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指(D)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A)

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思想意识D.具有语言文字

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B)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

4.社会意识是(C)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

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采集者退散(D)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9.在劳动资料,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D)

A.运输设备

B.动力系统

C.传动装置

D.生产工具

10.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C)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11.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B)

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12.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

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D)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15.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C)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6.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D)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C.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17.国家政权属于(A)

A.社会的上层建筑

B.社会的经济基础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剥削阶级意志的表现

18.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C)

A.只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B.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斯大林首先提出来的

C.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

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化分法

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B)

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20.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B)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21.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B)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D)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

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3.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B)

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4.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D)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C.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2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

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26.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C)

A.阶级斗争

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

D.革命和改革

27.阶级首先是一个(B)

A.政治范畴

B.经济范畴

C.思想范畴

D.法律范畴

28.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D)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

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

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2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

30.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C)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

B.用特权侵吞公社财产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31.社会革命是(D)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

C.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武装斗争

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32.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33.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B)

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必要形式

34.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C)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D.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斗争

3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6.人的本质在于(B)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社会属性

C.人的思想品德

D.人的文化素质

37.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A)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人的政治立场 C.人的经济利益 D.人的价值追求

38.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C)

A.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9.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D)

A.根本的政治路线

B.根本的思想路线

C.根本的组织路线

D.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40.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A)

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B.特指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C.特指被压迫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

D.特指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理论家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BC)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国家政权

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有(BCD)

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变化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3.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的有(CD)

A.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

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场所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自然资源

4.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BCD)

A.人口状况的优劣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B.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性质的制约

C.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有(CD)

A.人口密度的大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增长的快慢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人口状况的优劣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其表现有(ABCD)

A.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B.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它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7.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区别的有(CD)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B.前者阶级性不明显,后者阶级性鲜明

C.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D.前者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后者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

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组,有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AD)

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B.政治思想、逻辑学、哲学

C.法律思想、语言学、艺术

D.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9.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ACD)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有根本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独立的历史

C.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1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的有(BCD)

A.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

B.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D.社会意识受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

11.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ABD)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社会关系因素

D.渗透性因素

12.在现代化生产中,劳动资料包括十分复杂的内容。下列各项属于劳动资料的内容的有(ABC)

A.能源动力系统

B.自动控制系统

C.信息传递系统

D.地下各种矿藏

1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的有(BCD)

A.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独立的直接的生产力

B.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C.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D.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14.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D)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D.产品的分配形式

15.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ACD)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C.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

D.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16.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AB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与政治体制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17.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正确方法有(ACD)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彻底改变基本经济制度

C.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D.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8.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CD)

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

C.政治上层建筑

D.观念上层建筑

19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ABD)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20.社会形态的基本划分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下列各组有一组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系列,一组属子技术社会形态系列,它们分别是(AC)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传统社会、转型社会、近代社会

21.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这三大社会形态的有(BCD)

A.传统的农业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

C.物的依赖性社会

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22.马克思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这三种社会形态的有(ABC)

A.自然经济社会

B.商品经济社会

C.产品经济社会

D.古代农业社会

23.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BCD)

A.现代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24.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BD)

A.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ABC)

A.制约和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参

B.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C.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D.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

26.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的有(AC)

A.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B.通过不平等分配占有他人劳动C.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D.投机商人通过不平等交换赚取钱财

27.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的有(BCD)

A.对社会各阶级作了经济上的分析

B.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人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8.下列各项属于阶级斗争的有(AC)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B.剥削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斗争

C.进步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

D.封建社会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斗争

29.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CD)

A.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

D.推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

3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类型的有(ABD)

A.新兴地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

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

C.中国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

31.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有(BCD)

A.社会革命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深刻的根源

B.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C.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D.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32.下列各项属于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界定的有(ABD)

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D.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3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的本质这一界定说明(ABCD)A.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B.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C.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D.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相应地发生变化的

3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有(BCD)A.社会是由一个个孤立的个人构成的B.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C.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 D.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

35.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根本缺陷,下列各项属于这两个根本缺陷的有(BD)

A.看不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看不到物质生产是人们思想动

机的根源

C.看不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D.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3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社会阶层的有(ABCD)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37.下列各项属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表现的有(ABD)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各种活动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8.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有(ABCD)

A.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39.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的有(ABD)

A一切依靠群众B一切为了群众 C.一切按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办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简答题: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答: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

1.汶川特大地震令人怵目惊心,其破坏力超过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实在是一场罕见的人间灾难。然而,自5月12日以来的抗震救灾实践却庄

严地向世界昭示:地震可以震坏道路、震毁家园,但震不垮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面对灾难,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心系群众,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发挥了凝聚全国人民共同战胜灾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作用;广大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不顾个人的安危,把灾民当亲人,将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和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消防队员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他们的出色表现再次展示了中国军队首先是“人民之师、和平之师”的宗旨;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最前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灾难面前中国民众所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他们不再分地区、阶层、职业和贫富,全国人民团结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中国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壮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巨大凝聚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愈挫愈奋的无畏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1)、试结合当前的抗震救灾运动说明你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现实意义的理解。

(2)、怎样理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答:(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和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五千年的磨难、五千年的磨砺,铸就了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伟大精神。这极其宝贵的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植根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特别是在这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历尽了五千年的沧桑,现在依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不畏惧一切困难,越是遭受苦难越是团结凝聚的民族,这是我们中华之魂,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支撑并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当代,只有培育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并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

2.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

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答:(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

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蒂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 2)、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

(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自觉地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

(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五.论述题:

1.我们怎样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答:(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2.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答:(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这个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而且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它能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当它的这种作用是为先进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如果生产关系已经过时,上层建筑还运用自身的力量去维护它,而不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状况和要求而加以变革,这样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可以得出一条规律,这就是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3)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哲学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突出表现为我国已从计划经济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由单一的公有制进入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要引起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目前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主法制尚不健全,存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官僚主义、机构臃肿等现象。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不对我国的政

治体制加以改革,就势必阻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就会阻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的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对政府机构进行精简和改革,克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等现象,使我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