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读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读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读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读本

1.《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读本》(主编),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

2. 《真文大武》(编著,1/3),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3. 《中国艺术民俗学》(1/2),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 《中华文学精要》(副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 《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1/1),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 《中国家族教育》(副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 《艺术民俗学》(1/1),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

8. 《时尚指标》(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 《家书抵万金》(副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竞智斗趣话灯谜》(1/1),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文学教程》(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潘鲁生艺术文论——艺术随笔

编著:潘鲁生出版:山东美术出版社时间:2007年12月

2.匠心独运(设计大讲堂)

编著:潘鲁生出版:重庆大学出版社时间:2009年1月

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陕西人民美术

出版社,西安,2004,第46页。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笺注,孟元志撰,中华书局2006年。《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语言与神话》卡西尔,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年。《广告创意学》金定海、郑欢,高教出版社2008年。

[美]贝弗林《艺术设计概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

徐恒醇《设计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高丰《中国设计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邵宏《西方设计》湖南科技出版社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郭廉夫《中国设计理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

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清华大学出版社

《设计美学》,徐恒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造物之美》,李砚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技术史》,辛格等著,王前孙希忠主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

《西方艺术批评史》,文图里著,迟轲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城市发展史》,(美)芒福德(Mumford Lewis)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设计美学》徐恒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黄鸣奋著学林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荷兰)约翰?德?穆尔著麦永雄译广西大学出版社2007版;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艺术与视知觉》,[美]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视觉传达设计原理》,曹方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艺术设计概论》,[美]贝弗林著,孙里宁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英] 马尔科姆?巴纳德著,王升才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莫里斯——世界名画家全集》,何广正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尚刚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中国艺术美学》史鸿文著,中州古籍出版社

《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巴纳德(英)著,王升才,张爱东,卿上力译江苏美术出版社

《设计美学》李砚祖王明旨主编,徐恒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现代与后现代》河清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东方壁画史纲》祝重寿著,文物出版社

《欧洲壁画史纲》祝重寿著,文物出版社

《视觉与设计》弗莱(英)著,易英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艺术哲学》[法]丹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西方美学史》(上、下)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美术史》洪再新,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美术理论文选》(上、)下册,迟柯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01)《美的历程》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01)《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金丹元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01)《艺术感悟与审美反思》金丹元著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01)《中华艺术导论》(上、下),李希凡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01)《中国艺术学》,彭吉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01)《西方艺术史》[法]雅克?德比奇等著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2)《艺术》,[英]贝尔著,薛华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02)《解读艺术》,[法]夏吕姆著,林霄潇、吴启雯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年版

(02)《批评的解剖》,[加]弗莱著,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02)《新艺术史批评导论》,[英]哈里斯著,徐建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02)《我们什么也没看见:一部别样的绘画描述集》,[法]达尼埃尔?阿拉斯著,何蒨译,董强审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03)《经济学原理》,曼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03)《西方文化管理概论》,陈鸣著,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03)《艺术经济学原理》顾兆贵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04)《视觉文化导论》,[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4)《图像理论》,{美}米歇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4)《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米歇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艺术管理概论》,曹意强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雷蒙?威廉姆斯著,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

《表征》,斯图尔特?霍尔编,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

《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1-4卷),薛毅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方向)

《中国现代思想文选》(上、下),王晓明、周展安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02方向)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罗斯玛丽?童著,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3方向)

中国彩陶图谱》.张朋川.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

邬烈炎,5装饰语意设计6,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

[37]廖军,视觉艺术思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38]曹方,5视觉传达设计原理6,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

(日)原研哉,朱愕译,5设计中的设计6,山东人民出版社,2(X)6年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生态学》,[美]大卫·阿什德著,邵志择译,华夏出版社;

3、《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史蒂文森著,周宪等译,商务印书馆;

4、《艺术理论》,科林伍德,中国社科出版社;

5、《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黄鸣奋著,学林出版

《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黄鸣奋著学林出版社,2009年出版;

2、《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美>赫伯特?泽特尔著,赵淼淼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

3、《新媒体艺术论》,许鹏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4、《新媒体艺术》,林迅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5、《实验装置互动艺术》,曹倩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

