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地理学重点

人口地理学重点

人口地理学重点
人口地理学重点

1、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口发展过程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2、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人口—自然资源和人口—生态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系统;人口—科技文教系统。

3、进入70年代以来,人口地理学的特点:空间人口学的兴起;实用性的加强;重视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

4、封建社会人口缓慢的原因:阶级矛盾的发展;气候的变迁;战争和疾病。

5、中国从远古到新中国诞生的人口和人口地理演变过程,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a.人口增长缓慢。(高出生率、高死忙率、低增长率);

b.人口数量周期性的巨大波动。(根本原因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基本矛盾所必然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它直接造成朝代兴衰更替,危机的每一次爆发,都会使社会生产力包括人口遭到惨重损失)

c 人口分布的凝固和突变。(纵观旧中国几千年的人口发展史。人口增长的缓慢或停滞期,一般就是人口分布的凝固期,一旦人口大幅度减少,其分布就会发生一次突变,这可说是一个普遍规律)

6、人口必须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P42

7、生态系统失衡表现:环境污染;废料激增;气候恶化;土地退化;植被减少;物种消失。

8、自然资源承载力:从生态上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损害资源再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某一时期内人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其自热资源和生态系统可以稳定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9、土地承载力:就是按照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在保持生态系统再生产能力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范围的土地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10、单位面积土地承载力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气候生产潜力;人的技术经济投入;人均消费水平

11、计算土地承载力的方法:

首先,对一个地区确定中远期的土地利用结构,主要是确定农、牧、渔三项用地,其中最重要的又是确定粮食种植面积。

其次,根据历年的农、牧、渔各业的单位面积产量,用罗辑斯蒂曲线或平滑指数法等作中远期前景预测,其结果经专家评议后进行适当调整。

第三,计算中远期农、牧、渔业总产量,主要是粮食产量。

最后,分别按人均占有400KG(小康水平)和500KG(中等发达水平)计算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12、人口再生产,亦称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这个总体由许多的个人组成,每时每刻都有人在经历着出生或成长、死亡的过程,生命不断更迭。作为其总和的人口也一刻不停顿地延续发展着,这个过程就是人口再生产。

13、出生人口的主要几个指标:a 人口(粗)出生率:一个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地区活产婴儿数同平均人口数的比率。b 育龄妇女生育率:指15~49岁的全体女性人口,而不考虑其婚姻与生育状况。(生育率的具体指标有:一般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总和生育率)。

14、影响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因素有: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政策(鼓励生育、节制生育);婚姻家庭状况;医疗卫生事业的水平;其他社会因素(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

15、死亡人口主要几个指标:a 人口(粗)死亡率:为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地区死亡人数同平均人口数的比率。b 年龄别死亡率:是一个时期内某年龄(组)的死亡人数同该年龄(组)平均人口数的比率。c 婴儿死亡率:为一个时期内不满周岁死亡的婴儿同全部

活产婴儿数的比率。d 死亡人口平均年龄:为一个时期内死者年龄的总和同死亡总人数的比值。e 平均预期寿命:为根据年龄别死亡率计算出来的假定一批人的平均死亡年龄,这一批人可以是0岁组,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年龄组。f 标准化死亡率

16、影响人口死亡水平的主要因素:生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形。,尤其是海拔高程是又一个影响人口死亡水平的因素);经济和科技因素;社会因素(最极端的表现形式是战争)。

17、根据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以及其他人口指标,一般可以再世界上划分以下几个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18、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地位静止阶段;绝对衰减阶段。

19、几种人口转变的国家模式:

a 西北欧模式:自发的,伴随经济发展而转变

b 日本模式:采取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故人口转变速度快,势头猛

c 中国模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大体同步进行。但局部地区或部分人群观念转变稍稍落后,少数的则明显滞后

d 印度模式:生育控制因素较弱,效果不明显

20、人口的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21、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出生婴儿性别比;两性死亡率或保存几率的差异;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较为老化者,出生率低,少年儿童比重小,平均寿命长,均会降低总人口的性别比;相反,人口较为年轻者,出生率高,少年儿童比重大,加上其平均寿命较短,不利用女性充分发挥愈往高龄相对于男性保存几率愈大的优势,因此其总人口性别比都比较高);人口迁移。

