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中国近代化失败之原因_与日本近代化相比较_崔青青

浅析中国近代化失败之原因_与日本近代化相比较_崔青青

浅析中国近代化失败之原因_与日本近代化相比较_崔青青
浅析中国近代化失败之原因_与日本近代化相比较_崔青青

CANGSANG

19世纪中期,中国首先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紧随

其后,日本也被西方列强用同样的手段打开了国门,两国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两国封建统治者被迫开港通商,双双陷入了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中。在此情形下,两国国内一部分有志之士开始觉悟,开始寻求救国真理,由此开始了两国的近代化。从某些方面来说,中国走在日本的前面,两国的近代化历程也很相似,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失败了,而日本则相反,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中原因究竟如何,中国近代化缘何失败,本文就此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两国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不同,日本的经济基础优于同时代的中国

马克思说:“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地起到解体作用,这首先取决于这些生产方式的坚固性和内部结构。”[1]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中日两国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中国的浙江、江苏、长江流域的一部分以及广东地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而在日本,这时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包括北海道、琉球在内的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而中国则由于地理疆域广阔,交通手段极不发达,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

以上现象的形成追根究底是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坚固程度所形成的。封建土地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变革封建土地制度为资本主义土地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所有制,其基本特点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到了清末,土地买卖更为频繁,有所谓“千年田,八百主”的俗语,土地具有很大的流通性。又由于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有钱了就会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而不会来完成资本积累。地主土地所有制对来自商品经济的冲击有极大的适应性,很难从中分化出一支反抗力量。而日本实行的是领主土地所有制,其基本特点是该土地所有制建立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基础上,将军部分的土地分封给大名,大名再把自己土地的四分之三分给家臣和武士。家臣和武士不从事农耕,而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做份地。幕府禁止土地买卖,各级合法取得土地唯一途径就是靠上一级领主的封授,土地成为“硬化”的财产,流动性较小。这就使得日本的土地领主所有制在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时显得更易被瓦解。当下级武士不能获取生活来源时,就会奋起反抗,从而转化为武装倒幕的一支主要力量[2]。

二、中日两国政治体制相比,中国的封建集权更为强大

中国是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特别是到了清朝,皇权尤其强大。皇帝集“天地君亲师”于一身,是全国最高政治权威。中央通过各种手段,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地方政权必须无条件服从中央政策。在遇到底层的反抗斗争时,中央有力量迅速扑灭。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改革力量都很难从中央束缚下分离出来。日本实行的是幕藩体制,在幕府将军下有大名,大名下有家臣,之下又有武士,集权之中有分权,是一种等级式的中央集权制,日本的大名对德川幕府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其领地内有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将军就其自身而言,只是一个最大的大名,只在其专属的领地内拥有绝对的权威。天保年间,“藩政改革”后,西南诸藩迅速崛起。社会上各种先进分子迅速在西南诸藩中聚集,形成了一支极其强大的武装力量。以这些藩为倒幕运动的经济和军事基地,日本的改革派迅速壮大,并最终成为日本的统治力量。

三、两国选拔和任用官吏制度相比,中国的科举制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在日本,等级制度十分严格,有士族和华族之分。各等级间不能互相通婚,低等的武士不可能出任高级职务,这就极易使统治机构僵化,同时极易引起下级武士的不满,从而在潜意识里反抗这种等级制度,使其统治阵营出现分化。而中国实行的科举制,对社会各阶层都有极大的诱惑力,因为只要考试中榜,就是出身寒门也可以跻身封建统治集团。这就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阶级基础,维持了官僚机构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制度由于维护封建制度,必然会成为推翻封建制度的障碍。

四、两国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态度相比,日本表现得更为灵活,而中国则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儒家文明,深深影响了整个东方乃至世界。然而正因为它太辉煌了,一旦需要变革,反而成了一个文化负担。中国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以中华文化而自豪,而视外邦为蛮夷,视外来文化为“小术”。日本虽然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和文化,但这种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在不断吸收来自中国、印度和朝鲜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浅析中国近代化失败之原因——

