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铁的吸收

铁的吸收

铁的吸收
铁的吸收

铁的吸收

铁是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成人体内含铁量为35.8~89.5毫摩尔,小儿每公斤体重含0.525~1.074毫摩尔,仅占人体体重的万分之四左右,属于微量元素。正常人体每天铁的需要量:18岁少女为18毫克,青年男子15毫克,成年男子为12毫克,孕妇、乳母为18毫克。小儿由于生长发育,体重和血容量的增长,以及铁的不断丢失,必须每日从食物中摄取铁15~18毫克。

铁的来源

人们体内铁的来源平常大多由于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以血红素形式存在的铁最容易被人体吸收。动物肝脏每百克含铁(25mg)、动物全血(每百克含铁15mg)和肉中的铁均是以这种形式存在,其吸收率一般为22%,最高可达25%。而植物类食物中铁大多以植酸铁、草酸铁等不溶性盐的形式存在,所以难以被人体吸收。其吸收率一般在10%以下。含铁丰富的植物类食物主要有黑木耳、海带、芝麻、大豆、南瓜子、西瓜子、芹菜、苋菜、菠菜、韭菜、小米、红枣、紫葡萄、红果、樱桃等。我们日常的食物中多数含铁量较少,有的基本测不到,有些含铁食物,不利于吸收。一般食物铁的吸收率在1%~22%。所以很容易引起铁缺乏性疾病。但有如下几种食物含铁量(每100克食物含铁量)较高:动物血含铁量最高约340毫克,吸收率也最高,为10%~76%。动物肝如猪肝含铁25毫克,牛肝含9,0毫克,猪瘦肉中含2.4毫克,吸收率也高至7%。蛋黄含铁量亦较高,但吸收率仅3%。其它含铁较高的食物有,芝麻50毫克、芥菜12毫克、芹菜8.5毫克、紫菜33.2毫克、木耳185毫克、海带150毫克、米6.7毫克等,应根据不同饮食及条件混合食用。

铁的吸收部位

近端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是铁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调节铁平衡的一个关键环节。动物消化道的其它部位如胃、回肠、盲肠也能吸收少量的铁。Darrell 于1965年利用结扎小肠段技术,研究得到大鼠不同消化道部位吸收铁的能力依次为:十二指肠>回肠>小肠中段>胃。由此可见,动物整个消化道都可以吸收铁,但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机体内铁的稳定态主要受肠道对铁的吸收率的控制。

铁的吸收形式

铁主要是Fe2+被吸收,肉类食品中的肌红蛋白所含的铁可被完整地直接吸收,植物中的铁多为Fe3+,需要还原成Fe2+或与铁螯合物结合后才容易被吸收。维生素c和其他还原剂能使Fe3+还原成Fe2+;蛋白质分解后的氨基酸、酰胺剂、胺类可促进铁成为溶解状态,均可促进铁的吸收。虽然过去的几十年已经投入了相当大的努力,各种假说,如载体转运、离子通道等机制已相继提出,但小肠黏膜铁吸收的机制一直是不清楚的。一般认为,铁在许多组织细胞被吸收(或摄取) 都是通过经典的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和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的途径。即三价铁首先与Tf 结合,两者的结合物再与细胞表面的TfR 结合,之后经过内吞、酸化、释放和移位等步骤,铁进入胞浆,最终被细胞利用,合成血红蛋白及其他物质。但小肠肠腔表面的吸收上皮细胞不存在TfR 表达,因此,铁穿过小肠进入机体不可能通过Tf-TfR 的经典转运途径实现。近年来,在小肠黏膜细胞相继发现了DMT1(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DCb(duodenal cytochrome b,肠细胞色素B)、MTP1(metal transporter protein 1金属转运子蛋白1)和Fp1 (ferroportin 1,膜铁转运蛋白1) 和Hp (hephaestin,膜铁转运辅助蛋白) 等几种铁转运相关的蛋白质。这些蛋白的发现是铁代谢领域中近年取得的最大突破,也使小肠如何吸收铁这一重要问题有了基本答案。新的研究证实,DMT1 和DCb 两种蛋白质参与黏膜铁吸收过程(铁穿过肠吸收上皮细胞的顶端进入细胞),而Fp1 和Hp 则参与黏膜转运过程(从肠上皮细胞的基底侧转运入血液循环)。近年来,国外学者从肠道提纯一种新的铁结合蛋白

-Mobilferrin,并发现了Mf2整合素这一新的铁转运途径。同时提出了肠道铁吸收的新学说[3] 。但这些新的假设和学说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验证。

铁的运输

吸收入血的Fe2+→经铜蓝蛋白氧化为Fe2+→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结合,才被转运到各组织中去。每一分子的转铁蛋白可与两分子的Fe3+结合。体内仅1/3的转铁蛋白呈铁饱和状态。说明正常情况下,转铁蛋白饱和度为33%。

铁的利用

运送到组织中的Fe3+→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Fe2+→参与形成血红蛋白。含铁较高的食物及吸收率比较哪些食物中含铁量较为丰富?人体内的铁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原料,而且还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最重要的一些酶的组分,与能量代谢关系十分密切。它的功用并不仅限于造血,还能促使胡罗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清除血脂;产生抗体;合成体内一些重要物质(嘌呤、胶原);参与肝脏的解毒作用等。如果膳食中可利用铁不足,就会引起缺铁性贫血,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一种公共卫生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含铁最多的食物是海带、黑木耳、紫菜、香菇和芝麻酱;其次是动物的内脏、血、瘦肉等,不但含铁丰富,且易被吸收利用,同时还能促进膳食中非血红素铁的吸收;黄豆、蚕豆、豇豆也含较多铁,一般绿叶菜含铁也较高,干鲜果品中桃、红枣、杨梅、葡萄干、桂圆、松子仁、南瓜子等含铁都比较丰富,可以常食,预防缺铁性贫血发生。贫血是常见病,尤其是缺铁性贫血者最多。人体缺铁,影响体内血红蛋白的合成,病人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气促、心悸等症状。贫血病人饮茶,会使贫血症状加重。因为食物中的铁,是以3价胶状氢氧化铁形式进入消化道的。经胃液的作用,高价铁转变为低价铁(2价铁)才能被吸收。可是茶中含有鞣酸,饮后易形成不溶性鞣酸铁,从而阻碍了铁的吸收,使贫血病情加重。所以贫血病人不宜饮茶。

药物补充铁当人体出现缺铁症状严重时,可通过药物补充铁。现在,补铁的药剂多种多样,但相同的铁剂不同人服用,效果可能大相径庭,服用铁剂还有不少讲究。首先,铁剂要餐后服用,这是因为铁剂对胃肠道刺激较大;第二,服用铁剂的同时可以服用一粒维生素C ,或者两汤匙食醋,这能大大增加铁剂的吸收和利用;第三,服用铁剂时,不能喝茶,尤其是浓茶,茶叶中的鞣酸能和铁结合,形成鞣酸铁沉淀,会严重妨碍铁的吸收;第四,服用铁剂,疗程要足够。不少人服药后一旦见效,就会马上停药,这是错误的做法,原来人体还有一个“铁仓库”,又称为“储存铁”,服药后虽然血红蛋白(俗称血色素)恢复了正常,但还要把“铁仓库”存足、存够才能算大功告成,这时才可以完全停药。因此,血红蛋白值恢复正常后,还要持续补铁2 至3 月,方可停药。 3.2 铁元素的吸收 3.2.1吸收途径铁在体内主要被十二指肠吸收,胃和小肠也可吸收少许。酸性环境能促进铁的吸收。 3.2.2 吸收方式二价铁比三价铁易吸收,但食物中多为三价铁,因此必须在胃和十二指肠内还原为二价铁才能够被充分吸收。[9]吸收了的二价铁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重新被氧化成三价铁,并且刺激十二指肠的粘膜细胞形成一种特殊蛋白——亲铁蛋白,后者和三价铁结合形成铁蛋白。

