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闻摄影简答题

新闻摄影简答题

新闻摄影简答题
新闻摄影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针孔成像”原理及其对摄影术的贡献。

答: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针孔成像”的原理。针孔成像原理,又称“暗室成像”原理。光进行直线传播,当光经过景物,再经过一个小孔进入暗室时,通过反射,暗室的墙上会形成一个上下颠倒的景物影像。在欧洲,这一原理也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被发现。16世纪中叶,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在暗室内将影像投射在绘画板上,然后用笔描画出影像的轮廓,创作逼真的绘画。为了使投射影像更加方便,人们将暗室转换为可以移动的、体积较小的暗箱。后来,科学家们又给暗箱装上了凸透镜,从而产生了原始的“雏型照相机”。

2.简述摄影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答:摄影术的发明,使得人类第一次能够真实、直接、生动地还原客观物质世界。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这一新兴技术的产生。在短短的几年之内,摄影便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各种领域,到处可见摄影术发挥着作用。其中,新闻传播无疑是最早利用摄影技术开展活动的行业之一。

摄影与新闻传播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还原和反映,都是对人类社会真实状况的客观记录。摄影术诞生不久,欧美的一些摄影家就开始对当时的社会重大事件进行有意识的记录性拍摄和报道。摄影与新闻传播活动相结合,使得新闻摄影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3.简述19世纪中期,纪实摄影师及其活动、作品。

答:(1)1842年5月,德国汉堡发生大火。大火连烧4天,使得汉堡的很多地方成为一片废墟。事发后,当时以“银版摄影法”为各界人物拍摄肖像照的画家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赶赴现场,拍摄了很多火灾现场遗迹的照片。大多数照片后来都遗失了,仅存一幅《汉堡大火废墟》。这次拍摄活动被视为世界上的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汉堡大火废墟》也被公认为世界上的第一张新闻照片。此后,战争摄影成为早期新闻摄影的重要内容。

(2)1853年,俄国与英、法等国之间爆发克里米亚战争。在双方战争最激烈的时期,英国著名摄影师罗杰·芬顿受雇于英国政府,前往战场进行拍摄。芬顿和他的助手携带了大量的摄影器材,历时3个多月,拍摄了很多战争场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美国著名肖像摄影师马修·布雷迪组织了一支战地摄影队,深入战场和营地,拍摄了大量的战场照片,几乎记录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这被视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地新闻摄影。今天,这些照片大部分被收藏在美国华盛顿会图书馆,成为了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

4.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历程。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摄影事业,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

1939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建立新闻摄影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摄影事业从此开始。在党的领导下,各抗战根据地诞生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画报,如《晋察冀画报》,造就了一批著名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同时产生了一批人民革命摄影杰作,如江波的《黎明的钟声》、徐肖冰的《延安的哨兵》等。

5.简述“视觉暂留”原理。

答:当快速挥动一支燃烧的火把时,火光的轨迹可以变成一条连续的火光带。后来人们了解到,只是因为当人眼在观察物体时,物体的形象会在视网膜上停留短暂的瞬间。这一发现被称为“视觉暂留”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开始思考能否将连续的运动过程进行分割记录并予以再现。

6.简述《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短片的影响。

答: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的发明拍摄了一批影片,如《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这些影片大都十分简短,都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记录。这些在今天看起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影片,却体现了人类对电影的最本质的要求——还原现实生活。正是有了这些萌芽状态的纪实影片,才孕育出了后来的纪录片。

7.简述电视传播取代报纸、广播和电影的必然性。

答:20世纪70年代以后,记录片的创作开始逐渐由电影转向了电视。作为新兴的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传播享有电影所无法企及的广泛性、及时性与亲和力。同时,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电子新闻采集设备ENG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又使得电视摄像在轻巧便捷方面大大超过了电影摄影。因此,电影纪录片创作的主流阵地开始逐渐让位于电视记录片,其制作和播出也都依赖于电视。而在此之前,电视新闻也早已凭借其不可比拟的时效性和生动性,取代了报纸和广播新闻,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一媒介。这一切都在宣告:电视的时代来临了。

8.简述电视的诞生历程。

答:电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发明,而是众多相关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比照相技术和电影技术更加漫长和复杂,凝结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

(1)1817年,瑞典科学家约恩斯·巴瑞利斯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硒(Se),但直到1873年,英国人约瑟夫·梅才无意中发现了硒的一个重要特性——光电效应。光电效应的发现,奠定了电视技术的理论基石。

(2)1884年,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科夫发明了一种机械的扫描盘,第一次提出并实现了顺序扫描、同步再现,为日后的电视机发明奠定了基础。

(3)1925年,根据尼普科夫的扫描原理,英国人贝尔德研制出了第一台机械电视机。(4)几乎与机械电视同时,电子电视的发明也在进行着。

(5)1936年11月2日,利用贝尔德的发明,英国BBC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力山大宫,以一场盛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播出,这一天被公认为电视的诞生日。

9.简述《望长城》的美学意义及其对中国

电视新闻的影响。

答: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望长城》大型纪录片,它为中国电视创作带来了新的变革。该片追求真实自然的纪实主义美学风格,大量运用长镜头、同期声等电视纪实语言手法,让观众感受到了朴素之美。虽然也有各种批评认为该片不够精美,节奏缓慢,但大多数人都承认该片是中国电视纪实节目的新突破。电视新闻也受到了纪实风格的影响,开始认真关注社会生活。中国电视新闻的变革时代真正来临了。

10.简述新闻摄影定义及其内涵。

答:新闻摄影是对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使用包括静态、动态等各种摄影手段来记录影像的新闻报道活动。它是以图文结合或声画结合的方式,记录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的视觉新闻传播活动。

(1)新闻摄影首先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

(2)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形象。

(3)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是图文并茂和视听结合。

(4)新闻摄影的目的在于记录新闻、传播信息。

11.简述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对于新闻摄影创作的意义。

答:(1)新闻照片与文字的结合,在事实上创造了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大大提高了传播效果。在报刊上,新闻照片和文字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读者在获取信息时,边读边看,图文相互交替印证、相互补充。读者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新闻事实的总体信息,加强了印象和理解。照片与文字的结合使得新闻报道变得更加丰富、立体,同时增强了新闻的可信性。

(2)声画结合,有助于加大动态新闻负载的信息量,使新闻传播的信息更加丰富立体;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对电视新闻来说,声画结合拓展了电视新闻的报道领域,增强了报道深度,也使得被拍摄者的个性特征得以体现。此外,声画结合还丰富了动态新闻报道的手段。人物采访、电话采访、现场连线等报道形态,都离不开声音。12.简述新闻摄影的种类。

答:根据摄影记录手段的不同,可以在总体上将新闻摄影划分为静态新闻摄影和动态新闻摄影两大类。

(1)静态新闻摄影。

①根据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性质,静态新闻摄影可以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而事件性新闻又可分为可预知新闻和突发性新闻。

②根据摄影体裁和报道形式的不同,静态新闻摄影又可以分为图片新闻、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专题新闻摄影报道和插图照片等。

③根据新闻内容、题材不同,静态新闻摄影还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及科技新闻摄影,以及自然历史摄影、人物肖像摄影等。

(2)动态新闻摄影。

当代的动态新闻摄影以电视新闻为主要代表,根据内容、体裁、构成方式以及作用、任务不同,电视新闻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形态。如果进行细致区分,可以将电视新闻划分为短消息、长消息、专题新闻、深度报道、连续和系列报道、访谈类、现场直播、电视新闻杂志等多种类型。

13.简述事件性新闻的特点和要求。

答:事件性新闻可分为可预知新闻和突发性新闻。

(1)可预知的新闻,是指那些事先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采访对象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的新闻活动,通常指一些大型的文体活动、会议、仪式性活动、体育赛事等,如党代会、香港回归、奥运会等新闻事件。这些新闻的共同特点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计划和组织,有规定好的议程、时间、地点等。在拍摄这类新闻时,拍摄者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容易获取较多的背景资料,易于策划和进行拍摄对象的活动方式和画面效果通常都会预先进行设计。

拍摄可预知的新闻时,需要尽量拍出新意。这就需要我们在拍摄此类新闻时,尽量选择新颖的角度,抓取那些出乎意料的突发情节、细节,在平常的过程中展现不平常的内容。此外,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拥有独特的眼光才能看到独特的形象。所以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用发散的思维去看待身边每一件平常的事情。

(2)突发性新闻指的是那些在人们不可预期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这类新闻无法进行事先的计划和设计,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未知性等特点。拍摄难度较大,这对新闻摄影记者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一名合格的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必须具备纯属快速的设备操作能力。最重要的是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面对突然发生的事件时,新闻摄影记者应立刻对事件作出正确判断,同时能够快速、准确地通过手中的设备将事件记录下来。拍摄报道的及时和新闻照片的清晰准确,是对突发新闻图片的两项基本要求。

14.简述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要求。

答: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有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1)专题新闻摄影报道必须有一个主题,每一张照片都是为了主题而存在的。

(2)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是一种深度报道形式。它是用形象来说明某一新闻事件或主题的新闻体裁。专题新闻摄影报道不仅可以展示新闻事物的广度,而且可以揭示其深度。

(3)专题新闻摄影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方式。这使得新闻主题的揭示更加全面、完整、深刻。

(4)专题新闻摄影大都具有比较强烈的故事性。每张照片都是一个典型的情节,这些情节联系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5)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篇幅往往较长,一般在杂志上占几页甚至十几页的篇幅。版面扩大带来了信息量的剧增,从而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优势。

(6)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是图片新闻和特写新闻报道的有机结合。照片按照一定得顺序,以不同的景别和角度变化进行排列,做到视觉上有变化,内容上有递进。

(7)专题新闻摄影报道应更加重视文字的作用。由于专题新闻摄影报道要反映的内容更为深刻、复杂,所以文字的叙事功能将在其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15.简述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要求。

答:(1)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应该做到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是电视新闻报道的第一要务。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2)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应该做到用画面说话。电视新闻的主要表现手段是电视画面。电视画面生动、直观,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电视传播的最大优势之一。在拍摄电视新闻时,应该重视画面的作用。

(3)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要考虑到电视画面具有直观性、直接性的特点,它适合于表

现具体人、事、动作,而不适合于表达抽象的概念、思维、理念。

(4)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应该突出新闻现场。强烈的现场感是消息类电视新闻具有视听吸引力的源泉,是电视媒体的突出优势,能够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会令报道更具有真实感和时效性。

