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年高考历史考前复习材料 高考选择题选项陷阱类型分类

2014年高考历史考前复习材料 高考选择题选项陷阱类型分类

2014年高考考前复习材料高考选择题选项陷阱类型分类

1. 似是而非、偏离主旨

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在历史高考

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题肢,偏离主旨是材料中好像体现了,但不是材料的中心意思,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高考真题】

(12年24题)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

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C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

A项汉武帝把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

集中居住,很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是皇帝重视豪族,这是对

他们的恩赐。其实不然,这是打击豪族的措施,迁到京城

附近是为了方便监督,即“田宅逾制”的表现。

B项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离开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很容

易误认为是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其实不

然,材料只是把人迁到京城附近,并未剥夺其政治权力或

削弱其经济势力。

(12年34题)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B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解析〗

C项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造成原告败诉,从情理

上很容易让人误认为这不公正,但是,这是法官严格按照

法律规定执行造成原告败诉,并没因为法官个人意志故意

偏向被告,这并不是不公正。

D项材料中的“葡萄树”说成了“葡萄”造成原告失败,

很容易误认为是法律解释,其实不然,这不是法官对法律

的解释,而是法律原本就是这样规定的。

(11年25题)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D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

A项通常认为使用铜币的地区比实物交换的地区经济发

达,但学生容易忽视北方战乱的客观影响。南北朝时经

济中心在黄河流域。虽然此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开发,但

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却在宋朝。南北朝时黄河流域的经

济水平远远高于长江流域。

B项通常认为使用金银的地区就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学生容易忽视外部原因。河西走廊、岭南地区自汉开通陆

路、海路丝绸之路后,经济虽有一些开发,但发展速度不

是最快的地区。此地区使用金银为货币,是受对外商贸易

的影响。

C项通常认为使用布帛的地区就是丝织业发达的地区,

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此地区为少数民族长年战乱时

期,生产遭到破坏,丝织业之所以成为货币,是战乱地区

人民生活的需要,说明了战乱地区商业发展不稳定且水平

很低,也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游牧经济远远落后于汉族地区

的农耕经济。

(11年32题)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D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

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

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

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

重要作用

〖解析〗

C项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原因是“贸易不平等”,

即国际经济旧秩序引起的,而非“贸易不平衡”。

(11年34题)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

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C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

A项容易把材料中“增长”一词误认为是“逐年提高”,

其实不然,如果效益不好,工资是涨不了的,忽视了工资

上涨的前提条件,所以“逐年提高不符合题意。

D项容易把材料中“不超过”一词误认为是“控制”,其

实不然,只要效益一直涨,总额就会一直涨,不是控制工

资总额,控制的是“上涨比例”。

【模拟易错题】

1.(保定市2013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28题)林则徐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

A.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非常深刻

C.认为中国有能力战胜英国

D.认识到中国军事武器和技术的落后性

2.(邯郸质检30题)读右图,对一五到二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变化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实施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八字方针的贯彻

3.(邯郸市2013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27题)林则徐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国军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说明

A.林则徐思想极保守

B.学习西方科技成为时代潮流

C.中国军队士气低落

D.大多数士大夫极其藐视西方

4.秦律规定:“治狱,能以书踪迹其言,勿笞掠而得人情为上;笞掠为下;有恐为败。”“凡讯狱,必先尽听其言,和展其辞。”这表明秦律

A.要求断案尽量避免用刑拷打

B.规定用刑必须符合相关程序

C.特点是以礼入法、礼形结合

D.内容无所不包,极为严酷

5.(邯郸一模)2

6.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

A.地方享有自治权

B.地方形成了割据势力

C.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D.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

〖解析〗

1.D,A未提学习西方B未提战败,偏离主旨

2.D,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失调,需找的原因应该都是

错误的举措,而D项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偏离主

旨。

3.D,A思想保守就不会认识到西方先进,B是时代潮流就

不会不愿散步观点,AB似是而非,C材料中未提到军队的

思想,添枝加叶。

4.A,B材料未体现“程序”,C是治国思想,不是治狱思

想,偏离主旨。

5.C,A“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说明不是自治,D“直接由

行省管辖”说明地方权力增大。似是而非。

2.添枝加叶

原来是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或材料为体现,但选项故意增添了新的意思。

【高考真题】

(12年26题).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B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A项“去农而改业”是说务农人数减少,但不能得出农业

衰退的结论,农业发展水平不完全受务农人数决定,材料

中未出现农业衰退的表现。

C项材料未体现“财富分配不均”和“贫富分化”,学生

未审清题意,容易误认为材料之中的数据与财富分配有

关。

(12年27题)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D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

A项材料未体现“秩序”,仅有“四民”职业分工。

B项材料未体现“重新整合”。

(12年28题)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B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解析〗