铁吸收的影响因素

铁蛋白里的铁分解为二价铁并非常快进入血循环,残留的铁蛋白仍贮存在肠粘膜细胞内影响铁吸收的因素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1.消化道分泌物由于酸性条件促进铁的吸收。所以,消化道中分泌的酸性物质能促进铁的吸收。如胃酸、胆汁等。但胰腺分泌碳酸氢盐与铁结合形成难溶复合物,不利于铁吸收;而其分泌蛋白酶可使铁与蛋白分离,有利于铁的吸收。 2.体内铁的贮存量当体内铁的贮存量过高时,铁吸收量减少。而铁缺乏时,铁的吸收量增加。 3.食物中含铁种类食物中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类,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主要以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形态存在,这类铁不受植酸、磷酸等

影响,而以原卟啉铁形式直接被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在粘膜细胞内分离出铁,并与脱铁转铁蛋白结合,其吸收率高,一般可达25%。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易与植物中植酸、草酸、碳酸、磷酸等结合形成不溶解铁复合物,吸收率较低,一般约为3%。 4.其他因素食物中有些成分,如维生素C、氨基酸(胱氨酸、半胱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等)、有机酸(柠檬酸、琥珀酸、山梨酸、乳酸、丙酸等)、还原糖(葡萄糖、果糖等)及肌苷等能与铁螯合成小分子可溶性单体,阻止铁沉淀,因而有利于铁吸收。其中维生素 C 除能与铁螯合促进铁吸收外,还可在肠道中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从而促进铁吸收。食物中另有一些成分能妨碍铁吸收。如茶叶所含鞣酸在肠道内与铁结合形成难溶性复合物,从而妨碍铁吸收。另外,在氧化剂、磷酸盐、碳酸盐、草酸盐、植酸盐和某些金属制剂(如铜、镁等)存在下均不利于铁吸收。已证明维生素C、肉类、果糖、氨基酸、脂肪可增加铁的吸收,而茶、咖啡、牛乳、蛋、植物酸、麦麸等可抑制铁的吸收,所以膳食巾应注意食物合理搭配,以增加铁的吸收。补铁最好的途径是通过饮食,含铁较多的食物有猪肝,蛤蜊,海带,黑木耳,鱼,鸡,牛肉,蛋,紫菜,菠菜,芝麻,红枣,山药,豆类等,此外,在吃含铁食物的同时,也要多吃富含维生C的水果及蔬菜,这样更有助于铁质的吸收和利用. 铁的话在动物肝脏,动物血,蛋黄,大豆,黑木耳,瘦肉,红糖等,含量都是较丰富的,平时也可以多吃含VC的水果蔬菜可以促进铁的吸收,不要和茶、牛奶等同食会抑制铁的吸收的。强人体免疫力。

铁的代谢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铁吸收和排泄保持动态平衡。动物采食的铁仅有很少部分(5%~8%)被吸收,其余的则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机体铁存在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肌肉的肌红蛋白中,20%的铁以不同形式存在于肝、脾和其他组织中,剩余的以不可利用形式存在于肌球蛋白、肌纤凝蛋白和金属结合酶中。大部分由胆汁、脱落粘膜细胞排出,少部分通过汗液、皮肤脱落细胞和尿液排出,还有部分铁是随着血液排出体外。正常人每日铁排泄量相对恒定,约为1mg。

磁性材料的基本特性及分类参数

一. 磁性材料的基本特性 1. 磁性材料的磁化曲线 磁性材料是由铁磁性物质或亚铁磁性物质组成的,在外加磁场H 作用下,必有相应的磁化强度M 或磁感应强度B,它们随磁场强度H 的变化曲线称为磁化曲线(M~H或B~H曲线)。磁化曲线一般来说是非线性的,具有2个特点:磁饱和现象及磁滞现象。即当磁场强度H足够大时,磁化强度M达到一个确定的饱和值Ms,继续增大H,Ms保持不变;以及当材料的M值达到饱和后,外磁场H降低为零时,M并不恢复为零,而是沿MsMr曲线变化。材料的工作状态相当于M~H曲线或B~H曲线上的某一点,该点常称为工作点。 2. 软磁材料的常用磁性能参数 饱和磁感应强度Bs:其大小取决于材料的成分,它所对应的物理状态是材料内部的磁化矢量整齐排列。 剩余磁感应强度Br:是磁滞回线上的特征参数,H回到0时的B值。 矩形比:Br∕Bs 矫顽力Hc:是表示材料磁化难易程度的量,取决于材料的成分及缺陷(杂质、应力等)。 磁导率μ:是磁滞回线上任何点所对应的B与H的比值,与器件工作状态密切相关。 初始磁导率μi、最大磁导率μm、微分磁导率μd、振幅磁导率μa、有效磁导率μe、脉冲磁导率μp。 居里温度Tc:铁磁物质的磁化强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达到某一温度时,自发磁化消失,转变为顺磁性,该临界温度为居里温度。它确定了磁性器件工作的上限温度。 损耗P:磁滞损耗Ph及涡流损耗Pe P = Ph + Pe = af + bf2+ c Pe ∝ f2 t2 / ,ρ降低,磁滞损耗Ph的方法是降低矫顽力Hc;降低涡流损耗Pe 的方法是减薄磁性材料的厚度t 及提高材料的电阻率ρ。在自由静止空气中磁芯的损耗与磁芯的温升关系为: 总功率耗散(mW)/表面积(cm2)

