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崛起过程中需警惕西方下流手段

中国崛起过程中需警惕西方下流手段

中国崛起过程中需警惕西方下流手段
中国崛起过程中需警惕西方下流手段

摩罗:中国崛起需警惕西方邪招

2011-10-11 11:19 作者:摩罗

老友童某读过安德烈?费尔切克《西方完善攻击中国的技术》之后,特地打电话问我,苏哈托屠杀三百万国民,这事真的是美国支持的吗?又说,欧美数以百计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学者被关在监狱里?欧美真的会这样吗?他似乎受到巨大震惊,但是依然无法相信。

十几年前,北京的一个“国际”饭局上,我们几个中国读书人义愤填膺地数落中国制度的缺点,对西方社会则表现出仰慕之情。一位加拿大教授突然站起来,不可自控地高声说:“你们说的西方,不是真实的西方。在加拿大,在美国,在欧洲,也有你们这样的知识分子,认真地批评制度的弊端,但是他们今天全在监狱里,我的朋友全在监狱里。”他激愤的向我们伸出双手,好像要我们还他朋友。

我当时的震惊,跟老友童某一样。我无法理解那位加拿大教授的话,因为我们缺乏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直到好些年之后,对西方殖民史和发展过程有较多了解,才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之感。

正如安德烈?费尔切克所言,西方的权力体系中根本不存在利他主义,他们一切行为、一切言论,都是指向利益的,而且都是努力将别人的利益转化为自己的利益。不但国家制度、舆论宣传、外交、军事行为是这样,甚至连教育、科研、学术都是这样。

二十世纪初年,英国首相亚瑟?贝尔福曾经忧心忡忡地对美国外交官怀特说,德国正在修建规模巨大的运输系统,他们几乎势不可挡。怀特说,那你们就得更加努力地工作,跟德国人在贸易上展开竞争。贝尔福不屑地说:那只会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发动战争,打垮德国。后来英国的邪招跟德国的邪招撞在一起,爆发了世界性的超级战争。

从英国首相的言论我们不难看出,西方人未必相信自己发明的自由贸易学说,他们心里占中心地位的是如何用别人的资源促进自己的发展,同时遏制别人的发展。他们西方阵营内部尚且如此,对于广大备受殖民蹂躏的地区,对于今天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不惟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我们应该警惕西方的邪招,即使文化科技方面,亦不可掉以轻心。最近几十年,西方人一会儿说地球正在变冷,一会儿说正在变暖。随着中国、巴西、印度等一批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方人终于定格在“变暖说”上,然后说,变暖的原因是人类碳排放太多,为了拯救地球,必须减少碳排放。西方人自己发展几百年的巨量碳排放他们不追究,他们至今人均碳排放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他们也不追究。他们单单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为继续排碳付出代价,那就是购买碳排放指标。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开足马力为西方老爷生产消费品,同时要向他们缴纳碳关税养着他们喝咖啡。

西方科学机构将那些不支持地球变暖说的科学数据全部剿灭,不让他们有机会问世,极为专制地维持着地球变暖的科学结论。西方政治家以此为依据,向发展中国家勒索碳关税。科学家、政治家以及西方媒体,业已构成一条欺骗、奴役、劫掠发展中国家的碳政治流水线。为这套碳政治流水线服务的西方科学,还是科学吗?值得我们信赖吗?我们东方人甚至无法

理解,建构这样一个邪恶的碳政治流水线,需要浪费多少智慧,这么多智慧就不能派点正派用场吗?

百余年来,我们太急切地要求自己向西方学习,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置于学生地位。我们一心想着将老师的本领学到手,想着拥有这些本领之后也可以跟老师一样荣华富贵,不受人家欺负。对于老师的道德、人品、性格,没有心思顾及。至于老师的财富究竟来自哪里,尤其不敢多想。

实际上,西方究竟是先有本领再有财富,还是先有财富再有本领,这是一个特别纠结的问题。至少,西方本领的养成,财富的积累,一直跟屠杀、劫掠、奴役、欺骗纠缠在一起。西方主流社会说,他们是聪明过人智慧超群,才出现了工业革命,进而创造了无穷财富。马克思说,西方是劫掠了全世界的财富,才积累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他们再以新的方式更有效地继续掠夺世界。我们对此应该有全面的认识,既认识其光明的一面,也认识其邪恶的一面。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我们被西方劫掠、敲诈、勒索、蹂躏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我们这群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崇洋媚外”氛围中成长的读书人,现在也已经人到中年。我们实在没有理由继续假装天真,把西方当做财富英雄、道德英雄甚至人权影响予以崇拜、信赖。我们必须再一次睁眼看世界,对西方种族、西方社会达成客观的、真实的了解。在中国一厢情愿地“和平崛起”的过程中,西方做出任何邪恶的反应,我们都不要感到震惊。中国人,该有相应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啊!

