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1章 连接 《机械设计基础(第3版)》教案

第11章 连接 《机械设计基础(第3版)》教案

第11章  连接 《机械设计基础(第3版)》教案
第11章  连接 《机械设计基础(第3版)》教案

第11章连接

基本要求:了解连接的类型和应用;了解螺纹连接的类型和应用;掌握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螺纹连接的防松装置;掌握螺纹连接失效形式及强度计算;了解螺旋传动的受力

情况及计算要点;了解轴毂连接的类型及应用。

重点: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螺纹连接失效形式及强度计算。

难点: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螺栓连接的计算。

学时:课堂讲授:8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

11.1 连接概述

一部机器通常都是由成百上千个零件所组成的,但这些零件并不是随意罗列在一起的,由于使用、结构、制造、装配、运输等原因,机器中有许多零件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方式它们连接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

零件的连接方式有多种:被连接件间相互固定、不能作相对运动的称为静连接;能按一定运动形式作相对运动的称为动连接。

通常所谓的连接主要是指静连接。

静连接的分类见表10-1。

——螺纹连接

——键连接

——可拆的连接————销连接

——弹性环连接

连接————成形连接

——夹紧连接

——焊接

——不可拆的连接————铆接

——粘接

——过盈配合

在这些连接方式中尤其是以螺纹连接应用最为广泛,各种类型的机器设备中都有这种连接方式,如:自行车等。

螺纹连接的主要特点:

1)构造简单,形式繁多;

2)连接可靠,具有良好的自锁性能;

3)装拆方便;

4)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如起重设备中的连接;

5)容易制造:手工——板牙、丝锥;

机械——车制、碾制、铣制、磨制;

6)价格低廉,选用方便,标准件。

11.2 螺纹的主要参数

11.2.1 螺纹的形成

如图11-1所示,将一倾斜角为ψ的直角三角形绕在直径为d2的圆柱体上,其三角形的斜边,便形成一条螺旋线任取一平面图形,使它沿着螺旋线运动,运动时保持此图形通过圆柱体的轴线,就得到螺纹。

图11-1 螺纹的形成

11.2.2 螺纹的类型和分类

1.按照平面图形的形状:螺纹分为三角形螺纹、矩形螺纹、梯形螺纹和锯齿形螺纹等。

2.按照螺旋线的旋向:螺纹分为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机械制造中一般采用右旋螺纹,有特殊要求时,才采用左旋螺纹。

3.按照螺旋线的数目:螺纹还分为单线螺纹和多线螺纹,为了制造方便,螺纹的线数一般不超过4。

4.按功能:连接螺纹;传动螺纹,调节螺纹,阻塞螺纹等

5.按标准:公制螺纹,英制螺纹

6.螺纹有内螺纹和外螺纹之分,两者旋合组成螺旋副或称螺纹副。

7.按照母体形状,螺纹分为圆柱螺纹和圆锥螺纹。

11.2.3 螺纹的基本参数

以圆柱螺纹为例,

大径——d、D

中径——d2、D2

小径——d1、D1

线数——n

螺距——P

导程——S S=nP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第90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 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 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 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运用策略意识,提高运用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较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前给孩子们布置了预习的任务,带着三个问题预习,检查提问: 1、以前我们学过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点是什么? 2、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策略? 3、我们学过哪些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怎样变型? 二、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很棒!你们通过了第一关的考核,下面进入职业体验环节。今天你们的任务是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梅山小学校园需要重新规划设计,想让你们帮忙解决一些问题,你们有信心能帮他们解决好所有的问题吗?” 三、自主尝试,合作学习 问题一: 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导学指南:a原来长方形花圃怎么画?知道长了,宽怎么画? b长增加了3米,怎么表示? C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怎么表示?问题怎么表示? D 求原来花圃的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根据导学指南分组活动交流。 小组展示:哪些画得好?哪些还要改进。 讨论交流。需注意:(1)条件问题是否都作了准确的标注。 (2)图是否美观,长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小结: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很重要? 问题二: 梅山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先需重新改建,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指南:a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B题目中给的条件和问题如何在图中体现? C减少的150平方米怎么在图中表示?

