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 3《低气压和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教学设计3

3 3《低气压和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教学设计3

3 3《低气压和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教学设计3
3 3《低气压和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教学设计3

3.3《低气压和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新课程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设计三道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体现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学生通过从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上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探究在闭合的气压系统中气流的运动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又通过问题讨论锋面气旋两侧冷、暖锋面的形成,进而在简易天气形势图上整合已学知识,正确判读天气的变化。整节课重在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掌握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低气压(气旋)系统与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对天气的影响。

2、了解锋面气旋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学会阅读简易天气形势图,正确判读天气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有关示意图(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分析天气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

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关心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3、利用多媒体丰富精美的画面,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五、教学重点

1、掌握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2、认识锋面气旋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

1、气旋,反气旋的气流状况;

2、锋面气旋两侧冷、暖锋的成因。

七、教学方法

1、观察分析法

2、分组讨论作图法

3、问题探究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播放录像】在熟悉的乐曲中师生一起收看一段央视的昨晚天气

预报录像。

【引入新课】气象预报员为什么能推测未来的天气变化?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学的――气压系统与天气,在最后也请

同学们来当一回气象预报员。

【投影板书】 2.3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P56)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做《高一地理课堂学生活动练习题》(附

后)中第1题。请两位同学到讲台白板上分别作

图1-1、图1-2。

【学生讨论】对两位同学作图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并归纳出作图过程应注意事项。

【教师提问】如课本第56页所讲,假若等压线首尾相连接程闭合

通过作图,温习在水平等压线图上,水平气压梯度利用大家熟悉的天气预报,设置悬念,有效调动

状态,形成一个气压中心即低气压或高气压,有几种

办法来表示低气压、高气压?画出来与同桌交流。【学生自阅读课本第56页,并完成老师的要求。

主学习】

【投影板书】有两种表示:标上气压值和“高、低”文字

1、低气压(气旋)

2、高气压(反气旋)

【分组活动】请同学们看《高一地理课堂学生活动练习题》中第

2题,第一、三组同学作图2-1,第二、四组同学作

图2-2,前后桌同学交流讨论。

【展示交流】随机展示同学作图情况(每组至少两份)。

【学生讨论】哪些箭头绘法是错误的,如何画才是规范的?

【教师讲解】运用左右手手势辅助记忆气旋与反气旋气流的运动

方向,用手势表示,完成图2-3。

【播放动画】北半球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方向与伴随的天气现象。【学生归纳】设计表格归纳,总结“低气压、高气压系统”

【投影板书】 1、低气压(气旋)---气流向中心辐合,阴雨天气

2、高气压(反气旋)---气流向四周辐散,晴朗天气通过图文转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发展

通过实物投影,反馈学生学习中存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通过直观教学,表格归纳,发展学生由“感性到理

【师生活动】 实际上,在近地面运行的气压系统等压线能成闭合圆

形吗?

展示《高一地理课堂学生活动练习题》第3题图3-1

及四个方面问题,师生双边活动,分析锋面气旋形成 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天气。

【师生讨论】 有没有锋面反气旋存在?

【投影板书】 3、锋面气旋--- 前方暖锋,后方冷锋,锋面附近产生

云、雨大风降温等天气 。

【试播活动】 根据简易天气图,首先找出一些关键词,再组成一份

天气预报文稿,模拟气象播音员预报近两天的天气 状况。

【小结】 采用板书的形式小结。

【作业】 1、课后完成练习4,

2、上网查阅一些天气现象的资料,并与同学分享。

高一地理课堂学生活动练习题

1、在以下两图中分别用 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用 表示近地面的风向。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及综合对已学知识整合、迁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1008

36° 1010 hpa

1006

35°

1010

1008

1006 hpa

小结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由 压指向 压,并且 于等压线,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气流南(半球) 北(半球) 偏转。

2、根据气压值的分布,(1)判断闭合等压线中心气压的高低;(2)在A 、B 、C 、D 四点处的虚线上画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用实线箭头画出近地面气流的方向;(3)添加箭头画出气压中心气流

