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中等个,头发花白,带着一副白边近视镜,他朴素、儒雅、谦恭,尽管已过花甲之年,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的足迹踏遍了我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他的“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教学传遍了大江南北。

于永正,如同一幕充满儿童生活情趣的轻喜剧,一首清新雅致情景交融的儿童诗,一篇文笔洗练隽永耐人寻味的优美散文,一支由几个乐章组成的行云流水般的乐曲,他以他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征服了千万个听过他的课、欣赏过他的京剧的老师们。于永正谦虚地说:“如果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教学设计比较新,教学的情感比较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丰富,那么,应该说,是得益于艺术对我的熏陶,尤其是音乐对我的熏陶,毫不夸张地说,我是首先步入了艺术的殿堂,而后才步入了教学艺术的殿堂,当然仅仅是‘步入’而已。”

一、以戏为伴——“我的悟性和灵性至少有一半来自音乐。”

于永正的家乡是“京剧之乡”胶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父老乡亲都懂京剧,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这样的环

境和氛围极大地影响了于永正,上小学三年级时,于永正师从张敬斋老师学习拉京胡,唱京戏,于永正天资聪颖,悟性好,嗓音清亮甜美,在张老师的栽培下,于永正学会了唱戏拉胡琴,小小年纪,居然在村里唱出了小名堂,村里人都称他是“小梅兰芳”。上中学时,学校里有一批喜欢京剧的老师和同学,大家常聚在一起谈戏,唱戏,有时还到广播室里唱,于永正大嗓小嗓都有,这期间学了不少唱段。半个多世纪以来,于永正以戏为伴,以琴为伴,京剧艺术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京剧艺术使于永正激发了灵感,培养了创造力。

正如太阳装饰着花一样,艺术也替人生彩饰上各种颜色。于永正热爱艺术,爱好广泛,在课余时间喜欢拉京胡、唱京戏、练书法、研丹青、弄诗文,他在音乐、书法、绘画、戏剧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而于永正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京剧艺术了。于永正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我身上有一点灵性,比别人多一点悟性,我想,与我学京胡、唱京剧、热爱艺术有很大关系。”

于永正喜欢别出心裁,独辟蹊径,他不喜欢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听他的课的老师常常评价他的课有别开生面之感,他在运用教学理论、方法、原则于具体教学活动之中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实现教学

的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他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总是那么饶有兴趣地、轻松活泼而又扎实地学得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受到了教育。与此同时,他把自己的人

品、智慧、艺术修养融进这一创造过程,使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从而增强了教学的魅力。

2、京剧艺术使于永正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于永正家的客厅的电视墙上贴着他亲自画的一副副京剧脸谱,这些脸谱构图讲究,色彩绚丽,笔法遒劲,气韵生动,极富魅力,衬托出浓厚的艺术氛围。随手拉开于永正的抽屉,满满一抽屉CD、VCD都是戏曲,尤其是京剧碟片最多。于永正骄傲地说:“看,名家唱的京剧的我都有!我天天唱,一天不唱都不行。”

于永正唱戏真是投入,一段“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惨然”唱下来,必是泪水涟涟。于永正说:“每学一段京剧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礼,都会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积淀,京剧使我懂得了爱,懂得了恨。京剧教会了我喜,教会了我怒,教会了我悲,教会了我乐。总之,京剧使我懂得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字——情。”

京剧作为国粹,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一段京剧唱词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每一部京戏都是一本教科书,其唱词美,音乐,唱腔,舞蹈,服饰,脸谱都是美的,于永正在看戏唱戏中接受了京剧文化的熏陶,丰富了情感。他爱生活、爱音乐、爱美术、爱自然、爱学生,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3、京剧艺术让于永正童心不泯,满怀好奇。

于永正感情丰富,如孩子般怀着一颗童心,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尽管已是六十多岁,却显得那样年轻、活泼。97

年,于永正去昆明讲学时,到景洪游览了西双版纳植物园,植物园中有一种叫“舞蹈树”的,导游小姐介绍说这种树听到姑娘唱情歌就会翩翩起舞,说着便唱了一支傣族民歌,奇迹出现了,叶子果然动起来了。于永正的好奇心上来了,他与同行的赵主任高声合唱《红灯记》中的“临行喝妈一碗酒”,没想到叶子跳得更厉害!周围的游客以为俩老头得了疯癫症,纷纷过来看热闹,于永正和赵主任旁若无人,一直唱完,然后如孩童般地拍手大笑。

于永正的课堂教学更是充满了童趣,课堂氛围特别轻松和谐,他蹲下来看孩子,走近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每次上完课,学生们总是团团围住他恋恋不舍地说一声:“于老师再见!”听课的老师也是簇拥在他周围请他签名,与他合影。法国小说家法郎士说:“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那么可不可以说:好奇心也造就了于永正这样的特级教师呢?

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具有更高的启示。”

博大精深的京剧丰富了于永正的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文学艺术素养,发展了思维,启迪了智慧。于永正曾深情地说:“感谢小学的张敬斋老师教会我唱戏拉胡琴,引我走进艺术殿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而艺术给人带来的想象是无限的……”

二、语文教学——“要努力使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

优秀人物智力超常的奥妙在哪儿?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曼擅长绘画,敲桑巴鼓;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是小提琴手,常常和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会吹圆号、弹钢琴,李政道擅长绘画……现代教育学提出一个观点,即左右脑发展均衡。而艺术教育是右脑训练的最佳途径之一。作为国粹的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变化多样,优美动听,京剧艺术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使于永正大受裨益,他的课堂教学设计新颖,具有丰富而充沛的教学情感,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兴趣盎然,师生感情交融、关系和谐,教学效果极好。

1、于永正的“默”与“磨”。

学京剧讲究一个“默”字。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说:“科班的孩子练完功了,老师常叫坐下来,静一静,默一默。什么叫默?默就是用脑筋去思索、揣摩。学京剧使于永正养成了“默”的习惯,钻研教材时,他可以一动不动地“默”到半夜,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想出别人没有想出的主意。他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他的设计新颖匠心独运的一篇篇优秀课例都反映了他“默”的功夫。