铁的吸收

铁的吸收 铁是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成人体内含铁量为35.8~89.5毫摩尔,小儿每公斤体重含0.525~1.074毫摩尔,仅占人体体重的万分之四左右,属于微量元素。正常人体每天铁的需要量:18岁少女为18毫克,青年男子15毫克,成年男子为12毫克,孕妇、乳母为18毫克。小儿由于生长发育,体重和血容量的增长,以及铁的不断丢失,必须每日从食物中摄取铁15~18毫克。 铁的来源 人们体内铁的来源平常大多由于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以血红素形式存在的铁最容易被人体吸收。动物肝脏每百克含铁(25mg)、动物全血(每百克含铁15mg)和肉中的铁均是以这种形式存在,其吸收率一般为22%,最高可达25%。而植物类食物中铁大多以植酸铁、草酸铁等不溶性盐的形式存在,所以难以被人体吸收。其吸收率一般在10%以下。含铁丰富的植物类食物主要有黑木耳、海带、芝麻、大豆、南瓜子、西瓜子、芹菜、苋菜、菠菜、韭菜、小米、红枣、紫葡萄、红果、樱桃等。我们日常的食物中多数含铁量较少,有的基本测不到,有些含铁食物,不利于吸收。一般食物铁的吸收率在1%~22%。所以很容易引起铁缺乏性疾病。但有如下几种食物含铁量(每100克食物含铁量)较高:动物血含铁量最高约340毫克,吸收率也最高,为10%~76%。动物肝如猪肝含铁25毫克,牛肝含9,0毫克,猪瘦肉中含2.4毫克,吸收率也高至7%。蛋黄含铁量亦较高,但吸收率仅3%。其它含铁较高的食物有,芝麻50毫克、芥菜12毫克、芹菜8.5毫克、紫菜33.2毫克、木耳185毫克、海带150毫克、米6.7毫克等,应根据不同饮食及条件混合食用。 铁的吸收部位 近端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是铁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调节铁平衡的一个关键环节。动物消化道的其它部位如胃、回肠、盲肠也能吸收少量的铁。Darrell 于1965年利用结扎小肠段技术,研究得到大鼠不同消化道部位吸收铁的能力依次为:十二指肠>回肠>小肠中段>胃。由此可见,动物整个消化道都可以吸收铁,但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机体内铁的稳定态主要受肠道对铁的吸收率的控制。 铁的吸收形式 铁主要是Fe2+被吸收,肉类食品中的肌红蛋白所含的铁可被完整地直接吸收,植物中的铁多为Fe3+,需要还原成Fe2+或与铁螯合物结合后才容易被吸收。维生素c和其他还原剂能使Fe3+还原成Fe2+;蛋白质分解后的氨基酸、酰胺剂、胺类可促进铁成为溶解状态,均可促进铁的吸收。虽然过去的几十年已经投入了相当大的努力,各种假说,如载体转运、离子通道等机制已相继提出,但小肠黏膜铁吸收的机制一直是不清楚的。一般认为,铁在许多组织细胞被吸收(或摄取) 都是通过经典的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和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的途径。即三价铁首先与Tf 结合,两者的结合物再与细胞表面的TfR 结合,之后经过内吞、酸化、释放和移位等步骤,铁进入胞浆,最终被细胞利用,合成血红蛋白及其他物质。但小肠肠腔表面的吸收上皮细胞不存在TfR 表达,因此,铁穿过小肠进入机体不可能通过Tf-TfR 的经典转运途径实现。近年来,在小肠黏膜细胞相继发现了DMT1(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DCb(duodenal cytochrome b,肠细胞色素B)、MTP1(metal transporter protein 1金属转运子蛋白1)和Fp1 (ferroportin 1,膜铁转运蛋白1) 和Hp (hephaestin,膜铁转运辅助蛋白) 等几种铁转运相关的蛋白质。这些蛋白的发现是铁代谢领域中近年取得的最大突破,也使小肠如何吸收铁这一重要问题有了基本答案。新的研究证实,DMT1 和DCb 两种蛋白质参与黏膜铁吸收过程(铁穿过肠吸收上皮细胞的顶端进入细胞),而Fp1 和Hp 则参与黏膜转运过程(从肠上皮细胞的基底侧转运入血液循环)。近年来,国外学者从肠道提纯一种新的铁结合蛋白

肠内肠外营养制剂及特点知识分享

肠内肠外营养制剂及 特点

肠内肠外营养制剂及特点 (中营销售人员基础知识之一)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和各种生理功能必须依赖各种必要的营养成分。这些营养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和水,它们对保证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恒定的体温,补充人体的物质消耗,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各种生理功能和延长寿命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来源,三者统称产能营养素,我国成人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5%~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 营养制剂系指维持机体正常营养或纠正异常营养缺乏状态的制剂,分为肠内营养制剂与肠外营养制剂。选择肠内营养抑或肠外营养依患者的胃肠功能及疾病的种类而定,肠胃功能健全时首选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 一、肠内营养概念与发展历史 肠内营养(EN)是指将一些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液注入到患者的胃肠道内,提供患者所需要营养素的方法。 二、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凡有营养支持指征、胃肠道功能存在并可利用的病人都可接受肠内营养支持。 ①吞咽和咀嚼困难; ②意识障碍或昏迷、无进食能力者;

③消化道疾病稳定期,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炎性肠疾病和胰腺炎 等; ④高分解代谢,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灼伤病人; ⑤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 三、肠内营养制剂的组成 1、氮源 形式:L-氨基酸,蛋白质及其完全水解物或部分水解物。 2、糖类 形式:单糖(葡萄糖、果糖等)、双糖(蔗糖,乳糖等)、葡萄糖低聚糖。 3、脂肪 类型:长链甘油三酯(LCT)、中链甘油三酯(MCT)和甘油单酯或甘油二酯。 4、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全面、丰富,高于美国推荐的膳食需要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RDA)。 5、纤维素 膳食纤维(dietary fibre,DF),正常饮食纤维摄取量为30g/天。 种类:可溶性纤维(solventable dietary fiber,SDF),如果胶、树胶和植物多糖等 不溶性纤维(insolventable dietary fiber,IDF)如α-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 生理作用:可溶性纤维:(1)缓解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

小肠的吸收

小肠的吸收 一.摘要 饲料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后,其分解产物通过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小肠吸收的物质种类多且量大,所以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因此评价小肠的吸收能力对于生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各种营养物质的小肠吸收动力学及吸收促进剂、ph值对其在小肠吸收速率的影响,探讨小肠吸收机制。 二.关键词:小肠吸收吸收机制吸收动力学 三.吸收特点 2.1 小肠有许多有利的吸收条件: (1).在小肠内,糖类、蛋白质、脂类消化为可收的物质。 (2).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行皱襞, 皱襞上有许多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 (3).小肠绒毛的结构特殊,有利于吸收。绒毛内有毛细 血管、毛细淋巴管(乳糜管)、平滑肌纤维及神经纤维网, 消化期间小肠绒毛的节律性伸缩与摆动,可促进绒毛内的 血液和淋巴流动。 (4).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能被充分吸收。 2.2 小肠吸收的途径和机制 2.21 吸收途径 (1)跨细胞途径 腔肠内的营养物质通过绒毛上皮 细胞的腔面膜进入细胞,在经细胞 的基膜和侧膜进入血液和淋巴。 (2)旁细胞途径 腔肠内的营养物质通过上皮细胞 间的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再进 入血液和淋巴。 2.22 吸收机制 吸收机制主要可分为被动转运、主 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四研究观点 综合对小肠吸收的研究,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对小肠的吸收进行分析:1)小肠的吸收能力

