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

第一章原始舞蹈

一、崖画舞蹈

1、图腾舞蹈

图腾:从初期母系氏族公社起,每个氏族就采取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人们相信图腾就是本氏族的祖先或是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并能予以福佑的保护神。

图腾舞蹈的类别( 1)、动物图腾舞蹈:飞禽、走兽、水族,模仿动物的动作。(2)、植物图腾舞蹈:仅次于动物图腾的第二生命体,特别是长年生长的木本

植物。

(3)、无生物图腾:日、月、山、川、水、火、土等。

2、祭祀舞蹈

通过祭祀活动,舞蹈逐渐变成一种风俗。

3、求偶舞

4、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

5、反映战争生活的舞蹈

二、部落舞蹈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到各时期部落的氏族首领,都有自己的乐舞。例如伏羲的乐舞叫《扶来》,歌颂伏羲发明结网、教民渔猎的功绩;神农氏的乐舞《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教民农耕的功绩。下面摘要了几个远古部落的乐舞。

阴康氏之乐

葛天氏之乐

纪功舞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舞蹈 ( 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

1、黄帝的乐舞

相传黄帝的乐舞叫《云门大卷》,简称《云门》,又名《承云》或《咸池》。歌颂黄帝聚众万民,盛德如云,如祥云,福佑之兆。同时,此乐舞还有祈求丰收,五谷丰登之意。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

2、尧的乐舞

《大章》,“大章”的意思是“尧之仁德,章明于天下”,尧是陶唐氏的领袖,由于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人们依附他就像依附太阳,仰望他就像仰望云彩。尧以此乐舞祭祀上帝。

3、舜的乐舞

禹的乐舞叫《大韶》简称《韶》《九韶》、《萧韶》等,它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之仁德为内容;用于庙堂祭祀的舞蹈,充满幻想,浪漫天真,色彩斑斓。《史记》记载到:鸟兽翔舞,萧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4、禹的乐舞

《大夏》,为歌颂禹治水有功和战天斗地的精神,禹命皋陶作《大夏》,表演时,舞人头戴皮制的帽子,上身赤裸,下穿素白褶裙,再现治水过程。

三、原始舞蹈的特征

1、强烈的功利目的

2、澎湃的生命激情

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使他们在自身

肢体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所以,原始舞蹈是在人类生存发展的目标刺

激下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纯粹、最充分的表现。

第二章三代舞蹈的分流

当奴隶制的建立使舞蹈告别了原始时代,舞蹈就逐渐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艺术活动、

宗教活动及统治者施政治国的手段,形成了功能特征上的分流状态。一、表演性舞

蹈的发端

从全民性活动变为娱人、娱神、教化的活动

娱人:表演性舞蹈的发端,从夏朝开始,舞蹈进入了表演领域职业:女乐,即以歌

舞供奉奴隶主享乐的专职人员,甲骨文中专门记述为“舞臣”。

夏桀:后宫有女乐 3 万人,造烂漫之乐,腐化不堪,倾向于艺术化。

商纣:追求乐舞享受,让师廷作“北里之舞,靡靡之音”。

桀纣的共同倾向:“以臣为美,以众为观。”

二、纪功舞蹈的早期形成

反映歌颂统治者功绩的舞蹈,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头戴皮帽,上身赤裸,下穿白裙,表现治水动作

商汤《大濩》纪念商汤求雨有功

三、巫舞《蜡祭》以歌舞祭祀与农事有关的诸神的礼仪,始于神农氏时代

《傩舞》是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祭祀仪式,以跳为主,叫“跳傩”,其“跳”的部分

叫“傩舞”,每年举行三次。第一次是暮春三月,命令国都居民在国城九门外行桀性之祭,以驱鬼,消除灾害,制止春季不正之气,都在国城门外举行,叫“国傩”(春季)。第二次是在仲秋八月,天子举行傩祭,用以引导秋气通常舒发,此谓“天子傩”,第三次在冬季十二月,命令官员举行大规模的傩祭,在国门旁桀性祭神,此

谓“大傩”。

五、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初期,随着西周王权的崩溃,周初精心建立起来的“礼乐政治”出现了危机,致使“礼崩乐坏”的局面逐渐形成,“礼崩”是指周礼崩溃,由于礼乐之间固有的

内在联系“礼崩”自然要引起“乐坏”,“乐坏”是基于维护周礼立场上言指的

的西周雅乐被民间乐舞扰乱破坏,涌入宫廷,贵族之家,冲击着雅乐的统治地位,形成

这样的关系,除“礼崩”的原因之外,与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无关系。

郑卫之音

四、西周的“礼乐互补”

礼:周初制定的一套礼仪典章制度、规矩和仪式。

乐:指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为一体的艺术。

周朝建立后,为巩固政权,建立一套严明的制度,来治国治民,保持社会有序,即

以礼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所以叫“制礼作乐”,也叫“礼乐互补”。

五、周初期:六大舞、六小舞

周代:“礼乐”意义上的“乐”,主要指“雅乐”。“雅乐”与“俗乐”相对,多用于祭祀和宫廷礼仪场合,维护封建阶级和统治。

1、《六大舞》是周初整理前代的《云门》、《大章》、《大韶》、《大夏》、

《大濩》等五个乐舞加上当朝新作《大武》组合而成。

2、《大武》分六段,含有诗、乐、舞,是一个综合的大型男子族舞,被称为武

舞的代表。

3、《六小舞》舞蹈性较强,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六大舞》和《六小舞》是我国古代宫廷舞蹈正式建立的标志,二者共同肩负着周

礼所规定的教育和祭祀的使命,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汉代舞蹈的发展

汉代是我国古代史上统一后的第一个盛世,汉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舞蹈广

度、深度的发展都比先秦有了飞跃。

一、俗乐俗舞

1、巾袖舞

巾袖舞是舞者舞袖或执巾而舞,舞袖形式不一,有独舞、对舞,对舞中有男女长袖对舞,女子折袖对舞,女子长袖对舞,男子长袍博袖对舞,男子常服小袖对舞,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形象见于画像,土舞佣、画像石等,除单人、双人的袖舞,还有三人

或多人的袖舞,“舞巾”的形象也不少。如《长袖舞》、《巾舞》等。

2、执武器之舞,如《剑舞》、《刀舞》、《棍舞》、《戚舞》

3、执乐器之舞,如《鞞舞》、《铎舞》、《鼗舞》、《建鼓舞》等

4、载歌载舞,如《相和大曲》

二、四夷乐

四夷乐:东方曰昧,南方曰任,西方曰朱离,北方曰禁。

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的高潮,中外舞蹈开始交流,异域之风吹

入中原大地,内地舞蹈的风格受其影响有所变化,但同时又更确立汉文化的统治地位。

1、鼓吹乐

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鼓乐,奏鼓吹曲,豪放高亢

2、羽舞

源于西南少数民族,舞者办成鸟形,执羽而舞

3、芦笙舞

源于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即乐器,又为道具,芦笙舞可用于择偶、庆丰收等

4、巴渝舞

是汉代主要的舞蹈,最早是居住在四川巴中地区,“板楯蛮夷”的舞蹈,这些人天性勇猛,舞蹈也具有猛锐气概,汉高祖非常欣赏,派宫廷乐人前来学习,因此这个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进入宫廷,但渐渐被雅化,且退化雄风,后来成为各朝统治阶级

歌功颂德的乐舞 .

三、礼节舞和即兴舞

自娱舞蹈礼节性

“以舞相属”——社

交与个人价值的

认同

1、礼节舞,汉代有宾客间相邀起舞的习俗,古代称之为“以舞相属”:一人起舞,属请他人,继舞以报,循环下去。这种形式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礼节舞往往超出了舞蹈的范围,成为人际关系的表现。

2、即兴舞,汉高祖刘邦唱《大风歌》自舞,称即兴

舞妙用:在特定场合巧妙的表达一些不便直言的心迹。

汉人善用即兴舞抒发心智,寄予情怀四、汉代著名的

舞人

汉代已有专门训练歌舞者的场所,舞人常在后宫贵族大夫家出现,因为有了竞争,

汉代歌舞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汉代舞人身份有三种

1、倡——奴隶身份的职业性的技人

2、舞姬——家属中的善舞者

3、歌舞者——介于倡与舞姬两者之间的歌舞专业艺

人五、汉代国家乐舞机构

雅乐舞的机构叫“太乐署”

俗乐舞的机构叫“乐府”

可见在汉代我国俗乐舞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宫廷歌舞的主要内容。

此外在西汉时有专门演出各种乐舞百戏的地方——上林苑平乐馆,是我国最早的广场艺术。

六、汉代百戏

同一空间,同时展现音乐、舞蹈、杂技、幻术等叫“百戏”,又叫“角抵戏”。

汉代民间俗舞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受汉代表演艺术强烈的综合性特征的制约,舞蹈通

常在百戏中表演, ?°百戏 ?±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

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演出形式,百戏在汉代亦称 ?°角抵戏 ?±,其源头是表演蚩尤以其头角与轩辕相斗的《蚩尤戏》。

汉代百戏广泛的流传在宫廷、贵族和平民阶层中间,百戏在汉代最为昌盛,后期有

些衰落。

七、汉代“舞赋”

“舞赋”是汉代出现的用文字体裁描写舞蹈的文学作品。

傅毅《舞赋》张衡《西京赋》杨雄《署都赋》

八、汉舞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并吸收了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营养而形成的。汉

