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一、学习重点

抗菌药物、化学治疗学、化学治疗、抗生素、抗菌谱、抗菌活性、广谱抗菌药抑菌药、杀菌药、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化疗指数、抗菌后效应、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的基本原则、获得耐药性的生物化学表现。

二、学习提纲

(一)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drugs)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2.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eutics) 是研究药物、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学科。

3.抗生素(antibiotics)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4.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6.广谱抗菌药(wideantibacterialdrugs) 对多数细菌甚至包括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有效的药物称为广谱抗菌药。

7.抑菌药(bacteriostatic) 仅能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但不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为抑菌药。

8.杀菌药(bactericide) 不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杀菌药。

9.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10.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11.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 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

12.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在除去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13.耐药性(resistance)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一般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造成抗菌药对耐药菌感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14.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称为化学治疗.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可特异性地干扰或阻断细菌所特有的某些关键性环节,从而在宿主细胞和细菌之间发挥选择性抗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细菌不同于哺乳动物细胞,外面有一层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决定细菌的形状,保护细菌不被菌体内的高渗透压破坏。β—内酰胺类药物能与细菌胞浆膜上

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转肽酶失活,阻止肽聚糖形成,造成细胞壁缺损。这类药物还包括磷霉素、杆菌肽、万古霉素和环丝氨酸等,它们分别作用于细胞壁合成的不同阶段,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细菌的胞浆膜位于细胞壁内侧,紧包着细胞浆,具有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功能。影响胞浆膜生物活性的抗生素包括多烯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等)和多黏菌素类。前者可与真菌胞浆膜上的麦固醇选择性结合,形成“微孔”和“通道”。后者可与胞浆膜中磷脂的磷酸基形成复合物,干扰膜的生物学功能。

3.抑制蛋白质合成细菌与哺乳动物的核糖体不同,细菌核糖体为70S,由30S和50S亚基组成。某些抗生素对细菌核糖体具有高度选择性,抑制蛋白质合成,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其中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于50S亚基,四环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于30S亚基。

4.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哺乳动物细胞能直接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进行代谢,而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必须自身合成叶酸。磺胺类、甲氧苄啶抑制叶酸合成,导致核酸代谢障碍,细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喹诺酮类药物抑制DNA回旋酶,而产生杀菌作用。利福平与敏感菌的DNA依赖性RNA多聚酶的β—亚单位结合,阻碍mRNA合成而杀灭细菌。

(三)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不具有固有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获得耐药性的生物化学表现:①降低外膜的通透性;②产生灭活酶;③改变靶位结构;④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

⑤改变代谢途径。

(四)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1.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的特点选用抗菌药一旦确定或怀疑细菌性感染后,病原菌的鉴别很重要。

2.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预防应用抗菌药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仅限于经临床实践证明确实有效的少数情况。

3.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联合应用的目的在于提高疗效,扩大抗菌范围,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延缓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1)联合用药的适应证:①对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应根据临床经验推测致病菌,联合用药以扩大抗菌范围;②对于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③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的细菌感染;④降低药物的毒性;⑤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和骨髓炎。(2)联合用药的可能效果:根据抗菌药的作用性质,一般将之分为4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1),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Ⅱ),如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等。第三类为速效抑菌剂(Ⅲ),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Ⅳ),如磺胺类等。联合应用上述两类抗菌药时,可产生协同(Ⅰ+Ⅱ)、拮抗(Ⅰ+Ⅲ)、相加(Ⅲ+Ⅳ)、无关或相加(工+Ⅳ)。

4.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①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②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除病情严重或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宜使用抗菌药;③应尽量避免局部用药;④抗菌药物应用剂量应适当,疗程时间应足够;⑤不宜常规性使用广谱抗菌药或新上市的药物。

5.患者的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物应用①肾功能减退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而且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如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等。②肝功能减退或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宜避免应用或慎用主要在肝内代谢、具有肝肠循环及对肝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如氯霉素、红霉素酯化物、四环素类、磺胺类、利福平等。③对新生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应十分注意。

三、题例

(一)选择题

[A型题]

1.评价化疗药物临床价值的指标是( )

A.化疗指数B.抗菌谱C。最低抑菌浓度D.最低杀菌浓度E.抗菌活性

2.化疗指数常用下列哪个比值来衡量? ( )

A.ED95/LD5 B.LD50/ED50 C.LD5/ED95 D.ED50/LD50 E.ED5/LD95

3.化疗指数的临床意义是( )

A.化疗指数愈大,临床应用价值愈小B.化疗指数愈大,临床应用价值愈高

C.化疗指数愈小,临床应用价值愈高D.化疗指数大小,与临床应用价值无关E.以上都不是4.化疗指数最大的抗菌药物是( )

A.链霉素B.磺胺药C.庆大霉素D.青霉素E.氯霉素

5.下列哪种药物可阻止N-乙酰胞壁酸五肽的合成? ( )

A.头孢菌素B.万古霉素C.杆菌肽D。环丝氨酸E.青霉素

6.抑制细菌转肽酶的转肽作用,阻止肽聚糖形成的药物是( )

A.杆菌肽B.青霉素C.环丝氨酸D.磷霉素E.四环素

7.能阻断细菌萜醇脱磷酸化反应的抗菌药物为( )

A.磷霉素B.环丝氨酸C.头孢菌素D.青霉素E.杆菌肽

8.影响胞浆膜功能的抗菌药物主要是( )

A。头孢菌素类B.多肽类C.氨基糖苷类D.四环素类E.磺胺类

9.可抑制叶酸合成的抗菌药物是( )

A.磺胺类B.喹诺酮类C.大环内酯类D.氨基糖苷类E.四环素类

10.特异性地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的药物是( )

A.头孢氨苄B.青霉素C.利福平D.庆大霉素E.红霉素

11.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的药物是( )

A.多黏菌素B.链霉素C.万古霉素D.磺胺类E.青霉素

12.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进入30S亚基A位,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是( ) A.两性霉素B B.头孢菌素C.四环素D.氯霉素E.红霉素

13.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肽链的形成和延伸受阻的抗菌药物是( )

A.链霉素B.青霉素C.四环素D.红霉素E.庆大霉素

14.连续用药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称为( )

A.耐药性B.成瘾性C.耐受性D.依赖性E.依从性

15.抗生素是( )

A.人工合成的抗菌药B.来源于植物的抗菌药

C.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代谢产物

D.动物来源的抗菌药E.矿物来源的抗菌药

16.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为( )

A.PABA产生增多B.产生水解酶C.耐药性

D.改变靶位结构E.产生钝化酶

17.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是( )