垂直运动的方向,并判断其天气状况。

(北半球) 天气状况 气流水平方向上呈 时针方向运动 中心气流垂直方向作 运动

B C

D

1004 1002 1000

图2-1

初中数学_中心对称图形(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 教学程序设计 按照上面的构想,我将本节课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动手实践,感受新知; 3、自主评价,反馈调控; 4、归纳总结,拓展思维; 5、分层作业,能力升华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1.关于中心对称你知道那些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问题2.作图 (1)作线段AO 关于点O 的对称图形(图1) (2)作△AOB 关于点O 的对称图形(图2) 教师:提出问题并巡视观察学生的作图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学生:独立作图。 图2 图1 O A O B A

教师重点关注:1.对中心对称的掌握程度(系统性、全面性等);2.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抢答的方式复习旧的知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操作进一步了解中心对称,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活动二:动手实践,感受新知 问题1.观察前面图一得到的线段AB ,若将它绕点O 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判断。 教师:归纳说明,由于OA = OB ,所以线段 AB 绕它的中点O 旋转180°后与它重合..。 问题2,.观察图2,连接AD 、BC ,得到的是什么四边形?若将它绕对角线的交点O 旋转180°,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连接线段、判断形状、操作旋转、叙述发现。 教师:倾听,结合学生的发现定义中心对称图形。 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问题3.现在我们已知线段、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你还知道那些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说说看。 学生:回答问题并互相评价。教师:倾听并鼓励回答问题的同学,给出正确结论。 教师重点关注: C O B A

三上语文教学设计

多彩的生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主备:曾亚群肖海燕 蹲组领导:刘艳飞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槐乡的孩子》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我们的民族小学》描写了小学生欢乐幸福的学校生活,体现了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金色的草地》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成长以及他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感受大自然。 《爬天都峰》记述了儿童攀登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槐乡的孩子》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本组中的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训练都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这一主题密切相关。从课内到课外,继续围绕本组专题展开。展示台是这一专题训练的拓展和延伸。 同步拓展内容:《小学阅读》第一单元“利用字典和书中的注释自学字词”中六篇文章。学情分析: 这组课文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组课文,教学中要考虑衔接问题,结合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养成的阅读习惯,来感悟同龄人在大自然中获取的快乐,并随时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感受,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之情。 设计理念: 1.有利于过度衔接。 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要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通过这一组乃至后面一两组的教学,逐步完成有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2.服务实际教学。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思路和实施思路的结合。应该把教学设计与实践结合起来,让教学设计真正的服务于教学实际。 3.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中加强整合的意识。教学内容与同步拓展:《小学阅读》之《镜子的历史》、《我喜欢冬天》、《小草》、《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有机整合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并能够将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应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去,逐步学会学习。 学习目标: 1.学会本组49个生字。其中37个生字要用钢笔正确书写。并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引导学生运用一、二年级习得的识字方法自行学习生字,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2.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3.能够用不同的情感读出书中不同语段的情感。如:自豪的情感、快乐的情感等。

初中化学_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学科 第三单元课题三元素(第一课时)

《同步》开放性作业1、2、3、4、5、6。 参考答案 A B D B D B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以及原子的结构,为本节课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本节课从微观到宏观之间的跨度比较大,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化学科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效果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律,这些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的概念之一,对今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前”,指这节课详细的让学生明白物质的宏观组成是元素,并和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使得认识系统化。所谓“启后”,指学生掌握了元素的概念对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只有掌握了元素的概念,才能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研究。 1、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锌1.5mg、锰1mg,这里的碘、镁、锌、锰是指() A.单质B.原子C.元素D.分子 2、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N2 B.Cu C.O D.CO2 3、下列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Zn B.O C.N D.Cl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氧 B. 硅C.铝D.铁 5元素在自然界里分布不均匀,如智利富藏铜矿、澳大利亚多铁矿、我国山东富含黄金,但从整个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看,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 A.O B.Si C.Al D.Fe 6、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中子数B.电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D.核外电子

苏科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9.0第9章 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教案

