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等待戈多语言的荒诞性

等待戈多语言的荒诞性

等待戈多语言的荒诞性
等待戈多语言的荒诞性

《等待戈多》语言的荒诞性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灵魂人物,塞缪尔·贝克特通过文学方式将人类的荒诞处境栩栩如生地展示在《等待戈多》中。

在《等待戈多》中,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脱离了传统对话的正常模式,这些对话里充满了双关、不断重复的陈词滥调和胡说废话等等。这些看似深奥、前卫的语言为何能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广泛共鸣呢?《等待戈多》中贝克特式语言的荒诞效果《等待戈多》中的语言让观众和读者耳目一新。贝克特将传统戏剧的语言作用彻底摒弃,可以增添戏剧荒诞效果的新的语言方式,从而使戏剧本身流露出强烈的荒诞和无意义感。这种荒诞的语言效果表现在无意义的词语重复、无关联话题的转换和文字游戏几个方面。

无意义的词语重复人类语言的特有功能之一就是交流和传递信息。很多文学作品的语言丰富多彩,并且竭力避免莺复。但在《等待戈多》中,这种人物对话问的无意义的不断重复却是为了达到预期的荒诞效果。戏剧一开始.两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爱斯特拉贡和弗拉第米尔.呢称霓戈和狄狄之间的对话就很好地诠释了不断重复所带来的荒诞效果,狄狄看到戈戈试图脱掉自己的靴子。所以就问他是否伤到了脚趾。在他们的对话中,两人不停地重复了一个词。“弗拉第米尔:你脚疼吗?爱斯特拉贡:脚疼!他在问我是不是脚疼。弗拉第米尔:好像这世界上只有你才脚疼似的!我难道就不算是个人吗?我倒要看一看,你要是受了我的那些苦.你还能怎么着。你能会告诉我一砦新鲜事。爱斯特拉贡:你也脚疼过?弗拉第米尔:脚疼!他在问我是不是脚疼过!”当狄狄询问戈戈的脚趾是否受伤时。戈戈并没有正式的回答他,而是非常生气地重复一个字——疼!然后转问脚趾:狄狄想知道你是否受伤了?显然戈戈并没有回答狄狄的问题。而狄狄对这个答案也不满意.他的同答更让人觉得无处可寻.难以理解。由于没有明白狄狄的同答。戈戈就重复了和狄狄刚才的一同一答,只不过这次问话人和回答者换了顺序。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戈戈和狄狄之间的对话毫无意义。让人觉得滑稽可笑。这种无意义的不断重复所带来的滑稽效果在文中是随处可见。当人不知该如何进行对话时.他们选择了重复。当无话口可说时,他们选择了沉默。观众和读者会觉得他们的对话滑稽可笑,没有意义,这也是贝克特想要呈现的戏剧效果。

贝克特强调了一点:这个世界中生活是如何单调、枯燥、毫无意义。《等待戈多》中人物之间的失败交流也表现在支离破碎的对话中.而对话的不衔接性足由无关联话题的转换造成。贝克特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剧中的对话变成荒诞而无意义的标志。第一幕戈戈和狄狄的谈话漫无目的,话题不断转换.让人难以捉摸。弗拉第米尔:你本来应该是个诗人。爱斯特拉贡:我本来就曾是个诗人。这还看不出来吗?(静默)弗拉第米尔:我刚才说什么来的你的脚怎么样啦?爱斯特拉贡:它肿。弗拉第米尔:哦,交流,对了,我想起来了,那个盗贼的故事。你还记得吗?爱斯特拉贡:不记得了。在这段短短的对话中。戈戈和狄狄谈论了三个毫无关联的话题。

人物和人物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他们只是在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至于别人在说什么。他们丝毫都不关心和在乎。所以这种没有逻辑关联的话题转换地很快,也正是这种快速转换让人们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无话可谈和冷漠可笑的窘境。从而烘托了戏剧的荒诞效果。

文字游戏,说到对文字的处理。贝克特可谓是个语言天才。在《等待戈多》里。他把看似毫无关系的词语放在一起,减弱词语本身的意思,顺其自然构造出

一种荒诞的戏剧效果。这种荒诞效果主要表现在剧中人物滑稽的争论对话中:第一幕,戈戈和狄狄正在争论狄狄是否应该先把自己悬挂在树上,因为两人体莺相比.狄狄更重些。争论的结果是两人等待戈多来裁定。爱斯特拉贡:他什么都不能答应。弗拉第米尔:他必须好好地想一想。爱斯特拉贡:静下脑子来。弗拉第米尔:问问他的家人。爱斯特拉贡:他的朋友。弗拉第米尔:他的代理人。爱斯特拉贡:他的通信者。弗拉第米尔:他的笔记本。爱斯特拉贡:他的银行账户。弗拉第米尔:然后才能表态。爱斯特拉贡:这很正常。弗拉第米尔:不是吗?爱斯特拉贡:看来是这样的。弗拉第米尔:在我看来也是这样的。显然,这个对话不是由逻辑关系组成的。而是由一组文字游戏构成。他们之间的交流由一连串不相关的名词串连起来,比如:朋友,代理人,通信者,登记本和银行账户。这些名词都足戈戈和狄狄即兴发挥,随意添加的。本来各具其意。但从整篇看来却及其滑稽荒诞。这些词语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它们的组合让人费解。也正是这种费解让观众和读者察觉到了一丝荒诞。

