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表面的喜剧,内里的悲剧——从美学视角评《地下》

表面的喜剧,内里的悲剧——从美学视角评《地下》

表面的喜剧,内里的悲剧——从美学视角评《地下》
表面的喜剧,内里的悲剧——从美学视角评《地下》

表面的喜剧,内里的悲剧

——从美学视角评《地下》

电影《地下》(又名《没有天空的城市》)是天才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所奉献的

一部具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充满荒诞、激情、狂欢和深层的悲哀、剧痛的史诗巨作。本文从美学视角切入,来探索影片中的叙事结构、人物性格与心理、影片的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最终深刻地体会作者和影片深痛的民族民族情感。

电影浓缩了南斯拉夫从1941年纳粹占领期间至1995年内战的充满讽刺又荡气回肠的曲折历史,描写了一个充满肮脏与蒙蔽的“地下”世界。革命者黑仔介绍他的朋友马高加入地下党,并在马克家的地下室避难和制造武器。战争结束,马克在地上的政权慢慢成为英雄、诗人和文化领袖。就这样,马克成为一个地上的剥削者,他欺瞒并控制他的同志们,利用他们的革命热情制造武器并且销售到继续革命的第三世界黑市上。“没有天空的城市”是另外一个世界,是对“乌托邦式政权”的极大讽刺。

影片表面看来似乎充满着一种喜剧的色彩,独特的情节安排、夸张的人物表现,充满着狂欢与戏谑。但进入电影的内核,依然是从情节的安排、夸张的人物表现来看,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的巨大悲哀和伤痛。一种被过度扭曲的人性状态所呈现的沧桑美也就呈现出来。

首先电影的叙事结构是以时间为核心主线发展下去的,从而让观看者感受电影的思想主题,即《地下》是以时间性为核心的叙事结构类型的审美。时间性在现象学哲学中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也是最令人费解的谜题之一, 但是“时间性”概念还是有其基本的被广为认可的特性, 即“时间性”再也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本体存在, 而是某一真实发生过的“主观”“感觉”、“意识”的“过程”特性。现象学的时间性问题首先要寻求的就是这过程是如何构成的。该影片中没有通过抽象的形式来探讨美的本质,而是从来就把读者的主观感觉放在首位,把整个人物命运的发展和观众、读者的意识串联前

有一个时间上的过程性、完整性,从来不离开主观感觉之中“主体”与“客体的“同时性”角度, 来进行艺术表现,这也是电影导演与审美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影片把观众的思想颠覆感、思想冲击感,即观众在看电影的画面中就渗透着同时的思考,审美的主体与客体一直实现着较为同步的步骤。就以影片开头的狂欢方式,就让审美主体——观众不得不进入一种思考。再比如影片里马高和黑仔的每一次相聚几乎都合着那个不大不小的铜管乐队,两个人在乐队的演奏中豪爽地喝烈酒、酣畅淋漓地打架、肆无忌惮地杀人,把整个人生变成了一场虽随性妄为却势在必得的喜剧。内战开始了,黑仔的儿子和儿媳死了,伊凡发现了哥哥马高的罪行并打伤了亲哥哥,,娜塔莉亚和马高被黑仔的手下杀死,黑仔发现后伤心不已,从此音乐彻底变了,神圣平静而忧伤的宗教合唱取代了热闹的管乐,悲泣地诉说着这个悲惨大地上的无法被宽恕的罪恶。接近尾声的那个以倒挂耶稣的十字架为中心的长镜头让人有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影片彻底地转变为悲剧。这样的情节安排与设置与常规电影中观众缺乏思考、没有思考,审美主体与客体在时间上的脱节与不同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该影片越看越有味的重要原因。导演每一个细节的安排都有着深刻的隐喻,是区别于一般的酣畅淋漓的商业电影的,或许这才称得上真正的电影艺术。

其次电影虽然看似荒诞不羁,充满了极具玩味性的喜剧效果。然而内里的喜剧却处处透漏着一股悲凉之感,充满了对正常世界秩序的讽刺与颠倒,实则是表面的喜剧,内里的悲剧。有评论说,“这是一出虚张声势的喜剧,也是一场绝妙讽刺的超现实主义人间悲剧”。但笔者以为,这部电影表面看来,充满着太多的喜剧元素,而其背后隐喻的内容却让我们完全无法

高兴起来。二元的审美结构对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喜剧的元素把我们拉近,悲剧的元素又让我们选择退一步沉思,这正是电影在整个剧情构架上的精妙之处。在这里我同意李泽厚先生的观点。“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即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因而才使得客观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审美性质,而最终成为审美对象”(1)正是由于导演的自我创作,才营造出这样一个审美对象与审美结构,是离不开一种自我实践的。

影片一开场即扑面而来一股荒诞、喜庆的味道:热热闹闹的一队人马,吹着乐器走过晚上无人的街道。这一段落叙述的是黑仔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好友马高为其庆祝,两人甚至一路疯狂地对着天空鸣枪。表面看来,是件喜庆的事情,但是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发现:因为已经别无选择,所以只能选择狂欢来掩盖无法掌控命运的悲哀。

影片中的两次结婚仪式是电影的高潮之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是反映悲喜剧重叠的最重要的结构性元素。前一场婚礼表面上是黑仔与娜塔莉亚的婚礼——实质是黑仔、娜塔莉亚与马高三人间命运纠结的象征性仪式,三角恋的关系为之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后一场婚礼表面上是黑仔之子约凡与其新娘的婚礼——实质是黑仔、娜塔莉亚与马高三人间命运碰撞、爆发的舞台。最终两场婚礼都是以闹剧收场,本该喜庆的结婚仪式因为命运的纠葛、以及不可掌控的命运社会民族悲剧而走向深沉的悲哀。

两场婚礼上都有用同样的的镜头语言两次演绎了一首阳光的歌,同时三位主人公俯身、头紧挨着头围成圈、边转着圈边唱着歌,库斯图里卡用一个相同的镜头在三人中央仰拍他们的脸。这个长镜头是对三人紧密相连的命运的最深刻的注脚。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他们三个人都是紧密相连,谁都别想毁灭谁,谁也离不开谁,因为都在彼此的心中,共同纠结在时代的悲剧中。