2)小肠吸收机制 3)小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 3.1 小肠的吸收能力 3.11 小肠在口服药物的吸收中,药物浓度的时间曲线表明,小肠内药物浓度总体呈指数衰减,但有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约为90 min,给药4 h 后,小肠内药物浓度在小肠蠕动后大幅下降至较低水平,提示在天麻素注入小肠后,小肠内天麻素溶液被小肠液所稀释,浓度急剧下降,而且小肠的分节运动或蠕动冲使天麻素在小肠内液体中不断重新分配,造成浓度的波动。药物在该小肠段内的排空时间约4h。静脉血液的药物浓度比动脉血液药物浓度高一个数量级,并随小肠内药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3.12 在对小肠吸收改善实验中,紫草素微乳和异甘草素微乳通过提高肠壁通透性一定程度地改善其吸收,在小肠的吸收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在体单向灌流实验结果表明,微乳剂型可明显改善异甘草素的实验性肠吸收。药物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结肠吸收最好,异甘草素微乳在各肠段的Ka均高于原型药物,差异具有显著性( P < 0. 05) ;异甘草素微乳在各质量浓度下的Ka均高于原型药物。 3.13 研究发现在热应激条件下,饲粮中添加Gln 有利于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和小肠组织结构,并提高小肠的吸收能力,缓解热应激对肉鸡造成的危害,且对后期的影响优于前期,综合考虑可知前期添加2.0%较好,后期添加1.2%较好。 3.2 小肠吸收的机制 3.21 在羟基喜树碱细胞转运的试验中,当加入P-gp抑制剂环孢菌素A 和维拉帕米后,羟基喜树碱的跨膜转运明显增加; 当加入表面活性剂Cremophor EL后,羟基喜树碱的跨膜转运有所增加,但不够明显; 而加入TPGS 后,羟基喜树碱的跨膜转运明显增加,可能是因为Cremophor EL 的P-gp 抑制作用没有TPGS 的强而导致的。 3.22 在巴戟多糖在体肠吸收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低浓度表面活性剂可促使膜脂质和蛋白质溶解,表面活性剂分子可插入脂质双分子层,提高膜通透性,促进药物吸收。结合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吸收促进剂主要通过改变小肠细胞膜结构来促进巴戟多糖的小肠吸收,通过考察不同吸收促进剂对巴戟多糖的吸收促进作用,启发我们利用吸收促进剂可以提高口服巴戟多糖的生物利用度,对于进一步研究巴戟多糖的口服剂型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在吸收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巴戟多糖溶液在大鼠小肠内的Ka无显著性差异,符合Fick 扩散定律,表明巴戟多糖在大鼠小肠主要以被动扩散的方式吸收,所以确定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3.23在蝙蝠葛酚性碱在大鼠小肠吸收特性研究也确定了蝙蝠葛酚性碱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随着肠循环液pH 增大,蝙蝠葛酚性碱Ka 增大。 3.3小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 3.31 研究牛蒡子苷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实验方法是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方法建立牛蒡子苷大鼠肠吸收模型,考察牛蒡子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 动物给药后,小肠在吸收过程中不仅吸收药物,也吸收水分,从而导致供试液体积减少,故不能采用直接测定药物浓度的方法计算剩余药量。酚红为大分子络合物,不被小肠吸收,可用来测定被小肠吸收的水量。通常苷类药物在肠循环液中较不稳定,易水解代谢为苷元,实验分别考察牛蒡子苷在37.4 ℃条件下的稳定性,发现在肠吸收实验过程和样品储存过程中,牛蒡子苷较稳定,未发生水解。实验结果表明,牛蒡子苷10~50 μg/mL,在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相关指标K a、t1/2、P、Papp的值不随质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基本保持恒定。3.32 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吸收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体外油水分配系数测定试验可模拟药物在体内水相与生物相间的分配情况。根据经典理论,log P < 0 时药物在肠道中极不易被吸收,仅适于血管给药

铁磁质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

铁磁质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 磁性材料的特性及分类 磁性材料的概述 磁性材料是应用物质的磁性和各种磁效应,以满足电工设备、磁电式仪表、电子汁算机、徽波器件等各方面技术要求的金属、合金以及铁氧体化合物材料。进性材料和磁学不但在现在有多方面的发展和重要应用,而且也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磁现象广泛存在与自然界之中,从微小的基本粒子到宏观的宇宙天体,无不具有磁性.严格地说,一切物质都有磁性,只是强弱程度不同而已.从微观本质上说,物质的磁性都来源于原子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大盆的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只是有的磁性强,有的磁性弱;任何空间都存在磁场,只是有的磁场高,有的磁场低! 19世纪以前,只认为极少数物质有磁性,其他绝大多数物质都无磁性.到19世纪中叶,在自然科学特别是电学和进学发展的基础上,从科学实验中观侧到所研究的物质在磁场中都会受到磁力的作用,一些物质受到的磁力很弱,而且受力方向是在磁场强度减弱的方向,好像是对抗磁场的作用,因此把这种磁性称为抗磁性:另一些物质受到的磁力虽也很弱,但受力的方向却是在磁场强度增强的方向,好像是顺着磁场的作用,因此把这种磁性称为顺磁性:只有少数物质,如铁、钻、镍和它们的一些合金才在磁场中受到很强的磁力吸引作用.由于这些物质的强进性首先是在铁和含铁合金中观侧到的,因此称这种磁

性为铁磁性.目前大量应用的是强磁性物质。简称进性材料.磁性材料包括铁磁性材料、亚铁磁性材料和旋磁性材料,例如各种金属磁性材料是铁磁性材料,多种氧化物磁性材料是亚铁磁性材料.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物理学家总结了大最的物质磁性试验结果,提出了若干物质磁性的规律和理论.例如,居里抗磁性定律,居里顺磁性定律,朗之万顺磁性理论,外斯铁磁学学说等.正是这些物质磁性的规律和理论,大大促进了磁性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磁性材料几乎已进入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并已成为现代化电力和电子工业的重要基础。磁性理论及其应用,也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成为重要的分支。特别是对磁有序与非磁因素棍合的研究,如磁电效应、磁热效应及磁弹效应等等。又将磁性理论及应用推向了新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探索物质结构有关信息的重要手段.并与信息的获得、传愉和存储提供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磁性材料是功能材料的重要分支.利用磁性材料$1.,成的磁性之器件其有转换、传递、处理信息、存储能最节约能源等功能。广泛地应用于能源电信、自动控制、通讯、家用电器、生物、医疗卫生、轻工、选矿等领域,尤其在信息技术领域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信息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小、轻、薄以及多功能、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对磁性材料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磁性材料制造的元器件不仅大容量、小型化、高速度,而且具有可靠性、耐久性、抗震动和低成本的特点,特别是纳米材料在信息技术领域日益显示出具有的重要性。

铁元素的生理功能

铁元素的生理功能 由于缺铁性贫血对人类健康(特别是对于女青年和妊娠妇女)造成危害,所以很早以前,人们就通过对这种病的观察研究而认识到铁对健康的重要性。铁作为一种药物用于治疗人类的疾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发现中药皂矾可以治疗“血虚萎黄”,而皂矾的主要成分就是硫酸铁。在l664年Sydenham就曾用含铁的酒类治疗缺铁性贫血(那时称青春期萎黄病)。人们还知道用铸铁锅烹饪的食物可以增进健康、防治贫血。1831年Blaud首先用二价铁治疗单纯性贫血。同年Frodisch证明萎黄病患者血液里铁含量比健康人低。至此,有关铁对生物体的重要生理作用的研究达到了较高水平。二十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随着血液、组织中含铁量的精密测定方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人们才开始研究铁的吸收代谢机制,而且发展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铁的认识已从感性阶段进入理性阶段,从更深层次上即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认识到铁的功能。众多营养学者认识到:饲料营养素作为动物的外部环境因子与其基因表达存在着广泛的互作,使得通过改变日粮中的组分来控制个体的基因表达,获得人们理想的动物变得日益可行。 1、机体对铁的吸收和分布近端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是铁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调节铁平衡的一个关键环节。动物消化道的其它部位如胃、回肠、盲肠也能吸收少量的铁。Darrell 于1965年利用结扎小肠段技术,研究得到大鼠不同消化道部位吸收铁的能力依次为:十二指肠>回肠>小肠中段>胃。由此可见,动物整个消化道都可以吸收铁,但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虽然整个消化道都可吸收铁,但动物采食的铁仅有很少部分(5%~8%)被吸收,其余的则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机体铁存在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肌肉的肌红蛋白中,20%的铁以不同形式存在于肝、脾和其他组织中,剩余的以不可利用形式存在于肌球蛋白、肌纤凝蛋白和金属结合酶中。机体内铁的稳定态主要受肠道对铁的吸收率的控制。 虽然过去的几十年已经投入了相当大的努力,各种假说,如载体转运、离子通道等机制已相继提出,但小肠粘膜铁吸收的机制一直是不清楚的。一般认为,铁在许多组织细胞被吸收(或摄取)都是通过经典的转铁蛋白(transferrin,TO和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的途径。即三价铁首先与Tf 结合,两者的结合物再与细胞表面的TfR 结合,之后经过内吞、

