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课后习题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课后习题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课后习题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课后习题答案

一、大学生应如何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

(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2.更新学习理念。(自主、全面、创新、合作、终身学习理念)

3.确立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二、如何理解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1.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的能力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2.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3.良好的法律素质对于保证人们合法得实施行为,一发维护各种正当的权益,履行法定义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三、为什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四、如何认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

1、重要意义: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2、基本方法:学好科学理论;掌握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

一、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1.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只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以及做什么人等重要的人生课题。

2.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需要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

二、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2.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3.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相互制约;

4.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人是社会的人,实现理想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中进行,正确的个人理想从根本上说是由正确的社会理想规定的。同时,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

5.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社会理想不是凭空产生或有外在力量强加的,而是建立在众人个人理想的基础之上。社会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中。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使命中大学生肩负的责任。

1.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量,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2.立志做大事。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3.立志须躬行。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伟大出自平凡,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

一、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时代精神体现为突破城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4.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5.做忠诚的爱国者和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具体见下题)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既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也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

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经济全球化消除了众多障碍和阻隔,为报效祖国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密切的关系;科学知识无国界,但科学知识的运用却不可能离开具体的国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3.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坚持和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继续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把维护祖国统一放在突出位置,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做忠诚的爱国者:

1.推进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进两岸合作交流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2.促进民族团结;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四、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如何真正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以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

2.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3.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前提积极投身实践-关键。

一、大学生应该确立怎样的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前进。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坎坷。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

二、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关系:1.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它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

2.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反之则没有正确的人生观。

端正:1.人生须认真。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要严肃思考人生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2.人生当务实。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3.人生应乐观。要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形成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4.人生要进取。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在贡献中提升生命的价值,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三、怎样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3.二者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制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5.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和满足程度,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社会价值。

一、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功能: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发挥作用。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形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和能力。此外,道德还具有其它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等。

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哪里?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三、谈谈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意味着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得到增强。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

发人们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到的、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引领,协调好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引导人们理性合理表达改革诉求,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

3.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同时,健全的法律体系的建设和落实,需要立法、执法、司法各个环节的工作者有较高的道德素质。

4.有利于全面从严治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加强道德建设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锤炼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质。

四、结合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谈谈大学生如何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自律他律的统一,坚持知荣与明耻的统一,时时处处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参加志愿活动和学雷锋活动。大学生应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多关注特殊群体、偏远地区,广泛参与帮扶行动,志愿服务,为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作出贡献,努力传播文明、引领风尚、营造和谐的时代先锋。3.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大学生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原则,自觉。

4.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大学生要积极参与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大力倡导节约行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节俭的理念渗透到日常行为和人际交往中。

5.自觉学习道德模范。激励自己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时时处处以他们为榜样,多做举手之劳的好事,多办惠及他人的实事,在不同的场合做到遵德守礼、遵规守法,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一、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应当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

2.应当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在形成正确道德良知的基础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履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3.应当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他人。二、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职业活动不仅是人们陌生的方式和手段,也是人们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

2.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择业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也要充分考虑现实的可能性和社会的需要。

3.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尽早确定就业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通未来择业紧密联系,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以适应将来的职业要求。

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创业意识强烈并且思想准备红粉,就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学生积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为今后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三、如何认识恋爱与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要求?

1.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2.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四、谈谈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1.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其次,应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教育、约束、激励;最后,应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不足。

2.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人道德修养的实践经验。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努力提高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一、如何认识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调整社会关系的;

2.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二是由国家保证实施;

3.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法律规定人们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违反法律的后果。

二、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最重要的作用表现为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秩序以及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1.指引作用,法律引导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约束非法的行为,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实现的;2.预测作用,法律通过对某种行为作出的肯定胡否定的判断,使人们能够遇见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从而自觉地实施合法的行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行为;

3.评价作用,法律具有评价行为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的评价作用能够向社会昭示法律崇尚什么,贬斥什么,鼓励什么,禁止什么,从而影响法律主体的行为。

4.教育作用,一是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二是通过制裁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三是通过表彰法制建设先进人物;

5.强制作用,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的,法律的强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共公民等法律主体必须实施某种行为或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及公民等法律主体实施违法行为后应当受到的惩罚。

三、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2.人民主权原则,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指人作为人享有和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都是最重要的人权;4.法治原则,法治就是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规范行为,是对人治的否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国家的基本格局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5.民主集中制原则,是集中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法律部门?

