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

南京大学编(高纲号0195)

Ⅰ课程性质

《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与《市场营销》或《生产管理》不同,它不研究宏观或微观经济组织中某个专门的经济问题的管理活动如何组织,而是介绍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的一般管理活动如何展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而拥有学习管理专业其它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工具。

Ⅱ课程内容

管理原理的介绍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比如,根据管理工作中要遵循的一般原则,分别研究系统原理、效益原理、权责对等原理、统一指挥原理等,或者根据管理工作涉及的不同领域,分别介绍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事管理的基本原理。本书未作这样的选择,而是根据过程学派的观点,把管理视作计划、组织、领导以及控制的循环过程,从如何组织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工作的角度,去分析、介绍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当然,在研究这些具体的管理工作如何展开之前,还必须对管理的一般概念以及管理思想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据此,我们把管理原理分成“导论”、“计划”、“组织”、“领导”以及“控制”等五篇。下面对这五篇的基本内容和学习重点一一介绍。

(一)导论篇

本篇分析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介绍了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以及从事这些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回顾了管理思想的历史演变以及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研究如何合理地组织和协调人类活动,以提高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增进人类福利的科学。广义而言,任何人类活动都需要统筹安排和协调整理,不过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而非单个个人分别独自进行的活动的管理。

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合体。根据组织目标的不同,可以将组织划分为不同类型,如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军事组织等。任何组织都包括了组织成员、组织目标、组织活动、组织资源以及组织环境等不同要素。管理是对组织的不同要素内部的以及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整合。

经济活动是人类有组织的集体活动的主要内容。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的。企业是指那些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的生产和交接的社会经济单位。企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获取利润,前者是由企业的社会组织的属性所决定的,后者是由企业的商品生产者的属性所决定的。显然这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的。企业是通过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来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利润的。为此,企业必须筹集产品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对这些资源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加工转换,然后通过市场销售将加工得到的产品转移到用户手中。

2.管理的特征

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以及控制的过程。这个定义表明: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3.管理的内容

管理活动的内容可以从纵、横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和分析。

横向分析是从管理涉及的方面角度去研究。组织活动内容不同,组织的性质有别,但一般来说,对组织活动的管理通常要涉及到业务、财务以及人事等三个方面。业务管理是组织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业务内容选择、业务活动的条件管理、业务过程管理以及业务成果管理。人事管理是根据业务活动的要求,选聘合格的组织成员,为其分配适当的工作,并在使用他们的同时,组织适当的培训,以提高其能力的素质。财务管理是为保证组织业务活动的进行筹集必要数量的资金,并监督和控制资金的运用,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

纵向分析是从过程的角度考察管理活动的内容。不论是对社会组织的一般管理,还是对组织活动的某个方面的具体管理,它都是一个包括了计划、组织、领导以及控制等项工作的过程。本书对管理原理的研究便是根据这种认识而展开的。

4.管理的原则

管理原则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必须依循的基本规则,如效益原则、人本原则,适度原则。效益原则是指在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充分利用组织活动中的每一种资源,以尽可能地降低目标活动中的各种消耗。人本原则是指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也就是说,既要实行民主管理,组织被管理者参与管理,也要通过管理来充分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适度原则是指要对专业化与多角化、集权与分权等相互矛盾的管理选择进行适度的组合。

5.系统论的观点及其启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特征及其运行规律的理论。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根据系统的形成方式、系统与外界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状态是否发生变化,可将系统分成人造系统与自然系统、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性是人造、开放、动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在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活动进行管理时,管理者必须具

有整体观点、层次观点以及开发观点。

6.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库中的几个主要观点

管理科学是在总结和承继东西方管理思想遗产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库中的

主要观点有:

①顺道。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为此,管理者必须:第一,辩道,即辩识客观规律;

第二,顺道,即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

②重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治理国家,兴办事业,得

人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国历来讲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③求和。强调的是人际关系融洽、和谐。求和的关键是当政者。当政者必须严于律已、严禁宗派,公正无私,团结人多数人,即:不仅要团结顺从自己的人,也要善于团结与自己

意见相佐的人。

④法治。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法治就是根据法律、而非君王或个人的好恶来调整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组

织社会经济活动。

⑤守信。信誉是国家和企业的生命。主政者必须努力取信于民。

⑥预谋。“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为预谋必须先预测,谋画出方案,并落实到人力物

力的预备。

7.西方工厂制度早期的管理思想

西方工厂制度初期对管理活动进行思考,并留下了管理思想的主要是一些工厂管理人员

和经济学家。

①罗伯特·欧文欧文是19世纪初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并在其工厂管理的实践中最早播下了人事管理的种子。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只有处在适宜的物质和道德环境下,人才能培养出好的品道。为了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欧文在自己的工厂里进行了一系列劳动

管理的改革。

②亚当·斯密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代表作《国富论》中不仅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而且详细分析了劳动分工带来的好处。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从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避免工作转换导致的时间损失;可以促进

生产手段的改革和创新。

③查理·巴贝奇巴贝奇主要是一个数学家。在管理思想上,他主要继续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认为分工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带来减少工资支付的好处。此外,他还认为工作与企业有共同的利益,主张实行分红制度,使工作在劳动效率提高以及合理化

建议带来的经营改善中获得一份利益。

8.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根据自己在工厂实践中的观察,泰罗认为要缓和紧张的劳资关系,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针对工人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原因,泰罗强调,要实行科学管理,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改进作业组织,使作业方法作业时间、作业环境、作业条件标准化,是根据作

业的要求来挑选的培训工人;

第二,要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以刺激工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自觉

地提供更多的劳动;

第三,要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包括设置专门的计划部门,实行职能工专制,

进行例外管理,以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

9.法约尔对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法约尔研究了一般组织的一般管理问题,他的管理思想主要发表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一书中,他对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他研究了“经营”和“管理”的区别,指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管理只是经营的一部分,除管理外,经营还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以及会计第一条列职能;

第二,他研究了管理的基本原则,指出任何组织的活动都存在共同的管理问题,因此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必须要遵循一系列一致的原则,认为管理的原则包括“劳动分工”、“权责对等”、“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等12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他研究了一般组织的一般管理活动的内容,认为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以及控制等五个方面的要素。

10.韦伯的组织理论

韦伯主要是一个学者,其研究领域涉足法律、宗教、政治、权力、组织等多个方面。他在管理思想史上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科层组织理论和分析了不同的权力类型。韦伯指出,科层组织是一种通过公职或职位,而非通过世袭或个人魅力来进行管理的理想的组织制度。他认为,作为统治社会或管理某个组织的基础,权力可分为三种类型;建立在对于习惯和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要求之上的“传统型权力”;建立在对某个英雄人物的个人崇拜之上的“个人魅力型权力”;基于对标准规则模式的“合法化”的信念,或基于对那些按照标准规则被提升到指挥地位者的权力的信念的“法理型”权力。

11.霍桑试验与行为科学的产生

在二十年代中期进行的霍桑试验的基础上,工业心理学家梅等人发展形成了工业人际关系学说。这个学说认为:职工是社会人,不仅有经济要求,而且有社会和心理的需要;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它与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并通过影响正式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来影

响组织活动的效率及其目标的达成。

随着工业人际关系研究的深入,行为科学逐渐产生了。它是利用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由于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组织和群体内、在一定主管人员的领导和控制下表现的,因此它不仅与个体的行为基础有关,还要受到群体环境和管理人员领导方式的影响,所以行为科学不仅涉及个体行为的研究,还发展了群体行为以及领导行为的

研究。

12.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协调其活动和效力的系统。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不论其规律大小或级别高低,都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的意思,共同的目标和成员间的信息沟通。在协作系统中,经理人员的职能主要有三项:①建立和维

持一个信息沟通系统;②从不同的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③规定并阐释组织的共

同目标。

13.西蒙的决策理论

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认为:

①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

②决策并非是一些不同的间断的瞬间行动,而是一个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构成的过

程;

③由于认识能力和时间、经费及情况来源的限制,决策者常常只能满足于“足够好的”

或“令人满足的”决策;

④根据出现的频率不同,可将决策分成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14.经验主义学派与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概括和理论化,以便于向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传授,杜拉克(又

译德鲁克)是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

权变学派同经验学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验主义学派试图通过对个别企业管理实例和经验的研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若干一般原则,而权变理论则希望通过观察和分析大量的事例,找出管理的思想、技术和方法与环境各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把众多的管理情况归纳为几种基本类型,并为每个类型找出一种模型。根据权变学派的观点,管理技术与方法同环境因素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企业管理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5.管理科学学派

这个学派认为,管理就是规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通过对企业的生产、采购、人事、财务、库存等职能间相互关系的分析,然后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以到达企业的目标。

16.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8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于劳动性质以及人们对工作意义认识的改变,由于国际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一些新

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①从强调管理的科学性转向重视管理的艺术面;

②从重视硬件管理到重视软件管理;

③从把人视作手段到开始把人当作目的;

④从强调个人间的竞争转向重视组织成员间的协作;

⑤从偏向集权到倾向分权;

⑥从强调理性到重视协作;

⑦从注重外延式管理转向内涵式管理。

(二)计划篇

计划是对未来活动的预先筹划。人们从事一项活动之前,首先要制定计划,这是进行管理的前提。管理的计划职能包括了进行环境研究、选择活动方案以及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等

一系列的工作。

1.环境研究及其意义

环境研究就是要通过分析组织活动的内外影响因素,揭示活动条件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变化,为活动方向与内容的选择与调整提供依据。环境研究的内容包括外部环境研究和

内部环境研究。

外部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它既为组织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必然因此而对组织的活动起制约作用。外部环境研究的目的是发现环境在变化中对组织生存和发展可以提供的有利

机会以及可能造成的不利威胁。

内部环境包括组织内部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内部环境研究的目的上研究组织在资源拥有和利用上的优势或劣势,分析组织文化的特点以及对组织活动的影响。

