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事物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

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题目:

(1)8个苹果,平均分给 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12 朵花,每 3朵一束,可以分成几束?

(3)10 个蘑菇,平均分给 5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几个?

让学生口答,说说计算列式的理由。

师: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 3。

(1)谈话:今天天气真好,小兔一家去山上采蘑菇,一共采了 36 个蘑菇。(出示教材第

78 页例 3情境图)

提出问题:这篮蘑菇的1/3是白蘑菇,白蘑菇有几个?

(2)合作探究。

谈话:你们能帮助小兔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思考一下,这篮蘑菇的1/3是什么意思?

再想想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圆片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更好。

(3)学生汇报。

方法一:可以用圆片分一分,把 6个圆圈,平均分成 3份,1/3是2个。方法二:联系分数的含义:把 6个蘑菇平均分成 3份,每份是 2个。

方法三:把这篮蘑菇平均分成 3份,白蘑菇是其中的 1份,是 2个。

提问:把 6个蘑菇平均分成 3份,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

得出:6÷3=2(个)

(4)比较方法。

提问: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2.试一试。

出示问题:这篮蘑菇的1/2是多少个?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师适时表扬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生。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6÷2=3(个)”表示的意思。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 79 页“想想做做”第 1、2题。

(1)摆一摆,说一说,完成第 1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同桌合作摆一摆。先摆 8个圆圈,拿出它的1/2;再摆 12 个圆圈,拿出它的1/2 .提问:都是拿出圆圈的1/2,为什么个数不一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不同整体的1/2,所表示的物体个数不同。

2.完成教材第 79 页“想想做做”第 3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物体和图 形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师: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生: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3)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揭示概念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教师板书: 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师: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学生讨论) ②电脑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师: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集锦新人教版

《认识物体和图形》 1、《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 “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实践着.下面我就结合一年级“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课谈谈自己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多种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借助生活创设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从而激发其探究的兴趣.为此,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弹力球、乒乓球、魔方、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把它们放在一起,让学生们两人一组互相猜一猜.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他们确实看到物体时,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看一看,摸一摸,你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二、开放教学环境,营造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 数学是一门探索模式的学科,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风气.如,在教学完“物体的形状特征”后,我让学生在桌子上随意拿一些物体,在桌子上推一推、滚一滚,问“你能发现什么?这样,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非常活跃,在学生中形成了研究风气.最后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阳光评价,体验探究乐趣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及时给与评价,使师生情感相通,心灵相碰撞.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纯洁得像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上“认识物体和形状”的这节课时,不论学生回答得是否令我满意,我都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在整节课中我的表扬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这样不仅对受表扬者是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 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实践也证明,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进学生在自主参与中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2、《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 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 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 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 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 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 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 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 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导语:现在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电脑把这四类物体的形状画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呈现几种立体图形) 1. 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说课稿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说课稿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以此为基础,本单元通过把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进一步丰富对分数的理解,并为接下来认识小数以及今后抽象出分数概念提供支持。 二、说课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科书第76—78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三、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是分数含义的一次主要拓展,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发展心理,教材采用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相似的编排线索:先集中力量引导他们认识一个整体的;再启发他们利用学习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有利于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例1 教学认识一个整体的。教材首先用文字和情景图呈现“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接着呈现把6个桃平均分成2份的实物图,启发学生联系对的已有认识,想到:“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在此基础上,教材还给出了一个相对抽象的结论,即:“把一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盘桃的”。 这样,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分数关系的思考,而且也能为接下来的活动提供支持,接下来,教材进一步要求学生在给出的两个实物图中分别表示出“每盘桃的”,引导他们通过表示4个桃的和8个桃的,继续丰富对“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初步体会到:每盘桃个数的多少无关紧要,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盘桃的。 这样既凸显了一个整体的的本质属性,也为继续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提供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案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6~2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 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 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 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 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 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 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 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 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一年级数学上册4 认识图形(一)第1课时 认识物体

编号:76854125658544289374459234 学校:麻阳市青水河镇刚强学校* 教师:国敏* 班级:云云伍班* 本单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二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图。教材通过对实际生活的实际物体或者实物图片进行分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形状的视角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在拼搭活动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受它们的特征。 2.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使学生能够进行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3.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1)认识物体………………………………………………………………………………1课时 (2)拼搭……………………………………………………………………………………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按三个层次进行: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立体图形。教学过程可以使用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等方

