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犯罪学期末复习提纲

犯罪学期末复习提纲

犯罪学期末复习提纲

1、“犯罪学”这一概念是法国人类学家托皮纳尔于1879年在巴黎出版的《人类学》中第一次提出的;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于1885年出版了《犯罪学》一书,此后“犯罪学”概念被普遍采用。

2、犯罪学的外延问题

①实证学派:菲利的犯罪学概念:1882年发表代表作《犯罪社会学》,提出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

犯罪学概念,犯罪学是一门包含刑法学、刑事政策学、刑罚学和刑事诉讼法学内容

在内的刑事科学集大成者

②奥地利学派:以精神病学为主干,着重于犯罪人人格研究,提出了关于刑罚学和犯罪学区别的

见解

③美国经典学派:萨瑟兰在代表作《犯罪学原理》中,将犯罪学定义为:“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

犯罪的科学。”把立法、违法以及由违法所引起的社会反应过程纳入犯罪学的

研究领域

④传统(狭义)犯罪学派:研究犯罪原因或主要是研究犯罪原因的科学

3、犯罪学的内涵问题:犯罪人、犯罪行为、犯罪原因、犯罪行为、社会反应

①关于犯罪人的科学:实证犯罪学派创始人龙勃罗梭于1876年出版《犯罪人论》,自此。犯罪学是“关于犯罪人的科学”的思想在犯罪学领域中占主导地位。

②关于对犯罪的社会反应的科学:

A 兴起的原因:a 基于对传统犯罪原因研究的失望

b 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模式的日益完善

B “恶性变革”——社会反应犯罪学:对犯罪作出社会反应得机制进行社会分析;将研究个体

行为、社会行为及国家控制行为的相互作用过程视为犯罪学的现实任务C社会反应犯罪学的兴起在西方犯罪学领域中引起巨大的震荡——需要重新认定犯罪和犯罪学家的身份

※犯罪学的定义:犯罪学是一门系统研究作为社会法律现象的犯罪的原因,探讨预防犯罪的对策及措施的科学

4、犯罪学的研究对象:①犯罪现象②犯罪现象原因及犯罪生成规律③犯罪预防

※犯罪现象是一种社会法律现象,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5、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青少年犯罪研究为起点的犯罪学研

究得以正式开展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A 问题:①对犯罪的概念基本上是从刑法规定的意义上把握的

②对犯罪的观念,主要是目前具有优势话语权的刑法学观念

B 原因:犯罪学的发展历史较短,历史上缺乏犯罪学方面的理论积淀

6、犯罪学中的犯罪与刑法中的犯罪

刑法中的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触犯刑法的,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三个特性:①社会危害性②刑事违法性③应受刑罚惩罚性

※包含说:犯罪学中的犯罪与刑法中的犯罪,都以刑法规定为依据,两者基本相同,前者有不局限于刑法的规定,犯罪学中的犯罪除了法定犯罪外,还包括违法行为和某些不良行为

实质:确认犯罪学对犯罪的理解原则上应遵从于犯罪的的法律定义,刑法规定的犯罪包含于犯罪学概念之中。

7、犯罪学中的犯罪与刑法中的犯罪的区别:

①对犯罪学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同

②犯罪学中的犯罪不受刑事违法性的制约

③犯罪学中的犯罪不对应于刑罚处罚

8、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

A 区别:①学科性质不同②研究犯罪的视野不同

③研究的侧重点不同④研究方法不同

B 联系:①犯罪学的研究成果是完善刑事立法中有关犯罪种类规定的事实基础。

②犯罪学有关犯罪真实状况及变化趋势的揭示,有助于拓展刑法学的研究视野,能够及时指出刑事立法应当重点注意的方面,从而适时调整刑法的罪名体系。

③犯罪学对犯罪与惩罚制裁之间相互关系的实证性研究结论,为改进刑事处罚方法提供了依据

④犯罪学的研究成果是作为一般理论认识运用于包括刑法学在内的刑事学科的

C刑法对犯罪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刑法为犯罪学提供了研究犯罪概念的逻辑点

②不管犯罪学如何定义自己的犯罪概念,法律所定义的犯罪始终是犯罪学所研究的基本的和主要的对象

③刑法和刑法学为犯罪学中的犯罪对策提供了最充分、最明确的刑事法律对策理论及其实践

※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A 联系:①历史渊源类似:a两者产生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

