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伶官传序》讲解及知识训练

《伶官传序》讲解及知识训练

《伶官传序》讲解及知识训练
《伶官传序》讲解及知识训练

《伶官传序》讲解及知识训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本课难点

本文中涉及历史事件背景比较复杂,而因为是史传序文,具体史实在后面的传记中还会记载,因此在本文中的叙述颇简略,给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本文又是一篇有强烈抒情成分的说理文,其特点是不借助抽象的大道理去说服读者,而让读者通过作者所举的事例,在一唱三叹中受到启发。本文语言含蓄蕴藉,内容却很丰富,意味深长,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观点。因此弄清背景,理清脉络是理解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阅读本文,要求同学一定要认真参考书下注解,将内容与注解中对史实的补充结合在一起,看看能否理出头绪。

下面简略地说明一下这些历史事件,供大家参考。

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晋王李克用的儿子。唐僖宗时,李克用与当时的梁王朱温结下仇怨,从此梁晋间战争不息,成为世仇。公元907年,朱温取代了唐王朝的统治,自立为帝,建后梁,成为后梁太祖。燕王名刘守光,其父刘仁恭借李克用势力夺幽州,任节度使,后背晋归梁,与梁成仇。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即辽王朝的建立者辽太祖,曾与李克用握手约为兄弟,共商讨伐朱温之策。但后来阿保机背盟弃约,遣使同后梁讲和通好。所以李克用把这三者看成势不两立的敌人。公元908年,李克用在临死前留下三矢,要李存勖替父报仇。李存勖于912年生擒了刘守光和他父亲刘仁恭,又于923年灭了后梁末帝朱友贞而称帝,这就是后唐。至926年,军士皇甫晖等发生兵变,伶人郭从谦又指挥一部分禁卫军作乱,李存勖被杀。

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看到李存勖发愤图强,替父报仇,建功立业,使家国走向强大兴盛用了18年的时间,意气可谓“盛矣”,而之后纵情声色,使家国由盛而衰却只用了短短三年,落得“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可悲结局。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二、其他背景介绍:

欧阳修,庐陵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而孤,其母以荻杆画地育教。欧阳修是北宋诗xxx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倡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苏洵《上欧阳内翰书》评其文为“纡徐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

[推荐作品]

政论、史论文:《朋党论》、《与高司谏书》

抒情散文:《醉翁亭记》、《秋声赋》

诗作:《画眉鸟》、《戏答元珍》

词:《踏莎行》、《蝶恋花》、《临江仙》、《采桑子》、《朝中措》

三、基础训练:

1、解释下列红色字: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

负而前驱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君臣相顾

抑本其成败之迹

举天下豪杰

莫能与之争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解释下列红色字

负而前驱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

3、下列红色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以三矢赐庄宗

B、而皆背晋以归梁

c、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盛以锦囊

4、下列红色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其后用兵

c、其孰能讥之乎

D、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5、句读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参考答案:

1、

原:追究根源恨:遗憾与:给负:背方:当。组:绳子顾:看抑:还是。本:推究举:全莫:没有谁为:被

2、前:在前面函:用匣子装夜:在夜里

3、cD

4、BD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五、作文

上帝笑什么?

高二(1)赵晓龙

最近听到了这么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据说还出自某个哲人之口。听了之后,总感觉怪怪的:上帝为什么会发笑呢?还偏偏是在人类思考的时候?

仔细一想,才回过味儿来——这里面似乎有很重的“宿命论”的味道:说这句话,犹言上帝早已为人类创造和安排好了一切,包括每个人的命运和整个社会的进程。所以,当人类中的某些“无聊之辈”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的前途时,上帝便胸有成竹地笑了。这笑,就像是小孩子问妈妈:“我从哪里来?”时,妈妈脸上的笑;就像是小河问大海:“我要流向哪里?”时,大海的笑;更像是小鸟问天空:“你有多大?”时,天空的笑。在说这话的人眼里,人类的思考与小孩、小河、小鸟们的提问一样,都属于“渺小”对“伟大”的质疑,都属于“有限”对“无穷”的挑战。都显得“微不足道”,或是“没有意义”。因此,这思考也就理所当然地受

到了上帝的讥笑——上帝用笑声告诉人们:别思考了,想也没用,得过且过吧。

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在万能的上帝面前,人类就真没有思考的必要了吗?当然不是!