网络技术应用全套教案

第一课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课题】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和拓扑结构;(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3)列举并解释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用途。 过程及方法: (1)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 (2)能利用所学网络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网络的神奇作用,激发对网络技术的求知欲,参及网络技术学习的态度。 (2)认识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学习,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环境】:硬件:网络教室,投影仪;软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定义。 【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让我们眼花缭乱,因特网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信息爆炸的威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 (一)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阅读课本P2~P3,并填表1-1) 活动一:小组讨论总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计算机网络。 活动二::结合活动一中列举的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实例,总结归纳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虽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

面,但所有的应用可以归结为三大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及分布控制。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定义 活动三:了解学校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情况。 总结两点: 1、计算机网络组成: (1)、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 (2)、通信协议。 (3)、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2、计算机网络是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通过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互相连接起来,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覆盖的面积的大小来分: 名称网络规模大小 局域网LAN 10千米以内 城域网MAN 10千米到60千米以内 广域网WAN 100千米以外

教科版科学最新四下1-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教材简析】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7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路的基本知识。生活中的很多用电器,我们只能看到它们的外表,很难看到它们内部的电路结构。但不管多么复杂的用电器,都是由一些简单电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本节课学生将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内部的电路连接,并通过实验观察、描述、发现不同电路的特点。 第一部分: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引导学生借助电路检测器,推测接线盒里面导线的连接情况,并分析电流在暗盒内是怎样流动的。 第二部分: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教科书安排了两个活动,通过学习两节电池和两个灯泡的不同连接方法,了解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不同本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课使用过电路检测器,已经知晓其操作方法及原理,但针对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线路连接,还需要给予学生一些分析和指导。此外,学生虽有过点亮多个灯泡的操作经历,但他们并没有深入理解和比较过两种连接方式,更不清楚两节电池、两个小灯泡串并联引发灯泡亮暗的本质原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1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部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勇于挑战、细致观察、缜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电”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难点:通过比较串联和并联电路,如何理解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串、并联电路实物装置、接线板等。 小组:电路检测器1个,2个带有4个接线柱的接线盒(其中1个只有一组通路,另1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小灯泡2只(带灯座),1.5 V的干电池2节,电池盒2个,导线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个只有一组通路的接线盒,1个电路检测器,用于演示的接线板1块] 1.引入:出示生活中常用的接线板。 提问:接线板内部的电路是怎么样的?你有办法知道吗? 2.认识接线盒的结构。 接线板的内部电路比较复杂,我们先用这个接线盒来研究。(出示接线盒,打开,里面有一根导线连着。) 提问:在不打开盒盖的情况下,怎么知道盒子里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呢?(预设: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追问:用电路检测器怎么来检验盒子里面的电路?(预设:灯泡亮是通路,灯泡不亮是断路。) 3.小组活动: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哪一条线路接通,然后打开仔细观察接线盒内部的结构。

浅析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策略

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策略(图) 【IT168 专稿】网络设备大致分为集线设备和路由设备两类,而集线设备又划分为集线器和交换机。当然,交换机又可根据性能划分为多个类别。虽然不同网络所采用的设备千差万别,拓朴结构也并不相同,但集线器与交换机的连接,以及不同性能交换机之间的连接所遵循的策略却是相同的。 一、交换机连接策略 交换机的种类非常多,不同类型的交换机之间在连接时,应当有针对性地采用遵循不同的连接策略,以获得最佳的网络性能。 1. 不对称交换网络连接策略 所谓不对称网络,是指由不对称交换机构建的网络。则不对称交换机,则是指交换机拥有不同速率的端口,或者是10Mbps和100Mbps,或者是100Mbps和1000Mbps。通常情况下,高速端口用于连接其他交换机或服务器,而低速率端口则用于直接连接计算机或集线器(如图1所示)。该连接方式同时解决了设备之间以及服务器与设备之间的连接瓶颈,充分考虑了服务器的特殊地位,通过增加服务器连接带宽,可有效地防止服务器端口拥塞的问