《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奚传绩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朱铭、奚传绩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设计艺术的含义》,赵江洪著,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工艺美学史》,杭间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4、《中国艺术设计史》,夏燕靖著,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奚传绩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设计史鉴》,王琥,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9月;

7、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1-4卷),王琥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2009年。

《造物之美》,李砚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美]贝弗林《艺术设计概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

徐恒醇《设计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英] 乔纳森?M.伍德姆《20世纪的设计》,上海人民出版社

[德] 雷德侯《万物》,三联书店

高丰《中国设计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邵宏《西方设计》湖南科技出版社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郭廉夫《中国设计理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

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清华大学出版社

8、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12月4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宣布,批准中国珠算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成为中国第30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珠算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此前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科文组织在其网站上介绍说,中国的珠算是一套历史悠久的、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方法。珠算通过传统的口述和自学等方式世代传承,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而珠算申遗成功之后,相关专家表示说,此举有助于让更多的人在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加深对珠算的了解,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下面,小编将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盘点如下:

2001年 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2003年 中国古琴艺术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2005年 1、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作者荣子涵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150088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2010年08月21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1900年发表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没能延续至今。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王朝被覆灭,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战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能打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五千年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然而对于这些精髓我们并没有好好的保护与利用,只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愈来愈多的与世界接触,我们喊着让中国国际化世界化,可是那样的后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的出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些事情我们经历的久了,就会忘记它不平常的来历。直到韩国抢先注册端午节这一原本属于我国的纪念节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乐府诗集》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看着迪士尼版的《花木兰》。迪士尼乐园中被许多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人物围绕的木兰亭即灿烂夺目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若木兰真的知道了,恐怕现在又要多叹息了。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饮茶始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目前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9项。其中 (1)民间文学1项。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九龙坡区)。 (2)传统音乐(民间音乐)14项。石柱土家啰儿调(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川江号子(重庆市)、南溪号子(重庆市黔江区)、木洞山歌(重庆市巴南区)、接龙吹打(重庆市巴南区)、金桥吹打(重庆市万盛区)、梁平癞子锣鼓(重庆市梁平县)、秀山民歌(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民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梁平抬儿调(重庆市梁平县)、龙骨坡抬工号子(重庆市巫山县)、永城吹打(重庆市綦江县)、酉阳古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河锣鼓(重庆市渝北区)。 (3)传统舞蹈(民间舞蹈)3项。铜梁龙舞(重庆市)、土家族摆手舞(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高台狮舞(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4)传统戏剧2项。川剧(?重庆市)、梁山灯戏(?重庆市梁平县)、 (5)曲艺6项。四川竹琴(重庆市三峡曲艺团)、车灯(重庆市曲艺团)、四川评书(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扬琴(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清音(重庆市曲艺团)、金钱板(重庆市万州区)。 (6)传统美术(民间美术)3项。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梁平县)、蜀绣(重庆市渝中区)、梁平竹帘(重庆市梁平县) (7)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7项。荣昌夏布织造技艺(重庆市荣昌县)、重庆漆器髹饰技艺(重庆市)、永川豆豉酿制技艺(重庆市)、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重庆市涪陵区)、荣昌折扇(重庆市荣昌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荣昌陶器制作技艺(重庆市荣昌县)。 (8)传统医药2项。刘氏刺熨疗法(重庆市渝中区)、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重庆市南岸区)。 (9)民俗1项。秀山花灯(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11761081.html,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马佳泽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8期 摘要:乐作舞是红河州哈尼彝族自治州的民族舞蹈,乐作舞的动作基本上来自于哈尼族人民劳作的动作的改编,长期以来也有极少数人对该项目进行研究而且累积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为了使哈尼族民俗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本文将研究乐作舞的起源研究、乐作舞套路及其特点研究、乐作舞舞蹈动作研究、乐作舞的传承于传承方式研究、乐作舞的传承危机及原因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随着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方式出现人们越来越喜欢流行的运动方式,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渐渐被人们遗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即将消失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与保护。乐作舞是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各个少数民族舞蹈编制起来的舞蹈,动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同时也加强人际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乐作舞;物质文化遗产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乐作舞的开展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网上搜索了许多关于乐作舞的参考文献和少数民族舞蹈的相关书籍来采集与自己研究题目相关的资料 2.实地考察法。通过到当地进行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乐作舞的历史文化及开展情况 3.访谈法。通过对红河州有关乐作舞的领导及老师进行面对面访谈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乐作舞简介 “乐作舞”是红河州地区哈尼族和彝族的一种少数民族舞蹈,起源于洪河流域。乐作舞是大家一起来跳的意思,是哈尼彝族群众根据晒荞子的踩荞舞改编的。据说也有千年历史,据《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哈尼族简史》还有当地的一些原始资料的介绍,乐作舞应该起源于农耕时代,但要早于哈尼族民众的开始种水稻的时间[3]。那是哈尼族和彝族群众都大多以种荞 麦为主,加上当时的劳动力不发达,收获荞麦都需要全村的不管老人妇女小孩都齐上山收割,

