出较浓的浪漫色彩。同时,莫言创作出来的《丰乳肥臀》,受到大家广泛的争议,以及创作的《檀香刑》这样有着魔幻色彩的作品,受到大家的欢迎。在莫言的具体作品中,读者领略到了莫言式的语言,是一种激情澎湃的感情倾诉,想象力极为丰富以及富有穿通力的语言。莫言的这种语言风格得以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莫言魔幻现实主义的“真”、主观以及魔幻风格的作用。 一、魔幻现实主义中的“真世界” 莫言笔下有不少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同以往的战争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中华民族来说,抗日战争是人们在寻求生存过程中最为惨痛的经历,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在中国文学创作史上,关于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比如说莫言的《红高粱》就是展现了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具体生活场景。但是,在以往的抗日战争作品中,很多作品有着明显的套路,有着极其浓厚的政治性色彩,没有太多的个性,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共产党员或者革命英雄,这些人物都足智多谋,正直勇敢,是典型的英雄。并且作品主要是为了歌颂共产党或者共产主义的革命路线。在莫言看来,他描写的历史都是来自民间口述,人们总是歌颂那些有着较强意志力的人才,而这些人是没有特定的阶级观念,没有阶级斗争的。 莫言主要是从民间口述中书写历史,将那些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人进行了描写,这些特定的人是没有阶级观念的,是没有阶级斗争的,有的只是超凡的意志和体力。在莫言看来,历史上那些有名气的人,和普通人是差不多的,他们展现出来的英雄事迹是人们在不断的传授过程中添加而来的。所以,莫言写抗日并不是真正为了写抗日,将视角放到平民化上,将生命遇到虐待和摧残时候的悲壮暴烈的场面描写出来,将战火连天中最为感人的人性展示出来。 莫言在他的小说《红高粱》中,采用第一人称的笔法,通过“我”的视角来将作为土匪的爷爷的生活描绘出来。故事讲述了我爷爷、我奶奶、我父亲的历史生活,这样的文学作品同以往的抗日战争题材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有着特定的亲近感,能够较好地进入作品意境。在作品中,爷爷领导的队伍平时与冷支队等团体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争斗,这是因为他们有着各自的政治倾向。但是,当日本人来了之后,各个团体之间有彼此合作起来抗击侵略者这样的一种自发的、无序的抗战形式给人们展示出一种最为真实的感觉,最大程度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莫言的战争题材小说有着独特的风格,主要是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莫言曾经说到,要对拉美作家的思想境界和意识进行学习,同时要借鉴他们对艺术表现的方式方法。莫言认为,我们要对他们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研究,要深入理解他们观察生活的方式,以及要学习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等等。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莫言在对这些形式进行借鉴的时候,同时在努力摆脱魔幻现实主义对他的影响。莫言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有意减轻魔幻因素,增强现实因素。比如从一些具体的服装上、行动上来看出是属于民间起义的队伍,比如抗日别动大队,可以从他们的服装、武器和作风上看出是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军队。甚至有些作品中直接利用历史上的名称,比如“日本人”、“红卫兵”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名称。 *收稿日期:2012-12-19

