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章 自居作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

第七章 自居作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

第七章 自居作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
第七章 自居作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

第七章自居作用

自居作用是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的一人与另一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在奥狄帕司情结的早期史上,它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个小男孩会表现出对他的父亲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他希望长得象父亲一样,在各个方面都代替他的父亲。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他把他的父亲作为自己的典范。这种表现与以一种被动的或女性的态度对待父亲(和对待一般的男性)的情况无关。相反,它是一种典型的男子气。它十分符合奥狄帕司情结,并为它作好了准备。

就在这种以父亲自居的同时,或稍晚一些,这个小男孩开始按照依恋[情绪依恋]形式

对他的母亲展开一种真正的对象性注倩。1因此他就表现出两种心理学上不同的情感联系:对母亲的直接性对象注情和以父亲为模特儿的以父亲自居。这两种情感联系并肩存在一段时期,相互问并无影响或干扰。由于它们不可阻挡地朝着统一的心理生活发展,最终汇合在一起,而正常的奥狄帕司情结就产生于这种汇合。这个小男孩注意到,他的父亲是他和他母亲之间的障碍,于是他以父亲自居的行为中就带上了敌意的色彩,变成了这样一种愿望,即在对待母亲方面也要代替父亲。事实上,自居作用从一开始就是矛盾的情绪,它既能容易地表现为对某人的亲切,也能同样容易地转化要排除某人的愿望。它的表现就象力比多组织最早的口欲期衍化现象一样。在这个时期,我们总是将渴望得到的和十分喜欢的对象放在嘴

里,这个对象本身通过这种方式被消灭了。我们知道,食人者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他虽然对他的敌人有吞食的欲望,但只吞食他喜欢的人。2

这种以父亲自居的后期发展情况很容易被忽略。后来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奥狄帕司情结发生了逆转。父亲被看作是一种女性态度的对象,一种直接的性本能寻求满足的对象,这时以父亲自居的现象就变成了一种与父亲的对象联系的前驱。通过必要的替换,这种描述同样适用于女婴的情况。3

对于以父亲自居的作用与选择父亲作为一个对象的作用之间的区别,我们很容易用一个公式来陈述。在第一种场合,一个人的父亲

就是他所要成为的,在第二种场合,他的父亲就是他所要占有的。也就是说,这种区别取决于是与自我的主体发生情感联系还是与自我的客体发生情感联系。在作出任何性对象选择之前,前一种联系就可能早己存在了。但要对这种区别作出清楚地元心理学方面的描述,就困难得多了。我们只是看见,自居作用就是一个人试图按照另一个作为模特儿的人的样子来塑造他自己的自我。

当自居作用出现在—·种神经性症状的结构中时,让我们把它与它的颇为复杂的关系区别开来。假定有一个小姑娘(目前我们将专门讨论她)和她的母亲有着同样痛苦的症状。比如她们患了同样剧烈的咳嗽病。这种情况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这时从奥狄帕司情结中就

可能产生出自居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代表了姑娘的一种恶意的愿望,即要代替她的母亲。这种症状表示了她对她父亲的对象爱,在一种罪恶感的影响下,这种症状实现了她取代她母亲的愿望:“你想成为你的母亲,现在你如愿了——不管怎么说就你患了与母亲一样的病而言,你如愿了”。这是歇斯底里症状结构的完整机制。或者,从另一方面说,这种症状也可能与所爱的人的症状一样,如朵拉4模仿她父亲的咳嗽样子。在这种场合,我们只能这样来描述事情的状态:空居作用已经代替对象选择而出现,对象选择已经退行到了自尽作用。我们已经知道,自居作用是最早的、最原始的情感联系形式。人们经常看到,在症状形成的条件下,也就是说当出现压抑和无意识的机制起主导作用时,对象选择作用就退行成为

自居作用,亦即自我采取了对象的特征。必须注意的是,在这些自居作用中,自我有时模仿他不爱的人,有时则模仿他所爱的人。另有一点也必定会使人感到震惊:在这两种情况下,自居作用都是片面的、极端有限的,只从作为他的对象的人身上吸取一个单独的特性。

还有第三种时常发生并且十分重要的症状形成事例,在这种事例中,自居作用完全不考虑与所效仿的人的任何对象关系。例如有一个寄宿学校的女生,她收到了她暗地里爱着的一个人的来信,该信的内容引起了她的嫉妒,于是她患上了暂时的歇斯底里症。后来另一个知道内情的女生——用我们的话说——通过心理上的感染作用也暂时患了这种病。这种机制就是自居作用的机制,它的基础是使自己处

在与他人同样地位的愿望和可能性。其他的姑娘也向往着有秘密的恋爱事件,在一种罪恶感的影响下,她们也陷入了这种秘密恋爱所带来的痛苦之中。有人以为她们接受这种症状是出于同情,这是错误的。相反地,同情只能产生于自居作用。证明这一点的事实是:只有当一个女子学校中的朋友们之间预先存在的同情心甚至比往常更少的情况下,这种感染或模仿的现象才会发生。一个自我在某一点上——我们的例子中是在容纳类似的情感上——感觉到了与另一个自我的有意义的类似点,于是在这一点上构成了自居作用。并在相同致病情境的影响下,这种自居作用转移到某个自我所产生的症状上。这样一来,这种以症状为形式的自居作用成了两个自我之间一直被压抑着的一致点的标志。

我们把以上所说的三种原因总结如下:第一,自居作用是与一个·对象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第二,自居作用通过退行的形式变成了一种力比多对象联系的替代者,就好象通过内向投射将对象归入自我那样。第三,自居作用可能会随着对其他不是性本能对象的人也具有的共同性质的某种新的感觉而产生。这种共同性质愈重要,这种局部的自居作用也就愈成功。因此,它也许代表了一种新的情感联系的开端。

我们早就开始推测,集体的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属于这样一种自居作用,它是建立在一个重要的情绪的共同性质之上的。我们可以猜想,这种共同性质就是与领袖的联系。可能还

会产生另一种怀疑,即我们还远远没有将自居作用的问题完全弄清楚。我们还面临着一个心理学上称作“感情移入”的过程,这种过程在理解其他人内心存在的那些我们生来就很陌生的东西时发挥着最大的作用。不过在这里,我们将只局限于对自居作用产生的直接的情绪结果进行讨论,而撇开它在我们理智生活中的意义。

精神分析研究已经偶尔地着手解决过较困难的精神病问题。它也给我们指出了在其他一些情况下存在着的自居作用。这些情况无法被直接理除我将详细地讨论其中两种情况,以此作为我们深入研究的材料。

男性同性恋的很大一部分发生原因如下:

5一个男童在奥狄帕司情结的意义上一直不寻常地、长期强烈地固恋着他的母亲。但是最后在青春期结束时,他开始用另外一个性的对象来代替他的母亲,于是使事情发生了一个突然的转变。这年青人并没有抛弃他的母亲,而是以她自居;他将自己变成了他的母亲,并开始寻找能取代他的自我的对象,以便能将自己从母亲那里体验到的爱和关怀给予这个对象。这是一个经常发生的过程,它随时都可被人们证实,而且很自然地同任何可能作出的关于这种突然转变的器质性机制动机的假设无关。在这种自居作用中,一个十分触目的特征是它的巨大规模,它按照迄今为止被当作对象的模特几来重新塑造自我的重要特征之一——性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对象本身被抛弃了,至于是完全地被抛弃还是只在被保留在无意识中

的意义上被抛弃,这与我们目前讨论的问题无涉。以一个被抛弃或丧失了的对象自居,以自己作为那个对象的替身——通过内向投射而将它投入自我——这些现象对我们来说确实已不再是什么新奇的事了。在幼童中,我们有时可以直接观察到这样一种过程。不久前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谈这类观察现象的文章。一个小孩子因为他的一只小猫死了而闷闷不乐,他干脆宣布,现在他自己就是这只小猫。于是他在地上到处乱爬,不愿坐在桌边吃饭,他表现出了种种这类行为。6 在对忧郁症7的分析中,还发现另一种将对象内向投射的事例。在所有忧郁症最显著的病因中,真正失去或从情感上失去某个所爱对象是最主要的病因。在这些忧郁症病例中一个最引入注目的特征便是对自我的残酷的自贬,同

时伴随着无情的自我批评和痛苦的自我责备。分析表明,这些蔑视和责备归根到底是针对对象而发的,是自我对这个对象进行报复的表现。这个对象的影子已经投射到这个自我身上,我在别处曾指出过这一点。8把对象的内向投射现象在这里是清楚无误地表现出来了。

但是从这些忧郁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些东西,它们对我们后面的讨论可能是很重要的。它们表明,自我分成了两半,一半激烈地反对着另一半。这后一部分已经被内向投射的作用改变了,它包含着那个失去了的对象。不过我们对那个表现得如此残酷的一半也不是一无所知,它是由自我中的良心和批判能力构成的。即便在正常的时候,它对自我也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不过没有这么无情、这么

不公正罢了。在以前几种场合,9我们被迫提出这样的假设:在我们的自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能力,它可能使自己同自我的其余部分脱离开来,并与之产生冲突。我们称它为“自我典范”,并把自我观察、道德、良心梦的潜意识压抑力、压抑的主要影响等归于它的作用。我们已经说道,它是幼稚的自我从中享有自负的原始自恋现象的继续。它逐惭地从周围环境的影响中收集起环境对自我提出的而自我却不能始终达到的要求,结果是,一个人当他不能通过自我本身得到满足时,就有可能从那个已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典范中寻得满足。正如我们将要进一步指出的,在被监察妄想中,自我的瓦解已经变得很明显,并且显露了自我典范的根源是来自超越父母的更高级权力。10不过我们不要忘记补充一句,在

自我范典与真正的自我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大是因人而异的。在许多成年人身上,自我内部的这种分化并没有比儿童发达多少。

然而,在我们能应用这个材料来理解集体中的力比多结构之前,必须考虑一下另外一些表明对象和自我之间相互关系的例子。11

1 参阅弗洛伊德沦自恋性文章(1914年c)的第2节

2 参阅我的《性欲理论三讲》(190l年

d)[《标准版全集》第7卷第198页]和亚伯拉罕1916年的著作。

3 “完整”的奥狄帕司情结包括“阳性的”形式和阴性的形式。弗洛伊德在《自我

与本我》(1923年6)的第3章中讨论过这个问题。

4 参阅我的《对一个歇斯底里病例的分析片断》(1905年e)《标准版全集》第7卷第82—83页。

5 [参阅弗洛伊德关于列奥那多的研究(1910年e)第3章。其他有关同性恋原因的机制讨论请参阅第158页以后和第231页以后。

6 参阅马尔库斯茨维采(Marcuszewicz)1920年的文章.

7 [弗洛伊德习惯于用忧都症这个词来表示现在人们称作“抑郁症”的那些症状。

8 参阅《忧伤和忧郁症》(1917年e)。

9 参阅我的论白恋性的论文(1914年c)和《忧伤和忧郁症》一文(1917年e)

10 ① 参阅我的论自恋性的文章的

第3节。

11 我们十分清楚,用这些来自病理学的例子并不能完全阐明自居作用的本质,结果是我们对集体形式之谜的某些内容仍然未

有触及。在这一方面,必须插入一个更为基本,更为复杂的心理学分析。自居作用通过模仿而导致感情移入,即使我们能理解那些致使我们对另一种心理生活采取任何态度的机制。加之,现存的自居作用中还有许多表现形式有待解释。这些作用尤其会限制一个人对他以之自居的人们所采取的攻击态度,使他宽恕他们,为他们提供帮助。助这类自居作用的研究,就象对那种例如作为部落感情基础的自居作用

的研究一样,使罗伯逊·史密斯(Robertson Smith,《血缘与婚姻》,1885年)作出如下令人震惊的发现:它们是建筑在[该部落成员]拥

有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一基础之上的。甚至从大家都有相同的一块肉这一情况中也会产生出这样的自居作用。这种特征使我们可以将这类自居作用同我在《图腾与禁忌》中建立的人类早期的家族史联系起来。

第七章 人格

第七章人格 考点纲要 一、考试内容 现代心理学对人格的界定;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因素理论;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大五”和“大七”人格因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气质的含义;气质的类型;观察学习与替代强化的含义;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质;自我实现的途径;常用的人格测验。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气质的含义及其类型;(2)观察学习、自我调节与替代强化的含义;(3)自陈式测验及几种重要的自陈式人格测验(16PF、EPQ、MMPI)适用对象和主要特质;(4)投射式测验的特点以及所包含的主要类型。 2.理解:(1)人格的含义;(2)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3)卡特尔的人格因素理论;(4)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5)“大五”人格因素理论;(6)社会认知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论;(7)自我实现及其实现途径;(8)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知识点讲解 一、现代心理学对人格的界定 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一界定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第二,人格更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①稳定的动机;②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③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第三,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往往由一些特质所构成,如内外向、独立性、自信心等。当然表里不一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这种经常性的表里不一本身也是一种统一体,即一种人格特质。 二、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就是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人格特质,也就是说应该从哪些维度去分析人格,人格由哪些因素构成。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有这些人格特质,人与人之间部可以在这些特质上分别加以比较,如外向性.任何人都具备这一特质,个体之间的差异只在于不同的人具备此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已。 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视为一种