题,同时,由于交换机之间通过高速端口通讯,可使网络内所有的计算机都平等地享有对服务器的访问权限. 2. 对称交换网络连接策略 所谓对称网络,是指由对称交换机构建的网络。对称交换机,是指交换机所有端口拥有相同的传输速率。对称网络的连接策略非常简单,就是选择其中一台交换机作为中心交换机,然后,将其他所有被频繁访问的设备,如其他交换机、服务器、打印机等,都连接至该交换机,而其他设备则连接至其他交换机(如图2所示)。由于所有端口只需一次交换即可实现与频繁访问的设备的连接,因此,大幅度地提高了网络传输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在该拓朴结构中,对中心交换机性能的要求比较高。如果中心交换机的背板带宽和转发速率较差,那么,将会影响整个网络的通讯效率。 3. 不同性能交换机连接策略 从交换机背板带宽和转发速率上看,交换机之间的性能区别很大。性能最高的交换机(通常是三层交换机)作为中心交换机(或企业交换机)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用于实现整个网络中不同子网之间数据交换;性能稍逊的交换机(可以是三层交换机)作为骨干交换机,用于实现某一网络子网内数据之间的交换;性能最差的交换机作为工作组交换机,用于直接连接至桌面计算机,为用户直接提供网络接入,如图3所示。 二、共享网络连接策略 所谓共享网络,是指由全部集线器构建的网络。在共享网络中,所有端口共享集线器的连接带宽,并且处于同一碰撞域,因此,在网络用户较多且通讯量较大的情况下,通讯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一)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2、难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策略。 谁来说说策略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解决问题1 1.出示例1场景图: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 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题目中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条件:①3行桃树②8行杏树 ③4行梨树④桃树每行7棵 ⑤杏树每行6棵⑥梨树每行5棵 你能想办法整理 题中的条件吗? 桃树:3行每行7棵 杏树:8行每行6棵 梨树:4行每行5棵 2.根据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选择有用的条件进行解答。 列式:3×7=21(棵) Array 4×5=20(棵) 20+21=41(棵) 答:桃树和梨树一共41棵. 提问:如何进行检验? 3.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应如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交流。 4.回顾小结。 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①、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③、算出答案 ④、进行检验,反思

网络技术应用》全套教案课程

第一课 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课题】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和拓扑结构;
(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3)列举并解释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
(2)能利用所学网络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网络的神奇作用,激发对网络技术的求知欲,参与网络技术学习的态度。
(2)认识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学习,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
互作用。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环境】:硬件:网络教室,投影仪;软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定义。
【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让我们眼花缭乱,因特网
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信息爆炸的威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
(一)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阅读课本 P2~P3,并填表1-1)
活动一:小组讨论总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计算机网络。
活动二::结合活动一中列举的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实例,总结归纳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虽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所有的应用可以归结为三大功能:资源共享、数
据通信和分布处理与分布控制。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定义
活动三:了解学校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情况。
总结两点:
1、计算机网络组成:
(1)、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
(2)、通信协议。
(3)、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2、计算机网络是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通过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互相连
接起来,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覆盖的面积的大小来分:
名称
网络规模大小
局域网 LAN
10 千米以内
城域网 MAN
10 千米到 60 千米以内
广域网 WAN
100 千米以外

