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课程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课程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课程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课程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

划课程

前言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因此,在<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2020)>中,国家将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在此背景下,平顶山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深入领会国家精神,加大力度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为平顶山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原则

1.1规划背景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国家产业振兴政策层面上有史以来第一个服务业的振兴规划,自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物流集聚区规划、物流产业规划、配送中心规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地区对物流地产的开发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亮点。

物流产业集聚区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从功能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包括8个功能——综合功能、集约功能、信息交易功能、集中仓储功能、配送加工功

能、多式联运功能、辅助服务功能、停车场功能;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在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物流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能够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改进物流运营环境,促进物流业技术与服务的升级,提高物流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转变物流运营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进城市生态环境。

根据<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家发改委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0)(讨论稿)><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2020)>、<河南省关于推进<推进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启动实施”五五工程”的会议精神>等政策文件精神,平顶山市提出要构建”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将其打造成为以综合物流,商贸会展为主,集电子商务、创业孵化、总部基地、商务办公,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立足中原,辐射华中的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和商贸中心。这就要求必须抓紧编制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以保障物流园区项目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

1.2规划范围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是市政府批准由卫东区政府建设与管理的市属重点项目和市级十大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面积

12.8平方公里,南至建设路,北跨平安大道至北环路,东西跨科技路和开发路。(附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整体平面图)

1.3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月1日);

(2)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

(5)<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

(6)<平顶山市东部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7)<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20年)

(8)<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9)<平顶山市卫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9) 国家、河南省、平顶山市的相关法规、规范和技术规定。

1.4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总期限为—2020年,分两个阶段进行规划:

近期: —

远期: —2020年

1.5自然条件

1.5.1 地理位置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纬33°08′~34°20′,东经112°14′~113°45′之间,以中心市区建在”山顶平坦如削”的平顶山下而得名。全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8802平方公里。东与漯河市的监颍、舞阳、郾城,驻马店地区的西平、泌阳县交界;西与洛阳市的汝阳、伊川县为邻;南与南阳地区的方城、南召县相连;北与郑州市的登封县,许昌市的禹县、许昌县接壤。中心市区位于北纬33°40′~33°49′,东经113°04′~13°26′,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7公里,面积421.5平方公里。距省会郑州铁路里程218公里,公路里程135公里。平顶山市辖二市(汝州市、舞钢市)四县(叶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四区(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

平顶山地区地理位置图

1.5.2 地形地貌

平顶山市处在伏牛山、外方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呈梯形展布。地貌类型多,山脉、丘陵、平源、河谷、盆地齐全。西部、南部、北部,巍峨的伏牛山、外方山逶迤连绵,层峦叠嶂。中部、东部为丘陵和平源, 沃野坦荡,物阜民丰。其中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3。西部鲁山县石人山主峰海拔2153.1米,东部襄城县于庄村海拔64.5米,相对高差2088.6米。中心市区西北、西南地势较高,向东南逐渐降低,形似簸箕状。北部有焦赞寨、马棚山、平顶山、落凫山、擂鼓台、龙山等山峰呈北西西向排列,其中擂鼓台为群峰之首, 海拔506.5米;南部有河山、北渡山、白龟山、凤凰山、锅底山、舒山,海拔高程135~245米,构成了白龟山水库和沙河北岸的天然堤坝。这种特殊的地貌特征,使两山间形成狭长的走廊式洼地,湛河自西向东穿市而过。

1.5.3 气候条件

平顶山市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暖温带,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分。据历史气象资料统计,中心市区年平均日照2061小时,太阳辐射总量为每平方厘米113.77千卡,年平均气温15.0℃。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27.6℃;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1.2℃。无霜期为228天。年最大

降水量1323.6毫米,最小降水量373.9毫米,年平均降水量745.8毫米,一年内各季降水分布为春季占20~23%,夏季占45~50%,秋季占24~29%,冬季占4~5%。风向以偏南、西北、东北风最多,春夏盛刮偏南风,秋冬盛刮偏北风,常有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入侵。