交互作用分析学派(TA)的理论与实践

交互作用分析简介 所有的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就得到了结论:“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是他们在童年环境中的依赖地位的产物,并永久的刻印在心里。在出生的头五年,许许多多事情夹杂着强烈的情感,被印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并且在以后,随时可能再现。如果现在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依赖的情形中,我们就又回到了"小孩",并体会到与幼年时同样的情感。或许我们又感到"我不行--你行"。在毕生的时间中,我们都把时间用来抛弃、战胜、证实或者推翻这个幼年得出的结论。 当我们长大后,就忘了儿时眼中的世界,忘了我们是多么软弱无能,甚至忘了“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但这个结论一旦得出,就被永远的印记下来,即使这种结论对自己、对他人都不愉快,却很有生命力。 但为什么有的儿童一开始就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快乐呢?难道他们不认为“我不行--你行”吗?事实上,只有父母无私的倾注爱于孩子,在他们思考时,始终如一的给予可靠的指导,并亲自示范他们是如何去做,儿童才会感到快乐。这样,儿童在以后的思考和行动中,增长了知识,培养出自己的胜任感。这种胜任感也被印记下来,并可以伴随着自信感而再现。 然而,和成人一样,即使是自信的儿童也同样有“不行”的时候。当我们出于一种依赖和无助的环境中时,就会唤起幼年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不行"。 但是我们是如何得到另一半结论:“你行”的呢?“你行”,是因为父母给予了儿童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质和情感的交往,我们将这些交往称为“抚慰”。 然而、我们曾经得出的结论是可以更改的。“我行--你也行”的态度更多的来自有意识的思考,来自于我们的信念和对行动后果的预期,而不是情感。它摒弃了我们童年的结论,并且断言,我们不再是软弱无能和依赖他人的孩子。 交互作用分析简介 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50年代,Eric Berne创造了交互

护理管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四章组织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组织职能的内容( ) A.确定组织目标 B.将必要的业务工作进行分组归类 C.与其他管理职能配合并建立组织内的信息沟通渠道 D.进行业务控制与管理 2.关于正式组织特点的描述,下列哪项不对( ) A.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B.有共同的工作目标 C.分工专业化但强调协调配合D.成员的工作及职位可以相互替换 3.关于非正式组织,下列哪项不正确( ) A.自发形成的组织 B.不一定有明确的规章制度 C.组织的领袖一定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D.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4.正式组织的目标与非正式组织的目标总是呈一定的角度关系,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最大的促进作用的是( ) A.当两维目标变量成0。 B.当两维目标变量成0~90。 C.当两维目标变量成90。~l80。D.当两维目标变量成180。 5.关于实体组织和虚拟组织,下列哪项描述不正确( ) A.组织的最初形态就是实体组织 B.虚拟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 C.数字化网络出现之后,才出现虚拟组织

D.传统意义上的邮政网、电信网等都会导致一定数量虚拟组织的产生。6.关于机械式组织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不断调整的职责B.低度的正规化 C.分权的决策D.严格的层级关系 7.关于有机式组织,下列哪项描述是正确的( ) A.固定的职责B.高度的正规化 C.严格的层级关系D.集权的决策 8.下列哪项不是普通教育的特征( ) A.以教师为中心B.以教材为中心 C.以问题为中心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9.下列哪项不是成人培训时培训者应该承担的角色( ) A.引导学员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解决问题 B.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员 C.特别注重教学技能 D.学习的促进者 10.一个完整的培训程序包括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 ) A.课程开发B.培训评估 C.课程设计D.需求分析 11。下列哪项普通教育形式的学习效果最好( ) A.阅读B.听到C.看见D.做过 12.组织中的层次愈少愈好,命令路线越短越好。一般说来,从最高领导层到基层 以多少个层次(级)为宜( )

常见药物相互作用

常见药物相互作用 多巴胺 ?与硝普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合用,注意心排血量的改变,比单用本品时反应不同。 ?大剂量多巴胺与α受体阻滞剂如酚苄明、酚妥拉明、妥拉唑林(Tolazoline)等同用,后者的扩血管效应可被本品的外周血管的收缩作用拮抗。 ?与全麻药(尤其是环丙烷或卤代碳氢化合物)合用由于后者可使心肌对多巴胺异常敏感,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与β受体阻滞剂同用,可拮抗多巴胺对心脏的β1受体作用。 ?与硝酸酯类同用,可减弱硝酸酯的抗心绞痛及多巴胺的升压效应。 ?与利尿药同用,一方面由于本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可增加利尿作用;另一方面本品自身还有直接的利尿作用。 ?与胍乙啶同用时,可加强多巴胺的加压效应,使胍乙啶的降压作用减弱,导致高血压及心律失常。 ?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同时应用,可能增加多巴胺的心血管作用,引起心律失常、心动过速、高血压。 ?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用,可延长及加强多巴胺的效应;已知本品是通过单胺氧化酶代谢,在给多巴胺前2-3周曾接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病人,初量至少减到常用剂量的1/10。 ?与苯妥英钠同时静注可产生低血压与心动过缓。在用多巴胺时,如必须用苯妥英纳抗惊厥治疗时,则须考虑两药交替使用。 多巴酚丁胺 假如给病人使用了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盐酸多巴酚丁胺的效能就可能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未受到抵消的盐酸多巴酚丁胺的α激动剂作用可能就会变得明显,包括外周血管的收缩以及高血压。相反地,α肾上腺素能的阻断可能会使β1和β2的作用明显,从而导致心悸和血管舒张。 临床研究表明:盐酸多巴酚丁胺与下列药物间无明显的相互作用,这些药物包括洋地黄制剂、速尿、安体舒通、利多卡因、硝酸甘油、硝普纳、硝酸异山梨醇、吗啡、阿托品、肝素、鱼精蛋白、氯化钾、叶酸及对乙酰氨基酚。 去甲肾上腺素