实体法律部门:

1.宪法相关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

2.民法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法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交流,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3.行政法,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开公正,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4.经济法,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的干预和宏观的调控的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旨在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5.社会法,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与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责任,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助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6.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是公民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我国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

程序法律部门:

1.诉讼法,规范国家司法机关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2.非诉讼程序法,规范仲裁机构或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1.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一、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一个人的法治观念,是从事法治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思想基础。法治观念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指导人们社会实践。2.法制观念的内容:

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a.坚持党的领导,因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保证。

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

的根本制度保证。

c.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②坚持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一个统一整体,不可分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b.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c.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本质要求;

d.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a.正确认识德治和法治的地位;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b.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民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c.正确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法律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④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法治国

a.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加强宪法实施,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加强宪法实施,才能巩固和发展国家根本制度,保证国家权力依法规范进行,并使公民基本权利切实得到实施;加强宪法实施,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领导核心,具有重要意义。

b.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二要加强宪法实施;三要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c.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我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有本质区别,在于制度基础不同,领导力量不同,权力主体不同,权力行使方式不同。西方宪政实行三权分立,通过分权制衡来维护资本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二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具体见上题)

三、如何正确理解法治思维?

1.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a.法治思维是指以法律价值和和法律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其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观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治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行为;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b.法治思维的特征:一是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理国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二是在方式上,法律思维以一般性与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三是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思维,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以民主之名搞乱社会;四是在标准上,法律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强调“必须使民主法制化、

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a.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法律至上尤其指宪法至上,因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一切法律的依据,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养成法律至上的思维,对于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意义重大。

b.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强制和约束,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养成权力制约思维,对于自觉运用权力,勇于监督权力意义重大。

c.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一般来讲,公平正义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养成公平正义思维,有利于增强实现公平正义的责任感,为促进全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奋斗。

d.人权保障:人权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养成人权保障思维,不仅有利于尊重别人的人权,也有利于依法保护自己的人权。

e.正当程序: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3.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

学习法律途径;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

四、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维护法律权威。(主要列举知识点,自己联系实际)

1.法律权威的含义: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作用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2.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

a.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b.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应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c.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d.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应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3.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a.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b.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c.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d.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4.尊重法律的基本要求:

a.信仰法律;b.遵守法律;c.服从法律;d.维护法律;

5.争当法律权威的维护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对违法犯罪行为,要敢于揭露、敢于抵制;坚决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消除袖手旁观畏缩不前的恐惧心理,抵制遇事回避,私下了之的惧法现象。(再联系实际)

一、如何理解法律权利和人权的关系?

1.人权是指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2.法律权利是指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资格。

3.法律权利和人权的关系密切。人权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法律权利是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法律权利只有符合人权保障的精神和要求,才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人权只有上升为法律权利,才能得到有效的确认和保障。

二、如何认识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同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必须也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依据。

2.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同样,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3.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4.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平等的。

三、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有何特点?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的行使法律权利。

四、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

选举权;被选举权;政治表达的自由;民主管理权;监督权等。

五、当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依法维权?(书上没有具体答案,自己网上找)

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恢复被侵害的权利,赔偿造成的损失,惩罚侵权者,讨回公道。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来要求,使之得到强化。 ②社会主义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律化,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美德来倡导,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2.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补充,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 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 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 2 两者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法律是具体的、规范的表现形式,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是成文的。道德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中,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一般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3 两者的实现方式和约束力不同。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各环节中体现,道德不依靠强制力,依靠内心信念,习俗、教育力量来维持。 4 两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的作用范围比法律广泛的多。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一切领域。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分属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都是调整社会关系与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彼此渗透,相互补充。

