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报告

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报告

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报告
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报告

《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面坡中心学校四年组雪

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1、课题名称: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伴随着全国课堂改革的春风,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实验教师都能及时地融入新课程,用新的课堂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我校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识、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自从学习了洋思、杜郎口、横水初中的课改经验后,经四年组教师的研讨,最终确定“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接纳不同观点、扩展视野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创造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对于“学困生”而言,如果组织和运用不当,往往是有形而无实,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意志、情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意志障碍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心理较脆弱、兴趣不浓厚、缺乏稳定性等方面。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教师消极评价

的影响、家长期望值过高、教育方式不合理、同伴歧视、个性缺陷等;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欠缺、思路不够畅通、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在小组学习中,解决了学困生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应。

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

1.课题小组成员

组长:学校领导及双研工作室成员副组长:秀朱世友

成员:雪王雅芳晨君宋翠菊郭凯荣邵丽红兆明

2、具体分工:

组长: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进行理论指导。

副组长:深入课堂教学,及时总结课改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具体指导实践和评价。

课改成员以学科组为单位,负责学案的设计和审核,给同学科教师上好示课。

3、实施年级:四年级

班数:6个

4、时间规划:

2012年3月—2012年7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2012年3月—2012年3月,开展同备同讲一节课活动,规划小组合作学习。

2012年4月—2012年7月,撰写课题研究与结题报告。

5、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1)、可以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增强进一步学习信心。

(2)、学生学习走出困境,树立信心,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让学困生找回自信,真正在堂教学中作到主动发言。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1]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赞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旦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就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效值和期望值。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

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五、课题理论研究和探索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我们常常能看到,好学生往往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当我们老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场景,会发现在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双双警惕躲闪的眼睛,或是一双迷离无助的眼睛,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亦或是急需帮助,亦或是漠不关心。他们是谁?——是特殊的“学困生”群体。从本组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经验中发现,要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大家一致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我曾教过的一名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并不差,但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不善于表达,小组合作时总是不能积极参与、与小组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注重从合作意识的培养上入手,让小组长多给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让其进行表达、参与争论;小组汇报时给他更多的机会,哪怕是支言片语,只要合理、正确,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度日渐提高,既能接纳别人的观点,又能主动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

(二)、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汇报时通常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就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自己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

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对划分学习小组花费一些心思,具体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等进行考定,把班级人数按4人一组,每组一个学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的比例搭配,小组人员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要发挥每个学生个体作用,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更要帮助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学习,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责任、在小组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再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其次,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再次,课堂上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根据他们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具体做法是:每个小组给部成员自行编号,教师要求小组回答问题时,只叫该组的第二小组2号同学,不叫名字,由于教师不知道数字对应的学生名字,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到的可能,在表达与倾听中,不仅有利于被指导者,也有利于指导者。[2]

如果不积极参与就会拖累整个小组,这种由集体连带而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同时也能促进学优生更积极地帮助学困生。

(三)、设计分层练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练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容巧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在教学长方形形的面积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逐步深化的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一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问题:用三个边长为5厘米的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A组的要求:只要能用一种方法解答出来即可。

B组的要求:尽量用不用的思路来解答问题,至少用两种方法。

C组的要求:不仅用两种方法解答,还要会画图表示题目的意思。

这组习题,教师规定学困生必须做对第A组题,中等生必须会做A组B组a\b题,优生能做完。一般说来,当学困生做完A组之后,成功的喜悦会激励着他去做B组题,其他中等生,优生亦如此。通过这样的练习,增大了思维的容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科学运用评价,提高合作动力

合作学习力求使认知、情意和技能诸目标相一致,合作学习开辟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领域,[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作参与、思维参与以及情感参与等进行适度的评价,促进他们能够更主动愉悦的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鼓励、表扬、给予其信任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困生采取以下积极的方式:

