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余华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论余华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2016年第39期(总第303期)

N

·素质教育·

80年代中期余华等作家在中国文坛上异军突起,

是中国当代先锋作品的知名代表。余华的作品用直面人生的写法,

把生活中最丑陋最远离理性的区域,呈现给人们,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余华笔下的暴力、血腥、死亡等描写,既是对人类的生存困难

的探索,更是对每个人不得不去面对的困境的关怀。

本论文将对余华作品中的悲剧意识进行详细剖析。

一、余华的生平经历对创作中悲剧意识的影响

余华于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于浙江杭州,一岁多的时候,

跟随家人来到海盐,在那里度过了他人生三十多年的时光。

余华的人生记忆便是从这个“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的城市海盐开

始。童年时代,因父母忙于工作,

经常对他和哥哥疏于照顾,那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窗外石板铺成的大街和远处的田野里耕作的农民。父母都是医生,医院里的血肉模糊、生离死别和哀嚎痛哭,在余华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悲剧意识的种子,最终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生根发芽。

二、余华的早期职业为创作中悲剧意识的影响

余华曾经当过牙医,热爱文学的他从未停止对心里的文学

梦的追求。辗转到了文化馆工作后,

他的文学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拾。不得不说,医院工作的经历和见闻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埋下了悲剧的种子,他的创作题材和风格与这段经历不无关系。

1987年,余华以短篇作品《十八岁的出门远行》

正式登上文坛,作品描述了一个十八岁少年初次离家所经历的挫折和收获,余华的悲剧意识初次显露便意味深长。

余华早期的作品,刻意追求超然冷俊的风格,

冷漠与残酷的悲剧意识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最早读余华的《活着》,源于由张艺谋导演、巩利和葛优担当主角的电影

《活着》,影片中那种苦难的人物和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

看完电影仍意犹未尽,忍不住又去读原著。《活着》讲述了一个生于富贵、却终贫病交加的地主少爷———徐富贵的一生。他出生地主家庭,家境优越,腰缠万贯。但是,他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沉迷吃喝

嫖赌。家败后,父母气死,他流落街头,

充当壮丁,女儿成了聋哑,儿子在给县长儿子输血中死去,妻子得软骨病离开了人世。综观徐富贵的一生,他的经历无一不是悲惨的。作者的悲剧生存形式和悲剧意识从始至终一直潜伏在人物性格里。当徐富贵在打国民党的战场上想着“老子大小也打过几十次仗,老子死也要活着”时,悲剧意识得到了升华,再悲悯的生命,再灾难的人生,也

是一场坚强的旅程。徐富贵也因祸得福,

躲过了枪子,侥幸活了下来,他觉得自己已是大福大贵了,接下来的日子并不比战争时候好过,但是他却感觉非常幸福。他们一家卑微地无意识的活法,正是反衬了他们活着的真实———好人命不长,好人命都苦。小人物活着的原始愚昧状态令人不禁悲从中来。

余华的悲剧意识到了许三观身上,与徐富贵有了不同。《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是社会底层人物许三观三十年磨难的生活

经历。每有家庭变故,许三观总以卖血来缓解危机,

直到儿子们各自组建家庭,他才蓦然发现,岁月已经夺去了他的健壮。许三

观的悲剧是隐藏在世相背后更深的悲剧,

他用出卖“生命”的方式来延续“生命”,从一开始就是被注定了悲剧色彩的人物。

许三观和他一家人的不幸,让人不动声色地从一个客观的立场上清楚地看到了现实世界中人们的那种麻木、泯灭良知以及对人性

的摧残。当“卖血救急”的好时光一去不返,

对未来灾祸的忧虑,使许三观在街头抱头痛哭起来,余华心中潜在的悲剧因素直逼人心,让人无法直视外面晴朗的天空和明媚的阳光。

三、余华性格中的悲剧因素对创作中悲剧意识的影响到了《在细雨中呼喊》,余华性格中的悲剧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他用平静的语言,娓娓道来心底的激流、悲哀。孙光林

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是余华心中潜在的忧郁和孤独。

孙光林先后经历了生理和心理的希望连续破灭,他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困惑和迷茫侵袭着他,迷乱和冷漠困扰着他,他一步步走向成熟,也一步步走向悲哀。他的人生就像一场无奈的悲剧,意识觉

醒而无力挣扎,心向阳光而身处沼泽。

这种悲剧意识潜藏在余华的心灵深处,也融合在作品人物性格中,

彰显出他强烈的悲天悯人情怀。当孙光林身边重要的人物陆续从他的世界里分裂出去,

他心中的悲哀更是到达了顶峰,他的失望与日俱增。那一刻,

无论怎样温暖平和的场面,都深深笼罩在余华性格的悲剧意识里,展示作品震慑人心的悲剧性一面。

四、余华创作中悲剧意识深受卡夫卡等作家的影响余华“用文字制造疼痛”的笔触深受卡夫卡和法国新小说的影响。余华作品中对原始罪恶的特殊敏感与卡夫卡如出一辙。他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封闭的小说世界,模拟社会极端的人性错愕,反映出人类的生存状态,从不避讳对社会阴暗面及人性善恶的揭示。他刻意追求的“无我”的叙述,使他不得不用一种近乎冷漠的残酷,来给读者制造一种触目惊心的强烈震撼。余华80年代

的作品充满了暴力和死亡,但又和卡夫卡的暴力和死亡不同,

这是因为余华受到的是卡夫卡写作方式的影响,而非生活的影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使得余华的悲剧性的暴力描写有了与卡夫卡不同的意味。同时,深受鲁迅冷峻笔法的影响,余华在揭

示人性丑恶和人类阴暗面时,手法显得尤为娴熟而老练。

余华深切的悲剧意识和忧郁的目光,从来不屑于注视蔚蓝的天空,却对那些潮湿阴暗的角落孜孜不倦。

五、对余华作品悲剧意识的总结

无论是第一次或者多次读过余华作品的人,都有一个很深的印象:余华是一个不遗余力为所有故事抹上悲剧色彩的高手。

这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更与他潜在的悲剧意识有关。

余华曾经说过: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在他的小说中,我们除了他极尽所能渲染的苦难之外,似乎什么也看不到。余华越是淋漓尽致铺陈人间的苦难,他的悲剧意识就越是趋于费解和深思。我

们读余华的作品,应学会从本质上了解他,

他的内心思想,他的人生经历,他的创作经验……然后,当我们再回过头去读他的小说时,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到蕴含其中的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既是源于生活和岁月的蹉跎,更是源于他思想和意识的根源———既悲天悯人又心系众生。

论余华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易文豪

(十堰市郧阳中学,

湖北十堰442000)

7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