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说明《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上)P61-62

【教材简析】:《认识周长》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在编排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这样安排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同时设计教学时,教材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鼓励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看一看、指一指、描一描、算一算)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出周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设计说明】:现实中,很多学生对周长的认识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那是什么,但却无法清晰的描述,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边线”的理解。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我通过蚂蚁的介绍,自然引出边线的概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建立起“边线”和数学中“周长”的联系。】

二、探索体验,认识周长

(一)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

●认识游泳池口的周长

1.谈话:游泳池口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度呢?(出示游泳池画面),

2. 指名学生到图上指一指。

3.交流:

①他是从哪儿开始的?他指的这一圈边线的总长就是游泳池口的周长。

②一定要从这点开始指吗?

③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从池口边上的任意一点开始,绕一圈,只要还回到这一点,那这一圈边线的总长就是游泳池口的周长!(显示游泳池口一周边线行进过程)

●认识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出示数学书的封面)

1. 提出要求: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度呢?拿着你的数学书,指着说给同桌听一听。

2.指名学生汇报。

3.启发学生辨别:他从这里开始,绕一圈,还回到这里。指的对吗?回到这里行不行?(没到一圈)回到这里呢?(过了一圈)这两种情况下指的都不是周长。

4.学生跟着电脑一起指一指!

5.小结:这一圈边线的总长,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在教室里找一找周长的例子,指一指,说一说。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游泳池口的周长,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出示图画板书)在这个教室里,你还能找一找周长的例子吗?

2.学生交流。

3.全班一起指一指课桌面、三角尺表面的周长。

(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1.谈话:小朋友,刚才你们指的说的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显示之前的游泳池

图和数学书封面图)其实,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相应平面图形的周长。像游泳池

口和数学书封面就可以看做这样的两个平面图形。(显示实物的涂色平面图)

2.独立探究:像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呢?请你拿出桌上的作业纸,用红色水彩笔描一描。(出示数学书62页第二题)

3.展示展示学生作业,启发交流:仔细观察,刚才你们描的这些图形边线的长其实就是这些图形的什么?

4.小结:我们所描出的边线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描出的它的四条边的总长!(图例板书)

【设计说明:我把对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分解为认识边线、认识周长两个阶段。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的儿童游泳池,数学书,课桌面之中,并通过“指一指”“描一描”等探索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实践、思考、感受。然后在学生在充分感受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的长的基础上,试着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学生们从“看”到“指”从“指”到“描”……如此丰富的感受之后,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探索多边形的周长(出示教材61页三角形和四边形)

1.谈话:这是什么图形?他们的周长你会指一指吗?他们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2.学生独立探索: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图形,尝试独立解决。

3.分别交流求得三角形和四边形周长的办法:

4.提问:像这两个用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我们都是怎么知道它们的周长的?

5.小结:用尺量出每一条边的长,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就得到了它们的周长。

6.试一试:它的周长是多少?(出示给出四边长度的平行四边形):

7.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4+3+4,3+3+4+4,3×2+4×2 ……)

8.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方法各不相同,但求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求的都是围成这个图形的四条边的和。

【设计说明:通过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描出的该图形边线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认识了周长是什么,这时抛出“周长到底是多少”的问题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再加上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知道了三角形就是三条线段组成,那么这里就可以利用测量出三角形三条线段的长,再相加得到三角形的周长,四边形则类同。通过测量、计算,学生掌握了方法,既是进一步对周长概念数学化的深化,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等周长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探索实物表面的周长

1.探究树叶表面的周长

①谈话:想知道蚂蚁爬树叶的周长吗?(电脑显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树叶一周边线行进的图。这片绿叶的周长究竟有多长呢?你知道吗?

②启发交流:要想知道这片绿叶表面的周长可以怎么办?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供一段绳子,软尺。

④学生活动:测量绿叶和神奇宝贝卡表面的周长。

活动要求:(播放录音)

1. 同桌合作,测量出信封内物体的周长。

2.先讨论测量方法,再动手测量。

3. 将测量结果记在表格里。

4.音乐声结束,马上要停止活动哦!

⑤学生活动时,老师用相机抓拍学生用不同方法求得周长的照片(围、拉、软尺)

(将学生活动照片放到电脑里,利用图片中的“放大镜”放大画面,让学生可以清晰看到具体的操作方法。)

⑥交流求得绿叶表面周长的方法(用线围,再量一量)

表扬:小朋友,你们真了不起,想办法把弯曲的边线变成直直的边线,这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⑦交流测量神奇宝贝卡表面周长的方法。(多媒体演示其中一种:在神奇宝贝卡上任意找一点,将这一点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滚动一周,读出这时点对着的刻度。)

【设计说明:课堂的生命活力体现在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周长概念已经建立和探索出得到多边形周长的方法之后,设计这样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如何测量树叶,神奇宝贝卡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又发散了学生思维。特别是嵌入了“相机抓拍学生操作的照片”的细节,把学生的现实活动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得交流变得更立体更有趣。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成功和快乐。】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知道了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我们还小组合作、亲自动手,用不同的办法球出了一些实物和平面图形的周长。今天学习的周长,在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我们一起去生活中看看吧!

