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分卷I

分卷I 注释

一、选择题(注释)

1. 下图箭头表示北半球某地高空大气的运动方向,图中哪条虚线为槽线()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解析:高空大气的运动不受摩擦的影响,空气运动方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所在丙线是槽线。

2.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 A.地面辐射 B.大气辐射 C.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

答案:C

试题分析:由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之间的分布不均导致了高低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而引起大气运动。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运动。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大气运动的原因,知识性试题。

3. 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大气的运动状态和性质分别为 A.下沉扩散、干燥B.辐合上升、湿润 C.下沉扩散、湿润 D.辐合上升、干燥

答案:B 根据所学知识,赤道低气压带所控制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为低压、辅合。盛行上升气流会带来对流雨,比较湿润。

4. 引起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A.日、月等天体的引力

B.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

C.大气的运动

D.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差异

答案:解析:海洋水体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成因与大气运动有关,在风力的作用下能形成波浪;盛行风吹拂海面,形成了风海流,可见引起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大气的运动。

答案: C

5. 下图箭头表示南半球某地高空大气的运动方向,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哪条虚线为高压脊线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降水可能性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B(2)C

解析:第(1)题,依据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南半球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可知,图示上方气压值较高,下方气压值较低,乙为高压脊线,丙为低压槽线。第(2)题,低压槽处易形成降水。

6. 【题文】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D.风向就是风的来向

答案:【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受热地区近地面气压低,受冷地区近地面气压高,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起;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陷。大气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水平运动称之为风;地面冷热不均能引起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形成是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即为风的来向。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7. 【题文】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大气的运动状态和性质分别为

A.下沉扩散、干燥B.辐合上升、湿润

C.下沉扩散、湿润D.辐合上升、干燥

答案:【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赤道低气压带所控制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为低压、辅合。盛行上升气流会带来对流雨,比较湿润。

8. 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读下图,完成小题。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A.大气环流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答案:B 本题以区域地理环境为背景,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该区域位于45°N附近,为西风带影响区域,距海仅有180千米,但西部植被覆盖区与东部高原荒漠区紧邻,显示出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的巨大差异,所以导致该区域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9. 【题文】右图为某日“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

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30~31题。

【小题1】该日,南半球正处于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小题2】①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答案:【答案】【小题1】D

【小题1】B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小题1】图示气压带风带向北移,故判断为南半球的冬季。

【小题2】图示①气压带分布于赤道附近,故判断为赤道低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10. 右图为焚风示意图。据此回答小题。

【小题1】关于焚风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以带来丰富的降水,引发洪涝灾害 B.可能带来大风降温的天气 C.可能会使农作物的成熟期后退D.可能会使树木的叶片焦枯、土地龟裂,造成严重旱灾【小题2】根据示意图推测下列哪一地区可能会出现焚风现象 ( )。 A.太行山西麓 B.三江平原 C.藏北高原 D.珠江三角洲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地背风坡的空气为干热气流,可能会给当地带来干旱灾害,使树木的叶片焦枯、土地龟裂。

【小题2】太行山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当太行山东侧的气流越过太行山下降到西侧时,位于太行山西侧的地区可能会出现焚风现象。

11. 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C.摩擦力的作用

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答案:解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其根本的原因是太阳辐射造成的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形成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所产生的气压梯度力是大气运动的原动力,在运动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形成三圈环流。

答案:B

12. 【题文】下面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压带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全球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答案:【答案】B

【解析】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可以在热的地方形成高压,也可以在冷的地方形成低压。

13. 【题文】在下列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气候炎热干燥的是:

A.副热带高压带B.西风带C.赤道低压带D.副极地低压带

答案:【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气候亚热干燥。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4. 【题文】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①热带草原气候②热带雨林气候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答案】A

【解析】赤道低压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15. 【题文】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都是()

A.向东飘扬B.向西飘扬

C.向西北飘扬D.向东北飘扬

答案:【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南极中山站所在的风带的风向。南极中山站处在极圈以内,被极地东风带控制。极地东风的方向由极地高压带吹向60°S附近的副极地低压带(向北),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而成,其风向为东南风,五星红旗飘扬的方向与风向相反,应向西北飘扬。

16. 读下图中四个地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答案:C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各风带的风向及所处的纬度,可以判断①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②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

③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④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故选C。

考点:该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

17. 【题文】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A.赤道低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风带风向远离气压带,说明丙气压带为高气压带。甲处风带为东南风,乙气压带为西北风,则甲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乙为南半球的西风带,丙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18. 【题文】读右侧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图中数据表示纬度,读图后完成题。

【小题1】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小题2】下列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答案:【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解析】据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可知为南半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E处位于南纬30°附近,故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区;D处位于南纬40°—60°,为西风带,由于南半球左偏,故B表示南半球西风带风向。

19. 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D

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风带风向远离气压带,说明丙气压带为高气压带。甲处风带为东南风,乙气压带为西北风,则甲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乙为南半球的西风带,丙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0. 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B.高气压带均是由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C.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 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

答案: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不难发现:极地高气压带是因为空气冷却下沉所形成的,而南北半球的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是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造成高空气流下沉而形成的。在赤道低压的北侧是东北信风带,而不是东南信风;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属于西北风,故选项B C D 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只有选项A的说法是正确的,赤道低气压带是因为近地面的气流受热上升。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也是因为冷暖气流交遇形成锋面之后,暖气流沿锋面上升而形成的。故低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考点: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点评:本题的关键要求考生熟悉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属于识记性较强的题目,难度不大。

21. 下列各气压带和风带,只存在于北半球的是 A.盛行西风带 B.东北信风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答案:B

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分布,南北半球共有的为盛行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为东南信风带。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2. 【题文】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正确判断是( )

A.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B.①—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C.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D.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小题2】与图中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时间一致的地理现象是 ( ) A.江淮地区出现梅雨天气