1.5.4 矿产资源

平顶山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有煤、盐、铁、铝、石膏、耐火粘土、石灰岩等57种矿藏,特别煤、盐、铁储量较大。煤田面积1044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90.7亿吨;铁矿储量6.6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76.3%,矿石品位20.78-44.13%;盐田面积40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多亿吨,含氯化钠90% 以上,居全国井盐第二位。

1.6 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是空间上集中组织、管理物流活动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物流聚集地。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功能的优化配置既是集聚区信息整合的基础,又是整合集聚区内资源的重要手段。物流产业集聚区所具有的功能与集聚区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物流服务的需求、物流企业的规模、平顶山地区的产业特征等因素密不可分。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附件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现代物流业是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大力推进成都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增强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保障作用,对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运行效率、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四川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成都市现代物流业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1.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市物流产业发展提速增效,产业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率进一步下降,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比2010年增长 2.13倍,年均增长16.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

比2010年增长2.19倍,年均增长17%,;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比重为16.6%,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 2.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目前,成都已通航城市198个,开通航线257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88条(国际定期直飞航线41条),2015年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4224万人次和55.7万吨,继续巩固国内航空第四城地位。“蓉欧+”战略深入实施,全面启动国际铁路港规划建设;“蓉欧快铁”双向稳定加密开行,班列干线逐步向欧洲腹地延伸,库特诺海外办事处挂牌成立;中亚班列和成都至国内枢纽城市互联互通班列稳定开行;成都集装箱中心站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累计开通300余条公路货运班线,形成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快速公路货运班车网络。 3.口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空、铁、公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双流机场口岸吞吐量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7×24小时通关,青白江铁路口岸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为国际货运量大幅度增长奠定基础,龙泉公路口岸完成搬迁,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海关特殊监管区快速发展,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包括高新、双流园区)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排名前列,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投入运行,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国家立项批复并正在加快建设,为沿海产业转移和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双流空港已具备进口药品、植物种苗、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资格,正在加快建设进口水果指定口岸,国际铁路港

2019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计划

2019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安排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诸多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虎岭产业集聚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规划调整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克服不利因素,千方百计抓招商,集中精力抓项目,较好的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及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截止11月份,营业收入完成390亿元,同比增长29.14%,占年度任务440亿元的88.6%;税收收入完成7.3亿元,同比增长1.9%,占年度任务8.6亿元的81.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富士康约完成81亿元(其中,富士康40亿元),同比增长285.6%,占年度任务65亿元的124.6%;亿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占任务的130.8%,同比增长257.9%;企业从业人数达到4.5万人,占年度任务2.4万人的187.5%,同比增长181.25%。 初步预计,至年底企业营业收入可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占年度任务440亿元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可完成亿元,占年度任务8.6亿元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占年度任务65亿元的%,

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企业从业人数将达到万人,占年度任务2.4万人的%,同比增长%,高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 (一)工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 今年以来,集聚区共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9个,总投资112.61亿元,完成投资72.23亿元,年度投资超亿元项目达10个。其中,丰源石油轻烃综合利用、龙星化工四氯化钛、金马焦化苯加氢、济钢高洁净钢锻件、弘鑫电子等31个项目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37.41亿元;对在建项目,虎岭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全力以赴抢工期、赶进度、建厂房、订设备,确保项目快建设快投产、早见效;特别是富士康项目以及济钢高强度机械用钢、中原特钢产业园、金马焦化苯加氢、洛阳石化惠康物业CTA氧化物等一批骨干企业的新上项目均按时间要求达到了投资进度、形象进度、投产目标“三落实”。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 2019年,虎岭集聚区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44.7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0.9亿元。至十一月底,完成投资约28亿元。其中110kv变电站及电网配套、济源大道西环—西二环段,沿黄河路、济源大道自来水管网工程等5个项目竣工。目前正在实施的有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基于创意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Hawkins,2001)和产业聚集区的叠加效应(Porter, 1990),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通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文化创意企业间的资源共享,能够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技术溢出效应等,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特点 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也逐步提升。 表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功能和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文化创意网的资料整理。 1. 集聚区空间分布逐渐合理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继2006年12月,北京市确认了第一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会议于2008年3月28日认定了第二批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至此,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累计达到21个。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分布地域、核心功能和影响行业具体参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确认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城八区及通州、大兴、怀柔等三个郊区,存在数量有限,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2008年北京市确认的第二批分布区域基本上覆