这个看似激烈的争论也变得毫无意义可谈。他们争论不断,但却没有各自的论点来击毁对方的观点.有的也仅是一些不相关的词语。他们就好像是在玩文字游戏,让人看了发笑。由于讨论不出个结果,他们的对话就结束了。手足无措的戈戈和狄狄只能默默地耐心等待戈多的到来。

这幅荒凉的图画让人们看到了自身生存的无奈和痛苦,但让人们感同身受的是戈戈和狄狄的荒唐言语,因为他们之间的语言“展示了人的内心世界的极度空虚和荒凉以及人如何面对荒诞并在荒诞中生存”。贝克特通过无意义的词语重复、无关联话题的转换和文字游戏三个方面向观众和读者展示了贝克特式语言的荒诞效果。

这些言语之间并未透露出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却让人们知道了戈戈和狄狄之间无话可谈.不知该说些什么的窘境。这也恰恰是贝克特语言的高超之处。艾斯林这样评价过荒诞戏剧中的语言表达:它的精妙之处在于“无话商说、不知该说什么、从何说起、无表达能力、无表达欲望,但却不得不表达”的两难境地。贝克特式语言的荒诞效果在于它让现代人意识到了自身的生存现状和所面对的问题。剧中的戈戈和狄狄遥遥无期地等待着戈多的到来。这种行为本身也体现了人类在忍耐中对生存的渴求。戈戈和狄狄之间的交流充满了.滑稽和乐趣,但却发自内心,让观众和读者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丝温馨。这种真诚的关心与其所在的绝望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现代人从痛苦和绝望的境地中得到了振奋尝幸福。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一部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作者是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 业贫困的惊人对比.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方居然说"不知道".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 在德国占领期间,贝克特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使他感到世界满目疮痍,到处"乱哄哄"" 一团糟".冷酷的社会使他感到人们丧失了理智,人间的不幸使他决意通过涉笔混乱社会中的一群可怜虫来揭示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他觉得生活就寓于阴暗和空虚之中,生即包含死,人自出生起,就向坟墓走去.在这漫长而痛苦的人生中,人时时受到某种巨大力量的支配与逼迫,因此,贝克特认为沉默是人所能持有的 最适当的态度.他闭门谢客,拒绝采访,不问政治,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将自己关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过着孤独的生活.他的剧作流露出浓烈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 为了表现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贝克特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陈规,使 剧本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 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布景,道具极为简单.一片荒原,一棵枯树.但剧 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像《等待戈多》中光秃秃的树上一夜之间新添几片绿叶, 代表了时光的流逝.维妮手提包里的物品是她赖以生存的全部财产.贝克特剧中 的人物大多是身残志缺的糊涂虫,而且人物少,动作单调.不少剧作只有一个人物.剧中人几乎与世隔绝,思维混乱,语言贫乏,活动幅度很小,观众甚至无法看到这 些人物的完整外形与动作.在《喜剧》中,人们只看到装在坛子里,只有头露在外面的一男二女在争风吃醋,打情骂俏,演出一场"棺椁里的爱情三重奏".在《啊! 美好的日子》里,看到的是半截入土的维妮在梳妆打扮,追忆她的"第一次舞会""第一次亲吻".在《剧终》里,看到的是被装在垃圾箱中的纳格,奈尔在乞讨食物和拥抱接吻.贝克特通过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西方普通人的共同命运——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 二.故事梗概 《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基本内容大致如下: 两个瘪三式的流浪汉在黄昏的乡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他们无聊地闲谈,做些机械的动作,讲些不知所云的故事.但戈多迟迟不来,以至于烦闷得想 到自杀,但又不甘心,想等戈多来弄清自己的处境再死.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来人,却不是戈多而是波卓.他手持鞭子,一手牵着被拴着脖子的"幸运儿".幸运儿 扛着沉重的行李,拱肩缩头,脖子被勒得正在流脓,惨不忍睹.波卓气势汹汹,虽原谅了恐惧的狄狄和戈戈,但随意虐待幸运儿,称之为"猪",挥来斥去,幸运儿也惟 命是从.波卓吃饱喝足,对黄昏作了一通"抒情"的解释,逼幸运儿为他们跳了一通舞.最后波卓才牵着幸运儿和流浪汉告别.总算磨掉了一个黄昏,天将黑时,一孩 子来到,他传达戈多的旨意: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来. 次日的黄昏,还是同样的乡间小路,同样的两个流浪汉,同样的目的——等待戈多.等待得无聊至极,一个流浪汉唱了一支无聊的"狗"歌,他们追忆过去的往事,彼此

