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化学必修二(练习)第1章重难点专题突破: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二(练习)第1章重难点专题突破: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二(练习)第1章重难点专题突破: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二(练习)第1章重难点专题突破: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Word版含解析

本章重难点专题突破

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从元素原子结构判断

①当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越易失电子,金属性越强;

②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越难失电子,金属性越弱。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

一般来说,排在前面的金属元素其金属性比排在后面的强。

(3)从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判断

①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元素金属性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越强。

(4)根据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

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

【典例1】已知钡的活动性介于钠和钾之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钡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

B.钡可以从KCl溶液中置换出钾

C.氧化性:K+>Ba2+>Na+

D.碱性:KOH>Ba(OH)2>NaOH

解析A中由于钡的活动性比钠强,所以钡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故A错;B中钡的活动性不如钾且其先与水发生反应,故不能置换出钾,故B错;C中由于金属性:K>Ba>Na,氧化性为Na+>Ba2+>K+,故C错;D中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故KOH>Ba(OH)2>NaOH,D说法正确。答案 D

理解感悟]金属性强弱的比较,关键是比较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而不是失去电子数目的多少。如Na失去一个电子,而Mg失去两个电子,但Na的金属性比Mg强。

2.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从元素原子的结构判断

①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非金属性越强;

②当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非金属性越弱。

(2)从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判断

①单质越易跟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其非金属性越强。如H2SO4的酸性强于

H3PO4,说明S的非金属性比P强;

③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例如:Cl2+2KI===2KCl+I2,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④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如S2-的还原性比Cl-强,说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

【典例2】下列不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事实是()

①HCl比H2S稳定②HClO氧化性比H2SO4强③HClO4酸性比H2SO4强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

⑤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S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⑥Cl2与Fe反应生成FeCl3,S与Fe反应生成FeS

A.②⑤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③⑤

解析含氧酸的氧化性不能作为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元素的非金属性不一定越强,如非金属性:O>Cl,但最外层电子数:O

理解感悟]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其实质是看元素原子得电子的难易程度,越易得电子,非金属性越强。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难点整理

1.已知A为ⅡA族元素,B为ⅢA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且A、B为同一周期元素。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 (A)n = m + 1 (B)n = m + 11 (C)n = m + 25 (D)n = m + 10 2.右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若A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5个电子,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D的单质可跟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 (B)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比B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 (C)C的氢化物比B的氢化物稳定 (D)原子半径A>B>C 3.金属钫(Fr)天然存在极微,它的21个已知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根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预言其性质,其中不正确的是(A)在已知元素中,它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 (B)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化学式为Fr 2 O的氧化物 (C)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FrOH,它应是极强的碱 (D)其单质常温下跟水反应比钠剧烈 4.A、B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B>A,它们可以形成化合物AB 2 .由此可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A)A、B可能在同一周期(B)A在B的前一周期 (C)A肯定是金属元素(D)A可能在三周期的ⅡA或ⅣA族 5.元素X和元素Y在周期表中位于相邻的两个周期:X与Y两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之和为19;Y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比X多3个.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X与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Y 2X 2 (B)X的化合物种类比Y的化合物种类多 (C)Y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却不能置换出盐溶液中的金属 (D)X和Y都是性质很活泼的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只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6、下列对于铯(Cs)的性质的预测中,正确的是() A、它只有一种氧化物Cs 2 O B、它与水剧烈反应 C、Cs+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D、CsHCO 3 受热不易分解 7、第119号未知元素,有人称为“类钫”。根据周期表结构及元素性质变化趋势,有关“类钫”的预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单质有较高的熔点 B、“类钫”在化合物中呈+1价 C、“类钫”具有放射性 D、“类钫”单质的密度大于1g.cm-3 8、关于铷的结构和性质的判断,错误的是() ①与水剧烈反应,浮在水面上②原子半径比钾大③它的氧化物有的能跟二B A C D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其对应单质或离子的还原性、氧化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们具有统一性,其实质就就是对应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那么,如何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呢?这主要应从参加反应的某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上进行分析,切忌根据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进行判断。下面就针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做一简要分析与总结。 一、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根据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 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与金属单质的活动性一般就是一致的,即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其金属性越强。 。。。。。。Na Mg Al Zn Fe 。。。。。。 单质活动性增强,元素金属性也增强 需说明的就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如Sn与Pb,金属活动性Sn﹥Pb,元素的金属性就是Sn﹤Pb,如碰到这种不常见的元素一定要慎重,我们可采用第二种方法。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判断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如第三周期Na ﹥Mg ﹥Al;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如1中所述,Sn与Pb同属Ⅳ主族,Sn在Pb的上方,所以金属性Sn﹥Pb。 3、根据物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判断 通常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越强,金属性也越强,对于置换反应,强还原剂与强氧化剂生成弱还原剂与弱氧化剂,因而可由此进行判断。如:Fe + Cu2+ === Fe2+ + Cu 说明铁比铜金属性强。这里需说明的就是Fe对应的为Fe2+,如:Zn + Fe2+ === Zn2+ + Fe 说明金属性Zn﹥Fe,但Cu +2Fe3+ === Cu2+ + 2Fe2+,却不说明金属性Cu﹥Fe,而实为Fe﹥Cu。 4、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置换氢气的难易判断 某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金属性就越强。 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缓慢反应,而Al与沸水也几乎不作用,所以金属性有强到弱为Na ﹥Mg ﹥Al;再如:Na、Fe、Cu分别投入到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中,钠剧烈反应甚至爆炸,铁反应较快顺利产生氢气,而铜无任何现象,根本就不反应,故金属性强弱:Na ﹥Mg ﹥Al。 5、根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 如从NaOH为强碱,Mg(OH)2为中强碱,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可得知金属性:Na ﹥Mg ﹥Al。 6、根据组成原电池时两电极情况判断 通常当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极时,一般作负极的金属性较强。如Zn与Cu比较时,把Zn与Cu用导线连接后放入稀硫酸中,发现铜片上有气泡,说明锌为负极,故金属性Zn﹥Cu。但也应注意此方法判断中的特殊情况,如铝与铜用导线连接后放入冷浓硝酸中,因铝钝化,铜为负极,但金属性却为Al﹥Cu。 7、根据金属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中化学必修一难点总结

