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_文明生态村镇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一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_文明生态村镇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一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_文明生态村镇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一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_文明生态村镇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一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

———文明生态村镇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冯志林,石光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是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切入点和有力抓手,是推进农村民主建设的有效渠道,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 新农村;文明生态村;意义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01-00238-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规划的第一项任务。这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003年以来,一场以文明生态村镇建设为内容的伟大实践席卷河北农村。河北农民以空前的热情行动起来,共同投入到文明生态村镇的建设中来,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完善,这场革命在引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以及合理聚集社会资源、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产生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强大社会效果。透视这场实践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探究其划时代的社会学作用,对于进一步深刻认识这场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文明生态村镇创建是诠释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创举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我国小康建设“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着眼于推进发展第一要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农村为重点、难点、潜力和突破点,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开辟了跳出“农门”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观,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吸收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站在认识和把握改革方向及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高度,提出了“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改革与发展新思维,形成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如何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把科学发展观融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作者简介 冯志林(1964-),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06208228

文明生态村镇建设,从改善人居环境破题,通过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帮助、引导农民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美好家园,既涵盖了生态的理念,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同时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宗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试点村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陋习正在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悄然提升,素质得到提高,实现了进一步缩短城乡差别,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创造性的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诠释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创举。

2 文明生态村建设是创新农村工作的切入点和有力抓手农村工作千头万绪。过去许多农村工作往往都是由一个部门单打一地去抓,比如组织部门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宣传部门抓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民政部门抓殡葬改革、卫生部门抓改水改厕、科技部门推广沼气等。这些工作都重要、都该做,但是多年来各项工作单打一,缺乏整体考虑,精力分散、资金分散,乡村干部疲于应付,结果是不少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文明生态村镇建设从整顿人居环境上破题,从追求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入手,把创建活动与改变农民旧的思想观念相结合、与培养农民健康文明生活习惯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统揽性很强的工作,可以有效地把农村各项工作整合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同时,在省、市、县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建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的形式,形成了党政齐抓、部门配合、协调联动、扎实推进的运作机制,避免了过去单打一搞创建的弊端,为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切入点和有力抓手,有利于克服农村工作中的分散、形不成拳头的问题,推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已经成为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的突破口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支点,为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是践行“三个代表”的生动实践“三个代表”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首先就要代表8亿农村人口的利益。执政为民首先要为8亿农民服务。经济发展要使全国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体现在为群众扎扎实实办好事、办实事上。建设文明生态村镇就是要在农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就是要在农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7,35(1):238-239 责任编辑 陈娟 责任校对 孙能森 

先进的生态文化;就是要改善农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办好这事就能够把“三个代表”具体化,切实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4 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是推进农村民主建设的有效渠道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要认真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要求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不放松,真正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紧紧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来进行,进一步建立农村基层干部选拔管理机制、农村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物质保障机制、农村基层干部任职培训和经常受教育机制、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以及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以“三级联创”为载体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常抓不懈地推进六大机制建设,充分发挥镇村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活动发展和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健全了村民自治机制,增强了村党组织的领导活力。在创建活动中,坚持群众路线,遇事多与群众商量,不断增强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本领;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机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5 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途径

多年来,在优先发展工业、优先发展城市的政策指导下,我国城市的发展较农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于强势地位。而今,城市已经具备了对广大农村和农业进行补偿的条件和可能。但是,这种补偿并不应当是简单地给予输血,片面地靠牺牲城市发展的步伐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而是处在强势地位的城市一方积极主动地谋求城乡有机结合的新路,找到城乡资源有机整合、经济全面进步、社会全面发展的新途径。在这一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城市与农村之间需要一个经济和社会对接的平台和城市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在客观上就起到了这样一个平台和着力点的作用。以唐山为例:2003年,创建工作一开始,市委、市政府就先期拨付150万元,对100个试点村各先行补助1.5万元,作为创建的启动和引导资金。在政府的示范引导和积极推动下,财政、农业、交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广电、体育等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集中专项资金支持试点村的村街道路、造林绿化、改水改厕、沼气池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形成了“以农民投入为前提,以政府补贴为支撑,整合各方面要素资源,提高资金综合使

用效益”的投入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深受群众欢迎和支持。以唐山市丰润区19个市级文明生态示范村为例,2004年3月份以来,市、区两级财政共拨付扶持资金