b早期研究的内容相似

②研究内容交叉:

a社会学和犯罪学有很多共同的研究主题

b犯罪学利用社会学的许多学说和观点来研究犯罪问题

c许多研究者的研究领域有交叉

d社会学和犯罪学的训练内容有交叉

③研究方法重叠:

a 在当代的犯罪学研究中,大量使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b社会学和犯罪学研究往往遵循共同的方法论原则

B 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①研究的重点不同②研究的角度不同③研究的深度不同

9、犯罪学的任务

①为制定反犯罪对策提供依据②推动刑事立法改革

③指导司法者正确实施刑法④帮助培育预防犯罪的社会基础

10、犯罪学的历史发展

①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一)在宏观上,可分为②19世纪末的实证主义学派

③20世纪中叶以的现代犯罪学派

古典学派18

人是理性人,精于快乐痛苦的计算而趋

利避害。犯罪正是行为人自由意志选择

的结果。社会要提高人犯罪的代价,降

低因犯罪获得的快乐。自由意志论、心

理强制论、报应刑论

贝卡利亚,边泌,

费尔巴哈,约翰

﹒霍华德等

实证学派19

人不具有自由意志,犯罪行为受个人、

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天生犯罪人

论、犯罪三元论、犯罪饱和法则

犯罪学三圣:龙

勃罗梭,菲利,

加罗法洛

现代学派20

理论繁盛时代。差别交往理论;文化冲

突理论等。

萨瑟兰、塞林等。

(二)具体

A 古典犯罪学派: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针对欧洲中世纪以来专断的刑法制度而提出的刑法改革主

张,呼吁建立符合人道和人类理性的刑事制度。

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

①意大利的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为后来的刑法或刑罚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

⑴犯罪原因理论:社会与人的种种因素产生犯罪

a 自由意志论是贝卡利亚的一个主要论点

b犯罪是社会不公的必然结果,是行为人在特定环境下趋利避害的必然选择

⑵犯罪类型理论

犯罪分三大类:1、直接毁伤社会或其代表的犯罪。

? 2、侵犯公民个人的生命、财产或名誉的犯罪。

? 3、扰乱公共秩序和公民安宁的犯罪

⑶犯罪对策理论:1、双重预防论

? 2、剥夺犯罪能力论

? 3、刑罚的及时、确定、必定论

? 4、在犯罪面前,刑法也不是绝对有效或最为有效的,更不是惟一有效的。

※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提出“幸福理论”,刑法立法的目的是“为大多数人谋最大的幸福”

※英国的约翰﹒霍华德:《监狱状况》,倡导制定监狱法,主张应改善犯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按

囚犯年龄和性别分别关押。

古典犯罪学派的基本观点:①人性自私是犯罪的根源

②犯罪时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

③人们基于快乐原则而选择犯罪

总结:古典犯罪学派的学说,基本上是一种建立在自由意志原因论基础上的,以刑罚的心理强制为手段的严格而正当的法律控制论。

B 实证主义学派

※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思想:“天生犯罪人论”

⑴思想渊源:①18-19中世纪有关犯罪与解剖学和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资料

②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的精神病学理论

③犯罪生成过程中遗传和隔代遗传的重要性观念

⑵基本思想:

