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影视视听语言分析

艺术的语言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

●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

●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

●文学:文字

对于电影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分析,是影片欣赏、读解的过程。

●分析,是一种思想、感觉的经历。

●分析,是电影手段、技巧的学习。

●分析,是影片创作、规律的总结。

●分析,是导演方法细化学习过程。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知识的补充。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理论的积淀。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历史的了解。

●分析,是对影片艺术特性的总体把握

电影的语言

●观点①:“画面、音响、表演、和蒙太奇方法”

●观点②:“画面、音响、色彩……”

●观点③:“影像、声音、剪辑。”(《电影的元素》)

第一章、电影艺术的影像

●电影“视”第一,“听”第二。

●电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的艺术形式。

影像的重要性

●①、电影的诞生,其实就是影像的诞生

●②、就相同时间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影像是得天独厚的。

●③、影像能够跨过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障碍,直接走入人的心灵。

镜头

●影像结构的基本单

●马尔丹讲:

①、(从拍摄角度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停止这段时间内被

感光的胶片;

②、(从剪辑角度讲):镜头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胶片;

③、(从观众角度讲):镜头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胶片。

影像构成元素

●①、构图:对角线、对称、斜线、S线等

●②、景别:远全中近特

●③、角度:俯仰平

●④、运动:推拉摇移跟

●⑤、照明:三点布光

●⑥、色彩:冷暖色调、颜色的象征意义

第一节、电影影像的构图

●思考题:

●①、一部影片中的构图应该遵守什么原则?

●②、如何使一个画格的构图具有形式上的美感?黄金分割

●③、构图能否在形式上不具美感,为什么?

画格

●影像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是“镜头”。而镜头实际上还可以再分,即“画格”。

●一个镜头是由无数的画格组成的。

●电影每秒24格

画格构图三原则

●①美学原则;

●②主题服务原则;

●③变化原则。(整部影片而言)

一、美学原则

●构图目的:视觉美感

●内容美——拍什么

●形式美——怎么拍

●光线、色彩、影调层次、虚实对比、远近对比、大小对比,高低对比

原则

●主体与陪体

●主体、陪体区分的关键是看它们在画格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作用大的是主体,作用小

的是陪体。

●①、主体不要居中

●“黄金分割原则”即:1∶1.618

●②、水平线不要上下居中,不要一分为二地分割画面。

●③、色调、布光等不要一分为二地平分画面。

●④、主体不要过分孤单

●⑤、主体、陪体应该主、陪分明,不应喧宾夺主。

●⑥、人或物的断续线不应一字排开,应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⑦、人或物之间的距离不应均等,应有疏有密。

●⑧、水平线及景物连天线不应歪斜不稳。

●⑨、人最好不要完全正面,应与画格形成一定的角度。

●⑩、构图不应雷同、抄袭。

二、主题服务原则

●①、为了表现好主题,要努力设计最合适、最舒服、最具视觉美感的构图。

●例如《黄土地》

●②、为了表现好主题,有时要有意去破坏画面构图的美感。

A、构图内容不美:臭水沟

●B、构图形式不美:《黄土地》

三、变化原则

●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

●着眼于整部影片

第二节、电影影像的景别

●一、景别的划分原则和标准

①、景别划分所指的对象应该是是被摄主体

②、通常的作法是以画格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划分的标准。

一景别:

●电影画面中的主体形象,如人物、景物等一般称之为“景”,摄影机与被摄主体的空间

距离叫做景别。

●按照摄影机和被拍摄物体从远到近的距离,可以粗略的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

和特写。

●1远景:指摄影机与主体距离极远,能充分展示主体与环境的对比,突出空间范围的广

阔恢宏感。这种距离模式适于营造史诗性场面。

●作用:

●能够交待空间环境;

●往往有抒情作用

●2全景:以表现一个成年人的全身为距离概念。用来展示主体的全貌以及与环境之间的

关系。这种距离模式营造了客观化的关注效果。

●作用:

客观展现被摄体全貌;交待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交待主体与环境之间关系

●3中景:以表现一个成年人膝盖以上为距离概念。这种拍摄距离运用最多,是从客观性

距离到主观性距离的过渡地带,一般呈现中性色彩。

●作用:利于表现动作、姿态、手势;利于情节交流;是影视剧中用得最多的镜头。

●4近景:以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为距离概念。用来展示主体的上半身动作。距离的逼近,

使关注重心逐渐移向细节,并使动作的幅度增强,产生一定的冲击力。

●作用:

●重在表现人的神态;重在表现事物色彩、质地、纹理。

●5特写:以表现成人肩以上为距离概念。它能呈现主体最丰富的细节变化,它常被用来

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心理情绪。

特写元素在电影中的作用:

1、特写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是电影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主要标志。

2、特写能够有力地表现被摄主体的细部和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是电影通过细节刻划

人物,表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示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3、特写能够帮助观众更直接、更迅速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加深观众对事物和对生

活的认识。

特写镜头不能滥用

●特写其实是把一些平时我们肉眼不易察觉的东西,放大、夸张给我们看。放大和夸张

固然是好,但是,如果都是放大和夸张其实也就没有放大和夸张了。特写如同音乐中的高音,音乐中不可能都是高音。国产电影中特写镜头过多,其弊病是:

●①、由于都是“突出”,结果到了真正应该突出的地方也不能“突出”了。

●②、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不重要的人物和细节上去,干扰了影片的叙事和主题。

●所以,特写镜头不能滥用。

景别决定影片的风格

●戏剧性因素较强的影片,不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它们必然要运用或者说是依赖近

景、特写等较小的景别,来突出其戏剧化特征,来把观众带入其波澜曲折、催人泪下的戏剧化情境;与它相反,戏剧性因素较弱,追求生活化的电影,它们则也必然更多地使用全景、远景等较大的景别,来减弱人为的戏剧化的倾向,把观众带入那种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非戏剧化情境。

第三节、电影影像的角度

思考题:

①、电影镜头的角度主要有哪些变化?

②、举例说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什么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镜头角度的划分

两大类: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

1、垂直变化:

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

2、水平变化:

正面(0度),侧面(90度),背面(180度)

垂直角度

●a平视镜头

●指与水平持相同角度,接近于常人视线的感受的镜头,它可以使观众产生真实、平稳、

庄重的感觉。

●b俯视镜头

●指低于水平角度,朝下俯拍的镜头,这种镜头能使人和物的体积压缩以至于形状奇异,

造成观众心理上的渺小、可怜、压迫以及宿命的感觉,同时它可获得开阔的视野,可表现大的场景。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有一种蔑视的态度

幻灯片38

●c仰视镜头

●指高于水平角度、朝上仰拍的镜头。这种镜头能夸大物象的体积,常用来表现人物或

景物的高大、威严、壮观等。适合近距离表现高大物体,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带有崇敬感情色彩;

幻灯片40

水平角度的基本风格

1、正面角度:被摄体正面对准镜头,显得庄重、正规,如拍领袖作报告。

正面角度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适合表现安静、严肃、庄重的主题;利于画内画外直接的交流。

2、侧面角度:被摄体侧面对准镜头

利于表现动作、姿态、手势;

利于表现动作的方向、方位和轮廓显得活泼、自然。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3、背面角度:被摄体背面对准镜头;

背面角度比较含蓄,想像联想空间大;具有悬念效果和写意效果

幻灯片41

视点

●1客观视点

●它相当于剧作中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的描述,始终与被描述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不

深入它的内部(进行情感描述),也不故意拉大距离(显出冷漠感),又称中立镜头。

●2主观视点

●它模仿片中某一人物的眼睛,或代表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作者的眼睛,具有极大的

主观色彩。使观众与人物建立认同,得以掩盖某些剧情,或使故事的叙述进入一种别致的形式。

●3全知视点

●这种视点像无所不知的上帝,既可以远观世界,又可以随时深入到每个角色的心灵,

是大多数影片必须借助的视点。

第四节电影影像的运动

一、电影运动的构成

电影的运动主要由两方面组成:被摄对象运动;摄影机运动。

电影的运动又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被摄对象运动:

②、摄影机运动:

③、综合运动:

幻灯片45

二、摄影机运动的主要方式

1、推镜头(推):

两种情况:

A、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

B、采取变焦距镜头,从短焦距调至长焦距。

两种方法的区别:

①、变焦距镜头往往带有强调的成分。

②、变焦距镜头的主要特征是主观性,摄影机前行的主要特征则是客观性。

幻灯片46

推镜头的作用

①、介绍:镜头的移动把我们带入故事环境。

②、突出一个重要的戏剧元素。

③、内心表现。

具体表现

①、把观众带入故事环境;(摄影机前行)

②、把被摄主体(人或者物)从众多的被摄对象中突出出来;

③、突出人物身体某一部分的表演的表现力,如脸、手、眼睛等。

④、强调、夸张某一被摄物体的局部。(变焦距镜头)

⑤、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变焦距镜头)

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变焦距镜头)《法国中尉的女人、海边相遇》。

2、拉镜头(拉)

两种情况:

A、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

B、采取变焦距镜头,从长焦距调至短焦距。

两种方法的区别:

①、变焦距镜头往往带有强调的成分。

①、变焦距镜头的主要特征是主观性,摄影机后退的主要特征则是客观性。

幻灯片48

拉镜头的作用:

马尔丹讲:

①、作为结论;

②、表现在空间中远离;

③、道德思想上的突破;

④、孤独感、痛苦感、无能为力感和死亡感。

具体表现

①、表现被摄主体与它所处环境的关系;

②、结束一个段落或者为全片结尾。

幻灯片49

3、摇镜头(摇)

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机位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转等运动。

摇镜头的作用

①、介绍环境。

②、从一个被摄主体转向另一个被摄主体。

③、表现人物的运动。

④、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

⑤、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感受。

幻灯片50

4、移动镜头(移)

摄影机沿水平方向作各方面的移动。(“升”、“降”是垂直方向)。

两种情况:

A、人不动,摄影机动;

B、人和摄影机都动。(接近“跟”,但是,速度不一样)

移镜头的作用:

1具有形成风格和体现空间的作用:移动是建立在空间基础之上的,没有足够的空间,就没有足够的相对移动。移动除了可以表现空间的真实性和可能性之外,还可以形成一种风格。

2创造视觉节奏和韵律:移镜头的不断变化,不但可以创造不断变化的画面,同时,因为移动,也能造成视觉节奏富于韵律的变化。在荒岛,大海的边上,一个小孩骑在马上飞奔。可以用一个静止不同的镜头来表现,这时候的拍摄更像是一种客观记录,如果用摄影机的平行移动,这时画面就能产生一种视觉节奏感,同时这种节奏感还能使

得画面在情绪的铺排上,更具有一种富有变化的韵律美感。

3形成机位调度:机位的调度是表现空间规模、空间关系的重要方式。利用移镜头可以在空间有限、人物动作有限的情况下,形成机位的主观运动处理,寻求空间的展示和画面的变化,从而带来视觉的变化,产生场景调度的感觉。

5、跟镜头(跟)

摄影机跟随被摄主体一起运动。

“跟”与“移”的区别:

①、摄影机的运动速度与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一致;

②、被摄主体在画面构图中的位置基本不变;

③、画面构图的景别不变。

●跟镜头的作用

第一、跟镜头能够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主体,它既能突出主体,又能交待主体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跟镜头跟随被摄对象一起运动,形成一种运动的主体不变、静止的背景变化的造型效果,有利于通过人物引出环境

第三、从人物背后跟随拍摄的跟镜头,由于观众与被摄人物视点的同一,可以表现出一种主观性镜头

第四、跟镜头对人物、事件、场面的跟随记录的表现方式,在纪实性节目和新闻的拍摄中有着重要的纪实性意义

三、运动在电影中的作用

1、使影片形成一种“动”的美感。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跟,使影像富于

变化,避免了呆板和僵化。

2、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

3、“运动”能造成强烈的“视觉刺激”,所以,它是商业片实现票房价值的一种重要手段。如

武术片,警匪片等

4、摄影机的运动是实现“长镜头效果”的重要手段。而长镜头效果又可以使影片

具有纪实主义作品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

电影创作中的运动处理

●1、总的运动风格:

●A、纪实风格的作品:

●①、多用长镜头,以减少大量镜头组接所造成的人为的痕迹。

●②、运用长镜头的时候,摄影机的运动、被摄物的运动,要努力和生活中该事物的运动

方式、运动速度、运动时间等相一致。

●③、摄影机要尽量隐藏,要使观众感不到摄影机的存在。

●B、浪漫、夸张、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

●对摄影机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可用长镜头,也可用短镜头,运动可有可无,运动的速度

可慢可快,摄影机可藏也可不藏。

●C、商业片:(特别是动作片)

●镜头长、短无所谓,摄影机藏与不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是被摄物还是摄影机一定

要不停的运动,要充分地运动,要夸张地(违反生活常态)运动。总之,要通过运动,达到吸引观众、刺激观众,达到卖钱的目的。

2、具体人物的运动处理:

●①年龄特点

●②性别特点

●③生理特点

3、具体场景、具体段落的运动处理

●葬礼的段落,镜头当然应该少动,或者干脆是静止的;

●影片中的婚礼的段落,镜头就应该多动。

第五节、电影影像的照明

一、照明的种类

●1、按光源划分:

●①、自然光:阳光、天空光的照明;

●②、人工光:灯光的照明。

●2、按光线的性质划分:

●①、散射光(软光);

●②、直射光(硬光);

●3、按造型的性质划分:

●①、主光:

●A、照明被摄物的主要光线,它决定着该场景中的总的照明的格局;

●B、多用硬光,并且它使被摄物有明显的阴影;

●②、副光:

●A、它是辅助主光的光线,它主要用来对主光照明被摄物所产生的明显的阴影提供适当

的照明,(注意不应把阴影全部消除,还应使被摄物的阴影部分有一定的造型效果)。●B、多用软光(散射光)。

●4、按光位划分:

●①、顺光(正面光)优点:易于较完整地交待一个平面形象或者细节。缺点:呆板,无

变化。

●②、侧光:电影中最常用的照明方法。这种方法照明,使被摄物富有层次感。

●③、逆光:从背面打光。强烈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突出,可怕;柔弱的逆光,会使被

摄对象神秘动人。

●④、顶光:头顶上垂直照下来的光线。往往会使被摄对象丑化。

●⑤、脚光:从人的脚下垂直照上来的光线。往往会使被摄对象显得残暴。

三点布光

●1、首先把主光光源(主光灯)放在被摄主体的前面,注意它应与被摄主体形成一定的

角度。

●2、然后,在被摄主体的一侧布置副光,以部分地消除主光照射下被摄主体所形成的阴

影。

●3、最后布置逆光。把光源放到被摄主体后面的高处,使被摄主体的四周的边缘有一个

光环,使主体富有立体感。

三、照明在电影中的作用

●1、曝光作用

●2、造型作用:照明使二度空间的画面根据摄影艺术创作的要求,恰当地呈现出被摄对

象的质感、立体感、空间感等艺术效果。

●3、构图作用:照明产生的明暗效果可以突出主体,并且平衡画面的构图,使构图具有

形式上的美感

4、戏剧作用:

●①、描写、表现环境:

●②、表现人物的心境:

●③、塑造、刻划人物

●④、表现主题

四、电影创作中的照明处理

●1、总的照明风格

●A、纪实风格:

●①、多用自然光,阳光,天空光。如果是在室内,那么它的光就应该是该室内本身存在

的光源(日光、灯光)所发出的光。(尽管这一点在实际拍摄中较难做到)。

●②、多用散射光(软光)。

●③、如果使用“三点布光”,那么,主光、副光、逆光之间的对比不要生硬和明显。

●④、场景中的主光的方向应与该场景内光源的方向大致一致。室外是阳光;室内是室内

发光的灯具。

●B、浪漫、夸张、表现主义风格:

●在用光上没有一定之规。可以生活化,也可以绚丽夸张。

●C、商业片:

●①、布光应使被摄主体清晰可见。它不能象纪实风格的影片那样,为了接近生活,被摄

主体有时会若隐若现、模糊不清。

●②、布光要使被摄主体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③、布光要使被摄主体具有鲜明的作者对它的主观评价。

●④、布光要使被摄主体具有鲜明的戏剧化特征。

第六节、电影影像的色彩

●思考题:

●①、色彩元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②、举一部你认为色彩处理有特点的影片,谈它好在哪里?