(完整版)《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的教学设计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简单电路》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基本知识。联想到我们的家庭用电器,同学们只能看到它们外面的样子,而难以看到它们的内部结构。但不管多么复杂的用电器,都是由一些简单电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在本课,学生将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内部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并探究不同电路连接方法的区别,观察、描述、发现不同电路的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4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板书设计: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 教学设计思路 一、游戏导入 1、演示并提问:(用一跟管子左边穿入一根导线,右边穿入3根导线,左右只有一根相连)猜猜看右边的电线与左边的哪一根电线连接在一起? 2、谈话: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下? 3、讲解:我们就用电路检测器的方法来试一试。 4、过渡: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小盒子,你能利用刚才的经验来猜测一下,接线盒里面哪些接线头之间可能会被连在一起呢? 认 真观看, 积极猜 想。 尝 试用学 过的知 识来解 决此问 题。 通过小活动 巧妙的引导学生 较快的进入本节 课的研究主题。 并能初步的进行 一次小的探究历 程。尝试运用电 路检测器进行初 步的检验。在进 入对小盒子的探 秘环节。 二、探究四线头的电路暗盒里的线路是怎样连接的 1、猜测:(1- 2、1- 3、1- 4、2-3、2-4、3-4) 2、提问:到底是哪几个接线头可能会连接在一起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测一下。 学生分组检测实验,并记录。 3、反馈:谁把你记录下来的检测结果向大家来汇报一下。 逐 渐运用 缜密的 思维进 行严谨 的猜测。 认 真实验 将 检测的 结果进 主要引导学 生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具有一 定的顺序性,通 过严谨的操作来 进行逐渐的排 出,最后发现电 路暗盒连接的秘 密。 通过一定的 研究,将实验现 象逐步转化成证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P89~90 四桥小学黄勇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比较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学情分析: 画图的策略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曾经尝试过画线段图来表示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在图形单元中也尝试过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帮助自己思考较复杂的剪拼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自觉地调用经验来进一步学习、体会和应用“画图”策略。同时,学生在四年级(上册)还初步体验了用表格整理信息的策略,对数学学习中面对具体问题情境选用恰当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敏感。学生面对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部分学生知道要画图,但对于为什么画、怎样画,画完之后怎样利用图来解决问题思路并不清晰。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及时梳理、提炼自己的思路并最终形成有效的策略。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实例,探索并掌握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立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经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感受用画直观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画图策略的价值,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主动运用。 教学难点:能根据题目灵活使用画图的策略并能采用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理念】 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学习放在首位。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这个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上课前老师看到两个同学在争论,想知道他们俩在争论什么吗? 出示题目:一个长宽不等的长方形,小方想把它的长增加10厘米,小兵想把它的宽增加10厘米。小方说:我增加的面积大;小兵很不服气,说:我增加的面积大。同学们,

机械设计基础——认识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单元设计教案

任务一认识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 为了便于机器的制造、安装、维修和运输,在机器和设备的各零、部件间广泛采用各种联接。联接分可拆联接和不可拆联接两类。不损坏联接中的任一零件就可将被联接件拆开的联接称为可拆联接,这类联接经多次装拆仍无损于使用性能,如螺纹联接、链联接和销联接等。不可拆联接是指至少必须毁坏联接中的某一部分才能拆开的联接,如焊接、铆钉联接和粘接等。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都是利用具有螺纹的零件进行工作的,前者作为紧固联接件用,后者则作为传动件用。 一、螺纹的类型 按牙型: 三角形螺纹、管螺纹——联接螺纹 矩形、梯形、锯齿形螺纹——传动螺纹 三角形螺纹:粗牙螺纹——用于紧固件 细牙螺纹——同样的公称直径下,螺距最小,自锁性好,适于薄 壁细小零件和冲击变载等 按位置:内螺纹——在圆柱孔的内表面形成的螺纹 外螺纹——在圆柱孔的外表面形成的螺纹 根据螺旋线绕行方向: 左旋——不常用右旋——常用, 根据螺旋线头数: 单头螺纹(n=1)——用于联接 双头螺纹(n=2)——用于传动

