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

近两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若干特点和启示

一、解题:高考试题是最好的高考信息源

高考试题隐藏着最多的高考信息,研究高考试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由:1、高考试题从来都具有导向、引领、指挥棒的作用;2、高考试题和命题人员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3、国家以高考试题推动课程改革的意图十分明显,且认可目前的命题趋势。

对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有不同的看法,如周长森老师在《中国历史课程网》上发表了《2010年各地历史高考试题批判》长文,如认为“历史题变成语文题,不考历史考语文,不伦不类”。

《中学历史教学》2010年第3期周明学的《高考历史命题何以与学生为敌?》:高考试题应该充满人文关怀,要有利于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考出学生的真实能力,考出学生的成就感与信心,要让勤奋学生、优秀学生、有真才实学的学生脱颖而出。

聂幼犁先生指出:高考命题,并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得好,过去命题可以完全靠经验,而现在只有经验和学问,不懂得命题理论,不掌握命题技术,不熟悉中学实际情况和有关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很难做好这项工作。

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脱离教材,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立意的考查方向短期内不会改变,以高校教师为主的命题队伍也不会改变,所以研究高考、适应高考、赢得高考,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二、数据统计(必考部分85分)

1、知识范围分值分布及结论

结论:

(1)从通史角度看,以中国近现代史或者世界近现代史为主;

(2)从专题史角度看,经济史为主,文化史最少。

2、能力考查分值分布及结论

结论:

(1)能力考查相对均衡;

(2)“获取和解读信息”略重。

三、试题特点

(一)形式上:

1、三科试题呈现顺序发生了变化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排序由地理、历史、政治变为地理、政治、历史。历史答题受到地理试题、政治试题难易程度的影响增大。平时训练,学生普遍反映没有时间深入思考,甚至非选择题只有30分时间了。

2、历史选择题呈现顺序发生了变化

由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排序变为古代史先中国后世界,近现代史则按照时间顺序,中外交叉、合排,没有体现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点。

3、非选择题结构、题型发生了变化

(1)结构

由单一的必考题,变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选考题采取四选一的方式,各省情况不一,多数省份实行二选一,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也增加了选择的困惑。总体上,选考题对课标、对教材的依赖更低,难度也相对较低。

2010年选考题第44题改革题,不是教材上的9次改革,但学生得分较高,湖南省只在两道题中选做一题。从两题的得分情况来看,改革题平均得分为9.69分,战争题平均的得分为6.78分,相差为2.91分,主要原因就是改革题有些答案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而战争题的答案较多地要求从考生的知识积累中去提取,而且主观性强,加上改革题题阅读量比战争题要少。

(2)题型

由单科试题、三科综合试题,变为全部是单科试题,取消跨学科综合试题,使三科综合试卷完全变成了三科“拼盘”。

4、试题基本以新材料、新情景为切入点,材料形式多样化

此点与全国卷相同。2009材料选择题——24、27、28、29、30、31、32、35等8题;2010材料选择题——25、26、27、28、29、30、31、32、33、34、35等11题。

(二)内容上:

1、考点的梳理:

难度影响心境。今年的试题难度略有降低,这无形中缓解了考生答题时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发挥考生实际水平。较往年,今年没有考查地球运动部分高难度试题,试题就不会因难度大而降低区分度。第一组题以火山喷发景观图片帮助学生“入题”,难度不大,能让考生顺利进入答题状态。尽管“坡度平缓,宛若平原”,但也能对应上考核目标。试卷结构保持稳定,从题量、位置、分值分布都没有变化。

2.关注答题细节,回归知识本源

高考特别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注重答题细节,回归知识本源。具体表现在:命题常将指向信息隐藏在题干中,如第2题强调该山体演示“在地球表层”可转化成哪类型石,隐藏了外力作用过程;命题常将解题的突破口置于文字材料中,如第4题问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哪一地区,解答本题一要明确限定的时间为“20世纪之前”,然后找到工业活动的状况,如该时期的主要工业部门——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业具等,很显然联系的是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命题常在问题间建立联系,如第8题要排除成都——上海和兰州——北京段,需要联系第6题的答案信息,理解地形对高铁速度的影响。

