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周易》哲学智慧漫谈

《周易》哲学智慧漫谈

《周易》哲学智慧漫谈
《周易》哲学智慧漫谈

《周易》哲学智慧漫谈.txt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不要用自己的需求去衡量别人的给予,否则永远是抱怨。----------------------- Page 1-----------------------

----------------------- Page 2-----------------------

引语神秘的殿堂卓异的智慧

——请来关注《周易》的哲学智慧

亲爱的少年朋友,我们同属于世界上的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中国,

同属于在这个文明国家里生息、繁衍和发展的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们,创立了辉煌灿

烂的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少年朋友们,千百年来,古老的中华,以其文化上的遥遥领先的优势,

曾长期享有泱泱文明大国的盛誉,并深深影响了周边民族或国家,由此形成

过一个以中华为轴心的“文化圈”。

所有这一切,都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由衷地自豪的。

因此,充分地发掘、认识和吸收祖先的智慧,是我们开创中华民族光辉

灿烂的未来的基本前提。

这里,我们暂且先把注意力放到对祖先智慧的发掘和认识上。

我们将会看到的是,我们伟大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名叫

《周易》的古老典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这本小册子所要介

绍的,也就是古老的《周易》的哲学和智慧,它的起源、发生和发展,它在

今日之风采。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是有好处的。

亲爱的少年朋友,你们听说过这部书吗?你们听说过“八卦”这种东西吗?“八卦”就是我们将要讲到的《周易》中的八种符号。

诸葛亮是我们熟知的三国时期的一位军事家,他足智多谋。据说,他指挥作战时,就曾利用《周易》中的“八卦”,摆过“八卦阵”。这个阵式,

可有无穷变化,其中的神奇奥妙,真可令人眼花缭乱。

自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老的《周易》哲学智慧,也已经在近代,初步再现出其风采。比如,本世纪40 年代,留学于法国的我国著名科学家、《周易》学家刘子华先生,就通过潜心研究,运用《周易》有关学说、思想,预测到太阳系中第十颗行星——木王星的存在,由此断定,木王星,应为构成

太阳系的最后一颗主要星球,因此获得巴黎大学所授予的博士学位。他的这

一重大发现,已初步为现代天文学所证实。

以上所述,是《周易》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涉及的只是《周易》哲学与智慧的某些侧面或方面,我们希望顺着以下论述的展开,少年朋友们会跟随我们一步步地进入到《周易》的哲学殿堂,真正较为全面、准确地领略到其精妙、卓异之处。

一、艰难求生存趋吉而避凶

——《周易》的诞生

《周易》这部闪耀着先民精妙而又神秘的智慧之光的古老典籍,包括《经》与《传》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经》即《周易》的古经,也就是《周易》这部经典的原初形式。《传》之“传”字读“zhuàn”,指《易传》,包括《彖(tuàn)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以

----------------------- Page 3-----------------------

及《杂卦传》等10篇文字。这 10篇文字是最早全面、系统地解说、阐发《周易》古经的文字,古人又称之为“十翼”。

“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为一种著述的“传”,是对经典的解释和

阐发。上述解说和阐发《周易》古经思想的10篇最早的文字,自然就被称之

为《易传》。

而“翼”,本义指的是飞鸟的翅膀。大家知道,正是因为有了翅膀,鸟

儿才得以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中飞翔。而且,各式各样美丽可爱的翅膀,又

是鸟儿们自身所拥有的,最佳身体“保护伞”。因此,鸟儿的翅膀,至少有

两个重要功能或作用:一个是辅助鸟儿,使它们能够飞翔;一个则是保护鸟

儿的身体,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免受伤害。于是,“翼”字就衍生出一个重

要的引申义:“辅佐”或“辅助”。由10篇文字所组成的《易传》又称“十翼”,意味着这 10篇文字,是辅助于对《周易》古经的理解和应用的。

《周易》的《经》与《传》,皆非出自一人、一时,它们的形成,都经

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

汉朝时的人们就认为,就《周易》的《经》与《传》的成书而言,可概

括为以下两句话:“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更”是经历的意思。就是说,由《经》与《传》所组成的《周易》一

书,曾先后经由三位圣人的撰述,方得以形成;这在时间上,则经历了相对于汉朝人而言的“上古”、“中古”与“近古”三个历史阶段。

三位圣人,分别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个历史阶段,则分别指伏羲所处的远古时代(“上古”),周文王所处的西周时期(“中古”)以及孔

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近古”)。

伏羲,是传说中我国原始时代的圣人,相传,他曾教民结网,从事渔猎和畜牧活动,因而被誉为我国文明的始祖。周文王,则是周朝的开创者,他及他的儿子周武王,领导曾是商王朝管辖之下的周部落,并联合周边其他部落,打败残酷暴虐的商纣王,从而建立了周王朝。孔子,更是大家所熟悉的,他是春秋末期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古人看来,《周易》的《经》与《传》,出自于伏羲等手,是伏羲等数位圣人忧世悯人的力作,也是他们的精妙智慧的结晶。

当然,伏羲等被称为“圣人”,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聪慧特达而超出于常人。然而,实际上,在这里,“圣人”毋宁应视为先民集体智慧的一种象征。将《周易》的成书,归之于伏羲等数位名人身上的看法,并不那么可靠。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视这些人为几个人格化了时代概念,则这一传统看法又变得基本可信了,并且也能与上述“三古”说,大致吻合在一起。

那么,言及此,少年朋友,你们或许要发问了:《周易》一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既然多半不可能出自于古人所讲的伏羲等数位名人之手,那么又究竟是什么人的作品?这一作品的问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

这些,也正是下面所要回答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周易》古经的诞生过程。

1.万物有灵人物相通

----------------------- Page 4-----------------------

——一个原始的宇宙观

“世界观”或“宇宙观”

少年朋友们,在哲学上,有一个基本的术语,叫做“世界观”或“宇宙观”。大家知道,一提到人,在我们的脑海中所闪现出来的,总是一个个活

生生的人。这些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的具体时间与空间之中。作为一个活生生地存在着的人,他终归要对与自己相处的他人,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及大自然,有一个总的基本看法。这个总的基本看法,在哲学上,就称之为“世界观”或“宇宙观”。“观”字,就是看法的意思。

“世界观”或“宇宙观”,是哲学家们所要投入大量精力,苦力究心,予以探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观”或“宇宙观”是哲学家们的专有品。实际上,任何人,无论他是男性还是女性,是老人还是青年,是工人还是农民,是贵族还是平民,是高层次的文化人还是低层次的一般人士,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无论他是原始人、古代人、近代人,还是现代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或者是类似于“世界观”或“宇宙观”的一些基本观念。所不同的是,哲学家们的“世界观”

或“宇宙观”,较之一般人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更为系统、缜密、

深刻而已。

“世界观”或“宇宙观”,并不是人们在求生存、求发展之余,为打发时光,为“找乐”,才产生的。相反,人们形成和树立一定的“世界观”或“宇宙观”,为的就是以它来作为自己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指导,从而更好

地生活下去。一切文化、文明的创造,都是要以这种“世界观”或“宇宙观”作为最初始基的。而且,人们又不断通过其文化、文明的创造、传承与更新,丰富、完善和重建着自己的“世界观”或“宇宙观”。而这一不断得以丰富、完善和重建的“世界观”或“宇宙观”,又指导、激励着人们,去从事新的

文化、文明的创造。

“宇宙观”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步

自从劳动创造了人,世界上就有了人类的存在。作为人类先祖的原始人,在他们劳动、生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或“宇宙观”画面。

这一画面,是人类最早或最为原始的“世界观”或“宇宙观”画面。正因为它最早或最为原始,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显得颇为粗糙和幼稚。然而,

正是这一颇显粗糙和幼稚的“世界观”或“宇宙观”画面,指导着原始人去求生存,去回应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而《周易》古经,也正与我国先民的这类原始“世界观”或“宇宙观”画面,密切相关。前者的产生,开始时,在很大程度上,就曾受过后者的启发与指导。

那么,少年朋友,你们或许要追问了:我国先民的这种原始“世界观”和“宇宙观”画面,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出现,又跟《周易》古经发生过怎样的联系?

