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崇明县全面深化生态教育改革实践方案

崇明县全面深化生态教育改革实践方案

崇明县全面深化生态教育改革实践方案
崇明县全面深化生态教育改革实践方案

崇明县全面深化生态教育改革实践方案

(2015—2020年)

为落实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崇明教育以深化“生态教育”改革实践为突破口,促进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校长、教师的课程实践智慧,牵引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综合改革和优化区域教育的生态环境;实现崇明教育主动服务于“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和“生态岛”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生态教育探索实践提供成功范例,特制订以下改革实践方案。

一、深化改革的基础与问题分析

崇明县地处上海远郊,三岛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人口总量为68.2万人。相对其他区,崇明地方大、人口少,自然生态优越,乡土文化特色鲜明。但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优秀人才流失多、引进难,区域内教育城乡差异较大,具有全国农村县的典型特征。

(一)深化改革的认识与实践基础

选择“生态教育”这个改革主题,除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国家意志与崇明“生态岛建设”的伟大实践背景外,还出于对生态教育潜在功能的认识及崇明相关实践基础的考虑。

1.认识基础

本方案中的“生态教育”是指,以把崇明孩子培养成未来的“生态人”1为目标导向特征;以崇明岛自然生态、社会经济

1生态人是指具有生态理念,并以此指导生产、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人群。他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多地考虑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考虑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去把握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当代与后代之间的关系,使人类社会

文化等生态资源及其生态理念、生态规律、生态原理、低碳生活等为教育内容特征;以相关知识学习与真实情境中体验学习相结合为教育组织与方法特征,面向幼儿园、中小学生、市民为对象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既有直接指向培育生态人的现实功能,还具有促进崇明教育整体发展的五大潜在功能。

(1)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生态教育对促进学生四个方面的素质发展有潜在功能。一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态文明素养。在生态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生态理念,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养成与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有生态德育价值;二是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在了解家乡生态,开展相关生态教育体验活动中,丰富乡知,激发乡情,形成感恩之心与社会责任感。在对崇明这个“标本”的认知中,了解中国社会,培育一颗中国心;三是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让学生浸润于崇明真实生态,是一种融通生活的学习,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在多因多果、动态变化的真实情境中去开展学以致用的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尤其可以让学生获得如何去观察和研究这个真实世界的视野、立场与方法。这对未来如何面对、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是极有价值的;四是促进学生对分科知识的整合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分科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方法往往是孤立的,但在让学生去解释和解决真实生态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把这些分科知识、方法进行整合和综合应用的实训。

和整个世界有一个美好的现在与未来。(俞立中语)

(2)能有效促进校长、教师课程实践智慧的全面提升校长、教师的课程实践智慧主要是在具体的课程实践感悟中获得的。最熟悉、最亲切的崇明生态就在身边,开展生态教育,就是主动为自己创造这样的实践。它对促进校长课程实践智慧的潜在功能主要表现在:从生态课程实践中,提升规划学校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研究学校课程、创建学校特色等课程领导素养。它对教师获得课程实践智慧主要可以从以下一些实践体验活动中获得:如何利用社区生态资源对学科课程本土化、校本化处理;如何从社区生态资源中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学会如何开展校本课程的编制;如何指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的探究性学习;如何利用媒体手段把真实生态情境开发成课堂可用资源等。

(3)能综合地促进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实践

生态教育对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实践产生积极效应。一是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融通。关注社会生态、生产、生活,以真实情境问题呈现学习任务,以问题解决学习展开学习过程,学以致用,这才是有用的、有效的、活的教育;二是丰富了学校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贴近学生生活的、有品质的生态地方课程与生态校本课程的大量涌现,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潜能发展与兴趣需求。农村边远学校有更广阔的、更接近自然的田园生活,具有更大的课程实践优势;三是加速了课程实施的相关条件建设。生态教育体验活动需要相关场地与设施设备,这对课程配套条件建设注入了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力。

(4)能有效优化区域教育生态

全社会对生态教育的共同关注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这也是教育部门与社会其他部门、行业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交叉点。生态教育可以成为构建区域教育生态的一个有效切入点,在这样的实践中,不仅有教育对社会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培育社会对教育的关心与主动履职的意识,形成相关的组织机制与工作运作平台,从而有助于区域大教育格局的形成。

(5)能有效履行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

生态教育对学校教育履行社会文化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功能。学校主动把当地优秀乡土文化基因筛选出来,开发成社会文化类生态校本课程,将之相对固化下来,通过课程实施将之传承下去,这对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当下社会,保护中华文化基因库具有重大意义;二是对生态文化的传播功能。学校通常是乡村文化的高地,在由相对落后的乡村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过程中,生态教育可以率先把学校建成生态文明高地,让学校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辐射地,积极作用于这一文明演进的过程。

2.实践基础

崇明县生态教育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积累了丰厚的改革实践基础。

(1)课程基础:2005年,崇明县启动了以“生态崇明”地方特色课程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改革

项目。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生态崇明”课程体系,包括学段间纵向递进课程和学段内横向协调课程。纵向递进课程由“生态崇明”学前游戏活动课程、小学主题系列活动课程、初中限定性拓展课程、高中研究性课程和市民生态科普教育课程等构成。横向协调课程,如初中学段除限定性拓展课程外,还包括基地体验活动课程、学科渗透课程和众多校本课程等。