盖了北京市的城八区及所有远郊区县。在崇文、宣武、顺义、丰台、房山等区分别设立了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会展创意产业将集聚区、服装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等。 2. 集聚区产业功能配置逐步优化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2006年所确认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区仅覆盖了九个大类中的七个大类。而且,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原有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在2006年确认的1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中,没有专门的广告、会展产业集聚区、没有专门的旅游、休闲娱乐产业集聚区。 2008年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解决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产业功能配臵不尽科学的问题。至此,北京确认的21个文化产业集聚区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门类,而且更加重视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主要表现在:一是北京新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大了对工业设计、软件等行业的资源配臵力度,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软件服务行业,通过产业的软实力,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新确认的清华科技园与中关村科技园、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共同构成北京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北京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通过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和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

物流行业发展规划

2017年物流行业发展规划 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遵循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律,在对我县现代物流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原阳县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原阳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服务原阳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逐步发展”的路子。通过积极培育物流市场,整合各类物流资源,构建技术支撑平台,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规划原则 1、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市场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推进资源的优化重组。 2、企业为主体。企业是物流业务经营主体、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建设和经营要落实到企业,行业管理部门侧重

于引导、推动和扶持。 3、协调发展。物流发展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一致,与城镇总体规划的功能、布局相协调,与产业布局规划相配套,服务于商贸带动和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 4、信息化带动。物流的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重要区别之一。建设好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与社会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相连接,做到内部互联、外部互通,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以信息化带动物流业的现代化。 5、物流连锁化。物流发展要立足本地,面向全省,走向全国。积极顺应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潮流,运用好省内物流资源,加快与省内、外物流大公司的合作,提高竞争力。 三、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交通、资源和商贸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尽快构建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到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物流成本占全县GDP的比重比“十二五”末降低4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县生产总值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市场主体。“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一个综合物流园区和一个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形成城乡现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为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撑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以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工程,着力提升集群集聚、承接转移、节约集约水平,着力增强创新发展、基础配套、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集聚区持续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 (二)发展目标。集群竞争优势更加凸显,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支撑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1.总量规模。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达到800亿元,增长17%。 2.集聚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超6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1个,超3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1个,超2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2个,超1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1个。 3.晋级争先。X市产业集聚区力争晋升四星级,X县、X县、X县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力争晋升二星级;X市产业集聚区和纺织产业集聚区力争晋升一星级;X新型制造业、X煤化工专业园区力争晋升省级产业集聚区。

4.节约集约。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1%左右,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5.吸纳就业。全部从业人员超过23—24万人,新增1—2万人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产业产品结构升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1.突出发展优势产品。实施优势产品升级工程,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升级,着力在高强钢、智能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新材料、食品医药、高档陶瓷、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医疗康复设备等领域开发一批升级换代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组织开展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摸底调查,全力做好要素协调保障,支持有订单、有效益的企业扩大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产销、银企、用工对接,全面提升投产项目达产率,促进新的有效产能释放。 2.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拥有百亿级产业集群的产业集聚区,在做大做强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市场容量大、需求弹性小的技术劳动复合型产业,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集群。支持基础较好、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区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引领带动全市产业结构升级。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十三五”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高速增长的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重心将从追求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物流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的总基调。 二是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型的新要求 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我国逐步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突出特点是从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型制造的重要转型方向,中高端的产业链需要中高端的物流服务相配套。 三是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新要求 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区间,将释放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消费升级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增加,也对物流服务的精细化、响应度和一体化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物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十三五”时期,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解决方案需求旺盛,城乡物流一体化、末端服务体验将成为竞争焦点。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新要求 国家“三大战略”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新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空间格局正在形成,将对物流设施、运输方式和交通网络的连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域物流大通道建设、战略性物流枢纽节点的布局调整,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 五是创新驱动和科技革命的新要求 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国务院出台“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业态深度融合,已经和正在带来物流领域的深刻变革。“十三五”时期,创新将摆在物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点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六是开放型经济和全球化的新要求