等待戈多语言的荒诞性

《等待戈多》语言的荒诞性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灵魂人物,塞缪尔·贝克特通过文学方式将人类的荒诞处境栩栩如生地展示在《等待戈多》中。 在《等待戈多》中,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脱离了传统对话的正常模式,这些对话里充满了双关、不断重复的陈词滥调和胡说废话等等。这些看似深奥、前卫的语言为何能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广泛共鸣呢?《等待戈多》中贝克特式语言的荒诞效果《等待戈多》中的语言让观众和读者耳目一新。贝克特将传统戏剧的语言作用彻底摒弃,可以增添戏剧荒诞效果的新的语言方式,从而使戏剧本身流露出强烈的荒诞和无意义感。这种荒诞的语言效果表现在无意义的词语重复、无关联话题的转换和文字游戏几个方面。 无意义的词语重复人类语言的特有功能之一就是交流和传递信息。很多文学作品的语言丰富多彩,并且竭力避免莺复。但在《等待戈多》中,这种人物对话问的无意义的不断重复却是为了达到预期的荒诞效果。戏剧一开始.两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爱斯特拉贡和弗拉第米尔.呢称霓戈和狄狄之间的对话就很好地诠释了不断重复所带来的荒诞效果,狄狄看到戈戈试图脱掉自己的靴子。所以就问他是否伤到了脚趾。在他们的对话中,两人不停地重复了一个词。“弗拉第米尔:你脚疼吗?爱斯特拉贡:脚疼!他在问我是不是脚疼。弗拉第米尔:好像这世界上只有你才脚疼似的!我难道就不算是个人吗?我倒要看一看,你要是受了我的那些苦.你还能怎么着。你能会告诉我一砦新鲜事。爱斯特拉贡:你也脚疼过?弗拉第米尔:脚疼!他在问我是不是脚疼过!”当狄狄询问戈戈的脚趾是否受伤时。戈戈并没有正式的回答他,而是非常生气地重复一个字——疼!然后转问脚趾:狄狄想知道你是否受伤了?显然戈戈并没有回答狄狄的问题。而狄狄对这个答案也不满意.他的同答更让人觉得无处可寻.难以理解。由于没有明白狄狄的同答。戈戈就重复了和狄狄刚才的一同一答,只不过这次问话人和回答者换了顺序。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戈戈和狄狄之间的对话毫无意义。让人觉得滑稽可笑。这种无意义的不断重复所带来的滑稽效果在文中是随处可见。当人不知该如何进行对话时.他们选择了重复。当无话口可说时,他们选择了沉默。观众和读者会觉得他们的对话滑稽可笑,没有意义,这也是贝克特想要呈现的戏剧效果。 贝克特强调了一点:这个世界中生活是如何单调、枯燥、毫无意义。《等待戈多》中人物之间的失败交流也表现在支离破碎的对话中.而对话的不衔接性足由无关联话题的转换造成。贝克特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剧中的对话变成荒诞而无意义的标志。第一幕戈戈和狄狄的谈话漫无目的,话题不断转换.让人难以捉摸。弗拉第米尔:你本来应该是个诗人。爱斯特拉贡:我本来就曾是个诗人。这还看不出来吗?(静默)弗拉第米尔:我刚才说什么来的你的脚怎么样啦?爱斯特拉贡:它肿。弗拉第米尔:哦,交流,对了,我想起来了,那个盗贼的故事。你还记得吗?爱斯特拉贡:不记得了。在这段短短的对话中。戈戈和狄狄谈论了三个毫无关联的话题。 人物和人物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他们只是在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至于别人在说什么。他们丝毫都不关心和在乎。所以这种没有逻辑关联的话题转换地很快,也正是这种快速转换让人们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无话可谈和冷漠可笑的窘境。从而烘托了戏剧的荒诞效果。 文字游戏,说到对文字的处理。贝克特可谓是个语言天才。在《等待戈多》里。他把看似毫无关系的词语放在一起,减弱词语本身的意思,顺其自然构造出

冯延巳《鹊踏枝》全词翻译赏析

冯延巳《鹊踏枝》全词翻译赏析 导读: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译文] 梅花从繁枝上纷纷飘落——千片万片,它好像含情脉脉,有意地摹仿雪花随风飘转。 [出自] 冯延巳《鹊踏枝》 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注释: 楼上春山:指登楼了望四面春山。 暮景烟深浅:日暮之景色,烟雾因远近有浓淡之不同。 一晌:此处应指“多时”。 人不见:根据叶嘉莹先生释义,不是确指具体人,“是内心寂寞之中常如有所期待怀思的某种感情之境界”。 鲛绡:用以掩泪的绡巾。 译文1: 梅花从繁枝上纷纷飘落——千片万片,它好像含情脉脉,有意地摹仿雪花随风飘转。昨夜里的笙歌筵席,也像落花那样容易分散,酒醒之后顿感心中增添的哀愁无限。 登上高楼了望春山——四面峭壁耸立透袭春寒,一直望着远飞的