B.济南昼开始短于夜

C.东北地区受洪水危害严重

D.华北平原正值麦收

答案:【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读图,根据纬度判断,⑥是中纬西风带,根据风向向右偏,判断是北半球,是西南风,A对。①是赤道低气压带,是暖空气受热上升形成,B 错。⑤是低纬信风带,北半球是东北风,C错。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空气运动到该纬度下沉形成,是动力型气压带,D错。

【小题2】根据图中气压带分布的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时间约是春分或秋分。江淮地区梅雨天气出现在6月份,A错。济南昼开始短于夜,可能是秋分,B对。东北地区洪水危害是在夏季,C错。华北平原麦收时间在6月份,D错。

考点: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差异。

23. 【题文】在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图中,如果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低纬度的风向与现在正好相反

B.高纬度与中纬度的风带和风向不会改变

C.各气压带的气压高低与现在相反

D.三圈环流依然存在

答案:【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在假设条件下逆向思维的能力。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但地表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依然存在,所以三圈环流依然存在,只不过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现在相反,各个风带的风向都会改变。值得注意的是,风向只是偏转的左右方向不同,并不是与现在完全相反。

24. 【题文】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影响很大的气压中心是()A.赤道低压B.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C.西伯利亚高压D.副极地低气压带

答案:【答案】B

【解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我国夏季暖空气的主要源地,来自这里的夏季风使我国东部夏季普遍高温多雨。

25. 【题文】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副热带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

B.副极地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C.极地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D.赤道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答案:【答案】C

【解析】赤道低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副热带高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副极地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冷低压;极地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26. 【题文】读三圈环流图,回答下题。

【小题1】空气上升或流向较高纬度,水汽易遇冷凝结产生降水。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和风带有

A.abe B.bcd C.ade D.cde

【小题2】正确反应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答案:【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本题考查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小题1】根据图示低压盛行上升气流,多雨,西风带风向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故降水量较多,故图示的a、e为低压控制,d处为盛行西风带。【小题2】根据图示c气压带分布的纬度位置30°附近,故判断为副热带高压带。其两侧为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D图正确。

27. 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题。

【小题1】常年受到①处气压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小题2】与地中海气候形成成因有关的气压带和风带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图示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位置判断,①位于赤道附近,应表示赤道低压带,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则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小题2】地中海气候是由于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②)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带(③)控制而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分布的分布及对气候类型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示判断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28. 【题文】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了气压带和风带,且气压带和风带将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由此对气候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简图中的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是极地高气压带

B.②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C.③是盛行西风带

D.④为多雨带

【解析】由图中位置可以判断,①是副极地低气压带;②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③是东南信风带;④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正确答案选B。

29. 【题文】图4为局部地区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小题1】关于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B.②为高空南风

C.③为气流遇冷下沉形成D.④为东南信风

【小题2】当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洲西南部高温干燥

B.巴西高原绿草茵茵

C.大陆上等温线(相对同纬度海洋)向北凸出

D.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上升流增强

答案:【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

【小题1】①为赤道位置,该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②为高空中的西风,③处大气受重力作用而下沉,④为北半球的信风,应为东北信风,故A选项正确。

【小题2】③处下沉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可知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故北半球为夏季,在此季节:非洲西南部温和多雨;巴西高原一片枯黄。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上升流增强应在冬季,故排除可知C选项正确。

30. 【题文】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地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

B.B地与C地处于相同的风带控制下,气候类型相同

C.C气候类型分布于狭长沿海的原因是安第斯山的影响

D.A、C两地高温同期,多雨同期

【解析】从图中纬度可知,A地为地中海气候, C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虽然B、C两地位于同一风带,但由于受安第斯山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仅分布于沿海。

31. 【题文】形成三圈环流的根本因素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地球自转偏向力

C.太阳辐射高低纬的受热不均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答案:【答案】C

【解析】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转偏向力是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

32. 【题文】英国人见面打招呼,习惯问:今天天气怎么样这取决于 ( )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地面状况D.工业污染

答案:【答案】B

【解析】英国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33. 【题文】据报道,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所降的酸雨,大部分是从西欧国家工业

区的排放源传送过去的,其传送方式是 ( )

A.东北信风B.中纬西风C.极地东风D.台风

答案:【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和对大气环流知识的运用能力,由西欧和北欧的相对位置可以知道应为西南风把形成酸雨的条件传送过去的。

34. 【题文】如果气球在英国伦敦施放,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

A.向西北方向B.向东北方向C.向西南方向D.向东南方向

答案:【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是借气球的水平运动考查西风带的风向。英国位于北半球,北半球西风带的方向为西南风,所以气球应该漂向东北方向。

35. 【题文】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区是()

A.极地地区B.副极地地区

C.副热带地区D.赤道地区

答案:【答案】D

【解析】本题借气球上升的快慢考查不同气压带空气的垂直运动情况。显然,以上升气流为主的低压带中,赤道地区的对流上升更为强烈。

36. 【题文】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中,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在A.极地附近B.南北纬60°C.南回归线D.南北纬30°

答案:【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和形成。南北纬60°附近,受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交汇,而形成极锋。

37. 【题文】由“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答案】D

【解析】热带季风气候的冬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而夏季风

是由于南半球的信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在北半球右偏而成的,而温带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都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38. 【题文】读气候资料,图12-15中点位的标号代表月份,回答1-2题。

1.下列分布有该气候类型的一组国家是()

A.中国、日本B.南非、智利

C.澳大利亚、新西兰D.印度、泰国

2.该气候类型分布的地区,不会有()

①太阳一年之中两次直射②寒流经过③针叶林分布④热带荒漠分布A.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答案】1.B2.C

【解析】该题为气候分析的变式图,分析的关键是抓典型月份1月和7月。1月气温高,降水少,7月气温低,降水丰富,雨热不同期,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不会有太阳直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有寒流经过。

39. 【题文】2004年和2008年夏季奥运会分别在雅典和北京举行,图12-11是两地的气候资料。读图完成1-2题。

1.雅典所属的气候类型,适宜生长的水果是()