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数字化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三、教学对象:2015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四、计划课时:每周4学时,共36学时。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习通源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新开选修课,主要面向文博专业学生开设,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当前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使同学们能够基本了解当前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应用体系、方法和最新进展,掌握简单数字化测绘设备、软件的基本操作。 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室内、室外实践,使文博专业学生能够了解文化遗产领域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现代技术,掌握简单的软件、仪器操作,并独立完成一系列的范例制作。从而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基础知识,按照教学内容辅以室内、室外实践操作(包括软、硬件)。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文化遗产数字化绪论(课堂2学时) 第一节文化遗产数字化概述 利用当代测绘遥感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将文化遗产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真实、完整地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实现真三维数字存档,供保护修复、复原以及考古研究和文化交流使用。 第二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价值 要点与难点:结合实例介绍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对象 一、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群、遗址) 二、非物质文化成遗产 要点与难点: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异同 第四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一、国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二、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要点与难点: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策略与要求 一、采用数字化信息与处理技术保存文化遗产信息 二、使用资料数据库和数字化展示平台再现文化遗产 三、利用虚拟再现技术还原文化遗产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需要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第六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内容 一、数字化采集、记录和保存 二、数字化复原和再现 三、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目的与研究内容的关系 思考题: 1.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演变的内因与外因? 2.自己接触过哪些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的仪器或设备? 3.数字化技术的整体层级结构如何构建而成? 建议阅读论著: 1. 郑巨欣、陈峰编著.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学苑出版社.2011年 2. 李欣著.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科学出版社.2011年 3. 贾磊磊编.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现.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第二章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基础(课堂4学时) 第一节文化遗产信息与信息数字化 一、文化遗产信息的概念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参考内容)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传承人”来完成。他们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与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延续,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习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所谓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由各级人民政府文化部门认定,能熟练掌握某种非遗项目技法,且具有权威代表性或社会大众公认影响力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有着严格的标准,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法律赋予的更多义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

准,具体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认定的,承担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传承和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 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传承人”来完成。他们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与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延续,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靠传习所进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将担负起以下功能:在传习所场馆内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展演工作,建立传承机制、大力培训传承人,做到后继有人,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例如保存、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一、内容 二、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中国文化遗产日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国家文物局2005年8月16日正式宣布采用金沙“太 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中英文文字采用“中国文化遗产”,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文化遗产歌曲《寻找与守望》 《通知》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0年10月在济南举办。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2年9月在山东枣庄举办。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4年10月10日至13日在济南举办。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定义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族民间口述身授、世代相传的无形文化遗产。这种无形文化遗产蕴藏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历史文化,因此它代表着民族普遍的文化认同和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由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交通愈加便捷、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等多种因素,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遗产面临更严峻的破坏。为了保存这些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合作,在2001年开始了“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请。当年,包括中国昆曲艺术在内的19个代表作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这种申报工作其后每两年进行一次。截至2018年,中国入选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40项,其中最早入选的几批包括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族乌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木卡姆”是伊斯兰音乐中的一个特有名称,含有“曲”、“调”、“古典音乐”之意。木卡姆的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在中亚、西亚、南亚、北非等地区都有木卡姆。相传维吾尔族祖先从渔猎、畜牧时期就创作了在旷野、山涧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后来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组曲──木卡姆。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能完整演唱新疆十二木卡姆的艺人已经屈指可数。1950年代和1970年代之后,新疆自治区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几次大规模收集、整理木卡姆。现在,对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保护更加强了。 蒙古族长调同样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在花香风甜的季节里,蒙古牧民骑上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举目遥望,碧草连天,闲云自飘、牛羊盖野。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充分享受心灵的自由,牧民们的歌声悠长舒缓。有人说蒙古族长调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到2013年为止,中国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如《格萨尔》史诗;表演艺术,如昆曲、古琴;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如端午节;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中医针灸;传统手工艺,如剪纸;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或时间等。 中国政府于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518项保护对象。政府也在逐步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保护”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它包括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考察和清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评定、通过建立数据库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和保存、对传承人的扶植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弘扬,以及做好传承工作等。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以下统计截止至2010年)