(《周长在我们身边!》配音版短片欣赏。)

2.自己动手量一量,再去对照标准看一看,为自己建立一份《周长健康档案》吧!

周长健康档案

姓名头围胸围腰围

【设计说明:本课的结束环节安排的《周长在我们身边!》短片欣赏,从两个方面反映了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一。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如配画框、给枕头缝制花边、推算树龄等都会用到测量计算周长的知识;二。我们身体里藏着的周长:如通过对头围、胸围、腰围等的测量,再去和标准进行对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健康状况。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使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进一步得到深化,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本节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特别是短片末尾,建议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自己身体里的周长,再去对照标准看一看,为自己建立一份《周长健康档案》,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被进一步激发。】

【资料链接:测量地球的周长是古老的难题。公元前240年,古希腊数学家埃拉托塞尼应用了巧妙的方法算出了地球的周长。埃拉托塞尼在夏至日的中午,在埃及亚历山大港观测到阳光下标杆的影子,测得阳光与标杆A的夹角为7.2°。同时在其东南面500英里(1英里≈1.6093千米)处的锡恩,见阳光正好射到一个枯井B的底部。于是,他把标杆到枯井的距离看成是地球球面大圆上相应两点之间的弧长,把阳光与标杆的夹角看成是地球球心O到A、B两点的半径之间的夹角。这样,弧AB=500英里,∠AOB=7.2°。现设地球周长为C,则:

C/500=360/7.2C=40232.5公里

而今,用精密测量仪器实测地球平均周长为40030.3千米,误差不超过千分之五。】

认识周长

吴春红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上)P61-62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出周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圈”和“周”的联系。

1.出示学生跑操场的情境

问:跑得对吗?为什么?你觉得他应该怎么跑?

小结:小明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最后还回到这一点上,这样跑才是围着操场跑了一圈,这一圈在数学上称它为“一周”。——出示板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一周”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体验:从物体表面的一周到平面图形的一周。

(一)认识游泳池口的一周。

师:瞧,小明又来到了哪里?(游泳池)

1.谈话:游泳池口的一周是从哪儿到哪儿?谁来指一指?(出示游泳池画面),2. 指名学生到图上指一指。(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3.交流:

(二)认识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1.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①提出要求: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指的是从哪儿到哪儿呢?拿着你的数学书,指着说给同桌听一听。

②.指名学生汇报。

③.启发学生辨别:

④.学生跟着电脑一起指一指!

2.课桌面的一周

师:你们也能指一指课桌面的一周吗?准备好了,我们边指边说。我从这里出发,沿着边线指,还回到这里。我们指的就是课桌面的?(一周)

3.三角板的一周(沿着外框边线)

(三)认识平面图形的一周

1.描一描平面图形的边线

1.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游泳池、数学书这些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一周,那这些平面图形的一周是从哪儿到哪儿呢?你知道吗?

2.学生作业

3.交流互评

2.辨一辨哪个图形的一周长一些。

出示:三角形和自由形

①分别指一指一周

②估测谁的一周更长一些?

③你是怎么估计的呀?(如果,三条弧线拉直了应该比那三条线段长,)

④直观比较

⑤这两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到底是多长呢?我们来量一量。

师:这 21厘米是三角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师:再来量一量这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多少?

师:这23厘米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它的周长比三角形的周长长多少?

三、反思概括:什么是周长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量出了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说一说周长指的就是图形哪儿的长度呢?

2.揭示小结周长的概念

2.变式: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这样的开口图形啊,我们叫做不封闭的图形,他们是没有周长的,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四、操作实践:在测量计算中深入体会图形的周长

1.出示练习:测量数据并计算周长(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1.测量并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学生动手操作。

2.交流遇到的问题。

生:半圆有弧线,没法量

师:直尺为什么不好量?(边是弯的)对呀,直尺只能量直直的线段。

师: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学生想出来,就引导:直尺只能量直直的线段,要是弯的也能变直就好了)

生:用绳子量

师:怎么量,你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他利用绳子,很聪明的将弯的线变成了直直的,掌声送给他。现在你们会了吗?

3.反馈: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你们测量的时候,测了几条边的长度?计算周长是计算了几条边的长度?

半圆的周长大约是多少?测量了边的长度?弧线也是用直尺测量的吗?为什么想到用绳子?

3.回顾:回顾刚才的测量过程,测量这两个图形周长的时候,用的方法一样吗?

