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代社会风貌

宋代社会风貌

宋代社会风貌
宋代社会风貌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执教:章林(镇江市丹徒区谏壁中学)

背景介绍:

本校是地处市郊的一所三星级中学,初中学生的水平大体属于中等偏上。本课题出自人教版历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二单元中的第11课。

与本课教学内容类似的历史课题,在以前的历史教材中均没有出现过。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史的范畴。在这一课中,教材展现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方面。从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很难用传统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标准来衡量。为此我设计了一堂以先讨论,再探究的授课过程。由于历史发展的相承性,我们现在生活的许多习俗都可以在历史中寻得起渊源。因此,在本课的讲述过程中还应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授课过程:

展示材料:宋代著名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全貌)。

师1:大家能否看出这幅画是何时的作品?

生1:宋代。

展示材料:《清明上河图》局部放大。

师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描述一下你们看到的画面?

生2:一座大桥横跨在河上。桥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桥下,有一条大船,船上的人们有的在撑船、有的在放下风帆、有的指挥船过桥。

生3:挑担、抬轿、骑马、乘轿的人匆匆赶路。

生4:河边遍布饮食摊、刀剪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正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

生5:街上有各种各样的行人,有穿短衣的老百姓,有妇女,有官员。房屋和店铺也很多,很繁华。

教师活动:在学生作答过程中,老师可以稍加介绍。

师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画的一幅长卷。真实地描绘出北宋都城汴京的街景市貌。同学们想更多的了解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吗?今天,我们就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况。

师4:通过阅读,找一找,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宋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生(齐):衣、食、住、行。

师5:除了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宋代人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

生(齐):娱乐、节日。

师6:上堂课我给大家布置了搜集宋代关于衣食住行、娱乐、节庆方面的资料,同学们查找到了许多资料,下面我们将它们分类进行观看。观看的时候请同学们自觉地与现代生活进行比较,要注意观察的方法,如:服饰方面要注意它的质地、颜色、款式。食物方面注意它的品种。住的方面注意它的居住条件和建筑式样。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并不时进行交流。

师7:现在大家就刚才看到的资料,并联系书本。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请一个人作记录,把观看的感受记下来,看哪个组感受多而且有新意,讨论的时间为5分钟。每个组讨论时侧重一个方面。

学生活动:积极发言,气氛活跃。

教师活动:应深入到各个小组,进行调控和提示。避免一个人或几个人控制讨论局面,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感想的机会。维持秩序、控制时间。

师8:现在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将小组讨论中的感受总结出来,其他同学可以有重点的记录一些你没有想到的观点。

第一组代表:我们组讨论的方面是衣食住行中的“衣”,也就是服装。在讨论中我们得出以下观点:一、宋代的服饰品种多样,但还不能与我们现在相比,他们的布料一般都是丝绸、麻、棉,我们除了这些还有毛、各种人造布料。二、宋代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规定,但统治者穿的都比老百姓好,服饰精美,说明统治者开始堕落腐化,压榨剥削老百姓。三、可以从穿着中看出是干什么的,士、农、工、商的行业特点。四、缠足对身体伤害很大,是不正确的陋习,幸好我们现在已经没有这个风俗了。五、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是因为他们工作繁重,这种衣服便于劳动。六、没有我们现在穿的裤子。

第二组代表:我们讨论的是饮食,当时的饮食相当丰富。东京城里的食品有二百多种,夜市上的小吃很多,夏季还有冷饮。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高。肉食以羊肉为主,南方吃鱼,我们这里肉食以猪肉为主。面食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还有喝茶的习俗。还出了一道名菜“东坡肉”。

第三组代表:对于住宅,我们讨论出以下观点:老百姓的房子和贵族官僚的,农村的房屋和城市的,形成了鲜明对比。老百姓的住房都是简陋的茅屋,达官贵人的宅第相当宏大,有些还有私家园林。这些说明贫富差距大,人民生活辛苦。我们现在大多数的房子不会这么差,也不会非常富丽堂皇。

第四组代表:宋代的交通工具是牛车、驴车、轿、骡。为什么不骑马,我们认为宋朝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多,马匹都去做战马了,导致了马匹的缺少。古代的交通和我们现在相比真是相差太大了。

