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有哪些

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有哪些

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有哪些
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有哪些

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有哪些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武帝这么一个人的存在,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范文1

另一位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汉宣帝对曾祖父汉武帝评价非

常高,要为他加庙号(大汉非有大功大德的皇帝不能加庙号),认为他文治武功之大以至言辞都无描述:“躬履仁义,选明将,讨不服,匈奴远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蛮乡风,款塞来享;建太学,修郊祀,定正朔,协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应,宝鼎出,白麟获。功德茂盛,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其议奏。”

班固在盛赞汉武帝功业的同时,又可惜“如汉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只谈文治,竟然无一字提及他的武功。

后世的司马光对汉武帝评价比较苛刻:“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

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汉武帝的评价范文2

及汉兴,冒顿始强,破东胡,擒月氏,并其土地,地广兵强,为中国害。南越尉(赵)佗总百粤,自称帝。故中国虽平,犹有四夷之患,且无宁岁。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动而被其害也。孝文皇帝厚以货赂,与结和亲,犹侵暴无已。甚者,兴师十余万众,近屯京师及四边,岁发屯备虏,其为患久矣,非一世之渐也。诸侯郡守连匈奴及百粤以为逆者非一人也。匈奴所杀郡守、都尉,略取人民,不可胜数。

孝武皇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伏波、楼船之属,南灭百粤,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隔婼羌,裂匈奴之右肩。单于孤特,远遁于幕北。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余郡。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其规模可见。又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下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高帝建大业,为太祖;孝文皇帝德至厚也,为文太宗;孝武皇帝功至著也,为武世宗,此孝宣帝所以发德音也。

汉武帝的评价范文3

大汉之所以是大国、强国,之所以被称为“强汉”,并不是因为汉初的黄老之治、诸侯并立,更不是因为屈辱的与匈奴的“和亲”,而是汉武帝真正完成了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精神认同的统一,真正塑造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意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的南征北伐、东西开拓的赫赫武功、开疆拓土的基础之上。

一个国家要有强烈的统一认同,就需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一个被异族,特别是中原华夏文明看不起的蛮族欺凌的国家不可能有自豪感,也不可能有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独尊儒术”也需要用现实的功绩来证明、来保证儒家“大一统”“尊王攘夷”观念在实践中的正确,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意识形态领域,仅仅是口头的宣传,否则没有人会真心信服。

汉武帝的评价范文4

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而且一提到汉武帝,又离不开“好大喜功”的评价。今天我们看他的纪录,不能否定他是一个特出的人物;但他的功业,仍要在长期的历史上评判。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所以我们

我评汉武帝_800字

我评汉武帝_800字 汉武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同时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善于重用人才,而且非常聪明。并且从小爱读书的他,当上皇帝后也十分重视教育。 下面我就来评价一下吧。汉武帝在位时,汉朝进入了鼎盛时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国家统一,他也一一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在政治方面,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的问题,加强了中央的权威。而且他还破格录取了有真才实学的人,十分重用人才,并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在经济方面,将造盐、钱和铸铁的权利归于国家,并统一了五铢钱,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力。同时也打击大商人放高利贷,增强中央财政。在思想方面,他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 在军事方面,出击匈奴,是他最大胆的决策。他克服各种困难,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由于对战争主动权的牢固把握,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征服匈奴的性质。汉武帝以军事胜利为条件实现了汉帝国的疆域扩张,使得南越归服,朝鲜置郡,夜郎入朝,匈奴北遁。而北边军事形势的改变,使西北地区的开发也进入了新的纪元,打通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的通路。正如秦汉史专家张维华在《论汉武帝》一书中所指出的,这一举措“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