22、度量和分析人口年龄结构主要的指标和方法:

a 人口比重(或人口系数):少年儿童、老年等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 老少比: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之比率。

c 抚养比:少年儿童人口或/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力年龄人口之比率。

d 年龄中位数:为把人口总数分成以上、以下两等份的年龄值。

e 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年轻型塔形下宽上尖,呈典型的金字塔状,如也门;成年型塔形较直,仅顶部急剧收缩,如中国;老年型塔形下窄上宽,成矩形甚至钟型,如瑞典。

23、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适龄人口的规模和比重及其与被抚养(从属)人口的比例关系上);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4、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

25、人口身体素质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疾病及次健康状态;某些身体素质指标正朝向消极方向演化;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的危害;人口素质的逆淘汰和不良遗传基因的累积。

26、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人类生物学因素(自然因素和遗传、变异等);社会经济因素;地理环境因素。

27、劳动力人口,或劳动力资源人口:指的是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一部分人,而不涉及其参与劳动与否。

28、经济活动人口:指在某一年龄下限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由从业(就业、在业)人员和失业(待业)人员两部分组成。

29、人口经济活动率或参与率:指经济活动人口同总人口数的比率。

人口的从业率:指从业人口同总人口数的比率。

30、影响人口经济活动率的因素:

首先,它和经济文化、社会福利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有关。

其次,人口的经济活动率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社会习俗等有关

第三,年龄结构对按总人口计算的平均经济活动率很有影响,但年龄别经济活动率则与之无关。

31、产业结构的国家类型:

第一类国家,其工业化尚未开始,经济活动人口的产业结构与古代没有实质性区别,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极大。

第二类国家,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经济活动人口的产业结构与古代相比已发生一定变化,但第一产业仍占绝对优势。

第三类国家,处于工业化的中途,生产力水平有明显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美国的10%左右,经济活动人口的产业结构与古代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降至50%上下,一条腿已跨进工业社会。

第四类国家,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美国的20%左右,第一产业明显地退居次要地位,二、三产业则上升为主导部门。

第五类国家,其工业化已经完成,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比重降至很低或极低,第二产业比重在达到峰值后也趋于回落,而第三产业则逐步占据绝对优势。

32、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里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33、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34、农业人口密度: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土地面积为基数计算的,其中既包括了生产性用地,如耕地、牧场等,也包括了难以利用的土地,如高山、荒漠等,常住居民实际上只能占据其中的一部分。

35、营养密度:一个国家和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比较密度:一个国家和地区单位农用地上的人口数量。

36、人口地域分布的一般规律:人口分布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人口分布是扩散和聚集的对立统一;人口分布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

37、人口地域分布的趋向性:趋向暖湿地区;趋向低平地区;趋向岸边。

38、主要的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39、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人口主要分布于较为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呈密切的负相关。40、影响人口地域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体,土壤、地质和矿产资源);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

41、人口的迁移流动:指的是人的居住位置发生而来跨越某一地区界限的空间移动。

42、人口迁移的理论与模式:拉文斯坦迁移法则;“引力模型”;推—拉理论;成本—效益理论;流转理论;发展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

43、人口迁移形成机制或主要影响因素:经济性迁移;社会性迁移;不同迁移原因的人口结构差异。

44、各种类型的人口迁移运动,特别是永久性移民,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对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对人口素质的影响。

45、从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人口迁移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46、迁移的形式:永久性国际移民;劳动力输出;难民。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作业

贵州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人文地理学基本问题》公选课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姓名:邹磊 学号:4201210000429 专业方向:民族文化与旅游 ----------------------------------------------------------------------------------------- 论文成绩:评分人: □95: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85: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 □75: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60:语言表达较差,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内容不够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逻辑性较差,没有个人见解;占有资料较少,时效性较差;有部分内容与他人成果雷同。 □不及格:不予评论。