原来,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它由萌芽面发生、发展,直到今天,才出现我们所见到的这种高度发达的状态。----------------------- Page 5-----------------------

而生活于人类文明萌芽期中的原始先民,他们正像一个个处于幼年期的孩

子。由他们所勾勒出的“宇宙观”画面,自然不能同我们生活于高度文明今天的人类相比。

万物有灵论

就我国的原始先民而言,他们所勾勒出的早期、原始的总体“宇宙观”画面,被称做是一种“万物有灵论”的“宇宙观”画面。而这一画面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呢!

开始时,通过劳动,古猿手足逐渐分工,学会了使用工具。这时,最早的一批人类,就开始与其他动物及整个大自然分离开来,形成了一种相对独

立的存在。

我国的早期先民,也是这样产生的。他们刚刚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自然是懵懵懂懂的。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由于艰难的生存环境和生存需要的

逼迫,也由于生存或生活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的智力,逐渐得以开发。

生存与死亡。灵魂观念的产生

智力得以初步开发的我国先民,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之下,在文化、文明几乎等于零的困局之中“求生存”,并成了他们贯穿始终的头等大事。他

们惧怕死亡,渴望生存,希望生活得更加顺利,更加圆满,更加长久一些。

因此,“生存”与“死亡”,成了他们时时刻刻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

在对“生存”与“死亡”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现实命运进行思索与趋避的过程中,我国先民开始生发出了“灵魂”观念,以及“灵魂不死”的观念。生存环境的险恶,使得他们时时刻刻都要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们逐渐发现,

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其身体的构成,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为什么活着

的人,能够“活蹦乱跳”地活着,而死去的人,却不能再有所动作,并且还将腐烂成土呢?苦苦思索的结果,使他们忽有所悟:噢!该是有一种叫做“灵魂”的东西,在起作用。这种东西,只要与人们的身体结合在一起,人们就

会成为一个活着的“活蹦而又乱跳”的人。而一旦它离开人的身体,那么,这个人,马上就会随之死去。

这就是灵魂观念产生的大致经过。

既然灵魂这种东西,附着在人的身体之上,人就会活着,而一旦它离开人的身体,人就会死去,我国先民因此而逐渐想象到:看来,灵魂是一种比

肉体更为高贵、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东西。而且,人的肉体可以腐烂成土,而人的灵魂,却可能是不死不灭的。这样,“灵魂不死不灭”的观念,不久也开始出现了。

少年朋友,也许当你们看完我在上面的有关叙述之后,又开始展开了你们想象的翅膀。你们也许马上联想到老阿婆或老爷爷给你们讲过的有关神鬼

妖怪的故事。这类故事,可曾使得你们夜晚不敢单独行走,入睡时又时常做

一些可怕的梦呢!你们或许听心地善良的阿婆讲过,某某人死后,他的“魂”,却不时要来“勾”另一个活着的人。某些时候,你突然病得恍恍惚惚,又是心地善良、却又十分迷信的阿婆,急急忙忙地给你施以“叫魂”的措施。在她看来,你的灵魂游散出壳了,所以才导致你神志不清;通过“叫魂”,你

----------------------- Page 6-----------------------

的游散出去的灵魂,就会很快返回,从而使你康复。所有这些迷信观念,同

上面刚讲到的先民的灵魂观念,以及灵魂不灭观念,是十分相似的。而且,

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后者的延续呢!

距今大约 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已经有了这种灵魂不死观念。

借助于考古发掘,人们发现,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中的山顶洞人的尸体周围,撒有赤铁矿粉粒。红色,被认为是生命的象征。因此,也可以

用来象征灵魂。山顶洞人之所以要在他们死去的亲人周围撒上赤铁矿粉粒,

或许是因为他们认为,死去的亲人,将到另外的一个世界中去,而唯有灵魂

继续伴随着他们,他们才会在另一个世界中“活着”,并且活得更好一些。

万物有灵论的产生

由灵魂观念,再向前推进一步,“万物有灵论”的观念,也就逐渐产生了。所谓“万物有灵论”,它是这样一种观念:它认定,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一切飞潜动植、鸟兽虫鱼,一切生物乃至无生命的非生物,都有灵性乃至灵魂。

“万物有灵论”观念,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间,都曾出现过。不过,我国先民的这类观念,又存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我国先民那里,由他们自身的有灵魂,驰骋其想象或联想,也进而推及到万事万物,认为万事万物就像自己一样,想必也有它们的灵性乃至灵魂。在他们看来,那些能飞、能跑、能走的鸟兽,有其灵性乃至灵魂,似乎是不容置疑的。而那些虽不能走动,但却能够生长、能够开花结果的草木,也应存有灵性。至于水火土石、山陵川谷这些非生物,也并不是死物,它们也必定会有其灵性。

经过这番类推,大自然中所存在着的一切,都和人一样,皆是有灵性乃至灵魂的了。于是,一幅简单而又粗糙的“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宇宙观”,就基本勾画出来了。

万物有灵且可交相沟通

在“万物有灵论”观念出现后,我国先民进而推想到,生活于自己周围的飞潜动植、鸟兽虫鱼,一切生物及非生物,总之,大自然中所存在的一切,不仅具有与自己相同或相近的灵性乃至灵魂,而且,人的灵性与其他万事万物的灵性之间,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呢!

这就是万物有灵且可交相沟通的观念。

亲爱的少年朋友们,万物有灵且可交相沟通(“人物相通”)的观念,

从总体上来说,的确是一种十分幼稚、错误的观点。但是,就是这种观念,

少年朋友们,在某一特殊的处境之下,你们或许也曾生发过吧?而且,在这

种特殊处境之下,你们是多么希望这种观念是真的或正确的,又是那般的确

信它是真的或正确的呢!