●③、色彩在电影中有什么作用?

●④、电影创作中如何处理色彩元素?

●红色:象征着生命、血、朝气蓬勃、爱情、暴力、革命……

●黄色:象征着阳光、欢乐、温暖、享乐……

●绿色:象征着生长、生命、青春……

●紫色:象征着高贵、牺牲……

●蓝色:象征着冷静、平和、纯洁、高雅、忧郁、浪漫……

1、色调

●色调:彩色电影画面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它往往以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一

定的色彩倾向。

色调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喧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境。

●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③、表现作者的诗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在黑白和彩色相交叉的影片中,黑白和彩色的指代:

●黑白与彩色往往在时间上建立其意义。

●常规的运用当然是这样,过去段落是黑白色,彩色段落是现在时,这样处理是基于大

部分人对于色彩的默认,黑白灰给人陈旧和久远的感觉。当然,为了创新或者追求不一样的效果,有的影片故意使用相反的手法,黑白是现在,彩色是过去。如果创作者这样使用不是哗众取宠的话,那么肯定会有这样做的意义存在,比如,他可能是想表现,过去是美好的,现在是丑陋的或者是悲伤的。《我的父亲母亲》

●黑白与彩色也可以在空间上建立其意义。某一重要场景的画面被处理成黑白(相对全

片彩色),或被处理成彩色(相对全片黑白),旨在强化这个特定场景或者场景中某个物体或动作的重要性。

●这种运用很广泛了。在侦探片中,可能是犯罪的现场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在爱情片

中,可能是某个很值得纪念的场所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

二、电影创作中的色彩处理

●1、总的色彩风格

●A、纪实风格:

●①、影片的总的色调、和被摄物的局部色相,应该与生活中的自然形态一致。

●②、不要滥用艳丽的色彩,以刺激观众的视觉,因而造成人为的痕迹。(总之,要尽量

让观众觉不到人为“色彩”的存在。)

●B、浪漫、夸张的风格:

●色彩上没有特殊的要求。可生活化,也可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C、商业片:

●色彩要艳丽,要具有强烈的、形式上的视觉美感。总之,要漂漂亮亮,女主角起码要换

二十套衣服,要使人赏心阅目。

第二章、电影艺术的声音

●1927年第一部有声片诞生(《爵士歌王》),可谓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电影声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语言、音响、音乐。

一、语言的分类

●1、对白(对话):电影中人物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它是电影中使用最多,因此也是

最为重要的语言内容。

●2、独白:剧中人物在画面中对内心活动所进行的自我表述。三种情况:

①、以自我为交流对象的独白,即“自言自语”。

②、对其他剧中人物。如演讲、祈祷等。

③、对观众。《个人问题访问记》。

●3、旁白: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人物语言。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第一人称的自述(画面中没有说话的人);

②、第三人称的介绍、议论、评说等

二、语言的录制

●①、先期录音(前期录音):拍摄影像之前,先进行录音。多用于歌舞片、音乐片、戏

曲片。

②、后期录音(后期配音、配音):影像拍完之后,根据影像的内容,进行配音。

后期配音是电影创作中最为常用的录音方法,(常规电影都用此方法)。它往往能使电影的声音鲜明、突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③、同期录音:摄影机拍摄影像的时候,录音机同步运行,录下影像内容所发出的

声音。由于它具有真实地再现影像内容所发出的声音的能力,能增强影片的真实感。所以,纪实风格的影片多用此方法。

三、语言在电影中的作用

●1、配合影像交待说明推动叙事

●2、表现人物的心境和情感

●3、塑造人物的性格

●4、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主题。主要是指旁白

第二节、电影声音中的音响

●音响:除语言、音乐之外,电影中一切声音的统称。

二、音响的种类

●动作音响:人和动物行动所产生的声音。如人的走路声,打斗声,动物的奔跑声。

●自然音响:自然界中非人的行为动作所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鸟语虫鸣。

●背景音响:通称群众杂音。

●机械音响:因机械设备的运行所发出的声音。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声,电话声、钟

表声。

●特殊音响:经过变形处理的非自然界的音响。神话、科幻片中多用。

三、音响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增加银幕的真实感。

●②、喧染画面的氛围。

●③、打破画面的框子,扩展空间,增强银幕的信息量。

●④、声画组接:用音响将几个不同内容的镜头连接起来,产生一种整体感。

●⑤、表现人物的心境

3、音响风格

●A、纪实风格:采用同期录音,努力使音响与画面中的被摄物所发出的音响一致。(包

括音响的层次、音响音量的大小等……)。

B、浪漫夸张风格:没有一定之规。

C、商业片:

①、主要的音响(即与情节、故事密切相关的音响)一定要清晰、突出。(现代商业片

中,已不再是简单的单纯的清晰和突出,而是丰富、逼真中主要的音响清晰突出。这是为了使观众更好的入戏,进入好来坞梦幻的手段。)

②、要用音响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如恐怖效果、煽情效果等。

第三节、电影声音的音乐

●音乐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声音,它必须通过演奏、演唱才能形成。电影音乐则是专门为电

影创作、编配的音乐。

一、电影音乐的出现方式

●1、有声源音乐(画内音乐):画面中出现(或能推断出有)发出音乐的人(唱歌)或

物(收音机、录音机、电视等)。

●2、无声源音乐(画外音乐):画面中没有发出音乐的人或物。

三、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1、音画同步:音乐与画面情绪一致,节奏一致,主题一致。音乐在这里是为了更好地

烘托和喧染画面的内容,它附属于画面,与画面是一种“合一”的关系。如“鬼子进村”

●2、音画对位:音乐与画面是一种“对位”的关系。

●A、音画对立: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的影像内容所呈现出的情绪、

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优美的音乐中,法西斯在杀人。

●B、音画并行:音乐并不仅仅是具体地、简单地、机械地解释画面的内容,它与画面不

是那种“合一”的关系(当然也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与画面犹如两条平行线,与画面是一种“并行”的关系。我体会在这种关系中,音乐与画面有如下特点:

●①、音乐是比较完整的。它可能表现在一个段落中,也可能表现在整部影片中。

●②、音乐相对影像内容来说,不是简单的附属与被附属的关系。它有时可能是比较独立

的。

●③、音乐所体现出的意义与影片中的影像内容所体现出的意义,似乎前者更抽象、更具

象征意义;它似乎更接近作者所要表现的作品的主题,换句话说:音乐意义与影像意义在层次上来讲,前者比后者似乎具有更高的层次。

四、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1、喧染画面中所呈现的环境的氛围。

●2、表现时代感和地方特色。

●3、抒发作者的感情。

●4、表现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8、声画组接。用一段音乐将几个不同的镜头连接起来,形成一种整体感。

第三章、电影艺术的剪辑

●一、电影剪辑的主要内容

●1、声带剪辑:将录制的大量的声音素材进行筛选后,按照影片总体构思的要求,将这

些声音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接起来。

●2、影像剪辑

二、影像剪辑的几个术语

●1、剪接点:上个镜头与下个镜头中间的那个交接点。好的剪接点能使前后的镜头衔接

自然流畅。寻找好的剪接点,是电影剪辑的主要内容之一。

2、光学技巧剪辑

●通过光学印片方法和其它方法的特殊处理,连接前后两个镜头。如:

●①、淡出、淡入(渐显、渐隐):

●淡出:镜头由全暗到渐渐显露,直至完全清晰。

●淡入:镜头渐暗直至完全消失。在影片中常常起“句号”作用。

●淡出、淡入在影片中多用来作为影片或者一个段落的开始和结束。

●②、化出、化入:

●前一个镜头渐渐隐去,在它完全消失之前,后一个镜头已经渐渐显露。化出、化入在

电影中也用来表现一段叙事的开始和结束,但其程度一般不如淡出、淡入。

●③、“划”(划出、划入):

●用多种技巧把两个镜头连接起来。

●“划”多用来表现一些内容相近、篇幅简短、快节奏的、纯交待性的场面。

●④、叠印: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重叠起来,复印在一条胶片上。

●叠印在影片中多用来表现回忆。

●3、无技巧剪辑:

