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整体评说繁漪陈白露人物形象

整体评说繁漪陈白露人物形象

整体评说繁漪陈白露人物形象
整体评说繁漪陈白露人物形象

整体评说繁漪陈白露人物形象

【篇一: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资料】

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中国

文学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文学社团之一。1921年1月成立于

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郑振铎等。主要刊物有《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创作宗旨是“为人生”,主张文学反

映人生,指导人生,改良人生,也被称为“人生派小说”。体现的是

现实主义的文风。

2、创造社: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

成仿吾、郑伯奇、张资平等在东京成立。先后出版的刊物有《创造

季刊》、《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创造社从文艺思想到创作

倾向都是以浪漫主义为其特点的。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3、“冰心体”小诗:在“五四“新诗坛上一度成为风靡一时的诗歌体裁。当时写小诗的诗人有冰心、宗白华、朱自清等。小诗集《繁星》

《春水》的出版,使冰心成为当时”小诗派“的代表人物。小诗短小

凝练,少则二三行,多则十几行,表现诗人刹那间的感受或独特的

发现,寄寓某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给人以启迪和愉悦。

4、中国新感觉派小说:是我国第一个自觉运用现代派方法的小说流派,又称为心理分析派或现代派。盛行于30年代的上海文坛。该流

派人数不多,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杂志为中心。他们的创作以描写都市生活和

市民心态为主,运用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和现代心理学说,对现

代都市社会的各色人生进行审视观照。

5、红色鼓动诗:指的是1929年以后,殷夫在党的秘密刊物《巴士

底山》、《列宁青年》和“左联”的《萌芽》、《奔流》等刊物上发

表的大量政治抒情诗。这些诗歌直接歌颂无产阶级革命,抒发无产

阶级的战斗豪情,诅咒黑暗,鼓动革命,调子激昂高亢,旋律急促,体现了鲜明的政治鼓动性。

6、京派:是文学中心由北京南移上海后,和“左联”同时并存,继续

活跃在北方的一个以描写自我个性为主的作家群,创作以小说最为

驰名。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等。京派作家

有共同的文人学者作家的职业特点,始终持矜持的学者风范和艺术

虔诚的文人风度。文学思想上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7、中国诗歌会: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等,中国诗歌会继续和发展了

20年代后期的普罗诗派的斗争精神,接受了苏联的现实主义影响和

左翼文艺运动影响,以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主旨,反映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从事反帝抗日和反封建的斗争,大量

采用歌谣、小调等民间诗体,使诗歌普及到群众中去。1937年4月

解体。

8、孤岛文学: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大批文艺工作者纷纷离沪,一部分作家仍滞留上海租界,在日寇势力包围中,团结在地下

党的周围,利用英法等租界的特殊环境,坚守岗位,继续开展公开

和隐蔽的抗日文艺活动,直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

日寇侵占租界止,历时4年又1月,这就是人们所称的“孤岛”文学

运动中,以戏剧创作比较活跃,杂文创作也风行一时。

其中以戏剧活动最为广泛,小说创作成就最高,散文、杂文创作也

由收获。戏剧有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建吾的《草莽》等。小说创作有抗战小说,但其成就主要体现具

有独文体风格的描写、讽刺都市生活同知识分子的小说上,如张爱玲、钱钟书、师陀等。

简答题

1、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类型:第一类是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

功名、略带酸腐气味的旧文人,如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

鲁迅在鞭挞他们的弱点时,也对他们怀有一定的同情。第二类是一

些不学无术的假道学,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

尔础。鲁迅对他们暴露的“丑角”面貌给予辛辣的讽刺和嘲笑。第三

类是现代知识分子形象。这一类形象是多姿多彩的,如《酒楼上》

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鲁迅对这类知识分子的命运,

既倾注着悲哀和忧愤,又指出并批评了他们身上的软弱性。

2、《子夜》结构上的艺术特点:

《子夜》结构恢宏、严谨。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

日常生活的描写,形成了《子夜》内容的诸多头绪,而各条线索合

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艺术构架便成为作品首要的艺术特征。作品以

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整个作品的情

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而人物众多,但作者采用了开门见山

与和盘托出的手法,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把几乎全部

的重要人物都推上前台,组成了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

3、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从题材上看,新感觉派小说以描写都市生活和市民心态为主,并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从而

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创作手法上看,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

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如穆时英的《街景》,时空颠倒,形式上亦

有创新之处。从人物刻画上看,新感觉派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神分析

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潜意识和变态心理。整本《梅雨之夕》均运用

了这种心理分析方法。

4、戴望舒新诗创作历程:戴望舒的新诗创作,经历了从早期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

(1)“雨巷”阶段,追求诗的音乐性和形象的流动性,以及主题的朦

胧性。

(2)成熟期的诗歌,摆脱音乐的束缚,运用自然进展的现代口语,服从于诗人情绪展开的内在节奏,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3)1937年抗战爆发后,诗人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诗歌的

内容和格调都发生巨大变化。诗作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回荡着爱国

主义的激情,格调由幽玄、枯涩转变为明朗、雄健。

5、陈白露、周朴园和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蘩漪性格分析

是《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这个资产阶级女性是周公馆

的叛逆,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1)具有民主自由的观念,个性解放的要求。(2)具有勇敢大胆

的反抗精神。

(3)她有许多资产阶级的偏见和极端的个人主义。

陈白露性格分析

是半殖民地大都市中的交际花,一方面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另一

方面她在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

陈白露受到过新思潮的洗礼,渴望有一个意中人和幸福的家庭。她

独自到社会上闯荡,但却不幸落入黑暗社会的陷阱,沦为一名交际花,过着寄生的生活。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她厌倦上流社会勾心

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但又无法抵御这种生活对

她的腐蚀;她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残酷的折磨,但又无法自拔;她不想这样生活下去,但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她虽然不能