1、优先表扬:在小组合作学习后,优先对小组的学困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表扬肯定,对其他没积极参与学习的采取鼓励和期待,让学困生感受到被同学老师关注,能够自主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2、奖励与评价同步:在课堂学习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组员的参与度,组员的合作情况,小组成员的互助情况,以及成员的学习是否进步等情况,进行加笑脸,以及加油符号,每个星期根据笑脸的多少,评出一组“优秀小组”“最佳组员”、学困生中评出“积极参与奖”、“学习进步奖”、“好习惯奖”。

3、建立学生表现卡:教学中,可以组织小组长按一定的标准给小组成员打分,学困生会感到来自小组的压力,从而促其积极参与合作,提自身综合素质。并由四人小组长于记录员负责,把学生每堂课小组租学习的情况,记录下来,作为学期期末评优的依据。

学困生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所不可回避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存在虽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给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们,乐于为他们的进步动脑筋、想办法,相信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

“十个指头有长短,出水荷花有高低。”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矫正、再实践、总结,我们四年组已初步形成了培养“课堂中小组合作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体系。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十分注重学困生转化能力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的探求,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最终获得成功。小组学习为学困生提供了“说”的欲望。小组学习的时候消除了他们“说”的心理障碍,为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参加讨论的同学都是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这种氛围不仅使学困生消除了胆怯的心理,而且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现在他们不但敢说,而且说得很好,即使有说不好的地方,同组的小伙伴也能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他们非常乐于接受。小组学习为学困生创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极大地调动了的欲望。

1.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过去旧的教育观念,形成了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思想,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方法,并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的水平。近一年来多篇教师的课题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在校刊上发表或市级以上获奖。几经磨练,我的努力和实践终于获得了同行和专家的广泛认可,自身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怀疑、敢于质疑、勇于解疑,枯燥的课堂转化为生动的情、理、趣交融的数学课堂,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课后讨论、争论现象普遍了,形成了有问必提、有疑必思、有异必争的学习氛围。

3、成效分析:

成绩与效果的分析

4、课题结论: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每一位学生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2)课堂中小组合作中学困生策略研究,通过一个时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可以在我校各年级推广实施。

七、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教学设施的落后,制约了“学案导学”的顺利进行,一是印刷速度赶不上教学需要,二是学校经费不足,不能更好的服务教学。

2、教师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机制的束缚,不能大胆进行课堂改革,导致课改工作不能走向深入。

3、在课堂上个别教师不能驾驭课堂,教师的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4、课堂中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最初我们只是作为教学教研的一个突破口来思考的。可以建议学校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来督促全体教师狠抓后进生转化、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高效发展。

八、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J].普教研究,1994,8(1):5-8

[2]袁军.说精制[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3,12(5):11-15

[3]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5 :22

浅谈学困生转化方法

浅谈学困生转化方法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习困难生感知整体性差,对数学题的知识结构和形式结构的感知不精确,往往只注意一些孤立的现象,忽视数学间的内在联系与隐蔽条件的分析。 2.对学习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因而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 3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学习新知识不知从何入手,容易产生厌倦、畏俱的心理,缺乏吃苦精神,行为懒散。 二、原因分析 学困生的出现不仅与个人的心理、行为有关,而且与学校原因也有密切关系。 1.教师的知识水平及传授知识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 2.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节奏过快、要求较高、教学模式及要求简单划一。过快的教学节奏使这些学生感到难以适应,所学知识消化不良,过高的教学要求使他们望洋兴叹,自叹不如。 三、转化策略 1.倍加关爱,唤起学习动机 教师的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2.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学困生”大多思维简单,僵滞少变,所以教师借助动手实践操作,以手巧促心灵。 3.适时鼓励评价,巩固学习兴趣。 努力捕捉“学困生”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要及时鼓励。同时要注意实施分层评价,。 4.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 5.加强对学困生的课上管理,大多数学困生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产