代舞蹈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汉舞这种多形态的美感,可以从当时描写舞

蹈的文字和画像砖石上,获得强烈的印象。

汉舞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两个方面。

思想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在于执着现实。

形式美体现在

首先,汉舞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

其次,汉舞继承了“楚舞”风格。“楚舞”是以折腰为特征、以轻盈曼妙为基调的战国

楚地民间舞蹈

再者,汉舞对姊妹艺术有所借鉴,主要是在杂技、武术和幻术方面。

统一基调: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泱泱汉风,天真狂放。

八、汉代舞蹈的艺术成就

汉代是俗舞的发展时期。“俗”既是通俗,表现在技巧上大胆吸收武术、杂志,并与

舞蹈自身的表现力相结合,发展了舞蹈的语汇与技巧,因此,“技艺并重”是汉代舞蹈的重要特点。

汉代有名的剧目《盘鼓舞》:五盘、七盘

张衡《观舞赋》

?°?-?-拊者啾其齐列,盘鼓焕以骈罗?-?-?±

盘鼓舞的表演,演员丽服划一,容光灼烁,清展歌喉,抗袖而舞。表演中队列似断

还连,罗裙翩翩若燕。舞者美目顾盼,流光四溢,纤腰似折,袖如素霓,声容无差,

进退合度。

《盘鼓舞》是汉代宫廷女乐表演的舞蹈,舞者踏盘、踏鼓而舞。当盘和鼓的数量不

同,则舞名和表演形式就有所差异。舞人腾踏于盘鼓之上、回旋于盘鼓之间,既有

高难度动作技巧,又具柔美的舞蹈韵律的动态形象。该舞蹈是在技巧、抒情两方面

结合的优秀典范。

舞文化总之,如果说代是雅乐舞文化的高峰,那么两汉时代就是一个

文化的高潮。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的舞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阶段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汉族乐

舞文化与外国及少数民族乐舞文化长期交流,大大推动了舞蹈的发展。更为重要的

是,当时舞蹈已经体现出对自身艺术规律的把握,从而出现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

现象。

总概:纵情生色(混乱年代)、女乐发展(技艺性、表演性更强)、政体舞蹈(清

商乐舞)、王权贵族所追求的

清商乐(包含一部分雅乐、俗乐,由中原旧舞和吴歌西曲组成。清商乐舞来源于古

代音乐、音调的定律,曹丕设立了 ?°清商署 ?±,主要表演俗乐舞)一、清商乐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俗乐舞的总称,清商乐有乐曲、歌曲、舞曲。它是统治阶级贵

族阶层专门享乐的女乐歌舞

( 1)《明君》是表演汉代昭君故事的歌舞明君舞。

它是以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为背景,创编的歌舞,由绿珠首演,歌舞有情有

节,表现了王昭君背井离乡的哀怨之情和思乡望归的惆怅别绪。

( 2)《拂舞》

执舞器“拂子”,拂子又名拂尘,为古时谈论家和道士手中所持之物。《拂舞》

是江南吴地的民间舞蹈,它是一个具有思想内涵的舞蹈。

《拂舞》到隋唐已不再执拂,并与汉代流传下来的《鞞舞》、《铎舞》、《巾舞》

一起并称为 ?°四舞 ?±。

3)《白纻舞》原是三股吴地的民间歌舞,因着白色纻麻的美丽舞衣而得名。“质如轻云,色如银。”以舞袖为特征,舞姿轻盈、柔婉、流畅。

《白纻舞》是南朝女乐歌舞中著名的舞蹈,也是清商乐中的著名舞蹈,它的技巧和

表情在这一时期有一大进步,丰富了舞蹈艺术的抒情性,对后世表演性舞蹈起到一

定的影响。

晋、宋间,《白纻舞》不仅是表演性舞蹈,还用作娱神祭祀,南朝梁以前《白纻

舞》多为独舞,梁时出现群舞。关于舞袖,晋、宋多用宽袖,齐至隋唐有的用长

袖,更显示出该舞 ?°袖如素霓 ?±之美。《白纻舞》在从民间到宫廷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从较朴实的民间歌舞转变为艳美缠绵、带着浓厚的贵族文化色彩的宫廷

舞蹈。

4)《鸜鹆舞》

这是一个模拟鸟的形态的舞蹈,通过模仿鸜鹆鸟的外部形态来证明自我的内在精

神,它的价值不在于单纯模仿动物的本质,而是通过“传神写照”来表达一种“如鸜鹆之孤傲,如云质高洁”的主观情感。

5)《吴歌》《西曲》

江南吴歌,荆楚西声。“吴歌”“西曲”是盛行于长江流域的南方歌舞,是南朝

清商女乐的新作,是有歌、有曲、有舞的民间乐舞形式,在南朝宋以后特别兴盛。(反映男女爱情居多,风格大多数婉丽、悱恻、闲雅、舒曼)

《吴歌》舞蹈比西曲更柔曼,但舞曲较少,代表有《前溪舞》,这个舞流传至唐仍

盛传不衰。

《西曲》中有《翳乐》舞者执翳,用其遮掩自己或炫耀自己,吸引对象。

吴歌》《西曲》共同点,都出自民间,并以爱情内容为主,传入宫廷后仍保持了质

朴热情的风貌。

纵观魏晋南北朝的清商乐舞,其特征有:

1、抒志言情如《白纻舞》

2、飘逸闲雅如《鸜鹆舞》

3、以目传情

4、以轻见长

5、以妙取胜

二、胡乐胡舞

“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胡乐胡舞即是指西北少数民族

的乐舞。

“胡乐胡舞”风格潇洒、劲健、奔放、明快、痴狂、无拘束,具有阳刚之美,这

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追求的放达不羁,超然自得的时风相一致。因此,十分易

于当时社会的接受。

胡乐胡舞的流行:

1、齐后主“高纬”喜爱胡戎乐。(羌族)

2、北周明帝年间,黄帝迎娶了突厥的女儿“阿史那氏”带来了康国和龟兹等地的音乐舞蹈家和作品,后将此定为雅乐

3、梁代时,羌胡伎乐最为盛行。

胡乐胡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龟兹乐”。龟兹是古代西域龟兹地区的音乐舞蹈。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龟兹地区乐舞繁盛,通常体态呈 S 形三道弯,“撼头弄目”脚下腾跃。龟兹乐是西域乐舞中受天竺乐影响最深的乐舞。

三、唐代舞蹈的奠基

唐代舞蹈无论是种类、编舞技巧、表现方式,在古代舞蹈史上都是令人瞩目的,因

此唐代舞蹈享有“高峰”的盛誉,而魏晋南北朝舞蹈正是唐代舞蹈走向高峰的序曲,具体表现在:

1、独立性与表现性态势

2、中西融合

《西凉乐》中的舞蹈叫“方舞”,脚下步伐动作是西域型的,但总体基调仍带着

浓厚的中原色彩。《西凉乐》是继承传统、融合异风、勇创新声的产物,在东魏、

西魏、北周之际被称为“国伎”,并为时俗所尚。

《西凉乐》完全没有拘泥于汉族或西域民族乐舞的风格二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它是

南北朝为历史献上的第一部杰出的中西结合的作品,开创了中外乐舞艺术兼收并蓄、融合出新的先河,为唐代的宫廷燕乐以及其他乐舞广泛吸收外来乐舞进行融汇变通,提供良好的借鉴

3、“软舞”之准备(文舞)

凡动作柔缓轻曼,脚下动作较少,力度较柔的舞蹈都称为“软舞”。“软舞”是唐代舞蹈的精华之一,魏晋南北朝是“软舞”的准备阶段。当时的《白纻舞》、《明君舞》、《前溪舞》、《拂舞》等都具有软舞的性质即讲究舞袖、运腰,并求轻、贵柔,特征表现为行云流水般的韵律。

4、“健舞”之先声(武舞)

凡舞蹈劲健矫捷、力度较强、雄健猛锐,注重脚下腾踏跳跃的舞蹈称“剑舞”。“健舞”是唐代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胡旋》、《柘枝》、《剑器》等。

5、燕乐的基本构架

包括“九、十部乐”、“坐、立部伎”、“健舞”、“软舞”、“大

曲”、“歌舞戏” 天竺乐

龟兹乐

高丽乐

安国乐

疏勒乐

高昌乐

康国乐

魏晋南北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在乐舞文化上,是中外各族乐舞文化大融

合的时期,它的舞蹈多姿多彩,有汉族,少数民族,国外各种舞蹈。风格上刚

健、柔软各不相同,舞蹈的审美取向“任情恣意”无遮无掩的表达思想感情。舞蹈走向独立和表演性的发展道路,为隋唐舞蹈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舞蹈变革的人文基因

1、社会变革与主情倾向

2、情感与形式契合的内驱力

3、门阀氏族的及时行乐

五、古代舞蹈理论的初级形式

1、诗歌型的舞蹈批评

2“气之动物”的理论价值

第六章唐代舞蹈

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唐代舞蹈式样之多、种类之全、分

类之细,皆为历代所不能企及。从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的《剑器舞》,到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的《胡旋舞》;从朝会大典所用的《九部乐》、《十部乐》,到宴享娱乐表演的《立部伎》、《坐部伎》,无一不在