例如,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就叫毛毛吧!养过一只可爱的小狗,毛绒绒的,着实招人喜欢。毛毛呢,经常跟这只小狗厮守在一起。他俩时常“对话”,这只小狗,似乎很机灵,善解人意,能够迅捷地领会到它的小主人的意图。

而且,毛毛也坚信,就凭他跟这只小狗深深的交情,凭他俩间的交相沟通,

----------------------- Page 7-----------------------

只要小狗呆在自己的身边,它就会永远支持自己,维护自己和帮助自己,这

样一来,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困难,是大的还是小的,都会最终得到克服的。

再比如,有个叫琛琛的小朋友,他因事要过一条大河,可是河水太深,难坏了琛琛。正在他为难之际,忽然间,脑海中猛的一个闪念出现:河水或

许有它的灵性吧?于是,琛琛在心中反覆地默念道:大河呀,大河!让我们

交个好朋友吧!请你保祐我,让我顺利过去,我会由衷地感激你的。结果,

琛琛还真的顺利地过了大河。不过,少年朋友们,琛琛真的是因为通过他与

河的“沟通”,从而得到河的“保祐”,才顺利走过大河的吗?不是!完全

不是!琛琛之所以能够走过大河,实在是因为他所生发的“大河必定会保祐我顺利过去”这一信念发生了作用,使得他因而鼓足了勇气,消除了胆怯。

毛毛“依靠”与自己所精心喂养的小狗之间的“交相沟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琛琛则“仰仗”河水的“保祐”,顺利地走过了大河,而

我们的原始先民,则依靠这种“万物有灵、人物相通”的原始总体“宇宙观”的指导,来艰难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维持自己的生存,并最终导致《周易》古经这部古老典籍的诞生。

2.决疑有方骨龟登场

——骨卜(bǔ)及龟卜

从“万物有灵、人物相通”观念到自觉地进行趋吉避凶

“万物有灵、人物相通”的“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建立,开辟了我国先民生存和生活的新天地。在这一原始总体“宇宙观”的指导下,自觉地趋吉避凶,以求更好地生存与生活的活动,随之出现了。这种趋吉避凶活动的出现,又自是《周易》古经的前导。

要实现趋吉避凶,关键的一点,在于能够预先知晓未来所可能发生的一切变化,把握住未来的相关信息,以便于随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何才能预

先知悉未来的一切呢?这就成了我国先民苦苦思索的一个首要问题。

亲爱的少年朋友们,你们或许耳闻目睹过这样一些现象吧:在地震发生前夕,老鼠们匆匆搬家,鱼儿们急急在水中跳跃。这是因为,老鼠、鱼儿等

动物,有一种预先知晓地震将要发生的本能。

先民的趋吉避凶活动,也就跟老鼠搬家、鱼儿跳跃一样,同样是希望在预先知悉未来所可能发生的一切的前提下,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当然,

由于文化,文明发展的限制,刚刚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之后不久的人类,他们预见未来的能力,似乎较老鼠、鱼儿等动物,略逊一筹。“万物有灵且可交相沟通”的观念的产生,无疑,为我国先民的趋吉避凶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指导信念,它为先民们获得与老鼠、鱼儿等动物相近而又准确的预见或预测能力,增强了信心。

在“万物有灵、人物相通”的原始总体“守宙观”的指导下,我国先民们认定,既然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内的任何事物,皆有灵性,并且还可以同人类相互沟通,那么,人们岂不是可以通过这种沟通,来预先得知未来事变的情状吗?沿着这一思路,早期的趋吉避凶活动,应运而生。

早期的趋吉避凶活动,就是借助于人与其他物类的相互“沟通”,从而----------------------- Page 8-----------------------

获取相关信息,得以实现的。

人物沟通的两种基本途径

那么,人与其他物类,如何才能实现彼此间的“沟通”呢?

不错,亲爱的少年朋友们,大家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手段,比较顺利地实现沟通。但是,人与其他物类,毕竟不是同类呀!因此,要实现同它们间的沟通,就远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那样简单、方便。但在我国先民看来,沟通的可能是存在的,而沟通的途径,也毕竟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

所谓直接的沟通途径,也就是直接与相关的物类相接触,从而实现彼此间的沟通,进而获取有关信息。

比如,人们直接与一只小鸟进行“对话”,从鸟声及鸟的动作中,获取

有关信息。

再比如,人们直接与一株正在盛开的牡丹花接近,一边触摸着花瓣及花叶,一边默默而语,虔诚地对花倾诉自己的衷肠,进而从牡丹花所展示的情

状那里,“悟得”有关信息,等等。

所谓间接的沟通途径,不言而喻,也就是借助于某一中间物,实现与相关物类间的彼此沟通,从而获取有关信息。其例自不待举。这样概括地说,

的确比较简单,因为只有直接的与间接的商种沟通途径。但是,如果具体地讲,则要复杂的多了。无论是直接的途径还是间接的途径,都分别包含有多

种多样的具体形式,只不过是由于地域、习俗的差异,而使得人们多倾向于

使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式罢了。

间接沟通途径中骨卜与龟卜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随着由此而来的先民的智力的进一步慢慢开发,以及文化、文明因素的进一步慢慢增加,先民的意识及至整个“宇宙观”,也在艰难地发生着变化。在这种趋势下,我国先民以“万物有灵论”为特色的总体“宇宙观”画面,从原始社会晚期始,已为稍作调整、改变的新的“宇宙观”画面,所渐次取代。这种新的“宇宙观”画面,在原有的“万物有灵、人物相通”的观念的基础上,进而认定,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有大

大小小的“神灵”存在着:山有山之神,水有水精灵,河有河之神……而且,人们与这些神灵之间,也是可以彼此沟通的。

在此稍有改观的新的总体“宇宙观”之下,我国先民逐渐创造和选择了

两种基本的间接趋吉避凶方式:骨卜与龟卜。

卜,就是占问的意思。

骨卜,就是用一些兽类的骨头,一般是牛、羊、猪的肩胛骨,来做占卜的道具(即中间物),先对这些骨头进行钻、凿,继而再用火来灼烧它们,

然后再根据烧裂而成的兆纹,具体判断吉凶。

而龟卜,则是用龟甲,多用龟的腹甲,有时也用背甲,来做占卜的道具,然后,也是先对龟甲进行钻、凿,继而再用火来灼烧它,最后再根据烧裂而

成的兆纹,来判断吉凶。

骨卜出现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而龟卜则盛行于商朝。

先民们认为,牛、羊、猪等兽类,以及龟,它们都带有很大的“灵气”或“灵性”,通过它们,就可以实现人与万物及神灵间的感应与沟通,从而

----------------------- Page 9-----------------------

获取有关信息,预测到未来即将发生的一切。

尤其是龟,它多则可活数百年之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而在古人看来,生命力的强弱,似乎是与“灵气”或“灵性”的高低,成正比的。生命力越强,活着的时间就越久远,“阅历”相应地也就越深,“灵气”与“神通”,也就会越大。因此,通过反复比较与选择,古人认识到,龟是“灵性”极强、“神通”极为广大的一种灵异之物,所以对它倍加崇拜。这也大概是它逐渐得以取代牛、羊、猪等兽类,从而成为商代占卜时所用的主要道具的缘故吧。

在先民们看来,进行占卜的时候,只要把人们所要占问的事项“告诉”牛、羊、猪的肩胛骨以及龟甲这些“神通广大”的占卜道具,然后再对道具

进行一番钻、凿与灼烧,这些道具,就会将人们所要占问的事项,传达给其他相关的物类及神灵,随后,它们又会从相关物类及神灵那里,带回相关的信息。

而经过一番灼烧之后,所形成的裂兆,被称之为占卜之兆。这类占卜之兆,就是通过牛、羊、猪的肩胛骨或龟卜之类的道具来作中间物,“顺利实现”人与外物及神灵间的感应与沟通之后,所获取的相关信息的昭示物。先民们认为,这类昭示物,就昭示着人们事先所要占问的有关信息,只要对它们进行一番虔诚的仔细分析与体悟,那么,人们就会因此而获取到相关的信息。搞清楚占问事项的吉或者凶,进而就可以采取适当的对策,来合理地安排或调整自己的行动计划,从而趋其吉而避其凶,达到较为理想的目标或目的。