磁性材料特性

磁性材料 一.磁性材料的基本特性 1. 磁性材料的磁化曲线 磁性材料是由铁磁性物质或亚铁磁性物质组成的,在外加磁场H 作用下,必有相应的磁化强度M 或磁感应强度B,它们随磁场强度H 的变化曲线称为磁化曲线(M~H或B~H 曲线)。磁化曲线一般来说是非线性的,具有2个特点:磁饱和现象及磁滞现象。即当磁场强度H足够大时,磁化强度M达到一个确定的饱和值Ms,继续增大H,Ms保持不变;以及当材料的M值达到饱和后,外磁场H降低为零时,M并不恢复为零,而是沿MsMr曲线变化。材料的工作状态相当于M~H曲线或B~H曲线上的某一点,该点常称为工作点。 2. 软磁材料的常用磁性能参数 饱和磁感应强度Bs:其大小取决于材料的成分,它所对应的物理状态是材料内部的磁化矢量整齐排列。 剩余磁感应强度Br:是磁滞回线上的特征参数,H回到0时的B值。 矩形比:Br∕Bs 矫顽力Hc:是表示材料磁化难易程度的量,取决于材料的成分及缺陷(杂质、应力等)。

磁导率μ:是磁滞回线上任何点所对应的B与H的比值,与器件工作状态密切相关。 初始磁导率μi、最大磁导率μm、微分磁导率μd、振幅磁导率μa、有效磁导率μe、脉冲磁导率μp。 居里温度T c:铁磁物质的磁化强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达到某一温度时,自发磁化消失,转变为顺磁性,该临界温度为居里温度。它确定了磁性器件工作的上限温度。 损耗P:磁滞损耗P h及涡流损耗Pe P = Ph + Pe = af + bf2+ c Pe f2 t2 / ∝,ρ降低, 磁滞损耗Ph的方法是降低矫顽力Hc;降低涡流损耗Pe 的方法是减薄磁性材料的厚度t 及提高材料的电阻率ρ。在自由静止空气中磁芯的损耗与磁芯的温升关系为: 总功率耗散(mW)/表面积(cm2) 3. 软磁材料的磁性参数与器件的电气参数之间的转换 在设计软磁器件时,首先要根据电路的要求确定器件的电压~电流特性。器件的电压~电流特性与磁芯的几何形状及磁化状态密切相关。设计者必须熟悉材料的磁化过程并拿握材料的磁性参数与器件电气参数的转换关系。设计软磁器件通常包括三个步骤:正确选用磁性材料;合理确定磁芯的几何形状及尺寸;根据磁性参数要求,模拟磁芯的工作状态得到相应的电气参数。 二、软磁材料的发展及种类 1.软磁材料的发展 软磁材料在工业中的应用始于19世纪末。随着电力工及电讯技术的兴起,开始使用低碳

植物铁吸收、转运和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07, 24 (6): 779?78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13258566.html, 收稿日期: 2007-05-29; 接受日期: 2007-09-2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530460) * 通讯作者。E-mail: hql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13258566.html, .综述. 植物铁吸收、转运和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吴慧兰, 王宁, 凌宏清*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摘要 铁是植物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 铁离子的吸收、转运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很多基因参与了这一过程。本文对近10年来发现和分离的参与植物铁吸收、转运及调控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 提出了植物控制铁吸收的分子调控模式(机理I)。 关键词 铁, 矿质营养元素, 铁吸收的分子调控模式, 植物营养, 吸收与转运 吴慧兰, 王宁, 凌宏清 (2007). 植物铁吸收、转运和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24, 779?788. 铁离子由于具有活跃的价态变化, 即三价与二价的 互变, 因此是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所必需的组分。铁在 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和金属蛋白的催化反应过程中发 挥重要作用, 是重要的电子传递体, 因此铁元素在原核和 真核生物的生命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而另一 方面由于Fe 3+/Fe 2+的高氧化还原势, 细胞内游离态的铁 容易发生Fenton 化学反应, 激活还原态的氧, 产生有害 的超氧化合物, 对细胞造成伤害(Briat and Lebrum, 1999)。因此, 所有生物都必须通过一套严密的调控机 制来保持铁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 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丰富, 但地球上许多生物的生存 却受缺铁的限制。这是因为铁多以Fe 3+的形式存在, 而 这种形态的铁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中的溶解度极低, 从而 限制了土壤中铁的有效性。缺铁会导致叶绿素合成减 少, 光合速率降低, 严重缺铁时叶绿素合成停止, 新叶变 黄, 生物量大幅度下降。植物缺铁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 发育,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也影响动物和人类对铁 的获取, 从而导致许多缺铁性疾病的发生。人类铁营养 的缺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严重的营养缺素症之一。 当人体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摄入足量的铁营养时, 就会引 起如Wilson 、Pakinson 、Menken 及贫血病(anemia) 等许多生理功能异常疾病, 危及患者智力和体能的发育 及身体健康(Yuan et al., 1995)。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铁高效吸收机制, 以保证从土壤中获取充足的铁营养, 维持植株的生长发育, 乃至整个物种的生存。在土壤中, 尤其是碱性土壤中铁主要以不溶的Fe 3+形式存在, 因此根据铁吸收形式的不同, 植物被划分为机理I (strategy I)和机理II(strategy II)植物(R ?mheld and Marschner, 1986)。双子叶植物和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采用机理I(strategy I)的高效活化和吸收机制从土壤中获取铁。该机理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 (1)H +-ATPase 泵系统, 分泌H +降低土壤pH 值, 增加根际土壤颗粒中铁的可溶性; (2)Fe 3+还原系统, 包括将Fe 3+还原成Fe 2+的还原酶和与之耦联的NADPH 脱氢酶; (3)Fe 2+的转运系统, 包括一系列的铁转运蛋白, 将还原的亚铁离子转运到细胞内, 再由其它转运蛋白输送到各个细胞器和器官中供利用。而禾本科植物, 则采用另一种铁的吸收机制——机理II(strategy II)。机理II 植物在受低铁胁迫时,体内合成大量的植物铁载体(phytosiderophores, PS),并分泌到根际土壤中, 与土壤中的Fe 3+直接结合, 以螯合物的形式转运至细胞内, 再释放出Fe 3+, 供代谢利用(Roberts et al., 2004)。最近的研究表明, 在禾本科植物水稻中, 也存在机理 I 的亚铁离子转运系统, 即水稻既