附:西方完善攻击中国的技术

西方自己都在全世界各地做着践踏人权的事情,又怎么可能关心人权呢?人权问题是西方用来掩盖其对任何致力于与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对抗的组织提供支持的借口。

“支持人权”,往往是西方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将某个国家引入内战的同义词。这已经在尼加拉瓜、古巴和智利等国家“实行”过,现在又被用来制造中国的不稳定。

“支持人权”,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曾破坏了拉美所有的革命或群众运动(古巴除外),也曾为某些最可怕的干涉行动提供了借口,如对越南和老挝人民的屠杀罪行。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与亚洲地区的一些西方盟友相比,中国的人权问题要小得多,也不同于西方本身对人权的侵犯。同时,中国希望通过自己善意的行动与和解的态度能够赢得别人的理解。但我们这个世界控制在殖民和后殖民帝国手中,这些帝国有着几百年的征服和镇压经验,善意与和平不会使它们减少冲突。

西方不少民众对中国越来越敌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更加认识或了解了这个国家,而是因为他们被西方持续的“宣传炸弹”征服了。西方国家组织了来自媒体和大学的数以万计的男男女女,他们唯一的职业目标就是污蔑、诋毁中国,或绘制一幅中国的邪恶肖像。反华已经成为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获得科研贷款或在新闻界向上爬的最佳途径之一。

实际上,全世界没有哪个地方逃得过西方开展的宣传。在非洲,很多人对中国深表感激。在肯尼亚,我就亲耳听到参与中资项目的数百名肯尼亚工作人员表示自己“第一次被外

国人当人看”,“从来也不需要跟中国老板谈工资问题,因为他们提供的工资总是比你预想的高出三倍”。但中国在非洲(或大洋洲或世界其他地区)的形象越正面,就越要承受西方媒体的嘲讽和批评。

非洲和其他地区的不少报纸热衷于发表西方的反华文章。因为在这些地区,凡是愿意迎合西方反华媒体论调的记者们能够获得很多酬劳,包括到国外旅行、接受“培训”以及获得奖金或者西方国家的签证。在大洋洲和东南亚同样有这样的现象。这种酬劳诱惑很大,但那些抗拒这样做的人受到的惩罚也相当严厉。

肯尼亚前议员姆万达维罗?姆格汉加说:对于中国,人们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到肯尼亚国内旅行,你会发现中国人在建造公路、大楼和体育场。这是一些非常好的项目。中国人非常有合作精神。人们看到中国人真正做了什么,并做出自己的评价。但肯尼亚政府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西方因为我们与中国的密切关系而惩罚我们。

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在1965年美国推动的政变之后,在印尼杀害了两三百万人,正是美国建造了这个集中营。大部分受害者是共产主义者、少数族裔华裔人士、反对派知识分子、无神论者和教师。

抵抗智利独裁的人们,也从来没成为诺贝尔奖的关注对象。皮诺切特的爪牙在西方的命令下奸杀掳掠,西方的机构又怎么会将百万美元的奖金授予那些想要终结这种屠杀的人呢?

西方的媒体只敢嘲讽穆斯林的圣人,却不敢取笑我们西方崇拜的对象!我们西方的媒体允许自己,甚至是被要求取笑中国、俄罗斯或拉美的所有人物和象征,甚至于革命歌曲。而在赞美我们的反共“英雄”时,则不断地为他们铺设红地毯,为他们贴上近乎神圣的标签。

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多年以来都在刚果民主共和国杀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把诺贝尔和平奖给了卢旺达的反对派了吗?根本没有这回事,尽管卢旺达的反对派领导人被谋杀、被关押,有的在总统大选之前就失踪了。因为保罗?卡加梅是我们美国的朋友,就像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一样。也许布莱尔都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卢旺达的反对派不会。

我们是不是该把诺贝尔和平奖给泰国的反对派呢?我们的朋友泰国政权杀害了数百名反对派人士。下令进行大屠杀的泰国总理是在英国出生和学习的。他是一个真正的“绅士”,我们的“绅士”。能给泰国反对派诺贝尔奖吗?那是在开玩笑!

“人权”一词,已经被侵略、干涉、军事政变和随之出现的所有谋杀、酷刑和侵犯行为玷污了。如果我们想保留住这个概念,就应该对每个国家,在每种情况下都平等地使用它。那么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谁才是最大的践踏人权者。我们也会看到,什么才是“人权”的真正含义,哪些才是最基本的人权。难道不应该是生命权和自决权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西方不就是过去和现在最大的践踏人权行为的罪魁祸首吗?

姆万达维罗曾经说过,很多非政府组织、“民间社会”和人权保护组织,常常直接服务于西方在穷国的帝国主义利益。他们也在委内瑞拉、古巴和中国形成了“第五纵队”。

如果西方真的对人权感兴趣,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兴趣,也应该停止在国外的粗暴侵略和战争,停止在全世界支持那些最可恶的独裁政权,教训那些在全世界直接或间接犯下罪行

的西方跨国公司,这些罪行大部分是针对手无寸铁的穷人,甚至更荒谬的是,针对当地那些真正的人权卫士。

西方的权力体系中根本不存在利他主义,要想期待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太可笑了。西方的权力机器极度野蛮,只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已经引发了成百上千场战争和冲突,造成了数亿无辜者丧生。

作为和平大国的中国,对西方的扩张主义来说显然是一种威胁。西方对此感到害怕,这种害怕甚至发展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西方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西方的决策者们求助于1973年在智利和1965年在印度尼西亚采取的颠覆手段来对付中国;用对付苏联和古巴的方法来挑衅和挤压中国;企图通过宣传手段在国内外诋毁中国;还进行干涉和渗透,甚至进行贿赂;还寻求通过吸引蒙古及其邻国加入其势力范围来孤立中国;甚至企图说服越南对中国采取进攻性的态度。但是都没有奏效。