TA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简称:TA) 一、TA的由来: 国际沟通分析协会对TA的定义是:TA是一种人格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TA由Eric Berne于19世纪50年代在美国加州创立,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TA理论。1962年国际TA(ITAA)组织成立。 二、TA的应用: 目前TA的应用主要有四个方面:用于心理治疗,教育,咨询,企业管理等方面。 三、TA理论: TA理论将人相互交往的心态分为三种:家长式自我心态,成人式自我心态,孩童式自我心态。在公开交互作用中,发出者和接受者的心态决定沟通效率。 根据Berne的理论,两人在相互交往时,会采取三种被称为自我心态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种。也就是刚才所提及的三种自我心态: 1、家长式自我心态(Parent ego state): 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他们会照搬政策和标准,发表类似如下的意见:“你知道规则,规则必须遵守。” 2、成人式自我心态(Adult ego state): 表现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试图通过寻找事实,处理数据,估计可能性和展开针对事实的讨论,来更新决策。 3、孩童式自我心态(Child ego state): 反映了由于童年经历所形成的情感。它可能是本能的,依赖性的,创造性的或逆反性的。如同真正的孩童一样,具有孩童心态者希望得到别人的批评,更喜欢立即的回报。从那易动感情的语调中就可以辨别出这种心态,就象当一名员工向他的主管提意见说:“你是对我吹毛求疵!”时所用的语调。 四、交互作用的类型: 交互作用(语言、动作或非语言信号的交换)可以是互补式的或非互补式的。在公开交互作用中,如果发出者和接受者的心态在回答中仅是方向相反,则交互作用是互补式的。如果用图表示发出者-接受者的心态交互作用的交互模式,线是平行的。在这种关系中,主管对员工说话就象家长对孩子一样,员工的回答就象孩子对家长一样。例如,主管说:“Janet,我希望你停下手中的活,赶快去供给室把为我准备的箱子取回来。”员工回答道:“我不想去,因为我很忙;但既然你是我的上司,我不得不去取。” 如果主管以家长对孩子的模式开始交流,员工往往会以孩童的心态作出反应。不幸的是,传统的上级-下属式关系往往会导致家长-孩童式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当发出指示或进行评估时。如果主管的行为主要以这种交互作用模式进行,人际和群体效果将会降低。 当刺激和反应线不平行时,非互补式的交互作用,或者称为交叉式的交互作用就会出现。在此例中,主管努力按照成人对成人的模式来对待员工,但是员工按照孩童对家长的模式作出回答。例如,主管问:“George,你认为我们应如何处理IC订单的推迟交货问题?”员工则不是以成人的心态回答,而是以孩童对家长的模式说:“那不关我的事。你拿了钱,该由你来做主。”当出现交叉式交互作用时,沟通往往被堵塞,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冲突经常是紧跟其后。 一般来说,工作中最有效的交互作用是成人对成人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促使问题得到解决,视他人同自己一样有理性,降低了人们之间感情冲突的可能性。但是,互补式的交互作用也能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例如,如果主管想要扮演家长的角色,员工想要扮演孩童的角色,他们之间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有效的工作关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无法成长、成熟,不知如何贡献自己的想法。因此,虽然互补式的交互作用确实能发挥作用,但在工作中能够得到最优结果并且最不可能带来问题的是成人对成人的交互作用。

人际交互作用

人际交互作用(TA)理论PAC人格模型在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TA交互作用分析的由来 所有的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就得到了结论:“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是他们在童年环境中的依赖地位的产物,并永久的刻印在心里。在出生的头五年,许许多多事情夹杂着强烈的情感,被印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并且在以后,随时可能再现。如果现在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依赖的情形中,我们就又回到了"小孩",并体会到与幼年时同样的情感。或许我们又感到"我不行--你行"。在毕生的时间中,我们都把时间用来抛弃、战胜、证实或者推翻这个幼年得出的结论。 当我们长大后,就忘了儿时眼中的世界,忘了我们是多么软弱无能,甚至忘了“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但这个结论一旦得出,就被永远的印记下来,即使这种结论对自己、对他人都不愉快,却很有生命力。 但为什么有的儿童一开始就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快乐呢?难道他们不认为“我不行--你行”吗?事实上,只有父母无私的倾注爱于孩子,在他们思考时,始终如一的给予可靠的指导,并亲自示范他们是如何去做,儿童才会感到快乐。这样,儿童在以后的思考和行动中,增长了知识,培养出自己的胜任感。这种胜任感也被印记下来,并可以伴随着自信感而再现。 然而,和成人一样,即使是自信的儿童也同样有“不行”的时候。当我们出于一种依赖和无助的环境中时,就会唤起幼年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不行"。 但是我们是如何得到另一半结论:“你行”的呢?“你行”,是因为父母给予了儿童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质和情感的交往,我们将这些交往称为“抚慰”。 然而、我们曾经得出的结论是可以更改的。“我行--你也行”的态度更多的来自有意识的思考,来自于我们的信念和对行动后果的预期,而不是情感。它摒弃了我们童年的结论,并且断言,我们不再是软弱无能和依赖他人的孩子。 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50年代,Eric Berne创造了交互作用分析用于心理疗法。很快人们就发现它显然也能用于日常交往,TA被一系列大众书籍广泛推广。TA的目的是帮助更好地理解人们之间是如何交往的,以使人们能够开发改进的沟通方式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认识“PAC理论” 1964年,加拿大心理学家柏恩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了 PAC理论。PAC 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

临床常见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临床常见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一、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1.?受体阻断剂与维拉帕米合用 ?受体阻断剂与维拉帕米合用易出现心动过缓,传导阻滞,血压下降或心衰。维拉帕米可使阿替洛尔的吸收增加,排泄减少;阿替洛尔能使维拉帕米的代谢速度减慢。维拉帕米和普萘洛尔合用可使心率明显减慢,甚至停搏。 2.奎尼丁与地高辛合用 奎尼丁与地高辛合用可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提高50%左右,引起心律失常。其原因使奎尼丁能将地高辛从骨骼肌中向血液转移,并减少地高辛从肾小管主动排泌。 3.茶碱与红霉素、普萘洛尔、?-受体阻断剂、H2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合用 茶碱与红霉素、普萘洛尔、?-受体阻断剂、H2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合用可使茶碱消除速度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加之茶碱安全范围窄,易导致中毒出现,严重中毒表现为心动过速等,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4.排钾型利尿药、糖皮质激素与强心苷类合用 排钾型利尿药、糖皮质激素与强心苷类合用均可促进钾排出,使心脏对强心苷更敏感,易发生心律失常。 5.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三环类抗抑郁药、间羟胺、麻黄素合用 由于三环类抗抑郁药使去甲肾上腺素再吸收减少,可致血压急骤升高;与间羟胺、麻黄素合用可使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引起高血压危象。 6.氯丙嗪与氢氯噻嗪、呋塞米、普萘洛尔与硝苯地平、哌唑嗪、氯丙嗪合用 氯丙嗪与氢氯噻嗪、呋塞米、普萘洛尔与硝苯地平、哌唑嗪、氯丙嗪合用可使降压作用协同,导致严重低血压。 二、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 1.苯二氮卓类药物与吗啡类合用 苯二氮卓类与吗啡类合用可引起呼吸暂停;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如巴比妥类合用,使呼吸受到明显抑制。 2.汉肌松与乙醚合用 汉肌松与乙醚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应减量使用,否则出现呼吸抑制甚至呼吸停止。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药物合用 因为氨基糖苷类与乙醚、硫喷妥、普鲁卡因、琥珀胆碱、硫酸镁等合用,可使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加重,出现呼吸麻痹。利多卡因与琥珀胆碱合用也会出现呼吸麻痹。