两场婚礼都有“骑马”的场景:前一次是婚礼上马高乘黑仔不在勾引娜塔莉亚,被黑仔发现后,为了赎罪甘愿被黑仔当马骑;后一次是婚礼上娜塔莉亚因为酒醉和一丝未泯的良心,意欲说出“真相”,马高为堵住她的嘴而甘愿被她当马骑,但又被黑仔发现。“骑马”是为赎罪,是为掩饰,“骑马这一意象成为对狡诈、虚伪的人性的真实展现。”虽然他们都在彼此心中,但是自我的私心却又是显然存在的。就如同同样的革命热情中,自我的小私小利无法做到完全排除,这也是革命中出现种种腐败与失败的根源。导演用这种戏谑的方式将革命的狂欢喜剧主义和个人人性复杂的阴暗悲剧色彩结合起来,审美结构的二元性,人物性格的复杂多样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两场婚礼都极尽闹剧之能事,前一次婚礼上娜塔莉亚被黑仔用绳子“捆绑”着结婚,后一次婚礼上娜塔莉亚再次被黑仔“捆绑”,两次都是疯疯癫癫、吹吹打打、狂欢喧嚣、充满了诡异的欢快感,视觉呈现上奇异瑰丽又不失浪漫抒情,尤其是后一次新娘随风飘舞、徐徐而落,白色的婚纱使人仿佛不再置身于被幽闭的地下世界。追踪而来、黑仔被捕,后一次是婚礼上没人看管的聪明的猩猩索尼,它钻入坦克并轰炸了地下室。

结婚仪式的喜庆场面掩盖不了深层次的悲剧色彩,个人的命运陷入不可掌控之中,个人集合而成的整个南斯拉夫民族的命运变得不可掌控,而这就是最大的悲哀。二元的审美结构构造出的是独特的审美体验,从宏观叙事上和细节处理上透露出导演的天才魅力。

影片讲述的几个南斯拉夫人的命运,也是南斯拉夫民族的缩影,在这片大陆上,主宰地上世界的似乎总是“他者”——奥匈帝国、纳粹德国、苏联??他们自己只能存在于那个迷人而自毁的“地下”,一个没有天空的城市。走出地下的伊凡无力面对地上世界带给他的残酷现实,执意要重回地下,回到那革命豪情的单纯世界;走出地下的约凡惊恐万分,把鱼认做鱼雷,悲伤地对父亲说“我要回到地下室去。”影片的最后,所有主要人物实际上已全部死去,但在超现实的幻想之中,亡灵又都在水下复活,相亲相爱。这一次,是在一个虚幻的地上世界,阳光普照,铜管乐队又再一次奏起主旋律——热闹的吉普赛舞曲,主人公鸣枪庆

贺,反目成仇的朋友们在一起欢快的唱着跳着,仿佛仇恨和杀戮从来就没有在此发生过,没有战争,没有谎言。导演借用坐在一隅、不再口吃的伊凡之口坦诚了自己: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新的房子,红色的屋顶和烟囱,鸟儿会在那里做窝,大开着门,以迎接亲爱的客人,我们感谢土地哺育着我们,太阳温暖着我们,以及家乡一样的绿草地,我们应该记住祖国与那些伤痛、悲伤和欢乐,我们会像讲童话一样对孩子说,曾经,有一个国家??”伴随着最后的独白,载歌载舞的人们浑然不觉脚下的土地已从大陆分裂飘向

未知的远方,这就是南斯拉夫的命运——地上已无南斯拉夫,昔日的故事都已经埋藏于

地下,南斯拉夫将永远只存在于讲述给孩子

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南斯拉夫!

乐土裂解,载着众人漂移远去。影片在贯串全片的喧闹的爵士铜管乐声中结束,画面之外,有人说,“从前,有个国家,它叫南斯拉夫。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2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3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4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5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6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7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9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10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1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2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3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4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5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17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18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20 A Study of the Human Relations in Sons and Lovers 21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 22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23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24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25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26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27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28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2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30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3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32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33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34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35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36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37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38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39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40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4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优美、喜剧、崇高和悲剧

[内容提要]审美源自人的自我实现。人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就使人作为审美主体相应地感到可亲可爱、可笑可喜、可钦可敬、可悲可叹,从而分别给予优美、喜剧、崇高、悲剧等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优美、喜剧、崇高、悲剧等只是反映人生命价值或意义的不同审美意识形态。 [关键词]优美喜剧崇高悲剧由于实现自我,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人获得了美感愉悦,具有了审美意识等。而人实现自我,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或意义的不同表现,就使人作为审美主体相应地感到可亲可爱,可笑可喜,可钦可敬,可悲可叹,从而分别给予优美、喜剧、崇高和悲剧等不同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优美、喜剧、崇高和悲剧等只是反映人生命价值或意义的不同审美意识形态。一、优美优美,也叫“阴柔之美”、“秀美”、“纤丽美”、“婉约美”等。人实现自我,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人的本质力量就要“物化”、“对象化”。而不同的物,不同的对象,以及物、对象与人之间所构成的不同的联系和关系,就客观地决定了,人本质力量的“物化”、“对象化”会出现不同的性质、特点、本质或面貌。具体言之,当物、对象对人不构成威胁,只具一种简单、和缓的对立关系时,人本质力量的“物化”、“对象化”就具体展开、表现为人一般、显现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对象化”;当物、对象对人构成威胁,形成一种尖锐、激烈、不可调和的对抗关系时,人本质力量的“物化”、“对象化”就具体展开、表现为人特殊、潜在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对象化”。优美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就基于前者,准确地讲,当人一般、显现的本质力量“物化”、“对象化”并取得成功时,人作为审美主体对此就给予一种优美的审美判断、审美反映。人一般、显现的本质力量是指:1、人通过处理、解决物、对象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来实现自我、确证自我时所表现、释放出来的本质力量,包括人的智慧、才能和创造力等等。因为物、对象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往往是对立而非对抗的,故而实际上,人一般、显现的本质力量就是人通过处理、解决物、对象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来实现自我、确证自我时所显现、展露出来的本质力量。2、人实现自我、确证自我时所经常使用、普遍显现的本质力量。日常生活中经常地、普遍地存在着的是物、对象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也就是对立关系,那么,相应地,人用以处理、解决这种关系以便实现自我的本质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表露也就必然具有经常性、普遍性。人一般、显现的本质力量“物化”、“对象化”及其获致成功,决定和规限了优美的事物和现象,从而也从根本上决定和规限了优美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特点和本来面貌。人一般、显现的本质力量用以处理、解决物、对象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或对立关系,因此,它相对弱小、绵和、柔软、轻巧、低回等。加之,它的“物化”、“对象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人们了然于心,比较熟悉,这样,它的“物化”、“对象化”的发生对人而言就不会具有突发性、神秘性,让人猝不及防,感到神秘莫测。另外,它的“物化”、“对象化”过程基本上都处在人的掌控之下,按照人的主观期许或愿望,使物、对象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地、比较平稳而有序地由对立趋向统一,由矛盾达致和谐,其间没有什么反复,也不出现什么大的起伏变化等,这样,它的“物化”、“对象化”就相对显得自然、平静、悠闲、和顺、通畅等。而所有这些,就客观地决定了,优美的事物和现象,诸如花香鸟语,清风明月,小桥流水,草长莺飞等,就往往具有体小、质弱、气虚、性柔、力绵、色暖、感情亲和等特点,显示出一种特有的娇小、轻盈、曼妙、温婉、伶俐、活泼的风姿和神韵。博克讲,优美的对象往往具有小和类似小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斯宾塞讲,优美的对象起源于动作时筋力的节省,运动愈显出轻松不费力的样子,愈使人觉得优美。立普斯讲:“我这里特地再说一下,凡不是猛烈地、粗暴地、强霸地,而是以柔和的力侵袭我们,也许侵入地更深一些,并抓住了我们内心的一切,便是‘优美的’。”①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陈望道讲,优美的事物和现象,“看上去无何等的威压,无何等的狂暴,无何等的冲突,又无何等的纠纷,只是极自然地,极柔和地,却又极庄严地,仿佛明月浸入一般地有一种适情顺性的情趣”②。这些,实际上就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揭示了优美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点。[!--empirenews.page--] 人一般、显现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对象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大量存在,它在人那里