自拔,却还想救人,当她亲眼目睹“小东西”等社会底层的人们被摧残、

被蹂虐,痛苦地在生活中挣扎,而想有所反抗,陈白露从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许多自己所缺乏也希望有的东西。她承认太阳要出来了,但太阳不属于她,她只能沉没在黑暗中。所以,当她赖以寄生的银行家潘月亭破产,巨额债款无法偿还时,她只得在日出前服毒自杀。

周朴园性格分析

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典型人物,其思想性格特征是:

(1)凶狠残忍,惟利是图。他在哈尔滨修江堤时,为了发财故意让江堤出险,致使2200多名小工活活淹死,发的断子绝孙的昧心财。在煤矿上镇压罢工的工人,用金钱收买谈判工人,干尽坏事。这些都反映了他凶狠残忍,惟利是图的反动资本家的本性。

(2)冷酷专横,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对蘩漪实行封建专制,强迫根本没病的她看医生吃药,使蘩漪在周公馆过着囚徒般的生活。(3)伪善,自私。30年前,为了赶娶名门闺秀,残忍得将侍萍赶出家门,以为侍萍必死无疑,装出“钟情“丈夫的样子,可当侍萍真的出现在面前时,却惊恐万状,拿出5000元的支票想赶走侍萍,前后极端矛盾的态度,彻底暴露了他的伪善和自私。

6、以“围城”为题的思想意蕴何在?《围城》的题义带有哲理性和象征意蕴。小说通过人物之口,引进英法两国关于“鸟笼”和“城堡”的典故,意指结婚犹如“金漆的鸟笼”或“被围困的城堡”,在外边的人想冲进去,在里面的人想逃出来。而主人公方鸿渐另有感触:“我近来对于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小说正是以人生万事皆是“围城”的命意,贯穿全书。

7、艾青诗作的中心意象:土地和太阳

(1)“土地”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于劳动人民最深沉的爱,对劳动者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

(2)“土地”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诗作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我爱这土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3)“太阳”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他的太阳礼赞是人类不朽的向上精神的体现。代表作有《向太阳》《火把》等。

论述题

1、为什么说女神是诗化了的五四精神?《女神》的成功的在于五四

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统一。

(1)《女神》最强烈而集中的表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思想,《凤皇涅槃》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充满了彻底的反叛精神

和对光明新世界的热切向往。诗人借用集香木自焚而更生的神话,

愤怒诅咒和否定“冷酷如铁的旧世界”,热切向往美丽新世界。(2)《女神》充分表达了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梅花树下的

醉歌》写到:“梅花呀,梅花呀!/我赞美你!/我赞美我自我!我赞

美这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这是赞美梅花,即是赞美“自我”,

这种“自我”是“宇宙的精髓“,具有主宰世界的力量。(3)《女神》

彻底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在《匪徒颂》中,诗人更

是对历来备受污蔑的勇于反抗陈规旧俗的革命者的“匪徒们”予以热

烈赞颂,向他们三呼“万岁”。破旧的目的是创造,只有彻底的破坏,才可能有全新的创造。

2、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客观原因:(1)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

逼迫。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在那个社会里似乎成了奢望。祥

子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是因为他面对着

一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社会,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他不可能以一己之力与这个社会抗衡,而这个社会却把他从“人”变

成了“鬼”。

(2)车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祥子与虎妞的生活理想毫无共同之处,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他们的婚姻没有爱情,有的只是虎妞对于祥子

的性欲要求。虎妞的纠缠对于祥子无疑是一种灾难。这是一个资产

者的丑女引诱与腐蚀无产者的强男悲剧。虎妞的介入,无疑是祥子

悲剧命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主观原因:(1)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

的个人奋斗思想,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观因素最根本的一点。祥子不

可能认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也没有认识到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

脱穷困之路。(2)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比如在接踵而来

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也缺乏足够的自

制力,在虎妞的影响下他的生活态度的某些改变,也是他走向深渊

的原因之一。

3、《家》的思想内容

1)

2)

3) 控诉了旧制度旧礼教的罪恶。《家》里的钱梅芬、瑞珏、鸣凤就

是作家着力描写的旧制度旧礼教的牺牲品。小说通过这几个可爱的

年轻生命的横遭摧残,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野蛮与残酷。批判了向旧制度妥协、屈从的思想。巴金通过成功地塑造高觉新形象,宣告“作揖哲学”、“不抵抗主义”的破产。作品形象地告诉读者,在反封建斗争中,懦弱、忍受、妥协、屈从,终会害人害己。揭示

了旧制度、旧家庭没落崩溃的必然性。巴金在《家》里勾画出了高

氏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图景,替封建

制度敲响了丧钟。小说写高老太爷一死,克明、克安、克定这一批“孝子贤孙”马上在灵前闹着要分家,这一情节正是“家”崩溃的前兆

和象征。小说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揭示了旧

制度、旧家庭衰落、崩溃的历史命运。

4) 歌颂了青年一代在新思潮影响下的反封建斗争。小说中的叛逆者

正迫切地吸收着新思想、新知识而投身于反封

建的斗争之中。觉慧、觉民、琴就是他们的代表。觉民抗婚、觉慧

出走等构成了小说的重要情节内容,尤其是作为觉新的对比形象出

现的觉慧,正是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是作者的理想和希望

的化身。

4、沈从文创作的艺术风格:

1)

2)

3) 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在题材的选择上,他

不愿写“一滩血一把泪”,而喜欢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痛苦。故意淡化

情节,已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美。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也是沈从文小说的重要特色。沈从文的小说常