A.柑橘B.香蕉C.椰子D.荔枝

2.与雅典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与气温特点是()

A.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B.降水较多,气温较低

C.降水较少,气温较高

D.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答案:【答案】1.A2.B

【解析】第1题,解答的关键是搞清楚雅典的地理位置及对应的气候类型。雅典是地中海沿岸国家希腊的首都,属地中海气候,适宜生长柑橘、无花果等亚热带水果,而香蕉、椰子、荔枝均为热带水果。第2题,重在考查两地的气候特点。雅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所以9月份仍是炎热干燥的天气。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锋面雨带控制,高温多雨。由于9月份北京地区冷气团势力较强,推动雨带南移,所以9月份北京地区温度相对降低,但降水较多。

40.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①②两地气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迎风坡 B.沿岸有暖流经过

C.全年高温多雨 D.季节变化明显

(2)下列关于③④两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年四季受信风带控制

B.气候特点差异大

C.形成明显的干湿季节

D.海陆位置是形成两地气候差异大的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①②两地都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是两地均处在东南信风迎风坡和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下共同形成的;③④两地都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

(1) D

(2) C

二、多选题(注释)

1. 【题文】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判断,图中M地的气候成因及特征是

A.全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B.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C.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D.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和多雨

答案:【答案】BD

【解析】该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对特殊气候成因的分析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成因及特征(奇怪!年年考地中海气候,这几乎成了命题者的“通病”)。M地位于意大利,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夏季时该区域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和多雨。

2. 【题文】图2-2中当夏威夷高压强盛时,下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答案:【答案】AD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改变而移动。当夏威夷高压强盛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全球气压带向北移。所以ABD有可能正确。B图中30°S附近的风向绘制错误。所以本题选择AD选项。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及移动参照下图:

分卷II

分卷II 注释

三、注释(综合题)

3. 读图“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判断气压高低。地面A比B气压_______,高空C比D 气压_______。

A、B、C、D气压值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A比B的气温______。

在图中用箭头标出A、B、C、D间气流的运动方向,完成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热力环流的过程,先有大气的______运动,后有大气的______运动。如果A是陆地,B是海洋,则此时应该是______,此时A地与B地之间吹______风(海风或陆风)。

当A气压出现在北半球中纬度陆地上时,此时北半球的季节是______,______气压带被陆地上的______压切断,这体现了______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答案:

(1)高),低。(2分)

(2)ABDC。(1分)

(3)低)。(1分)

(4)在图中用箭头标出A、B、C、D间气流的运动方向,完成热力环流示意图。(2分)

(5)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2分)

(6)夜晚,陆风(海风或陆风)。(2分)

(7)冬,副极地低气压带,高,海陆分布。(4分)

试题分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等压线弯曲的方向,利用“高凸低凹”的方法不难判断C为低压,D为高压,说明在AC竖直方向上成行下沉气流,BD所在的竖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气流,则对应的A应为冷高压中中心,B为热低压中心

第(2)题,在竖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再结合上题的比较结果不难得出四点的气压高低关系为A>B>D>C

第(3)题,从第(1)题的分析可知A处盛行下沉气流,原因是因其遇冷空气收缩,进而形成冷高压。B处盛行上升气流,原因是因其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进而形成热低压。故A比B的气温低

第(4)题根据上面几个题的分析就可以顺利的完成A、B、C、D间的这个热力环流示意图(逆时针方向)

第(5)题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首先引起是大气在竖直方向的升降运动(受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进而造成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6)题如果A是陆地,B是海洋说明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这时应该是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第(7)题如果北半球中纬度陆地上出现了类似于A这样的高压中心,应该是冬季的亚洲高压,是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移时被陆地上的亚洲高压切断所致,这就体现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考点:热力环流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

点评:本题关键是对热力环流有较深入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对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有比较熟练的掌握

4. 【题文】读图“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判断气压高低。地面A比B气压_______(高或低),高空C比D气压_______(高或低)。(2分)

(2)A、B、C、D气压值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1分)

(3)A比B的气温______(高或低)。(1分)

(4)在图中用箭头标出A、B、C、D间气流的运动方向,完成热力环流示意图。(2分)

(5)图中热力环流的过程,先有大气的______运动,后有大气的______运动。(2分)

(6)如果A是陆地,B是海洋,则此时应该是______(白天或夜晚),此时A地与B地之间吹______风(海风或陆风)。(2分)

(7)当A气压出现在北半球中纬度陆地上时,此时北半球的季节是______(冬或夏),______气压带被陆地上的______(高或低)压切断,这体现了______对大气环流的影响。(4分)

答案:【答案】

(1)高),低。(2分)

(2)ABDC。(1分)

(3)低)。(1分)

(4)在图中用箭头标出A、B、C、D间气流的运动方向,完成热力环流示意

图。(2分)

(5)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2分)

(6)夜晚,陆风(海风或陆风)。(2分)

(7)冬,副极地低气压带,高,海陆分布。(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等压线弯曲的方向,利用“高凸低凹”的方法不难判断C为低压,D为高压,说明在AC竖直方向上成行下沉气流,BD所在的竖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气流,则对应的A应为冷高压中中心,B为热低压中心

第(2)题,在竖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再结合上题的比较结果不难得出四点的气压高低关系为A>B>D>C

第(3)题,从第(1)题的分析可知A处盛行下沉气流,原因是因其遇冷空气收缩,进而形成冷高压。B处盛行上升气流,原因是因其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进而形成热低压。故A比B的气温低

第(4)题根据上面几个题的分析就可以顺利的完成A、B、C、D间的这个热力环流示意图(逆时针方向)

第(5)题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首先引起是大气在竖直方向的升降运动(受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进而造成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6)题如果A是陆地,B是海洋说明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这时应该是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第(7)题如果北半球中纬度陆地上出现了类似于A这样的高压中心,应该是冬季的亚洲高压,是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移时被陆地上的亚洲高压切断所致,这就体现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考点:热力环流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