昆曲资料图片 2001年(1项):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古琴资料图片 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它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施救式保护。这种方式主要是由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以文物保护的方式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状态,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于那些濒临消亡的项目。二是开发式保护。这种方式是由政府主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向市场参与竞争,以竞争的压力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活力,借助市场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目前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方针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抢救第一,谨慎利用”,这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态度和原则。但是政府主导意味着主要靠政府投入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淡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活态文化的特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变成凝固、静态的文物。实际上,对一些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文化生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采取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开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中来,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步伐,当前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定“非遗”产业化发展规划。对于需要进行市场化开发的“非遗”项目,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实现产业聚集化发展,谋求“非遗”项目规模经济效应的产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闭式布局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规模不经济。由于文化产业涉及创作、制作、生产、营销等一系列经营环节,其运作需要一个从作品创作到市场销售的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因此,需要对“非遗”项目进行各环节的资源要素的集聚和整合,构建“非遗”项目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的平台。要建设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文化产业基地,选择“非遗”项目聚集能力较强、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具有良好营销环境的地区,作为“非遗”项目产业发展基地。 二是在法律框架内定位“非遗”产业化。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各有特色,对其实施产业化经营需要法律调整的重点和手段各不相同。就整体而言,应以公法为主、私法为辅。所谓公法为主,具体就是无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法还是特别法,主要体现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制保护,规范国家履行管理职能和义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所谓私法为辅,具体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产业化时,应在法律体系中明确传承人权益,明确传承人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主动传承的措施与机制,使他们在“非遗”产业化中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体现他们的法定诉求,使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贡献在产业化过程中能够有所回报。 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由于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大量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失传的境地。保存这些承载着我们祖先高超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独特的文化技能,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工作。因此,政府应在规划、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对“非遗”这种弱势文化形态的扶持,体现政府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另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的地方大都在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地区多数都是经济落后地区。如果单纯依靠内源性资金,促进“非遗”项目产业快速成长的可能性较小,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帮助和扶植,制定有利于“非遗”项目实施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非遗”项目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要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专项资金”,进行专项投入,建立完善的鼓励和激励机制,比如,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前期开发进行财政补贴,引导自主开发、独立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共计3154个子项。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并正式公布。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中国曲艺品种十分丰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流布于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项目共46个,至2019年,共有193个。 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所创造、世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41种流传于各地域、各民族的优秀民间舞蹈项目入选,截至2019年,增至324种。其中包括在汉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的秧歌舞、狮子舞、龙舞;彝族的葫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 民间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72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入选。其中包括已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古琴艺术,另外还有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及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南音、广东音乐、侗族大歌、回族的花儿等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至今,这门类已增至401个项目。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共31项,至2019年则增至231项。其中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有壮族的刘三姐歌谣、彝族的《阿诗玛》长篇叙事诗等少数民族著名的口头文学经典;有汉族流传久远的著名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白蛇传传说等;也有耿村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等,至今仍在民间鲜活流传,散发着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学形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范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范本 2008年05月23日 14:50:30 附件1:申报项目代码: 0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项目名称: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 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年月日