大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

大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 目录 一、发展基础 (5) 二、机遇与挑战 (9) (一)面临的机遇 (9) (二)面临的挑战 (12) 三、总体要求 (13)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13) (二)指导思想 (13) (三)基本原则 (14) (四)发展定位 (15) (五)发展目标 (16) 四、节点布局 (18) (一)国际物流枢纽港 (18) (二)枢纽物流园 (20) (三)专业物流中心 (23)

五、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27) (一)突破发展航空物流,助力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27) (二)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流动经济发展效率 (30) (三)加快物流通道建设,扩展门户经济发展空间 (32) (四)着力发展智慧物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4) (五)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发展新引擎 (36) (六)不断深化产业融合,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 (37) (七)统筹城乡物流发展,提升民生保障能力 (40) (八)持续强化绿色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42) 六、保障措施 (43) (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43)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 (44) (三)优化政策环境 (45) (四)加强行业统计与监测 (46) (五)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46) 附表:重点建设项目表 (47)

附图:大西安物流骨干节点布局图 (52) 大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市委“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的战略部署,抢抓“一带一路”、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助力“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以下简称“三个经济”)发展,打造万亿级现代服务业,根据《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陕西省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西安立体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大西安(西安市—西咸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7—2021)》等,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西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物流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规模快速壮大,物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全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支柱产业地位初步形成。近年来,西安现代物流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728亿元,较上年增长14.7%,物流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9.7%;全市公路货运量达2.45亿吨,铁路货运量达1.35亿吨,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2010年12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通过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批复文号豫发改工业〔2010〕2087号。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于2011年2月取得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查意见(豫环审〔2011〕47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有关规定,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现对该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进行第二次公示: 一、规划概况 规划名称: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范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郁香路、南至站北路、西至郑州市西环绕城高速东1000米、北至新龙路,规划面积。 规划期限:规划的时间段为2010-202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开发建设阶段。其中,近期为2010年-2012年,中期为2013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以超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产业。 发展定位: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河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体制创新改革的综合试验区,郑州市科技创新城。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群效应,着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超

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形成集聚区的特色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规划期末基本建成新型产业之城、自主创新之城、生态和人文之城。 二、发展规划及原规划环评执行情况 截至2018年,集聚区规划用地布局与原规划布局基本一致,入区企业符合园区规划要求,规划环评报告及批复中所提到的环保要求大部分已得到落实,规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对比原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集聚区环境管理机构及管理体系实施仍需加强。 三、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空气:通过收集郑州市及高新区例行监测结果及开展评价区域补充监测,区域环境空气主要超标因子为PM10、。在大力开展大气攻坚的基础上,区域环境质量呈向好趋势,本次规划实施未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地表水环境:集聚区主要纳污水体贾鲁河出境断面常规监测主要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园区内地表水须水河水质现状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地下水环境:本次评价收集了集聚区内石佛水井厂常规监测数据,同时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补充监测,由监测结果来看,主要指标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要求,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声环境:本次评价监测点位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北京十三五物流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修改稿) 北京物资学院 2010年12月

目录 序言 (1)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2) 一、北京市“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2) (一)物流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 (二)物流产业规模增长快速,物流效率不断提升 (3) (三)城市物流体系逐渐完善,城市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5) (四)对外经济数量质量同步发展,国际物流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5) (五)物流企业主体不断壮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 (5) 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6) (六)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良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6)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 (7)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物流需求显著提升 (7) (一)国际化进程加快,迫切需要面向国际贸易、服务世界城市建设的国际物流系统 (7) (二)新兴和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支撑系统 (8) (三)消费型城市特征显现,迫切需要面向高效运行的末端物流保障系统. 9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1) (一)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 (11) (二)科技引领实现创新发展 (11) (三)功能提升增强保障能力 (11) (四)结构调整带动高端发展 (11) 三、发展目标 (12) (一)总体目标 (12) (二)预期指标 (12) 第三部分空间布局 (13) 一、布局依据 (13) 二、“立体化、多组团”的布局 (15) 第四部分发展任务 (17)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7) 二、大力发展面向国际贸易、服务世界城市建设的国际物流系统 (18) 三、大力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应链物流及物流总部基地 (19) 四、大力发展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配送物流 (19) 五、强化区域物流合作,拓展首都物流圈服务功能 (19) 第五部分重点工程 (20) 一、共同配送试点工程 (20) 二、电子商务物流工程 (20) 三、农产品物流配送工程 (20) 四、食品冷链物流工程 (20)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课程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 划课程