●即“切”(跳切):前后两个镜头不借用任何光学技巧直接相接。

如何连接好前后两个镜头

●1、同一时空(同一时间,同一场景)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①、人物的服饰一致:即人物的服装、化妆、装饰等不能有丝毫的走样。

●②、各种道具的位置不变。

●③、遵守轴线原则。

2、同一时空、不同时空的镜头连接的具体方法有

●①、人物的姿态和动作连接

●②、人物的表情连接

●③、人物的语言连接:

●④、音响连接:

●⑤、音乐连接:

●⑥、道具连接:如:门。

●⑦、色彩连接:

●A:色调:

●B、局部色相:

●⑧、动、静连接:

●A、动动:

●a、被摄物动被摄物动:

●b、摄影机动摄影机动:

●c、复杂动复杂动:

●B、动静:

●C、静静:

●⑨、情绪连接:

●⑩、意义连接:

●⒒、期待连接:

●⒓、叠化、光学技巧连接:

剪辑在电影中的作用

●1、表现一种特殊的电影的时空关系:即压缩时空和延伸时空。

●2、调整影片的节奏

●3、蒙太奇作用

电影创作中的剪辑处理

●1、整部影片的剪辑风格

●A、纪实风格:

●努力使用长镜头,减轻剪辑所造成的人为的痕迹。使作品贴近生活,具有纪实主义

作品的美学特征。

●C、商业片:

●①、多用短镜头,通过大量的剪辑处理,使细节突出明了,使人物鲜明确定(使矛盾强

化突出,使故事紧张刺激。

●②、增强影片的节奏。

●③、造成视觉刺激。

《视听语言》重点

题型: 1、单选 15题(15分) 2、填空 10题(10分) 3、名词解释 5题(15分) 4、简答 5题(30分) 5、论述题 2题(20分) 6、案例分析 1题(10分) 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论 (第一节——第三节:填空选择为主,注意年代、发展史、起源) 第一节 1、视听语言定义:(P2) 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第二节 2、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P2)

①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仿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②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 ③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文字或词语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 ④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18世纪产生了“记录媒介”,20世纪产生“视听媒介”(属于记录媒介) 第三节 3、19世纪之前,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上分为两类:(P5) ⑴身体媒介;⑵再现性媒介。 4、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光波与声波。 5、动画电影的起源——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魔术幻灯”(P6) 6、动画电影的发展:(P6) ⑴1824年。彼得·罗杰提出“视觉暂留”现象。 ⑵法国人艾米儿·科尔是第一位将通俗漫画家的乔治·马努斯的漫画制作成动画。 ⑶温瑟·麦凯 1914年,电影史上着名代表作《恐龙葛蒂》; 电影史上第一部长达20分钟的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

⑷①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片——1928年《蒸汽船威力》(主角米老鼠) ②1932年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第一部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花与树》 ③《老磨坊》——1937年,首次采用多层摄影台营造视觉深度,这一年,迪士尼进入:美国卡通黄金时代”。 ④《白雪公主》——1937年,其拥有多项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部长篇剧情动画电影; 世界第一部发行原声音乐的电影(唱片形式); 世界第一部使用多层次摄影机拍摄的动画; 世界第一部举行隆重首映式的动画,获得第十一届奥斯卡特别成就奖,最佳原着配乐提名。 ⑤1942年《小鹿斑比》首创渲染式水彩概念画法。 ⑥1995年《玩具总动员》——电影史上首部全计算机动画长片,获奥斯卡特殊成就奖,最佳原着剧本提名,最佳音乐配乐提名及最佳歌曲提名。 (注意P7—P8中出现的作品,年代及出品公司) ⑸世界各国动画:(P8) ①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1943年成立。 1)理想——改革动画既定的风貌,作品注重平实的、风格化、当下流行的线条设

视听语言镜头分析角度写《活着》这部电影的影评.doc

从视听语言镜头分析角度写《活着》这部电影的影评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之所以题目叫“活着”,为的是加以区别于华的小说。因为大风看过小说的人都江堰市会意识到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尽管二者提示的主题一致的。当然。这咱差异是由于故事情节所依托的载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文字传述与情景再现的不同。今天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小说与电影的熟优熟劣,熟深熟浅,而仅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进行一些论述,因为毕竟在中国当代的电影作品中它是那样的经典与诱人,在它们中间包含着太多值得去品味与解读的东西。 电影“活着”在提示了人生主题的同时期更重要也是更突出的展示了一种深沉而凝重的大历史主题。之所以叫大历史,是以区别某朝某代自导自演的“钦定历史”。整部影片跨度很大,从解放前一直到七十年代后,可以说涵盖了新中国由成立至发展所走过的三十多年的历程。纵观电影我们就会看到并深深体会到元人张养浩早在七百年前就已经发出了那一声无可奈何的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多么的有震撼力呀!解放战争时的。 活着》,确实在无遮无拦地大喜大悲,让你随之无所顾忌地大笑或流泪。但不是强迫型煽情的肥皂剧。影片给我的震撼,也许远比一万页声泪俱下的控诉演讲稿要强烈的多,深刻的多。在阳光柔媚的午后,三个人,守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再看《活着》的后半部分。以为几年后的自己会跳出剧情,清楚地看它,戏谑地看它,可还是没能忍住眼泪。听见邻座女孩轻声的啜息。大家没有互相看一眼,空气似乎凝固在沉重里--即使一分钟前你还在无奈大笑。 余华的小说,亮色少得多。只余老人福贵和一条也叫福贵的老牛。人生若梦,偶然的东西太多,宿命的因由也不少。一家人各自似乎无意间就离开了人世。站在耕田的两个"福贵"面前,我们一定无话可说,只能呆立在树荫下,忽然间觉得天地间一切都毫无意义。我们更上层楼,我们勾心斗角……这些东西忽然显得可笑。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青春、乱世、现实中的超现实 ————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视听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导演的电影处女作,该片讲述了1970年代初的北京,生活在部队大院的主人公马小军,在大人们忙着“闹革命”、学校停课的时代环境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在现实中的超现实中长大了。影片以不同之前影片对“文革”的苦难叙事,而是代之以“阳光灿烂”的憧憬和怀恋的话语进行讲述,这些景象的呈现与本片视听语言的运用有着不可剥离的关系。 镜头: 影片刚开始的段落,童年的马小军和他的朋友们在一块空地上奔跑着,孩子们围成一个弧形,把装载着学校教育的陈腐知识的书包抛向充满诗意和想象的蔚蓝天空,比谁抛的更高,书包落下的时候,接书包的已是成长为少年的马小军了。这个镜头用了仰角拍摄,把书包抛向天空象征着对自由的的向往,童年的马小军包书包少年的马小军接书包又揭示了他们行为的继承,仿佛他们是在抛书包中度过学生时代的,也反映了对刻板的腐朽的教育的反抗。 在《阳光》中大量使用了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以便于表现少年人的在情感上的骚动。镜头随着角色的移动而位移。例如:马小军第一次去米兰家,一打开门,阳光洒满了整个屋子,当他用望眼镜无意间扫到了米兰的照片。这里电影运用了摇镜头。摇镜头表现出对人眼的模仿,观众看到的画面是马小军通过望远镜看到的。由于摇镜头有一个连续划过场景空间的过程,这是在作一种展现式的表现,是介绍场景或人物关系时最常见的镜头运动方式。这样的镜头处理不是在一个换面中整个呈现出场景,而是随着镜头的摇拍逐步呈现的,让观众更强烈的意识到对眼睛的模仿和引导。当马小军找到了出现在望远镜里的姑娘时,米兰在电影中出场了,那种似梦有不是梦的感觉令人恍惚。 在马小军想要去强暴米兰那一段,马小军走在去米兰家的楼梯上脱了鞋和袜子赤着脚走在木地板上,镜头采取了仰角镜头的跟拍拍摄,在电影语言上可以表现暗示个体的权威和威吓。当镜头置于被摄体的前下方,不仅看到马小军的脸部严肃、愤怒、豁出去的表情,还在在表现人物运动的同时,对人物前进的周围环境有了明确的感知。尤其是在人物处于危险境地的时候,从后面跟拍往往会产生特别强烈的效果。这组镜头充分营造出了紧迫性,也预示了因为马小军当时的冲动将造成不好的后果。 马小军在院门口等米兰那场戏,开始给了一个全景,几个伙伴正在玩羽毛球,然后镜头渐渐移动定格在马小军的位置,景别渐小,直到给马小军特写镜头,预示着马小军在这伙人中的位置重要,因为他约得米兰,米兰是不是会来他最在意。而后镜头有渐渐拉远,找到了这一伙