最新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说明 1.本表列举了一些常见药物的相互作用 2.联合用药栏中分A、B两个小栏,即A药与B药合并给予(包括同时或先后,通过相同途径或不同途径给予A、B 两种或两类药)。 3.相互作用栏包括合用后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副人用)所起的变化。本栏说明后附有括号,其中的数字记号系表示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的类型: Ⅰ促进胃肠蠕动而引起的相互作用; Ⅱ减弱胃肠蠕动而引直播相互作用; Ⅲ竞争血浆蛋白; Ⅳ酶抑作用; Ⅴ酶促作用; Ⅵ尿液pH改变而引起药物重吸收的变化 Ⅶ竞争排泌 Ⅷ协同或相加; Ⅸ拮抗。 此外,尚有一些不属于上面九类或作用机制不够明确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栏亦包括对相互作用提出处理意见的内容。 联合用药 相互作用 A B 吸入性全麻药筒箭毒碱吸入性全麻药(除氧化亚氮外)均能增强B的肌松作用 吸入性全麻药胺碘酮可致低血压和房室阻滞 乙醚巴比妥类中枢抑制作用加强,应减少A的用量(Ⅷ) 乙醚氨基糖甙类或多粘菌素类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加强,有引起呼吸麻痹的危险,避免并用(Ⅷ) 乙醚抗胆碱药B可克服A引起的呼吸道分泌增多、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 乙醚单胺氧化酶抑制药B可能加强A的作用,引起呼吸抑制,应在术前两周内停用B(Ⅷ) 乙醚β-阻滞药心脏抑制加重,心博量明显下降,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应避免合用(Ⅷ)氟烷苯妥英钠A有强力的酶抑作用,并用肝毒性增强,甚至可引起肝坏死(Ⅸ) 氟烷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间羟妥 A使心肌对B的反应性增强,易诱发心律失常(如需用升压药,可选择 用甲氧明、美芬丁胺) 氟烷阿托品类B可减轻A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因此常用为术前用药(Ⅸ) 甲氧氟烷氨基糖甙类神经肌肉阻滞加强,可引起呼吸肌麻痹,禁忌合用(Ⅷ)甲氧氟烷四环素类加重肾损害 甲氧氟烷β-阻滞药心脏抑制加重

交互作用分析

交互作用分析 一、交互作用的概念 简单地说,交互作用指当两个因素都存在时,它们的作用大于(协同)或小于(拮抗)各自作用的和。 要理解交互作用首先要区别于混杂作用。 混杂作用 以吸烟(SMK)和饮酒(ALH)对收缩压(SBP)的影响为例,可以建立以下二个模型: 模型1:SBP = β0+β2’SMK 模型2:SBP = β0+β1ALH+β2SMK 假设从模型1估计的SMK的作用为β2’,从模型2估计的SMK的作用为β2。如吸烟与饮酒有关(假设吸烟者也多饮酒),而且饮酒与血压有关,这时可以假想两种可能: 1.吸烟与血压无关,但因为饮酒的原因,模型1中的β2’会显著,而模型2控制了ALH 的作用后,SMK的作用β2将不显著。 2.吸烟与血压有关,模型1中估计的SMK的作用β2’一部分归功于饮酒,模型2估计的β2是控制了ALH的作用后SMK的作用,因此β2’不等于β2。 是不是β2不等于β2’就意味着有交互作用呢?不是的,这只是意味着β2’中有饮酒的混杂作用。 那么什么是交互作用呢? 根据吸烟与饮酒将研究对象分成四组,各组SBP的均数可用下表表示: 吸烟与饮酒对SBP的影响,有无交互作用反映在β12上,检验β12是否等于零就是检验吸烟与饮酒对SBP的影响有无交互作用。而上面的模型2是假设β12等于零所做的回归方程。 交互作用的理解看上去很简单,但需要意识到的是交互作用的评价与作用的测量方法有关。以高血压发病率为例,看吸烟与饮酒对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就有两种情况。

I、相加模型: II、相乘模型: 相加模型检验Isa是否等于零,相乘模型检验B是否等于1,可以想象Isa等于零时B 不一定等于1,因此会出现按不同的模型检验得出的结论不同。在报告交互作用检验结果时,要清楚所用的是什么模型。一般的线性回归的回归系数直接反映应变量的变化,是相加模型,而Logistic回归的回归系数反映比值比的变化,属相乘模型。 二、交互作用的检验 交互作用检验有两种方法,一是对交互作用项回归系数的检验(Wald test),二是比较两个回归模型,一个有交互作用项,另一个没有交互作用项,用似然比检验。本系统采用方法。 如以吸烟与饮酒两个两分类变量为例,可以形成回归方程: 方程1:F(Y)= β0+β1ALH+β2SMK+β12SMK*ALH 计算该方程似然数(likelihood),似然数表示按得出的模型抽样,获得所观察的样本的概率。它是一个很小的数,因此一般取对数表示,即Log likelihood,似然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拟合度。 如果我们假定吸烟与饮酒无交互作用,β12等于零,则方程为: 方程2:F(Y)= β0+β1ALH+β2SMK 如果方程1和方程2得到的似然数没有显著差别,表明β12是多余的,或者说β12与零无显著性差异,吸烟与饮酒对f(Y)无交互作用。反之,吸烟与饮酒对f(Y)有交互作用。 三、交互作用分析

第七章--人格

第七章人格 教学目标: 1.掌握人格的概念、结构 2.掌握人格的理论观点及其发展阶段划分 3.掌握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教学重点: 1.人格的概念、结构 2.人格的理论观点及其发展阶段划分 3.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教学难点: 1.人格的理论观点及其发展阶段划分 2.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现代心理学对人格的界定 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一界定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第二,人格更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①稳定的动机;②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 ③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第三,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往往由一些特质所构成,如内外向、独立性、自信心等。当然表里不一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这种经常性的表里不一本身也是一种统一体,即一种人格特质。 二、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就是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人格特质,也就是说应该从哪些维度去分析人格,人格由哪些因素构成。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有这些人格特质,人与人之间部可以在这些特质上分别加以比较,如外向性.任何人都具备这一特质,个体之间的差异只在于不同的人具备此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已。 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视为一种组织结构,每一种特质在这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与

第四章组织职能5905703247

第四章 组织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管理机构变革的一大趋势是( ) A. 管理层次复杂化 B. 组织结构扁平化 C. 管理幅度日益减少 D. 锥型结构更受欢迎 2、斯隆模型指的是 ( A. 直线制 B. ) 职能制 C. 直线职能制 D. 事业部制 3、在企业中,财务主管与财会人员之间的职权关系是( ) A. 直线职权关系 B. 参谋职权关系 C. 既是直线职权关系又是 参谋职权关系 D. 都不是 4、在选拔管理人员时,重点应放在( ) A. 个人素质 B. 管理愿望 C. 知识结构 D. 实践 中表现出来的管理能力 5、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 管理层次越少, 其管理幅度就会 ( ) A. 越大 B. 越小 C. 不变 D. 不一定 6、管理人员涉及组织的层次和管理幅度, 规定他的责任和权利。这些工作称为( A. 职能分析 B. 管理规范设计 协调方式设计 7、把战略上一致、竞争对象相同、市场重点类似的同类业务或产品 大类归于一个部门属( ) A. 职能部门化 B. 用户部门化 C. 产品部门化 D. 地区部门化 8、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 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 ( ) A. 授权 B. 劳动分工 C. 管理幅度 D. 分 散 9、实行集中控制与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 ) A. 直线制 B. 矩阵制 C. 事业部制 D. 职能制 10、分散的主要优点包括( ) A. 有利于加强控制 B. 使下属少犯错误 C. 综合利用专业人士 D. 决策更符合所在地的实际情况 11、某公司设有:一名总经理,一名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一名主管 营销的副总经理和一名主管财务的总经理。 则该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按 () A. 区域划分部门 B. 职能划分部门 C. 顾客划分部门 D.生产工艺划分部门 12、解决直线与参谋间矛盾的主要方法有( ) 确定各个管理部门和岗位, ) C. 组织结构设计 D.