3.立足学科主干,注重思维链接

全卷命题立足学科主干知识,不偏不怪,选材比例适中,涉及基于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古今中外素材,在平和的设问中考核了地与理、思与辩、论与述,知地析因究理。其中客观题部分主要涉及:岩浆来源、岩石转化、商品集散、工业活动、工业区位、高铁选线、以桥代路、高铁影响、对流运动、区域定位;主观题部分主要涉及:气候特征描述、地形特征分析、水文条件分析、工业区位分析、牧业区位分析、军马场区位分析。试题注重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思维链接,有效回应教材主干。相比之下,人文地理分值比重较大,特别是区位分析试题,涉及商业、工业、种植业、牧业、交通,甚至历史上的军马场区位都出现在地理试题中。

4.图像类型多样,侧重读图分析

试卷在原有风格中体现出清新雅致,景观图片上了“台面”,开篇呈现以火山为题材的自然景观图,中间又出现以受社会关注的高铁为题材的人文景观图。全卷共有7幅图,除景观图外,还有分布图、剖面图、区域图、统计图、示意图,虽然图像类型多样,但主题特点鲜明。命题注重材料文字信息与图像信息的结合,要求考生穷尽图中信息,学会向图像要答案,在分析中彰显能力特色、学科本色。

5.突出社会热点,侧重学以致用

试题材料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社会的热点问题,试题以这些热点问题为“中心”,突出考查了考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有所用,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这是新课改的一个目标。比如第三组选择题以我国的高速铁路运营为切入点,考察了高铁修建选线首要考虑的自然条件,修建中采用高架的原因及修建后民航业受冲击等实际问题。

6.强调分析建模,要求表达完整

该特点在综合题中体现最明显。从考查的问题来看,比较常规,但强调分析建模,否则也会无从下手,答题片面痛失要点。如气候特征描述,一般从年均温高低、年较差大小、日较差大小、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大小等方面进行描述;地形特征描述,一般从地形类型、地势变化、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等方面进行描述;对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布局的优势区位分析,主要从原料、劳动力、工业基础、发展历史、交通、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牧场的自然条件分析,主要从地形地势、水源、土壤、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有时还要看面积大小、是否是地广人稀、有无大型食肉动物、区域典型气象灾害等。

二、2012年高考备考建议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细心、耐心和恒心

地理能力测试体现在文科素养上,一要做一个细心的人。问题中有明确的关键性信息读不出来,材料中有明确的答案要求找不出来,图像中有问题中定量的信息看不出来,我们说,你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偏低,缺少应有的细心。二要做一个有耐心的人。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平时做练习时遇难题绕行或等老师讲的现象,自习课上不专心,这都是学习无耐心的表现,这一行为,可能会导致高考的考场上心浮气躁。三要做一个有恒心人的。高三的学习枯躁无味,苦与累并存,越到后期心情越浮躁,完全靠自己的意志品质坚持,胜利属于有恒心的人。

2.在一轮复习中落实对核心考点的理解与应用

一轮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以帮助深入理解每一个考点。对于核心考点,要舍得花力气,不仅要重点讲,还要反复练,直至熟练灵活应用,遇到就能想到。比如,在讲自然地理时,要侧重地理要素的联系分析,归纳表达的一般方法,上面提到的分析建模,就应该在一轮复习中完成、夯实。

3.将图像能力培养放在平时的点滴教学中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材、试题中都会涉及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对于典型的地理图像一定要引起师生的注意,教师讲解要有设计、有目标,最好有紧跟训练,每讲完一种类型的图像,都要归纳判读的一般方法,将学生的图像能力培养放在平时的点滴教学中,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图像处理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经常使用地图,规范读图习惯,及时查图找图,利用地图进行记忆地理知识,以培养空间意识。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学习如果缺少思考,是很难学好的,因此说地理也具有理科的特点。有的学生没黑没白天地死记硬背,到头来分数不高;有的学生学起来很轻松,但分数很高。因此地理学习也是讲究方法的。关键是有效!课堂与教材上呈现的知识,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可以促进思考,并能够学以致用,一通百通。

5.在考试与训练中归纳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思路

地理学科的知识是成体系的,即使是综合题考查、解答也是有套路可寻的。除了要求对设问的指导语(如分析、简述、简析、说明、分析、描述等)进行理解外,关键是归类问题,哪类题对应哪类的思路,通过分析建模,确定具体的答题方法。地理综合题设问大体上有以下几类:特征描述类、地理事象的判断类、地理过程分析类、原因分析类、比较类、对策措施类、辩证评价类、意义作用类。例如,地理过程分析类与原因分析类不同,尽管都可以认为是原因分析,前者则是过程的原因分析,不需要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表述,这类问题的分析,则需要将地理过程描述清楚,按时间或过程先后进行描述即可。另外,在今后的复习中