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西北方向的长期作战,使社会承受了沉重的负担,据说一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对“武皇开边”的批评,历来音声响亮。唐人有“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的诗句。宋人诗作亦谓“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但是清代学者赵翼说,“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近世也多有学者肯定这种“缔造中国疆域之伟绩”。 但是汉武帝也有缺点。他好大喜功,连年打仗,耗国库空虚,他同时也相信神仙方术,而且权利欲望极强,迷信自我意志。汉武帝晚年自己也承认,曾下诏检讨:“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怨苦,不可追悔。向者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信方士,求神仙,大兴土木是汉武帝一生中的一大缺点。不过他也是至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向众人承认错误的皇帝,当然我认为只要知错能改,便善莫大焉。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汉武帝,虽然有缺点,但人无完人嘛!不过我特别欣赏他重视教育,重用人才。当然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大公无私,这使他在治理国家方面获得了不少益处。

评价秦皇汉武

评价秦皇汉武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 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秦始皇: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 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汉武帝: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 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削去半数的侯国。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削除了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作用:解除了北方边疆的边患,使国家的统一、安定得到了巩固,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作用: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民族关系上: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作用: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经济文化的联系。 对外关系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作用:沟通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的大一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统一、稳定和巩固。 但他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重用酷吏,农民不断暴动,社会曾出现过动荡。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一〕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

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有哪些

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有哪些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武帝这么一个人的存在,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范文1 另一位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汉宣帝对曾祖父汉武帝评价非 常高,要为他加庙号(大汉非有大功大德的皇帝不能加庙号),认为他文治武功之大以至言辞都无描述:“躬履仁义,选明将,讨不服,匈奴远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蛮乡风,款塞来享;建太学,修郊祀,定正朔,协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应,宝鼎出,白麟获。功德茂盛,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其议奏。” 班固在盛赞汉武帝功业的同时,又可惜“如汉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只谈文治,竟然无一字提及他的武功。 后世的司马光对汉武帝评价比较苛刻:“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

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汉武帝的评价范文2 及汉兴,冒顿始强,破东胡,擒月氏,并其土地,地广兵强,为中国害。南越尉(赵)佗总百粤,自称帝。故中国虽平,犹有四夷之患,且无宁岁。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动而被其害也。孝文皇帝厚以货赂,与结和亲,犹侵暴无已。甚者,兴师十余万众,近屯京师及四边,岁发屯备虏,其为患久矣,非一世之渐也。诸侯郡守连匈奴及百粤以为逆者非一人也。匈奴所杀郡守、都尉,略取人民,不可胜数。 孝武皇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伏波、楼船之属,南灭百粤,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隔婼羌,裂匈奴之右肩。单于孤特,远遁于幕北。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余郡。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其规模可见。又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下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汉武帝的经典人生评价

汉武帝的经典人生评价 有人问我假如把汉武帝和汉宣帝放在一起进行一个对比会如何?谁会更好一些?这个对比很有趣,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他们二人的施政风格非常相似,把他们两位拿来进行对比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1 这里我觉着需要明确一条,就是该如何定义成就呢?对于汉代的臣民来说,我觉着可能他们认为汉宣帝的成就更高一些。因为,汉武帝虽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不可一世的大帝,但是,毕竟他统治下的汉朝,从富庶走向了危机,到汉武帝晚年,天下户口减半,到了灭亡的边缘。就统治阶层内部来说,汉武帝时期整个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重重,从来没有能够真正安定过。在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多年里,先是发生汉武帝和窦太后的矛盾,汉武帝差一点被废黜。汉武帝亲政后,先是对诸侯王开刀,很多诸侯王都被废黜,甚至死于非命,比如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等人最后都是自杀身亡,罪名都是莫须有的事情。汉武帝时期的丞相,被杀的有五个,庄青翟、赵周、李蔡、公孙弘、刘屈氂都是如此,其中公孙贺、刘屈氂都是被灭族的。汉武帝本人的家庭也是一团糟,陈阿娇被废黜后在冷宫里寂寞地去世,卫子夫后来自杀身亡,钩弋夫人被汉武帝处死。汉武帝的长子太子刘据自杀,两个孙子也被杀。当时还是婴儿的汉宣帝也在监狱里住了一年。至于其

