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江之江文案-东莞-043

长江之江文案-东莞-043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辈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地。
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
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入晋,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沙角炮台

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6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抗战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
1985年,东莞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展开东莞新城市中心区的规划设计图,只见东莞大道纵贯南北,八一路、鸿福路东西相连,分别以其为南北、东西轴线,这个面积约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区域,将成为我市行政文化中心、金融商贸中心、科教研发中心、居住休闲中心。再通过周边发达的交通网络将这个功能齐备的城市中心的影响力以圈层式向外辐射扩展,向东连接同沙生态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使高科技制造
城市新区规划
业核心、生态绿心和第一产业中心三位融为一体;向西连接东江,以此充分依托东江和黄旗山两大自然资源优势,塑造出东莞新城依山、旧城傍水、山水相连的城市形象。
按照规划,置身于城市新区,行政文化中心区、中央商务区和中央生活区南北相对、功能分区的布局让人感受到现代城市、现代生活的气息。东始东莞大道,西到元美路,南起四环路,北至旗峰路为包括行政文化中心区和中央商务区在内的北片区;北片区以南至五环路,东到东莞大道,西至石竹路是以中央生活区为主的南片区。在这匠心独具的规划布局和山水的清丽灵秀之中,你可以体会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和高起点、高水准、高品位营造城市氛围的远见卓识。

东西相对 南北呼应。



玉兰大剧院 【行政文化中心区】 

以行政办事中心、会议大厦、东莞展览馆、玉兰大剧院、东莞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科学技术博物馆、 东莞青少年文化宫、科技馆等造型、设计各具特色的九大建筑组成的行政文化中心区最能集聚目光,它是我市城市新区的标志

性片区。它以恢弘的气势,合理的布局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重要地位,当之无愧地成为整个城市的“心脏”。片区的规划遵循“人、建筑与自然的共存与融合”的主旨,重点突出

生态环境,以环境塑造为主题,围绕南北主轴展开功能与空间布局,形成“一轴、两区、两带、五点、东西相对,南北呼应”的整体框架。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达成艺术与技术、功能与形式、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行政文化中心区以鸿福路为东西向中轴。北部为行政办公区,以行政办事中心为主建筑群,广场设计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广场两侧规划建设 东莞展览馆和会议大厦等一批行政办公类建筑;南部为文化娱乐区,广场设计通过曲线与斜向步行道路,起伏的地形以及自由的湖面,在对称的空间中寻求变化,歌剧院、科学技术博物馆、群众艺术馆、 东莞图书馆、东莞青少年文化宫等一批文化娱乐设施环绕四周。



【标志建筑】

标志建筑 风采各具。
行政办事中心分为行政办公建筑群和市政广场两部分,主楼与两侧的翼楼共同围合成一个宽敞气派、品位高雅、环境优美的开放性行政中心南广场,与市政广场、规划中的歌剧院及已落成使用的会展中心相辉映,使之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现代行政中




行政办事中心
心的亲民性;人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造型简洁方整、宁静舒展的 会议大厦在强调庄重、典雅的同时,显示出民主、开放的气息;造型新颖,对比强烈而有力,象征着蓬勃向上生命力的 东莞展览馆展现出城市欣欣向荣的风貌与活力,这里将展示我市历年城市建设与发展成就,展示内容主要分城建展、科技展、精神文明展等三大主题,是集中展示东莞姿彩的所在,也是东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窗口;




东莞图书馆
富于理性造型的巨型雕塑式建筑——东莞图书馆在浓荫绿树中随着光线的变化,幻化出不同色彩,昭示着莞邑深厚浓郁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整个建筑采用三翼内院式布局的方式,合理地安排了借、阅、藏功能区、内部办公区、公共活动区及购书区等;


有小剧场、展览厅、培训厅、训练中心等多项设施的群众艺术馆能为市民群众提供音乐、舞蹈、戏剧、歌舞、曲艺、美术、书法、摄影等各个艺术门类的活动场所,它所兼具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功能、群众休闲娱乐活动功能、文化艺术学习培训功能及专业研究功能将带给人们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群众艺术馆