京剧界有“十年磨一戏”之说,都是极言锤炼时间之久,呕心沥血之痛的。诗人、艺术家创作过程的艰辛和他们刻意求工的认真态度可见一斑。古人也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诗句。京剧艺术家为达到神妙的艺术境界而艰苦“磨戏”的严谨作风对于永正的影响是很大的。反映在备课上,于永正是一丝不苟,不敢有半点马虎。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永正注意到鲁迅先生送给

侄女的两本书:《表》和《小约翰》。送书,说明了鲁迅对侄女的关心。但这两本书是谁翻译的?如果是鲁迅的话,那么他关心的就不仅仅是周晔一个人了。于永正特意托人到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去查,一查,这两本书果然是鲁迅翻译的!上课时,于永正把这一点告诉了学生时,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对课文中关于给鲁迅“送挽联送花圈的何以有学生”一句的理解,就跟不讲大不相同了。

2、朗读和表演的艺术。

一个人朗读能力的高低,与他的情感、情操、艺术修养密不可分。于永正具有很强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情达意的能力,他能一下子捕捉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悲痛处为之落泪,惋惜处为之顿足。于永正尽管是一口标准的“胶东普遍话”,音色也不美,但学生们老师们都喜欢听于永正朗读课文,听他范读《马背上的小红军》会禁不住落下眼泪,听他读《狐假虎威》会让师生们乐得捧腹,听他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会被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深深感动……他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调、节奏、韵律再现了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动听的听觉形象进入了文章的意境,产生了美的享受。

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一笑一颦、一招一式都是韵味无穷的诗。艺术家们的那种入情入境、出神入化的表演给了于永正很多启示。于永正进行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为了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必要的环境与氛围,他常常巧妙的设计角色,以不同的身份走进课堂,使课堂更加自然化、生活化,他演得生动活泼,

惟妙惟肖,不是演员,却具有演员的素质。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于永正也时时表演一下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某一个动作,某一种神态,他的《狐假虎威》、《草》、《惊弓之鸟》、《小稻秧脱险记》等一些课堂精品,有朗读、有表演,可谓精心安排,寓教于嬉,奇思妙想,有情有趣!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篇构思精巧如行云流水般散文诗。凡是听过于永正课的人,都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华东师大教授李伯棠是这样评价于永正的课堂教学的:“于老师把每一个教学环节组织得那么周密,雕琢得那么精细,使孩子们感到有趣——情趣盎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奇意料;有感——留有思考余地。

3、读写结合的艺术。

于永正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因为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志是“会写”,他说:“学生进入学校学语文,主要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不读不写怎么行?要符合小学生的读写规律,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

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永正把学生提出预习时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词是“饱经风霜”,原文是:“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其它词语都处理了,唯独把“饱经风霜”这个词给漏了。“呀,”课文学完了,于永正惊讶地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忘了讲呢?”不光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的眼光都在说:“是呀,怎么忘了呢?”没

想到于永正这样安排:“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原来如此!不到五分钟,就有学生写好了,一个学生这样写:“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睛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这位学生写得好,读得也好,听课的老师不禁为他缓慢低沉的朗读动容。

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于永正的读写结合训练做到“量要适度,要求要低”。他从不先考虑什么“创造”,也不要求学生刻意模仿,一切都在不经意中,一切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于永正说:“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

4、幽默的艺术。

京剧界有句话,叫做“无丑不成戏”。看戏是愉悦的事,但是,戏太“文”了,时间太长了,观众也会疲劳。如果小丑一出场,剧场内则会顿时活跃起来,使观众感到轻松。于永正说:“丑是生活中的一种色彩,京剧里的丑角是教我幽默的第一位老师。”于永正在教学时常常“幽”上它一“默”,放松放松学生们的紧张的神

经,驱走他们身上的疲劳。

学习《翠鸟》第三段时,于永正发现学生小庆打了个呵欠,又与同桌嘀咕起来,便语调平缓却十分认真地说:“小庆,请你去逮一只翠鸟。”小庆慢慢腾腾站起来,很茫然的样子,于永正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并加了一句:“请你不要推辞。”“到哪儿去逮呢?”小庆可怜巴巴地说。其他学生也是面面相觑,神情迷惘,于永正说:“你看看书嘛,大家都读第三段,看看到哪儿去逮,看出来以后告诉小庆。”还没等别人发言,小庆自己说:“翠鸟不好逮,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小,里面又深,谁上得去呀?”于永正哈哈大笑,小庆说的正是第三段的主要内容,他读懂了。当于永正问小庆为什么老师请他去逮翠鸟时,小庆不好意思地笑了,说:“刚才我和同学说话了。”“你有点疲劳了,是不?不过逮翠鸟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你虽然没有完成,却帮助同学们读懂了第三段,功不可没!”学生们听了,都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苏联的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可以使人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幽默感强的老师可以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使学生乐于听课,产生“共振”效应。于永正有效使用“幽默”这一得力的助手陶醉了学生,陶醉了老师。

于永正说:“科学求真,艺术求新,人文求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

他以突出的教学成绩深受学生的爱戴,并受到李伯

棠、张田若、潘自由、杨再隋等专家学者的赞誉。张田若先生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课,对他的讲解、朗读、表演以及整个课堂设计用八个字作了概括性评价:炉火纯青,潇洒自如。