他的大臣,司马迁说了句话而受宫刑,大儒董仲舒也曾经被关进监狱。朱买臣、张汤、主父偃、商丘成等人都是不得其死。对外的方面,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持续三十多年的战争而没有解决匈奴问题,他的时代里汉朝的触角伸到了西域,发动了对大宛的战争,而没有完全控制西域。汉武帝本人还巡行无度,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至于他为了求仙而付出的代价就更无法计算!早在西汉,大儒夏侯胜就曾经评价汉武帝说道: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 汉武帝的评价2 我们来看汉宣帝的时期。国家从汉武帝晚年的危机局面中转危为安,民生得到恢复。汉朝又重新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史称昭宣中兴。汉宣帝的时候实现了对西域的彻底控制,汉宣帝时期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被封为安远侯,故《汉书郑吉传》说: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匈奴问题在汉宣帝的时候也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汉宣帝的时候呼韩邪单于内附,甘露二年(前52年),呼韩邪单于正式入朝,向汉宣帝称臣。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其左右当户之群臣皆得列观,及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咸迎于渭桥,下夹道陈。上登渭桥,咸称万岁。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汉宣帝在位期间,政局大体稳定,没有发生太大的波折。汉宣帝亲政后,铲除了霍光集团的势力,不过并没有对霍光进行清算,依然称之为博陆宣侯,被列为麒麟阁功臣之首。对待宗室,

对汉武帝的评价

对汉武帝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武帝通过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使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

第17课 评价历史人物 ——评秦始皇汉武帝

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 —评秦始皇汉武帝 【活动内容】: 从多个角度、正反两方面组织材料,对秦始皇、汉武帝做出正确评价。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并抓住历史人物的特点进行评价。 【活动目标】: 1、通过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初步掌握和运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2、丰富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人物的多样性。 3、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方案】: 1、活动准备: (1)、熟悉课本中有关秦始皇的史实和评论,还应到图书馆或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到一些有关秦始皇的名胜古迹去考察。 (2)、要注意到史实甑别,去伪存真,做到史实可信。不要把各种传说、野史、特别是影视作品中关于秦皇汉武故事的艺术演绎作为评论的依据。 (3)、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要认真作好记录,一是史实方面的,二是评论方面的,三是自己的心得体会。 (4)、对秦皇汉武的评价,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单位进行,可以将两人进行对比评价,比较其异同。 评价秦皇汉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他们的统治政策和客观效果: ①、施政持点及效果。 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③、对统一多民族的贡献。 ④、在文化事业上的作为,等等。 2、活动过程: 开展历史人物的评价活动,可选择下列方式中的一种进行。 (1)、讲演式。 可分组进行,也可以在小组讲演的基础上,选出几个观点典型又讲得好的,到班上讲演。还可以从班上选出优秀讲演者,组织全年级进行讲演大赛。(2)、讨论式。 既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进行讨论,围绕主题自动举手发言。还可以组成正方和反方,开展对擂辩论。

(3)、小论文式。 按论文格式进行写作,没人交一篇小论文,在小组或班上交流。 3、活动评议。 (1)、肯定活动的成功方面,表扬活动积极分子,特别是观点鲜明、有独到见解者,鼓励思维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2)、指出不足,纠正有关史实方面的观点和观点方面的错误,特别要注意方法点拨,正确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3)、组织评选,将选出来的优秀论文编订成册,或出专刊,或向学校广播站和有关刊物推荐。 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思想:焚书坑儒 军事:防御匈奴北筑长城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政治上: 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设立刺史制度。 效果:诸侯再也无力对抗中央。 2、思想上: 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立太学,以五经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效果: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经济上: 措施: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效果:保证了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 4、经略边疆: 措施: (1)、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效果: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对抗。 (2)、派张骞出使西域。 效果:开辟了丝绸之路。