浅析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中文摘要】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很重视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要实现国家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土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保护和发展土家族文化是实现国家关于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途径,老一辈的土家族文化研究者,例如陈国安、严天华等都对现代化进程中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做过细致深入研究。可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以前研究的理论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前人工作的总结结合现实情况认为,政府应该在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少数民族技艺传承人应该起到传承与发扬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城镇化;工业化;问题;措施 【Abstract】Party and state leaders have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especially since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Tujia 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o the protection anddevelopment Tujia culture Tujia culture of the countries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in an important way,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researchers, and Guoan, Yantian Hua are Tujia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depth protection work done Research. However,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previously studied theory increasingly unable to meet the real need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ummary of previous work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work, minorities skills the heritage people should play Inheritance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Keywords】Culture of Tujia nationality;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problems; measures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贵州省是土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所以要研究土家族文化,我们一定要重视对贵州省土家族的重视。贵州省土家族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已经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生动局面。可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土家族文化发展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1.1优秀民族技艺无法得到有效传承 1.1.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文件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指明“保护”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有价值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地延续下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一些都市文化的冲击,现在年轻人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小,年轻人脱离以前的生活区域进入城市生活感受不到民族文化的氛围,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原先那片土地上诞生的、传承的民族民间文化并没有带入到他们新的生活,另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 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J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

人口地理学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课程名称:人口地理学 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学院 年级:2014级 学号:2014210034 姓名:孔晓刚

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 孔晓刚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我国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其影响意义之大不言而喻。对此,笔者在本文根据我国这一最新人口政策结合相关新闻报道和学者研究并加入自己的一些观点从其开放的背景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该政策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人口政策调整、人口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 引言 实行“全面二孩”政策是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和完善。事实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施以来,一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最新发布的“全面二孩”政策,是现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全面二孩”政策下,一般来说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两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双胞胎或多胞胎,就不能再生第二胎了;超生仍然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还要缴纳社会抚养费。 之所以现阶段我国只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而不能全部取消生育限制,与我国现阶段人口规模仍然极为庞大,全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别大,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非常严峻等问题息息相关。此外由于目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政策的调整不仅对国内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对正个国际社会也会带来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背景与影响的探讨分析研究也有着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人口地理学经典问题

一、简答题 1、社会属性对于人口再生产的影响表现于哪些方面? 答:1)婚姻制度和家庭的存在 2)阶级关系的制约 3)社会意识、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作用 4)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2、简述一般生育率与粗出生率之间的关系 答:1)粗出生率是一般生育率与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的乘积。 2)粗出生率是指某一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一地区出生人口数与平均人口数之比;一般生育率指某一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一地区出生人口数与同期育龄妇女平均人数之比,其充分的反映了一定时期一个地区育龄妇女的生育强度和水平。从它们的定义和计算可以得出两者之间关系。 二、论述题 1、阐述你对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理论之科学性的 评价 答:1)我认为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理论是科学的,但是仍存在一些瑕疵。 2)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理论包括: ①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基本被死亡率抵消,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③后期扩张阶段在死亡率继续下降的同时,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 长势头趋缓 ④低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均降至低水平,人口出现零增长 ⑤绝对衰减阶段出生率极低,死亡率因人口老龄化而回升,人口出现负 增长。 五个阶段中前四个阶段已经受到实践的证明,得到广泛的认同,因而是科学的;第五个阶段在一部分发达国家也已出现,暂时是科学的,但是它是

否会成为全球性的长期趋势,还有待考证,因为若长此以往,必不利于国家及社会的稳定,为了国家及社会的进步,政府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减缓或避免该阶段的出现。 2、人口转变过程中人类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意义将如何体现? 答:1)人口转变过程中人类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实行了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大大缩短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时间; 2)实行控制人口政策,少生、优生,控制了人口数量,优化了人口的自然结构; 3)有利于维持人口总量稳定,减轻资源压力。控制人口数量,推迟了第60亿位人口的诞生,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人口总量,大大减轻了各类资源的压力; 4)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控制人口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压力及人地矛盾,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 5)有利于劳动就业。实行控制人口政策,可以使每年进入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从而有利于劳动就业; 6)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实行控制人口政策,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和技术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的目的。