点评:本题关键是对热力环流有较深入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对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有比较熟练的掌握

5. 济南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大气的运动”进行了探究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活动1:活动小组查阅资料得知,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l)根据材料,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

(2)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探究活动2:活动小组在海陆风的基础上,将时空尺度和范围放大,研究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不同季节的大气运动,如下图所示。

(3)图示表示的是______,M表示________,其切断的气压带为_________,N 表示___________。

(4)根据图中风向,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其对我国东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

(1)绘制箭头方向,白天为顺时针,夜晚为逆时针。(2分)

(2)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3分)

(3)北半球夏季(或南半球冬季)亚洲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4分)

(4)夏季风从海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高温多雨;植被茂密,生长旺盛;河流、湖泊水量变大;流水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增强;土壤含水量增大。(4分本小题答出三个方面即得满分

试题分析:

(1))此问考查热力环流中的海陆风,原理是海洋比热大,白天增温慢为冷源,气流下沉,形成近地面的高压,吹响陆地的低压,高空则相反;夜晚,降温慢,温度相对高,气流上升,形成近地面的低压,近地面气流由陆地吹响海洋,高空相反。

(2)据上问可知,白天风从较为凉爽的海洋上吹来,对海滨有降温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海陆风的形成原理在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和夜晚,海洋增温和降温的速度都小于陆地。

(3)根据气压中心的位置来判断季节,图中M、N所处的纬度位置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副热带高压带被M低压中心切断,高压保留在海洋上N,是因为夏季陆地中心M增温快与海洋M,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中心,所以为夏季;M为(印度低压/亚洲低压)低压中心,N为(夏威夷高压)高压中心

(4)整体性原理强调,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形成整体,自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生物(植被)、水文、土壤等,图中风向表示夏季

的东南风,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形成高温多雨的夏季气候特征,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植被枝繁叶茂,生长旺盛,河流湖泊的流量增大;流水作用也增强;土壤的含水量增大。

考点:热力环流的应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32分)

材料一粮食收获时最好的天气是晴天,以便及时晾晒。冬小麦播种前,如果有降水过程,利于土壤增墒,适宜播种和出苗生长。

材料二见下图。

图甲2012年10月24~26日秋收农田天气预报

图乙2012年10月24~26日冬小麦播种农田天气预报

(1)材料二图中C地区以北已经收获完成,以南地区适宜收获,但该地却为“较适宜收获”,结合材料及两图信息,推测发生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12分)

(2)图甲中P地区纬度较低,但秋季粮食收获却晚于国内其他地区,请解释原因。(8分)

(3)图乙中B农业基地大多已由过去发展桑基鱼塘改造为花基鱼塘、菜基鱼塘,原来的桑树被花卉、蔬菜取代。请简要分析影响该地区农业模式转变的圭要原因。(12分)

答案:

(1)原因是有降水天气出现。适宜收获的天气是晴天,仅为较适宜收获说明可能有阴天或强度不大的降水出现;图乙显示该地区多为适宜播种,符合降水后适宜播种的条件。

(2)该地区纬度较低,10月末仍为生长期。该地区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夏种较晚,收获较晚。其他地区因纬度高或海拔高,生长期较短,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收获较早。

(3)交通、市场:由于交通更加快捷,花卉、蔬菜的市场需求扩大和变化;科技、产品效益: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种植花卉、蔬菜的经济收益比种植桑树更高等。

(1)对比两图,图乙中显示该地区为适宜播种区,说明该区域有降水天气出现,因而该区域为“较适宜收获”。

(2)这主要与该地区的作物熟制有关,夏种较晚因而收获较晚。

(3)主要与交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有关。

7. 【题文】下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箭头①代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_______偏成______风,形成南半球的______________风带。

(2)图中箭头②③所代表的气流,在60°相遇,________的气流爬升到

__________的气流之上,到高空后又分流,使60°S近地面形成

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此气压带是由______________原因形成的。

答案:【答案】

(1)左东南东南信

(2)较暖②寒冷③副极地低动力

【解析】此大气环流示意图将地球上的三圈环流(南半球)用较直观、简单的形式示意出来,有助于同学们正确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8. 【题文】甲图和乙图(沿30°N)表示的是相同季节的大气环流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b表示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e表示的气压中心是________。

(2)此季节洛杉矶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伦敦和北京的盛行风分别是

________(填序号)。

①a→b②b→c③e→f④f→e

(3)a、b、c、d、e、f六处中,降水最多的是________;多气旋、锋面活动的是_______。

答案:【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带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

(2)炎热干燥②、④

(3)a c

【解析】甲图是北半球三圈环流剖面示意图,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乙图为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夏季的大气环流示意图,e为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洛杉矶位于30°N—40°N的北美大陆西岸,属地中海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伦敦位于西风带,盛行风由b→c,北京的夏季风由f→e。a为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最多;c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多气旋、锋面活动。

9. 【题文】图1为不同季节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为世界海陆分布图的局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0分)