一.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 反应 二.离子反应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所表示的式子离子反应式写法 有颜色的离子 MnO4-紫红、Fe3+棕黄、Fe2+浅绿、Cu2+蓝色 与H+不共存(弱酸根) OH-、CO32-、SO32-、SiO32-、AlO2-、S2-、F- 等 S2-、CO32-、C6H5O- 与OH-不共存(弱碱金属阳离子)H+、Fe3+、Fe2+、Fe3+、Cu2+、Al3+、Mg2+、NH4+ 等

NH4+ 、Al3+ 与H+和OH-都不共存 HCO3-、HSO3-、HS-、等 1.相互结合生成沉淀 SO32- 、HSO3- 等。 和CO32- 。 S2-、I- 、SO32- 等。 溶液中,OH-、S2-、HS-、CO32-、HCO3- 、SO32- 、HSO3- 、ClO- 、F- 、PO43-、HPO42- 、S2O32- 等不能大量存在。 不能大量共存。

不能大量共存。 能大量共存。 四、盐类水解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具体分以下几种情况: 强碱弱酸的正盐:弱酸的阴离子发生水解,水解显碱性;如:Na2CO3、NaAc等②强酸弱碱的正盐:弱碱的阳离子发生水解,水解显酸性;如:NH4Cl、FeCl3、CuCl2等③强酸强碱的正盐,不发生水解;如:Na2SO4、NaCl、KNO3等④弱酸弱碱的正盐:弱酸的阴离子和弱碱的阳离子都发生水解,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弱酸和弱碱的相对强弱,谁强显谁性;⑤强酸的酸式盐只电离不水解,溶液显酸性,如:NaHSO4;而弱酸的酸式盐,既电离又水解,此时必须考虑其电离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若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则溶液显酸性,如:NaHSO3、NaH2PO4;若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则溶液显碱性,如:NaHCO3、NaHS、Na2HPO4等。 2、影响水解程度的因素: 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组成的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或阳离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难点习题集

