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个性,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结构,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对其人生发展的意义;自我意识,学前儿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特点及表现,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促进其发展的教育方法;个性倾向性,学前儿童需要、动机、兴趣的发展;气质,气质类型,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变化及其对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性格,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及其表现;能力,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的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

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体现。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

因此,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联系。即使比较基本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

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结构

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其成熟标志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了解幼儿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因此,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二、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

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方面: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

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

孩子从刚刚出生开始,就显示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与生理联系密切的气质类型的差异。这种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异作为个别差异而存在,同时又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并在与父母的E1常交往中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个人特点。

2.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此间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3岁左右,在气质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及与父母和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中,孩子之问出现较明显的个性特征的差异。

3.个性初步形成(3~6岁)

幼儿期,儿童心理水平逐渐向高级发展,特别是随着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的发展,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逐步形成。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也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这也提醒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学前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及能力各方面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1.分离感,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

2.稳定的同一感,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已是同一个人。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l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简单的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

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本的规律,即3~4岁期间,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期间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

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

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评价。

(二)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

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

(三)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

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

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第四节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学前期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

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1.积极性,个性积极性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积极性去组织自己的行动。如当一个人的需要强烈时,他的行为反应就会相应比较强;而当需要较弱时,行为反应的程度就会相对减弱;

2.选择性,个性积极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如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人选择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向。

二、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一)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需要和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

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

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

1.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2.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三)学前儿童活动动机的发展

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2.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三、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一)兴趣及其特点

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二)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0~l岁);

2.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1~3岁);

3.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3~6岁)。

第五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

1.气质

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

2.气质的特点

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的划分对学前儿童同样可以使用。

托马斯·切斯将儿童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困难抚育型、起动迟缓型。

三、学前儿童气质类型的稳定性和变化

1.学前儿童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性。

2.学前儿童气质类型有一定变化。

(1)幼儿期气质中的兴奋性增长;

(2)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的气质,即“掩蔽现象”。

四、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1.儿童的气质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儿童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1)对智力

气质不能影响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但可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

(2)对性格

性格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

2.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个性发展。因此,父母和教师要避免儿童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

3.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接受培养。

第六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性格的特点:对现实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是统一的,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其行为方式,而惯常的行为方式又体现着人对现实的态度。2.性格的结构

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它是由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有机结合组成的统一体。具体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二、婴儿性格的萌芽

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

1.合群性;

2.独立性;

3.自制力;

4.活动性。

婴儿期性格的差异还表现在:坚持性、好奇心及情绪等方面。

三、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在儿童性格差异日益明显的同时,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

1.活泼好动;

2.喜欢交往;

3.好奇好问;

4.模仿性强;

5.好冲动。

四、学前期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学前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儿童行为的各方面,使孩子在不同场合、不同方面的行为都显示出较强的一致性。如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观察就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的典型特点;

2.性格是一个多侧面的结构,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是针对那些较低级的性格因素而言,而对于人的性格有决定性影响或成为性格的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因素还远未形成;

3.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儿童的行为直接反映外界的环境影响。

第七节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及其结构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能力又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

(一)能力的特征

1.能力和活动密切联系;

2.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3.完成一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

(二)能力的结构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二、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一)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2.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

3.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4.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6.创造能力萌芽。

(二)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变化趋势的不同观点:

1.智力分化论;

2.智力复合论;

3.智力内容变化论。

以上理论可以说明,儿童智力结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复合化和抽象化,不同的智力因素有各自迅速发展的年龄。

(三)出现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四)智力发展迅速。本杰明·布鲁姆儿童智力发展曲线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 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 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 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 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 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 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 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系统 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 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构成个性的核心。 2、自我意识系统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成分。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性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 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 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幼儿个性的成熟。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分离感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稳定的同一感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的持续存在的,不管 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 (二)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 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 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能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婴幼儿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对自己的简单的 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1、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行量 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与变化的 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 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 本的前提。 3、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服从一定规律。 4、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关键期: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 0-2岁:亲子依恋形成关键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 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 (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 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 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