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并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 构造平行四边形解决问题 课时数1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复备栏 一.知识点回顾 1、已知ABCD,若AB=15㎝, BC=10cm 则AD=___㎝.周长= ____ cm. 2、已知ABCD, ∠A=50度, 则∠C=___度. ∠B=____度. 3、ABCD的对角线AC、BD长度之和为20cm,若△OAD的周长为 17cm,则AD=____cm 4、在四边形AB CD中,若分别给出六个条件①AB∥CD ②AD=BC ③ OA=OC ④AD∥BC ⑤AB=CD ⑥OB=OD. 现在,以其中的两 个为一组,能直接确定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_________ (只填序号) 二.探究应用 应用一: 已知:ABCD中,直线MN//AC,分别交DA延长线于M,DC延 长线于N,AB于P,BC于Q。求证:PM=QN。 A B C D M P Q

应用二: 如图,在ABCD中,E、F、G、H分别是各边上的点,且AE=CF,BG=DH。 求证:EF与GH互相平分。 三.中考集锦 1.如图,若□ABCD与□EBCF关于直线BC对称,∠ABE=90°,则∠F =___°. 2. 已知如图□ABCD,若AC=20㎝, BD=16cm,则OA=_____cm,OB=____cm. 3.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金华,风光秀丽,花木葱茏.某广场上一个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如图2),分别种有红、黄、蓝、绿、橙、紫6种颜色的花.如果有AB//EF//DC,BC//GH//AD,那么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红花、绿花种植面积一定相等 B.紫花、橙花种植面积一定相等 C.红花、蓝花种植面积一定相等

美术七年级大自然的色彩教学设计

美术七年级《大自然的色彩》教学设计 美术七年级《大自然的色彩》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一级新生是从小学阶段到中学阶段的一个过渡期,大多数学生正处于中学阶段的适应期的,对于色彩知识在小学阶段有初步了解还不够透彻,在教学中还需不断地深入和加强。对于社团同学来讲有较好的基础,因此作业可以适当的调整,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课程色彩知识起始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意在利用大自然丰富而美丽的色彩现象引导学生对色彩发生兴趣,产生了了解色彩、研究色彩、学习用色彩去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的愿望。 依照课改新课标要求,着重启发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界开始对色彩进行初步了解和认知,认识光线与色彩的关系、色调的形成,促进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单了解光和色的关系,感知色调。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丽色彩的观察和感悟力。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色彩工具表现简单色彩关系和色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积极扎实的准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通过欣赏、讨论、分析、实践等方法掌握相关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魅力,进而在课堂练习中感受色彩带来的快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丽色彩现象主动认识、积极关注和热爱的态度;加深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帮助学生逐渐树立随时发现和欣赏美好事物的高雅审美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知、感受并运用简单色彩手段表达自然界的色彩关系和色调。 2、教学难点: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把真实景物或事物概括为简单的色彩关系。 教法:引导、创设情境、鼓励发现 学法:合作学习、探究感知、增知实践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课前搜集关于大自然的诗词、涂色工具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导课)罗曼?罗兰曾说过: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确实如此,美,打开了心灵的窗户;美,掀开了人生的日历;美,展开了追求的蓝图。用我们的智慧去发现美、把握美、创造美。 每天清晨,当我们睁开眼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最美最养眼的礼物——色彩。这些五彩斑斓的颜色就存在于大自然中,有了色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有了色彩我们的生活无限精彩。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大自然,一起感受“大自然的色彩”(板书) 二、整体感知共同探究 1、课件演示(一组大自然图片) 刚才我们共同漫步于大自然,感受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色彩,把你对色彩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活动(学生各抒己见)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大自然的色彩美) 小结:日月轮回四季交替,大自然的色彩千变万化、魅力无穷,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呢!