【期末复习】秦始皇统一与汉武帝大一统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20**年秋新人教版(部编版20**)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始皇统一与汉武帝大一统 一、选择题 1、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郡县制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③焚书坑儒④修筑长城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4.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A . B . C . D . 5.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 ) A.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D.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6.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是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 A.秦始皇 B.汉武帝C.汉高祖 D.汉景帝 7.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底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颁布“推恩令”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接受此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减轻赋税,发展生产 C.以德化民,稳定民心D.分封诸侯,加强皇权 9.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封建帝王。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A.国家统一 B.外族骚扰C.中央集权 D.儒家思想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1.研读史料,感知史实,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认真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禹在年老的时候……准备传位给伯益,但禹死后诸侯不朝(伯)益而朝启,启便即天子之位——《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材料三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主父偃)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汉书·主父偃传》 (1)材料一中“启即天子之位”说明什么政治制度代替了禅让制?材料二说明西周开始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2)材料三说明秦朝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3)材料四反映了汉武帝为加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巩固统治发挥了什么作用? (4)根据上述问题的回答,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之初他所继承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社会现实。要讲到正面的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 市教学设计参赛作品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教学特色:“异步教学法”的尝试 2007年12月 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1、理论来源:1979年,湖北大学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教开始进行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异步教学法”。对老师来说,这是“五步指导法”,即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不同的学情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强化总结。对学生来说,这是“六步学习法”:即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该方法已经在全国实验推行了20多年了,全国有5万多所中小学在实验和实践,我却是今年才在网上看到了相应的理论,觉得比较有可操作性,于是准备自己也来实验一下。 2、该理论的特点:完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自学开始,老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适度的指导,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在独自自学,或三两人交流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基础进而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此理论组织教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课堂表现出来的教学特色:学生自行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具体的教学法有体现老师指导作用的讲述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辩论法。 4、本课对于“异步教学法”的实践:《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本身也是一个活动课,需要学生的参与,更能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能

力,而且在其中也会学到许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方法,在课堂辩论中,老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给予指导,课后也需要一个评价和小结,这些正好来实践“异步教学法”的几个步骤,基于以上考虑,设计了此课。 二、教材分析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和不断巩固的时期,正是这一时期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轮廓,也草成了后来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所以本阶段在本期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的技巧非常缺乏,而正确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所以本课的学习还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幼无知,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也没有掌握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往往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比较主观,而且不善于用历史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不善于处理与自己不同观点者的争论,容易发生吵架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人云亦云,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此次课应该注意引导学生(1)能用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2)学会倾听,理智的对待不同观点;(3)学会理直气壮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活动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主题活动巩固和拓展有关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知识; (2)巩固关于统一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学习收集、整理相关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材料说明观点的能力; (2)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敢于独立发表个人见解、勇于探讨争论的个性,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教学设计 川教版(精美教案)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理论来源:年,湖北大学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教开始进行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异步教学法”。对老师来说,这是“五步指导法”,即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不同的学情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强化总结。对学生来说,这是“六步学习法”:即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该方法已经在全国实验推行了多年了,全国有万多所中小学在实验和实践,我却是今年才在网上看到了相应的理论,觉得比较有可操作性,于是准备自己也来实验一下。 、该理论的特点:完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自学开始,老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适度的指导,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在独自自学,或三两人交流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基础进而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此理论组织教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课堂表现出来的教学特色:学生自行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具体的教学法有体现老师指导作用的讲述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辩论法。 、本课对于“异步教学法”的实践:《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本身也是一个活动课,需要学生的参与,更能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其中也会学到许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方法,在课堂辩论中,老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给予指导,课后也需要一个评价和小结,这些正好来实践“异步教学法”的几个步骤,基于以上考虑,设计了此课。 二、教材分析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和不断巩固的时期,正是这一时期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轮廓,也草成了后来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所以本阶段在本期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的技巧非常缺乏,而正确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所以本课的学习还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幼无知,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也没有掌握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往往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比较主观,而且不善于用历史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不善于处理与自己不同观点者的争论,容易发生吵架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人云亦云,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此次课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能用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理智的对待不同观点;()学会理直气壮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活动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主题活动巩固和拓展有关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知识; ()巩固关于统一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习收集、整理相关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材料说明观点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敢于独立发表个人见解、勇于探讨争论的个性,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本主题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运用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