东北师范人文地理学16秋在线作业1汇编

人文地理学16秋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柯恩在其1973年出版的《分裂世界中的地理与政治》一书中把世界分成两个等级的类型区,第一等级是世界性的,称之为()。 . 地缘经济区 . 地缘政治区 . 地缘战略区 . 地缘贸易区 正确答案: 2. 在人地关系理论中,()由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Pry?Roxy,1880—1947年)提出。 . 人地相关论 . 人定胜天论 . 适应论 . 环境决定论 正确答案: 3. 语言的分界经常与自然环境有关,下列哪个山脉()是法语和西班牙语的界限。 . 阿尔卑斯山 . 比利牛斯山脉 .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 乌拉尔山脉 正确答案: 4. “谁控制陆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是哪位地缘政治学家的名言()。 . 克莱因 . 马汉 . 斯皮克曼 . 柯恩 正确答案: 5. 美国地理学家M.I.格拉斯纳根据领土大小对当今世界上的国家作了分类,其中面积在15万-35万平方公里的为()。 . 小国 . 中等国 . 大国 . 特大国 正确答案: 6. 从购物行为方式上,()消费者也可以说是情绪型消费者,他们的购物行为不定形,具有随机性,这类消费者购物行为空间变化较大。

. 马歇尔消费型 . 巴甫洛夫消费型 . 弗洛伊德消费型 . 维布雷宁消费型 正确答案: 7. 美国学者()在《区域科学导论》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韦伯、廖什等人的区位理论,对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用专门章节论述了区位决策问题,建立了报偿矩阵。 . 森普尔 . 苏尔 . 哈特向 . 艾萨德(W.Isr) 正确答案: 8. 首位度是是一国或某一地区最大城市与()城市人口的比值。 . 第三位加第二位 . 第二位 . 最后一位 . 第二位加第三位加第四位 正确答案: 9. 城市地域结构中的()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H.Hoyt),对36个美国城市住房租金进行研究后,于1939 年提出的。 . 同心圆模型 . 多核心模型 . 扇形模型 . 点轴模型 正确答案: 10. 在地缘政治学说中,“多极世界”模型的代表人物是()。 . 克莱因 . 马汉 . 斯皮克曼 . 柯恩 正确答案: 人文地理学16秋在线作业1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1921年美国地理学家奥隆索以城市的专门化职能作为分类依据将城市分为行政城市、生

人口地理学作业

第五章人口、性别和年龄 一.人口的性别结构及意义? 答:(一)性别结构:人口的性别构成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自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二)意义: 1.性别构成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人口的基本构成之一; 2.性别是人的最基本、明显、恒定的特征之一。对于一个社会的人口状况而言,性别结构在其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3.人口性别构成对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人口自身的增长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 4.性别构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因为许多行业或职业对于劳动者的性别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要求; 二.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1.出生婴儿性别比; 2.两性死亡率或保存几率的差异; 3.外界因素的干扰,出现在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意识; 4.战争的影响,使得性别比下降; 5.人口的年龄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对总人口。的性别比结构影响很大。老龄化国家,出生率低,人口性别比较低;年轻型人口国家,出生率高,人口的性别比较高。年龄结构对婚龄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 6.人口迁移,迁入人口中男多于女者,迁入区性别比上升,反之则下降;迁出人口中男多于女者。迁出区性别比下降,反之则上升。 三.简述世界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区差异。 答:1.发达国家:较早完成了人口转变,出生率低,老龄化程度深。平均寿命长,性别比较低; 2.发展中国家:出生率高,人口偏于年轻化,加上重男轻女意识比较浓厚, 故性别比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四.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特点及负面作用。 1.变动特点:峰谷相间。 2.负面作用: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各种社会设施的合理配置;还增大 了婚姻配偶年龄选择上的不平衡—独身、早婚。 五.如何面对我国老龄化到来这个现实问题? 1.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发扬中华民族尊老孝道的传统美 德,是解决老龄化的重要途径;