—与日本近代化相比较

崔青青

摘要中国近代化的失败并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其背后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的深层次原因。与日本相比,中国近代化所遇到的阻力更为强大,所处的国际环境更为险恶,其先进的阶级力量亦远弱于日本。因此,中国近代化的失败是很容易理解的。

关键词中国日本近代化比较

历史研究

125

--

··2010·6

CANGSANG

··2010·

6队伍。要达到这一目的,教育职工、感化职

工这一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企业政工干部

的身上。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职工主体,而职工的思想千差万别,千变万化,要使全体职工统一到经济工作中心上来,就必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软”功教育启发引导职工转变观念,激励职工振奋精神,团结拼搏,更好地发挥职工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

实践证明,只有政工干部真正树立良好的形象,真正为生产经营一线解决实际困难,为职工办实事,党、政、工、团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出色地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就一定能使企业不断发展。

四、政工干部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市场在不断变化,要使企业政工干部的思想适应新的形势,就得学习。政工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

策,就不能很好地把党的路线贯彻到基层。在当前的形势下,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等新的理论、新的思路层出不穷。所以,政工干部要认真学习,带头贯彻落实,并且要组织好党员干部职工的学习。同时,要深入基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去调

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新方法,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参考文献:

[1]董启明.企业政工队伍综合素质要求及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N].天津日报,2010-06-01.

贾丽萍

太化集团党校政工师

(责编张文娟)

因而它有引进外来文化的传统。日本虽有它的固有文化,有中国传来的文化,但日本的负担没有中国那样重,所以便走得快。

中国开始大规模学习西方在鸦片战争之后,又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因此,他们只学外国利器之道,而不学外国的社会制度。而日本大规模地学习西方一开始甚至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更好地学习了西方各方面的政策。

清朝政府在兴办工业方面差强人意,不能处理好利益方面的关系,公私不分,经营不当,再加上决策方面的失误,终于导致近代工业的裹足不前。而日本则一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之后迅速转向民用工业,并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保证其发展,从而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完成了其近代化。

五、两国所处国际环境相比,日本相对宽松,而中国则严峻得多

19世纪中叶,日中两国虽然同样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但严格来说,日本的处境是较为有利的。这是因为:

第一,与中国的战略价值相比,日本的战略价值不大。中国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是资本主义国家垂涎已久的肥肉,是潜力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地。而日本国土狭小,

资源贫乏,不能吸引列强的胃口。列强将主要着眼点放在中国,日本受到的压力比中国要小得多。第二,中国当时正逢太平天国运动。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将西方侵略军拖在中国大地上,甚至英国把原打算派往印度的殖民军都开到了中国。在此情形下,列强根本无法顾及日本。同时,这也从反面教育

了日本人,认识到落后挨打的教训,激励了他们加速改革、

振兴国力的步伐。此外,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干涉太平天国运动的前车之鉴,才使得他们没有在日本进行倒幕运动时静观其变,客观上

保证了日本倒幕运动的顺利进行。第三,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唤醒了一些日本先进人士的民族意识,他们把中国作为前车之鉴,决心要摆脱日本开国后所面临的民族危机。

六、两国社会变革进程相比,日本更完善

日本的倒幕运动是一次由多种形式的斗争所推动的社会变

革过程。它所依靠的力量是新兴地主、下层武士和广大的农民,打着拥护“天皇”统治的名义。倒幕派拥有强大的实力和群众基

础。在中国,

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进行了反复不断地反侵略的斗争,从三元里的反英斗争到义和团运动,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都在不断的寻求救国之道。但是他们都有缺点,或者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或者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维新变法也不例外,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

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必然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变法诏令颁布后,各省督抚置若罔闻,消极怠工,最后终于在顽固派的疯狂反扑中失败。反观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从而巩固了日本近代化的成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19世纪中叶以前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的

全面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代化失败的原因。中国的经济基础薄弱,

封建制度强大,改革力量弱小,这都是中国近代化失败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的失败并不是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其背后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的深层次

原因。在中国强大的封建统治营垒面前,没有一支先进阶级领导的革命力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中国是不可能突破旧的框架,实现近代化的。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71.