(5)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应该重视细节的捕捉。

16.简述电视新闻评论摄影的基本要求。答:电视新闻评论摄影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要重视对事实的取证,做到“用事实说话”。

用电视上呈现出来的形象化的事实本身来讲道理,是电视新闻理念的重大进步。用电视这一形象化的媒体进行评论,就是要选择事实、叙述事实,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将观点、态度、立场表现出来。

(2)要重视多角度取材。

新闻讲求客观公正,在对某一个议题进行报到时,应该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声音进行反映。电视新闻评论更应该重视这一点。要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采访,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3)要重视出境记者和主持人的作用。

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出境记者和主持人,往往还担任着评委员的角色。出境记者和主持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往往以新闻事件的见证者身份出现。这有利于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和现场感。在电视新闻评论中,出境记者和主持人经常通过现场采访、现场点评等方式,将评论的核心问题引出来,带领观众们认识新闻事实。同时,还通过对事实的态度来表达观点,阐明立场。17.简述电视新闻直播的类型。

答:就节目的形态而言,电视新闻直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

这是最吸引人且最具魅力的直播报道形态。它所报道的对象,是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在报道时来不及进行策划和准备,事件的进程、发展和结果都是不可预料、不可控制的。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难度很大,但也正是由于事件进程的不可预知,使得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具有最吸引人的魅力。

(2)策划类现场直播。

策划类的现场直播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相反,是针对一些可以预知的事件所进行的有计划、有设计的直播报道。这类现场直播一般有一定的流程表,按照一定得计划和程序进行,可以做比较充分的事前准备。

(3)现场实况转播。

这是一种最传统、最基本的现场直播节目形态。它通过对新闻事件不间断、多机位的记录和切换,及电视信号的同步传输,使观众同步看到新闻事件相对完整的发展过程。主要用于报道一些仪式性、庆典类、竞技类的活动,如奥运会等。值得注意的是,实况传播必须有足以吸引观众的内容或悬念,为此,很多实况转播的节目开始吸取策划类现场直播节目的经验,呈现出向多手段、多角度报道方式发展的趋势。

18.简述摆拍的含义与要求。

答:摆拍是在进行拍摄时,通过人为的方式对被拍摄对象进行组织和调整,在画面中建立一种秩序,以达到拍摄者预期的拍摄效果的拍摄手段,是摄影记者根据自己的设想,对现实生

活和被拍摄对象进行的干涉和摆布。

摆拍必须遵循一定得准则,包括:不能去摆布和干涉正在发生、发展的新闻事件,不能重新摆拍已经过去的事件,不能无中生有地虚构新闻,必须谨慎对待说明文字的写作等。在尊重被摄对象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摆拍,与任意摆布的导演是有着根本区别的。19.简述帕帕拉齐现场的含义。

答:“帕帕拉齐”一词源于意大利语,指一种能够发出蚊子一样嗡嗡声的讨厌虫子。20世纪60年代,一个自称“帕帕拉齐”的摄影记者罗恩·盖尔拉,专门跟踪并偷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致使后者向法院提出诉讼。由此,“帕帕拉齐”这个词语被广泛传播开来,专指那些以拍摄明星隐私照片为职业的黄色小报记者。今天,人们为“帕帕拉齐”起了一个更形象的名字——狗仔队。如果排除了记者应该坚守的伦理道德,那么“帕帕拉齐”们至少是一批敬业的记者,但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任何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此的摄影记者,已经丧失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最基本的道德,只是一群丢掉了社会良知的摄影机器而已。20.简述名誉权的含义及在新闻摄影活动中对名誉权的侵犯和保护。

答:名誉权指公民对于自己的人格、品质、道德和社会评价,法人对自己的信誉、宗旨等享有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

一般来说,诽谤、侮辱和宣扬他人隐私的行为,属于侵犯他人名誉权。而报道不实、对新闻照片随意解释说明、配发插图不慎重、拍摄的形象丑化被拍摄者等情况,如果对被拍摄者造成负面影响,也都属于侵害他人的名誉权。有时,新闻照片反映的问题虽然基本属实,但含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了损害,也会被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新闻媒体在那些可能涉及被告名誉权的问题上,必须小心谨慎。一般来说,为了维护他人的声誉,避免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在照片进行传播前应征得被拍摄者的同意。而作为新闻摄影工作者,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诚实的工作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21.简述肖像权的含义及构成侵犯肖像权的要素。

答:肖像权是指肖像主体对自己的肖像的支配与控制权。公民有决定再现自己肖像的权利,有权决定支配、使用自己的肖像,有权决定是否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公民、组织不得侵犯他人肖像。

在西方国家,通常将肖像权列入隐私权进行讨论。我国的法律则将肖像权列入人格权。但无论将肖像权定义为哪一种,都明确了侵犯这一权利所包含的三个要素:

(1)使用了被拍摄者可辨认的影像。

(2)以营利为目的。

(3)进行了公开传播。

死者也具有肖像权。对于侵犯死者肖像权的行为,死者的近亲属有权利向法院起诉。22.如何解决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

答: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涉及人物肖像的作品,经常会遇到著作权和肖像权相冲突的情况。同一幅肖像作品,被拍摄者拥有肖像权,拍摄者拥有著作权,二者经常在是否发表和如何发表等问题上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对肖像权的保护要优先于著作权的保护。

因为一张照片的产生,首先取决于被拍摄者的许可,肖像权制约着著作权能否产生及其产生是否合法,因此著作权人在使用肖像时需要事先考虑被拍摄者的肖像权。但在很多特殊情况下,考虑到社会公众利益原则和权利不能滥用的原则,也有将著作权放在优先位置的。一般的法律处理原则,是不能片面地保护一种权益而忽视另一种权益,应当坚持社会公众利益原则和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协调这两种权益。

23.简述自动对焦的类别。

答:(1)主动式自动对焦。主要是利用发射红外线或超声波来量度被摄体的距离,然后根据所获得的距离资料驱动镜头调节像距,从而完成自动对焦。

(2)被动式自动对焦。主要是先接受来自被摄体的光线,然后以电子视测或相位差检测的方式完成自动对焦。

(3)全息自动对焦功能。这是一种崭新的自动对焦光学系统,采用先进的激光全息摄影技术,利用激光点检测拍摄主体的边缘,即使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拍摄准确对焦的照片,有效拍摄距离达4.5米。

24.简述自动对焦的特性。

答:(1)以某种方式自动判断摄影者所拍摄的主体。

(2)以某种的方式测量被摄主体与相机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

(3)通过驱动马达将镜头的对焦装置推到合适的距离刻度。

25.试对色温平衡作一简要总结。

答:(1)在90%的情况下,使用自动曝光之类的自动白平衡效果都是不错的。

(2)在特殊照明或混合照明的条件下,或主体身上的一种色彩非常鲜明时,就可以试试手动设置色彩平衡。

(3)可以把色彩平衡设置得比光线要求的冷一些,让画面变暖点事没有关系的。

(4)如果使用的是高端相机而且以RAW模式拍摄,那么拍照完毕后还可以在电脑上实现很多色彩平衡方面的调整。

(5)对相机进行正确的设置仍然是最重要的。对相机选项设置得越精确,最后拍出来的照片效果约好。

26.简述数码相机的RS-232C接口标准。答:RS-232C接口又称COM接口,简称串口。串口的理论传输速率为115~230bit/s。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都有RS-232C串行接口。由于不像USB那样能“即插即用”,因此利用串口连接计算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都处于关闭状态的时候连接。

(2)连接好后先开启数码相机,后开启计算机,这样操作系统才能辨认出“有新的硬件加入”。

(3)数据传输时勿中断连接。

27.简述闪光灯的工作步骤。

答:(1)闪光灯打开后,其内部的电容器会在几秒内迅速充电。充电完成后,指示灯会亮起以告知操作者。参照闪光灯背后的对照表,设定正确光圈。使用闪光灯时该使用多大光圈,取决于相机与主体距离。

(2)摄影者按下快门的一刹那,闪光灯同时闪光。闪光速度非常快,从1/1000秒到1/40000

秒不等。

(3)曝光完毕后,未消耗掉的能量会被半导体闸流管(即内部电路)回收到电容器中,以延长电池寿命,加快充电时间。

(4)闪光灯再度开始充电,以备下次拍摄之用,充电完成后,指示灯再次亮起。拍第二张照片前,等待一两秒,以确保电已充足。消耗的能量越少,接下来充电的时间就越短。28.在使用闪光灯过程中如何避免红眼?答:闪光直射到眼睛后面的血管,就会产生红眼。为避免这一现场,可以使用如下手法:让闪光灯偏离镜头;将灯光打向墙壁或天花板;使用较短焦距镜头,并移近主体;开更多灯以照亮室内;要求主体不要直视相机;使用相机内置的红眼消除装置(它会在闪光灯引发前先发出一道亮光促使主体瞳孔缩小)。

29.三脚架主要有哪些功能?

答:(1)防止抖动。

手持照相机拍摄,快门速度较高时可以避免相机抖动所产生的影像模糊,而快门速度较低时就需要三脚架的帮助了。用200毫米镜头拍摄时,为防止手颤,快门速度可以用该焦距的倒数,即1/200秒以上的快门速度拍摄。

在夜景、黄昏、黎明等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拍摄时,三脚架必不可少。

(2)精确构图。

当摄影者需要创作一幅构图严谨的照片时,三脚架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持相机拍摄虽然可以轻轻松松地调节快门速度和光圈,但构图容易变化,不易控制。

(3)严格地控制景深。

这一点在微距摄影中尤为重要。微距摄影所用的微距镜头景深相当浅,极其不易控制。如果手持相机,光是对焦就很麻烦,况且在拍摄的过程中还需要精确构图,所以如果不借助于三脚架是不可能完成拍摄的。

30.简述独脚架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答:(1)性能:在新闻摄影的拍摄过程中,若现场拥挤,就适合用独脚架。独脚架重约0.5公斤,有三节拉腿,配一根手带。

(2)使用方法:在使用独脚架时,不要垂直地将独脚架放置在两腿中间,而应该把独脚架放在两脚的前方,并稍微倾斜地靠在自己的身体上,这样会使独脚架更加稳定。31.新闻记者选用的数码伴侣应具备哪些功能?