5、激励的艺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于永正关注教法的选择、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但他以人为本,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他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首先不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而是善待学生的艺术。”在于永正的教学中,他是引导者,是点拨者,是鼓舞者,是激励者。他表扬、肯定、鼓励学生,或运用语言、或通过爱抚、或传递微笑、或耐心等待、或物质奖励……正因为于永正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各种各样激励的手段,学生才畅所欲言、兴趣盎然,课堂教学才有情有趣、耐人寻味。于永正的激励艺术催化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化了学生成功的欢悦,不断地增强着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一次于永正评价学生板演的生字,他拿出红粉笔要给“写得最好的字画上红圈”。在圈出了明显较好的一个字后,于永正又端详起另三个实在一般的字,不一会他面露喜色,将两个写得好的偏旁圈了出来,最后连那似乎挑不出“优点”的“艺”字也在折角处给郑重地画上了圈,并竖起大拇指,夸奖道:“这个折很有味道。”于永正就是这样把学生的闪光点找出来,并将之放大,给他们以充分的欣赏和鼓励。看看他给学生的奖状、奖品上的题词,“奖给作文小明星×××”,“奖给小作家×××”,“盖世雄”,“盖夏青”,“盖葛

兰”……说话课上,谁说得好,就奖给一张“盖世雄”的卡片,朗读比赛谁读得好,男生就奖一张“盖夏青”的卡片,女生就奖一张“盖葛兰”的卡片;翻开于永正改过的作文,到处是波浪线,圆圈,大红星,有的写个“好”字,有的画一只竖起的大拇指。他搞的作文竞赛更是别出心裁,“看谁写得最长大奖赛”,“节外生枝大奖赛”……所谓大奖,不过是一本书、一张奖状、一块橡皮、一支铅笔而已;听于永正的课,看看他的表情,品味他的伴随语言,欣赏他的课堂教学艺术,就会发现他善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定向、校正、强化、调控、激励,他时而面带惊奇之色,时而眼含关爱之意,时而口出赞扬之声,可以说他的举手投足都有“戏”……

于永正认为:“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不断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尝到胜利的喜悦。要关怀、爱护学生,让他们从老师的信任、关怀中挺起胸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于永正的学生们也许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位面目和善慈祥、循循善诱又严格要求、期待他们成功的恩师,是他,给学生的学习装上了助推器,为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三、教育理念:“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音乐对一个人的熏陶和感染,对一个民族的素质的提高有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艺术能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

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使学生情智互补,让他们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而于永正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艺术教育中我首推音乐教育。”于永正认为孩子是可塑的,尽管存在天资方面的千差万别,也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有点“艺术细胞”。

1、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德国诗人席勒说:最终而言,有道德的人不是国家工具造就的,只有打开艺术之泉,通过艺术之泉的灌溉,才能养育出有道德的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于把音乐教育看做是培养人达到最高境界“仁”的最重要的手段。于老师曾经教过学生唱豫剧《花木兰》、唱京剧《苏三起解》,教学生写美术字,吹口琴,拉京胡。1990年,于永正在鼓楼小学带了一个“素质教育实验班”,他把学生演奏乐器列入正式课表,全班分组学习乐器,到小学毕业时,每人至少会演奏一种乐器,有人会两三种。于永正教的学生温文尔雅,乖巧懂事,于永正教的48人的班集体也是一个优秀的集体。艺术教育,让学生变得成熟灵秀,让班集体事事走在前面。每当于永正听到全班同学的手风琴、电子琴合奏,每当听到由学生指挥、学生钢琴伴奏的全班的大合唱,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美妙的琴声、那激动人

心的架子鼓声、那几个声部和谐的童声,那随着乐曲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表情,都令于永正深深感动,他说:“学生融进了音乐,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他们会粗野无礼。”于永正的音乐教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了他们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情操。

2、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提高。

音乐能开发学生的大脑,启动思维,激发想象力,挖掘学生的智能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于永正认为艺术对人的教育和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于永正教出的学生都特别出色,学生彭晓明,2002年高中毕业考上了清华大学,是徐州市应届理科高考状元,彭晓明的手风琴拉得特别棒,课本剧演得好,小时候就能背古诗三百多首。学生蔡苏考上西南政法大学,小学四年级时,蔡苏到南京师范大学考级——钢琴六级,主考的一位姓司徒的教授对他十分赏识,认为他对肖邦的曲子《小狗》理解得最好,处理得最好,当即决定:收蔡苏为徒,让蔡苏跟他学钢琴,那时的蔡苏早已熟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大量的古诗,文学修养很高,理解力想象力也就丰富。

3、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音乐教育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学生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促进学习。长期参加艺术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

的人际关系。大量的数据表明,艺术团的学生很少进行心理辅导,因为他们受到艺术的熏陶,形成了豁达开朗的性格,比较容易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于老师带的班级明显地看出学生的气质与众不同,而且在身材上明显地高于其他兄弟班级,

我想这与学习音乐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吧。

艺术教育就犹如一把“钥匙”,于永正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他说:“作为教师,应该尽其所能,使每一个学生的人生都成为艺术人生。”

老师们都说于永正有一股子灵气、举手投足都是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又都是那么合乎情理,他的寓庄于谐、妙趣横生,他的演员的素养、诗人的气质,他的画家的娴熟的技巧、独特新奇的创造力既征服了学生,也征服了老师!尽管于永正已头发花白,却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追求着,他的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他的一幅硬笔书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真诚地祝愿于永正老师在今后的求索中,登上教学艺术的更高峰,祝愿他的艺术人生更加绚丽多彩,更加灿烂辉煌!