通过内外环境研究,可以提高组织决策的正确性、及时性和稳定性。

2.组织外部的一般环境

外部一般环境,或称总体环境,是在一定时空内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均须面对的环境,其内容庞杂,大致可归纳为政治、社会、经济、技术以及自然等五个方面。政治环境,需要研究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影响方针政策的社会制度、执政党性质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因素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经济环境包括客观(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等)和微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或储蓄倾向、就业程度等)两个方面;技术环境需要研究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速度、了解国家对技术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等内容;自然环境则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资源状况等因素有关。

3.影响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

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是在一定行业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业竞争结构和竞争强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美国学者波特认为,行业竞争结构和强度是五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

五种力量是:

①现有企业间的竞争。主要受到资产的专用性、退出成本的高低、政府和社会的限制等

因素的影响。需要研究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及其市场和产品发展动向;

②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主要受到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在位的优势等因素的影响;

③替代品的威胁。主要分析那些生产具有相同功能的产品的企业对本企业经营的影响。

④用户的价格法则能力。这种能力影响企业的获利水平,主要受到用户购买量的大小、企业产品的性质、用户向一体化的可能性、企业产品在用户产品形成中的重要性等因素的影

响;

⑤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其影响性质与④相同,主要由是否存在其他货源、供应商所

处行业的集中程度、寻找替代品的可能性以及企业向一体化的可能性等因素决定。

4.组织文化的构成及其功能

组织文化是影响或决定组织及其成员行为倾向和行为方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随着组织的存在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关于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组织文化包含了不同的层次,由组织的器构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观念文化。也有人认为,组织文化是渗透在组织中的一切活的东西的总和,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以及形象文化等四个亚文化构成。美国学者肯尼迪和迪尔则认为组织文化包括了价值观、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以及文化

网络等四个要素。

利用组织文化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是一种“软”管理方式。组织文化的软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优化、激励和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三个方面。

5.环境研究

环境研究是一系列工作的综合,主要包括确定课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资料处理、环境预测以及提出报告等六个阶段的工作。其中的收集资料为目的的环境调查以及利用调查

资料所进行的环境预测是重点内容。

6.环境调查的组织

环境调查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能够反映与组织活动有关的环境在时间上的变化状况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的信息。为此,应拟定合理的调查表,选择恰当的调

查对象,采用适当的调查方法。

设计合理的调查表,要求选择恰当的问题类型、考虑到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可行性,注

意问题的准确性、客观性以及排列的顺序性。

选择恰当的调查对象,首先要确定是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在抽样调查的情况下,要确定合理的样本容量,并尽量保证被选样本具有代表性。为此,要采用恰当的抽样方式。抽样方法分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两种。其中随机抽样中又有分层随机抽样与分群随机抽样之

别。

现场调查则可采用询问法、观察法和试验法等三种具体形式。

7.环境预测的方法

环境预测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根据环境调查收集的资料,分析环境的变化规律,并据

此预测环境在未来的变化趋势。

预测方法可分为定性和定量预测两大类。定性预测是根据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对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估计,虽不易提供准确的数量结果,但由于影响环境变化的许多因素难以量化处理,所以这种方法仍有很大市场,定量预测是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影响环境变化的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据此预测环境的变化趋势。定性预测方法有综合判断法、用户期望法以及专家调查法等多种具体形式,定量分析法则可分为时间系列预测法和因果关系分析法两

大类。

8.决策的基本类型与特点

决策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对未来活动的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从决策所需解决的问题来看,可将决策分成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初始决策是组织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这种活动的方案进行的初项选择,追踪决策则是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的方面或内容的重新调整。组织中的大部分决策属追踪性质。与初始决策相比,追踪决策具有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等特点。从决策调整的对象和涉及的时限上来看,组织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前者调整组织活动的方向和内容,涉及的时间较长,后者

调整组织活动的方式,涉及的时限较短。

不论何种类型的决策,通常都具有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等特点。

9.决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决策的核心是分析、评价、比较的基础上,对活动方案进行选择;选择的前提是拟定多种可行方案;要拟定备选方案,首先要判断调整组织活动,改变原先决策的必要性,制定调整后应达到的目标。所以,决策过程包括了研究现状、明确问题和目标、制定、比较和选择方案等多阶段的工作内容。在从事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决策者要受到组织文化、时间的紧迫性、环境的特点、组织的过去决策以及他们自己对风险的态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10.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与政策指导矩阵

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是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展的一种确定组织及其构成部分活动方向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认为,大部分合同都有两个以上的经营单位,每个经营单位都有相互区别的产品——市场法,公司应为每个经营单位分别确定经营方向。运用这种方法,首先须根据业务增长率和相对竞争地位,把公司的经营单位分析“金牛”、“明星”、“幼童”、“瘦狗”等四种类型,然后根据各类型经营单位的特征,选择相应的经营方向和活动方案。

政策指导矩阵是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率先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用矩阵形式,根据市场前景(由盈利能力、市场质量、市场增长率等因素决定)和竞争实力(由企业的市场地位、生产能力、研究和开发能力等因素决定),把企业经营单位分成九种不同类型,然后根据各

自特点,分别为其选择活动方向。

11.确定型、风险型、非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解决的问题所面对的未来比较确定,究竟会呈现何种状况,决策者比较有把握,因而能较准确地计算各活动方案在未来的经济效果,并据此作出选择。确定型决策的方法很多,如量本利分析法、内部投资回收率法等。量本利分析,也叫保本分析,是通过分析

生产成本、数量以及利润这三者的关系,掌握盈亏变化规律,指导企业选择最合理的活动方

案。

风险型决策所面对的未来可能呈现出好几种不同的自然状态,每种自然状态均有出现的可能,人们无法确知,但可根据以前的资料来推断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据此判定的决策具有一定的风险。决策树法是风险型决策的重要方法,它是一种利用树型图来描述各方案

在未来收益值的计算、比较以及选择的方法。

非确定型决策所面对的未来也可能出现多种自然状态,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人们全然无知,所以在比较不同方案的经济效果时,只能根据主观选择的一些原则来进行。这些主观原则有:乐观原则;悲观原则;折衷原则;最小最大后悔值规则。

12.决策的理性限制及其应付

正确的决策要求决策者具有充分程性,即:能制定全部备选方案;能准预测每一方案的全部实施后果;能确定一套价值体系作为评价、比较和选择备选方案的标准。然而,决策者的理性通常是受到限制的。决策者的理性限制主要表现在:①知识有限;②预见能力有限;

③设计能力有限。为了克服决策,把适当的决策任务交给适当的人去完成,让更多的组织成

员来参与决策。

13.计划的类型

计划是将决策实施所需完成的活动任务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解,以便将其具体地落实到组织中的不同部门和个人,从时间上看,可以将计划分为长期计划(与战略决策相对应)和短期计划(与战术决策相对应)。从空间上看,可以将计划分解成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以及人事计划。显然,不论是时间上分解开的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还是从空间上分解开的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都不是分别孤立地制定的,而应相互衔接和平衡。

14.中国企业的经营计划及其特点

我国企业的经营计划是随着企业管理制度改革、从而经营型管理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与伸向外部、自主决策、讲究效益、追求发展的经营型管理相对应,经营计划在指导思想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计划重点上考虑产供销全过程的平衡;在编制要求上努力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在涉及范围上考虑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15.计划的作用

计划的制定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①为组织活动的分工提供依据;②为组织活动的资源筹措提供依据;③为组织活动的检查与控制提供依据。

16.计划编制的程序与方法

计划编制包括五个阶段的工作:收集资料的准备阶段;任务与目标的分解阶段;目标结构的分析阶段;综合平衡阶段;编制并下达行动计划阶段。在计划编制的过程中,可采用许多科学的方法,网络计划技术和投入产出分析是其中重要的两种。网络计划技术是以网络图的形式来制定计划,通过网络图的绘制和相应的网络时间的计算,了解整个工作任务的全貌,对工作过程进行科学的统筹安排,并据以组织和控制工作的进行,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投入

产出分析首先根据实际统计资料求出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编制投入产出表,然后计算各部门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和间接消耗系数,确定各部门对最终产品的要求,据此制造综合计

划。

17.目标管理与滚动计划

目标管理是组织计划实施的一种方法,由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率先于1954年推出。利用这种方法,必须把组织任务转化为总目标,并根据目标活动及组织结构的特点将总目标分解为各个部门和层次的分目标,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根据分目标的要求对下属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控制。目标管理包括制定目标、执行目标、评价成果、实行奖惩等四个主要阶段的工作。

滚动计划是保证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变化适时修正和调整的一种现代计划方法。这种计划方法的基本做法是,制定好组织在一个时期的行动计划后,在执行过程中根据组织内外条件的变化定期加以修改,使计划期不断延伸,滚动向前。

(三)组织篇

计划要能够实现、还必须落实到组织的每个环节和个人。这是管理的组织职能的任务。为了保证计划活动的有效实施,管理者必须设计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结构,为每个机构的每个岗位配备适当的人员,整合组织中的各种力量,使之协调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1.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

组织设计问题的提出,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幅度有限。所谓管理幅度是指主管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因此管理者必须将部分管理工作委托

他人进行。由此形成管理组织的不同层次。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关系,从而决定组织结构呈现出两种基本形态:扁平结构和锥型结构。这两种结构在信息的传递和处理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所以应研究如何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否合理,虽因组织的性质不同而有差别,但一般来说,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管理者与下属的工作能力,他们的工作性质,工作条件以及工作环境。

2.组织设计的任务和依据

组织设计的结果是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组织中每个职务的说明书。为此,组织设计者必须完成三个步骤的工作:职务设计与分析;将各个职务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组合成被称为“部门”的管理单位;确定各单位间的权限、责务以及义务关系,形成组织结构。在上述工作过程,组织设计者要考虑到组织的战略、环境、技术以及规模等因素。