答:(1)数码伴侣应该能在读卡器和移动硬盘两种功能间自动切换,而不需要使用手动转换键,因为每一次手工转换都会面临一次丢失资料的可能。

(2)能够无须转换器就通读所有类型的存储卡,也就是可以兼容所有品牌的存储卡,这样就可以放心地使用适合新闻摄影的任意一款数码相机了。

(3)数码伴侣应该带有LCD屏幕来指示传输过程,以防止盲目操作进而造成重要图像资料的损失。

32.摄影记者如何履行积累资料的职责?答:(1)给自己的照片进行分类。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划分成几大类,然后把每一类再细分。

(2)每天拍摄回来,就将感觉比较好的照片(不管是否被媒体采用)归类保存。同时,坚持定期整理一次照片。

(3)给每一张照片都注明信息,包括拍摄的技术信息和照片的时代信息。这样才会避免因时间长了而产生的遗忘现象。

(4)不要将照片束之高阁,永久封存。照片保存后,还要经常回看一下,在特定的展览、比赛时启用自己的历史照片。

33.摄影记者兼撰文稿的好处有哪些?

答:(1)可以弥补文字记者不在场的损失,减少重大新闻漏报现象。

(2)有利于提高摄影记者的写作水平。

(3)一人身兼两责,在报道战争等事件时,采访拍摄比较方便,还可以减少花费支出。(4)增加自己找工作的身份和筹码。、

34.简述我国媒体选用摄影记者时在摄影实践考试中采用的两种拍摄方式。

答:一般来说,媒体都需要测试应聘者的实际拍摄水平。摄影部在摄影实践考试中大多采用命题限时拍摄或者限地限时拍摄等方式。

(1)命题限时拍摄时由媒体统一布置一道题目,应聘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单张照片或一组照片,并做出文字说明,提交给单位。

(2)限时限地的拍摄方式是由媒体将应聘者统一集中到一个地区,在规定时间内自寻题目,并拟出标题和文字说明,表明自己如此拍摄的理由。

35.简述美联社对在职摄影记者的选用条件。

答:美联社对于在职摄影记者的选用条件主要包括:申请摄影记者职位的人应该具备18个月至5年在报社工作的经验,会拍摄新闻照片,能在最后截稿期限前完成任务,并有良好的新闻摄影感。申请人必须能拍摄出技术高超的照片,能采访报道涉及方方面面的新闻。对彩色摄影具备良好的知识、对传播技术有广泛的兴趣也是重要条件之一。

36.简述北京《京华时报》对摄影记者作品的考评原则。

答:(1)是否具有时效性。

(2)是否包含有效信息,有无缺失。

(3)视角是否独家、独特。

(4)摄影技术是否运用得当,画面布局有无特色。

(5)画面的情趣性如何。

(6)能否触动阅读者的内心情感。

37.图片编辑在处理新闻图片时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各指的是什么?

答:(1)图片编辑的“有所为”:

①剪裁照片;②加光减光;③去除污点;④改变反差。

(2)图片编辑的“有所不为”:

①修改照片内容;②拼接照片;③改变视觉信息;④其他误导读者的行为。39.从传播摄影师的角度看,准摄影记者在开展工作之前必须弄清哪些问题?

答:《京华时报》图片总监骆永红梳理了“摄影记者六问”,他认为这六个问题是准摄影记者们在开展工作之前必须要弄清楚的。

(1)你如何看待新闻真实性?你摆布过拍摄对象吗?你会后期修改吗?

(2)在一个新闻现场,你是和他人站在一起还是避开,独自寻找角度?你注重画面包含的新闻信息还是视觉表现力?

(3)你在拍摄中使用RAW格式还是JPG格式?你看重技术素质吗?

(4)外语在你心中或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如何?你会尝试提高吗?

(5)你会偶尔改变你一贯的表现方式,尝试创新吗?你如何看待形式上的冲击,比如广角变形?

(6)当你的生命遇到威胁时,你是继续拍照还是放弃?当他人需要你伸出援助之手时,你是拍摄还是救人?

40.简述图片编辑岗位的职业要求。

答:《新京报》视觉总监何龙盛认为,图片编辑这个岗位的职业要求是:

(1)替图片发出声音,以图片思维平衡编辑部中通常是一边倒的文字思维,巧妙把握沟通与博弈的策略。

(2)替读者选择图片,选择对得起读者眼球及其宝贵阅读时间的照片,选择适合于大众传播而非满足摄影记者技术炫耀心理的图片。

(3)替版面得体安排图片,因为图片兼具了信息载体和报纸版面设计的决定性因素这两重身份,图片编辑要有版面整体编辑的大局观,得体安排图片的大小与位置。41.图片编辑该怎样写好文字说明才能最大发挥新闻照片的作用?

答:文字说明的开始几个字必须要抓住读者的眼球。约翰·怀廷曾说过,“文字说明是指向图片的标志”。这个标志就像写新闻稿一样,也要从“五要素”,即“五个W”突破。

(1)什么时间(When)——时间可以让读者知道这条新闻是否具有时效性。

(2)什么地点(Where)——这个不用多说,写出发生地点即可。

(3)什么事情(What)——读者可以从中获知照片所反映的新闻事件的内容,这是核心的信息量。

(4)什么人(Who)——人物永远是新闻事件的主角,即使他是公众人物,图片编辑还是要写出他的名字。如果他不为人所知,在文字说明中还要写出他出现在这个事件里的原因。(5)为什么(Why)——解释为什么,可以提高读者对所关心事件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42.在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时,摄影记者应

该具备哪些素质?

答:(1)摄影记者要有极强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突发事件突如其来,新闻形象转瞬即逝,必须具有“极强”的新闻敏感,极快地做出决断,当机立断地付诸行动,不失时机地按下快门。

(2)准确把握突发新闻事件摄影的本质特征,才能拍出堪称精品的典型瞬间。具体而言,就是在突发事件现场,在对突发新闻事件本质进行宏观把握的情况下,着力于捕捉那些能够展示突发新闻事件本质的具体形象。置身突发事件中,对突发事件的认知能力,对事件本质特征的准确把握,比纯技术意义上的抓拍功夫更为重要。只有把握了突发事件的本质,镜头才会有正确的指向。

(3)要有纯熟的摄影技术。典型的瞬间、堪称精品的新闻照片,是记者通过纯熟的摄影技术手段获取的。在突发事件现场,摄影记者手中的相机和镜头要像自己身上的器官一样听话,运用自如,做到眼到、脑到、快门响。

43.当世界的灾难日到来时,需要摄影记者关注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有人说,世界的灾难日就是记者的“节日”,这里的“节日”对于新闻摄影记者而言,是因为自然灾难引发的突发现场事件常常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需要摄影记者关注的构成要素有:

(1)自然灾难相对所有人正常的生活而言,都具有突发性、冲击性。这也是摄影记者第一要注重的因素。

(2)越重大的自然灾难对于当地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影响就越大,其重要性也就越高。这也是媒体关注程度的指标之一。

(3)在自然灾难发生的时候,摄影记者是否能够及时地出现在尽可能近的现场。

(4)在抗灾救灾的过程中,很多地方能反映出人的思想情感问题,凸显人情味,因此人情味是摄影记者需要关注的另一个要素。

按照这些标准,摄影记者就可以衡量突发自然灾害新闻是否具有新闻价值。44.在日常拍摄中,摄影记者通常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答:在日常拍摄中,摄影记者通常会出现如下问题:

(1)到了现场过度兴奋,见什么拍什么,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漏掉关键元素。(2)到了现场过度焦虑,不知道该拍些什么,导致关键时刻不知所措,漏掉了决定性瞬间。(3)到了现场过度懈怠,千“片”一律地进行拍摄,不加思考,以交差为目的,毫无责任感、使命感。

在拍摄日常的新闻时要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理清思路,正确选择。新闻照片中视觉要素离不开人和事,人与事如何合理安排,考验着摄影记者把握新闻本质的能力。其次,面对新闻,摄影记者需要冷静,不要被新闻的高温“灼伤了大脑”。事实上,冷静仅仅是成功的第一步。路透社驻中国的首席摄影记者雷奈德·克劳斯认为,摄影记者要想拍到好的照片,必须清楚以下几点:

(1)拍摄好照片没有新闻性是无效的。

(2)拍摄新闻照片没有准确信息是无效的。

(3)拍摄快照片如果质量差是无效的。

45.简述摄影记者拍摄人物肖像时对门窗光的运用。

答:在室内的时候,许多摄影记者依然喜欢利用现场光进行照明,其中经常用到的就是通过门窗进入室内的自然光线。

(1)门窗光的照明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它的强弱变化要比眼睛所能见到的大得多。利用从门窗射入的光线拍摄人像时,浅色墙壁的小房间比起深色墙壁的大房间反射的光线会多一些,因而背景也会亮一些。门窗的大小、方位及门窗跟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都决定着人物的照明。在拍摄之前,注意查看一天之内不同时间光线在室内的变化情况,做好拍摄的计划。(2)为了调节门窗的光线强弱,还可以使用拉开或关上窗帘的办法。摄影记者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用百叶窗或厚窗帘制造出硬调的直射光的效果;也可以用薄窗帘或者在玻璃上贴上绘图纸把光线变成散射光,使光线柔和;还可以选择彩色的或带有某种颜色的窗帘和门帘,使画面带上某种色调。

(3)被摄对象的亮度对画面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同时,还要观察室内墙壁、地板以及镜子的反光效果。

46.如何在被摄对象面前提供足够的亮度以形成眼神光?