[2]依田熹家.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8.26.

崔青青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樊誉)

(上接第94页)

历史研究

126--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蚌埠六中八(14)班段懿晨(A文)论文摘要: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 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从五大 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化的是与非,体现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道路。 正文: 一、不可逆转的时代 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国际大环境既可给中国带来积极有利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灾难。孙中山早已讲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任何国家和人民都不能背离。于是在这样浩荡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也进入了民主革命。 二、踏上现代化的梦与泪 至于现代性观念,则是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历史发展的主题。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摆脱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和甩掉贫穷落后,努力实现现代国家的斗争过程。现代化是民国史时期的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试图启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期中所遭遇的种种挫折或失败是永不可磨灭的。作为中国人民艰难追求的独立、自由、民主、统—和富强五大政治选项与我们强烈宣示的反帝、反封建,应该是近代中国历史运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不断推展和翻新、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类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起初只靠双腿行走的慢节奏、短距离的交通方式再也 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于是,便诞生了——车。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0年,一个名叫奚仲的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这种车由两个车轮架起的车轴,带辕的车架,车架附有的用来盛放货物的车箱构成。 最初的车,由人力来推动,即人力车。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即畜力车。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自行车灵巧方便,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不断改进,因其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依然被人们沿用至今。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 许多发明家也纷纷把瓦特的发明应用到“自走式车辆”的设计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卡尔本次等人发明了内燃机,告别了适用笨重的蒸汽机的历史,并将其用在了汽车上。从此,汽车变为现实。现在,汽车已经遍布各个城市,“有车”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科学家也从未停止对汽车进行改进,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三、辛亥革命的功与过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共同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我们分析一切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要观察它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完成了,就是胜利的革命;反之,则为失败。历史赋予辛亥革命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腐败统治;一是建立民主共和国。考察辛亥革命,这两项任务都完成了。至于当时深刻存在的更为复杂的社会改造任务,绝非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或革命党人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残留以及妄想复辟倒退的势力,这在任何一个翻天覆地改变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大革命面前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比一下l949年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政治、社会、思想领域中存在的大量旧传统遗留,已经走过了几十年,改革任务尚要深化,从中就不难理解辛亥革命胜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就不会过分地苛求革命的先行者们了。

