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吴茱萸涌泉穴贴敷

吴茱萸涌泉穴贴敷

吴茱萸涌泉穴贴敷

吴茱萸涌泉穴贴敷

吴茱萸:(温里药)性热、辛、苦。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止呕,燥湿,助阳止泻。其降压作用主要是扩张外周血管所致,且与组织胺释放有关。

1药碾成细末,取适量,醋调成糊状,外裹纱布,做成药球。

2涌泉穴——足底前部凹陷处,敷双侧,胶布固定。

3临睡前敷,次晨取下,10天1疗程。操作后记录。观效果。

中药外敷涌泉巧治病

中药外敷“涌泉”巧治病 中药外敷涌泉穴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将药物研成细末,根据不同的疾病用不同的液体调成糊状,敷贴于涌泉穴,让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介绍几种外敷涌泉巧治病的方法如下。 1、急性扁桃体炎:取黄连30克、吴茱萸20克,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贴敷时取上药适量,加米醋调如糊膏状,于晚上睡前敷双侧涌泉穴,敷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晚贴敷一次,3次为一疗程。

2、慢性咽炎:取吴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用少许面粉和醋调和,做成两饼,将药饼蒸微热敷双侧涌泉穴,敷后安睡3小时。若半夜脚心发热,则火气下行,有效。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牙龈炎:取生附子30克,研为细末,外敷时取上药适量,加水调和糊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本法适用于肾阴亏损型牙龈炎疗效较好。 4、高血压病:取吴茱萸100克,龙胆草60克,土硫磺20克,朱砂15克,明矾3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每次用上药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贴敷于双侧涌泉穴,覆盖纱布,胶布固定。两日一换,1月为一疗程。 5、风热感冒:取白芥子9克,鸡蛋清2个,将白芥子研成细粉,然后用蛋清调匀,分成两分,敷于双侧涌泉穴,一小时后取下,本方有较好的退热效果,适用于高热者。

6、病毒性结膜炎:取黄连30克,研成细末,贴敷时取上药适量,用冷开水调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7、溃疡性口腔炎:取吴茱萸30克,研成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上药适量,用醋调匀成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再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8、经行吐衄:取黄柏、丹皮、山栀、广郁金各15克,大蒜适量,共捣烂作饼状,敷贴于双足涌泉穴,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注意:敷药前可在局部薄涂凡士林,以免起泡。敷药后如遇过敏或起水泡者应停用。以上药物只供外用,忌口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 一、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4、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三、慎用人群 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2、孕妇、婴幼儿; 3、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颜面部; 四、操作规范 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贴敷部位 1)基础穴: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2)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3)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4)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3、贴敷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 1)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2)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6、施术方法 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7、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同时,我科也开展“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8、贴敷时间

吴茱萸医用大全

吴茱萸医用大全 吴茱萸医用大全吴茱萸为芸香料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秋季采收,除去枝梗,干贮存备用,经甘草水浸泡后名淡吴茱萸。 中医认为,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入肝、脾、胃经,有疏肝下气、降逆止呕、温中止痛、散寒燥湿之功,临床多用于内服。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其外治亦显示了较好疗效,介绍如下,供选用。 一、传染科 1、痄腮:吴茱萸15克,冰片少许,共捣匀加蛋清少许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一日一换,连续3~4天即可肿消痛止。吴茱萸20克,肉桂2克,或吴茱萸10克,大黄、胡黄连、胆南星各5克,研末醋调敷双足心亦可。 2、乙脑:吴茱萸、附片各9克,明矾6克,面粉30克,共研细末,米醋为糊,分贴双足心涌泉穴,每4一6小时换药1次,适用于乙脑身热头痛而下肢厌冷者。 3、流脑:吴茱萸15克,研为细末,兑酒少许调糊外敷双手足心,包扎固定,约敷1—2小时,适用于流脑高热、头痛、呕吐者。 4、痢疾:吴茱萸18克、或加附片5克,研为细末,米醋调匀外敷双足心涌泉穴,2小时后取下,适用于菌痢高热、肢冷、纳差者。吴茱萸60克,巴豆30克,黄腊10克,丁香3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肚脐及双足心,1日1换,至全愈为止,适用于噤口痢疾口噤不能食、食则呕吐、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脐腹疼痛、脉沉者。 5、白喉:吴茱萸9克,制附片12克,共研细末,白酒调糊外敷双足心,适用于寒证白喉。 6、水痘:吴茱萸适量,研末热醋调糊外敷双足心,适用于狂热痘毒麻木致死。 7、瘟疫:吴茱萸适量,研末,米醋调为糊状,敷足心,24小时后取下,即消。如未愈,续敷24小时,适用于大头瘟,头面肿大咽喉闭塞。