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指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性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个性萌芽的时期____________,个性形成的时期________________。 个性整体性形成 倾向性形成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 为什么说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稳定性增强 独特性发展 积极能动性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未意识存在—身体各部分—整体形象—内部状态—与名字联系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是儿童认识_______和_______关系的开始.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对自己动作的意识:借助于偶然的动作区分动作和动作的对 象 ________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动作的认识的前提条件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但只能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意识不到心理活动的过程 掌握______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依赖成人的评价,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带有主观情绪性,一般过高评价自己 受认识水平的限制由笼统、局部的评价发展到具体、全面的评价 由对外部行动的评价发展到对 内心品质的评价 独立性,可以独立做事

学前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在环境教育作用下,幼儿逐渐可以自觉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动表现为坚持性,为达到目的可以长时间做事 自制力,出现了两种自制的形式抗拒诱惑 延迟满足 生活规律性环境适应性与成人的关系 容易型 婴儿的气质类型及表现/ 托马斯对出生到3岁前儿童气质类型的划分困难型 学前儿童的气质迟缓型(会发生分化) 传统的气质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前儿童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气质掩蔽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儿童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的主要表现/ 婴儿性格萌芽的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前儿童(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讲义全部) _________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多种能力的显现和发展在各种能力中,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是操作能力 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 智力发展迅速 _________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智力发展的高原期:人的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后会停止或接近停止,在这个年龄之后,智力趋向衰退,由此形成一条智力发展曲线,其中最高的一段称为高原期。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练习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练习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 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基本特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基本特征,了解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掌握幼儿期性格特征、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及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内涵 (一)定义 心理学所说的“个性”,又称“人格”。其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和“人格”的含义不同。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结构 个性是由哪些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性心理结构,包含下列5种成分: 1.个性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3.自我意识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4.心理过程 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这些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成分,是人对现实发生反映和联系的基本形式。

5.心理状态 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动进行的时候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个性积极性的作用。 狭义的个性包括以下两大方面内容: 1.个性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调控系统包含两方面,即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个性的产生和发展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也可以说,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当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儿童的个性才逐步发展起来。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性的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成熟和稳定。可以说,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倾向性主要是需要、动机和兴趣。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人的行为中,并非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个性的表现。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行为,就有必要了解作为个性的一些基本特征。 1.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即使是躯体相连的兄弟、姐妹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年龄的人来说,个性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如中国人的性格都或多或少地打有儒家思想的烙印。而同一年龄的人身上更是存在一些典型特点,如幼儿期的儿童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好动、好奇心强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个 性 婴儿 1 什么是个性? 2 什么是气质? 3 有哪些类型的气质?各有什么表现? 4 什么是性格?与气质具有什么关系? 5 性格的结构是怎样的?

6 什么是能力?能力具有哪些种类?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什么关系? 7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8 如何根据幼儿的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9 婴儿性格的萌芽具有哪些表现? 10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具有哪些表现? 11 幼儿性格的初步形成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2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性格? 13 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一般特

点是什么? 14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趋势和速度具有什么特点? 15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个别差异? 16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能力? 17 什么是自我意识? 18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标准是什么? 19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20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具有怎样的趋势? 21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22 如何提高儿童的自我评价?

23 学前儿童自信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4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信? 25 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6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 自我意识? 1 什么是个性? 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 特结合。包括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 特点:

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形成过程漫长 婴儿是个性萌芽期,幼儿是个性开始形成期。 2 什么是气质? 人的心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即脾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速度:知觉、言语速度和思维速度等; 强度:情绪体验和反应的强弱、意志努力程度等; 稳定性: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等;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教学总结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 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 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 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 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 基本的前提。 3、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服从一定规律。 4、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关键期: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 0-2岁:亲子依恋形成关键期 5岁前:语言、数概念和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 导作用。 (一)环境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制约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水平 2、儿童与承认的交往活动时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 响作用。 3、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1)家庭 (2)幼儿园和社会托幼机构 (3)电视等各种媒体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等因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一)发展与发育 发展: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发育:主要指生理发育 (二)转折期和危机期 转折期: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团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 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他心里常常发生紊乱,表现 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 等。 (三)敏感期和最佳期 敏感期也叫最佳期。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心理活动开始萌芽,也是鹅绒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 课程代码:12340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 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一般将正式进入 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 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 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 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 (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 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 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 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 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 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