高一化学必修1重点难点习题集 (选择题) 1、用密度为1.32g/mL的硫酸逐滴滴入到BaCl2溶液中,直到恰好沉淀完全为止。己知所生成的溶 液的质量等于原BaCl2溶液的质量,则H2SO4溶液的浓度为() A.21.9% B.42.1% C.13.5mol/L D.5.67mol/L 2、将4.34gNa、Na2O、Na2O2的混合物与足量的水反应,在标准状况下得到672mL混合气体,该混 合气体通过放电,恰好完全反应,则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1:1:1 B. 1:1:2 C.1:2:1 D.4:3:2 3、在甲、乙、丙、丁四个烧杯分别放入0.1mol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氢氧化钠,然后各加入100mL 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则甲、乙、丙、丁的质量分数大小为() A.甲<乙<丙<丁B.丁<甲<乙=丙C.甲=丁<乙=丙 D.丁<甲<乙<丙 4、现有100mL3mol/L的NaOH溶液和100mL1mol/L的AlCl3溶液。①将NaOH溶液分多次加到AlCl3 溶液中;②将AlCl3溶液分多次加到NaOH溶液中。比较两次操作的现象和沉淀质量是() A.现象相同,沉淀质量不等 B.现象相同,沉淀质量也相等 C.现象不同,沉淀质量相等 D.现象不同,沉淀质量不等 5、向一定量的Fe、FeO、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L浓度为1.00mol/L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 全溶解,有气体放出,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后无血红色出现。若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此混合物,能得到铁的质量是() A.11.2g B.5.6g C.2.8g D.1.4g 6、向50gFeCl3溶液中投入一定量的钠,待反应完毕后,过滤,得到仍有黄色的溶液45.9g,则投入 钠的质量为() A.4.6g B.4.1g C.6.9g D.9.2g 7、FeCl3、CuCl2混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仍有固体存在,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加入KSCN的溶液一定不变红色 B.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C.溶液中一定含Cu2+ D.剩余固体中一定有铜 8、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2的CO和H2组成的混合气体2.1g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立即通入足 量Na2O2的固体中,固体增加的质量是() A.2.1g B.3.6g C.7.2g D.无法确定 9、甲乙两烧杯中各盛有300mL1mol/L盐酸和氢氧化钠,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铝粉,反应 结束后测得生成的气体体积比为甲:乙=1:2,则加入铝粉质量为() A.5.4g B.3.6g C.2.7g D.1.8g 10、有铝、氧化铜、氧化铁组成的混合物共10g,放入500mL某浓度的盐酸溶液中,混合物完全溶 解,当再加入250mL2.00mol/L的NaOH溶液时,得到沉淀最多。上述盐酸溶液的浓度为() A.0.500mol/L B.1.00mol/L C.2.00mol/L D.3.00mol/L 11、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烧碱溶液中放入一定量的过氧化钠,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室温,下列说 确的是() A.溶液中Na+浓度增大,有O2放出 B.溶液中OH-浓度不变,有H2放出 C.溶液中Na+数目减少,有O2放出 D.溶液中OH-浓度增大,有O2放出 12、己知Ba(AlO2)2能溶于水。右图表示的是向Al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时,生成沉 淀的物质的量y与加入Ba(OH)2的物质的量x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 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混合气体性质推断》重难点专项训练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难点习题:混合气体性质推断 二、混合气体性质推断 1、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 2、CO、H2O(g)、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如下处理,(假定每次处理均完全)(1)通过碱石灰,气体体积变小;(2)通过炽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3)通过白色的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蓝;(4)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溶液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 )A、一定有CO2、H2可能有CO、H2O(g); B、一定有CO、H2O(g)可能有CO2、H2 C、一定有CO2、CO可能有H2O(g)、H2 ; D、一定有CO、H2可能有CO2、H2O(g)。解析:(1)能被碱石灰吸收的气体有水蒸气与酸性气体,所以混合气体中可能有CO2或H2O(g)或CO2与H2O(g),(2)通过炽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说明混合气体还原了氧化铜,得知混合气体中可能有还原性的气体CO、H2,(3)白色硫酸铜粉末遇到水蒸气变蓝,而在第一步时水蒸气已经被碱石灰吸收没了,水蒸气只能就是混合气体还原氧化铜时产生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不会产生水蒸气,只能就是氢气还原氧化铜时产生水蒸气,得出结论:混合气体中一定有氢气。(4)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溶液变浑浊,而在第一步时二氧化碳即便有也已经被碱石灰吸收没了,二氧化碳只能就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产生的,得出结论:混合气体中一定有一氧化碳。综合上述分析,得出答案:D、 2、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N2、HCl 、CO,依次进行如下处理,(假定每次处理均完全)(1)通过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与灼热的氧化铜,气体体积都没有变化;(2)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气体体积减小;(3)通过灼热的铜网,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减小,但还剩余气体,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 ( )A、一定没有N2 ,HCl 与CO中至少有一种; B、一定有N2 ,HCl 与CO ; C、一定有N2 ,HCl 与CO中至少有一种; D、一定有N2与HCl ,没有CO 解析:(1)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与灼热的氧化铜可能发生HCl+NaHCO3=NaCl+H2O+CO2↑,CO+CuO加热CO2+Cu,气体体积均未发生改变,不能断定有没有HCl 或CO,(2)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气体体积减小;通过灼热的铜网,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减小,说明第一步反应的产物与过氧化钠反应产生了氧气(灼热的铜网就是专门用来吸收氧气用的),说明HCl 或CO至少存在一种。(3)氮气每一步都不参与反应,通过灼热的铜网,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减小,但还剩余气体,所以该气体就是氮气。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结论:选择C、