常直截地把主体的情绪投注到人象和物象之中,使之带上鲜明的情

绪色彩,表达主体的情感评价,酿造浓郁的抒情性。丰富多彩的结

构样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在结构上追求自由,随物斌形,采

用过对话体、书信体、日记体、

通话、神话等多种体式。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

单纯而又厚实,朴吶却又传神。他的小说很少用“的”、“了”等虚词,既有浅近文言的简约凝练,又有口语的生动活泼。

5、《李有才板话》评书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沿袭中国传统小说“讲故事”的结构特点,讲究情节的连贯和完整,每一章都可以自成一段完整的故事,各章之间又有内在联系,

人物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发生发展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但同时又摈

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和陈辞套语。

二、紧紧围绕小说的中心,把对李有才等农民形象的塑造放到故事

情节的发展中,放到矛盾冲突中进行,不作静止的心理描写和主观

评价、

三、追求故事的通俗化和口语化,融情节描写及人物塑造于客观的

叙述中,既保留口头文体的特点,又表现出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

约的个性;小说中的快板全用白话,简洁明快、幽默风趣,既切合

农民的口味,又使知识分子有别开生面之感。

填空

1、北岛的诗歌:《回答》,顾城的诗歌:《远与近》《一代人》,诗集有《星星》《黑眼睛》等。

2、话剧:刘锦云《狗爷儿涅槃》,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陈

毅市长》,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现代折子戏》

《野人》《彼岸》

3、散文:巴金《随想录》(一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徐迟《歌德巴赫猜想》,余秋雨《文化苦旅》《山

居笔记》《秋雨散文》

4、新生代诗:韩东《山民》

5、先锋小说:莫言《红高粱》

名词解释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2、伤痕文学

以“文化大革命”为批判对象,揭露它在各个方面对人民的伤害,剖

析这种种伤害造成的难以愈合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疤痕,从而把“文革”的反动实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写作上讲究真实,是具有历史

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卢新华的《伤痕》把它推向高潮。

3、杨朔散文模式

杨朔散文讲究艺术结构,“再三裁剪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

后写成文章。”他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

云遮雾障中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

入胜。同时他由善于运用虚实、隐显、抑扬、张驰等艺术手法,对

各种材料进行裁剪、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4、朦胧诗

朦胧诗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引起了诗坛的震动,给当代诗歌送来了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范式。朦胧诗强化现代

意识,凸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的表现手法。朦胧诗的主要代表诗人是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5、文化散文

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

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熔知性与感性于一炉,极大地拓宽了散文的表现力,又称“学者散文”。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韩晗的《大国小城》等。

6、先锋小说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

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

说的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先锋小说的对小说的叙述

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

的可能。代表作家作品: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莫言的《红高粱》、格非的《褐色鸟群》等。

简答题

1、分析《红旗谱》中的朱老忠的性格特点

a、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这种反抗性贯穿其一生,铸成了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

b、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

义性。他对乡民穷人救危扶困,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

都表现朱老忠的慷慨豪爽、肝胆狭义。

c、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他经受一系列的打

击而坚忍不拔,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他讲究斗争策略,显得深谋

远虑、沉着镇定。

2、简述《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中刘世吾形象的价值意义

刘世吾是有着值得骄傲的光荣革命历史的干部,但是和平年代使他

的热情与意志严重衰退了。作品通过刘世吾形象的刻画,准确地找

到了刘世吾们从热情到冷漠,从锋芒毕露到世故圆滑的变化过程,

这使得其形象的丰富性远非官僚主义可以概括。刘世吾形象的价值

意义就在于迫使人思考和追问:理想与激情是怎样消失的?

3、简述新时期小说三次较大的审美意识的改变

(1)由“伤痕文学”引发,以“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为继,时间大

体在1978---1982年间。其特征是以“真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次大变化是对“文革”瞒骗文学的彻底否定和抛弃,使现实主

义重现艺术魅力。

(2)1985年,一批使中国读者觉得特别新奇的小说闯入文坛,形

成与传统现实主义审美形态完全不同的创作流向。这一期间,小说

的特点是题旨含义多重,情节淡化,渗透哲学意味,或突出荒诞品格,或虚拟复杂意象。

(3)大约从1987年开始,一批更年轻的作家如池莉、方方、刘恒等,他们发表的作品,把辽远的目光拉回来,使现代小说开始关注

平民生活。它们都是现实主义的,但它们不把人放在政治的旋涡中

予以集中刻画,而是把人放在最平凡甚至最平庸、最琐碎的生活原

生状态中活动,把对原生态的审判权让给读者。

4、以《致橡树》为例简述舒婷的诗歌特点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

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

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

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

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

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那

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它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5、舒婷的《致橡树》中有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中心意象是“橡树”和“木棉”;群体意象有:“凌霄花”、“日光”、“春雨”、“风雷”、“霹雳”、“土地”等等,繁富众多,让人有仿佛置身

“花圃园林”之感。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

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

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它像一

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6、沙叶新的《陈毅市长》的结构特点

《陈毅市长》在结构上独具特色。它突破了以一个中心事件贯穿全

剧的传统戏剧结构方式,而采用“一人多事”的“冰糖葫芦式”结构。

全剧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十场戏

里写十件不同的事,事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由陈毅这一主要人物穿引各场,分别从不同侧面来揭示陈毅的性格。为使结构紧凑,在每场的结尾用几句台词来构成一个细节,为下一场的情节的开展作简单的铺垫。

7、文化散文的文本情感系统

一、在蒙昧的历史途程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李冰(《都江堰》)、柳宗元(《柳侯祠》)、苏东坡(《苏东坡突围》)等等;

二、镌刻着无数历史人物的足迹与印记的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域场所等空间存在。如苏州(《白发苏州》)、山西(《抱愧山西》)、承德避暑山庄(《一个王朝的背影》)等。

三、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着厚重文化内涵的物象,如天一阁、道士塔等。

8、韩东的《山民》思想意蕴

“山民”是一个象征性形象,它超越了实象、实事的单层意蕴,将读者引向对民族过去与未来的深沉思考。“山民”有走出群山的渴望,当他从父亲那里知道“山那边”“是山”,“那边的那边”“还是山”时,他感到“疲倦”。“山民”渴望见到“海”,然而“海”又“十分遥远”,设想了“带着老婆一起上路”的计划,实现理想的漫长的过程使他感到“遗憾”,于是只好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显然,诗所揭示的是社会由僵稳状态转入变革开放过程中人们普遍的复杂心态。诗人把握了变革时代的整体真实,表现了一个民族艰难起飞时急欲改变现状的躁动不安。

9、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文学的贡献

(1)摒弃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主题表达的程式,代之以多角度、多侧面地透视某一景观或物象,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

(2)作者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曾参与了作者主体的精神建构。

【篇二: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商丘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容应不少于2000字,可附页.