2003年5月

附参考目录:

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1995年版。

于永正,《教学漫记》(专著)1999年版。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1999年版。

于永正,《于永正文集》(专著)2002年版。

刘尊立,《于永正“言语交际”教学的艺术特征》。

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李明新

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李明新 李明新北京小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教育评估院特聘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青联委员,曾被授予美国华裔陈香梅校长奖章,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目前主持国家级课题《关于培育优质学生群体的实践研究》,致力于语文教育与学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与探索,曾于1995年获全国首届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二十年来形成其“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思想,出版课改专著《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活力说》《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等,其中课改专著《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获首届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今年以来多次积极、认真参与对全国各地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受到教育部、中华慈善总会等组织者的称赞。 2007年主要讲学: 2月,语文教学改革与学生语言发展(新加坡后港学区) 4月,执教《趵突泉》(新生代语文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4月,执教《趵突泉》;讲座《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江苏泰兴黄桥)5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培训全国农村地区骨干教师活动) 6月,《课程改革呼唤教学创新》(参与辽宁建平县农村校长、教师培训活动) 7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培训全国农村地区骨干教师活动) 8月,《课程改革呼唤教学创新》(参与河北邯郸市农村校长、教师培训活动) 8月,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讲座《怎样上好语文课》(参与教育部组织实施

的全国农村教师课改培训工程) 9月,《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贵阳年会) 10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青岛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11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广东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2007年主要著述: 1.《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3月发表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从中间人到中坚力量》(5月发表于《中小学管理》杂志) 3.《没有终点的追求》(9月发表于《人民教育》杂志) 4.《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10月发表于《中国教育报》) 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这是李明新老师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所悟出的“理”,也是虚心学习前辈和同仁先进语文教学经验的体会。“实”与“活”作为一种语文教育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指导当前的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防止和克服语文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等方面,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谓语文教学的“实”与“活”?特级教师李明新对此有明确的回答。他说:“我力求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实现两点基本的思想:一个是…实?,一个是…活?。…实?就是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养。…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教师目中有…人?,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教师在课堂上因学而导,神彩飞扬,欲罢不能;学生在课上学语文如沐春风,在课外学语文其乐融融。”从这个界定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明新的语文教学是求真、求实、求新。求真,就是尊重语文的本来面目,坚守语文本真。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循着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求实,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求新,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不墨守成规,强调在继承中创新。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实”与“活”语文教育思想是在李明新老师近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不仅有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积累,而且还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与“活”,强调尊重语文的本来面目,坚守语文本真,充分体现其语文教育思想的哲学理论依据。“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强调突出语文的性质。正如李明新所说“…实?与…活?的教学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他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我曾多次深入课堂听李明新老师讲课,也曾多次和他面对面地切磋探讨语文学科的性质。我认为,李明新老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和把握是正确的。他深知“语文学科的性质左右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所以,在李明新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贯彻这一基本思想,牢牢把握住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这是李明新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学科理论依据。除此之外,“实”与“活”的语文教育思想还有“教学论”等理论依据。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实”与“活”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 “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核心在思想,重点在实施。没有思想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李明新在语文教学中,勇于实践,善于思考,主张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比如,他在《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一书中曾写道:兴趣是怎样流失的?主体是怎样丧失的?“儿童”是怎样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我的教师生涯及对教师发展的思考 主讲人: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 (笔录者:倪孟达) “于漪茶座——全国名师报告系列活动”在于漪老师的“娘家”杨浦高级中学拉开帷幕,首位登台演讲的,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王老师是著名的杂文家,笔名吴非,曾获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的许多教育随笔,如《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受到教师们热捧。 “非常抱歉,让大家星期六来听我说话,”王老师以这样一句略带南京口音的话开始了他今天的讲课,“家中有老人、小孩的老师可以先回去,我不会在意。”当然,不会有哪个老师愿意在这个时候离开。 (为便于行文,以下内容根据笔记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有关的事例和观点都属王栋生老师所有,若所记与原意有出入,则是我的责任。) 任何职业都有危险性,教师职业有没有呢?“教师是一种高危险的职业!”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误人子弟”,可以这么说。我们做的事关系到别人的未来,要考虑以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本来应该在上午赶到上海来的,可我上午在学校里还上了两节高三复习课。这是一种现实。”我们的教育假如都在忙着这些东西,这样的教育还有前途吗?” 教师的危险性在于三句话: 其一,用反科学的方法搞科学教育; 其二,用不道德的方法搞道德教育; 其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搞应试教育。 我与商友敬老师在一个地方见到一群老人为了抢超市派发的营养品打得头破血流,感慨很多,联想到教育的问题。这些老人,当他们正值最好的年龄,最应该学习的时候,他们在干吗?他们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大革命”,都在街头打打杀杀,如今为免费营养品而大打出手,只不过是他们的历史延续而已。 古希腊称教师为“智者”,说明教师角色之特点在于多智。故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回到常识。 我曾开玩笑说,“我们学校成问题了,连我都成人物了”。“在五十年前,如果以我这样的水平去‘中大附中’应聘,门都不敢进。”引用教育家杨启亮的一句话:“我最知道我自己是什么东西了。”“这句话现在轮到我来讲了。”(苏格拉底说“自知无知故求知”,“我之所以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就是因为我是天下最有自知之明的人。”)有一年我在档案馆里查民国时期教师的工资,看到中央美院一教师月入230块大洋,而当时普通职员月薪20多块。如今老师们都在抱怨待遇低,我们首先应该反问自己:“你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 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学经验--小学教学组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的教学经验--小学教学组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 ——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蔡蔚 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的魅力,那种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自身的教学以诸多启示。当脑中不时再现于老师讲授<全神贯注)的精彩片断时,我决定就我的视角、我的体会试着走近于老师,走进他那精彩课堂…… 一、尊重赢得尊重 纵观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同学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沛发挥同学的主动性。对同学的答案,即使是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同学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从语文教学上看,同学在于老师的协助下,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就一个同学的发展来看,于老师为同学赢得的是对自身的肯定。所以说,教师在尊重同学的同时,不只培养了同学的再考虑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尊重同学的教师同时也会赢得同学的尊重,所以同学们都打心里喜欢于老师,喜欢他的课,喜欢他独特的教学方式。这种“尊重”也使得于永正老师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尊重”的长者。 二、幽默的语言——课堂的“佐料” 假如将一堂语文课比作一碗方便面,那么幽默的语言就如方便面的“佐料”,给整堂语文课加入了无穷的滋味。我们无妨从一个课堂片段中来领略于老师作为“幽默语言大师”的魅力。 《狐假虎威》片断: 师:是的。“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 生:拉嗓子。(笑声) 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 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 (同学朗读第二节) 于老师的“课堂幽默”不只让同学轻松掌握了知识,而且还一点点地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从于老师身上感染到的幽默气质。 三、讲台——另一种“舞台” 于老师将“三尺讲台”变成“舞台”,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笼统的内容演化为一种“扮演”,使老师和同学扮演课堂特定剧本中的演员,从而在扮演中获取更直接、更深刻的知识。 《草》是白居易的名作之一,赞美了草的顽强的生命力。学过课文之后,为了检查同学的学习情况,于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经典的检查环节。用戏剧语言形容的话,即第一幕”于老师扮演某同学的妈妈”,主要检查同学的背诵情况;第二幕“于老师扮演某同学的哥哥”,以“哥哥”