比较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比较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高中化学 2011-04-12 20:11 一、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去电子能力强弱(需要吸收能量)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能力强弱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示为不一致,如Cu和Zn金属性是Cu > Zn,而金属活动性是Zn > Cu。 1.在一定条件下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水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2.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3.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越强,其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4.依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但是ⅠA族和ⅡA族的金属在与盐溶液反应时,通常是先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和氢气,然后强碱再可能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5.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6.依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中,由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 7.依据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做负极材料的金属性强于做正极材料的金属性。 8.依据电解池中阳离子的放电(得电子,氧化性)顺序。优先放电的阳离子,其元素的金属性弱。 9.气态金属原子在失去电子变成稳定结构时所消耗的能量越少,其金属性越强。 10、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根据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或还原性越稳定或还原性越弱,则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越强。 2、根据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越易化合则非金属性越强。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难点

钠,银白色,4Na+O 2Na O 22==,O Na 2为白色固体,222O Na O 2Na 加热+,22O Na 为淡黄色固体, 钠与盐的反应 (1)熔融状态的盐的反应(置换反应) NaCl 4Ti TiCl 4Na 4++熔盐 (2)与盐溶夜反应,即钠先和水反应,生成的NaOH 再和盐反应 ↑+==+2222O 4NaOH O H 2O 2Na (什么时候要标注气体?) 232222O CO 2Na CO 2O 2Na +==+ 2Cl 的制备:O H Cl MnCl )(4HCl MnO 2222+↑+?+浓 ↑+↑++222Cl H 2NaOH O 2H 2NaCl 通电 322FeCl Cl 32Fe 燃烧+,棕黄色烟,溶于水为黄色(+2Fe 溶液是浅绿色);22CuCl Cl Cu 燃烧+,棕色烟,水溶液呈蓝绿色;2NaCl Cl 2Na 2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黄色火焰。纯净的2H 在2Cl 中安静的燃烧,2Cl 可以和大多数金属反应,当然,非金属也不例外,322PCl 3Cl 2P 燃烧+(在空气中形成白雾),522P C l 5C l 2P 燃烧+(在空气中形成白烟), HClO (强氧化性) :破坏有机性,使其颜色褪去,不可逆。将一粒钠投入酸中,反应比在水中更剧烈,如:↑+==+24242H SO Na SO H 2Na ,(想想为什么不是先和水反应?) 漂白粉 制备原理: O H 2Ca(ClO)CaCl )OH (Ca 22Cl 22222++==+,其中有效成分为2Ca(ClO), 漂白粉使用时,利用复分解反应原理生成HClO 。 HClO 2CaCl 2HCl Ca(ClO)22+==+ H C l O 2C a C O O H CO Ca(ClO) 3222+↓==++ H C l O 2)C a (H C O O 2H 2CO Ca(ClO) 23222+==++(2CO 过量) 练习题: 1.将11.5gNa 投入足量水中,得到溶液a,将12gMg 投入到足量的与上述等质量的盐酸中,得到溶液b ,则a 与b 的质量关系为._______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集锦.doc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集锦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单质跟水或酸置换出氢的反应越容易发生,说明其金属性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越强。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里置换出乙, 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4)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金属性逐渐减弱 (5)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6)原电池反应中的正负极:两金属同时作原电池的电极,负极的金属性较强。 (7)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元 素的金属性越强。但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影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如Mg(3s2为全充满状态,稳定 )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 的第一电离能。 (8)元素电负性越小,元素失电子能力越强,元素金属性越强。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 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容易跟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3) 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例如,Cl 2+ 2KI===2KCl + I2,说明 Cl 的非金属性大于I。 (4)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5)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数值越大,表明元素失电子的能力越弱,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元素 的非金属性越强。但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影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如I1(P)>I 1(S),但非金属性: P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八种方法