论曹禺《雷雨》中繁漪的形象

阜阳师范学院成人学生毕业论文题目:论曹禺《雷雨》中繁漪的形象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班级 2014年 层次专升本 学习形式函授 学生姓名王宁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 2016年6月10日 阜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制

阜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登记表 2016 年 6月 10日

论曹禺《雷雨》中繁漪的形象 摘要:她是受到新思潮的感染、时代的感召,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开始觉醒, 开始具有反叛意识的资产阶级新女性繁漪,她的性格是“五四”狂飙精神的凸现。她是三种社会角色合而为一的身份:母亲、妻子、情人。这三种身份的重合赋予角色一种先天的深刻性。我们看到各个角色内心的挣扎、一位女性自我作战的残酷与深刻、各种身份在她面临抉择时发挥同样的力量进而所展示的人性的复杂。繁漪是曹禺在《雷雨》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她是一个最具“雷雨”性格的女性。她果敢阴鸷、敢爱敢恨,追求个性、立意反抗,爱恨交加、疯狂报复。她是一个“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具有雷雨式性格的资产阶级女性。繁漪的形象充分揭示了在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个女人,无力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相抗衡而实现自我理想,即使反抗,也将以悲剧告终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女性繁漪反抗性时代性悲剧性 引言:一般评论认为,《雷雨》作品以1925年前后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家庭悲剧。蘩漪是曹禺《雷雨》中的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具有“雷雨”式的性格,她反抗,她追寻,她妥协,最后疯狂。 蘩漪——主人公周朴园第三房妻子、周萍的后母,但同时却扮演着周萍地下情人的角色。在临界于新旧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曹禺塑造了一个这样的蘩漪——一个活在新社会和旧社会交叉的性格复杂的女性形象,一个纠结于新旧民主专制的畸形产物。曹禺笔下的蘩漪,拥有受生命深处的欲望控制的性格,又有封建落后的思想。她敢于反抗封建道德,敢于大胆追求自由爱情,集中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虽然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却仍摆脱不了封建女性依赖性、自贬性。 话剧《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两个场景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的复杂的矛盾纠葛,全剧交织着“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同时展现着每个人物的悲剧,最后所有的悲剧都归结于“罪恶的渊薮”——作为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的象征的周朴园。它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罪恶,成为中国现代话剧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国话剧整体面貌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使中国现代话剧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作的发展前景。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修订稿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 析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繁漪是曹禹的成名之作《雷雨》中的一个被凌辱、被摧残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一个阴鸷的女人。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为了爱情,“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的搏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她将“最圆满,最有秋序”的封建家庭劈得粉碎。但她不仅毁灭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一人物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 《雷雨》繁漪封建社会形象悲剧 正文: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繁漪是曹禺刻画的最具特色和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芬芳。她的眼睛大而灰暗,沉静地灼烧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偶尔也会露出依稀的微笑:“红晕的颜色快乐地散布在她的脸上”。①曹禺曾说过,繁漪的性格是最“雷雨”的。在曹禺看来,繁漪是个“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并“敢冲破一切的桎桔,做一次困兽的搏斗”②的女性。 一、繁漪是资产阶级的新女性 繁漪是个受过新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女性,是“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

的绚丽光彩。首先,她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对于人民的压榨和剥削日益深刻,人民群众没有人身自由,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同时,刚刚过去的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要求民主,争取人权,要求自由的新思想、新观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这种时代的特点,这种时代里要求个性自由的精神氛围,无疑给繁漪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供了抗争的精神动力。另外,她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的教育,这不仅使她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她们奋起,勇敢地走上了抗争之路,义无反顾地追寻自己被社会、被封建家庭剥夺了的幸福。这种抗争的勇气和行动使她们身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她们压抑——抗争——再压抑——再抗争(不惜以自毁方式抗争),正是“五四”以来时代新女性精神觉醒的典型性历程。③然而,新时代潮流过于迅疾、过于猛烈,使她们根本来不及从容地吸取新的精神营养,除去存留于灵魂深处的旧时代的种种烙印。于是,她们不得不以“半新”(相对现代新女性而言)的姿态,乃至以传统的、病态的思维方式、斗争方式去寻求个人幸福。但她身上折射出的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解放色彩,是周朴园这个死寂家庭的一场雷雨、一个闪电,她照亮了所有的黑暗与罪恶,当她的灵魂终于勇敢地发出一声强烈呼喊:“我是人,一个要真正活着的女人!”那是时代的觉醒,是“五四”的声音。她一生为这追求,生命为这燃烧。 二、繁漪的反抗精神及反抗的不彻底性