100多万元,19个村的重点包村联系单位通过谋划帮扶项目

等已经确定帮扶资金360万元,目前已经到位110多万元,对迅速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6 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4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1)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有利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

建立反哺、支持农业、农村的新机制。做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把乡村的规划建设同城镇的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这就为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反哺、支持农村提供了一个有效载体,有利于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新机制。

(2)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公共设施不

断完善,营造农村发展的新环境。通过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等问题,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公共卫生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

步,培育新时代的新农民。各地的实践证明,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农村的许多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村”建设、树立文明新风尚和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4)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自治建设,

建立农村民主管理的新体制。开展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活动是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愿望,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农民的自主建设、自主管理来建设自己的家园,充分体现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有利于不断完善农村的民主自治新机制。

(5)创建文明生态村镇活动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创建活动改变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缩小了城乡差别,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参考文献

[1]钱胜军,徐娟.刍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学

报,2006,23(3):70-72.

[2]陈武元.新农村建设中要避免几种偏向[J ].四川农机,2006(4):6.

科技论文写作规范———作者

论文署名一般不超过5个。中国人姓名的英文名采用汉语拼音拼写,姓氏字母与名字的首字母分别大写;外国人姓名、名字缩写可不加缩写点。

9

3235卷1期 冯志林等 一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_黄克亮

探求2013年第3期(新151期·总214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度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基本历程及经验启示》(编号:GD11CDS01)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3—3—18 作者简介:黄克亮(1965—),男,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农村政治学;罗丽云(1969—),女,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新型城市化研究·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黄克亮1 罗丽云2 (1、广州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70; 2、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650) 发展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郑重地提出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要使中国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我国广袤的农村美丽起来。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先进的 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求找到建设广州美丽乡村的最佳路径。[关键词] 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美丽乡村;广州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13)03—0005—08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推动我村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全面落实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以村党支部为龙头,各项工作共同创建的格局,现结合本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未来三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规划: 一、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开展宣传落实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完成上级下达的我村精神文明任务。 1、我村党支部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把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和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融入各种创建活动中,组织我村党员、群众积极参会、,欣起学习宣传的热潮。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还要积极撰写理论文章、心得体会、充分发挥我村文化宣传等形式的作用,扩大学习宣传的覆盖面,使十八大精神重要思想的精髓进我村、进家庭。 2、把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和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我村支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召开研究精神文明建设专项会议,建立健全村委会干部思想学习和理论学习档案。 二、以弘扬民族精神和倡导诚实守信为重点,积极推动思想道德建设。 1、组织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年”活动,巩固以“礼德、信德、孝德、爱德”为主要“四德四榜工程”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改陋习、促和谐”为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积极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村”各项活动不少于一次。2、按照“社会公德抓建设,职业道德抓行业,伦理道德抓家庭”的工作思想,继续贯继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弘扬民族精神和倡导诚实守信为重点,以争做文明村民为主线,开展农村文化形式,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和道德实施活动。 3、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组织村民学习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坚决取缔各种非法组织。 4、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村”、“平安村”、“文明村”的创建活动,在全村广泛开展村民性精神文明活动,继续抓好文明村民、“和谐”“平安”家庭。 三、文化科技建设 1、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积极参加上级和各项活动,协调配合村里各项文体活动工作,组织开展电影进村活动。 2、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展示青春风采,爱我家园”为主题的学雷锋纪念日活动和学雷锋宣传月活动。 3、由妇联牵头组织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形成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社会文明的好风尚,开展“和谐家庭”评比活动。 4、在重大节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六五”普法培训及宣传月活动;爱国卫生义务劳动和宣传月活动、文体活动。 5、以村党支部为主导,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创建文明村队,提高村民的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_黄克亮(精)

探求2013年第3期(新151期·总214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度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基本历程及经验启示》(编号:GD11CDS01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3—3—18 作者简介:黄克亮(1965—,男,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农村政治学;罗丽云(1969—,女,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新型城市化研究·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黄克亮1 罗丽云2 (1、广州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70; 2、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650 发展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郑重地提出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要使中国

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我国广袤的农村美丽起来。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先进的 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求找到建设广州美丽乡村的最佳路径。[关键词] 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美丽乡村;广州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1303—0005—08 2013年第3期 一、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 “生态”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房屋或环境,19世纪中叶以来被更多地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意指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在当代,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和文明的结合体,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式,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建设,进一步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哲学层面上,生态文明不同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民族、阶级、国家的人类社会全方位、系统、科学的文明,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产业、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建设等。[2]简言之,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