西方面对的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地球上最伟大的文化之一的国家。西方所面对的是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人和精神。最重要的是,中国厌恶冲突。中国礼貌地倾听但坚持自己的道路,坚信自己的选择。中国的选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让所有中国人摆脱贫困,并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是如何在屈服于西方殖民者几个世纪之后重新站起来的。

中国不会再听命于西方的摆布。大部分中国人不会再相信西方人。中国有自己的制度。他们不需要西方人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什么时候做。西方的暴怒是可以理解的。西方的武器、宣传和颠覆战术第一次显得如此无效和无能。看来西方没有能力征服或分裂中国。这方面的尝试数不胜数,比如在西方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书99%是“持不同政见者”写的。但这样仍然不奏效。

中国是很耐心的,出奇地耐心。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突然公开支持美国国内一个计划推翻美国政治制度的共产党组织,结果会怎么样?相反的是,在美国和欧洲,有数以百计的人因为有比这要轻得多的言行而入狱。再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积极地谋求孤立美国,收买和贿赂加拿大或墨西哥政府,结果又会怎么样;或者中国在距离别国首都不到一个小时航程的地方部署核弹会怎么样?

欧洲人和美国人已经习惯了在世界其他国家做出这种不公正的行为,但如果他们自己成为受害者就会大肆叫嚣。中国似乎意识到了西方这种精神上的病态,即无力抑制自己要控制世界的欲望。但是,必须有个界限。所有破坏中国稳定的企图都将遭遇中国的坚决抵抗,中国在必要时会毫不犹豫地捍卫自己的人民和领土。

(注:该文作者为美国作家、电影导演、记者)