2011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特点及备考启示

一、新课标试卷考查知识点及能力要求统计

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

二、新课标卷试题命题特点

1.试题从易到难梯度排列,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2.题目材料呈现方式多样,文图表皆有,情境新颖,设问具体精细

3.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比例:偏重于人文地理,考查“有人的地理”

4.抽样考查,考查内容为学科主干知识: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农业、工

业、交通运输区位因素分析,农业问题、水资源利用问题

5.试题时代性强,关注社会热点,生活气息浓厚

6.学生做题可选空间大:开放性设问分值高,36题(3)及37题(2)共计1

6分。选作题三选一,每题10分。

7.地球运动部分连续几年没有出题。此部分前几年出题有些走火入魔,变味成

了数学题。

三、大纲版全国卷与新课标全国卷特点对比分析(引自6月13日网络研讨

网友发言)

黑-湘-郭振宇(79143158):我认为最大不同是思维测试的方向和深度不同!如大纲卷和新课标卷的第一个题组,都是第一题组,在本套试卷中理论上都是最简单的试题。但区别很大,这种区别只要是考试测量的侧重点上以及程度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比了大纲卷和课标卷的题组1)

1.试题考查的思维深度不同

大纲卷的题组以火山喷发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讲过这个知识所在的体系,设问直接,思维测量较浅。学生学习过,只要

构建出这个知识体系,回答起来很简单。记忆的痕迹很大。这道题稍有思维深度的地方是如何利用题中的信息检索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

图表不是重点,重点是思维,图表只是思维测试的一个手段而已。

2. 在材料呈现形式反应的思维灵活性不同

大纲卷,材料为一个图片,思维的很单一、死板,不能测量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且在教材中能找到类似图,记忆痕迹比较明显。

新课标卷材料为一段文字信息,信息中包括多方面的信息,学生需要整合这些信息,对于一个题来说,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思维要灵活,侧重考查了思维的灵活性。

个人觉得这两年的新课卷是高考测量方向的质变,是对学生、教师的解放,这才是时代的要求,才是选拔人才的体现。是对以前高考否定性的继承!但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转换的还不是很完全!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1)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一、试卷分析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1)在分数结构、知识点分布都较为合理,呈现“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特点。

1、历史试题整卷结构合理。

2011年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中,属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有第12、13题和第37题(1)小题、第39题(1)(4)小题,共36分,占全卷分值的36%;属于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有第14、15、16、17、23题和第37题(2)(3)小题,共44分,占全卷分值的44%;属于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有第18、19、20、21、22题,共20分,占全卷分值的20%,与去年相比对对经济史的考查减少,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民族融合以及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考查加强。其中14题和23题即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又考查世界近现代史。

2、遵循《考试大纲》,渗透“新课标”,注重“双基”考查。

历史试题注重考查教材重点主干知识,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中国近代抗争与探索、近代民主改革与革命、中国现代经济与新中国的外交、新航路开辟与世界经济、民主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格局、战后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等知识。

历史试题着眼于学习能力的考查,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仍然以材料题为主要考查题型,材料类型多样,以文字材料为主兼有表格等,以新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阅读理解、分析归纳、对比概括材料的能力以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及迁移的能力。

3、突出时代感,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考查。

试题以历史材料隐性考查学生对一些重大热点问题的关注,如辛亥革命100周年(第16题、第37题)、试题中第39题(1)(4)小题“从关中地区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流”注重引导学生对西部大开发这一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热爱,树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局意识。

4、体现主流史学观念的变化。当代的史学思想和方法,是命题组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主要是体现全球史观或世界体系论(14、18、20、21、23 )、文

明史观(12、39)以及现代化史观(19、20、37 ),以及“新史学”的各种流派和方法,如计量史学(17)。

5、试题回归“平民化”。相比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难度,2011年高考难度有所下降,尤其是客观题目,没有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欧美思维方式的长句,材料难度接近中学生水平,表述方式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6、更加强化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运用。