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八种方法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判断。 一、依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 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一般位置越后的金属,金属性越弱,原子的还原性越弱。 例外:金属活动性:Sn>Pb,但元素的金属性:Pb > Sn。 二、依元素周期表判断 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其对应的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 2.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减弱;其对应的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三、根据金属原子失电子吸收的能量判断 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得到或失去电子时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就金属原子失电子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失电子越容易,吸收的能量越少,失电子越难,吸收的能量越多,故根据金属原子在相同条件下失电子时吸收能量的多少可判断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四、根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 如碱性:LiOH

序为:Na> Mg>Al。 五、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判断 与水反应越易、越剧烈的金属单质,其原子越易失电子,该金属活泼性越强,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反应,与冷水不反应,Al与热水反应很慢,则金属性:Na> Mg>Al。Fe 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Cu与稀盐酸不反应,则金属性:Fe>Cu。 六、依电化学中电极来判断 1.就原电池而言: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人的极,其还原性:负极>正极 2.就电解而言:电解过程中离子放电情况为: 阴极:Ag+>Hg2+>Fe3+>Cu2+(氧化性) ,则元素金属性与之相反。 例1、X,Y,Z,M代表四种金属元素。金属X和Z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时,X溶解,Z 极上有氢气放出;若电解Y2+和Z2+共存的溶液时,Y先析出;又知M2+的氧化性强于Y2+。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X>Z>Y>M B.X>Y>Z>M C.M>Z>X>Y D.X>Z>M>Y 解析:金属X和Z用导线连接放入稀H2SO4中,形成原电池,X溶解说明金属活动性X>Z;电解Y2+和Z2+共存的溶液时,Y先析出,则金属活动性Z>Y;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其单质的金属活动性越弱,则金属活动性Y>M,选A。 七、根据物质间的置换反应来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总是向着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减弱的方向进行,即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如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性强弱时,可将通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若铁片表面上生成单质铜(Fe+Cu2+ = Fe2++Cu),则金属性:Fe>Cu。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 微粒与物质的量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 B=n B/V n B=C B×V V=n B/C B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⑥溶液的配置 (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高中化学必修一难重点最全汇总

高中化学必修一难重点最全汇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燃液体; 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分离的方法: 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 (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 (2)步骤: 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

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 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 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 (1)Na2CO3在BaCl2之后; (2)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 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 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 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 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 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三、离子的检验: 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Ba2++SO42-=BaSO4↓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选取) 第一章:元素周期表与化学键 一、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及三者间关系 1.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或大雨3(小于8)的一定是主族元素 2.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 3.阴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三周期 二、易错点知识归纳 1.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 2.Na、F、Al等无同位素 3.不是所有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大于④,比如氢元素 4.原子核各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为铍 6.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原子的电子变成阴离子时,电子层数不变 7.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会摆脱原子核束缚离去,主要受1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2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的影响 8.Br单质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汞单质是唯一的液态金属单质 9.短周期第四主族与第七主族元素的原子间构成的分子,均满足原子最外层8的电子结构 10.化学键的形成与原子结构有关,主要通过原子的价电子间的转移或共用实现 11.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 12.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4.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单质:F(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用于雕刻玻璃) 25.能导电的非金属单质,石墨和硅 26.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的五分之一:Mg 27.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是Al 28.形成化合物最多,单质为固体:碳 30.他两种常见氯化物,分子质量相差35.5:Al 31.同一周期的最高价氧化物从左向右依次是: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19.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间易形成离子键,金属性、非金属性越强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化学键中共价键成分越少。 20.硫酸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和还原性气体:因为硫酸呈酸性,与碱性气体会发生中和反应,而且具有强氧化性 21.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22.氧和氟无正价 23.钠和鉀的合金常温下为液态 23.互为同位素的核素为同种元素 24.Fr的金属性最强,F的非金属性最强 25.稀有气体分子中无化学键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易错点总结 13.物质的化学反应与体系能量变卦是同时发生的 14.物质本身的能量越低,稳定性越高。物质中所含化学键的键能越大,物质的体系能量越低,稳定性越高 15.断开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越高,越稳定 16.生成物越稳定,放出能量越多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