魔幻现实主义

浅谈历史背景与作家经历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 摘要:魔幻现实主义是在二十世纪中期首先出现,而后影响到世界范围内作家创作的一种文学流派,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寻根文学流派的影响尤为深远。其中魔幻现实指的是“试图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其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即可以概括为在作品中加入了魔幻的元素,通过这种方式来集中表现现实,本质仍然为现实。本文中讨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着重强调了魔幻现实主义与后现代派中的荒诞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区别,然后介绍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简单介绍了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随后对本文探讨的核心,历史背景与作家个人经历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的影响,次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讨论了拉美与中国整体的环境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然后选取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三部作品以及莫言的《红高粱》《檀香刑》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历史背景与作家个人经历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创作。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魔幻因素百年孤独莫言 本篇文章讨论的是针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背景即个人经历对其创作作品的影响。因此在讨论问题之前需要对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和有哪些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作品有必要了解。 魔幻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作品 谈到现实主义,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而魔幻现实主义的受众相比之下就要少一些。魔幻现实主义不像现实主义,从古至今一直被作家无意识地不断的使用,而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盛行起来的文学流派,不同于传统的文学集团,他是一种群体性的倾向,是拉美作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个人经历创作出的,主要集中在小说领域。魔幻现实主义被提出后引发了剧烈的反响,后渐渐演变为一种跨越地域与时代的文学流派,并多次获得了诺奖等奖项,因此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魔幻现实主义在文坛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是由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发表的一本评论后期表现派绘画的专著《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提到的,他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区分魔幻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较好区分,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加入了魔幻的元素来反映现实。而魔幻现实主义和超现代主义的区别可以用安徒生·因佩特的话来解释“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阿伯利纳尔曾说到“当人类试图模仿行走时,他创造了与腿并不相像的轮子”,即超现实主义中的现实指的应是自然而非现实主义中的现实,这一点与魔幻现实主义有很大区别。而荒诞派则是利用有原因与结果的悖逆,愿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0941490.html,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作者:梁萧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1期 摘要: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以写实为基调,成为19 世纪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他善于在特定环境下塑造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再通过人物再现的写作手法,折射社会,堪称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所描绘的现实世界,并非是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基于小说家敏锐的观察力,用小说写作手法呈现“真实”的世界。可以说,他是一位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家。 关键词: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写实 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140-05 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巴尔扎克不仅开辟了小说的新天地,更将小说的表现力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他强调塑造人物要典型化,从典型化中突出人物个性,再通过典型人物这一个“点”去折射社会现实的一个“面”。他所刻画的人物如“伏脱冷”、高老头的女儿,将个性与共性完美结合,又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之成为典型的小说人物。他的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以写实为基调,长于描写丰富多彩的生活,刻画的法国社会风俗细致入微,读者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看到了19世纪法国社会所经历的巨变。他通过创造现实来描写“真实”世界的创作模式,被誉为“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者”。 一、还原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是塑造典型小说人物的大师。在其二十载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幽谷百合》等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而《人间戏剧》更是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真实地呈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金钱的统治地位,深刻剖析了人性的丑与美,在世界小说史上树立了一块迄今为止仍无法超越的丰碑。[1]与他 同时代的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在其葬礼上发表了这样的赞誉:“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2] 尽管巴尔扎克在生前并未得到应有的赞誉,但在其死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他作品的伟大之处,并将其誉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在今天,我们重读巴尔扎克作品时,不禁被其光怪陆离的小说场景、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对现实世界中追逐金钱名利心理的深刻剖析所折服。他的作品兼具了现实主义小说的三大特性,即真实的细节描写、典型的人物形象、客观的叙述方式。要解读巴尔扎克作品,剖析他是如何创作出如此“真实”的小说,首先要还原巴尔扎克,还原他的创作历程。 (一)折射社会的镜子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见于德国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在1925年发表的一本论后现代绘画的著作《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主义、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后经西班牙的《西方》杂志社翻译转载,才进入包括拉丁美洲在内的西班牙语文学领域。在拉丁美洲第一个引进这一术语的是委内瑞拉著名作家彼特里。他在1948年出版的论著《委内瑞那的文学与人》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在故事情节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东西,就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神秘的看法。对现实抑或是一种富有诗意的猜测,抑或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否定,在没有找到更确切的表达方式之前,姑且可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一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与神奇现实主义同出一源,因此,卡彭铁尔可以算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创始人。1949年,卡彭铁尔发表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这个世界的王国》,他自己称这部作品就是"神奇现实"。在此之前,阿斯图里亚斯也发表过两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危地马拉传说》(1930)和《总统先生》(1946),他的小说《玉米人》更是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1955年,墨西哥作家鲁尔福发表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标志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成熟。1967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发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将魔幻现实主义推向高潮,使该流派风靡一时。1974年和1975年卡彭铁尔和马尔克斯又分别发表了著名小说《方法的根源》和《家长的没落》。总之,魔幻现实主义始于20世纪30、40年代,成熟于50年代,60、70年代达到高潮,到了80年代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势头有所衰退,但其在题材、内容、艺术手法上对当代拉丁美洲文学、乃至于世界文学的影响却仍经久不衰。 魔幻现实主义究竟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还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而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就在于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内涵的模棱两可。安赫尔·弗洛雷说,魔幻现实主义就是现实主义与幻想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界定虽然抓住了魔幻现实主义两方面的主要特征,但似乎过于简单。路易斯·莱阿尔说:"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并不是去虚构一系列的人物或者虚幻的世界,而是要发现存在于人与人、人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神秘关系。具有神秘色彩的现实的客观存在,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泉。"这一论断显然强调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因素,现实就是魔幻,神奇就是现实。对神奇现实的如实描写就是现实主义的真实再现。而安徒生·因贝特则说:"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小说中的人物、事物和事件本来是可以认识的,合理的,但是为了使读者产生怪诞的感觉,作者便故意写得不可认识,不合情理,不肯给以合理的解释,象魔术师那样变动了它们的本来面貌。"这里突出的便是魔幻现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风格