商朝人的龟卜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名叫商朝。商朝时候的人们,十分迷信,动不动,就要进行占卜。不过,由于当时奴隶制社会的建立,使得占卜这一迷信活动,成了商朝最高统治者即商王的专有品。商王专门设有自己的占卜官,掌管有关占卜的事宜。

当时,占卜的事项,则是多种多样:祭祀、婚姻、征伐、商旅、年成、天气等等,总之,涉及方方面面,不一而足。

那时占卜时所用的道具,主要就是龟甲,其次才是兽骨。以龟甲做道具的占卜,前面已讲过,就称做龟卜。因此,商朝,是龟卜大为盛行的时代。

龟,前面已提到过。它是属于爬行类动物的一种,身体长圆而扁,背部

隆起。背部和腹部,都有坚硬的甲壳,由鳞片合成。它头形似蛇,眼睛很小,

口却较大,没有牙齿。它四肢较短,头、尾巴和四肢,都能缩入甲壳内。它

又多生活在水边,专吃植物或小动物,因此又被称做水龟。常见的水龟。可

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乌龟了(见图)。龟这种动物,擅长游泳,又能在陆地上

匍匐前进。生性迟钝,能耐饥渴。

就是这样一种被今天的人们往往用来制作名贵药材,或者调制成上等美

味佳肴的水龟,在商朝时候的人们那里,却被奉若神明,用于占卜。

商朝时,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

其数量之多,远非今天可比。这就为龟的繁衍,提供了极为广阔而又理想的

环境,也使得当时的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极为方便地捕获到它们。

在商朝人的心目中,天地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在主宰着,他们管

它叫“帝”或“上帝”。在他们看来,是“帝”或“上帝”,统领着天地间

----------------------- Page 10-----------------------

的日、月、山、川等众神,从而管理着宇宙间的一切事务。而他们又认为,

借助于龟甲之类的中间物,也是可以实现人们与“帝”或“上帝”以及众神

和万物间的彼此感应与沟通的。在这种信念指导下,商朝时候的人们,进行

过形形色色的占卜。

我们发现,在一枚龟甲上,刻有这样一条商朝人占卜事后的文字:“丙

子日卜,鬯(chàng)贞帝弗若。”《铁云藏龟·六一四》)

“丙子日”,即丙子这一天。在商朝时,人们已开始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 10个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这 12个地支,结合搭配在一起,用来记录日期,60 天为一个周期(因为,10天干与 12地支的最小公倍数是 60)。

“鬯”,是进行占卜时的一个巫师的名字。“贞”是占问的意思。“帝”就是前面提到的,商朝人心目中的天地间的最高主宰。“弗”,是不的意思。“若”,则是允许或答应的意思。

这条占卜文字,记录了丙子这一天,一个名叫鬯的巫师,利用龟甲进行占卜后的情况。当然,它没有记录下当时占问的具体事项,只是说,巫师鬯

占问最后的结果是:“帝”不允许某某那样去做。

3.步龟后尘蓍筮崛起

——占筮及《周易》古经的问世

在西周,蓍筮开始逐渐取代了龟卜

商朝时,水源充足,龟的数量丰盛,因而龟卜大为盛行。时至西周,水源逐渐减少,龟的数量,相应地也就变得越来越少了。

而且周部落,原先是商朝统治下的位于西部边陲的一个部落,民情习俗,与商朝的大本营,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周人取代商而建立起周朝之后,

虽然仍没有全然放弃龟卜,但却格外地青睐起另一种占问的形式——“蓍筮”。

龟卜使用的道具是龟甲,而“蓍筮”所使用的道具,则是一种叫做“蓍

草”的草类。

蓍草,又称蚰蜒草或锯齿草,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见图)。高可至二三尺,茎有棱,叶子互生(即,茎的每个节上只长一个叶子,而相邻的两个叶子,则长在相对的两侧)而细长,又羽状深裂,好似锯齿。它秋月开花,花儿呈白色或淡红色。结的果实,则细瘦而又扁平。其全部,都可入药,有良好的健胃作用。而其茎、叶,又富含芳香油,可以用来制作香料。

就是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草,西周时候的人们,却并不认为它普通,反而将它奉若神明,视为至宝,因此,他们常取其茎,以做占问之用。

周人认为,“蓍”字的意思与“耆”(qí)字的意思大致相仿。“耆”,指的是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周人认为,蓍草的寿命较长,在这一点上,它可与人间的老寿星为伍。因此,比照人间60 岁以上的寿星通常被称做“蓍”,蓍草这种草类,也就被命名为“蓍草”了。

在周人的心目中,蓍草是百草中的“寿星”,它生长千年后,即可达三----------------------- Page 11-----------------------