高二物理选修3-3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高二物理选修3-3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知识要点】 1.熔化热: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熔化)要吸收热量,而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即凝固)要释放热量。晶体物质吸收热量而熔解,但其温度不变,直至全部晶体都变成液体时为止。晶体熔解时对应的温度,称为熔点。 (2)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作这种晶体的熔化热。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如果用λ表示某晶体的熔化热,m表示物质的质量,Q表示熔化时所需要吸收的热量,则 Q=λm熔化热λ的单位是J/kg。 2.汽化热: (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即汽化)要吸收热量,而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液化)要释放热量。 (2)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时所吸收的热量,也等于同种物质的单位质量在相同条件下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所释放的热量。不同的液体汽化热不同。同种液体在不同的温度时其汽化热亦不同。当温度升高时其汽化热减小。这是由于温度升高,液态与气态间的差别逐渐减少的缘故。例如,1摩尔的水,在50℃汽化,汽化热为42780J,而在100℃汽化,汽化热为40680J。在国际单位制中,汽化热的单位是J/kg。 【典型例题】 例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将主要用于() A.增加分子的动能 B.增加分子的势能 C.既增加分子的动能,也增加分子的势能 D.既不增加分子的动能,也不增加分子的势能 例2.某人在做测定水的汽化热实验时,得到的数据如下:铜制量热器小筒的质量M1=200g,通入水蒸气前筒内水的质量M2=350g,温度t1=14℃;通入t2=100℃的水蒸气后水的温度为 t3=36℃,水的质量变为M3=364g,他测得的水的汽化热L是多少?[铜的比热C铜=3.9×102J /(Kg.K)]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提纲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或 矿产: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如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 固态如,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 等,其中,以矿物和矿物最为重要。(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 喷出岩,如、、。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而形成。 如、、、。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念:是指和其下的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与之相伴的是以及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作用和作用,岩浆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成为新的岩浆。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或静止)当中, (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碰撞或张裂)形成 。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或张裂)形成。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运动、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岩层下凹的称为。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作用。 原因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运动,、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3)现实指导意义:储油、储水;下方建隧道,原因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黄土高原的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河流中下游(凹、凸)岸形成平 原,山口。 风力的侵蚀地貌:、。 风力的堆积地貌:、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原因是。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原因是。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性。平流层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吸收红外线; 反射性。 散射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传递正能量,共筑中国梦演讲稿

传递正能量,共筑中国梦 商南县鹿城中学八(7)姚琦 “正能量”是当今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名词,在我看来,正能量就像阳光一般和煦又简单;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现在,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都贴上了“正能量”的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中国梦,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描绘的关系民生大事的宏伟蓝图,宏大而充满激情,是亿万人民对生活的新期待。作为一名中学生,讲文明,有礼貌,懂感恩,心向上,从小做乐观积极的阳光少年,就是传递新时期的正能量,汇聚简单而又伟大的中国梦。 在今天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并不总是那么的美好,我们的人性也并不总是那么的高尚,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不和谐的音符:北京大兴的摔童事件、山西临汾的男童挖眼事件、近几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少年犯罪报道让我们一度感到道德的迷茫:为什么人性如此的贪婪、冷漠和残忍?为什么通往真理的道路如此的曲折?为什么好人得不到好报?于是,有人沮丧,有人彷徨,似乎人们已经找不到方向,似乎社会已经失去了力量。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郭明义伯伯的事迹再一次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光有冷漠和残忍,更多的是正义和仁爱!社会也好,人性也罢,都有着像硬币一样的正反面,我们不能仅从一面就妄下结论,这个世界,有黑暗也有阳光,有失望也有希望。而这阳光与希望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只要我们打开心灵之窗,恪守道德底线,传承仁爱之心,我们的社会就会形成道德与爱的强大气场,我们的身边就充满势不可挡的正能量。 被网友们称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老师,在车祸来临的一刹那,义无反顾

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检测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专题检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据此完成第1~2题。 1.“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 ) A.玄武岩 B.石英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2.“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搬运 C.流水沉积 D.冰川侵蚀 (2017·浙江绍兴模拟)读南极洲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的断裂带( ) A.距其近岩层老 B.附近多海沟地貌 C.分割了岩石圈 D.附近多褶皱山脉 4.有关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性质为寒流 B.使南极洲增温增湿 C.使海洋污染范围缩小 D.受极地东风带影响 (2017·浙江台州适应性考试)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第5~6题。 5.东雅砻江河谷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谷地 B.背斜 C.向斜 D.地堑 6.该地区主要地质作用的先后过程是( ) A.挤压弯曲外力侵蚀断裂位移 B.断裂位移挤压弯曲外力侵蚀 C.外力侵蚀挤压弯曲断裂位移 D.挤压弯曲断裂位移外力侵蚀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8.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 (2017·浙江温州中学模拟)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第9~10题。 9.下列月份中,R河干流流量最小的是( ) A.2月 B.4月 C.7月 D.12月 10.R河未能塑造出宽阔的河口三角洲。其原因最可能是( ) ①海潮顶托作用强②上中游地区森林水土保持作用强③河口地壳的上升④河口泥沙被沿岸洋流向西北搬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中阴影部分甲表示沙尘的扩散,虚线乙表示某洋流。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关于乙洋流流向和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南至北暖流 B.由北至南暖流

高中生“传递正能量,实现中国梦”演讲比赛实施方案

高中生“传递正能量,实现中国梦”演讲比赛实施方案 Implementation plan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pe ech contest of "transmitting positive energy and realizin g Chinese dream" 编订:JinTai College

高中生“传递正能量,实现中国梦”演 讲比赛实施方案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xx教育中心、石化教育中心,各直属高中学校: 为扎实推进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展示我市高中学生风采,体现良好的学习风貌,经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专项工作推进办公室研究决定,在全市高中学段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第二届高中生“传递正能量,实现中国梦”演讲比赛。为使活动顺利开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以庆办发〔xx〕41号文件精神为依据,以扎实有效推进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的实施为宗旨,立足学段教学内容,凸显精神内涵,着力创新活动形式,有效补充课堂教学,不断增

强全市广大青少年弘扬和践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演讲内容紧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内涵和铁人的成功元素,讲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课程实施后学习的感受与体会、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对自身的影响,展望大庆未来的发展方向,展现广大青年作为新时期大庆人的新变化、新面貌,表达为建设大庆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的信念和决心,传递正能量,实现中国梦。 2.演讲内容一定要围绕主题,内容充实,紧扣自身学习 和生活实际,切勿千篇一律,空发议论。演讲时间8——10分钟。 3.本次比赛成绩在各县(区)、学校推荐的34名选手中,按照一等奖40%、二等奖60%的比例评选,各县区具体名额分 配及参赛选手统计表详见附件。 参赛时间:xx年5月16日。上午8:30、下午1:00开始 抽签。 16日上午参赛单位有xx县及xx教育中心所属学校 16日下午参赛单位有大同区及机关直属学校