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课题3 元素 教学设计---烈山区马桥中学陈腾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及元素符号(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提问】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2、展示图片 3、水、氧气、二氧化碳构成的分析。 [讲述]不管是哪种物质中含有的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质子数)都是8,我们将质子数为8的所有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二)新课授入 1、元素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学生看书, 找出元素的概念并做上记号 [问题]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讲述]元素的特征: 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 多种。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分析下述化学反应: . 通电—一—一 水氢气+ 氧气 (H2O) ( H2) (。2) 、一一点燃一八、 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 SO2) 左边两个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的是_________ ,未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 。 ②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 展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学生记忆: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 展示:生物细胞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

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 一、教学内容 1.关于中心对称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图形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3、体验中心对称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特征,体会中心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过程,感受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1、通过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探究和认识,体验图形的变化规律,感受图形变换的美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的学习过程,体验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相关的性质. 2.难点: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有什么样的特征? 问题2、观察如图所示的图形归纳中心对称的概念与性质。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二、探索新知 活动1、出示一些具有旋转对称性的图形,观察哪些图形需要旋转180°才可重合,从而引出中心对称图形。 活动2 P66(思考)、(1)如图将线段AB绕它的中点旋转180°,有什么发现? (2)将平行四边形ABCD绕它的对角线的交点O旋转180°,有什么发现? 概念: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特性:中心对称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旋转中心且被对称点平分 活动3、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一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关键是什么?,让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及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活动4、研学教材:中心对称图形的应用 活动5、能力拓展完成练一练(幻灯片15至幻灯片28) 活动6、对比归纳: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课题2 元素教学案

《课题2 元素》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学习重点】 1.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2、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 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 Ⅰ.个人自学 (一)元素 【自主学习】1、观察、比较下表中两种碳原子和三种氢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 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名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碳 6 6 12 碳 6 8 14 氢 1 0 1 氢 1 1 2 氢 1 2 3 2、你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吗? 3、阅读课本73页,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

填空: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_____、_____ 、_____ 、_____。 生物细胞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 【交流学习】 1、讨论课本73页的问题,思考: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元素会 不会发生变化呢? 2、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补锌”、“加碘”的广告,这里的“铁”、“钙”、“锌”、“碘”指的是什么? 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原子元素 区别 联系 (二)元素符号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4页—76页,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规定的? 2、识记课本75页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写一写记住了几个。 3、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 4、一个元素符号能表示几个涵义? 5、元素可分为几类?你能通过元素名称确定氧、铁、硫、氦四种元素分别属于哪一类吗? 【小组交流】 1、P、5P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

中心对称图形 一.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中心对称图形》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4章的第八节,是一节综合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课﹒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旋转对称图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研究特殊图形的识别和应用﹒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后,自觉运用类比的方法(与轴对称图形类比),从直观思维、运动变换的观点去认识三角形、四边形、圆、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对这些图形获得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从而理解数学变换思想和数学美感﹒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心对称图形”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与“轴对称图形”有紧密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又是图形的三种基本运动方式(平移,翻折,旋转)中的“旋转”的特殊情况﹒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丰富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同时又向学生渗透了“旋转变换”的思想,使学生学会用运动的观点研究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本节课在生活中有丰富的实际素材,学习本节课后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能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续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中涉及的归纳、类比等思想方法,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生活中的轴对称》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识图、简单图案欣赏和设计等实践操作活动,丰富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由于学生的操作能力相对比较差,呈现内容时,力图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安排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和性质的理解,以及对识图、画图等操作技能的掌握,丰富学生数学活动体验,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养成﹒ 三.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关于一点中心对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判定﹒ 2.掌握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材分析 《狮子和鹿》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8课,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生动地记叙了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两束美丽的角,抱怨细长的腿,接着写到狮子扑来了,鹿四条细长的腿让它逃脱了,而美丽的角却让它差点送了命,课文情节紧奏,前后对比分明,语言非常优美,在生动的故事当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学习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是学习的难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腿和角前后不同的态度是学习的重点,同时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那么略读课文只要求初知课文的大意,不要字斟句酌,教师只要抓住重点引导孩子理解课文即可,而孩子主要是运用他们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那么有了对课型特点的分析和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我就为学生们设计了以下目标: 第一、通过阅读来了解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边读边想来读懂课文。 第三、能与同伴交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