3.组织设计的原则

组织的环境、技术、战略、规模不同,需要的组织机构与结构也有区别。但任何组织在进行设计时,都必须遵守一些共同的原则,比如: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每个机构与每个职务的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原则;命令和指挥统一的原则;等等。

4.组织横向设计的不同选择

组织设计的实质是通过对管理劳动的分工,将不同的管理人员安排在不同的管理岗位和部门中,通过他们在特定环境、特定相互关系中的管理作业来使整个管理系统有机地运转起来。管理劳动分工,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分工即是组织的部门设计。横向的部门

设计有多种选择,主要有:

①职能部门化,即根据业务活动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

②产品部门化,即根据产品来设立部门,把同一产品的生产和/或销售工作集中在相同

的部门组织进行;

③区域部门化,即根据地理因素来设立管理部门,把不同地区的经营业务和职责划分给

不同部门的经理;

④矩阵组织,是根据多重标准设计组织的形式,通常包括纵向的职能系统和横向的项目

系统。

5.管理权力的分配

将管理权力分配给不同的部门和层次,是组织的纵向设计所要完成的任务。广义而言,管理权力是指管理者影响别人的能力,包括三个类型:专长权、个人影响权以及制度权力。前两种权力与个人的知识、技能、素养、品质有关,制度权力则与职务有关,是管理表在组织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影响力。纵向组织设计所要分配的权力是制度权力。这种权力的分散或

集中是相对而言的。

6.组织中的集权倾向和分权途径

权力过分集中,可能降低决策的质量,破坏组织的适应能力,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虽然存在这些弊端,但由于组织的发展历史,由于领导者的个性特征,由于集权能够带来的政策统一和行政效率的好处,组织中仍须常表现出集权的倾向。为防止这种倾向的出现或避免这种倾向给组织活动造成的危害,必须注意研究如何保证权力的分散。组织的分权程度可以通过分析组织中较低层次管理者的决策频度、幅度(决策范围、涉及的职能)、重要性(决策的影响程度、决策涉及的费用)以及上层主管对决策的控制程度等因素来进行判断。权力的分散则可通过制度分权和工作中的授权来实现。制度分权是指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散,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和稳定性,授权则主要是一种管理艺术或管理风格,与一定的主管

有关,因而具有某种偶然性和非稳定性。

7.人员配备的任务和原则

人员配备是组织设计的逻辑延续,因为组织设计仅为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可供依托的框架,这个框架需要在人的操作才能发挥作用。人员配备是为每个岗位配备适当的人,因此,既要满足组织的需要,也要考虑组织成员的个人特点。从满足组织需要的角度去考察,人员配备的任务是要开动组织系统,为组织发展准备干部力量,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从满足组织成员个人需要的角度去考察,要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公正的评价、承认和运用,并使他们能够在从事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有机会不断发展其知识能力,不断提高

其素质。

为了有效地实现上述任务,人员配备过程中必须依循因事择人、因材器使以及人事动态

平衡的原则。

8.管理干部的外部选聘与内部提升

人员配备,首先是管理干部的配备。管理干部的选择有两种途径;外部选聘或内部提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的从多候选人中选聘符合组织要求的管理人员具有以下

优点:被选干部具有“外来优势”;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能为组织带来新的管理方法与经验。但同时也具有许多局限,比如:被聘干部不熟悉组织情况,需要相当时间才能适应组织工作;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因此可能出现选聘错误;可能对内部员工产生某种打击,与之相反,内部提升有利于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正确,也有利于使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但内部提升也可能造成“近亲繁殖”,不利于管理方法的创新,或刺激同事间的过度竞争,破坏和谐的人际

关系。

不论是外部选聘,还是内部提升,都应保证使被聘的管理人员具有管理的欲望、正直的品质,敢于并善于冒险、决策的能力、沟通的技能等基本素质。

9.管理人员能力与贡献的考核

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其利用情况是决定企业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为了了解组织的管理队伍的基本情况,必须对管理人员进行考评。考评的内容包括贡献和能力两个方面。贡献考评是考核和评估管理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担任某个职务的过程中对实现组织目标的贡献程度,即:评价和对比组织要求某个管理职务及其所辖部门提供的贡献与该职务及该部门的实际贡献。贡献考评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应尽可能把管理人员的个人努力和部门的成就区别开来,即努力在部门贡献或问题中识别多大比重应归因于主管人员;其次需注意贡献考评既是对下属的考评,也是对上级的考评;是对上级的指导和组织能力的考评。能力考评是指通过考察管理人员在一定时间内的管理工作,评估他们的现实能力和发展潜力,即分析他们是否符合现任职务所具备的要求,任现职后素质和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从而能否担任更主要的工作。

如果说贡献考评为确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报酬提供了依据的话,即以能力和潜力的考评商量为组织的人事调整以及为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出了方向,考评本身的进行,则促进了组织内部的沟通,从而有利于增进人们对任务与要求的理解,融洽人际关系,保证组织活动的协调进行。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必须科学地组织考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确定考评内容;选择考评者;分析考评结果,辩识误差;传达考评结果;根据考评结论,建立人才档案。

10.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

为了保证组织的发展,必须根据管理考评的结果,组织管理人员的培训,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为组织发展准备和积蓄干部力量。由于培训为个人发展和职务晋升提供了美好的前景,使个人在组织的未来有了一定的保证,从而可以加强他们的职业安全感,有利于促进组

织中管理队伍的稳定。

通过培训,可以向参加者传递与组织业务、政策以及发展计划有关的信息;可以使他们了解并接受组织文化,按照组织中普遍的行动准则来从事管理工作;还可以更新他们的专业

知识、发展他们的业务和管理能力。

为了实现传递信息、改变态度、更新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可采用多种方法,其中工作转换、设立临时或助理职务则是在职培训的有效方法。工作转换是培养管理技能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以使受训人丰富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掌握组织活动的全貌,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系统观念;设置助理职务,不仅可以减轻高层负责人的负担,而且可以使受训者在接触高层管理实务的过程,不断积累经验,开阔眼界,拓展能力,同时还有利于使培训的组织者更好地观察和了解受训者的能力;安排临时性的代理职务可以使受训者进一步体验高层管理工作,并在代理期间充分展示或迅速弥补所缺乏的管理能力,从而可以保证组织中干部提拔的正确,阻止“彼得现象”的出现。“彼得现象”是指组织的各个层次中却存在这样一些管理者:他们在较低层次的职位上通常都表现优异,而一当提拔到较高层次则成绩平平,甚至不能胜任新的工作。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管理人员的提拔往往仅只注意了他们过去在较低层次中的工作成绩和能力,而忽视他们的潜力是否符合提升后的工作要求。“代理”为组织正确地辩识每一个管理者的能力和潜力提供了机会。

11.有效利用非正式组织

不论组织设计的理论如何完善,设计人员如何努力,人们都无法规范组织成员在活动中的所有联系,都无法将所有这些联系都纳入正式的组织结构系统。在几乎任何经济单位中,

都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的组织。

非正式组织正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而形成的。在正式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一些组织成员因工作地点相近、工作中的联系频繁、受教育程度相似或爱好相同等一些工作或非工作原因而经常接触,形成一些被大家所共同接受的行为规则,从而逐渐成为相对固定的非正式团体。

维系非正式组织的,主要是接受与欢迎,孤立与排斥等感情上的因素。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既其活动对正式组织的目标实现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消极的阻滞影响。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非正式组织可以满足职工的社交、自我表现等心理需要;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的频繁接触会使相互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非正式组织中的友好关系可以促使他们在正式组织的工作中互相帮助,促进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非正式组织对害群之马的惩处,有利于正式组织中纪律的维护。但是,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织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目标、定额完成产生不利的影响;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也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此外,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

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是否愿意,上述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应积极利用非正式组织的贡献,努力克服和消除它的不利影响。利用非正式组织,首先要认识到它们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允许甚至鼓励其存在;其次,要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

12.正确发挥参谋人员的作用

为了协助直线主管的工作,组织中的各个层次(特别是较高的管理层次)都设置了不同的参谋人员。因此,管理组织中存在着直线和参谋两种不同的关系;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授予直线人员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力;而参谋关系则是一种服务和协作的关系,授于参谋人员的是一种思考、建议和筹划的权力。

从理论上来说,由于权限与责任的不同,特别是参谋是作为直线的助手来设置的,因而两者的关系应是和谐的。但实践中则不然,两者的矛盾常是引起组织效率降低的原因之一。从直线经理这方面说,他们需要对自己所辖部门的工作负责,因而常常担心参谋干预过多,所以会忽视参谋的作用,使后者的专业知识得不到利用。参谋人员会因直线主管的轻视而产生不满。为了克服来自低层直线主管的抵制,参谋人员往往会不自觉地导求并得到上级直线经理的一定程度的支持,这又反过来可能理一步加剧他们和直线的矛盾,从而影响组织活动

的有效进行。

解决直线与参谋的矛盾,综合直线与参谋的力量,要在保证统一指挥与充分利用专业人员的知识这两者之间实现某种平衡,关键是要合理利用参谋的工作。为此,要明确直线与参谋的职权关系,授予参谋人员必要的职能权力,并为参谋人员充分行使这些权力提供必要的

条件。

13.正确利用委员的工作方式

委员会是集体工作的一种形式。组织中存在的委员会,有些是常设的,有些是临时的;有些是决策性的,有些是执行性的;有些只在高层次存在,有些则活跃于较低的管理层次。不论存在的期限、目的以及层次如何,利用委员会的方式来解决或处理某些问题,有利用综合各种职能,加强管理的多部门间的合作;能够使与问题有关的各方利益均有机会表达,从而能够诱导成员的贡献;是利于组织参与管理,使更多的人不仅知情,而且参与决策,从而