第四章 组织职能

第四章组织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管理机构变革的一大趋势是() A.管理层次复杂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管理幅度日益减少 D.锥型结构更受欢迎 2、斯隆模型指的是() A. 直线制 B.职能制 C. 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3、在企业中,财务主管与财会人员之间的职权关系是() A.直线职权关系 B. 参谋职权关系 C.既是直线职权关系又是 参谋职权关系 D.都不是 4、在选拔管理人员时,重点应放在() A.个人素质 B.管理愿望 C.知识结构 D.实践 中表现出来的管理能力 5、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越少,其管理幅度就会() A. 越大 B. 越小 C. 不变 D.不一定 6、管理人员涉及组织的层次和管理幅度,确定各个管理部门和岗位, 规定他的责任和权利。这些工作称为() A. 职能分析 B.管理规范设计 C.组织结构设计 D. 协调方式设计 7、把战略上一致、竞争对象相同、市场重点类似的同类业务或产品 大类归于一个部门属() A. 职能部门化 B. 用户部门化 C. 产品部门化 D. 地区部门化 8、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 ) A. 授权 B. 劳动分工 C.管理幅度 D.分 散 9、实行集中控制与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 A. 直线制 B.矩阵制 C.事业部制 D.职能制 10、分散的主要优点包括() A. 有利于加强控制 B.使下属少犯错误 C. 综合利用专业人士 D.决策更符合所在地的实际情况 11、某公司设有:一名总经理,一名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一名主管 营销的副总经理和一名主管财务的总经理。则该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按() A.区域划分部门 B. 职能划分部门 C.顾客划分部门 D.生产工艺划分部门 12、解决直线与参谋间矛盾的主要方法有()

常用抗菌药物相互作用表

常用抗菌药物相互作用表抗菌药物类别配伍药物相互作用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不耐酶青霉素或不耐酶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或青霉烷 砜(三唑巴坦) 防止抗菌药物被β-内酰胺酶破坏,增强 抗菌作用 主要经肾小管排泄的β-内酰胺类丙磺舒、保泰松、阿司匹林、 吲哚美辛、磺胺药、硫氧唑酮 通过减少β-内酰胺类药物在肾小管排 泄,使血药浓度和脑脊液药物浓度提高 蛋白结合率高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蛋白结合率高的非甾体抗炎 剂 通过蛋白结合竞争可使游离抗菌药物的 浓度增高 头孢噻啶 、头孢噻吩 等第一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髓袢利尿剂、多 肽抗菌药物(多粘菌素、万古霉 素、卷曲霉素、杆菌肽等) 增加肾毒性 氨基青霉素类、具甲基四氮唑的头孢菌素和拉氧头孢尿酸抑制剂(别嘌醇)、乙醇(应 用头孢菌素类后饮酒)、口服抗 凝血药、阿司匹林 增加皮疹发生率;出现戒酒硫样反应; 增加出血危险性(由于低凝血酶原血 症);防止此类头孢菌素引起的出血反应 广谱青霉素口服避孕药、雌激素、β-阻滞 剂 通过青霉素清除能阻碍避孕药失活的肠 道细菌,使避孕药失效;刺激雌激素代 谢或减少肠肝循环,降效;减少β-阻滞 剂在肠道吸收 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尤其是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两者在同一容器内滴注或注射,前者可 使后者失活;在肾功能减退、血药浓度 高、半衰期长时在人体内也可发生此现 象 氯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 磺胺类 拮抗作用 其它β-内酰胺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三代头孢或广谱青霉素可出现拮抗、由于前药诱导细菌产生β- 内酰胺酶、使后药抗菌活性降低

丁)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红霉素、四环素、两性霉素B 、血管活性药(间羟胺、去甲肾上 腺素等)、苯妥英钠、盐酸羟嗪、 氯丙嗪、异丙嗪、B 族维生素、 维生素C β-内酰胺类静脉输液中加入后类药物时 将出现混浊 青霉素 能量合剂、碳酸氢钠、氨茶碱、肝素、谷氨酸、精氨酸 在同一容器内静滴有配伍禁忌(减弱抗菌药物活性或出现混浊变色) 氨苄西林 氯霉素琥珀酸钠、水解蛋白、 氯化钙、葡萄糖酸钙、右旋糖酐、氢化可的松琥珀酸盐 在同一容器内联合静脉滴注有配伍禁忌 抗菌药物类别 配伍药物 相互作用结果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尿碱化剂 后者可增强前者治疗尿路感染的效果 头孢噻吩、头孢唑林、甲氧西 林、 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两性霉素B 、甲氧氟烷 加重肾毒性 加重耳毒性 (去甲)万古霉素、利尿剂、高 剂量阿司匹林 加重耳毒性 挥发性麻醉剂、箭毒、高剂量镁盐、普鲁卡因胺 加强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可出现肌肉麻痹、呼吸抑制等 维生素C 酸化尿中的氨基糖苷类,抗菌作用减弱 乘晕宁、苯海拉明 可能掩盖前药耳毒性症状,不易及时发 觉 新霉素 (口服) 口服避孕药 可能导致避孕药失败,并增加出血发生率

药物相互作用概述

药物相互作用概述 1.药物相互作用的定义 广义:两种以上药物在体外所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在体内由这些变化造成的药理作用改变。(药物体外变化+机体内药理作用变化。) 狭义:是指在体内药物之间所产生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改变,从而使药物在体内的药理作用出现增强或减弱的现象。(药物在机体内药理作用变化。) 药物相互作用:系指一种药物因受联合应用的其他药物、食物或饮料的影响,其原来效应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即包括效应强度的变化(增强或减弱),也可能发生作用性质的变化(无效或中毒)从而影响药物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药物相互作用的高风险人群 患各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需长期应用药物维持治疗的病人; 多脏器功能障碍者; (2)药物相互作用可能的三种作用方式 药剂学相互作用——药物配伍变化(物理化学性变化,多在体外) 药动学相互作用 药效学相互作用 一、药物配伍变化 (一)研究注射剂配伍变化的目的 (二)配伍变化分类: (1)可见配伍变化:溶液混浊、沉淀、结晶及变色。 (2)不可见配伍变化:水解反应、效价下降、聚合变化等 配伍禁忌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不利于生产、应用和治疗的配伍变化。 1)物理配伍禁忌 2)化学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往往是物理与化学的因素的相互影响而造成的。 (三)注射剂配伍变化发生原因 1.沉淀 1)注射液溶媒组成改变:某些注射剂内含非水溶剂,目的是使药物溶解或制剂稳定,若把这类药物加入水溶液中,由于溶媒性质的改变而析出药物产生沉淀: 安定、氯霉素、复方丹参、西地兰、氢化可的松等易出现沉淀、结晶。 氯霉素注射液(含乙醇、甘油等)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析出氯霉素沉淀。 氢化可的松(乙醇-水等容混合液),必须在稀释时加以注意。 尼莫地平(25%乙醇17%聚乙二醇),应缓慢加入充足输液中,室温不能太低,与乙醇不相溶药物不能配伍,配好后仔细检查有无沉淀析出。 2)电解质的盐析作用:主要是对亲水胶体或蛋白质药物自液体中被脱水或因电解质的影响而凝集析出。 两性霉素B、乳糖酸红霉素、胰岛素、血浆蛋白等与强电解质注射液如氯化钠、氯化钾、乳酸钠、钙剂可析出沉淀。 氟罗沙星、培氯沙星、依诺沙星等,遇强电解质如氯化钠、氯化钾会发生同离子效应析出沉淀,因而禁与含氯离子的溶液配伍。 3)pH改变:注射液pH值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适当的pH下,有些药物会产生沉淀或加速分解:如5%硫喷妥钠10ml加入5%葡萄糖500ml中,由于pH下降产生沉淀。青霉素稳