“历史”学科是当之无愧的“文科之王”。文综中的历史试题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现象等为背景材料,渗透政治学科中的政治、哲学、经济等有关知识,渗透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要求学生综合评价、综合分析、综合运用,或以古为鉴,以古为训,或从中得到启发,从而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这一点在以往的高考文综试题中已有明显体现。

在今年的政治和地理试题中,很多学生不知应该用什么知识回答问题,就源于其不能够灵活综合运用来回答问题,尤其是利用“历史知识与能力”来回答政治和地理问题。如作为传统“政治学科”的38题,整个题目在考查民族问题,只是以西藏问题作为切入点,材料一“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1959年西藏农奴制改革以及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变化”通篇选用的均为历史史料,且设问“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属于典型的历史问题,材料二“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

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又属于典型的历史材料,其设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付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将其作为历史问题也是可以的,只有第(3)题“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政治题。

同样如39题第(3)小题从形式上属于“地理范畴”,但其设问“根据材料二说明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除其自然条件外)”属于典型的历史人文地理;形式上作为“政治范畴”的材料四及其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材料四通篇选用的都是“历史史料”,其设问作为历史问题未尝不可,其答案设置是“典型的历史术语”,这道题目考查了党建知识和学生利用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切中“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一重大社会热点,是一道真正意义上的“文综试题”。

本来是较简单的历史问题,一旦放在“政治试题”和“地理试题”的范围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生却不知从入手,值得每一个文综学科的老师反思。

二、备考建议

评析2011年高考试题对2012年新课程高考复习备考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

1、教学中要突出教材主干知识的讲授,如果时间相对充裕,不妨强化一下学生的通史知识。如包括中国古代各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中国近现代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国际关系领域与近代化趋势有着内在联系的重要史实;世界主要国家民主政治、经济生活、科技文化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其全球化趋势与进程;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史实比较。

2、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材料解析能力的培养。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是,以新材料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迁移的能力,仍是今后新课程高考命题能力考查的主要方向。教学中要通过设计多种类型材料,训练、培养学生解析材料题的技巧与能力。

3、历史教学中要渗透热点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关注重要热点问题的良好习惯。

4、高瞻远瞩,用新史观统领历史教学。当代的史学思想和方法,是命题组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主要是体现全球史观或世界体系论、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以及“新史学”的各种流派和方法,如计量史学、心态史学、结构史学等。

5、树立文综意识,强化学科间知识的综合。每一个从事文综教学的老师都要博览群书,关注时政热点,突破学科本位,关注和本学科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加强文综学科老师的通力合作,共同关注研究那些能够体现学科渗透交融的长期热点和社会热点及前沿学科。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高考历史选做题方法汇总

高考历史选做题方法汇总 一、高考历史选做题分析 1、新课标高考历史选做题的命题特点: (1)考查范围:《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四个选修模块列入考试范围; (2)考查方式: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试题,采用的是“多量给题,限量答题”的模式,选做的选修模块内容全部以主观题型呈现,每选修模块独立命题,模块间涉及知识不交叉,限定考生从中选定一题作答。 (3)所占分值:基本上选做题每小题两个设问,共15分。 (4)试题命制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征,突出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以丰富的材料为试题情境,转变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只有2011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的材料是以图的形式出现的)。 (5)考查的能力重心所在: ①直接提炼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②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嫁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概括、比较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分析成因及影响,经常比较两件事或两个人的异同。) ④“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人文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目标立意)如: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设计的试题,体现出让学生通过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诸多的历史改革现象,从中发现影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明白改革的任重道远,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挥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和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设计的试题,能让学生了解近代这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能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冲刺2020高考 近5年高考历史,42个高频考点整理

冲刺2020高考 超全总结 近5年高考历史,42个高频考点 一、中国的政治文明 考点1: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考点1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 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考点2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 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考点3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相权三分; ②职权分明; ③节制君权。 (2)影响 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 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 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  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 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考点4: 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考点4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考点5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考点6 (1)背景  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