论道德与法律关系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摘要】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法律与道德虽然属于不同范畴,调整着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不能把二者划分开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道德与法律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通过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不难发现,从法律的产生,再到实现法治就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相互演进的过程。而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儒家的伦理道德对各个阶段各个时期中国的法制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倡导意义。 【关键词】:法律,道德,关系分析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道德和法律的概念: (一)道德的概念: 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借以评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关于善与恶,好与坏,优与劣,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见,诚实与虚伪,野蛮与文明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综合体系。可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婚姻家庭道德。① (二)法律的概念:

法是有国家制定的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 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 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确认, 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② 二: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法律和道德随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规范体系和调控机制,有各自的性质和界定,无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别 (一)产生的条件不同; 纵观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历程,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 氏族公社的大背景下首先产生的是道德规范和神秘的宗教禁忌,随 着历史发展,封建社会下国家机器的产生勾画了法律的雏形,终于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度的产生、确立 而出现。然而道德的产生则是与人类的产生则是与人类的产生同步,由最古老的社会规范逐渐发展完善, 经过历史沉淀来维系整个社会最基本的规范,没有道德的约束,整个社会便没有了存在的依托。法 律的产生以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冲突普遍化为条件,道德的产生则是 以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为条件。 (二) 本质不同; 法律的本质是“他律”道德的本质是“自律”。法律主要表现 在他的外在强制力上,而这一手段的作用形式就是国家机器。而这 些强制手段往往具有一定的暴力色彩,如剥夺财产甚至生命。可以

法律课后题及答案

1.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中央委员会 2.如果全国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或由以下哪一比例以上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提议,可临时召集全国人大代表会议。(D) A.1/2 B.1/3 C.1/4 D.1/5 3. 全国人大代表每届任期为(c)。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4.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下列那些机构的职务(ACD )。 A.国家行政机关 B.人民团体 C.审判机关 D.检察机关 5.下列国家机关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有(AB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C.中央军委主席 D.国务委员 6.何某欲买房,张某欲卖房,两人协商过程中,张某坚持房价为25万元,何某坚持18万元,双方未能达成一致。一日,何某见张某患病无力,迫使张某在准备好的合同上签字。何某的行为违背了哪项民法原则( A ) A.自愿原则 B.平等原则 C.诚信原则 D.公平原则 7.何某有一栋可以眺望江景的别墅,当他得知有一栋大楼将要建设,从别墅不能再眺望江景时,就将别墅卖给想得到一套可以眺望江景的房屋的张某。何某的行为违背了哪项民法原则( C ) A.自愿原则 B.平等原则 C.诚信原则 D.公平原则 8.最集中反映民法本质特征的基本 原则是( D ) A.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B.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原则 C.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原则 D.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9.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开始于出生,终止于死亡,它是公民下列哪项的资格( B ) A.取得民事权利 B.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C.从事民事活动 D.享有民事权益 10.下列行为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有(ACD ) A.合同行为 B.甲约乙赴宴行为 C.遗嘱行为 D.拾得遗失物归还失主行为 11.甲去其表兄乙处借钱500元,言明5日归还,乙说,这钱你就不用还了,甲说一定要还。后甲、乙因其他事发生纠纷,乙要求甲归还该500元,甲以乙已经表示赠与(不用还)为由拒绝,该500元?( B )A. 甲有理由拒绝偿还 B.甲没有理由拒绝偿还 C.甲可以不偿还,但偿还以后也不能反悔 D.甲偿还以后可以反悔 12.亚昌委托亚辉将一卡车香烟运至广州,路途因亚辉急性阑尾炎而将此事委托给亚明,亚明开车到广州后,由于南方气候潮湿,有两箱香烟发霉变质,损失5000余元。此损失应由( A ) A.亚昌承担 B.亚辉承担 C.亚明承担 D.亚辉和亚明连带承担 13.刘某领回两张定期有奖储蓄券,并替同事张某代领两张,后张某向刘某索取,刘某随意抽出两张交给张某。后这张奖券中奖,刘某懊恼不及遂向张某索要奖金及奖品。该案应如何处理?( C ) A.刘将奖券交给张属重大误解,此行为应撤销 B.奖金和奖品应归刘某所有 C.奖金和奖品应归张某所有 D.张某取得奖金和奖品属不当得利,应返给刘某 14.甲购买乙良种羊五只,买回不久有三只羊产下四只小羊羔。经查,产下四只小羊羔的母羊在乙处已经怀孕,但甲乙二人都不知情,依法四只小羊羔归(B ) A.甲、乙共同共有 B.甲所有 C.乙所有 D.甲、乙二人每人二只