(2)经验基础:十多年的生态教育研究,形成了生态教育的制度化推进、多途径的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式、多形式的课程资源呈现、“三园教学”模式、体验式的教学实践、多级推进的师资建设、系统化的课程管理与评价等实践经验。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第九、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共六项。出版《生态寻梦——崇明县生态教育写真》等专著3本,正式发表论文58篇。已向海南三亚、湖北武汉、广州白云、浙江温岭、河南洛阳、山东章丘、云南昭通等地区作系统经验介绍或接待实地观摩考察。

(3)组织基础:领导团队:组成了以教育局局长亲自挂帅的领导团队,对崇明县生态教育作了三个五年计划的长程设计,目前,崇明生态教育已经走过了探索初创期、推广发展期,即将进入第三个五年计划,即成型辐射期。研究团队:组建了生态教育研究所、生态科普协会与乡土课程研究工作室,形成了一支能攻坚克难、有较强战斗力的研究专业队伍。实施队伍:多数学校组建了“生态崇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骨干队伍,涌现了一批生态教育的优秀教师,形

成了校本教研、县校联动、市县联动的教研机制,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和实施生态教育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4)环境基础:通过十年努力,初步形成了“大教育”格局雏型,县教育局与县科协、县环保局、县文广局、县农委、团县委等通过组建“生态教育活动组委会”等实体组织形式,营造了多行业参与生态教育的联动支持环境。进行了引入社会智力资源的实践研究,通过聘任生态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邀聘生态科普协会理事、邀请参与生态教育课程开发项目组等形式,把相关行业的专家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专业支持环境。崇明的生态教育赢得了岛内外领导、专家与同行的一致认可,并对岛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形成了积极的舆论环境。为配合学校的生态教育实践,对县、校两级实践体验基地进行了开发实践,积极构建生态教育课程实践的支撑环境。

(二)研究策略与问题聚焦

1.研究策略

本方案中的研究问题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生态教育本身改革实践的深化与完善;二是指向如何真正发挥好生态教育改革项目对崇明教育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从夯实生态教育着手,从促进崇明教育整体发展着眼,这是解决这两个关联问题的应有行动策略。这一策略有两个含义:一是要用促进崇明教育整体发展的目标、视野,摆脱就事论事搞生态教育的思维束缚,在一个更宽的视野中去重新审视生态教育中的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二是改革实践行动的本身必须集中精力指向解决生态教育的

实际问题,对这些问题解决有多扎实,就决定着这一改革项目对崇明教育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有多大。

2.问题聚焦

崇明生态教育虽然有十年积淀的改革基础,但依然面临着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还需要作更大攻坚克难的深化研究。

(1)培育“生态人”的教育理念有待强化。部分校长、教师对生态人的内涵理解模糊,对培育“生态人”的价值意义领悟不深,对生态教育往往表现为不反对、也不主动参与,在升学压力面前,只能让其悄悄地让位或纯粹地被动应付。这一现象的本质是这部分教育工作者在育人理念上出现了偏差。这是制约崇明教育深化改革、学校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牛鼻子”问题。如不牵住这一缰绳,实施生态教育就会缺乏自觉性、落实度与创新力,区域整体教育改革就会缺乏内驱力。

(2)可供共享的生态教育资源建设不足。虽然已经开发出版了《生态崇明》乡情读本、《崇明县生态科普报告集》,以及反映崇明自然、社会人文特色的宣传视频等生态教育素材性资源,但就其与崇明岛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资源相比,还是冰山一角,很多素材性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深度开发。在社区生态教育资源如何更好地运用于教学,把生态教育作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上,教师更缺乏思考,缺少方法。由于缺乏统一的专题资源网,即使已经开发出的资源,教师们也难以共享。此外,教师们更喜欢看

到这些资源如何得到教学实际运用的成功课例资源,这方面的资源亟待建设。

(3)生态教育课程有待优化,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引领有待强化。“生态崇明”地方特色课程是崇明生态教育的主要课程。由于生态是活的,是变化着的,此课程内容也需要及时更新;随着生态教育课程实践的深入,对这类课程的特征与建设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完善之中。反省已经构建的课程,也的确存在课程方案需要调整、教材(或学材)需要更新、课程实施需要校本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要通过生态教育课程建设与优化实践,能有效地引领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形态。

(4)生态教育课程实施的配套条件有待完善。虽然有一支相对强大的专业研究队伍,但还缺乏一支“生态崇明”课程实施的、有良好课程素养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全县各学科教师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教育的实践素养还存在不足,更缺乏生态教育的研究素养,各学科教师对生态教育的渗透还显不够。生态教育更多的应是在实境中的体验活动,但可供学生这类体验活动的场所数量有限,品质也有待提升。

(5)生态教育课程的评价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对区域和学校课程的评价与管理机制还需研究。虽然前期已经研制了一部分课程评价工具与课程管理的文件制度,但综观这些评价工具的科学性、适合性、操作性与对实践的引导性,

还有待进一步修正。相关的管理制度有了,但对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存在普遍的不足现象,其中的原因还有待深入探讨。这些评价与管理工具及制度如何迁移运用,还有待研究。

(6)生态教育支持环境还有待深入建设。虽然在如何赢得社会力量支持生态教育上,我们已经做了一些事,但还仅限于教育部门的主动,还是“民间”的联动,涉及范围也较窄,力度有限,尤其是机制性建设还存在问题,也没有从教育生态的高度去作深入建设。