浅析新闻的网络评论与社会问题

浅析新闻的网络评论与社会问题 网络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新闻以从未有过的迅速在这片土地上传播。点开网络,都不由选择地接受到各类新闻。大及国家政治,小及个人私事似乎都不能逃脱网络新闻的报道,总要有人把一件事情搬上网络。再加上手机终端的普及,更是随时随地地接收新资讯。而这些新闻的评论更是一下子把全国各地的人的思想、观念集中了起来。暂且不考究人们对新闻的评论的立场、目的,我觉得这些评论是网络新闻最有价值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因为在网络里,言论没有顾忌,更自由。 对于社会、国内和国际新闻的评论,抛弃其中无聊的、无任何细想的回复,剩下的言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极少数的能够针对新闻内容客观看待的理性评论;二、带有明显阵营性质的攻击性言论;三、地域攻击的言论。这几类言论对于不曾深入社会,以为社会思想比较平缓的学生来说,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是甚为震撼的,但有时也是肮脏的。 不论是网络上还是实际生活中,理性的声音总是少之又少。考察新闻评论中比较客观的发言,大多集中在奇闻异事、军事、科技,但是当涉及到社会问题、贪污腐败和政治的时候理性声音凤毛麟角。究其原因,社会问题大多涉及到收入分配改革、医疗保障改革和社会福利机制改革;贪污腐败问题则是民众激烈反应的传统问题;政治新闻又涉及到深层次、宏观的社会改革以及很敏感的政治制度问题。 例如在标题为《中央经济会议要求明确改革路线图时间表》的新闻中,在一边一如既往的谩骂与质疑中出现了如下的评论贴: “经济政治是两条腿走路,经济好了,社会开放了,才有余地推进体制改革,诸位才能在这喷官方,而当下的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问题百出,归咎下来中国人固有思想和西方开放思想碰撞,道德与金钱纠结其中;一个开放40年的国家要在短时间内超越开放200年的世界,短时间内就必须承受转型的阵痛,这是不可避免的。” 这条上一条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全面的评论,但是这个帖子的50多条跟帖全是谩骂的,具体内容过于粗鄙就不原文引用。总结为以下几点:一、会议的主要内容还是空谈、套话,是喊了几年都没见实效的口号。二、改革就是给了公职人员新的腐败机会。三、低效能的改革进度慢,应该借鉴美、日等先进国家的社会改革进程,质疑现有体制。 作为一个二年级机械类学生,这等重大问题不是我能辩解的来的。但是能够分辨哪一种是客观,哪一种是偏激。我们在给予我们的政府充分的信任和期望的同时,也有权利去参与舆论的监督。也不得不说,新闻评论中的谩骂和质疑也有其中的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公德的缺失、社会公正缺少和政府公信力下降让人们有足够多的不满需要宣泄。 这可以从最近的河南光山县伤害小学生事件的系列报道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河南22名学生被砍案发后当地政府封锁消息》(新华网)报道:12月14日河南光山县发生22名小学生校园被砍案后,光山县政府开始封锁消息。记者采访发现,县教育局一边搪塞应对,一边在办公室打游戏。县委宣传部的主要负责人回应“犯罪嫌疑人是否精神病”时,竟说“讨论这有啥意义,先吃饭!”14日近中午,光山县宣传部官方的光山网首先披露了这一消息,并称15日上午9点半将召开新闻发布会。而14日晚时,光山县撤下消息,单方告知15日的新闻发布会取消,并开始封锁消息。截至15日晚的两天内,光山县委县政府集体失声。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河南政府门户网站大河网刊登了《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文,发布时间为2012年12月17日09:26,来源为《信阳日报》,证明该文确为《信阳日报》今日刊登的消息。对于这样的新闻,可想而知对应的新闻评论是个什么样子。这种时候,再怎么指责都不为过。这个时候再有人跳出来叫广大网民不要攻击,要相信政府之类的看似理性的评论,本身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 摘要: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具有长期化趋势:在基准情形下,预计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平均潜在经济增速较2000~2010年将分别下滑2.3和4个百分点。造成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是:总需求中的出口和投资增速显著放缓;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显著下降;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可能有所减弱。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较强“增长依赖症”的情况下,经济增速的显著降低将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同时经济增速放缓也会造成社会精英的大量流失。应该从两方面来应对经济增速放缓:一是通过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传统的增长动力逐渐衰减的过程中及时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二是积极推进社会改革以降低社会稳定对高增长的依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2011年平均经济增速高达9.98%。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10位跃居至2010年的第2位,占世界GDP比重由1980年的1.9%稳步升至2010年的9.4%。①而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2008~2011年的平均经济增速比2000~2007年降低了0.9个百分点,也比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1)的长期均值低0.38个百分点。2012年二季度的经济增速进一步延续了下滑趋势,同比经济增速为7.6%,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大幅低于2000年以来的季度经济增速均值达2.3个百分点。学界普遍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具有长期化趋势,中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过渡至中速增长阶段的新时期(世界银行,2012等)。[1]那么,未来经济增速放缓的程度如何?原因是什么?将带来怎样的挑战?应该如何应对?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使中国顺利进入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的新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使用增长核算分析框架考察中国经济增长的当前特征和未来走势。增长核算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和未来经济走势的一种主要方法,其突出优势是可以通过对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等经济增长动力的明确计算和分析来深入考察经济增长问题。在对未来经济走势进行预测之后,本文进一步从出口、投资、生产成本、TFP和政府作用五个方面解释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然后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视角考察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挑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 二、经济增速放缓:当前特征与未来趋势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70973129);“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 ①数据来自IMF的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2012年4月)。 130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模块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项目一认知经济学基础 知识——带你步入经济学殿堂 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2、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 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3、物品:自由物品、经济物品、有害物品。 4、自由物品: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5、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 物品。特点:有用性;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经济物品相对于自 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价格为正。 6、有害物品: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 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 7、稀缺性: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 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 8、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 产的所有区域。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从世界各地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 面临着稀缺性的问题,只不过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所以,稀缺性是人类 社会永恒的问题。 9、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 资源也是稀缺的。 10、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最大 产量(产值)。(一种资源用来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实质上是指选择的代价,即“选择成本” 。 11、生产可能性: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 合。 12、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这两大内部难题。首先,崛起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高速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必然对现存制度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崛起提供了经济总量急剧扩张的空间,那么,今后20年左右中国的整体制度建设将全面提高中国的社会文化质量和人的素质;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将为中国崛起提供内部缓冲机制和国际空间。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正处在“一个水流最快、最变化莫测的点的附近”,“在中国经济的改革部分与未改革部分势均力敌时,危险最大”。这个问题来自中国改革的长期遗留问题,即“没有动手建立控制和管理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体制”(吉姆*罗沃: 《亚洲的崛起》)。 这就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问题,可能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和民主政治,三者联动,缺一不可。后二者的不完整使前者也不可能充分发展。 最近出现的一系列腐败案件,证明权力和市场资源结合或交换的严重性。 财富的急剧增加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同时产生贫富差距加大。积聚收入差距拉大和各种矛盾激化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发达经济的收入差距之大,并不影响它们的制度灵活性和稳定性。许多发展中经济即使采取压抑贫富分化的政策,依然社会动乱不已。强国和世界500强大公司之间的正相关系说明,如果没有财富和资本的集中(通过市场竞争而不是权力支配的资源优化组合),中国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作为强国的崛起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均贫富”实际上是放慢或阻碍中国崛起的理论主张。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财富的均衡程度,而是在于财富集中和再分配的方式,在于最低收入阶层的基本权利保障和这个阶层的人口比例下降。

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进行分析

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认识和分析中国和当代世界的问题,必须具备历史纵深感,以史为鉴,从历史比较重汲取智慧、把握规律,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评价世界,要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问题,从全球的角度来观察和认识问题,通过对当今世界各种力量、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来把握住事件发生发展的本质,对现象有一个理性的正确认知。要善于通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来观察和认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同时当该中国的前途命运也紧密的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要深入准确的看待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必须与历史相结合,与时代背景相印证,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而不能将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从世界整体中孤立出来、单独分析,否则只能是空谈,而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国际舆论中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由来已久,其中“中国威胁论”具有更广泛的市场。从历史上看,在冷战之前,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后,美国曾经鼓吹过中国的共产主义制度会对邻国以及亚洲国家造成危险,而在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候,苏联也曾兜售过“中国威胁论”,其原因是认为中国会威胁其在社会主义阵营的统治地位。冷战之后,随着苏联威胁的消失,中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在美国的西方国家的大力宣扬之下,“中国威胁论”又泛滥起来。中国崩溃论也并不是新鲜话题。早在苏东剧变时,西方就兴起了第一波“中国崩溃论”,认为中国必然要呗西方资本主义所征服,但之后中国不仅抵挡住了西方和平演变的压力,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飞速发展,西方又把“中国崩溃论”的重点转向经济,开始唱衰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各种关于“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以及相似的论点比比皆是。在当代社会以和平与发展为前提的背景下,伴随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社会也相应调整了对华策略,希望通过这些言论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的角色进行约束与限制。“中国威胁论”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他们感到了威胁,害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流行进而影响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同时,中国在国际事件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某些国际事务中中国与俄罗斯在观点上达成一致时,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霸权角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宇宙警察的职能受到限制。所以时下,中国与邻国各种领土、领海争端纠缠不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