首先,上帝不同于妈妈、大海和天空:后者是先于小孩、小河、小鸟就有的;而上帝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换言之,正是出于人类的思考,才有了仁慈的天父。现在人类再思考时上帝反会发笑。莫不是笑自己的“出身”卑微吗?没有了人类的

想象,就决不会有什么上帝,相反,有了人类的想象,上帝反倒受制于人了:人让他是个苍髯老翁,他就永远不会有青春了;人让他长了一张瘦削的脸,他就别想“天庭饱满”了;人让他与圣母结为夫妻,他也就没有了“婚姻自由”;如果有人更“绝情”一些,非要把上帝想成一个瘸子的话,那可怜的天父怕是永远也离不开拐棍了。如果上帝真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渊博的话,他老人家就应该

很明白自己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说到底,上帝和一切宗教中的事物一样,还是由人类创造出来,为人服务的工具。一个“工具”怎么会在主人做工时发笑呢?他又有什么资格笑呢?

其次,“上帝把一切都给人安排好了”这件事情谁也不能肯定,用老子的话说是“玄之又玄”。凡是被安排好了的事情,总要有一个“安排”的痕迹。比如诸葛亮设计捉曹操,曹操每到一处都有一支军队等着他,要他的命。这便是安排的——不安排的话,哪里会出那么巧的事呢?可关羽心生不忍,放了曹操,便不是安排的了——连关羽自己启程时还信誓旦旦要“杀曹贼”呢。人的进程和社会的命运也是如此,都会经历很多巧合:有些巧合“巧”得令人莫名其妙;经历它们的人死活想不通,便把它们都归功与上帝,来一句“我命真好啊!”便放弃思考了。这样的人一多,上帝也就好像具有了安排一切的神力。可实际上呢,绝大多数巧合都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是可以用比上帝更可靠的东西来解释的;或者干脆就是人安排的。仔细思考和分析的话,人生中的很多不容易想通的事是会想明白的——但想明白一些事的同时,还会发现更多的想不明白的事。面对这更多的“不明白”,真正的思想者会继续思考,哪怕思考此时已成了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一些经不住痛苦的人往往放弃了思考,把一切交给了上帝。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而牛顿在晚年竟投靠了上帝了。

由此可见,“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之类的话,一定是那些懒于思考,或是已经累于思考的人创造出来麻木自己、蒙蔽他人的言论。至少它不应被理解为开篇所说的那样——如果上帝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发笑,那就另当别论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当然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成为思考者,把对人生的思考贯穿在整个人生当中。但如果“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样的观点被大多数

人所接受的话,如果大多数人在繁芜丛杂的世间万象面前都放弃思考的话,人类也就不可能再存在下去了。

深入思考吧,让上帝傻笑去吧!

评语:

赵晓龙同学这篇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事物的深思,人于求思深且无不在时,往往有得。人们在听过“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这句话后,常常自嘲一番并一笑置之。而赵晓龙同学却不止于此,而是进一步问一句“为什么?”这一问便得出了严肃的结论,并在身体力行中再一次证明了思考的可贵。这种思考永远也不可能也不应该停止。在严肃的论辩中不乏形象的语言,颇具文采,也是此文的一大优点。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篇一: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 一、课题导入 伶是——乐工,伶官是——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乐工在古代的身份是非常低微的,欧阳修为什么要给这些地位低微的人既作传又作序呢?这些地位低微的人到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欧阳修又想要借此来表达怎样的见解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本文围绕中心步步深入的论证方法;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三、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句读准确 2、检查字音(提醒矢的读音和意思) 3、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几项任务(2分钟) 检查文言现象 师:其他同学在认真聆听时,要做一些记录 检查完,1分钟时间进行整理 四、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生翻译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呢?(没有) 明确: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的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的,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作者没有否定这种传统的说法,但是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找生翻译 (二)第二三段 1、接下来默读二、三段,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一个简单 的履历表。明确: 90823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27函梁君臣之首 92338系燕父子以组 9264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时间 3、作者认为庄宗“盛”的原因是什么,“衰”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用 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 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追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是一个什么问句?侧 重点在于?———人事,所以作者得出结论是?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找生翻译 4、“兴国”时庄宗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5、等到庄宗即将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 沾襟,何其衰也! 6、指导朗读 师:能不能通过朗读来体会庄宗的极盛和极衰? 1生读——1生评价并示范朗读 师评价并指导朗读:得天下时要有气势,语速要快一点,读失天下 时的衰颓时,语速要慢一点,从语调上说,读得天下时要豪壮一点,失天下时要哀婉、凄惨一点。 再找1生读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

二十四伶官传序 一、知识要点 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推究 今义:原来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

最新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 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并且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 三、历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

伶官传序_1

伶官传序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⒉质疑解难 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 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