第五组代表:我们组讨论的主题是娱乐。在宋代出现了瓦子,这是一种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虽然宋代在战争中处于弱势,但经济还是在发展,这样城市繁荣起来,人们富裕起来,日常生活就希望丰富多彩,瓦子就产生了。它不仅可以娱乐,还可以经商,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它还为许多穷苦人创造了就业岗位。但是,这种场所不可以一味沉迷下去。

第六组代表: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现在的许多节日在宋代就有了。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很多节日的习俗也是一样,比如说,元宵节点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不过贴桃符变成了贴春联。我们都很喜欢这些节日,但现在人们不太重视,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了。

师9: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进行了观察、讨论、发表感想几项活动。它们为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进入到宋代,感受一下当时的生活。

(前面学生已经将基本知识点掌握,教师只需讲解重点,不要重复劳动)

展示材料:宋朝官员公服的颜色

——三品以上为紫色,

五品以上为朱色,

七品以上为绿色,

九品以上为青色。

说明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规定。

师11: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幅图片。

展示材料:宋代妇女的服饰

师12:这是宋代女子穿着最多的式样,同学们可以从这些衣着中看出有什么特点吗?

生7:衣服的布料可能是丝织品,非常光滑,有光彩。花纹图案也很精美。

师13:这些又能反映什么问题呢?

生7:反映宋代的纺织技术高超。

生8:衣服是对襟的,袖子开口比较小。

师14:这些又能反映什么问题呢?

生8:穿着舒适,而且便于行动。

生9:我觉得袖子小是受了少数民族的影响。宋代与少数民族政权是并立的,一定会受到他们的影响。

展示材料: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朱子语类》)

师15:同学们由袖子联想到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历史上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典故,唐朝时的“回鹘衣装回鹘马”都说明了什么?

生(齐):民族融合。

展示材料:唐代与宋代妇女的服饰师16:这是唐代与宋代妇女的服饰,大家来区别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0:唐:暴露、宽大、艳丽;宋:质朴保守,贴体称身。

师17: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生11: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采取一种宽容开放的政策,所以衣服非常华丽;而宋朝一直和少数民族政权和战,还要进贡岁币,所以在服饰上也变的保守。

生12:宋朝的衣服讲究实用性,穿着起来比较比较舒适,这也是一种潮流。

师18:总结一下宋朝服饰的特点:王朝初年的简朴到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日益腐朽。随着民族融合和交往,服饰受少数民族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师19:下面我们来看饮食,前面我们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同学也做了总结,那时南北在饮食上有什么区别?

生13:肉食上北方以羊肉为多,南方吃鱼。

生14: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南方以大米为主食。

展示材料:“瓦市”又称“瓦舍”、“瓦子”,实指在城市的旷场(一般为瓦砾场)上形成的交易市场,“瓦市”中设有为数不等的“看棚”,即上架布棚,四周用绳网或草荐围起的简陋表演场地;有些“看棚”中心设低矮栏干,将观众与表演者分开,这种看棚就称为“勾栏”(“勾栏”是栏干的别名)。

宋代已有以在路边场地表演各种杂技、说唱故事、杂剧等为生的卖艺人,俗称“路歧人”。他们也藉“看棚”表演。“看棚”不卖票,而是邀人观看(故又称“邀棚”),一个节目结束或演至要紧关头时停住,向观众收费,然后继续表演。在“看棚”(“勾栏”)内表演的艺术品类非常丰富,其中有关音乐的就有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杂剧等多种。这些都是宋以后新出现的音乐门类。宋代前的中国音乐史几乎是宫廷音乐史,宋以后事实上已是市民(或平民)的音乐史。

师20:瓦子里为什么会很热闹?

生15:有人在里面表演节目。

生16:人们可以在里面做生意。

生17:人们工作累了可以到里面放松。

师21:瓦子受到了人们的欢迎,那么它为什么会盛行?

生18:因为需要。

师22:为什么会需要?

生18:因为人们生活太单调。

师23:为什么宋朝时人们会觉得生活太单调?