生的,因此,教师要管理好学困生,上课时应经常提问他们。 6.加强对学困生的课后辅导工作,课后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是转化学困生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掌握。 7.通过各种方式和课外活动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学困生厌烦学习,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厌烦心理,必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8.经常与学生谈心,教育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指导。 9.努力创造让学困生成功的竞赛活动,让学困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并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使其多方的优点显露出来,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进而提高全班的整体水平。 10.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潜力。 11.成立“一帮一”的的帮扶小组,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对于学困生的帮助,作为老师的我毕竟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弥补这一点,为了延伸和继续帮助学困生的工作,在班上,我成立了“一帮一”的帮扶小组,让班上的优等生帮助学困生,给他们给予知识上的补充。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与方法

对转化学困生的几点建议 学困生是指在一个班集体中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学困生的转化,首先要明白其产生的原因,其次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下面我就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谈几点建议。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通过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调查了解,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1、缺乏团结协作,不喜欢参与集体生活。 2、缺乏兴趣,不能独立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3、缺乏信心,对不懂的问题得过且过。 (二)对教师的调查结果: 1、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断层。 2、学困生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较差,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转化提高的办法大多集中在交流、谈话、辅导及与家长的沟通配合上。 (三)对部分家长的调查结果: 1、家长和教师在沟通辅导孩子的学习方面的力度不够。 2、家长特别注重的是主课(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成绩的提升。 3、家长对孩子的转化与提高寄希望于学校和教师的成分较

大。 二、对学困生转化的建议 1、尊重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最渴望的是得到别人的尊重。更何况是孩子,一个需要得到理解、关爱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其实,这些孩子,他们同样具有聪慧的天资,天真活泼的本性。他们也希望有自己的朋友,也愿意好学上进。在他们心里,最渴望有同学的平等相待,得到老师的的尊重。例如:在一个班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学困生玩东西、上课小声说话、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出现这些情况,老师不应用冷漠的眼神轻视他们,更不能用刻薄的语言去嘲讽他们,那样学生就会有对立情绪、逆反心理,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就会难以实现。这是教师可用眼神暗示学生,或让课堂安静下来,学生就会自觉地把注意力转入学习中。老师也可以在巡视时轻敲学生的桌子,以提醒学生转移注意力,从细微处顾全学生的颜面,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2、用爱感召。现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认为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部学生受到冷遇,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于是

浅谈如何转化学困生

浅谈如何转化学困生 学困生指的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纪律又不好的学生,他们自由散漫、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狂傲不羁.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受了批评还当堂顶撞老师。在教学生涯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学困生。在这些学困生中,他们大部分不是智力有问题,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学习上落后于其他同学。针对这些学生我们怎样将其转化呢?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现就如何做好学困生转化谈一点体会。 一、兴趣迁移法 在教学中,对学困生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如有些学生虽学生成绩不好,可是在体育方面有特长,动手能力强。那我们就应当在这些方面进行表扬,并将其特长方面的兴趣引到学习上来,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内外关照法 (1)课堂上要给那些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教师这时对他们微小的进步要给予肯定的表扬、多鼓励,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 (2)课外及时辅导,教师要根据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本着循序渐进、学有所得的原则去辅导,使其跟上教师授课的进度。 (3)教师要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在对待他们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耐心帮助、指导他们。

三、压力转换法 学困生在口语交流、作业等方面,教师应尽量减轻他们的压力,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分层次的对待,同时开展双边活动,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意识上有一种向上的动力。如开展《我能做的事》、《一定要争气》等主题班会,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意识到别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四、集体激励与表彰激励法 教师要强化班集体的凝聚力,树立正气,不歧视学困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到班级的温馨,主动将自己溶入班级的大家庭,集体的荣誉与我有关。对学困生的进步我们要象表扬其他同学一样进行表表彰,以此来树立他们的进取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争取更大的进步。 五、师爱感化法 教师要用爱心支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我们要多与学生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及成长,使学生与教师这间建立纯真的感情消除陌生感。让学生认为你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你提出的各项要求都会热情地完成,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就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新方法。教师要把更多的爱心献给他们把更多的锻炼机会留给他们,把期待的目光