①天生犯罪人论:认为的确存在一种生来就倾向于犯罪的犯罪人类型,这种犯罪人由于隔代遗传、

退化等原因以其一系列体格、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异常区别于非犯罪人

②特征:a 天生犯罪人并非是对行为规范的背离,而是生物学上的一种特殊类型

b 天生犯罪人最基本的特征是情感上的冷漠和精神上的无知觉状态,并由此导致其同情

和怜悯的道德意识衰退以及缺乏顾及和自我良心谴责。

c 个性特征:暴力、缺乏预见、妄自尊大、缺乏节制、淫荡、矫饰的宗教狂。

③犯罪类型:a 冲动型犯罪人 b 偶发性犯罪人 c 精神病犯罪人

④犯罪原因:a 隔代遗传原因 b 自然原因

c社会因素(文明程度、人口过剩、新闻媒介、生活状况、酗酒、吸烟、教育、经

济条件、宗教、家庭出身等)

⑶基本评价:标志着人类开始了把犯罪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的科学历程,将实证和

经验的研究方法引入犯罪学领域。

※菲利的犯罪学思想:以刑法的替代措施和广泛的社会改革为中心的犯罪预防论

⑴犯罪原因三元论:是指认为犯罪是由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三类原因引起的理论

学说

①人类学因素:年龄、性别、法律地位、职业、居住地、社会阶级、训练和教育程度、器官与

心理结构、生理状况、体质特征。

②自然因素:种族、气候、土壤状况、昼夜的相对长短、季节、气象、平均气温等

③社会因素:人口密度、移民、习俗和宗教、家庭构成、政治、金融商业活动、公关舆论等

⑵犯罪人类型:①天生犯罪人②精神病犯罪人③惯犯④偶犯⑤情感犯

⑶犯罪饱和法则: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必定有与之相对应的一定比例的犯罪数量

⑷社会防卫思想:①以社会责任取代道德责任作为刑事责任的基础

②改革刑罚制度,主张刑罚的替代措施

③改革刑事诉讼制度,寻求个人与社会权利的平衡

※加罗法洛的犯罪学思想:提出了与“法定犯罪”相对应的“自然犯罪”的理论,自然犯罪的本

质在于对怜悯和正直的违反

11、犯罪学实证学派和古典学派的评价:

①认识犯罪真实和推动犯罪学发展的意义不同

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方法不同

③犯罪原因论不同

④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根据不同

⑤刑罚的目的不同

⑥对刑事政策的影响不同

12、20世纪初以前,西方犯罪学研究主要局限于欧洲;1990年芝加哥成立“美国刑法和犯罪学研究所”,世界犯罪学研究中心开始转移到美国。

13、1924年萨瑟兰出版了犯罪学论著《犯罪学原理》,提出了“差别交往理论”,后来又发表了“白领阶层犯罪”的报告。

14、20世纪60年代,社会反应理论的兴起

社会反应理论的核心:标签理论、权力冲突理论、激进的批判的犯罪学理论

15、20世纪中期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犯罪生物学理论;

20世纪中期以后,犯罪社会学和犯罪社会心理学独领风骚→犯罪成因综合理论受重视

16、犯罪模仿论三个因素

①距离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即彼此间的距离越近,交往越频繁,发生模仿的可能行

和模仿的强度越大

②方向因素:模仿具有方向性

③插入因素:当两种相互排斥的行为并存时,一般新的行为将取代旧的行为

17、三个理论

A差别交往理论:1939年萨瑟兰在《犯罪学原理》中提出,犯罪思想造成了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在发生之前犯罪人思想上已经存在着一种犯罪定义

主要内容:P128

①犯罪行为是由学习得来的

②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交往的过程而学得的。

③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学习得到的。

④犯罪行为的学习内容包括犯罪方法技巧、动机、态度、理由等。

⑤在犯罪动机和内驱力的形成方面,主要是从人际接触中获得错误观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违法心理战胜守法心理。