现在中国要怎么真正进入现代化

现在中国要怎么真正进入现代化 现在中国要怎么真正进入现代化,我认为关键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如周恩来的讲话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也同样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可以说,中国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认识,都将其上升到了战略层面。日本、韩国的经济 崛起,就是把握了科学技术这个关键,抓住了战略机遇期,只是二十年时间的经济腾飞,就 步入了发达国家行列。改革开放三十年,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三十年,科学技术在理论上也 一直都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经济在改开后已经飞了三十年,腾飞的时间已远超日韩,而且据 说还要再飞一会儿,但中国却还是发展中国家,很是令人遗憾。既然我们所有的领导人都认 识到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所在,都将科学技术放到了战略的高度上来,为什么我们国家 的科学技术却依然落后发达国家二三十年? 答案就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政策。 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在科学技术方面走得是两条路线:前三十年坚持“独立自主、自 立更生”的自主路线;后三十年走得是“市场换技术、国际分工、世界工厂”的依靠路线。 前三十年的遗憾在于:没有良好的国际环境,苏联的经济援助也只是五十年代那短短的几年 时间,但这不是我们的主观意愿就能实现的。好在,经毛主席的运筹帷幄,艺术化的卓越谋 略,中国的国际环境终于得到了彻底改善,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环境。后三十年的遗憾在 于:放弃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路线。受惑于美国的战略欺骗,先是寄希望以市场换来技 术,在80年代下马了绝大部分高科技军工研发,自此科学技术再难望欧美项背;后又加入 国际分工,成为世界加工厂,使得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基础千疮百孔,几乎使中国科技的再 次崛起失去了物质基础。 “独立自主”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这不仅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得到了充分验证, 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同样是一次又一次的得到验证。日本与韩国 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主权不完整“军事上都受美国的保护”,也正因此,两国领导人在内心 都深刻认识到了“独立自主”的可贵之处,尤其是韩国充分运用一切的市场手段,以某几家 大企业为骨干,实现其科学技术的独立自主。日本二战战败,虽然基础设施全被摧毁,但高 素质的产业工人却保留了下来,其实现现代化只是时间的问题,只要政策不要失误太多。而 韩国就不一样了,它与中国类似,建国时都是没有什么产业基础与产业工人的,在60年代 后以日本为师,且其模式更形突出,以三星、现代、浦项制铁等大企业为核心,国家全力提 供尽可能的金融与产业指导,同时在美国的有意扶持下,产业层次一级级强行提高了上去,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探索(1)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探索(1) 第六课洋务运动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这些人称为洋务派。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根本目的)。 2、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主张师夷长技。初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后期以求富的口号,创为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洋务派运动产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1、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1300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要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维新变法从此拉开了序幕. 2、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失败后在北京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创办机关报《中外纪闻》。 3、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4、内容: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育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戊戍变法失败原因:1.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大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切身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力量过于强大,2.采取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中国近代历史探索的过程及其特征

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一百多年间,先进的中国人为谋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争与探索,探索过多种救国道路,实践过多种救国方案,走过了最艰苦、最复杂、最激烈的探索道路。由于其阶级立场与时代背景各有所异,其救国方案、实施过程与结局后果也大为迥异。虽然这些的探索最终均不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历史画卷,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最终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辛亥革命的失败再次告诉国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也行不通。 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大革命失败后,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拓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统一战线等新的革命战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无论中国革命,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才能走向成功。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1840-1895年,起步阶段。事件主要是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官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近代化也开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首先,是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分为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也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表现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为教育体制改革扫清道路;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产生大量新的文艺作品,文学上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艺术上有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革命”,发现了甲骨文。)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自主梳理】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政治特点:天皇是名义上最高统治者,而幕府首脑将军掌握实权;形成幕藩体制。)在幕府的统治下,日本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主要表现在: (1)政治上: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并且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进步 (2)对外关系上,长期的政策,造成了近代日本落后。19世纪中叶,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使日本沦为,加剧了日本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3)经济上,萌芽和发展,冲击了封建经济,冲击幕府统治。同时,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客观上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 (4)思想上,传入,使有识之士开始向学习,反对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5)统治集团内部,广大人民包括生活日益贫困,滋生出反抗幕府统治,开始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 二、倒幕运动成功和明治政府建立 (一)“尊王攘夷”到倒幕运动:由和平改革(依靠幕府关键人物?)到武装倒幕(领导?)1、1867年将军形式上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称之为 2、战争决定性战役倒幕运动彻底胜利 【合作探究1】领导明治维新的为什么不是资产阶级而是中下级武士? (二)明治维新的内容(特点”破旧”和”立新”)

(三)“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1、你知道英国、德国、美国是怎样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吗? 2、俄国是如何走上近代化道路的? 3、日本近代化的特点 ①有现代化意识的明治政府在改革中起了领导作用;②经济资本主义由上而下,政治民主化由下而上;③和魂洋才,现代与传统并存;④现代化和民族独立并行发展;⑤善于引进和消化外国的先进技术。 三、评价明治维新 性质:天皇政府推行的旨在巩固统治,维护独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积极: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局限: 经济: 政治: 文化:

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日本维新运动的原因: 1、腐朽的幕府统治下内忧外患,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倒幕运动的推动; 3、明治政府的成立则提供了维新运动的前提和政治保证。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国内危机:――社会现状与国内矛盾的产生 ①政治:士农工商的等级身分制(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 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政治上四民不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实权在将军手中,政府 设在江户(东京);天皇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 ①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充分发展 ②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③矛盾: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希望改变现状 (二)黑船事件引发的民族危机——民族危机的出现与社会应对 1.概况:1853年,美国海军将军佩里率领一支由4艘军舰组成的舰队来到日本,强行闯入日本港口。代表美国政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并约定将在第二年再来日本,听取答复。因为佩里舰队的军舰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烟,所以日本历史上把这一事件 2、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3、直接后果:使日本被迫签定《日美亲善条约》 1)条约性质: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条约内容:开放港口:下田和箱馆;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等,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美国也同样享受。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姓名:张彬 班级:会计13—01 学号:541306050248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一些代表人物即开始了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太平天国领袖洪仁歼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则是中国人最早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付之于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则在不同层面上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从经济上升到了政治,新文化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进派更是鲜明地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率领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新思想中国近代化中国近现代史探索历程封建制度洋务运动思想基础启示向西方学习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考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文化方面,中国的灿烂文化值得我们骄傲,但是往往骄傲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拖累。因为我们的儒家文明,决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观念,圣上的意思是不能违背的,再加上明朝开始的八股科举,一切的一切,将我们那时的年轻一代都束缚起来,思想僵化,没有了创新意思。自然我们的文明没有了前进的动力。还有明朝的倭寇侵袭,我们开始了漫长的闭关锁国,刚刚萌芽的资本经济毁于一旦。我们开始沉浸在我们的灿烂文明当中无法自拔,而那时的西方列强,开始他们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他们的强国之路。甚至在西方列强用坚船利舰轰开我们的国门后,我们的统治者还是没能有一点前进的思想。文化的牵绊使我们的的改革动力降到了无法启动的地步,我们的封建文明其实在唐朝已经到了顶峰,但是直到清朝我们的封建文明还是这样,没有得到过改革。没有进步的文明是不值得强大的,我们的文明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没有进步自然要衰落。天朝上国的梦终究要在别人是坚船利炮下破碎的。所以文明可以是我们的骄傲但也可能是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课程标准】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板书】 背景:幕府统治危机;条件成熟 明治维新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内容: 政治经济文教 评价:特点性质结果影响成功的原因局限 【教学过程】: 一、背景: 1、幕府统治危机 ①政治上:实行幕藩体制及森严的等级制度。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p92.p93)②经济上:实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充分发展。 ③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④国际因素:民族危机出现。1853年起(相当于中国的1840年),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2、条件成熟:武装倒幕和明治政府的建立,改革条件的成熟. 二、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三、内容: 1. 政治上: 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藩置县:废除割据状态的藩国,设置郡、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 ②“四民平等”: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③制定宪法: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p.98) 2. 经济上: 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①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③派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经验,推进殖产兴业。 ④突出国企的示范作用,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通过出售国营工厂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进民间企业的兴起。 ⑤重视科技和人才,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设立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 3.文教上: “文明开化”: 进行教育改革,发展近代教育;广泛介绍西方文明(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各种媒介)生活习俗西化。 四、评价: 1.特点: ①政治:所有的政治改革都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 ②经济:充分利用政府力量发展经济。