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 教学目标: 1、懂得悲剧美与戏剧美的概念。 2、能认真听赏《松花江上》、《一个华沙幸存者》(片段)、《跳蚤之歌》,感受到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并与大家交流欣赏体验。 3、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能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来分析:音乐作品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将悲剧或喜剧效果进行呈现的。 4、能认识欣赏音乐悲剧美与喜剧美的现实意义。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视频欣赏:《野蜂飞舞》片段 Q:指挥在干什么?(作品简介) 2、视频欣赏:《辛德勒名单》片段 Q:这段视频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作品简介) 3、Q:这两段视频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第一段:幽默、令人发笑,第二段:悲伤、沉重。) 4、导入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音乐美中极具对比两个范畴:悲剧美与喜剧美。 二、了解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的概念 1、Q: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悲剧美,什么是喜剧美?

教师小结:抓住关键词,悲和喜。 2、课件出示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的概念 音乐的悲剧美: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音乐的喜剧美:是人类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表现,是在对美的肯定的基础上,对旧事物的鞭挞,对丑恶的否定,期引起的直接效果就是:笑。 三、体验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 一)《一个华沙幸存者》(片段) 1、欣赏导入:在整个20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了,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1947年奥籍犹太裔作曲家勋伯格,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了一部震惊世界的音乐作品,来表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华沙集体杀害犹太人的事件,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个华沙幸存者》(片段) 2、带着问题,听赏作品。 Q:你听到了些什么? Q:作品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紧张、恐怖) Q:这种感受是用怎样的音响来营造的呢?(尖锐、不和谐) 3、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的时候,总是能给人的心灵以震撼的。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这种尖锐、不和谐的声音,就是为了描写纳粹集中营的紧张、恐怖,表现纳粹的残暴,从而激起人们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与仇恨,对受害者的同情。

第三节:悲剧与喜剧

第三节悲剧与喜剧 ?悲与喜是人生情感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生审美体验中经常出现的情感,在悲喜情感的超越中,人们通过否定性的方式,超越自我,体悟人生。这样悲与喜的情感就成为一种审美对象,进而体现为审美形态,就是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 美学悲剧与戏剧悲剧不同,但多表现在戏剧中。悲剧主人公一定要有所追求。小说的悲剧性.——美 学上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悲剧是一种审美形态,把它与作为体裁形式的悲剧艺术不要等同,它的发展与悲剧艺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一)悲剧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 ?在于体现人的存在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的过程。 ?分析:它与崇高的内涵有相容之处,但更强调那种精神性的价值,所谓“以悲为美”,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1)悲剧的出现以作为戏剧的悲剧形式的兴盛为基础。 ?古希腊悲剧又被称为命运悲剧。 ?“命运观”的出现是源于人的有限性。 ?人把与自己树立、冲突的不可知因素,全部归之于命运;而相应地,面对命运的摆弄,是盲目顺从,还是奋起抵抗,就构成了人的生存境遇。 ?悲剧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表现了冲突与毁灭的存在之境,而且表现抗争、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的原因,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 (2)冲突、抗争、毁灭与永恒。因为毁灭的是肉体,永恒的是精神是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 (3)悲剧审美形态在人的审美体验上表现为悲剧感。 ?悲剧感是强烈的痛感中的快感,它的获得来自于悲剧对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揭示。 ?在人的存在体验中,在存在的价值实现中,正是人的存在价值的伟大与崇高,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快,使人能“以悲为美”、“化悲为美”。 (4)在悲剧中包含着积极的人生审美意义。 ?因为悲剧审美的核心是对命运和冲突的抗争,正因为面对强大的对象,明知不可匹敌但仍奋起抗争,这就昭示了人的存在实践的本真意义和价值。 2、特征: (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的价值的肯定。 ?《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的预言被俄狄浦斯知道后就一直靠理智和道德来避免,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最终千辛万苦回避的事还是发生了。最后他自刺双目,流浪而死。 ?所谓“富贵成乞丐,明目变盲人”。但是这种对人自身力量的否定如何能产生个人震撼和感动呢??在他自刺双目的悲惨结局中,观者能够感受到他超越自我所带来的悲壮的审美价值,而这种价值正是使人在否定中看到肯定的人生。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俄狄浦斯的伟大在于当他无法逃避宿命时,他能够克服它,所谓克服就是及时承受。“这个恐怖是我的,”……“除我之外,无人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来承受它”。当他以有意识的行为为自己无意犯下的罪过担当起责任时,这种担当使原有的担忧和恐惧都被克服了。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悲剧是对基于存在的人的命运的思考和感悟。因此,悲剧不是个体的人在日常情感上的表现,它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在生存实践中对人的命运的大关怀和深层体验。这种情感的展现是一