前言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因此,在<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2020)>中,国家将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在此背景下,平顶山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深入领会国家精神,加大力度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为平顶山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原则 1.1规划背景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国家产业振兴政策层面上有史以来第一个服务业的振兴规划,自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物流集聚区规划、物流产业规划、配送中心规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地区对物流地产的开发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亮点。 物流产业集聚区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从功能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包括8个功能——综合功能、集约功能、信息交易功能、集中仓储功能、配送加工功

能、多式联运功能、辅助服务功能、停车场功能;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在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物流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能够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改进物流运营环境,促进物流业技术与服务的升级,提高物流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转变物流运营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进城市生态环境。 根据<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家发改委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0)(讨论稿)><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2020)>、<河南省关于推进<推进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启动实施”五五工程”的会议精神>等政策文件精神,平顶山市提出要构建”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将其打造成为以综合物流,商贸会展为主,集电子商务、创业孵化、总部基地、商务办公,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立足中原,辐射华中的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和商贸中心。这就要求必须抓紧编制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以保障物流园区项目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 1.2规划范围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是市政府批准由卫东区政府建设与管理的市属重点项目和市级十大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面积

康乐县现代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康乐县现代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 康乐县商务局 2015年4月30日

目录 一、康乐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一)发展成效……………………………………………………………………………………………………….. 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2、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建设取得新进展……………………………………… 3、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助推并拓展了物流市场需求……………………………………………. 4、各级政府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二)存在的问题……………………………………………………………………………………………………… 1、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有待提高……………………………………………………………………….. 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现代物流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4、物流企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5、从事物流技术与管理的高端人才缺乏………………………………………………………… 二、康乐县“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环境条件……………………………(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交通区位优势的不断凸显与提升………………………………………………………………….. (三)新型产业、新型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旺盛物流需求……………………. (四)群众良好的经商传统为康乐县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五)与周边省份的紧密合作为康乐县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信息基础……..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 1、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 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整合物流资源,提升现有物流设施的功能……………………………………………………. 4、创新物流服务方式,促进物流业协调发展……………………………………………………. (三)发展定位………………………………………………………………………………………………………….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 二OO九年七月

目录 1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概述 (1) 1.1 规划位置及规划范围 (1) 1.2 规划期限 (1) 1.3 规划发展目标 (1) 1.4 产业导向 (1) 1.5 功能区布局 (2) 1.6 用地规划 (2) 1.7 产业布局规划 (4) 1.8 道路系统规划 (4) 1.9 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4) 1.10 环境保护规划 (5) 1.11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6) 1.12 分期实施情况及近期建设规划 (7) 2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现状 (9) 2.1 入园项目基本情况 (9) 2.2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9) 2.3 环保搬迁情况 (9) 2.4 产业集聚区现状及建设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4) 3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15) 4 规划方案协调性分析 (16) 5 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20) 6 规划实施的承载力分析 (21) 7 规划选址及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22) 7.1 规划选址合理性分析 (22) 7.2 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22) 8 集聚区环境准入条件 (23) 9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24) 10 规划方案优化建议及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5) 10.1 规划方案优化建议 (25)

10.2 地方相关规划的协调与调整 (26) 10.3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6) 10.4 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28) 11 总体评价结论 (30) 附图:宜阳县产业集聚区位置及宜阳县城市总体规划图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用地规划图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产业布局规划图