《法律逻辑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A)

《法律逻辑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A) 一、填空题(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每小题 2分,共20分) 1、思维的形式结构由 和 构成。 2、表示对象不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概念,称为 。 3、由“q p ?→”为假,可知p 为 ,q 为 。 4、对一真值形式的判定,就是确定它属于 、 还是 。 5、直言命题的 和 通称为词项。 6、一个直言命题的谓项周延,其质是 。 7、如果把“新闻系毕业的学生不都当记者”整理成I 命题,则其谓项是 。 8、如果SOP 为假,则S 与P 的外延间具有 关系和 关系。 9、“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的周期性经常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一致。随着太阳上黑子数目的 增加,磁暴的强烈程度也增高。当太阳黑子数目减少时,磁暴的强烈程度也随之降 低。所以,太阳黑子的出现可能是磁暴的原因。”这是运用了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 法中的 。 10、证明是根据已知为 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 的思维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 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不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q p ∧”与“s r ∨”这两个命题形式含有 ( ) A 、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 、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 、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 、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在下列语句中,在集合意义下使用语词“人”的是 ( ) A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 B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 、人贵有自知之明 D 、人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3、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正确的是 ( ) A 、战争分为常规战争和世界大战 B 、一年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C 、这个班的学生,除了七名女学生外,其余都是男生 D 、概念分为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正概念 4、正确表示 “中国”、“亚洲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概念外延间关系的图形是 ( ) A 、 B 、 C 、 D 5、当p 真、q ?也真时,下列为真的公式是 ( ) A 、q p ∧ B 、q p ∨ C 、q p → D 、q p ? 6、和“并非:这个商店的商品价廉物美”相等值的命题是 ( ) A 、这个商店的商品价不廉,物也不美 B 、这个商店的商品价廉但物不美 C 、这个商店的商品价不廉,或物不美 D 、这个商店的商品物美但价不廉

法律英语课后问题整理

第一单元:LEGAL SYSYTEM 主课文: 1.The common law tradition originated in England. The decisions of the royal courts became the law common to the whole kingdom, the common law. 2.Both law and equity are part of what is called the common law. 3.Louisiana: civil law, the others: common law 4.The expression “civil law”, in Latin jus civilis, literally means the law of the citizens of Rome. Now the civilian jurists refer to what we call private law simply as “the civil law”( persons, property and obligations) 5.In common law countries ,cases are usu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primary source of law. In civil law countries, cases are not a source of law. 6.Civil law jurists will consider the civil code as an all encompassing document. On the contrary in common law jurisdictions legislation tends to be considered as an exception to the case law. 7.American legal education is very original and in many respects unique. The case method or Socratic method is peculiar to this country. 8.No, only through the postgraduate degree. 9.The case method is important in America, in other countries, the teaching style is magisterial—the professor express the law to his or

道德与法律冲突案例4篇

道德与法律冲突案例4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A4 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陈远寅,政治学院 摘要:道德与法律是调整社会行为的两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同时又都存在着局限,它们之间既有着相互依存的一面,又有着相互冲突的一面。本文重点探讨道德与法律相互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状,从“合法不合理”和“合理不合法”这两个现象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并着重分析了产生冲突的原因,试图寻求一套对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解决这两个方面冲突的途径,让二者在冲突的解决中推动法治不断地进步。 关键词:法律;道德;冲突;原因;

协调 Conflict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 Chen Yuanyin,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Law and morality are two important social norms to adjust social behavior, each of which has a unique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limitations, they have a mutually dependent, and have conflicts with each other.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and law,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urrent legal and moral conflicts. From the “legally unjustified” and “reasonable unlawful” the two explored the conflicts of law and morality, and has focused on the causes of conflict, and attempts to find a set of under construction the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way to solve these two aspects of the conflict , and let the two