历史上享有盛誉。

在唐代,舞蹈是各个阶层社会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娱乐手段,因此,唐代舞蹈空

前繁荣。

燕乐

《燕乐》是以歌颂统治者、祝福唐代兴盛为主要内容的。乐分四部分舞用二十人。

《景云乐》舞八人,《庆善乐》舞四人,《破阵乐》舞四人,《承天乐》舞四人。

清乐

《清乐》中的乐舞,大多原是民间的音乐舞蹈,后被宫廷采用,冠以?°清商?±之名,作为宴享娱乐的表演节目。其中,像《明君》、《铎舞》、《白纻》、《前

溪》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在 ?°十部乐 ?±中《清商》舞四人, ?°舞容闲婉,

曲有姿态 ?±。

一、唐代宫廷舞蹈分类

1、偏重于礼仪性的舞蹈

(1)《九部乐》燕乐、清乐、西凉乐、高丽乐、天竺乐、安国乐、龟兹乐、康

国乐、疏勒乐

《十部乐》同“九部乐”

凡大宴会,则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一曰燕乐伎,二曰清乐伎,三曰西凉伎,

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国伎,

十曰高昌伎。

西凉乐

《西凉乐》是一部中西结合的乐舞。广义的“西凉乐”指具体有西凉地域风格特征

的乐舞,狭义的“西凉乐”指隋唐部伎乐舞中的《西凉乐》。

天竺乐

《天竺乐》即古印度的乐舞。印度古典舞蹈来自寺院。所以《天竺乐》带有浓郁的

印度风格和宗教色彩。

高丽乐

《高丽乐》为古代朝鲜族的乐舞,此舞的特点是“极长其袖”,有“长袖”、“广袖”两种不同的形态。

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龟兹乐

都是西域舞蹈,具有奔放、潇洒的特点。

高昌乐

大量吸收了中原的舞蹈文化,而且有些弯曲按时中原舞蹈再现。

(2)《坐部伎》《立部伎》

唐代宫廷将乐舞节目的水准的高低,按演出形式划分为“坐部伎”、“立部伎”

坐部伎——室内厅堂表演,堂上立奏,人数较少的小型表演

立部伎——室外广场庭院演出,堂下立奏,上百人表演

坐、立部伎体现的是对统治阶级的歌颂,但不放弃乐舞的艺术性,坐部伎艺人水平最高,立部伎次之。

2、从典礼宴享转向祭祀的舞蹈。

《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是规模较大,影响突出的三部乐舞,在唐代被称为“三大舞”,都被修为雅乐。

《破阵乐》,太宗所造。太宗为秦王时,征战四方,民间歌唱《秦王破阵乐》之曲。及即位,使吕才重谱乐曲,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创作歌词。舞者一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银饰之。音律高亢慷慨,舞容纵横凌厉,享宴奏之,天子避位。

《破阵乐》是根据唐太宗李世民所绘制的“破阵乐图”编排而成的,它是传统武舞的继承和发展。李世民所绘制的“破阵乐图”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舞谱雏形。

《庆善乐》,太宗所造。太宗生于武功之庆善宫,既为天子,宴于庆善宫,赋诗谱曲,以成《庆善乐》。舞者六十四人,穿紫色宽袖裙襦,黑发皮履,舞蹈安徐,以象征文德和洽,天下安乐。

《庆善乐》是宣扬文德的舞蹈,由64 个儿童表演。

《破阵乐》《庆善乐》反映了既要以武功取得文政权,又要以文德治理天下。

《上元乐》,高宗所造。舞者一百八十人,穿五色云衣,象征元气,故日《上元乐》。

《上元乐》是一个富于宗教气氛的舞蹈,将皇帝当作天神来歌颂,舞人穿上有云水纹的五彩衣,“以象元气”。

3、单纯欣赏娱乐的舞蹈

这类类舞蹈包括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唐代舞蹈按舞蹈风格划分,分为健舞、软舞。它们多是独舞或双人舞、动作技巧水平较为高超。

①健舞—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

《剑器舞》舞人执剑而舞,唐代著名的舞伎:公孙大娘。

《柘枝舞》著名的西域舞蹈:舞姿美妙,表情动人,鼓声强烈,服饰艳丽。

《胡旋舞》中亚传来,以迅疾的旋转,缤纷的舞姿,柔韧的体态为特征。②

软舞——动作抒情优美,节奏舒缓

《屈柘枝》:《柘枝》在中原流传过程中逐渐与中原乐舞相融,婉约清丽。

《绿腰》:又名《录腰》,女子独舞,突出腰袖,轻、柔的舞蹈风格。与前代的《白纻舞》类似。《录腰》曾编为不同调式的琵琶曲独奏,其主旋律还是一首广为传唱的流传的歌曲,《录腰》又是舞曲,《绿腰》就是依此曲编舞而成。

《春莺转》:唐代创制的软舞,乐声如鸟鸣般有没动听。《春莺转》曾传到日本、朝鲜。

③大曲——唐代大曲是在继承汉代《相和大曲》的基础上,吸收西域乐舞形式,

进一步创新而成的,它是融音乐、舞蹈、歌唱于一炉的多段体乐舞套曲。

散序——中序——破

④歌舞戏——很大一部分是表现某种风格和比较单一的情绪舞蹈。另一部分是歌、舞、白的一种综合体,能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歌舞戏。歌舞戏属早期的戏

剧形式。

《踏谣娘》根据真实的故事而编,饮酒丈夫殴打美貌妻子。

《钵头》人兽争头的故事。

《大面》兰陵王(面部秀美,戴面具而战)

二、其他表演性舞蹈

1、《菩萨蛮》

这是一个具有佛教色彩的女子群舞,由宫廷伶官李可及编舞,是在西南民族乐舞基

础上改编创作的,作为词牌名的《菩萨蛮》一直流传至今。

2、《叹百年》

唐代一个著名的悲舞,是公元870 年李可及为悼念同昌公主二创作的大型女子群舞,舞者数百上千人

李可及,唐代艺人。唐懿宗时为宫廷伶官。擅演参军戏。通音律,能啭喉唱新声曲,音辞曲折,称为 ?°拍弹 ?±,流行民间。编有大型舞蹈节目《叹百年队舞》、

《菩萨蛮队舞》等

三、民间歌舞

1、《踏歌》

“踏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自娱性民间舞(在汉代已有记载)它不是对某一舞蹈

的专称,而是古人对以脚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的通称。“踏歌”

指的是踏地为节,联袂而舞,边舞边歌的舞蹈形式。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

钿。?± ?a?a刘禹锡《踏歌词》

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御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恋,与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

?a?a孙颖

《踏歌》到唐代极盛,有三大特点:

(1)、歌唱:通一曲调即兴填词,反复传唱。

(2)、踏地:随着歌唱的节奏,以脚踏地。

( 3)、舞袖:有激烈的“振修”和随身体运动的头部动作。

2、《泼寒胡戏》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

乐。?± ?a?a元稹

《泼寒胡戏》是一种泼水歌舞,是在腊月间举行的一种群众性歌舞娱乐活动,在大街上,人们穿着漂亮锦绣的“胡服”,骑着骏马,在一片鼓乐声中相互追逐泼水。有

许多人裸露着身体、鼓舞跳跃,十分热闹。

四、乐舞机构和舞谱

宫廷设有太乐署:掌管祭祀宴享

1、乐舞机构教坊:掌管各种娱乐欣赏的乐舞

梨园:教授和演奏最高水平的乐舞

太乐署:《汉书 ?¤礼乐志》明确记述:当时的乐府员工﹐经过裁减﹐余下 47%﹐并入太乐机构。晋﹑隋间﹐有 ?°太乐乐府 ?±之名﹔《隋书 ?¤音乐志》郑译乐议讨论?°三声并戾 ?±﹑?°三声乖应 ?±问题﹐前称乐府﹐复称太乐﹐可见这一时期乐府与太

乐仍为同一机构。唐代在太乐署之外﹐无乐府之名﹐另设教坊与梨园。此后就不再

有乐府机构的设施。至唐代﹐太乐署仍然兼管雅﹑俗乐。

下设郊社署、太乐署、鼓吹署、太医署、太卜署。太乐署有乐正八人,从九品下;

开元二年( 714),京、都皆置内教坊使。鼓吹署亦有乐正四人,从九品下。

教坊:官署名。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武则天如意元年

( 692 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玄宗开元二年( 714),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遂不再属

太常寺。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俗乐。宋、金、元各代亦

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礼部,清废。

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新唐书 ?¤礼乐志》载: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可知为玄宗时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

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

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

代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

人的代名词。

2、舞谱

从唐太宗李世民绘制的秦王“破阵乐”开始,到后来成熟的“敦煌舞谱”,舞谱的发展对舞蹈的创作、编排、记录和传授都起到推动作用。

五、唐代舞蹈的艺术成就

1、唐代舞蹈以独立的艺术表演品格登上艺术舞台。

2、唐代舞蹈分类以动作技巧和风格特征来划分,说明了舞蹈动作技巧体系的

完善。

3、唐代舞蹈编导包括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说明了编导水平的

成熟。

第七章宋代舞蹈

一、队舞

1、是宋代宫廷乐舞的主要形式

2、宋代队舞出现了唱、念、舞结合化趋势,边歌边舞,运用道具,且表现一定

的故事情节,有朗诵致语

3、演员分工杖子头—负责念口号

竹竿子—负责指挥表演队舞兼念致语

花心—负责引舞和独舞

4、宋代的队舞有

小儿队:

女子队:

5、宋代队舞就是以唐的多段体歌舞套曲——“大曲”为基础结构,配上诗歌、道

白,分段落表演的歌舞形式。

6、宋代队舞最大的特点:严格的程式。

队舞程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舞蹈进入了高度规范化阶段,标志着舞蹈形式充分

成熟与定形,也对后来的戏曲产生了影响。二、故事歌舞

宋代的故事歌舞比前代更加盛行,故事歌舞用唱词叙述故事,由歌舞者载歌载舞表

演。

《降黄龙》

《南吕薄媚舞》

《剑舞》

三、民间队舞

宋代出现了庞大的民间舞蹈表演队伍,叫“舞队”(或“社火”),舞队将音乐、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技艺节目综合在一起。以游行队伍的形式展出表演

四、乐舞机构和舞谱

1、宋代宫廷教材按专业和乐部划分:

大鼓部、琵琶色、舞旋色、杂剧色等等,各有部长、色长负责。

2、宋代城市中出现营业性的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最大能容千人。

3、出现“德寿宫舞谱”,比敦煌舞谱更加形象。

五、宋代舞蹈的艺术成就

宋代舞蹈是从汉唐舞蹈向明清戏曲舞蹈发展中的一个大转折、大过渡。唐代舞蹈所标

志的独立表演性舞蹈在此已开始发生性质的转变。综合化、情节化,是宋代舞蹈

发展趋势

。元代舞蹈

乐队的特点

《十六天魔舞》

第九章明清舞蹈

14 世纪后期,元朝政权被推翻,汉族政权 ?a?a 明朝建立。明朝时期,宫廷主要娱乐形式是戏曲,礼仪宴乐舞蹈只是形式摆设,应付典礼仪式的例行公式。明代宴享所用

乐曲皆是杂剧的音乐曲调填词。明代宫廷乐舞有《寿星队舞》《赞圣喜队舞》

《百花圣朝队舞》《百戏莲花盆队舞》《胜鼓采莲队舞》《万国来朝队舞》《抚安

四夷之舞》(包括 ?°高丽舞 ?±?°北番舞 ?±?°回回舞 ?±)。除此之外,皇帝娱乐时,有大量民间百戏歌舞杂技进入宫廷表演。

17 世纪,满族政权 ?a?a 清王朝建立。清代宫廷礼仪宴享乐舞也叫 ?°队舞 ?±。清代宫廷有《庆隆舞》,包括了?°扬烈舞?±?°喜起舞?±?°德胜舞?±等。清代宫廷还有外国乐舞:《瓦尔喀部乐舞》(女真部落)《朝鲜国俳》《蒙古乐》《回回乐》(新疆地区)《番子乐》(藏族)《廓尔喀部乐》(尼泊尔)《缅甸国乐》《安南国乐》

(越南乐舞)。这些外来乐舞汇演,实际上是隋唐宴乐的遗风。清代宫廷娱乐形式

是以戏曲为主,宫廷队舞也只是一种摆设而已。

明清时期,独立表演性舞蹈已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一、礼仪宴乐舞蹈

明清宫廷中仍有队舞,在明代队舞的仪式化减弱,到清代又有所发展,清代宫廷礼

仪宴乐舞蹈分两大类:

1、“佾舞”:用于祭祀

2、“队舞”:用于宴享

二、民间舞蹈

1、明代时,民间歌舞活动很盛行,明代春节期间举行“行春之礼”,盛大歌舞游乐活动。

歌舞盛况正如 ?°铙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妆十万人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

肉 ?±。其中有 ?°假面胡头 ?±?°观音舞 ?±?°采莲舟 ?±?°捶大鼓 ?±等多种节目。明武

宗时,各省要挑选精通歌舞的艺人进宫。明孝宗时,宫廷曾表演 ?°狮子舞 ?±给外国使臣观看。

2、清代已有明确的“秧歌”活动,清代“秧歌”不仅在广场表演,也在戏管里表演。

据清人李调元的《南越笔记》记载,当时春耕农作时,人们在捶鼓声中插秧,?°群歌竞作、弥日不绝 ?±。当时 ?°秧歌 ?±活动在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这是农作歌舞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民间舞蹈形式。当时的秧歌活动是?°秧歌小队闹春阳,毂击肩摩不暇狂 ?±?°画鼓秧歌不绝声,金钗撇下迷归路?±,可见其歌舞活动的热闹场面。清

代宫廷也有 ?°打春 ?±仪式,其时民间歌舞场面,仍然是?°观者如市 ?±。清代 ?°秧歌 ?±不仅在广场表演,也在戏馆里表演。?°

秧歌 ?±进入戏馆与戏曲相杂而演,有发展成为表演艺术的趋势。清代宫廷聘?°秧歌教习 ?±在宫中传习 ?°秧歌 ?±。宫廷娱乐除了戏曲表演以外,舞蹈活动就是 ?°行

春 ?±之礼等民间舞蹈了。

3、清代传统灯节和迎神赛会时,多种民间艺术组合一起表演,形成一种综合性

表演队伍,叫“走会”。“走会”与宋“舞队”,明“社火”十分相似

现存的清代《北京走会图》中反映出的民间舞蹈节目有:《旱船》《杠子》《花砖》

《开路》《中幡》《小车》《扛箱》《花坛》《双石》《地秧歌》《少林拳》《狮子》

《花钹》《高跷》《胯鼓》等十几个节目。其中《地秧歌》至今仍保留在民间舞蹈之

中。明清时,宫廷曾有过禁止民间歌舞杂技表演。明朝初年,禁止歌

舞,如有违者,施刑处罚。清代康熙年间,禁止民间 ?°秧歌 ?±游唱活动。可见当时

民间舞蹈活动的流行。

西南地区的彝族,历史悠久,支系较多。有着本民族的文字和音乐舞蹈文化。明清

时,彝族先民就有 ?°火把节 ?±风俗,其时,人们身着盛装,手执火把到田间驱除害虫。男人吹笛弹弦,女人随乐拍手旋转而舞,叫?°阿细跳月 ?±。云南彝族有 ?°三月三 ?±?°跳左脚 ?±的风俗,人们吹口弦,弹月琴,跳左脚,男女欢歌跳舞。

南方瑶族、土家族等,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明清时,这两个民族都流传?°长鼓舞?±。土家族的 ?°摆手舞 ?±是一种古老的舞蹈,表演时有风俗仪式,随后由锣

鼓伴奏,摆手而舞。许多动作手势,都与农业生产劳动有关系。土家族还流传一种

古老的传统舞蹈 ?°毛谷斯 ?±。

4、明清时期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有:

《秧歌》《高跷》《旱船》《太平鼓》《龙舞》《狮舞》等。

《秧歌》,一般在年节群众娱乐活动或朝山进香风俗活动以及城市戏馆、宫廷娱乐

活动中表演。秧歌源头可以溯自古代模拟性的农业劳作舞蹈。与插秧、薅秧等劳动

也有关系。宋代的民间舞蹈《村田乐》与《秧歌》有一定联系。《秧歌》载歌载舞,

从单一民间舞蹈节目逐渐发展成综合性民间歌舞形式。

《高跷》,是民间舞蹈活动中杂技性舞蹈节目。舞者双足踩在有踏脚板的木棍上,

表演各种动作技巧,同时扮演各种人物角色。这个节目多与《秧歌》同台演出。

《旱船》,表现水上行舟的舞蹈。唐宋时,宫廷就有类似的舞蹈。

《太平鼓》,在明清时娱乐活动和民间巫术活动中均有此舞表演。舞人执鼓而舞,

以旋转动作为主。据史籍记载,多是女子或儿童表演,舞起来?°响彻胡同内外城?±。《龙舞》,明清时普遍流行,南北方皆有。龙既是权力象征,又是风调雨顺的标志。

汉代 ?°百戏 ?±就有舞龙的节目。明清时《龙舞》多姿多彩,舞龙技巧很高,正

如清人的龙灯诗中所描写,?°鳞甲倏喷火,飞腾照夜飞?±?°电激一条龙,波翻百面雷?±。龙舞流传上千年,各地区舞龙风格不同。由于不同地理环境,龙的表现各不

同,如 ?°布龙 ?±?°百叶龙 ?±?°段龙 ?±?°板凳龙 ?±?°香火龙 ?±?°水

龙 ?±等等。至今龙舞一直保留在民间

《狮舞》,早在南北朝时,已有狮舞记载。唐代宫廷有舞狮表演。明清时,宫廷和

民间都有狮舞表演。舞人披狮子道具表演,另有一人在旁以球相逗,是一种活泼轻

松的舞蹈。有诗描写, ?°毛羽狻猊碧间金,绣球落处舞嶙峋 ?±。《狮舞》在民间广

泛流传以来,发展变化成多种形式,如 ?°线狮 ?±?°火狮 ?±?°雪狮 ?±等。

5、明清时期边疆少数民族舞蹈也很丰富,如傣族“孔雀舞”,苗族“芦笙舞”,

彝族“阿细跳月”等。

明清时期,边疆开发管理不断加强,边疆少数民族民间歌舞活动,不少被记载下来。

边疆少数民族舞蹈,是整个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时期,有代

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首推新疆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汉代张骞通