答:在拍摄之前,一定要考虑到眼神光。让被摄者稍微抬起头或重新布置光源,就能确定是否有眼神光。最好使用超过肩膀的自然光制造眼神光,如果自然光营造眼神光的效果不好,使用反光板比用闪光灯要更自然一些。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一些不太平滑的小镜子、光盘的光面、小白纸板将光线发射到眼睛里。有时候,还可以把想要拍摄的东西映照在被摄对象的眼睛里,这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方法。

47.新闻特写照片中的人情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选择的拍摄素材本身可以具有人情味。一些灾难题材或者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贴、关怀和尊重等题材都是具有人情味的新闻素材。

(2)摄影记者本身要有人情味。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在感情上能够真正融入生活、融入人群。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

(3)拍摄的画面要有人情味。一个感人至深的场景,如果因为摄影记者的拍摄不到位,传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48.简述体育摄影的特点。

答:体育摄影具有实时性,足以让读者对它保持足够的重视。它是对正在进行的体育活动、体育比赛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图片报道的手段。从摄影角度来说,体育摄影是典型的动体摄影,被摄对象往往都在剧烈、急速地运动着。这就要求摄影记者有比较全面的素质,包括构图、审美、抓拍等摄影技巧以及创造性凝固真实动感画面的能力,难度也相对比静态物体摄影要大一些。

体育摄影可以把体育运动中精彩的、扣人心弦的但有稍纵即逝的瞬间形态捕捉下来,凝结在

照片之中,既表现了体育本身的真实感和激烈气氛,又强化观众对体育运动的艺术感受。体育摄影拍摄的是真实的运动形象,同时它又给人们一种内在的感染力。

51.电视新闻摄影的美学追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挑战时空极限——第一现场。

所谓第一现场,包含了新闻的特性规律和电视传播形式的根本要求两方面的内涵。电视是靠形象来说话的,没有具体可感的画面,电视将失去生命力。而新闻的规律则要求最快速度、第一时间。因此,电视新闻摄影的最高境界就是“关键时刻我在场”,摄像机见证新闻事实、记录新闻事实。

(2)自然之美——关键的段落与过程。

我们的生活空间是一个有声有色有形的世界,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有着大量稍纵即逝的精彩片段。电视媒介具备将这些片段如实记录下来并传播给广大受众的技术条件,电视新闻摄影应该把留住精华段落、还原完整的自然流程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

(3)画面的个性与信息。

从观众接受电视画面信息的角度而言,画面的信息量并不是由长的节目时间及全景镜头等来决定的,而是靠富有个性的画面来决定的。长时间的比如机器转动、麦浪翻滚等司空见惯、毫无个性的画面会降低对观众视觉刺激的强度,其信息量反而减小。因此,电视新闻摄影记者要披沙拣金、提炼富有个性的画面,达到较佳的传播效果。

(4)表意——会说话的摄像机。

新闻既是一种事实形态,又存活于报道者的意识当中,自然也是一种意识形式。所有的新闻媒体都是有着各自不同的立场、观点和倾向的。电视新闻报道要学会运用电视特有的传播技术手段,把记者的思想蕴含于摄像机镜头之中,让新闻事实的形象说话。

53.摄像机如何发挥叙事功能?

答:(1)大环境与小的细节结合。

新闻事件和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重视对大环境的展示往往能更好地说明新闻事实。细节是最富有个性、最有表现力的手段。

(2)“浓妆”与“淡抹”相宜。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获取形象素材时要根据报道要求和意图,该突出的要不惜笔墨重点表现,该忽略的就一笔带过,或采用借代的手段含蓄、间接地表现。(3)“显”与“隐”相辉映。“显”是指“在场”的、“状溢目前”的画面形象;“隐”是指“不在场”的、“情在词外”的、隐蔽的观点和情感。

54.摄像机如何发挥论证功能?

答:摄象机展现活生生的形象,直截了当地澄清事实真相、佐证和伪证,无疑有着其他媒介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成功的电视新闻评论不仅要求论点本身具有真理性,而且要求论据的充分有力以及摄象机创造性的论证方式。

(1)证实。

所谓证实,即用论据说明记者自己的论点。摄影机通过宏观展现和微观揭示,有力的取证事实、印证观点。

(2)证伪。

所谓伪证,即用摄影机展示论据,推翻、否定对方的观点。证实和证伪只是方法上不同,二者都有服务于论点。用证伪的方法使论敌的观点不攻自破,让自己的论点得以更稳固,更有

说服力,从而获得好的传播效果。

57.简述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含义及特点。答:消息类电视新闻是“快速、简要、客观地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一种电视新闻,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主体”。

消息类新闻最大的特点在于迅速和简单,在信息铺天盖地的今天,消息类电视新闻应该是诸多电视新闻体裁中最接近事件发生时间的一类了。同时它也是常常成为其他方式的报道的重要线索来源之一。由此,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成为播出次数第一、信息总量第一而篇幅又最短的新闻节目。一条消息的时间通常在一分钟左右,单条的消息内容或许不多,但多条消息的综合体却是电视新闻各类体裁中时效性最强、报道面最广、耗时最短而信息量最大的节目样式,可以用以下几个词语来形容它:“短、平、快、精”。短:消息类新闻通常很短,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平:消息类新闻主要是提供给观众一个信息、一个事件的状态,告诉观众是“这一个”,它基本上不传达观点性的东西。快:这是它与其他体裁电视新闻相比最突出的特征之一,由于容量相对小,所以制作起来在时间上可以占有很大的优势。精:短小并不代表不精致,单条的消息类新闻固然时间不长,但是它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却十分到位,五个“W”要素通常在短暂的时间中交代得一清二楚。

58.简述连续报道及系列报道类电视新闻的含义及特点。

答:(1)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展中的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它是电视新闻对重要事态作深入或者追踪报道的一种方式。而系列报道则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报道的一种方式。

(2)连续报道的基本特点在于讲究时效性和连续性,报道的层次性,报道的不可预知性以及显著的社会影响力。

与连续报道对重大事件及时、连续的追踪式报道相比,系列报道则更多倾向于同主题的新闻题材的组合,是一个多条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状况和趋势的报道体系。系列报道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而且通常是主旋律题材的报道方式。如果说连续报道注重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线性的话,系列报道则更注重事件之间的横向联系,而对时效性的要求相对较低。

虽然连续报道是以不可预知的事件性新闻为题材,而系列报道是以可预知的非事件性新闻为题材,但就总体上而言,二者共同的特点都在于报道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59.简述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的含义及特点。

答: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则是利用电视独有的视听语言系统,全面深入地反映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探索和揭示问题实质,追踪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报道方式。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深”和“长”。

“深”首先指的是新闻传达的思想深,站在相当的高度看问题;其次是对新闻事件的挖掘深,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多方面、多角度地透视问题的本质。

“长”首先指的是它的节目时间上的意义,即由于深度报道囊括的内容多,因此在时间上它比其他体裁要长。而从拍摄的内容方面来看,它的时间跨度也很长。

此外,表现手段多元化,新闻事件故事化、情节化也是深度报道区别于其他方式的特点。

60.简述评论类电视新闻的含义和特点。答:电视新闻评论是“直接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反映电视台或者记者,主持人的观点、主张,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电视新闻评论超越了消息类、专题类新闻只停留在事实层面报道的局限,它在阐明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讨论,发表见解和主张,“藉以影响和引导舆论”。它从“叙事”的层面上升到了“议事”。而电视作为一种对社会影响巨大的媒体,它的言论立场方向对于舆论的引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评论节目是整个电视宣传中起旗帜和灵魂作用的一类。它与其他体裁相比最大的特点如下:

(1)述评结合。一方面是讲故事,另外一个鲜明的地方便是它的评故事。不仅仅是告诉人们一个故事,还要告诉人们媒体或主持人的观点,并以此启发观众,产生影响。

(2)观点鲜明。评论是新闻节目中一面鲜明的旗帜,它的鲜明首先就在于它的观点鲜明,它不能含糊其辞,必须明明白白地告诉观众是赞成还是反对。

(3)论证充分。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评论类节目评述一个新闻事件往往需要进行全面的采访,包括当事人、群众、专家学者等,这样才能保证观点的客观和论证的充分。

(4)导向性强。中国是一个正在强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一个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而舆论环境是保证国泰民安的重要一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电视台的评论节目在导向性这点上体现得最为鲜明。

66.在拍摄出镜记者的固定镜头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简单、清楚地将出镜记者放在画面的前景,背景就是事件发生的现场。这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光线。

在白天的室外场景,大部分情况下太阳光是唯一的光源,所以尽量避免大反差的逆光、侧光、斜侧光、顶光,否则容易出现浓重、生硬的阴影,如果有反光板或者照明灯具可以辅助调整光比、控制反差,则可以较少受到光线的限制。

(2)背景。

同一个采访现场,即使相同的背景,每一个摄影师的眼睛看到的也不一样。怎样的背景可以清楚、简单、又有特色地告诉观众采访现场的地方在哪里,这是需要认真选择的,因为这可以大大增强画面的信息,是充分体现电视新闻优势的手段。

(3)记者位置。

对这个问题的考虑有助于最终形成较好的画面效果。

(4)角度。

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对出镜记者的拍摄一般采用平角度,而且这种平角度是跟出镜记者的眼睛相平,出镜记者在看向镜头时要注意微收下颌,这样可以使眼睛充分睁开,显得有神,而且使整个报道状态显得谦虚、积极。当然,在专题片和纪录片的拍摄中,也可根据主客观视点的需要设定摄像机的位置,采用仰角度或俯角度拍摄出镜的记者,但是这种角度设定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有明确的视点基础。

(5)景深。

对画面景深的控制也是必须考虑的,如果强调出镜现场,则要注意形成较大的景深,使得背景景物成像清晰;如果属于总结性、概括性串场,则可以采用长焦距、大光圈,形成小景深,使得背景景物虚化。

71.简述双机(或多机)拍摄的好处和主要方式。

答:(1)双机(或多机)拍摄新闻场面、新闻事件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增大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同时可以丰富视点和画面的变化,可以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将场面和细节相结合,对被摄对象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报道。

(2)在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拍摄过程中,对于双机(或多机)拍摄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一场景的双机(或多机)拍摄,另一种是异地同时的双机(或多机)拍摄。

①同一场景的双机(或多机)拍摄方式是常规意义上的双机(或多机)拍摄方式,即在同一地点,对同一拍摄对象进行双机(或多机)拍摄。这种拍摄方式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拍摄,可以捕捉同一主题的相关画面,可以把被摄对象表现得更完整、更细致。②异地同时拍摄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多点单机组合拍摄,即针对同一主题,在不同地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在同一时间进行拍摄。这种拍摄方式可以形成平行蒙太奇的效果,形成强烈的类比效果,往往对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形成和戏剧效果有很好的作用。72.简述高清技术对电视新闻摄制人员提出的新的素质、能力要求。

答:高清摄像机在电视新闻领域的使用,对摄影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必须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摄像机菜单调整操作,其对于高清摄影机的认识,虽不必达到真正的工程师的水平,也至少有一个“准工程师”的能力,对于摄像机的菜单更应该是“了如指掌”。

除了对摄像机菜单的调控之外,高清电视新闻摄影师还需要具备较好的“用光”能力,他必须清楚地知道拍摄现场的光线在哪些方面不能充分发挥高清摄像机的优势,甚至其最终画面效果会劣于用标清摄像机拍摄的画面。

高清电视新闻摄影师虽不必是一名艺术家,但至少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

自考新闻摄影试题_全国自考试卷(3)