(7)市民生态教育体验活动尚未形成体系。十多年来,面向市民特点、侧重体验活动的市民生态教育项目活动与资源日益丰富。但总体上说,对此缺乏顶层与长程设计,处在“点”状的松散状态。全面规划与构建面向市民生态教育的体验活动体系,这是有待完成的任务。

(8)生态教育岛内外的交流平台需要搭建。生态教育是崇明的,也是上海的、中国的乃至世界的,还需要搭建更大的生态教育交流平台,以拓展我们的研究与实践视野。同时,也需要利用这一平台,使崇明的相关经验能走出本岛,在更大范围里发挥引领作用。

二、崇明县区域实施生态教育改革实践的目标

(一)总目标

建成以“生态教育”为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的教育生态体系,至2020年建成全国区县级全面实施“生态教育”的高地,即建成全国“生态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努力成为相关经验的辐射源和实践形态的示范区。以生态教育为突破口,带动

整个区域教育整体发展。充分挖掘农村学校丰富的田园生态和生产、生活的资源优势,提升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

(二)分层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1)具有浓浓生态情的“生态人”。熟知崇明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生态,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养成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2)具有满满乡土爱、中国心的崇明人。以崇明为认识中国社会的“标本”,在对转型中的崇明社会研究与认知过程中,获得对中国社会变革的真切体验、研究与认识社会的立场、视野、方法与能力,并由故乡情、家乡爱推及到民族情、中国心;(3)具有主动生存方式的学习人。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与学习习惯,丰富的学习经历,对所学知识、方法进行综合应用、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

2.学校发展目标:(1)育人理念得到升华。培育生态人,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涵追求,以此作为全面提升教师育人理念的作用点;(2)三类课程得到协调推进。把生态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在拓展型、探(研)究型课程空间,充分利用崇明本土生态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生态崇明》校本特色课程,促进校本课程建设。通过生态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整体推进学校的三类课程建设。在基础型学科课程空间,多数学科能够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积极渗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大力促进国家课程的乡土化、校本化实施;(3)课程配套设施得到大力改善。以生态教育体验基地为重要标

志的课程实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4)教师课程实践智慧得到发展。从众多的生态教育课程实践中,教师的课程实践智慧得到发展,形成一支专业素养好的师资队伍;(5)课程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利用在生态教育研究中形成的评价工具与管理制度,迁移运用到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过程之中,提升管理水平;(6)学校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得到体现。学校建设成生态文明高地,对乡村文明朝着生态文明的演进起到实质性的引领作用。

3.区域发展目标:通过生态教育整体推进课程改革的本土化实践。(1)实践成型:100%的学校开展生态教育,各学段有10—20%的示范校,形成一套成熟的“生态崇明”地方特色课程体系,构建成“生态崇明”教育资源库与资源共享机制,有一套激励学校与教师深入开展生态教育的制度机制,建成一批县级和校级生态教育体验基地;(2)理论成型:根据新的生态教育实践,结合原有基础,提炼总结出区域全面实施生态教育成熟的、理性的经验,同时配套编制一本案例集;(3)经验迁移:内部迁移,即用生态教育研究中形成的工具、经验,迁移到崇明教育改革发展之中,促进其整体发展;外部迁移,即把崇明生态教育经验向岛外辐射,产生一定的引领效应。

三、崇明县区域实施生态教育的主要任务

根据崇明生态教育的实际问题,确立以下8项主要任务。

(一)普及“生态人”育人理念,牵引崇明校长、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生自我成长意境追求的升华,为其他地区解决生态教育理念普及问题提供经验。

1.追求目标

校长与教师都要把培育“生态人”纳入自己的育人理念,并成为其专业的生命自觉。即把学生培育成具有生态理念,并以此养成相应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指导未来生产实践的人;培养能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人;培养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去把握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当代与后代之间的关系,使整个人类社会和整个世界有一个美好的现在与未来的人。

学生都要把自己看成一个真正的“生态人”,具备自我成长的生命自觉。

2.具体任务

1—1.“生态人”的理念普及。编制教师用、学生用两种宣传手册,结合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对崇明县全体校长、教师与学生作广泛的宣传普及活动。

1—2.“生态人”纳入学校育人目标。通过教育局的相关文件,把培育“生态人”作为崇明各校必须纳入的育人目标,并落实相关的课程与教学活动。

1—3.人人争当“小生态人”快乐活动。在小学、初中阶段,每年组织一次人人争当“小生态人”的主题快乐活动,每年评选产生班级、学校与县级“小生态人”,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的生态理念养成与良好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养成。

3.达成标志

各校都把培育“生态人”纳入到学校育人目标,并有相关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落实;2020年100%的校长树立生态人育人理念,40%的教师把“生态人”培育作为专业自觉,90%的

教师能履行学校规定的培育“生态人”的教育职责;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为“生态人”的愿望。

(二)构建崇明县生态教育资源库,促进崇明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能够有效地推进生态教育,全面融通生活,为其他地区相关资源库建设提供实践案例。

1.追求目标

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方便地获取崇明岛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生态的乡土资源,用于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开发和对学科课程的乡土化、校本化处理;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方便地获取相关教学设计、课例,以便模仿学习。