论喜剧作品和悲剧作品

《论喜剧作品和悲剧作品》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整部影片都笼罩在暖暖的带着梦幻般的光中,每个镜头里都铺满缤纷的鲜花和色彩斑斓的事物,而主人公松子的人生却在一点一点走向幻灭。梦那那点缤纷,一消散哪可收。 她是个普通人,一生一无是处,被所有人嫌弃。中国有句古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么说未免太残忍,在松子身上,我看到的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在松子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人的影子,包括我们自己。导演恐怕是把世间所有平凡的苦难、残忍都安排在了这个人身上,生之坚强对抗着生之艰辛,悲欣交集。 一个天真的小女孩,有着美妙的嗓子和善良的心,有着最平凡的公主梦——被人宠爱。但是一直病的妹妹却似乎分走了家人对她的爱。成长在一个极度缺乏关爱的家庭,松子穷其一生都在寻求别人的爱。 为了让爸爸对她笑,她总是做鬼脸,以至于养成了一紧张就会变成斗鸡眼的习惯。 成年后,松子成了音乐教师,为了保护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她说是自己偷的钱,因此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正在进行时的恋爱。 她和作家同居,因为爱,哪怕被家暴也心甘情愿。松子被伤害得越惨,镜头中的阳光就越是明媚,色彩就越是艳丽,中岛哲也实在是掌

握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诀窍。在比约克主演的电影《黑暗中的舞者》中,也采用了这样的手法。 影片中的松子生于1948年,属于日本战后一代年轻人。和她同居的作家自诩为太宰治转世——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太宰治的作品都书写着无聊的人生和冷酷的社会,主人公的生活极端另类,在滑稽搞笑的背后,又深深地隐藏着对美好的追求。这和松子的形象十分接近。 松子的一生不断作死,尝试自杀、自暴自弃。这和数次自杀的太宰治很相似,而且松子自杀的时候还专门去了太宰治的自杀地玉川上水。 影片中松子的遗言也出自太宰治的名著《人间失格》,书名意为“丧失了为人的资格”。该书发出了生活在这个冷漠世界中的软弱者的心声:生而为人,对不起。 在太宰治的另一部名著《斜阳》中,描述了女主人公通过爱情去了解世界的悲情故事,是“为了弄不明白的爱恋,为了由此造成的悲哀而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人。”这说的不就是松子吗? 她义无反顾地投入每一场爱情,拼命过好生活,但结局都是狗血淋头:先是作家自杀; 和作家的竞争对手偷情,被其妻发现而分手; 做舞女,终于成了头牌,但舞池不久就被时代淘汰;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第二张点古希腊时期,有链接;第五张点笔筒;之后的那张点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第10张点关于喜剧发生的探讨;第14张点左小角图片;之后点第三点;就完了,按照稿子的顺序讲,你自己再看看稿子和PPt,尽快把两者结合起来!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西方的审美形态在诞生之日就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如悲剧和喜剧开始时都是戏剧剧种,后来才上升为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这种情况导致了西方的审美形态比较容易界定的特点。但除了这种有形的体裁特点外,西方的审美形态仍然有其深厚的人生境界的底蕴。我们今天将来探讨西方基本审美形态中的悲剧与喜剧。 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 (一)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家,以后在近代乃至现代,悲剧艺术仍然历久不衰。与悲剧艺术的繁荣相适应,西方的悲剧理论也十分丰富和发达。其中,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以及马克思等人都对悲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时期,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个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因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显然是由于古希腊悲剧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远远超过了对于性格的塑造,这一点显然并不适 用于解释近现代的悲剧艺术。但无论如何,这种概括反映了当时的悲剧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悲剧主人公遭受到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当然,这些怜悯和恐惧的体验如何能够引起我们灵魂的净化,尚且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说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也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持久争议,但其理论贡献仍是不容抹杀的。这主要表现在他不仅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而且抓住了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所经历的由消极情感(怜悯与恐惧)到积极情感的转化过程。尽管后代的思想家对于这个过程提出了日益精细的理论说明,但亚里士多德所发现的悲剧感的这一根本特征却始终没有被推翻,并且构成了悲剧理论研究的核心。 到了德国古典美学时期,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的理论,使美学史上对于悲剧实质的探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黑格尔对悲剧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辩证法运用到了对于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他认为,悲剧的产生源于理念的分裂。理念在一般情况下是和谐、静穆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却会产生分裂与矛盾,这种分裂和矛盾会导致理念的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和发展。理念冲突的显著表现就是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描写这种冲突正是悲剧艺术的使命。与亚里士多德不同,他并不认为 悲剧的发生是由于悲剧主人公的过失所致。而且,黑格尔的精辟之处在于,他看到了悲剧冲突的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以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安提戈涅》为例说明,国王与安提戈涅的冲突就是国法与家法之间的伦理力量的矛盾冲突,这两种伦理力量都是合理而片面的。国王与安提戈涅分别代表着国家利益和血缘亲情,所以,