自考新闻摄影试题_全国2008年1月自考试 卷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摄影试题 湖北自考网4月22日整理 课程代码:0065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中国出现新闻摄影“导演,摆布及弄假”之风始于()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40年代 2.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是() A.中国摄影家学会B.中国新闻摄影协会 C.中国摄影学会D.中国摄影协会 3.120单反照相机中哈苏的画幅为() A.46×46mmB.24×36mm C.60×60mmD.60×90mm 4.以下选项中,哪一项不是常见相邻两级光圈系数?() A.f8B.f5.6 C.f3.2D.f4 5.全自动“傻瓜”相机测光方式一般多采用()

A.矩阵测光式B.多点测光式 C.重点测光式D.平均测光式 6.户外表现被摄体轮廓的最佳光线是() A.侧光B.逆光 C.顺光D.散射光 7.三原色中蓝色光的补色光是() A.红色光B.品红色光 C.黄色光D.青色光 8.阴天光线被摄体效果是() A.明暗对比度强B.人物肌肤表现效果好 C.彩色片会出现偏色D.立体感强 9.在同样光线下拍摄,27DIN与ASA100的曝光,光圈调节相差() A.1档B.2档 C.3档D.4档 10.以下选项中哪项不属于色彩三属性?()A.色调B.色别 C.明度D.饱和度 11.配制黑白冲洗药液的水温度一般为() A.20度左右B.50度左右 C.80度左右D.100度左右 12.灯光摄影辅助光与主光比应该是()

心得体会:如何增强新闻摄影的表现力

心得体会:如何增强新闻摄影的表现力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如何运用图像语言传递新闻信息?在新闻摄影中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根本,同时也应注重追求新闻图片的表现力。 新闻摄影的表现力 新闻摄影是形象化的新闻。新闻摄影工作者拍摄的图片形象,不是简单地用相机进行机械的记录,而是包含了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感情,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也就是艺术的美感。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有着“母系的血缘关系”,新闻摄影是新闻事件的现场形象纪实,只有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新闻现场那些感人的美的瞬间,才能发挥新闻摄影的报道和宣传作用。在新闻摄影中,丑与美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论,有的新闻照片看起来虽然“丑”些,但有很强的新闻性,也是好照片,例如突发性的灾难照片,由于受到拍摄条件的局限,可

能画面并不完美,但同样是好照片,这类照片的“美”更多地表现在真实性和现场感方面。 抓住人物情感的变化 人物照片情感因素是构成感人力量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最高的艺术特征。鲁迅认为“令有情皆举其首”,因它“深感后世人心”。中外很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照片,也都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表现了人物形态中的各种情感的变化和个性的特征。所以,新闻摄影表现人,要在角度求变出新的基础上,极力去捕捉人物情感真实流露的瞬间精华。在拍摄中光线对于摄影的人物造型,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但摄影记者不能像摄影师那样用人造光,只能在现场巧妙地利用自然光,在紧张有限的时间里,考虑光线对人物造型的作用。 表现以人物为主的新闻照片,要力求抓取人物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定情绪。如:喜、怒、忧、思、恐、惊、悲。通过它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及个性特征。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环境或同一环境中也会有不同的情感,照片应该表现

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的特点

学习借鉴他人作品 当你浏览或者评论一幅摄影作品时,表面上看是在品评作者,实际上也是一个自我审视的过程。全面的、客观的评价摄影作品,不仅是在帮助作者,而且还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当你能够迅速地指出一幅作品的优点和缺点时,已经距离一名成功的摄影师不远了。面对相同的影像,每一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建议你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鉴赏一幅作品。 1、第一眼的视线落在主体上了吗?主体位臵对构图有什么样的影响? 2、吸引我视线的是什么?(整体色彩?局部特征?) 3、我的视线下一步还要转移到哪里?为什么? 4、主体成像清晰、曝光正确吗?虚焦并非正常曝光是否有必要? 5、背景聚焦清楚、曝光正确吗?如果不是,对作品的影响有利还是不利? 6、主体和背景之间的关系自然真实吗?如果不是,对作品的影响加分还是减分? 7、图片所表达的视觉效果能够体现主题吗? 8、剪裁和拍摄时,改变一下比例、变化一下拍摄角度会不会更好? 9、你的评价客观公正全面吗?你的结论会被其他人接受吗?摄影作品是人拍摄的,对作品作出评价的也是人,以

时机地抓拍下来。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就是这个道理。有专家说:“新闻摄影构图的题材和真实性原则决定其多在运动状态下构图,少在静止状态下构图;多在抓拍中构图,少在摆拍中构图;多以人物为构图对象,少以景物为构图对象的特点。只有认识并抓住这些特点构图,才能拍出货真价实的新闻图片,才能展示画面的新闻特色。” 另外,一个新闻事件,通常我们可以尝试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来表现。摄影本无定法,所谓“摄影构图”是人们根据成功摄影作品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实践经验进而上升而成的“理论”。总之,当你熟练地掌握了相机的技术后,请不要被技术所迷惑,因为内容比技术更重要!除了可以把摄影当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外,摄影更是一种思考、一种训练、一种观察社会的方法!不要把摄影想得太复杂,但也不要把摄影看得太过简单。

新闻写作实务与摄影技巧暨新媒体宣传高级研修班姚老师讲课笔录 - 传

根据姚赣南老师讲课笔录+摄影+录音==整理 (其中可能有错别字)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此外还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编辑主任 提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其实狗咬 了重要人物也是新闻) 二、如何提高新闻敏感度? 新闻记者的首要任务是发现新闻,然后才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 从以下5个方面去发现新闻: a、新鲜性---像活蹦的鲜鱼、热气腾腾的包子 b、重要性---人物、项目、内容、事件的重要 c、接近性---新闻发生地与读者接近度 d、奇特性---与众不同、罕见、惊讶 e、趣味性---新闻要写得有文采,可读性强 如何理解“新”? 1,时间新2,角度新3,新发现4,新观点5,新问题三、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只有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才能有创新。这是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贴近实际-----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贴近生活-----深入、关注。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

反映生活本质。 贴近群众-----扎根群众之中,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 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采访的几个技巧 1. 抓住机会,敢于提问。 2. 做足功课,善于提问。 3.增强亲和力,才能出众。 4. 善于挖掘。 5. 想得远些。 6. 深入一线。 四、写好新闻稿的方法与技巧 要认识新闻与工作总结写作的重大区别: 时间上:新闻讲时效性,工作总结讲阶段性; 对象上:新闻对大众,工作总结对机关内部; 内容上:新闻取一个角度,工作总结一般多角度、大而全; 结构上:新闻讲倒金字塔写法,工作总结一般是顺着写; 写作手法上:新闻追求新,工作总结则重程式。 把报道写得有血有肉的6个技巧 1,现场描写。2,语言对话。3,细节刻划。 4,反差强烈。5,背景运用。6,议论几句。 怎样写很重要,写什么更重要。

10月新闻摄影自考试题(1)

2012年10月新闻摄影自考试题 全国2012年10月新闻摄影自考试题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是 A.《日光摄影法》 B.《工作室一角》 C.《死亡的山谷》 D.《汉堡大火废墟》 2、最早成功将影像永久记录下来的摄影者是 A.罗杰?芬顿 B.尼塞弗尔?尼埃普斯 C.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 D.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

3、五四运动后,北大学生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是 A.北平新闻图片社 B.北大新闻图片社 C.中央写真通讯社 D.中国摄影通讯社 4、《晋察冀画报》是一本 A.解放初期著名的杂志型画报 B.我党领导下诞生于解放初期的画报 C.我党领导下诞生于抗战时期的画报 D.我党领导下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画报 5、以72小时直播,标志着中国的电视新闻全面走向现代化的大事件是 A.《望长城》 B.澳门回归 C.《话说长江》 D.香港回归 6、在郊外成功播出一场盛大歌舞后,被世界公认为电视诞生日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7、世界上第一次纪录片浪潮“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是 A.爱迪生 B.弗拉哈迪 C.保罗?尼普科夫 D.约翰?格里尔逊 8、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应该是

自考新闻摄影课后习题整理【2009版教材】

自考新闻摄影课后习题整理【2009版教材】第一编基本史论 第一章静态新闻摄影发展史 1、摄影技术的发明过程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代品 (1)暗箱和感觉材料——这是摄影术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2)尼埃普斯的“日光摄影法” 《窗外景色》 (3)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 《工作室一角》《巴黎寺院街》 (4)塔尔博特“卡罗摄影法”为现代摄影术奠定了基础 2、技术的进步在新闻摄影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技术的进步在新闻摄影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1)胶卷和小型相机的发明——柯达公司 (2)135相机的问世——巴纳克研制 (3)印刷技术的进步 霍要发明“照相铜板术” (4)传真技术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1902 (5)电子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日本 总之,技术提供客观物质条件,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类的创造精神。 3、中国新闻摄影的产生 (1)明清时期,中国人已经在中西交流中掌握了制作透镜和暗箱的基本方法。 1844年邹伯奇完成《格术补》《中国之器记》并制我国第一台照相机 (2)鸦片战争叩开国门,之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区经营照相馆。欧美摄影机在与中国人民的接触过程中起到了介绍摄影知识,输入新工艺和传播摄影技术的作用。 (3)19世纪下半叶,摄影术在中国不断发展,大中城市普遍开设照相馆,并有了一批中国自己的业余爱好者。 (4)19世纪末,纪实摄影在中国出现 总之,摄影术是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腐败没落和中国人民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而出现的。它决定了中国的摄影事业从一开始就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

4、与外国新闻摄影相比,中国新闻摄影有什么特点? 中国的摄影事业从一开始就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摄影事业。 第二章动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 1、简述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对电影纪录片的贡献及其创作理念的区别 (1)1922美国弗拉哈迪拍摄了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表现了对真人真事的尊重,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行将消失的文明的缅怀。(2)与他同期的苏联维尔托夫,将自己的电影冠以“电影真理报”的名称。作品有《关于列宁的三支歌》《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提出了“电影眼睛”理论,是“真理电影”直接电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的源头。(3)弗拉哈迪的学生格里尔逊第一次使用“电影纪录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之成为独立的电影形态,所以被称为“纪录片之父”。并在他的领导下,产生了世界上第一次纪录片浪潮——英国纪录片运动。 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的区别和联系 (1)纪录片中的两种流派,代表人物分别是法国的鲁什和美国的怀斯曼。 (2)前者认为,纯粹的观察记录只能得到表面的真实。为了得到本质真实,创作者应积极参与到摄影之中,介入被拍摄者之中,使命其本质真实显示出来。 (3)后者认为,创作者不能去影响被拍摄者,将对被拍摄者的影响降下到最低,让观众自己去得出结论。 (4)这两派虽创作方法与创作观念各不同,但都对后来的纪录片创作与电视新闻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2、美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1)继1936年11月2日(电视诞生日),利用贝尔德的发明,英国BBC开始电视广播,不久美国等开办了自己的电视台。 (2)二战后,美国的电视事业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节目开始更多地介入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 (3)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新闻进入黄金时代。CBS、NBC、ABC三大电视网垄断地位形成。并且越来越倾向于触及尖锐敏感的社会问题,引起关注。 (4)1980年,特纳创办了专门新闻频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由海湾战争而成