《日出》中陈白露形象分析

《日出》中陈白露形象分析 学生姓名:牛宏丽指导老师:孙强 [内容摘要] 曹禺先生的《日出》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陈白露是这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她是一位资产阶级知识女性,一方面努力地追求太阳、光明、自由,另一方面又沉迷于物质的享乐,不断堕落。在“新我”与“旧我”之间挣扎,在爱情婚姻之间周旋,最终在痛苦的矛盾中,走向了死亡。本文通过重读文本,试以陈白露的新旧转变和爱情婚姻为切入点来分析其形象,近距离观看这位五四新女性的悲剧一生。 [关键词] 日出;陈白露;矛盾;悲剧 中国的现代话剧兴起于20世纪初,是五四以来历史新时代的产物,又是中华民族戏剧史上的杰出继承与崭新创造。新的时代发出新的呼唤,戏剧界的呼唤也十分深沉,中国传统戏剧美学原则要经受新时代的考验,旧的戏剧观、戏剧美学观一统天下的场面将被打破,新的戏剧美学原则正在崛起,高度现代化、世界化的中国戏剧舞台正在倔强地破土而出。剧坛热切地盼望新手来拉开这崭新的帷幕,全面刷新戏剧领域。 曹禺就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为时代呼唤而诞生的“集体性人物”中的一位杰出艺术家。自1934年发表了《雷雨》以来,曹禺先后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剧作,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戏剧强烈集中地表达了五四新文学主题,呼唤出被压迫者的心声,以个性解放的民主主义精神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中国封建主义与黑暗社会,并以《雷雨》、《日出》、《北京人》为代表,在现代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①曹禺先生的《日出》是一部社会问题剧,从《雷雨》到《日出》,作品的主题在不断地深化,这与作家创作个性有密切关系,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感受,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独特看法,表现为作家的创作概括所具有的独特性。《雷雨》激起曹禺创作个性的是对人的深切关注,这在《日出》中有了新的发展。《雷雨》写的是旧家庭生活中人的命运,劳动妇女与个性解放的女性的不幸遭遇,侧重揭露封建主义,着力写封建主义与人的压抑与虐杀,《日出》进一步把人的考察放到都市社会广阔的社会面上来,写了在旧制度下挣扎的下等妓女和高级交际花这两类妇女,将主题的核心“人”放到金钱统治的社会上来考察,揭示人在金钱统治下的社会的毒化、吞噬与虐杀。所谓“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就不是浮面地写剥削、压迫,而是深入社会的核心“人”,揭露了金钱统治的黑暗社会对被压迫者的吞噬、毁灭,对人的精神追求的扼杀,而这个社会又是如何豢养了一批腐朽寄生虫,为了“让人成为人”,敲响这个吃人社会的丧钟。因此,他有力地展现了大都市金融机体全部腐烂的过程,“表明这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社会。他把它全部否定了。”

《日出》人物分析

我喜欢李石清这个人物是因为他身上体现出的在那个年代人性的复杂性。他对比自己有钱有势的人,违心的曲意逢迎、低头哈腰,他本身也认为自己这样做很无耻、很不要脸、甚至痛恨自己,但他同时认为这就是生存之道,只有这样忍着才会有出头的一天。所以他在自以为抓住潘月亭的把柄时,态度大转变,连说话的语气口吻都变了。而对和自己有相似命运的黄省三,则厌恶、鄙视与可怜并存,可是前两种感情远远大于第三种感情,因为他的善的人性在复杂势力的社会中已消磨殆尽。黄省三和李石清一样拿着微薄的工资,深受银行家的剥削,家庭一贫如洗,可是黄省三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李石清却虚伪狡诈、诡计多端,所以在同样的贫穷下,李石清为了面子可以让自己的老婆和那一堆富人们打牌,表面毫不在乎地挥霍者他们仅存的一些钱,尽管内心痛苦的担忧着、挣扎着,而黄省三到处苦苦求人,绝望无助,最终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被逼的疯疯傻傻,“人不能这样对人啊!”他的呼声撕心裂肺,是对那个社会绝望的控诉。他们俩相似的生活状况不一样的结局,说明在那个畸形扭曲社会中的生存之道,“个人奋斗”已经没有用了,你不诈、你不狠,你就得穷、你就得死。而李石清在黄省三苦苦求他的时候,无动于衷,甚至让黄省三去死,内心中生出对他的无限厌恶,认为是他的无能导致他的落魄(李石清心中的无能也就是黄省三的老实本分),体现出他的残酷无情。最后一幕,当李石清知道潘月婷买的股票下跌时,不顾儿子的生死在潘月婷面前重又趾高气昂,当听说儿子死时,好像突然惊醒,大呼大叫的跑出门去,歇斯底里的呼叫着儿子的名字,就好似他在社会中对本性的长期压制后的突然觉醒,觉醒不是重点,因为也只是短暂的、瞬间的,而本身的压制才是关键,压制下人性扭曲变形,变得像猛兽一样无情可怕。中国的旧社会,让人难以想象;人性的复杂,更让人感叹而又害怕。是社会扭曲了人性,还是人本身上潜伏着可怕的因子,在某种情况下就会慢慢苏醒,而通过人智慧的“润色”,比猛兽的兽性大发要可怕百倍,惊悸震颤善良的心灵 《日出》中的李石清是一个性格复杂,善恶混合的悲剧角色,他和银行小职员黄省三之流都是潘月亭的雇员,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社会底层人,都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都爱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恨人妖颠倒,人人相食的丑恶社会.但唯一不同的是黄认命,而李石清则不甘于屈从命运的安排,有强烈的向上爬的野心和发财欲望正是野心和发财的欲望使他失去了对同类的同情心,变成了良心泯灭,不择手段的无耻之徒 李太太:较为典型的中国三四十年代的妇女代表,温良、贤淑,非常听命于丈夫,不管错与对,缺乏反抗精神,受传统观念颇深,夫权思想严重,顾家守业,应当是许多男人们希望拥有的妻子类型,如今这一类的很少,甚至绝迹,妇女翻身做主,不会老实巴交地服帖老公,不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你唇枪舌战就算是一件幸事,李太太估计可以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品牌形象。 小顺子:管家、跑堂者,和气、老实,为了生计在一个破窑子里当差,算得上是个固定职业,就年纪而论也实属不容易,混的可以,富有同情心,个人能力的限制,无法为其他人做更多排忧解难的事情。 张乔治:风光十足的浪荡子,有钱、有地位、有学识,心思不会花在忧国忧民上,及时行乐是其根本之动力,炫耀、自傲是他的作风形态。