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

第七章交互作用论 第九组陈明雪冯玲邹晓婷邱霞白露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位科学家认为人格是在人际情境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C)7.1.228 A.弗洛伊德 B.华生 C.沙利文 D.默里 2.谁提出了心因性需要的概念,并发明了主题统觉测验。( D ) 7.2.230 A.卡丁纳 B.林顿 C.沙利文 D.默里 3.在默里的动机理论中,其主要的概念是( D) 7.2.231 A.本能 B.环境 C.特质 D.需要 4.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的提出者是(A)7.1.226 A.林顿&卡丁纳 B.沙利文 C.默里 D.班杜拉 5.根据卡丁纳所划分的制度,个人在童年所面临的基本规范属于(D)7.1.227 A.次级制度 B.低级制度 C.高级需要 D.初级需要 6.根据沙利文的自我系统理论,被自我拒绝接受的部分成为(C) 7.1.229 A.好我 B.坏我 C.非我 D.本我 7.首先提出“印刻效应”的科学家是(C)7.3.238 A.默里 B.巴甫洛夫 C.洛伦兹 D.荣格 二、名词解释 1.制度:人们彼此相互作用以及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 2.动能:描述人的行为或人格的最小单位,是相对持久的能量转换模式。 3.自我系统:个体为了消除焦虑而形成的一套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 4.人格化:是指个体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 5.主题统觉测试:即TAT,是一种窥探受测者的主要需要、动机、情绪和人格特征的方法。 三、判断改错 1.根据交互作用论,成人态的态度是客观与理性的。(√)7.1.228 2.文化的初级制度是挫折经验的潜意识的派生物。(×)7.1.228 改:初级制度→次级制度 3.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4.默里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的特质与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动机,进而派生出实际的行为的。(×)7.2.231 改:特质→需要 5个体的心理行为或行为表现会引起周围人对他产生相应的反应,这些周围人的反应又反过来影响其人格的发展,这便是“超前的交互作用”。(×)7.4.240 改:超前的交互作用→唤起的交互作用 6.“人格——情境并重法”注重考虑特质、情境及行为之间的关系。(√) 四、简答题 1.根据林顿&卡丁纳的理论,文化与人格结构两者是怎样的关系?7.1.227 答:文化的基本制度通过个体的早期经验来塑造基本人格结构,同时,有基本人格结构的人能影响和创造次级制度或适应性文化。故人格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

管理学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1413185万思琪 名词解释: 1、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将组织资料,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和环节,以有秩序的、有成效的方式组合起来的一种活动。 2、正式组织:一般是指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 3、非正常组织:是指在共同的工作中自发产生的,具有共同情感的团体。 单选题: 1.下列(B)不是扁平结构的组织所具有的优点。 A.信息传递速度快 B.每位主管能够对下属进行详尽的指导 C.有利于下属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D.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小 2.矩阵式组织的主要缺点是(C) A.分权不充分 B.多头领导 C.对项目经理要求高 D.组织稳定性差 3.企业中管理干部的管理幅度,是指他(A) A.直接管理下属数量 B.所管理的部门数量 C.所管理的全部下属数量 D.B和C 多选题: 1、组织变革的目标应该是(ABC )

A.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B.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 C.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D.使董事会更具环境适应性 2.组织变革中,团队的阻力包括(CD ) A. 利益上的影响 B.心理上的影响 C.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 D.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 3.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有(ABC ) A. 客观分析变革的推力和阻力的强弱 B.创新组织文化 C.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 D.加强流程改造 简答题: 1、明确组织目标,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答:组织就是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有效地协调工作的过程。它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组织设计。 2、请您简述管理的组织职能。 答:组织就是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有效地协调工作的过程。它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组织设计。 论述题: 案例:金果子公司的组织结构设计 金果子公司是美国南部一家种植和销售黄橙和桃子两大类水果的家庭式农场企业,由老祖父约翰逊50年前开办,拥有一片肥沃的土地和明媚的阳光,特别适合种植这些水果。公司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

常见抗生素的正确配伍

抗菌药物合理配伍,可达到协同或相加作用,从而增强疗效;配伍不当则可发生拮抗作用,使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抵消,疗效下降,甚至引起毒副反应。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应掌握适应症,注意各个品种的针对性,争取协同联合,避免拮抗作用。现将常用的药物的配伍简介如下: 1、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钠合用有较好的抑酶保护和协同增效作用,青霉素类和丙磺舒合用有协同作用。与氨基糖甙类呈协同作用,但剂量应基本平衡。青霉素类不能与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抗菌药合用。例外的是治疗脑膜炎时,因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而采用青霉素与磺胺嘧啶合用,但要分开注射,否则会发生理化性配伍禁忌。治疗脑膜炎也有用氯霉素与大剂量青霉素合用的,其给药顺序为先用青霉素,2-3小时后再用氯霉素。青霉素与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也不能同时使用。 2、氨基糖甙类 氨基糖甙类(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与β-内酰类配伍应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甲氧苄氨嘧啶(TMP)可增强本品的作用。氨基糖甙类可与多粘菌素类合用,但不可与氯霉素类合用。氨基糖甙类药物间不可联合应用以免增强毒性,与碱性药物联合应用其抗菌效能可能增强,但毒性也会增大。链霉素与四环素合用,能增强对布氏杆菌的治疗作用;链霉素与红霉素合用,对猪链球菌病有较好的疗效:链霉素与万古霉素(对肠球菌)或异烟肼(对结核杆菌)合用有协同作用。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可与喹诺酮药物合用。链霉素与磺胺类药物配伍应用会发生水解失效。硫酸新霉素一般口服给药,与阿托品类药物应用于仔猪腹泻。 3、四环素类 四环素类药物(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强力霉素等)与本品同类药物及非同类药物如泰妙菌素、泰乐菌素配伍用于胃肠道和呼吸道感染时有协同作用,可降低使用浓度,缩短治疗时间。四环素类与氯霉素类合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土霉素不能与喹乙醇、北里霉素合用。 4、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罗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北里霉素等)与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嘧啶(SD)、磺胺间甲氧嘧啶(SMM)、TMP的复方可用于治疗呼吸道病。红霉素与泰乐菌素或链霉素联用,可获得协同作用。北里霉素治疗时常与链霉素、氯霉素合用。泰乐菌素可与磺胺类合用,红霉素类不宜与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氯霉素、四环素联用。