《中国的现代化》读书报告

《中国的现代化》读书报告 《中国的现代化》是美国一批著名学者近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综合性著作。它从晚清中国与西方交手并着手现代化说起,一直写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科技进步等五方面展开论述。文章结构清晰。18世纪和19世纪,论述了“前现代化”时代受到的阻碍和推动;20世纪伴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论述了中国“现代化”产生的前提和条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又被迫到主动,主导由上层转变成为民众。作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分析客观、明了,文中的观点角度新颖,是西方研究近代中国的重要著作。一、作者在本书中的观点 作者认为现代化就是一个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正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作者认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是清朝的中期,以1840年和1949年为分水岭,分为“前现代化阶段”和现代化阶段; “前现代化”阶段,即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这一时期中国文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社会孕育着近代的因素,但不至于对当时的中国产生影响;政治上仍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国家对人身的束缚并不严重,甚至在基层社会的管理中变现的“无能”,基层的发展依赖精英分子的领导。而社会中的各个阶层没有法律规定其必须从事某一职业,分散性严重,职业的分化也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家庭方面,开放的社会环境导致民众只关心家而对社会意识的淡薄,人口过早的增长也使得中国在之后和现代化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市场狭小,后劲不足。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观念都极大的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是发展是伴随着20世纪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不得不借鉴西方的文化。上层统治者转变畏手畏脚,留学回来的青年则发现想要服务的政体没有建立。现代化的新世界观没有从上层中产生,公众的情绪成为了这个阶段大多数时候的推动力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学习西方“器物”、“制度”、“思想”的阶段。就整个国家而言,摆脱了当时旧制度的束缚,人们更多的注意力在于推翻一个旧的社会,而不是建立一个新的秩序。直到1927年,蒋介石才统一了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撕裂了中国原有的社会观念,也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种群众式的运动阻碍了这一进程的发展。之后实事求是路线的确立明显是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 一、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一)总特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二)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 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2)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3)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三)具体特征: 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二、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1、政治民主化的开始——维新变法运动 (1)基础知识(兴起背景、进程、意义、败因、教训等) (2)比较地主阶级洋务派、顽固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点 (3)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 经济基础: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中国民资虽有初步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社会基础:日本的改良派借助于人民群众的反封建力量;中国维新派则脱离了人民群众 思想文化;日本民众较早地接触西方文化;清政府在文化上严格限制,中西文化交流几近断绝,对民族危机并未作深刻思考 领导力量;日本是在民族危机,幕府统治危机下,由商人、新闪地主、资本家与中下级武士和部分要求改革的大名进行的;中国是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依靠无实权的光绪帝进行的改革前提;日本经过了武装倒幕发起的;中国变法前没有经过政权的变动 国际环境;日本当时正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强瓜分世界的高潮尚未闪起,中国及亚洲其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解读】 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 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 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时间8分钟 【梳理点拨】 易混知识点: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人民版九年级思品《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第三课第一框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第三课《中国的道路》经济全球化,需要中国融入地球村中去。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学生需要认识到地球村的成员应该是色彩斑斓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方面我们要加快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凸现中国的特色。 本课与学生一同感知我们的全面开放政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在开放的过程中如何显现中国的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本部分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了解党在现阶段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路线制定的正确性,树立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二、教案 目标 学习当代中国的历史坐标,理解现阶段我国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过程与方法:

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 感受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多媒体辅助、读书指导、提问、合作式讨论探究。 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用书》中答案提示、教学资源部分 同学们:我们 儿女都感觉无比自豪。多媒体展示新史的变迁,

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开篇》。 新课 呢? 多媒体展示“图画史册”。责任意识。

同学们: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受侵略、受欺凌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向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我们中学生要肩负起“开创未 一、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P33“阅 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 ,得出中国不发达 设问:60年来,中国获得了长足

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结论。 然后强调指出:中国处于并将长 资料卡:中国科协有关“中国达

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姓名:班级:学号: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1、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张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向西方学习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4分)你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2分) 2、(2009年山东)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课后拓展案 1.(2010·山东烟台测试)(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