鸿雁过尽,日暮景色远近烟雾有浓有淡。久久地独自凭栏眺远,内心怀思之人总也不见,手持绡巾掩泪,把多少往事和哀伤思量遍。 译文2: 千万片落梅多情缱绻,凋落之际,还学白雪随风飘转。昨夜笙歌多么易散,我酒醒之际更把哀愁添。 高楼凝望,春山四面多凄寒,大雁从我的眼帘中过尽,深深浅浅的暮烟给人以冥漠之感。久倚栏杆不见所欢,相思的泪水把珍美的巾帕湿遍。 译文3: 站在高楼上,看那千万片梅花从树枝上落下,梅花啊,你本无情之物,为什么还仍然是那么独自多情,仿佛雪花一样随着轻风在空中飞舞。想起昨天晚上,宴席中歌舞飞扬,美好情景眨眼就烟消云散了,今天人散酒醒,更增加了无穷的愁绪。 向远方望去,群山环绕,早春季节,四面吹来的清凉的寒风,大雁飞过,傍晚时光,远方泛起了或浓或淡的雾霭。从早到晚,我呆呆地站在这儿,依着栏杆,眺望那心中思念的人,然而始终看不见,心中愁肠百结,不禁潸然泪下,只能拿出手绢轻轻地擦拭。 赏析: 词的开端“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三句,写出了所有有情之生命面临着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人世间千古共同的悲哀。接着“昨夜笙歌”二句,转写现实之人事,在前三句所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

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第二幕。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干嘛不能?等待戈多。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两位老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决定离去,明天再来。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他要开辟“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新天地”。《等待戈多》正是他这种主张的艺术实践。如果按照传统的戏剧法则衡量它,凡乎没有哪一点可以得出满意的结论。它没有剧情发展,结尾是开端的重复;没有戏剧冲突,只有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人物没有正常的思维能力,也就很难谈得上性格描绘;地点含含糊糊,时间脱了常规(一夜之间枯树就长出了叶子)。但这正是作家为要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而精心构思出来的。舞台上出现的一切,是

外国文学------等待戈多赏析

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浅析《等待戈多》 年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1年5月25日 成绩

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浅析《等待戈多》 内容摘要:荒诞派戏剧就是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是二战后西方戏剧界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1953年,当贝克特运用荒诞的怪异的创作手法打造出的《等待戈多》上映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就是通过浅析《等待戈多》来探索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荒诞派艺术《等待戈多》异化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摧毁了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使得整整一代人对美好的生活的憧憬,流于幻灭,给人们的心灵划上了难以愈合的伤痕。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产生了悲观绝望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上泛滥,文坛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现代派文学流派。荒诞派戏剧就是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是二战后西方戏剧界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1953年,当贝克特运用荒诞的怪异的创作手法打造出的《等待戈多》上映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法国战后最叫座的一出戏,被译成了20多种文字。此后荒诞派作品层出不穷,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贝克特也成为了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最有力的代表。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创作的第一部舞台剧,1952年首先以法语出版,1953年在巴黎上演。《等待戈多》全剧共分2幕,讲的是一条乡间的小路上,流浪汉狄狄和戈戈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的到来。可是戈多是谁?他们何时约见?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但他们任然苦苦的等待。《等待戈多》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他没有情节,没有人物之间的心理冲突,没有高潮,是一出典型的“反戏剧”。贝克特说过:“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纯正的艺术”。他要开辟“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新天地”。《等待戈多》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荒诞的含义。戈多总是不来,天天如此可剧中的人仍然等待。剧中人物的表现,背景,道具也

《等待戈多》的解读

《等待戈多》的解读 文/崔虹 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被公认为就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自从其1956年出版以来,该剧所表达的存在主义思想一直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 萨缪尔·贝克特就是爱尔兰小说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等待戈多》奠定了贝克特在文坛上的大师级地位,也为她赢得了久远的声誉。《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推出时引起轰动,上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等待戈多》以文本与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与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就是这样一部瞧似重复与无聊至极的戏剧,却就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某种程度上瞧,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与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与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与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就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_等待戈多_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