人口地理学学期末水平检测

人口地理学学期末水平检 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人口地理学学期末水平检测 论述题(5×20分=100分) 1.论述人口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及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现象的地域特征、空间差异、区际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任务:第一,在于揭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的内在联系;第二,论证人口数量、质量、分布、增长、迁移、流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的相互关系;第三、研究城乡人口迁移、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规模、速度、途径及城镇人口合理布局等问题,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提供依据。 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世纪以前,人口学思想的萌芽阶段。主流思想认为人口是国力和财富的象征,人口的增长得到鼓励。代表人物及思想有:国内:1、战国时期的法家商鞅的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的思想。“民胜其地者,勿开;地胜其民者,勿来。”“制士分民之律。”即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按一定的比例,合理分布人口。2、思想家管仲的发展人口的思想。“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主之本也”。3、孔子提出的“惠民”、“安民”、“富民”主张。 国外: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圈”,“适度人口思想”。柏拉图设想了“理想圈”,将人分为不同的等级,提出了资产阶级原始的“优等生”。在理想圈里,共分为三个等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保卫国家的军队和卫士、供给国家物质财富的手工业者和农民。英国的托马斯.曼认为“人口密度大,人口众多是国家富强的源泉”。法国的巴蒂斯特.柯尔培认为“人口增加,国家征收的税收也增加”。英国的威廉.配第认为“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第二个阶段: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人口的力学研究和发展的起步阶段。内容主要限于人类地理和人地关系,期内人口地理的奠基人有:得过的拉采尔:1882年出版《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人类生存空间的概念。还就自然环境对种族和民族发展、人口迁移以及人类居住的聚落形式和分布的制约关系进行了论述。法国的白兰士及其弟子白吕纳:白兰士提出“人地相关论”的思想。白吕纳与1910年出版《人文地理学》,明确指出人口分布、劳动地理等人文地里的重要内容。 第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1953年,人口的力学作为地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孕育阶段,期内研究成果增多。国外有:日、苏、法等第一次出版了人口地理学专着、世界及国别人口地理,论述人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着作。中国有:竺可桢、胡焕庸等,如胡焕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人口的李分界线,及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1949年

西南大学《人口地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判断题]1、欧洲的人口转变属于社会自发转变模式。 参考答案:正确 2:[判断题]2、在世界各国之间,人口密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完全成正相关。 参考答案:错误 3:[判断题]3.印度教是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 参考答案:错误 4:[判断题]4.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 参考答案:错误 5:[判断题]5、热带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是高原和山地 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6、如果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塔形为下宽上尖、呈典型的金字塔状,可以判定该人口年龄结构属于老年型。 参考答案:错误 7:[判断题]7、人口学因素是造成地区人口分布差异的直接因素。 参考答案:正确 8:[判断题]8.一般生育率是指一个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地区活产婴儿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率。 参考答案:错误 9:[判断题]9.单一从事家务劳动者不属于经济活动人口。 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10.马克思认为古代的强迫移民的性质是生产力压迫人口。 参考答案:错误 1:[论述题] 1.什么是人口性别比?21世纪中国人口性别比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你认为应采取什么对策?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与原因是什么?要提高迁移率,推动城市化进程,我国需要着力克服哪些阻碍迁移的中间障碍因素? 参考答案: 1.要回答性别比的概念是什么?然后分析我国在未来二三十年性别比失调导致的社会经济问题;最后,请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应对之策。 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迁移的规模、方向等) (2)迁移的原因 (3)什么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中间障碍因素 (4)我国要提高迁移率,需要克服哪些中间障碍因素?