乡镇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乡镇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读书人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 为推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遏制歪风邪气的滋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经镇党委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为突破口;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素质,为构建和谐镇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年初对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作了部分调整,调整后如下: 主 任:贺玉良 副主任:胡咏新赵向发 成 员:胡乐群黄清贵

段威特冯雨洁张向前 向迪锋周佳春张恩奇 刘志军黄双燕 镇文明委办公室设在文化站,段威特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三、主要内容 1、加强政策宣传和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市县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传统美德和先进思想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2、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各村要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广泛开展政策法规、科普知识和文明新风的宣传活动,引导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吸引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寓教于乐,使其在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3、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农户评选活动。本年度评选镇级文明单位2个,文明村3个,每村1—2户文明农户,评选活动依照村推荐、镇决定、后公示的步骤实施,并接受社会监督。各单位、各村要认真组织好本次评选活动,在全镇营造一个争先进、学先进、促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2.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解决好这个任务,要做好“五个必须”: (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3.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4.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最新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

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 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群众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2008年第6期理论观察N o .6,2008 (总第54期) T heo retic O b servati on Serial N o .54 [收稿日期]2008-11-16 [作者简介]谭卫国(1985—),男,湖北恩施人。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方政府管理和服务型政府研究。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谭卫国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不仅是农村 经济要得到新的发展,农民生活要实现真正的富裕,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体制得到完善,生态意识得到提高。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生态意识薄弱、生态制度缺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生态问题。为此,必须从转变生产方式、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增加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投入以及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和监督等方面进行解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 24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6-0075-0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在以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中往往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新农村建设中的诸多生态问题。因此,研究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一)农民的生态意识薄弱,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农民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却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思想观念。“以粮为纲”的传统格局,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以及“种粮为糊口,养鸡换油盐,养猪备过年”的传统思想在农村仍然存在。二是故土难离的思想根深蒂固。广大农村仍滞留有近1 3的富余劳动力,这就造成了农村土地对农民实际承载量严重不足。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近年来畸形消费愈演愈烈,对物质的过度追求,物质攀比而造成功利、浮 躁的心态,广大农民不堪重负。〔1〕 一些地方攀比修造坟墓, 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既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也占用了大 量耕地,造成了严重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这种落后的观念和意识使当地的林业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二)广大农村地区生态制度缺失。首先,我国已颁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体现下制定出来的,其中有不少条文和规定已不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情况。另外在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我国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法律空白。其次,政府监督机制缺乏。各基层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面,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关注较少。各县区直属部门及乡镇没有明确分管环境保护的专门领导,少数乡镇一级设置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但他们多数是兼职,对于农业生态保护、监督涉及较少。 (三)农民过分依赖资源、化肥和农药等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方面,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在广大农村地区以破坏环境、消耗资源来换取粮食产量的做法仍然存在,农民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大,其结果造成我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超载放牧极其严重。另一方面,农民过分依赖化肥、农药。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每年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广大农村地区,化肥、农药的使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 — 5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下面我想从本市以及本区两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坚决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各项政策的同时,紧密结合天津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我市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取消了“三提五统”和农业税费,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织开展免费为农民检查身体,出台了全市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启动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率先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了“351”农民培训工程,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心和重视,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繁荣。经过30年改革开放,天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经济实力迅猛增长。1978年的时候,天津全市农村生产总值(12个有农业的区县)仅有5.03亿元,2007年天津农村生产总值达到1486亿元,增长294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30年前的不足6%,提高到30%。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1%。 2、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0.7亿元,比30年前增长35倍。粮食平均亩产达到335.9公斤,增长1.6倍;每公顷耕地创造种植业产值达到2.9万元,增长5倍。农作物机播面积比重达到80%,提高58个百分点;机灌面积比重达到70%,机耕面积比重达到91%。蔬菜总产量274.4万吨,增长1.2倍,出栏生猪262.1万头,增长2.6倍;肉、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2倍、79.1%和5.6倍。 3、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2007年非农产业增加值达到1382.7亿元,占农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3.1%,比30年前提升了35.7个百分点。 4、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经过30年建设,近80%的乡镇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几乎所有乡镇距离一级以上公路或高速公路的入口都在50公里以内。近70%的乡镇实现了集中供水,20%的镇实现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30%的镇有垃圾处理站,1/3以上的村庄实施了饮用水集中净化处理和垃圾集中处理。 5、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2元,比30年前增长56倍,年均增长15%。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非农业收入取代农业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货币收入取代实物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形式。30年前,农业收入比重和实物收入比重高达76%和61%,现在已分别降至22%和5%以下,而非农业收入比重和货币收入,则分别提高到78%和95%以上。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701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3.7%;家庭经营农业纯收入1946元,占22.2%;家庭经营非农业纯收入1568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题