整体评说繁漪陈白露人物形象

整体评说繁漪陈白露人物形象 【篇一: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资料】 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中国 文学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文学社团之一。1921年1月成立于 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郑振铎等。主要刊物有《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创作宗旨是“为人生”,主张文学反 映人生,指导人生,改良人生,也被称为“人生派小说”。体现的是 现实主义的文风。 2、创造社: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 成仿吾、郑伯奇、张资平等在东京成立。先后出版的刊物有《创造 季刊》、《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创造社从文艺思想到创作 倾向都是以浪漫主义为其特点的。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3、“冰心体”小诗:在“五四“新诗坛上一度成为风靡一时的诗歌体裁。当时写小诗的诗人有冰心、宗白华、朱自清等。小诗集《繁星》 《春水》的出版,使冰心成为当时”小诗派“的代表人物。小诗短小 凝练,少则二三行,多则十几行,表现诗人刹那间的感受或独特的 发现,寄寓某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给人以启迪和愉悦。 4、中国新感觉派小说:是我国第一个自觉运用现代派方法的小说流派,又称为心理分析派或现代派。盛行于30年代的上海文坛。该流 派人数不多,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杂志为中心。他们的创作以描写都市生活和 市民心态为主,运用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和现代心理学说,对现 代都市社会的各色人生进行审视观照。 5、红色鼓动诗:指的是1929年以后,殷夫在党的秘密刊物《巴士 底山》、《列宁青年》和“左联”的《萌芽》、《奔流》等刊物上发 表的大量政治抒情诗。这些诗歌直接歌颂无产阶级革命,抒发无产 阶级的战斗豪情,诅咒黑暗,鼓动革命,调子激昂高亢,旋律急促,体现了鲜明的政治鼓动性。 6、京派:是文学中心由北京南移上海后,和“左联”同时并存,继续 活跃在北方的一个以描写自我个性为主的作家群,创作以小说最为 驰名。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等。京派作家 有共同的文人学者作家的职业特点,始终持矜持的学者风范和艺术 虔诚的文人风度。文学思想上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雷雨》中繁漪的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的形象分析谢谢咯 本文主要通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对白、行为举止、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来具体分析介绍繁漪复杂而隐秘性格的各方面原因,并加以分析评价。通过繁漪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揭示社会造就了繁漪的悲剧。繁漪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色彩与现实黑暗、罪恶的社会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她叛逆、挣扎,有力的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并撕毁了自己所在罪 恶家庭虚伪的面纱。繁漪是一场突发的“雷雨”性格,揭示了在中国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个性解放人性扭曲封建专制民主自由 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剧作者曹禺曾以说自己写剧本“醉心于人物的塑造”,写戏主要是写人.本着对艺术的这一追求,他笔下诞生了无数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而成名作《雷雨》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广为人知的性格典型。剧中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个性中的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也正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闪亮的一个,从而成为戏剧《雷雨》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最耀眼的形象之一。但繁漪这一人物是可悲的,其结局是凄惨的,繁漪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下面就对《雷雨》中繁漪的现象作一番分析和探讨。 一、人性的扭曲,心灵的窒息 首先,《雷雨》剧中的繁漪作为名门之女,正值花样年华的繁漪,十八岁那年便被迫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周朴园,一个足以做她父亲的男人,被周朴园续娶为妻。繁漪与周朴园的结合,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物质方面,繁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东西,但在精神方面,繁漪却一生的空虚。自己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还要被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俗话说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如果对繁漪所处的时代、自身教养、家庭属性等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繁漪有着资产阶级女性和旧式女人两个方面的因素。对繁漪性格上的两重性,曹禺先生也曾经这样说:“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雷雨》序)。”在繁漪的舞台指示中他又说:“她是一个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而在新版《雷雨》中他综合了以上两种说法:“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显然,在繁漪这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人身上还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繁漪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同时她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都在她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繁漪具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以及在仆人面前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这主要通过繁漪对侍萍貌、四凤深重的阶级偏见(旧式女人的表现)。 例如:繁漪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却对周冲的选择大加阻挠,提醒周冲说:“她始终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下等人”。并决然地说:“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雷雨》序)。在周冲面前,繁漪对四凤的偏见显然不是出于对四凤的嫉妒,因为四凤与周冲的相爱对她有利,这恰恰反应了繁漪真实的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识。