⑥犯罪学习的结果随接触频率、时间长短、顺序、强度的不同而异。在犯罪多发区,由于同犯罪分子接触机会多,因此犯罪行为多是必然的。

B 亚文化理论:将犯罪成因引向了由于社会分层所形成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带有阶层特色的理论主要内容:①违法亚文化论(青少年团伙犯罪理论)

②不同机会论

C标签理论:借鉴以米德为代表的符号互动论的思想,针对越轨的过程而不是越轨的原因而提出的犯罪解释论

①基本观点:越轨行为是一种社会定义的结果,造成犯罪行为的原因是社会制定和适用规则对一定行为所赋予的标志。

初级越轨:偶尔卷入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②两种越轨类型

次级越轨:卷入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被其他人标签为越轨而越轨者也接受

18、犯罪现象

⑴涵义:是指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应受到制裁或处置的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总和

⑵犯罪存在的必然性:

①犯罪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相联系,它产生并变化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

②犯罪时社会的一种基本现象

19、犯罪价值的相对性

①公正、及时地惩罚犯罪有助于增进社会团结

②犯罪现象的存在状况标示着社会机体不适的性质和状态

③犯罪现象的变化时检验犯罪预防实效的客观标准

④犯罪现象可表现为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的刺激因素

20、犯罪现象的构成要素

①犯罪状况:指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类型、犯罪危害、犯罪时空分布、犯罪人

的构成状况以及罪犯的性别、年龄、职业、出身、民族、文化程度、气质和价值观

②犯罪结构:a犯罪性质 b犯罪成员构成c犯罪的实施形式

d 犯罪的空间分布e犯罪的时间分布 f犯罪被害特征

③犯罪动态:犯罪现象的状态和结构在未来某一时期内的变化趋势

④犯罪危害:

21、犯罪黒数问题

⑴涵义:又称犯罪暗数、刑事隐案,是指实际已经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纳入警方记载的犯

罪数量

⑵分类:

①绝对犯罪黑数:已实际发生,但并未被察觉或已无法予以回忆的犯罪行为总数

②可疑犯罪黑数:因证据不足未能将案犯定罪的犯罪行为总数

③相对犯罪黑数:实际发生并已被察觉但没有纳入警方统计的犯罪行为总数(原因)

原因:a 对所知晓的犯罪行为没有报案b警方多获悉的犯罪行为没有统计

22、几种犯罪类型:青少年犯罪、无被害人犯罪、暴力犯罪、有组织犯罪

A有组织犯罪:

①涵义:指是指3人以上以实施一种或多种犯罪为目的而结合起来的,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共

同犯罪

②我国的犯罪状况和法律规定,有组织犯罪应包括:犯罪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和黑社会组织犯罪。从组织规模、程度和社会危害性上说,这三者实际上是犯罪组织的初级、中级和高级发展形态

③特征:a犯罪成员在三人以上

b具有一定的组织形态,即犯罪成员以骨干分子或核心成员为依托,围绕犯罪目的的共同开展活动

④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基本特征:

a 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分工

b 通过暴力、威胁等手段非法控制市场经营活动,不断获取经济利益

c 具有向合法经济活动或政治领域渗透的倾向和能力

d 集多种犯罪为一身,社会危害广泛而深刻

B青少年犯罪:

⑴未成年人年龄:①未成年人年龄:不满14的公民

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4满18的公民

⑵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征:

①未成年犯罪人规模大②未成年人犯罪呈稳定上升趋势

③初次犯罪年龄进一步降低④犯罪的暴力性色彩十分突出

⑤未成年农民和闲散人员犯罪比重大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征

①青少年所涉嫌犯罪大多是侵财犯罪

②青少年犯罪性质不断恶化,严重犯罪日益突出

③团伙犯罪现象严重

④犯罪手段日趋智能化、成人化

⑤犯罪青少年的年龄趋于低龄化

C无被害人犯罪:

1965年,美国学者埃德温〃舒尔首次提出了“无被害人犯罪”这一概念。

⑴涵义:基于行为人的自愿和彼此双方同意进行的犯罪行为

⑵特征:

①基本特征:产生被害人,被害人即自身遭受损害或其法定权利被侵犯或剥夺的实体。

②其他特征:a犯罪行为本身没有对其他法益产生侵害

b犯罪行为基本上是在秘密的情形下进行的

c对于当事者双方而言,无人愿意诉之于法律

d因没有任何一位参与者愿向执法者投诉,导致执法困难,刑事司法执行困难,证据难搜集

⑶犯罪种类:①性犯罪:包括通奸、同性恋、卖淫、婚前性行为、色情文学

②赌博③吸食毒品④安乐死⑤自杀

⑥堕胎或避孕⑦流浪⑧高利贷⑨公开酗酒

⑷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学特点:

①犯罪具有很高的普遍性②犯罪难以发现,犯罪黑数高

③执法成本高④犯罪往往具有持续性和诱发性

D暴力犯罪

⑴涵义:①广义:犯罪手段上包含有暴力因素的一切犯罪行为,不仅包括已经实施了暴力的犯罪

还未使用暴力但以暴力相威胁的犯罪

②狭义:是指犯罪人实施了暴力侵害行为,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并造成严重

后果的攻击性犯罪

⑵我国暴力犯罪的主要类型:

※侵害对象划分,暴力犯罪可分为两类:

1、以人身体为主要侵害对象的犯罪、如杀人罪、抢劫罪、强奸罪;

2、以物为侵害对象的犯罪如抢劫罪、破坏交通工具罪

※犯罪客体为标准,暴力犯罪可分为六个类型

①害国家安全的暴力犯罪分裂国家罪、背叛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颠覆国家政权罪

②害公共安全的暴力犯罪;爆炸罪、放火罪、决水罪、破坏交通工具罪

③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

④犯财产的暴力犯罪:抢劫罪、抢夺罪

⑤害社会管理的暴力犯罪:妨害公务罪、扰乱社秩序罪

⑥害婚姻家庭的暴力犯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⑶我国暴力犯罪的特点:

①暴力犯罪数量呈现持续增长

②暴力手段愈发残忍

③涉枪犯罪日益突出,表明犯罪暴力化程度正在进一步加剧,是暴力化恶性升级的表现形式

④团伙暴力犯罪猖獗,黑社会性质有组织暴力犯罪增多

⑤青少年犯罪占相当比重

⑥流动人口犯罪突出

23、影响犯罪的基本因素

A文化因素

⑴文化对犯罪人的影响:对犯罪人人格、犯罪的原因及其犯罪的手段与技能的影响

⑵现阶段影响犯罪的主要因素:

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封建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封建宗教观念、封建迷信思想

②多元文化冲突:现代文明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不同种族和不同群体的文化冲突;西方文化

与本土文化的冲突

※文化冲突的实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突

③暴力亚文化

④市场经济不够成熟条件下非理性逐利心理

※西方文化对犯罪的影响

①极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强烈冲击着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本位传统;

②个人金钱欲、物质欲。

③西方大量文化产品中一些渲染凶杀、暴力、色情的东西

B 经济因素

⑴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的关系:经济发展会引起犯罪数量和比例的增减变化

⑵经济发展与犯罪结构:①经济性犯罪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出现并增加。

②犯罪人的构成出现变化

⑶具体经济因素与犯罪:

①经济制度与犯罪:我国存在多种经济成份,各种经济成份有着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并且在

各种经济成份内部各经济主体之间,也有各自的经济利益的区分,随着利

益冲突的复杂化,社会矛盾便会大大地增加,这些经济利益冲突和社会矛

盾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就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

②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新旧体制转换中的真空和漏洞

④分配不公(贫富差距)