磁性材料的基本特性及分类参数

一.磁性材料的基本特性 1.磁性材料的磁化曲线 磁性材料是由铁磁性物质或亚铁磁性物质组成的,在外加磁场H作用下,必有相应的磁化强度M或磁感应强度B,它们随磁场强度H的变化曲线称为磁化曲线(M~H或B~H曲线)。磁化曲线一般来说是非线性的,具有2个特点:磁饱和现象及磁滞现象。即当磁场强度H足够大时,磁化强度M达到一个确定的饱和值Ms,继续增大H,Ms保持不变;以及当材料的M值达到饱和后,外磁场H降低为零时,M并不恢复为零,而是沿MsMr曲线变化。材料的工作状态相当于M~H曲线或B~H曲线上的某一点,该点常称为工作点。 2.软磁材料的常用磁性能参数 饱和磁感应强度Bs:其大小取决于材料的成分,它所对应的物理状态是材料内部的磁化矢量整齐排列。 剩余磁感应强度Br:是磁滞回线上的特征参数,H回到0时的B值。 矩形比:Br∕Bs 矫顽力Hc:是表示材料磁化难易程度的量,取决于材料的成分及缺陷(杂质、应力等)。 磁导率μ:是磁滞回线上任何点所对应的B与H的比值,与器件工作状态密切相关。 初始磁导率μi、最大磁导率μm、微分磁导率μd、振幅磁导率μa、有效磁导率μe、脉冲磁导率μp。 居里温度Tc:铁磁物质的磁化强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达到某一温度时,自发磁化消失,转变为顺磁性,该临界温度为居里温度。它确定了磁性器件工作的上限温度。 损耗P:磁滞损耗Ph及涡流损耗Pe P = Ph + Pe = af + bf2+ c Pe ∝ f2 t2 / ,ρ降低,磁滞损耗Ph的方法是降低矫顽力Hc;降低涡流损耗Pe的方法是减薄磁

性材料的厚度t及提高材料的电阻率ρ。在自由静止空气中磁芯的损耗与磁芯的温升关系为: 总功率耗散(mW)/表面积(cm2) 3.软磁材料的磁性参数与器件的电气参数之间的转换 在设计软磁器件时,首先要根据电路的要求确定器件的电压~电流特性。器件的电压~电流特性与磁芯的几何形状及磁化状态密切相关。设计者必须熟悉材料的磁化过程并拿握材料的磁性参数与器件电气参数的转换关系。设计软磁器件通常包括三个步骤:正确选用磁性材料;合理确定磁芯的几何形状及尺寸;根据磁性参数要求,模拟磁芯的工作状态得到相应的电气参数。 二、软磁材料的发展及种类 1.软磁材料的发展 软磁材料在工业中的应用始于19世纪末。随着电力工及电讯技术的兴起,开始使用低碳钢制造电机和变压器,在电话线路中的电感线圈的磁芯中使用了细小的铁粉、氧化铁、细铁丝等。 到20世纪初,研制出了硅钢片代替低碳钢,提高了变压器的效率,降低了损耗。直至现在硅钢片在电力工业用软磁材料中仍居首位。到20年代,无线电技术的兴起,促进了高导磁材料的发展,出现了坡莫合金及坡莫合金磁粉芯等。从40年代到60年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雷达、电视广播、集成电路的发明等,对软磁材料的要求也更高,生产出了软磁合金薄带及软磁铁氧体材料。进入70年代,随着电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行业的发展,研制出了磁头用软磁合金,除了传统的晶态软磁合金外,又兴起了另一类材料—非晶态软磁合金。 2.常用软磁磁芯的种类 铁、钴、镍三种铁磁性元素是构成磁性材料的基本组元。 按(主要成分、磁性特点、结构特点)制品形态分类:

缺铁状态下水稻铁吸收机制及应用

· 412 · 《生命的化学》2008年28卷4期CHEMISTRY OF LIFE 2008,28(4) ● Mini Review 文章编号: 1000-1336(2008)04-0412-03 缺铁状态下水稻铁吸收机制及应用 郭振清 郭晓强1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秦皇岛 066600;1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生化教研室,石家庄 050081) 摘要:铁是水稻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铁处于难吸收状态造成缺铁环境,这极大影响水稻正常发育和产量。水稻可利用根部合成并分泌麦根酸而将Fe3+螯合实现吸收(策略II),也可直接吸收Fe2+(策略I),这两种策略可协同作用使水稻在缺铁环境下获得尽可能多的铁,以满足生长和发育需要。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转基因而增加麦根酸合成或Fe 2+ 的吸收来达到增加水稻铁吸收的目的,从而增加水稻产量和改善水稻品质。 关键词:水稻;铁吸收;麦根酸;还原法中图分类号:Q946 收稿日期:2008-03-25 作者简介:郭振清(1969-),男,硕士,讲师,E-mail:Guozq20011@eyou.com;郭晓强(1977-),男,硕士,讲师,联系作者,E-mail:xiaoqiangguo123@123.com 铁是大多数生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元素之一,植物也不例外,铁对于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叶绿体发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铁的缺乏将导致萎黄病的发生,而萎黄病可引起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是全世界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1]。尽管铁元素在土壤中含量非常丰富(占地壳元素第四位),然而在碱性、氧化等环境下,铁往往处于高价(Fe3+)和难溶状态,这造成植物对铁的吸收能力下降 [2] ,这也使铁成为植物生长和发育最基本最普通的 限制因素之一。为了应对“低铁”环境,植物采取了多种措施,通过激活根部一系列生理和形态学变化而增加铁的摄入,如铁的还原、土壤酸化、二价铁输入和根毛增殖等[3]。以上方法可归纳为两种策略:还原法(又称策略I,将Fe3+转变成Fe2+再吸收)和螯合法(又称策略II,螯合剂与Fe3+结合可增加铁的溶解而实现直接吸收)。非禾本科植物一般采用策略I,而禾本科植物则采用策略II,作为禾本科中重要粮食作物的水稻主要使用策略II,然而由于它对铁高度敏感,为了减少缺铁损伤,水稻还采用了类似策略I的方式,以最大程度增加铁吸收。 1.麦根酸介导的水稻铁吸收机制及应用 麦根酸(mugineic acid, MA)是一类植物体内非蛋白氨基酸,包括2-脱氧麦根酸(DMA)、麦根酸(MA)、3-羟基麦根酸等多种成分,属于植物摄铁素(phytosiderophore),可与Fe3+形成螯合物而增加铁的吸收,许多禾本科植物如大麦、小麦、水稻和玉米等都可以在缺铁状态下由根部细胞合成和分泌。麦根酸在结构上与烟胺结构相似,并已经初步阐明了它的合成过程。麦根酸合成的直接原料是L-甲硫氨酸,首先在S-腺苷基甲硫氨酸合成酶(S-adenosylmethionine synthase, SAMS)催化下生成S-腺苷基甲硫蛋氨酸(SAM),随后由烟胺合成酶(nicotianamine synthase, NAS)将SAM三聚化生成烟胺(NA),NA再在烟胺氨基转移酶(nicotianamineaminotransferase, NAAT)催化下生成麦根酸的3'-酮基中间产物,随后由脱氧麦根酸合成酶(deoxymugineicacid synthase, DMAS)催化生成DMA,DMA是第一个合成的麦根酸,它成为其他类型麦根酸的前体[4],这些研究为应用奠定了基础。 禾本科植物中大麦麦根酸的分泌种类和数量最多,而小麦和水稻主要生成DMA,并且数量有限,因此增加DMA的含量对促进铁的吸收具有重要意 义。NAS、NAAT和DMAS等是水稻DMA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酶类,它们的含量与麦根酸浓度成正比。水稻中存在三种NAS,分别为OsNAS1、OsNAS2、