生18:因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饱暖思淫欲。

生笑

师24:这句话说的是正确的,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自然会有精神生活的需要,所以说瓦子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繁荣起来,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造成的。

教师活动:如时间允许,可请同学讲述一下过节的感受。

总结: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在封建王朝局部统一的情况下,宋代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繁荣,使得人民的日常生活起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和人民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但也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日益森严和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

教师说课:

本课学习的意图在于通过各种史料的设置,挖掘、运用史料所蕴涵的信息,展现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因此,要选择适合初一学生认知特征的若干史料,根据其逻辑联系有机的组合。在授课过程中,紧紧抓住史料,在史料中发现、引出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思维方式训练贯穿始终。所以,本次学习追求的不仅仅是具体问题的结果,而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分析、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史料和信息中发现问题并在问题情境中重新处理历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宋代社会风貌的探索历史教案

宋代社会风貌的探索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 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 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 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 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 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 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 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 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 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 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 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 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 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2宋元时期的都和社会生活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大都市、市民日常生活就、传统节日、宋词和元曲。 展现了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前后联系,繁荣的原因离不开前面所学习的政治经济内容,繁荣的影响至今仍可以找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 2、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2、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学重点】 宋代市民娱乐生活、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导入新课】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译文: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此汗八里大城(即元大都)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质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 ——《马可·波罗行纪》 这两个大城市怎样兴起的,当时是怎样的繁荣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来了解。【讲授新课】 一、繁荣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_20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宋朝社会生活的体验,感知当时的历史情境,并与现实生活比较,培养他们的想象、迁移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并设想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情感目标】: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增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通过对宋代妇女“缠足” 和现代美容的比较,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学情分析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形象思维较好,想象力丰富。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内容,对学生理解宋代社会生活特点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社会生活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俗、表现俗、期待教师同伴的赞许和认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代的服饰和瓦子。 教学难点:宋代社会气象万千的原因。 4、教学工具:多媒体ppt 5、教学用时:1课时 6、【教学过程】 活动一:图像导入、创设旅游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 师:请大家一个一个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生:我喜欢游览名山大川。 生;我喜欢看民俗风情。 生:我比较谗想吃遍个地的名小吃。 (笑声,掌声) 生:我喜欢看名胜古迹,特别是古代建筑。 生:我喜欢看各民族的服装。 生:我嘛,就是喜欢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的感觉。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旅游,但各自喜欢的侧重点又有所区别,今天我就带领我们全班同 出示课题: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宋代社会风貌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执教:章林(镇江市丹徒区谏壁中学) 背景介绍: 本校是地处市郊的一所三星级中学,初中学生的水平大体属于中等偏上。本课题出自人教版历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二单元中的第11课。 与本课教学内容类似的历史课题,在以前的历史教材中均没有出现过。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史的范畴。在这一课中,教材展现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方面。从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很难用传统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标准来衡量。为此我设计了一堂以先讨论,再探究的授课过程。由于历史发展的相承性,我们现在生活的许多习俗都可以在历史中寻得起渊源。因此,在本课的讲述过程中还应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授课过程: 展示材料:宋代著名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全貌)。 师1:大家能否看出这幅画是何时的作品? 生1:宋代。 展示材料:《清明上河图》局部放大。 师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描述一下你们看到的画面? 生2:一座大桥横跨在河上。桥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桥下,有一条大船,船上的人们有的在撑船、有的在放下风帆、有的指挥船过桥。 生3:挑担、抬轿、骑马、乘轿的人匆匆赶路。 生4:河边遍布饮食摊、刀剪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正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 生5:街上有各种各样的行人,有穿短衣的老百姓,有妇女,有官员。房屋和店铺也很多,很繁华。 教师活动:在学生作答过程中,老师可以稍加介绍。 师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画的一幅长卷。真实地描绘出北宋都城汴京的街景市貌。同学们想更多的了解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吗?今天,我们就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况。 师4:通过阅读,找一找,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宋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生(齐):衣、食、住、行。 师5:除了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宋代人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 生(齐):娱乐、节日。 师6:上堂课我给大家布置了搜集宋代关于衣食住行、娱乐、节庆方面的资料,同学们查找到了许多资料,下面我们将它们分类进行观看。观看的时候请同学们自觉地与现代生活进行比较,要注意观察的方法,如:服饰方面要注意它的质地、颜色、款式。食物方面注意它的品种。住的方面注意它的居住条件和建筑式样。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并不时进行交流。 师7:现在大家就刚才看到的资料,并联系书本。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请一个人作记录,把观看的感受记下来,看哪个组感受多而且有新意,讨论的时间为5分钟。每个组讨论时侧重一个方面。 学生活动:积极发言,气氛活跃。