环境保护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 A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活环境等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C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等 D人工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 2、环境法以调整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属于: A公法范畴B私法范畴C社会法范畴D国际法范畴 3、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 A排污收费制度B限期治理制度C“三同时”制度D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4、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 A环境影响报告书B环境影响报告表C环境保护方案D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5、征收排污费的对象包括: A一切开发建设项目B一切对环境有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C一切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D一切超标排污的企事业单位 6、破坏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B无过错责任原则C公平责任原则D危险责任原则 7、下列不属于环境行政责任形式的是: A环境行政处分B环境行政处罚C环境行政赔偿D环境行政强制 8、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 A大气污染B水污染C自然界中的灾害性事故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9、下列不属于水污染防治特殊制度的是: A总量控制与核定制度B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制度C划定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D“三同时”制度 10、下列不属于生物资源保护的有: A野生动物保护B森林资源保护C土地资源保护D渔业资源保护 二、判断题 1、以环境问题的危害后果为标准,环境问题可区分为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 2、环境法保护的对象相当广泛,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人为环境要素和整个地球的生物圈。 3、环境法调整的内容主要可分为污染防治与生态资源保护。 4、1989年《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 5、放射性物质污染是环境要素污染的一个方面。 6、行为人有过错是承担环境行政责任的选择条件。 7、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体制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

高中生物 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解辨析有解析同步精选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解辨析 1.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2.如图为高等动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内环境是由人体内的液体组成的 D.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3.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④⑤都必须通过组织液才能完成 C.体内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4.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 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要经过4层生物膜 D.内环境从外界环境得到所需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5.下列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C.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组织液与淋巴组成 D.⑥表示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间接交换 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④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离子的含量有关,与蛋白质的含量无关 C.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 D.外界空气中的O2最终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穿过9层生物膜 7.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B.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由细胞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C.图中①、②、③依次通过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完成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8.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运动与构造地貌 难点: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形判别。 【教学过程方法】 1.教学方法 (1)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用对比法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以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实际景观的兴趣和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流程图】: 板书设计 一、不断变化的地球表面形态共同作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人类活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六大板块名称、特点 陆陆山脉、高原 3、板块运动消亡边界 海沟、岛弧、 陆洋海岸山脉 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引入下一节课内容)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布置课后作业 思考:地壳运动如何使地壳发生变形、变位? 探究性练习: 板块练习1:读图思考: 1.赤道穿过了个板块? 2.完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是__ 板块? 3.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板块? 板块练习2:读图思考: 4、板块之间有哪两种相对运动形式?形成了哪两种板块 边界? 板块练习3:请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下列地形的形成: 1.东非大裂谷: 2.大西洋: 3.喜马拉雅山脉: 4.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岛弧链:

成岩过程中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之间的物质交换与次生孔隙的形成.

动力学

第5期黄思静等:成岩过程中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之间的物质交换与次生孔隙的形成:来自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和川西凹陷三叠系须家河组的研究1OO石80_馨斜长石31042~10oC古地温以后长石溶解方式及控制因素31该成岩阶段钾长石溶解和高岭石伊利石化的.6O—一主要控制因素当温度超过10—10℃以后,以认为地层已24可褂4O-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同时该温度将启动高岭石的伊自篓酸性利石化反应口那么钾长石溶解(引,提供钾离子)就成为高岭石伊利石化的必须伴随反应。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深埋藏地层都能满足这样的条件,除埋藏前20-0I三延长组太原组石盒子组碎屑组成中需要有足够的钾长石(源因素)物以外,地层的初始物质中含膨胀层的粘土矿物(同期火如图4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太原组和石盒子组长石类型分布直方图Fg4Thitbtnitgaoeatflsayei.edsrughsormfrmnnedprtpsiiihnhnrtn,teTaynFrtnadnteYacagFomaiohiuaomainoteSieeFrainodsBsnhhhzomtftOro aiohe山物质)应相对较少,否则,当成岩作用演化到该阶段时,地层中的钾长石是十分有限的,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和石盒子组砂岩中的残余长石就以钠长石或其他酸性斜长石为主(4,因为这两个图)延长组为32个随机样品EX测试结果;太原组为1D4个随机样品ED测试结果;盒子组为2砂岩样品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X石1个EDrslo2smpe'meYaeagFrtn1alsXutfr3alsfesiotnhnomao,4smpehifoteTayaomainad21splohhhzrto.rmhiunFrtnaesfrteSieiFomanomi地层都存在较多的同期火山物质,其在1010℃24以前的成岩作用应按

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科学第5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华师大版复习特训.docx

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科学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华师大版复习 特训 如图是血管内血压和血液流速以及各类血管总面积的曲线图,根据图表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血压 大动豚小动詠锻动豚毛细血管小静u静叮 A、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有利于物质交换 B、毛细血管血压最低有利于气体扩散 C、连接左心室血管的血压大于连接右心房血管的血压 D、毛细血管的面积最大有利于物质交换【答案】: B 【解析】: 【解答】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毛细血管的有三个:管壁最蒲,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r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交换正是这些特点决主了毛细血管的结构是适于人体内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如:B . 【術】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刼血管三种? 血管类型功能分布管昨点管昨点血流速 度 动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 部分去的血管砂匕、脏中的血液输 送到全身各处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 深的部位 较厚、弹叶较小快 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 间的血管 进彳预质対奂雄多,分布广非甫薄,只有一层上皮 细胞构成 很中,只允许红细胞呈 单ffiSQ 静脉将血各部沁回到心脏的血管圮血秋全送回心脏有的分布较冰” 有 的分布较浅 瞬,弹性小 sy; 慢 据此解答. 亠第2题【单选题】 【单选题】