威尼斯商人之喜剧中的悲剧

威尼斯商人之喜剧中的悲剧 摘要:戏剧在三条情感线的交织下按上了一个看似完美的收官印章,但细细思之,喜剧的狂热过后,留下的是略带苦涩的怜悯。这种喜中含悲的创作特点,是 莎士比亚笔下讽刺背后的一种同情。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喜剧;悲剧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之一,该作品情节在三条情感线的牵引下发展延续, 包括:爱情、亲情、友情。每条线延伸出其中所特有的思想,这些思想大都涌现于文艺复兴 的思潮之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提倡自由平等,女性的地位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女性的 聪明智慧、勇敢胆大不再是世人眼中的钉子,禁欲主义的迷雾渐趋消散,女性的光辉实现了 原始女性氏族社会后的第二次焕发。因而,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放开了父亲给予的荣华,放 弃了原本的民族血液,放下了所谓的信仰,以爱为名与罗兰佐私奔;因而,鲍西娅敢于在众 人眼下展露自己的才华、端庄与大方,以平息丈夫的悲伤与恐慌。文艺复兴时期的现世观是 对神学人格异化的一种拨乱反正,人本主义成为人们所追崇的对象。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相比,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弱化,人与人之间和个体的利益诉求被扩大,夏洛克是其中被 异化的一个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为商人,他通过提高贷款的利息谋取暴力;作为父亲,他用 恶言恶语试图挽回女儿私奔所带给他的损失。夏洛克在个人的金钱利益麻醉剂的作用下变得 呆板而无良知,以至于被仇恨蒙蔽,最终偷鸡不成蚀把米,错失了理性更错失的自己本想守 护的东西。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格近代的一个时期,这时的戏剧角色不单单是一个角色,他还 透过角色,将人性最本质的特征呈现给大众,其中有对古希腊时期“英雄主义”思想的继承, 也有对当时社会背景下人性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体现在夏洛克的个人主义上,安东尼奥与 巴萨尼奥间的情谊上同样有展现。安东尼奥不惜去向仇人借钱,也要为朋友巴萨尼奥的爱情 出力;巴萨尼奥宁愿丧失生命、妻子和整个世界也不想让安东尼奥失去性命,这种完美情谊 即便是放在当下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中国,也丝毫不会遮掩去他原本的灿烂。戏剧在三条 情感线的交织下按上了一个看似完美的收官印章,但细细思之,喜剧的狂热过后,留下的是 略带苦涩的怜悯。这种喜中含悲的创作特点,是莎士比亚笔下讽刺背后的一种同情。 一、异教徒的悲 整篇戏剧中,莎士比亚对犹太人和基督教徒做了细分,将基督教徒对犹太人的排斥全盘 托出。当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钱时,夏洛克吐槽道:“······因为忍受迫害本来就是我们民族的 特色。您骂我异教徒······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夏洛克的话语中除了愤恨,更多的是种族被歧视的委屈。由此可见,民族不平等、民族歧视的渊源已久,倡导民族平等的声音并 非一朝一夕一瞬产生的。安东尼奥借钱在前,本应该恭恭敬敬,但最后却以恶语相向,其反 对的不单单是夏洛克的人品,还有以夏洛克为代表的整个犹太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经营手段,换角度言则是,安东尼奥背后的基督教徒带着自己的信仰去贬低夏洛克背后的犹太人,这在 某种程度上凸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些许思想,即宗教思想发展变异,宗教不再单纯作为一种 信仰存在,还是一批划分阶级的工具和凭借。夏洛克言:“······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人与人的衣食住行在某种程度上是并列的,非复制粘贴,因而也不需要分个先来后到、高低贵贱,而透过夏洛克的言语可知,那个时代,这些理论大都不被世俗所接受。所以,莎士比亚等一 大批对该社会现象持有反对意见的知识分子,将讽刺和反对的呼声愈唱愈高涨,这些呼声与 人本主义产生共鸣,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思想标志。夏洛克因为种族原因 被贬低排斥实属不应,但他在犹太人生产经营手段的基础上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而不在乎他人 利益的行为应被指责唾弃。 二、杰西卡的亲情背叛

3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试题答案.

美学第三章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0分 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 A A. 突然荣耀说 B.预期失望说 C. 生命的机械化 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 B A. 优美 B.崇高 C. 悲剧 D.喜剧 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A A. 优美 B.悲壮 C. 滑稽 D.崇高 28.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A A. 优美 B.崇高 C. 悲剧 D.喜剧 9. 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 B 。 A. 毕达哥拉斯 B. 朗吉诺斯 C. 博克 D.康德 10. 在西方美学史上,主张丑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的美学家是( D 。

A. 休谟 B.莱辛 C. 康德 D.李斯托威尔 11. 在西方的喜剧理论中,倡导“心理能量的节省说”的美学家是( D 。 A. 霍布斯 B.康德 C. 柏格森 D.弗洛伊德 23.优美的形象一般表现为(A A .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 B.内容比形式重要 C .形式比内容重要 D.形式具有独立的价值 24.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最能体现的艺术倾向是(A A .以丑为美 B.崇美抑丑 C .美丑不分 D.无美无丑 25.悲剧突出地说明了(A A .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的意义 B.无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有限的意义 C .现实的人生所具有的历史的意义 D.理想的人生所具有的现实的意义 26.康德与黑格尔的崇高观之间的关系是(B A .康德受到过黑格尔的影响 B.黑格尔受到过康德的影响 C .康德与黑格尔互相影响 D.黑格尔与康德之间互不相干 1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谈到喜剧问题的是 ( B A .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电影中的悲剧美学

电影中的悲剧美学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曾经指出 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能成为它所成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关于黑色幽默的说法,正确的是 答:黑色幽默以荒诞消解了传统喜剧的滑稽,以沉痛的无可奈何的苦笑替代了传统喜剧轻松开怀的笑。;黑色幽默以荒诞性消解了传统悲剧的严肃性;黑色幽默以绝望的惨笑替代了悲剧的痛感,大悲转化为大笑;黑色幽默中,人物的悲剧抗争精神转化为无可奈何地顺应 对于悲剧主体,尼采说过 答:当不可能骄傲的活着时,就骄傲的死去;自由赴死和死于自由,当肯定自己已经不合时宜了时,就做一个神圣的否定者,这说明,他已经理解了生与死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麦克白》、《理查三世》中的主人公 答:都是以"恶"的面目出现;在激烈的悲剧冲突中,表现他们特别的意志和力量;在激烈的悲剧冲突中,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有其独特的悲剧审美价值 伟大人物的悲剧性具有高出一般人的 答: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电影《天使之城》中,赛斯和玛姬的爱情悲剧 答:从现象看,这是主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出现了差异,主体意志对自身行为出现了失控而产生预期之外的结果;从认识论看,这是主体的欲望意识超过了自身能力与自身现实条件允许,从而发生逆料的结果;赛斯对变成人类有明确的动机和强烈的欲望,同时付诸行动,毫无顾忌其他的因素。以至于自己的积极行为直接促成了、或参与合成了自己和玛姬之间的悲剧;是悲剧主体动物动机与结果悖反的悲剧现象 以下属于英国美学家斯马特对于悲剧看法的是 答: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的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能超越平时的自己;悲剧在于对灾难的反抗;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奋力挣扎,拼命的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围而奔逃,即使他的努力不成功,但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 在电影《月亮河Water》中,"寡妇之家"里唯一留着长发的女人不是 答:莎肯塔拉;楚娅;杜马提 影片《爱有来生》中,陷入"两难"境地中的是 答:阿明;阿九