职业道德与法律练习题及答案

职业道德与法律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当我们的某些长处受到他人肯定时,会感到格外高兴;当做了好事受到集体和他人称赞时,心情十分舒畅。这是因为什么() A.我们获得了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B.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总是肯定的 C.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肯定,得到了满足 D.我们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2.由于人与人的个性不同,生活的环境与阅历不同,不同的同学形成了不同的为人处世的风格。对于同学对你无关紧要的议论和批评,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A.让别人去议论吧,照样我行我素 B.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的尊严 C.以牙还牙,予以回击,捍卫自尊 D.冷静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士可杀不可辱”说明的道理是() A.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B.自尊必然要冒杀头的危险 C.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生命 D.自尊的人永远不会受侮辱 4.在全班讨论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每当我们说起那些成功的经历,往往会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扬,于是充满成就感;相反,如果提及那些失败的经历,常常会受到别人的取笑,充满了耻辱感。”最后,在“应该多说、多提哪一类经历”的问题上,大家议论纷纷。对以下议论应该赞同的是() A.成就感“养人”,耻辱感“伤人”——多说成功史,少说失败史 B.成就感“立人”,耻辱感“激人”——要说成功史,也说失败史 C.成就感“使人骄傲”,耻辱感“促人进取”——少说成功史,多说失败史 D.不管成就感、耻辱感,都是过眼烟云——不说成功史,也不说失败史 5.“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的这句诗启示我们要() A.有高度的自尊 B.目空一切、自以为是 C.有充分的自信 D.不必相信别人 二、多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 1.下列行为中,不能赢得他人尊重的是() A .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 B .热情主动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C .喜欢传播他人的隐私 D .经常迟到和旷课 2.莎士比亚说:“玫瑰是美的……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这说明心灵美即内在美很重要。下列属于美化自己内在形象的有() A.彬彬有礼,谈吐高雅,打扮得体 B.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志向 C.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 D.养成勤、实、严、精的学风,掌握过硬的本领 3.下列属于美化自己外在形象的有() A 质朴庄重、朝气蓬勃的服装打扮 B 健康科学、积极高尚的生活情趣 C 模仿他人的举止仪态、追求少年老成的成熟感 D 扶老携幼、遵纪守法的文明举止。 三、理解说明 下面是中职学生小李的一则日记,请你仔细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我是一名从农村考入这所学校的学生,尽管我很勤奋、刻苦,但我总觉得自己很土,黝黑的皮肤,朴素的衣着,浓重的乡音,使我感觉与城里的同学格格不入。同学们好像都 练习题

2019年电大《法律逻辑学》机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2019年电大《法律逻辑学》机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对概念的概括正确的是(A) A.反证法——间接证明 B.定义项——定义 C.山脉——山 D.大项——三段论 2.“不动产”这一负概念的论域是(D)。 A.企业 B.动产 C.土地 D.财产 3.“中国人是不怕死的,奈何以死惧之”中的“中国人”这一概念属于(D)。 A.负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普遍概念 D.集合概念 4."树分为树枝、树叶、树根、树茎"这一划分是(C)。 A.正确的划分 B.犯了"子项不全"的逻辑错误

C.错误的划分 D.分类 5."集合概念"这个概念属于(B)。 A.集合概念 B.普遍概念 C.单独概念 D.负概念 6.“任何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C) A.所有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 B.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 C.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D.有些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S不是P 7.如果有的A是B,并且有的A不是B,则A于B的外延关系是(C)。 A.全异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交叉关系 D.同一关系 8.下列依据属种关系概念间内涵与外延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是(D)。 A.划分 B.定义 C.分类

D.限制 9.主谓项相同,而量项与联项均不相同的两个性质判断之间的关系是(A)。 A.矛盾关系 B.下反对关系 C.差等关系 D.反对关系 10.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A) A.逻辑常项 B.语言表达形式 C.变项 D.思维的内容 11."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定义是(D)。 A.犯了"子项不全"的逻辑错误 B.犯了"定义含混"的逻辑错误 C.正确的定义 D.犯了"以比喻代定义"的逻辑错误 12.如果A是划分母项,则根据划分规则,A不可以是(B)。 A.普遍概念 B.单独概念 C.负概念 D.正概念