"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以确保农民的公平利益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政策措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国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重大任务,指明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发展仍显滞后。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共同富裕,如果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强调指出,“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大举措。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我们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使全国人民都能够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而当前我国出现的城乡差距愈来愈大的情况与我们党的先进性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总旨的具体体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发展目标,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张趋势

毛概走访实践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法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在污染治理,单位GDP能耗,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及农药使用强度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周末回家,我在家乡进行了走访调查,很多曾经污染严重的地方被彻底的清理整顿,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不同的地方虽然效果不同,但是在整体上有了很好的改观。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我家乡的春陵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挖沙经常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春陵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春陵河下游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体会到了破坏生态环境后上天对人们的报复。由于人们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地震,海啸,雾霾等这些仅仅是上天对我们小小的惩罚。如果我们不从中吸取教训,那么上天对我们的惩罚只会更加的变本加厉。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思考与建议

桥头河镇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建议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农村赌博风气越来越盛,农村文化的传统节目参加的人越来越少,,如舞龙、舞狮等春节传统项目愿意参加的人寥寥无几,大家伙都只愿意呆在家里打麻将、玩扑克等赌博活动,尤其是年轻人,这与党中央所提出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严重相违悖,严重的影响到社会风气,甚至影响到了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跟我国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较为滞后,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独特的民间文化为内核,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现代农民所需要的新乡村文化,推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民间文化 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的目标要求。在与我国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则较为滞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桥头河镇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百姓们越来越富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桥头河镇地处涟源市北部、全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辖4个管理区、83个村、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1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为娄底市特大乡镇之一。近年来,桥头河镇农村精神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叵最佳答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推进现代 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答: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是什么? 答: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汇报材料

1、农民思想道德文化需求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 需求现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我们如何加强群众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农村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存在问题:目前农民思想呈现复杂化。一是市场经济的时代性,农民经济意识逐渐增强,由重政治转向重经济,也带来了政治热情的淡化。二是由重精神转向重实惠。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一些农民片面地认为精神是虚空的,只有金钱才是实的,因而精神奖励的吸引力日渐减弱。农民理想信念淡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在增强效益观念的同时,也诱发了“一切向钱看”,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想索取,不想奉献。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1、积极推进理论武装,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素质。2、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确引导道德风尚,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3、用好载体,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4、加强领导,进一步形成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合力。 2、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开展情况,村屯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广场、中心村建设,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组织等

情况;2010年8月县委宣传部对在全县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双阳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宣传部的部署,把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作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双阳镇现有8个行政村,5 7个自然屯,其中有8个自然屯是需要撤并的,现在对这8个需要撤并的自然屯都进行了规划,将在两年内全部规划到中心屯。8个行政村的通村道路硬化已经全部完成,部分村的村内屯路也已硬化。8个行政村都按照县委“六位一体”的要求,完成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县委组织部给配备了标准的办公桌椅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县文体局给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东北村和双兴村在新农办的帮助下建成了文化娱乐广场和农民书屋,并配备了各种图书。双兴村还自筹资金3万多元组建了农民秧歌队,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8个行政村的中心屯的建设都达到了标准化,道路硬化的同时,还进行了净化、绿化和美化。8个行政村都根据村情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村民自筹资金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了各类专业合作社15个。村民自治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村里重大事项都以“四议两公开”的方式进行。保证了重大事项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3、文明户(“四进农户”、“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情况。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 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一、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 中国“农村”不但仅是简单的地域坐标,更包含了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既反映了具有一定产业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也表征着占国家三分之二人口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国家的统计标准,农村一般是指县(除县辖建制镇)以下,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人们聚居生活的广大地区,而根据普遍认识,农村是除了城市以外的其它地域范围。没有农村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就没有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于什么是农村生态文明、并如何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界定。从国内外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来看,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和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综合性成果。正如人们对广义上的生态文明的理解,农村生态文明是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主动、积极地改进农村内部自身发展和优化农村与自然、城市关系,使之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二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重点突破的过程。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应对当前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的问题、处