中国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读书笔记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本国外人士编写的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看法的书籍,这本书时间上从18世纪跨度到20世纪,介绍了不同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变革。全书共六百多页,细致地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阐述中国近三个世纪以来的巨大变化。 读了这本书,我感触比较多的是18世纪的内容,因为一直以来读的书籍都不太涉及到这个有些久远的世纪,更多的都是讲述19及20世纪的发展。虽然是从一本外国人编写的书籍去了解历史,但其中详细的数据,表格,时间,地点还是让我感受到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以及各位编者的用心和耐心。 此外感触颇深的一点就是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确实走了太过曲折的一条路。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底蕴和古老文明的大国,我们其实是有实力在西方国家刚刚崛起之时就大展宏图的,不过诸多的历史原因使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方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停滞不前,国民在某些时间段内是有遭受很多的苦难的,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也在20世纪中后期才得以大力开展。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在这几个世纪中,我们似乎有些封闭,缺乏“走出去”,缺乏对国外优秀经验的汲取。书中有提到,某些国外的领导人通常是30岁左右,在这个年纪他们常常出国视察,熟悉早已对外开放的世界。但是我们国家“走出去”的次数较少,对外国的影响和先例常持有保守态度。回顾历史,对比古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走出去”对我

们是有帮助的,国外的先进生产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同时也可以推动我们的发展。 尽管我们比西方国家晚起步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们并没有被落的太远。在这里我不得不赞叹我们国家的发展实力,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几十年之内就达到了别的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水平,由衷感叹!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西方国家总是对我们虎视眈眈,因为我们确实有着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事实证明,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中国人民的发展力也是无穷的! 我想无论是通过国内的书籍还是国外的书籍了解历史,了解现代化过程的曲折艰辛,都会让我发自内心地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自豪,自豪于我们的古老文明,自豪于我们的顽强不屈,自豪于我们的强大实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强烈的使命感。中国的现代化尚在进程当中,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倾情奉献,用我小学时候写作文的话来说就是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第14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命题人:赵素芹阮臣审核人:把关人:编号:57 时间:2010 01 28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结合课本填充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扎实记忆课标要求内容,以备上课互查。大约用30分钟。 2、自主对“课堂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做完后上交,以备课堂中合作探究。约用15分钟。 3、用红笔标注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备课堂中交到组内解决。 ▲.课程标准: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学习目标: 1.熟记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和主要内容,掌握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2.通过合作探究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进一步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能力点:分析概括和提炼材料,并且提高用历史语言来组织答案能力。) 3.以极度热情投入到学习,享受学习过程。进一步认识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基础知识梳理: ★一、背景:(属于课标、高考的重点,要求准确识记) 1、幕府统治的危机(内忧) (1)政治:①江户时代日本实行幕藩体制,即设有和藩国两级统治机构。 ②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是统治阶级。 (2)经济:①土地归领主所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 ②政策制约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充分发展 (3)对外:幕府政府实行政策,只允许等少数国家的商船在指定地点从事有限的贸易,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4)文化:洋学——兰学的传播,使人们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和日本的落后。为日本向西方学习准备了条件 (5)总之:进入19世纪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强烈不满,迫切希望改变现状。2、的冲击(外患) (1)国门被打开——1853年美国培里舰队(黑船事件) (2)签订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承认、、。 3、维新思想产生: (1)原因:,,。 (2)代表人物: (3)主张:对内,对外。(4)结果:腐朽的幕府则对这些有志之士采取了高压政策,于1858年镇压要求改革的有志之士,处死吉田松阴等人,激化了原有的内部矛盾。 4、明治新政府的建立——改革的前提条件 (1)独立改革派的形成: ①组成:主力是(中)下级武士,又称倒幕派 ②主张:“王政复古”旗号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篇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中国人仓促地以采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从只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价值观裂变、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政治变革、社会全面革新、制度层次近代化、“人”的近代化等阶段。整个过程曲曲弯弯、峰回路转,迅速快捷但又浮皮潦草。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作了准备,但终究没能使中国“化”向近代社会。要找出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就必须先明确现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

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 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阶段 (一)起步阶段(1840-1895)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学习以科 技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这一阶段近代化还停留在经济领域,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工业到民用工业、由国营工业到民营工业的历程,并逐渐向教育领域国防领域渗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