科技馆 科学技术博物馆属于社会科技教育普及设施,内设科技馆和穹

幕影院,它包括常设展厅3层10000平方米,临时展厅近2000平方米,公共科普教育的教室、实验室、报告厅等,容纳300人的穹幕影院可作天象演示,具备展览教育、培训教育、实验教育三大功能;



受年轻朋友们钟爱的东莞青少年文化宫与行政办事中心在轴线两端遥相呼应。文艺表演、体育活动、科技展示、图书阅览、兴趣学习、教育培训等功能区将成为青少年的乐园,并设有露天剧场、室外活动场地、空中生态花园等;
东莞青少年文化宫


对艺术情有独钟的人们也许正期盼着玉兰大剧院的早日落成。从光学、声学、舞台设计、舞台美术造型、建筑结构等各方位全面设计规划的玉兰大剧院内设1600座的歌剧厅和400座的小剧场,将满足人们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这一系列功能明确合理、造型端庄新颖的标志性建筑群体所散发出来的现代化气息,无不让人感受到东莞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气魄与胆识。九大建筑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到建造施工过程中,所挑战和攻克的多项技术难点,更使这一建筑群达到了国内乃至国际建筑业界的一流水平。
龙头舞起 魅力无限。
伴随着城市建设者们辛勤的劳动与汗水和以精品工程为目标,坚持标准化建设、专业化施工、规模化推进、协作化行动、规范化管理等“五化”方针的实施,行政文化中心区除歌剧院外的八大建筑已初具规模。再加上中央商务区、中央生活区,“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令人期待的新城市中心区已逐步在广大市民眼前勾勒出其动人心魄的轮廓。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新城市中心区营造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建设最高境界,在这个城建龙头的带动下,一个生机盎然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正同朝阳一道从莞邑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外 源 型 经 济

外向型企业生产车间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东莞积极灵活运用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发挥毗邻港澳、交通便利、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众多的优势,因地制宜,从发展“三来一补”起步,大力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循环,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外资型经济发展道路。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外源型经济成为东莞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核心,以国际性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外源型经济模式和相应的经济体系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



至2002年底我市投产的利用外资企业有14000多家,其中来料加工10035家,三资企业4026家,与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经济

技术合作关系,形成了以电子、机械、服装、食品、塑料、化工等行业为支柱的外源型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之一。
我市外贸出口连续七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三位。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442.47亿美元,其中出口237.37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20%和全国的7.29%,占全省和全国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产业调整,我市产业结构已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主要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主,两者出口分别约占全市出口的60%和35%以上。产品出口市场以美国(34%)、香港(29%)、欧盟(14%)及日本(7%)等国家地区为主。
至2002年底,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3亿美元,从国家地区分布情况来看,香港占58.6%,台湾占29.2%,日本占6.2%,美国占1.5%,其他国家地区占4.5%。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电子电器行业占30.6%,金属制品和机械设备行业占13.7%,纺织服装行业占12.3%,橡胶塑料制品行业占11.05%,制鞋业占6.2%,造纸及纸织品行业占5.5%。




东莞雀巢有限公司
东莞已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和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重要选择。
世界500强有33家在东莞投资建立了43家企业,它们包括美国的沃尔玛、通用电气、杜邦,日本的住友、三洋、NEC、京瓷、新日铁,瑞士的雀巢,荷兰的菲利浦,芬兰的诺基亚,韩国的三星等。


从1978年虎门镇太平手袋厂,到现在10000多家来料加工企业,我市加工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级到高级,从资源、密集型为主到技术密集型为主,从服装、五金、制鞋、家具等低技术产业到IT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历年吸收合同外资金额90多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60多亿美元,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发展历程】
回归过去20多年所走过的道路,东莞市利用外资,发展外资型经济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起步启动阶段(从1978年到八十年代前期):1978年8月底,广东省,也是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市虎门镇正式成立,尽管其规模极小、设备落后、产品低档,但却掀起了东莞利用外资的序幕。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几年里,开办的企业几乎都是小作坊的工厂,利用简陋的旧祠堂、会堂、饭堂、仓库作为厂房,加工生产毛织、服装、手袋、玩具、小五金、家庭日用塑料制品等低档产品。当时前来投资的绝大部分是香港小商人,其中相当部分是莞藉香港同胞,他们回乡投资办厂,一方面是基于乡情、亲情的驱使,另一方面也只抱着一种试

