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孟子》教案

《孟子》教案

《孟子》教案
《孟子》教案

《孟子》导读

一、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有兴趣认真阅读本书的重要篇章。

2、了解本书的思想体系和核心内容。

3、明确认识本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

4、把握精选的原则,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在了解全书内容的基础上,选取最精粹句段供学生诵读。

5、把握逐渐浸润的教学原则,提供辅助性参考资料,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铺路搭桥。

6、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儒家的核心思想,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新的感悟。

7、发展学生多向思维、质疑思辩和融会贯通的读书能力,帮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教学重点:目标4、5

教学难点: 目标6、7

教学方法:

讲解和自学、诱导和启发、合作和探究、阅读和训练相结合

教学课时:9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幼儿园:脑筋急转弯

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孔子在左边,孟子在上边!孔子把儿子背在背上孟子把儿子放在头上。

孔子是教育家,孟子是思想家,那圣诞公公是什么家?老人家。慈善家。

2、小学:孟子的故事: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

《孟母三迁》《孟母断织》(故事见附录一)

3、初中:源自《孟子》的成语与名言:

(成语与名言见附录二)(帮老师回忆)

4、高中:为什么学《孟子》?(调动兴趣)

文化的思考

凡一种文化,必有一种思想为之核心,其核心之思想,又必有一人物为之代表。吾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为儒家思想,其代表即为孔子。

A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被尊为圣人。但是代表孔子思想的《论语》,却只记载了孔子的一些只言片语,由于语境不详,词句不完整,引起了后人的不同理解,甚至为此争论不休。孔子身后一百多年,出现了孟子,其著书《孟子》三万余字,完整系统地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从此孔孟之道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但是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为什么孔子的弟子中,却没有人能够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呢?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够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学习孟子的思想,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B在现代社会中,通常,自居正统的人把异己的观点称为异端。关于异端,孔子曾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构建好自己的思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批判异端。在孔子身后一百多年,孟子继承了他的思想,但是在对待异端的问题上,孟子却和孔子的观点完全相反。孟子主张坚决地批判异端。同样是对待异端,为什么孔子不去批驳,

而孟子却一定要进行激烈地批驳呢?孟子是如何批判异端的?他批判异端的意义是什么?孟子所说的异端又指的是哪些思想呢?

C现代社会人们常说: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看来快乐生活,是现代人的最高追求。但是怎样才能实现快乐生活呢?如果我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我能快乐吗?如果我生活困苦,处境艰难,我能快乐吗?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怀才不遇,甚至被后人讥笑为”丧家犬”,但孔子却认为自己是快乐的,这是为什么?而孟子又是如何解释快乐的?孟子为什么说,快乐是和危险是连在一起的?那么人生的快乐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快乐,又应该怎样追求快乐的人生呢?

D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甚至采取“举孝廉”的方式,选拔官员,就是在民间推举最孝顺的人做官。因为在儒家文化思想体系里,一个孝顺的人,就是一个善良的人,诚实的人,一定可以做个好官,而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是没有资格为官的。甚至直到今天,是否孝顺父母,仍然是评判一个人人品的很重要指标。于是就有人提出,如果想要好好孝顺父母,就必须事事顺从父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所说所做的一切难道都是对的吗?如果父母犯了错误,子女该怎么办?如果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子女又该怎么做?而在孟子看来,哪些行为是不孝的?子女怎么做,才能称之为孝呢?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子女和父母相处融洽呢?

E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群雄割据,战乱频发,生灵涂炭,百姓民不聊生。各诸侯国君主都试图寻求一种更好的治国方法,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此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仁学”和“德治”的理论,提出了以仁政治国的思想,认为行“仁”才是统一天下最好的办法。在当时,孟子的主张得到了国君和大臣们的普遍认可。但奇怪的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没有一位君主去真正实践孟子的主张。那么仁政的思想为什么被普遍认可却不被采纳?施行仁政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而施行仁政又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什么好处呢?

想寻找答案,请阅读《孟子》

应试的需要: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高考:对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福建高考已设置三年。“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简答题一直延续。考虑到翻译的难度过大,09年高考改07、08年的翻译题为单项选择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相信2010年高考对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将变为填空和简答的形式。

对策。

1、读懂原文。在阅读时,首先要扫除语言障碍,借助注释和原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疏通词句。

2、弄清比喻。这两部文化经典在写法上都采用了一些说理方法,而以比喻为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加以积累,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考试时结合内容就能对号入座。

3、明辨思想。文化经典的考查,一般需要我们指出选文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有时还需要对此作评价。因此,平时我们必须熟悉两位圣人主要的学说和观点。

板书:一、引入:启蒙——故事——成语名言——文化、应试(题型)

二、孟子与《孟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子思的门人,是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为了实现抱负,孟子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得不到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板书:二、孟子与《孟子》

名轲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亚圣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万章》《告子》《尽心》(上、下)

《离娄》

三、孟子的主要主张:

1、“性善论”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认为,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而人性之所以都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即孟子著名的“四端”说,也是孟子的“性善论”。

2、“仁政”思想

“性善”是孟子的基本思想,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且由此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1)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保民而王”“与民同乐”。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3)在经济上,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即以“恒产”来求得老百姓之“恒心”,“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

3、理想人格

孟子学说中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这些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人皆可以为尧舜”······

4、教育主张

现代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给孩子们文化知识,而孟子所说的教育,是教给孩子们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么按照孟子对教育的解释,做父母的在家里就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了,为什么还要请老师来教育孩子呢?在现代社会中,当老师是要有相应学历的,小学老师要中专毕业,中学老师要大学毕业,要当大学老师,那就一定得是个硕士甚至博士才行。那么在孟子所说的教育这件事里,当一名老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要保持并扩充这个“善”,要靠教育的作用。于是,在“性善论”基础上,构建起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学说。

他提出了一系列教育主张,如肯定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教育者必须“正身”、“善言”、“善道”、“多术”,教育必须以“明人伦”为目的,学习方法上提倡自求自得等。孟子十分重视道德教育,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

板书:三、孟子的主要主张:

1、“性善论”四心——四端

2、“仁政”“王道”思想

3、理想人格

4、教育

四、《孟子》的艺术特色:

导入:孟子为了宣传儒家思想,经常同其他学派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孟子生性知言善辩,把辩论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关于孟子的口才,人们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孟子辩论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也有人认为孟子只不过是强词夺理的诡辩。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孟子究竟是怎样进行辩论的?孟子的辩论到底是有理有据,还仅仅是逞口舌之利的诡辩?孟子的能言善辩对于推广儒家思想,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1、长于论辩

2、善用比喻

3、生动的寓言故事

4、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板书:

四、《孟子》的艺术特色:辩——喻——寓言——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五、《孟子》的影响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五代后蜀时,《孟子》开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六、专题之一教育

1、阅读提纲P4——5页关于教育的论述。

2、阅读提纲P14——16关于教育的精选段落。

3、比较孔子与孟子教育思想

说明:

在教育思想方面,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他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他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和见解。

孟子以培养具备“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为己任。而“养气”又是基于先天的良知,所以孟子不以规范、成形的六艺、六经为具体教育内容,而是以天地间一切事物为“养气”的原料。他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要求人们不被文献典籍束缚心灵,用敞开的胸怀来涵括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孟子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并且通过“明人伦”来服务于一定的政治。所谓“人伦”就是关于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对关系,孟子要求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重视孝悌之道的主要原因是想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的基础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之上,这显然具有很强的道德至上主义。孟子希望通过理顺人伦关系来固定国家关系,使统治者以善教辅善政。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又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得民心则得民,得民则得天下,这是孟子的逻辑。孟子就是希望通过教育实现“明人伦”、“王天下”的目的。

由于人的善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此,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客观实际,而是人的主观差异。这种内发教育作用论强调:教育必须从“本心”做起。

就教育方法而言,如果说孔子倡言的是“启发式”,那么孟子主张的就是“存养式”。孟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在人的心性中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德之端,那么教育就应该保持并发展这一善性。人后来之所以会变得邪恶,是因为失去了原本存在的“良心”。要培养和扩充本性之善,首先要把失散的良心找回来。由此可见,保存“良心”和扩展“善端”,这一教育宗旨决定了孟子的教育方式是“存养式”的。

孟子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有许多精彩而丰富的内容,对儒家学说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奠基作用,它与孔子学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儒学思想发展的基础——“孔孟之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

七、作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 《孟子》三章教案

22 《孟子》三章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而: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父命之(代词,他) 往送之门(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前面所说的事) 戒: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居: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宅,喻指“仁”)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显露、流露) 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域: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丈夫:古义:指成年男子。例句:丈夫之冠也。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由:古义:遵从。例句:与民由之。 今义:缘由;表示凭借。 士:古义:狱官。例句:管夷吾举于士。 今义:军人。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困于心,衡于虑(应为“于心困,于虑衡”) (3)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无标志被动句,从意思上判断,“发”是“被任用”的意思) 教学过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析论证思路】 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然后将论证的范围由战争类推到治国,强调“人和”对治国的重要作用。接着运用对比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文章条理清晰,层层推进,说服力强。 【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富贵不能淫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译文: 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孟子励志名言

孟子励志名言 本文是关于孟子励志名言,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讲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孝敬自己家中长辈,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我家的儿女,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 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人民便会和你一条心)。 5、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我善于养我(这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6、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过失来,他很欢喜。(当年的圣君)禹听到不同意见后,很谦虚地向人家下拜。”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依靠天上(自然界)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社会上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在道义上占主动的人,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在道义上不占主动(无道、无德、无理)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9、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蚀,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孟子·公孙丑下》 “古时的君子,犯了过失,如天上的日蚀月蚀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到他