磁性材料的基本特性及分类参数

磁性材料的基本特性及分类参数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13258566.html,/来源:日期:2006年04月25日 一. 磁性材料的基本特性 1. 磁性材料的磁化曲线 磁性材料是由铁磁性物质或亚铁磁性物质组成的,在外加磁场H 作用下,必有相应的磁化强度M 或磁感应强度B,它们随磁场强度H 的变化曲线称为磁化曲线(M~H或B~H曲线)。磁化曲线一般来说是非线性的,具有2个特点:磁饱和现象及磁滞现象。即当磁场强度H足够大时,磁化强度M达到一个确定的饱和值Ms,继续增大H,Ms保持不变;以及当材料的M值达到饱和后,外磁场H降低为零时,M并不恢复为零,而是沿MsMr曲线变化。材料的工作状态相当于M~H曲线或B~H曲线上的某一点,该点常称为工作点。 2. 软磁材料的常用磁性能参数 饱和磁感应强度Bs:其大小取决于材料的成分,它所对应的物理状态是材料内部的磁化矢量整齐排列。 剩余磁感应强度Br:是磁滞回线上的特征参数,H回到0时的B值。 矩形比:Br∕Bs 矫顽力Hc:是表示材料磁化难易程度的量,取决于材料的成分及缺陷(杂质、应力等)。 磁导率μ:是磁滞回线上任何点所对应的B与H的比值,与器件工作状态密切相关。 初始磁导率μi、最大磁导率μm、微分磁导率μd、振幅磁导率μa、有效磁导率μe、脉冲磁导率μp。 居里温度Tc:铁磁物质的磁化强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达到某一温度时,自发磁化消失,转变为顺磁性,该临界温度为居里温度。它确定了磁性器件工作的上限温度。 损耗P:磁滞损耗Ph及涡流损耗Pe P = Ph + Pe = af + bf2+ c Pe ∝ f2 t2 / ,ρ降低,磁滞损耗Ph的方法是降低矫顽力Hc;降低涡流损耗Pe 的方法是减薄磁性材料的厚度t 及提高材料的电阻率ρ。在自由静止空气中磁芯的损耗与磁芯的温升关系为: 总功率耗散(mW)/表面积(cm2) 3. 软磁材料的磁性参数与器件的电气参数之间的转换 在设计软磁器件时,首先要根据电路的要求确定器件的电压~电流特性。器件的电压~电流特性与磁芯的几何形状及磁化状态密切相关。设计者必须熟悉材料的磁化过程并拿握材料的磁性参数与器件电气参数的转换关系。设计软磁器件通常包括三个步骤:正确选用磁性材料;合理确定磁芯的几何形状及尺寸;根据磁性参数要求,模拟磁芯的工作状态得到相应的电气参数。 二、软磁材料的发展及种类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 【作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方世平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杨宝玉】 摘要 目的 了解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 方法 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性学术期刊中的有关报道进行综述。 结果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药剂学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为主的促透技术: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其促透机理主要有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影响皮肤角质层水合作用;对皮脂腺管内皮脂溶解作用;扩大汗腺和毛囊的开口以及使药物在皮肤局部的浓度增加等。 二、改变药物的物理特性如脂质体、传递体和β-环糊精等包封技术,其促透机理主要有水合作用,融合作用,穿透作用,变形作用,渗透压驱动作用及改变药物分配系数等。 结论 药剂学促透的机理主要是影响皮肤角质层,作用于皮肤附属器以及改变药物的外在特性使之易透过皮肤,从而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的速率和总量。 药物经皮吸收的独特优点: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恒速释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近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经皮给药要达到临床的治疗作用,关键是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和总量。其方法目前有3种:促进透皮吸收(简称“促透”下同)的物理技术、生化技术和药剂学技术。本文仅对药剂学促透技术的机制进行阐述。 一、以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为主的促透技术: 1、促透剂的促透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 )、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作用认为促透剂渗入皮肤中,改变皮肤角质层中扁平角化细胞的有序叠集结构,使其类脂质完全流化。促使药物分子顺利通过。用扫描电镜观察月桂氮唑酮(Azone)所致小鼠表皮和S-180瘤细胞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时,发现皮肤角质层细胞膜屑增加,小疱鼓起,表面裂隙增加,毛囊口周围皮屑脱落,出现裸细胞,并有小黑洞形成。表明Azone使生物脂质膜的不连续性增大,甚至开裂。其裂隙增加至0.2~0.5 μm 。在用薄荷脑对胎儿皮肤作用试验中,用扫描电镜观察到:胎儿皮肤表面绉折增多,表皮细胞间隙由正常的0.86 μm增至2.6 μm。 (2)、影响皮肤角质层水合作用促透剂能提高皮肤表面角蛋白中含氮物质与水的结合能力,提高角质层的水合作用,便于药物分子穿透,从而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

软磁材料的种类、特点及应用

软磁材料的种类、特点及应用 一软磁材料的发展 软磁材料在工业中的应用始于19世纪末。随着电力工及电讯技术的兴起,开始使用低碳钢制造电机和变压器,在电话线路中的电感线圈的磁芯中使用了细小的铁粉、氧化铁、细铁丝等。到20世纪初,研制出了硅钢片代替低碳钢,提高了变压器的效率,降低了损耗。直至现在硅钢片在电力工业用软磁材料中仍居首位。到20年代,无线电技术的兴起,促进了高导磁材料的发展,出现了坡莫合金及坡莫合金磁粉芯等。从40年代到60年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雷达、电视广播、集成电路的发明等,对软磁材料的要求也更高,生产出了软磁合金薄带及软磁铁氧体材料。进入70年代,随着电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行业的发展,研制出了磁头用软磁合金,除了传统的晶态软磁合金外,又兴起了另一类材料—非晶态软磁合金。 二常用软磁磁芯的种类 铁、钴、镍三种铁磁性元素是构成磁性材料的基本组元。 按(主要成分、磁性特点、结构特点)制品形态分类: (1) 粉芯类:磁粉芯,包括:铁粉芯、铁硅铝粉芯、高磁通量粉芯(High Flux)、坡莫合金粉芯(MPP)、铁氧体磁芯 (2) 带绕铁芯:硅钢片、坡莫合金、非晶及纳米晶合金 三常用软磁磁芯的特点及应用 (一) 粉芯类 1. 磁粉芯 磁粉芯是由铁磁性粉粒与绝缘介质混合压制而成的一种软磁材料。由于铁磁性颗粒很小(高频下使用的为0.5~5 微米),又被非磁性电绝缘膜物质隔开,因此,一方面可以隔绝涡流,材料适用于较高频率;另一方面由于颗粒之间的间隙效应,导致材料具有低导磁率及恒导磁特性;又由于颗粒尺寸小,基本上不发生集肤现象,磁导率随频率的变化也就较为稳定。主要用于高频电感。磁粉芯的磁电性能主要取决于粉粒材料的导磁率、粉粒的大小和形状、它们的填充系数、绝缘介质的含量、成型压力及热处理工艺等。 常用的磁粉芯有铁粉芯、坡莫合金粉芯及铁硅铝粉芯三种。 磁芯的有效磁导率μe及电感的计算公式为:μe = DL/4N2S × 109 其中:D 为磁芯平均直径(cm),L为电感量(享),N 为绕线匝数,S为磁芯有效截面积(cm2)。 (1) 铁粉芯 常用铁粉芯是由碳基铁磁粉及树脂碳基铁磁粉构成。在粉芯中价格最低。饱和磁感应强度值在1.4T左右;磁导率范围从22~100;初始磁导率μi随频率的变化稳定性好;直流电流叠加性能好;但高频下损耗高。 (2). 坡莫合金粉芯 坡莫合金粉芯主要有钼坡莫合金粉芯(MPP)及高磁通量粉芯(High Flux)。 MPP 是由81%Ni、2%Mo及Fe粉构成。主要特点是:饱和磁感应强度值在7500Gs左右;