【教学设计】《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人教)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大都市、市民日常生活就、传统节日、宋词和元曲。 展现了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前后联系,繁荣的原因离不开前面所学习的政治经济内容,繁荣的影响至今仍可以找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 2、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2、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学重点】 宋代市民娱乐生活、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导入新课】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译文: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此汗八里大城(即元大都)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质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 ——《马可·波罗行纪》 这两个大城市怎样兴起的,当时是怎样的繁荣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来了解。【讲授新课】 一、繁荣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4.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是怎样南移的?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的发展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1.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最新精选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宋朝的社会生活练习题四十一

最新精选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宋朝的社会生活练习题四十一第1题【单选题】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干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早符。”诗中描述的节日是( ) A、春节 B、元宵节 C、中秋节 D、冬至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宋朝时,市民聘选的交通工具不包括( ) A、船 B、牛、骡、驴、马拉的畜力车 C、人力鬼魂的独轮车 D、轿子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假如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可以看到( )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②由于实行“夜禁”,大街上空无一人③有人在用纸币购物④有人喝米酒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图是在宋代城市盛行的瓦子。瓦子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B、农民生活的需要 C、宋代文化的繁荣 D、士大夫的大力提倡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士可杀不可辱”。宋代时期的“士”指的是( ) A、读书人 B、农民 C、手工业者 D、商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北宋东京娱乐场所里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 ) A、瓦子 B、勾栏 C、瓦舍 D、团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你的经历中可能有( ) ①吃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②在“勾栏”中听说书艺人讲岳飞抗金的故事 ③骑骡子出门旅行,携带纸币,住邸店 ④经常吃鱼 A、①②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 )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陪都长安 D、宋都东京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舍”。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大地二中张清泉 上信中学陈道锋 青海一中李清 镇海中学陈志海 大地二中张清泉 ?教学分析?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教学目标】

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获图》)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图标)学生回答: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说明什么。 答案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南。 2.(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学 生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答案提示:从 东汉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3.(多媒体展示问: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

七下第11课宋朝的社会生活

第11课宋朝的社会生活 我的目标: 通过对教材提供的丰富图片、资料的阅读,了解并体会宋朝人的生活状况;宋代城市商业面貌和市井生活状况,宋代的风俗习惯等;并结合今天的生活环境进行比较,从而较全面的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面貌。 抽丝剥壳 衣食住行 1、在今年春节的黄金周,杭州宋代景区的游客整整齐齐的穿着服饰游玩。下列情景中出现的现象不符合宋朝史实的是() A、妇女外出一般都佩戴红色的盖头 B、政府官员其骡马,家眷乘坐轿子 C、一群人在茶馆中饮茶聊天 D、人们在娱乐场所听书、看杂技 2、假如你是一位北宋的商人,你家来了一位南方的贵客,你应该用什么来招待他,才能符合这位客人的口味() A、面条 B、米饭 C、馒头 D、带馅的包子 3、中国是世界上饮茶而闻名世界的国家之一,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这句话告诉我们() A、宋代饮茶风盛行 B、宋代茶馆很多,布置幽雅 C、宋代手工业发达 D、宋代人们需要米盐 4、牛不仅在农业生产中而且在交通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除此外,宋代人使用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有() ①驴②马③骡④轿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5、下列关于宋朝食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东京夜市有许多小吃 B、南宋肉食以羊食为主 C、北宋肉食以羊肉为主 D、夏季集市有冷饮卖 6、下图是宋代墓室的壁画《宴饮图》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⑴壁画主要反映宋代社会风貌的那些方面? ⑵壁画中的主要人物处于那些阶层?试陈述自己的理由? 四时节庆 7、“爆竹声声辞旧岁,笑声朗朗迎新春”春节是是我 国最为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年的开始,你知道春节在宋代被称为() A、元旦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8、“家家腊月二十五,浙米如珠和豆煮“这句诗反映 的习俗() A、吃年糕 B、喝腊八粥 C、吃粽子 D、吃重阳糕 城市娱乐 9、《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 逵和“浪子”燕青逛汴京的大街,这条街上有说书的、唱曲的、表演杂技的等请问你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A、早市 B、瓦厂 C、瓦舍 D、集贸市场 10、宋初东京的一位居民热情招待来这里赶考的朋 友,他请朋友游玩时不可能做到的是() A、带朋友到瓦子听戏看杂技 B、到城里品尝冷饮 C、在酒店用交子买单 D、乘牛车郊游 11、邓小平一次在参观文物展时指着一幅名画“我们 的祖先早就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应是()A《送子天王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12----13) 12、此图反映的是那座城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A、唐都长安 B 、宋都汴京 C、南宋的都城临安 D、元大都 13、它反映宋代城市() A、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B、千姿百态的风俗人情