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学校转化学困生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负责人:王长林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校《农村学校转化学困生策略的研究》课题,是松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经本课题小组研究决定,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的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观点,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面向全体的观点,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成就巨大,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得到巩固和落实,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教育公平已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石,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使义务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学困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在农村学校,由于教学环境条件、教师素质、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再有大部分的家长文化低下,对孩子的教育少之又少,所以某些学生在某一学科或某几科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学习障碍或困难。当前新课程改革成就颇丰,对提高农村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学困生的存在,依然是困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当努力追求的,因而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显得更为迫切。 所以,我们开展探究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工作,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探索价值的。本课题从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希望从我校的实际出发,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内因方面找到一些有

学困生调查报告三篇

学困生调查报告 1 调查时间:12月20日 调查方式:学生(家长协助)无记名填写 被调查的学生:一(1)班 10名学困生 一、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如下: 1、学生年龄:6-7岁 2、性别:男生7人女生3人 3、户籍类别:城市8人农村2人 4、家庭所在地环境:城、乡镇10人 5、独生子女:7人是,3人不是 6、孩子学习负责人:父2人母6人其他2人 7、父母期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秀7人良好3人 8、家庭其他成员过分溺爱:一般9人小1人 9、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般9人小1人 10、家庭经济条件:一般10人 11、父母职业:只有个别是有固定工作,大部分下岗职工,少数是打工、经商 12、孩子有自己固定的安静的学习场所:有7人无3人 13、孩子的家庭劳动:一般5人少5人 14、语文老师讲课是否听懂:听得懂6人大部分听得懂4

人 15、认为语文老师严格与否:很严格6人一般3人不严格1人 16、老师是否提问自己:经常2人有时7人很少1人 17、觉得知识是否难:很难1人一般5人不难4人 18、觉得班级同学是否爱学习:9个觉得大部分爱学习 1个觉得有时爱学习 19、是否喜欢上语文课:喜欢7人一般3人 20、语文课爱发言:喜欢3人一般5人不爱2人 21、上课时喜欢干什么:听老师讲课8人和同学讲话1人想其他事情2人 22、学习是否进步:有点进步10人 23、当学习进步时,你会:放松一下1人更加努力9人 24、当学习退步时,你会:很担心,努力学习赶上去10人 25、你平时是否看课外书:看4人有时看5人不看1人 26、你的学习成绩是否想超过同学:很想10人 27、你放学后先做什么:写作业10人 28、你是否想做作业:作业多,不想做1人作业难,不会做3人想做6人 29、学习有困难时想找谁帮助:找老师4人找父母6人 30、为什么要学习: 为自己10人 二、调查问卷分析:

浅谈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陈会开) (2)

省师陶杯三等奖 浅谈学困生的教育转化 金山镇远庄小学 陈会开 我认为,形成学困生有许多内外的不良因素。在内有基础差、智力弱、性格怪等,在外有社会、家庭、学校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转化学困生是一个极其艰巨的过程,教师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又要注重利用各种有利的一切积极因素,去转化他们。 一、尊重学困生的人格 人的自尊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积极情感,不论学生是白天鹅还是丑小鸭。作为教师都不应该依这些差异而厚此薄彼。他们之所以要来收教育,就是为了消灭这些差异。因此,我们应该让学困生抬起头来走路。不是有人说:用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扉,学生才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吗?那么教师要厚爱学困生。我就非常关注每一位学困生,在我教的学生中,除个别外,都非常爱上语文课,有的虽然语文成绩不是很好,但始终保持着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要学好的愿望。即便是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会感到老师是喜欢自己的,仍努力着,对自己充满希望。 二、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功,能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部诱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通常人们总认为兴趣带来成功,其实成功也能带给人更大的兴趣。为了给学困生提供表现的场所和机会,我在讲授课过程中,多关注他们:

1、只要有学困生举手,就让他们先发言,如若说错了,我会鼓励他:“再想想,你就会想对的。”如若说对了,我又会说:“你真聪明!”学生的脸上会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多可爱的学生。 2、在布置作业、巩固练习时,我会给予表扬,对学困生练习、作业的质量都偏少、偏易。使这部分学生在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优化教学,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电教手段的使用,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它把传统的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声音、图象、动画等动态信息,为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使得用语言很难描述或无法描述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直观、简单,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又遵循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形象、直观化,就能激发起学困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了热情和兴趣,学困生就能慢慢地找到自信心,希望和成功就会向他们招手。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心尽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摘要: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是实施新课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也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难点。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语文老师普遍关注、又均感困难的问题。许许多多的语文老师对此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虽然学困生人数不多,但对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却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本文从分析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困难形成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入手,在理论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多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学困生好转化基础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用心要精、要细,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慈母一样,把全身心用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习上,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

切忌训斥、恐吓、体罚。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跟好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好学生教学引导 1、找准联系,以旧引新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起“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变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讲一些名作家的逸闻趣事,在有些知识点的新课的引入中,应尽量有亲身感受的实践作引导,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语文,生活中的社会离不开语文,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他们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善于找准知识间的衔接点,运用迁移规律,以旧知引出新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2、明确责任,督促学生生趣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即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兴趣。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初中化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的调查报告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这些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自律能力有限,他们喜欢自由、有时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甚至狂傲不羁. 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应付。有些受了批评还当堂顶撞老师。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当今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这种认识,我对九年级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问题进行了调查。并结合这几年的探索实践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学困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或旷课去玩,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学习意志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行,不愿意接近教师,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数学很无聊、很枯燥,情绪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习缺乏自信心。 4、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使之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答问题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影响了学习效果。 5、教师的原因。部分教师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偏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部分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6、家庭的原因。现在农村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少,大部分学生都有兄弟姐妹。家长由于生活压力较大,对子女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导致这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反而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还不如出去打工赚钱。而独生子女的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认为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把教育学生的责任全加在教师身上,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部学生受到冷遇,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7、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8、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中专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又在悄然地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转化措施及建议 学困生只是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大一大部分人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心理不能

浅谈学困生的形成与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形成与转化 提起学困生,当老师的都有头痛的感觉,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学困生是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一直在农村教学,农村学校的学困生还是比较多的。作为学生他们谁也不愿意当学困生,大家都有自尊心,谁也不愿受别人的歧视,老师当然更不希望有学困生,有时可能希望学困生少点也行。当你调进一所新学校,其他老师要给介绍了,某某班较差,学困生很多,你心情就会很糟,觉得可能教学要很费力,如果说那个班整体很好,这是在告诉你学困生较少,自己从心里就会觉得轻松很多。 我觉得小学六年的学习就像是在学校操场跑1000米,200米的跑道,第一圈大家差距不大,从第二圈开始,慢慢的慢慢的学生的差距就拉开了,一直到最后,有些学生被落下一两圈,一年级的学生成绩差距也不大,均分都在90多,能有多大差距,到了中年级,均分在80多,到了高年级均分成了70多了,差距越来越大,除去知识难度的增加,重要的原因是学困生越来越多。那么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可能是自身素质不高,可能是方法不当等等原因。俗话说“十个指头也有长短”,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学习上的不同程度的障碍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下面我就学困生的形成与转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的形成 (一)自身因素

1、学习态度不端正 上课时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在课堂上谁在听,谁没听,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两眼发直,身在教师心在室外。每当这时我都会停下讲课,提醒他们,他们的思路跟不上老师的思路,甚至一个题目老师反复讲几遍,他们都不会,注意力就不能集中到课堂上。有的上课小动作特别多,玩的兴趣特别浓,所有的文具都成了他们的玩具,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玩铅笔,一会儿玩尺子,乐此不疲,无论怎么叮嘱对他们无济于事。课堂作业马虎,不按时完成,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作业能拖就拖,能不做就不做,如果老师盯的紧了,他们就交作业,如果老师稍放松,他们就不交了,就像与老师在“捉迷藏”。如果面批作业,他们就等到最后交,磨磨蹭蹭,就等着听下课的铃声。如果不面批他们能不交就不交。他们家庭作业直接就不做,要是批评的狠了,就乱写一通,应付老师,本来半小时的作业,他们几分钟就完成了,他们写的作业他们自己都看不清楚。如果统计一下,一学期下来学习好的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几乎没有,而他们能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几乎没有。慢慢的慢慢的他们成了学困生。 有的学生学习态度很好,在学习上也下了很多功夫,但仍然不能摘掉学困生的帽子,很大程度上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良有关。我们班有几个学生就是这样,有时在课堂上我还夸他们,学习态度很好,作业按时完成,作业干净整齐,上课也在主动学习,给我的感觉就是愿意学好,但每次成绩都不理想。各门学科在学习上都会形成一些比