《雷雨》中的蘩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的蘩漪人物形象分析 她是一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芬芳。她的眼睛大而灰暗,沉静地灼烧"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偶尔也会露出依稀的微笑:"红晕的颜色为快乐散布在她的脸上"。这就是蘩漪,《雷雨》中的蘩漪,她敢爱敢恨的突出个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蘩漪是个颇具评论价值的人物,我对蘩漪的恨和爱有着自己的理解。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周家作为一个束缚人、压迫人的笼子,是蘩漪反抗的对象,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但长期的大家庭生活在她身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使她的反抗带有被扭曲的痕迹。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蘩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她却不是一个有开创性的能力和思想的人。 蘩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现在对周朴园的反叛或恨上。这贯穿在她的许多言行中,而且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最后终于完全撕碎了周朴园的“尊严”,彻底破坏了周家的“秩序”,显示出刀子“雷雨”般的性格。 在《雷雨》整部剧中,蘩漪和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就有四处。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是表现出来了,但这属于消极抵御。这可以从她的语言中看出来。如:“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还是屈从了,带着极大的愤怒把药喝了。虽然这主要不是为了周朴园。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这次蘩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周朴园曾经两次派仆人催蘩漪去看病,蘩漪都没有去,周朴园只能自己亲自去催,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看病,但他没有想到,蘩漪并没有被他吓住,她仍没有去看病,而是径自回楼上去了。这次冲突中蘩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因为最后他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第三次冲突是蘩漪雨夜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周朴园的每一落千丈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最后又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蘩漪到楼上去,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轻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蘩漪一方。第四次冲突是在剧尾。这次蘩漪更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肃医治了他的道德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而周朴园此时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每次冲突之后,都使她们的关系发生变化。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也由消极到积极,越来越不可遏制。 虽然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有个性解放思想跟封建专制斗争的性质,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可是蘩漪性格中的封建性,使她的反抗不能不带有旧式女人的痕迹,具有软弱无力的特点。她对周朴园的禁锢和摧残感到痛苦,使出一切力量进行反抗,却从没想到要与周朴园彻底绝裂,到周家以外去呼吸更为自由的社会空气;她虽竭力反抗,但她并没有正确地估计一下自己与对手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对她的反抗前途也没有什么更为考虑。所以在传统思想的重压下,她没有也不可能通过个人的力量去挣脱周朴园的控制,这使她的反抗带有某些苍白的病态。 蘩漪不仅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而且还有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她却不知如何获得个性解放。 蘩漪在周家过的是蜇居似的生活,没有地位,没有自由,什么都要听周朴园的摆布,这使她“渐渐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但这并没有把她内心的渴望完全浇灭。因此,当五四风暴席卷全国,反对旧礼教,个性解放的呼声象春风般吹进周公馆时,蘩漪便从一个“石头人”

陈白露人物形象

在曹禺的戏剧《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实质是: 她作为一个交际花,缺乏独立的经济基础,所以当一直给她钱供她享受的银行经理潘月亭被全剧幕后最可怕的人——金八爷在股票和地产市场上欺骗,导致破产后,她就失去了金钱来源,也无法支出租住豪华大旅店的房钱和日常开销。 她又是个有着相当虚荣心的女性,这使她不愿意和方达生离开城市,也就脱离了民众,无法摆脱上层社会人物对她的玩弄。 所以等待她的命运必然是提前死亡,事实上,陈白露就是服安眠药终结自己一生的. 这一人物形象可以作如下评价: 曹禺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目的在于通过陈白露的视角,揭示当时社会“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 陈白露,作为一个交际花,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人物形象,传统的观点总认为这些人是腐朽生活的象征,但在曹禺笔下却得到了辩证的分析。 陈白露不只是攀龙附凤,出卖肉体的虚荣女性,她身上还残留了母性的爱与关怀,例如她对人物“小东西”的保护态度。 她嘲笑男人为名为利的短浅行为,但她却不得不依靠有名有利的男人支持日常生活开销,所以她的生存基础具有矛盾性。这样的矛盾恰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动荡。 这一切,都是曹禺辩证描写戏剧人物的体现,也是陈白露这一人物形象存在的重要意义。 故事简介 陈白露是一个纯洁的少女,因生活所迫,只身走进大上海十里洋场,成了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她终日周旋于潘月亭、张乔治等巨商富贾身旁,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旧时恋人方达生的到来,唤起陈白露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她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已无力摆脱奢侈的生活。然而,方达生的劝说,对陈白露毕竟还是有所触动。一日,陈白露从流氓黑三手中救下一个小女孩——小东西,并认她做了干女儿。她竭尽全力保护小东西,但小东西仍未逃出黑三的魔爪,被卖入妓院。在那里,虽有好心的妓女翠喜照应,但小东西终因不堪凌辱,上吊自尽。陈白露和方达生闻讯赶到,见到的只是破席裹着的尸体。面对号啕痛哭的翠喜,陈白露感到恍惚和凄凉。潘月亭做投机生意,栽倒在黑社会头目金八爷手里破了产,陈白露的欠帐单也越积越厚。当她得知金八爷已为她付清了一切债务,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换了主人。从小东西和翠喜身上,陈白露看到自己的影子,她麻痹痛苦的心灵在复苏。她不愿再做上流社会的玩物,在茫茫的黑夜中,陈白露静静地吞下安眠药,悄然离开了人世。 简析人物

浅析繁漪形象

目录 内容摘要…………………………………………………Abstract…………………………………………………… 1.研究综述…………………………………………… 2.繁漪性格的呈现………………………………… 3.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 3.1性格两重性特点…………………………………………… 3.2.悲剧的婚姻……………………………………… 3.3.扭曲的人格………………………………………… 4.分析繁漪性格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及结论………………………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雷雨》中繁漪所在的社会的背景、曹禺在文中刻画的形象、人物的对白、行为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来具体分析繁漪复杂而近乎病态的性格以及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并进行分析评价.通过繁漪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揭示造就其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 繁漪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色彩与黑暗、罪恶充满等级压迫的社会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她不甘忍受压迫,对封建专制统治进行反抗,并撕毁了自己所在罪恶家庭虚伪的面纱。在繁漪的身上凸显了一种典型的“雷雨”性格,而她的悲剧又揭示了在中国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雷雨;繁漪;悲剧;反抗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 will introduce the character of Fanyi in Leiyu by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ciety, her appearance, the language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er and the others. Analysis the reason why her character is that, what make her life so hard. Fanyi’s resistance mak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ociety and her. She can not stand the oppression of the family and she retort to it. Fanyi expose the fact of the family. There is a character which seems like a storm rain. Her life is a tragedy and shows that the road in the dark feudal society in China, the pursuit of liberation and individual freedom of the bourgeois personality is not feasible. Keywords: Thunderstorm; The Fanyi; Tragedy; Resistance