法律英语练习题

Lesson Three Comparing Civil and Criminal Law I.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are the two objectives of criminal law? 2.What is civil law concerned with? 3.What are the two main branches of civil law? 4.In terms of duties or obligations,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ntract law and tort law? 5.How many kinds of tort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What are they? What are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6.Are compensatory damages and punitive damages the same in nature? Why or why not? Why are punitive damages seldom awarded? 7.Is it justified to say that a certain person can file a criminal charge against someone else? Why? II.Read the text again and decide whether these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1.As for criminal law, there is just one purpose: to prevent antisocial behavior. F 2.Prevention of bad behavior may be more the consequence of civil law than the purpose. T 3.The primary purpose of civil law is the compensation of those injured by someone else’s behavior. T 4. A agreed to lease an apartment from a landlord for one year and A paid the rent for one year shortly after he moved in. Half a year later A moved out for unknown reasons, and then the landlord had the right to sue A for breach of contract. F 5.Negligent tort has occurred when one fails to act reasonably and unintentionally injury someone. T 6.Many intentional torts are also crimes and this is where civil law and criminal law has much in common. T 7.Criminal law is concerned with the immorality of an act while tort law is not. F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1667101.html,plete the sentences below using the words or phrases given: undesirable; nonconformity; monetary; compensation; liability; restitution; tortfeasor; battery; fraternity; damages 1.The monetary system of certain countries used to be based on gold. 2.Civil law actually acts to prevent nonconformity to society’s behavior. 3.The court estimated the compensation in money for damages sustained by the plaintiff in the contract. 4.Since A has not breached the contract, he holds no liability for damage. 5.Restitution means the act of making good or compensating for loss, damage, or injury, or a return to or restoration of previous state or position. 6.If one at a party heaves a beer bottle and strikes another present either unintentionally or on purpose, he has committed a tort and he is known as a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自 己的行为规则来要求,使之得到强化。 ②社会主义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 律化,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 美德来倡导,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

2.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补充,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 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 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 2 两者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法律是具体的、规范的表现形式,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是成文的。道德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中,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一般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3 两者的实现方式和约束力不同。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各环节中体现,道德不依靠强制力,依靠内心信念,习俗、教育力量来维持。

职业道德与法律练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职业道德与法律练习题 及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练习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练习题(五)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参观展览时下列行为符合礼仪的是() A.这件展品太吸引人了,忍不住要用手触摸一下 B.按照展览的要求和规定进行参观 C.与同伴议论纷纷、慷慨激昂、大声交谈 D.在有“请勿拍照”的提示标语前拍照 2.浏览景区时,不正确的行为是() A.不要在“禁止入内”的草坪、鲜花丛中走动或留影 B.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 C.可以爬上景观拍照,以留下美好回忆。 D.在游览区野餐时,要将废弃物扔进垃圾箱 二、多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 1.浏览景区应遵循的礼仪有() A.保护环境 B.爱护名胜 C.讲究卫生 D.文明拍照 2.办公室规则有() A.入室敲门,专心公务 B.公私分明,互相尊重 C.言论得当,着装谨慎 D.乐于助人,卫生保洁 三、理解说明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公民出境游常见不文明行为: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撒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 2.无视禁烟标志想吸就吸,污染公共空间,危害他人健康;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夹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 请你结合上述现象,谈谈中职生应该怎样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职业道德练习题(五) 2、职业礼仪展风采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C 二、多项选择 1. ABCD 2. ABCD 三、理解说明 做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者和传播者,做文明礼仪活动的实践者。文明礼仪重在实践,在于从点滴做起,传递文明之风。我们要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从文明学习、文明生活、文明集会、文明着装、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贴乱画等文明行为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文明礼仪修养。

