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篇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及任务

第一篇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及任务

第一篇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及任务
第一篇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及任务

第一章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至于运动心理学,其诞生时间更晚: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格里菲斯(Coleman

Griffith)在伊利诺斯大学体育系创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运动心理学的诞生。

4、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ISSP)在罗马的成立,才标志着运动心理学开始正式走上科

的发展道路。

第二章运动活动的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动机(motive/motivation)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的基本含义是: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动机是个人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

(二)动机的作用(基本职能)

?始发作用:动机可引起和发动个体的活动;

?指向作用:动机可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或选择活动的方向;

?强化作用:动机是维持、增加或制止、减弱某一活动的力量。

1、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需要处于静态时则不成为动机。

2、行为并非全部由需要引起,一些并非属于需要的心理因素也有可能成为行为的动因。

三、动机理论的应用

1、马斯洛(Abraham.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什么是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

3、目标定向理论

目标定向理论是探讨那些心理和行为因素会影响人的主观能力感,这种主观能力感有如何影响人的后继行为及其效率的理论。

理论要点:

1)任务定向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时,强调纵向的自己和自己相比较,注重个人努力,以掌握技能、完成任务为目标的心理定向。

2)自我定向是指在完成某项工作时,强调横向的自己与他人相比较,注重社会参考,以超过他人为目标的心理定向。

3)在体育运动中,目标定向可能是影响内部动机的重要因素。任务定向可以激发对任务的直接兴趣,而自我定向则会导致内部动机的降低。

第三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一、情绪的知识点:

“没有情绪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情绪对机体都是有害的”。

身体活动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负性情绪的作用。

音乐调节:选择较轻快的音乐很重要。

颜色调节:绿、蓝、紫(镇静);红、黄(振作、兴奋)

气味调节:苹果(镇静)、茉莉、柠檬(精神集中)

二、应激

1、定义:指有机体遇到干扰自己平衡状态或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反应过程。

2、应激反应:指有机体对应激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变化,包括生理的、行为的、情绪的以及认知上的改变。

3、赛利(Selye,1983)认为:应激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物过程,包括应激源对威胁的知觉评价与情绪反应。它经历三个阶段:警觉期、阻抗期、衰竭期。

三、唤醒(arousal)

1、定义:唤醒是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四、焦虑(anxiety)

1、定义: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

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焦虑状态含三种主要成分,分别为生理唤醒、情绪体验以及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忧的认知表征。

2、焦虑的反应形式

1)情感——自主的形式:表现为自主唤醒水平提高,苦恼和生理反应。

症状:1)加快能源的耗竭。2)出现口渴、呼吸和心跳频率加快。

2)躯体——行为的形式:表现为神经紧张过度增高。

症状:1)肌肉发僵。2)肢体活动能力下降或运动协调能力下降。

3)认知的形式:表现为混乱的认知,烦躁的沉思。消极的思维以及诸如感觉不受控制的无指向思维。

3、焦虑的分类

对于焦虑研究的深入和细化,产生了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的概念。

1)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征,指不同个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差异,属于个性心理的特征部分。

2)状态焦虑则是一种短暂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4、焦虑应用理论:

1、驱力理论(Drive Theory)

该理论推测操作成绩(P)是内驱力(D)与习惯强度(H)的乘积,即P=D×H。习惯与正确的和错误的反应所占的有时情况有关,习惯强度是完成专门技能任务时正确反应与错误反应的等级序列,形成优势反应:指那些习惯性的、唤醒水平升高时易诱发出的行为反应。结论:如果优势反应是正确的,唤醒水平的增高引起操作成绩的提高;反之,降低操作成绩。内驱力理论认为:唤醒与运动操作成绩之间实质上呈一种线性关系,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操作成绩也随着提高。

2、倒U形假说(Inverted U Hypothesis)

该理论又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唤醒水平与运动操作成绩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唤醒水平都有碍于操作,只有中等水平的唤醒有助于操作。

1)简单的任务中,唤醒水平应较高。(力量、耐力、速度项目)

2)复杂的任务中,唤醒水平应较低。(认知、脑力项目)

3)中等偏上的唤醒水平对所有的活动都是适应的。

4)按照设想,运动员要争取保持适度水平的躯体焦虑或唤醒(心跳、紧张或心神不宁等),以及较低水平的认知状态焦虑(害怕失败、害怕发挥不好等),较低的认知状态焦虑应该也伴随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和自信。

3、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

运动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理论上的最佳机能区段,当唤醒水平处于这一区段内时,运动员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最佳运动表现。

第四章运动活动的归因

一、Jones和Davis的对应推断理论

所谓“对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

1.社会赞许性2.独特性3.选择自由性

二、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1)内外源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

三、习得性无助感

1、概念: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2、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1)自我效能感低(2)消极思维(3)情绪失调(4)人际关系不良

3、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第五章运动员的自信

1、自信:指个体相信自己,对自己所知的事情、能做的事情或已做的事情确信不疑。

2、自我效能理论: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1)自我效能建立的四种信息来源:

A 行为成就

B 替代经验

C 言语劝说

D 情绪唤醒

2)自我效能对行为产生的作用:

A 影响人的行为选择

B 影响在困难状况下人的坚持性

C 影响面临任务时的准备和努力程度

D 影响人们在预期和实际处理问题时的思想方法和情绪反应

3)自我效能及自信心的发展与运动员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水平密切相关的。

应用:要找到途径来帮助运动员体验成功。

第六章运动员的智力

一、运动中的空间能力

1、概念:指知觉空间关系和表象物体位置变化的能力。根据一般常识,运动员此类能力明显高于常人。但由于空间能力仅是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还不能说运动员的整体能力高于常人。

2、特征:1)空间能力是体现性别差异最明显的一种能力。2)空间能力的遗传度最高。

二、运动员与一般人的智力测验结果,结论是没有显著差异。

第七章运动员的人格

一、人格评估包括测量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而不是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运动人格差异

1、总的来说,可以证明参加不同类型运动的运动员之间存在人格方面的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出现在参加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的运动员之间。集体项目的运动员更加外倾、依赖、焦虑。

2、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通过人格特征来区分同一个队中处于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在要求运

动员扮演差异很大的角色的运动中:篮球的组织后卫、排球中的二传手、美式足球中的四分卫、足球(或冰球)中的守门员等,都可以明显地显现出与其他位置运动员不同的人格特征。

3、不同技能水平运动员随着积极的主力运动员在运动锥体上的位置的上升,他们在人格和心理特征上越来越相象。从目前得出的结论来看,女运动员与男运动员非常相似。

第八章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

1、感觉是在事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根据感受器的不同,感觉可以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和肤觉。

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3、知觉人脑对当前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知觉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

4、知觉的特征为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5、本体运动感知觉:运动者对自身各部分运动和位置变化的感知,是运动者综合运动觉、平衡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信息,经过分析加工后获得的复杂知觉。包括:本体运动动作、形态、方位、时间、速度、用力等感知觉。

6、专门化知觉:是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经过长期专项训练而形成的一种精细的以主体运动知觉为主的特殊知觉。它能对器械、场地、运动媒介物质(水、空气)及专项运动中的时间、空间特性等做高度敏锐而精细感知、分化和识别,从而反映某种技能动作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动作与器械或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水感、场地感、器械感、球感等。

意义在于准确协调地完成动作操作的基础,也是熟练掌握复杂运动技能所必须的。

如何获得速度感:速度感(田径、划船、自行车等)三个阶段:A脚步声的频率估计自己的速度,视野中事物移动的快慢;B对肌肉的紧张度、后蹬的力度、幅度以及动作结构等各种复杂刺激的感知,逐步神经分化;C依靠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来判断和调节速度。

第九章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

1、按照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通过组块可以有效地提高短是记忆的工作容量。

2、如何克服运动动作的遗忘?

(1)只有当过度学习达到200%时,保持才能持久。

(2)动作学习的当天,必须进行复习,达到熟练和自动化程度,遗忘则不易发生。

(3)科学地分配动作的练习时间。

(4)运动动作的学习应与运动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加强对动作概念和运动技能结构的理解,即加强运动住处的加工编码,使之形成运动信息的组块。这样既便于在长时记忆中储存,又便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

3、表象的定义及特性表象是人脑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应。它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第十章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

1、体育运动中最主要的思维:动作思维(操作思维)和直觉思维。

2、想象:是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

3、心理敏捷性涉及的因素

1)视觉搜索:快速寻找运动情境中有价值和有代表性的线索,如在球场上对手和同伴的位置、所做动作或发出信号等,这是一个有选择的、初步分析判断的信息搜索过程。

2)预测: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积累做出预测,如对手意图,球的落点等。

3)决策与反应选择:决定做出何种应答反应,越快为行动留出的时间也就越多。

4)始发动作:传出神经支配肌肉收缩,爆发性取决于速度与力量的结合反应。

5)完成动作:协调、适宜、有效的支配身体有关部位完成动作。

第十一章运动活动的注意状态

保持高度、持续的集中注意,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注意和注意分配能力是运动员比赛获胜的重要保证。

1、注意的概念:指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种选择性的指向和集中就表现为注意。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人类有能力排除或忽视无关感觉信息,而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注意,这种能力是无价的。

2、注意方式理论 Nideffer(1976):注意的能力分为两个维度:范围和方向。范围指在刺激域中人能够注意到的刺激数量。方向指人的注意是指向外部刺激还是内部刺激。将逐一能力分为:1)广阔——外部注意:适合于把握复杂的运动情境,常用于集体运动项目。该能力加强,预测能力可加强。2)狭窄——外部注意:做出反应的短暂时刻要求这种注意方式。3)广阔——内部注意:善于分析,利于学习运动技能。4)狭窄——内部注意:把握各种身体感知觉是必要的。

3、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较长时间的保持在某一个事物或活动上。

1)标志在该段时间内注意活动的最高效率。2)稳定性是相对的。3)兴趣越高,注意越稳定。在体育活动中:1)高失误率或慢速检测情况下,注意的稳定性下降。2)疲劳或失眠会加剧注意的稳定性下降。

2)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指同一瞬间能够清楚知觉对象的数量。主体的任务与知识经验影响注意的范围。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中。