产业集聚区完善布局和扩区方案的主要内容

附件2 产业集聚区布局完善和规模调整方案的 主要内容及有关要求 为切实做好产业集聚区完善布局、规模调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为集聚区发展创造良好用地条件,现将产业集聚区完善布局和规模调整方案的有关要求及主要内容明确如下。 一、有关要求 1. 产业集聚区用地规模增加的,其发展区、控制区内审批用地量一般须超过其面积的1/3,否则,原则上不允许增加规模。 2. 集聚区规模的增加要适度,要与土地规划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相适应,增量规模的50%至少不能低于1/3的用地应有规划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增减挂钩保障用地的控制区,其拆旧区必须落实到相关乡级土地规划图上。 3. 产业集聚区范围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河流等大面积非城镇建设用地,以及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已批准的增减挂钩项目用地所占用的规划指标可扣除出去,调剂到其他地方,继续作为规划指标布局使用;集聚区内的村庄等现状建设用地不再覆盖规划指标,但应计入集聚区总规模,以避免规划指标、现状建设用地和挂钩周转指标的叠加,实现指标的高效使用。 4. 产业集聚区布局或规模调整要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二调”成果对接工作同步进行,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图入库,实现无缝衔接。涉及报国务院审批8个市中心城

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不予调整。 5. 调整方案对接的时间安排:3月17日—23日,各产业集聚区按有关要求形成调整方案;3月25日—31日,省国土资源厅按要求分批次对产业集聚区布局完善和规模调整方案进行对接审查。 二、调整方案的主要内容 1. 产业集聚区用地基本状况,包括建成区、发展区和控制区面积,已使用土地面积(含已上报的违法用地面积),调整的主要原因。 2. 扩区的总规模,扩大发展区或控制区的各自规模,调整后的“三区”面积;所需规划建设用地指标解决办法;是否涉及基本农田,如涉及调整到何处。 3. 集聚区中扣除铁路、高速公路、河流、增减挂钩建新区、高压走廊等大面积难以利用土地的情况及各自面积。 4. 规模增加是否涉及省辖市中心城区(报国务院审批的郑州等8个省辖市除外)或县城(县级市市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等。 5. 通过增减挂钩方式保障用地的控制区,其相应的拆旧区具体位置和面积。 6. 调整前后的中心城区或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图。 对于只调整规划布局、不涉及增加规模的,应说明调整的原因和区位,调整前后“三区”规模结构是否有增减,调整是否涉及基本农田,并附调整前后的中心城区或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图。

林州产业集聚区规划说明

创新超越,再铸丰碑 一、总体介绍 林州市雄踞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京郑2小时经济圈中的重要节点。 林州,是一片美丽的土地。“人工天河”——红旗渠闻名于世。大峡谷被赞誉为人间仙境、百里画廊。更拥有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国际滑翔基地。 林州,是一片正在崛起的土地。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 值318亿元,工业增加值198.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7亿元,连续两届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20强行列。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文化模范市、科技工作先进市、卫生城市、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 林州产业集聚区位于市区东北部,是林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规划面积24.4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东起省道翟阳公路,南抵鲁班大道,西临省道东南公路,北至安姚公路。 林州产业集聚区将形成完善的城市功能,以道路主干网为基本空间架构,形成“一心两轴,两楔十片”的紧凑组团式布局。 二、详细介绍 1、铁路与高速 山西中南部铁路重要节点——红旗渠火车站紧邻产业集聚区,京广铁路安林支线直达产业集聚区腹地,林长高速出口与产业集聚区翟阳公路紧密相连。 2、道路规划 区内规划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级,主干路形成“四横