A.产生水解酶B.产生钝化酶C.改变靶位结构

D.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E.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18.β—内酰胺酶主要水解灭活下列哪类抗菌药物? ( )

A.大环内酯类B.四环素类C.氨基糖苷类D.磺胺类E.青霉素类19.下列哪类抗菌药物属繁殖期杀菌药? ( )

A.氨基糖苷类B.四环素类C.头孢菌素类D.氯霉素类 E. 磺胺类20.下列何类药物为静止期杀菌药? ( )

A.头孢菌素类B.大环内酯类C.氨基糖苷类D.四环素类E.磺胺类21.属于速效抑菌的药物是( )

A.四环素类B.-青霉素类C.磺胺类D.氨基糖苷类E.头孢菌类素22.具有慢效抑菌作用的药物为( )

A.四环素类B.大环内酯类C.氨基糖苷类D.磺胺类E.氯霉素类23.繁殖期杀菌药与静止期杀菌药合用的结果是( )

A.相加 B. 相减 C. 无关 D. 协同 E . 拮抗

24.繁殖期杀菌药与速效抑菌药合用的结果是( )

A.拮抗B.无关C.增强D.相减E.相加

25.慢效抑菌药与速效抑菌药合用的结果是( )

A.拮抗B.无关C.增强D.相加E.相减

26.繁殖期杀菌药与慢效抑菌药合用的结果是( )

A.相加或协同B.拮抗或减弱C.无关或相加

D.协同或无关E.相减或无关

27.早产、新生儿应禁用下列哪种药物? ( )

A.氯霉素B.四环素C.链霉素D.红霉素E.青霉素

28.下列哪项不是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目的? ( )

A.降低毒副作用B.延长作用时间C.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D.提高疗效E.扩大抗菌谱

29.联合用药可获协同作用的组合是( )

A.青霉素+氯霉素B.青霉素+红霉素C.青霉素+四环素

D.青霉素+庆大霉素E.青霉素+磺胺药

30.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是( )

A.头孢菌素类B.四环素类C.大环内酯类D.氨基糖苷类E.磺胺类31.喹诺酮类药物可抑制下列何种酶而产生杀菌作用? ( )

A. RNA多聚酶B.DNA回旋酶C.二氢叶酸合成酶

D.二氢叶酸还原酶E.β—内酰胺酶

32.孕妇应禁用下列哪种药物? ( )

A.四环素B.青霉素C.利福平D.万古霉素E.头孢氨苄33.肾功能不良患者应禁用哪类抗菌药? ( )

A.青霉素类B.氨基糖苷类C.大环内酯类D.四环素类E.头孢氨苄类34.能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药物是( )

A.磺胺类B.青霉素C.红霉素D.多黏菌素B E.甲氧苄啶35.可使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灭活的酶是( )

A.乙酰基转移酶B.腺苷转移酶C.磷酸转移酶

D.二氢叶酸合成酶E.β—内酰胺酶

36.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应注意( )

A.严格掌握适应证B.多种药物联合使用C.需做药敏试验

D.常规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E.发病原因不明者可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37. 能与真菌胞浆膜上麦角固醇选择性结合的药物是( )

A.青霉素类B.大环内酯类C.磺胺类D.多烯类E.氨基苷类38. 多黏菌素类药物能与细菌胞浆膜中的哪种物质结合? ( )

A.固醇类物质B.糖C.蛋白质D.磷脂E.酶

39.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禁用下列何药? ( )

A.青霉素B.链霉素C.林可霉素D.庆大霉素E.头孢氨苄

40. 耐药性一般可分为几种? ( )

A.1种B.2种C.3种D.4种E.5种

[B型题]

A.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B.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so)的比值

C. 反复应用某种药物,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D.反复应用某种药物,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E.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41. 抗菌活性( )

42. 抗菌谱( )

43. 化疗指数( )

44. 耐药性( )

A.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B.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C.抑制细菌叶酸代谢D.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E.影响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45. 链霉素的作用机制是( )

46. 多黏菌素的作用机制是( )

47. 头孢氨苄的主要作用机制( )

48. 利福平的主要作用机制( )

A.产生钝化酶B.改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C.产生水解酶

D.细菌体内抗菌药原始靶位结构的改变E.增加对药物具有拮抗作用的产物PABA

49.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机制是( )

50. 细菌对多黏菌素耐药的机制是( )

51. 细菌对利福平产生耐药的机制是( )

52. 细菌对链霉素耐药的机制是( )

A.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B.抑制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的活性

C.抑制DNA回旋酶,使DNA复制受阻

D.与核蛋白50S亚基结合,阻止肽链的延长,蛋白质合成受阻。

E.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53.喹喏酮类的抗菌机制( )

54.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机制( )

55.林可霉素类的抗菌机制( )

[C型题]

A.LD50/ED50 B.LD5/ED95 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

56. 化疗指数用何来表示( )

57. 安全范围是指( )

58. 抗菌活性是指( )

A.四环素类B.大环内酯类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

59.能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是( )

60.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是( )

61. 影响细菌代谢途径的药物是( )

A.肾功能不良者应避免或慎用B.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或慎用

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

62. 氯霉素( )

63. 氨基糖苷类( )

64. 青霉素类( )

A.氨基糖苷类B.四环素类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

65. 孕妇应禁用的药物( )

66. 儿童应避免使用的药物是( )

[X型题]

67. 化疗药物应包括( )

A.抗恶性肿瘤药B.抗微生物药C.抗寄生虫药D.抗病毒药E.抗真菌药

68.能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有( )

A.青霉素B.头孢氨苄C.杆菌肽D.四环素E.万古霉素

69.获得耐药性的生物化学表现为( )

A. 降低外膜的通透性B.产生灭活酶C.改变靶位的结构

D.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E.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70.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适应证( )

A.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B.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C.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和骨髓炎D.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的细菌感染E.降低药物毒性71.可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肽链酶形成和延伸受阻,而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有( ) A.磺胺药B.红霉素C.氯霉素D.四环素E.林可霉素

7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的药物有( )

A.多黏菌素类B.制霉菌素C.庆大霉素D.利福平E.两性霉素B

73.肾功能不良的病人应避免使用下列哪些药物? ( )

A.青霉素B.两性霉素B C。万古霉素D.氨基糖苷类E.四环素

74.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哪些药物? ( )

A.氯霉素B.红霉素C.氨基糖苷类D.利福平E.四环素类

75.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目的是( )

A.发挥药物间协同作用B.增加药物的吸收C.降低毒性反应

D.扩大抗菌范围E.延迟、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76.属于三类速效抑菌的药物有( )

A.青霉素类B,四环素类C.氯霉素类D。大环内酯类E.氨基苷类

77.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包括( )

A.结合B.连接C.转导D.转化E.联合

(二)名词解释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

2.抑菌药(bacteriostatic)

3.杀菌药(bactericide)

4.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

6.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7.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MBC)

8.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

9.耐药性(resistance)

10.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11.广谱抗菌药(wide antibacterial drugs)

12. 抗生素(antibiotics)

13.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三)问答题和论述题

1.简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方式有几种?

