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

浅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112121380.html,

浅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

作者:万舒敏

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5期

【摘要】本文以心理学为背景,结合媒介业务实践案例,关注传播链条中传者与受众两

大主体的编码、解码技巧,力图解析心理学影响下传播机制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以期为新闻传播工作提供科学的心理维度指南。

【关键词】心理学编码解码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传媒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媒介变革:云计算、4G、社会化媒

体等一批新兴的数字技术及媒介终端,日益成为正处于白热化竞争趋势下媒介生态的又一批生力军。当我们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不同媒介博弈的筹码之时,不妨从另一个维度进行思索:以基本的人性为出发点,在“碎片化”、“分众化”语境中探讨心理学对当下传媒的影响,从而抓住新闻传播的精神内核,解读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密码。

心理学语境同传播学体系对传媒这一话题从起点来看有不谋而合之处:传播学认为,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可视为三个元素组成的基本链条——传者、传播内容及受众;新闻心理学则巧妙地将传播内容两端的两个传播主体进行巧妙的划分,通过大量实证性素材和经验性资料去提炼内在化的心理本质。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想更深入地掌握传播技巧,必须领会和运用两种学科交叉互渗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一、传者:从心理学语境解读“编码”

作为传播链条的起点,传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学素养首先就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于媒体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典型代表,传者必须要满足所在社会制度、媒体机构及受众对自身的角色期待,做好“时代船头的守望者”。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去个性化”的过程实质上和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倾向是并行不悖的。因为一方面,任何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在发言、表态及行为方式上,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代表着某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声音,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传播效果;而另一方面,传者个人又会带有自身明显的印痕,其动机、气质、性格、情感和意志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所以,优秀的传媒从业人员都应该把握基本的心理学常识,以期加强传播效果和媒介公信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1、巧妙运用“印象控制法”

传者作为传播源,必须学会“印象控制法”。常见的“登门槛”、“留面子”、“放大收敛”策略等不失为佳策。但实际上,“偏见心理”的某些元素运用于此也同样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比如著名的三对效应: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VS刻板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