第十二节药物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节药物的相互作用 答案:隐藏 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 药物相互作用概述 1.药物相互作用的定义 广义:两种以上药物在体外所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在体内由这些变化造成的药理作用改变。(药物体外变化+机体内药理作用变化。) 狭义:是指在体内药物之间所产生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改变,从而使药物在体内的药理作用出现增强或减弱的现象。(药物在机体内药理作用变化。) 药物相互作用:系指一种药物因受联合应用的其他药物、食物或饮料的影响,其原来效应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即包括效应强度的变化(增强或减弱),也可能发生作用性质的变化(无效或中毒)从而影响药物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药物相互作用的高风险人群 患各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需长期应用药物维持治疗的病人; 多脏器功能障碍者; (2)药物相互作用可能的三种作用方式 药剂学相互作用——药物配伍变化(物理化学性变化,多在体外) 药动学相互作用 药效学相互作用 一、药物配伍变化 (一)研究注射剂配伍变化的目的 (二)配伍变化分类: (1)可见配伍变化:溶液混浊、沉淀、结晶及变色。 (2)不可见配伍变化:水解反应、效价下降、聚合变化等 配伍禁忌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不利于生产、应用和治疗的配伍变化。

1)物理配伍禁忌 2)化学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往往是物理与化学的因素的相互影响而造成的。 (三)注射剂配伍变化发生原因 1.沉淀 1)注射液溶媒组成改变:某些注射剂内含非水溶剂,目的是使药物溶解或制剂稳定,若把这类药物加入水溶液中,由于溶媒性质的改变而析出药物产生沉淀: 安定、氯霉素、复方丹参、西地兰、氢化可的松等易出现沉淀、结晶。 氯霉素注射液(含乙醇、甘油等)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析出氯霉素沉淀。 氢化可的松(乙醇-水等容混合液),必须在稀释时加以注意。 尼莫地平(25%乙醇17%聚乙二醇),应缓慢加入充足输液中,室温不能太低,与乙醇不相溶药物不能配伍,配好后仔细检查有无沉淀析出。 2)电解质的盐析作用:主要是对亲水胶体或蛋白质药物自液体中被脱水或因电解质的影响而凝集析出。 两性霉素B、乳糖酸红霉素、胰岛素、血浆蛋白等与强电解质注射液如氯化钠、氯化钾、乳酸钠、钙剂可析出沉淀。 氟罗沙星、培氯沙星、依诺沙星等,遇强电解质如氯化钠、氯化钾会发生同离子效应析出沉淀,因而禁与含氯离子的溶液配伍。 3)pH改变:注射液pH值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适当的pH下,有些药物会产生沉淀或加速分解: 如5%硫喷妥钠10ml加入5%葡萄糖500ml中,由于pH下降产生沉淀。 青霉素稳定的PH值为6.0~6.5,葡萄糖PH3.2~5.5,不可配伍 【经典真题】 A型题: 5%硫喷妥钠加入5%葡萄糖500ml中产生沉淀,是由于() A.电解质的盐析作用 B.聚合反应 C.直接反应 D.注射液溶媒组成改变 E.PH改变 [答疑编号1111201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4)直接反应: 普鲁卡因与氯丙嗪或异丙嗪发生化学反应 头孢菌素类与Ca2+、Mg2+等形成难溶性螫合物析出沉淀 四环素与含钙盐的输液在中性或碱性下产生沉淀 四环素与亚铁离子形成红色螯合物 四环素与铝离子形成黄色螯合物 四环素与镁离子形成绿色螯合物

氨茶碱与常用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

氨茶碱与常用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 氨茶碱是茶碱与乙二胺的复盐,其药理作用主要来自茶碱,乙二胺使其水溶性增强,氨茶碱在体内分解为茶碱而起药效作用,故本文提到的茶碱与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也即为氨茶碱与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 茶碱是黄嘌呤类生物碱中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最强的一种药物,是目前应用量广泛的平喘药物之一,作为一种有效的支气管扩张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至今许多国家和地区仍将茶碱作为第一线平喘药应用于临床。但其治疗指数窄,文献报道其血药浓度在5μg·ml-1开始有疗效,适宜浓度为10~20μg·ml-1,若高于20μg·ml-1,易出现毒性反应,早期多见有恶心、呕吐、失眠、易激动等反应,严重者可有心动过速、发热、失水、谵妄、惊厥、昏迷等征象,甚至呼吸与心跳停止至死亡。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在应用茶碱的同时常需要联用抗菌药,茶碱与多种抗菌药物联用具有相互作用,导致茶碱代谢清除改变,结果使茶碱在常规剂量时,不是达不到治疗效果就是出现毒性反应。因此,氨茶碱与抗菌药物联用时,应注意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以确保用药安全,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就茶碱与某些抗菌药之间相互作用作一简要综述,供临床参考。 1、氨茶碱的药代动力学 口服氨茶碱或由直肠或胃肠道外给药均能迅速被吸收,在体内氨茶碱释放出茶碱,后者的蛋白结合率为60%,分布容积(Vd)约为0.5L·Kg-1,半衰期(T1/2)为3~9h,静注氨茶碱6MG·Kg-1,30min内血药浓度可达10μG·ML-1,它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率有个体间的差异。空腹状态下口服氨茶碱,2h血药浓度达峰值。氨茶碱大部分以代谢产物形式通过肾排出,10%以原形排出。茶碱在有效药物浓度范围内呈一级动力学消除过程,血药浓度与剂量呈线性关系;当血药浓度大于30μG·ML-1时则有非线性动力学表现,T1/2比原来要大大延长。 2、氨茶碱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氨茶碱在体内释放出茶碱,茶碱可被肝脏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CYP3A4、CYP1A2代谢,某些抗菌药物就是通过影响P450同功酶的作用而影响茶碱的代谢,从而使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或降低。如某些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可与CYP3A4酶进行N-脱甲基化,其代谢物与酶形成一个稳定的化合物,使酶失去活性。茶碱代谢不能通过CYP3A4途径便转向CYP1A2途径,而该类药不能抑制后一途径,但CYP1A2的活性具很大个体差异。酶活性较低的人更易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茶碱血药浓度升高,同时要发生这种相互作用必须有足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