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的学生想提高历史成绩,首先就要将课本知识理清楚并且加以背诵,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古代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A: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有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便于书写、容易携带保存) 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印刷术,隋唐时已有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有重大的影响。火药,孙思邈已经掌握了配方,唐末开始运用于军事,北宋广泛运用于军事。推动世界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指南针,战国有司南,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促进各国的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B:领先世界的科技:商朝干支纪日法;日食、月食;哈雷慧星的记录;《甘石星经》;地动仪;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祖冲之圆周率的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C:《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内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唐本草》《本草纲目》(要求掌握成书的朝代、作者、涉及的领域、意义等)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A: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B:书法: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要求识别各种书法) C: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画圣)天王送子图《孔子象》等。 (3)文学成就 A: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体屈原的《离骚》; B: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赵一《刺世疾邪赋》 C: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doc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 选择题的分类 选择题试题组成一般由题干(主干语、中心词语、条件限定语)和备选项组成。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常考题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文字材料型、图画型、表格数据型、概念型、因果型、结论型、比较型、探究型、逆向型、组合型、程度型。 不同类型的题目有相对独特的特征,同时,可以采用相对不同的解题技法来作答。 但做题的第一步是审好题。如何审题? (1)审题干:要做到“四审”,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确题目结构,找出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第二,要界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以明晰答题范围;第三,要弄清题目的基本类型,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确涉题概念、理论和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审备选项:要“四推敲”备选项,对症下药。 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关系。 高考历史六类选择题技巧 组合类选择题 考查能力:考查考生对多个历史事件的甄别、判断、解读能力。

命题特点:容量大、考查的知识点多,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也可以是异同比较。 典题例证: (广东省梅县2013届高三历学期期中测试.T16)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气息。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②“深挖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挖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①②③ D.②①④③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①“革委会”是“*”时期的特有产物,②是“大跃进”时期农业产量浮夸的具体体现,③应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之后,④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制确立后农村的巨大变化,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②①④③,故答案选D。 此类题型解题技巧: 1.排序型选择题。确定首尾法。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确定哪一个排在首位或末尾,可降低难度;也可以通过确定某两个或几个小项的位置关系,来提高解题效率。 2.排除型选择题。将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固定或排除,只要排除某一个小项,答案即可得出,即使对其他选项的知识没有完全掌握也能答对。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12分大题

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42题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 2018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节选 请从上述品牌的相关信息中提炼出一个关于现代化的启示,并结合所学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4—20世纪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分布 ——摘编自吴晓求《历史视角:国际金融中心迁移路线》阅读材料,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阐述恰当,史论结合。)

——根据周采《外国教育史》、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整理上表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中外教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考察自公元1000年以来社会发展的根源,有三种创新驱动力能够影响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创新的步伐和力量,在最近几个世纪,三种创新驱动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们齐心协力创造了强有力的、新的协同效应。包括: 增强的交换网络。在人口、货物、观念广泛交流的社会,创新也就更多。通讯和运输的改善。社会储存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增强,可以促进创新。 创新动机的增加。创新动机指社会中促进或阻碍创新的因素。 ——据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创新驱动力与某地区的历史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根线,这些线有交叉,有平行,涉及方方面面,如生产发展、阶级斗争、思想冲突、政治变革等等,我们可以用所有这些线来观察世界,观察世界上发生过的许多重大事件;但所有这些线,所有这些事变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到20世纪,欧美国家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并把世界带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近现代”(The Modem Times)。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7世纪当科技革命出现时,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热情地赞同通过科学追求“知识与技能”,但他同时指出,这种追求应该“谦卑和仁慈”地进行,不是“为了心情的愉悦,或为了竞争,或为了比别人优越,或为了利益、名誉、权力或为了生命的利益和价值”,并提醒人们注意科技的潜在性,提防它的危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 2017年高考正在紧张的复习当中,历史需要记忆性的知识点比较多, 这就要求同学们掌握一些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了解高考动态,为了使同学们 更好的复习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供参考。 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 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 世影响深远。(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 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 施(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 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 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 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 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2)影响:① 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②三 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 完善,历代沿用。(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 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 归于六部。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

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

2020年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 复习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篇一: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tx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 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 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 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 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 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 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 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 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15 19世纪以来的中外科教与文艺(带答案解析)