喜剧和悲剧

论喜剧和悲剧 By MYJY 戏剧与人类发展的历史难舍难分,从西方的古典戏剧、现代戏剧到中国的各类戏曲及本土化的话剧,每一类戏剧都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有人说,戏剧是作为艺术以及文学的最高形式,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戏剧文学经久不衰的原因。 许多经典的剧目都为人们耳熟能详,其中即有让人莞尔一笑的喜剧,也有让人惋惜垂泪的悲剧。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是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反应和表现,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又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我们的生活。 关于喜剧与悲剧的讨论总是经久不衰,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黑格尔的《美学-戏剧体诗》到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和陈瘦竹的《论喜剧中的幽默与机智》等等,都向我们展现了古今中外人们对“什么是悲剧”与“什么是喜剧”这个话题的理解与看法。 喜剧,顾名思义必然给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轻松欢快节目,喜剧作品通常是放松、轻快、调侃或者拥有一个美好团圆的结局。亚里士多德曾认为“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并且这种表现“不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伤害”,黑格尔则认为“主体非常愉快与自信”能够“超然于失败”才是真正的“喜剧性”,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福斯塔夫的性格是矛盾的统一体,不高尚却也并非恶人,懦弱却又爱说大话,憨厚却又狡黠,他在戏剧中只是一个增加笑点的小人物,但却深受人们的喜爱,居莱顿在《剧体诗》中就高度评价说他说“福斯塔夫是最杰出的喜剧人物”。 喜剧并不单单是“可笑性”,陈瘦竹就认为喜剧应该是“幽默”与“机智”的,喜剧虽然让人心情愉悦,但也包涵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它们通过嘲讽戏剧的人物、环境以及自嘲,从而体现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些不足,由于喜剧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被指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不足时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反而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并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 虽然观看戏剧是人们更期待一个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局,朱光潜也说“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戏剧尤其是戏曲杂剧,即使过程之中有些许悲剧的穿插,但其结局大多是完美的大团圆。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喜剧而言,悲剧却往往更能深入人心。也许很多时候,人们观看完喜剧后只会一笑置之,之后便渐渐的淡忘了,但人们对看过的悲剧却容易耿耿于怀许久,在纠结之中不断回味,所以相当多的作家和编剧都会选择悲剧来诠释他的故事。 作为经典的作品,一般很少有喜剧。纵观中外古今,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都属于悲剧,鲁迅先生认为:“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烂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或许能给人以一种震撼和对心灵的沉重撞击,正是这种震撼和心灵撞击,而奠定了悲剧作品的永久流传。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原则的核心在于“怜悯”与“恐惧”,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用引入康德的“崇高感”对悲剧加以补充。《俄狄浦斯王》、《美狄亚》、《哈姆莱特》等剧目都表现出了悲剧中“怜悯”与“恐惧”的因素,哈姆莱特的遭遇让人们为之怜悯,美狄亚的

解读《驯悍记》中的喜剧与悲剧

【摘要】对莎士比亚的早期戏剧《驯悍记》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从人文主义视闽看,这是一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新的生活原则获胜的喜剧;从女性主义视阈看,这是一出表现女性主体性丧失的悲剧。 【关键词】人文主义;女性主义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其作品以内容的广泛,语言的丰富优美,思想的深邃,艺术技巧的精湛而征服了观众和当时的文坛,甚至在今天仍不乏其崇拜者,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剧作家本·琼生在为1623年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全集》所写的题词中赞叹“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尤其是他的37个剧本更是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天才剧作家的艺术才能。肖伯纳把莎士比亚冠为“戏剧之王”,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对他来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也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空间。“莎学”已成为世界显学,他的绝大部分作品几百年来不断地被评说,各国研究莎士比亚的论著已汗牛充栋,但艾略特仍感叹“要谈论莎士比亚,也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正确。”可是,文学批评不是去寻求答案,而是挖掘不同的解读方式。《驯悍记》共分五幕,再加一个序幕。这是莎士比亚的早期戏剧创作,至于创作的时间多有歧义,约在1592—1596年间。这出戏剧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喜剧。但是每个读者解读这本书时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就《驯悍记》中喜剧和悲剧的文化内涵作为解读。 一、人文主义视阈——体现新的生活原则获胜的喜剧 欧洲经过中世纪的漫漫黑夜,终于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14至17世纪,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在西欧展开,揭开历史的新的一页,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虽然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帜,但决不是为了恢复古希腊罗马的旧文化。而是要建立起适应当时社会向前发展所需的新思想新文化。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形成了一套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抗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这一词源出拉丁语Humanismus.人文主义不是由一个或几个思想家提出,而是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共同的创造。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以人为本,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人智反对神智??提倡现实的享受和欢乐,称赞吃喝玩乐和情欲的满足,反对教会宣扬的来世天堂和禁欲主义;鼓吹个性解放,要求意志自由,信仰自由,爱情婚姻自由,反对来自宗教的和封建的各种束缚。讴歌爱情专一,友谊忠诚,反对背信弃义;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教阶制度;要求仁政,反对暴政;要求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剧;崇尚冒险精神,开拓精神,反对闭关自守和因循守旧;追求知识,探索自然,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着重教育,培养精通百艺,能文能武的人才,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的神学内容。”人文主义者“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兼用”。宣传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当然经受了这一场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的洗礼,是先进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戏剧题材大都根据现成的旧剧本编年史或小说进行改编,但都注入了时代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所以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 《驯悍记》集中表现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以路森修和皮图丘为代表,说明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原则已取代中世纪的生活原则。在第一幕戏中,作者一开始就有意点明这两个年轻人的身份是人文主义者。路森修的“父亲文森修是班提佛里家族后裔,他五湖四海经商立业,积聚了不少家产。找自己是在佛里棱萨长大成人的,现在必须勤求上进,把时间用在研究哲学和做人的道理上,在修身养志的功夫力寻求我的乐趣。”(《驯》第一幕第一场)。皮图丘则主张“年轻人倘不在外面走走,老是待在家里,孤陋寡闻,终非长策”(第一幕第二场)。这出戏有两条情节线索:皮图丘向帕度亚的富翁巴普提斯塔的泼辣凶悍的大女儿凯特求婚,最后有名的悍妇被驯服成最温顺的妻子;另一条线索是路森修对巴普提斯塔的小女儿一见钟情,为获得美人芳心而不惜降低身份,改名换姓到巴普提斯塔家当家庭教师,最后与比恩卡秘密