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导读: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如何使幼儿园成为孩子真正的乐园,让每一个孩子徜徉在金色阳光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我努力地探究、寻找、尝试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把自主还给孩子,创造条件去激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捕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灵动与飞扬,促进孩子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不断地生成与发展。 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如何使幼儿园成为孩子真正的乐园,让每一个孩子徜徉在金色阳光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我努力地探究、寻找、尝试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把自主还给孩子,创造条件去激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捕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灵动与飞扬,促进孩子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不断地生成与发展。 一、尊重——偶发事件的处理 正如瑞吉欧的教师所讲,“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跟1/3的确定性和2/3的不确定性在一起”。而新的教学观也告诉我们:教学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创造机会让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不是一种对确定性的追求,相反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清晰的事实模糊化,从确定中寻找不确定性,并从中生成可以探究的问题。 不可否认,在很多的预设环节中,往往会有一些我们设想不到是事情发生。教师既要按教育、教学的规律办事,又必须有相当的灵活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在一次主题活动《交通小剧场》中,我组织孩子们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当韦铃淼小朋友扮演小狗乘汽车时,却没有按故事情节摔跟斗。这下孩子们急了,“快摔跟斗呀,要摔跟斗了……”可韦铃淼就是不摔,嘴里说着:“我抓牢的,我坐好的。”于是我也顺势顺力,没有强求孩子一定按照故事情节继续表演下去,而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只小狗没有摔跟斗呀?”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从应该摔跟斗而转移到这个问题上来,开始讨论、交流。其实,问题的答案就在不摔跟斗的“小狗”身上体现出来了,这样孩子们对问题的感受将会更灵动与深刻,比按部就班地在表演完之后再来总结乘车的安全常识更易于让孩子们接受。 “顺导其志意”,前提就是尊重,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尊重的核心就是理解并认可孩子的行为,教师行之有度,恰当而合理的进行调节和指导,点化和润泽孩子的行为,使其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二、开放——给予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 我们可以感叹,孩子是有潜能的,他们的能力往往超出我们的估计。正如麻省大学乔治?福门教授说过:“通过寻常时刻,你会发现一个能干、自主的儿童。”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不要太多的去干预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那么,孩子更有望得到更多的东西。这也体现了“我们要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推选适合教育的儿童”的理念。在一次探索活动《寻找绿色》的过程中,原本的计划是带领孩子在幼儿园寻找绿色,孩子们排着队,手拉手跟着老师边走边看。但一走出教室,我想: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自由地去寻找和探索呢?尽管孩子的安全问题使我犹豫和担心,但最终我还是放手了,就让孩子们试一次。于是我提出了一些安全和寻找方面的要求,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而我就站在操场中间,观察和等待着这一群孩子。老师的放手使孩子新奇和激动,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老师,我发现了……老师,我发现了……”孩子们的空间更自由,孩子们的视野更广阔,孩子们的收获也更丰富,更多彩。这样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我原本的设想,从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潜能,更感叹着:自己拥有着一群多么能干的孩子呀!放手,使我和孩子同样收获精彩。