能调动执行者的积极性。

但是,由于委员会是由一组人来执行某种管理职能的,委员会的决策要在这一组人的意见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才能制定,所以运用委员会的工作方式也有可能导致时间上的迟误和决策上的折衷。此外,委员会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委员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对集体的多项决策及其执行效果负责,但集体负责通常导致无人负责,因此运用委员会的工作方式可能导致权

力与责任的分离。

为了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必须审慎使用委员会工作的形式。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性质,认真研究是否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委员会。在决定了利用委员会来组织某项工作的组织进行以后,要为其选择合格的成员,确定适当的规模、以防止人数过多,对问题议而难决。此外,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人选担任主席,对委员会的工作效率要制定能够量化的考核标准。

(四)领导篇

本篇的内容包括三部分:与领导职能有关的个体行为和群众行为,权力实质;领导行为;

激励。

1.组织内部人们的行为分为两个层次: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管理者了解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他们对被领导者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个体行为研究单个职

工的态度、个性、感知和学习过程。群体行为研究群体的种类,群体的特征、群体的发展阶段、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权力是管理的基础,因此管理者有必要认识权力的实质。这包括区分影响力、权力和权威的差异、认知决定权力的因素、个人权力的基础,获得权力的策

略。这些知识对于有效的管理者有主要意义。

2.广义的态度由价值观、态度和观念构成。价值观是人们内在的评价尺度或标准,是个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价值观可分为终极价值观与手段价值观,它们是结果与手段的关系。态度是一种对事对人作反应的精神准备状态,是行动的预先安排。态度与价值观相比是与具体参照物相联系的,因而比价值观数量多。态度由情感、认识和行动组成。观念是对事物或人的某种想法,与具体参照物相联系,数量又多于态度。

3.个体是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这些主要的心理特征包括控制点,独裁主义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冒险倾向。个性具有动态本质,个人经验和所处的环境可以影响个性的发展。了解下属的个性特征,可以帮助管理者有效地使用下属的才能,并使他得到工作的满足。

4.感知是一个过程,是个人组织和解释他们的感观印象以给出外在事物的含义的过程。人的感知过程包括对外部刺激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感知过程可能遇到障碍,它们是:成见,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内在人格、选择感知、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等。因此,管理者要

注意克服主观判断的毛病。

5.学习是个人通过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来获得行为变化的过程。学习的要素是:个人认知过程、行为、环境。强化原则在学习中有重要意义。强化原则指在对同一环境的各种反应中,最使人满意的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最大,最不令人满意的反应再出现的可能性最小。

6.群体由两个以上人组成,其成员相互作用,相互依靠、具有特定目的。群体按规模可分为初级群体和中级群体;按功能和形成条件可分成任务群体,项目群体、非正式群体。群体的重要特征是角色、身体系统和内聚力,且它们在维持一个群体的存在中各具特定作用。

群体发展过程呈现四个明显阶段:形成、动荡、规范和表现。

7.有若干重要因素影响着群体行为,它们是:个人素质、领导、群体规范和群体凝聚力。其中,群体规范是群体采用的非正式规则,这些规则调节群体成员行为。群体凝聚力一般有利于组织目标的达到,但这还应视群体目标是否与群体所处在的组织目标是否一致。

8.影响力、权力和权威是词义相近的词,也存在着重要的差异。影响力泛指改变或作用于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能力;而权力则是通过对某些重要资源的控制达成对人对物的影响;权威也是一种权力,但它是基于合法性基础之上的。

9.权力由三个因素决定:资源、依赖性和选择的可能性。首先权力是当权者通过对资源的控制而取得的;被管理者对资源的选择性大,管理者的权力便小,反之,管理者的权力就大;被管理者对资源的依赖性与管理者的权力之间有正比关系。

10.个人的权力基础包括:奖赏权力、惩罚权力、法定权力、明显权力、专家权力和信息权力。对于管理者来说,组织赋于了他奖赏权力、惩罚权力、法定权力和信息权力,向有效的管理者还应当注重发挥专家权力和明星权力。

11.一个人怎样才能扩大自己的权力基础呢?通常的策略是:

(1)认识关键人物、干关键工作。

(2)个人之间或团体之间的联合有助于扩大他(它)们的资源,从而具有更大的影响

力。

(3)管理者将需要的人吸收进来,有助于消除潜在的、威胁自己权力基础的对立面。

12.权力不但作用于个人之间,也作用于组织内部的部门之间。组织中,那些在组织基本使命和行为上影响力最大的部门、拥有的权力就大。即:组织中能够有效减少组织的不确定性的部门,职权可替换性小的部门,中心性高的部门,在组织内部具有较大权力。

13.领导是在组织内部影响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或行为)。

领导者则指既有影响他人的能力又具有管理职权的人。因此领导者与管理者是有区别的,管理者可能只是具有管理职权的人,而缺乏除此以外影响下属的其它能力。当然有效的管理者也是有效的领导者。领导得最主要的作用之一是对下属进行激励。

14.领导者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中心作用。领导的作用表现在:

(1)是将组织各部分连接起来的粘合剂;

(2)是促发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催化剂;是其它管理职能的基础;是组织的创新活动的

源泉和组织者。

15.领导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素质理论阶段;行为理论阶段;权变理论阶段。素质理论认为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者是由于他们具有超群素质。但研究结果不能证明领导能力来源于家庭遗传或某些特别的个人素质。领导的行为理论的基础是假定有效的领导者通过运用特定的领导方式使下属服从他的。行为理论强调有效的领导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但是行为理论忽视了对领导成败有重要作用的企业内外环境因素。领导的权变理论将领导方式与对领导有效性具有影响作用的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研究,因而将对领导方式的研究引

入新阶段。

16.为了有效地实现领导的作用,领导者必须具备有一定的素质。作为企业中的最高领导得的厂长经理应具备: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包括业务知识和技能),身体素质。

17.一个组织中可能有很多管理层次,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低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低层管理者是管理部门与生产工人的连接体。他们也被叫做“夹层中的人”,即常经受来自两个相反方向的压力。低层管理者应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技能和丰富的技术知道。中层领导的主要时间化在他们属下的低层领导身上,并常与高层领导接触。与低层领导相比,他们需要较少技术上的专门知识和较多的职能管理部门的知识,其权力基础更多来自正式职权。高层领导最主要的职能是对整个组织的政策制订负责,他们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决策

能力。

18.领导者的职责是:

(1)保持客观性,即能站在下级的立场看问题的能力;

(2)代表权威并运用参与管理;

(3)为下属提供安全感;

(4)提供奖励制度;处理冲突和维持纪律。

19.领导艺术指能审时度势的运用领导方式并激励下属的技巧。可以说,领导艺术是能领会有效性的艺术。有效性是指“做对的事情”的能力。组织中存在着许多影响管理者有效性

的因素,它们是:

(1)管理者的时间有被别人占用的倾向;

(2)管理者被迫忙于日常作业;

(3)管理者要受到组织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4)管理者处于组织之内,限制了他对外部的了解。获得管理有效性的要素是:

①管理者要知道怎样支配他的时间;

②管理者要致力于对成果的贡献;

③管理者要注重发挥自己与他人的长处;

④管理者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

⑤管理者应做出有效的决策。

20.领导的行为理论以三分法理论、四分图理论、连续统一体理论、管理方格理论为代

表。

三分法理论根据领导者控制或影响被领导者的方式不同,把领导方式划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与管理者对人性的假设有关。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对人性的假设,一是X假设,另一个是Y假设。

21.四分图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由体谅和正式结构两要素共同决定。有两种基本的领导行为,一种是体谅型领导行为,另一种是正式结构型领导行为。高体谅型领导下的下属对组织有认同感,而高正式结构型的领导方式可改进下属的工作表现。

22.连续统一体理论认为,从集权型到放任型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若干过渡型式的领导

方式,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7种:

(1)经理作出并宣布决策;

(2)经理“销售”决策:

(3)经理提出计划允许提出问题;

(4)经理提出可以修改的暂定计划;

(5)经理提出问题,征求建议,作出决策;

(6)经理决定界限,让团体作出决策;

(7)经理允许下属在规定的界限内行使职权。

23.管理方格理论用座标横轴表示管理者对生产的关心,纵轴表示对人的关心。每个座

标轴划分为9个小格,形成了管理方格图。其中五种类型具有典型意义。

24.领导行为的权变学派代表有菲德勒的权变理论、路标理论、条件领导理论和费鲁姆

-叶顿标准理论。

菲德勒的权变理论认为,只有当领导者的个人风格和具体的、变化的条件恰当结合起来,

领导才会有效。因此其理论主要内容是:

(1)领导风格评价;

(2)条件评价;

(3)确定领导方式与组织条件的组合。

25.路标理论是研究推动下属更有效工作的领导行为。它建立在费鲁姆的期望理论基础之上,它主张领导得的任务就是用设立奖赏的办法来影响员工的表现,并向员工指出通往奖

赏的道路。

26.领导的条件领导理论在领导四分图基础之上,将领导行为的两个方面分别叫做关系

行为和任务行为。它认为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是有条件的,其有关因素和做法是:

(1)领导方式有四种,相互之间有特定关系;

(2)下属人员的成熟度是选择恰当领导行为的依据;

(3)增加下属人员的成熟度。

27.费鲁姆一叶顿标准理论要点是:领导者在决策时关于参与程度的决定实际上反映了

领导者在特定条件下选择的领导方式。

28.激励是指那些导致有利实现组织目标的自觉行动的发起、发展、坚持的心理过程。

激励在调动职工积极方面具有关键作用,这些作用表现在:

(1)组织成员必须被激励来加入组织并留在里面;

(2)在工作中组织成员必须被激励发挥出令人感到满意的努力;