D项材料里没有体现皇帝个人独裁,只是讲内阁的工作流

程和内容

【模拟易错题】

1.(2013年山西省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25题)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人,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出当时松江地区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C.纺纱织布,是税收主要来源

D.实行重商政策,商品经济发达

2.(邯郸市2013年一模25题)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称:“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这一记载表明

A.草市发展为镇级行政区

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C.城市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D.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

3.(河北省唐山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31题)李泽厚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说,“(五四运动)以专注于文化的批判始,仍然复归到政治斗争终。启蒙的主题、科学民主的主题又一次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相碰撞、纠缠、同步。中国近现代历史总是这样。”从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中,作者揭示了

A.反抗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B.近代中国现代化与反专制是一体的两个方面

C.近代激进知识分子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D.近代中国长期革命并不断深入的内在逻辑

4.(2013年5月模拟)26.《文献通考》载:“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备员’其故何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私人。及叔季之世,奸雄之谋篡者,亦以私人居是官。”材料反映了

A.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B.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C.官员任命具有随意性

D.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5.(2013高三第一次模考)25.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A.内朝权力上升

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

C.决策权集中

D.行政效率提高

〖解析〗

1.C,A土地收入B无法承担,D项重农抑商,材料均未体现

2.A,材料未体现B经济功能、C经济重心转移、D经济区域化。

3.A,B材料未提“反专制”,只提了“救亡”C材料未提知识分子,D材料为未提“不断深入”,只说“历史总是这样”。

4.A,B材料未体现选官标准,D材料为体现行政效率。

5.C,A表述错误,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唐代不是,B材料为体现分权制约,D材料为体现行政效率,添枝加叶。

3.鱼目混珠

原是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试题通常是混淆历史概念,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作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高考真题】

(12年26题).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B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D项“游手趁食”并不是无业游民,“游手”体现了商人

流动性,也体现了古代重农抑商之下对商人的蔑称。

(12年29题).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C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

A项君主专制对应的是君臣关系,指君主独揽大权。“统

一”是指地方由中央集中管理,对应的应该是中央集权。

D项“兼并”统一不等于武力夺取政权

(12年31题)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C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

B项“当务之急”是短时间内不得不选择,是必须、马上,

而题中“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

计”是长时间探索的必然结果。

(12年35题)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在C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

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

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解析〗

D项“多极化”和“冷战”格局一般指“政治格局”,但

材料中“世界贸易”份额比例应该反映的是经济格局,经

济格局一般用“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来表述。

【模拟易错题】

1.(2013年5月模拟)28.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等团体。虽然她们以“追花木兰、梁红玉之芳尘”为号召,但当她们以“专制达于极点,满清之气运告终,共和程度既齐,汉族之河山当复”为宣言的时候,她们已经远远超越了花木兰別梁红玉的芳尘。这主要反映了

A.妇女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B.民族平等思想深人人心

C.清政府已成众矢之的

D.民权意识的增强

2.(13年石家庄质检一11题)下图所示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通货膨胀严重

B.国内政局稳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3.(2013年5月模拟)3

4.罗斯福总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幽默地说,自1933年以来,“新政医生”这个内科专家把这个国家的急性内科病医治好了。可是,这个病人康复之后,又在1941年12月7日碰到一场严重意外事故折断了骨头,“新政医生”对这种病完全是外行,于是它就把病人介绍给“胜利医生”这个外科专家。这反映出当时

A 美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B 罗斯福新政彻底解决了经济危机

C 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断了美国经济建设进程

D 美国谋求世界簕主地位

4.(2013高三第一次模考)27.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

“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喷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

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

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

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

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

他认为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5.(邯郸一模)34.据统计,截止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0亿美元援助资金中,有34亿美元用于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19亿美元用于进口机器、车辆和重型设备等重工业品,还有16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统计数据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

A.变西欧为其商品市场

B.恢复西欧社会经济

C.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

D.控制欧洲对抗苏联

〖解析〗

1.D,B推翻满族恢复汉族统治不是“民族平等”,鱼目混珠,C材料未体现“众矢之的”,添枝加叶。

2.C,B项史实错误,D项鱼目混珠

3.A,C国际形势的确发生了变化,习惯认为战争必然中断经济建设,但未中断美国经济建设,因为战争没有在美国本土发生。

4.B,D“高等之职业“不是“职业教育”,鱼目混珠。

5.C,B项是马歇尔计划作用,而且材料好像也是经济的恢复,但仔细分析材料强调的主旨主要是民生问题。所以B想干扰作用很大。

4.史实错误

选项本身表述错误或与材料所给的时空信息不符。

【高考真题】

(12年30题)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解析〗

C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

业获得初步发展,预见“前景黯淡”与史实不符。

(12年31题)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C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

D项俄国走的是革命道路,而不是改良道路。

(12年32题)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D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