3.在何种情况下,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更为有效?

四、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B 3.B 4.D 5.D 6。B 7.E 8.B 9.A.10.C 11.B12.C 13.D 14.A 15.C 16.A17.B 18.E 19.C 20.C 21.A 22.D 23.D 24.A 25.D 26.C27.A 28.B 29.D 30。A 31.B32.A 33.B 34.E 35.E 36.A 37.D 38.D 39.C 40.B 41. A 42。

E 43. B 44.D 45.B 46.E47.D 48.A 49.C 50.B 51.D 52.A 53.C 54.A 55.D 56.C 57.B 58.D 59.A 60.C 6].D62.B 63.A 64.D 65.C 66.B67.ABCDE 68.ABCE 69.ABCDE 70.ABCDE 71.BCE 72.ABE 73.BCD 74.ABDE 75.ACDE 76.BCD 77.ACD (二)名词解释

1.抗菌药是指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2.仅能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但不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为抑菌药。

3.不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杀菌药。

4.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5.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6.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7.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8.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

LD5/ED95的比值表示。

9.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一般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造成抗菌药对耐药菌感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10.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称为化学治疗。

11.对多数细菌甚至包括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有效的药物称为广谱抗菌药。

12.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

13.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在除去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三)问答题和论述题

1.答: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可特异性地干扰或阻断细菌所特有的某些关键性环节,从而在宿主细

胞和细菌之间发挥选择性抗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这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磷霉素、杆菌肽、万古霉素和环丝氨酸等,它们分别作用于细胞壁合成的不同阶段,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②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这类药物包括多烯类的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等)和多黏菌素类。两者均能使胞浆膜的通透性增加,菌体内重要成分外漏,导致细菌死亡。③抑制蛋白质合成: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S和50S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④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磺胺类、甲氧苄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导致核酸代谢障碍,细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喹诺酮类药物抑制DNA回旋酶。阻碍DNA的复制而产生杀菌作用。利福平与敏感菌的DNA依赖性RNA 多聚酶的β亚单位结合,抑制RNA合成的起始阶段,阻碍mRNA合成而杀灭细菌。

2.答:细菌产生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

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是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降低细菌外膜的通透性;②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③改变靶位的结构;④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⑤改变代谢途径。

3.答: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目的在于: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扩大抗菌范围,降低药物毒

副反应,延缓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在下列情况,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效果更好。对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的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和骨髓炎;毒性比较大的抗菌药物,为减轻毒性反应也应联合。

第三十九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学习重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抗菌作用机制、耐药机制。青霉素的耒源、化学结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耐酶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的作用特点及

临床应用。

二、学习提纲

(一)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及耐药性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1)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

A.窄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青霉素G和口服青霉素V为代表。

B.耐酶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甲氧西林和口服、注射用氯唑西林为代表。

C.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口服用氨苄西林和口服用阿莫西林为代表。

D.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羧苄青霉素、哌拉西林为代表。

E.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美西林和口服用匹美西林为代表。

(2)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四代

A.第一代头孢菌素类以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和口服用头孢氨苄为代表。

B.第二代头孢菌素类以注射用头孢呋辛和口服用头孢克洛为代表。

C.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以注射用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和口服用头孢克肟为代表。

D.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以注射用头孢匹罗为代表。

(3)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类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4)β—内酰胺酶抑制药包括棒酸和舒巴坦类。

(5)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2.抗菌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酶的活性而阻碍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由于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影响,故对机体的毒性小。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酶即是位于细菌胞浆膜上的特殊蛋白,称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此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点。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不同,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也不同。·3.耐药机制

(1)产生水解酶细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使β—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

(2)酶与药物牢固结合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可与β—内酰胺酶迅速牢固的结合使药物滞留于细胞膜外间隙中而不能到达靶点(PBPs)发生抗菌作用,此种耐药性又称“牵制机制”。

(3)PBPs的改变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MRSA)具多重耐药性就是由于PBPs改变的关系。

(4)胞壁和外膜通透性改变使药物的透人减少而耐药。

(5)增加药物外排。

(6)自溶酶缺少。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

本类抗生素的基本结构是由母核6一氨基青霉烷酸(6一APA)和侧链组成,母核中的β—内酰胺环对抗菌活性起重要作用。

青霉素类(penicillins)

窄谱青霉素类

青霉素G

(来源及化学)青霉素的侧链为苄基,故又名苄青霉素,是青霉素G的简称。临床上常用其钠盐和钾盐。其晶粉在室温中稳定,易溶于水。但青霉素的水溶液在室温中易分解失效,且生成致过敏性物质青霉烯酸,故临床应用时需现用现配。青霉素的剂量以国际单位U表示,1U的钠盐和钾盐分别相当于0.6pg和0.625pg,即lmg钠盐和钾盐分别相当于1667U

和1595U。

[体内过程]青霉素不耐酸,口服后易破坏,肌肉注射后吸收快而完全。青霉素广泛分布于体液和组织,却不易进入脑脊液和活细胞内;但急性脑膜炎时可透过血脑屏障。青霉素在体内不被代谢,主要由肾排泄,也由胆汁、痰和乳汁排泄。其半衰期约o.5~1小时。

为延长青霉素G的作用时间,可采用溶解度小的普鲁卡因青霉素或苄星青霉素,但仅用于轻症病人或预防感染。本晶也可与丙磺舒合用,后者能与青霉素G竞争肾小管分泌,从而提高青霉素G的血药浓度,延长其作用时间。

[抗菌作用]

抗菌谱

1.G+球菌青霉素G对大多数G+球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不产生β—内酰胺酶的金葡菌及多数表葡球菌等作用强.但对肠球菌的作用较差。

2.G+杆菌如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及G+厌氧杆菌如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均对青霉素G敏感。

3.G-菌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对青霉素G亦敏感,前者罕见耐药,但对后者敏感的已日益减少。

4.梅毒、钩端螺旋体对青霉素G高度敏感。

(临床应用)主要用作敏感的G+球菌、G-球菌、螺旋体感染的首选治疗药,如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等;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肺炎球菌所致的大叶肺炎等;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还可作为放线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等及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首选药;亦可与抗毒素合用治疗破伤风、白喉病人。