运动员在完成复杂的运动技能过程中,注意的分配的能力是掌握和运用动作技能的重要条件。在高水平比赛中,优秀运动员在熟练的控球同时还能洞察场上的各种变化,这就是注意分配的结果。操作者以一种可塑造方式进行注意容量的分配,多重任务操作者成绩的提高并不是主任务注意需求的减少,而是注意分配时间的改进。

4)注意的转移:是主体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调到另一个对象上去。

第十四章运动损伤的心理分析

1、压力运动损伤模式:这个模式的关键成分是压力反应。压力反应代表着运动员处理环境需求的能力资源与环境的实际要求之间的一种不平衡现象。

2、压力反应会导致运动员选择性的心理状态和注意力的变化,包括不断加剧的肌肉紧张、视力范围减弱和注意力分散等。

3、压力损伤模式中所示,除了适应压力反应以外,还有其他4个因素在调节具有潜在压力的运动环境和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这4个因素分别是:运动员的人格、紧张刺激史、运动员可获得的应对策略资源和干预等。

4、对于运动受伤来说,真正成功的康复应该使运动员变得更加成熟,掌握了心理技能、拥

有健康的体魄和改善了的运动技术。

第十五章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

1、运动心理疲劳:是一种综合症,是体力和情感被耗尽、运动被贬值和运动成绩下降的综合表现。

2、柯克利的心理疲劳授权模式:他认为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疲劳是一个由于社会控制和社会限制结构引起的社会问题。

定义为:一种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现象。年轻运动压通过这种关系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已成为他们个人发展的死胡同,他们再也不可能有意义地控制自己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他们因尔变的无所适从。

柯克利的心理疲劳授权模式认为产生心理疲劳的2个原因:

1)渴望发展体育运动以外的才能没有得到实现。

2)渴望控制自己生活的决定没有得到实现。

第十六章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分析

一、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动机:1、惧怕失败2、提高自信心3、超人情洁4、追求完美

5、“安慰剂”效应

6、个人成就动机

第十七章运动团体的凝聚力

1、团队的概念:指由共同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人群的聚合。运动团队由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组成。

2、社会心理学家将团队凝聚力定义为:反应团体倾向于凝聚在一起,共同去追求某一目标或对象的动态过程。

3、团队的特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团队具有以下特征:

1)各队员之间相互依附。2)彼此影响。3)有同属于这一群体的归属感。

4、团队凝聚力的类型

1)任务凝聚力是指运动队中的成员团结一致为实现某一特殊的和可识别的目标

做出努力的程度。

2)社会凝聚力指队中成员互相欣赏,并喜欢成为队中一员的程度。

3)社会凝聚力展现的是成员相互之间情感维系的程度。

4)社会凝聚力不同于任务凝聚力,团队的个人魅力不同于团体融合。任务凝聚力有助于增强运动员在相互配合要求高的团队比赛中创造佳绩。团队运动成绩的表现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强于团队凝聚力对团队表现的影响。

5、如何发展团队凝聚力:

1)使每一位运动员熟悉对其他运动员应承担的责任。

2)教练员或教师应该花时间了解队中每一个队员的个人情况。

3)增强大运动队下面的小分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4)培养运动员的“主人”意识。

5)确立团队目标并以团队的成就为骄傲。

6)保证让每一个队员了解并格外珍视自己的角色。

7)不要要求甚至期待完全平和的社会关系。

8)阻止队员党朋结营,因为这会影响团队完成的任务目标。

9)发展鼓励队员合作的练习技巧。

10)即使团队输了比赛,也要突出团队取得的成绩。

第十八章教练员的领导与管理

一、领导的概念:是指引、影响或控制各人或组织,以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

二、教练员的领导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沟通功能

2、组织功能

3、决策功能

4、激励功能

三、教练员的领导方式:大多数教练员倾向于采用三种执教风格之一:

命令型(独裁者)、顺从型(保姆)、合作型(教师)

第十九章观众效应与主场效应

1、由于唤醒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产生优势反应,那么观众会增强技术娴熟的运动员的自信心,从而使其表现出色;但却使技术生硬的运动员表现不佳。

2、在支持主队并期待胜利的观众面前比赛会使主队队员或整个球队感到输球的代价增加,从而使他们顾虑重重(自我关注),感到“压力”。

3、观众特点

1)观众规模、亲密关系和观众密度:研究显示:观众规模越大,主队赢球的百分率更高,特别是主队主场迎战较弱的客队时。观众密度和观众与球队的亲密度比规模更起作用。观众密度是指观众相互之间在场上的密度空间。观众亲密度是指观众与比赛场上运动员的关系。2)观众敌视情绪:场上观众长时间充满敌意的抗议对客队场上表现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

4、主场优势和团队素质:是团队素质而不是比赛的地点能更好的预测球队的输赢。实力相当的两支球队比赛时,主队应该占有优势。

第二十章运动中的攻击与暴力

1、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2、判定攻击行为的标准:1)具有外显行为。2)伤害到攻击对象的身体或心理。 3)攻击行为必须指向有生命的个体。4)攻击时一种故意的行为。