2.具体任务

2—1.构建“崇明县生态教育资源库”。(1)乡土资源研究。研制生态资源的分类标准与检索路径:一是以资源属性分类,以更好地适应课程开发;二是以学科教学单元分类,以更好地适用于学科课堂教学。对已有各行业现存资源作分类、分级梳理,形成教育资源,入选资源库;对崇明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人文生态领域的资源作科学攻关研究,完善结构性缺陷。有计划地进行资源的采集,制作成图片、视频等素材类资源。(2)优秀课程研究。通过每年的优秀生态教育课程的征集,有序地入选资源库,并通过使用率、学术品质等对入选的资源进行评价管理,优化资源库。(3)优秀案例研究。主要是学校课程计划案例、课程建设的案例与课例,通过征集评选与教研员推荐等途径,入选资源库。(4)优秀经验研究。广泛搜集相关有品质的论文、研究报告与经验总结,供研究人员与教师参考。(5)工具资源研究主要搜集相

关政策要求、不同类型课程的开发工具与评价工具、课程实施过程管理评价工具与教育效果的检测方法与工具等,以便相关人员参考。(6)进行社会智力资源库的建设。

2—2.专题资源库优化、使用与管理研究。形成资源库随时动态生成与每学年一次集中调整相结合的优化制度,不断补充新内容,淘汰不合理、不好用的内容。设立使用权限与使用后评价的资源运用跟踪方式,使用与修正意见征集同步。根据实际使用频率与评价意见,结合专家评议,对入选相关资源的知识产权拥有人给予适当激励。

3.达成标志

建成“崇明县生态教育资源库”,专家学术审议通过,校长和教师满意。

(三)构建与完善“生态崇明”地方特色课程,带动崇明县中小学课程实践水准的整体提升,为其他地区体系性构建地方特色课程提供经验。

1.追求目标

“生态崇明”地方特色课程学段间课程更具纵向递进的衔接性,学段内横向课程更具功能上的协调互补性;现有的每门子课程得到切实优化;各校充分利用生态教育资源,形成学校的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实现县校课程互补联动,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各校在建设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积蓄校本课程建设能力,带动其他校本课程的建设,使学校拥有数量更多、品质更高的校本课程,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丰富学习经历。

2.具体任务

3—1.原有“生态崇明”县级课程的全面更新优化。用新一轮课改理念与教育技术手段,对原有课程内容作全面更新,用相关技术手段呈现相关教材(或学材),每门课程除教材之外,都应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撑。

3—2.学区“生态崇明”课程得到有效统整。以学区为单位,依据学区资源特点与人群特征,对学前、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生态崇明”课程作统整,真正地实现生态教育课程的纵向的递进传接和教育资源的共享,不断提升发展。

3—3学校“生态崇明”校本课程得到切实开发。每所学校都有“生态崇明”校本课程,并在开发主题选择上呈现一定的专题性、系列化的学校个性特色。同时,其他类型的校本课程建设也得到有效促进。

3.达成标志

建设一套成熟的“生态崇明”地方特色课程;陈家镇、东平两个学区的相关课程得到切实统整,并形成相关经验;各校校本课程数量达到市教委相关规定要求,其中生态乡土课程总课时达到崇明县教育局的相关要求。

(四)构建“生态崇明”地方特色课程实施的教育内部支持性系统,带动崇明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活动方式的探索、教学设施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为其他地区对地方特色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相关实践案例。

1.追求目标

在“三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相对丰富的适合不同“生态崇明”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崇明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教育素养得到全面提升,骨干教师的生态教育研究

素养得到有效发展,多数学校的生态教育体验基地基本能满足活动的实际需要。

2.具体任务

4—1.“三园教学”模式的深化研究。“三园教学”模式是崇明创造出的独特经验,是一种“课堂教学”与“三园(校园、庭园、田园)实践活动”有机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它是“生态崇明”课程实施的主体方式。与此同时,要结合课程与学生的实际,探索出它的丰富的变式,以更好地满足课程实施的实际需要。

4—2.构建“生态崇明”教师教育体系。针对不同类群的教师,开发相关专题的教师教育课程系列,纳入县校师训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相关实训工作,全面提升教师的生态教育素养,从中发展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开展体验性活动的指导能力,提高教师新课程素养。

4—3.县校联动的生态教育体验基地建设。县级层面以建设“崇明县生态农业体验馆”为中心,同时通过教育力量的主动参与,充分利用好崇明县拥有的18个市级科普基地,对每个基地作课程化建设,让每个孩子在基地上能开展有品质的活动。学校层面要建校园、庭园与田园体验基地,尤其鼓励各校结合校本课程需要建设好有特色的专题体验馆。各校特色专题馆错位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县、校两级生态教育基地和场馆形成吸引周边、甚至全国青少年学习、考察和体验的广泛影响力。

3.达成标志

总结出“三园教学”的多种变式,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都

能找到适合的教学方式;建立起相对完整的、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生态崇明”教师教育体系;形成县校联动、校间互动、“三园”齐动的生态教育体验基地。

(五)构建“生态崇明”地方特色课程的评价与管理体系,促进崇明地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制度建设水平的提升与管理能力的发展,为其他地区地方特色课程的优化与有效实施提供评价工具和管理制度等经验。

1.追求目标

“生态崇明”课程实践全程有评价工具,县对学校的课程计划与执行、相关配套条件建设等有专题督查制度,学校对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学业质量等建立有效的管理办法。将学生经历生态崇明课程的学习,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成果展评、档案袋积累等不同的方法,记载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并将之成为学生入学的参考。