小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学风格 魔幻现实主义是30-50年代在拉丁美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其特点是把现实放到一种魔幻的环境和氛围中客观地、详细地加以描写。换言之,也就是给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却又始终不损害现实的本质。它是拉丁美洲几代有作为的作家不断耕耘的结果。 魔幻现实主义的发生与发展是拉丁美洲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的结果,特别得力于拉美作家那股强烈的拉美意识。它来源于印第安古老的传统文化,扎根于拉美的历史与现状,努力谋求拉美大陆的独立与发展。这种自觉的民族意识使得拉美作家能够充分关注现实,挖掘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以饱满的激情描绘拉美大陆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反映民族的深重苦难。这一流派的作家意识到拉美文学要走向世界,就不能追随欧洲现代派文学。而要保持拉美文学的奇幻色彩,既要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中吸取养分,又要按照拉美人民独特的思维模式去反映现实,让现实披上神奇的色彩。 但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并未向传统回归,他们除了具有强烈的拉美意识外,还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他们在立足于本土文学基础上,积极吸取欧美文学的精华,尤其是欧美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就这样,作家们将西方的与本土的、传统的与现代的文学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反映拉美特殊的现实与历史的文学形式——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这种神奇色彩是由拉美地区特殊的现实和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是远古神话、信仰、巫术、魔法向文学的积淀;同时也是由于拉美统治的严酷性,不允许作家们去直接描写现实,所以才迫使他们以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魔幻世界来间接地反映现实。 分析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我们便可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1.现实主义的特征;2.非现实主义的特征;3.反现实主义的特征。 现实主义的特征体现在魔幻现实主义继承了拉美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作品坚持反映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问题。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色彩只是其表象,它的目的是反映现实。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采用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将现实变为神话或梦幻,创造一种富有神奇色彩的新“现实”。因而,人们透过迷离恍惚的面纱,不难发现拉美的历史。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从头至尾都是通过鬼魂之间的对话来曲折地反映拉美严酷的现实。胡安受母之托去寻父,为他领路的人,招待他的人全是鬼魂,他进入的村子是一个鬼蜮世界。然而,小说所描绘的一切都极具现实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佩德罗·巴拉莫》