3、攻击行为的分类:1)敌意性攻击:以伤害对手为直接目的的攻击行为。

2)工具性攻击:为实现某些外在目的而采取的攻击行为。

4、观众暴力:在比赛中,参与观众暴力的球迷大多是年轻的男性。他们结队成行,都有近期斗殴史,喜好观看斗殴,酗酒,观看比赛的目的处于想看大都的场面。

5、体育运动场景中的环境因素:1)环境温度与攻击行为呈线性关系。2)感知受害者的意图。3)恐惧反击。4)比赛的结构:分数差距、主场比赛或客场比赛、参与的结果、联赛的排名、比赛期间。5)竞争、相互熟悉程度和比赛次数。6)目标定向。

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选择和填空 1、1925年,格里菲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运动员的注意品质主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5、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对象的特点、对活动的态度、主体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主体的意志力。 6、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对原来活动的注意紧张程度、新对象的吸引程度、个体的神经类型和已有习惯、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7、运动知觉是对外界物体运动和机体自身运动的反映,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协同活动而实现。 8、专门化知觉是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经长期专项训练所形成的一种精细的综合性知觉,能对自身运动和环境线索作出敏锐和精确的识别和觉察。 9、影响运动记忆效果的因素:明确识记的目的任务、不同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大脑的功能状态。 10、特质焦虑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个性特征,特质焦虑高的人,几乎在他们所面临的许多情况下都表现出焦虑,无论是在训练场、比赛场、参加社交活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为遇到的许多事情担忧或有一种模糊的心神不定之感。 11、状态焦虑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焦虑。 12、坚强意志的基本品质有: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1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个性具有稳定性。 1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个性的独特性。 15、气质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 16、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 17、运动动机是指激发一个人从事运动活动的内在动力。 18、动机的功能有三类:(1)是激发功能(2)是指向功能(3)是维持和调节功能 19、反复地练习与实践是技能形成的条件,操作或智力活动达到自动化程度,是技能形成的标志。 20、打太极、舞蹈、游泳、滑冰、短跑等都属于连续性运动技能。 21、拳击、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项目所运用的技能,都是典型的开放式运动技能。 22、自动化阶段的特点:视觉控制作用减弱,动觉控制作用加强,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动作的错误。 23、动觉反馈:在形成运动技能以后,动觉反馈是运动程序的控制器,保证着运动技能的顺利进行。 24、人为性反馈:观看录像等向学习者提供投篮动作信息的过程,属于人为性反馈。 25、同时反馈:学习者一边看镜子一边修正自己的动作属于同时反馈。 26、身体活动产生的良好的情绪体验:1.最佳表现。2.流畅体验。3.高峰体验。4.跑步者高潮。 27、最佳表现是指一个人在某项活动中的行为超越了其自身正常水平的现象。 28、锻炼迷瘾是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法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 29、什么是团队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的总体 30、自然实验法:这是在日常的生活、教学、训练、比赛等活动情况下,对某些条件加以必要的控制盒改变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31、实验室实验法:这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运用各种特殊的仪器并严格控制外部条件和相应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 32、自变量是指呈现给被试的某种形式的刺激;是因果关系中作为原因的那个方面。 因变量是指被试做出的反应,即因果关系中作为结果的哪个方面。 33、效度——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量出所测特性或功能的真实性程度。

运动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种力量:本我、自我、超我 3.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就是确定刺激-----反应之间可以预测的关系。 4.心理学与所有学科领域的研究一样,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门类。 5.费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包括三种力量:本我、自我、超我。 6.人格的各种特质都是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与学习互相作用的结果。 7.最早提出人格结构理论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 8.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又可以称作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又可以称作诱因 9.按动机的来源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内部运动动机和外部运动动机 10.按动机的指向性可以把动机分为直接运动动机和间接运动动机 11.成就动机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两种与成就有关的动机,一种是获得成功的动机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2.大脑额叶在保证有意识、持久的集中注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3.运动心理学家奈德弗认为注意包括方向和广度两个维度。 14.Spielberger 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 15.状态焦虑是一种瞬间的情绪状态,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倾向。 16.一般把反馈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 17.在掌握技术动作的练习阶段,应以固定练习为主。在开放性技能的练习中,应多进行多样性练习在技能熟练的运动员中,应多进行多样性练习 18.心理技能训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帮助运动员掌握心理调控技能以发展运动员的心理品质,调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的教育过程。 19.心理技能指的是心理调节的能力,主要包括表象技能,目标设置技能,集中注意技能,心理能量控制技能,应激控制技能等。 20.根据心理训练开展的时间,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临赛心理训练。 21.根据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心理过程训练和心理状态综合训练 22.心理机能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三个循环渐进的阶段:学习阶段、练习阶段、和应用阶段。23尽管存在各种不同的认知控制技术,但是各种技术都是以认知取向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 24.催眠是一种意识改变状态,它指在一定的情景中由催眠诱导的暗示引起的一种特殊反应状态。 25.能够使运动员产生心理激活的方法被称为:心理动员 26.身体锻炼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包括心理耗竭和锻炼迷瘾两方面。 27.库德-罗斯关于运动损伤心理反应的理论是:悲伤反映理论。上述理论认为受伤者受伤后经历的情感反应阶段包括: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和重新振作。 28.康复目标要从一开始就进行评估和定期调整。 29团体的凝聚力可分为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 30.团体规范是指团体确立的行为准则。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血液