第25卷第6期湖 北 工 业 大 学 学 报2010年12月Vol.25No.6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c.2010 [文章编号]1003-4684(2010)06-0161-03 等待戈多 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 胡波莲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摘 要]作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等待戈多 的荒诞性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本审美特征:主题的不确定性;人物的非主体性;削平深度,让舞台本身说话;消解语言,语言仅仅用来填补时间空白。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荒诞派戏剧;不确定性;非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The Pos-t moder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Waiting for Godot H U Bo-Lian (School of Foreign L anguages,H ubei Univ.of T echnology,Wuhan430068,China) Abstract:As a classic absurd theatre,it s absur dity reflects the basic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 nism:uncertainty of the theme,non-subjectivity of characters,flattening the depth and letting the stag e speak itself and deco nstructing the language,w hich is only used to fill the gaps in time. Keywords:postmodernism;absur d theatre;uncertainty;non-subjectivity 等待戈多 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研究者从社会学、存在主义哲学、基督教教义、自传等许多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 等待戈多 问世的20世纪50年代,正是后现代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作者在 二战 后无疑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并体现在该剧的创作中。本文主要探讨该剧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并说明这些审美特征使它呈现出浓厚的荒诞色彩。 1 不确定性:不可解释的意义 不确定性 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之结果。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根本特征之一,这一范畴具有多重衍生含义,诸如:模糊性、间断性、异端、多元论、散漫性、解合法化、反讽、断裂、无声等等。哈桑指出,正是不确定性揭示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品格。这是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它永远处在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 [1]P303 不确定性是荒诞派戏剧的基本特征,也是 等待戈多 最突出的特点。 等待戈多 没有传统戏剧的情节模式,没有高潮,甚至没有结局,围绕它的主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这就很好地说明了该剧主旨的不确定性,它是模糊的、多元的。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戈多是谁?有人说戈多暗指上帝,有人说戈多象征死亡,有人说波佐就是戈多等等。该剧的中心不在戈多是谁,而在等待。那么他们苦苦等待的是什么呢?有人认为他们在等待希望,有人认为在等待上帝的拯救,罗伯 吉尔曼在 现代戏剧的形成 中指出: 这部戏剧就是表现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这样等待戈多;戈多不来,他的本性就是他不来,他是被追求的超验,现世以外的东西,人们追求它为了给现世生活以意义。 [2]P6他的理解有些接近宗教的理解,现世以外的东西近乎上帝。但是贝克特在 论普鲁斯特 里说: 倘若受难者希望上帝援助他,他就错了,只有虚无等待着他。 [3]P3在尼采已经宣判上帝死刑的年代,人们已经怀疑信仰和终极价值,再等待上帝的拯救显得多么愚蠢可笑,很显然他们不会等待上帝,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在等待什么。 国内学者大多抓住贝克特话里的关键词 虚无 两个字做文章,张容认为, 等待戈多 情节上表现为静止,无变化,没行动,什么也没有发生,表现人类对世界的空虚感、幻灭感、表现人类希望的虚无。 而

戏剧经典赏析教学大纲

《戏剧经典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50414323课程名称:戏剧经典赏析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文学院影视戏剧文学专业 学分数:3 学时数:54 开课学期:第学期制定/修订日期:2011 年 8 月13 日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讲授在介绍有关戏剧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取古今中外戏剧名家名作,分析、阐释其艺术特色。在对戏剧经典作品的赏析之中,帮助大学生步入戏剧艺术殿堂,基本掌握戏剧艺术的一般规律,了解名家名作,培养学生接触与欣赏戏剧艺术的兴趣,并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心灵,由此充实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戏剧的艺术感悟能力与初步的理论分析能力,学会赏析戏剧作品,并尝试写作剧评。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编外国戏剧部分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时期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古希腊悲剧与喜剧的起源,基本演出形态及剧场艺术发展;古罗马戏剧概况 【2】教学重点 三大悲剧诗人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 【3】教学内容 古希腊戏剧概况 一、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三、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古罗马戏剧概况 普劳图斯《一坛金子》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掌握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及总体特点及对戏剧的深远影响,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的特点【2】教学重点 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的艺术特色;《威尼斯商人》的悲喜性 【3】教学内容 一、《威尼斯商人》