(3)组织的人力资源要依靠激励来保持并发展。

29.激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人们以不同角度来认识它而形成了不同的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有三个流派,它们是:需要理论、派别过程理论流派和目标理论流派。需求理论揭示人们的行为根源在于存在不同层次的需求,因而可以通过满足需求来进行激励。过程理论则鼓励管理者从下属的角度考虑激励机制如何形成。目标理论则强调通过为员工建立具体的、具挑战性、可达到的、伴随信息反馈的目标来进行激励。

30.由于人们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激励方法运用要考虑以下因素:

(1)承认个体的差异;

(2)让员工与工作相配;

(3)确保让下属接受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4)区别化的奖励手段;

(5)奖励应与业绩密切相联;

(6)保持奖励制度是否公平。

3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需求理论中最先提出的。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类: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有层次上的差别,生理需求是最低层次的需求,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32.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双因素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其作用是只能消除不满,不能产生激励。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处理得好,能产生激励作用,但不会导致不满情绪。

33.迈克·克里兰的激励理论是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在工作中有三种激励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们是:归属需要,成就需要和权力需要。归属需要指对友谊的需要;成就需要指把工作干得更好更有效的欲望;权力需要指获得并保持控制他人的需要。对具不同需要的人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激励。

34.期望理论不同于需求理论,它着眼于后果,而不是需求。它认为个人的努力,是予期后果的函数。费鲁姆认为,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是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其中,效价是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及其结果能给自己带满足的评价;期望值,则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因此,为了提高对员工的激励力量,管理者应注意提高这

两个变时的值。

35.波特和劳勒在费鲁姆期望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激励理论。这个理论比较完整地描述激励的过程,它表明,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不是受到一个因素的影响,而且积极性与影响因素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管理者应通过制定周密的计划,利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借助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工作责任制,把努力—成绩—报酬—满足这个连销过

程结合到整个管理过程中。

36.公平理论研究人们收集,分析信息的一些方法,以及信息是如何影响人们行动的。它集中研究了个人与组织之间的贡献与奖励的交换。它认为,报酬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不仅由于它能够直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且由于透过报酬,人们可以看到组织对自己在某个时期工作成果的评价,从而得到承认,即取决于人们对报酬公平与否的评价。如果组织成员感到分配公平,则会在下一时期的工作中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反之,下次便不会“卖力”。

37.目标理论的基本原理在于它着眼于希望达到的结果,而不是着眼于内心的需要和激励过程。因此,它认为,建立了目标的人比没有建立目标时会得较高水平的结果,并比没有建立目标的人有更好的工作表现。目标理论的内容是注重研究目标的特性、目标的难度和可接受性,与目标效应有关的信息反馈、以及与建立目标有关的其它因素。

38.各种激励理论是从不同角度来看街激励问题的,它们各有特点,具有自己的优点,也存在其局限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容易理解、直观效果好,但忽视个体差异,没有把人们重视的东西和需要的东西加以区别。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具有直观逻辑性,容易通过工作丰富化等来实施,但也存在忽视和缩小了个体间的差异。期望理论的优点是将激励视为自然过程,适于应用,但缺点是胳膊起来较复杂,在解释已发生的情况上比预测更有效。公平理论的优点是认识到对个人动机进行社会比较过程的影响,但也存在预测不准的缺点。目标理论的建立目标对于工作表现的良好影响已得到广泛的经验证明,缺点是认为所有的人都

同样地受目标影响。

(五)控制篇

本篇内容包括管理控制和管理信息系统。

1.控制是指为了确保组织内各项活动按计划规定去完成而进行的监督和纠偏的过程。组

织中的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得行使控制职能。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由以下原因决定:

(1)环境的变化;

(2)管理权力的分散;

(3)工作能力的差异。控制职能是管理职能链上的最后一环。

2.控制工作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按控制的时机分类,可分为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成果控制。预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效果两个方面。现场控制即过程控制,是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成果控制即事后控制,指一个时间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束以后,

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3.根据使用频率来划分,控制工作可分为持续控制、定期控制和临时控制。持续控制指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的控制,可分为自我控制,由职工自己进行;集体控制,通过集体规范进行;政策程序规则控制。定期控制通常间隔一周或一月进行,分为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外部审计控制和预算控制。临时控制不定期根据需要进行,分为特别报告,个人观察和项目控制。

4.有效的控制体系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它们是:

(1)准确而适时,这是就信息的内容和提供时机而言的;

(2)适度而经济,这是控制的范围,程度?频度以及费用而言的;

(3)适宜而合理,这是就控制方法和控制标准而言的;

(4)灵活而有或略性,即控制要有弹性,而且要抓住要矛盾。

5.控制基本过程是:

(1)确定标准;

(2)衡量成效;

(3)纠正偏差。

管理学原理~选择题

管理学原理每章选择题复习 第一章 1、管理的载体是哪项?(B) A.管理职能B.组织C.管理对象D.管理活动 2、按照管理层次,部门经理属于什么管理者?(B) A.高层管理者B.中层管理者C.基层管理者D.非管理人员 3、公司老总在员工大会上宣布本公司一季度销售额突破一亿,望全体员工再接再厉,在创佳绩。此时公司老总扮演的角色是下列哪项?(B)A.监督者B.传播者C.发言人D.联络者 4、某管理者能够将组织看作一个整体,较好地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象组织如何适应它所处的广泛的环境。该管理者有较强的?(B)A.技术技能B.概念技能C.人际技能D.领导技能 5、组织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根据环境的变化,合理分配组织中各项资源,协调组织部的各项活动,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一起去实现组织在一定时期既定的目标。他们是下列哪项?(B) A.领导者B.管理者C.一般员工D.无法确定 7、管理的决策角色包括:(ABCD) A.企业家B.干扰应对者C.资源分配者D.谈判者E.传播者8.亨利·明茨伯格把管理者扮演的10种角色归结为哪3大类?(ACE)A.人际关系角色B.企业家角色C.信息角色D.发言人角色E.决策角色

第二章 1、“管理就是决策”是(A)在1978年提出的。 A 赫伯特。西蒙 B 法约尔C明茨伯格 D 德鲁克 2、组织理论之父是(A) A 韦伯 B 法约尔C泰罗D梅奥 3、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A) A 经济人B自我实现人C复杂人D社会人 4、管理学形成的标志是(A) A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 C 韦伯理想行政组织理论D梅奥的霍桑实验理论 5、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的观点来源于(A) A 霍桑试验结论 B 现代管理理论 C 管理过程理论 D 科学管理理论 6、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A) A 提高劳动生产率B作业标准化C计件工资制D职能工长制 7、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是(A) A 社会人B经济人C复杂人D自我实现人 8.法约尔认为,企业管理活动的容包括(ABCDE) A计划B组织C指挥D协调E控制 9.下列关于管理者技能的表述正确的是(AC) A.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

管理学原理(本)

管理学原理(本) 复习资料 题型 单选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多选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判断题(15分,每小题1.5分。对“√”,错“×”) 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论述题(15分) 从组织外部招聘管理人员可以带来“外来优势”是指被聘干部___B___ A.没有历史包袱 B.能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C.可以迅速开展工作 D.具有广告效应 群体的发展一般经历四个明显的阶段,它们是___B___ A.初创、动荡、有序、衰亡 B.形成、动荡、规范、表现 C.形成、有序、规范、成熟 D.形成、动荡、规范、成熟 7. 企业中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是指他__A_____ A.直接管理的下属数量 B.所管理的部门数量 C.所管理的全部下属数量 D.B和C 下列哪类企业最适合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____B_____。 A.纺织厂 B. 电视剧制作中心 C. 医院 D.学校 某公司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其由总经理直辖的营销队伍人员也从3人增加到100人,最近,公司发现营销队伍似乎有点松散,对公司的一些做法也有异议,但又找不到确切的原因,从管理的角度看,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大原因可能在于___D___ A.营销人员太多,产生了鱼龙混杂的情况 B.总经理投入的管理时间不够,致使营销人员产生了看法 C. 营销队伍的管理层次太多,使得总经理无法与营销人员有效沟通 D. 总经理的管理幅度太宽,以致无法对营销队伍进行有效的管理 某技术专家,原来从事专业工作,业务志精,绩效显著,近来被提拔到所在科室负责人的岗位。随着工作性质的转变,他今后应当注意把自己的工作重点调整到:____C_____。 A.放弃技术工作,全力以赴,抓好管理和领导工作 B.重点仍以技术工作为主,以自身为榜样带动下级 C.以抓管理工作为主,同时参与部分技术工作,以增强与下级的沟通和理解 D.在抓好技术工作的同时,做好管理工作 美国学者肯尼迪和迪尔认为,企业文化除了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网络因素外,还包括__C____ A.组织结构 B.领导方式 C.礼仪和庆典 D.企业行为 在管理学中,定义为“影响力”的权力除“专长权”和“个人影响权”外,还包括__B____ A.随机处置权 B.制度权 C.奖惩权 D.任免权 初级群体对成员行为的影响力比非初级群体的影响力___A___ A.大 B.小 C.试具体条件而定 D.无法确定 ____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 A.战略决策 B.战术决策 C.管理决策 D.业务决策

管理学原理(1)

全国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学原理试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直线职权 27.许诺原理 28.扁平结构 29.组织适宜性原理 30.管理审核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1.简述管理学的特点。 32.简要说明部门划分应遵循的具体原则。 33.简要说明影响管理宽度的主要因素。 34.简要说明沟通及其基本含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5.试述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和管理的影响与作用。 36.市化工集团年终对其下属各公司的主要领导进行综合考评。在化工机械公司征求职工意见时,职工们纷纷称赞该公司总经理有较好领导艺术,尤其是用人艺术。请你结合实际论述管理中如何体现管理者的用人艺术。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37. 上月底的公司办公会议上,总经理宣布:由于销售部经理遇车祸受伤,由原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新华接任销售部经理。 公司销售部有24位员工,其中有10位销售员,公司在全国的销售工作主要由他们负责,所以,抓好销售员是关键,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抓? 以前,销售员的奖金与完成的销售量是挂钩的,但差距不大,而且浮动工资也是平均分配的。据此,王经理推出了奖金、浮动工资与完成的销售量挂钩的试行方案,实施奖金向销售员倾斜的政策,销售员的奖金是一般员工的200%。方案的要点有三:第一,销售定额为38台/月;第二,完成指标得全奖,少卖一台扣奖金的20%,达不到34台/月扣全奖;第三,连续半年完成指标,向上浮动一级工资,连续半年完不成指标,下浮一级工资。 方案一经宣布引起一片哗然,但王经理坚持实施这一方案。他向销售员们解释说是试行,