使西域以来,新疆地区的乐舞不断传入中原地区,对古代舞蹈发展起到过重要影

响。明清时期,新疆维吾尔族有音乐、舞蹈、器乐演奏组合一起的大型组曲?a?a木

卡姆。木卡姆的结构与唐宋大曲大致相同,这是民族乐舞文化交流影响的结果。据

维吾尔族古文字手抄本《艺人简史》记载,这一时期新疆地区活跃着不少优秀的艺

术家,他们在音乐、舞蹈、诗歌、演奏上,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在当时产生过很

大影响。

明清时期,边疆开发管理不断加强,边疆少数民族民间歌舞活动,不少被记载下来。

边疆少数民族舞蹈,是整个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时期,有代

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首推新疆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汉代张骞通使西域以来,

新疆地区的乐舞不断传入中原地区,对古代舞蹈发展起到过重要影

响。明清时期,新疆维吾尔族有音乐、舞蹈、器乐演奏组合一起的大型组曲 ?a?a 木卡姆。木卡姆的结构与唐宋大曲大致相同,这是民族乐舞文化交流影响的结果。据

维吾尔族古文字手抄本《艺人简史》记载,这一时期新疆地区活跃着不少优秀的艺

术家,他们在音乐、舞蹈、诗歌、演奏上,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在当时产生过很

大影响。

西南地区的傣族是一个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明代《百夷传》(即傣族先人)

记载,傣族先人在宴会时,有歌舞相伴,其中有仿照中原音乐而作的 ?°大百夷乐?±;有缅甸风格的乐舞 ?°缅乐 ?±;有傣族民间乐舞 ?°车里乐 ?±。当时已有 ?°孔雀

舞 ?±流传。

南方的壮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著名的广西花山崖画展示了壮族先民的生活

画面。壮族以铜鼓为权力象征,在迎神赛会时或婚丧风俗中,击鼓集众,随鼓声

而歌舞。壮族先民在婚嫁仪式中,有 ?°盛兵陈乐,马上飞枪走球,鸣饶角伎 ?±的场面。有著名的 ?°打桩舞 ?±,年节时表演,舞者手执木棍,相互碰击,在对击、转

身、换位的变化中载歌载舞。

西南地区的苗族有代表性舞蹈 ?°芦笙舞 ?±,明清时对此有不少记载。此外,苗

族还有?°跳月?±民间歌舞。跳舞时,人们并肩而舞,男吹笙,女振铃,旋跃而舞。现故宫博物院有清代苗族 ?°芦笙舞 ?±?°鼓舞 ?±的图画。

青藏高原的藏族,音乐舞蹈已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明清时,藏族就有?°跳锅庄 ?±的舞蹈活动。人们携手成圈,踏地挥臂而歌舞。清代《皇清职贡图》描写 ?°锅庄 ?±跳法,由慢、中、快三段组成,动作多是模拟鸟兽情态与游牧狩猎生活有

关。藏族贵族宴饮中有古典歌舞 ?°囊玛 ?±,类似宫廷 ?°宴乐 ?±舞蹈。其中 ?°堆谐 ?±(踢踏舞)最热烈。藏族代表性舞蹈还有 ?°弦子舞 ?±?°热巴 ?±?°面具舞 ?±等。

北方蒙古族歌舞,随元代的建立,在中原地区流传发展。著名的舞蹈有《倒喇》

别具风格,舞人头顶燃灯,口衔湘竹,旋转而舞。另外还有宗教性质的舞蹈 ?°面具

舞 ?±,巫舞性质的 ?°安代舞 ?±等。

东北地区的满族也有歌舞风俗。清代宫廷流行的 ?°莽式舞 ?±就是满族民间舞蹈。满

族祭把活动 ?a?a?°跳神 ?±,就有歌舞娱神的习惯。满族著名舞蹈是《太平鼓》,

至今仍流传。

此外,朝鲜族、黎族、高山族等兄弟民族,在这一时期,部有不少优秀民间舞蹈

流传。众多兄弟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封建社会后期,民间舞的蓬勃兴起,舞蹈发展的主流,从宫廷转入民间。

宋代民间 ?°舞队 ?±,明代 ?°社火 ?±,清代 ?°走会 ?±等民间舞蹈活动形式,

以及各兄弟民族民间舞蹈活动,构成了这一时期舞蹈发展的另一景观。从舞蹈的角度

来看,这些民间舞蹈并不具备独立的舞蹈意义,而是依附于民俗活动和风俗仪式,以

及与武术杂技等节目掺合一起表演。但是,民间舞蹈活动依靠传统习俗的力量,以热

闹非凡的场面和综合表演的娱乐形式出现,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蓬勃兴起的各地民间舞蹈,在古代舞蹈发展走近尾声之时,不仅衔接了舞蹈的历

史,而且开辟了舞蹈发展的新天地,使舞蹈的发展,在民间,一直延续至今。

明代传奇《浣沙记》中有西施舞蹈场面,据明人张岱《陶庵梦忆》中描写,?°西施

歌舞,对舞五人,长袖缓带,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 ?-?-?±。据史料记载,明代戏曲

中有 ?°龙舞 ?±?°猴戏 ?±?°飞燕之舞 ?±等插入其中,并能运用民间灯舞制造舞台效果。

还有 ?°舞观音 ?±?°百丈旗 ?±?°跳队子 ?±等舞蹈节目。现存明代戏曲刊本《目莲救母劝

善戏文》中,有 ?°跳和合 ?±?°跳钟馗 ?±?°跳虎 ?±?°舞鹤 ?±?°跳八戒 ?±?°哑子背

疯 ?±等民间舞蹈,其中不少舞蹈至今仍在民间流传。戏曲演员必须具备舞蹈功

底,史料记载,明代 ?°女戏 ?±(女演员)是 ?°未教戏前先教琴、萧管、歌舞等 ?±。

明代昆曲,将舞蹈动作严密地组织在唱腔和戏剧表演之中,所有繁复细致的身段动

作都安排在唱词里,充分利用动作诠释唱词,是 ?°歌舞合一,唱做并重 ?±。著名的《牡丹亭》中 ?°游园惊梦 ?±一段中,有优美的 ?°游园 ?±舞蹈段落,每句唱腔配

上相应

的舞蹈动作,在人物角色的表演中,组成美丽的画面。在表现男女主人公相会的场

面时,采用民间舞队和灯舞的群舞场面。《宝剑记》中,有林冲 ?°夜奔 ?±一段,人

物的身段动作与唱词配合,形成优美的舞蹈段落。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京剧开始形成,各种地方戏曲也发展起来。京剧和各地方戏都大

量吸收民间音乐舞蹈,赢得了大量观众。清代乾隆年间,随着戏曲艺术不断提高,出现了

一些著名戏曲演员,被称为 ?°十三绝 ?±。同治、光绪年间,又出现了身怀绝技的一批

艺人,被誉为 ?°十三绝 ?±。清代有一位叫福云的名演员, ?°善技击?±?°矫捷绝

伦 ?±。一位叫楞仙的戏曲艺人 ?°拔剑起舞,英姿飒爽 ?±。清代上海昆曲演员荣桂,

歌喉甜美,体态妍丽,反串女角的演技非同一般。苏州戏曲艺人郑连贵

扮演武旦 ?°态度绝伦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这些戏曲艺人对戏曲舞蹈的

发展成熟,作出了很大贡献。

三、戏曲舞蹈

封建社会后期,舞势衰落,戏曲兴盛。随着戏曲对社会娱乐的全面占领,舞蹈发展,

一方面走入民间,另一方面被戏曲吸收消化,融合在戏曲框架及表现之中。在戏曲

艺术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对舞蹈有不同方式的吸收融合。

1、戏曲舞蹈表现在戏曲“唱、念、做、打”的“做、打”中。

2、戏曲舞蹈保留了古代舞蹈的传统

(1)戏曲舞蹈中的“舞袖”是古代“长袖善舞”的传

统发展“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2)戏曲中常用的道具表演是对传统道具舞蹈的延伸发展。扇子舞、花棍舞,

源于民间。

(3)戏曲中的技巧,是对武术、杂技的吸取。

(4)戏曲舞蹈中一些模拟性的舞蹈动作是对传统拟兽舞蹈的继承发展,如:“双飞

燕”“大鹏展翅”“金鸡独立”“扑虎”“虎跳”,或对大自然的模拟发展。如:“兰花手”“云步”等。

(5)戏曲表演中广泛吸收各种道具表演,是传统道具舞蹈的延伸发展。戏曲表演

中,大量运用扇、袖、中、刀、枪、棍、棒、剑、戟、翎子、须发和服饰的表演,

这都是古代传统舞蹈的运用和发展。

综观戏曲舞蹈的形成发展以及民间歌舞走向戏曲发展的趋势,可见戏曲之兴盛对舞

蹈的吞噬。舞蹈被戏曲吸收融合,在前期表现为搬演舞蹈段落,移用歌舞大曲名目

和采用生活化的舞蹈动作。后期表现在从人物出场、亮相、举手投足以及人物思想

感情的各种动作表现方面,都体现出舞蹈的韵味。戏曲舞蹈毕竟不是独立的舞蹈,

它被局限在戏曲的范围。戏曲主体意识的强化,使得舞蹈只能是戏曲的表现工具。

围绕着人物情节等,舞蹈只是充当表现手段而已,与其它的戏曲综合成份(如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一道,共筑戏曲艺术的大厦。