吴茱萸穴位贴敷

吴茱萸的临床应用 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其性温热,味苦、辛,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止泻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高血压或胃脘疼痛等症。 1.口腔疾病 1.1口腔溃疡:吴茱萸贴敷涌泉及神阙 俞梦瑾,宋玉娟,余秀梅。吴茱萸外敷治疗婴幼儿口腔溃疡120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8):1324—1325. 马贵廷,马平,刘志省,等。复方吴茱萸脐敷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报告【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2):94—95. 1.2鹅口疮:吴茱萸贴敷涌泉 陈晓红。吴茱萸与冰硼散外用治疗婴幼儿鹅口疮30例【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2):42—43. 1.3牙痛:吴茱萸贴敷涌泉 金央,章勤,孙津津,等。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早期妊娠牙痛39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8):796—797. 2.呼吸系统疾病: 2.1急性咽炎及急性扁桃体炎:吴茱萸贴敷涌泉 葛善为。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赵长江。生大黄吴茱萸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胃火炽盛证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3,9(5):48—50. 2.2咳嗽:吴茱萸贴敷大椎、肺腧、天突、脾腧、膻中 王晶。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许坚,庚慧,许桂媚。吴茱萸末穴位贴敷治疗咳嗽86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889. 2.3排痰:吴茱萸贴敷天突、定喘、肺腧 许媚媚,尹闺琛。吴茱萸粉外敷穴位促进呼吸衰竭病人肺部排痰的效果观察【J】。 江西中医药,2014(7):40—42. 2.4呼吸道感染性发热:吴茱萸贴敷涌泉、大椎 韩选明,杨茹,郭建春,等。吴茱萸穴位贴敷配合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4(3):295—296.

吴茱萸妙用

吴茱萸妙用 吴茱萸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入肝、脾、胃经,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之功效,传统内服法主要用于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气痛、痛经、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等。然而,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吴茱萸外用治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具有用药量少,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下面就简介吴茱萸外用治病验方九则,供参考: 一、治高血压病:将吴茱萸研为细粉, 20~30克,用醋调成糊状,睡前敷贴两足心,外用布包裹,一般敷药12~24小时后血压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轻症敷1次,重症敷2~3次即显示明显的降压效果。 二、治痢疾:用吴茱萸6克,六一散9克,先将吴茱萸研细末后与六一散混匀,水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 三、治小儿多涎症:用吴茱萸3份,胆南星1份,研末和匀,睡前取15克,用陈醋调敷双足涌泉穴,外用纱布扎紧,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4次即愈。 四、治小儿腹泻:用吴茱萸12克研成细末,取未熟的米饭(俗称夹心饭)适量与吴茱萸粉合成饼,待温度适宜放在脐部周围,用纱布绷带包扎固定,时间为10小时,晚上敷用为宜。共治疗小儿腹泻患者35例,外敷1次治愈28例,其中年龄最大者5岁,最小者6个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五、治疗肠粘连:取吴茱萸60-90克,用锅炒烫,生姜30克,捣烂取汁,涂患者腹部,用纱布包裹炒热的吴茱萸,从右下至上腹,再至左上腹,反复热熨,每次约30分钟,临床共治疗100例,腹痛完全消失,饮食、排便恢复76例;腹痛基本消失、肛门排气、能正常进食18例;腹痛不减者6例。 六、治疗腮腺炎:用吴茱萸10克,虎杖根4.5克,犁头草6克,胆南星3克,共研成粉备用。2~5岁用药粉6克,6~10岁用10克,11~15岁用12克,15岁以上用15克,用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双侧涌泉穴,每天换药一次。 七、治鹅口疮:用吴茱萸、附子各10克,共研末后用米醋调为稀糊状,涂擦患儿两足心,先用塑料布裹一层,然后用洁净布裹一层,以不松不紧为宜,连用两次即可。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范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辽宁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考使用。 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重点推荐: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 什么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中医传统“治未病”的外治方法,它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的原理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阳气也相对充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补阳的中药,通过辨证分析,在人体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药物贴敷,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为什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在三伏天进行? 根据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头伏、中伏、末伏的对应日均为庚日,根据天干与五行相应的理论,庚对应的是金,而肺在五行属金,所以,冬病夏治三伏贴对肺系疾病效果最显著。夏季影响肺系疾病的诱因很少,病情平稳,症状相对较轻,人体的阳气充盛,给予三伏贴贴敷,可以调养阳气,提高免疫力。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的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咳嗽等。 ◎慢性咽喉炎、过敏性鼻炎等。 ◎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平时怕冷、怕风、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的禁忌症 对于肺炎及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急性发热期,不宜进行药物贴敷。对贴敷药物极度过敏的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不宜贴敷。活动性肺结核、咳血的患者禁用。心肺功能不全者禁用。孕妇禁用。