三纵”的空间架构,次干路呈方格网状布局。 3、“一心两轴” 集聚区中部大型水体与周边建筑共同构成的城市中心区,主要承担行政、商务、文化等功能,并同时完善林州市区的公共服务功能。两轴即陵阳路城市景观轴及金鑫大道空间发展轴,是展示集聚区城市形象和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 4、河流与景观系统 依据现状水体进行整体规划,梳理水系、调活水体、改善水质、营造水景。围绕洹河及其支流组织的两个生态绿楔,保持郊野景观风貌,形成自然湿地系统,是规划区内两条重要的生态廊道。 5、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由金水路、鲁班大道、南北九路及金鑫大道围合而成,总面积约105公顷。该片区为一类工业用地,主要为生物、离子液等高新技术企业用地。 6、光伏产业区 位于集聚区西部,指由官张路、东西四路、东南公路及金鑫大道围合的区域,工业用地面积约104公顷。 7、铝电产业园区 位于集聚区东南部,由翟阳公路、鲁班大道、金水路、金鑫大道围合而成的区域,用地面积约229公顷。该片区以大唐热电及林丰铝厂为基础,发展铝电产业。 8、钢铁产业区 位于集聚区东北部,由翟阳公路、规划一路、南北七路、安姚公路围合,用地面积约209公顷。

十三五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物流行业发展方 向和发展重点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十三五”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高速增长的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重心将从追求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物流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的总基调。 二是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型的新要求 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我国逐步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突出特点是从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型制造的重要转型方向,中高端的产业链需要中高端的物流服务相配套。 三是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新要求 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区间,将释放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消费升级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增加,也对物流服务的精细化、响应度和一体化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物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十三五”时期,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解决方案需求旺盛,城乡物流一体化、末端服务体验将成为竞争焦点。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新要求 国家“三大战略”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新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空间格局正在形成,将对物流设施、运输方式和交通网络的连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域物流大通道建设、战略性物流枢纽节点的布局调整,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 五是创新驱动和科技革命的新要求

(发展战略)产业集聚区发展意见(河北)

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实现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如下意见: 一、科学定位,合理设立 (一)内涵与特征。 工业聚集区(以下称聚集区)是以若干工业行业为主体,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链接,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经济功能区;是招商引资、产业升级的承接平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载体,其主要特征是:

空间集聚,布局集中。空间集聚是聚集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或相关联企业、项目战集中布局、聚集发展,为循环经济发展、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 产业关联,协同发展。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关联度高是聚集区与传统工业园区的根本区别。通过协力配套或产业链延伸,增强集群协同效应,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土地集约,资源节约。促进要素资源集约节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聚集区的本质要求。按照“集约、节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产城融合,设施共享。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聚集区的基本功能。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集聚产业和人气,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筑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互促双赢的格局。 (二)标准与条件。 申请设立省级工业聚集区(以下称省级聚集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集聚区实施方案

篇一: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 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 中共栾川县委党校张丁一 一、机构功能与定位 栾川县旅游产业集聚区是依托栾川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研发销售,旅游企业生产观光,旅游服务设施配备等相关产业进行整合,融入资本、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导入外部经济势能,从而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经济综合体。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高效,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的区域经济体。 而旅游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扮演了“管理者+服务者”的双重角色,作为政府利益和市民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必须兼有宏观调控“管理”和微观协调“服务”的双重职能。处理各种矛盾,平衡多边利益,保证生产要素最优配置,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整体思路 “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管理者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必须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整体规划。 旅游产业集聚区要发挥集聚优势,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其他地方低;生产应达到一定的规模,使产品不仅能满足自身而且能大量外销,满足其他地区需要;产品的运销合理,应是商品的成本加上运到消费地的运费,仍然低于消费地生产同类商品的成本。对此,管理者应该理清制约集聚区发展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一时的积累,生态环境是万世的财富。生态环境脆弱性,生态恢复的长期性决定了违背自然规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发展。 “中国最美丽小城”、“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既是对栾川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赞誉,也是栾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肯定。同时,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展示栾川秀美,做强栾川旅游,提升栾川经济为目的,更不能以牺牲青山绿水换取一时发展。 因此,旅游产业集聚区必须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执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实施产业规划,切不可舍本逐末,遗恨万年。 (二)、正确判断生产需要与建设规模的关系 旅游产业集聚区应以市场为主导,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根据需求结构确定生产结构,根据生产结构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避免不按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产业集聚区前期工作应引导企业在注重生产要素投入同时做长产业链条,实现外延式增长,建设规模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