佩德罗·巴拉莫 我来科马拉的原因是有人对我说,我父亲住在这儿,他好像名叫佩德罗·巴拉莫。这是家母告诉我的。我向她保证,一旦她去世,我立即来看望他。我紧紧地捏着她老人家的双手,表示我一定要实现自己的诺言。此时她已气息奄奄,我打算满足她的全部要求。 “你一定要去看看他呀。”她叮嘱我说,“他时而叫这个名字,时而又那么称呼。我认为见到你他一定会高兴的。”我当时只能一个劲儿地对她说,我一定照她说的去办。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说着这同样的一句话,一直说到她的双手僵直,我这才费劲地抽回我的两只手。早先她也对我说过;“你千万别去求他办什么事。不过,我们的东西,也就是说他该给我们的东西你该问他要,他可从来没有给我应该给我的东西……孩子,他早把我们给忘了。为此,你可得让他付出代价。” “我一定照办,妈妈。” 不过,我一直没有打算实现我的诺言。近日,不知怎么我的幻想多起来了,头脑中老是爱想入非非,这时忽然出现了这样的念头,期望那位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先生确是我母亲的丈夫。正因为这样,我才上科马拉来。 那时正值酷暑,八月的风越刮越热,还夹带着阵阵石咸草的腐臭味。道路崎岖不平,一会儿是上坡,一会儿是下坡。 “道路坎坷,人来人往。去者登坡,来者下坡。” “您说山坡下面的那个村庄叫什么来着?” “科马拉,先生。” “您能肯定这是科马拉吗?” “这儿的环境看起来为什么这样凄凉?” “是天气太热了,先生。” 往昔我是根据母亲对往事的回忆来想象这里的景况的。她在世时异常思念故乡,终日长吁短叹。她总是忘不了科马拉,老是想回来看看,但终于未能成行。现在我替她了却心愿,来到这里。我是带着她见到过这儿的东西的那双眼睛来的,她给了我这双眼睛,好让我看到:“一过洛斯科里莫脱斯港,眼前便表现一派美景,碧绿的平原上铺盖着一块块金黄色的成熟了的玉米地。从那儿就能够看见科马拉,到了夜里,在月光下土地呈银白色色。”她当时说话的声音异常轻微,几乎都听不见,仿佛在自言自语……我的母亲啊。 “如果能够让别人知道的话,请问您去科马拉干什么?” “去看我父亲。”我回答说。“啊!”他说。 于是,我们又沉默了。我们朝山坡下走去,我耳中响起驴子小跑时在山谷中传来的回声。八月的盛暑使人昏昏欲睡,我都困倦得连眼皮都抬不起来了。 “您上那里去,全村可要热闹热闹了。”我又听到走在我身边的那个人的声音。“这么多年没有人到这个村子里来,见到有人来,人们一定会高兴的。” 接着,他又说: “不管您是谁,大伙儿见到您一定会兴高采烈的。” 在阳光的照射下,平原犹如一个雾气腾腾的透明的湖泊。透过雾气,隐约地见到了灰色的地平线。远处是座座群山,最远处便是遥远的天际了。 “如果能让别人知道的话,请问令尊的模样是怎样的?” “连我自己也不理解他,”我对他说,“我只知道他叫佩德罗·巴拉莫。” “啊,原来是他!” “是的,我听说他是这么称呼的。”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展示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与他艰辛的生活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本文仅就其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成因及其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一、杜甫的诗歌折射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 “杜甫的诗歌是时代风云和诗人生活的真实记录,多角度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着及其丰富的思想内容。胡应麟在《唐音癸签》中评论其诗

歌的思想性为“地员海涵,包罗万江”其诗歌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一下五个方面。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第一个特征。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在“三吏”“三别”中,他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羌村》第三首也说到“儿童尽东征”。在《赴奉先咏杯》中,他更指出了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养活了达官贵族:“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父家,聚敛贡城阙。”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在多年饥寒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怀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到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了这样的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宁愿“冻死”来换取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当然,杜甫对人民的同情是有限度的。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特点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特点 一、引言 “魔幻现实主义”原本的源地就是拉丁美洲,在欧洲的20世纪由于资本成为当时欧洲主要思想,加上拉丁美洲成为了大多数欧洲殖民地,垄断经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成为了压榨当地人民的普遍现象,使得当地居民民不聊生处于社会低级地位,使得当时社会呈现了金字塔形状无形的等级制度,但就是资本主义的力量不能历史进步的脚步,拉丁美洲人民的觉醒,世界各殖民地的自我意识觉醒,使得各地独立的声音越来越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20世纪爆发了独立浪潮,组织起来反对帝国主要,反对垄断主要使得,在那时候各种思想萌芽也得到发展这时由于当地文化人对魔幻历史的思想影响慢慢就形成了“魔幻现实主义”流派在文坛这些作品运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该手法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表现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拉丁美洲特色的现实生活,从而使本来几乎还就是一片空白的拉丁美洲文学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被称之为“文学爆炸”与“文学地震”的繁荣景象,这也就是拉丁美洲在文坛上最独特的写作手法。 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就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传进我国,在当时由于文化差异原因我国对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就是一个不温不火的热度,使该写作手法在我国作家少之又少,“魔幻现实主义”在我国发展并不快但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成为了当时主流思想,各种想法得到认可,包括了“魔幻现实主义”也得到大多数中