《孟子》教案

《孟子》教案 教学目的: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教学重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教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

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三、背景介绍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

孟子三章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

孟子经典名言名句摘抄

孟子经典名言名句摘抄 导读:孟子经典名言名句摘抄 1、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进锐者,其退速。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12、仁者无敌。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3、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27、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孟子》精讲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 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 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 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 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 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 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二、学习重点句 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翻译: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教学过程(续):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翻译: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 我 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要统一天下就像在 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3、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翻译: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便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 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三、总结本课知识点,布置作业 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教 学 后 记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2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

《孟子》三章教学材料

22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学习重难点: 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难点:理解文章论证思路,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初二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议论文,指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孟子文章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対举、排比句式,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特点。 第1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一、导入新课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就是孟子。现

在,我们就通过《孟子》三章,来认识一下孟子,学习他的思想和主张。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合称他和孔子。 (二)背景资料 孟子是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三)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本课所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题目是编者加的,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关系,运用事实论证,阐述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围绕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二、自主学习 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的名言及翻译

孟子的名言及翻译 2018最全的孟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孟子二章》分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和《孟子.告下》。《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卑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成大事的显贵人物为例子,说明人只有经过了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磨练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教学这两篇文章,要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中在古今对比,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2.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请看图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有关孟子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比较两篇短文,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智取生辰纲》中的有关内容导入本课。 二、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 2、课件展示孟子和《孟子》的图文资料。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三、疏通文意 1、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通“叛”,背叛。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

(1)借助课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多媒体课件显示)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之(寡助之至):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齐读课文。 四、研析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师生共同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明确: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

孟子的名言内容

孟子的名言内容 孟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有关孟子的名言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1、远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无人君之威仪也;就而近之而不见所畏焉,言无人君操柄之威也 2、养心莫善于寡欲 3、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4、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5、则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 6、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7、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8、养心莫善于寡欲。 9、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10、定天下者,在乎仁政为一者也 11、“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12、吾善养浩然之气。 1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4、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15、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6、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17、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9、始作俑者,其无後乎 20、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孔子之门徒,颂述宓义以来至文、武、周公之法制耳,虽及五霸,心贱薄之,是以儒家後世无欲传道之者。故曰臣未之闻也 21、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22、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24、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25、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6、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2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的阅读练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二、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 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 1、简介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2、文学常识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 以小组为 单位展示课前 自主学习的成 果。 了解作者 情况和文学常 识。 高课堂效率。 展示学生自 主学习成果,可 以督促学生加强 课前自学,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 趣,为课堂学习 打下坚实基础。 为理解课文 做铺垫。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理解文章内容 同学们,孟子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呢?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这篇文章的意思,看谁理解的又快又准确。 学生自主学习,疏通这篇文章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我们进行知识抢答赛吧!看哪个小组的回答最准确。 1、理解重点字语的意思。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给课文划 分朗读节奏。 借助注释 和工具书自主 学习,疏通这 篇文章的意 思。 进行知识 抢答赛,理解 重点词语的含 义。 学会给古文 划分朗读节奏。 培养自主学 习的能力。 理解重点词 语的含义。

最新《孟子》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 二、孟子和《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三、预习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米粟.(sù)亲戚畔 ..(pàn)之域.(yù)民 2.重点实词 城:内城。郭: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米粟:指粮食。多:充足。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3.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4.古今异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孟子》三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2 《孟子》三章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利: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而: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父命之(代词,他) 往送之门(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前面所说的事) 戒: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居: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宅,喻指“仁”)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显露、流露) 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去:古义:离开。例句:委而去之。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域: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丈夫:古义:指成年男子。例句:丈夫之冠也。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由:古义:遵从。例句:与民由之。 今义:缘由;表示凭借。 士:古义:狱官。例句:管夷吾举于士。 今义:军人。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困于心,衡于虑(应为“于心困,于虑衡”) (3)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无标志被动句,从意思上判断,“发”是“被任用”的意思) 教学过程

孟子经典语录(50条)

孟子经典语录(50条)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8、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9、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0、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6、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2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4、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6、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

22 《孟子》三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人和”的作用、“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而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二千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颁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卸下了191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简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千年,传诵至今。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背景 背景探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三)字词归纳 PPT展示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2)古今异义 ①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委托) ②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3)一词多义 ①七里之.郭(助词,的) 夫环而攻之.(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之亲戚畔之.(代词,他) 寡助之.至(动词,到)

孟子经典名言

孟子经典名录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案1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意译、翻译这篇文言文。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情感教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论证结构的把握。 【解决措施】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学法指导:积累)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介绍孟子的有关知识,拓展孟子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投放) 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 生:1.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

2.看资料,画要点,争取在短时间内记住要点。 3.各学习小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讨论应如何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学法指导:激情导入,有的放矢)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二、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在学生讨论,质疑、解疑的基础上教师检查并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出示练习题: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指出加点词的古今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3.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2)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3)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