教资笔试知识点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教资笔试知识点——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部分中,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重要内容,而想象又是重中之重。想象是幼儿重要的心理过程,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在幼儿想象发展过程中,具有三大特点,关于这三大特点的理解,需要借助实际的事例。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与想象相关的知识内容,以此来帮助大家克服关于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方面的困难,避免出现相应的错误。 学习幼儿想象发展特点之前,需要知道想象的分类。学前儿童想象分为两类,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发展的特点就与想象的分类有关,前两点是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第三点是想象具有夸张性。 对于此知识点,我们需要以三种题型备考:第一种是是简答题,简述一下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第二种选择题,主要是前两点里面的小知识点尤其是易混知识点要注意选择题;第三种是材料分析题,主要涉及想象的夸张性。 第一点: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无意想象又具有以下特征: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就是幼儿想象没有固定的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例如,画 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简单来说,就是幼儿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比如幼儿正在画蘑菇,这个时候你问他再画什么,他可会会说在画一把伞,于是又开始画伞。 3.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例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很高兴,要求教师来看,适逢教师在指导别的小朋友作画,没有及时去看,顿时,这个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等教师走到他跟前时,只见画纸上的小红花已被粗黑线条涂没了。当教师询问他时,他冷冷地说:“已经送掉了。” 第二点: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从内容上可以将想象分为4种类型: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

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一、学前儿童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一)学前儿童发展的含义 幼儿发展是指个体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生理的发展指机体的正常生长(形态的增长)、发育(功能的成熟),如躯体各部分比例发生变化;心理的发展指个体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如认知结构的变化、性格的变化等。(二)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指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阶段性是指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是()。 A.匀速均衡发展 B.高速不均衡发展 C.年龄越小发展越慢 D.年龄越小发展越快 4、个别差异性 对于每个儿童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是不同的儿童先学会爬,后学会走,这说明儿童的发展具有( )的特点。 A.方向性和顺序性 B.连续性和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A 婴幼儿的发展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儿童自身的能动性。A.遗传素质B.胎内环境C.生物因素D.成熟 二、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客观因素 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特点,如体貌、身体的内部构造、神经类型等方面。遗传素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 (1)遗传素质决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遗传素质决定了幼儿的体态、生理结构与机能的主要特征。幼儿接受父母的遗传,出生之后就有“人”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从而有别于其他生物体。另外,幼儿初生时的孱弱性和素质的非特殊化也为幼儿出生后的身心发展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和余地。 遗传素质决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过程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系统 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构成个性的核心。 2、自我意识系统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成分。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性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幼儿个性的成熟。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分离感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

第9(新)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九章儿童个性的发展 主要内容 ?一、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二、 ?:先天气质、体貌与体格、成熟速率 等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及同伴的影响 ?: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等 个性发展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弗洛伊德(1856-1939)是19世纪末维也纳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在与精神病人长期接触和治疗病人中发现,有些精神病人的发病与早期童年经验有关,因此,他十分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作用。 1、心理动力学中的人格结构 ?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经过五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部分逐渐整合,成为一体。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超我社会成分完美原则 ?自我心理成分现实原则 ?本我生物成分快乐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