国人的认可,使不少作家也向这一方面发展,刘心武、双雪涛、贾平凹、莫言等一大批作家写出了丰富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二、莫言简介 莫言就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展现乡土文化写作的农民作家,在她 的作品里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她的好多作品都就是围绕着乡村气息,《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都有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莫言的乡土文化气息就是由于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之久,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使她潜移默化接受了乡土文化的熏陶,在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书籍使她打开了眼界,也为她的“魔幻现实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 三、莫言作品的影响 莫言作品主要就是以乡土文化为主,所以在作品当中很常见的就 是乡村文化因素如民间戏剧、乡音、民间仪式,这些都突出表现中国乡村的原貌,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大一部分人重视了乡村文化的写作方式,使得现在一部分作家形成受莫言的影响下作品中加入了乡村元素与魔幻元素,造就了莫言风格小高潮;虽然莫言的作品就是以魔幻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就是作品主要就是现实社会的现状莫言的作品使人们更加注重现实社会的陋习、缺点,为改变社会与社会的走向增添了方法,莫言的在中国的文学地位也就是不可撼动的,她就是第一个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打破了中国无诺贝尔奖的现状,为民

十大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十大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TOP 1《地下》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前南斯拉夫) 这部黑色喜剧跨度很大,从1941年一直到1992年,经历了二战到南斯拉夫的解体。影片讽刺了政治至上及英雄崇拜,把人性的黑暗狠狠挖苦了一番。影片用库斯图里卡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影射了南斯拉夫整个当代史,尤其是国家崩溃背后的道德危机。片中人物千奇百怪,颇有费里尼作品人物的超现实性。 TOP 2《灵异第六感》 导演:M·奈特·沙马兰(印度) 美国异惊悚影片,荣获奥斯卡、金球奖共8项提名!全美观众票选1999年最喜爱的影片。表面上是一部鬼片,里面有数个鬼现身的血淋淋镜头,还有一两处令人惊叫的恐怖场景,但骨子里是一部探讨家庭伦理道德的作品。本片构思巧妙,三位主演均有一流的表演威利斯的低调和科莱特的焦躁都拿捏得很准,而海利。奥斯蒙则是天才童星,把一个跨越阴阳两界洞察力的特殊儿童表现得惟妙惟肖。 TOP 3《小英雄托托》 导演:雅克·范·多梅尔(比利时) 《小英雄托托》成功地将史诗片、童话剧、侦探片、黑色幽默等各种元素巧妙地编织起来,人道主义最后战胜了偏狭,梦想着他人生活的小托托一辈子也没有成为英雄,也没有成为他人,可是他却始终活在一个人性化的世界里,并且从那里汲取生命的营养和滋润。《英雄托托》不仅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摄影机最佳导演处女作奖,还赢得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 TOP4《月亮情人》 导演:巴克迪亚·库唐纳扎洛夫(塔吉克斯坦) 这部中亚出品的喜剧小品具有浓烈的俄罗斯特色。《月亮情人》讲述一个美丽的少女生活在中亚的一个强盗横行的小城,她非常喜欢去看话剧,一次懵懂的她被一个自称是汤姆·克鲁斯朋友的家伙诱骗并失身于他,结果还怀了身孕,她被民风保守的小城居民痛骂为淫荡的妓女。于是少女与父亲和兄长三人共同展开了寻找孩子生父的曲折旅程。 TOP 5《大鱼》 导演:蒂姆·波顿(美国)