法律逻辑学试题与答案

法律逻辑学试题一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 分) 1,在"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常项是有的……不是…… ,逻辑变项是犯罪,故意 . 2,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_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3,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 , 不矛盾律和排中排 . 4,在"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刑法 ,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 ,邻近属概念是法律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概念外延间的交叉关系属于( C )关系。 A.即对称又传递 B. 对称但非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 D. 即非对称又非传递 2.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D )。 A.主项和谓项 B. 主项和量项 C. 谓项和联项 D. 量项和联项 3.“正当防卫不是犯罪行为”这个判断的主、谓周延情况是( A )。 A. 主、谓项都周延 B. 主、谓项都不周延 C. 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4.运用换质法和换位法推理,由SEP可以推出(D )。 A. AS B. E C. E D. IS 5.与“并非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等值的判断是( A )。 A.所有贪污罪都是故意犯罪 B. 所有贪污罪都不是故意犯罪 C. 有些贪污罪是故意犯罪 D. 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 6.“并非某甲或某乙有罪”等值的判断是( D )。 A. 某甲和某乙都有罪 B. 某甲和某乙都无罪 C. 某甲或某乙有罪 D. 某甲或某乙无罪 7.若“某甲必然不是凶手”为真,则( C )为真。 A. 某甲必然是凶手 B. 某甲可能是凶手 C. 某甲可能不是凶手 D. 某甲不必然不是凶手 8.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D )。 A. 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B. 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C.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D. 或然性推理 9.“ 调查中发现,凡是普法教育搞得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低,凡是普法教育搞得不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高,由此可见,搞好普法教育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原因。”这是求因果联系的( C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 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 10.在论证过程中,如果违反“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的规则,就会犯( C )的逻辑错误。 A.虚假论据 B.预期理由 C.循环论证 D.推不出

法律英语翻译练习与答案-0609

练习1:外国合营者如果有意以落后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欺骗,造成损失的,应赔偿损失。If the foreign joint venturer causes any losses by deception through the intentional use of backward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it shall pay compensation for the losses. 修改提示:单复数考虑不周;用语不够简洁。 答案(修改要点):causes any losses →causes any loss(es) 造成一项或多项损失时都应当赔偿,不能仅用复数形式。 pay compensation for the losses →pay compensation therefor (therefor=for that/them) 练习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原译文:The people’s courts, people’s procuratorates and public s ecurity organs shall, in handling criminal cases, divide their functions, each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its own work, and they shall co-ordinate their efforts and check each other to ensure correct and effective enforcement of law. 修改提示:“分工负责”,应理解为:侧重点在“负责”,而非“分工”,即分工过程中各负其责;respective 比own 更为妥当、准确;原来的译文中,and they shall …比较啰嗦,更严重的问题是,使to ensure …割断了与divide their functions 的联系。 答案(修改要点):in handling criminal cases, divide their functions, each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its own work, and they shall co-ordinate their efforts and check each other to ensure correct and effective enforcement of law.→… in handling criminal cases,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respective work while dividing functions, co-ordinate, and check each other, to ensure correct and effective enforcement of law. 练习3: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 原译文:Trademark registrants shall enjoy the right to exclusive use of their trademarks and shall be protected by law. 修改提示:商标专用权的译文“貌合神离”,立法原意是“商标专有权”;受法律保护的主语有些歧义,可加括号处理;原文shall滥用,因为并未刻意强调“必须,一定要”。 答案(修改为):Trademark registrants have the exclusive trademark right, (and are) protected by law. 练习4:被告人的犯罪情节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社会危害极其严重。 原译文:The extremely serious circumstances of the offense committed by the accused have brought abominable influence and severe hazard to the whole society. 修改提示:bring的用法有些生硬,动宾搭配不太适当。 答案(修改为):have brought abominable influence and severe hazard to the whole society. → have exerted an abominable influence and posed a severe hazard to society. (exert, vt. 施加,产生,如exert pressure on, exert an influence on; abominable, adj. 可恶的,极坏的;pose v. 提出,形成,成为;使摆好姿势pose a problem; pose an obstacle/a threat to …) 练习5:买卖双方同意按下列条款由卖方出售,买方购进下列货物:货号; 品名及规格;数量;单价;总值(数量及总值均有_____%的增减, 由卖方决定);生产国和制造厂家;包装;唛头;装运期限;装运口岸;目的口岸;保险;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作用方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法律与道德也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据此,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主要可作如下表述: 生成形态并列。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的重要行为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但是,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不仅深刻地概括了道德的本质特征,而且指明了道德与法律的根本区别。从性质上看,道德体现的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它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些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道德的规范作用来自于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精神力量,实际上是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性来发挥作用的。而法律表现的是“国家意志’’的他律,具体而言,它是由国家机关根据占社会领导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阶级意志而采用规范形式制定的,同时又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即法庭、警察、监狱等来保证施行的。所谓法制即是上述法律规范体系及有关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一系列环节的制度。以上说明,在社会规范系统中,法律与道德是两个并列存在的对立面的统一。就其生成形态来说,法律主要是一种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道德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们在基本内涵、表现形式、调控方法等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调控范围交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仅表现为对立面的排斥,而且存在着对立面的过撞与转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