下列人体内的管道与其所属系统搭配不正确的是() A、血管■■循环系统 B、气管--呼吸系统 C、输卵管■■生殖系统 D、咽鼓管??消化系统【答案】: D 【解析】: 【解答】解: 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主要功能是运送氧气和养料,运走二?化嗨代谢废物,A正确; A、 B、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f是呼吸的通道,月币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B正 确; C、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官、阴道等,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養,C正确; D、咽鼓管又称欧氏管,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有一很重要的暗通道.它的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则进入鼻咽部,是沟通鼓室与鼻咽 部的通道f所以被称为咽鼓管,不属于消化系统,D错误? 购:D [分析]人体有丿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形态、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它们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垢此答题. 亠第3题【单选题】 尿的形成是在肾脏内的() A、肾小体 B、肾小管 C、肾单位 D、肾盂【答案】: 【解析】:

传递正能量 共筑中国梦演讲稿

传递正能量共筑中国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递正能量共筑中国梦》。 梦想是水,它能浇出生命的苗;梦想是苗,它能长出参天的树;梦想是树,它能开出美丽的花;梦想是花,它能结出丰硕的果。正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才能百折不挠,一往无前;正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才能历经沧桑而信心不改;正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才能从彷徨走向坚定,从迷茫走向成功。 习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两会”期间,习总书记更是多次提及“中国梦”。“中国梦”深刻地阐述了近代中国发展史的主题,巧妙地描绘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懈奋斗的美好愿望。“赶考”精神包含了居安思危、心系群众、实干兴邦等丰富内容,是时时刻刻警示我们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中国梦”之于国家,就要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同样也有自己的梦。 小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用手中的粉笔吟唱出一曲曲动人的歌谣,让知识的幼苗在孩子的心中生长。如今,梦想终于成真,我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的心情如此激动。然而,我也感到了肩上的沉重,因为我是教师,是塑造灵魂的使者呀!多少责任,多少期望,都在我的身上。教育兴,国家兴,少年强,国家强。我深知,只有教育进步了,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成就国家的腾飞与光荣,这就是我们教育者的“中国梦”。 为了实现这个“中国梦”,我们积极钻研教材教法,认真专注教学教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让每一节课都充满活力,让每一节课都充满希望。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我正走在追梦的路上,追梦的路上,且行且思。记得班里有个女生特别内向,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说话。有一次,她交了一幅美术作品给我,画的名字叫做“我的梦想”。画里的她像一位美丽的公主,站在聚光灯下放声歌唱,享受大家的掌声,从画中我仿佛读懂了她的梦。元旦表演上,我拉着她的手走到表演的孩子们中间,她的脸涨得通红,她好开心,我第一次感受到她的声音是如此悦耳,她的眼神充满自信。她是那么地幸福,而我,也幸福着她的幸福。 我正走在赶考的路上,赶考的路上,追梦无止境。作为老师,我要像身边的赶考人一样,将满腔热忱投入到自己的事业当中,我要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梦的种子,我要传递给孩子们满满的正能量,帮助孩子们实现他们的梦想。等到有一天,种子开花结果,他们小小的梦想串联起来构筑成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习总书记说得好: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我们坚信,只要十三亿中国人众志成城,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就在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的面前。朋友们,让我们张开热情的双臂,拥抱这一天的到来吧!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法指导(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法指导(一) 一、本章的地位 本章内容是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的延伸。声声不息的自然界是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和地球内部的能量的转换以及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来维持的。本章就把视角定在观察研究在各个圈层之间物质如何循环和能量如何转换的。本章通过分析大气圈的运动、水圈的运动和岩石圈的运动来研究这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循环过程。本章第一节论述了地球上大气的热量来源和传递过程,以及全球大气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气候的形成机理,这些都是形成地理现象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二节从运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出发,说明地球上水的循环引起能量和物质的迁移,以及海洋中洋流的形成;第三节介绍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说明由此形成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三种运动都各自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进行,大气运动是自然界能量交换的基础;水的运动是自然地理环境中联系能量平衡与物质平衡的主要桥梁;岩石圈中的地壳运动是通过地壳演化过程,使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得到更新,能量得到转换和分配。 二、本章知识结构 整章知识结构见附图1。 三、课标要求及对应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知识

四、要点解析 1.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种方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而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吸收作用的选择性表现最明显的是,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而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最差。散射作用表现最明显的为: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散射作用最强,故而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只有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总的来说,通过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蓝、紫色光),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这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而增温具有重要意义。 (3)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以后,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包括地面反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而构成的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这里要理解较冷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低,密度大,空气下沉;较热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高,密度小,空气上升。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不等的状况,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实例,认识海陆风、山谷风及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生产生活中可以利用大气运动的规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如,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以及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这样形成的热力环流分别为: 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上空因有空气流入形成下沉气流,近海面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空气冷却收缩,地面气压比海面高,使下层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

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新闻媒体人,我们都是实现中国梦的“积极因子”,特别是在现在,举国上下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凝聚力量、奋力拼搏,我们新闻工作者更应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努力营造一个昂扬向上的良好舆论环境。 新闻工作者要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新闻工作者是时代发展的记录者,是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这是由我们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决定的。我们要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国梦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 新闻工作者要保持清醒头脑,为实现中国梦尽职尽责。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者肩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忠实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深入基层、农村一线,看看人民群众在想什么,在干什么,把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好带回来,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新闻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作为新闻工作者,以什么角色来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这是根本问题。新闻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舆论导向,要打造精品栏目,做出优秀电视新闻,同时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舆论监督,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 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实现“中国梦”和实现“韩城梦”相结合,充分发扬“韩城精神”,推进全市社会经济建设,始