学习新闻摄影的感受和建议

学习新闻摄影的感受和建议

学习新闻摄影的感受和建议 一、学习新闻摄影的感受 新闻摄影课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如今已将接近尾声,如果说大学里的很多课程以后可能都会忘记,但是这门课在我脑海里一定会有一个较为长久的印象,主要是给我的“冲击力”比较大,这个“冲击力”就是一种对摄影兴趣的勾起,让我很想拿着相机去拍一些东西,去记住一些东西。 摄影这门课,其实从大二上的时候就开始给我们开了,但是那个时候对摄影这种东西,心里有点畏惧,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去做好它,记得摄影技术第一堂课的时候,潘扬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他各种各样的相机,还劝说我们最好每一个人买一个,而且从他的水平高度讲了很多知识,那些当时听着就跟天书似的。后来郑辉老师给我们也讲了一些摄影方面的技巧,不能说老师讲的不好,可能跟他上课的形式也有关系,他上课既不板书也没有PPT演示,就是他自己在上面讲,我们当时还在院办实验室,好几个人挤在一台电脑前面,上课的效果,说实在话,的确不怎么样,现在我能记得就是相机上的P档和Auto 自动挡,其他的都没有什么印象了。 后来就是实践课,自己到院里借相机出去拍,到期末的时候交30张人物照和30张景物照,本来对摄影的那种惧怕感就变成了对自己没信心,觉得自己不适合摄影,因为有这种心理的存在,自然不可能有多大的兴趣,结果可想而知,虽然拍了很多照片,但是很多都是随手而拍,没什么特别大的收获,唯一的收获就是会简单地使用单镜头反光相机,所以,摄影对我来说一直都是一个比较纠结的事情,想做感觉做不好,对自己没信心,也没什么兴趣。 上学期选课的时候发现有新闻摄影这门专业选修课,虽然大家都选了,但是吐槽的人还是蛮多的,觉得院里的课程安排的不太合理,课程有重复的嫌疑,而且还在周六,我在上这门课之前心里没什么特别大的好感。 后来通过这么长时间学习,的确给我很大的震撼,我每次上课都会感慨“我们摄影技术就应该让这个老师给我们上!”如果当初老师能这么给我们上课,我也许就不会对摄影有那么大的畏惧感,一个学期的课程过去了,新闻摄影课让

新闻摄影学(主要知识点)

新闻摄影 第一章新闻摄影概论 一、新闻摄影定义: 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之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其构成形式包括画面形象和标题或文字说明两部分。 画面的基本要求:一个鲜明的新闻主题;有突出的主体;画面质量要高。 标题或文字说明: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简洁、画龙点睛。 二、新闻摄影具有以下属性: 1. 报道对象:具有形象价值的新闻事实。形象价值:新闻事实具有的足以值得和适用形象来表现的素质。 2. 拍摄方法:现场选择抓拍。 3. 技术手段:照相。进入21世纪后以数码摄影为主要技术手段。 4. 传播形态: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 5. 本质特征:新闻事实现场的瞬间形象纪实。 三、新闻摄影的特性 1. 新闻性:新、值、快 (1)新:新人、新事、新画面 (2)值:新鲜性、贴近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 (3)快:反应快、动作快、拍摄快、处理快 2.真实性:真有其事,真有其人,新闻事件现场拍摄,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拍摄,防止制作中出错,真实准确的文字说明。 3.瞬间形象性: (1)画面形象要典型化,包含的信息容量大。 (2)视觉冲击力:新闻画面形象对读者视觉的刺激和心理的震撼能力。来自于: 画面的新颖程度;画面形象与正常状态的差异状况;画面的真情实感。 四、优势与不足 1.优势 (1)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易于接受 (2)现场纪实,具有可信感 (3)瞬间定格,凝固动态,长久观看和保存 2.不足 (1)受众不便对新闻事件作全面了解 (2)需要借助文字补充 (3)数码摄影的运用使纪实性、可信度降低 (4)受记者主观因素影响大 五、作用与地位 1.作用: (1)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舆论导向作用 (2)传播形象信息,满足公众需求 (3)传播现代知识,弘扬先进文化

新闻摄影考试重点

新闻摄影考试重点整理

————————————————————————————————作者:————————————————————————————————日期:

◆优秀摄影作品的三个原则: 原则一: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摄影作品的生命力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形象的选择、提练和凝聚,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新发现,表现了作者深刻、独创的构思,把“人人胸中有”的普遍情感,用“个个笔下无”的表现方式传达给观者,以其真实、自然、生动、诚挚,拨动观者的心弦,给人强烈地震撼和共鸣。原则二:立意明确、主体鲜明是一幅优秀摄影作品成功的关键 根据拍摄者所要表现的内容选择有典型性的主体,让主体安排在画面的视觉中心位置上,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另外,还要考虑主体在画面上同陪体的关系是否和谐、协调,轮廓是否清晰,条理和层次是否分明等等。 迅速地、慎重地选取代表某一事件、某一内容的人或物,竭尽全力在作品中把它表现、突出出来,让观者明白你的拍摄意图,看清画面的主体及其代表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原则三: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要简洁明了 不仅包括主体的选择、背景的应用,虚实的变化,色彩的搭配与和谐,更主要的是在拍摄时你是否注意到作品要简洁明了和如何使作品简洁明了。除非必要,一定要把画面中干扰视线、影响注意力的东西如无关的人物、电线、电线杆、垃圾桶等等数不清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从画面中清除掉,让我们的每幅作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简洁明了决不意味着将背景中的东西全部删掉。 ◆新闻摄影的分类: ?事件性新闻摄影 突发事件摄影和预期事件摄影 突发事件摄影:1、设法进入现场2、眼疾手快,迅速记录现场3、深入拍摄 预期事件摄影:摄影师预先得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大致内容。 ?非事件性新闻摄影 百姓日常生活(缓和负面情绪) ?体育新闻摄影 体育现场新闻摄影和体育特写新闻摄影 镜头的分类 广角镜头、超广角镜头、鱼眼镜头 ?标准镜头焦距约50mm; ?广角镜头焦距有:35mm、28mm、24mm、20mm; ?超广角镜头焦距:17mm、14mm等; ?鱼眼镜头的焦距:7.5mm左右,视角180度 1/f=1/u+1/v ◆广角镜头造型特点: ?视角大、拍摄范围广,可以在较近距离拍摄大场面 ?广角镜头焦距短,景深长,使用小光圈可以获得大景深,适合拍摄风光摄影。——远取其势 ?广角镜头可以夸张空间的纵深感,甚至出现变形。——前景的处理、风光摄影 超广角镜头、鱼眼镜头: 焦距为16mm或更短的并且视角接近或等于180°。它的视角力求达到或超出人眼所能看到的范围。

2020年10月全国新闻摄影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1 全国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摄影试题 课程代码:0065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场面照片,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首次用摄影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其作者是( ) A.史特尔茨纳 B.奥斯卡·巴纳克 C.乔治·伊斯曼 D.罗杰·芬顿 2.我国报纸上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是( ) A.王小亭 B.魏守忠 C.高仑 D.李少穆 3.135相机使用的胶片画幅尺寸为( ) A.60×60mm B.60×45mm C.24×36mm D.60×90mm 4.中国近代科学家邹伯奇曾于1844年自制一部“摄影器”,还写了摄影书籍,其名为( ) A.《摄影之器记》 B.《感光物质》 C.《增广摄影良友》 D.《摄影史记》 5.摄影术被公认的诞生年代是( ) A.1826年 B.1842年 C.1839年 D.1901年 6.一般来讲,海拔每升高1000米,则应减少曝光量( ) A.1/4级 B.1/2级 C.1级 D.12 1级 7.平均测光式相机在哪种情况下,曝光较正确? A.背景亮度强 B.背景亮度弱 C.主体顺光照射 D.主体侧光照射 8.世界上第一部眼控五点自动对焦的单反相机其型号是( ) A.F5 B.F601 C.E0S1N D.E0S5 9.135相机使用50mm 标准镜头,通常能持稳的快门速度为( ) A.601秒 B.30 1秒

2 C.151秒 D.8 1秒 10.以下选项中,哪一个不是侧光的表现效果? A.有利于立体感、空间感表现 B.有利于景物清晰轮廓表现 C.有利于影调反差表现 D.有利于增强对色彩的表现 11.通常多灯闪光摄影,主、副光灯的亮度差应控制在( ) A.1∶1 B.1∶2~1∶4 C.1∶6 D.1∶8 12.指出以下不属于新闻摄影报道失实的原因( ) A.不懂得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 B.道德品质问题 C.新闻摄影与艺术创作混为一谈 D.深入采访,总体把握 13.由于新闻摄影的独特作用,其重要价值受到普遍重视,是在( ) A.抗日战争之后 B.解放战争之后 C.第一世界大战之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4.1886年,签订的保护著作权国际性法律是( ) A.《世界版权公约》 B.《著作权法》 C.《伯尔尼公约》 D.《雅尔塔公约》 15.在动体摄影时,镜头的焦距越长其快门速度就要( ) A.调快 B.调慢 C.无所谓 D.视情况而定 16.景深与焦深之间的关系为( ) A.景深大、焦深大 B.景深大、焦深小 C.景深小、焦深大 D.景深与焦深没有关系 17.中性灰滤光镜的作用是( ) A.加强画面色彩 B.减弱画面色彩 C.只起减光作用 D.用于黑白摄影 18.绿与蓝原色混合产生的补色是( ) A.黄 B.品红 C.青 D.红 19.在新闻摄影取景中,既要表现好主体又要兼顾环境,应采用( ) A.俯角度拍摄 B.中景的景别 C.对比的形式 D.光影的造型 20.彩色胶片C-41冲洗工艺的彩显温度是( ) A.20°C B.25°C C.32.8°C D.37.8°C 21.最常用的黑白相纸显影配方是( )