[不良反应]

1.变态反应有过敏性休克、药疹、溶血性贫血及粒细胞减少等。为防止变态反应的发生,应详细询问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G皮肤过敏试验;用药期间应做好急救准备,如肾上腺素注射液、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及注射器材。

2.赫氏反应青霉素G在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病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一般发生于开始治疗后的6~8h,于12~24h消失,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胁痛、心跳加快等,同时可有病变加重现象,可危及生命。

3.肌注局部可发生周围神经炎鞘内注射和全身大剂量应用可引起青霉素脑部疼痛。

青霉素V(penicillinV)

抗菌谱同青霉素而抗菌活性较青霉素G差。特点是耐酸可以口服,但不耐酶,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耐酶青霉素类

甲氧西林(methicillin)、萘夫西林(nafcillin)、苯唑西林(oxacillin)、氯唑西林(cloxacillin)、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等。后四者对耐青霉素的金葡菌的抗菌作用依次增强,而氯唑西林耐酶能力高于其他品种。除甲氧西林不耐酸外,其余均耐酸,可口服,食物影响其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于90%。它们以原形由尿排泄,但较青霉素排泄慢。用于耐青霉素金葡菌感染,也可长期用于慢性感染。常见胃肠道反应,个别人可发生过敏反应。

广谱青霉素类

包括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及匹氨西林。特点:耐酸可口服,不耐酶而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无效,对G+和G-细菌均有杀菌作用,但对G+菌的作用略逊于青霉素G,对绿脓杆菌无效。用途:氨苄西林主要用于伤寒、副伤寒,也可用于尿路和呼吸道感染。阿莫西林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优于氨苄西林。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包括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哌拉西林等。特点:不耐酸不能口服,不耐酶,广谱且对绿脓杆菌作用较强。用途:主要用于治疗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及其他肠杆菌科细菌所致的感染。

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包括美西林和替莫西林。特点:对G-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但对G+菌的作用甚微,因此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治疗。

(三)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根据抗菌谱、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肾毒性、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和应用,目前头孢菌素可分为4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的代表有头孢噻吩(cephalothin)、头孢唑啉(cefazolin)、头孢氨苄(cepha—lexin)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代表有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孟多(cefamondole)、头孢克洛(ce—faclor)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代表有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曲松(ceftriaxone)、头孢他定(ceftazidine)、头孢哌酮(cefoperazone)

第四代头孢菌素的代表有头孢匹罗(cefpirome)、头孢吡肟(cefepime)

抗菌作用和用途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G+菌的作用较第二、三代强,但对G-菌的作用差;对青霉素酶稳定,对其他β—内酰胺酶不稳定,对肾脏有一定毒性。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和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感染,但非首选。

第二代头孢菌素对G+菌的作用较第一代稍差,对G-菌的作用强,对厌氧菌也有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主要用于G-杆菌所致的肺炎、胆道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感染。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G+菌作用不如第一、第二代,对G-菌的作用更强,对β—内酰胺酶更稳定,穿透能力强,分布广,可透过血脑屏障,对肾脏几无毒性。主要用于G-杆菌的严重感染,厌氧菌和G+菌的混合性

感染以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菌的作用与第二代相似,对G-杆菌的作用与第三代相似,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易透过血脑屏障,无肾毒性。主要用于G-杆菌的严重感染,也用于G+菌引起的感染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

有暂时过敏史者对头孢菌素发生过敏反应率低,发生严重变态反应的危险性极小,一般不做皮试;但对新近对青霉素过敏者或严重过敏体质者,要先做皮试。有关4代头孢菌素的特点见表

四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代抗菌活性

G+ G-

对β—内酰胺酶

的稳定性

穿透血脑屏

障的能力肾毒性

第一代+++ + + -- ++

第二代++ ++ ++ -- +

第三代+ +++ +++ + --

第四代++ +++ +++ + --

(四)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otherp—lactamantibiotics)

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

是一组新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抗菌谱广、对G+菌、G-菌、需氧菌和厌氧菌都有很强的抗菌作用而且对β—内酰胺酶稳定。亚胺培南(imipenem)、帕尼培南、美罗培南已上市。但亚安培南易被肾小管内的脱氢肽酶(dehydropeptidase,二氢肽酶,dihydropeptidase)破坏,需与脱氢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cilastatin)合用。

头霉素类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是头霉素的衍生物头孢西丁,其抗菌谱广,对G-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耐受性,故对G-菌作用较强,对G+菌的作用较头孢噻吩弱,对厌氧菌包括脆弱拟杆菌有良好的作用。

氧头孢烯类(oxacephems)

拉氧头孢(1atamoxef,moxalactam)和氟氧头孢(flomoxef)抗菌谱广,对G+,,G-菌和厌氧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特别是对脆弱类杆菌作用强大。它们对β—内酰胺酶稳定、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强、半衰期长,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路、呼吸道、胆道、生殖系统疾病和脑膜炎、败血症。

单环β—内酰胺类

氨曲南(aztreonam)和卡芦莫南(carumonam)为代表。它们对G-杆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抗菌作用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与青霉素、头孢菌素间几无交叉过敏反应。是治疗G-需氧菌感染所致败血症、尿路感染、妇科感染、腹腔感染、呼吸道感染的有效药物,对无并发症或梗阻症状的膀胱炎、肾盂肾炎的有效率近100%。

(五)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及其复方制剂

克拉维酸(clavulanicacid)、舒巴坦(sulbactam)、三唑巴坦(tazobactam)为其代表。与β—内酰胺酶以共价键结合而抑制酶,可保护不耐酶的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和头孢哌酮而增强其抗菌作用并扩大抗

菌谱。克拉维酸的抑酶谱广而强,对质粒介导的酶包括超广谱酶的抑制作用优于舒巴坦,对染色体介导的酶不如三唑巴坦。它们常与不耐酶的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哌酮组成复方,如克拉维酸一阿莫西林(奥格门丁,augmentin)替卡西林钠一克拉维酸钾、氨苄西林一舒巴坦、头孢哌酮一舒巴坦、三唑巴坦一哌拉西林。

三、题例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有关青霉素G的错误叙述是()

A.毒性低B,价格低廉C.钠盐易溶于水

D.水溶液性质稳定E.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2.青霉素G最易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是()

A.溶血性链球菌B.肺炎球菌C.破伤风梭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E.白喉棒状杆菌

3.青霉素G体内过程的特点正确的叙述是()

A.口服易吸收B.脂溶性高C.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D.主要分布于细胞内液E.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4.作用维持时间最长的青霉素制剂是()