论贾樟柯导演的现实主义风格

试论贾樟柯的导演风格 【摘要】:贾樟柯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独特的电影风格成为国内电影的另类,但在国际上备受推崇,其作品在国际主流电影节上屡获大奖,成为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一张崭新的名片。文章阐述贾樟柯个人生活经验对他的艺术倾向的影响,并结合巴赞纪实美学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理论对贾氏电影风格做了概括分析。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人文关怀纪实美学 【正文】: 1998年,因为一部叫《小武》的电影,全世界知道了中国有一个叫贾樟柯的导演,多年以后,当初的影坛新秀如今已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十多年中拍摄了“家乡三部曲”、《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多部影片,并屡次在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他的电影不同于中国其他主流电影,他用镜头客观的记录着平民的生活,处处都有着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法国著名导演卡恩说:从1998年的《小武》开始,世界观众因为贾樟柯的电影开始了独特的了解人性之旅,他的目光和现实相交织的时候,总能有闪电般的发现,贾樟柯的电影清晰地描绘了人类近十年的遭遇。贾樟柯电影中人文关怀和纪实风格成为他与众不同的个人标志。 一、人文关怀 中国电影届对导演“代”的划分由来已久,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导演已经到了第六代。而早在1992年胡雪杨就迫不及待地宣告“89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 ①主要代表诸如张元、贾樟柯、王小帅等。整体来说,第六代导演风格较相似,边缘人物和题材,独立制作等,因为都市生活经验和县城生活经验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同样作为第六代导演,出生、成长于山西汾阳县城的贾樟柯与其他第六代导演有很大不同,他非常正视和珍惜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甚至戏称自己为“电影民工”。在“文革”中贾樟柯的父亲因为出身问题被下放到农村小学当老师,至今许多亲戚都是乡下,农业背景对他的价值取向影响极大,因此它的电影中主要是讲述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故事。如使他声名鹊起的“故乡三部曲”是以故乡汾阳为背景,展现了小城镇的风貌和漂泊无依的青春记忆;《世界》虽然场景是在都市,但关注的对象依旧是从故乡走出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二十四城记》则记录了几代工人的悲欢离合。 因此可以说,贾樟柯的作品更多地是他自己的人生经验的影像表达,在《小武》、《站台》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导演曾经的生活体验,小武的原型是贾樟柯青年时的玩伴,而贾樟柯曾经走穴跳芭蕾舞,这成了《站台》的灵感来源。在这些小人物的背后,是中国九亿的农民,之所以说他充满了人文情怀,是因为他将电影真正做成了平民电影,用艺术的手法还原了真实的生活,刻画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如在《小武》中,他用波澜不惊的叙事方式和故事情节,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讲述了一个小城镇发生的故事,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陆小城镇的面貌。小武虽然是个小偷,但他身上仍然有着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他对父母孝顺,对女友体贴,对朋友仗义,然而在残酷的现实中,这些良好的品质并没有换回他所期待的结局。影视作品中“小偷”的形象很多,《偷自行车的人》、《十七岁的单车》等均有涉及,但却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身份的认定,而《小武》则不一样,《小武》中多次出现身份证,是想告诉观众,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变换着身份,只有小武一直坚守自己过去的身份。这里我们看到了导演对小武身份定位与认同。 法国《电影手册》分析《小武》时指出:“他们(贾樟柯和王宏伟)创造了当代中国电影中最不可能的角色:一个可笑、消沉的家伙,又很天真,随时会受到伤害,经受各种考验,他是这部充满智慧和欲望的电影里的一个理想人物。这个小伙子在任何时候都显得很理解那些悄然而来的变化,这种态度非常令人感动,但他仍然会被这些边变化所淹没。”②即便这