人口地理学概论读书笔记

人口地理学概论(张善余) 张宜镠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口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内容 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专业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人口学之间的 一门边缘学科。人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人口发展过程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促进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 就人口自身而言,主要由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4个方面构成。对人 口数量、规模、发展速度和人口再生产的研究,显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此外,人口的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人口--自然资源和人口--生态环境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上都存在着或面临着种种问题,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其关系亦非常密切。此外,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依赖性还表现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上。 (三)人口--社会经济系统 该系统内容很广,而核心就是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这既涉及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 也包括它的结构和分布。 (四)人口--科技文教系统 科技文教的发展直接制约着人口的素质。 第二节人口地理学发展概况 它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世纪以前,主要属于与人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的积累阶段,对之进行的归纳和分析只是少量的和初步的。 第二个阶段是从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仍属于人口地理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它还没有从一般的人文地理学中独立出来,内容主要限于人类地理学和人地关系。 第三个阶段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年。这是人口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孕育阶段。 第四个也就是目前所在的阶段,起始于年美国地理学会。1、空间人口学的兴起2、实用性的加强3、重视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4、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 第二章人口的发展 第一节世界和中国人口发展简史 一、世界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史前时代增长极为缓慢、时空分布极不平衡 (二)古代和中世纪与一比有所加快,与近现代比,其社会和人口发展封闭、停滞、凝固等特点是非常显著的。

人文地理学复习

人文地理复习参考题 第一章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2.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其中社会性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体现:①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它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因素。②其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研究要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 第二章 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 特征:(1)是双向的,但有主次之分(2)有选择的(3)在传授、接受过程中,会掺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当时当地的情况情况进行理解。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答:(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和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影响地域文化;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了人文景观。 4.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答:它们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 其中,文化区是文化的空间现象,而文化扩散则是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即为文化生态研究内容之一。文化整合,则是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景观就是文化现象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即是从各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

东师-人文地理学19春在线作业21答案

人文地理学19春在线作业2-0005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日语 B.汉语 C.英语 D.西班牙语 正确答案:B 2.()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的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A.经济条件 B.地理条件 C.营养水平 D.生活方式 正确答案:B 3.从购物行为方式上,()消费者也可以说是情绪型消费者,他们的购物行为不定形,具有随机性,这类消费者购物行为空间变化较大。 A.马歇尔消费型 B.巴甫洛夫消费型 C.弗洛伊德消费型 D.维布雷宁消费型 正确答案:C 4.据考证,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该书全文虽只1200字,但全面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特征。 A.《水经注》 B.《元和郡县图志》 C.《禹贡》 D.《汉书·地理志》 正确答案:C 5.在地缘政治学说中,“多极世界”模型的代表人物是()。 A.克莱因 B.马汉 C.斯皮克曼 D.柯恩 正确答案:D

6.在人地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A.人地相关论 B.人定胜天论 C.天人合一论 D.环境决定论 正确答案:D 7.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 A.麦加 B.麦地那 C.巴格达 D.耶路撒冷 正确答案:B 8.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是(),以刀耕火种和游耕作为主要特点。 A.原始农业 B.传统农业 C.现代农业 D.航天农业 正确答案:A 9.美国地理学家M.I.格拉斯纳根据领土大小对当今世界上的国家作了分类,其中面积在15万-35万平方公里的为()。 A.小国 B.中等国 C.大国 D.特大国 正确答案:B 10.在文化区类型中,()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A.形式文化区 B.功能文化区 C.乡土文化区 D.机能文化区 正确答案:A

人口地理学

结合人口地理学的内容谈谈对人口普查的认识我国从今年的11月1日起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与人口地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变动和人口增长的空间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研究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增长与人口构成的时空差异及其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口地理学着眼于人口现象的空间方面,人口学则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口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统计,考察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人口地理学要借助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数据和方法,具有地理学人口学之间边缘学科的性质。 而人口普查则是世界各国都把掌握准确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情况,作为科学治国和宏观决策的基础。通过人口普查,可以全面了解我国人口和住户的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基本情况。这些信息将在各级政府制定政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最终会使每个参与普查的人受益。对于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比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人口地理学与人口普查之间的基本内容非常相似,相辅相成。具体表现如下。 都注重人口数量及其地区分布 利用人口统计的成果,按照国家或地区探讨人口数量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的主次,并从发展的观点揭示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不平衡的规律性。 都注重人口构成及其分布 探讨人口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的地区差异,为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预测劳动力资源状况和消费需求提供科学依据。 都注重人口自然变动的地区差异 探讨人口自然变动的地区差异,并分析它的社会经济原因。