全国自考管理学原理考前押题(二)

2013年4月全国自考管理学原理考前押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麦克莱兰的研究表明,对于成功的管理者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 A. 安全需要 B. 权力需要 C. 社交需要 D. 成就需要 答案:D 2. 管理的两重性是指管理的() A. 科学性和艺术性 B. 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C. 历史性和实践性 D. 一般性和多科性 答案:B 3. 权变理论对人的假设是() A. 经济人假设 B. 社会人假设 C. 自我实现人假设 D. 复杂人假设 答案:D 4. 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是指() A. 政策 B. 规划 C. 预算 D. 战略 答案:D 5. 为了比较和选择,决策需要有两个以上的() A. 决策目标 B. 备选方案 C. 决策者 D. 决策方法 答案:B 6. 组织机构越是明确、全面和完整,设计的控制技术越是能反映组织机构中的岗位职责,也

就越有利于纠正偏离计划的误差,是指()

A. 反映计划要求的原理 B. 组织适宜性原理 C. 控制关键点原理 D. 例外情况原理 答案:B 7. 管理是生产过程中固有的属性,是指管理的() A. 目的性 B. 必要性 C. 科学性 D. 民主性 答案:B 8. 将分公司或组织的一部分出售的战略类型是() A. 收缩 B. 剥离 C. 清算 D. 并购 答案:B 9. 能够找到最优方案的决策属于() A. 满意决策 B. 理性决策 C. 有限理性决策 D. 合理决策 答案:B 10. 能够保持组织获得长期竞争能力的资源是() A. 人力 B. 物力 C. 财力 D. .信息 答案:A 11. 研究一定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的理论学派是指() A. 沟通中心学派 B. 群体行为学派 C. 社会合作学派 D.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答案:B 12. 通过更大的营销努力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的战略类型是()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管理学复习资料 ①管理科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 ㈠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 1.是在管理理论丛林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 2.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交叉科学 3.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 4.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5.是一门边际科学又是一门基础理论科学 ㈡管理科学研究方面 1.合理协调和组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协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产生:【管理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①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②管理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③管理是客观需要的产物。 小知识:ⅰ有据可考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管理活动:公元前5000年,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闪米尔人。 ⅱ中国古代最早的管理活动:商代——指挥作战。 周朝——设立三公六卿五官2、人类活动的特点:①目的性 ②依存性 ③知识性 3管理的必要性(在我国): ①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 ②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企业建立的基础。 ④实现预期目标都需要全体成员的长期共同努力。

⑤近几年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的应用和普及。 4、管理的概念 管理主体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管理客体实施整合,协调以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内涵:①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②管理应当是有效的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④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5、管理的基本职能:P13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创新 过程性职能(主干型职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 功能性职能:领导 协调 控制 沟通 创新 【 在过程中同时起作用】 6、管理的特征:①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见16-18)②普遍性 ③组织性(前提两个人以上的共同劳动,共同目标) 7、管理的要素:人员(核心) 资金 物资 时间 信息(纽带) 环境(空间) 8、管理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③对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任务:①实现本机构的特殊目的与使命。②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③关心对社会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 9、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角色:人际角色—管理者必须扮演组织联络者的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 决策角色—决策者 技能: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吧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10、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管理学原理多选

1:管理过程理论的理论要点包括()。 1.提出了权威接受理论 2.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 4.管理过程由五大职能构成 5.管理应具有灵活性 答案为:2 3 4 5 2:举行群体决策会议时,决定参加会议的人员的标准是() 1.对决策的贡献大小 2.在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力 3.职位的高低 4.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所有人员 5.A+C 答案为:1 2 3:以下命令结构中,哪几项属于分权式?( ) 1.发令者宣布受令者的工作任务,而且封闭其构想和意图; 2.发令者传播其构想意图,至于实现它们的手段、方法,则由受令者自由选择; 3.发令者既宣布其构想、意图,又规定执行方法、手段; 4.受令者同时也是发令者,组织意图由组织的多数成员共同拟定。

答案为:2 4 5 4:下列哪些条件使企业进入壁垒增强( ) 1.产品差别化大 2.产品差别化小 3.行业形成规模经济 4.行业未形成规模经济 5.B+C 答案为:1 3 5: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1.管理的科学性 2.管理的社会属性 3.管理的应用性 4.管理的自然属性 5.管理的艺术性 答案为:2 4 1:下列哪些特征属于结构性问题( ) 1.发生的频率很少 2.结果可以预测 3.具备以往的经验

5.信息不够完备 答案为:2 3 4 2:以下命令结构中,哪几项属于分权式?( ) 1.发令者宣布受令者的工作任务,而且封闭其构想和意图; 2.发令者传播其构想意图,至于实现它们的手段、方法,则由受令者自由选择; 3.发令者既宣布其构想、意图,又规定执行方法、手段; 4.受令者同时也是发令者,组织意图由组织的多数成员共同拟定。 5.B+D 答案为:2 4 5 3:从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看,可以把决策分为() 1.确定型决策 2.程序化决策 3.非程序化决策 4.风险型决策 5.不确定型决策 答案为:1 3 5 4:管理的法律方法的特点是()。

管理学原理(本)-1206批次(两套模拟题及答案)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管理学原理(本科)》 模拟题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计划工作的核心是 A 。 A.确定目标 B.资源配置 C.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D.作决策 2.决策的根本目的是__ B ___。 A.选择合理方案 B.实现组织目标 C.解决问题 D.识别机会 3.企业中管理者的管理跨度,是指他 A 。 A.直接管理的下属数量 B.所管理的部门数量 C.所管理的全部下属数量 D. B和C 4.中层管理者比低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 A 。 A.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 B.个人权力与技术技能 C.人际关系技能与技术技能 D.沟通技能与人际关系技能 5. 管理方格图中,9.9型对应的是___ B ___领导方式。 A.任务型 B. 团队型 C.中庸之道型 D.贫乏型6.下列哪项是韦伯官僚制的特征_ C __。 A.规定时限 B.目标明确 C.非人格化 D.绩效反馈

7. 在组织中,最有潜力、最为重要的资源是 A 。 A.人力资源B.物力 C.财力 D.信息资源 8、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的技能要求有所不同,低层管理者侧重于 A A、技术技能 B、执行技能 C、战略决策技能 D、操作技能 9. 泰勒认为人是为了物质利益而工作,这种观点把人假设为 B 。 A、复杂人 B、经济人 C、社会人 D、自我实现人 10.下列哪类企业最适合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___ C ____。 A.纺织厂 B.医院 C.电视剧制作中心 D.学校 11.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C 。 A.菲德勒B.波特·劳勒 C.赫兹伯格D.马斯洛 12. 下列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是 C 。 A.归因理论 B.双因素理论 C.公平理论 D.权变理论13. D 将影响领导方式的两个方面称为对人关心和对生产关心。 A.条件领导理论B.四分图理论 C.连续统一体理论D.管理方格理论 14.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巴纳德提出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它们包括 B 。A.信息交流,共同的目标,相互协调 B.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信息沟通 C.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情感交流 D.共同的目标,组织规程,信息交流 15.下列属于决策“软技术”的决策方法是指 D 。 A.量本利分析法 B.决策树法

管理学原理带答案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管理所下定义也各异。法约尔认为,(B)。 A.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B.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C.管理就是决策 2.企业要正常运转,必须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里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就是管理的(B)职能。 A.组织 B.协调 C.控制 3.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C),其手段都是管理。 A.对人的合理使用 B.科学技术的高度应用C.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 三.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3管理的艺术性 2、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1.社会环境 2.政治环境 3.科学技术环境 4.经济环境 5.文化教育环境 6.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B)。 A.《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理论》 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C )。 A.行为科学学说 B.人文关系学说 C.人际关系学说 3、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之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A)。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C.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4、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B),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A.计划、决策、组织、人员配备和控制 B.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 C.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协调和控制 5、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A)。 A.社会技术系统 B.社会经济组织 C.社会经济系统 6、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C )。 A.科研部门 B.学校 C.军队