3、戏曲舞蹈的特点

吸取舞蹈作为中国舞蹈的一种新形式是独具特色的,它显示出集传统舞蹈之大成的

特点,它使中国传统舞蹈之线的艺术和圆的艺术达到无语伦比的高度,其意象品质

更为鲜明突出,充分显示出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4、戏曲舞蹈毕竟不是独立的舞蹈,它被局限在戏曲的范围之中,使得舞蹈只能是戏

曲的表现工具。封建社会后期,舞蹈从独立的表演艺术衰落下来,取而代之的是

戏曲虎踞表演艺术的殿堂,至此,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的发展在 19 世纪后期,戏曲艺术的兴盛中走完了它的路程。

第十章中国近现代舞蹈

一、戏曲舞蹈的发展

这一时期戏曲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强化提高戏曲表演中的舞蹈成分,使之具有舞蹈的美感,提高其欣赏价值,并强化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力度和深度。

梅兰芳

欧阳于倩

程砚秋

杨小楼

梅兰芳( 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

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 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 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 年搭喜连成班,1911 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 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

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

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

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

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 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 年第三次来沪,连唱 45 天, 1918 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

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 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

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 年 4 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

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 1921 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 年主持承华社。

1927 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

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

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 1919 年、 1924 年和 1956 年三次访问日本, 1930 年访问美国, 1935 年和 1952 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

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

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

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 1959 年 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

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欧阳予倩( 1889~1962)中国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原名立袁,号南杰,艺名

莲笙、兰客、桃花不疑庵主。 1889 年 5 月 12 日生于湖南浏阳一官宦家庭,卒于1962 年 9 月 21 日。 1907 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春柳社,在《黑奴吁天录》等剧中扮演角色。 1911 年回国后又与陆镜若先后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演出鼓吹革

命反对封建的新剧。同时 ,加入南社。

春柳剧场解散后,他投身京剧事业,编、导、演了大量剧目,如《鸳鸯剑》、《馒

头庵》、《潘金莲》、《哀鸿泪》等,获北梅(梅兰芳)南欧之誉。 1918 年在南通组建伶工学社和更俗剧场,培养戏曲人才。 1922 年参加戏剧协社,写出独幕话

剧《泼妇》、《回家以后》。 1926 年进入电影界,编写了《玉洁冰清》、《三年以后》、《天涯歌女》 3 部影片,并在后两片中扮演角色。 1929 年 2 月赴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大型刊物《戏剧》及报纸副刊《戏剧周刊》,还创作了话剧

《屏风后》、《车夫之家》等。1930 年导演《怒吼吧,中国!》,1932 年创作了大型话剧《不要忘了》和独幕话剧《同住的三家人》。 1934 年创作了电影剧本《新

桃花扇》, 1935 年又编导了影片《清明时节》、《小玲子》、《海棠红》。

1937 年上海沦为孤岛后,他和洪深等主持了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演出了《梁红玉》、《渔夫恨》、《桃花扇》等京剧,随后又编写了电影剧本《木兰从军》。

1938 年起赴桂林对桂剧进行改革,并导演话剧《流寇队长》、《钦差大臣》等。

1941 年创作优秀历史剧《忠王李秀成》。 1944 年和田汉等举办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

会,演出话剧、戏曲、木偶戏等60 余出,为宣传动员民众、检阅抗战戏剧的发展作

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曾在新中国剧社和香港永华影业公司任编导,把京剧

《桃花扇》改编成话剧,成为中国话剧舞台的保留剧目。

1949 年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和中国

舞蹈家协会主席等职。欧阳予倩一生创作改编话剧40 余部,导演话剧50 余出,创作、

改编、修改戏曲剧本近 50 部,编、导影片 13 部。他的作品与时代脉搏相通,

且话剧中含有戏曲精华,戏曲中蕴有话剧特色,为中国的民族演剧艺术体系作出了

重要贡献。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科学的方法教授学生,为中国培养了大

批戏剧艺术人才。著有《欧阳予倩剧作选》、《自我演戏以来》、《一得余抄》、

《电影半路出家记》、《唐代舞蹈》等。

欧阳予倩早在 1919 年就主办了南通伶工学社,建立了更俗剧场。他在办学过程中,

破除旧的科班制度,建立新的办学宗旨。他提出:学社是为社会致力之艺术团体,

不是私家歌童养习所,学社是要造就改革戏剧的演员,不是科班;主张男女平等,

反对唱堂会。学社开设了戏剧专业课,文化课、音乐舞蹈课,提倡白话文,鼓励学

生阅读进步书刊。他讲授戏剧理论课,介绍外国戏剧家和他们的作品,目的是为培

养一批有新文化知识的戏剧人才,为改革戏剧艺术建立一支生力军。他在更俗剧场

的建设方面,也和旧剧场的恶习作过不懈的斗争,而且改革、建立了新的舞台管理

制度和良好的剧场秩序。

杨小楼(1878-1938)名三元,京剧武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杨月

楼之子,安徽怀宁人

在当时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 的盛誉。

程砚秋( 1904-1958),男,京剧旦角,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程派

的唱腔别具一格。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

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他的表演非常细致

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

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

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

旦”之一。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

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

艺术舞台上。程砚秋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

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

二、对欧美舞蹈的吸纳

1、裕容龄

由于她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广泛涉猎了西方舞蹈,乃至日本舞蹈,开启了中国人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三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三) 清商乐舞: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的总称。清商乐舞的主要特征为抒志言情、飘逸闲雅、以目传情、以轻见长、以妙取胜。清商乐舞在永嘉之乱后发展为吴歌、西曲。吴歌、西曲是有歌、有舞、有乐的民间歌舞形式。 宋代队舞:是以唐代的多段体歌舞套曲——大曲为基础结构,配上诗歌、道白,分段落表演的歌舞形式。在宋代属于这种形式类别的歌舞包括宫廷队舞、大曲歌舞、转踏。 宋代队舞的特征:⑴ 舞具有情节性和叙事性 ⑵ 代队舞对大曲按需择用。散序-中序-破。⑶ 代队舞具有综合性⑷宋代队具有理趣化⑸宋代队舞具有雅化倾向。文人味、学问气、书卷气。⑹舞蹈风格:娇柔、纤弱、娴静、淡雅 巫舞:是巫术祭祀活动中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巫术仪式舞蹈,主要是蜡祭、雩祭、儺祭、祀高禖等活动中的舞蹈。 六大舞可分为文舞和武舞,总称雅乐。 “六大舞”包括《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大韶》舜的乐舞《大韶》乃古代的一个著名乐舞,简称《韶》。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帝之仁德为内容的,舜时,《大韶》就曾用于庙堂祭祀。孔子对大韶推崇备至,评价它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作品。 龟兹乐:是古代西域龟兹地区的音乐舞蹈,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龟兹地区乐舞十分繁盛。 天竺乐即古印度的乐舞。印度古典舞蹈来自寺院。所以天竺乐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和宗教色彩。 白纻舞:原是三国吴地的民间歌舞,因白色纻麻舞衣而得名。白纻舞以舞袖为特征,不仅是表演性舞蹈还用于娱神祭祀。 以舞相属:是一种带游戏性质的礼节舞蹈。席间一人舞罢,邀请另一人起舞。属,邀请之意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规矩,特别讲究仪容仪态。到了唐朝以舞相属之风更盛,人们将跳舞视为抒情怡乐的快事。 坐部伎:室内厅堂表演,堂上坐奏规模宏大,人数众多,气势雄伟。 立部伎:室外广场庭院演出,堂下立奏人员较少,精巧典雅,温馨致雅。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________的山洞里,距今约___________年,过着______生活,能够制造和使用________,会使用________火,还会保存火种。 2.距今约________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使用________石器,用________耕地,种植________。 3.距今约________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________,使用________石器,会制造________陶。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和______的国家。 5.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________流域的部落首领,后来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 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________。 6.相传,黄帝建造_______,制作______,还教人们挖井,发明________,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 。 称________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__________” 第2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________。周天子把________和平民、奴隶,分给________、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________,平时镇守疆土,战时________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________ 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________、大发展时期。具体表现:经济上,________和________的推广,推动了________的发展。政治上,争霸和变革。 (1)春秋时期:________逐步瓦解,________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诸侯________局面出现,齐桓公是春秋 第一个霸主。 (2)战国时期:形成____、楚、燕、韩、赵、魏、____七雄并立的局面。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思想上,出现_________局面,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的出现,新兴__________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秦孝公初期,秦国比较落后, 秦孝公广纳人才,变法图强。 5.公元前356年,商鞅在________支持下开始变法。经济上,国家承认________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________。政治上,奖励______,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 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____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________得到发展,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吴中四杰”:明初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故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高启成就最高(1)诗作多表现当时战乱生活。《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白骨横马前”、“前行尽空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2)诗中表现出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精神境界。《青丘子歌》将自己塑造成降谪人世的“仙卿”,“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放达孤傲,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3)登览怀古之作较有特点。《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其代表作。“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才气横溢、笔力豪健而不锋芒毕露,词句俊逸清秀而不事藻饰,具有俊秀自然之美。宋濂,字景濂,号潜溪:1“以道为文”的主张,2、“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2简朴清雅。 台阁体:词气安闲,雍容典。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台阁体”。台阁体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诗文内容贫乏,多为应制之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台阁体流行的原因:1)处境优裕,多怀有受朝廷礼遇而产生感恩心理2)国力强盛3)限制思想自由。茶陵派: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主张从文学本身立场出发去探讨诗歌艺术审美特征。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前七子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体体。反对台阁习气与理学风气,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李梦阳提出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以为“真诗乃在民间”,反映了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一种特征,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强调模拟,食古不化。重视时政题材,表现民间生活。后七子:明代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其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王世贞影响最大。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重视“篇法”、“句法”,对当时的唐宋派文人“惮于修辞,理胜相掩”的现象提出了批评。3后七子创作难脱蹈袭的窠臼。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文坛出现了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卓然自成一家)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提倡唐宋文风。推崇韩愈、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王慎中、唐顺之对曾巩推崇备至。茅坤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主张文以明道,道是指儒家道德原则。他们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如唐顺之的《叙广右战功》。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归有光的散文善于捕捉日常生活,富有感情色彩,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记叙平常事件,或书写亲人之情,具有描写质朴自然、书写真切感人的特点。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童心说”(叛逆色彩,反抗精神)天下之至文皆出于童心。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创作都因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创作要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割断与道学的联系。3对公安派的性灵说有直接的影响。文艺观:反对贵古轻今;强调文学要真实,反对虚假;文学作品是作家激情之作,反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公安派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提出“性灵说”。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摆脱儒家道理的束缚,保持人性的活泼、纯真。这一说法受到了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的流露于表现。所谓“任情而发,尚能通宇人之喜怒哀乐嗜好和情欲。”为“可喜”的“真声”。意味着独特的个性表现,表现出人的独特创造。创作特色(如袁宏道《戏题斋壁》“举眼尽无欢垂头私自鄙”《感怀诗》“上书金商门,傍人笑我迂”即为代表。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含有生活的哲理和情趣;风格明朗流丽,活泼清新;语言庄谐杂作,饶有风趣。缺陷:矫枉过正,写作率意而为,难免流于浅俗,如“禄食渐渐多,牙齿渐渐稀…”。除诗歌之外,公安派的散文创作成就也较高,是晚明小品的代表。影响深远。竟陵派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钟、谭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看重向古人学习,达到一种所谓“灵”而“厚”的创作境界。提出“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创作要求。如钟惺《宿乌龙潭》诗。3竟陵派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和公安派的浅俗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晚明小品文体制序、记、跋、传、