对汉武帝的评价

对汉武帝的评价 汉武帝的成就: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进行削藩,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兴办太学。 军事上,曾多次派卫青、霍去病率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一带。 综上所述,汉朝在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在政治上汉武帝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得,主要权利再次集中到了中央的手中,进一步削弱了藩王的势力,使得国力得以最有效的发展。 在军事上,培养了强大的皇家直属军队,改变了以往臣服于匈奴的政治角色。主动与匈奴交战,最后经过数年的战争最后击败匈奴使得汉朝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在文化上,汉武帝重视对历史的传承,任命司马迁撰写《史记》为世界留下了宝贵了历史文化遗产。 在用人上,汉武帝虽然也能算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还是表现出了其用人的排外。虽然对匈奴作战问题上,卫青、霍去病是有大功的,但是对同样杰出的将领李广汉武帝却显得异常刻薄~~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的亲族,而李广则是外族且性格桀骜固留下佳句“李广难封”。而最后李广因小时而含恨自刎更显示了汉武帝用人体制上的弊端。 在对藩王的官吏上,汉武帝显得更为严酷,设立了中央对藩王的稽查部门。任何人控告藩王,藩王便要接受中央的调查。让人感觉汉武帝更像是逼迫藩王谋反然后讨伐借机削弱其势力。最终汉武帝时期确实出现了几次著名的藩王判反事件(有欲加之罪的也有真的)。但也正是因为这几次时间使得汉武帝自景帝之后更加巩固了中央集权。 总的来说汉武帝是一个严酷的帝王,他崇尚中央集权下的绝对权利,对帝国的统治更是以绝对的强硬手段来实行的。但是其对文化上的保留以及对主权、领土的进步观念,却是汉王朝能够延续数百的基石~~~~~~~~~

评汉武帝

公元前一世纪,初步走向繁荣的汉帝国,面临内外的双重威胁;国内诸侯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妄图脱离中央,实行地方割据;而北方境外的匈奴大军,屡屡越过长城防线,侵略中原,录求开拓生存环境。汉王朝不得不实行“和亲”政策,外家外嫁公主,献奉贡赋,承受巨大的民族荣辱。严峻的形势需要巨人来支撑。由于的原因,历史选择了一个16岁的少年担当大任。他的名字叫刘 彻。刘彻排行在第十王,本来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但是由于天资英纵,在母亲和舅父的精心策划下,经过复杂的宫廷斗争,他得意登基。刘彻做了皇帝后表现出非凡的气魄,立刻下诏求贤,广开言路,试图进行改革,但他的设想受到祖母窦太后代表的权贵外戚势力的压抑,第一年就遭遇到重大挫折。 但汉武帝绝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他善于等待时机,在太后死后一举废黜了骄横的贵戚,毅然更换了祖宗崇信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原则,以“尊王攘夷”的儒家口号改革意识形态,统一帝国指导思想。他实行察举、破格用人、设置刺史、任廉吏、严刑法、税盐铁、一货币、均输平准、算缗告奸。 千方百计地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他破格用将,全民动员,连续十余年对匈奴进行征伐,将匈奴赶出河套与河西走廊;让南方的越人、东南的闽越人与汉民族的主流文化相融。他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凿通西域,把大汉帝国的军旗第一次插上帕米尔的雪峰,让响彻沙漠的驼铃声宣告东西方文化最早的陆上交流通道的建立。他深入亚细亚,南平百越,东抚蛮夷,打开丝绸之路,成倍地开拓了国土,奠定了中华大帝国的壮阔版图,实现了东西文化的大撞击、大融合。他将汉帝国推向了鼎盛的高峰。 长达54年的铁碗统治,铸造了刘彻雄才大略的独特性格和高大形象。历史证明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痴情但多变的人。长门锁阿娇,与李夫人、卫子夫等哀怨的故事动人心弦。汉武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然而,任何巨人都并非完美的圣人。多年的征战,耗尽中国国力,他晚年时发生了邪教作乱的“巫蛊之乱”。在内乱平定之后,他勇于认错,全面反思回顾自己的一生,嘱咐儿子对外采取和平路线不称霸,并为儿子选配了一位归顺的匈奴王子今日蝉作顾问。 ——百度知道 对汉武帝的精彩评述 说到汉武帝,会令人想到他是生长得怎样一副严肃的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较活泼、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欢穷兵黜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 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立人,文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最忠实的信使,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决不是除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 我认为,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前古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他的想象力使政治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 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艺术。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