福师《人文地理学》在线作业二1答案

福师《人文地理学》在线作业二-0010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下列文化区属于典型的功能文化区() A.佛教文化区 B.印度教文化区 C.基督教文化区 D.儒教文化区 正确答案:C 2.《禹贡》是我国最古老的区域地理著作,全篇共分四部分,下列不属于《禹贡》的是()部分。 A.九州 B.导山 C.五服 D.职方 正确答案:D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是(????) A.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B.自然环境、人口、宗教、语言、行为 C.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增长、构成 D.地理现象、地理结构、地理单元、地理扩散、地理整合 正确答案:A 4.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提出的,他认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A.J.白吕纳 B.P.M.罗克斯比 C.H.H.巴罗斯 D.孟德斯鸠 正确答案:C 5.下列属于民俗文化的是()。 A.足球 B.服装 C.服饰 D.棒球 正确答案:C

6.下列主要信奉佛教的国家是()。 A.巴基斯坦 B.印度尼西亚 C.阿富汗 D.缅甸 正确答案:D 7.下列国家属于白色人种的是()。 A.尼格罗人 B.爱斯基摩人 C.波利尼西亚人 D.索马里人 正确答案:D 8.德国地理学家()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亚里士多德 B.冯·洪堡 C.卡尔·李特尔 D.哈特向 正确答案:B 9.下列没有拥有客家方言的省份是()。 A.四川省 B.海南省 C.湖南省 D.安徽省 正确答案:D 10.1944年,()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的兰迪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并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正确答案:A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汉语有六大方言

《人口地理学》作业答案解析

《人口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判断题 拉文斯坦认为,短距离迁移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A. V B. X .现阶段中国人口再生产处于后期扩张阶段。 A. V B. X 婚姻迁移属于经济性迁移。 (A ) A. V B. X 热带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是山地和高原,而不是平原。( A. V B. X 世界人口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平原和丘陵地带。 A. V B. X 拉文斯坦提出了人口迁移的流转理论。 A. V B. X 出生、死亡和迁移等人口学因素是直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A. V B. X 营养密度:它是指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A. V B. X 在劳动年龄人口中,靠社会救济或依附他人为生者不包括在经济活动人口之内。 A. V B. X 10、 16.200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7.5%,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属于 成年型。(A ) A. V B. X 11、 中国人口转变的模式是社会自发转变机制。 A. V B. X 12、 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 (B ) A. V B. X 13、 佛教是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A. V B. X 14、 蒙古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白色、 A. V B. X 15、 人口运动:是指人口的自然变动、 A. V B. X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的两种生产指的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 A. V B. X 17、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决定人口分布。 A. V B. X 18、 农业人口密度:它是指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A. V B. X 19、 在劳动年龄人口中,靠社会救济或依附他人为生者不属于经济活动人口。 A. V B. X 20、 发达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多属老年型。 1、 2、 3、 4、 5 、 6、 7、 9、 16、 (A) (B) (B) (B) (A) 黄褐色,头发为黑色直发。 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的过程。 (B) (B) (B) (B) (A) 。(A )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试卷(后附答案)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 答卷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直接在试题卷上答题。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字迹要清楚、工整,不宜过大,以防试卷不够使用。 4、本卷共6 大题,总分为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 、 、 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2、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 、 。 3、城市地理学:是指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下、 、 、 的科学。 4、人口 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 、 、 三个过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人口容量 2、民俗 3、城市 4、逆城市化 5、中央商务区(CBD ) 6、人种 三、简答(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2、简述大都市带的形成原因 3、简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4、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哪些新的特征?试简析其产生原因。

5、简述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6、简述民族的形成及其特征。

四、读图填写(每题3分,共6分) 1、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如图所示,其中各阶段分别为: 1) 2) 3) 4) 5) 2、读右图某城市平面图,在1-4各区域内,根据工业区位的选择因素,综合考虑,分别填入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微电子工业: ① ② ③ ④