对电影中视听语言艺术表现性的分析

【摘要】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实现自身情感、意识、心灵的媒介,是审美的物象化。如何准确把握视觉、听觉语言的艺术表现,调动各种视听元素,准确而贴切地将最生动、最形象的情思与理想通过画面、声音传达给观众,是对视听语言进行研究和使用的意义所在。本文对电影中的视、听觉语言艺术分别进行论述,以探索电影美学的系统和本性,完善和丰富视听语言艺术的使用。【关键词】视听语言;艺术表现性;分析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38-01一、视觉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电影屏幕通过镜头的推远与拉近来呈现画面的空间与构图,为了达到强烈的透视感和立体空间感,光学镜头使镜头中的前景和景深部的背景均处于清晰的焦点位置,这样就可以拉深镜头画面的距离,将画面由平面创造为立体,人和物的位置也更加清楚。景深构图之所以能为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一方面是因为景深使观众与画面的距离拉近了,让观众有亲身体验的感觉;另一方面是因为景深会引导观众更积极地思考,甚至使他们参与到故事的演出中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纵深构图给观众带来了选择关注点的自由,而且电影的观看屏幕非常利于景深镜头的呈现,使得全、远镜头的纵深感更为逼真,更有视觉冲击力。一部电影大多时候都是在表现人、物、事件的运动情况,所以对画面的处理,实则是对运动的处理。镜头的移动不单是为了画面构图的审美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出电影在不同阶段要呈现的情感、思想。例如快速向前推进的镜头可以用来表现大胆和狂放的激情;缓慢、不停向前移动的镜头可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带领观众步步深入,满足观众探求表现对象的愿望;静止不动的镜头却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呈现出不易察觉、充满思索与内省的含义,将观众的情绪积压起来,并为后期情绪的释放做好铺垫。光与色彩使世界以五彩缤纷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件与人物。光效对于电影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光既是用来照明拍摄对象的,也是用来表达情绪和气氛的,因此一部电影中对光效的使用能够体现出艺术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巧妙使用光效能为电影带来新鲜的视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色彩是人和物的自然特征,彩色电影的出现为影片更真实、客观地反映物质现实提供了可能。色彩的视觉表现要结合观众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加以运用,根据影片的题材、主题的思想,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去表情达意,帮助剧情发展、刻画人物等,以达到一种新的美学追求。在现代电影中,色彩经常被导演拿来作为自己表达主观情感的工具,由于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含义和表意功能,使它成为某种抽象思想和理念的升华,甚至上升到精神和哲理思考层面,这是色彩表现力的极高境界。二、声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相较于视觉元素,声音元素进入电影世界的时间要晚了近30年,也就是说,当无声电影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甚至有了自己的电影理论时,声音才突然闯入电影,这让当时的电影界有了不小的纷争与议论。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声音语言的加入让电影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不仅表现为内容更为丰富,情感表达也更为深切,就连电影的气氛、人物的关系都更加清晰和真实。声音的出现还创造了电影新的时空结构:画面上视觉元素表现的是叙事时空发生的事,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声音则构成了一个超叙事时空,即声音改变了镜头之间的关系,成为时空转换、镜头衔接的动因。例如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是由声音在纵身空间的运动造成的,声音的由远及近向我们揭示了纵深空间的存在。声音进入电影,起初是以伴奏画面的配乐形式出现的,而且基本是用古典音乐来作配乐。现代影片中的声音作为一种独立的元素,与画面形成新的视听关系,结合画面、情节以及影片主题、风格而创造出新的含义。如激烈的战斗场面同叙事空间中瓦格纳的歌剧所形成的强烈视听冲击波,带给人思想的震撼;而结婚场景中常用的唱诗班混响的歌声,能够体现教堂空旷、高深的空间环境。电影中声音的概念还包括有言语和音乐。言语是人物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有了言语,才有可能表现更为复杂的情节和人物情感,

范例—电影毕业生视听语言分析

范例—电影毕业生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毕业生》视听语言分析 一、故事梗概: 《毕业生》这部电影是美国60年代中后期的电影代表作品,反映了当时美国的很多社会现实典型问题,真正表现了平常百姓遇到的问题和生活的感受。本电影的剧情如下: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社会新人本杰明,然而面对众人口中所谓的美好前程,他只感到一片茫然,这后他陷入了一个已婚妇人罗宾逊夫人的诱惑中,然而又爱上她的妙龄女儿伊琳。在当时这个题材是很吸引人的,这部大胆揭露六十年代年轻人迷失方向,戳破美式中产阶级虚伪面具的电影,成为当时好莱坞电影的先锋之作,冷战使得社会的压力强加到了这些刚出校门的社会新鲜人身上,人一旦承受了压力就一定会找机会发泄或者倾诉,但是无论压力怎样大,理性是不会失去的,电影中的本杰明克服罗宾逊夫人的威胁最后选择了伊琳,正是理性的。这部电影简介上总写着:爱情/喜剧/剧情这三个词语,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首先是剧情片,至于爱情,是在电影后半部分才体现出来的。 这个电影大致可以分为四条主线。 二、影像分析: 整部电影的画面具有XXX特点,采取了XXXXXX风格,夕阳中的大海、天空、绿色的原野、空阔而笔直的公路。整个作品画面非常XXXX、XXXXXX、在XXXX中透着XXXXXX。例如,随处可见的自然光源,透过树叶洒下的细碎光影,打在公路上飞快行驶的车内人的脸上,光影变幻,导演捕捉光的能力值得称道。 1、光影: 光影的运用也很巧妙,当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时候,阳光通过路旁的树叶的剪影打在车上,非常漂亮。线条的运用也很出色,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能发现线条的美感,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到位的。 2、色彩: 整部电影主要采用XXXXXXXXXX的色调,具有XXXXX特点,摄影运用滤色镜,使整个画面蓝色衬底。夕阳中的大海、天空、绿色的原野、空阔而笔直的公路。整个画面非常柔和、浓郁、在平静中透着轻盈。随处可见的自然光源,透过树叶洒下的细碎光影,打在公路上飞快行驶的车内人的脸上,光影变幻,导演捕捉光的能力值得称道。 3、构图: 整个片子摄影上非常出色,整个构图符合XXX原则,唯美而干净。大量采用XXXXX,使片子富有绘画般的美感。有几处运用了景深镜头,一是本杰明被罗宾逊太太诱骗到家中百般引诱,外面传来汽车声,本杰明奔下楼梯,罗宾逊先生开门进来,前景是二人交谈,后景是楼梯拐角,前后景形成了互动关联的关

电影视听语言风格分析

电影视听语言风格分析 摘要 每一部电影由于创作者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但表现在影像的表达方式上主要是蒙太奇与长镜头。在每一部电影中,都会有这两种方式的出现,而区别就在于更注重哪一种方式的使用,这也就形成了导演的特色风格,如侯孝贤的长镜头的冷静观察,但大部分好莱坞电影更注重蒙太奇的使用,无论哪种方法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感受。 关键词视听语言,蒙太奇,长镜头 视听语言作为影视艺术独特的造型手段和叙事方式以及文化传播工具,具有非常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功能。作为影视艺术叙事、表意媒介的视听语言是由有机组合在一起的画面和声音组成,以及声画关系等。主要是蒙太奇和长镜头两种风格。 (一)蒙太奇 1.含义: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 的中文音译名,在法语里是装配、构成、升高或爬上之意,是建筑学用语。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始人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在镜头剪辑与组合的科学试验和艺术实践中,发现了镜头组接中产生的心理效应和艺术效果,库里肖夫把这种镜头称之为“蒙太奇”。蒙太奇镜头在组接和剪辑影片时,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特别的视觉效果。 蒙太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蒙太奇指的是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一开始直到作品完成的整个过程中所有参与的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和他们对作品对艺术的诠释方式。这个概念里比较著名的应该是苏联学派的理论。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爱森斯坦他主张破坏人们的习惯的叙述法则。他强调单镜头空间因素的那种内部结构张力的变化以及镜头的空间上的冲突。而普多夫金则主张尊重人们的习惯叙述法则。说时间应该顺应情节的发展,而且非常的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和感情的描述。两个人主张的确定