建设法规课后习题答案

建设法规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 第一章建设法规概述 1.简述我国建设法规的调整对象P1 2.我国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有哪些P2 3.简述我国建设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P3 4.我国建设法规的渊源有哪些P8 5.简述我国建设法规的构成体系P11 6.简述我国建设法规的法制统一的原则P13 7.简述我国建设法规实施主要方式P14 8.简述我国建设行政执法必须遵守的原则P13 第二章与建设相关的基本法律制度 1.简述我国行政法的调整对象P22 答:从以上概念中看出,行政法的调整对象就是——行政关系。这里所指的“行政关系”,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 2.简述我国行政法中行政主体的概念P23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依法能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对外行使行政职权、 履行行政义务、承担行政责任、担当争讼当事人(包括行政复议当事人、行政诉讼当事人、 赔偿义务机关)的组织。此概念有三层含义: 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 2、行政主体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3、行政主体是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3.我国行政法中规定的行政行为的特征有哪些?P25 4.债产生的根据有哪些?P30 引起债产生的一定法律事实,就是债产生的根据。债产生的根据有以下几种: (1)合同行为,产生约束当事人双方的合同之债,体现了债得相对性,紧约束合同双方当 事人; (2)侵权行为,产生侵权之债; (3)无因管理行为,产生无因管理之债; (4)不当得利行为,在当事人之前产生不当得利之债 5.简述民法中无权代理的几种情况(P27) (1)根本没有代理权,即行为人与本人之间根本不存在代理关系,行为人根本不具有代理资格。

法律逻辑学 山大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多选题(36分) 1、如果A与B是单独概念,则A与B之间的外延关系不可能是()A、全同关系;B、交叉关系;C、全异关系;D、从属关系 学生回答是:BD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与这一命题具有相同形式的有。 A、如果你有空,请立即回信。 B、只要寒潮一来,气温就会下降。 C、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D、只有讲究科学方法,才能取得好成绩。 学生回答是:ABC 3、下面关于同项的A、E、l、O命题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有.()A、A与E为反对关系;B、非A与0是等值关系;C、1与E为矛盾关系;D、A与1为全容关系。 学生回答是:ABCD 4、下面关于法律规则的分解与合并,说法正确的有. A、具有相同法律后果、不同法定条件的规则可以通过法定条件的合取合并为一个法律规则。 B、具有相同法律后果、不同法定条件的规则可以通过法定条件的析取合并为一个法律规则。 C、如果一个法律规则的条件由几个析取肢构成,那么该法律规则可以拆分为几个不同的由析取肢作为条件的法律规则。 D、如果一个法律规则的条件由几个合取肢构成,那么该法律规则可以拆分为几个不同的由合取肢作为条件的法律规则。 学生回答是:BC 5、下面关于法律三段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所有的法律演绎推理都是法律三段论;B、所有的法律三段论都是法律演绎推理;C、法律三段论是法律推理的主要形式;D、法律三段论是法律推理的核心。 学生回答是:BD 6、所有的结果都有原因,但是有的原因没有结果。 以下哪项为真,则该命题为假?() A、有的结果没有原因; B、所有原因有结果; C、有的结果没有原因,或者所有原因都有结果; D、有的原因有结果。 学生回答是:ABC 7、“X能波2整除”和“X能被4整除”之间是什么关系?() A、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 B、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C、后者是前者的充分条件; D、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