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 化策略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其中的每个学生也包括学困生,他们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由于生理、心理、教育行为、环境等诸多原因出现知识的断层,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弱,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类学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迫在眉睫。有教育者说过: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生。陶行知也曾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关注学困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了解学困生,沟通心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转化的基础。 每个学困生的‘困’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因素,了解学困生,正如医生诊断病人病情前所作的调查一样,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1、对学困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交往情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并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记录。 2、个别交流,进行心灵的碰撞与沟通。打开与学困生交流的大门,了解其数学学习差的真正诱因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消除对数学的恐惧,使他们能“亲其师,信其道”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转变学习的态度,变厌学为乐学。 3、做到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有时转化一个学困生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因此容易取得家长的支持。但在教育方法上有的家长欠妥,所以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妥当的教育方法、激励机制是转化学困生的有利保障。 二:爱心激发动机,赏识增强自信。 1、加倍关爱,排解压力,唤醒学困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动机。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和家庭同伴中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压力也都挺大的。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包括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2、提倡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赏识教育法的创造者周弘曾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有教育者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困生何尝又不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而受到赏识呢作为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认真审视他们的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在实践中建立自信。有可能就是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那就让我们用赏识教育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带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吧! 三:从学困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使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困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断层各不相同,已有知识经验也不一样。如我在教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以长方形的面积这个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课前了解,班上的学困生几乎都不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有的甚至面积、周长混为一谈。于是我便利用课前为他们补上这一课,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显然也能跟上。又如五年级学生在练习x-5/8=1/4时,学困生在解答这个方程时显得相当吃力,通过了解他们解方程的知识经验不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而是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于是,我给他们补上了基本关系式,他们记得也好,但在第二次练习时同样出错,我最终发现原来他们在认

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课题方案 黄泥河林业局二小学校 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实现整体优化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素质教育的特点之——“教育整体化”也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在大多数学校、大多数班级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学困生”问题,不仅是当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广大教师、学校、家长颇感棘手的问题。我校是一所地处相对偏僻的林业企业小学。由于受思想认识、经济条件和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虽说我校在“学困生”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可否认,一部分学困生成绩的提高是以加班加点为代价,这使教育走入高投入低产出的怪圈;也有部分学困生对教师的教学不以为然,我行我素,甚

至走向对立。从而出现教师的“教切”与“学困”的矛盾,使教学陷入困境。那么,如何转困、脱困,改变单靠“时间”上下功夫的局面,去探索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学困生教学规律,已成为广大教师迫需解决的问题。鉴于上述背景,我们决定开展《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课题研究。 2、课题界定: (1)、本课题涉及的“学困生”是指由于各自不同原因表现为学习上难以达到教学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目标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而这类学生在学业上的困难是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条件下可得到转化,他们属于“学业不良者”的一部分。 (2)、本课题的研究一是要帮助“学困生”诱发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动机,重新唤起和稳定其学习兴趣,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要让教师掌握帮助“学困生”脱困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做好“学困生”脱困工作。 二、实验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困生坚定“你行,我也能行”的信心,走出笼罩在学困生头上自卑的阴影,促使他们尽快转化,尽快脱困,取得新的进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教师在对待学困生问题上的观念,以“六个心”来转化学困生:一、了解学生,赋予爱心;二、创造机会,给予信心;三、奉献真诚,主动关心;四、平等相等,成为知心; 五、改变厌学,形成热心;六、正面教育,投入耐心。 三、实验内容:

学困生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2

温泉镇初级中学 学困生成因的调查分析报告 一、调查目的 何谓学困生呢?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综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校的每一个教学班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几名学困生,而这几名学困生往往是影响教学班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大面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初中是基础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如果每个班级有几个学困生,那么全校有多少?全县又有多少?全国又有多少呢?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所以每个教师都应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一高度出发,充分认识转变学困生的重要性。 在教育方针指引下,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感受学习成 功的喜悦,饱尝学习成功的乐趣,使他们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信心、 磨练意志,发展能力,坚实地迈向成功。 二、调查内容 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至于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策略,更是一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探究性深刻的工程。无论是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和教育对策,都需要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为此,我们确定了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教育对策三个研究重点,并具体分解为以下研究内容: 1.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研究; 2.学困生形成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作用; 3.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和研究; 4.因材施教的应用; 5.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三、调查对象 本校七至九年级学生21人。发放调查表21份,收回21份,回收调查表全部有效。 四、调查方法:问卷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以选择题为主。采取答卷的方法,这样使本次调查获得比较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并且使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五、学困生成因的调查分析 本次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涉及家庭方面的影响、自身方面的原因、教师方面的因素影响等几个方面,下面根据调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呈现和分析:(一)家庭方面 1.父母对你的期望怎样? 项目一般过高没有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一、学困生定义 学困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生”,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学习困难学生、思想品德问题学生、心理问题学生。 学习问题学生,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懒惰,没有上进心,无远大理想目标,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得过且过。差生转化就主要是针对学习问题学生而言。 二、学困生心理 学困生的心态比较复杂,通常自尊心很强,但由于很少得到别人的尊重,往往表现出胆怯和自卑。一些问题学生虽然外表装作对什么都无所谓,有时还自视孤傲,但内心常常很自卑,缺乏自信,始终笼罩在失败的阴影里,主要表现为: 1、懒惰心理。就其“学困生”的内心而言,他们也想学好,但由于自我约束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成绩难以提高。他们懒散、贪玩,学习上怕吃苦,作业经常拖拉,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他们一碰到难题,就“投降”,有的虽然堂而皇之“请教”同学,但实质上只求获个直接答案,有的“偷偷摸摸”看或干脆抄袭他人作业,如此一来学习成绩当然“不堪入目”了。 2、自卑心理。“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往往处于不被老师和同学“看好”的境地。同学的讥笑、排斥,或教师的否定、指责和

惩罚都会令他们感到苦恼和厌倦,逐渐“烙”上了“天生我笨,用功没用”的自我意识,进而更加消极逃避,进取心受到了遏制,自尊心变得脆弱,其学习潜能也尘封在他人和自我的双重否定中。 3、焦虑、恐惧心理。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他们能否获得成就感。对“学困生”而言,学习是充满挫折和失败的艰难历程,谈不上什么乐趣或成就,随着年级升高和教学内容的复杂增多,其内心反而愈来愈焦虑、害怕和失落,甚至产生厌学、惧学、放弃学习的心理。 三、学困原因 造成“学困生”学困的原因有多种,如先天性弱智或存在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不妥等,以及受年龄、知识、性格的影响等。有调查表明,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家人和同学对其的不理解、不尊重、不宽容与不接纳。 四、转化措施 1、找出原因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学生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充分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找出学困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就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对症下药,找准切入点一样。这一步是转化学困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2、关心爱护,树立信心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责骂,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 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要耐心、细心、关心,并要懂得尊重他们,有时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或轻轻一拍一拉可能会胜过长篇说教、批评指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多与他