专题十五19世纪以来的中外科教与文艺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近现代世界科技 考点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考点三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教育事业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近现代世界科技 [考点回顾] 1.牛顿经典力学 (1)奠基:伽利略。 (2)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3)特征:注重实验;数学化。 (4)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2.生物进化论 (1)诞生: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 (2)观点: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是不断变异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3)意义:是对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 3.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1)相对论:爱因斯坦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2)量子理论:普朗克提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的层次和领域。[考点深化] 1.近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项目原因 社会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近代自然科学创立发展的社会基础 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制度基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保护、奖励科技发明,改革教育制度和专利制度,组织科研机构,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外在因素中国的四大发明、阿拉伯文化和希腊自然哲学传入西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主观原因科学家的努力探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2.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异同 (1)不同:相对论描绘的是一个崭新的宏观宇宙世界;量子理论描绘的是微观粒子世界。 (2)共同 ①从背景看,19世纪末,物理学得到极大发展,但是,一系列新的发现无法用经典物理学解释,这使得经典物理学陷入了危机,面临挑战。 ②从产生过程看,都是科学大师们敢于向权威挑战,追求真理的结果;都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 ③从影响看,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都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它们不仅对物理学本身,对自然科学,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3.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③政治上要求进一步民主化,使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普遍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 ④第一次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垄断组织,部分地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互联网产生,更加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⑤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 (2)消极影响 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当地的贫穷与落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②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 ③如果无限制地发展工业,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枯竭。 ④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犯罪等,都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考题印证] 1.(2019·江苏高考·19)1919年5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证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 ) A.经典力学 B.相对论 C.进化论 D.量子论 【答案】B 【解析】“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表明是广义相对论,故B项正确;“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表明是广义相对论,故A项错误;进化论强调的是物竞天择,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高考攻略历史选择题注意点及易错易误知识点!

高考攻略历史选择题注意点及易错易误知识点! 高考历史选择题注意点 1、做历史选择题的时候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材料,可以跟课本知识不一样或完全对立;最需要注意的是时间和事件,尤其是特俗的时间段,如1959—1961年,立马反映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等,这是历史学习的关键。 2、做历史选择题最好的方法是排除法,即排除与材料无关、不符合史实的选项。 3、一般而言,遇到过于绝对的、开始或结束等,都是错的,但是仍要结合材料;倘若遇到程度副词,如严重、很大之类的,需要注意。 4、一般而言,说法比较中肯的,如一定程度上之类可以列为优先选择,当然是尊重材料。 5、要区分群体和个体,个体是不能反映群体意识的,切勿以偏概全。 6、易错易误知识点修正: (1)先秦时代(夏商周)没有实现中央集权,也没有皇权,但有君权(君王的权力); (2)宗法制侧重于家庭内部关系的调整,而分封制则侧重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从秦到清,如果涉及中央官制,一般是考察君主专制;如果君主的某些行为收到限制,则君权收到限制;如果涉及中央和地方,则考察中央集权。 (4)中国古代没有所谓的民主政治。 (5)存在即为合理,所以如果说某种制度不适应发展,其应该出现很多弊端。 (6)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存在,故而不可能消除;正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才导明清租赁关系的盛行。 (7)在考察史学方法的时候,一定切记正确的结论要经过考古文物和文献记载的双重验证。 (8)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进而导致南宋以后文化呈现南强北弱的趋向。 (9)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段,既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也是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的时候,也出现了反封建思想。 (10)儒家思想遭到挑战的有:魏晋南北朝(佛道冲击)、新文化运动(动摇)。 (11)从人头税到土地税的转变,反映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呈现减弱趋势,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考历史高频知识点总结(广东版)

高考历史高频知识点总结(广东版) 1.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复习,推荐文档

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复习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 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 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 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 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 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 北美独立战争 1776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5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 世纪 30 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 英国宪章运动 1844 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 克里米亚战争 19 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 美国内战 1864 第一国际成立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70~1871 普法战争 19 世纪 70 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 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 巴黎公社 19 世纪 70 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 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1.7(俄历 10.2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22.12 苏联成立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 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 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 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 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 联合国建立 1947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 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 世纪 50 年代初-70 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 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60 非洲有 17 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高考选择 历史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 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D,民族融合的结果 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朝文化的新气象。一下嘴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法 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 D.唐三彩 (据钱穆《国史大纲》)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收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咋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20.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A.专制王权强化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21.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22.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D.贫富差距缩小 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卷)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两晋应为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2018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42个高频考点

2018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42个高频考点 一、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频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特征:①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②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主要是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高频考点7】辛亥革命的结果与影响 (1)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影响: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从整体史观看,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高频考点8】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共同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