二、《哈姆雷特》 三、《麦克白》 四、《李尔王》 第三章古典主义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理解三一律,掌握《熙德》的艺术特色;莫里哀喜剧的特点。 【2】教学重点 高乃依《熙德》、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 【3】教学内容 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 一、高乃依《熙德》 二、莫里哀《伪君子》 三、莫里哀《吝啬鬼》 第四章 18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特点;理解哥尔多尼对即兴喜剧的改造,掌握《一仆二主》对即兴喜剧的承继与改造和《费加罗的婚姻》的主题与喜剧情境构造 【2】教学重点 《一仆二主》《费加罗的婚姻》 【3】教学内容 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简介 一、哥尔多尼《一仆二主》 哥尔多尼的创作及对即兴喜剧的改造;《一仆二主》赏析 二、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 博马舍的“严肃戏剧”主张;《费加罗的婚姻》赏析 第五章19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社会问题剧;自然主义戏剧;唯美主义戏剧、社会 喜剧,掌握《欧也尼》的优点与缺失;《钦差大臣》的戏剧冲突与讽刺性场景;《大雷雨》的 主题及人物形象、布景意义;《玩偶之家》的主题、情节结构及深刻的人物心理刻划;《朱丽 小姐》的细节描写与人性揭露;理解“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戏剧,社会喜剧与王尔德 的语言。 【2】教学重点 《欧也尼》、《钦差大臣》、《玩偶之家》 【3】教学内容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读《等待戈多》 还记得第一次读《等待戈多》的时候还是大一下学期的时候,那时候读的时候很痛苦啊,因为也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而且也没有完整的一个故事,只知道他们在等待戈多,等待戈多,但是也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为什么最后不来,也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戈多明明不来两个人还要傻傻的等白白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但是这学期和老师一起讨论学习的时候收获颇多,茅塞顿开。 作者贝克特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所创作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一经典之作,不可理喻、不合逻辑、不可调和也不合道理与规范。 首先,经过这次的讨论学习之后,对于剧作的剧情和人物还有戏剧语言方面有了一些收获。在关于剧情方面,之前读的时候也是觉得它没有故事、也缺乏情节,尤其是第二幕基本上是对于第一幕的重复,剧情也没有什么发展,是同一平面上的循环。两天时间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这两个流浪汉一直在等待戈多,至于为什么要等待戈多就连他们两个当事人都不知道原因,甚是荒唐,根本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也没有什么道理,而且在等待的过程当中他们两个人还时不时的争吵,他们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而且就在两个人商量好要走了,不再等待了,可是两个人还是在原地待着,一动不动。 在关于剧中人物,剧作对剧中人物既缺乏个性的塑造,更没有对心灵的深入发展,只是人类的一种象征,个性性格缺乏。爱斯特拉冈象征着是一个偏重感性的人,从他的一些主要表现还有主要特征就可以看出来他只是在关注自我的生命状态,没有真正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在剧作一开始的时候脱靴子还有在后来的捡鸡骨头的动作,表现出了爱斯特拉冈对于他自身生存状态的不适,因为他焦虑的点只在自己的身体方面,只关注自我了;就连在人际交往方面他都在以自我为中心,他要与弗拉基米尔拥抱,让弗拉基米尔拥抱他,体现了他的自我中心主义。而且他很容易随遇而安,其实生活的状态一点也不健康不科学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在对“蜜月旅行”的向往和“诗人气质”的自我定位方面也体现出爱斯特拉冈精神生活的内涵始终定位在感性方面,不能自拔,实在太感性以至于这样的生活状态显得太荒诞。另一方面的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既有相似的方面也有完全相反的方面,相反的方面就是弗拉基米尔是一个偏向理性的人,出场的时候她的基本姿态就是思考,总是在一直思考,也得不到任何出路与解答,也就是说看不到希望的所在;但是相似的方面是弗拉基米尔也是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和爱斯特拉冈一样,他一直专注于自己的思考当中,一天天的不停的思考。此外,还有波卓与幸运儿还有送信的男孩这三个人物。波卓代表着极为享受在人际关系的主宰地位,而幸运儿则是在享受安平乐道的生活,享受为奴的幸福感;至于送信的男孩来说,他是一个具有灵性的人,是与“上面”相关的人。两位流浪汉是现代文明背景中自由人的代表(更多在西方人)而波卓和幸运儿则是人类仍然存在的奴役关系中的不同阶级的人的代表(更多在东方)。送信的男孩代表的是西方宗教文明背景下的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在作者心目当中他们共同成为人类整体的代表。 关于戏剧语言,缺乏基本的逻辑,各说各话。缺乏传统戏剧对话的一些基本特点,没有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台词没有行动性,也没有潜台词,剧中人物的彼此思想难以交流,言谈似乎成为她们打发时间消除焦虑和避免思考的方式。 其次,另一个让我觉得收获颇多的地方就是关于戈多的内涵与作品的关联性的方面。之前我在读作品的时候觉得戈多的含义好复杂,根本没有头绪去思考,现在把这不作品放在西方的那种文化背景下去思考的话觉得戈多也许就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运,亦或仅仅就是等待本身。单单针对于戈多的内涵来说,第一,戏剧文本对戈多内涵的表现就是在西方精神传统的救世主的形象,就是上帝的形象;第二,戏剧文本对戈多的表现更是绝望中的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 摘要 《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全盛时期的代表之一,其与传统戏剧“背道而驰”的特征表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是整个戏剧史上的一朵奇葩。剧本以存在主义的哲学视角对人类的生存危机和世界的荒诞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极为清晰的展现了那个时代西方社会发展的“荒诞性”因素。然而剧中所展现的种种荒诞现象并不是作者臆想而来,而是由现实世界转化而来,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社会意义是广泛而深刻的。本文拟就戏剧人物、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四个方面对《等待戈多》进行研究,从中分析其荒诞性特征,并就《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荒诞性;等待戈多;非人 Abstract "Waiting for Godot",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bsurd drama,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pposite" to the traditional drama,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wonderful work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dra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the script reveals the survival crisi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bsurdity of the world, and shows the "absurd" factors of the western society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phenomenon of absurdity in the play is not from the author's imagination, but from the real world. Therefore,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in-depth study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his paper intends to drama theme, characters, plot and structure of language,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 on "waiting for Godot", analyzes its features from the absurdity, and relevant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waiting for Godot". Key words: Absurd drama; absurdity; waiting for Godot; inhuman 目录 摘要I Abstract II 一、荒诞派戏剧1 二、荒诞:《等待戈多》的鲜明特征1 (一)“非人”的戏剧人物2 (二)主题的荒诞3 (三)情节、结构的荒诞5 1.“消失”的情节5 2.荒诞的结构6 (四)语言的荒诞6 三、结语:《等待戈多》——照进现实的戏剧之光8 参考文献9 谢辞10 一、荒诞派戏剧 荒诞(absurde)一词的词源属于音乐领域:在拉丁语中,absurdus(听不到的,聋的)意思是“不在声音中的东西,不协和的、不调和的东西”。这个术语更加普遍地属于哲学的书写,指的是同逻辑规则冲突的东西。荒诞,就是与理性不一致的事物,缺乏条理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指的是与常识相抵触的事物,他形容所有看上去荒谬的东西。[1]我们习惯上以“荒诞派戏剧”这个名称指称20世纪后半叶这一代戏剧作者的剧作,这些戏剧作者中,站在最前列的是阿达莫夫、贝克特、热奈和尤内斯库,他们给自己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并扰乱了当代戏剧写作的基本原理。这些作家对当时西