百茎,可以说是经历了天地间的风风雨雨。这就好比人世间阅历深久的老寿星,经事多、广而经验丰富。因此,蓍草的“灵性”也极高,“神通”也极

为广大,完全可以用来预卜吉凶。

因此,在周人看来,用蓍草来作为道具进行占问,完全可以达到与用龟甲以及兽骨做道具进行占问不相上下的效果。

这就是西周时候的人们,用蓍草取代龟甲以及兽骨,以充占问之用的基

本原因。然而,以龟甲以及兽骨做道具的占问活动,与以蓍草做道具的占问

活动,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古人称之为“卜”,后者古人则称之为“筮”。

所谓“卜”,简单地说,指的是钻、凿并继而灼烧兽骨、龟甲一类的道具,

观察灼烧后所形成的裂兆,以定吉凶与祸福。

“筮”这一占问方法,指的则是分数蓍草一类的道具,得出一定的数,继而再将此类数,转换成一种叫做“卦”的符号,然后,依据这种叫做“卦”的符号,来断定吉凶与祸福。

在“筮”这一占问方法中,如果所采用的道具是蓍草,那么,这种“筮”,就被称做是“蓍筮”。

古人认为,聪明绝顶的圣人,受到了神灵的“启示”,于是就发明了以

蓍草为道具的“蓍筮”这样一种新的占问方法。在他们看来,借助蓍草这一

中间物,也完全可以实现人与万物及神灵间的彼此感应与沟通,从而达到趋

吉避凶的目的。

蓍筮的具体方法

那么,蓍筮的具体操作程序或方法是怎样的呢?通过这种程序或方法,

那种被称做“卦”的符号,又是如何得来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所要介绍的

主要内容。

少年朋友,如果你们亲眼目睹过“算命先生”具体给人“算卦”时的情境的话,那么,你们对此或许已经有过一种模糊的印象。其实,蓍筮的具体

操作程序或方法,在“十翼”的《系辞传》中,就曾详细叙述过一种。这很

读易中天《中国智慧》有感

读易中天《中国智慧》有感 开卷有益。 自拜读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后,间或于闲时思及书中所言所语,自问非文史或哲学系的科班出身,因之所思所及自难深远、穿透。然而,能据之增加对中国智慧的了解及探思,仅此,亦是受益。 书中六章,分为: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应六个主题而言,由于自身水平的局限,对各主题的理解程度与及感想也就深浅各异,参支不齐。 《易经》是个好东西,但自问弄不太懂,对于第一章周易的启示而言,收获不多,但起码弄懂了老祖宗很早已提出了事物的两面性:阴与阳,以及两者间的动态和转换问题。想一想,这么多年前的人能达到这样的智慧,也就不能不服了!作为炎黄子孙,真的是沾着先辈们的光走过来几千年的岁月。 孔子,这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都绕不开的一个人,厉害,但不邪门。其中庸的思想,影响是何其深远,及至时下,仍有着无法替代的现实意义。窃以为,孔子与老子最大的不同是,孔子是入世,老子是出世,入世好还是出世好?这似乎没有唯一的标准。另外,平心而论,孔子之后的儒学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糟粕,实不应算到孔子头上。 至于兵家的思考这一章,引发出来的思考是正义性与及和平的成本问题。当然,那年代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也许从上至下的君将臣民都不会想这些问题,然而,现活的人却不应该不重视和关注这些问题,毕竟现代战争的武器太先进了,大伙若一起来真的,相信地球和人类还真的折腾不了

几下子。 “道可道,非常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两句是对老子《道德经》至深刻的记忆。第一句有点象绕口令,然却在披着神秘主义语境的外纱之下,异曲同工地道出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只能无限接近真理的论断。关于第二句,初看时着实有点受不了,多看几遍多思几番,却觉内里景象万千,而且,透着古代朴素唯物观,了不起,受教得很。 魏晋,着实是一个很奇怪很特别很有趣的历史时空段,从不同的价值角度而言,可能会出现斥之骂之笑之敬之的不同看法,文化是多元化的,价值观应也可是多元化的,无论魏晋这朝代多么的异样于中国历史中的其他朝代,作为后人,觉得那朝那些人那些事儿中,还是有些值得称道的地方。 禅宗,好玩。因为不象传统佛教那么繁琐的程序。而且,应该说本土化很到位,所以,中国人受用,正因为受用,禅宗也得以源远流长,为世界文化留下了一笔可贵的“合资品牌”遗产。调侃下细想,这儒、道、墨、法都是咱民族的“自主品牌”,而禅宗这“合资品牌”竟能在这众多“自主品牌”的包围圈中存活下来,其本土化的适应性还真不容忽视。 易中天先生的文笔风趣幽默兼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刻独到,这甚合我等非专业人士拜读,这亦是自家能坚持阅毕全书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然而,读书有感之余,亦体悟到:路要走,书也是要读的。

周易 管理智慧

周易管理智慧 第五讲周易中蕴含的管理智慧(二) 三、制度的人性化与修身 节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六十卦,卦辞是:亨,苦节不可,贞。“苦节”是指刻意节约,导致自己很苦涩,这就违反了节约的原则;“不可贞”是指不可以坚守。这一卦的含义等同于“水满则溢”,即节约是一件好事,但过头就未必是好事。比如,现在人们每天吃得好一点没有错误,但如果一定要刻意回到艰苦的年代,忍饥挨饿地生活,就是不对的。 1.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意思是一个人要知道“通则当行,阻则当止”的道理,尽量少出现在公共场合,就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一些企业家,尽量少在媒体面前露面,省得找来不必要的麻烦。 2.九二:不出门庭,凶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因为过分节制而不出门庭,就会有凶险。比如,作为企业家,适当的时候也应该出面做宣传,增加企业的知名度。 3.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事情本应该克制不做,却没有克制住,做了以后非常后悔,于是开始反省,要改正这个错误,保证以后不再犯,这样做是没有错误的。人们在社会上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偶尔会做出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但如果能及时改正错误,也是很好的。 4.六四:安节,亨 意思是能内心安然地节制某些行为,就会使一切顺畅。 5.九五:甘节,吉,往有尚

这句话的意思是:适度节制能给人们带来好处,是吉祥的,长期这样下去,事情也会一路顺畅地发展。 6.上六:苦节,贞凶,悔亡 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分节制会让人感到生活苦涩,也会带来凶险。因此,节制也是有度的,不能违反修身的基本原则。 四、谦卑品德自始至终 谦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五卦,卦辞是:亨,君子有终。意思是一个人具备了谦虚的品质,就会有好的结局。《论语》也有记载: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意思是一个人应当慎重地对待自己的一生,让自己有一个好的结局。 1.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从内心就具有谦卑的品质,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完成。 2.六二:鸣谦,贞吉 这句话告诉人们赞扬谦卑的品质、称颂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将有利于谦卑品质的传承。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评选出十位感动中国的人物,就是在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 3.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意思是一个人虽然有了功劳,但是仍然很谦逊,就会有美好的结局。 【案例】 谦卑的郭子仪 郭子仪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人物,是大唐的功臣,他就是凭借着谦卑的品质出将入相几十年。 宦官鱼朝恩一心想要陷害郭子仪,甚至派人挖掉了郭子仪家的祖坟。皇帝知道后询问郭子仪这件事,郭子马上跪在地上说:“都是臣做得不好,臣对士兵管教不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

《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之浅谈 内容提要: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

最新易中天《中国智慧》经典语句摘抄

轴心时代,出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世界上主要的几个国家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比如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的犹太先知,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和老子。 数学上的二进制,是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周易》的启发下发明的。 《周易》包括哲学书《易传》和占卜术《易经》。 经,就是代表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著作。 传,就是对经的解释,阐释,说明,补充和发挥。 商人用龟壳在火上烧看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凶吉。周人用蓍草,25长25短,抽出1根不用,剩余59随意分配。 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而且现象不断变化,这本身就是规律。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化的规律,也是不变的。 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 《周易》的方法三种:抓住根本,掌握规律,建立系统。根本就是阴阳。君尊臣卑,父尊子卑,男尊女卑,总之,尊为阳,卑为阴。 是与非,是事实判断。可与否,是决策判断。凶与吉,是结果判断。阴阳的关系,相生,相克,共存,转化。 《周易》的启示有四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精神。《易经》就是从最基本,最原始的因素开始,在经历所有的可能性后,到达成功,然后走向还没有成功,然后重新开始,