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比较分析

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比较分析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将秦皇汉武合而并称并感叹略输文采。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其首创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被后代沿袭。汉武帝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时代,其在位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大大巩固了秦始皇首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功莫大过秦皇汉武”,同样的丰功伟绩,同样的浩瀚帝国。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经过艰苦卓绝的兼并战争,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之后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与制度也成为后代的蓝本。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秦首倡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设立皇帝制度,自称皇帝,德盖三皇,功过五帝,唯我独尊,皇权至高无上;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下设卿士,三公之间相互牵制保证皇权独尊,又大大加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推行郡县,创新地方管理制度,巩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促进海内文化统一,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和驰道;重视水利,兴修灵渠,开发岭南,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秦始皇又修筑长城、出击匈奴,提高军事力量,提高防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形成,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 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除了上述对其丰功伟绩的力证,秦始皇的严刑苛政使人民生活在罪深火热之中,骇人听闻。滥施刑罚,滥用民力,。耗费民力修长城、修阿房宫,以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既是愚民政策的表现,又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是暴君的典型。这也成了秦帝国快速消亡的最重要原因。贾谊《过秦论》中有曰:“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武帝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非常强盛。近代学者夏曾佑在他的著作《中国汉古代史》中说,历代帝王,有的是“一朝之皇帝”,

如何去写关于汉武帝的评价

如何去写关于汉武帝的评价 关于汉武帝这个皇帝的评价是好是坏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范文1 西汉疆域图 总体上,武帝后期对匈奴之战无论在战略规划、选帅用人,还是战术运用、战斗表现方面,都没有可取之处,而匈奴人借此得以恢复实力,与西汉继续抗衡数十载。那么,匈奴的威胁最终是怎样解决的呢?这还要经历昭帝、宣帝和元帝三朝。 战争的代价:“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在前期取得不少重要胜利,但后期连遭挫败,三十多年的战争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仅仅在前期14年的战争中,西汉军民伤亡十多万,损失几十万匹战马,并耗尽了“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 按照学者邓宏图的考证,武帝时期平均一年的国家财政盈余为40亿钱,再加上皇室财政盈余43亿,一共约83亿钱。然而只要出征获胜,武帝给卫青和霍去病的封赏动辄数十亿钱,就会

超过国家财政盈余,这还不算其他将士的奖赏以及征集民夫的费用等等。再加上几次天灾后的赈灾费用,即使武帝将自己的皇室盈余全部投入,也未必能弥补财政亏空。 汉武帝的评价范文2 武帝时期的战争费用 于是武帝任用桑弘羊等大商人为财政官员,动用各种手段筹措经费,包括买官卖爵,官营盐铁、征收酒水专卖税,以及对商人征收财产税等等,这些举措令国家财税攫取能力大增,但严重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后世朝代重农抑商的手段可以说都源自汉武帝。 匈奴真的是被汉武帝击败了吗? 桑弘羊(?—前80年) 为巩固被占领区,汉武帝向漠南强迁上百万人口。以当时的科技和工业水平,大量人口开垦西北干旱地区,打破了当地脆弱的生态平衡,“拉开了西北荒漠化的序幕,造成无可挽回的环境损失”。更有甚者,汉武帝为加固北部边防,兴师动众,不仅修缮秦朝留下的长城,还建筑新的城墙。西汉长城总长度达到约2万里,工程规模之大远超秦始皇长城。无论是屯田戍边,还是修筑长城,都是劳民损民之举,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亦可想而知。 汉武帝的评价范文3