A.青霉素G B.普鲁卡因青霉素C.甲氧西林

D.苄星青霉素E.苯唑西林

5.克拉维酸与阿莫西林配伍应用的主要药理学基础是()

A.可使阿莫西林口服吸收更好B.可使阿莫西林自肾小管分泌减少

C.可使阿莫西林用量减少,毒性降低D.克拉维酸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

E.抗菌作用增强

6.耐酸耐酶的青霉素是()

A.普鲁卡因青霉素B.磺苄西林C.羧苄西林D.氯唑西林E.氨苄西林

7.青霉素的作用靶位是()

A.细菌外膜B。黏液层C.黏肽层D.细胞质E.PBPs

8.青霉素的主要抗菌作用机制是()

A.抑制细胞壁黏肽合成B.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C.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

D.抑制RNA多聚酶E.增加细胞膜通透性

9.青霉素的消除半衰期约为()

A.6 h B。2 h C.0.5—1 h D.12 h E.24 h

10.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最佳联合用药是()

A.青霉素十四环素B.青霉素+链霉素C.青霉素+磺胺嘧啶

D.青霉素+利福平E.青霉素+氧氟沙星

11.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的头孢菌素是()

A.头孢西丁B.头孢他定C.头孢孟多D.头孢噻肟E.头孢呋辛

12.下列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哪种对伤寒沙门菌有效? ()

A.青霉素V B.苯唑西林C.氨苄西林D.羧苄西林E.双氯西林

13.青霉素治疗何种疾病时可引起赫氏反应()

A.大叶性肺炎B.破伤风C.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D.回归热E.梅毒或钩端螺旋体病

14.青霉素G对下列哪种细菌基本无效()

A.破伤风梭菌B.脑膜炎奈瑟菌C.梅毒螺旋体

D.溶血性链球菌E.变形杆菌

15.能和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发挥抗菌作用的药物是()

A.SMZ B.氧氟沙星C.亚胺培南D.呋喃妥因E.阿米卡星

16.对细菌的β—内酰胺酶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药物是()

A.头霉素类B.克拉维酸C.头孢菌素类D.青霉素类E.羧苄西林

17.治疗破伤风惊厥宜首选()

A.青霉素B.四环素C.青霉素+破伤风抗霉素+硫酸镁

D.青霉素+破伤风抗霉素E.红霉素

18.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应首选()

A.红霉素B.四环素 C.氯霉素 D. 青霉素E.氟哌酸

19. 克拉维酸是下述哪种酶的抑制剂?()

A.二氢叶酸合成B.细胞壁黏肽合酶C.6—内酰胺酶

D.RNA多聚酶E.二氢叶酸还原酶

20.关于头孢曲松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半衰期短B.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C.组织穿透力强D.对β—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性E.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B型题)

A.氯唑西林B.甲氧苄啶C.青霉素G D.氨苄西林E.头孢噻肟

21. 可作为多种抗菌药增效剂()

22. 通过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发挥作用()

23. 对厌氧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抗菌作()

A.青霉素B.苯唑西林C.克拉维酸D.氨苄西林E.美洛西林

24. 与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以增强抗菌作用()

25. 可用于钩端螺旋体病()

26. 对铜绿假单胞菌及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

27. 可用于伤寒、副伤寒()

28. 可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

A.头孢唑啉B.头孢拉定C.舒巴坦D.青霉素E.头孢孟多

29. 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30. 用于金葡菌感染()

31. 属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

32. 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病人的革兰阴性菌感染()

33. 大剂量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A.青霉素G B.苯唑西林C.美西林D.哌拉西林E.阿莫西林

34. 能耐青霉素酶()

35. 只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杀菌作用()

36. 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

37. 作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

38. 常与克拉维酸组成复方制剂()

A.头孢唑啉B.舒巴坦C.头孢呋新D.头孢哌酮E.亚胺培南39.属于第二代头孢菌素()

40.属于第一代头孢菌素()

41.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

42.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43.须和西司他丁同用()

44.对β—内酰胺酶有抑制作用()

45.属于碳青霉烯类()

[C型题]

A.羧苄西林B.氨苄西林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

46. 属β—内酰胺类()

47. 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48. 对伤寒沙门菌有效()

49. 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

A.舒巴坦B.克拉维酸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

50. 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时抗菌作用协同()

51. 单用抗菌活性强()

[X型题]

52.下列关于氨苄西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B.对伤寒沙门菌无效C.对耐药金葡菌无效

D.耐酸可口服E.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强

53.β一内酰胺类抗菌作用机制是()

A.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B.抑制胞壁黏肽合成酶C.抑制细菌核酸代谢D.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E.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54.可成为青霉素变态反应的致敏原是()

A.制剂中的青霉噻唑蛋白B.6—APA高分子聚合物C.青霉素

D.制剂中的青霉烯酸E.制剂中的钾离子

55.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

A.可透过血脑屏障B.对肾脏基本无毒性C.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不如第一、第二代D.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E.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有效

56.使用前须先作皮试的药物是()

A.阿莫西林B.青霉素G C.羧苄西林D.苯唑西林E.克拉维酸

57. 预防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的措施是()

A.使用前做皮试B.询问过敏史C.药物新鲜配置

D.预备肾上腺素等药物E.注射后观察半小时

58. 青霉素G可用于治疗()

A.梅毒B.白喉C.大肠埃希菌性尿路感染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二)名词解释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β—内酰胺酶

3.广谱青霉素

4。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5.赫氏反应

(三)问答题和论述题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

2.什么是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3.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机制?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有哪些?

4.青霉素G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

5.叙述青霉素G最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6.叙述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7.比较第一、二、三、四头孢菌素类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及代表药物。

8.青霉素过敏或耐药的患者能否使用头孢菌素类?为什么?