探性的心理进行小额投资。
在这个时期里,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安稳到参与竞争的痛苦转变过程,从最初的抗拒、抵制到接纳、尝试,最终尝到了利用外资得到实惠的甜头,广大干部群众逐步由消极接纳转变为自觉行动,引进外资办企业在东莞地区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我们正是从这种风险小、见效快的来料加工业务中,通过挣取加工费、壮大集体经济、改善生活水平,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然后兴建标准化厂房,投入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下一阶段大规模利用外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莞市嘉顿利华饼干厂
2、迅速发展阶段(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所制订的政策深入人心,加上国际社会正寻求多余资本转出,因而迎来了东莞利用外资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在这个时期里,我市制定并实施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发展战略,不断改善水、电、道路交通、通讯条件,逐步缩短了东莞与海外市场的时空距离,不断增强吸引外资的承受能力。这一时期,我市利用外资得到空前发展。



生益敷铜板车间
一幢幢崭新的标准化厂房代替了原先简陋的“三堂”,利用外资方式从来料加工发展到“三来一补”和“三资”并举,加工生产的产品和涉及的行业更加广泛,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也得到较大提高,各种形式的外资企业遍布在东莞各个角落,有如星罗棋布,遍地开花。

伟易达科技园
特别是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我们引进香港上市公司、国际性大企业,建成了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先进的骨干企业,如伟易达电子、新科电子、裕元公司、生益公司、东华机械、嘉顿食品等,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体,以纺织、服装、电子、机械、食品为支柱的外资型企业群体。


生益公司
3、巩固提高阶段(1992年到现在):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掀起了东莞新一轮引资历高潮,利用外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1994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宣告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号召全市人民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时期,我市投资环境日臻完善,我们按照“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方针,进一步明确了招商引资历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优先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在巩固香港资金来源的同时,把招商引资的工作着眼点逐步转移到欧美、日本、南韩、台湾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外源型经济的发展后劲。


1992年和1993年,我市利用外资得到空前发展和

提高。不仅每年新签项目大幅增加,实际利用外资也大幅增长。据统计,从1992年到200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18.07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累计总额的89.57%,而且引进的档次和质量也相应提高,许多国际大企业以及港台上市公司纷纷落户东莞,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增资扩产,扎根东莞,长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最大的前100家工业企业中,已有13家在我市投资设厂或进行技术合作,他们分别是:日本日立、韩国三星、美国杜邦、瑞士雀巢、荷兰菲得浦、德国赫司特、日本NEC、新日铁、索尼、法国汤姆逊、日本住友金属。此外,还有一大批国际著名企业如美国金霸王、英国太土、芬兰诺基亚、日本三洋、TDK、美能达、阿尔卑斯、万宝至、佳能、韩国亚南、澳大利亚西斯尔、邓普禄,以及港台一批上市公司。

【外贸现状特点】
我市坚持对外开放,积极与国际分工和循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跃上新台阶。主要表现在:
其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东莞与香港、美国和日本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出口额由1979年的0.39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237.37亿美元,年均增长31.6%,比同期全市GDP增速高出9.79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出口额占全省的份额由1978年的2.81%上升到2002年的20%;出口总额在全国的位次从1996年起,连续7年排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仅次于深圳、上海。
其二,外贸领域多样化。全市对外贸易方式已形成以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为主,补偿贸易、一般贸易、租赁贸易、出料加工等小型贸易为辅的局面。加工贸易自90年代以来不断向纵深发展,有效地带动了我市加工工业的发展。近5年来,东莞加工贸易以年均17.5%的速度发展,快于贸易总额17.1%的增长速度,成为东莞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其三,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改革开放后,我市外贸经营体制逐步放开,外贸经营主体由外贸专业公司独家经营转为外贸专业公司、自营进出口企业、“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竞相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三资”企业成为推动全市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力量,其出口额由1995年的30.51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83.56亿美元,年均增长22.32%,高于同期全市出口增速5.22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占全市的比重由1995年的41.19%上升为2000年的48.11%。
其四,对外贸易结构不断改善。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的出口增长点;改进服务方式,联审批、集中服务日,颁发”办事优先卡”。提高通关效率等,做好为出口企业服务。2002年进出口总额(海关统计口