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影片改编于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这是一部反映人性欲望之中各种极致境界的电影,它同时具备让人心驰神往的梦幻色彩、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一种精致的黑色幽默。 电影的名字是从《圣经?旧约》里来的:"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姜文说,他觉得很像这个电影的味。时间流逝,生命交错纠结,在漫长的生命环节里,每个人都只是一瞬间。 姜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影片分为四个段落,每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他在努力营造一种酒醉般诗意化的氛围,一切画面都是无序的,时间是散落的碎片,情节是随意拼贴的段落。 台湾影评人焦雄屏对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的评价是:“这部电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几乎像《达芬奇密码》般繁复,一旦找到关键,就觉得此片非常清晰和令人震惊。”因此,这就涉及如何在这样一种断裂的话语中解读个中语意的问题。这四个独立成篇又互相关照的段落分别是疯、恋、枪、梦,即疯狂与执着、荒诞与尴尬、冲突与毁灭、生命与希望。其实。我们不妨从视觉和听觉的表达方式上去理解和感受影片的魅力。 第一篇——疯狂与执着 拥有一双美丽且灵性大脚的疯妈从影片一开始就执着地爬树,执着地呐喊,执着地刨石头、执着地重复那首"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执着地为儿子搭建起了一座她认为最安全的世界。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汇聚着她的爱,别人都以为她是疯子,然而隐藏在疯子外表下面的却是那种对于信念的执着。因为别人也不是什么都懂。 在视觉上的表达,首先,所有的色彩都是那么纯粹和饱满,那么直接刺眼。天空是纯纯的蓝,草木是油油的绿,泥土是生生的红,没有搀杂任何灰调。很单纯,有味道。其次,在光影的处理上也是采用了有力道的光线,把人物处理得棱角分明,对比强烈,没有柔和的过渡。有的是鲜明与对立。最后,片中出现了大量破碎化的视觉印象,破碎的镜子、破碎的照片、破碎的碗碟、破碎的算盘,这些都暗喻出了主人公的脆弱。疯妈最后也破碎地、空空地漂走了。 第二篇——荒诞与尴尬 在某种历史语境下,人们的行为总是表现出无法言表的荒诞与尴尬。在影片第二段中,以黄秋生扮演的小梁为视角,目睹了一幕幕真实的却又荒唐的戏剧化事件。当激情遭遇压抑,当真诚遭遇虚伪,当欲望遭遇名誉,当明亮遭遇黑暗,小梁突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很陌生,于是,他选择很潇洒的"离开",但也许这并不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在视觉上的表达,首先,运用了忽明忽暗的、晃动的、压抑的光影,调制出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矛盾的味道。其次,色彩基调保持了一种黑白混合出的暗灰色,是人物内,心的写照。

范例—电影《毕业生》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毕业生》视听语言分析 一、故事梗概: 《毕业生》这部电影是美国60年代中后期的电影代表作品,反映了当时美国的很多社会现实典型问题,真正表现了平常百姓遇到的问题和生活的感受。本电影的剧情如下: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社会新人本杰明,然而面对众人口中所谓的美好前程,他只感到一片茫然,这后他陷入了一个已婚妇人罗宾逊夫人的诱惑中,然而又爱上她的妙龄女儿伊琳。在当时这个题材是很吸引人的,这部大胆揭露六十年代年轻人迷失方向,戳破美式中产阶级虚伪面具的电影,成为当时好莱坞电影的先锋之作,冷战使得社会的压力强加到了这些刚出校门的社会新鲜人身上,人一旦承受了压力就一定会找机会发泄或者倾诉,但是无论压力怎样大,理性是不会失去的,电影中的本杰明克服罗宾逊夫人的威胁最后选择了伊琳,正是理性的。这部电影简介上总写着:爱情/喜剧/剧情这三个词语,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首先是剧情片,至于爱情,是在电影后半部分才体现出来的。 这个电影大致可以分为四条主线。 二、影像分析: 整部电影的画面具有XXX特点,采取了XXXXXX风格,夕阳中的大海、天空、绿色的原野、空阔而笔直的公路。整个作品画面非常XXXX、XXXXXX、在XXXX中透着XXXXXX。例如,随处可见的自然光源,透过树叶洒下的细碎光影,打在公路上飞快行驶的车内人的脸上,光影变幻,导演捕捉光的能力值得称道。 1、光影: 光影的运用也很巧妙,当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时候,阳光通过路旁的树叶的剪影打在车上,非常漂亮。线条的运用也很出色,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能发现线条的美感,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到位的。 2、色彩: 整部电影主要采用XXXXXXXXXX的色调,具有XXXXX特点,摄影运用滤色镜,使整个画面蓝色衬底。夕阳中的大海、天空、绿色的原野、空阔而笔直的公路。整个画面非常柔和、浓郁、在平静中透着轻盈。随处可见的自然光源,透过树叶洒下的细碎光影,打在公路上飞快行驶的车内人的脸上,光影变幻,导演捕捉光的能力值得称道。 3、构图: 整个片子摄影上非常出色,整个构图符合XXX原则,唯美而干净。大量采用XXXXX,使片子富有绘画般的美感。有几处运用了景深镜头,一是本杰明被罗宾逊太太诱骗到家中百般引诱,外面传来汽车声,本杰明奔下楼梯,罗宾逊先生开门进来,前景是二人交谈,后景是楼梯拐角,前后景形成了互动关联的关系。二是伊琳要与别人在教堂结婚,本杰明驾车赶往教堂,途中燃油耗尽,他弃车狂奔,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 摘要:影视艺术是一种视听语言艺术,而视听语言则又包括了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艺术。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是着名电影导演吕克·贝松难得一见的佳作,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在导演该作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视听语言技术,为整个电影作品营造出来很强的艺术表现效果。一方面显示出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艺术创作技术掌握的非常到位,将自身精湛的技艺充分融入到电影拍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以后的影视创作带来了诸多的良性影响。本文主要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对电影作品中的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电影中的主人公里昂是导演吕克·贝松虚拟刻画出的一位人物,如果说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着名的杀手,那么很多人会异口同声的说“里昂”。在杀手的行业里,往往人们眼中的高手都是非常低调的,尽管如此,他们的名字还是被人们所熟知,他们的故事还是被人们争相谈论。在世界范围内,论杀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少有超过里昂的。电影在上映的初期,许多媒体在宣传的时候都冠以《杀手之王》的美称,一位电影银幕上的杀手主人公形象能如此地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了饰演者让·雷诺精湛的演技,更体现了电影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创作的驾驭能力。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于1994年上映,可以说是导演吕克·贝松的转型之作。在此之前,吕克·贝松的作品都是一些艺术性较强的小众电影,而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可谓是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电影。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通过对影视视听语言的掌控,将作品表现的更加细腻,这也是众多好莱坞商业电影中非常罕见的,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和场景都被一些专业人士或非专业认识拿来分析、研究,让人们更加能够深入了解该部影片的艺术价值。 影片一开始部分,导演吕克·贝松就为主人公里昂制作一个长达9分钟的开场秀,勾勒出里昂基本的主人公形象:杀手身份、身手娴熟、讲原则、守承诺、冷酷且又低调,让观众对里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随后出场的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玛蒂尔达,导演用一个俯拍的全景镜头进行了特写,“回字形”楼梯的中控部分当作镜头的北京,镜头中出现一双女式皮鞋。紧接着镜头逐渐上升,画面中出现女主人公的裤子,然后出现的是纤细的手拿着香烟、秀气的脸庞、灵动的双手合秀发,上身的外衣很随意地半掩着右肩。故事接下来,玛蒂尔达和里昂在交谈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右脸的伤痕显露出来,这让观众了解到女主人公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孩,生活过的不是很快乐,但是生性大胆、有主见。在这里,导演吕克·贝松大概用了30几秒和几个镜头来勾勒出女主人公玛蒂尔达的人物性格、人物特征和生活面貌,拍摄手法精炼无比。 接下来的部分是电影中经典的桥段之一,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邪恶的警察史丹杀害玛蒂尔达全家的过程,包括她的父亲、母亲、姐姐和弟弟。其二,是玛蒂尔达因为去超市买东西而幸免于难,当玛蒂尔达从超市回来看到自己家门口站着坏警察手下的时候,并且得知家人被杀害的一刹那,她故作镇定的往前走到里昂的门前并按响了门铃乞求里昂开门。其三,里昂一直用猫眼观看门外发生的一切,在看到玛蒂尔达走向自己