中国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我们可以微微翘一下尾巴。为何要翘?因为憋屈了太久。为何稍微翘?因为既济后面是未济。 有矛盾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发展,有发展就有前途。这就不是不怕变,而是怕不变。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 人们对中庸的误解:骑墙派,和稀泥,好好先生。 老好人,就是乡原。 贼,古语中指的是人身伤害。盗,则是偷东西。寇是外敌入侵。匪,是犯上作乱。 周,是团结。比,是勾结。 四大圣人:伊尹,伯夷,柳下惠,孔夫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行不通,又要提倡,就是伪君子。 以德报德理所应当,以怨报德必须否定,以德报怨要求太高,以怨抱怨不宜提倡。以直报怨,就是看着办,也就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所谓可以,一是应该,而是能够。 先秦诸子儒墨道法,前三家是理想主义者,唯独法家是现实主义者。汉武帝后,历代统治着都是明儒暗法,外儒内法。儒家是公开的执政党,发家是暗中的执政党。 三大军事家:孙武,春秋晚期,与孔子同时代。吴起,战国初期,与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详细说明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详细说明 《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哲学著作,是中国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纵览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易学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大到安邦治国,兼济天下;小到独善其身,明达君子之志。在古代,《易经》被奉为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也将《易经》作为必修之术。 先秦的孔子、鬼谷子,汉代的董仲舒、郑玄、荀爽,魏晋的王弼、何晏、嵇康,唐代的徐茂公、袁天罡、李淳风,宋代的陈抟、邵康节、张载、周敦颐、程颐、程颢、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历代大儒无不躬身研易,或修己,或安天下。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盛世,都是易道弘扬的时代。自文王拘而演《周易》,秦王嬴政焚书独存《周易》,到汉武大帝列《易经》为儒家五经之首,《易经》终为治世之学。 虽然《易经》是作为一部占卜的书而流传于世,但其充满无限智慧和深邃哲理的理性光辉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大放异彩。有中国学者证明了基因的六十四个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的一一对应关系,有西方科学家借鉴《易经》二进制法则为计算机诞生提供可能,也有丰田、三星等企业创始人受《易经》启发而成就事业。 曾仕强教授生于福建,长于台湾,国学功底深厚,后又游学欧美等国。他在长期研究中西管理思想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于三十年前首度提出“中国式管理”思想,对华人企业管理培训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名动政、商、学各界。 2009年是曾仕强教授赴大陆讲学20周年,已近80高龄的曾仕强教授丝毫没有懈怠之意,仍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当成自己的终生使命和最大乐趣,孜孜不倦地为之忙碌和奋斗着。《易经中的管理智慧》即是根据曾教授大陆讲学2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的培训现场实况编辑加工而成,是曾教授所开创的“中国式管理”理论的浓缩和集萃。相信这部视频课程会为你的人生和事业经营带来很好的启迪和指引。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完整版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 思想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

易经智慧与企业管理的思维

易经智慧与企业管理的思维 来自北京市工商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平均每年大约有30%的有限责任公司宣告终结。寿命能够超过五年的新办公司,竟然还不到20%的比例!企业的死亡率如此之高,很大程度上是经营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为什么会失误?为什么有的失误事后回想起来显得如此荒唐?原因当然各种各样。这些失误与企业家的决策能力是有直接关系的。企业家如何提高决策能力?学习《易经》就是一条很好的基本途径。通过易经中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预测,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决策参数,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准确性。古人云:"不懂易经,就不能为将相"。在当今中国,可以说"不懂易经,就难以从事经营管理。"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具有永恒魅力,其核心就是对世界人类社会等方面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方面,它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涉及了预测、计划、决策、组织、沟通、变通、控制、用人原则等诸多现代管理学中关注的问题。通过易经管理和预测模式,能够把复杂的企业管理模式简单化,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在当代管理界,《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对管理的独到见解,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的管理哲学,韩国巨作《商道》等都体现了对《易经》和道家思想的学习和运用。让更多的企业家

及高层管理人士短时间内理解《易经》思想之精髓,并掌握易学预测方法,不失为当前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解决之道。 目前,国内外众多优秀公司都在运用《易经》的管理理论对企业品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产品规划、高层谈判、决策层团队等方面进行改进。台湾的曾仕强先生更把易经理论指导下的管理方法称为"大易管理"或"中国式管理",由此推出一系列讲座,广受企业和学员好评。很多家企业高层管理者都认为通过学习易经管理,让思维更加立体,多元,丰富,许多原来企业存在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下就能够找到了症结所在并得以迅速解决。 站在哲学的角度看易经(现存的版本为《周易》),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充满了辨证思想和系统思维。对我国社会、文化、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来源于《周易》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以孔孟思想为代表,提倡积极地"入世",强调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属于"阳";道家思想以老庄思想为代表,强调保存自己的重要性,这是"避世"的角度,属于"阴"。这"一阳一阴"的思想是一体两面的,如果不保存自己,怎么谈有所作为;在有所作为时,又要不断思考如何保存自己。 《周易》虽然是远古的著作,但后来经过周文王、孔子的修订,使它从一本占卜书,上升成为了一本哲学书。到今天,《周易》的一些哲学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日常用语都是从《周易》而来,比如说:错综复杂、否极泰来、乐天知命、无妄之灾、不速之客、三阳开泰、文过饰非、风雷激荡、防微杜渐、自强不息、反目成仇、立竿见影、物极必反等。这些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而我们平常并没有察觉,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做为"百姓",不知道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高层管理人员,就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古语说:"不知易,不可为将相"。管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他们的基础都是对人性的了解,对于现代的管理者,完全可以把易经的哲学思想灵活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以开拓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的实践。因此,下面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周易》中的乾坤两卦,希望能给你一些有益的启示。 乾卦 乾:元,亨,利,贞。 无论是老板、管理者、普通员工,每个人都想成功,显然他们对成功的定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一) 这本书是易中天老师在09年底给中国移动做的几次演讲的主要内容,分为六部分: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诚如本书封底所言: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收受,智慧只能启迪。读易中天老师的书总能学到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至于说智慧,根据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个人修养、社会环境等因素会受有不同的感受,受到不同的启发,有不同的收获,但是我相信开卷有益,尤其是易中天老师的书。 在《中庸的原则》中很讲到中庸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时候说即坚持原则,又灵活很难。这话说的没错。我们是要么一点原则都没有,人云亦云,要么就是认死理,刻板死性。儒家认为有经有权,需要很高的修养,非常正确,没有修养的人就是盲目的改变,根本没有原则。甚至把自己不坚持原则认为是自己的原则。后面讲到要守住底线,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做不到的!我们已经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金钱等诱惑,根本就没有底线可言。而易中天老师建议我们怎么守住底线呢?一是不说假话。不说假话就可以守住底线,避免很多错误;如果做不到不说假话,那就做到不说话。其实很多时候不说话比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要成熟、稳重,并且那些假大空的话语说很多一

点意义也没有,反而会对其他人、社会产生危害,因此我们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如果自己说出的话都是废话、一点信息量也没有、都是闲话,那我们还是闭嘴的好。 在《中庸的原则》里面《中庸与和谐》一节,易中天老师谈到了如何做到和谐里面第二条讲到要唱反调,看了很有感悟。其实在企业中,你的员工是否有和你唱反调的很重要,如果大家千篇一律、千口一律,全部是大唱赞歌,全部是歌功颂德,那你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就应该反思了,因为没人敢跟你唱反调,没人敢说你的不对。通用老板之所以不施行自己提出的方案,就是因为没有人反对自己的提案,没有人敢同自己唱反调,这让他觉得很不安。如果有人敢提出不同的意见,敢同自己唱反调的话,自己就可以对这个方案进行修改,直到最好。其实君臣关系、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应该是济其不及,以泻其过。具体做法就是:一件事情,领导认为可行,下属发现还有问题,就提出问题来,作为补充,使这件事真正能够做成。这叫做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相反,领导认为不行的事情,下属发现还有可行的部分,就提出可行的部分来,以便去掉那些不行,这叫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叫唱反调。我想这一点对于现代企业管理非常重要,我们有太多的人只愿意听、只能听那些好听的、顺耳的,而对于那些不好听的、提出意见的都斥之以鼻,甚至打击报复,真的忘记了忠言逆耳了! 在《禅宗的境界》里,易中天老师的一句话我深以为是:印度人是最耐烦的,中国人是不耐烦的,中国人从来就认为,一件事差不多