A项与史实不符,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中美关系一

直处于敌对状态。

C项50年代末中苏关系在苏共二十大后开始恶化,并不

是中苏关系的走向。

(11年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

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C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

A项西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通过分封制来实现的,诸侯

国有较强的独立性。此项为秦朝郡县制的作用,是秦的创

新,而非西周制度的继续与发展。

B项君主大权独揽即君主专制,这一制度形成的时间是秦

朝而不是西周。

C项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即中央集权的实现,,

中央集权建立的时间是秦朝。

【模拟易错题】

1.(13年石家庄质检一11题)从1545年到1800年,大约有60,000吨白银流向了中国。也就是说,欧洲人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了价值大约226吨白银的货物,这是1500年前欧洲每年购买所有亚洲货物的20倍之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西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D.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松驰

2.(邯郸市2013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29题)曾经是同盟的国民党变成了新军阀,相应的,作为国民党阶级基础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亦成了新军阀的阶级基础。为此,中共采取的经济措施是

A.开展土地革命

B.建立工农革命武装

C.没收官僚资本

D.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3.(邯郸市2013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30题)下表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二五”》的部分主题词摘编:

A.“一五”计划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B.“二五”期间工业生产大倒退

C.“六五”期间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八五”期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4.(石质检二32题)1861年,美国通过了《莫里尔法令》,将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l861年的l8.8%提高到1862年的36.2%。l864年,又通过了《战争关税法》,进一步把进口平均税率提高到1865年的47.6%和l866年的48.3%,期间钢铁工业、毛纺与丝织工业等快速发展。1876年,美国结束了长期进口大于出口的状况,开始出现贸易顺差。由此可见,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A.“自由主义”模式的改变

B.国家统一和政局稳定

C.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5.(2013年5月模拟)24.卿大夫在控制的封邑设立与诸侯国相应的朝廷机构,并拥有独立的武装。其在政治上是治理朝政的国君,在军事上是世族武装的统帅。随着卿大夫势力的不断强大.各个封邑之间开始相互争夺、兼并,并向诸侯国君发起挑战,这时的士也不再为主效死,而是“士无定主”。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

B.贵族政治衰落

C.“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D.宗族势力上升

〖解析〗

1.B,ACD史实错误

2.A,B是政治措施,CD不符合时间信息

3.D,A初步实现B大倒退C深化,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4.C,A模式改变B统一稳定D世界市场应该消除壁垒,都不符合历史史实。

5.B,A周代未形成中央集权C“家天下”标志是王位世袭制,D宗族势力应下降

5. 舍本求末

原来是指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

细枝末节。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

【高考真题】

(12年25题)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

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

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D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

A项法海被批判是因为其作为封建卫道士破坏了他人的自

由和婚姻,与其僧人身份无关;济公被赞扬则是因为其维

持正义,能够惩恶扬善,符合人民的期盼,同样与其僧人

身份无关。僧人只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者之一,并不是

特指,作者表达的是对封建社会的不满,而不是僧人。

(12年30题)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解析〗

D项追求利润必然是创办实业的目的,张謇投身实业不仅

仅是为了追求利润为目的,这只是其一个方面的原因,要

注意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发展实业是爱国救国的一个途

径,不能忽视材料所给时间的时代主题。

(11年27题)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B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解析〗

A项材料中说的“超越对我的残害”不是指判处死刑,不

是指生存权利,而是指失去了获得思想自由的机会。

C项由于苏格拉底时代的确由于民主权利的滥用导致司法

不公正,但这是直接原因,非实质,苏格拉底反对的不是

司法不公,而是思想受到限制,失去自由。

【模拟易错题】

1.美国人保尔·霍夫曼在解释这个计划时直言不讳地承认:“这完全不是援助,这是冒险,是创业,我们不应该说是对外国政府的援助,而应该说是在‘全世界的投资’。”这一政策是A.马歇尔计划

B.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倡导北美自由贸易去

2.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守仁强调“致良知”。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是

A.树立独立人格

B.解决百姓生计

C.解释世界本源

D.净化个人心灵

〖解析〗

1.A,A项马歇尔计划是对西欧的援助,但容易忽视它的根本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如果排除A就是在舍本逐末,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援助不是美国一个国家的援助。

2. D,C理学研究的内容有世界本源,即“理”,而材料中的三句话实在强调如何认识“理”,使人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修养论,而不是说理事世界本源的本体论。

6.标志词、绝对词

【高考真题】

(12年33题)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

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

B项标志词“开始”,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是1978

年在改革开放以后。

C项标志词“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1984年。

D项标志词“开始”,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化是在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

(11年33题)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A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解析〗

C项绝对词“消除了”,无论是1960年“八字方针”的提

出,还是1962年的七千人会议,都是纠正了“左”的错

误作风,并没有从根本上根除,相反到1966年文革的发

生,“左”的错误又延续了十几年。所以1962年的中央文

件没有“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