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

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 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张维为,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著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英文)、《重塑两岸关系的思考》、《中国触动全球》等。19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我想从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三个角度来谈今天的话题。中国今天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都曾遇到。中国人硬是靠自己的智慧、苦干乃至牺牲闯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可以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先谈中国崛起。中国的经济总量在过去的30年中增加了18倍,有专家估计中国人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生活水平可以提高 近7倍。但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中国“城市像亚洲、农村像非洲”?2008年,我从印度讲学回来,在报上发表了《印度贫民窟带来的震撼和思考》一文:孟买60%的人住在贫民窟,人均面积两三平米。一位网友责问:为何不把中国跟东欧比?我说不久前去过华沙和布达佩斯,它们比上海落后至少10年。这位网友又问:为什么不和纽约比?和纽约比,30年前是不可思议的,但现在可以好好比一比了。其实,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雷德曼就比过。

他2008年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后经上海回国,写了篇评论《中美这七年》。他写道:当我回到纽约机场,沿着破旧的公路开往曼哈顿时,我问自己,究竟哪里是第三世界?我不想告诉我的女儿世界的未来在中国。虽然上海和纽约在某些方面仍有差距,如国际化程度、公共文化的空间等。但在硬件的很多方面,上海已经走在纽约的前面了,如机场、地铁、高速公路、商业繁荣程度、美轮美奂的夜景和即将完工的高铁;在软件方面,上海的婴儿死亡率、社会治安、人均寿命等指标都好于纽约。我们的城乡差距还大于发达国家,但不是“城市像亚洲、农村像非洲”。欧洲的城市远远没有中国城市的活力,中国的农村也发生了巨变,好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好于非洲的多数城市。非洲城市一半人口住在没有电的贫民窟,人均寿命才50岁左右。中国城乡差别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而逐渐缩小,发达国家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中国腐败很严重,能算崛起吗?腐败问题是一个挑战,但我们也要看到别国崛起过程中都出现过腐败上升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经济高速发展,法治建设跟不上。英国19世纪时议员席位是可以买卖的;美国19世纪下半叶被称为“强盗贵族”(robber barons)时代,人们都持枪保护自己;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官商勾结极为普遍。如果横向比较,研究腐败最权威的“透明国际”把中国腐败程度列在世界中位。跟中国相对可比的国家,如印度、巴西、孟加拉、埃及、乌克兰、俄罗

我国全面发展面临的 挑战及对策

如何应对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 姓名:胡攀 专业:14学前教育本科(1)班 【摘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新挑战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为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0多年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的总体设计和战略部署,但是这并不意味从此改革就可以一帆风顺,因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改革必然遇到多方面的阻力和障碍。第一,来自意识形态的障碍。现在仍有很多人遵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正宗,而且动辄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批评中国改革。另外也要注意,有些人其实是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来保护自己的特殊既得利益。所以,必须坚持来之不易的改革共识,大刀阔斧的推进全面改革。第二,来得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有一类既得利益,不是从市场化改革得来,而是靠不改革和反改革得来的,靠手中的配置资源的行政权力发财致富。贪官污吏在不改革中获得了惊人的特殊既得利益,这些人当然会想方设法对全面深化改革设置各种障碍,或者极力扭曲改革措施。第三,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而精致的体系,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中国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自然会发生知识准备不足等问题。第四,实现的社会经济困难。因为过去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下,中国经济积累起来很多实际困难。现在要推进改革,就要直面这些现实困难,妥善加以处理,不可能“绕着红灯走”。