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山东省梁山县徐集第一中心小学仇念章吴金凤 “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成为当下教育追求的境界。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但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教育问题很多,特别是“学困生”,尽管他们数量不多,但势必影响着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还将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就业和工作;甚至影响他们将来的人生幸福。只有让学困生的生命精彩,才能真正的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下面就本人的转化工作经验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根据学困生的成因不同,可以将学困生大致归为以下四类: 1、智障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是为数极少的,即由智力因素决定了的智障型学困生。其形成原因可能是父母遗传或者在母亲怀孕期间受到某些对胎儿智力发育不利的因素造成。 2、成长缺失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较为普遍,即家庭结构和成员的关系导致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隔代教育——“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本来都是很不错的学生,后来由于父母工作或生活的需要而不得不离开小孩,由其爷爷奶奶隔代进行教育,从而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 3、定位迷失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的形成因素可以归为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的因素。受市场经济转型期的负面影响,一部分人将当今社会没有读过书也能过好日子,读了书不一定能过好日子的现象夸大化,认为读书无用,以致部分学生在家长的错误引导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学习方法不当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虽然没有以上三种原因,但由

于学习方法不当而学习成绩一直提高不上来的那部分学生。 以上四类学困生,后三类经过教师努力可以转化,第一类学困生转化可能性较小。 二、促进“学困生”有效发展对策与途径。 1、完善等级制评价,消除自卑心理。 所谓“完善等级制评价”就是将原来等级制评价中“不及格”或“太差”一类的评价词语改换为“加油!”“有进步!”“继续努力!”等词语来衡量“学困生”作业成绩的评价方式。我们还可利用“鼓励性评语”,根据“学困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家庭环境、个性特长、学习态度等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精心雕琢”,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激发和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2、建立“手拉手”辅助网络,营造互助氛围。 在采取“评价、评语、评奖”措施的同时,各班将在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建立“一帮一”“手拉手”辅助网络,在“手拉手”活动中,让优等生辅导学困生释疑解难,克服消极、畏难情绪。而“学困生”则发挥其各自的长处,影响和带动优等生参加文体、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这种平等互助的心态下,建立“团结向上、互助友好”的班队集体,营造一种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竞争氛围。为此把一位学困生与一位优秀生编成同桌,每天抽背课文、词语、句子,如果优秀生背诵课文时,我让学困生用手点字听读,然后再让学困生自己认读一遍,这时优秀生做小老师检查学困生认读情况,如果读错字音,让优秀生纠正字音,从而让学困生能正确、通顺读书,如果哪组中学困生有明显的进步,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这种转化学困生很适合我们农村小学教学。 3、适当降低学困生学习要求。 针对学困生制定的目标要合理、科学,切忌盲目、过高。要因人而异,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个别对待,逐步提高的办法。在考试难度大体平

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组的情况: 1、课题情况: 启动的最初阶段,首先确定研究方向,确定研究题目,调研大寺小学学困生基本状况,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组建课题组。 2、课题组的成员构成: 本课题组由本校9名教师组成。 二、课题提出背景: 我校是个农村小学,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校生家长大多进城打工,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信心,对学习会失去兴趣,发展滞后,成为“学困生”。“学困生”虽然在班级里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因素,影响了学习。抓好对“学困生”的教育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困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转化学困生,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因此,我校依据实际情况,拟定了“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课题。 三、学界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课题界定:“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差,学习兴趣淡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知识技能,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导致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教研促质量,以教研兴学校,以教研谋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的转化模式。通过对我镇学困生的调查研究,彻底解决我镇学困生的实际问题,并使我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使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教育对社会而言,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决策,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构建和谐教育,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因此,教育应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教师更应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让每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小部分在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产生一定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更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选择了“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这一课题在工作实践中予以研究,进行了探讨。 二、课题研究意义 实践意义:学困生大都是潜能未得到很好开发的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大器晚成者,只要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条件,这些学生都可以成材。转化他们,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后劲和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财富的问题。 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既可在人学理论、教学理论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又可为在高中阶段转化学困生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故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较大。

在分析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研究转化的对策,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是本课题的核心。 三、理论依据: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差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 2、日本教育家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差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对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消极态度等。 3、新的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使学习成为主动、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4、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研究内容主要有: 1、课题界定: (1)小学学生:指小学阶段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明天。

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_开题报告

《农村学校转化学困生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负责人:王长林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校《农村学校转化学困生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经本课题小组研究决定,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的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

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部(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观点,学生是学习主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