第四、能够结合自己生活当中的实际来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那就是要全面地看到事物,全面地看待他人、美和适用在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环境下,它却有存在的价值,从而学习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和想问题的方法,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三、说教学流程 在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指出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孩子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他个性化的行为,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他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生活经验来走入文本开始阅读的,在阅读当中他会利用他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来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在交流中来欣赏文本,进而来评价文本与生活中的人和物,以及文本本身,最终他会带着新的感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紧紧地抓住学生的阅读学习和生活的联系,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活动当中来感悟文本,在悟中来明理,具体的教学思路有三点: 第一、形象展示,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两个动物朋友狮子和鹿,将美丽的鹿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引导孩子去猜想狮子和鹿之间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进而激发起孩子阅读文本的兴趣。 第二、多层次阅读,感悟交流,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我们知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程度是建立在多层次的阅读的基础之上,在本课的教学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 元素符号(重点)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常见的 元素周期表(重点)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一种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锌、蔗糖、纯化水的口服液。用于治疗 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厌食症、异食癖、口腔溃疡、痤疮、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这里的锌指的是单质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药品或食品标签上见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元素 提出问题 1.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 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与N 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氧、碳、氢”元素。 5.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探究点二元素符号 提出问题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又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表示方法: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K、S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u等。(2)元素符号的含义: 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②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③元素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不能再表示该元素。 探究点三元素周期表 提出问题 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有没有规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 (1)在元素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分区。 (2)横行(周期) 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3)纵行(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1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4)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每一格均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归纳总结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符号 1.写法:第一字母大写,第二字母小写 2.含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有规律地将元素排列(横行为一周期,纵行为一族) 反思 学习和探究,使理性知识变的浅显易懂。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设计色彩》讲课教案

《设计色彩》

《设计色彩》教学教案 第一章概述 1.设计色彩的定义 從古代的遺蹟中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從很早以前就有色彩的運用,即使到了今日,色彩仍與我們息息相關。雖然色彩的運用可以追溯到 20 萬年前,但在歷史上,希臘是最先將色彩問題提出討論的。希臘的四原色論將火 ( 白色 ) 、水 ( 黑色 ) 、空氣 ( 紅色 ) 、土 ( 綠或黃色 ) 認定為色彩基本的四元素,此時對色彩之研究僅限於哲學性。真正對色彩的研究,是直到 1666 年牛頓經由三稜鏡得知了光譜,才邁入色彩科學的新紀元。色彩是經由光線刺激眼睛所產生的視覺現象,沒有光線就沒有色彩。光照射在物體上,物體吸收了某些色光、反射了其餘的色光,透過視覺器官傳到大腦,由大腦感覺色彩 ? 雖然科學家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至今尚無法完全了解當我們觀察色彩時,會在大腦中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2、色彩原理 ?光是色彩的本原 ?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 1 )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 0.39 微米到 0.77 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 0.77 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 0.39 称紫外线。 ?( 2 )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体色的呈现 我们所见的各种物体,可以区分为发光体和不发光体两大类。前者是能够自身发光,因而它的光色可以不受周围光线的影响;后者是自身不能发光,要靠反射外来光线的照射,它们才能反射出不同的颜色。 发光的物体,例如太阳,日光灯,钨丝灯,蜡烛等,它们自身有发射光波的能力,是发光体。与太阳的光谱相比,其他的发光体的光谱都不平衡,难于像日光那样形成白光,日光灯光偏绿,钨丝灯光偏橙黄色,蜡烛光偏黄红色。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课题:元素周期律 概述 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通用类)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第一节第二个标题。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探索未知的宏观世界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了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感到熟悉,概括性强,学习这部分内容只需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学难点: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设计