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

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 2011级财税学院 注册资产评估师2班 王轩

一、选题原因 宋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作为一个饱受非议的朝代,政治腐败、军事羸弱,自然而然的被扣上“弱宋”之名。如果但从经济层面看待宋朝,那么宋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空空前繁荣的朝代,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提出研究宋朝经济这一问题。 二、前人研究成果 1、宋朝经济概况(参见百度百科,词条“宋朝”经济科技) 农业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 手工业 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宋瓷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近年来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时至今日,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着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宋朝时期,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东京、临安、眉山、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福建的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其中尤以建阳麻沙镇最多,世称麻沙本。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其中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好。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 金融商业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

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学案

第8 宋代的社会生活学案 第8 宋代的社会生活 知识要点 衣:两宋时代,麻布仍是主要衣料,南宋时以棉布作衣料的人逐渐多了。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穿衣有很大区别。元朝时,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2 食:宋代,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北方人多以羊肉为肉食,南方人多吃猪肉、鱼肉。宋代开始普遍食用植物油。饮酒之风,已十分盛行。东京等地烧煤已很普遍。 3 住:宋代农民多住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住瓦顶平房;贵族官僚住园林式建筑。 高脚家具广泛流行,内地人已完全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

4 行:宋代富人多乘各式各样的轿子或马车;一般百姓以牛车、驴车为交通工具,也骑马、骡、驴。南方水路纵横,轻舟小船是最好的代步工具。 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有夜市、晓市,还有专门娱乐的“瓦子”,里面的勾栏还可以进行舞台演出。南宋临安的娱乐场所叫“瓦舍”。市内的摊点叫行或团。喝茶品茶是宋代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斗茶图》)。茶馆是商人交流信息、商谈生意的好去处。 6 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元旦、寒食、冬至是宋代的三大节日。 随堂练习 简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都市商业繁荣(北宋东京,今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经营时间长,夜市刚结束,晓市又开张; 娱乐活动商业化(北宋瓦子,南宋瓦舍); 纸币的出现(交子、会子),方便了商业贸易; 对外贸易活跃(港口:广州、泉州;机构:市舶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这首诗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荒淫腐化,只图偏安江南,不思恢复北方失地和中原故都的丑态? 杭州在当时叫什么?答:临安。 答:南宋。 汴州在当时叫什么?今天的地名是什么?答:东京。开封。

历史岳麓版七年级下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训练

历史: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训练(岳麓版七年级下)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关于纸币的介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 B.最早的纸币叫“交子” C.最早的纸币是由国家统一发行的 D.是商业繁荣的结果 解析:答题时要结合教材中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注意“交子”最初是由成都市16家富商联合发行的,是私人行为,而非政府行为。 答案:C 2.北宋初期纸币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B.铜钱和铁钱携带不便 C.宋代造纸业相当发达 D.政府支持发展纸币业 解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目要求“最主要的原因”,纸币是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的结果,纸币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答案:A 3.(2006江苏泰州中考,4)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解析:北宋初年,四川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却使用铁钱,十分不便。成都16家富商联合起来,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批纸币——“交子”。 答案:C 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作者借此诗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 A.隋朝 B.北宋 C.南宋 D.东晋 解析:我们可以从诗中获取信息,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汴州是北宋的都城东京。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把临安当作东京,苟且偷生,得过且过。 答案:C 5.(2006江苏宿迁中考,17)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最终完成是在()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到了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答案:D 6.(2006湖北宜昌中考,5)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最准确的理解是()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 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 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 解析:“苏”指苏州,“湖”指湖州,都在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当时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 答案:C 7.宋朝时,原产越南的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已推广到() A.珠江流域 B.两湖一带 C.成都平原 D.江淮一带 解析:原产越南的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最早传入我国是在福建地区栽种。到了宋朝,占城稻的种植范围已经扩大到江淮一带。 答案:D 8.(2006湖南湘潭中考,6)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下列各项中属于宋代对外贸易主要港口的是() ①杭州②明州③广州④泉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泉州、广州、明州。南宋建立后,把杭州改称临安,作为都城,人口有上百万人,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但并不是对外贸易的港口。 答案:B 9.下列关于一商人在南宋都城临安生活的描写,不正确的是() A.清早离开旅馆租车前往商业区采购货物 B.中午到集市附近的茶楼喝茶小憩 C.晚上酒足饭饱后到澡堂洗一个澡 D.夜里到瓦肆里消遣听书到半夜