4.小结:像长方形梯形这样直直的图形,可以用直尺测量它们的周长;像半圆这样的弯弯的图形,可以想办法把弯曲的边变成直边去测量,从而求出周长。

五:增加“面积干扰,深入理解周长。

课件出示:正方形分成两部分。

学生指一指,老师说:包括两个边长加这段曲线。

师: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中间曲线部分是由两个图形的公共边,所以长度一样长。

课件出示:三角形分成两部分

周长不一样长。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今天学习的周长呀,在生活中常常用到它!我们一起去生活中看看吧!(播放视频)

备课设想:

下面我来谈谈我备课时的几点思考:

一.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

与传统教材相比,小学课程标准在“周长”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

化,过去的教材是将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放在一课时学习,新教材将原本一课时的内容分成两课时教学。新教材突出周长概念的本质,强调度量的基本方法,淡化形式化的计算。基于对文本变化意图的解读,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作了如下定位:不把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作为最终教学目标,而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各种有效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周长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关注数学概念的本质,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对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对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分层次教学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游泳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一个刚刚

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说法过于理性,离他们的心理语言比较远。我就不断自问: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周长”,他会有哪些属于他们认知层面的解读?周长离他们生活最近的一个点在哪里?我反复琢磨,周长周长,应该先有周再有长度。对于长度,学生已经有比较丰富的学习经验和感知;而“周”相较于“长”来说,学生更难理解。于是,我决定把周长分为两层次来教学,先理解把握“一周”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再认识“一周的长度”;而且确定把认识“一周”作为重点。后来想到,“周”在生活中的语言叫做“圈”,于是,我从学生最最熟悉的绕着操场跑一圈引入。学生对于“周”是比较朦胧的,但对于“一圈”,他们人人都有发言权,因为体育课上经常会用到。我没有简单借用体育课上的“一圈”,而是通过小明跑“一圈”的三个情境图,形象地表达出一圈的两个重要因素:1.沿着边线,2.从哪里出发还要回到哪里。从而让“体育课上的一圈”附上了数学的内涵,成为“数学中的一周”。接着通过一系列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物表面和平面图形的“一周”指的是哪儿到哪儿。这时,水到渠成,一周的长度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三、对于“转化”的数学思想,如何做到不着痕迹的“渗透”?

这节课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化曲为直”。如若直接把方法告诉孩子,也不失为教学中的一个真实手段,因为不可能所有的方法,学生都能想出来。但能让学生自己想出来那是更好。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想出来?得为学生设计怎样的问题情境?又将如何为他们的思考做好铺垫?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猜一猜:“三条相等线段围成的三角形”和“三条弧线段围成的一个曲线图形”哪个图形的一周更长一些?我没有很常规地随意地选择一个直线图形和一个曲线图形,而是选择了两个高矮宽窄差不多的图形,区别只不过一个图形是直直的边,另一个图形边有点弯。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组图形进行比较呢?我觉得它比“三角形和圆”的那组承载的可能性会多些。因为“三角形和圆”比较,孩子不一定能想到将圆的曲边拉直;而我设计这组图形,我觉得能比较好的借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的已有经验是什么?就是一条弧线段和一条跟它宽度相等的直线段,哪个更长?学生是会比较的,“弯的时候都差不多,当它变直了当然会更长”,这也是埋在学生思维里的“化曲为直”的最初原形。有了这样的经验基础,学生应该能比较顺利的进行迁移,“把第二个图形弯边拉直了应该比三角形的边要长一些”的想法。所以我说,这样的设计承载的可能性会多一些,既能加深学生对周长本质的理解,而且不着痕迹的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进一步运用“化曲为直”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作了重要的一个铺垫和渗透。

认识周长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周长认识的起始教材。它肩负着“让学生认识周长的意义,初步学习测量和计算周长”的任务。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吴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观察、操作、计算、感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进而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周长的意义。

一、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课的一开始,沿着操场的边跑步,认识物体表面的边线,从而引出“周长”。接着,通过指现实中有关周长的事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的含义,与此同时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需求。课堂上吴老师提供给学生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比如量树叶的周长、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觉到的现实。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课的结尾又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节课中,吴老师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认”到“描”,又到“摸”最后再“量”,全课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特点,更体现了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思想。

吴老师为学生创设开阔的、自由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在充满操作性、探索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吴老师的课堂教学安排了感知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活动。第一层面是感知层面的活动,这里分为两次层次,先通过教师范例和学生自己举例让学生充分感知,为过渡到抽象的符号性奠定坚实的感性基础。接着,通过迁移类推让学生自己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帮助学生从实物到平面图形建立完整的周长概念。第二层面是操作层面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求卡片、树叶周长的方法,活动前提供一些材料,在教师地适当引导下学习数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后让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贵的是吴老师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抓住了学生活动中的亮点,引导学生要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从而优化求周长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作铺垫。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两个人合作测量图形的周长活动,同时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尊重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吴老师对教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和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环节更连贯。比如,引入周长的概念时,没有直接出示课本中的游泳池,而是让学生先指一指操场的边线。认识游泳池的周长后,让学生再举例说说其他物体面的周长。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操作的过程直观、清晰的展示给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结束时吴老师精心安排了“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片欣赏,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使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进一步得到深化,学习数学的情感也由此被进一步激发。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上传: 罗兰更新时间:2012-3-8 15:54:15 鹰潭市第六小学汪娟凤 (一)、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旧教材是把对周长的熟悉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编排在了一起,而现在我们是用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为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的计算铺路搭桥。本节课通过描、找、说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一周”;再通过“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究“周长”的含义。(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根据对周长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小组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课件) 2、它是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课件:蚂蚁绕树叶跑)同学们要认真看小蚂蚁是怎么运动的。 3、小蚂蚁告诉了我们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案例