论中药外敷涌泉穴治常见病方法

论中药外敷涌泉穴治常见病方法 军芳中西草药诊所:彭发军 中医是我们伟大祖国之瑰宝,中国传统医药自神农氏尝百草以来,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的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些先辈们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着实让千秋万代的后辈人获益匪浅。 中药外敷涌泉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将药物研成细末,调成糊状,敷贴于涌泉穴,让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涌泉穴位于足底的正中,即足底前1/3处的凹陷中。由于该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要穴,所以,经常按摩涌泉穴可以起到益精补肾、强身健体、舒肝明目的作用。根据中医“上病下治”的原则,在临床上,人们多采用中药外敷涌泉穴的方法来治疗很多疾病。由于此种方法具有取穴容易、应用方便、疗效可靠的特点,因此,容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 外敷涌泉穴,是将鲜药捣烂,或将干药研成细末,加以鸡蛋清、凡士林、醋、蜜调和,直接敷贴于涌泉穴,让药物接触皮肤、经穴,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介绍几种敷涌泉穴巧治常见病。 现介绍几种外敷涌泉巧治病的方法: 1、治呕吐。取活地龙(蚯蚓)数条,捣烂如泥,敷足心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半小时后可见效。本方适用于肝气犯胃及胃热引起的呕吐。 2、治高血压病。取吴茱萸20—30克研成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两足心涌泉穴。在临 睡前敷,覆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次敷贴12—24小时,敷后血压下降,病人自觉症状减轻。可连敷数次。本方对阴虚阳亢型有效。 3、治急性扁桃体炎。取黄连30克,吴茱萸20克,共研成粉末,用醋调成糊状, 于晚上临睡前敷于双侧涌泉穴,然后用纱布包扎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晚敷贴1次,3次为1疗程。

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不止是贴膏药,中药内服、穴位注射、饮食疗法等均是治疗手段。从临床效果看,穴位贴敷还是最好。 “冬病夏治”,顾名思义就是冬天好发的疾病,在夏天治疗。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阳气生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一些冬季的高发疾病,就是由于人体内阳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所致。而在夏季,人体阳气达到高峰,借三伏最热之时,对病人进行治疗,使虚阳恢复正常,就能有效增强其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在冬季发作的作用。 冬病夏治虽好,但也不能包治百病,可以治疗的疾病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冻疮、风湿病和部分肾脏疾患等。因此,凡易患此病者,都可考虑在三伏天进行治疗。不过,其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治疗方法并不像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只有去医院贴块膏药那么单调。目前运用比较多的方式,其实有6种。 1.中药内服:比如,慢性咳喘病人由于久病会导致脾肾亏虚,所以针对个体情况,可以服“止咳合剂”、“化痰合剂”等多种对症药物。只要坚持连续服用3个月,就会有不错的疗效。 2.穴位敷贴:这是属于内病外治的方法,即将具有相应治疗作用的中草药制成膏剂,敷贴在病人的背部相应穴位上,使药物由皮肤进入穴位经络,再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到达肺脏,调整机体内在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这种方式需要有准确的敷贴时间,即每年每伏的第一天,一伏一敷,以皮肤有烧灼感为度。这也是目前开展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 3.穴位注射:通常选用丹参、川芎等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可以起到调节病人体内神经体液,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每月1次,连续3个月。此外,脱敏治疗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过敏性哮喘病人。首先,病人必须做过过敏原试验,明确致敏物质后,由医生给病人注射脱敏制剂,使其过敏程度降低,从而减少哮喘发作。脱敏治疗是一种长期方案,患者需要耐心配合,以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醋调吴子散温敷涌泉穴治疗骨科全麻术后苏醒期寒战的应用