2.具体任务

5—1.政策导向研究。教育局对“生态崇明”课程的性质、与三类课程的关系定位等有明确的界定,对相关课时安排、师资配备、体验基地建设等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对优秀课程、优秀课例等征集有明确的运作办法与激励机制。

5—2.课程实践开发与评价工具的研制。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崇明”课程研制出开发模板工具,并配套有经典案例;研制对“生态崇明”课程方案编制、教材或学材编写、教学活动过程与学业质量的评价工具。

5—3.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研究。“生态崇明”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并作为校本课程的重点突破项目,对开设的相关课程切实做到“四落实”,即课时空间落实、师资配备落实、配套条件落实和教学过程管理落实。

3.达成标志

教育局出台《崇明县全面实施生态教育的指导意见》;生态教育研究所研制出“生态崇明”课程方案编制、教材或学材编写、教学活动过程与学业质量的评价工具;学校形成相关的管理制度。

(六)构建“生态崇明”体系性课程实践的社会支持环境,促成崇明县区域大教育格局的形成,为其他地区特色地方课程的社会支持环境建设探路。

1.追求目标

在县政府的组织下,形成各行业、多部门整合联动的生态教育大格局,揭示能实现这种“整合联动”的内在机制,形成可操作的“整合联动”运作经验。

2.具体任务

6—1.“整合联动”的内在机制研究。生态教育是教育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共同关注的交叉点与共同的任务,整体联动有内驱力;各行业在生态教育整合联动中实现取长补短,产生更大整合效应的内在需要。

6—2.“整合联动”的工作运作方式研究。在传承原有经验的工作基础上,由崇明县人民政府每年组织一次生态教育工作协调会,明确年度需要通过“整合联动”运作方式要开展的生

态教育项目、不同部门在完成这些项目任务中的角色功能与职责任务。

3.达成标志

整合联动的内在机制得到揭示,整合联动的多种运作方式得到总结提炼,并配有成功的经典案例。

(七)建设以“一馆二节三基地”为重点的市民生态教育体验中心,构建具有“生态崇明”特色的市民终身学习体验模式,以推进市民生态教育,形成特色,为其他地区开展生态体验教育活动提供相关实践经验。

1.追求目标

在县政府的统筹组织下,整合各行业、部门的生态教育资源,建设市民生态教育体验中心,构建良好的市民终身学习体验环境,探索市民生态教育体验学习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2.具体任务

7—1.市民生态教育体验中心建设的运行机制研究。生态教育不仅是对生态理念、生态知识的教育和传播,更是对生态产业技能的普及、生态建设成果的享受过程,所以关乎到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市民生态教育体验中心建设以展示生态技术应用、生态建设成果为背景,在县政府组织下,各行业、各部门共同合作参与,建立有关统筹协调、运作管理、绩效评估等制度。

7—2.市民生态教育体验中心分步建设。重点建设“一馆二节三基地”,具体包括:一馆:生态实践体验馆,内容包括:

应用高科技手段向市民展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成果和缺陷,展望生态文明;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崇明生态岛建设规划、最新生态技术的应用以及生态岛建设成果等。二节:崇明国际生态文化节和崇明长寿文化节,内容包括:崇明国际生态文化节以“生态崇明、绿色发展”为主题,整合现有各类节日活动,如:崇明森林旅游节、涂牛节、草莓文化节等,以文化传播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全力打造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生态文化产业和生态产品展示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反映本县生态文化建设的成果,传播生态文化理念。崇明长寿文化节以传播长寿健康理念、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展示长寿食品、传承长寿文化为核心,将生态与长寿融合,提升生态内涵。三基地:建立以体验生态文明与科学生活为主的生态教育基地,包括东滩湿地公园、候鸟保护区、西沙湿地、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前卫村、瀛东村、横沙休闲度假区、自行车主题公园等;建立以体验传统型产业向生态型产业转变、生态文明助推产业发展的生态产业教育基地,包括前卫村农家乐、明珠湖公园、崇明现代农业园区、瑞华果园等;建立以体验崇明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交融、传承民俗文化精髓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包括崇明学宫、崇明生态科技馆、江南三民文化村、崇明灶文化博物馆等。

7—3.市民生态教育体验学习模式研究。体验学习模式的研究将从体验者学习特点出发,基于不同的体验项目,设计不同的体验学习任务和评估标准,突出体验学习的有效性。

3.达成标志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今天,我认真听了教育局领导《改进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深有感触。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要提高认识,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气,勤奋学心,务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首先要静心思考,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脱离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再仅仅以教书本知识为主,而是自觉融入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组织的活动与学生的学

习联系起来。研究什么?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循循诱导。 其次要提高使命感,加强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高瞻远瞩,继往开来,不但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有新的视角和立意。尤其是公报上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完全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更加明确了教育彻底改革创新的鲜明态度。公报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叙述中,首次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是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 新工作会议综述 作者:李丹董少校张晨出自: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5日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12月2日至3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经验,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会议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这次会议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也是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关于教学工作的会议。会前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了本届政府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抓住当前关键战略机遇期,切实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用两个“前所未有”,强调了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都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了系统规划和部署,职业教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 袁贵仁指出,一定要深刻领会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是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快速发展。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870万人,在校生近2200万人,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但同时,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大与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对此,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总结说。 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批示、袁贵仁部长的讲话和鲁昕副部长的总结引起了与会600多名代表的强烈共鸣。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表示,近20年来,上海中职教育走过了从“做大、做强”到“做强、做精”的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理念,上海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做精、做特、做强”,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云南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杨伟介绍说,2010年,云南职教招生人数第一次突破了30万人,高中阶段职教首次超过了普教。“职业教育发展正从注重规