四、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C.4D 5.E 6.D 7.E 8.A 9.C 10.C 11.B 12.C 13. E 14. E 15.C 16. B 17. C 18. D 19. C 20. A 21.B 22. B 23. E 24. C 2l A 26.E 27.D 28. B 29. B 30. A 31. C 32.C 33.E 34.B 35.C 36.D 37.A 38.E 39.C 40. A 41.D 42. A 43. E 44. B 45。 E 46. C 47. A 48.U 49. D 50.C 51.D

52.ACDE 53.BD 54.ABCD 55.ABCDE 56.ABCD 57.ABCDE 58.ABDE

(二)名词解释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2.β—内酰胺酶:是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细菌产生的一类能使药物结构中的于内酰胺环水解裂开,失去抗菌活性的酶。

3.广谱青霉素:是半合成青霉素,对G+,G-菌都有杀灭作用,疗效与青霉素G

相当,耐酸可口服,不耐酶的青霉素,例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4.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真菌培养液中提取的抗菌成分头孢菌素C,以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为母核,接上不同侧链的一系列半合成抗生素。

5.赫氏反应:应用青霉素G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等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心跳加快等症状。

(三)问答题和沦述题

1. 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1)主要作用于细菌胞浆膜上的青霉素靶点PBPs(青霉素结合蛋白),抑制细菌转肽酶和转糖基酶的活性,防碍黏肽的形成,抑制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2)触发细菌的自溶酶,促进细菌的溶解产生抗菌作用。

2.答:PBPs是存在于细菌胞浆膜上的蛋白,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靶点,分子量在4万一14万占膜蛋白的l%。其数目、种类、分子大小及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因细菌菌种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分子量在6万一14万,具有转肽酶和转糖基酶的活性,参与细菌细胞壁合成。另—类小分子量的具有羧肽酶活性,与细菌细胞分裂及维持细菌形态有关。

3.答:(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机制①产生水解酶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能使药物结构中β—内酰胺环水解、裂开失去抗菌活性。②牵制机制酶与药物牢固结合,阻止药物到达靶位点PBPs。③改变PBPs可发生结构、数量改变或产生新的PB—

Ps。④改变菌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能通过到达靶位点。⑤增加药物外排细菌胞浆膜上存在主动外排系统,将药物主动泵出。⑥细菌缺乏自溶酶。

(2)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有: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4.答:青霉素G为唯—天然青霉素。

优点:(1)抗菌作用强,在细菌繁殖期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对下列细菌①大多数G+球菌、杆菌;

②G-球菌及少数G-杆菌例如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等;③螺旋体、放线杆菌有高度抗菌活性。(2)化学性质稳定、毒性低、价格廉。

缺点:(])抗菌谱窄、不耐酸、不耐酶。(2)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高。

5.答:过敏性休克是青霉素G常见的变态反应中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防治措施:①详细询问过敏史,青霉素过敏者禁用;②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③避免饥饿时注射青霉素;④不在没有急救药物肾上腺素等和急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⑤初次使用、用药间隔.3d以上或换批号者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⑥注射液需临用现配;⑦病人每次用药后需观察30min;⑧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o.5—1.0mg,严重者应稀释后缓慢静注或滴注,必要时加入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同时要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6.答:半合成青霉素包括①耐酸青霉素类,临床广泛使用口服青霉素类。代表药物青霉素V、非奈西林。②耐酶青霉素类,注射用甲氧西林、供注射和口服用氯唑西林、氟氯西林,氟氯西林作用较强。③广谱青霉素类,供注射和口服用氨苄西林、口服用阿莫西林。④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供注射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强大的作用。⑤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供注射美西林、口服用匹美西林。

7.比较第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类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及代表药物

各类代表药物抗菌作用临床应用稳定性肾毒性

第头孢氨苄一头孢唑林代头孢拉定抗G+菌作用比二、

三代强对G- 菌作

用差

敏感菌致呼吸道、尿

路感染、皮肤及软组

织感染

易被酶破

·坏产生

耐药

有—定

毒性

二头孢呋辛

头孢克洛(口服)代抗G+菌作用比—代

稍弱对G-菌作用明

显,对厌氧菌有作用

敏感菌致肺炎、菌血

症、胆道、尿路及其

他组织器官感染

耐药性

较少

比一代

降低

第头孢哌酮辛

三头孢克洛(口服) 代头孢克肟(口服) 抗G+菌作用比—、

二代弱对G-菌作用

较强,如肠杆菌、铜绿

假单胞菌、厌氧菌

败血症、脑膜炎、肺

炎、骨髓炎等严重感

染,有效控制铜绿假单

胞菌感染

对酶稳定

耐药性少

基本无毒

第头孢匹罗四头孢吡肟代对G+菌、G-菌均有

高效

治疗对第三代头孢

菌素类耐药的细菌

感染

对酶高度

定稳

无毒

8.青霉素过敏或耐药的患者能否使用头孢菌素类?为什么?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以应用头孢菌素类,但要注意因青霉素过敏者有5%一10%的有交叉变态反应,头孢菌素类本身也可发生变态反应。对青霉菌耐药的菌株感染,换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可有效控制感染,因该类药物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

第四十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一、学习重点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及机制、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及药代动力学特点。红霉素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林可霉素类、多肽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及机制、耐药机制、药代动力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二、学习提纲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多数是一类具有14—16元环结构的抗生素,包括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等。抗菌谱、抗菌作用及机制耐药性相似。常用于革兰阳性菌、厌氧球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对嗜肺军团菌感染的首选药。

[抗菌作用及机制)抗菌谱:多数革兰阳性菌、厌氧球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对嗜肺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就、弓形虫、非典型分枝杆菌等也有良好作用。本类药为快速抑菌药,高浓度杀菌。其作用机制为不可逆地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及氯霉素在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结合点与大环内酯类相同或相近,合用时可能发生拮抗作用,也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耐药机制)细菌可产生灭活酶,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水解或磷酸化或乙酰化或核苷化而失活,也可使药物作用靶位的结构改变产生耐药,对大环内酯类产生耐药的细菌可以使药物进入菌体内的量减少,还可使药物外排增多。值得注意的是,细菌耐药正在由单一耐药向多药耐药发展,如细菌对大环内酯类一林可霉素类一链阳菌素耐药,简称MLS耐药。

[药代动力学]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胃酸极不稳定,pH<4时几乎无抗菌活性,能分布到脑脊液以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主要经胆汁排泄。

第二、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胃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高,组织渗透性好。主要经胆汁排泄,但克拉霉素则主要经肾脏排泄。

红霉素(erythromycin)

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常用的抗生素,与青霉素相仿,是窄谱抗生素,通常为抑菌剂,抗菌效力不及青霉素。细菌易产生耐药性。

(抗菌谱]对革兰阳性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药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抗菌作用强,对部分革兰阴性菌的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布鲁斯菌、军团菌等高度敏感。对某些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杆菌也有抗菌作用。