多线螺纹(n ≥2)——用于传动 二、螺纹的主要参数 1、大径d 与外螺纹牙顶或内螺纹牙底相重合的假想圆柱体的直径,在有关螺纹的标准中称为公称直径。 2、小径d 1 与外螺纹牙底或内螺纹牙顶相重合的假想圆柱体的直径,是螺纹的最小直径,常作为强度计算直径。 3、中径d 2 在螺纹的轴向剖面内,牙厚和牙槽宽相等处的假想圆柱体的直径。 4、螺距P 螺纹相邻两牙在中径线上对应两点间的轴向距离。 5、导程S 同一条螺旋线上相邻两牙在中径线上对应两点问的轴向距离。设螺纹线数为n ,则对于单线螺纹有S =P ,对于多线螺纹则有S =n P 。如图7.3所示。 6、升角λ 在中径d 2的圆柱面上,螺旋线的切线与垂直于螺纹轴线的平面间的夹角,由图7.4可得 22tan d np d s ππλ== 7、牙型角α 、牙型斜角β 在螺纹的轴向剖面内,螺纹牙型相邻两侧边的夹角称为牙型角α 。牙型侧边与螺纹轴线的垂线间的夹角称为牙型斜角β ,对称牙型的β=α/2。 三、常用螺纹的特点及应用 1、普通螺纹 即米制三角形螺纹,其牙型角α=60o,螺纹大径为公称直径,以mm 为单位。同一公称直径下有多种螺距,其中螺距最大的称为粗牙螺纹,其余的称为细牙螺纹。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曹冲称象》,初步体验转化。 这个故事让你联想到什么?将求大象的体重转化成求石头的体重,用到了一个重要的策略——转化。 二、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1、出示例1:

师:这两个图形像什么啊?你觉得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仔细观察图形,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思考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如果学生说出这一种想法,则引导用数方格的方法要注意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则引用书上:能否把原来的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一比。 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结合学生回答实物投影演示学生方法。 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旋转了多少度?(3)现在你怎样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比较面积是否相等什么可以变什么不能变? 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板书:不规则规则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策略教案

用不同的策略解答“鸡兔同笼”的问题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4种方法: 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多少只? 解题策略与答案的连接: 1.列表法 (1) 2.画图法 (1) 3.算术法 (2) 解法1: (2) 解法2: (2) 4.列方程 (3) 解法1: (3) 解法2: (3) 1.列表法 中分方式(各占一半) 头 / 个鸡 / 只兔 / 只腿 / 条

答:鸡13只、兔7只。 备注:还有其他的方式解答,那个地点省略不写。 2.画图法 (1)画出20个头(2)每个头都有2条腿 (3)每个头再画2条腿,使得共有54条腿。 (4)数一数,鸡兔各有几只。(鸡:2条腿,兔:4条腿)答:鸡13只、兔7只。 鸡兔同笼,有17个头,42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画图的详细过程与答案: 第一步:用“○”表示头,共画出17个。 第二步:假设全差不多上“鸡”,即每个头都画2条腿。 (共有34条腿,少了8条腿) 第三步:每个头再画2条腿,画了4个刚好42条腿。 第四步:数一数,鸡、兔各有几只。(鸡13只、兔4只)第五步:写出答句。(略)