窗前一株紫丁香

《窗前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语文S版第三册《窗前一株紫丁香》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读后大家一定觉得心里很甜很甜。这样的诗情画意,在滋润着我们的心。这炽热的童心,将激励着我们把这绿叶和花香的情意,化成无尽的关爱送给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 学情分析: 新课程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注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教学目标: 1、巩固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受到尊敬老师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体会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用深情的语言导入: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海洋。 2、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老师的窗前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窗前一株紫丁香》。 3、出示紫丁香图片(导入),谁能向大家介绍紫丁香(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出示课文插图: (1)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能给大家说说吗? (2)想象:如果你看到这个情景,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呢? (3)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得读书姿势最正确。 设计意图: 自主读书与交流读结合,引导有目的性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最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最新名录 北京 宁鸿彬北京第八十中学。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65年毕业(进修)于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普教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委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顾德希北京四中。生,北京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李裕德北京大学附属中学。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 陶伯英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成员 赵大鹏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室 程汉杰北京市铁二中 申士昌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室 陈天敏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组长) 程翔北大附中(副校长)。1963年生。 王大绩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中学语文学会理事。 韩军清华附中教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语文领军人物。 上海 于漪(女)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上海扬浦中学,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评为特级教师。 朱泳燚1940年生,上海人。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先后中苏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常熟教师进修学校,常熟师范学校,常熟第二中学,常熟中学任教。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林炜彤1920年生,江苏如东人。1936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教过几年书,1939年到上海读大学,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教至1992年10月离休。1981年评为特级教师。 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嘉定人。初中毕业后辍学,1951年到中学教美术,不久转教语文。1980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章。现为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经多年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课式的“导读”思路。 徐振维(女)1932年生,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西安第二女中、西安第三中学、上海五四中学任教,1977年调任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员。曾主持“课时分段,扩大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大获成功。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始担任上海市H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担任过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审查委员。1994年12月27日逝世。 张大文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方仁工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 陈钟梁上海东方教育中心(副主任) 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 河北 时雁行1920年生,河北河间人。1950年任赤峰中学语文教师,1952年调河北师大附中。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 李风平华北油田供应处中学。1956年生,河北人。全国优秀教师。 许建国河北黄骅中学(副校长)。1963年生。1993年起四年间从一级教师破格为高级教师,又破格为特级教师。 江西 张富1935年生,江西临川人。1955年当上乡村中学教师,1980年调南昌第三中学。1991年评为特级教师。1986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关于作文教学讲座资料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关于作文教学讲座资料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贾志敏 “课外生活作文”的具体指的是什么?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的“结合点” 又在哪里呢? 根据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获得的体会是: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进行。即: 课内训练作文。 课外生活作文。 前者,着重在训练,后者则着重在表现在生活方面。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众所周知,作文没有诀窍,更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 读书是学习,是吸收,是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自有好处”的道理。“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 ?这已形成了人们的共识,也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多写”的问题,倒要费一番的口舌议论一下的。 “多写”是泛指,是相对于“不动笔”与“少动笔” 而言的。 “多写”指多动笔墨,“多写”还要“巧练”。 平时,我们常把“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这句话挂在

嘴边,这是有道理的。 “课内训练作文”是必须的,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命题,教师提供作文素材,教师指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 目的是多方面地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然而,事物有其两面性,这样的训练往往会有局限性,会抑制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去写不熟悉的,乃至不喜欢的东西。 而“课外生活作文”则让学生去写“放胆文”,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什么,就反映什么。只要“有所感”都可以收于笔下。因为没有了束缚,学生的写作热情可能被激发。学生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写出的作文,可能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真实生活的感受。因此,会“有看点”。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题材新颖别致,内容真实可信,语言鲜活生动。让我拍案叫绝的作文,大多来自于学生的“课外生活作文”。 这里,向你介绍几篇学生在课外写成的作文。 看爸爸刮胡子 爸爸的脸上长着密密麻麻的胡子。每天早上,他都要对着镜子刮胡子。每当他刮胡子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师 教我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小豆芽 今天,妈妈要做绿豆沙牛奶。我向妈妈要了十几颗绿豆,我想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语文建设2012.12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1962年,于永正老师踏上小学老师岗位,到2012年,从教整整50周年。于老师跟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太一样,他教语文,却提倡学生人人学一样乐器;教语文,却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玩;教语文,却很少分析课文而是跟学生一起写、一起说、一起读。于老师还爱唱京剧,写得好书法,写得好文章。有时候,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有时候,他说自己至今还是像孩子般好奇、贪玩;有时候,他说自己教了五十年书才知道该怎么教。以上种种,可以归结为于老师对语文的理解:“人生是花,语文是根。”亦可以为于老师的如下课堂教学理念做一些注解“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这应是做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吧。这样说,于老师大概要反对的,他会说:“没有什么,我只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 至今,“于永正”三个字似乎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简单、扎实的教学风格的象征,是细心、耐心的教学方法的象征,更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把语文当成人生之根的教学思想的象征。在于老师从教5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到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不简单的语文老师。