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轻视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案例 怀德第一中心小学程琳 一.案例背景 《二期课改》的初衷就是要求求教师改进教学行为,而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是教学理念的载体。课堂教学的改进,本质上是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行为,渗透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之中。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给卡片的一周镶上花边”为题材,提出了计算卡片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卡片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的建构。 二.教学片段描述 复习导入新课前我先让学生用手画一画各种图形的周长,接着出示一张长方形的贺卡,声情并茂地叙述:今天是小巧的生日,老师准备了这张贺卡。但这张贺卡不太漂亮,我们给它镶上花边(用手指一周)需要多少厘米的花边?(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1.量一量 师:现在,我们先来量一量这张长方形卡片的周长吧!到底该怎么量?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把量的尺寸记录下来。 生:动手操作。 师:巡视边指导学生测量。 生:量出来了。(长方形卡片的长是21厘米、宽是15厘米) ②算一算: 师:我们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是长是21厘米、宽是15厘米。即它的周长是多少呢?请大家算一算,并说出理由。 生1:21+15+21+15=72(厘米) (同时说出这样算的理由、想法) 师结合生的回答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生2:21 + 21+15 + 15=72(厘米) (同时说出这样算的理由、想法) 师结合生的回答板书:长方形的周长= 长+长+宽+宽 生3:21×2+15×2=72(厘米)

《什么是周长》教学案例

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案例案例片段 1、片段一:创设情景,感知“周长”。 白板演示秋天的美景,并解说:同学们,秋天到了,树林真美!形状各异的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 师:你会把树叶的边线描下来吗? 生:在准备好的纸上描树叶的边缘。 师:请两位学生上台把树叶轮廓描下来。 学生用白板笔认真地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描的? 生1:我是沿着树叶的边缘来描的。 生2:我从叶子的尖开始描,一直描到树尖,刚好是一圈。 师:说得好,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把叶子拿下来,看看它的轮廓。 师:像这样的一圈,我们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叶子的周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数学王国里的——周长。 2、片段二:感知物体表面的周长 师:我们每天上数学课都会用到数学书,你能指出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吗?你们会指吗?同位互相指指看。 同桌交流完后,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数学书的封面,请一位学生上台来利用白板的画线功能描出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师:他是从这一点出发,沿着边线指,又回到了这一点,这样指出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同时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把这位学生描的一周拖到另一边。 师:还可以怎样指? 再请一位学生上台指出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同时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把这位学生描的一周也拖到另一边。 师指着白板上学生指数学书封面一周留下的痕迹: 师:看来无论从哪一点出发,只要沿着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指一周又回到起点,这就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师:大家都能正确指出它的一周,那谁能来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接着学生在指钟面的一周、说钟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和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说物体表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物体表面的周长。 案例分析 《认识周长》是北师大三年级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把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打下基础。 一、电子白板的引进,提高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 以往的课堂,因为受所用媒体的限制,有些环节中的互动性受到了很大的约束。而现在有了电子白板的引进,学生有很多操作活动可以在白板上清晰地展示出来,提高了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在这节课中,在学生感知周长时,我请每个学生都在作业纸上分别描出树叶的一周,然后说一说是怎样描的。同时请学生到白板上利用画线功能描一描。相比与以往的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描一描的成品,用白板来进行这一块教学,

什么是周长(认识周长)

什么是周长(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及简析】 教材44-45页(周长的认识)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认识周长》公开课教案

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周长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物品、图形、直尺、软尺等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树叶的一周 师:上学期咱实验小学召开了盛大的运动会,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组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请看:军乐队的号角、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飞舞的彩色气球!这些场景你们还记得吗?看来同学们的印象都还很深呢。 你知道吗?其实昆虫界的小动物们也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呢?想不想去看一看 师:瞧,手势,PPT 这里有三只可爱的小昆虫,正在举行爬行比