五、综合题(第1题12分,第2题14分,共26分) 1、读某历史名城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城区布局形式属 式,城市地域结构呈 式,老城区 布局的主要 区位因素是 和 ;新城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2)在老城区中,①和③哪个形成较早?简述理由。 (3)综合分析,将图中①~④各处的土地利用方式 填入下表适当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 ○ 1 ○ 2 ○ 3 ○ 4

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课后作业习题

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课后作业习题 第一章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涵及主要特征。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势?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7、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 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4、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5、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6、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7、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8、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9、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10、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11、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2、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13、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14、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15、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16、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17、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三章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人口地理学》答案

《人口地理学》作业及答案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1.主观题论述题:什么是人口性别比?现阶段中国人口性别比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你认为应采取什么对策? 答:人口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 现阶段中国人口性别比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男女性别比达119.92,江西、广东、河南等省超过130。二是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三是人口老年化。四是人口的机械迁移带来的社会问题。流动人口的机械迁移尤其是非家庭性迁移造成“留守小孩”等社会问题。五是流动人口子女问题。六是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我国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应采取的对策:①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②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③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④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与原因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①迁移规模比过去显著增大。②迁移方向发生重大逆转。过去,人口主要由东南半壁迁往西北半壁,由沿海迁往内地和边疆,而近年则逆转为由西北半壁迁往东南半壁,由内地和边疆迁往沿海。其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与粮食的平衡不再对人口再分布起主要牵引作用,取而代之的则是资本、市场和发展区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乃是经济发展和投资水平。 3.试述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是什么? 答:影响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是: ⑴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①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任何社会中,人口的再生产都取决于物质生产方式对人口的经济需求,归根结蒂取决于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②物质生活水平高低的影响 ③赡养老人社会化程度的影响④妇女就业程度的影响⑤妇女职业差异的影响⑵社会因素的影响 ①医疗卫生事业水平 ②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愈高,其生育水平愈低;反之,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愈低,其生育水平则愈高。 ③婚姻习俗的影响。早婚、晚婚、不婚、结婚率和离婚率的高低,都会对生育水

《城市地理学》作业题及答案汇编

(9106)《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 答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1:[论述题]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如何划分?联系实际论述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影响。 二、联系实际论述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选择。 参考答案: 答一:①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②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③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④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举例说明)。 答二:(1)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小城市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

论或城乡融合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的理论依据和小城市重点论是类似的,可以和小城镇重点论合流为一类观点。大城市重点论者虽然不一定反对发展小城市,但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或唯一途径,他们积极主张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重点论和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介于两派之间,带有强烈的中性色彩。 (3)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裂的条件”。在他们看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主张尽量发展小城镇,主张工农一体化,城乡融合。②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依据。不少人认为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数目的急剧增加,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恶果。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和工业都出现了向大城市以外地区疏散的现象,表现资本主义发展走了一条弯路,中国不能重蹈发展大城市的覆辙。③有充分的国情基础。中国本来就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 (4)大城市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是:①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即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控制大城市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人为办法”,"大城市是国家的‘超级金库',是带动中小城市和乡镇快速高效发展的火车头”,"控制大城市人口的方针是脱离了财政经济利益的片面方针”。②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随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效益/成本比越来越大,发展大城市最经济。 ③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方面的种种优势。认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效益越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5)总之,关于大、中、小城市发展重点的讨论,很多是在定义概念、分析方法、约束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单就"要不要发展大城市”,"要不要发展小城镇”来说,各家所言都有合理的成分。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国家,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是由大量不同规模的市镇组成的。处在城市体系不同层次的大、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用小城镇的发展来排斥大城市的发展,或把大城市的发展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用它来排斥小城镇的发展,都不足以说服人。 (6)(联系实际阐明观点):各类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市密集地区有序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方针。 1:[论述题] 一、简述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二、简述"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 三、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四、简述"城中村”的地域特征。 参考答案: 答一:①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