摄影培训班心得体会

摄影培训班心得体会 摄影培训班心得体会1 我于9月2日参加了管理处党办室组织的摄影培训学习,为了提高大家的摄影水平,杨科长特地请来了省厅有名的摄影师李英军老师为这次的培训老师。这次学习让我受益非浅,基本了解了摄影的历史来源,照相机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常识、以及在今后摄影中需要注意的小的细节。在李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使我对摄影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逐渐的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并让我意识到要想拍出好相片,拥有一部好的相机并非关键之处,更重要的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相机,提高自己摄影能力,当然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也是学好摄影的要点之一。对摄影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深深的体会到了摄影带给我的乐趣。理论结合实践学摄影是一门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上午老师讲了摄影的种类,对焦的方式,摄影画面的对比,清晰图像的自动获取,各种镜头的运用,曝光控制等许多理论知识。,通过上午老师对摄影知识的一些理论讲解之后,下午便对上午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让我们学以致用,以便加深映像,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下午带我们去西柏坡纪念馆、水库周边等地实践学习。让我了解到光与影的合作,光圈与速度的配合,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同一个画面用不同的拍摄方法及角度,可以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要多拍多看,多积累经验,多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李老师告诉我们:“训练拍摄的时候尽量不要吝啬相机的快门,我们要多进行一些旁拍,抓取一些精彩的瞬间,往往效果会令你意想不到,平时要多去记录一些生活中无意间遇到的美好的画面”。摄影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很多精彩的画面都是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我们平时尽量多看一些好的作品,多去分析、总结其作品的独特之处,从中获取一些启发。其实不光是摄影,对待我们工作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样,只有多做多总结才能把事情做好。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摄影也是如此。往往一副好的摄影作品是来自于各种细节的把握。在自己拍摄的时候通常会忽略一些小的细节,导致画面的不完美。所以我们在学习摄影阶段,也要多注重对细节的把握。比如在人像拍摄的时候,我们要多去观察被摄者的妆面是否到位,服装是否平整,整体环境是否搭调,拍摄过程中被摄者的姿态、表情等等等等,都会影响到你整个画面的完整性。总之要拍好摄影作品,

新闻摄影语言特性研究_彭小琴

新闻界ISSN1007-24382012年第1期 新闻摄影语言特性研究 彭小琴 摘要如何运用新闻摄影独有的语言特性,拍摄出令人瞩目的新闻摄影作 品,不仅是新闻摄影从业者的实践探索,也是新闻摄影研究者的理论追 寻。摄影作为无国界的影像语言,必须塑造典型的可视形象,从而体现形 象的价值;拍摄中要能通过客观真实的画面将作者对事件、人物的深刻领 悟独特地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作品强烈的内在冲击力;而这样的画面,是融 入了具有思想和灵魂的摄影者自己的情感,传达着他所表达的特定意义。 探寻这些新闻摄影的视觉语言特性可为新闻摄影新的表现途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闻摄影视觉语言语言特性 中图分类号G218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洛阳471023 新闻理论与实务 视觉文化在全球迅速兴起蔓延,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高呼,我们进入了一个视觉传播的时代,图像开始取代文字,成为主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摄影作为一种无国界的有力的影像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新闻摄影虽然发展迅猛,但与国外相比依旧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的摄影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普遍单调老套,形式感不强。而国外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本文通过对新闻摄影语言特征的探讨,从新闻摄影语言的形象价值、客观“冲击力”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我国新闻摄影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新闻摄影语言的形象价值特征 注重形象价值是新闻摄影语言的一大特征。形象中包含着信息,形象传达意义,形象决定最终的效果,而照片的语义学特征也在于其形象性。新闻照片可以生动直观的再现人物的神态、表情以及新闻事件发生的场面、气氛等情景性信息。其中包含的各种构成元素,例如形状、线条、影调、色彩等等都是同时被人们所感知的。新闻摄影对于新闻信息的传播是依靠可视性形象来完成的,新闻摄影语言的核心也就是塑造形象。[1]新闻摄影的形象与其他造型艺术特别是艺术摄影中的形象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必须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新闻摄影中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瞬间的形象性。 新闻摄影中的瞬间形象性,就是指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记录的只是客观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刹那的情景,这来自于照相机记录事物的特殊方式。 瞬间形象性是新闻摄影独有的特殊个性,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形象优势。新闻摄影的瞬间形象性,是对现场事实所作的现在时态的记录,这种拍摄者与被摄事物之间同时空的状态,使其形象具有强烈的见证感。这样的形象用于传递新闻信息,能够以浓郁的现场气氛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正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瞬间形象成了历史的永恒瞬间,凝固为人类发展历史 DOI:10.15897/https://www.wendangku.net/doc/199319737.html,51-1046/g2.2012.01.003

全国2015年04月自学考试00659《新闻摄影》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新闻摄影试卷 (课程代码0065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相机上的AF是表示 A.自动曝光 B.自动补光 C.自动聚焦 D.自动取景 2.下列选项中,3倍光学变焦镜头是 A.Fl6mml:3.5 B.Fl6—35mml:2.8 C.F24—120mml:2.8—4 D.F70—210raml:3.5—5.6 3.F300mml:5.6是一款 A.超广角镜头 B.标准变焦镜头 C.中焦变焦镜头 D.长焦定焦镜头 4.下列哪一项是指数码相机的传感器? A.JPEG B.CCD C.XD D.TIFF 5.白炽灯的色温是 A.3000K左右 B.5000K左右 C.7000K左右 D.9000K左右 6.光线色温越高,光线越 A.偏红 B.偏黄 C.偏蓝 D.偏绿 7.相机的白平衡调节在“白炽灯”,在户外阳光下拍摄的画面色彩会 A.偏红 B.偏黄 C.偏蓝 D.偏绿 8.适合逆光拍摄的题材是 A.团体合影 B.肖像剪影 C.新闻人物 D.新闻群像 9.新闻摄影特写画面的特点是 A.有趣的、有人情味 B.新闻性、有人情味 C.新闻性、主题突出 D.有细节、有新闻性 10.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突发性新闻的属性? A.偶然性 B.突然性 C.计划性 D.未知性 11.非事件性新闻拍摄的价值在于 A.真实性 B.现场效果 C.艺术创作 D.深层次问题 12.中国电视新闻事业诞生于 A.1949年 B.1952年 C.1958年 D.1962年 13.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望长城》大型电视片是 A.中英合拍 B.中美合拍 C.中法合拍 D.中日合拍 14.布列松l932年拍摄的“决定性瞬间”的代表作品是 A.《夜总会》 B.《发现的路》 C.《积水的路面》 D.《快乐的儿童们》 15.罗米埃尔兄弟早期电影的代表作是 A.《火车进站》 B.《神圣的命运》 C.《北方的纳努克》 D.《草原上的姑娘们》 16.被世界公认的第一张新闻摄影照片是 A.《南北战争》 B.《死亡的山谷》

《新闻摄影》试卷

潍坊学院成人教育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新闻摄影》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照相机在使用之后,要把焦距调到( B ),这样才能保护镜头不受意外损害。 A.任意位置都可以 B.无限远处 C.10米处 D.零的位置 2.感光的过程首先是感光片通过照相机有控制的曝光,作用于感光片上的银盐形成( C ) A.可见影像 B.可见的银盐颗粒 C.影像的潜影 D.银原子 3.在镜头焦距和光圈系数相同的情况下,物距和景深的关系是( B ) A.成反比 B.成正比 C.关系不紧密 D.没有关系 4.美国( A )公司1888年生产的“柯达(Kodak)一号”照相机开创了小型照相机的发展历史。 A.伊斯曼?柯达公司 B.莱兹公司 C.富兰克与海德克公司 D.美能达公司 5.在红光照射下,白色物体呈现红色的原因是( D ) A.白色物体折射了红色光源中的红光 B.白色物体吸收了红色光源中的红光 C.白色物体衍射了红色光源中的红光 D.白色物体反射了红色光源中的红光 6.黑白显影中常用的保护剂是( B ) A.对苯二酚 B.亚硫酸钠 C.碳酸钠 D.硼砂 7.通过放大机的工作,我们可以得到( A ) A.任意倍率的正像 B.大小完全相同的负像 C.大小完全相同的正像 D.任意尺寸的负像 8.彩色片和黑白片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A ) A.彩色底片不可以放大成黑白照片 B.宽容度小 C.对光源色温要求严格 D.加工及保存条件要求严格 9.在摄影取景时,主体应该安排在画面的( B ) A.结构中心 B.视觉中心 C.上半部分 D.下半部分 10.关于新闻抓拍,下面错误的是( B ) A.抓拍的瞬间形象自然、真切 B.抓拍就是自然主义的“有闻必录” C.不干涉对象的抓拍瞬间信息含量大 D.抓拍是新闻事件和新闻规律的必然要求 11.最早发现“针孔成像”原理的是( A ) A.墨翟 B.孔子 C.老子 D.亚里士多德 12.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诞生的年代是( C ) A.1826年 B.1831年 C.1839年 D.1842年 13.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汉堡大火废墟》的摄影者是( B )

《新闻摄影》课程标准

贵州民族大学 《新闻摄影》课程标准 一、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总体目标 《新闻摄影》为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技术课。主要研究摄影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以及新闻摄影理论方面的知识,是理论指导下进行新闻摄影创作的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闻摄影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新闻事件特征的能力、以及利用镜头抓拍新闻的意识。 3、素质养成目标 使其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初步达到独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三、课程实施和建议 1.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合考虑教学效果和教学可操作性等因素,本课程选用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 2.评价方式 本课程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四、单元设计 第一章新闻摄影的定义 【知识及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闻摄影的定义、内涵,;熟悉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熟悉新闻摄影的地位、作用于功能。 【重点难点】

重点:新闻摄影的定义、内涵、特性与优势、社会功能 难点:新闻摄影的地位、作用与功能 【主要内容】 第一节新闻摄影定义 第二节新闻摄影定义的内涵 第二章新闻摄影的特性与优势 【知识及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闻摄影的定义、内涵,;熟悉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熟悉新闻摄影的地位、作用于功能。 【重点难点】 重点:新闻摄影的定义、内涵、特性与优势、社会功能 难点:新闻摄影的地位、作用与功能 【主要内容】 第一节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新闻摄影的优势 第三章新闻摄影的地位、作用与功能 【知识及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闻摄影的定义、内涵;熟悉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熟悉新闻摄影的地位、作用于功能。 【重点难点】 重点:新闻摄影的定义、内涵、特性与优势、社会功能 难点:新闻摄影的地位、作用与功能 【主要内容】 第一节新闻照片的版面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 第四章新闻摄影的体裁及文字说明的写作 【知识及能力目标】