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心得体会3篇

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心得体会3 篇 第一篇 1. 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思是指:职业院校应履行两项功能: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这两项功能是我国1996年开始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的。20多年过去了,我们没有执行好,所以需要完善。 2.学历教育与培训关系的认识。这里的培训应当非常明确:主要指职业技能培训,简称为职业培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二者有同有异: (1)二者同之处主要表现为:都要以就业为导向,都要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都属于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重要环节。 (2)二者异之处,一是性质不同。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是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非学历的技术技能培养;二是功能不同。学历教育兼具准职业人培养功能和专业深造功能; 职业培训则兼具受训者就

业功能和技术技能提升功能;三是对象身份不同。学历教育对象主要是校内学生;职业培训主要对象是校外劳动者愿意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的学员;四是双证书要求不同。学历教育要求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兼具,职业培训没有双证书制度的强制性要求;五是学习制度不同。学历教育的时间是全日制的;职业培训时间是碎片化的长短期不一的。 可以说,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二者之间,既有亦此亦彼的模糊地带,也有非此即彼的本质区分。 3.完善当然非常必要,但,从现代中国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果仅仅包括这两项功能显然缺乏应有的社会贡献度。 4. 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的认识。从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角度谈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那就是:学历教育方向,畅通的渠道主要是职教本科、职教硕士等学历学位的衔接;职业培训方向,畅通的渠道主要是各专业技师(工程师)类、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类的职业技能等级联通。 (二)实施建议: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范文1 这次历时一周的上海培训转眼间结束了,这次培训内容很丰富,让我们在轻松与欢笑中享受了一场教育变革的盛宴。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接受了一次头脑风暴的洗礼,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升华。 在此次培训中无论是张民生老先生的核心素养教育,还是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无一不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而教师的地位由主角降为配角,通过此次学习使得自己对此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使自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此次培训过程中的收获简单做以总结。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突出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创新实践等方面,主要包括三层含义:面向社会,包括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面向个人,包括个人修养、自主发展和创新实践;通过多年学习获得的科学、人文以及审

美。这三层含义就构成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后茶馆式“教学 “后茶馆式教学”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后茶馆式教学”以效能为主导,通过_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 “后茶馆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能自学的教师坚决不讲,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自由、宽松、愉悦、和谐,这是“茶馆式”教学的特色。这与我校近几年来实行的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是一致的思想,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只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辅助角色,起到引导辅助学习的角色。 那么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我们有应该如何体现以上精神呢?生物教学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1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 2010-12-08 来源: 浙教法〔2010〕176号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的最突出特征,是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出发,现就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以下决定,请贯彻执行。 一、深化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以恢复高考制度为起点,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创办民办学校,兴建高教园区,壮大职业教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全国率先普及了十五年基础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近年来,通过推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教育事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基础教育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职业教育跃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区。 (二)当前,浙江教育已进入“读好书”、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转变发展方式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了新期盼。对照新要求新期盼,教育在育人模式、布局和结构、质量和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建设,更靠改革。深化改革,创新制度,是促进教育理念加快转变到科学和谐上来,教育工作重心加快转移到内涵为主上来,育人模式加快转换到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实现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关键。 (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矛盾多、难度大、压力重。必须进一步强化改革意识,增强改革勇气,振奋改革精神,自觉克服畏难、懈怠和自我满足情绪,以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聚精会神地谋划改革、扎扎实实地实施改革。动员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改革,使改革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使命和职责,成为广大教职工的积极要求。 (四)新阶段,教育改革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为目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育人质量为主要内容,着力解决各类严重妨碍教育发展、社会和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为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证。在实际推进中,要注重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积极稳妥,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各项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突出教育改革的重点 (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按照“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思路,优化普通高中课程设置,适当减少必修内容,增加学生学习选择性,实施高中课程多样性建设计划,将部分中职教育课程引入普通初高中。全面推进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率先建成适应中职教育需要、具有浙江特点的中职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加强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增强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和评价方法,有计划地推进小班化教学,鼓励因材施教,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全面推广实施“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建立大中小学之间人才培养沟通机制,建立不同类型学校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课程和教学的有效衔接。有计划地鼓励学生跨校互选辅修专业和课程。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贯穿创新意识、创新方法教育,鼓励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快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六)深化考试招生改革。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政策,切实减少择校行为和解决择校收费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心得体会 叶德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蕴含崇高使命意识,彰显真挚为民情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引领时代发展吹响了进军号角,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定信心、把握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关注程度,一点也不亚于30多年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矛盾问题更加突出、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改革任务更加繁重。虽然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新局面,但现在又到了一个紧要关头,是一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历史新起点。 坚定信心,闯劲要足、韧劲要强。冲破桎梏、革除积弊, 离不开攻坚克难的信心;触动利益、较真碰硬,离不开自我革新的勇气。相对于30多年前,当前改革难题更多、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披荆斩棘的决心、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永不言退的坚持,在改革