中国古代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史练习题(一) 班级姓名学号 ——原始农耕、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2.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犹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 中,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左边地图中 的 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起源地之一的最有力证据是 A.距今1万年前后人们已学会栽培谷物 B.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 C.新石器时代已形成农耕聚落 D.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 4.当人类做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时,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这个“新发现”距今约 A.1000年 B.1万年 C.10万年 D.300万年 5.史学家苏秉琦指出,中国农业起源也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下列最能体现该特点的是 A.北京人遗址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稻谷遗存 C.陕西半坡、湖南玉蟾岩、浙江河姆渡等遗址发现粟和水稻遗存 D.除黍、粟、水稻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 6.“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都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帝王世纪》的这段记载是 A.神话传说,基本上没有史料价值 B.原始史料,证实了原始音乐起源C.神话传统,但能够印证农业革命 D.一手史料,印证了人类进化历程 7.炎黄传说是 A.早期先民创世的历史 B. 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C.早期先民创世的英雄事迹 D.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集体记忆 8.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简明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填空 .人类最早地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最有代表性地手工业是青铜手工业. .氏族公社地全盛时代是母系氏族繁荣时期,这一时期陶器地出现是一场经济革命.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最有代表性地手工业是青铜手工业 . .启废除了原有地“禅让制”,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 .公元前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 .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以后,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可通过南、北两路通向中亚,这条道路就是举世闻名地丝绸之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汉武帝时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古代中国人民地视野,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公元年地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军,三分天下地形势大致形成. .西周政治制度地基本形式是分封制,也叫分土封侯制. .我国最早地诗歌总集是《诗经》. .战国时期,关东各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秦积极争取各国,称为连横. .南宋“开禧北伐”失败后,与金订立嘉定和议.此后,宋、金之间再没有发生大地战争. .元朝杰出地科学家郭守敬,在年修成新地历法《授时历》,这是中国古代最优良地一部历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年,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巨大地中国船队下西洋,他地首次远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为了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康熙帝在皇宫设立南书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这样,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地权力大大缩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率西汉军队几次出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 .公元年地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军,三分天下地形势大致形成. .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统称为南朝. .在选官制度方面,隋文帝废除了魏晋以来地九品中正制,根据考试成绩录用官吏;到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地转折点,后来,全国一些节度使实行武装割据,史称藩镇割据.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地《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地通史巨著. .南宋“开禧北伐”失败后,与金订立嘉定和议.此后,宋、金之间再没有发生大地战争. .元朝中央设宣政院,以西藏喇嘛教首领为副使,专管西藏事务. . 明末清初有三大思想家,就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公元年,唐德宗根据宰相杨炎地建议,以地税、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创立颁行两税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地转折点,后来全国一些节度使实行武装割据,史称藩镇割据 . .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地第一个边界条约是《尼布楚条约》,它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二、选择题(单项和多项选择混合) .传说中地尧、舜、禹是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旧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初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国古代舞蹈史话

中国古代舞蹈史话 中国古代舞蹈史话是在198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由王克芬编著。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舞蹈史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舞蹈史话 中国舞蹈知识丛书,王克芬编著。198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9章,按照历史顺序,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从原始社会的舞蹈到清代各个时期的民间舞蹈、歌舞小戏、宫廷舞蹈、宗教舞蹈、戏曲舞蹈等的起源、发展、变化、特点,以及历代乐舞机构、乐舞伎人、中外舞蹈交流等。 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概括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

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中国古代舞蹈风格特性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

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 1、以下表明夏朝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史实有:①私有制的产生②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的分化③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④监狱、军队、管理的产生和设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2、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历史的进步,主要依据是 A、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更有利于社会大多数成员实现自身的价值 B、奴隶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更加平等、和谐 C、原始社会末期大规模屠杀战俘的现象基本消失,奴隶主阶级富有人性 D、运用国家权力保护私有财产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史学界把“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的斗争称之为“汤武革命”,予以充分肯定。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其领导的斗争代表了广大奴隶和平民的利益 B、汤、武本身就是奴隶或平民 C、斗争解放了奴隶和平民 D、斗争推翻了暴政、解放了生产力 4、东周和西周时期的最大不同点是: A、都城位置 B、疆域版图 C、周王地位 D、生态环境 5、关于春秋列国之间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的是为了“尊王攘夷” B、主要在大国之间进行,小国没有卷入 C、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 D、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没有丝毫的积极意义 6、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学术文化却异常活跃,科技成就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原因主要在于: A、各诸侯国统治者重视学术文化的发展 B、广大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 C、与境外各国的文化交流的频繁 D、社会大变革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 7、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与此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灭六国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的必要前提: 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促进了秦朝国力的发展,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C、长城和灵渠的修建表明中央集权制有利于集中国力进行大型工程建设 D、六国的灭亡表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已经形成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考试必备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选择、填空: 1、开皇九年正月,隋攻入建康,灭掉了陈朝。 2、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融 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3、隋王朝的统治基础是以关陇士族集团为核心的南北士族地主阶级。 4、三省六部制度,自隋定型。三省之名在魏晋时早已存在,而三省并立,各有分工,三省长官共同向皇帝负责则 始于隋。 5、隋朝在府兵制度上的改革,使府兵制进一步与均田制结合起来,从而巩固了府兵制。 6、开皇三年,隋文帝命苏威、牛弘等进行修订,制成《开皇律》。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的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所以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唐律》就是直接沿袭《开皇律》而来的。 7、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是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 始。 8、杨坚集团在夺取政权后,首先是确保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隋代的均田令,扩大了品官授田数量,实质上 就是利用法令强行扩大贵族官僚的地产。 9、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称帝后立即颁布均田令。隋初曾实行均田,但主要是解决官僚的永业田,此即所谓“方 蒙爵土”;而民田问题尚未全面推开,故出现“民田不赡”的现象。 10、“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 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11、大业元年,营建东都,于宫城东建含嘉仓,据考古发掘,含嘉仓已探出粮窖259个,大窖可储粮一万数千石, 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唐朝建国20年,隋朝的库藏尚未用尽,隋代仓储之丰实是前所未有的,它为后代封建史家所艳称。 12、隋代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提炼或控制胎料和釉料中铁的成分的方法,因此烧造出色调比较稳定的 白瓷。 13、造桥技术:河北省宁晋县著名的安济桥(又名赵州桥),隋代杰出工匠李春设计的。 14、隋炀帝时,日本开始采用汉人的衣冠制度。 15、隋炀帝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役赋繁重和刑法苛暴两方面。他即位后,隋朝的国力、武功达到极盛,他修建东都, 开凿运河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 16、隋炀帝穷兵黩武,频繁发动对外战争。隋炀帝即位后,凭借着国家的富强,威胁高丽王高元来朝,高元不理, 炀帝即以此为借口,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17、隋炀帝为了张扬国威而连年出巡,他曾三下江都,六巡北塞。 18、大业七年十月,山东(首先爆发)邹平王薄起义于长白山,王薄起义具有明显的反徭役、反兵役的性质。 19、隋末农民起义的各地义军逐渐汇合,在617年前后形成三支主要力量: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二为窦 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三为杜伏威,辅公袥领导的江淮义军。 20、正当农民起义勃兴之时,一些地主官僚也乘时起兵。首先是礼部尚书杨玄感于大业九年起兵黎阳,进围东都。 21、隋朝自开皇元年(581年)建立,到大业十四年(618年)灭亡,前后历时37年。 22、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两级制。 23、唐高祖时,命裴寂等人以隋《开皇律》为基础,与武德七年(624年)损益而成《武德律》。太宗时对《武德 律》加以修订,修成《贞观律》,至此,《唐律》基本形成。高宗时,以《武德律》《贞观律》为蓝本,修成《永徽律》,后又对《永徽律》作出具体解释,撰成《疏议》30卷,后《疏议》附于律文之后正式颁行,形成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中国舞蹈史复习(2)