一、基本信息 属地云南省项目名称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 诗《阿诗玛》 申报者负责人 通讯地址邮编 电话传真 电子信箱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阿诗玛》流传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滇东南,是昆明市的远郊区,离昆明仅70余公里。全县面积1717平方公里,人口23054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9405人,占总人口的34.44%,而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77519人,占总人口的33.62%。这里海拔1600—2000米,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林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地质公园,被誉为世界喀斯特地貌的精华、世界喀斯特地貌博物馆。石林喀斯特地貌有柱状石林、剑状石林、石林洼地、石林岭脊等,或突兀于广阔的石芽原野;或残留于山脊;或藏于林间;或立于湖泊洼地……,变化万千,展现出一幅幅美妙的景观。石峰、石柱、石芽形态各异,状人拟物,惟妙惟肖,许多已被当地撒尼人予以形象的称谓。如“阿诗玛”石峰,形似撒尼传说中的美神阿诗玛,头戴包头、身背背篓、亭亭玉立、昂首远眺。当地的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干湿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的特点。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88%,境内平均湿度70%,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次主导风为南风。县境内有324国道,昆(明)——石(林)和石(林)——曲(靖)高速公路、九(乡)——石(林)——阿(庐古洞)旅游专线、昆(明)——河(口)公路、还有南(宁)——昆(明)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发达。古代这里是广西、贵州进入昆明的重要交通要塞,为滇黔、滇桂的古驿道交汇处。 一、项目说明 类别民间文学代码02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总结

XXXXXX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作总结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公司对此高度重视,把非遗工作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XXX文化内涵,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组织人员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在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 2012年3月以来,我们对XXX的古作坊进行了长期的酿酒生产及遗址的保护工作,举行了古作坊投产议式,并利用每年XX月XX日的前后三天的XXX古文化节,对广大群众进行了XXX文化的宣传和酒的品尝,全公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利用白酒生产的空闲时间举办了全公司的酿酒员工培训班,使员工员全面掌握XXX传承技艺的内容、程序、步骤和要求,并坚持统一工艺、加强协调、全面实施、有序进行的指导思想开展传承培训。为确保传承工作稳定有序地开展,成立了以传承人XXX任组长,XXX任副组长,生

产车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传承工作领导小组。以古窖池为基础,组成了传承工作班子,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切实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传承培训。利用酿酒生产周期之间的停产时间,组织全车间人员,对杜康酒的酿造技艺进行了全面的讲解,使传承人能进一步掌握XXX的酿造技艺,使全体员工更加进一步的了解了XXX的历史及XXX的酿造工艺。在9月份生产开产之前,我起草了201X度XXX的生产工艺方案,经传承人XXX审批后组织车间全体员工进行讲解,使其全面领会,并在生产中加以应用。本年度主要培养的传承人是XXX、现年27岁,已从事酿酒生产6年之余,XXX、现年30岁、已从酿造4年之余,他们目前已提任班长和副班长,酿酒技术水平在我指导下不断的得到提高。我们经常深入班组对发现有潜力、有上进心的XXX、XXX等同志进行重点培养、作为下年度的传承对象徒弟,每月最少三次现场指导他们如何熟练掌握XXX酿造技艺,对出池酒醅及发酵过程的淘池酒醅通过感观鉴别,可以判断发酵情况的好坏,质量和产量的优劣,找出工艺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XXX的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 文化部令第45号 2008年5月14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08年5月14日发布,自2008年6月14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 第三条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履行申报、审核、评审、公示、审批等程序。 第四条符合下列条件的公民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掌握并承续某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一定区域或领域内被公认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员不得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第五条公民提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请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请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工作单位等; (二)该项目的传承谱系以及申请人的学习与实践经历; (三)申请人的技艺特点、成就及相关的证明材料; (四)申请人持有该项目的相关实物、资料的情况; (五)其他有助于说明申请人代表性的材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推荐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应当征得被推荐人的同意,推荐材料应当包括第一款各项内容。 项目保护单位属省级行政部门直属单位的,可以将推荐材料直接报送省级文化行政部门;项目保护单位属中央各部门直属单位的,可以将推荐材料直接报送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 第六条文化行政部门接到申请材料或推荐材料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审核并逐级上报。 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收到上述材料后,应当组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结合该项目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分布情况,提出推荐名单和审核意见,连同原始申报材料和专家评审意见一并报送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收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报送的申报材料后,结合申请项目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进行整理分类,组织该项目领域的专家组进行初评,由专家组提出初评意见。 第八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对各专家组的初评意见进行审核评议,提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第九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评审委员会提出的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名单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5天。 第十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根据公示结果,审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并予以公布。 第十一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采取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有计划地征集并保管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建立有关档案。 第十二条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对开展传习活动确有困难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予以支持,支持方式主要有: (一)资助传承人的授徒传艺或教育培训活动; (二)提供必要的传习活动场所; (三)资助有关技艺资料的整理、出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 ☆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Traditional Sports,Recreation and Acrobatics) ☆传统音乐(Traditional Music) ☆传统美术(Traditional Fine Arts) ☆传统舞蹈(Traditional Dance) ☆传统技艺(Traditional Skills) ☆传统戏剧(Traditional Opera) ☆传统医药(Traditional Medicine) ☆曲艺(Chinese Quyi Music) ☆民俗(Folk-custom) 美术类绘制 包括木板年华、唐卡、剪纸、内画、瓷板画、软木画、建筑彩绘、嘉兴灶头画、永春纸织画以及书法等