赛呢?想邀请我们做小裁判,可以吗? 生:可以 师:要当裁判当然要了解比赛规则,齐读比赛规则1.再来2 师:我们一起喊开始 ,预备!生:开始 师:公正的小裁判们,到底谁夺得了这场比赛的冠军呢? 生:蚂蚁。师:你们都同意吗?谁来说一说为什么? 生1:直接说出来蚂蚁的爬行路线 因为只有蚂蚁是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了一周—— 你观察的可真仔细,你说的可真好。师重复一遍问大家同意吗?也就是小蚂蚁跑了一周板书一周。再问为什么这两个小昆虫的爬行路线不是叶子的一周呢,谁来说一说 生2:因为只有蚂蚁准守比赛规则——也就是怎么爬的——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一周(板书一周) 生3:瓢虫没有爬完——那怎样才是爬完叶子的一周——从哪到哪。“这”是开始的地方,开始的地方叫什么,起点,也就是从哪到哪,说不出来直接说老师明白了你的意思。 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师1:生1说完,小青虫也是从起点回到起点了呀?为什么他的爬行路线不是叶子的一周呢?生:因为它爬的是叶子的里面,也就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觉得有就一处的设计对教材内容挖掘得太过深彻了。我一共设计了六个图形让学生判断那些图形有周长,那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在学生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还有两个是不封闭的图形,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感受图形边线具有封闭的特性,从而使他们知道在指物体表面周长的时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断。其实后来的几个环节都是叫学生指周长,都在暗示着让学生体会周长的这一特征,所以前面强调边线的首尾相接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其次,是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例如:在“试一试”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而且整个测量过程用时比较多,细细想来是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会避免上述的问题。有学生说用绳子围着树叶一圈之后,把绳子拉直,用尺子量一量就可以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这时我却没有抓住机会适时给学生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又如:在实践联系计算图形周长时,我出示的是课本“想想做做”第4题,其中第一个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第二个是等边三角形,第三个是平行四边形。其中就体现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渡,有很多同学就选择使用比较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而

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例3,以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周长的概念,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软尺、米尺。 学具:纸杯、长方形纸片、直尺、软尺、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趣:孩子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乌龟和兔子第一次赛跑是谁得了第一啊?那我们来看看两只兔子赛跑,(出示情境图)谁会得第一呢?(让学生猜测)我们来看看比赛现场。 2、课件演示:两只兔子赛跑。提问:为什么不公平?(生答) 师:这都是由于周长的不同引起的。 3、揭示课题:认识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操作实践,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图形周长。(教学例1)

(1)视觉感知手绢的周长。 出示一张白手绢,让学生观察,再出示一张镶有花边的手绢,让学生比较,那张更漂亮?为什么? 那我们给第一张手绢也镶上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镶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 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手绢的边线,并指出:花边就镶在这些地方,围手绢一周的长度是手绢的周长。(板书)(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手绢的周长) (2)视觉感知树桩面的周长 出示“树桩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测量树桩面周长) 你知道树桩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实物) 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树桩面的边线(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树桩面的周长),并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面的周长。(板书:树桩面) (3)出示树叶,指出树叶的周长。 (4)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指一指它的周长。(指导: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窗框的周长、文具盒表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屏幕周长等)

《认识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感知、理解“一周”。 (1)描一描。 ①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②汇报交流。 教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教师: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从一点出发,沿树叶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这一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请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②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绕一圈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教师:如果从这个点开始(另选一个点),你还能指指吗? (2)感知图形的周长。 ①出示: 它们的周长应该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引导学生边指边说出月牙一周的长度是月牙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三角形的周长。 ②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教师巡视时要注意寻找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边指边说。 ③即时练习(教材第83页例3)。 描一描,独立在书中描出它们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认识周长(范例)

《认识周长》 一、说教材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我们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四、说教学法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雷玉玲第2稿

《认识周长》教案设计 雷玉玲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是学生通过摸、指、描、量等活动充分感知“周长”。 2.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一些图形周长,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 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师生)多媒体课件、光盘、A4纸、一片树叶、剪刀、细绳、尺子等。 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 单元《四边形》的第三课时《认识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 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 进行平面图形周长认识的教学。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 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 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物去量一量它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周长。为下节课探 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学情分析: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 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有 利于学生认识周长。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 发展,平时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 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

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要注意启发学生、加强对学生指导。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从“一圈”抽象到“一周”。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长跑。瞧!一只小蚂蚁正准备把一片树叶当做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呢?(生回答) 现在我们来看看小蚂蚁是怎么跑的?(ppt展示蚂蚁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的动画演示) 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在观察一遍小蚂蚁是不是这样跑的。 师:那么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引出课题:认

认识周长案例与反思

认识周长案例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一周 1、2008年是奥运年,小蚂蚁和小瓢虫也在做运动呢!(出示课件) 2、仔细观察,两只小动物沿树叶爬行的路线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周。 3、请学生摸一摸树叶的一周,教师强调起点在哪终点也就在那。 (二)感受周长的长度 1、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课桌面的一周,告诉学生像数学书封面的一周的长度、课桌面一周长度在数学上有个名字叫做周长。板书(周长) 2、比较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和课桌面的周长有什么不同?今天这节课和老师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认识) 1.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 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课件)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1.自主探究。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看这三件物品。(出示长方形的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的硬币)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测量它们的面的周长?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2)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比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名片的周长,在这些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 为什么?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 这条边长乘10)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小结。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完整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 周长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案设计