醋调吴子散温敷涌泉穴治疗骨科全麻术后苏醒期寒战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自制中药吴子散(吴子散为我科自制:吴茱萸10g,附子10g)温 敷涌泉穴对骨科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寒战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6 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骨折病人全身麻醉手术后在恢复期出现寒战的患者,随机分为 两组,各组各50名。寒战发生后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单独采用保暖或者药物等方法干预,对照组采用我科自制吴子散,分别敷于双足底涌泉穴,连续温敷至病人寒战缓解。结果:治 疗组n达到的有效率100%,对照组n达到的有效率为84%,治疗组总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本次研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自制中药醋调吴子散温敷涌泉穴治疗骨科全 身麻醉术后苏醒期寒战病人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吴子散;吴茱萸,附子,涌泉穴,温敷 寒战是全麻苏醒期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5%至65%。我国中医学认为,寒邪 易伤阳,冬季或者发烧患者在短期内大量输入温度低于自身体温的液体,再者加上患者自身 防寒保暖措施不够到位,易导致寒邪直中于里,使之感受寒邪,易伤及脏腑的阳气,所以产 生寒战症状。临床上处理寒战的措施多为采用保暖或者单用药物静脉给药方法来进行干预, 但是由于寒战的产生机制是复杂多变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们,有多数的病人出现的寒战反 应特别的严重,在医嘱给药治疗后仍然反复的发作。 我科对骨科全身麻醉手术后在苏醒期出现寒战的患者采用醋调吴子散温敷涌泉穴治疗, 并以常规护理相比较,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科自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骨科全身麻醉手术后病人100名, 按照手术顺序,根据随机、自愿的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中 男性病例23人,女性病例27人,年龄分布在14-83岁,平均约55岁。对照组中男性病例 28人,女性病例22人,年龄分布在10-84岁,平均约50岁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把苏醒室的室温调节在22-25℃左右,骨科手术后的患者入室时,均按医嘱常规给予鼻 导管氧气吸入,用2kg的棉絮加盖保温,同时监护仪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寒战发生后,予再加盖被2kg保暖,或根据医嘱予盐酸曲马多静脉注射,或采用输液加温器,予输液加温处理。 2.2 治疗组 2.1 取穴患者:向患者解释温敷的目的,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嘱患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 暴露双足底,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在足底部约足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 与后2/3 交点处取涌泉穴。若患者此处皮肤有 感染、肿瘤、出血等情况,禁止敷药。 2.2 将吴子散为我科自制:吴茱萸10g,附子10g,用陈醋调糊状,装入专用纱布袋,扎 紧布袋口,放于微波炉中,加温10-12秒,使温度达到37 ℃左右(以温热不烫手为主),取 出后分别敷于双足底涌泉穴,连续温敷至病人寒战缓解。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吴茱萸临床运用

吴茱萸临床运用 古今传奇话中药--吴茱萸 关于茱萸,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学道。一天,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一场大祸降临,全家人必须在那天迅速离开,每人都要用红色的袋子装满茱萸系在臂上,到一个高处饮菊花酒,才可躲过这场灾祸。” 桓景依言而行,全家人于农历九月九日那一天,在胳膊上系上装有茱萸的红色袋子,到城外的高处饮菊花酒。过后回家,恒景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这件事情传开后,大家纷纷效仿,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绛袋,登高饮菊花酒,劝重阳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之义。这个习俗至今仍流传在民间,人们相信登高佩戴茱萸能趋吉避祸,使自己逢凶化吉。这种传说虽不足信,但茱萸确是一味作用很好的中药。 茱萸的药用 茱萸分吴茱萸和山茱萸,故事中的茱萸,应为我们今天常用的中药——吴茱萸。吴茱萸很早就被中医作为药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着作《神农本草经》就有收载。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的功能。 中医在临床上常用吴茱萸治疗多种痛证,如治疗厥阴头痛(主要痛在头顶部,牵及头角,自我感觉有一股气向上冲腾,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妇女下腹部寒冷、经闭痛经、寒湿脚气肿痛,以及胃寒呕吐、呃逆,胁痛口苦,呕吐吞酸,五更泄泻(每天天将亮时即肠鸣、腹痛、泄泻,泻后疼痛即止或减轻)等。 现代研究表明,吴茱萸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等,还含有多种生物碱,有镇痛、升高体温、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调节子宫兴奋性、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治病案例: 治腹泻 取吴茱萸研细粉,用白酒调成糊状,稍加热后敷于脐部。然后用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用该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特别是口服抗生素类药无效的患儿,多于应用后3 日内见效。需指出的是,本品为辛热之品,只能用于虚寒腹泻(如手足不温,舌淡苔白,大便清稀,食物不消化,腹部喜温),否则会延误病情。 治口角流涎 将吴茱萸细粉用醋调匀,晚上外敷足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曲脚底板时凹陷处)。男左女右,外以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每日换药1次,一般敷3~5次即可痊愈。 治小儿胃肠生长痛