第三章:血液 名词解释 1.红细胞压积P62: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内环境P56: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3.渗透压P58: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血液的渗透压一般指血浆渗透压。 4.溶血P58 :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5.碱储备P59: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6.等渗溶液:正常人体温在37。C时,血液渗透压约在5800mmHg,以血浆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6.运动性贫血P62: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员血容量增加与红细胞量增加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增加血浆量为前提,所以血细胞容量的相应指标如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等比一般人有降低的趋势。虽然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不高,但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较高。 简答题 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P55;P56 答:血液的组成: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有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也称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是血细胞以外的液体部分,血浆除含有大量的水分外,还含有多种化学物质、抗体和激素等。 血液的功能:(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 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这些因 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 (二)运输作用

最新运动心理学全部复习题

第一章人的心理与体育活动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 心理过程 B 思维过程 C 心理活动 D 认识活动 ()2、人的心理现象分为 A 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 B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C 认识过程 D 认识活动 ()3、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带有喜,怒,哀,乐,爱,恶的色彩,这些心理现象是属于 A 认识过程 B 情感过程 C 心理过程 D 个性特征与心理活动 ()4、心理是 A 人脑的机能 B 心脏的机能 C 脑与心脏协同的过程 D 意识的功能 三、多项选择题 ()1、心理过程包括() A 认识过程 B 意志过程 C 想象过程 D 情感过程 E 思维过程 四、判断题 ()1、人的心理现象其实是人脑和心脏共同活动的结果。 ()2、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 ()3、反射是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4、狼孩和猪孩的实例表明,一个正常人如果离开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不能形成正常的心理。 ()5、人的心理最高级水平是意识。 ()6、社会实践是感受性不断提高的根本条件,每个人的各种分析器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第二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答: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从产生、发展、变化到完善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2、个性心理 答:个性心理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一个整体结构,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A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答:(1)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内容和源泉 (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3)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2、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答:人的心理与体育运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两点: (1)心理活动与体育运动 (2)心理活动对掌握运动技能、进行训练或比赛起调节作用 第二章认知与体育活动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错觉 4、适应 5、注意 6、无意注意 7、有意注意 8、记忆 9、思维 10、想象 11、创造想象 12、运动知觉 13、空间知觉 14、时间知觉 15、表象 16、运动表象 二、单项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这一心理现象是 A 感觉 B 记忆 C 知觉 D 表象 ()2、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的关系都是 A 正比 B 前者是正比,后者是反比 C 反比 D 后者是正比,前者是反比 ()3、我们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的能力,这是我们的 A 绝对感受性 B 差别感觉阈限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讲授运动员的认知过程,运动员的心理健康,运动员的社会互动等。本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心理特点,了解体育运动为什么可以成为人的心理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形式。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普通心理学》、《教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每周2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7周,总课时数34学时,安排在第七学期。 本课程学分数为: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掌握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运动中的心理学问题,具备综合运用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践的基本能力,培养对运动心理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各章的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如下: 第1章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本章回顾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讨论运动心理学的科学地位,分析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点,介绍中国运动心理学当前的工作领域。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运动心理学史、运动心理学性质和任务、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特点。难点是:运动心理学的任务、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第2章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 本章讨论了对于运动活动具有特殊意义的感知觉问题,包括动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专门化知觉在运动活动中的作用以及知觉特性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意义。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在运动活动中的意义,专门化知觉的特征、测量方法及培养手段,知觉的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意义。 难点是:动觉在运动活动中的意义。 第3章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 本章讨论了运动记忆的特点、性质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短时运动记忆、长时运动记忆的特点及在动作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动觉表象和视觉表象、内部表象和外部表象的特点及在训练竞赛,组块的含义。 难点是:运动中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运动表象的特点及其在训练竞赛中训练。 第4章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 本章首先介绍对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进行传统研究的情况,然后介绍对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进行决策研究的进展。

体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运动心理学: 人本主义: 反应时: 运动兴趣: 运动动机: 目标定向: 归因: 习得性无助感: 态度: 注意: 锻炼成瘾: 焦虑: 唤醒: 心境状态: 表象训练: 迁移: 运动损伤: 团体凝聚力: 敌意性攻击: 应激: 单项选择题 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是三门学科。( C ) A. 相同的 B. 认知的 C.不同的 D. 基础的 2.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提出心理学是研究人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识的科学。() A、华生 B、马斯洛·罗杰斯 C、考夫卡 D、魏特墨 3.在中国,最早论述了体育心理学的有关问题。(B) A. 吴文忠 B. 马约翰 C.肖国忠 D. 马启伟 4.运动兴趣的直接影响到运动兴趣的性质。() A. 广泛性 B.有效性 C.倾向性 D.稳定性 5.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具有特定的内容,趋向一定的活动目标。这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所发挥的功能。() A. 发动 B. 选择 C. 强化 D. 维持 6.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理论属于_____________理论。()