语文最有情 李节(以下简称“李”)在庆祝您从教五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您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您说:“教了五十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为什么这么说? 于永正(以下简称“于”):类似的话,李吉林老师也说过。她自己说是“长大的儿童”,我还说过“要蹲下来看学生”的话。这都是形象的说法。意思是说,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要与儿童相似。比如说吧,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朗读《乌鸦喝水》,就不能用“大人腔”,无论是语气还是表情,都要活泼些、生动些,就像当年孙敬修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如果适当加些手势之类的体态语,小朋友会更喜欢,更容易进入文本。五十年前我这样读,五十年后还这样读,而且比年轻时读得更认真、更生动。小朋友听了,不但乐了,而且会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来,眉飞色舞地读起来。 童心不泯,就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一次我们带学生春游,来到湖边,学生要求划船,班主任不答应,怕出危险。我说:“有工作人员和我们在呢!怕这怕那,什么都办不成呀!要理解学生——划!”学生欢呼雀跃。 最近我重读萧红写的《祖父的园子》,被深深地触动了。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不要把学生“看”死了,“管”死了!给他们留出自主发展的空间,允许他们玩,允许他们调皮!当老师的,做家长的,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呀!

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窗前一株紫丁香》同步练习

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窗前一株紫丁香》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90分) 1. (9分)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禁:jìn _______jīn _______ 抹:mǒ _______mò _______mā _______ 吵:chǎo _______chāo _______ 露:lù _______lòu _______ 2. (10分)看拼音,写词语 bó zi shuāi dǎo shòu xiǎo yǎnɡ miàn zéɡuà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ì shɑnɡlún liújìnɡ rán fān shān yuèlǐnɡtū fā qí xiǎn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8分)我会填 _______的风_______的云_______的雷声 _______的雨露_______的大地_______的江河 _______的树木_______的宇宙 4. (5分)近几个月来,央视《朗读者》节目凭借强势的表现颠覆了大家对读书的想象。从“遇见”到“陪伴”再到“第一次”“眼泪”……十二期不同主题的朗读为观众带来了许多美好的文章和朗读者背后的故事,也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促进了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

联系你的实际情况,写一写关于读书你今后该如何做。 5. (5分)汉字加减法。 6.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 唱歌解除疲倦 7. (3分)写出反义词 盛开—_______ 休息—_______ 笑脸—_______ 8. (4分)形近字组词 眼_______ 银_______ 飘_______ 漂_______ 9.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感谢 ②休息 10. (3分)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疲倦_______ 盛开_______ 感谢_______ 11. (5分)抄写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讲座材料集锦教研资料经验介绍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讲座材料集锦(教研资料经验介绍)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反思 四川省乐山市教科所殷宗祥 发言提纲: 一、新课程的理念 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二、新课程评价理念 建立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三、评价的内涵 1.绝对评价; 2.课堂即时评价; 3.作业评价; 4.形成性评价; 5.考试评价; 6.多元评价。

四、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范畴 1.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对各种研究课的评价;对优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对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对新教师课堂的教学评价); 2.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 3.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五、新课程语文课堂的特点 1.学习语文的课堂:返璞归真回归本色 2.灵动的课堂:充满灵气和智慧充满互动的气氛 3.创新的课堂: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体验成功 4.平等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之间的平等个体与群体的平等 5.有味道的课堂:充满趣味蕴含情味具有韵味 六对“评教”的认识 1.关注学生的发展:全面发展长期发展发展中的需求发展中的尊严 2.对阅读教学评价的认识:读懂悟情学法积累

阅读教学“五要”:要读书要融情要议论要起伏要训练 (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有写有练) 3.对作文教学评价的认识: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 习作教学“五要”:话要多情要真意要新文要美评要实 (下笔成文真情告白美观新颖评价有效) 七对“评学”的认识 1.语文课堂学习的评价: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结果 2.对学生学业的评价:(1)“成绩优秀”不等于“学业优秀”(2)学生“语文素养”靠长期的训练八教育形势对教学评价影响的反思 1.“均衡教育”的反思:教育硬件资源不能都均衡配置,教育软件资源不可能均衡配置。 2.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反思:人民会满意吗?满意的标准是什么?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导致新的“不公平”。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育教学心得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育教学心得 本文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和初为人师的女儿的谈话要点,凝聚了于老师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现转载在这儿,与大家共勉。 一、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而是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时,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 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的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某一组某一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再无效,则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词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学习。 必要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我知道了,你叫李勇,你叫王强。”(心中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特别上高年级的孩子,他们会知道老师这样做、这样说的意思。这叫给他们个“下马威”,也叫“杀鸡给猴看”——这样说有些不好听,我表达的只是我们的目的。这一招儿肯定有效。 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走进教室。否则,你很难把课上下去。 真的,有些小朋友不是比想象得那么可爱。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有人一刻也坐不住。低年级的儿童不懂什么叫“权威”,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民主”。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矩,就要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 二、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为之。 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这叫“以动治动”。 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 这样的表扬会更有效: “第二组同学坐得最端正。”——如果班级里某一角落出现“骚动。” “李勇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如果李勇的同桌走神了,或者在做小动作。 “小强同学善于思考。”——如果小强的同桌读书心不在焉。 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必要时,把个别学生座位调动一下。“请小勇和李丽对调一下座位。”最好把个别自觉性差的学生调到离老师近的位置。 对此类问题,处理要果断,快刀斩乱麻,不必说为什么。 最不得已的手段是惩罚——如罚他停课。但最好不要在上课时请他到办公室去,那样做,容易闹僵;碍于面子,他硬是不去,你会很尴尬的。最好当众这样说:“孙浩同学,下节课你必须到办公室去,因为你太影响大家了,这是老师[迫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访谈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访谈 1.您叫小学生读教材之外的古诗文有多长时间了?主要是用自己编写的教材吗? 我教小学生读教材之外的古诗文由来已久。记得1981年我刚参加工作时,就每周教学生读1至2首古诗。那时我教的班,从三年级带至五年级,学生背诵了几百首古诗词,积淀了丰富的古诗文底蕴。学校每次公开课都让我展示,我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 开始教学生背诵古诗文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学校到了2009年时,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12岁以前的语文》,才有了我们自己的教材,解决了老师教学零碎性和没有系统性的问题。《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一共6册,每年级一本,教材一经教育科学社正式出版,就得到语文教师和家长的热烈欢迎。现在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市,200多所学校加盟“12岁以前的语文”团队,在全国共举办3场“12岁以前的语文”高层论坛。 2.在古诗文学习方面,您制订教学计划吗?是什么样的计划?怎么安排国家语文教材与古诗文教材的教学时间? 当然制订教学计划。 我个人认为诗歌教学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约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