终站在践行“中国梦”和“韩城梦”的前沿。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我们都应坚守社会责任,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担当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角色,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对于中国梦的理解有我们独特的视角,也肩负了自己的责任。从我的个人的工作实际来看,在日常的电视新闻报道,接触到大量关乎全市社会、经济民生、法治的新闻事件,我们要用镜头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从而为全市经济建设加油鼓劲,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 展望未来,我将尽更大的努力,付出百倍的艰辛,投入在新闻事业中,推出更多、更好的高质量新闻报道。进一步提高新闻工作综合统筹、编辑能力,使我市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我市省内计划单列市试点各项工作。 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应找准社会责任的新闻落点,要坚持“走”、“转”、“改”的要求,用“政治家的头脑”和“艺术家的手法”,以“娓娓道来”的方式,真正把社会责任落实到电视屏幕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梦,我坚信,只要努力工作,向着目标前进,我们的“中国梦”、“韩城梦”就一定可以实现。

名师讲堂细胞与外界物质的交换

精析“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山东省茌平第一中学王德顺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基本单位,要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交换的方式、动力和过程也常常是生物命题的知识点。 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生活的水中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而多细胞生物的大部分细胞没有与外界环境接触,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下面我们就多细胞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进行精辟的分析。 一、气体(O2、CO2等)进出细胞的方式、动力和过程 O2、CO2都属于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动力是分压差(相当于液体的浓度差)。组织细胞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气来源于外界的空气,扩散过程为: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呼吸道到达肺泡(不需要穿过膜结构),然后穿过肺泡到达细胞间的组织液(因为要穿过肺泡壁细胞,所以穿过2层生物膜),接着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因为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所以穿过2层生物膜),再进入红细胞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被运输到全身各处;到达组织细胞处后,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进入血浆(穿过1层生物膜),然后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穿过2层生物膜),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基质,最后进入线粒体,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要穿过11层生物膜)。因扩散的动力是分压差,从外界环境到细胞内的线粒体过程中,氧气的浓度应越来越低。对于细胞经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来说,也是经扩散作用被逐步排出体外:在线粒体内部产生CO2经扩散作用进入细胞质基质,然后扩散进入组织液(需要穿过3层生物膜),再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穿过2层生物膜),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在肺部CO2首先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扩散到组织液(穿过2层生物膜),然后穿过肺胞壁细胞进入肺泡(穿过2层生物膜),最后通过呼吸运动排出体外(共需穿过9层生物膜)。从线粒体向外,CO2的浓度越来越低。 二、其它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 食物中的有机物多数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被吸收进入体内。小肠是高等动物体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有机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等)、无机盐等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胞血管,水则以自由扩散的形式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而脂类小分子物质则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大部分首先进入毛细胞淋巴管,然后再进入血液循环。这些物质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处;在各组织细胞处,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无机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然后进入细胞内部,水分子和脂类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部。外界有机小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内至少穿过生物膜的层数:(2+2+2+1=7层)。糖类如果是彻底氧化分解还需要再通过2层生物膜进入线粒体。 大部分的水分和尿素分别以自由扩散的形式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作用,通过沁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或通过皮肤的排泄作用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少部分的水分通过呼吸系统以水蒸气的形式呼出体外。 三、与之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有: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四大系统,相互关系见下图:

2015年高中物理 9.4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3

第四节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2、掌握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初中所学的吸放热知识的回顾,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教学难点: 物态变化时的能量交换 教学方法: 阅读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交换。在初中就学过,“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大家考虑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能量交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熔化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4页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 (2)为什么在熔化的过程中会吸热? (3)什么是熔化热?为什么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不同? (4)非晶体有没有确定的熔化热?为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熔化指的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而凝固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态物质的分子受到周围其他分子的强大作用,被束缚在一定的位置,只能在这一位置附近振动。对固体加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一部分分子的能量足以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从而可以在其他分子之间移动,于是固体开始熔化。 (3)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结构,要破坏不同物质的结构,所需的能量也就不同。因此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也不相同。 (4)非晶体液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改变,而不同温度下物质由固态变变为液态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所以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 说明:一定质量的物质,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5页表9.4-1,了解几种常见物质的熔化热。 2、汽化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5页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 (2)液体汽化时为什么会吸热? (3)什么是汽化热?汽化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汽化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汽态的过程,液化指的是物质从汽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液体汽化时,液体分子离开液体表面成为气体分子,要克服其他液体分子的吸引而做功,因此要吸热。 (3)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时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为这种物质在这个

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整理)

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 1.热带气旋是发生于热带洋面上的巨大空气漩涡,气象学上称它为“热带气旋”或“热带风 暴”。 2.把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或“飓风”。飓风和台风都是热带气旋, 只是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不一样而已。 3.人们把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4.把出现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 5.龙卷风是一种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漩 涡,其中心附近风速可达100米/秒至200米/秒。 6.龙卷风通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 7.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8.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寒潮又称为寒流。(寒流是造成我国春季大范围急剧降 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说法错误。) 9.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把冷空气入侵造成的降温,一 天内达到10摄氏度,且最低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的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10.地球大气由78%的氮,21%的氧,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和水组成。 11.人类选择月球作为探测宇宙星际航行的第一站的主要原因是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距离 地球最近的天体。 12.月球上没有空气,凡是与大气相关的问题在月球上都不可能发生; 月球没有磁场; 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6,所以它对月球上的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上小; (月球上不能放风筝、使用电风扇、也不能听到雷声、月球上不用防腐和防锈。) 13.地球上有两个最大的火山活动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火山带。 14.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 共分9个等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15.地震烈度是指地震的破坏性程度,我国制定的地震烈度为12级,即1至12度。 16.在中国的地震探测史中,有一个驰名中外的地震探测仪:侯风地动仪。 17.海啸是指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现象。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提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习提纲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矿物、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典型代表及相互转化】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2.2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学说;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宏观地形;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如何判断这些地质构造以及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 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红海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 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 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 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 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一章地球 地球自转偏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 时9 分9.5 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 日5时48 分46 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 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 90 -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 纬度与经度: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本初子午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从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 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180 度经线。由于,在同一时刻,180 度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经国际协议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地球的内部构造: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