管理学原理本阶段练习答案

二、简答题 1、简述管理的二重性。 答:管理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管理就是通过组织生产力、协作劳动,使生产过程联系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必须的活动,反映管理具有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规律与共性,不以国家制度与阶级属性不同而转移。社会属性:管理又就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就是管理执行者维护与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或业务活动目的的一种职能。反映管理的根本目的区别与个性,受一定的社会制度与阶级关系所制约。 2、环境的类型有哪些? 答:人们习惯于把组织的外部环境分为一般环境(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竞争性环境)。 宏观环境包括外部经济环境、外部技术环境、外部社会环境、外部政治环境与法律环境、自然资源等; 微观环境包括竞争者、潜在的进入者威胁、替代品、供应商、顾客等。 3、什么就是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 答:波特发现,在企业经营环境中,能够经常为企业提供机会或产生威胁的因素主要有五种,即本行业中现有的其她企业、供应商、顾客、其她行业中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及其生产企业组织。 4、官僚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劳动分工,职权等级,正式选拔,正式的规章制度,非人格化,职业定向等。 5、霍桑实验的基本结论就是什么? 答:行为与情绪就是密切相关的; 群体对个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 群体工作标准规定了单个工人的产量; 在决定产量方面,金钱因素比群体标准、群体情绪与安全感的作用要小;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6、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什么? 答:菲德勒提出“权变领导理论”,权变的意思就就是权宜应变,随机制宜。核心观点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最好的”管理理论或方法。领导行为就是否有效取决于三种环境因素:领导者——下属成员的关系、工作任务结构、地位权力。最佳领导方式的“权变”取决于团体工作情景的有利性。7、计划的概念与作用? 答:计划包括定义组织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开发一个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合与协调各种活动。 计划的作用:指引方向、提高效率、便于控制、降低风险、激励士气。 8、编制计划包括哪些基本过程? 答:基本过程包括:认识机会、确定目标、拟定前提条件、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可供选择的方案、选择最终方案、编制支持性派生计划、编制预算。 9、目标管理的含义及特点就是什么? 答:目标管理就是让主管人员与员工亲自参加目标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包含4个要素: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反馈绩效。 10、决策的内涵、要素就是什么? 答:决策就是组织或个人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决策要素就是从事决策活动的必备条件,包括: 决策主体。决策的主体或决策者可以就是单独的个人或组成群体的机构。 决策目标。决策行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与价值。 自然状态。或不可控因素,就是不以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情况与条件。 备选方案。可供选择的各种可行方案。 11、为什么说现代决策应当遵循满意准则而非最优准则。 答:因为不确定的复杂的决策环境的影响,知觉上偏差的影响,决策可利用资源的限制,使管理者没有时间与能力来处理与决策有关的所有信息,因此,决策不以最优为标准,而就是以满意为标准。 12、简述不确定型方法及其准则。 答:这类决策的特点就是决策者不能判定制定未来各种可能状态出现的概率。因此,这类决策实际上带有更大的风险性,而采取的决策方法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同一决策问题,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方案选择。 (1)乐观准则(2)悲观准则(3)折中准则(4)后悔准则(5)等可能准则

管理学原理

一、单选(54分) 1、下列原理中,属于人员配备工作原理的是()A、许诺原理 B、目标统一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D、命令一致原理 正确答案:C学生答案:× 2、管理的主体是()A、企业家 B、全体员工 C、高层管理者 D、管理者 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 3、下列哪种组织结构又称为“斯隆模型”()A、多维立体结构 B、矩阵结构 C、职能型 D、事业部制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x 4、管理的核心是()A、决策B、领导C、激励 D、处理好人际关系 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正确答案:A学生答案:× 6、头脑风暴法属于()A、外推法B、直观法C、因果法 D、德尔菲法正确答案:B学生答案:× 7、控制活动应该()A、与计划工作同时进行 B、先于计划工作进行 C、在计划工作之后进行 D、与计划工作结合进行 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 8、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就是一个信息沟通网络,处在这个信息网络中心并对网络的畅通负有责任的人是()A、信息系统管理员 B、高层管理者 C、一线员工 D、主管人员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 9、一般说来,组织越稳定,管理宽度应该()A、越小B、越大

C、无法判断 D、无影响 正确答案:B学生答案:× 10、使科学、技巧、艺术和人的属性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的是()A、指导与领导工作 B、组织工作 C、控制工作 D、计划工作正确答案:A学生答案:× 11、成功地履行管理职能最基本的要求是()A、德才兼备 B、具有管理能力 C、强烈的管理愿望 D、符合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 正确答案:C学生答案:× 12、从某种意上说,既是计划工作的基础,又是控制的基本标准的是()A、实物标准B、费用标准C、收入标准D、成本标准正确答案:A学生答案:× 13、在实际工作中,实际上不存在纯粹的()A、职能型组织结构 B、直线-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 C、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D、直线型组织结构 正确答案:A学生答案:× 14、新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是()A、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B、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 C、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 D、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 正确答案:C学生答案:× 15、根据格拉丘纳斯的上下级关系理论,管理宽度以算术级数增加时,主管人员与其下属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将以()A、算术级数增加B、算术级数减少C、几何级数增加D、几何级数减少 正确答案:C学生答案:× 16、在市场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某种商品大幅度降价时,人们对其反应冷淡,市场需求量少有增长;而一旦该商品再度开始涨价时,人们却又开始抢购,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消费者在作出商品购买决策时受到以下哪一因素的影响?()A、盲从心理B、习惯心理C、逆反心理D、预期心理正确答案:D学

管理学原理A--答案

管理学原理A 选择:1. 管理活动尽管是动态的,但还是可以将其分成两大类:一是程序性活动,二是活动。(D) 非程序性 2. “管理就是决策”是着名管理学家给管理所下的定义(C)赫伯特·西蒙 3. 公司经理正在同要终止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经理这时所扮演的角色是(B)干扰对付者角色 4. 在商业道德方面,主张把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纳入道德讨论的是(D)综合社会契约理论 5. 为解决偶然出现的、一次性或很少重复发生的问题作出的决策是。(B)非程序化决策 6. 在企业经营单位组合图中,处于“金牛”经营单位的特征是。(A)市场占有率较高、业务增长率较低 7. 计划工作是对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的展开和细化D)决策 8. 从管理的制度权力的集中与分散角度,领导类型可划分为(C)集权式领导与民主式领导 9.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以下属于保健因素(C)同事关系 10. ()是组织中最基本的协调工作。(C)人际沟通 1. 管理的核心是。(A)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 2. 公司老总在员工大会上宣布本公司一季度销售额突破一亿,望全体员工再接再厉,再创佳级。此时公司老总扮演的角色是(B)传播者 3. 社会责任观的支持者认为,古典观的主要缺陷是(B)时间框架 4. 德尔菲技术是一种集体决策法,参加决策的专家一般为人较好。(D)10~50 5. ()工作是对决策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的展开和细化。(C)计划 6. 以所空职位和工作的实际要求为标准来选拔符合标准的各类人员,这是人力资源计划中人员配备原则的。(A)因事择人原则 7. 从管理的制度权力的集中与分散角度,领导类型可划分为(C)集权式领导与民主式领导 8. 在“双因素理论”中,要想真正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就必须去改善,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A)激励因素 9. 按照组织系统,沟通可分为(D)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10. 控制工作的下列原理中,强调主管人员应只注意重要的偏差的是(A)控制关键点 1. 管理者在组织中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他这时扮演的角色是(A)人际角色 2. 高层管理人员在道德方面的领导作用有言行方面的表率和两方面体现(C)运用奖惩机制 3. 与战略决策相对应的决策者是。(A)高层管理者 4. 在企业经营单位组合图中,处于“瘦狗”经营单位的特征是。(D)市场占有率、业务增长率都低 5. ()工作是对决策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的展开和细化。(C)计划 6.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明在进行人员配备时(D)就具体的工作职位来说,应安排最擅长该工作的人 7. 在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论中,“领导者既对工作关心,也对人关系,但缺乏强烈的进取心,乐意维持现状”的领导风格属于(A)中庸之道型管理 8.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是最低层次的需要。(B)生理的需要

管理学原理 第十三章 领导工作概述

管理学原理 第十三章领导工作概述 名词解释: 1、领导工作:是指对组织内每个成员(个体)和全体成员(群体)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和群体能够自觉自愿而有信心地为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而努力。 2、指明目标原理:是指领导工作越是能使全体人员明确理解组织的目标,则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贡献就会越大。 3、目标协调原理:是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能取得协调一致,人们的行为就会趋向统一,从而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取得的效率就会越高,效果就会越好。 4、命令一致原理:是指管理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是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也就越大。 5、直接管理管理:是指管理者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会越准确,从而领导工作就会更加有效。 6、沟通管理:是指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越是有效地、准确地、及时地沟通,整个组织就越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7、激励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能够了解下属的需求和愿望,并给予满足,他就越是能够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使之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4、9.1型管理:或称“独裁、重任务型的管理,这类领导仅仅关心促成一种高效的经营活动,而对人则几乎或根本不关心,他们的领导是极其专断。 6、移情作用:是美学和心理学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将自己的意识以想象力投射在他人身上的能力。 7、职位权力:是指与领导人职位相联系的正式职权以及领导者从上级和整个组织各方面所取得的支持的程度。 简答题和论述题: 1、领导动作的实质是对他人施加影响力,其影响力的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P283 (职位权力的影响力和非职位职权的影响力各有哪些?)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 一、判断题: 1、管理是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 2、相对而言,基层管理者需要较高的技术技能,而高层管理者则只需对技术有些了解即可。() 3、人际技能是指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人共事的能力。() 4、管理者层次越低,其面临的问题越简单,因此就越需要管理的概念技能。() 5、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 6、儒家管理的本质是“治人”。() 7、泰罗的科学管理不仅重视技术性因素,也重视人群社会因素。() 8、由于泰罗的经历所限,科学管理只解决了个别的、具体的作业效率问题,并未涉及企业全局的解决管理问题。() 9、法约尔认为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地履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的连续循环过程。() 10、法约尔认为,凡进行集体经济活动的企业组织都执行着六种基本活动(经营活动)。() 11、管理理论与方式的发展总是同当时当地生产力的水平联系在一起,即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 12、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应把纳入标准的例行公事授权下级处理,高级管理人员则仅仅控制重大决策、例外事件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13、泰罗的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14、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15、霍桑实验表明工人是“经纪人”。() 16、非正式组织是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左右着成员的感情倾向和行为。() 17团体之间的冲突都是破坏性冲突,要坚决阻止这类冲突的发生。() 18、组织环境是指组织的一般环境。() 19、每一项新技术都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因素。() 20、文化水平对人们的需求层次没有影响。() 21、地理位置是对组织的活动不产生制约的一个因素。() 22、当供应商所处的行业集中度较高、购买者数量多且力量分散,则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较强。() 23、用户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很大,则购买时其价格谈判能力较弱。() 24、组织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 25、管理组织的媒介是企业信息。() 26、组织文化是由企业家提出并倡导,被组织成员所接受认可,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 27、只要企业家已提出一套崇高的企业文化观念,就表明企业已经完成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28、中国各企业面临相同的经营环境,因此企业文化应该是相同的,可以把各企业的优秀文化组合形成本企业的先进文化,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9、估量机会实质上就是分析环境和企业的优劣势。() 30、目标是管理的始点,是各项管理活动的依据;目标又是管理活动的终点,它是衡量各项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和尺度。() 31、组织职能就是为建立起一种结构。() 32、管理就是领导。() 33、控制的媒介是信息。() 34、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因此这两类工作应由截然不同的两批人分别去作。() 35、管理从本质上讲,是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目标。() 36、儒家管理的关键是“择人”。() 37、泰罗提出8大工长制的做法,成为管理学界推崇的做法。() 38、泰罗认为工人是“社会人”。() 39、权利和责任好比一对孪生兄弟,凡行驶权利的地方,就有责任,二者必须相等。() 40、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下属只应该接受一个领导者的命令。()