浅谈中国的和平崛起

浅谈中国的和平崛起 作者:罗维 班级:生工学院09级四班 学号:090604023 摘要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崛起由其“硬实力”和“软实力”决定。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硬实力方面有突出的崛起,但中国的软实力却很欠缺,也就是说中国的软实力制约了中国的崛起。现如今,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但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崛起,中国的崛起道路还很长。 关键词中国崛起硬实力软实力 一国家崛起的含义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指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实力的增强足可以对地区或世界的格局和稳定产生明显的影响。崛起所反映的是国家所期望的某一种状态或目标,所刻画的是国家发展变化的一种过程,以及其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二崛起的分类 纵观历史,各个大国的崛起方式不外乎两种——武力崛起和和平崛起。 武力堀起是指国家通过战争、武力和暴力等手段达到崛起的目标。在武力崛起的过程中,国家是一部战争机器,国家间的武力行为是解决各种矛盾纷争、确保国家崛起的有效手段。但是和平崛起的崛起过程是和平的,并且崛起的目标也是为了争取世界的和平。和平崛起的观点和民主和平论、相互依存论中的一些思想是相一致的。由于在当前社会,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加之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所以中国的崛起必然是和平崛起。 三中国的硬实力崛起 无论哪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的实力能不断持续地发展,在改善本国人民的生活、加强本国军事保障、巩固本国社会稳定的同时,缩小本国和其它国家之间各方面的差距,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体现自己在地区或世界上的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特别是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由1978年的世界第29位上升到第2位,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的经济依旧保持上升的状态,中国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更是向全球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指数连年提升,在工业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面现代化;近年来,国家建设了许多重点实验室,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随着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卫星的成功发射,更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科学技术上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在军事上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海军、陆军、空军军事力量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从经济、科技、军事方面上看,中国的崛起似乎已经成为事实。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姓名:王景专业:13级国际商务2班学号:20132201032044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09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表现,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趋于过热。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既要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一)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凸显。物价上升的性质比较复杂,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相交织,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交织,国内国外因素相交织,总量膨胀和结构转型相交织。 (二)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2006年的50.0%。这几年,我国政府对投资实行有保有压,并强调扩大内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资增长一再反弹,内需扩大相对乏力,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投资持续过快增长,将来又会变成生产能力,有可能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生过剩问题重复出现。近几年,我国不仅投资增长过快,而且经常在一段时间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2003年、2004年、2005年投资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和建材等产业,2006年投资集中在化工产业,出现了一波波的投资“潮涌现象”。 (三)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流动性过剩使经济从过快向过热转化。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冲击的不仅仅是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等同样也会受到冲击,结构性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化为全面通胀,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逐步集聚,隐含较大金融风险。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十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楼价的上涨,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福利;股市产生的财富再分配,加剧财富占有的不公;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会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消极影响。 二、经济问题对策的思考 (一)政府对付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升的长期对策 首先,应该是建立价格基金,对低收入阶层发放物价补贴。其次,要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要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通胀率的感觉也明显不同,承受能力则更不同。三是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物价上涨的形势,以稳定通胀预期。四是抑制公共服务品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由衰到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1、百年衰落,是在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2、百年奋战,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3、百年复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50年左右。这百年复兴,我又把它分为三个30年,这是一个大略的思维。30年打基础,1949-1978年;30年崛起,1979-2009年;3.30年复兴,2010-2040年。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这么一个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的发展,有四大趋势:第一是由初级发达的现代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第二,中国的整个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第三,中国由发展中的大国走向发达的强国。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由低端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型)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人口结构(纺锤型)。我估计中国在未来50年里面,将跨越两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将会基本上实现,可能还会延续和进入第三次现代化。 中国崛起的四大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21世纪有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第一,中国的崛起,刚好处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这个文明变革期,这种文明变革期有可能使中国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跨越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实际上,这种发展已经发生了,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在对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第二,全球化大趋势和亚太的崛起,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世界舞台。如果没有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度会更大。我们回望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发生。西方国家是用什么手段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它们的现代化服务呢?用强权、用侵略、用殖民主义。它用大炮,用军队打开它想要进入的国家的大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它都要依赖世界,西方国家先行的工业化是用大炮、用暴力、用殖民主义向世界拓展。但中国,非常可惜,不能用军事、暴力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在我们前面有更强大的国家,我们动用不了这些工具。其次,现在其他的国家也在文明崛起,你也不能动不动就用暴力的手段。我们只能用和平的手段,生产全球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的、正当的、非常灵活广泛的机制和手段。而亚太的崛起,本身对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助力,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世界舞台。第三,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就是前面讲的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冲突的社会危机(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上,国家与国家冲突的国际社会危机)、以及人与自身冲突的精神危机。这三大危机给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现代化国家,超越西方国家进行文明理念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迫使中国要转,走旧的路是走不通的。而中国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可能是超越性的,它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应该在两个世纪之交,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说法。“北京共识”是一个英国的学者提出来的,他把在一个政党的领导下面,采取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而按照亚当斯密搞的自由市场经济叫做“华盛顿共识”。这两个体系、两种模式、两种理念的较量,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检验。这次金融危机对“北京共识”,对中国的文明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销,大家看到这种模式真的是非常厉害。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国外的学者说,中国会崩溃,有人会说中国会负增长2%-4%,没想到,我们成功“保八”,而且是8.7%。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们终究非常成功的化解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这是让全世界惊讶的。我相信中国崛起的文明范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会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反思。我们这种范式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文明组织中的政治民主,是一种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第四,世界国际政治版图走向多极化,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没有多极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将会全力以

乡镇人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乡镇人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当前的乡镇人大工作确实有了明显改进和加强,但在现实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解决。 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工作经费紧缺。近年来,代表活动经费由财政划拨,确保代表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但边疆县乡镇财政普遍困难,人代会经费紧缺,平时的经常性工作更是难以正常开展;二是工作重心不到位。除民族乡设主席、副主席各一人外,其他乡镇只设主席一人,主席团办公室没有设立专门的秘书岗位,秘书都是兼职。由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多,人大主席要担负很多中心工作,没有精力从事人大工作;三是履职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平时组织代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工作缺乏计划,重点不突出,导致代表活动开展不正常。到年末也做不出几件有典型和有影响的工作;四是抓监督有一定难度。乡镇的中心工作多半是党委政府共同决策,乡镇人大主席不仅要参与决策又要抓落实,监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五是领导重视不到位。部份乡镇存在着党委对人大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把人大摆上应有的位置,对人大开展工作投入的精力、财力甚少,制约了乡镇人大作用的发挥;六是认识还不到位。有的乡镇