等待戈多 评价

《等待戈多》讲稿 作者简介: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出生于爱尔兰,早年来到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留在法国从事文艺创作。开始他主要是写小说,后来主要写剧本。贝克特是个悲观主义者,他的作品始终秉承同一主题,即是对苦难的陈述。他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连串无意义的失败和苦难的记录。秉承这一观点的《等待戈多》在1953 年上演时获得巨大成功。从此以后,他又创作了许多剧作,主要有《最后的一局》《哑剧》《最后一盘录音带》《快乐的日子》等,这些都属于荒诞派戏剧。196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写作背景: 《等待戈多》创作于1952年,当时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局势混乱,科学的飞速发展压抑了人性,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分裂。正由于这一点,人与社会的异化使人对世界和人生产生了荒诞的想法和感受,许多人精神空虚,信仰失落,对生活和未来丧失信心。在这个剧本中,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名流浪汉就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人物的典型特征。同时,剧中的戈多作为一个虚幻的人物出现,也正是当时人们精神空虚的体现。贝克特正是想通过此剧,表达出他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并试图将人们从精神空虚和无限地幻想中唤醒。 故事梗概: 本文的主人公为两位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其他人物有奴隶主与奴隶波卓和幸运儿,以及报信的小男孩。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文章注重于描写两位主人公在等待戈多时的心态、心理活动以及行为举止,虽然缺少剧情的连贯,但我们能从中发现主人公的无所事事,体会到当时社会人们心理的扭曲,更好地理解全文。 全文分为两幕。 在第一幕中,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为消磨时间,他们尝试着寻找事做,有时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有时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脱鞋、带帽。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一个小男孩前来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他们不得不等待着第二天。 在第二幕中,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小男孩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就这样,他们不得不又开始等待着下一天。 在这个剧本中,作者写的是两位流浪汉等待一位不存在的人的故事,在两天的时间里,主人公的事件和状况几乎没有变化,变化最大的只是陌生人以及环境。“戈多”的人物身份在文中无所涉及,但我们不难推测,流浪汉们等待的对象或许只是一天又一天的到来,甚至是死亡。 主旨&意义: 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也是一场无尽的等待,反映出二战

_等待戈多_的荒诞语言艺术_陈琳

2009年12月 湘南学院学报 Dec.,2009 第30卷第6期 Journal o f Xiangnan University Vol.30No.6 收稿日期:2009-07-15 作者简介:陈 琳(1974-),女,湖南东安人,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与翻译。 5等待戈多6的荒诞语言艺术 陈 琳,江华珍 (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爱尔兰现代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力作5等待戈多6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5等待戈多6的成功与贝克特使用的语言策略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该剧本也表达了人们为自己的存在苦苦寻求意义的痛苦过程。通过分析5等待戈多6的荒诞语言对人物荒诞生活的揭示以及荒诞语言与主题的结合,可知荒诞语言这一叙事策略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荒诞剧;5等待戈多6;等待;荒诞语言;希望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9)06-0055-04 一、引言 荒诞派戏剧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思想上师承存在主义荒诞观念,艺术上吸收超现实主义手法,以荒诞的戏剧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人生的无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等。荒诞派戏剧故意采用与传统戏剧相反的手法,制造强烈的荒诞效果。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荒诞派戏剧文学 全部作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1](P151) 。其剧本5等待戈多6自1953年1月5日在巴黎首次上演并连演300多场,轰动了法国剧坛,并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被译成20多种文字,有人将之视为整个/50年代的杰作0。1969年瑞典皇家学院因贝克特/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0,而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他。5等待戈多6全剧共分两幕,剧情十分简单,讲的是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岗和弗拉吉米尔(以下简称狄狄和戈戈)在路上等待着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却又始终未出场的戈多的到来。但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笔者认为,5等待戈多6的成功与贝克特使用的语言策略是密不可分的。荒诞的语言在作品中不仅揭示了人物荒诞的生活,而且与作品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荒诞的语言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意。本文拟通过分析5等待戈 多6的荒诞语言对人物荒诞生活的揭示以及荒诞语言与主题的结合来对荒诞语言这一叙事策略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作一探讨。 二、荒诞的语言直喻异化的生存 戏幕拉开,舞台上的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都穿着流浪汉的破破烂烂的衣服,戴着宽大而不合适的帽子,穿着破旧的靴子,天天在旷野的一条乡间小路上等待着一个他们自己也不认识的人)))戈多的到来,为了打发时间,他们在荒野的一棵枯树下做着没有意义的无聊动作:狄狄用力脱他那只靴子,戈戈不断地摘下帽子,往里面看看,摸一摸,又重新戴上;同时两个人前言不搭后语地没完没了地闲谈着。忽而说要为自己的出生忏悔,忽而想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争论起了贼的故事。狄狄与戈戈等待着戈多,却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会给他们带来什么,甚至不知道他们该向戈多提出什么要求。戈多一次次让他们失望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因为除了等待他们无事可做。狄狄反复说:/让我们走。0然而他们还是停留在原地。他们的语言大都很简单而且口语化,前言不搭后语,我言左你言右,似乎无需表达任何意思或交流任何信息。他们总是重复一些无意义的话,常常用相似的重复的短语结构来弥补交谈中的空白,例如: 戈戈:你说得对,咱们不知疲倦。 # 55#