三针组穴和醋调吴茱萸敷贴涌泉穴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临床观察

10第15卷 第2期 2013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5 No. 2 Feb ., 2013不寐是由思虑劳倦、体虚久病、情志所伤、饮食 不节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而不能入寐,临床以难以 入寐、多梦易醒、醒后不得再入睡、甚至彻夜不寐等 为特征。不寐可见于西医许多疾病,如神经官能症、 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 症等。笔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对阴虚火旺型不寐患者进行针灸和吴茱萸敷贴涌泉穴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观察病例均来自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部。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不寐诊断标 三针组穴和醋调吴茱萸敷贴涌泉穴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临床观察 于海波,刘永锋,李志峰,何玉海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3) 摘 要:目的:探讨三针组穴和醋调吴茱萸敷贴涌泉穴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阴虚火旺 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外敷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针刺组予三针组穴针刺治疗,外敷组予醋调吴茱萸敷 贴涌泉穴,对照组予外敷夜交藤。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和临床综合疗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 率为92%,外敷组为88%,对照组为32%;针刺组和外敷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针刺组与外敷组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 >0.05)。针刺组和外敷组与对照组PSQI 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针刺组与外敷组 PSQI 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三针组穴可有效地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而醋调吴茱萸敷贴涌泉穴则是一种有效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的外治法。 关键词:三针组穴;吴茱萸;外敷;阴虚火旺;不寐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2- 0010- 03 收稿日期:2012-09-07 作者简介:于海波(1965-),男,河南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神经内科疾病。 Clinical Effect of the Groups of 3-Needle and the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Fructus Evodiae Prepared with Vinegar on Yongquan Point on Treating Yin-Deficiency-and-Fire-Hyperactivity Type of Insomnia YU Haibo,LIU Yongfeng,LI Zhifeng,HE Yuhai (Shenzh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enzhen 518033,Guangdong,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groups of 3-Needle and the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fructus evodiae prepared with vinegar on Yongquan point on treating Yin-deficiency-and-fire-hyperactivity type of insomnia. Method :75 patients with Yin-deficiency-and-fire-hyperactivity type of insomn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cupuncture group,external applic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acupuncture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the external applic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of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fructus evodiae prepared with vinegar on Yongquan point,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of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uber fleeceflower stem. The three groups improvement of sleep quality and the total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Result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the rate of improvement was 92%,in the external application group it was 88%,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it was 32%.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acpunctur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 treatment outcome(P <0.05),there was als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ternal applic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 <0.05),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acpuncture group and external application group(P >0.05) .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acpunctur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 total PSQI score(P <0.05),there was als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ternal applic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 <0.05),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acpuncture group and external application group(P >0.05). Conclusion :The groups of 3-Needle can treat Yin-deficiency-and-fire-hyperactivity type of insomnia effectively,while the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fructus evodiae prepared with vinegar on Yongquan point is an effective external treatment to treat the Yin-deficiency-and-fire-hyperactivity type of insomnia. Key words : 3-Needle therapy ;fructus evodiae ;external application ;Yin-deficiency-and-fire-hyperactivity ;insomnia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根据中医理论,选用一定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贴敷,达到治病、防病目的中医特色外治方法。由于此法使用方便、操作容易,患者无明显不适感,历经几千年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天疾病的缓解期进行调理,以预防某些疾病在秋冬春季的复发,或减轻其发作的程度、症状和次数。 “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传统的“治未病”思想。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认为人体的阴阳气血的盛衰依季节变化而不同,疾病的发生、治疗亦应随季节变化而各异。 一些冬季容易发生的疾病,主要是以素体阳虚,又外受寒邪为本。盛夏“三伏”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借天、人阳盛之时,疾病缓解之期,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对阳虚之体进行治疗,可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 二、什么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 中医的多种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和针灸、刮痧、推拿等外治疗法,以及食疗等均具有冬病夏治的作用。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方法,因其方法简便、安全、无痛,疗效确切,费用低廉而深受患者青睐。由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时期,故也简称为“三伏贴”。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源自明代张璐《张氏医通》中记载的白芥子涂法,是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综合干预外治方法。其治疗效果与贴敷方药的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有一定的关系。 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适用于哪些疾病 从古至今,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主要适合于素体阳虚的人,用于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专家重点推荐的适宜防治病症是: 1.久咳、哮喘、肺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鼻渊、鼻鼽、喉痹(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3.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 4.部分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四、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常用哪些药物 北京地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治疗肺系(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基本均沿用《张氏医通》记载的处方,以炒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干姜(或生姜汁)为基本方,或结合临床经验进行适当加减。防治其他病症的药物依疾病而各所不同。 目前,北京地区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特色诊区采用的贴敷膏,均由市药监部门认定的专用制剂室在无菌、清洁环境下制备,并密封、冷藏保存。