中国智慧读后感

《中国智慧》读后感 《中国智慧》读后感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

易经思想

易经思想 一.易经的自然观 普遍认为易经起源与占筮。一方面这种观点本身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即使起源于占筮,但《易经》占筮与纯粹的巫术是有区别的。易经占筮的依据一方面是《易经》的自然观,另一方面是《易经》的辩证法思想。 《易经》系词上传一开始就阐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成,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周易系词上传》第一章)这说明《易经》是以宇宙的构造形象为依据的。宇宙有阴阳,阴阳造万物,宇宙生成的自然规律也就成了万事万物的行为规范。人的吉凶也是由所涉及的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运动造成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系词来理解《易经》的自然观是十分不全面的,而要真正找到《易经》的自然观要从八卦的形成和阴阳二气的相生相克原理来理解。系词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一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词上传》第十一章)这里的无极就是宇宙生成之前的混沌状态;两仪是指宇宙生成过程中阴阳对立元素出现;阴阳对立元素的对立统一的辨证运动变生成各种事物;而事物的相生相克变决定各种事物的吉凶。 对于宇宙的生成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迷。我所接触到的有两种理论,一种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

而且无限紧密。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并因此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时刻之前有过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它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霍金《时间简史》) 另一种科学理论是以热力学为基础的进化物理学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当给系统供给能量,复杂系统便从平衡态逐步向非平衡态演化,从而进入了系统的进化过程。 在这一理论中,一个很有兴趣的问题是对“死”的定义。热力学把“死”定义为平衡态,即,混沌态。而把“生”定义为时间有序和空间有序的非平衡态。由“死”转变为“生”是由系统外部供给系统能量所形成的有序结构。普里高津把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宇宙生成的图景:在宇宙生成之前是一种混沌态,当外界给它供给能量以后,就逐步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正如中国哲学描述的那样:轻轻者上浮而为天,沉沉者下凝而为地。 我个人认为,耗散结构理论更能够清楚的描述宇宙的生成过程,并对整个宇宙的运动图景也做了准确的描述。比如,太阳系、银河系都是有序运动,而无数的星系又组成有序的星系集团,这些都是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并且是可以用耗散结构理论准确解释的。 很显然,易经对宇宙的生成的描述与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常接近的。为此,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就非常欣赏中国哲学,

易经的64个人生智慧

易经的64个人生智慧 易经的日常用法: 《易经》没有那么神秘,它是科学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都受这64个哲理的左右。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64个哲理,就形成了64个感悟,64个感悟回答了人生64个怎么办。 64卦为我们的生活解惑,减压,导航。 第一感悟:养精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 第三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磨掉幼稚 如果说一个成年人很幼稚,就不是那么好听了,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说明他(她)不懂事理,不辩是非,不通达。说重一点就是他(她)很傻。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要找聪慧者,要找我们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 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七感悟: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第八感悟:相亲相爱和平共处----赶走孤独 爱需要相互帮助,爱需要相互依靠,爱需要理解,爱需要交流,爱需要磨合,爱需要缘分,爱可以赶走孤独。 第九感悟:以退为进蓄势待发----鼓足干劲 提起以退为进,我们不禁想起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胯下之辱,退一步进两步这些先人们留下来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吧。这种海阔天空表示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最新智慧中国纪录片读后感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 没错,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易先生的《中国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向来喜欢。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 这本《中国智慧》也不例外。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周易》的启示主要有四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原则…… 《中国智慧》这本书是易中天先生对国学的几本名著的理解,它是易中天先生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精华所在。 但是,先秦诸子,周易,魏晋玄学和禅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并非一本书就能表达清楚。其中,易中天先生已经将儒墨道法的主要思想在百家讲坛中讲过。而我觉得唯一有些可惜的便是,书并未精细,只是浮光掠影和浅尝辄止的讲解,对于我这种“观其大意”的读者,是最合适的选择。 本书重于讲六大部分,其中“周易的启示”是最令我长见识的。周易是一种古老的文明,是我们民族精神文明的“金字塔”,是我们民族最早的智慧结晶。周易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教会我们怎样看待问题。我们所谓的周易,其实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易经”,另一为“易传”。经,就是代表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著作。其实周易是巫术当中有哲学,至少有哲学精神,但是在夏朝的时候,它是一本算卦的书。易中天先生在书中总结道,“周易就是要用最简单的符号和系统,来解释、概括、掌握和阐释不断变化的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本质规律。而且,这种把握还是周遍周密周全周到,可以周而复始的把握。” 《中国智慧》中所包含的几本书都是国学经典,不论现在掀起的国学热潮,凭着“读史使人明志”,也要多学些老祖宗的'经典。我也不想做“观其大略”的读者,以后会多读些关于国学的书。 这次我读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

周易的管理思想

周易的管理智慧 摘要:周易管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在管理主 体上,它肯定了“人”是管理的主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管理对象,都应该是“以人为本”; 在管理方法上,它重视变通的思想,强调创新进取;在管理目的上,它主要强调的是社会 内部的整体和谐。周易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周易;管理;思想 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周易》这部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从现代管理的观点看,《周易》管理思想是一种与科学管理交相辉映的人文管理。其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观念,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借鉴意义。本文就《周易》管理观作一探讨。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择定一个历史片段中的“人”,作为研究单元,他绝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而是在社会联系中取得了自己的意义:从血缘上讲,他是人类进化的结晶;从文化上讲,他是对社会文化要素和意义世界的继承;从生存支撑上讲,他的存在不可能将自我与社会割裂。所以,管理实践是属人的实践,而人的意义也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得以实现。 尽管周易世界中肯定天对于人的主宰,如“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有》之上九爻辞),但周易经传中皆有大量记录人事、肯定认为的记录,这些记录事实上是对易前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并且通过“概率”来实现对未来的预测,其中依然存在巫术或神学的影响,但可以看出人与“神”之间的斗争,如“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蒙》之初六爻),将人的地位置放于天命之上,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占卜作为人类对未知命运的一种想象,在周易中已很少看到将自己的命运完全“托付”给神的记载了,并且从龟占到蓍占,这个过程就意味着人从神的手中夺取自己的命运主动权。“占卜,作为巫术自其出现以来就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它代表着神的力量,传达着神的旨意,把握着人的命运,指挥着人的行动。从这一角度看,占卜巫术束缚、否定、甚至扼杀着人的智慧、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要通过人的占卜来通晓神意。这无疑承认,人可以获得神的智慧和力量,人与神共同地掌握着人的命运和活动。从这一方面说,占卜巫术又部分地肯定着人的智慧和力量,包涵着人为了把握自身命运而寻求掌握未来的方式,探索现实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神权的管理,在中国历史上的命运相当短暂,从周易出现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将自身命运的管理权,从神的手里争取回来。[1] 周易所提出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周易以“人道观”进行管理的基本思路。所谓的“人道观”是指人类社会生存的必由法则,人道从属于天地之道,人为天地所生,但同时人类并非是盲目地遵从于历史,相反是可以利用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发挥主观之能动性,创造社会文明,改变历史。《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泰卦》的《象传》也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遵从天地变、自然规律,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管理主体地位。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所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刘晓青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 课程前言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耕地、牧场、森林、海洋、生物等都遭到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资源面临着日益枯竭,空气和水质在不断地恶化。对此,党和政府在不断地创新执政理念和管理能力。继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五位一体”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将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予以阐述,明确了今后生态工作的一个重心和重点。 让我们举一个小例子,现在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是空气问题,这一问题在北京是尤为突出的,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图片,是一个人在连续225天监测北京天气的一个图片,这个图片是一个拼图式的,他把每一天的北京同一个地方的基本的天气状况进行一个拍照,结果拼成一个225个小图组成了一个大图,这个大图的颜色基本上以灰色状为主,这灰色状基本上就说明了北京天气的一个糟糕的情况。那其中点缀着部分蓝色的点状,这些蓝色的点状就说明空气质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期。这个蓝色只是整幅图当中的一个点缀,从这个图片当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一个说明。 网上还有一个段子,是在描述北京的天气的。我们伟大的革命者以及我们的主席毛泽东同志写过《沁园春·雪》这样一首词,现在有的人在网上出来一首叫《沁园春·霾》的,它把北京的天气状况形象地进行了一个改写。它说,帝都风光,千里朦胧,万里缭绕;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市民戴口罩,惜雾都伦敦,稍逊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识基座不见腰。说明空气的情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恶劣的状态。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是要描写一个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风光,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壮丽山河,现在网友根据我们的天气状况进行了一个形象的改写。 在面对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下,那么,人们开始挖空心思寻找对策,不断地回溯历史,反省现实,从中寻找新的解决路径。回溯历史的过程当中,中国古代哲学当中就蕴含了丰富的具有启发性的生态智慧或它蕴含了解决这些矛盾和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基本思想原