4.8中心对称图形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 (2)掌握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教学思考 通过经历观察、发现、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识图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 (1)应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猜测并验证某些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2)利用中心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验证图形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大胆猜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并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难点 (1)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2)利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几张扑克牌。 学具:用硬纸板制作的风车和平行四边形、细线一根及大头针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欣赏美 请同学欣赏一组含有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汽车标志图片,让同学欣赏设计 精美。并思考为什么这些图片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提出问题,美的比较。 请同学欣赏其中的轴对称图片 问题:这一组图片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可称之为什么图形? 估计同学会很快回答:这些图形都具有:将图形的一部分沿着某一直线翻折能与另一部分重合的特点,是轴对称图形。 具体分析这一组图片中的一幅----圆,在圆中加一条线段后提出问题:这幅图片是轴对称图形吗?再加一条S线后,仍然问这个问题。 估计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观察会得出它不是轴对称图形的结论。 接着提出问题:这幅图片是否能够通过某种图形运动与自身重合呢?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可参看目录)。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祖国壮丽的河山;科学的思想方法;献上我们的爱心。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4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册共有32篇课文,精读课文24,略读课文8篇。每组教学内容包括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用?*?加以辬明,位于精读课文之后。在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除了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内容之外,教材还安排了与词句理解和课文内容有关的习题。学生开始刚刚开始一般意义上的习作,为了增加训练机会,教材在部分课后练习中增设了?小练笔?这个栏目,力图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练笔提高习作水平。

每个?语文园地?都有5个栏目,与以往教材一致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4个栏目属于固定页1 第 内容,?宽带网??展示台??趣味语文??成语故事?作为第5个栏目,它们在本册教材中各出现了2次趣味语文?和?成语故事?,它们在本套教材中都是第一次出现。 八组精读课文之后,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供学生作为延伸、扩展阅读之用。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再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 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和词语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 二、学情分析: 进入中年级——孩子们已经打下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掌握了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感情。在认识了1800个常用汉字基础上,阅读能力发展明显,具有初步的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需要认识的字太多,导致后进生错别字多,总也改不了,这是新课改学生识字多,多带来的弊端,到中年级以后,应该会有所改善。 三、教学目辬:

【最新人教版】【人教版】(高考)高中物理(选修3-4):13.7《光的颜色色散》精品教案(含答案)

课时13.7光的颜色色散 1.知道什么是色散现象。 2.观察薄膜干涉现象,知道薄膜干涉能产生色散,并能 利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3.知道棱镜折射能产生色散。认识对同一介质而言,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不同。 重点难点:薄膜干涉的原理及应用,折射、色散的原理。 教学建议:本节主要讲述色散的概念和发生色散现象的两种情况。要让学生动手做肥皂液膜的干涉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在讲解时要辅之以光路图来说明其原理。对于棱镜折射的色散,主要涉及同一介质对不同色光速度、折射率、偏折角的影响。关于颜色、频率和波长,应当明确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频率,光的频率决定于光源,与介质无关。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颜色)不变,但速度(从而波长)要 改变。 导入新课:大雨过后,彩虹的绚丽多彩,雨后马路上油膜的彩色以及肥皂泡的五颜六色,这些彩色是怎么形成的?产 生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吗?

1.光的颜色 (1)不同颜色的光①波长(或频率)不同。白光发生干涉 时条纹是彩色的,说明白光是由②多种色光组成的。 (2)人眼睛的③视杆细胞对光非常敏感,但不能区分颜色;人的眼睛靠④视锥细胞来分辨颜色。 2.色散与光谱 (1)色散 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⑤单色光的现象叫色散,白 光由⑥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2)光谱 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按波长的有序排 列叫光谱,在可见光中,波长最长的是⑦红光,频率最高的是 ⑧紫光。 3.薄膜干涉 (1)薄膜干涉中相干光来源于⑨薄膜前后表面反射的光。 (2)竖直放置的肥皂液膜在单色光照射时,薄膜干涉条 纹是⑩明暗相间的条纹,干涉条纹呈水平(填“水平”或 “竖直”)且相互平行,明条纹的颜色与入射光的颜色相同。 (3)薄膜干涉的应用:在光学镜头上涂一层增透膜可以 增加透射光的强度;薄膜干涉用来检查工件表面是否平整。 4.折射时的色散