径)442.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进口额205.11亿美元,增长32.6%;出口额237.36亿美元,增长25.0%。
其五,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市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在出口商品结构上重点抓好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尤其是电脑咨讯产品的出口,扩大了国际调拨的占有份额。全年机电产品出口值153亿美元,增长31.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4.5%,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8.7亿美元,增长38.8%,占出口总额的28.9%。。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出口28.03亿美元,增长51.2%,占出口总额的11.8%。在出口市场结构上,美国、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是主要出口对象。全年对美国出口值79.67亿美元,增长22.0%,所占比重为28.5%;对日本出口值16.76亿美元,增长18.7%,所占比重为7.1%。对新兴出口市场如荷兰、马来西亚、墨西哥、泰国、匈牙利、智利等 国家的出口增长迅猛,增幅均超过45%。

【利用外资现状特点】
东莞利用外资规模从小到大,成绩斐然。目前已有香港、日本和美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来莞投资发展。2002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3亿美元。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吸收外资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九五”期间,在协议规定的外商投资额中,外商直接投资50.21亿美元,占60.87%;在实际利用外资中,外商直接投资45.63亿美元,占67.78%。在致力于量的扩张的同时,着重引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2000年底,全市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三资”企业有337家,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53家。世界级的大财团、大公司、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东莞。其中跻身全球500强企业之中我市有30家,100强之列有13家,跨国公司有124家,境外上市公司在我市投资办厂近800家。


2、利用外资的行业结构得到优化。我们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使外资投向结构逐步走向合理和优化,特别是机电产品制造业发展迅猛。到2000年底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分行业看,电子电气类所占比重为30.6%,金属制品和机械设备类占13.7%,纺织服装类占12.3%,橡胶塑胶制品类占11.05%,制鞋类占6.20%,造纸及纸制品类占5.5%。出口按全额计算,机电产品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了纺织、服装业,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103.5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0.3%,而服装和纺织品类出口额21.0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2.3%。我市利用外资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与此同时,我市通过制定具体的措施,严格限制耗能大、污染严重的项目发展。
3、外资来源的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在我市投

资的外商客源稳定,分布广泛,投资者有来自香港、台湾、日本、南韩、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荷兰、芬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香港始终保持第一投资地区的地位。“九五”期间,香港投资33.22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64.49%;台湾为第二大投资地区,“九五”期间,台湾投资4.37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8.48%。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东莞投资逐年增多。
4、现有企业增资扩产成为吸引外资的稳定来源,增资占引资比例进一步提高。1996年,增资项目外商投资额占合同规定外商投资的18.73%、1997年占19.28%、1998年占35.87%、1999年占45.03%、2000年占46.20%。