法。学生手脑结合,探索学习。 第1课时认识物体

己的想法搭一搭。 三、巩固练习。1.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 球搭一搭。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 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参照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1.通过搭,使学生明确: 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 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 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 一起很平稳。 2.通过动手摸加深对所 学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 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 教学 板书 认识物体 六、教学反思 《标准》中十分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几何图形,能使学生感受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看、摸、搭等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图形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正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数学教学观念。 教师点评和总结:

2016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认识几分之一 一、说教材 1、“认识几分之一”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是系统研究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基础。 2、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例题和“想一想”,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悟把一盘桃平均分成4份和2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 /4和1/2来表示,从而发展对分数的认识。 3、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通过借助把一个东西“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分数认识学习经验,使学生经历、体悟和感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思想方法,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用几分之一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从而进一步认识分数。 ②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认识用分数表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通过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开放练习,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体悟和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4、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的思想方法,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表示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和建构几分之一过程中,正确区分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一些东西平均分后一份的实际意义与一份所对应的具体数量,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5、教具(学具)准备:六个苹果,一把小刀,若干围棋子,若干小棒、多媒体课件一套。 二、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内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三个部分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学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 认识物体

认识物体 一年级数学教案 浅谈如何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认识物体”教学与反思 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数学教学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本人就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认识物体》为例,谈谈怎样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程序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揭示概念,初步感知 1、 摆一摆: 每 4 个学生为一小组,每一小组放置很多的由学生收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如:魔方、易拉罐、牙膏盒、小皮球等大的、小的不同颜色的都有)。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让大家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请你选择桌子上自己喜欢的实物拼摆出一个图形,拼好之后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摆的是什么?

学生兴致浓厚地拼摆,摆后互相交流。 生 1 :我摆了一张凳子。 生 2 :我拼了一辆轿车。 生 3 :我拼了一个机器人。 生 4 :我搭了架滑滑梯。 ……… (设计意图: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我们一般常采用先展示一下同学们收集的实物,按形状进行分一分,从分一分着手展开教学。我认为学生直观感知薄弱,在得出“长方体”等名称之前,学生的活动仅仅是分一分实物,总感觉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儿童认识某一事物,须从大量感性的具体材料中,经过感知,逐步抽象,进行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在给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

名称之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摆、去拼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这些形状的实物的过程,即与之“耍熟”再进行下一环节教学。) 2 、议一议: 师随意指着一名学生“作品”中的长方体问:“象这个物体的形状,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你能给取个名字吗?” 生 1 :方形 生 2 :长形 生 3 :长方体 生 4 :长长方方体 生

认识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案

认识物体的几分之一 龙溪铺镇实验小学黄海云 一、教学内容:认识物体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明确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 (2)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几 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 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 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 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 简单的分数。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正方形纸(若干) 学生准备:数学书,彩色笔,本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 ——在图上小朋友们都发现了什么?你们猜猜他们要去干什么?(郊游)我们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什么。 2、自由讨论如何分食物 ——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好呢?怎样分才公平? (二)、新授 1、新课导入:认识平均分 ——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个? ——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瓶? 平均分:每样东西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新知讲解 (1)、初步感知用表示半个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 ——这半个蛋糕,你打算怎么表示呢?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互相说一说这半个蛋糕为什么可以用来表示?

小学一年级数学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P32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 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 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教案设计

邗江区数学实验校际联盟学校集体备课预案主备人:殷慧主备学校:邗江区甘泉小学总第课时课题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以及相关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分数的意义和价值。 重点 难点 理解和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表示的含义。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18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1.谈话:猴妈妈给小猴带来了一个桃(出示主题图一个桃)。 2.问:要把一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3.学生回答后板书:把一个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桃的1/2。 4.小结: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1.认识整体的1/2 (1)谈话:猴妈妈拿出一盘桃,准备分给小猴吃。 (2)问: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强调:把一个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桃的1/2;把一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盘桃的1/2。 (4)问:如果这盘桃有6个,怎样在图中表示出这盘桃的1/2?