中就会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应深刻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分析改革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利益和矛盾,反复研究论证、大胆探索创新,既要有十足的闯劲,又要有强大的韧劲,不可迟疑,不可退缩,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朝着改革目标勇往直前。 把握方向,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成败。回顾30多年的历程,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当前,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我们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更要有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主动权。 勇于突破,起点要高、落点要实。当前,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远未结束,尤其是体制障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是难啃的“硬骨头”。实践告诉我们,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和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影响改革开放进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问题,我们既要冷静思考,防止急躁冒进出现

学习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心得体会

学习《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 心得体会 ——医疗系吴洁在周一的系部会议上,侯主任再次的组织我们系部所有人员共同学习《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学习中对我触动最大是文件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教学标准,创新教学方式,改善实训条件,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严格教学管理。大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能力。要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评价和服务作用,支持行业组织推进校企合作、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育教学、开展人才质量评价。明确企事业单位承担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的职责义务和鼓励政策。这个意见正是对我们职业教育的肯定,给我们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社会在发展,国家在发展,同样职业教育也在发展。以前传统的教育方法对于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已不太适用,我作为一线教师也要跟随潮流,改变自己的课堂,不断学习并探索信息化在教学上的应用。这学期,

在张校长的领导下,我们学习并运用新课改模式,但毕竟我们是职高生,学生的基础与普高生还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在学习新课改模式的同时,也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学生磨合出一套适合于我们的教学方式,比如“走课制”、“导师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意一条街”“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等,这都是与张校长提出的“异想天开、脚踏实地、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 某报告中提出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变革的方向是将“立体化教材”、“在线学习”、“微课”和“翻转课堂”将于一年之内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得以普及,表明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更侧重于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资源形态的多样化的信息化的教学方式的不断探索。重设学习空间、转向深度学习方法和跨学科研究兴起将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未来三至五年的主要趋势特征。而学生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推进变革和创新文化与反思院校的运作模式将在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中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这说明我们必须要无时无刻的去学习。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强调我们要终身学习,要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在这个改革的潮流中不落后,不掉队。作为一线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必须多读书,多学习,给自己充满电,然后为学生带来满满的正能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重庆邮电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重庆邮电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校属各单位: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以及《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渝教高〔2007〕8号)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现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1.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实施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和“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育人为 —1 —

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进一步加强师资及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2.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由学校统筹规划、教务处牵头、各学院实施、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的作用。各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院长是学院教学工作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开展本部门工作。学校要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按照教高〔2007〕2号和〔2005〕1号文件的有关规定,保证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25%以上,并投入专项经费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学建设的制度体系,确保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各项举措和保证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落实。 3.以“适应需求,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完善管理”作为—2 —

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纲要》指出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能力为重。就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善于思考、实践和创造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必须要走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就必须依靠人才资源建设。教育的进步,将源源不断的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和无数专家学者等专门人才。“行行出状元”,只要是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敬业奉献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有所贡献,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纲要》五十一条中对今后教师队伍提出的要求。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在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战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以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我知识内涵,不断提升和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也要做一只辛勤的蜜蜂,在当今知识爆炸的花园中,勤奋地耕耘,汲取知识的花粉,酿出新时代的蜂蜜。为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做好知识上的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思想道德上,教师也应走在时代的前头,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时刻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做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知识渊博、专业过硬的合格教师!

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和教育创新工作思路

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和教育创新工作思路 xx集团改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内容要点 附件3. xx集团改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内容要点 集团本部各部门、下属各单位申报参与xx集团“改革创新奖”评奖项目,须提交项目实施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应清晰表明申请评奖项目是否具备自主性、首创性、先进性;是否属于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载体;是否符合集团实际和集团的发展规划;对于实施创新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包括经济效益或者管理绩效显著提高等情况须详细写明。总结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项目实施背景; 2.项目实施目的、预期达到的目标成果; 3.项目实施方案; 4.项目实施过程; 5.项目实施效果; 6.项目改革创新的亮点,实施意义,影响4年教育创新工作思路 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和“两区两中心”战略目标,抢抓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遇,坚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改

革创新,以实施“四大工程”、落实“两大机制”为抓手,举全区之力,加大教育投入;走联校合作之路,整合教育优势资源;采取”引培”并重,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学质量一体化的一步到位目标,均衡、优质、快速发展成为茅箭教育特色,成为全市教育系统改革发展新模式、新亮点。 一、教育改革创新主要做法 实施“四大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全面启动、突出重点,先急后缓、整体改造,分步实施、分批推进”的工作思路,认真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关爱“四大工程”,严格按照“五个坚持,五个一样”做法,全面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2013年11月份的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中,茅箭区以98分全市第一、全省并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湖北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示2所学校19栋教学及辅助用房,维修加固7栋学校校舍,建成8个塑胶运动场,建设教师周转房48套。建设班班通教室223个,班班通覆盖率达100%。按照“十有八配套”的要求,全区寄宿制学校食堂、寝室等硬件配套设施整体提升,城乡学校塑胶运动场、计算机教室、班班通教室、图书室、功能室、