跑完后如图: 【设计意图:课件的展示能让学生直观的从两个不同的路线上初步感知一周长度的定义】 1、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周长。 师:公正的小裁判们,你们觉得谁才是真正的冠军呢? 让学生说一说,重点分析比赛规则。强调: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一周。虽然灰太狼先到,但是它犯规了,冠军还是应该属于喜洋洋的。 师:(点击课件,出现表示树叶周长的边框。)小朋友们,喜洋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了一周,我们给这一周的长度起个名称好吗,就叫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3、让学生伸出手指对着对着喜羊羊所跑的路线画一画,并且读一读: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比赛所走的轨迹具体形象成两个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对比,清晰地了解到图形的边线有一周的长度,而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并初步感知周长的定义。】 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摸一摸:其他物体表面的边线,感受周长。 师:在生活中物体的表面都有它的边线,你能仔细地摸一摸课本封面一周的边线吗。 摸给大家看一下;去摸一摸文具盒一周的边线,其他物体某个面一周的边线。你摸的是哪个物体一周的边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物体上的边线,体会周长的定义。同时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周长,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公开课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肖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多种方式计算物体周长,对不同物品选择更优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规则与不规则物品、图形、直尺、绳子 学生:数学书、草稿本、登记表、笔 四、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认识树叶的一周 你们看秋姑娘来了,她一口气便将树叶宝宝吹离了妈妈的怀抱,被老师捡来了,那你们能画出它的一周吗?那我们常用的数学书呢?它们都有边线,所有物体都有他们的边线,那我们在描边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说的真好:我们要注意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描边线,还要注意:从哪一点开始描,就到哪一点结束。要描这个图形的整整一周。这样我们会发现边线都是有长度的,像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新

知识认识周长,那你们现在能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周长吗? 课桌的周长又在哪里呢? 2.进一步认识理解周长 你知道吗?其实昆虫界的小动物们也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呢?想不想去看一看 师:瞧,手势,这里有三只可爱的小昆虫,正在举行爬行比赛呢?邀请我们做小裁判 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慢慢语重)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周!长! 同学们,周长的周指的是一周,周长的长指的是长度! 3.进一步理解周长并计算 请看大屏幕! 长方形一周的长度,是长方形的周长,谁能像老师一样再来说一说 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生知识迁移能力真强,学的可真快那圆的周长呢?谁来 4.测量规则图形周长 师:看来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那怎样才能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用尺子量说完整 师:说的真完整,他的意思我明白了, 先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三条边的长度合起来。同意吗? 那其它图形的周长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现在拿出你的图形,(自己手拿着展示)请你量出每条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3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 难点:正确判断图形是否有周长,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不同形状的周长。 课前游戏: 师:同学们好,我姓陈,大家可以叫我陈老师。很开心跟大家见面,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我来说,你来指。准备 师:鼻子,眼睛,眉毛······(慢慢加快速度) 师:同学们反应真灵敏,希望同学们上课也能像现在这样,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好,上课。 一、激趣导入,感知周长 板书:周长的认识 师:知道我们今天要上什么吗? 生:周长的认识 师:关于周长,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预设1:一周的长度,一圈的长(2个同学) 师:看来,同学们对周长有了不少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研究。 (一)蚂蚁爬树叶比赛(引出树叶一周边线就是树叶周长。) 1、课件出示两片树叶:(上面有两只蚂蚁) 师:看大屏,谁来了? 生:两只小蚂蚁 师:这两只蚂蚁要在树叶上进行爬行比赛。现在,请你们当小裁判,比赛开始。

课件播放:(蚂蚁爬行,速度一致,路程不一致) 师:谁赢了,为什么呢? 生:下面那只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圈,上面那只蚂蚁没有爬完树叶一周 2、师:哦,这树叶的一周(一圈),在哪里呢?谁能上台来指指? 生指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初引导学生观察:他刚刚怎么指的?从哪里出发? 生:这一点 师:然后呢?最后?(手势引导) 生:绕一周,回到这一点。 师:谁能完整的来说一说? 生:从一点出发绕一周回到这一点。 3、初步揭示周长 课件播放:树叶的一周变红色 师:你说的真棒,这就是这片树叶表面的周长。(板贴:周长) 4、师:谁能再来指一指这片树叶的周长。 请一位同学指一指,师:其他同学一起来指一指,一起说,从?绕?最后?这就是?二、教学周长 (一)进一步感知周长:(找生活中的周长) 课件播放:树叶以及其周长 师:树叶表面有周长,那在我们的身边,哪里还有周长,请你找一找,指一指,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教师巡逻指导学生说完整:这一周的长度是()表面的周长。 反馈: 活动汇报(数学书封面,课桌面……让学生边摸边说清楚,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谁的周长)师问:你发现哪里有周长? 1.三角尺(其他) 师:你说, 学生边指边说,这一周的长度是三角尺表面的周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概念,培养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方法测量周长。 ★情感与态度: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会测量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一周和什么是封闭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理解周长的概念 1、看动画初步感知什么是一周。 ①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课件演示蚂蚁绕树叶边沿爬一周的情景。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蚂蚁爬了一圈)板书:一周 ②(带着问题继续欣赏)这一次请认真观察:蚂蚁是从哪儿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课件演示后生边指边说) ③小结:蚂蚁绕着树叶树叶边沿爬了一圈,我们就可以说是蚂蚁绕着树叶树叶边沿爬了一周。 板书:一周