38教学设计--中心对称图形小结与思考

中心对称图形(小结与思考)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回顾、思考本章所学的知识及思想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梳 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进一步丰富对平面图形相关知识的认识,能有条理的、清晰地阐述自己 的观点; 3、通过“小结与思考”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反思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本章复习教学的重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反思与交流的过程中回顾本章知识,梳理所学内容,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难点:本章的知识内容较多,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本章的知识,使所学内容系统化; 四、思路设计:本节教学应以中心对称为主线,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研究图形旋转的性质,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研究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及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本章所学内容: 1、旋转———图形的旋转————绕着某点旋转180°———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1)复习由一般旋转到图形的旋转,进一步理解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由转动任意角度到转动180°的情形,培养学生由一般到特殊的辨证观;(3)通过旋转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心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2、已知:△ABC和一点O,画△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三角形;(1)点O在△ABC外;(2)点O与△ABC的一个顶点重合 (3)点O是△ABC的一边BC的中点 【设计说明:(1)进一步巩固中心对称的概念;(2)通过本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画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画法——关键是找对称点;(3)从一般到特殊画对称三角形;(4)通过画对称三角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也有所帮助】 3、中心对称图形有:线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圆等;【设计说明:(1)通过在已学过的图形中寻找中心对称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2)认识平行四边形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条件越来越多,而范围却越来越小;(3)应以学生讨论为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第十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09)概要

第十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09) 一、单元名称:列方程解应用题——典型应用题之一P15——P19 二、学生知识基础与教材分析 1、学习本节教材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和特点,会解答列出的方程形如a x ±b=c, a x ±bc=d, a x=bc,x ÷a=b ÷c,a ÷b -x=c 等的应用题,并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本节教材通过四个例题学习列出形如ax ±bx=c,(a ±b)x=ac 的方程来解答应用题。从应用题内容来看,有以往算术解法中所提及的“已知面积和周长,求其中的一个未知量”、“和倍”、“差倍”、“和差”等典型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这些典型应用题有特殊的规律和特定的数量关系;而列方程解这些应用题,关键仍然是通过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可借助于线段图。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法,先根据条件写出一些式子,再从中找出反应相等关系的式子,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另一种是分析法,即先写出表示等量关系的式子,再写出等式左右两边的式子,建立方程。应使学生学会这两种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但练习时可要求学生按自己的习惯去解题,不应强求一种思路。教学时教师不必对一些典型应用题的名称和算术解的模式作介绍,以免冲淡分析、寻找等量关系的重点。 3、本单元主要内容:“已知面积和周长,求其中的一个未知量”、“和倍”、“差倍”、“和差” 的列方程解应用题。 三、结构图 四、单元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1、结合具体情境,找出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从中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2、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1、积极参与同伴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方法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习习惯。 五、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会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 难点:应用题中有两个未知量时怎样设未知数。 关键:会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 六、单元课时和安排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1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 初中数学课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特别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现以《中心对称图形》为例,阐述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建立知识模型”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发现、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2.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以魔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扑克牌魔术的演示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 【魔术设计】:师取出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牌,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如上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把这张牌旋转180O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几下,展开扑克牌,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 (课堂反应:学生非常安静,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做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学生就进入沉思状态,接着就是小声议论。) 师重复以上活动2次后提问: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手中的扑克牌图案有什么特点? (2)你能说明为什么老师要把抽出的这张牌旋转1800吗?(小组讨论)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理由:(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贡献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可行。)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例文(三篇).doc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三篇) 【《鹿柴》】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恰当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 2、通过看画面、听音乐、查资料、讲诗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良好的观察、口语表达、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清楚表达。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诗的意境,体会感情。 学习资源: 课件音乐实物投影字典资料画纸 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们同学已经学习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谁愿意把

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ai,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九岁就能提笔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边看画面)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人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柴》。 二、学法指导,合作学习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学文章也好,还是学诗,都要多读,读可以分四步:点读、朗读、思读、品读。每一步我们都要怎样读?谁来说给大家听。多媒体结合学生所说来一一出示。点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整体感知全诗。朗读: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思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品读: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点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