《视听语言》重点整理

题型: 1、单选15题(15分) 2、填空10题(10分) 3、名词解释5题(15分) 4、简答5题(30分) 5、论述题2题(20分) 6、案例分析1题(10分) 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论 (第一节——第三节:填空选择为主,注意年代、发展史、起源) 第一节 1、视听语言定义:(P2) 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第二节 2、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P2) ①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仿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②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 ③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文字或词语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 ④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18世纪产生了“记录媒介”,20世纪产生“视听媒介”(属于记录媒介) 第三节 3、19世纪之前,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上分为两类:(P5) ?身体媒介;?再现性媒介。 4、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光波与声波。 5、动画电影的起源——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魔术幻灯”(P6) 6、动画电影的发展:(P6) ?1824年。彼得·罗杰提出“视觉暂留”现象。 ?法国人艾米儿·科尔是第一位将通俗漫画家的乔治·马努斯的漫画制作成动画。 ?温瑟·麦凯 1914年,电影史上著名代表作《恐龙葛蒂》; 电影史上第一部长达20分钟的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 ?①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片——1928年《蒸汽船威力》(主角米老鼠) ②1932年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第一部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花与树》 ③《老磨坊》——1937年,首次采用多层摄影台营造视觉深度,这一年,迪士尼进入:美国卡通黄金时代”。

电影视听语言分析要点

电影视听语言分析要点 第一遍,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天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第二,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第三,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有没有表现出的声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第四,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它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第五遍,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第六遍,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第七遍,剪辑点在哪里,起幅、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好与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第八遍,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象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 第九遍,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第十,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嘴皮子说出来的,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第十一遍,画面上人物关系的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A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第十二,画外空间是怎么用的,是作为画面内的空间的延伸,还是另外一个非叙事的空间;

影视视听语言分析总

影视视听语言分析 艺术的语言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 ?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 ?文学:文字 对于电影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分析,是影片欣赏、读解的过程。 ?分析,是一种思想、感觉的经历。 ?分析,是电影手段、技巧的学习。 ?分析,是影片创作、规律的总结。 ?分析,是导演方法细化学习过程。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知识的补充。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理论的积淀。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历史的了解。 ?分析,是对影片艺术特性的总体把握. 电影的语言

?电影“视”第一,“听”第二。 ?电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的艺术形式。 影像的重要性 ?①、电影的诞生,其实就是影像的诞生 ?②、就相同时间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影像是得天独厚的。?③、影像能够跨过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障碍,直接走入人的心灵。镜头 ?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 ?马尔丹讲: 1、(从拍摄角度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 停止这段时间被感光的胶片; 2、(从剪辑角度讲):镜头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胶片; 3、(从观众角度讲):镜头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胶片。 影像构成元素 1、构图:对角线、对称、斜线、S线等 2、景别:远全中近特 3、角度:俯仰平 4、运动:推拉摇移跟

5、照明:三点布光 6、色彩:冷暖色调、颜色的象征意义 第一节、电影影像的构图 画格 ?影像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是“镜头”。而镜头实际上还可以再分,即“画格”。 ?一个镜头是由无数的画格组成的。 ?电影每秒24格 画格构图三原则 ?①美学原则; ?②主题服务原则; ?③变化原则。(整部影片而言) 一、美学原则 ?构图目的:视觉美感 ?容美——拍什么 ?形式美——怎么拍 ?光线、色彩、影调层次、虚实对比、远近对比、大小对比,高低对比。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青春、乱世、现实中的超现实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视听分析 内容提要:姜文的处女作电影《阳光》在艺术和票房上都成绩卓越。不同于其他导演,姜文的片子冲斥着这样的标签:乱世,男子汉,现实中的超现实。在《阳光》除了叙事角度的新颖,在视听语言上也很有特点。本篇文章将从电影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此片。 【故事梗概】 70年代初的北京,大人们忙着“闹革命”,愉学校停课,某军队大院里一帮十五六岁的男孩子们整佑日沉溺于打架,闹事儿,马小军就是其中之一。他有一个嗜好是用万能钥匙偷开别人家的锁,经常趁白天大部分家中无人的时候,开锁溜进别人家中,玩够了再走,并自鸣得意地告诉别人没有他打不开的锁,而且他也从没被人发现过。一天,马小军又进了一户人家,看到一张女孩子的泳装照片。他立刻被这个笑容灿烂、浑身透着青春朝气的不知名的女孩所吸引。通过院里小孩们的“头儿”刘忆苦,马小军竟然认识了他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女孩米兰。比照片上还要好看的米兰立刻成为马小军的梦中情人,可米兰根本不拿他当大孩子看,而是喜欢刘忆苦。马小军气得找茬儿跟刘忆苦打了一架。马小军的父亲对他成天与别人混在一起玩闹非常生气,骂小军不好好学习,并狠狠打了他一顿,但父母们并没有时间认真管他们,孩子们仍然继续混在一起……就这样,在那个混乱的时期,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在现实中的超现实中长大了。 镜头: 影片刚开始的段落,童年的马小军和他的朋友们在一块空地上奔跑着,孩子们围成一个弧形,把装载着学校教育的陈腐知识的书包抛向充满诗意和想象的蔚蓝天空,比谁抛的更高,书包落下的时候,接书包的已是成长为少年的马小军了。这个镜头用了仰角拍摄,把书包抛向天空象征着对自由的的向往,童年的马小军包书包少年的马小军接书包又揭示了他们行为的继承,仿佛他们是在抛书包中度过学生时代的,也反映了对刻板的腐朽的教育的反抗。 在《阳光》中大量的使用了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以便于表现少年人的在情感上的骚动。镜头随着角色的移动而位移。例如:马小军第一次去米兰家,一打开门,阳光洒满了整个屋子,当他用望眼镜无意间扫到了米兰的照片。这里电影运用了摇镜头。摇镜头表现出对人眼的模仿,观众看到的画面是马小军通过望远镜看到的。由于摇镜头有一个连续划过场景空间的过程,这是在作一种展现式的表现,是介绍场景或人物关系时最常见的镜头运动方式。这样的镜头处理不是在一个换面中整个呈现出场景,而是随着镜头的摇拍逐步呈现的,让观众更强烈的意识到对眼睛的模仿和引导。当马小军找到了出现在望远镜里的姑娘时,米兰在电影中出场了,那种似梦有不是梦的感觉令人恍惚。

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从《赤壁》的视听语言中浅析电影文化电影文化是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电影《赤壁》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中国文化为核心融入了好莱坞的风格,超越了国界,推广了中国文化。我们以电影《赤壁》的视听语言来分析其优势和特点,近而反映出的电影文化,主要包括细节展示、人物塑造、节奏剪辑和台词设计四个方面。 一、彰显特色的细节展示 在电影的开篇出现的是一把锈蚀的铜剑,那些斑斑锈迹正在慢慢剥落。宝剑逐渐显露出原初的锋芒。这把古剑的纹样雕刻精美,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兵器,象征权利的争夺与智慧的交锋。接着曹操的出场镜头是腰部的特写,把观众的视线集中到他佩戴的一大串玉坠上。玉在中国古代使用时有明显的等级地位,君臣佩戴玉的规格和形制都有明确的规定。这里用曹操佩戴的玉之多凸显其至尊贵的地位,大权在握的他极为嚣张,容不下半句反对的言论,为后文一系列情节的发展打下铺垫。在第一次周瑜和诸葛亮上一阵法时,乌龟出现留下悬念。之后在八卦阵启用之时揭示了谜底,原来这种阵法源于乌龟背上的纹理,隐喻了我国古人的智慧和用兵的神奇。小乔尽显江南美女的婉约与柔媚,其服装的设计以柔和的波浪线表现古典婉约,色彩上华丽典雅。同时也不乏朴素。这种独有的凸显人物性格的纹样设计,也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在《赤壁(上)》的结尾出现了很多自由飞翔的白鸽,它们从两军对峙的江水上轻轻飞过。就好像跨越了战争