浅谈现代电影中的悲喜剧 ---从美学角度

浅谈现代电影中的悲喜剧 ---从美学角度原来所谓的喜剧和悲剧并非日常生活中我们谈到的那样,而是一种美感经验形态,这是我学了美学后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把结局不完满、不尽如人意事件叫做悲剧,在电影中尤甚。但其实美学中所谓的悲剧其实是悲剧感,而不是戏剧形式的悲剧。而喜剧在日常生活中被误解的更多,很多人不明就里的将喜剧与被曲解了的悲剧相对比,认为喜剧就是结局完满的、合家欢乐的事件。美学上所讲的滑稽与喜剧的对象是人的性格与行为中乖谬背理,而当事人又自以为是的东西,由于它们与人性和人的生活的正常秩序的摩擦而愈加显得不近情理,但又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而只是使当事人哭笑不得,于是,与此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旁观者才可以自由地发出智者的微笑或大笑。在现实生活中,将悲剧感和喜剧感表现的最为突出的艺术形式就是电影。 或许,对于人类而言,死亡是一个害怕但是却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也许是现在也许是不久的将来,但是无论是什么时候,生于安逸中的人对于死亡总是有一种难以预期的恐惧。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是光明澄澈的,只有经历过一些令人无法表白的悲痛或者其他,人们才能理解死亡这个词的涵义。对于有些人而言,死亡意味着终结,而对于有些人而言,死亡是人生的完满和意义所在。我们不能一一去经历那些让人成长的变故,但是和读书一样,看电影也是在经历着故事角色所经历的人生。近来我尤其热衷于电影,看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但是说实话,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韩国电影《和声》。和声讲的是在监狱里发生的故事,以母爱为线索,五音不全的女囚犯们最终完成了组织合唱团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说处处充满笑声和泪水。女主角贞慧为了保住腹中的小生命奋力抵抗丈夫的暴力杀人;知识分子文玉则因无法忍受背叛,杀害了丈夫,被判死刑;由美将把那个对自己性侵犯的继父杀死,从此封闭内心,不再相信任何人。几乎每个登场人物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但是由乐观开朗的贞慧组织的合唱团却打开了大家心中的阴霾,但影片的最终,德高望重的合唱团指挥文玉仍然没能逃脱死刑的结局。影片的初衷除了讲述一个温暖的故事,也从某些方面质疑了社会的变态人性,并试图引发人们对死刑的思考。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突然明白为何人们会对这类电影情有独钟,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花钱买眼泪。电影的结局虽然

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涵

一、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涵 节选的课文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涵,给观众一种“含泪的微笑”的效果。 1.选取非常严肃和感伤的题材作为影片的内容,保证了电影的悲剧性内涵。本文的小木屋场景就是卓别林受到一篇关于淘金者煮吃自己的皮鞋的纪实报道的启发而设计的。他在回忆《淘金记》的创作的时候说:“在创作喜剧时,貌似矛盾的是激发出笑料的竟是悲剧,因为笑料在我看来乃是一种挑战的姿态,面对孤独无援,我们必须笑出声来……否则就会发疯的。”比如流浪汉查利来到了风雪交加的阿拉斯加,他看到了许多坟墓,自己也在暴风雪中无依无靠,好不容易躲进了拉逊的小木屋,但恶劣的天气让他忍饥挨饿,还差点儿被自己同类当食物吃掉。查利的遭遇具有典型性,阿拉斯加的淘金者几乎都有过这种遭遇。卓别林通过电影把这种残酷的现实表现出来,使电影具有浓厚的现实批判性,保证了主题的深刻性。 2.以淘金者悲惨遭遇为基线,把滑稽表演作为一种喜剧性调和物,让电影具有一种亦喜亦悲、亦庄亦谐的效果。在暴风雪中,卓别林踉踉跄跄地来到了拉逊的小木屋,但拉逊就是要把他赶出去。到这里,电影已经激起了观众对拉逊的不满和对查利的同情。但卓别林成功地引进了另外一个因素──暴风雪,凄厉的暴风雪让查利走不出这个小木屋,也让拉逊毫无办法。暴风雪的加入,合情合理,同时也抚慰了观众的心灵,让弱者有了帮手,并丝毫不减弱对拉逊的批判。吉姆来到了小木屋,为了生存,只有冒着生命危险抢得拉逊手上的枪支,因此他与拉逊的搏斗事关生死,相当残酷。但是卓别林在电影中安排了一个巧合,消解了这种打斗的残酷性,让置身于搏斗之外的查利比参与搏斗的人还更加让人揪心,因为他要时刻躲避面对自己的失控的枪口。因为实在难耐饥饿,查利不得不煮吃自己的皮鞋,通过这个行为,影片传达了淘金者在阿拉斯加的悲惨遭遇的信息,给观众以警示,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主题。但是因为查利吃鞋的讲究和高雅,却让严肃主题蒙上了一层喜剧的色彩,让电影具有亦喜亦悲的特点。 3.让悲惨的境遇和一些不相配、不和谐、异常突兀的场面交替出现,取得一种间离的戏剧效果。吉姆和查利在小木屋里忍受饥饿,等待拉逊寻找食物归来,但拉逊已经把他们两个彻底忘记了,自己在外面享受食物。吉姆在幻觉中把查利看成了一只美味可口的鸡。查利在反抗中及时把吉姆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免遭毒手。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查利处在这种恐怖之中却又毫无办法,眼看一场悲剧就要上演。到这里矛盾冲突已经是箭在弦上了,但就在这紧张激烈的时刻,一头熊大摇大摆地闯进来,顿时,悲剧变成喜剧,让观众舒了一口气。这种场面的出现,在喜剧和悲剧之间,同情和喜悦之间进行调和,获取一种间离效果。