英文评析《等待戈多》

Waiting and Hoping——A Brief Analysis of Waiting for Godot by Samuel Beckett Waiting for Godot is not only a masterpiece by Samuel Beckett, but also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western absurd theater.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absurdity of the world with absurdness. People express their hope in their absurdity and it is shown that hope is only cherished in the absurd behavior of waiting.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reflected that people carry a line of hope for the absurd world, because it is the only hope to wait. The process of waiting is painful. In a long time, two ragged vagrants named Estragon and Vladimir have been waiting for Godot, which was their ultimate goal of their lives. In the process of waiting, they had incoherent speech, repeated boring actions in order to change their hopeless waiting of every day life. All these behaviors shown the pain in this process and recorded postwar people’s anxiety, desire, panic. The reason of waiting is hope. The two haggard vagrants lived for Godot’s coming to change everything. The messenger of Godot, a little boy’s emergence cheered them up and gave them hope that Godot might come the next day. In the process of waiting, they constantly recalled nice things to make them full of confidence for the future, such as Eiffel Tower, the Bible and so forth. To spend the dull time, they did ridiculous games one after another except hanging themselves just because they kept Godot and hope in their mind and looked forward to a new life. From the Waiting for Godot , we can find that the human beings just look for the evidence and meaning of life through the painful waiting. As long as people wait, they can have hope. This is exactly what this drama offers us—— enlightment and fascination that make it an ever- lasting drama.

解析《等待戈多》中的对立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

解析《等待戈多》中的对立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 摘要:《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其文本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塑造任何具有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而是通过流浪汉之间的琐碎对话表现中心思想,这种成对人物关系设置并不是偶然现象,本文通过对《等待戈多》中的两对流浪汉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贝克特;等待戈多;对立 Analysis of Opposing Characters in Waiting for Godot and Its Deeper Meaning Abstract:Waiting for Godot is a masterpiece of Theatre of the Absurd. The text does not have fierce dramatic conflicts, fascinating scenarios and live characters, expressing the central theme by the dialogues between tramps,but it is not a coincidence. 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expose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is work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of two pairs of tramps. Key word:Beckett, Waiting for Godot, opposition 在《等待戈多》这部作品中,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塑造任何具有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而是通过流浪汉之间的琐碎对话表现全局,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剧中的人物并不是孤单出现,而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相对的角色相伴出现,构成不可分离的一对。贝克特的多部作品中人物形象都不是单独出现而是成对出现,如《终局》中,又瞎又瘫的汉姆和只能站不能坐的克洛夫构成相互憎恶但又缺一不可的一对;《美好的日子》中的温妮和威力虽然在感情上总是得不到共鸣,但是他们的出场也是典型的形影不离。由此可以看出贝克特的作品在上并不仅仅是偶然现象,本文将对《等待戈多》中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波卓和幸运儿这两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解读作者设置对立人物关系背后的深层含义。 一、灵与肉的对立统一——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一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从表面上来看,这对人物形象没有显著的性格特征,没有稳定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模糊不清。其实仔细的阅读文本,总结一下这对人物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就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有个性而且还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二元理论中灵魂和肉体的对立。 在作品中,弗拉季米尔基本上可以说是代表头脑、精神和灵魂,是与肉体对立的一面,而爱斯特拉冈则是与他相反,代表肉体及与肉身相关的物质层面的事物。这种代表性在剧中多次被作者暗示出来,例如在剧中,弗拉季米尔总是在试图思考,在等待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着比较积极的心态,他克制自己大笑的欲望,负责记忆并且负责反省和维持道德感,就像在救助波卓的问题上他所说的“确实,当咱们交叉着双臂衡量着得失的时候,咱们真不愧是咱们同类的光荣。老虎会一下子跳过去援助它们的同类,决不会动一下脑子;要不然它就会溜进丛林深处。” [1](p101)但是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弗拉季米尔在性格上也是具有矛盾性的,他有时很有责任感但有时又拒绝和爱斯特拉冈彼此支撑,承担责任。如爱斯特拉冈从噩梦中惊醒时想要向他倾诉时,他的选择是捂紧了双耳。 爱斯特拉冈是作为弗拉季米尔的对立面出现的,他健忘、言语猥亵、态度消极,对任何事情都是不确定的。他对弗拉季米尔的思考和对等待戈多的希冀总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