C 都市化因素

⑴城市高犯罪率的理论解释:①城市与农村的非正式社会监督功能存在较大差异

②城市为犯罪的实施提供了远比农村更多的可能性

③都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落后

⑵城市与农村犯罪结构差异的原因: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经济标准、地理环境

⑶差异表现:

①方式:城市犯罪智能化程度较高;团伙犯罪的数量和组织程度要较农村多;农村犯罪以体力

为后盾的“强力型”犯罪居多

②成员构成:青少年、女性及有前科者在城市犯罪中的比率高于农村

③犯罪类别:城市犯罪以财产犯罪、流氓犯罪居多;农村以打架斗殴、伤害身体犯罪居多;愚浅

型犯罪也多发生在农村地区

24、犯罪生成:犯罪人人格、罪前情景、社会反应

A、犯罪人格

⑴涵义:是个体因所处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反社会性心理和行为倾向

⑵犯罪人群需要特征的特殊性:

①需要层次的相对低级性,追求低层次的需要

②需要结构的不平衡性。如过分追求自尊,过分寻求自我发展等

③需要内容的反社会性

④挫折反应的非理智性

⑶犯罪动机:在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经验的影响下形成的推动力,它是犯罪活动的内部直接原因,

并且表达了个人对犯罪活动所指向客体的态度。

分类:①贪利性动机②人际交往动机③消极性动机④政治动机

⑷信念:犯罪人对得到一般遵从的社会——伦理价值往往持否定或排斥态度,转而信奉与此相对

立的生活准则

B、罪前情景

⑴涵义: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影响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决定,实施犯罪的过程和造成犯罪目的的多

种外在形式

⑵意义:①为剖析犯罪发生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手段

②为分析犯罪原因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③通过帮助正确评价犯罪人的罪责正确适用刑法

⑶主要内容:①情境中的侵害对象(核心要素)

②特定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冲突的参与者和共同犯罪者值之间的关系

③情境本身的时间和空间的组合特征

※罪前情景对犯罪生成德意义:情境的性质和组合状态不同决定着形成犯罪决定、选择犯罪方

式和达成犯罪目的的过程不同

C、社会反应:社会当局把某一行为定义为“犯罪”,并把行为人当作“犯罪人”处理的过程。

25、犯罪行为

⑴涵义:由具有反社会身心倾向的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实施的并最终被标定为“犯罪”的危害行为

⑵犯罪行为的特征:

①犯罪行为是犯罪现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②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处罚的行为

③犯罪行为是一种客观的外在活动

26、犯罪预防

⑴涵义:

①狭义犯罪预防:是指在犯罪发生之前,主动采取措施,使犯罪行为被防范于未然。也称犯罪前

预防

②广义犯罪预防:是指一切防止犯罪发生和再发生的各种措施的集合及过程。也称犯罪前、犯罪

中、犯罪后的罪前罪中罪后预防(主要)

⑵分类

A 广义的犯罪预防

①青少年犯罪预防与一般犯罪预防

②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

③消极预防与积极预防

④根据预防的层次,可分为一级预防、次级预防及第三级预防

⑤社会预防与情景预防

B 狭义的犯罪预防

①个体人格形成层次上的预防

?通过涉及所有人的一般措施的非直接预防。

?通过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人群或特别易于成为攻击对象的人或物采取的直接预防

②罪前情景构成层次上的预防

?采取旨在避免构成罪前情景的始发性事件形成的措施或行为。

?采取旨在消除实施犯罪计划所需的外在环境条件的行动

③行为过渡阶段的预防

C犯罪预防的体系

?社会预防:国家采取一系列旨在减少和消除犯罪原因和条件的措施

?心理预防:针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条件,通过宏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微观家庭、学

校和社区教育,培养社会公民的健全人格和自身修养的过程

?治安预防:即指公安机关针对社会上具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人所采取的监督、控制和

防范措施

?刑罚预防:即指国家刑事司法机关针对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通过适用刑罚所实

施的一般和特殊预防目的的专门性强制措施及其防治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