A 动机理论 B 归因理论 C 本能理论 D 认知理论 7.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的归因理论。()A.Weiner B.Heider C.Jones D.Kelley 8.唯心论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是。() A.重视大脑的存在而忽视精神的作用 B.精神控制了大脑 C.精神与大脑产生交互作用 D.重视精神的存在而忽视大脑 9.近年来研究运动损伤的主要心理因素不包括下面哪一项。(D) A 人格因素 B 应对资源 C 应激源史 D 兴奋剂 10.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信息的。() A.指向 B.集中 C.意志努力 D.指向和集中 11.在完成决断的数量少、备选范围比较狭窄、速度要求不快的运动技能,其适宜的唤醒水平就。() A. 比较高 B. 非常高 C. 比较低 D. 非常低 12.下列哪种训练属于自生训练。() A. 放松训练 B. 系统脱敏训练 C. 肢体发暖训练 D.生物反馈训练 13.是指以内心体验的形式,表象自己正在完成各种动作。() A. 视觉表象 B. 动觉表象 C. 内部表象 D. 外部表象 14.心境状态是一种。() A. 认知过程 B. 情绪状态 C. 注意状态 D. 意志过程 15.注意对运动表现的主要作用是。() A.选择信息 B.加工信息 C.激活 D.唤醒 16.下面哪一选项不属于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阶段。(D) A 否认 B愤怒 C 抑郁 D兴奋 17.归因理论是对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 A.行为 B.自我效能C.动机 D.成就感 18.学习目标定向是_____________。() A 适应性的 B 主观的 C 非适应性的 D 非主观的 19.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是由Triplett于年完成的。() A. 1901 B. 1896 C.1905 D. 1898

体育心理学题库(与课本配套复习资料)第七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良好的心里个性特质和稳定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情绪、人格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4.关于体育锻炼与情绪关系的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5. 体育锻炼对情绪影响的最早理论研究是詹姆斯和朗格提出的情绪学说。 6.着名的情绪心理学家坎农将其的理论归纳为刺激情境-身体反应-情绪体验。 7.以特殊的锻炼方式影响人类情绪的首次尝试,是雅各布森提出用渐进性放松法来干预焦虑情绪。 8.列出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血压、心率、皮肤电。 9.列出与健康体能有关的三个指标: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耐力。 10.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假说有:氨基酸神经递质假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脑内神经肽假说、心血管健康假说。 11.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假说有:心境状态改善假说、注意力分散假说、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

心理控制感假说、运动愉快感假说。 12. 注意力分散假说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分散对当前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消极情感得以发泄,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 13. 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4.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个人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15.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特征。 16.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健康信息理论、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跨理论模型。 17.跨理论模型分为5个不同阶段:前意向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 18、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认知过程,它在阶段变化的早期比较重要;二是行为过程,它主要应用于阶段变化的后期。 19.根据HBM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意识,或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且感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20.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 21.目前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对一的方式、小群体干预、社区范围的活动、政策干预。 22.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情境安排、积极反馈、 目标设置、决策评定、社会支持。

《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1章绪论 1. 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侧重点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体育心理学强调研究体育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锻炼心理学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的作用 2.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p15-17)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的任务: 1)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2)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3)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4)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 1) 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 2) 运动项目的性质 3) 进行实验控制的难易程度 3. 运动心理学之父:1923年,格里菲斯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4. 社会促进效应:特里普利特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学问题的人,于1897年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关于社会促进效应的论文。 第2章运动活动的动机 1. 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好强化作用。 分类:①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③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④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主观内部的动机 外部动机:指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客观外部的动机 2. 动机的三个理论: 1) 成就需要理论:由默里提出的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志向方面的差异。在任何有竞争或有评价、比较的场合,成就需要程度高的人都会尽力争取比别人做的好。 2)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内部动机以人的能力需要和自我决策需要为基础,任何影响能力感和自我决策感的事件都可以影响人的内部动机。每一件事均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结构主义把心理区分为三个心理要素,即感觉,表象和情感。 3.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就是确定刺激—反应之间可以预测的关系。 4.美国的格里菲斯博士被认为是现代运动心理学的先驱,他是第一个系统地进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亦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5.心理学,体育科学与体育运动实践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被认为是运动心理学的科学方向、学派体系和职业化的基本要素。 6.弗洛伊德最初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7.心理内核是人格的核心部分,也就是真正的自我,而不是自己希望他人认为的自我。 8.德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向性和神经质,后来又加入了第三种特质:精神质。 8.阿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归纳为三类:即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10.人格的各种特质都是先天和后天环境与学习相互作用的结果。 11.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又可以称作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又可以称作诱因。 12.按动机的来源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内部运动动机和外部运动动机。 13.按动机的指向性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直接运动动机和间接运动动机。 14.成就动机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两种与成就有关的动机,一种是获得成功的动机,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4.维纳于1972年提出了归因的二维模式,这两个维度是稳定性和控制点。 15.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同一注意的两个方向。 16.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17.大脑额叶在保证有意识。持久的集中注意中起着重要作用。 18.运动心理学家奈德弗认为注意包括方向和广度两个维度。 19.心理唤醒是个体对自己身心激活状态的一种主观体验和认知评价。 20.Spielberger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制焦虑两种。 21.个体在赛前出现的竞赛状态焦虑被称之为赛前状态焦虑。 22.倒U曲线理论是解释唤醒与运动表现关系的最著名的理论假设之一。这一理论假设源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23.最佳功能区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汉宁提出来的。 24.构成运动技能的两个主要因素是认知要素和运动要素。 25.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论闭锁回路理论和图式理论。 26.一般把反馈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 27.评价学习的效果,应该吧着眼点放在保持测试或者迁移测试。 28.体育运动不仅是身体的运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是身心统一的运动。 29.根据心理训练开展的时间,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临赛心理训练。 30.根据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心理过程训练和心理状态综合训练。 31.心理技能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学习阶段,练习阶段和应用阶段。 32.一般心理训练是培养和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北京体育大学考博运动心理学试题