新科电子厂
5、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IT(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IT产业中,企业单位数外资企业占86.24%,内资企业占13.76%。随着外商投资的不断增加,我市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原料、零部件、成品相互配套更加紧密,工业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扩展,产业关联度大。
与此相对应的是,“以商引商”及主动出外招商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方式,并取得明显成效,表明了我市引进外资发展外源型经济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外资经济对东莞发展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的动力角度看,对外开放为东莞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外资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最重要的拉动力。从经济的角度看,资本的高投入是东莞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在资本投入中利用外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投资对GDP的拉动来看,外资是最重要的拉动力,据测算,1991—2000年东莞利用外资(不含对外借款)与GDP间的相关系数为0.9772,如果仅考虑外资投入单因素的影响,每增加1美元投资,可增加现价GDP5.3元。
2、为东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促进了我市经济建设的发展。从再生产循环的角度看,东莞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贸易的更快增长。1996—2000年东莞进出口总额平均年增长17.79%,比全省同期增幅高出7.44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0435。1995—200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与GDP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948,其中出口与GDP间的相关系数为0.9965。大量的外资引进,有效地促进和保证了东莞经济建设的资金需求,对加速我市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外商投资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超过20%。大批外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验,我们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同时,不仅解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为外地劳工提供了近500万个就业机会,仅2000年,通过东莞邮政汇款的金额达138.7亿元,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内地的发展。
3、促进了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促进了市场的有效供给。20年来,东莞市基本完成了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向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转变。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44.56%、43.82%和11.63%调整为2000年的6.37%、55.36%和38.27%。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加快了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以电子家电、通讯设备、机电、纺织服装、食品、五金、建材等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形成了电子信息工业、轻纺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几大工业群体。特别是近年来,在外资经济的带动下,东莞凭借产业产品结构与国际接轨的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东莞由此迅速崛起为全球重要的计算机零部件采购基地和国际性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4、以开放促建设,改善了投资的“软”、“硬”环境,营造出吸引外商投资的环境优势。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有效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作出长远规划,超常发展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兴建标准化厂房,创办工业园区、外商投资开发区等。1978年以来,全市用于道路、通讯、能源、厂房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300多亿元。目前,全市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104公里,2002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含乡间公路)2570公里,比1978年增加1311.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水、通程控电话等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大大缩小了与国内外的时空距离,增加了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同时,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基础设施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现象。东莞在建设硬环境的同时,高度重视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建立按国际惯例运作的管理机制,为外商提供优良服务。近年来,推行“收支两条线”和“一个窗口收费制度”,杜绝了对外资企业乱收费的现象。此外,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东莞“软硬”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使其投资环境优势更加显现。
5、外资经济的进入,产权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重组,完成了向市场主导型经济的转变。在所有制结构上,逐步发展形成了国有、集体、联营、股份制、外资、私营和个体等多各所有制结构并存的格局。


【外资牌】
外源型经济是我市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也是我市未来发展的关

键因素。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市提出了建设以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的发展思路,外资牌就是其中之一。外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打造好“外资牌”是攻一役而牵动全局的工作,外资经济必须保持足够的活力、增长力,才能拉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市未来的对外经济要在巩固存量,优化增量的基础上,加快利用外资发展自己的步伐。抓好六个方面:
一是巩固和提高现有外资项目。在所有的招商方式中,最有效的是“以商引商”。巩固了现有的项目,就等于有了前进和发展的良好基础。为此,要搞好后续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信息咨询等服务,对出口或销售额大,有影响的企业,实行领导包干负责,加强联系和出谋划策,及时为企业解决难题。帮助企业伸延产业链。产业链长,上下游产品配套完善是我市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要扩大这一优势。
二是重点引进国际大企业集团。从世界范围内看,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力,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东莞要成为国际制造业名城,必须抓住国际大企业集团,与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才能成为整个国际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和国际销售网络的一部分,加入到产业发展的世界主流之中。因此,大家要统一对重点引进大企业集团的认识,特别要着重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高科技企业。
三是切实抓好设园引资。工业进园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要把设园引资作为发展外资经济的重要措施。工业园区建设必须高起点,除了提供生产厂房和生活服务外,还应当创造条件提供一些中介服务。
四是鼓励外资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支持“三资”企业扩大内销。
五是改善投资环境。最主要的是搞好城市环境、社会治安和行政服务三个方面。实行部门联审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要普遍建立健全岗位责任、效能考评、失职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各部门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应制定要求严格、操作性强的监管措施,对办事拖拉、失时误事、不负责任、推诿塞责的有关人员,要追究责任。要加快建设“电子政府”。提高办事效率,必须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大力推进政府部门的上网工程,争取率先建成“电子政府”。要定期定时在网上发布政策法规及办事程序和结果,通过网络受理申报手续、审查资料、缴纳税费,为企业和市民提供全方位的行政和信息服务。要加强人才培训,

提高劳动者素质。
六是实施利用外资“自主化”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民族产业。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民族经济力量不断成长的过程。只有民族产业有了相当的发展,我们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才能与各国平等互利地形成分工并从事生产和交换。必须在对外开放中加速推动民族产业成长。逐步提高对国际技术、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进而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产品、市场尤其是高新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实现从依赖外资发展向以我为主发展转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