《秦始皇到汉武帝》观后感完整版

《《秦始皇到汉武帝》观后感》 最近笔者看了新的纪录片《秦始皇到汉武帝》,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不错,立场也比较客观,可以算是一部佳作。在笔者看来这部纪录片尚有几个地方没有讲的透彻,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黄老之术成为了汉初的治国理念。 在这一点上很多纪录片和文章都将道家追求的无为当做解释,认为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是汉初的国策,但是笔者并不同意这个观点,无为并不应该解释为真的无为,如果什么都不做自由发展,那么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七王之乱。也就是说正因为汉初使用了这种策略才导致了七王之乱的发生,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想要看懂这个问题就首先要知道当时的环境,当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开始了楚汉战争,而为什么刘邦一定要做皇帝呢?这是因为刘邦不得不这样做,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而想要在楚国争夺控制力也非要贵族不可,这也是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中会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关键的地方在于,在楚国的文化之中只有熊氏、芈氏和贵族才能形成与其他楚人的契约关系,这导致了如果刘邦想要战胜项羽,就必须采取一个新的模式才可能成功,并且秦国在郡县制的改革并未彻底完成,各方的诸侯和旧势力还存在,所以导致刘邦需要成为皇帝才能得到更高的控制权。 当刘邦战胜项羽之后,就又面临一个问题,他该选择何种文化和制度来管理新出现的汉朝,墨家已经逐渐衰落,法家则刚刚失败于秦朝,那么刘邦只能选择两个文化,一个就是道家,另一个就是儒家。 那么为什么刘邦没有选择儒家,这是因为当时的儒家是封建儒家思想,追求的是复兴周礼的克己复礼,所以这一点对于刘邦推行郡县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自然不能选择,这导致汉初选择了道家。 如何去理解道家将成为看待从秦到汉的关键过渡,道家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容易与儒家进行混合对待,并且之后道家又分化出道教来,所以给人感觉道家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哲学,然而这样看待道家就没有看到他的本质,无为并不是毫不作为任由发展的意思,而应该解释为我为,道家的思想所追求的是我应该如何看待和面对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面对世间的变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果仔细分析当时的环境这一点也就更加清楚了,汉初时候刚刚结束了战争民生凋敝,甚至连皇帝都没有像样的车马使用,在皇帝的周围还有各种势力的存在,刘邦又遭遇了白登之围的失败,所以刘邦如果强力进行改革,势必再次激起混乱,这使得从刘邦开始决定休养生息,萧何之后的曹参为何仍然强调无为而治。 因为对于整体的情况看来,汉朝的皇帝势力与诸侯王势力之间的发展看谁更得利的问题,时间对皇帝是有利的,如果皇帝可以忍耐和等待自己的势力壮大起来,才有能够解决诸侯王的能量,而对诸侯王们来说自己想要发展势力对抗皇帝也需要时间。 再者汉初政治中后宫干政情况非常严重,对于法家与儒家来说都非常强调规制,这将限制后宫干政的能力,所以从一个大的环境上看后宫、皇帝、诸侯王都在等待时机发展自己,无为而治与其说是什么都不做,不如说是每个族权势力都在利用时间和我为的思想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空间。