3.算术法 解法1: 假设全是鸡,先求出兔有几只。(即鸡20只,兔0只:腿数少了,增加兔的数量。) (1)分步列式解答: 20只鸡共有几条腿:2×20 = 40(条) 比实际少了几条腿:54-40 = 14(条) 每只鸡比每只兔少几条腿:4-2 = 2(条) 共有兔几只:14÷2 = 7(只)鸡:20-7 = 13(只) (2)综合算式解答: 兔:(54-2×20)÷(4-2)鸡:20-7 = 13(只) = 14÷2 = 7(只) 答:鸡13只、兔7只。 解法2: 假设全是兔,先求出鸡有几只。(即鸡0只,兔20只:腿数多了,减少兔的数量。)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教材分析】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7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继续让学生探究有关电路的知识,是简单电路知识的延伸与拓展。目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掌握了电流、简单电路、导体与绝缘体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应该比较容易,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和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缤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难点: 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探究研讨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课前准备】 为每小组准备:1个电路检测器、2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二组或三组通路,但每组的导线接法有所差异)、实验记录单;2节电池(配电池盒)、3个小灯泡、3个灯座,导线8根,开关2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回顾: (1)如何用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组成一个检测电路。(小组完成) (2)说一说原理。 2、出示道具(一根管子中间有四根导线) 学生观察思考:在不打开的情况下,能否知道左右的那两根导线是接通的?猜一猜 教师验证:用电路检测器 谈话;为什么这两根导线连接时灯泡会发光? 揭开谜底:这两根导线是连接的构成了通路,所以灯泡会发光。其余的导线没有连接称为断路,所以灯泡不发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学生探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谈话:每个电路是根据生活、工作的需要连接的,有的往往我们又无法直接观察到,我们能知道电路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接线盒。 探究活动一: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出示一个带有四个接线头的接线盒,(盒的接线头上分别标上A、B、C、D的编号。)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吗?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用什么办法知道它们的通和断?让学生说说具体的操作方法。 2.在不拆开的情况下,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盒子内部是怎样连接的? 小组汇报解决的方案。并记录在表中。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 苏州平江实验学校浦莹露 【文本解读】 从题目中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像这样逐步推理,直到所需的条件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的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解答一些“求剩余”“求两数之和”以及“求两数之差”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实践并体验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策略,逐步掌握这一策略的基本特点和运用过程。 【学情分析】 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只为了解决几道题目,更多的是要利用这个知识点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就是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三年级的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有较好的获得数学信息的能力,学习主动性较强,而且在数学学校中已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发散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欠缺。如何从一道实际问题中分析问题并找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 阶段孩子必须掌握的数学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引入,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可以分析出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相符,也能体现从问题出发分析和思考的基本策略的特点。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完整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回顾反思这几个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体会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之后通过各种富有变化的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从问题出发分析和 解决问题这一策略的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依据问题筛选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问题反思的过程,了解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用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的策略寻找解题方法,并正确解答。 2.学生初步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和问题的联系,体会从问题想起寻找条件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

完整版不同的连接策略教案

1.2 不同的连接策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网络规模; b.了解不同的网络传输介质特性; c.知道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传输设备的功能; d.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及基本原理; e.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 能够组建一个小型的家庭网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学会“选择”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体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会根据需求选择网络,选择网络传输介质和选择网络连接设备,认识网络服务器的作用; 2、了解不同网络拓扑结构特点,通过资料的学习和比较,能指出不同拓扑结构的优缺点; 3、学会对小型局域网进行需求分析和规划设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导入 四、教学环境 硬件:局域网机房,教师机一台,学生机81台,投影仪 软件:windowXP,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和屏幕广播教学系统,教学使用幻灯片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大多数家庭里面都有电脑可以上网,但是大家知不知道这个网络是如何组建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组网的问题。 提出问题: 张三和李四是邻居,想把家里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组建一个家庭间的局域网。要求组网后能够共享打印机、能联网打游戏。这个局域网应该用什么样的连接方式?用什么传输介质?用什么连接设备?…… 根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做组网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如下: a、连网计算机数量:2台或2台以上; b、需要网络提供和享受的服务:能够共享打印机和文件及联网游戏,能上因特网; <100m 、用户分布距离:c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2-5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教案