超现实主义风格

超现实主义风格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是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潜意识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而发展出来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主张"精神的自动性",提倡不接受任何逻辑的束缚,非自然合理的存在,梦境与现实的混乱,甚至是一种矛盾冲突的组合。他们主张写作要绝对真实,是纯粹的无意识的活动过程,不需有艺术加工和任何逻辑思维的形式。 这种任由想象的模式深深影响到服装领域,带动出一种史无前例、强调创意性的设计理念。超现实主义画家们最关注的是人体和它的局部。时装也是表现人体,只不过时装遮盖人体多一点而已。作为遮盖人体艺术的时装,设计师们寻找各种方法再现人体的美。作为遮盖人体艺术的时装,设计师们寻找各种方法再现人体的美。圣洛朗推出的金黄胸铠圆满地表达了人体的惊人效果。于是在服装设计中,有用骷髅纹等惊世骇俗图案的,有用刺目鲜艳的色调的,有高跟鞋式的帽子的,由内衣外穿的款式等等。很多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也参与了设计。20世纪30年代的设计师夏帕瑞丽是把超现实主义用到时装上最成功的设计师。她的超现实主义饰品,各种装饰性极强的纽扣,幽默的风格,形成一种丑陋的雅致。她和云集巴黎的艺术家们都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贾图为她画效果图和设计晚装图案.达里和她过往甚密,常为她设计刺绣花样和印花图案,这使服装更具有趣味性. 1936年她带给人们“骇人的粉红”。北非风格的设计,蝴蝶、龙等图案的应用成为她的标志。她的很多作品都成为后来者眼里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典范。 80年代中期,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一度成为服装设计中的潮流。在1983、1984年间,超现实主义时装获得了全面复兴;卡尔.拉格菲尔德、戈尔捷等设计师均有精彩作品,他们的作品如一幅超现实的绘画一样,它的构成元素来自于现实世界,但是呈现出来的却几乎令现实不敢接受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中,超现实主义已经成为较常用的对于某种风格的形容词,很多摆脱设计常规的服装均可以归类于该风格。超现实主义风格对于艺术创意服装、个性服装的设计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现代时尚人士,穿着方式也越来越多地把超现实主义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超现实主义通过服装形式得到广泛传播,使得现代艺术和服装的结合日益紧密。

莫言魔幻现实主义

莫言魔幻现实主义摘要:莫言是我国当代的着名作家,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而莫言小说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多,他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以中国传统的人格结构和文化积淀为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本文通过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简介和对莫言作品的分析,在故事情节、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的影响。 关键词:莫言魔幻现实主义故事情节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正文:莫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创新精神,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坛。莫言获在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并且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同时,广泛汲取民间文化的营养,在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的氛围中,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美学欣赏价值。 一、魔幻现实主义概述 魔幻现实主义是20 世纪50 年代兴盛于拉丁美洲的一种文学流派,被看做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结合的产物。多以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为创作目的,以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代表作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于1967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具有如下的特征:一,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