(5)介绍:把6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盘桃的1/2。 (6)追问:左边3个桃是这盘桃的几分之一?右边呢? (7)问:如果这盘桃有4个,怎样在图中表示出这盘桃的1/2呢?如果有8个桃呢? (8)(课件出示三盘桃平均分后示意图)问:三盘桃的个数不同,为什么平均分成2份后,每份都可以用1/2来表示? (9)小结:不管一盘桃有几个,只要是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并且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份都是这盘桃的1/2。 2.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 (1)问:其实猴妈妈带来的这盘桃就是6个,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猴妈妈会怎样分呢? (2)启发:把这盘桃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猴能分到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学生回答后板书。 (4)指导完成“试一试”,并追问:分别是把多少个桃看成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12个桃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各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三、回顾交流收获提升 谈话:通过以前对分数的认识,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知道可以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四、延伸拓展实践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图写出分数,并要求说说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 2.“想想做做”第2题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数山有路趣为径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中有关“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三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第三阶段在五年级下册认识单位“1”,认识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之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方法。本课时内容不仅为本单元学习几分之几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基础,也为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打下了根基。因此,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时有几个物体,物体的个数会直接干扰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突破这样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从分数的份数定义入手,始终关注每份和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强调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从而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教学上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由于分的是一些具象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比较关注表示的个数与总个数的关系,而忽略了表示的份数与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因而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知识逻辑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一个台阶地“拾级而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②使学生能用几分之一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相应的几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NO:1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第32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课时 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优秀教案

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92页例3、例4、“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几,运用直观方法比较同分母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你能说出一个吗?(指几名学生说一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辆车,你能找出这辆车上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奔驰车标志,指名说一说这个标志是怎么分的,其中一份是几分之一? 2.复习分数各部分名称。 小结并揭题:今天我们再来折折涂涂比比,认识更多的分数。(板书: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二、探究新知 1.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表示出它的1/4。 2.你还想涂几份?涂一涂。想一想应该用哪个数来表示。

3.展示学生涂好的正方形纸(如下图)。 重点说说2/4的含义。(板书:2/4,取其中的2份,就是2个1/4) 同桌交流自己涂了这张纸的四分之几,就是几个四分之一。 4.试一试。 先说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在()里写出分数。 课件动画演示: (1)出示一个平均分成9份的三角形。 问:涂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依次出示后面三幅分好的三角形图,指名说一说:平均分成()份,涂了()份,是()个()分之一,就是()分之()。 (2)课件出示第二行的圆,独立填写后跟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 5.辨一辨。(下面图形中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的正确吗?为什么?) (1)同桌交流结果。 (2)全班交流,说一说不正确的原因。 三、比较分数的大小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教材先集中力量教学 对1 2 的认识,再引导他们用认识 1 2 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 例1创设了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 蛋糕平均分成2份。通过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接着,重点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可以怎样表示,帮助他们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初步认识到“半个” 也可以用1 2 来表示,并在此过程中介绍 1 2 的读、写方法以及各部分名称。随后的“试一 试”,要求学生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并把它的1 2 涂上颜色,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丰 富对1 2 的认识,初步建立 1 2 的正确表象。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折出一张纸 的1 4 ,既拓展了分数概念的外延,又为接下来探索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奠定基础。 例2让学生用同样大的圆形纸片分别折一折,依次涂出它的 1 2 、 1 4 ,再比较大小。 学生先要先依据1 2 和 1 4 的含义进行相应的操作,再联系这两个分数的含义以及图形直 观,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个过程既丰富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又体现了所学知识的简单 应用。接着,教材又进一步要求学生用一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 8 , 并把1 8 与 1 2 、 1 4 比较大小,从而使他们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使比较几 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得到及时的巩固。 “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7道题,引导学生以对1 2 、 1 4 和 1 8 的理解为基础,进一步 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逐步加深对几分之一含义的理解。其中,第1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形里的涂色部分写出相应的分数,有利于他们更加充分地感知几分之一的含义和特点。 第2题提供了1 4 的正例和反例,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判断进一步明确:只有把一个物 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平均分”是得到一个分数的必要前提。第3题通过几分之一与整数“1”的比较,孕伏了分数与整数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自主完善认知结构。第4题通过操作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几分之一大小的思考过程和方法,同时巩固对几分之一含义的理解。第5题联系生活实际,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参考教案