第5课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教材简析】 很多的用电器其实就是一个"黑匣子",我们只能看到它们外面的样子,而难以看到它的内部结构。但不管多么复杂的用电器,都是由一些简单电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在本课,学生将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内部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并探究不同电路连接方法的区别,观察、描述、发现不同电路的特点。 【学情分析】 在前面几课一直帮助学生建立电路的概念,而闭合的通路概念的核心。本课将检验学生们对在一个真正的电路链路概念的理解,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如果看不到电路,我们能知道各个部件是怎样连接的吗?学生将怀抱着对此问题的疑问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不同电器的内部电路都是不一样的,在看不见的情况下要用专业的方法进行检测。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勇于挑战态度、严密推测的能力。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验生活中的电现象,了解基本的安全用电知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根据检测的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预设5分钟) 1.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在看不到电路的情况下,电工怎么判断里面的连接,排除故障呢? 2.投影图片出示:不同电器的内部电路。越精密的电器,内部电路越复杂。 3.电器的电路连接一般由接线盒连接,不仅可以保护和连接电线,还可以方便维修,电路出现问题,该怎么查找里面的问题呢?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除了各类内容在学习时注意让学生感受一些数学策略外,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都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教学里用画图的策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在上一册教材学会用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探究解题方法基础上安排的,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这些都必将为今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从问题内容和图的形式上说,本单元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例1教学生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探索一般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二层次,通过例2教学生用画平面图的策略探索图形问题的解决方法。 : 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生用画直观图或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

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这些都必将为今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线段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直观图或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进一步感受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 1.选择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自觉运用策略的意识,逐步提高策略运用水平。 2.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学习的策略富有个性地解决问题。不以解决某类具体问题作为组织学习内容的依据,而要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精心挑选不同的素材、不同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学习的策略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体会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并

机械设计习题集答案第十五章螺纹连接(解答)

15—4 一牵曳钩用2个M10的普通螺钉固定于机体上,如图所示。已知接合面间的摩擦系数f=0.15,螺栓材料为Q235、强度级别为4.6级, 装配时控制预紧力,试求螺栓组连接允许的最大牵引力。 解题分析:本题是螺栓组受横向载荷作用的典型 例子.它是靠普通螺栓拧紧后在接合面间产生的摩擦 力来传递横向外载荷F R 。解题时,要先求出螺栓组所 受的预紧力,然后,以连接的接合面不滑移作为计算 准则,根据接合面的静力平衡条件反推出外载荷F R 。 题15—4图 解题要点: (1)求预紧力F ′: 由螺栓强度级别4.6级知σS =240MPa ,查教材表11—5(a ),取S=1.35,则许用拉应力: [σ]= σS /S =240/1.35 MPa=178 MPa , 查(GB196—86)M10螺纹小径d 1=8.376mm 由教材式(11—13): 1.3F ′/(πd 21/4)≤[σ] MPa 得: F ′=[σ]πd 21/(4×1.3)=178 ×π×8.3762 /5.2 N =7535 N (2) 求牵引力F R : 由式(11—25)得F R =F ′fzm/K f =7535×0.15×2×1/1.2N=1883.8 N (取K f =1.2) 分析与思考: (1)常用螺纹按牙型分为哪几种?各有何特点?各适用于什么场合?连接螺纹用什么牙型?传动螺纹主要用哪些牙型?为什么? 答:根据牙型,螺纹可以分为三角形、矩形、梯形、锯齿形等。选用时要根据螺纹连接的工作要求,主要从螺纹连接的效率和自锁条件两个方面考虑,结合各种螺纹的牙形特点。例如三角形螺纹,由于它的牙形角α较大,当量摩擦角υρ也较大(βρυυcos arctan arctan f f ==),分 析螺纹的效率() υρη+ψψ=tan tan 和自锁条件 Ψυρ≤,可知三角形螺纹效率较低,但自锁条件较好,因此用于连接。同理可知矩形、梯形和锯齿形螺纹等当量摩擦角υρ较小,效率较高,自锁条件较差,因此用于传动。 (2)从自锁和效率的角度比较不同线数螺纹的特点,为什么多线螺纹主要用于传动?螺纹线数一般控制在什么范围内?为什么? 答:当螺纹副的当量摩擦系数一定时,螺纹线数越多,螺纹升角越大,效率越高,越不易自锁,