美学中的喜剧与悲剧

美学中的喜剧与悲剧 何谓喜剧?何谓悲剧?这悲与喜又从何而来? 无论是文学艺术中的悲剧还是喜剧,都根源人的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然而它们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我们是否有过当欣赏作品时,或开怀大笑,或嘴角微翘,或默默哭泣,或放声痛哭,这所有的感情宣泄之后,我们觉得似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就存在着这一幕,在某个地点,某个时刻,我们曾与之擦肩而过,或是撞个满怀。某个片断又一次的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再那么的感性,我们开始用头脑思考这一现象。变得理性些了,于是我们又有了新的感悟。作品中的喜与悲变得不再那么的重要,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某种力量才是我们最需要。 喜剧所摹仿的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较差”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坏”或“恶”,而是丑的一种形式。曾有人说,人最悲哀的时刻就是看到了昔日不如自己的好友,今日比自己体面。相反,人们之所以会笑,大概可以说成为,笑的情感只是在见到穷人的弱点或自己过去的弱点时突然想起自己的优点的荣耀感,觉得自己比别人强,现在比过去强。当我们看到作品中的小人物做出一些我们认为可笑的事情时,我们会很自然的“嘲笑”。有些人笑的是那个小丑,因为自己不曾有过那样的滑稽行为,有些人笑得是曾经的自己,因为自己曾经那样的滑稽过。而还存在着一些人,他们也笑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笑,只是看到周围的人都笑了,于是自己便笑了。其实,在生活之中,他们就是那个小丑,不管在曾经,还是现在,甚至将来,他们依然会重复着这样或那样的滑稽事情。 喜剧不是玩闹,而是流露出一种真诚的感情。俗话说,“乐人易、动人难”。在喜剧中,如果仅仅有笑的因素而没有感人的因素,那么就仅仅停留在喜剧艺术的“低级”形态中。换言之,真实的情感是吸引

作文范文之作文悲剧与喜剧

作文悲剧与喜剧 【篇一:2015届济南二模作文“翅膀是鸟的悲剧”的写作 指导与例文】 2015届济南二模作文 “翅膀是鸟的悲剧”的写作指导与例文 原题再现: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得超出材料 的含意和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指导 审读几个关键词:翅膀永恒的异乡悲剧 鸟的翅膀是能让鸟飞翔的前提凭借。从这一比喻来说这个前提凭借 可以是先天的。但因为比喻的喻指还是要落脚到人身上,所以也能 指人身上后天的能让生命飞翔的东西。就人而言先天的翅膀应该是 身高,容貌与生俱来的出身门第等。后天的翅膀是让生命飞翔的凭借,通过后天努力得到的文学才华,施政水平,书画造诣,襟怀抱 负等等。 永恒的异乡应是一个具有文学、哲学等多种内涵的概念。异乡应是 相对故乡本原起点而言,永恒一种理解是异乡才是生命的常态,一 旦离开就再也不能回去,这就成为了悲剧。即使回去也早已不是原 来的本源起点。其实人生自出生时,就是没有了回头之路的,就开 始了告别故乡去往永恒的异乡的飘泊之旅。永恒还可以理解为虽然 离开再不能回去的结果是悲剧,但在飞离原点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 的精神价值是悲壮崇高的。 悲剧点明的是人在追求过程中遇到的一种普遍的无奈,这是很多人 在个人命运遭到难以抗拒的阵痛时一种无奈表白。生命中异乡是永恒,困境是永恒,选择是永恒,谁都要面对而无法逃避。这种悲剧 感叹,其实是个体生命在某种境况下的无耐,这是大家所谓的消极,这种消极才是催生文学、哲学伟大的根源。但站在社会的历史的旁 观的角度和层面,社会的发展又正是一个个张开翅膀的人的飞翔所 促成的。永恒的异乡也才正是美好的远方。 这个材料的重点应该在前半句上,关键还是对翅膀的辩证认识后面 是对悲剧隐喻的具体的阐释。作文只要能介定好所写是什么样的翅

论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悲剧美学建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11998612.html, 论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悲剧美学建构 作者:赵明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7期 【摘要】《泰坦尼克号》是一出悲剧,而这出悲剧将悲剧美学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它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场视听盛宴,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审美旅程。本文以悲剧理论作为武器,从悲剧的根本因素(命运)、悲剧的灵魂(情节)、悲剧的艺术效果(净化)三个方面解剖这部电影的悲剧美学建构,总结出它的成功所在。 【关键词】《泰坦尼克号》;悲剧美学;命运;情节;净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40-02 一、悲剧的根本因素——命运 《诗学》是一部专门讨论悲剧的著作,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1]63悲剧摹仿的是人的行动,是由于人的某些过失导致的。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悲剧,不是出于自然灾害本身,而是由于人的行动。这些过失,归根结底,是背后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即命运,它是悲剧的根本因素。正如悲剧著作《俄狄浦斯》,主人公俄狄浦斯深受命运的嘲弄,虽然极力反抗却始终未能摆脱命运的魔掌。同样,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男女主角杰克和露丝短暂相遇,一见钟情,干柴烈火之后转瞬熄灭,这是命运使然,无法抗拒。叶朗在《美学原理》中说“这种由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决定的灾难性后果,从表面上看,却是由某个个人的行为引起的,所以要由这个人来承担责任,这就产生了悲剧”,“命运是悲剧意象世界的意蕴的核心。”[2]44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说:“有人把悲剧快感的原因归结为安全感,卢克莱修说,当风浪搏击的时候,从海岸上观看别人的痛楚是一种快乐。不过他又说,这不是因为我们对别人的不幸感到快乐,而是因为我们庆幸自己逃脱了类似的灾难。”[3]41的确,观众可能会觉得当时这艘船上的人命不好,而又暗自庆幸自己不在那艘船上,这是一种心理矛盾。在这种矛盾中,观众的内心会产生悲剧感,对船上的人表示同情,这种悲剧感绑住了我们,压倒了我们。朱光潜说“悲剧感正如崇高感一样,宏大壮观的形象逼使我们感到自己的无力和渺小。”[3]121在悲剧感中,这种力量呈现为命运,在命运这一双无形的不可逆的手面前,一见钟情的恋人永远分开,成为一出悲剧。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杰克和露丝也从此心心相印,永远在一起。这也是电影结尾处露丝不愿交出那颗“海洋之心”给打捞者的真正意图。如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在诗中的“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银杏叶,它是一个有生的物体,在自身体内分为两个;它又是两个合在一起,人们把它看成—个[4]276。 二、悲剧的内在灵魂——情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