北体考博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任选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空间知觉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简述自生放松方法和渐进放松方法的差异。 3、简述教练员的强制影响力和自然影响力。 二、论述题(任选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论认知评价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试论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3、试论采恩斯社会促进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008年北体考博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任选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运动知觉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简述警觉和警戒的差异。 3、简述伯克维茨的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 二、论述题(任选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论主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在北京奥运会中的意义。 2、试论自我效能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3、试论焦虑方向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009年北体考博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任选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相互关系。 2、“大赛之前逛公园”使用的是哪种类型的比赛情绪调节方法?请简要介绍另外两种同类型的调节方式。 3、简述多维焦虑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启示。 二、论述题(任选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论模拟训练的核心思想、主要作用和具体做法。 2、试论身体活动产生积极心理效益的原因。 3、试论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2010年北体考博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任选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动机的目标定向理论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与作用。 2、简述躯体焦虑与认知焦虑的区别及这种分类方法的作用。 3、简述解释表象训练机制的符号学习理论,并指出其不足之处。 二、论述题(任选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述请依照费德勒关于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谈谈如何做好一个球队的主教练。

第10章《运动心理学》考点

第九章运动心理学知识点 一、名词知识点 1.目标定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作、提高能力为目标,意在发展个人能力;有些学生则视他能否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能力,认为有炫耀机会就积极,可能显示“低能”时就逃避,甚至投机取巧。前者的目标定向称为任务参与型,后者的定向称为自我参与型。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过分强调成绩的名次。2.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3.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动力。 4.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5.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只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6..表象:是一种不需要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人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7.运动表象:指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境。 8.表象训练: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 9.技能迁移:是指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掌握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影响。 10.焦虑:是个体字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11.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12.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13.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14.渐进放松训练:是利用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并辅以深呼吸和表象来调控人们紧张情绪的一种训练方法。 二、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考点 1.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2.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学习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情绪愉快稳定、适应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自我调空能力。 3.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的设置应遵循的条件是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4.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 5.在体育运动情景中,对运动表现影响更大、更为直接的是状态焦虑。 6.心理技能分为一般技能和专门化技能。 7.倒U形假说最初是耶克斯·多德森提出来的。 8.影响人们坚持体育活动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个人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因素。9.动作技能包含(心理过程)和(技能操作过程)两部分。

运动心理学第4章复习题.循环机能

第四章循环机能 名词解释:自动节律性:自动节律性是指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的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P83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P83 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P83 心力贮备:又称心脏泵血功能的贮备。指心脏在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下,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心力贮备可用最大心输出量与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之差值表示。健康成年人安静时输出量为~5升,剧烈运动时最大心输出量25~35升,即心力贮备为20~30升。心力贮备包括心率贮备和每搏输出量贮备。) 血压: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P90 心电图:用导引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P86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舒张或收缩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减压反射: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传入冲动分别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后,一方面使心迷走中枢的活动加强,另一方面又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活动减弱。这些中枢通过改变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兴奋性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其总的效果是使心脏的活动不至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减压反射。P99 思考题: 1.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心输出量的P84 PPT:①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心率加快和每搏输出量增多都会使心输出量增加。 但心率超过140-150次/分时,因心室充盈不足,而心输出量下降。