约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19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左右。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文、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左右。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通过诗教涵养我们民族的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我提出在小学阶段增加语文经典诗文教育的的观点,一线教师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么多内容怎么教? 一、时间如何分配?可向韩杏娥老师学习,压缩教材教学时间。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书,如果我们有困难,能否两个月或三个月教完一本书,挤出一半时间来教国学、诗歌、儿童文学经典。另外,每天早读时间可让学生诵读国学和诗歌经典。一日之计在于晨啊!每天早上读10—20分钟,一年下来时间就非常可观了。 二、现有教材怎么教?现有教材基本上是由一篇篇白话文组成,学生阅读理解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白话文已写得很白很直很露了,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反复咀嚼品味的了。一般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提一两个关键问题理解课文,接着可背诵文章写的精彩的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大可不必在理解课文上挖过来挖过去,浪费时间。这样一来,大块时间可以节省下来,为校本教材的学习赢得时间、赢得教学的主动权。 三、国学、诗歌经典怎么教?国学诗歌经典因其语言精炼,富有韵

陈维贤语文课堂讲座材料

2018届全国卷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讲座材料 北京市特级教师陈老师 一、知规律转变思维有实招快速提升 1、题型突破 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 关乎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 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 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 做题方法或思路典型例子注意事项 2、化个为类:做一个题目,通一类题目 3、思维转变:学生思维为考生思维 学习:围绕提分研究方法 审题:与命题人对话 解题:用命题人思维 答题:与阅卷人对话 二、明考纲掌握方法抓根本提高能力 (诗歌鉴赏讲义) □考纲解读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突破 一、训练读懂(读懂诗句和主旨) 读懂诗句:积累知识,掌握方法,训练能力(理解能力)。 读懂主旨:把握类别,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借助技巧…… 二、研究题型(做题方法或思路) 常见题型做题方法以及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突破。 由一个题走向一类题的归纳、梳理和研究。 三、精准表达(格式和专业术语) □典型示例 一、【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二、【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三、【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唐]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释]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品读全国有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走近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 全国资深教育家斯霞老师终生倡导和实践爱的教育,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于永正是斯霞老师的崇拜者,他始终秉持着这种爱,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以教为荣,以教为乐。按于老师的学识才华,本可以另谋高就,但他安贫乐道,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怨无悔!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当教师难,当小学老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字上。因为孩子“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易受熏陶感染,要尽可能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于老师5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去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的爱的过程中,学会爱人。 于永正老师懂得宽容。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澜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宽容是一种美德。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爱,也是一种艺术。于永正老师和学生也有许多磕磕碰碰,也曾有过苦恼和困惑。正是对学生的爱,使他“吃一堑,长一智”,成为一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老师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利用小纸条的魔力,或在作文本上画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手…… "老顽童"于永正 "您在我的心目中,不但是一位好老师,而且是一位好的大朋友。您亲切、和蔼。我第一次上您的课时,就不怕您,一点也不怕。我永生也不会忘记您这位思想活跃、开阔,性格活泼的大朋友。"--这是一位叫张婕的学生毕业前写给于永正的信中的一段话。 多年来,几乎所有学生给他写的"评语"中都有"慈爱和蔼"这类字眼。其实,初涉教坛的于永正曾经在学生们心目中是"打人"的"坏老师"。 1962年9月1日,第一天跨进徐州市搬运工人子弟学校三年级(2)班教室的于永正,上课之前就做了一件学生眼中的"坏事"--将两个打架的孩子拉出了教室。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罚站、用粉笔头砸……他几乎全靠这些手段才使班级秩序得以维持。直到有一天,一个愣头孩子朝着他大喊:"老师打人!" 就是这一句怒吼,把他从愤怒中点醒。他开始反省自己:板着面孔说教学生,只能使自己和学生拉开距离。 孩子的眼睛是最清澈明亮的,用于永正的话说是"一面熟悉自己

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北京 宁鸿彬北京第八十中学。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65年毕业(进修)于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普教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委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顾德希北京四中。生,北京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李裕德北京大学附属中学。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 陶伯英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成员 赵大鹏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室 程汉杰北京市铁二中 申士昌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室 陈天敏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组长) 程翔北大附中(副校长)。1963年生。 王大绩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中学语文学会理事。 上海 于漪(女)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上海扬浦中学,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评为特级教师。 朱泳燚1940年生,上海人。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先后中苏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常熟教师进修学校,常熟师范学校,常熟第二中学,常熟中学任教。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林炜彤1920年生,江苏如东人。1936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教过几年书,

1939年到上海读大学,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教至1992年10月离休。1981年评为特级教师。 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嘉定人。初中毕业后辍学,1951年到中学教美术,不久转教语文。1980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章。现为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经多年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课式的“导读”思路。 徐振维(女)1932年生,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西安第二女中、西安第三中学、上海五四中学任教,1977年调任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员。曾主持“课时分段,扩大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大获成功。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始担任上海市H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担任过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审查委员。1994年12月27日逝世。 张大文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方仁工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 陈钟梁上海东方教育中心(副主任) 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 河北 时雁行1920年生,河北河间人。1950年任赤峰中学语文教师,1952年调河北师大附中。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 李风平华北油田供应处中学。1956年生,河北人。全国优秀教师。 许建国河北黄骅中学(副校长)。1963年生。1993年起四年间从一级教师破格为高级教师,又破格为特级教师。 江西 张富1935年生,江西临川人。1955年当上乡村中学教师,1980年调南昌第三中学。1991年评为特级教师。1986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江苏