磁珠的特性及应用

磁珠的特性及应用 磁珠的全称为铁氧体磁珠滤波器,是目前应用发展很快的一种抗干扰元件,廉价、易用,滤除高频噪声效果显著。还有一种是近年来问世的一种超小型非晶合金磁性材料制作的磁珠,它和铁氧体不是同一种材料。(注:请区别于电‘技术中的“绝缘瓷珠”——编者) 磁珠的主要原料为铁氧体,是一种立方晶格结构的亚铁磁性材料。这种材料的特点是高频损耗非常大,具有很高的导磁率,使电感的线圈绕组之间在高频高阻的情况下产生的电容最小。当导线中有电流穿过时,铁氧体对低频电流几乎没有什么阻抗,而对较高频率的电流会产生较大的衰减。 对于抑制电磁干扰用的铁氧体,最重要的性能参数为磁导率μ和饱和磁通密度Bs。它的等效电路为一个电感和一个电阻串联,两个元件的值都与磁珠的长度成比例。当导线穿过这种铁氧体磁芯时,所构成的电感阻抗是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增加。高频电流在其中以热量形式散发。 在低频段,阻抗由电感的感抗构成。低频时R很小,磁芯的磁导率较高,因此电感量较大,L起主要作用,电磁干扰被反射而受到抑制,并且这时磁芯的损耗较小.整个器件是一个低损耗,高Q特性的电感。这种电感容易造成谐振.因此在低频段有时可能出现使用铁氧体磁珠后,干扰增强的现象。 在高频段,阻抗由电阻成分构成,随着频率升高,磁芯的磁导率降低,导致电感的电感量减小,感抗成分减小。这时磁芯的损耗增加,电阻成分增加,导致总的阻抗增加。当高频信号通过铁氧体时,电磁干扰被吸收并转换成热能的形式耗散掉。 铁氧体抑制元件广泛应用于印制电路板.在电源线和数据线上,如在印制板的电源线入口端加铁氧体抑制元件.就可以滤除高频干扰。铁氧体磁环或磁珠专用于抑制信号线、电源线上的高频干扰和尖峰干扰,它也具有吸收静电放电脉冲干扰的能力。 电感是储能元件,而磁珠是能量转换(消耗)器件。电感多用于电源滤波回路,侧重于抑制传导性干扰;磁珠多用于信号回路,主要用于EMI(电磁兼容)方面。磁珠用来吸收超高频信号,例如在一些RF电路、PLL、振荡电路、含超高频存储器电路等,都需要在电源输入部分加磁珠。电感是一种储能元件,多用在LC振荡电路、中低频的滤波电路等,其应用频率范围很少超过50MHz。 1.磁珠的单位是欧姆,而不是亨特。 磁珠的单位是按照它在某一频率产生的阻抗来标称的,阻抗的单位也是欧姆。磁珠的数据参数表(DATASHEET)上,一般会提供频率和阻抗的特性曲线图.常以100MHz为标准,比如600R@100MHz,意思就是在100MHz频率时磁珠的阻抗相当于600欧姆。 例如某磁珠参数为120ohm,25%,3A,1206,其中120ohm是指在频率100MHz时,该磁珠的阻抗值为120欧姆;25%是指上述阻抗所允许的误差是±25%;3A是指该磁珠标称允许流过的最大电流;1206是指该磁珠的外形尺寸,EIAl206(英制:英寸)等同于JIS/IEC3216(国际单位制:毫米),即长3.2mm、宽1.6mm。 2.磁环和磁珠对高频成分起吸收作用,也称为吸收滤波器。 普通滤波器是由无损耗的电抗元件构成,在线路中的作用是将阻带频率反射回信号源,这类普通滤波器又叫反射滤波器。当反射滤波器与信号源阻抗不匹配时,就会有一部分能量被反射回信号源,造成干扰电平的增强。为解决这一弊端,可在滤波器的进线上使用铁氧体磁环或磁珠套,利用磁环或磁珠对高频信号的涡流损耗,把高频成分转化为热损耗。因此磁环和磁珠实际上对高频成分起吸收作用。 3.磁珠抑制开关噪声属于主动抑制型。 磁珠不同于普通的噪声滤波器,通常噪声滤波器只能吸收已发生的噪声,属于被动抑

铁吸收和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FEED RESEARCH NO .12,2011 33 维丰专栏 铁是动物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必需组成成分,在动物体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铁不仅是多种化合物的组分,还和多种与代谢相关的酶活性有关,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的免疫机能。动物所需要的铁一般由饲料中摄取。目前使用的含铁添加剂主要分为2类—无机铁和有机铁。铁的吸收和转运机制多年来一直是研究者探讨和关注的重要问题,关于机制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研究者对于此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人们对铁吸收和转运的过程提出了很多的假说,但其机制仍然存在争议。 1 铁的吸收部位 对大鼠的研究表明: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中被吸收。动物其他消化部位,如:胃、回肠和盲肠也能吸收少量的铁。Darrell 利用不同结扎小肠段技术,研究得到大鼠不同消化部位吸收铁的能力依次为,十二指肠>回肠>小肠中段>胃。可知动物的整个消化道均可以吸收铁,但其主要的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 2 铁的吸收机制 食物中的铁分为无机铁(非血红素铁)和有机铁(主要以血红素铁和氨基酸铁络合物形式存在)2种。成熟小肠细胞是有方向性的,其面向肠腔绒 毛膜和面向血循环的基底膜在膜蛋白的组成及细胞膜所担负的功能等方面均是不同的,肠腔中的外源性铁(有机铁和无机铁)在小肠处吸收进入体内需要穿过3个屏障:穿过面向肠腔的小肠细胞绒毛膜、在小肠细胞中从绒毛膜转移至基底膜面和穿过基底膜进入血液。进入肠腔中的无机铁或有机铁虽然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被吸收,但是其吸收转运都是受机体严格控制的。 2.1 无机铁(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机制 无机铁(非血红素铁)包括,三价铁和二价铁。三价铁在pH>3时不溶于水,在酸性环境下易与胃液中的氨基酸、糖类和酰胺类等小分子或黏蛋白形成螯合物,保持溶解状态,有利于三价铁的吸收。所以,长期缺乏胃酸会导致动物发生缺铁性贫血。饲料中的一些成分,如:磷酸、植酸和碳酸等会导致三价铁沉淀或与其形成大分子物质,而阻碍三价铁在小肠中的吸收。而肠黏膜在pH=8时仍能保持溶解状态,易于吸收。 研究者们先后提出了铁蛋白(Fn)和转铁蛋白(Tf)等途径参与肠道铁吸收转运假说。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Fn 是调节铁吸收的受体,机体缺铁时能促进肠黏膜细胞合成、分泌去铁铁蛋白并促进铁吸收;机体铁饱和时促进分泌全铁铁蛋白,阻碍铁吸收。但是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反驳了这种假设,因为在动物机体缺铁时,动物吸收细胞中没有或只有少量的去铁铁蛋白。还有一些研究指出,Fn 铁吸收和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 赫丽娟 蔡 菊 孔随飞浙江维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收稿日期:2011 - 10 - 11 摘 要 铁是动物体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在动物机体氧转运、细胞生物氧化、DNA 复制及电子转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铁的吸收和转运多年来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但其机制至今仍然尚未完全明确。 关键词 铁 肠黏膜 吸收 转运 中图分类号: S 816.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 - 2813(2011 )12 - 0033- 0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