2、描画树叶边沿,加深对一周的理解(就是绕边线一圈,从什么地方开始就回到什么地方)①我这儿有一张用吹塑纸剪成的树叶,(贴树叶)你能用粉笔描出它的一周吗?(抽生描,其余伸出手指跟着比划,然后说说是从哪儿开始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再评价)②有没有同学从别的地方开始也能描出树叶的一周?(抽生说,师描,其余手指跟着比划)③小结:(取下树叶)看来我们可以把树叶边上的任意一点作为起点,只要绕着边线描一圈,回到起点,就能描出树叶的一周。 3、迁移类推,感知其它具体物体表面的一周。(语言表述,手指比划) 除了树叶的面有一周,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有一周,请找一找,你能指出它的一周吗? 4、揭示课题,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 ①找出比课桌表面一周更长(短)的物体表面一周。感受到物体表面一周有长有短,各自的一周都有一定的长度,板书:的长度 ②揭示课题:物体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面的周长。板书:周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是内容。 ③边说边指出课桌(数学书封面)哪一部分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呢? 5、从物体到图形,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①我们能指出物体其中一个面的周长,那我们的老朋友——平面图形有周长吗?(课件呈现)抽生边说边指哪一部分的长度才分别是它们的周长?我们认识的还有哪些平面图形有周长?(抽生说)通过一问一答进而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周长就是3条边长度的总和,四边形的周长就4条边长度的总合。五边形呢、六边形呢? ②看来只要是平面图形就有周长,对吗?(课件呈现一些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指出哪些有周长?其余的为什么没有周长?(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从而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板书:封闭图形

认识周长(方案2)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执教者:方美琼 执教时间:2012年5月10日 学习内容: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61、6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课件、树叶、绳子、直尺、一些平面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边线。 1.认识边线。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新校区吗?漂亮吗?(漂亮)对,新校区很漂亮,为了美化新校区,学校准备在校园一角开辟一块花圃,(出示花圃),为了让花圃更美丽,准备给它围上一圈白色的栅栏,你觉得应该围在哪里呢?指名2-3人说。(围在花圃的周围或者是边沿)请你上来指一指,好吗? 你们同意吗?(同意,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同学们的意思就是沿着花圃的边沿来围栅栏。边说边演示课件。我们把围在花圃周围的白色栅栏叫做花圃的边线。 板书:边线。 我们把围在花圃周围的长度叫什么好呢?(周长) 板书:周长。 2.感受物体表面的边线。 ⑴出示游泳池: 师:这是什么地方?(游泳池)对,方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游泳,老师建议你们想游泳时最好去游泳池游泳,这样比较安全。有谁知道游泳池的边线在哪吗?(指名同学回答)我们就把边沿上的这条线叫做它的边线,也叫做游泳池的周长。边说边演示课件。 ⑵课件出示数学课本。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边说边摸),我从这里开始摸一圈所指出的就是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摸一摸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吗?(学生摸一摸数学课本的边线)我们来看大屏幕。(边说边演示课件)。 ⑶除了这些之外,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自己的边线,请同学们先找一找再摸一摸课桌一周的边线,说给你的同座位听一听。 集体交流。谁先来指一指,说一说。指名2-3人边指边说。 最后老师演示课桌的边线。 3.感受平面图形的边线。 刚才我们找到的摸出的都是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那这里有一些平面图形,请同学们拿出平面图形,摸一摸,找一找平面图形的的边线,说给你的同桌听。