存在人大主席对人大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干部群众对人大工作重要性认识有偏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大工作深入开展;七是主席团平时不主动与县人大常委会联系和交流工作,不利于县人大常委会对工作的联系、指导和法律监督;八是工作程序需加强规范。由于人大主席和副主席大多数是从党政岗位转岗过来,其思想、工作方法一时难以适应人大工作所特有的自身规律。尤其是对人大工作的程序意识比较淡薄,不大习惯按法律要求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凭经验办事,工作程序方面还有一些与法律法规不相符合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二、解决问题对策分析 就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人大工作实际,乡镇人大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正确处理好与同级党委的关系。乡镇人大作为最基层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工作中必须自觉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及时向党委请示,将人大的各项工作自觉置于党委领导下,认真贯彻党委的重要决策,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把党委的意图与群众的意愿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加大宣传。乡镇人大要定期不定期组织乡镇人大代表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提高代表的法律水平和议政监督能力;积极宣传乡镇人大工作,树立乡镇人大

周小平美国崩溃论

周小平:美国崩溃论 一:“中国崩溃论”编年史1976年“中国崩溃论”第一次出台,该论调当时就宣称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必将在五年内崩溃”,从那以后每隔五年或十年这样的论调就像地球的大姨妈一样,定时爆发。但传说中的中国崩溃从未到来,反而是“中国崩溃论”的发源地阿玛瑞克(美国)自己走到了崩溃的前夜。我今天这样说,大多数中国年轻人可能都不会认同,但100万个德克萨斯州的美国人肯定认同。因为就在周小平写下这篇文章的同时他们正在走向街头,高呼口号,要求脱离那个“腐朽、糜烂、并散发着体制恶臭”的美联邦。也许美国的崩溃不会那么快发生,但德州事件一定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被载入史册。并且,只要我们这些八零后、九零后活够中国人的平均年龄(74.8岁)。我们就有希望亲眼目的自苏联之后的第二个“邪恶联邦”政权:美国,在一夜之间解体。也许就在十年后,更为自信和骄傲的中国00后们,还会涌上公园、广场,手捧蜡烛,打着“今夜我们都是德州人。”的横幅,为大洋彼岸那些争取“自由、平等、生存、尊严”而与“邪恶联邦美国”浴血奋战的美利坚人民祈祷。 二:“美国崩溃论”编年史由于美国近三十年来在科学技术、经济实力以及政治体制上出现了严重的内虚,所以它的崩溃已经是历史的必然,即便再优秀的政治家也无法阻挡或逆转这一趋势。长久以来,美国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其美元霸权的基础上,而美元霸权又是建立在美国军力霸权的基础上,而美国军事霸权则是建立在最为核心的科学理论以及工程技术之上的。

美国的科学技术不是白来的。在美国建国初期,不仅没有技术,反而只能靠出口基础半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为主,经济模式非常落后。当年整个美国南部地区都密密麻麻地种满了橡胶,北方几乎全是重污染型的大型矿山和粗炼厂。这些橡胶园主和粗炼厂源源不断地把橡胶产品、低端商品输送到英国,换成纸币。但是在这一看似吃亏的经济模式背后,其隐含的巨大的利润刺激美国人开始进行山寨和模仿。一时间“made in usa” 以山寨、廉价、质低、血汗工厂、而闻名于世。而在美国本土和英国学术界,“美国崩溃论”也同时喧嚣尘上。他们一致地提出:“美国的经济类型就是掏光养贿型,耗尽美国资源最终只能换成英国人的纸币,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大国,必将在五年内彻底崩溃。” 这一切的一切看起来就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很像。然而美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低福利还是吸引了全球资本的目光。“资本是逐利的,它不会区分国界。”很快,全英国的制造业纷纷像美国疯狂转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人赫然发现美国人已经悄然崛起!由于美国长年累月从事低端产品加工,积累了极其庞大的实体工业基础,在这无数实体、低端的坚实基础上,无数英国人想都不敢想的创新和尖端科技开始在美国本土爆发。不仅如此,全世界能制造飞机、坦克、大炮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及当前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及当前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 我国政府进行经济进展的决心是坚定的,是不可摆荡的。正是在党中心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民克服了诸多的困难,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革开放。日前,结合国内外环境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经济增速会放缓。这一特点是由于现实环境引起的,在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内,支持经济进展的一大因素便是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而随着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不断被消耗,使得这样的“动力”在逐渐衰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其次,中国经济会持续增长的态势是不会改变的。由于国家政府不再一味的追求“纯GDP”,而是转向了“绿色GDP”等新兴概念。而相关绿色、低碳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并且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不断支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公司正在逐渐转型,以流水线代替工人的科技密集型公司正在逐渐崛起,正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最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全球化”趋势将会不断增强。这是由于全球经济化引起的。随着全球经济“一超多强”的局面逐渐形成,全球经济已经不是由一个国家或是一个组织所能够主导的了。新型经济体,例如金砖四国、欧盟、东盟等都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极其强大的影响力,而我国前领导人曾经有过这样的论断“中国的进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展离不开中国”,正是对当今中国经济进展的现状的精准猜测。 二、中国当前经济进展碰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劳动力过剩 按照最新的人口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口共计13.68亿,其中农村人口占到了53%,而适龄劳动力人口占到了总人口比重的45%。尽管我国公司众多,但是仍然不能够消化如此的劳动力。也正因此,造成了当前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其中最突出的地区便是珠三角以及西部等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珠三角一直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代名词,其中尤以深圳、珠海为代表,而随着公司的不断升级转型,现代科技逐渐取代了大量的人工劳动,流水线形式的工序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西部地区虽然人口少,但是由于经济尚未完全开发,大量的劳动力找不到市场,形成了尖锐而又深刻的矛盾。