管理学原理选择题库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的学者是(C ) A. 赫伯特?A?西蒙 B. 托尼?布洛克特 C. 弗里蒙特?E?卡斯特 D. 小詹姆斯?H?唐纳利 2.管理的主体是(D ) A. 工作 B. 组织 C. 被管理者 D. 管理者 3.管理者的责任有三个层次,不包括(D ) A. 管理一个组织 B. 管理管理者 C. 管理工作和员工 D. 管理设备和技术 4.从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管理的核心是(B ) A. 决策 B. 处理好人际关系 C. 组织 D. 控制5.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是(A ) A.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B.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决策、控制 C.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沟通、领导 D.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决策 6.管理是一门艺术,这里强调管理的(D ) A. 复杂性 B. 多科性 C. 一般性 D. 实践性 7.“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这句话体现了管理的(D ) A. 技术属性 B. 人文属性 C. 自然属性 D. 社会属性 8.管理是生产过程中固有的属性,是指管理的(B ) A. 民主性 B. 必要性 C. 科学性 D. 目的性 9.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这说明管理

学具有(C ) A. 一般性 B. 多科性 C. 历史性 D. 实践性 10.“系统特性中有效的管理总能带来 ‘1+1>2’的效果”指的是系统的(C ) A. 控制性 B. 目的性 C. 整体性 D. 开放性 二、多项选择题 1.管理或者管理活动的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E ) A. 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B. 三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C. 一定规模的固定资产 D. 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 E. 一致认可的目标 2.管理学的特点有(BCDE ) A. 边缘性 B. 一般性 C. 多科性 D. 历史性 E. 实践性 3.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有(ABC )A. 唯物辩证法 B. 系统方法 C.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 比较分析法 E. 数学模型 4.系统的观点有(ABCDE ) A. 整体观点 B. 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C. 信息反馈观点 D. 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E. 模糊分界的观点 5.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有(ABCDE ) A. 明确的分工 B. 职业管理人员 C. 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D. 遵守规则和纪律 E. 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六西格玛方法属于(C ) A. 科学管理理论 B. 战略管理理论 C. 学习型组织理论 D.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A )

管理学原理(本)作业二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下列原理中属于人员配备工作原理的是()。 A、灵活性原则 B、因材适用原则 C、目标统一原则 D、激励原则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没有实行管理分工的组织结构是()。 A、直线型 B、矩阵型 C、职能型 D、事业部制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0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那一类人的主导需要可能是安全需要()。 A、总经理 B、失业人员 C、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 D、工厂的一线操作工人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5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提出四种领导作风方式的利克特提倡采用。 A、“利用的—命令的”方法 B、“温和的—命令式的”方法 C、“商议式的”方法 D、“参与式的民主”方法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0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将影响领导方式的两个方面称为对人关心和对生产关心。 A、条件领导理论

B、四分图理论 C、连续统一体理论 D、管理方格理论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5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需要哪项是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⑴就业保障⑵上司对自己工作的赞扬⑶工作的挑战性⑷同乡联谊会⑸满足标准热量摄入量的食品 A、⑸⑴⑷⑵⑶ B、⑸⑷⑴⑶⑵ C、⑸⑷⑴⑵⑶ D、⑸⑴⑶⑷⑵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在控制工作中,强调主管人员应只注意重要的偏差的是() A、控制关键点 B、直接控制 C、例外情况 D、.反映计划要求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5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某地新建一日用化工厂,当人们问及该厂厂长如何经营时,该厂长毫不犹豫地说:“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只要价廉物美,还怕卖不出去?”对该厂长的讲话应作何评价?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该厂长的话很有道理 B、该厂长的话反映了他的生产导向性,最终会害了这个厂 C、该厂长的话反映了他的营销导向性,最终会造福这个厂 D、该厂长的话反映了他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80年代,面对日本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一时间引起了世界各国企业的关注和借鉴。但最近几年,特别是东南亚金融风暴出现之后,一方面显示了美国经济的强大活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日本经济脆弱的一面。此时,许多人又下结论,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过时,美国企业管理模式更加有效。对于这种情况,你赞同以下哪种说法?

管理学原理答案完整版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某面包厂过去一直购买面粉生产面包,现在决定自办面粉厂,以确保面粉的数量和质量。 企业采用的此种战略形式属于( B ) A.横向一体化B.后向一体化C.前向一体化D.市场开发 2.最早使用、也是最简单的组织结构类型是( B ) A.职能型组织结构B.直线型组织结构 C.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D.直线—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 3.下列几种组织外部环境的类型中,不确定性最高的是( D ) A.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B.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C.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D.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4.小王在某保险公司已经做了七年,业绩不仅逐年上升而且在客户中口碑非常好,去年保险公司将其由一般业务员提升为业务部经理,请问这符合人员配备中的哪一原理? (D ) A.责权利一致原理B.公开竞争原理C.不断培养原理D.用人之长原理5.下列因素中属于支持变革力量的是(D ) A.对能力的恐惧B.对失业的恐惧 C.对现行行为或结果的奖励D.顾客的要求 6.某企业产品合格率目前在92%左右,计划提高产品质量,将合格率提高到96%,这个96%称为( B ) A.控制性目标B.突破性目标C.专业目标D.组织目标 7.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它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是( A)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技术属性D.人文属性 8.下列不属于 ...计量模型预测法的是( D ) A.回归分析法B.单一方程模型法C.联立方程模型法D.周期变动分析法9.采用防守型战略的企业,其组织结构的特点是(B ) A.职权相对比较集中,管理宽度比较宽 B.职权相对比较集中,管理宽度比较窄 C.职权相对比较分散,管理宽度比较宽 D.职权相对比较分散,管理宽度比较窄 10.在下列有关个体行为的理论中,属于“激励内容”理论的是( C ) A.期望理论B.波特—劳勒模型理论C.双因素理论D.X理论—Y理论11.组织中,实现最基本的信息沟通的途径是( D ) A.计划B.组织C.管理D.职权 12.计划工作原理中,目的是使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的原理是( D )

管理学原理本考试大纲

《管理学原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考试 二、考试目标 掌握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题方式 闭卷 答案必须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二)答题时间 90分钟。 (三)基本题型 单选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多选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判断题(10分,每小题1分。对“√”,错“×”) 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论述题(20分)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与要求 第一章管理概述 一、什么是管理? 二、管理具有那些特征?如何理解管理的特征? 三、为什么说管理具有二重性? 四、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有哪些?管理工作中应掌握哪些基本技能? 五、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管理环境 一、组织界限的含义及作用? 二、环境的类型有哪些?具有什么特点? 三、什么是“五种力量模型”? 四、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五、社会责任的范围是什么? 第三章管理历史 学习本章应当能够理解古典管理理论、掌握行为科学理论、掌握现代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二、法约尔的管理十四原则是什么? 三、官僚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四、霍桑实验的基本结论是什么? 五、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六、企业文化有哪些构成要素? 第四章计划 一、计划的概念、性质与作用? 二、计划有哪些类型? 三、编制计划包括哪些基本过程? 四、什么是滚动计划法? 五、滚动计划法、甘特图法 六、目标管理的含义、要素、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决策 一、决策的内涵、要素是什么? 二、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三、为什么说现代决策应当遵循满意准则而非最优准则。 四、决策者的理性限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群体决策有哪些优缺点? 六、决策的方法有哪些? 七、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有什么区别? 第六章战略 一、战略的概念是什么? 二、战略制定包括哪些步骤? 三、简述BCG矩阵的内容。 四、SWOT 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管理学原理》复习提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20分,共20个空格,每空格1分) 1、管理是一个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一个系统过程。 2、组织中最大的分工是管理者与操作者。 3、有效的管理,既要讲究效率,又要讲究效益。 4、管理者的素质由品质、能力、知识三个方面构成。 5、管理者的职权包括支配权、强制权和奖赏权。 6、管理者根据地位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7、在西方的管理思想史上,除了传统的经验管理思想外,主要的管理思想流派包括:科学管理思想、行为管理思想、定量管理思想和权变管理思想。 8、质之外还有社会和心理需求的“社会人”。所以,管理者要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保持平衡。 9、泰勒因其提出的理论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而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提出了适用于一切组织的管理五大职能和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被称为“现代经营之父”。 10、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层次需求理论;心理学家费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双因素理论。 11、马斯洛的高层需要与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较吻合,而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需满足的底层需要则相当于赫茨伯格的保健因素。 12、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底层到高层分为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根据西蒙的观点,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14、科学决策理论认为,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5、决策的第一步是察觉和分析问题。 16、目标有多种类型。宣称目标是指一个组织对其目标的官方陈述,目的是为了使公众相信该组织打算做什么;真实目标是指组织实际追求和注重的目标。 17、目标的差异性是指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组织目标;多元性是指在同一个组织中,也会有不同性质的多个目标。 18、目标要以书面的形式描述,并符合具体的、可衡量、能实现、相关联、有时限的要求,即SMART原则。 19、所谓计划工作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须采取的行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