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中心论点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引证法――《尚书》 ㈡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了解史论的一般写法。 2.庄宗成败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理清思路。 2.人生启示。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散文名篇《伶官传序》。对于这篇文章,《古文观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欧阳修自己也认为是生平最得意之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二、释题 伶,封建时代演戏的人,艺人,乐工。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伶官传》,欧阳修所著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部分。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书序。 三、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我们来看这个句子,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这是个什么句式?反问。改成陈述句。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这是由于人的作为。 改成陈述句后表达意思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起强调突出的作用。强调兴盛与衰亡的道理在于人的所为。强调人事。 读第一段。 朗读指导:呜呼,感叹。哪些地方需要重读?体现作者感情和暗示作者观点在词句庶重读。读出重音,“岂非人事哉”和“得”“失”二字应重读,通过重读可以暗示作者的观点,即认为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同时传递出理论的根据就是在庄宗得天下的对比。 “可以知之矣”和后文“自然之理也”应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去读,要读得从容缓慢,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

伶官传序 公开课教案复习进程

《伶官传序》教案 第二课时 攸县三中谭琨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文言知识检测 二、导入 还记得李清照的那首《咏项羽》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吗? (“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三、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没有。)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 一、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二、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三、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伶官传序》是欧阳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后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四、判断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名词作状语四:数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用法 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 五、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盛(之)以锦囊 C、系燕王父子以组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E、智勇多困于所溺 F、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G、燕王,吾所立 介词短语后置:B C E 被动句:D E 判断句:A G 省略句:B F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伶官传序__公开课定稿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3.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难点:掌握文中众多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由《项羽之死》导入)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 明确:“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板书),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二、新课推进 ㈠设问并归纳文义: 问题一:在以下年份里,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书上的原句来回答) 明确:(板书)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问题二:晋王的三支箭代表什么?另外,拿着这三支沉甸甸的箭,庄宗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明确:1.代表晋王李克用的三个愿望。他有三个仇人:梁王朱温;燕王刘仁恭;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后两人“皆背晋以归梁”,晋王希望庄宗为他报仇血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啊。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动词。重点:受、藏、请、盛、负、纳)提示并总结: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 ㈡、倾情感受式朗读: 1.全班朗读一遍

伶官传序 作业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9、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盛衰之理理:道理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因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子 D.举天下豪杰举:用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告以.成功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抑本其成败之.迹 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皆背晋以归梁 11、下列选项中括号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岂非人事 ..哉(古今同义)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古今异义)B.函.梁君臣之首(名词做动词)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 C.身死国灭(被动句)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D.忧劳可以兴.国(使动用法,使…….兴)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 1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9、C(A命运B推究D全、普) 10、B(A祈使语气,一定;商量语气,还是。B介词,把。C助词,消独;助词,的。D表顺承,表转折。) 11、A(人事:古今异义)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其人和历史背景 2.熟读课文 3.了解作者的历史观 4.学习第一、二段文字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历史观;学习第一、二段文字。 教学难点: 学习第一、二段文字 教学时数: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研习: 一、知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尤佳,有名的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其《六一诗话》则开历代诗话之先河,影响深远。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本文选自《新五代史》,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和很多史学家一样,欧阳修编撰史书的目的是为封建帝王提供统治经验和历史鉴戒。因此,他除了记叙史实之外,还常常以“论”、“序”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本篇便是《伶官传》前的序论。

伶官传序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伶官传序的翻译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父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

《伶官传序》优质课原创课件配套教案

19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原、恨、其、乃、纳、何其、函、忽微、逸豫、与、其等的义项和用法;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情感目标:理解“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3、操作目标:培养筛选主要观点、信息的能力,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2、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3、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目标 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句式,理清行文思路,明确写作目的。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历时53年的五代十国期间,有两位擅长填词度曲的亡国之君,一位是南唐后主李煜,我们刚学过他的《虞美人》《浪淘沙》;一位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如梦令》(见投影)。这首小令,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写出了宴会中“舞鸾歌凤”的欢乐和别“伊”时“和泪相送”的凄苦,回忆起来,真是如梦一般。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解读,这首小令也是一代君王、一个王朝命运的写照。今天,让我们随着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去走近庄宗,探究他人生悲剧的根源。?三、学生自主探究及讨论 (一)解题,了解作者。 1、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欧阳修。(学生交流,师补充) 2、解题: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二)初读课文。 师朗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体会文章感情基调,画出中心论点。 (三)研读课文。 1、研读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原”字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回答) (3)师小结并板书:?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论证:以后唐庄宗为例 (例证) 2、研读第二、三段。?(1) 请学生自读指出重要字词句。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

伶官传序的翻译及重点字词总结

伶官传序的翻译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父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仓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因为宠幸伶人才造成祸患的吗! 重点字词总结 一、通假字 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无”通“毋” 二、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 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4.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代词,他,代庄宗 5、以:

伶官传序(公开课)

伶官传序 一、导入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赞颂的是谁? 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学家。与宋祁等合写了《新唐书》,又自撰了《新五代史》。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二、解题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序”则通过对这一史实的论述,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写得平易流畅,简洁明快,论证清楚,而又抑扬顿挫,富有气势。 三、新授 (一)自读课文,疏通字词,质疑解惑。 (二)听朗读,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来说) 明确: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翻译这句话。 译: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 (3)哪位同学能不能将之改成陈述句?试与原句比较,有何不同?原句强调的是什么?小结:这里作者用转折、反问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引起我们的思考,更强调了盛衰之理主要取决于人事的道理。下文就围绕着盛衰之理、缘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来写的。用庄宗得失天下的事例来论证。 2、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论证的?明确:得天下与失天下。 (1)同学们算一算,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分别是多少岁?(2)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明确:得天下: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失天下: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后唐亡) 3、作者由此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1)文章哪个地方集中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第二自然段) (2)请一生朗读,其余的同学思考:哪些动词最能体现庄宗的忧劳? 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 小结:庄宗的忧劳表现在态度上,显得十分的恭敬,行动上身先士卒非常地勤劳、兢兢业业。(3)请同学们把重点放在这些动词上,再认真地朗读这几句话。 (4)庄宗失天下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找出来,读一读。(写得很简洁) (5)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伶官传序》处于本单元第二篇,借后唐庄宗宠爱伶人的历史事件论述了"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这个历史盛衰规律论证结构上一事一议,论证条理清晰,情感脉络鲜明,文章平易流畅,课下注释详细对于已有一定文言阅读基础的高二学生来说难度不大,能够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充分阅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条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设计理念 适合“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品味语言,感受、领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个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理解句意,疏通文意。 2. 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水平,学习使用例证法。 3.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使用事例,步步深入地实行论证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重点与难点: 1.文章的议论思路 2.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活动设计:质疑、解题、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 1.有感情的诵读,读准字音。 2.翻译主要文句,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观点关系,理清思路。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生答) 答案: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板书) 盛衰成败,因为人事。(板书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能够知之矣”这个句。 (3).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明确: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 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 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能够兴国” “衰”——“逸豫能够亡身”。 6、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 三、深入探讨、拓展延伸 1、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伶官传序练习

伶官传序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存勖.(xù) 请其矢.(shí) 皆自于人欤.(yú) B.伶.(líng)官盛.(chéng)以锦囊誓天断发.(fà) C.抑.(yì)本其成败之迹仓皇.(huāng)东出乱者四应.(yíng) D.吾遗.(yí)恨也智勇多困于所溺.(nu?) 泣下沾襟.(jīn)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负.而前驱负:背着。 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B.吾遗恨.也恨:悔恨。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本来。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还是。 泣.下沾襟泣:眼泪。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 岂非人事 ..哉人事:给人安排工作。 3.选出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4.选出没有名作动的一项是( )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5.下列句中的“所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 ..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 D.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6.下列句子,省略成份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五代史伶官传序》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五代史伶官传序》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 二选择性必修中)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欧阳修及《新五代史》;了解唐末五代及北宋的历史背景;掌握课文重点实词、虚词及各种文言现象;疏通文章大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的观点及以史鉴今、对比论证的手法;解读作者的深刻寓意。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章的论证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疏通文章大意,归纳字词句;深挖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 理解作者“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史学观点,及文本以史鉴今、对比论证的手法。 诵读法——通过诵读,对本文在音韵上有一定的掌握,同时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归纳法——通过对字词句的梳理,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讨论法——通过让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举一反三法——通过对本文的分析,引申到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一、知人明史,引发思考 1.导入雨果在他的著名小说《笑面人》中写道:“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而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则更为温和地说:“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历史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指引着我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前行。一千年前的欧阳修也用他的方式编纂了前人的历史《新五代史》,并在千古名文《伶官传序》中向我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他想对我们说什么呢? 2.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2、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二、导入 在我们刚结束的课程《项羽之死》中,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 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齐读课文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2、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请用原文语句来回答。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历史史实是“盛衰之理”最有力的证明。 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3、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 明确:用庄宗如何得天下及怎样失天下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二)第二、三段先将内容再讲结构 切入点:1、合作学习:请同学们结合2、3段的内容,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 明确:年代岁数事件 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命。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步骤 一、文言知识检测二、导入 还记得李清照的那首《咏项羽》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吗? (“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三、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 (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没有。)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 明确:用庄宗如何得天下及怎样失天下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二)第二、三段 1、合作学习:默读二、三段,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 明确:年代岁数事件 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命。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翻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3、“兴国”时庄宗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