经历操作过程 领悟数学本质认识周长案例分析

经历操作过程领悟数学本质 《认识周长》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6-87页的例1、例2、例3,以及练习十六1、2题 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是西师版第六单元的第一个内容。内容包括认识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两部分。其中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的周长概念基础上的具体运用。认识周长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3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十六。其中例1是用“围一围”的方法认识生活中的封闭图形周长,例2是用看一看的方式,深化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例3是用量一量的方式,在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理解的同时,让学生初步学会测量图形周长。 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内容,教材将它置于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之后,目的是要为将要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作铺垫,将两个较为熟知的内容进行整合,产生新的知识系统。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孩子通过美术课也应该明白“边线”的含义,因此学生在“摸一摸”“指一指”“量一量”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桌布树桩面 学具:纸杯、长方形纸片、直尺、软尺、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动物赛跑(课件展示) 师:孩子们,喜欢锻炼身体吗?这儿有3只小动物也特别喜欢一项体育运动,你们看看,猜一猜是哪项体育运动吗?生(跑步) 师:对!他们很喜欢跑步,今天,这3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要来跑一跑,大家想看看吗?生:想 但老师有个要求,同学们在看时带上这3个问题。 课件出示:(1)从哪儿开始跑的? (2)围着哪儿在跑? (3)跑到了哪儿结束? 师:接下来,我们可要根据这3只动物跑步的情况去一一解决,看仔细了。 课件演示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这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谁来回答?生:都是从起点开始跑。师:那第二个问题呢?(生:围着跑道边线在跑)板书:围 师:那第3个问题,谁先来说说小熊跑到哪儿结束?引导学生说:从起点出发围着跑道跑,又回到了起点。 师:也就是说起点和终点在同一个点上,是吧?那小熊到底跑了多远?生:一圈或一周。(根据学生生成:一圈也就叫做一周) 师:也就是小熊刚好跑了一周。板书:一周。 那小狗呢?(超过一周)那小老虎呢?(不到一周)

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指一指、描一描、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 感知并认识周长的含义。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 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 习的主动性,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边线,引出课题 在黑板上展示各种图形卡片,要把这些图形制成小相框,想在它们周围镶上金边,让小相框看起来更加美丽。 提出疑问:每个图形需要多少镶边材料呢?多了浪费,少了不好看。怎么样才能知道?(学生汇报) 问:量哪好呢?分别请几个同学上来选择一个图形指一指,说一说。 老师强调:看清从哪儿开始,绕边一周,再回到起点。 师:刚才同学们用手指的图形的一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数学王国里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周长”朋友的名字里体现了他的特点。 二、认识周长 1、建立“周长”的概念 师:谁认识这位朋友?请给他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 请同学翻开书,看看书本是怎么介绍的。读一读。 2、质疑“封闭” 师:关于周长你们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者疑问?在这句话里有一个词我们比较陌生,是什么?(封闭) “封闭”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对它的理解。 “”有周长吗?为什么? 3、实物的周长

(1)教师出示实物,学生用手指一指其周长。 (2)开展“找周长”活动,学生找到后用手摸一摸,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周长在哪。然后学生汇报,并指一指,说一说。 4、描一描 请同学们描出书上41页的四个图形,并找几名同学上台描出黑板上图形的周长。需要多少镶边材料,只要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就可以了。 三、求周长 这些图形的周长有多少长?有什么办法才能知道呢? 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卡片、长方形卡片和一元硬币的周长。要求小组长做好记录。 学生汇报,教师做适当评价。 小朋友们真不简单,一下想出这么多的办法。刚才我们一起求了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周长,这些图形都是用线段围成的,我们在求它们的周长时,都是怎样做的?(量、围、算等)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认识了周长,知道怎样求、量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周长的用处可大了。 (点击课件) 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身边的事物,你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把你的独特的发现及时和同学、老师交流,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认识周长练习题

认识周长练习题三姓名: 一、填空。 1、用一根长3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如果它的长的11厘米,宽是()厘米。 2、用一根长32米的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米,它的边长是()米。 3、把一个长12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厘米。(画出图形) 5、把两个边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6、长方形的长增加5厘米,宽增加2厘米,周长增加()厘米。 7、正方形的周长增加了12厘米,则边长增加了()厘米。 8、正方形的边长增加了2厘米,则周长增加了()厘米。 9、长方形的长增加3厘米,宽增加1厘米,周长增加()厘米。 10、一个长方形长是12厘米,长是宽的2倍,则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1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6厘米,若把这个正方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画出图形) 14、用7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厘米或()厘米。 13、一个边长5厘米才正方形剪成两个长方形后,周长增加了()厘米。 14、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边长的()倍。 15、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边长是() 16、用6根长3厘米的火柴棍摆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 17、正方形的边长增加2厘米,周长也增加() 四、计算。

五、解决问题。 1、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50米,宽比长短14米,小明沿着篮球场跑5圈,要跑多少米? 2、一块长方形试验田,长12米,是宽的2倍,这块试验田的周长是多少米? 4、一块长方形草坪,长48米,宽27米,小明沿草坪边缘跑了3圈,她跑了多少米? 5、用两个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分别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周长各是多米厘米?(画出图形) 6、在一张长25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纸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画出图形) 7、一根丝带恰好能围成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如果将它改围成一个长12厘米的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8、张伯伯的菜地长25米,宽12米,要在四周围上篱笆,要多少米的篱笆?如果一边靠墙围,至少需要多长? 9、用4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分别算出拼成的图形的周长。(画出图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