案例 ?儿童的强迫行为 ?原因:超我发展过早,力量过大,本我能力得不到适当发泄。?启示:既要给儿童提出适当的要求帮他建立超我,而且也要注意其本我的要求,留出本我力量排解的渠道。 2、人格发展的阶段 ?力必多作为一种能量,需要选择某种渠道释放 ?引起快感的部位称为性感带(erogenous zone),随着性感带的转移,产生了相应的发展阶段 2、人格发展的阶段 ●认为性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这种力量或冲动是一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里比多(Libido),它贮存在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每个发展阶段是以里比多投放在身体部位所决定的,这些里比多投放的部位是机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域,所以把这些区域称为性感区。 ●弗洛伊德按照里比多发展经过的不同的性感区,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器(见表1)。 表1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1)口唇期(0-1岁) ●这一时期的活动主要是口腔的活动。 ●儿童从吸吮、吞咽、咀嚼等口腔活动中获得性的满足。口腔一带成为获得快感的 中心。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还可称为“口腔依赖期”。如果这时期的基本需要 得到了满足,以后就会出现乐观,信任,有信心;如果这时期口腔活动受到过分限制,就会发生“滞留现象”,儿童长大以后将会保留“口腔性格”,倾向于悲观,退缩,猜忌,苛求,甚至对人仇恨。有些人养成咬手指甲,吃手指,酗酒,贪吃等不良行为习惯。 (2)肛门期(1-3岁) ●这时期主要从排泄获得快感。 ●肛门一带成为快感的中心。儿童对肛门粪便的潴留与排便均能得到快感。但无论 排泄与否,儿童都可能与父母发生冲突。 ●父母正是在这时期训练儿童养成便溺的卫生习惯。如果处理不当,儿童将会形成 “肛门期性格”。一种是肛门排泄型人格特征,如表现为邋遢、浪费、无条理和放肆;另一种是肛门便秘型的人格特征,如过分干净、过分地注重条理和小节,固执、尖刻、倔强和小气。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及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及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本卷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幼儿期是在以下哪个年龄段范围内?() A.1-3岁 B.0-1岁 C.7-12、13岁 D.3-6、7岁 2.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是()。 A.脑的成熟 B.遗传素质 C.实践活动 D.教育 3.狼孩阿玛拉和卡马拉的经历主要反映了()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实践活动 4.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的 发展。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实践活动 D.环境和教育 5.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的是()。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生理成熟 6.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教育 C.活动 D.生理成熟 7.关于行为主义学说,以下不正确的是()。 A.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 B.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值得关注 C.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D.不同的环境可以塑造不同的个体 8.儿童逐步摆脱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束缚,开始根据各种假设对命题进行逻 辑运算,这属于儿童认知发展过程的()。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9.()的儿童能在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帮助下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算。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0.()的儿童出现“象征性游戏”,即能用一个物体去代替别的物体,自 己假装为某一个角色。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_______是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征。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_______指的是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速度、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3. _______是指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观察,到一定阶段后予以总结。 4.为了探究某个班级儿童的游戏活动中的心理特点,采用每周观察1-2次,每次2-3个小时。若干次后,把所有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总结的方法是_______。 5.个体观察又称_______,指的是研究者仅对某一特定儿童做专门的观察。 6. _______指的是在日常生活情景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7. _______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辅助研究方法,它是通过与儿童的交谈来了解儿童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8.采用谈话法时,研究中应特别注意,_______应该是儿童可以理解、接受并愿意回答的。 9.格赛尔认为,_______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发展的条件。 10.幼儿园的班级规模一般一个班的幼儿不超过_______个。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发展心理学属于基础心理学类。() 2.人们对心理发展机制的研究标志着心理科学的成熟水平。() 3.纵向研究设计又称聚合交叉研究。() 4.为了研究3-5岁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水平,在同一时间分布对3岁、4岁和5岁三组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做测定,属于横断研究设计。() 5.以研究规模为依据,观察法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6.自然实验法中,儿童通常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所有收集的资料比较符合实际,但是自然实验中的实验情景不容易控制,所以在很多实验中自然实验法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法来加以验证、补充和完善。()

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2教学提纲

《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在同一时间点上研究不同年龄阶段被试的研究是() A、序列研究 B、横断研究 C、追踪研究 D、纵向研究 2、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是() A、0-1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3、手眼协调大约出现在出生后() A、3个月左右 B、7个月左右 C、5个月左右 D、9个月左右 4、幼儿在教室里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稳定 5、玲玲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曲时,高兴地说:“妈妈,我也会唱,幼儿园老师教过我们。”玲玲的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 A、识记 B、再现 C、记忆 D、再认 6、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是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 A、目的性 B、主动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7、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A、主动性和积极性 B、概括性和客观性 C、概括性和间接性 D、积极性和间接性 8、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呈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有意想象 D、创造想象 9、言语发生的阶段是() A、0-1岁 B、1-2岁 C、1-3岁 D、2-4岁 10、认为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可分化为九种基本情绪的是() A、布里奇斯 B、伊扎德 C、林传鼎 D、华生 11、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反应具有的特点是() A、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关 B、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关 C、与环境的适应相关 D、以上皆有可能 12、幼儿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们的思维逻辑是:不是好人就是坏人。这反映了幼儿思维的() A、表面性 B、形象性 C、片面性 D、具体性 13、明明回答自己为什么是好孩子时说:“我把玩具让给别人。”这是() A、对自己内在品质评价 B、对自己多方面评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