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了一本书(特级教师孙双金讲座稿)

成功就是比别从多读了一本书 ----谈教师的阅读生活 特级教师孙双金 在荷兰,有一个国外企业想在中国选一个企业以此作合作伙伴。国外企业负责人到中国挑选了二十来家,这些被选的企业都是资产要能超过一个亿的。首先来到第一家。生意上谈的差不多的时候,国外企事业负责人来到中国企业老总的办公室里,他看到书柜里有许多书,在书堆中无意看到了一本《道德经》,他问:“你喜欢这个?”老总回答:“喜欢。”于是,两人就《道德经》越谈越高兴,最后他竟出人意料地说:“我其他企业都不去了。”其他人非常惊讶。后来问中国企事业老总:“为什么你能以一亿取得了124亿的大公司的青睐?”回复,一个以道德来治理企业的领导,那他的企业一定也是讲道德的,讲诚信的。 由这个故事我就想谈谈,原来书就能赢得了场面。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封建社会就是以读书来谈人生变化的,“学而优而仕”,你中了状元了,那你就受到了皇帝的重视,于是就走上了仕途。于是,后来的你就一切都成功了。西方社会人士,他们的感受很有意思,因为他们认为读书就可以通达到最上层。中国古代的范进中举,就是典型的例子,读书就能通上上层社会。现在社会,考公务员,考取了公务员了,就能走上仕途。和现在纷繁复杂、高速发展的社会相比,我们要知道,不一定当官就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其实现的途径有好多。但是,对于我们老师,读书太重要了。我认为,教书人首先要能多读书。 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曾说过:要想让学生有一碗水,自己就要能有一桶水;要想让学生有桶水,自己就要有一缸水。有人说,你看看,现在教师读的是什么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有老师说,我们现在只需要把这些东西拿过来,按部就班地告诉学生,把这些东西如同搬运工一样,从这一处搬运到那一处,从教参上搬到学生脑子里就行了。其实这只是搬运工。如果我们教师只是做到搬运,那就这样的教育就让我们感到悲哀了。 【看看手表】冯老师让我今天要有互动。我估猜在坐的都有一段教书的经历了。你回忆一下,这些年来,哪一本书给你的印象深刻?为什么深刻?因为每一个的经历不同、爱好不同,所以读的书就不同了,所以说得就肯定不一样了。 【冯老师补充,讨论版中有人说到喜欢互动式的谈话与讲座,于是安排这样一些环节。又给给了大家一些鼓励。】 余莉同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本书,其中一本是《红楼梦》,特别喜欢主角林黛玉。我看了两遍。另一本是诺贝尔获得者写的,应该算是一套书吧。这一套书涉及的是关于智障的孩子。写的这孩子的命运很悲惨。读到最后也会跟着掉眼泪。读着这些书,由此收获到的感受,让我的情感在阅读中得到互通,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许些帮助。 孙特:哦,《红楼梦》。我们在平时估计有很多人都没有读过这本书。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调查,在大学,年轻人当下最不喜欢读的书就是《红楼梦》。更悲哀的是,中国四大名著以及中国最有名的一些经典都排在了前十名。【同学们一阵大笑】那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当下大家不喜欢读这些名著呢?或许有人说情节不生动不感人;或许有人说,有的名著感情过于细腻,婆婆妈妈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年轻人不爱读。就像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爱如茉莉》,文中的女儿其实当时正在看爱情书,要知道年轻人心中的爱情都是轰轰烈烈的。她看到妈妈的行为,就问了什么叫爱情,她听到了回答,跟她原有的认知形成了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老师的20条建议

上传理由:该文章虽然是于永正老师给新老师的建议,但经验不过时,实用、有效,还是值得校长向老师推荐,让教师不时揣摩,提高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艺术及教师道德。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老师的20条建议一、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的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而是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时,你一定要及时给学生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 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的目光“盯”住他。无效,则点名某一排某一组某一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再无效,则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词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学习。 必要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我知道了,你叫李勇,你叫王强。”(心中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不要指责更不要挖苦,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他们会知道老师这样做、这样说的意思。这叫给他们个“下马威”,也叫“杀鸡给猴看”——这样说有些不好听,我表达的只是我们的目的。这一招儿肯定有效。 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走进教室。否则,你很难把课上下去。 真的,有些小朋友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可爱。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有人一刻也坐不住。低年级的儿童不懂什么叫“权威”,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民主”。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

矩,就带有强制性、约束性。开始,就要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 二、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 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为之。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写等。这叫“以动治动”。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 这样的表扬会更有效: 第二组同学坐的最端正。”——如果班级里某一角落出现“骚动”。 “李勇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如果李勇的同桌走神了,或者在做小动作。 “小强同学善于思考。”——如果小强的同桌读书心不在焉。 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必要时,把个别学生座位调动一下。“请小勇和李丽对调一下座位。”最好把个别自觉性差的学生调到离老师近的位置。对此类问题,处理要果断,快刀斩乱麻,不必说为什么。 最不得以的手段是惩罚——如罚他停课。但最好不要在上课时请他到办公室去,那样做,容易闹僵;碍于面子,他硬是不去,你会很尴尬的。最好当众说:“孙浩同学,下节语文课你必须到办公室去,因为你太影响大家了,这是老师迫不得已做出的决定。”课间休息时,把他请到办公室去。 惩罚尽量少用。千万不要体罚,切记。宁肯教育失败一次,也不要因体罚而造成更大的失败。这种失败是不可挽回的。 三、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首先记住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 直呼其名地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扬,指名道姓地批评、提醒,有时效果更好。 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