【作用及应用特点】

1.抗菌效力比青霉素弱,为快速抑菌剂。

2.在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

3.易产生耐药性。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一、选择题 A型题 1. 关于化疗药物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人工合成的药物 B. 治疗各种疾病的化学药物 C. 治疗恶性肿瘤药物 D. 防治细菌、寄生虫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 E. 防治病原体感染的化学药物 2. 判断甲药比乙药安全的依据是: A. 甲药的ED50比乙药大 B. 甲药的ED50比乙药小 C. 甲药的LD50/ED50比值比乙药大 D. 甲药的LD50/ED50比值比乙药小 E. 甲药的最低抑菌浓度比乙药小 3. 衡量一种抗菌药物的临床价值,主要依靠: A. 抗菌活性 B. 抗菌谱 C. 最低抑菌浓度 D. 最低杀菌浓度 E. 化疗指数 4. 抑制细菌的转肽酶,阻止粘肽交叉联接的药物是: A. 青霉素 B. 多粘菌素B C. 红霉素 D. 四环素 E. 链霉素 5. 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妨碍氨酰基t-RNA进入A位的抗菌药是: A. 多粘菌素类 B. 林可霉素 C. 红霉素 D. 氯霉素 E. 四环素类 6. 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链的形成和延伸的抗菌药是: A. 青霉素 B. 氯霉素 C. 多粘菌素 D. 四环素 E. 庆大霉素 7. 抑制DNA回旋酶,使DNA复制受阻,导致DNA降解及细菌死亡的药物是: A. 磺胺嘧啶 B. 甲氧苄啶 C. 环丙沙星 D. 利福平 E. 对氨基水杨酸 8. 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全过程的抗菌药物是: A. 链霉素 B. 氯霉素 C. 四环素 D. 红霉素 E. 多粘菌素B 9.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主要是: A. 细菌产生了水解酶 B. 细菌产生了钝化酶 C.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D. 细菌体内与抗菌药结合的靶位的改变 E. 细菌产生了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 10. 细菌对氨基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主要是: A. 细菌产生了水解酶 B. 细菌产生了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 C.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D. 细菌体内与抗菌药结合的靶位的改变 E. 细菌产生了钝化酶 11. 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 A. 细菌产生了水解酶 B. 细菌产生了钝化酶 C.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一、名词解释 抗菌谱抗菌活性 抗生素化疗指数 抗生素后效应最低抑制菌浓度 二、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的作用机制填入括号内 1.磺胺嘧啶( ) 2.青霉素G ( ) 3.氯霉素( ) 4.利福平( ) 5.氟哌酸( ) A.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B.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C.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D.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E.通过与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F.抑制DNA回旋酶 三、单选题 与细菌耐药性无关的是( ) A.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 B. 细菌产生乙酰转移酶,灭活氨基苷类

C. 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增加 D. 细菌的PBPs种类增加,产量增加或结构变化 E. 细菌改变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性,降低抗菌药物在菌体内的浓度 四、思考题 1.抗菌药的抗菌机制有哪些? 2.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有哪些? 3.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 第三十九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的作用特点填入括号内 1.苯氧青霉素( ) 2.氨苄青霉素( ) 3.青霉素( ) 4.羧苄青霉素( ) 5.双氯青霉素( ) A.抗菌谱较窄,对酸不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B.抗菌谱较窄,对酸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C.抗菌谱较窄,对酸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稳定 D.抗菌谱较宽,对酸不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E.抗菌谱较宽,对酸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二、单选题 不属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 ) A.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强于第一,二代

B.对绿脓杆菌及厌氧菌有效 C.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 D.脑脊液中可渗入一定量 E.对肾脏基本无毒 三、思考题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理及耐药机制? 2.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特点? 3.青霉素的抗菌谱;首选用于哪些疾病? 4.青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5.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相比的特点? 6.各代头孢菌素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7.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哪几类? 第四十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一、单选题 林可霉素与下列那种不良反应有关( ) A.胆汁阻塞性肝炎 B.听力下降 C.伪膜性肠炎 D.肝功能严重损害 E.肾肝功能严重损害 二、思考题 1.简述红霉素的抗菌机理及抗菌谱?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对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和喹诺酮类等)。 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物质。抗生素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半合成的,前者由微生物产生,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半合成产品。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菌药,如四环素(tetracycline)、氯霉素(chloromycetin)、第三、四代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广谱青霉素和广谱头孢菌素。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某属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异烟肼(isoniazid)仅对结核杆菌有作用,而对其他细菌无效。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等。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是指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等。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测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有些药物的MIC和MBC很接近,如氨基苷类抗生素,有些药物的MBC比MIC大,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

第三十四章 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一、基本概念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化疗药的范畴。 2.化学治疗(chemotherapy):是指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以及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过程,简称化疗。 3.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drugs):是指用于治疗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简称化疗药。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和抗恶性肿瘤药。 4.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可分为:①窄谱(narrow spectrum):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如青霉素、红霉素、氨基苷类等。②广谱(broad spectrum):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等。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①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等。评价指标: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②杀菌药(bacteriocidal drugs):能杀灭细菌的药物,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评价指标: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表示。指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浓度,其值越小则抗菌活性越强。 6.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 CI=LD50/ED50。是评价化疗药安全性的指标。化疗指数越大,表明疗效越高,毒性越低,用药越安全。注意:①化疗指数越大并非绝对安全;②与治疗指数区别。 7.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PAE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二、抗菌药物的研究内容

化疗药物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化疗药物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一、名词讲明 抗菌谱抗菌活性 抗生素化疗指数 抗生素后效应最低抑制菌浓度 二、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的作用机制填入括号内 1.磺胺嘧啶( ) 2.青霉素G ( ) 3.氯霉素( ) 4.利福平( ) 5.氟哌酸( ) A.阻碍胞浆膜通透性 B.抑制依靠DNA的RNA多聚酶 C.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D.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E.通过与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F.抑制DNA回旋酶 三、单选题 与细菌耐药性无关的是( ) A.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 B. 细菌产生乙酰转移酶,灭活氨基苷类

C. 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增加 D. 细菌的PBPs种类增加,产量增加或结构变化 E. 细菌改变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性,降低抗菌药物在菌体内的浓度 四、摸索题 1.抗菌药的抗菌机制有哪些? 2.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有哪些? 3.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 第三十九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的作用特点填入括号内 1.苯氧青霉素( ) 2.氨苄青霉素( ) 3.青霉素( ) 4.羧苄青霉素( ) 5.双氯青霉素( ) A.抗菌谱较窄,对酸不稳固,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固 B.抗菌谱较窄,对酸稳固,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固 C.抗菌谱较窄,对酸稳固,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稳固 D.抗菌谱较宽,对酸不稳固,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固 E.抗菌谱较宽,对酸稳固,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固 二、单选题 不属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 ) B.对绿脓杆菌及厌氧菌有效

C.对β-内酰胺酶稳固性高 D.脑脊液中可渗入一定量 E.对肾脏差不多无毒 三、摸索题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理及耐药机制? 2.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特点? 3.青霉素的抗菌谱;首选用于哪些疾病? 4.青霉素的要紧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5.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相比的特点? 6.各代头孢菌素类进展的差不多规律? 7.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哪几类? 一、单选题 林可霉素与下列那种不良反应有关( ) A.胆汁堵塞性肝炎 B.听力下降 C.伪膜性肠炎 D.肝功能严峻损害 E.肾肝功能严峻损害 二、摸索题 1.简述红霉素的抗菌机理及抗菌谱? 2.红霉素要紧不良反应是什么? 3.红霉素类不宜与林可霉素类药合用,什么缘故?