填空:1、原始社会黄帝的乐舞名称是《云门》 2、春秋时期楚舞的审美特征概括为 3、汉代宫廷掌管民间乐舞的机构名称是乐府 4、汉代舞蹈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 5、商代社会宗教祭祀舞蹈盛行,表现商代旱祭的舞蹈有《舞》 6、我国古代主要以踏地、歌唱、舞袖为特点的舞蹈是 7、汉代傅毅写的我国第一篇舞蹈美学的文论是《舞赋》 8、周代教化贵族子弟的舞蹈教材是有()与六小舞。六大舞(《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武》《大 9、歌舞戏的出现的时间是唐代 10、宋代民间节日的游行表演队伍叫舞队 1、“制礼作乐”出现的时代是西周 2、“礼崩乐坏”出现的时代是春秋战国 3、《清商乐》出现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 4、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继西周之后的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是汉代、唐代 5、“泼寒胡戏”进入中原的时间是唐代 6、根据舞蹈风格,《剑器舞》是唐代著名健舞 7、原为中亚民间舞,舞蹈动作以腾跳和踢踏舞步为主,这种舞蹈是《胡腾舞》 8、根据舞蹈风格分类,《绿腰》是唐代著名软舞 9、《白纻舞》出现的时代是三国吴地(晋) 10、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是裕容龄。 2、原始社会阴康氏的乐舞是健身舞 3、以舞相属出现的时期是汉代

4、乐府是我国什么时代出现的乐舞机构。汉代 5、汉代一种酒宴间表演的礼节性舞蹈的名称是 6、主张“天乐”思想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是 7、“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同属于《清商系》 8、北周起传入中原,舞蹈以急速的旋转为主要特征的舞蹈是《胡璇舞》 9、“泼寒胡戏”中所跳的舞蹈名称是《浑脱》 10、七部乐是__________初制定的宫廷燕乐体系。隋开皇初 名词解释:1、制礼作乐:以不同规格的示舞作为划分不同等级的标志之一,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 2、文舞:文舞是歌颂历代封建帝王文德的固定程式,只是按时代、人物不同,填入大同小异的歌词内容, 3、“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可能由于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节目,所以称为“百戏”。“百戏”有时也叫“角抵”、“大角抵”、“角抵奇戏” 4、以舞相属: 1《铜雀伎》 2 《谢公屐》 3健舞 3、“踏歌” 简答:《清商乐》的内容。 唐代宫廷《十部乐》的内容。 原始乐舞的性质。 简述健舞和软舞的风格和代表作。 论述:试述“礼崩乐坏”出现的历史原因及其的体现 试述汉代舞蹈发展的成就。

大学中国古代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中国古代史试题 考生注意: 一、本试卷共五道题:单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二、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必须遵守考试纪律,否则按相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三、试卷答完后,须将问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四、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姓名:﹎﹎﹎﹎﹎﹎﹎ 学号:﹎﹎﹎﹎﹎﹎﹎ 班级:﹎﹎﹎﹎﹎﹎﹎ 考号:﹎﹎﹎﹎﹎﹎﹎ 祝你考试愉快!

中国古代史试题 (命题范围:隋~清)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一卷客观题部分 一、单选。(1′×15=15′) 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581 B、587 C、589 D、618 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留守的是() A、李纲 B、岳飞 C、韩世忠 D、宗泽 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是() A、李辅国 B、高力士 C、程元振 D、鱼朝恩 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 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土木之变 B、夺门之变 C、庚戌之变 D、大礼仪之争 6、清雍正帝推行全国的经济政策是() A、两税法 B、诸色户计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7、金扶持谁建立了伪齐政权() A、刘豫 B、张邦昌 C、石敬瑭 D、蔡京 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是() 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 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 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 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系() A、西夏庆历和议 B、辽澶渊之盟 C、金绍兴和议 D、金隆兴和议 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期() A、永乐 B、宣德 C、正统 D成化 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12、“柜房”与“飞钱”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3、158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 A、沙勿略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马戛尔尼 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A、牛录 B、固山 C、甲喇 D、谋克 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的 ( ) A、永乐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盛唐气象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耕作工具)和筒车(灌溉工具),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2、手工业: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四川地区)冠于全国; ②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南方的代表: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秘色瓷是青瓷中的精品;北方的代表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陶器)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最为著名;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3、商业繁荣: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城内市坊分开(东市西市为商业区,坊为居民区),既是当时中国政冶、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与吐蕃(bō): (1)吐蕃概况: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①友好交往: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见证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史料:"和同为一家"、"唐蕃会盟碑")。 ②意义(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社会风气:兼容并蓄(xù),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2、书法与绘画:

高中-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复习资料

古代第一单元先秦——秦汉 一、夏、商、西周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对象:王族(为主)、姻亲、功臣、先代贵族 评价: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使统治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秩序。 后期诸侯国壮大,逐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 2、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解决贵族继承问题。 内容(也是特点):最大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本质特点是以血缘关系维护统治 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评价:宗法制保证了西周贵族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该制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但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度和“尊宗敬祖”观念,长期影响着 中国社会。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耕作技术的特点:刀耕火种。 农业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以石器、木器为主。 农作物: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丝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商业:商朝,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商人善经商,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三)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1.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2.商朝已有关于日食的纪录(世界最早)。 二、春秋战国 (一)经济 1、农业 (1)铁工具、牛耕推广:铁器的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 牛耕的运用——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水利:秦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秦国修郑国渠灌溉了关中农田。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四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四) 一、填空题: 1.“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载于《三海经》中。 2《云门》相传是黄帝时的乐舞,周代用于祭祀天神。 3. 《大武》,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乐舞,用于祭祀先祖。 4.汉代“百戏”中出现了扮演特定人物或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如角觝戏,是表演者扮成各种鸟兽神仙。《东海黄公》表现人降伏老虎的故事。 5.汉代出现了歌舞并重的歌舞曲叫《相和大曲》。 6.汉代有一种礼仪性和自娱性相结合的舞蹈叫小猪漫步。 7. 曹魏时代时代,长安、洛阳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歌舞艺人,住在特筑的铜雀台上,随时为他表演,这些歌舞艺人被称为“铜雀伎”。 8.唐代的乐舞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集中和培养了大批乐舞艺人。 9. 农乐舞”即今朝鲜乐舞,《软舞》即今甘肃武威一带的乐舞。 10.唐代有一个最为铺张豪华的悲舞,“声词哀怨,听之莫不泪下”,它是《剑器舞》。 11.宋代常用吸收和发扬的手法对唐代最有成就的“大曲”进行按需要择用。 12.用《义勇军进行曲》音乐首创、首演舞者是周璇。 14.《尚书.益稷》中“鸟兽跄跄”“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狩猎生活的反映,也是图腾崇拜的遗迹。 15.歌颂神农发明农具,教民农耕功绩的乐舞叫《扶犁》。 16.中华舞蹈文化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距今有5000年。 17.巫舞是古人驱鬼逐疫的舞蹈,广泛流行于宫廷和民间。 18.相传夏桀欣赏乐舞,以钜为美,以众为观。 19. 西周创立的《六舞》、《小舞》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六代舞》。 20.汉代舞蹈由于受到百戏的影响,有很强的技艺性,如《百戏》、《盘鼓舞》等。 21. 《南诏奉圣乐》的主要舞段是用舞队摆成南、诏、奉、圣四个字。 22. 宋代宫廷《队舞》,是唐代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分健舞”和“软舞”。 23. 元代著名教坊大曲《白翎雀》,其音乐多模仿白翎雀的鸣叫声。另有一双人歌舞名《昂鸾缩鹤舞》,亦有同名琵琶曲,从侧面反映了蒙古族的狩猎生活。 24. 20世纪40年代,“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主创人是戴爱莲。 25. 大万是“万人”之长(首领),是从事乐舞的人。 26.旋娟、提嫫两人均为战国著名舞人,容颜美丽,舞姿飘逸,体态轻盈如轻尘鸟羽,长于表演《萦尘》《集羽》、《旋怀》。 27.从晋到唐代的五六百年间,《白纻舞》是历代筵宴乐舞中的保留节目,“如推若引留且行”生动了描绘了其舞步特征。 28.《胡旋舞》是《健舞”、“软舞”》的俗称。 29. 瓦舍是宋元时期大城市中商业集中点和娱乐场所。 30. 《队舞》是宋代宫廷宴乐舞蹈,分《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队。 31.扁担舞,是壮族著名的一种舞蹈,亦称《舂米舞》。 32.《到春来》,又称《满庭芳》,用于配合剧中的舞蹈情节。 二、名词解释: 1、《葛天氏之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古时,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也常常是劳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_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