新闻编辑心得体会

新闻编辑心得体会 【篇一:新闻心得体会】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论能力和资历,我觉得我还不够资格坐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心得,今 天能有幸地坐在这里 与大家一起交流,首先要感谢领导的厚爱和同事们的信任。 2006 年毕业后我来到报社做了一名实习生,由一名读报人变成了一名撰 稿人,几年的报 社生活,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有幸地结识了很多同事,报社的 生活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 我刚到报社的时候,有老师带着我,我刚上班的第三天,恰巧所有 的记者都被派出参加活动, 唯独我自己在办公室里,孙部长说:小魏,你去吧。当锻炼锻炼自己。当时的我很惶恐,硬着 头皮就跟着去了李屯,直到现在我还记忆有新,当时文化局到李屯 送文化下乡,到了那里, 什么都不懂,看着电视台做采访,自己却傻傻的站在旁边,不好意 思开口采访,当时就一种 想法:领导派我出去采访是对我的信任和锻炼,我不能就这么放弃了。而后就学着电视台怎 么做,我就怎么做,此次活动进展顺利,直到回到家后已是晚上11 点了。坐在电脑旁一整晚 挤出了不到300字的稿子,真的有种茶壶里煮饺子的感觉。生怕写 的稿子不能让编辑满意, 第二天上班后我就拿着写得不成熟的稿子给了编辑看,编辑告诉我:“写新闻稿只要把事情交 照、采访、撰稿中慢慢流逝,我也在其中渐渐熟练,对新闻记者要 具备的一些素质有了越来越深刻的 体会。 虽然我来报社的时间比较长,但文字功夫还是不到家,没有取得什 么成绩。因此,我在 这里只是汇报一下自己在平时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如有不妥之处, 敬请各位领导、同事们指

正。 我在平时与同事交流中,经常谈到“没什么东西可写”这个问题,我 最初也是有这一感 觉,但是当看到同事们将身边发生的事情变成铅字发表后,总是责 怪自己为什么我没有想到, 后来我开始也学着留意生活的点点滴滴,年初在人民医院门口发生 了一起汽车自燃的事故, 我刚好路过,当时急着回家没有在意,这是发现有人在拨打齐鲁电 视台的热线,我当时感觉 很惭愧,作为一名记者不能只去做领导安排的新闻采访,身边的新 闻就在这里摆着,不在大 小,关键在能否善于思考找准新闻点,学会发现,我随即拿出照相 机拍下了整个过程,我没 有回家接着到了班上,和消防大队、安检局联系,又在网上搜寻了 汽车自燃的案例,一小时 后一篇关于安全的稿子就写了出来,我立马又联系德州晚报的记者,第二天就登了出来,通 过这个事情我感觉到自己过去没有沉下身子来,总是为完成工作量 而去工作,没有去围绕新 闻而工作。其实这就是一种失职。今年年后我被抽调到两区同建指 挥部帮忙,刚去的第一个 月一个稿子都没写,心里很是着急,因为在指挥部工作量很大,他 并没有按照分工去工作, 有时负责材料汇报、有时负责来人接待,我总是担心不能完成考核,为了能找到新闻点,我每天就将各个乡镇的信息浏览一遍,然后寻找新闻点,其实就是一种素材的积累,过去 主要是盯领导活动,仅是就活动写活动,其实在领导转点的时候,留意 一下周围发生的事情,也 是寻找素材的一种方法,所以现在我处处留心、处处思考新闻点,每 次去乡镇回来后,就把有 价值有意思的、东西记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我感觉受益匪浅.记得美学家罗 丹说过,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套用这句话,不是 基层没有新闻而是我们缺

新闻摄影作品构图特点分析

摄影构图就是指运用相机镜头的成像特性和影响造形手段来构成一定的画面,以揭示一定的内容。而新闻摄影构图是指新闻摄影工作者面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将取景框中的人、景、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列、组合和取舍,等待典型性瞬间的来临,使其更具表现力。以下我将从构图方法,主陪体,画幅虚实,景别大小,拍摄角度,前背景,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对一些图片进行具体分析。 图一:6月11日,2012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男单冠军争夺战在昨晚因雨中断后今日续战,西班牙天王纳达尔凭借重新开场后收获的关键破发,最终一鼓作气拿下第四盘击败德约科维奇。纳达尔第七次在罗兰加洛斯红土场上捧起火枪手杯,并成为公开赛时代夺得法网男单冠军次数最多的选手。 1、照片采用了三分法的构图,单一主体,主体是网球队员,在画面右侧的三分之一处,这种构图方法是新闻摄影作品中最常用的方法,给人平稳的感觉,符合视觉习惯,让主体处在最能引起读者关注的地方,是新闻事件的“新闻点”位子。 2、图片是近景构图,这样可以着力表现出主体人物在比赛时的挥拍击球的肢体动作以及用力击球时的面目专注和纠结的表情,又是正面拍摄,增大了信息量,细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水平拍摄,使得画面更加真实,有写实作用。 3、背景是裁判席,比较杂乱,摄影师采用增大光圈的方法使背景虚化,图中的网球和球拍都是陪体,调慢快门速度跟拍运动的网球和拍的方法,使陪体虚化,完成画面的定格。这样利用景深的原理就形成了鲜明的虚实结合,突出主体人物的活动,使读者更关注新闻主体,同时也加强了空间感,使在赛场上的网球手与裁判席形成一定的空间距离。而陪体的虚化又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表现出球的运动,形具有现场感,也显示了比赛的激烈。 4、另外,主体人物的红色服装和网球的黄色都是暖色调,与背景的绿色、裁判深色西装的冷色形成冷暖对比,也可以表现选手和裁判在比赛时不同的心理状态。 图二:当地时间2012年5月31日,印度新德里,人们设法避暑消夏。热浪持续袭击印度首都, 最高气温达到45摄氏度。 1、图片采用了九宫格的构图方法,主体在右上方的焦点处,是以跳跃的人为主体的单一主体作品。景别为全景,这种景别视觉空间大,可以显示出被摄主体的整体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此图中就可以看出,主体人物因天气炎热是要跳进河里去避暑。而且可以完整的看到主体跳跃的动作,表现出主体人物此时欢快的心情。 2、图片采用了仰拍的角度,使地平线压得很低,天空会占据画面的一部分,将杂乱的背景遮挡了一部分,从而使画面简洁,主体人物更加突出显眼。仰拍使得人物的跳跃动作夸张化,跳跃者向上腾跃的气势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增加了主体人物跳时的高度。同时也极具明显的感情色彩,是整个画面显得很活跃,表现出在炎热的天气下,主体人物在看到河水时欢快的戏水心情,仿佛这一跳就脱离了炎热的烦躁感,进入了清凉的世界中了。 3、这张照片最突出的就是它在光线上的运用,采用了逆光拍摄的手法,极具感染力,全图均是暗色。对不同质感的物体有不同效果,对于不透明的主体来说,勾勒出了主体的轮廓,使得主题跳跃时的动作线条清晰明了,增强运动感,突出主体,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对于透明的河水来说,产生了波光粼粼的效果,增强了氛围的渲染性,营造出炎热天气下河水清凉的感觉。 4,此外,图片上方借助树干轮廓的遮挡,以及逆光的效果,是画面有了空间感,产生了纵深感,表现出人物正在空中腾空,已经脱离了岸边,将要进入水中的瞬间。

新闻摄影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新闻摄影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一、如何理解新闻摄影课程的身份 毋庸讳言,现有的新闻摄影教学设计是基于一种技术决定论而形成的。一份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新闻学院的《新闻摄影》教学大纲十分清晰地指出: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懂得新闻摄影的基本理论;掌握新闻摄影的基本技能;懂得新闻照片的运用与评析。”课程教学内容为:(1)相机的种类、性能与选择(6学时);(2)胶卷的种类、性能与选择(3学时);(3)摄影曝光与测光(3学时);(4)景深与超焦距的含义与运用(3学时);(5)闪光灯的种类、性能与使用(3学时);(6)习作评析(3学时);(7)摄影构图(9学时);(8)黑白胶卷冲洗技术(3学时); (9)黑白照片放大技术(3学时);(10)彩色摄影常识(3学时);(11)摄影特技(3学时); (12)新闻摄影(12学时);(13)数码摄影(3学时)。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1)拍摄实践:城市风光拍摄(4学时)、公园风貌拍摄(4学时)、校景外景拍摄(4学时)、校景内景拍摄(4学时)、新闻摄影(12学时);(2)冲洗实践:2学时×6次=12学时; (3)放大实践:3学时×6次=18学时。相应的教科书,则在具体框架、内容设计上给予充分的支持。结合新闻摄影教育教学以一门课程的姿态出场这一事实,我们可以说:技术训练已经成为中国新闻摄影教育的核心,客观上,造成了这一实务门类内在的DNA的缺失与不在场;新闻摄影课程杂糅在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操作性”课程之中,成了大学新闻学教学结构碎片化的一分子。新闻摄影课程教学的身份仍然是个问题。 这与新闻摄影的特殊性有关。新闻摄影是以光影语言充分实现新闻信息有效传播的文化样态,它以“新闻性”和“摄影性”的平衡为基本的特质。例如,有“新闻摄影联合国”之称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就规定优秀作品的标准为:“必须在捕捉某一新闻事件或某种情景时,能最成功的表现出它的本质。获得此项奖的作品,除了具有最高的新闻价值以外,同时还必须具有摄影师个人独创的新意。”新闻摄影重视光影的技巧,但“对于摄影记者来说,首先他们是个新闻记者,其次才是一个摄影者”。(布鲁斯·鲍曼)同一切的人类认知一样,新闻摄影是框架的产物,它以光影的记录特性转换并实现自己片断纪录的本体安全感。新闻摄影拥有独立的思维机制以及个性的叙述策略,对其特性的实现程度完全建立在专业的解读上。新闻摄影生息于它的场域之中,绝非简单的按动快门可得。由此出发,法国就“要求从事摄影的人,必须具有真正的高等教育素质。……无论从科技知识的准备上,还是社科、人文基本素养上,学习摄影的人,都必须有2~3年一般理科和文科文化基础才能保证自己适合摄影活动的极大特殊性。如果抛开这些基本素养,培养出来的人,根本不能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根本无法适应摄影的高深科技性和广泛社会性……学生缺少基本的大学生文化修养,结果直到毕业时,仍只能算是一个照相工人”。 新闻摄影一旦被视为一种建构、批判社会的利器,那么,跳过对它的复杂性的理解所作的课程设计就成为一种缺陷性设计。放弃它与意识形态、市场资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