第三十九章 抗菌药物概论学习资料

第三十九章抗菌药物 概论

三十九章抗菌药物概论 [内容提示及教材重点] 抗菌药物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是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学(简称化疗)。化疗的目的是研究、应用对病原体有选择毒性,而对宿主无害或少害的药物以防治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在应用化疗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应注意机体、病原体与药物三者的相互关系。 常用术语: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抑菌药: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杀菌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之;化疗指数: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或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95)的比来衡量。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的毒性愈小,疗效愈大,临床应用的价值也可能愈高;耐药性(抗药性):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抗菌药作用机制:1、抗叶酸代谢;2、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3、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4、抑制蛋白质合成:1)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蛋白质合成抑制;2)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而抑菌;3)与30S亚基结合杀菌药有氨基苷类抗生素;5、抑制核酸代谢。 耐药性产生机制:1、产生灭活酶:1)水解酶;2)钝化酶又称合成酶;2、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3、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4、磺胺类耐药,可由对药物具拮抗作用的底物PABA的产生增多所致;5、改变对代谢物的需要。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病原病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不宜用抗菌药;剂量要适当,疗程应足够;应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因其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仅限于少数情况。 抗菌药联合应用的优点:发挥协同抗菌作用提高疗效;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扩大抗菌范围;减少个别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 [作业测试题]

第三十九章 抗菌药物概论

三十九章抗菌药物概论 [内容提示及教材重点] 抗菌药物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就是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得一类药物。细菌与其她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得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学(简称化疗)。化疗得目得就是研究、应用对病原体有选择毒性,而对宿主无害或少害得药物以防治病原体所引起得疾病。在应用化疗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应注意机体、病原体与药物三者得相互关系。 常用术语:抗菌谱:抗菌药物得抗菌范围;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得能力;抑菌药: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得药物;杀菌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之;化疗指数: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 50)与治疗感染动物得半数有效量(ED 50)之比,或5%致死量(LD 5)与95%有效量(ED 95)得比来衡量。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得毒性愈小,疗效愈大,临床应用得价值也可能愈高;耐药性(抗药性):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得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得疗效降低或无效。 抗菌药作用机制:1、抗叶酸代谢;2、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3、影响胞浆膜得通透性;4、抑制蛋白质合成:1)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蛋白质合成抑制;2)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而抑菌;3)与30S亚基结合杀菌药有氨基苷类抗生素;5、抑制核酸代谢。 耐药性产生机制:1、产生灭活酶:1)水解酶;2)钝化酶又称合成酶; 2、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3、细菌体内靶位结构得改变; 4、磺胺类耐药,可由对药物具拮抗作用得底物PABA得产生增多所致; 5、改变对代谢物得需要。 抗菌药物得合理应用: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病原病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不宜用抗菌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一、学习重点 抗菌药物、化学治疗学、化学治疗、抗生素、抗菌谱、抗菌活性、广谱抗菌药抑菌药、杀菌药、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化疗指数、抗菌后效应、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的基本原则、获得耐药性的生物化学表现。 二、学习提纲 (一)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drugs)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2.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eutics) 是研究药物、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学科。 3.抗生素(antibiotics)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 4.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6.广谱抗菌药(wideantibacterialdrugs) 对多数细菌甚至包括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有效的药物称为广谱抗菌药。 7.抑菌药(bacteriostatic) 仅能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但不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为抑菌药。 8.杀菌药(bactericide) 不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杀菌药。 9.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10.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11.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 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 12.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在除去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13.耐药性(resistance)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

抗菌药物概论部分补充讲稿

第38章抗菌药物概论 一、狭义的细菌,细菌根据革兰染色结果不同分为G+和G-菌,染成紫色的是G+,红色的是G-菌。 G+球菌中常见的致病菌 葡萄球菌——主要为金葡、其次为表葡 链球菌——A型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占人类链球菌感染的90%; 肺炎链球菌——细菌性大叶肺炎、脑膜炎、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菌 草绿色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G+杆菌中致病力强的有厌氧芽孢杆菌——能释放毒素,其中肉毒毒素是最剧烈的神经毒素,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应用抗菌药物,还要使用抗毒素来中和这些毒素的毒性作用。 难辨梭状芽胞——引起荚膜性肠炎,引起二重感染的病原体。 分枝杆菌属中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病的致病菌,结核病目前是传染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因此在随后的讲课中我们把抗结核病药单独列一章来讲。 G-球菌中常见的致病菌为奈瑟菌属的淋球菌和脑膜炎球菌。 淋球菌——引起泌尿生殖系统黏膜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是目前我国流行的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 脑膜炎球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 G-杆菌——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引起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 肺炎克雷伯杆菌——引起肺炎、支气管炎、泌尿道和创伤感染,目前是除大肠杆菌外的医源性感染中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变形杆菌——仅次于大肠埃希菌的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绿脓杆菌,即铜绿假单胞菌——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对多数药物不敏感。 流感嗜血杆菌——流感时继发感染的常见细菌,引起原发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鼻窦炎、中耳炎等)。 军团菌——以肺为主的全身性感染。 厌氧脆弱拟杆菌——厌氧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临床厌氧菌分离株的25%) 二、抗菌药物简史 1百浪多息的发现:1932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哥病理学家和细菌学家),红色燃料注射链球菌感染小鼠。。。。用于妇女产后发热 2.青霉素发现:高效、稳定,百浪多息没有市场 3.1962年萘啶酸:第一个喹诺酮类,现已不用 4.1979年氟哌酸:结构上加了一个F 5.80年代开始对大环内酯类进行人工合成 三、常用术语 1.抗菌药——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指低浓度时,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生素最初的时候专指天然抗生素,他是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这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在低浓度时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 由于这些天然的抗生素活性比较低、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大以及提取工艺的问题,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就产生了半合成、全合成的抗生素。现在我们把这些基于天然抗生素所产生的半合成、全合成抗生素也归入抗生素的范畴。 人工合成抗菌药是结构上完全不同于抗生素的人工合成的药物。 ***特殊:氯霉素——结构简单,可人工合成,但由于合成的结构与天然的相同,所以也归为抗生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