生活,具有鲜明的本土色彩。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于拉美各国的现实生活。二,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真实”。这里,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实”二字,借魔幻来表现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根本目的,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都是以此作为基本立足点的。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的现实。三,深受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成功运用“魔幻”的表现手法。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对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西方现代主义手法,采取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魔幻现实主义于20 世纪70 年代进入中国,其独特的审美感受方式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国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可以仿效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中国的“寻根文学”,便是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而发生、壮大起来的,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如韩少功、贾平四、莫言等。莫言就曾坦言魔幻现实主义对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百年孤独》这部作品,它有着“惊世骇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其中的表现手法令他拍手称绝,而这些表象之下透露出的深层的现实则令他赞叹不已,他表示自己在创作中甚至有明显的模仿马尔克斯小说的倾向。 二、莫言创作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烙印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于虚无和想象中见真实的文学,是一种运用丰富的“魔幻化”表现手法的文学,同时也是一种颠覆传统审美的直面荒诞与丑恶的文学。下面从故事情节、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展现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创作的影响。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主题练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主题练 【主题解说】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它将新闻报道般的写实与神奇的幻想结合起来,采用模糊化技巧和神话模式,表现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 魔幻是指神秘而富于变幻的内容,或者说是通过幻想才可能有的事情;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内容。 从本质上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深受此流派影响。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蝴蝶 [阿根廷]萨曼塔·施维伯林 ①“你马上就能看到,我家的丫头今天穿得有多漂亮。”卡尔德隆对柯利蒂说,“她那身衣服,颜色跟她杏仁样的眼睛有多衬;还有那些小缀片……” ②他们跟其他孩子的父母站在一起,正焦急地等待放学,卡尔德隆滔滔不绝地说着,但柯利蒂只顾盯着眼前紧闭的大门。“你会看见的,”卡尔德隆说,“站这边,站得近一点儿,他们马上就要出来了。你家孩子怎么样?”对方做了一个痛苦的表情,呲出牙齿。“不会吧,”卡尔德隆说,“你给他讲过老鼠的故事吗……啊,不,跟我们家这位来这招儿可行不通。她太聪明啦。”柯利蒂看了下手表。 ③校门现在随时可能打开,孩子们会叫嚷着、笑着一窝蜂地冲出来,他们穿着五彩斑斓的花衣服,上面有时候还粘着颜料和巧克力酱。但不知为什么,下课铃声迟迟没有响起。家长们等待着。 ④一只蝴蝶停到卡尔德隆的肩膀上,他一把将它扑住。那只蝴蝶挣扎着想要逃走,但他拎起蝴蝶两端的翅尖,把它们并拢到一块儿。他紧紧抓住那只蝴蝶以防它飞走。“你可以看看,如果我家姑娘看见这个,”他一手捏着不断挣扎的蝴蝶,一边对柯利蒂说,“她肯定会喜欢的。”但也许是他将蝴蝶捏得太紧了,此刻他感到蝴蝶的翅尖都黏在了他的手上。他往下移开手指一看,果然变得黏糊糊的了。那只蝴蝶还在努力挣扎,它猛一用力,一边的翅膀像纸片一样从中间裂成了两半。卡尔德隆不禁感到有些可惜,他试着固定住那只蝴蝶看看伤势,但这下子,蝴蝶的整半边翅膀全都黏在了他的一根手指上。柯利蒂带着一脸嫌恶的表情看着,做了个手势让卡尔德隆把蝴蝶扔掉。卡尔德隆松开手,蝴蝶跌落到地上。它笨拙地在地上扭动,试图重新飞起来,但无济于事。最后蝴蝶终于放弃了:它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只有一边的翅膀每隔一阵子会抽搐一下。 ⑤柯利蒂建议卡尔德隆给它一个痛快的了结。为了让蝴蝶早日解脱,卡尔德隆用力地一脚踩了下去。 ⑥还没等他挪开脚,卡尔德隆忽然意识到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望向校门。仿佛此刻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所有的门锁同时被撞开,校门忽然统统打开了,成百上千只色彩缤纷、大小各异的蝴蝶朝着等待中的家长们飞扑过来。卡尔德隆还以为他们被蝴蝶攻击了;他甚至想到了死。但其他家长似乎并不害怕,蝴蝶围绕在他们的身边盘旋飞舞。最后一只掉队的蝴蝶也飞出来,加入了它的同伴。 ⑦卡尔德隆看着那些敞开的大门,透过中央大厅的彩色玻璃,凝视着里面寂静的大厅。有几个家长还聚在门边,喊着自家孩子的名字。于是在几秒钟之内,所有的蝴蝶分别向着不同的方向飞去,那些家长则试着要捉住它们。相反,卡尔德隆一动也不动。他不敢从他刚踩

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分析

《百年孤独》与魔幻现实主义

解读《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摘要《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获得了1982年得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读过这部作品的人一定不会忘了他如宇宙般宽阔浩渺的想象力所构造出得一个如神话般得神奇世界。本文从“魔幻”和“现实”出发,研究《百年孤独》如何将魔幻和现实纯熟地融合起来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百年孤独;魔幻主义;现实主义 前言 1925年,德国文艺批评家弗朗茨·罗发表了《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出了魔幻现实主义一词。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是一种文学流派,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流行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是代表作家主要有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等,其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用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话说《百年孤独》涵盖了全部人类文明: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1]它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世界文坛注入了新的养分,标志着魔幻现实主义流派成为世界文学的先锋。 一、《百年孤独》中的魔幻主义手法 马贡多作为《百年孤独》中虚构出来的一个小镇,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有着二十户人家的小镇,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种牧畜、勤劳善良。然而小镇的宁静却被美国香蕉公司的到来所打破。火车摧毁了世外桃源般的小镇的宁静,把外界中一些文化带入了与世隔绝的小镇。马贡多从此喧嚣争斗,情欲横流,愚昧落后。这里的人民在自己的家园里成了陌生人,他们费尽周折,想把马贡多建成一个人间福地,然而战争、孤独、健忘、贪婪、迷狂、缺乏爱心却使他们的这一梦想化为泡影。这里的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尽管后来他们中间有人终于识读出了羊皮书的预言,许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可最后均以失败告终。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描绘了马贡多小镇被刮上天空而消亡、俏姑娘雷梅苔斯抓住床单上天、蚂蚁吃掉长猪尾巴的小孩、天降黄花雨、锅里的水无火自沸等等。马贡多小镇的兴衰历程过程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