13.2电路连接教案

13.2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第二课时) ───电路的连接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2)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会连接串、并联电路。能画出和识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3)了解串联、并联电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连接电路,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电路基本连接方式。 (2)经历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特点的过程,培养归纳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物理、社会。教学重点: 1、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教学用具: 干电池、小灯泡、导线若干、开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展示水立方灯光表演视频; 2、展示天安门夜景灯光照片; 3、展示学校周边灯光图片,提问:大家会不会把这些损坏的灯重新安装,使它正常工作? 新课教学: 引导:我们先来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来试一试,好不好? 1、提供两只小灯泡,导线若干,一只开关。让学生连接电路,使两只灯泡同时发光。 2、讨论:连接电路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归纳:开关要断开、不能短路、按一定的顺序连接等。 一、电路的连接方式(板书) 【活动】学生连接电路,教师巡视并对学生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 1、让学生将本组的电路与周围其他小组的电路进行比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电路进行展示。 2、引导学生表示这两种电路:连接课件展示的实物图,并作电路图。 3、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①两个小组连接的电路是否相同? ②出示水轮机串联与并联图,比较相同点。归纳串联、并联含义。 ③类比得到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概念。 【归纳】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

苏教版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 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用列表、画图、列式的方法整合题目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条件出发”的策略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数学思考: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信息提取、发现问题、画图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推理的能力。 3、问题解决: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情感态度: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运用策略的价值,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合适的问题,运用“从条件出发”来分析数量 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运用“策略”来解决实际的相关问 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作业纸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积淀素养 课前黑板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呢? 生齐答: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能够从无声的语言中了解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而了解信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认真观察”。 (评析:教师能够从课堂的一个小细节入手,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处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师:那接下来我们要看看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一、呈现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小猴吉吉家的果园丰收了,吉吉帮妈妈摘桃但是遇到了问题,想帮助它吗?(课件出示) 出示课本第71页的改编题 (评析:将课本的案例进行了改编,把问题置于一个更具有童话色彩的情境中,活泼生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分析例1 师:同学们默读题目,找找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生:条件是: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问题是: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师:我们把找到的条件摘录下来(课件按照顺序出示) 师:你觉得要想解决题目的问题,哪个条件非常关键? 生: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很好,这表明了2个量之间的关系。那我们该如何将这句话说的解释得更容易明白呢?(评析:让学生寻找题目中的关键条件并加以解释,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体验到分析题目的方法,学会整合信息,为解决问题铺路搭桥) 生1:我想的是,以后每天都比第一天多摘5个。 师:大家同意吗?他是意思是第二天、第三天都比第一天多摘5个……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又比第二天多5个……. 生3: 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就是第二天的 ,第二天的加上5就是第三天的……师: 刚才第一位同学你同意吗?(同意,师微笑点头示意坐下)按照后面这两位同学的意思,说明参照物是不断改变的, 符合题意,有道理!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办. 师(板书: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师:条件分析好了,咱们该怎么入手去解决呢? 要求第三天要先求什么? 生:第二天摘的个数. 师:求第二天要用到什么条件呢? 生:要用到第一天的天数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5个. 师:怎么列式呢? 生:第二天是30+5=35(个) 第三天是:35+5=40(个) 师:大家帮他验证下是否可行? 生:35比30多5个, 40又比35多5个,证明他的做法是可行的. 师:课本上还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方法:列表和填算式,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写在书上.然后我们把成果展示给大家一起分享!同桌遇到了问题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师:这位同学请说说你列表的答案是根据什么得到的呢? 生:根据条件“第一天摘了30个”和“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我得到了第二天的,又根据第二天的个数和这个关键条件求出了第三天的……. 师:你很会分析题目,知道组合条件.. 师: 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列算式”同学的成果。(师对照结果让同学们验证是否答案是否正确) (评析:学生在三年级是一次接触策略,无论是列表还是列式,可以说都是初步的尝试和体验,教师没有强加学生选择某种策略,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