三伏天,“冬病夏治”正当时

7月17,星期日,对很多喜欢中医养生的人来说是个大日子,这天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头伏的第一天。入伏,意味着又到“冬病夏治”的时间了。这几年,“冬病夏治”一年比一年火爆,在许多人认可“冬病夏治”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满腹狐疑:“冬病夏治”真的有效吗?它又有哪些方面的讲究呢?本期名医谈病,为大家介绍―― 随着气温的上升,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中医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刻,此时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特别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因此,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 所谓“冬病”,就是那些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疾病,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即阳虚体质。普遍症状为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在中医里,这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简而言之,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皆可谓之为“冬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冻疮、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肌肉关节阴酸疼痛、体虚反复感冒、亚健康状态等。 这些虚寒性“冬病”多半是由于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差,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据《内经》“天人合一”、“夏日养阳”理论,冬为阴,夏为阳,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此时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就可以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使阳气充实、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到冬天少发病或病情减轻,甚至不发病。此之谓“夏治”。 7类疾病适合“冬病夏治” 目前,“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敷贴、温针灸、火罐、艾灸、穴位注射、熏洗和中药内服等,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则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骨伤类疾病等。此外,儿科、冻疮也可通过“冬病夏治”治疗。都市人群当下常有的亚健康状态,也可通过“冬病夏治”来缓解。 【呼吸道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支气管炎、哮喘、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肿、肺结核等。 治病机理――肺主皮毛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邪侵,老人、小儿最易受邪,一些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遇冷或冬天容易发作。若机体脾虚生湿、肾阳虚损,易受风寒外侵,更易反复咳喘。又,“肺主皮毛”,皮肤属肺所主,也属于广义的呼吸系统。夏天,过度吃冰冷的东西或吹空调,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 对症疗法――穴位敷贴温性药汤 从肺辨治,根据病情,每个人敷贴选取的穴位各有不同。比如,老人哮喘重在治肾。主要选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肾俞、命门、定喘等穴位贴敷治疗,以皮肤发红,出现似痱子大小的水疱为度。 小儿支气管哮喘则重在治脾,除了普通的穴位敷贴方,还可选择一些专治哮喘的膏药,主要成分包括白芥子、肉桂、细辛、生姜汁等中药。此外,如果是要对证治疗肺部结核病,也推荐穴位注射配合穴位敷贴疗法。 【妇科病】 适宜冬病夏治的妇科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不孕等。 对症疗法――伏灸膏、黄芪建中汤 中医认为,经过辨证后属于虚寒因素所致的妇科病,“冬病夏治”有独到效果。女人月子没坐好,身体会差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了寒邪。女性产后,气血两虚,容易受寒邪。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陈贤标建议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段时间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哮喘发作的症状。 三伏贴的功效 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病夏治”配合全新磁药叠加疗法,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冬病夏治对于哮喘病、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采取三伏天外贴敷药方法,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是现代规范治疗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