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篇一: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成为了新课程教学的亮丽风景。在改革中,我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 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值得提倡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3.小组合作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 4.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 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5.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而教师教学不能仅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动脑、动手、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中总结了三自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预习课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容的初步感知;阅读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培养;复习课则侧重于知识的落实。课堂设计上,以理念引领教学,体现学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讨学习心得体会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讨学习心得体会 最近一段时间,按照学院要求安排,我参加了分院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学习领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思想大解放,促进大发展”系列解读评论和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个人对分院未来发展也十分关心,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收获很多,希望与大家交流学习。 一、重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我校自开办高职教育以来,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输送大量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居同类院校之首。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在广大教职工的努力下,我院已经有多个专业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专业办学模式和特色,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对口率也很高,培养出的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发挥和应用,也有一些专业由于区域和相关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培养出的学生技能还不高,对口就业也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不能放弃,不能因为大环境的缺陷而降低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更应该在艰难的环境中积极探索,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行动上来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校园,提高个人技能和素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个人素质和技能不高,在从事职业教育过程中难免信心不足,干劲不大。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让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于自己的学历或者是现有的技能水平。另外,教师还要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培养,言谈举止要做出教师的榜样,特别要提升的是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和能力。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企业密不可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大量的学生要被安排到合适的企业去实习,就需要广大教职工与企业的负责人和专家能手做朋友,促进企业为职业教育服务,提升校企合作办学的能力和质量。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模板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春节前夕,连续发生了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排名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将母亲打死;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初三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砍死;还有河南省安阳市一学生家长,因其子未被评上“三好学生”和未当上少先队大队长,竟带人打了班主任等多起事件。 这几起事件,我们一方面既感到震惊、痛心,同时也使我们对基础教育的工作进行深刻反思。这几件事从表面看是偶发的刑事案件,但从深层次看,它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的一种反映。具体讲,学校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欠缺,特别是法制教育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知识教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倾向还很严重;社会教育的大环境还存在一系列刻不容缓的问题,宣传武打、凶杀等暴力内容的小说、光盘、杂志依然充斥着市场,电影、电视媒体也时常播映带有这些内容的节目,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家庭教育问题更为突出,家长们自身存在的狭隘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陈旧的人才观导致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和能否升学,不关心思想品德等其它方面的教育,教育方式、方法又失之于简单,因此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由于现在一些学生负担很重,不仅要学习学校的课程,而且课外还有繁重的额外负担,结果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同程度地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未能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反而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甚至产生了许多悲剧。由于我国人口多,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多,社会就业压力大,这种就业压力过早地在学校引发了升学竞争,尽管我们采取了诸如扩大招生规模这样的措施,但很难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教育事业》高屋建瓴,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表明了中央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坚强决心和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切与期望之情。同时,文章从全党、全社会和教育工作的全局高度,深刻阐明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教育部门的同志深受教育,同时又感到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积

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学习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心得体会 近期我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中小学教育质量改革,我在其中有这样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我觉得教育质量改革将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它将像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一样引起管理领域的一次深入的变革,同时改革将对教学改革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从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体系来看,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而且进一步对这五项指标做了指导性的细化: 1.品德发展水平。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等。 2.学业发展水平。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 3.身心发展水平。身体形态机能、健康生活方式、审美修养、情绪行为调控、人际沟通等。 4.兴趣特长养成。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等。 5.学业负担状况。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学习压力等。 同时,对评价的方式方法、评价结果的使用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尤其是评价结果的呈现,提出了“分项给出评价结论,提出改进建议,形成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综合评价报告要注重对学校优势特色和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反映,不简单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总体性的等

级评价。”这样的指导意见对于多年来倡导的特色办学尤其是农村学校的特色办学将有拨云见日的作用。 传统的评价观是静态的、功利的。其目的主要侧重于选拔,并且将这一功能推向了极端。对学生评价有结论性歧视;过分关注成绩、业绩和升学率;教师以考试分数在学生群体中分层分等,导致一部分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没有获得过成功的体验,他们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造成了学生厌学、辍学人数增加。这种评价取向的结果是,只关注了少部分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要求。显然,这是不可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的,所以教育改革以成为现在不可不执行的趋势。 现在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山雨欲来风满楼,树欲静而风不止。作为一个天兴中学的人民教师,我将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的思想,全面的发展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学习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心得体会

学习深化教育领域综合 改革心得体会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学习《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心得体会 我校根据上级安排组织学习了教育部长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通过认真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认识方面 通过学习领会了精神,在“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会在“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中,明确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实现中国梦之教育梦的重大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大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策略,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更加坚定“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理念。我们深化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进一步实践和探索学校的生命化六育,进一步创新实现生命化德育的机制和途径,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生命化课堂的构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激发基层教师的活力。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依法办学,加强各位教师的权责,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职能,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层级管理和民主建设,练好“内功”,积极应对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教育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3、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份子。我们期待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我们安教乐业,敬业爱岗,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 二、业务素养方面: 1、对自己选择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 德江县长堡镇水塘中学:张金显 近来,我校掀起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结合我校师生实际情况,经过学校组织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结合本人半年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的学习感受。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众所周知,每个时代的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过去的教学方式是有许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现代教学理论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作为教师,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储蓄新的原动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要求新课程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的行为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使学生"学"的方式发生变化。 作为教育改革下的中学数学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当学会蹲下身来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内在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善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情境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要搭建一个“师与生、生与生”对话的平台,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师生将在对话的课堂中共同发展。 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老师应更多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与错不给出批评,应该给予更多的赞扬和默许,一些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 现在的中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中学生了,在网络信息社会,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要,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因此,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

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3月26日,我有幸聆听了曹老师关于《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的专题讲座,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素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