飞向人类共同追求的和平。 二、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 三国鼎立时期的英雄层出不穷,但却性格迥异。电影《赤壁》抓住了各个人物身上的主要特点,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恰当的附加在他们身上,表现出对和平、自由、团结等精神的向往。在影片中首要表现的是人物的重情重义,在危难之时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强大的敌人。周瑜在练兵时就强调“东吴军队需要的,就是“齐心”,之后又用编草鞋的草告诉大家团结就是力量。在《赤壁》中除了表现英雄人物在战场上的神勇和在战术方面的智慧,还表现了不少他们的个人生活,这样就摆脱了好莱坞电影平面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更有立体感。刘备多年保持编草鞋的习惯,拿起课本教书的关羽与在战场上勇猛无敌的他判若两人,而张飞放下丈八的长矛竟然拿起毛笔也挥洒自如,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亲自给鸽子洗澡并用扇子为其晾干。这些情节不仅让三国中的人物走下神坛,成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而且在无形中融入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也是带有现代精神的历史传奇。三、张弛有序的节奏剪辑 电影《赤壁》的节奏发展非常有规律,与好莱坞电影的节奏有几分相像。在松紧交替的节奏剪辑啊中,导演将中国的文化与故事情节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总的来看几场战役是紧张而激烈的,其中穿插了很多缓和观众紧张情绪的段落,从而防止审美疲劳。在《赤壁(下)》中主要是影片的情绪跌宕起伏,或喜或悲,或愁或忧,穿插变换,同时用两条主线叙述两军战前的准备过程。在孙权为染伤寒病去世的战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xx》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一、影片主题: 《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虽然他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视听语言镜头分析角度写活着这部电影的影评

视听语言镜头分析角度写活着这部电影的影评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从视听语言镜头分析角度写《活着》这部电影的影评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之所以题目叫“活着”,为的是加以区别于华的小说。因为大风看过小说的人都江堰市会意识到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尽管二者提示的主题一致的。当然。这咱差异是由于故事情节所依托的载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文字传述与情景再现的不同。今天我们姑且

电影《风声》的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风声》的视听语言分析 《风声》是一部讲述了汪伪政府时期的1942年,在发生了一系列高官暗杀事件后,日军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找出代号为“老鬼”的共产党员,日军和伪军对顾晓梦、李宁玉、吴志国、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进行了审问,过程中经历的心理战和酷刑的谍战片。该影片的视听语言风格鲜明,电影从镜头语言、画面剪辑、和声效配合上竭力为观众打造出一个精彩的悬疑故事,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本文结合影片中的片段,从镜头、景别、声音、光、色彩、字幕等方面分析这部影片的视听语言。 一、镜头与景别的表达 在影片中,镜头不仅充当观众的眼睛,告诉观众故事的情节与发展,还在参与形成影片表达风格上贡献不小的力量。 (一)长镜头的运用 在电影开头,运用特技模拟了一个50多秒的长镜头:起始画面是在黑云密布的高空,继而穿破层层黑云,掠过盘旋在空中的战机的机翼,继续往下探,出现了群山与河流相间的黑色地貌,山是黑色的,因而水的颜色就成为亮色,这些河流的形状和分布组成了两个字的形状——风声。至此,电影片名出现。但是此长镜头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继续朝低处延伸,越过山巅,伸向群山环抱的城区,以远远的出现在夜空的烟花为镜头的结束画面。下一个镜头是在地面上以仰拍角度出现的烟花,来完成转场。 这个长镜头的运用,很好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像是一只无形的手,从阴霾的天空拨开层层黑云,来告诉观众,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乌层密布的城市,为影片奠定了阴暗压抑的基调。 (二)中近景居多,刻画人物形象 在本片中,中景、近景的景别居多。《风声》中景别的选择,不仅出于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象、性格的刻画需要,也限于拍摄场地的环境制约。影片绝大部分是在一个封闭的裘庄里拍摄,因此它所着力呈现的是一个封闭、压抑的形态,在室内,中近景镜头成了摄像师的首选。并且,因为故事情节围绕捉鬼而展开,猜测推理也是剧中人物的表演内容。细微的动作、人物内心与面部表情都需要具体的表达,因此中景近景甚至是特写镜头就需要被频繁使用。二、画面的表现虚实结合 (一)写实性画面形成视觉冲击效果 《风声》里,武田长为了逼迫地下党老鬼的出现,对怀疑对象进行严刑拷打,血腥的场面更能衬托出日本军官武田长的狠毒与邪恶,情报工作的危险与残酷,以及地下党的坚贞不屈。因此刑法逼供的血腥场面在影片中多有出现。大量运用对刑具和被拷打者的局部特写,真实的再现了受刑场面。譬如对六爷的针灸设备的特写,和受到酷刑的吴志国那因巨痛而扭曲的脸、血肉模糊的伤口、凸暴的青筋、充满血泪的双眼……这些写实性的画面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充分的表现出汉奸的丑恶嘴脸与吴治国的铮铮铁骨。 (二)写意性画面引发联想 《风声》中在处理白小年的时候,仅仅是一个钉椅的全景加一个刀锉的特写,一个昏暗裘堡的铁门的拉镜头在白小年撕心裂肺的呼喊中结束了。这里的“虚”指的是电影里没有白小年直接受刑的画面,而是通过声效与空画面引起观众的联想与想象。没有血腥的镜头反而更恐怖,利用声音和极具思维拓展空间的空

《肖申克救赎》视听语言分析

《肖申克的救赎》视听语言分析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经典影片。影片围绕主人公安迪从被误判入狱,到在狱中的自我救赎,最后逃离肖申克的主线,讲述了发生在不同的人物身上有关救赎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最让我为之动容的场景有这样几个:安迪被送入肖申克的第一天;安迪和他的狱友们在屋顶享用啤酒;老布鲁克斯从出狱到自杀;安迪播放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安迪企图为自己洗清冤屈而被拒绝后的几近崩溃;安迪逃离肖申克重获自由;瑞德的忏悔与老朋友重逢。下面将分别讲述我对这些场景的理解。 安迪被送入肖申克的第一天: 当背景音乐响起,映入眼帘的是似堡垒一般的肖申克监狱,以及缓缓驶来的囚车。画面的冷色处理,悲伤的Shawshank Prison配乐,让人感到冬天般的彻骨寒冷,以及发自内心的恐惧。此后,镜头越过囚车,对肖申克监狱进行航拍,高耸的围墙使肖申克看上去阴森而固若金汤;监狱的旗帜被寒风猛烈地撕扯,竟是画面里唯一看上去不是死气沉沉的事物。整个场景压抑到了极限,肖申克成功地震慑住了每一个人。之后画面再次回到囚车,这是囚犯们已经聚拢过来,场面变得嘈杂而混乱。经历了没有人性的例行公事,一直毫无表情的安迪到了自己的囚室,当栅门关上的一刹那,甚至作为观众的我都感受到一种真正的绝望——再也回不去了,并且,前面的路无疑通往地狱。有囚犯无法承受肖申克的压抑,终于崩溃;然而整个晚上,安迪都没有吭过一声——然而正是这种沉默,更让人体会到那种无边的黑暗与无助。 安迪和他的狱友们在屋顶享用啤酒: 安迪帮助狱警成功逃税,按约定,在一个完工后的早上,狱友们喝上了肖申克有史以来最严苛的狱警提供的啤酒。暖色的背景下,舒缓动人的背景乐响起,没有人出声,只有瑞德的旁白;所有人都自在的饮着啤酒,体会着难得的惬意。引用影片的台词:“We sat and drank with the sun on our shoulders, and felt like free men. We could'a been tarring the roof of one of our own houses. We were the Lords of all Creation.”...镜头摇向安迪,这时的安迪,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第一次隐隐地露出了笑容……整个场景一直持续在泛红的暖色调下,让人感到了久违的暖意。在肖申克,这样的画面,对于我们来说,就足以让人满足和体会幸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