●刺绣类 ?顾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挑花、庆阳香 包绣制、堆锦 ?满族刺绣、蒙古族刺绣、彝族(撒尼)苗刺绣、 水族马尾绣、土族盘绣、湟中堆绣、彝族(撒 尼)刺绣和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等民族刺 绣技艺 ●织造印染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 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蜀锦织造技艺、乌泥 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侗锦织造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黎族传统纺染 织绣技艺、壮族织锦技艺、少数民族的地毯织 造技艺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蜡染技艺、枫香印染 技艺等 ●雕刻 ?玉雕(北京玉雕、扬州玉雕、苏州玉雕、海派玉 雕) ?石雕(青田石雕、菊花石雕)

?木雕(潮州木雕、徽州三雕) ?象牙雕刻 ?竹刻 ?金石篆刻等 ●塑型捏制 ?泥塑(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浚县泥咕咕、凤 翔泥塑、玉田泥塑) ?面花(阳城焙面面塑)、面人(北京面人郎、上 海面人赵)糖塑(丰县糖人贡) ?塔尔寺酥油花 ?料器(北京料器)、瓯塑 ?砖塑 ●编织扎制 ?竹编(东阳竹编、青神竹编) ?草编(大名草编) ?柳编(广宗柳编) ?彩扎(秸秆扎刻) ?风筝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潍坊风筝) ?灯彩(北京灯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维度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维度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14T10:51:51.540Z 来源:《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作者:张光帅[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成为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背景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当前的国情要求我们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是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或是创立较晚的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则是在创世神话中表述,在民间传说中记载,在群众口头上流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及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要有民族自豪感,要以我们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骄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然我们要学习世界优秀文化作为补充,但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根本。民族传统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而现如今,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撞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成为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这一代年轻人接触传统的机会更少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情感也变淡了。如何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认同感,是一个重要命题。前不久,中办、国办推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可谓应时之举。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将这项好的政策推行到民众生活当中去,并影响艺术教育改革,让囯民进一步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传承,实现新的发展。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传统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世人的职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所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谓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项措施,包括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各项措施都离不开适当的载体,我们首先来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传统载体形式。 1、图文载体 所谓图文载体,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与文字载体,以山东非遗名录中的鲁西南鼓吹乐为例,曲簿是保存这些鼓吹乐中的一些曲目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地把各首曲的乐音记录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很多时候出现了仅靠文字已经无法有效记录的瓶颈,如传统的剪纸图样、技法,只是通过文字无法有效完整的记录传承下去,于是就有了通过手绘、照片等图片记录的形式。图文结合的记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最早的、有效的载体。 2、声音影像载体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音视频成为非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型载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影音资料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影像资料包括照片、视频等等。很多传统民间曲艺,如戏曲的传承可以通过录音的形式进行保存和流传,很多传统民间手艺也可以通过影像拍摄记录下来,比如剪纸的技法过程可以通过影像更好的保存与流传; 3、网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跨越空间的影音、图文体验通过网络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存和传播中,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网站、自媒体应运而生,载体的最终形态可以是网站、公众号、APP等。在这类网络载体中,有关于非遗的新闻报道、非遗资料的查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传承人风采、以及非遗的一些学术研究论文都有收录。通过列举,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经历了从图片文字到声音、影像再到网络的记录时代。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