汉武帝的个人生平介绍

汉武帝的个人生平介绍 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帝王的,这些地王能够带领着自己的朝代走向一个非常巅峰的时期,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中国的各个朝代当中评价都是非常高的,也有很多地王都是也他为榜样来治理自己的国家的,当然也有一些帝王,他们本身做出的成绩非常的高的,但是他们也是做出了一些非常坏的事情,让他们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的困难的。比如我今天说的汉武帝,可以说就是一个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地帝王。以下是WTT 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1 对汉武帝刘彻这一独裁者的功罪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盖棺论定的问题了,而是要不要鞭尸,什么时候鞭尸的问题? 即便是在封建王朝,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士大夫和历史学家基于朴素的民本思想,对于汉武帝刘彻之鞭挞可谓是不遗余力,前仆后继。 在汉武帝刘彻去世的几年后,西汉朝廷下令该不该为纪念他创作庙乐而展开讨论。 在一片的颂歌声中,主管太后宫的长信少府夏侯胜挺身而出,上书坚决反对--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汉书·卷75夏侯胜传》 汉武帝的评价2 夏侯胜身居高位,如果闭口不言,他当然可以长保富贵,而不至于身陷牢狱之中。 可是,作为与汉武帝刘彻生活于同一时代的人,他本乎于朴素之良知,将汉武帝时代人民真实的惨状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千载之下,我们感激他的直言。 如果没有他的直言,后世之帝王不以此为惕警,那么人民的苦难永无穷期。在撬开汉武帝刘彻的棺材板上,夏侯胜的力量当然是无比的微小,然而毕竟是撬开了。 随着西汉王朝进入了晚期,对于刘彻的评价官方几乎已经达成了客观的共识-- 孝武皇帝元狩六年,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乃探平城之事,录冒顿以来数为边害,厉兵马,因富民以攘服之。 西连诸国至于安息,东过碣石以玄菟、乐浪为郡,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南海以为八郡,则天下断狱万数,民赋数百,造盐、铁、酒榷之利以佐用度,犹不能足。

汉武帝的巨大成就有哪些

汉武帝的巨大成就有哪些 史记中的汉武帝是功高盖世的,汉武帝的另一面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1 汉武帝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其实是加强中央集权。把权力紧紧地攥在自己手中后,他才可以做上面第一和第二件事。 周朝的政治体制是封建,就是分邦建国。秦始皇灭六国后,废分封,行郡县,实行中央集权。大家都知道,汉承秦制,其实一开始也不完全是,汉初实行的是半封建半郡县制。刘邦开国分封了七个异姓王,接着他的工作重心便是从这些异姓王手中再把权力夺过来。刘邦死之前,除了势力弱小的长沙王吴芮,其余的异姓王全部被摆平了。 帝国集权势在必行,同姓刘氏也不能分权。随后的文帝、景帝都在做这项工作。景帝刚上台时,因为“削藩”太过着急,逼反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同姓王,史称“七国之乱”。但很快被周亚夫平定了。景帝去世前一年,为了给汉武帝登基做准备,平定

七国之乱的一代名将周亚夫被景帝以谋反的罪名逮捕,狱中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可以说,帝国的接力棒交到汉武帝手中时,中央集权已见雏形,只留了一些同姓诸侯王的封建后遗症。为了治疗这个后遗症,主父偃给汉武帝开出了一个方子,这个方子叫——推恩。具体做法是,让诸侯王分出国土,封给自己的子弟,把浩荡皇恩推广到下一代,所以叫推恩。 推恩令很行得通,因为诸侯王的子弟都拥护。中央不费一兵一卒,诸侯的实力就被削弱了,这对帝国非常有利。 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下一个问题,也是封建残余。那就是贵族政治,汉朝开国后,占据政府要津的,都是功臣勋贵,或者是他们的后代。比如开国功臣周勃之子周亚夫,既当过太尉,又当过丞相。 要从这些人手中把权力夺过来,就得起用酷吏。酷吏就是执法苛严的官吏,虽然酷吏很早就有了,但汉武帝时期更可以开出一张长长的名单: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 汉武帝的评价2 汉帝国的律令,在刘邦时代不过约法三章,到了汉武帝时代却增加到了359章,其中,死罪律406条,1882款,13472个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