宋代的社会生活

《宋代的社会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一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古代诗词等资料中捕捉信息,形成历史表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影像资料等,创设宋代市井生活的场景,并通过“一日游”的形式,让学生“接触”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理解经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宋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2.教学难点:分析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变化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文明进步。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宋代的社会生活》 《清明上河图》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风俗世情,被人们誉为“宋代小百科全书”。今天老师做一回导游,带着大家到北宋的都城汴梁旅游一次,感受一下宋代的社会生活。为了让大家的旅游更有收获,老师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生活,并注意观察的角度和方法,比如要注意衣服的款式和质地、食物的品种、建筑的式样和居住条件、娱乐的种类及设施等等 三、教学过程 宋代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的迅猛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使新兴的市民阶层地位日益上升。同时,市民文化的崛起,更是宋代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标志着市民阶层的独立性的形成,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宋代人口统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单独列为坊郭户,城乡人口的划分肇始于此。在我国封建社会户籍制度发展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这表明城市带宋代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检测(含解析) 岳麓版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七年级(1)班同学对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性学习,以下是达成的共识,你认为正确的有( )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方地域辽阔 ③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 ④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 A.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南方地域辽阔”与经济发展原因不符,排除含②的选项。D正确。 2.(2015·苏州中考)右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选C。本题考查点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主要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 北方,所以,图中显示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逐渐赶上北方,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最后完成。 3.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这是因为苏州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国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朝代是(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4.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体现宋代农业生产工具进步的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题干限定条件是宋代,A使用于战国时期,B、D是唐朝时出现的生产工具,C是宋代的农业生产工具。 5.两宋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是( )

宋代经济和社会生活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0、11两课) 【复习目标】 1、明确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时期、表现和原因。 2、了解和掌握宋代的社会生活。 3、学会客观评价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利与弊。 【自主复习】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0、11课的内容,找出并掌握以下内容: 1、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原因。 2、宋代南方手工业兴旺的表现。 3、宋代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4、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何时开始的?到何时完成的?有何意义? 5、分别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明宋代物质生活的状况。 6、列举宋代精神生活的表现。 【教师点拨】 1、到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1008859.html,/v_show/id_XODU2MDczNzI=.html播放《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宋代经济生活的状况。 2、到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1008859.html,/image.cgi?w=%E5%86%B0%E8%A3%82%E7%BA%B9%E7%93%B7%E5%99%A8 &ext=&sc=img&ac=&ch=s.p.res.detail&pid=p.in.i&ic=one&imf=&scr=&ity=0&id=1&wpic= &tid=&pg=1&ie=utf-8&mc=#cid=6 展示冰裂纹瓷器让学生真实地认识宋代南方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3、到下列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1008859.html,/image.cgi?w=%E5%AE%8B%E4%BB%A3%E8%B4%A7%E9%83%8E%E5%9B%BE &ext=&sc=img&ac=&ch=s.p.res.detail&pid=p.in.i&ic=one&imf=&scr=&ity=0&id=10&wpic =&tid=&pg=1&ie=utf-8&mc=#cid=10 展示宋代《货郎图》让学生感受宋代商业的繁荣。 【合作探究】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利与弊?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 新人教版 (2)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课标要求 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表现。 难点:如何认识宋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和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 教师描述:清晨,疏林薄雾中,两个脚夫赶着驮炭的毛驴,缓缓步向城门;太阳升起,汴河两岸顿时热闹起来。叫卖的,打招呼的,还有船工的号子,人声鼎沸。回娘家的小媳妇骑着毛驴,上朝办事的官员乘着八抬大轿,从西域回来的商人牵着驼队进了城…… 天渐渐转暗,岸边人家的灯一盏盏地亮起来,热闹的河岸渐渐安静了。一轮明月倒映在河中,月影随着水波若隐若现;雕花游船上,正在歌舞宴饮,琴瑟之声相闻,和着潺潺的水声,格外雅静。不远处的小酒馆里,一些人正在划拳喝酒,旁边的赌场里赌徒们的吆喝声嘶力竭…… 这一切,不是电影,不是模仿秀,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北宋开封府,这就是上海世博园中国国家馆“镇馆之宝”的“动”版《清明上河图》!它其实是一幅巨幕投影。这幅长128米、高6.5米、面积达832平方米的“清明上河图”,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制作,分为日景和夜景两部分,每四五分钟轮回一次。 教师设问: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热闹景象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宋代社会风貌?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 推进新课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服饰 课件出示图片:“宋代的妇女服饰”和“宋墓壁画‘宴饮图’”,提问:宋朝在服饰上发生了哪三个方面的变化? 学生回答:官员服饰——从节俭变为奢侈;劳动者服饰——受少数民族影响,小袖狭身的短衣;陋习——妇女缠足。 教师总结:通过对宋朝服饰特点的归纳与总结,我们要明白: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俭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2.饮食 课件出示图片:《宋代庖厨》,提问:那时南北方在饮食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结合教材小字回答:肉食——北方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南方以粥等米食为主;饮茶——“斗茶”习俗和“献茶”民俗。 3.住房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提问:宋代“市郊村野”和“都市街景”图里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民住房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多住瓦顶平房,贵族官僚多住园