理好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改进周边的生态环境,合理统筹生态环境改进与农村经济发展,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农村生态良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健康”。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作为“综合性成果”还是“重点突破的过程”,其最终目的都将回归到生态文明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上,即解决好发展方式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可简要概括为,是建立在农村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人们在其聚居地和生产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自身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有益成果的总和。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格局依然明显,农村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单元,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应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目标:(1)以农村生态系统为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农村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半人工系统,自然节律性和社会属性并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根据其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围绕系统要素,进行空间、产业和组织整合。 (2)以农民的生态化发展为目标。农民是农村的社会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基于农民视角提出更加具体的行动纲领。(3)以农村社会整体性转型为动力源,即有赖于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布局的综合规划和系统变革。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农村文化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总体来看,虽然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年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是推进现代农业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从以往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来看,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更加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状况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尽管政府已经多次鼓励和要求农村加强文化建设,但近几年我国的一部分农村,尤其一些偏远山村、贫困农庄由于对文化建设认

识不够,或重视不足,使得农村文化建设还处在一种极其缓慢发展甚至滞后不前的状态。 三、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1、农村资金不足,设施设备不够齐全,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投资渠道单一。 2、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够、文化建设者工作水平低、文艺队伍专业人才缺乏。 3、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可行性不高。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存在较大矛盾。 4、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不足,文化创新能力差,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的效益不明显。 四、意见与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 政府需要合理调配资源,积极募资,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文化基础工程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必要投入,增添必要的村级文化活动器材,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的现状。 2、加快农村文艺人才、文艺骨干的培养和挖掘。 一方面,要着力引入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引入专业人才,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资源则可办大型活动,资源较为匮乏则可办一些小型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本地人才的

科学技术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010年5月 第12卷第2期 科学技术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李富荣 (河南新乡学院政法系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立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性,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的有序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只要做到了这三点,我国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会走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科学技术生态文明作用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0.02.26 文章编号:1009-6922(2010)02-84-03 一、科学技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人类社会数以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在自然界中生活,存在于自然界中,在自然界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古代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揭示了人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道”应该遵循“天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后来从自然中分化出来,而自然自身保持一个协调有序的发展规律。因此,人类的发展要与自然发展相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应该主动与自然相适应并通过努力去改造自然界,让自然界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又能具备改造自然为自身服务的能力。“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力量,在历史上曾把人从受制于自然的被动地位提升到与自然平等对话地位。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它在促进人类文明进程中日益显示出的巨大力量,使人们对它寄予无限希望。”因此,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其实就表现为在人类以科技为手段进行改造自然的同时,能够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沟通。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否则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20世纪下半叶高科技的出现,同时也就意味着‘人文文化’批判的兴起。信息化和知识化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文化产业将凸现出来,成为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技术如果没有与人文文化接轨,就不会为社会接受和认同。21世纪的高技术必须充满人文青春活力,以人本主义的面貌、处处考虑人的需要,才能被社会高扬,才能充分发挥其工具理性和科学理 性,而不仅仅成为一种社会工具。”因而科学技术作为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不仅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工具,也应是保证生态和谐的重要手段。“科学有用,科学为大众造福,知识就是力量,这些思想自17世纪以来就成为西方国家的文化旋律,19世纪以后,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改造自然环境上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找到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机制,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合理模式,这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绿色科技”已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思想。“科技事业毕竟是一项理性事业,它的方法、它的哲学基础和它的精神气质,从一开始就把它与人类精神的其他产物明显区别开来。”尤其是自20世纪中期以来,高新技术空前发展,通过这些技术自身的价值与功能作用于人类社会,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显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表明科技正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过程中,科学技术的价值愈来愈受到重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出发点也是农业发展的归宿点。把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者不仅能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同时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循环经济作为与生态农业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措施。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经济发 [收稿日期]2010-04-16 [作者简介]李富荣(1981—),女,河南原阳人,法学学士,新乡学院政法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 科学技术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 8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