周易与人生智慧

周易与人生智慧 xxx学院 xxx班 一.名词解释 1.卦:是古代用来占卜的工具,它是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 2.爻:是组成卦符的基本符号。爻表示的是阴阳交织的整体作用,对地球来说就是指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对地球的交织作用,有?作用相交织?的含义。 3.周易:《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被囚安阳(羑里)时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 4.伏羲:风姓,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5.周文王:姬昌(公元前1152年—前1056年),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6.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7.吉:向好的方向发展。吉,从士从口,会意。甲骨文,上是兵器,下是盛放兵器的器具。合起来表示:高度防卫、以免危难。吉,可做姓氏,也可做计量单位。其汉字意义为:好,有利的,幸福的,与?凶?相对。也有善,贤,美的意思。 8.凶: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在心理学上是对深部感觉的一种描述。凶恶之人一般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其面部大多鹅毛月样凹陷,脸较长,下唇较上唇凸出,双眼较凹,面皮较黑,眼睛较小但是很有神,一般人较瘦。凶的反面是?善?。 9.卦的构成:以阳爻(―)、阴爻(--)相配合,每卦三爻,组成八卦(即经卦),象征天地间八种基本事物及其阴阳刚柔诸性。八卦相互组合重叠,组成六十四卦(即别卦),象征事物间的矛盾联系。古代视占卜所得之卦判断吉凶。如:卦数(《周易》中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八卦互相重叠,组成六十四卦。故以卦数代六十四卦);卦肆(卦铺);卦爻(《易》的卦和组成卦的爻)。

《中国智慧》读后感(韩明飞)

《中国智慧》读后感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医检与护理系韩明飞 读了易中天老师著的《中国智慧》一书,收获颇多,正如易中天老师在书后的附言一样——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接受,智慧只能启迪。而易中天老师的《中国智慧》一书可以说是学习国学的入门之书,启迪我的智慧之书,《中国智慧》一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能让我能从我国古代文化中汲取知识精华,认真思考,将知识与我的思想融合,转化为我自身的智慧,很好的应用于学习和工作中。 《中国智慧》一书有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和禅宗的境界六个部分。周易的启示,让我知道《周易》不仅是我民族精神文明的“金字塔”,是我民族最早的智慧结晶,更是人类文明的“金字塔”。《周易》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我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教会我怎样看问题。《周易》富含哲学道理,在我这个世界中,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现象不断变化,也是规律,我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是不变的。变化的规律,也是不变的。所谓的周易就是要用最简单的符号和系统,来认识、概括、掌握和阐释不断变化的现象背后的永恒不变的本质规律。周易告诉我:周易的方法只有3条:抓住根本,掌握规律,建立系统。周易带给我的启示有4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和中庸原则。这就提示我,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有忧患意识,应该用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所遇见的问题,在工作中也应与时俱进,有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为人处世方面,应很好的运用中庸的原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就是恰到好处。中庸不是老好人,中庸不是和稀泥,中庸不是没原则。中庸不但是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中庸》得出三个结论,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中庸一定是适中之道,中庸一定是可行之道。书中提到,孔子有3个最高境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治学的最高境界是“乐”,做事的最高境界是“权”。在书中,易中天老师老师对中庸做了总结,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是做人艺术。

《易经》中的五个人力资源管理智慧

《易经》中的五个人力资源管理智慧 《易经》作为中华经典传世之名著,对中国的哲学、文学、政治、法律、天文、历法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与品读。现摘录五句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言论,重温先哲们那丰富而深刻、极富哲理性的思想。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道的特点是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谁也不能阻挡。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开悟〕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言:职场即道场。是的,我们在职场中的每一天都要修炼自我,尤其是要修炼自己身上的正气和眼光。正气就是自立自强,奋发有为,永不松懈的积极人生态度;而眼光则要求我们凡事不能光看自身的益处,还要有超越这一代看下一代的智慧。如修炼我们自身的正气,受益的不仅仅是我们自身的职业发展,更主要的是你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变化和修为,改变下一代的成长基因,毕竟一个天天沉湎于游戏或牌桌中的父(母)亲,通常不会有一个良好习惯的下一代。职场中,如果不为自身修炼,也要为下一代的改变而修炼。 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地的气势厚实温顺,君子应效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来包容万物。 〔开悟〕人要立世首先要有德,无德之人纵有满腹才情也必是庸常之辈。人在职场中的德,我认为最基本的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无论你在哪一个单位,既然享受了单位给你的机会、工资和奖金,那就得时常扪心自问:我的所作所为对得起这一份的机会和收入吗?做人做事,任何时候都不要丢了自己的良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累积深厚德行而纵情江湖。 三、同声以相应,同气以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 〔译文〕同样的声调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息能相互吸引。水往低洼的地方流,火往干燥的地方烧,云随龙而出,风从虎而现,说明天下万物都是亲附同类的。〔开悟〕一家企业的发展,必定离不开一帮志同道合的团队,所谓讲志不同则道不合。所以要凝聚团队,首先一定要找到一群有共同志向和共同价值观的人,特别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团队。企业要如何发展,需要有什么样的共同价值观,这不仅是刚创业的企业要清楚,发展中的企业同样也要清楚。只有清楚了这些并以此为标准去挑选和组合成员,最终才能形成有向心力的团队,进而共赢天下。四、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译文〕劳苦功高而又谦逊的君子,得到百姓的敬服。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