《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87~89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能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联系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星期天,小明和小兰去野餐。我们来看看这两名同学带了哪些食品。(出示例题情境图,让学生说出图中每种食品的数量) 依次讨论: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个?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几瓶? 结合学生的交流,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作“平均分”。 进一步讨论: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 结合学生的交流,自然引出“半个”。 启发:每人分得的苹果、矿泉水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那“半个”蛋糕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揭示课题:认识分数。 【设计说明: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野餐时分食物的情境,一方面能有效唤醒他们原有的“平均分”的经验,为初步认识分数作好适宜的认知铺垫;另一方面,能使他们在表达平均分结果的过程中体会到:有时平均分的结果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从而引发扩展数概念的心理需要,激发学习分数的内在动机。】 二、建构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1)教学例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出示蛋糕图,引导: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半个”是其中的几份? 指出:“半个”是2份中的1份,可以用1 2 来表示。(在蛋糕图中的1份上板书 1 2 ) 追问:这一份(指2份中的1份)是这个蛋糕的1 2 ,那么另一份(指2份中的另一 份)呢?(在另一份上也板书1 2 ) 明确: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介绍1 2 的写法和读法,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读一读。 结合1 2 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小明和小兰各分得多少蛋糕?现在你知道用哪个数表示吗? 【设计说明:“半个”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 2 ”则是这一生活经验数学化的结 果。借助直观演示,能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起认知桥梁。这样处理,体现了对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知识建构方式的准确把握。】(2)教学“试一试”——手操作,拓展认识。 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你能表示出这张纸的1 2 吗?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展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追问:这几种折法都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正方 形纸的1 2 ? 结合学生的交流,强调:不管怎样对折,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 它的1 2 。 进一步要求:你还能折出一张纸的 1 4 吗? 学生尝试操作后,指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1 2 ;把一张纸平均分 成4份,每份是它的1 4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 1 8 …… 追问:由上面的操作,你还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设计说明: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 2 ,可以有不同的折法。引导学生从不同折法中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集体教案

威戎小学2011年秋季第六周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内容: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主备:李彩云备课人员:张宏芳高凤国杨学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学习重点: 1、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实物图到一般模型的抽象过程。 学习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准备: 1、每小组自备形状各异的实物、积木等。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模型。 学习过程: 一、导入(5分钟):出示教学用图,问“小朋友们看,这是谁?”“小朋友们喜欢小叮当吗?小叮当有许多小宝贝,你们都认识吗?”(教师出示几样物体,学生辨认) 二、操作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8分钟):

1、分一分:可是这些小宝贝太乱了,小叮当想让能干的小朋友们帮帮忙,每个小组都有一篮子小宝贝,它们都混在一起了,有铁做的、塑料做的,大的小的,花的绿的等等。和小组小朋友讨论,你们认为哪些是相同的分成一堆,看看能分成几堆?一堆堆整理放好。 2、议一议:小组里的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3、指名汇报讨论情况:“其它组小朋友要注意听他们是怎么分的,待会给他们提点建议。”“你们同意他们的分发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4、再分一次:这组小朋友把小宝贝分得很清楚,他们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了一起,分成了4堆,你们也会和这组小朋友一样,按形状来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再分一次,分完的小组可邀请别组小朋友参观,介绍一下你们怎么分的。 5、再指名几个小组汇报。 6、出示课题: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原来乱七八糟的物体都分好拉。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教师板题:认识物体。 7、起名字:小朋友们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分成了4堆,可是他们都还没有名字呢!小朋友们都有好听的名字,小叮当的小宝贝也想有个名字。谁能根据他们的形状,给每一堆物体起个名字呢?(教师展示出平面图,并配以名字)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8、认一认:大家起的名字真好!现在请小朋友们在小脑袋里记下这些图形和名字。每个人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拿在手上,仔细看清它们的样子。拿了正方体的请举起来,是长方体的请举起来,你认为是圆柱的举起来,拿到球的小朋友举高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蒙昌云 案例正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P32-P33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三、生:机器人! 四、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 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五、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六、生:哇,这么多礼物! 七、师:喜欢吗? 八、生:喜欢! 九、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十、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 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十一、[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 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十二、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十三、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十四、(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十五、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十六、学生汇报: 十七、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 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十八、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十九、生:一样。 二十、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