《运动心理学》试卷习题2.doc

习题三 %1.运动技术训练中心因素及心理定向的意义 1.知识点内容: (1)运动技术训练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2.习题 1 ?是非判断题 (1)运动技术训练,从心理学角度來说,就是在人脑皮层上建立起合理的动力 定型 结构,是有意识地使动作获得自动化的过程 (2)运动员运动水平包括技术水平、战术水平和身体索质情况,其中身体索质是第一位的 (3)运动员掌握以力量和高度对抗为主的篮球技术,除具备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夕卜,还需具备勇敢、顽强、果断等意志品质 (4)运动技术系指充分发挥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合理而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2.单项选择题 (1)运动技术训练,从心理学角度來说,就是在大脑皮层上建立起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是有意识地使动作获得()的过程 A整体化B连贯化 C 一体化D自动化 (二)知识点内容(2) 心理定向在运动技术训练中的作用 1.选择填空题 (1)()的心理定向是运动员在练习过程屮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用力的意向上 (2)()的心理定向是运动员在练习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人限度地发挥速度上_ (3)()的心理定向是运动员在练习屮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发挥速度和用力上A速度型B力量型C混合型D空间型 2.是非判断题 (1)心理定向是指动作开始以前和完成动作过程屮心理的准备状态和注意的指向性(2)在速度力量练习中,混合型的心理定向冇助于形成冇效的动作定向结构 (3)田径的跳跃技术有吋变得不合理是因为运动员的力量型心理定向所致的 %1.运动知觉及其在运动技术训练中的作用 知识点内容:(1)运动知觉概述 1.是非判断题 (D排球运动员对对手发球的抛球动作、击球动作以及球的飞行路线的知觉被称Z为主体运动知觉 (2)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外界事物和人B身运动状态的反映 (3)人对口身运动的主体知觉,是以机体的骨骼和肌肉活动所引起的动作为对彖的(4)体操运动员的躯体知觉属于运动形态知觉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类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以及能力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三大方面,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控制行为、克服困难的过程 2.个性差异 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稳定性: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觉知与体察: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运动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内容: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过程及人的个性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竞技运动领域:心理评定,心理选材,心理训练 2.体育教育领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心理健康 3.大众健身领域: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动机: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动机作用: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起动、调节、维持和制止的作用。1.选择行为的定向功 能2.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3.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4.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动机理论: 1.认知评价理论:每一事件均具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关的控制功能和与能力感 相关的信息功能。 2.自我效能理论: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 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3.目标定向理论:分为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前者关注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后者关注自 己与他人相比的成绩。 ●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 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成分:生理唤醒;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担忧的认知表征 原因:三不知,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不知道别人期望自己做什么,不知道最好的行动方针是什么 分类: 状态焦虑: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特质焦虑:一种人格特征,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躯体焦虑:焦虑的生理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认知焦虑:焦虑的认知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 一、说明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教育硕士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当前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改革。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具体而言,这门课程需要考虑诸如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训练和竞赛心理、一般心理训练方法和特殊心理训练方法、运动员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心理学基础等问题。运动心理学还需研究竞技运动对运动员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一些相关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二)编写依据 依据国内外权威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 (三)目的任务 通过学习运动心理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主要心理现象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培养学生将静态的和分析性的书本知识运动动态的和综合性的训练和比赛实践中的技能知识;利用心理学在“人文学科”中的特定位置和独特作用,训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比赛心理习惯和行为,形成良好的专业心理素质;掌握教练员在日常运动训练所必要的运动心理学知识,为将来做一个合格的教练员做心理准备。 (四)课程类别 专业核心课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体育运动中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特点及其规律;运动技能学习;运动训练中的心理学问题、运动竞赛中的心理学问题;体育运动中管理心理学的问题;以及简易体育运动心理学测试方法。 第一章运动心理学总论 1.心理学概述 2. 心理的实质 3. 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4. 运动心理学实验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认知过程 1. 感觉、知觉与体育活动 2.表象、想象与体育活动 3. 思维与体育活动 4. 记忆与体育活动 第三章体育教学中的情绪和情感 1. 体育活动中的情绪概述 2. 体育活动中的意识状态 3.体育活动与注意 第四章个性与心理选材 1. 个性概述 2.个性倾向性 3.个性心理特征 4.运动员的心理选材 第五章运动技能学习 1.运动知识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 2.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 第六章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1. 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2. 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3. 运动员技术训练中思维活动的特点 第七章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1.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概述 2. 动员的常用心理训练方法

运动心理学

心理学基础 1. (选择题)个体心理结构:(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个性差异——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P6 2.(选择题)心理学诞生: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P9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基本需要 (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P69 4.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超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P72 5.(简答题)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⑴该理论对效能信息、效能期望、行为及思维模式的关系做了概括:效能信息决定着效能期望,效能期望进而影响着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P88 ⑵四种因素影响效能信息: 行为成就、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效能信息、效能期望、行为及思维模式的关系——P88 6.(名词解释)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7.(简答题)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P108 8.注意的分配测试:双耳分听(带双字的选项) 9.(名词解释)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与知觉一起背) 10.(选择题)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的关系:反比关系——P116 11.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P117 12.感觉的相互作用:尖锐声音(听觉)使人起鸡皮疙瘩并产生冷觉。 由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产生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现象——联觉——P117 13.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P117 14.(简答题)知觉特性:(1)整体性(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P119 15.(名词解释)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

一、名次解释 1.应激:在出乎意料紧张请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2.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应。 3.心理健康:即人对内部有安定感和自信心,对外能以社会上工人的形式进行反映。 4.感觉:在事物的直接影响下,脑对于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心理技能训练训练:训练运动员为完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心理因素得到稳定地加强和提高,并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以便在训练和比赛中促进身体和技战术水平得到正常或超常地发挥。 6.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知的事情形象的反映。 7.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8.动机:使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9.归因:是人们对于已发生事物结果原因解释。 10.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人物所持的信心和期望,以及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认识。 11.应激:在出乎意料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12.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应。 13.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部分属性的反应。 14.心理健康: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和自信心,对外部环境能从社会上公认的形式进行反应,对不正确的能进行积极的反抗。 15.心理技能训练:有生的,有计划地对训练有素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训练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 二、填空题 1.构成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体系包括心理、体能、技术、战术。 2.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1879 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的心理实验室。 3.传统的四分法把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5.情绪的两极性是指增力性,和减力性。 6.注意是指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7.行为主义学习观代表人物桑代克的核心理论是联结。 1.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2.联结主义学习论的代表人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三个规律:学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3.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4.根据情绪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强弱程度,一般把它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5.思维的两大特征是间接性、概括性。 6.观察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 7.动机产生的条件是:需要、诱因。 8.人的心理实质是脑的机能和客观现实的反映。 9.技能形成的途径是通过练习获得的。 10.人的动力调节系统是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以个人的需要为基础,由动机、兴趣、态度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