宋代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宋代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宋代的社会生活》是川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第8课的教学内容。第七学习主题主要学习辽宋夏金并立以及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其中《宋代的社会生活》是中国古代史中难得的,也是唯一的以完整的一课时专门介绍宋代的社会生活,这是因为宋代的商品经济在中国古代太具有代表性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本课主要介绍宋代的社会生活。教材首先分别介绍宋代的衣食住行,然后从城市居民生活的角度介绍东京和临安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体会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特将本册第21课《书法与绘画》中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和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两课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中国古代史中第一次以完整的一课时专门介绍一个朝代的社会生活,宋朝以前的各朝代关于社会生活介绍的很少很分散,要感受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特点。理性思维的能力正在培养中,更多的是感性思维;对知识的掌握比较分散,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比较浅,分析问题大多停留在表面。但是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和表现欲强,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积极性高。学习本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其历史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基本情况。 2、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3、识记张择端及其名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变化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东京、临安等城市物质、文化生活两大主体内容的概括,培养学 生的概括能力。 3、通过欣赏绘画,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历史想象力。 4、学习从历史图片中提取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进而形成社会发展的观念。 2、通过丰富多彩的宋代衣食住行和东京、临安城市多样性生活的学习,认 识中华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 族文化。 3、在欣赏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艺术成就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古代艺 术家杰出的创造才华、刻苦的钻研精神和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怀,增强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张择端的绘画艺术。 (二)教学难点:宋代社会生活变化折射出的社会文明;深刻领会艺术作品 中的丰富内涵。 【五】教学方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课程教学设计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采用情景及问题式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和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对中国经济和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宋代经济的发展》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9课。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城市兴起、市民文化丰富的朝代,它处于我国经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而宋朝物质生活丰盛的同时,精神生活、文化韵味也非常浓。所以说,它对于研究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有着重大作用。 2、学情分析: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有所改变,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较以前也多了。就课堂而言,已不满足于老师无论多么生动的讲解,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在主动参与中学得知识与智慧、获得情感与体验。所以在设计中,主要通过情景的创设和宽松的课堂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掌握新知。另外初一学生对于经济这类较为抽象的历史,兴趣相对淡薄。所以,在教学中尽量淡化某些抽象概念的规范,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不自觉地构建和巩固新知。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技术设备说明。 (1)教学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传授。 (2)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引导、讲解相结合。 (3)教学设备:多媒体。 三、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通过概括、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习题1 (含答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出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南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3.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如下一组图片,请你为该展厅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名称()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融合 4.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的粮仓 C.江南青花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D.长安成为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5.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是() ①交子②在报纸上看新闻③瓦子④发电报问候亲人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6.下列叙述错误是() A.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B.茶树的种植遍及大江南北 C.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D.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首位 7.宋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方仍然是全国经济的重心 B.政府在对外贸易港口设立宣政院管理海外贸易 C.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南宋的都城东京既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华的商业都市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面的材料: 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卖饮食、药材的,卖古玩、字画的,剃头、剪头的,相面、算卦的,等等,十分热闹。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瓦子”是一种什么场所? (2)它在宋朝城市中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从它的内容上看,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哪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