《经济学原理》概述

书名:经济学原理(原书第3版) 这本教科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学生导向”。如作者自己指出的,他要写的是一本学生喜欢看的经济学教科书。与其他同类教科书相比,本书强调得更多的是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经济学模型。为此,作者在大部分章节里都提供了案例,以说明经济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新闻摘要”,以使读者懂得什么是生活中的经济学。 【内容提要】 本书译自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最新版本——第3版,它把较多篇幅用于应用与政策、较少篇幅用于正规的经济理论。本书主要从供给与需求、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经济学家们的世界观。全书语言洗练,思想深邃,相信必能对读者的学习和工作有所裨益。本书适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研究生及MBA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经理人员的经济学入门。 【书评】 曼昆领你入门——评格雷戈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方福前 1998年美国德赖登(Dryden)出版社新出了一本名为《经济学原理》的教科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一位青年经济学教授格雷戈里·曼昆(N.GregoryMankiw)。这本书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这本书还没有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25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记录;二是这本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其畅销速度和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记录。 这本书之所以迅速火暴,其主要原因是这本书从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作者说,他在写这本书时,极力把自己放在一个经济学初学者的位置上,他强调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经济学时感兴趣的那些材料。他认为,职业经济学家写教科书时,往往有一种接受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并强调那些使他和其他经济学家着迷的论题的诱惑,而他在本书中要尽量避免这种诱惑。曼昆的这本书确实实现了这种定位。首先,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 格雷戈里·曼昆虽然年轻,但在经济学界早已著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他的论文和

中国崛起之路

中国的崛起之路 同世界上其他已经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国家一样,中国的崛起之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但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敢于挑战艰险不断拼搏向前的民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它总能以崭新的姿态不断的向前发展,它的成长之路无可辩驳的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军阀混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再加上三年内战,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了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工业发展水平极低、城市工业畸形、区域工业布局极不平衡、基础设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通货膨胀极其严重、粮价飞涨…..,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平均国民收入仅是印度的一半,世界上很多过国家都对中国逾越这个“烂摊子”的能力表示怀疑。但中华民族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不屈服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同为新中国的发展而不懈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产生了重大的意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计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一五”计划,其确定的基本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友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但中国的发展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我国曾遇到过重大的挫折和挑战,1958年的“大跃进”,是作为1957年整风反右之后要出现“经济建设高潮”提出来的,形成了一场包含层层高压和层层虚报的政治运动。这段时期是我国经济波动最大的时期,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最高时打54.8%,最低时至-32.8%。1960年非但没有“跃进”,反而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负增长最严重、困难最大、人民生活最苦的一年。1960年9月,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年底,“二五”计划的实际执行结果与原来八大建议相比,除原煤、石油、发电量达到了规定的指标之外,钢、水泥、粮食、棉花等都未达到;粮食、棉花的产量甚至低于1952年的水平。接下来的“三五”计划也因“文化大革命”而没有得到实行。经过“文化大革命”,中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计划完成情况连续出现倒退,国民经济频临崩溃的边缘,1968年还成为我国建立经济计划以来唯一没有年度计划的一年。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是全国进入了战备高潮……。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对中国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政权被削弱,各级政府机关被夺了权,人民解放军被搞乱,公检法专政工具被破坏,本来就薄弱的民主和法制几乎荡然无存;私设公堂,刑讯逼供、随意逮捕、违法关押、任意抄家的现象极为普遍;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命财产失去保障……,由于经济建设遭到巨大破坏,文革十年间,人民生活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加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的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

试论工作分析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doc

试论工作分析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 一、如何应对动态的环境 为应对动态的环境,有较好管理基础的企业可以采用战略性的工作分析方法。战略性的工作分析把企业战略、环境因素、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纳入工作分析中,使工作分析在满足企业现阶段发展的同时兼顾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操作层面,战略性的工作分析提倡扩大信息来源,参与人员除了企业内部员工外,还包括企业战略规划者、所在行业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等。信息来源的扩大使工作分析结果具有未来发展和实践应用导向,应用周期增长。 对于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应结合企业特点和工作特性选择适用的工作分析方法,注重对工作分析进行动态管理。在动态的环境下,工作分析的结果:工作描述和职位说明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企业内外部不确定因素会促使企业进行相应的变革活动,但企业的变革活动与动态环境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企业应对工作分析进行动态管理,形成定期审核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正。

二、团队工作取向的增强 团队以其灵活、高效和问题解决的特定属性被广泛应用于解决企业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快速提升企业绩效的同时,团队中的成员通过自身能力的开发和团队建设的学习拓展自身能力,实现个体的迅速成长。但团队这种工作形式是对企业现状的打破,成员间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根据任务需要而随机变动,团队这种动态的工作方式对工作分析提出了挑战。 角色分析技术能充分把握团队成员职责静态性和任务动态性之间的关系,特别适用于团队工作分析。角色分析技术是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来明确成员在组织中的角色职责以及他人对该角色的期望,在成员参与的基础上确定角色职责的技术。运用角色分析技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角色陈述,成员对自身角色进行定位,陈述该角色的工作职责,同时说出对其他成员工作角色的期望。其次,角色讨论,成员对自身及团队中其他成员的角色职责发表意见和建议,对工作职责中的不一致之处进行充分讨论,分歧较大时可以引入团队外的第三方进行调解。最后,角色固化,总结讨论结果,以书面的形式界定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职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