繁漪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对白、行为举止、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来具体分析介绍繁漪复杂而隐秘性格的各方面原因,并加以分析评价。通过繁漪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揭示社会造就了繁漪的悲剧。繁漪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色彩与现实黑暗、罪恶的社会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她叛逆、挣扎,有力的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并撕毁了自己所在罪恶家庭虚伪的面纱。繁漪是一场突发的“雷雨”性格,揭示了在中国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个性解放人性扭曲封建专制民主自由 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剧作者曹禺曾以说自己写剧本“醉心于人物的塑造”,写戏主要是写人.本着对艺术的这一追求,他笔下诞生了无数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而成名作《雷雨》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广为人知的性格典型。剧中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个性中的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也正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闪亮的一个,从而成为戏剧《雷雨》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最耀眼的形象之一。但繁漪这一人物是可悲的,其结局是凄惨的,繁漪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下面就对《雷雨》中繁漪的现象作一番分析和探讨。 一、人性的扭曲,心灵的窒息 首先,《雷雨》剧中的繁漪作为名门之女,正值花样年华的繁漪,十八岁那年便被迫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周朴园,一个足以做她父亲的男人,被周朴园续娶为妻。繁漪与周朴园的结合,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物质方面,繁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东西,但在精神方面,繁漪却一生的空虚。自己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还要被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俗话说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如果对繁漪所处的时代、自身教养、家庭属性等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繁漪有着资产阶级女性和旧式女人两个方面的因素。对繁漪性格上的两重性,曹禺先生也曾经这样说:“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雷雨》序)。”在繁漪的舞台指示中他又说:“她是一个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而在新版《雷雨》中他综合了以上两种说法:“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显然,在繁漪这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人身上还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繁漪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同时她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都在她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繁漪具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以及在仆人面前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这主要通过繁漪对侍萍貌、四凤深重的阶级偏见(旧式女人的表现)。 例如:繁漪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却对周冲的选择大加阻挠,提醒周冲说:“她始终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下等人”。并决然地说:“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雷雨》序)。在周冲面前,繁漪对四凤的偏见显然不是出于对四凤的嫉妒,因为四凤与周冲的相爱对她有利,这恰恰反应了繁漪真实的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识。

《日出》中陈白露形象赏析

题目__梦醒了却无路可走_____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上课时间 作业完成时间_

梦醒了却无路可以走 ——从陈白露的人生选择看一个成功的舞台形象摘要:戏剧里,一个成功的舞台形象应该要深入观众心中,得到观众的认可,他们应该有着鲜明丰满的个性,能够让观众通过他们产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深深的记在脑海里。本文通过《日出》里陈白露的形象来说明怎么样的舞台形象才是成功的。 关键词:舞台形象,深入人心,陈白露,人生之路 在现当代舞台戏剧作品中,什么样的舞台形象是让观众过目不忘的?作为戏剧,舞台形象的成功无非就是得到观众的认可。一个成功的舞台形象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的所作所为、言谈举止都能够让观众深思,甚至引起观众的共鸣。他们的背后就是代表着那么一个时代,通过他们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内心的呼喊,看到那个时代多具有的特征。 我所看戏剧不多,但每一部都堪称经典,其中《日出》这一戏剧更是让我强烈感受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控诉,里面的形象陈白露的人生经历深深的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陈白露的人生出路 23岁,花一样的年龄,花一样的青春,可就是在这样的带着花一样的梦,陈白露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短暂的一生。作为一个高级交际花,似乎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摆在面前的人生之路也很宽广,为何却走向了极端? 陈白露的第一条路,与向她求婚的方达生结婚,但她拒绝了。“在任何情形之下,我都是不会嫁给你的。”这让方达生愕然,也让观众意外,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她宣称:“我要人养活我”,“我要舒服”,“我出门要坐汽车,应酬要穿些好衣服,我要玩,要花钱。” 陈白露拒绝了方达生,并不是不知道他的为人,而是他能给的未来是她早已厌倦的过去。几年前,她跟着一位年轻诗人离开了都市,离开了表面繁华的生活,但是“后来,新鲜的逐渐不新鲜了。两个人相处久了,渐渐就觉得平淡了,无聊了。”最终,两人甚至成了彼此的制约,你不让我舒服,我不让你活得痛快。经

高中语文1.2《雷雨》梦醒后的无奈—《雷雨》和《日出》中繁漪、陈白露形象分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梦醒后的无奈:《雷雨》和《日出》中繁漪、陈白露形象分析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人生最大的苦痛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①。纵观曹禺笔下的女性:无论是最具“雷雨”②式性格的繁漪,还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陈白露,她们的人生悲剧,无不诠释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繁、陈二人都是受到过五四运动思潮影响的接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聪明、美丽、热情,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渴望被人尊重,渴望过真正人的生活。可同时,她们对现实又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她们厌恶自己所处的那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但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所醒悟但又无路可走,最终被黑暗所吞噬。 繁漪这个长期受传统道德熏陶的“中国旧式女人”③,何以跟继子发生乱伦?这种病态的性爱,只能从病态的社会寻找根源。从作者写繁漪“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 1

忽然来的力量。”④这一段描写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繁漪身上既残存着中国旧式女人忍让、屈从的性格弱点,也有着新式女性的反抗和叛逆性格。在她被骗嫁给周朴园后,不幸落入周公馆这口“残酷的井”⑤,从此便被禁锢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比她大二十岁的周朴园把她视为自己的统治对象,两人之间没有丝毫的夫妻感情,使她过着孤寂、空虚、痛苦的生活,18年来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的空气。周公馆的围墙隔绝了外界的一切,除了家人,繁漪不能与任何外人接触;公馆内的氛围郁闷、窒息、阴森,要扼杀一切生机。这里,是一片感情的荒漠;在这里,繁漪渐渐地被折磨成“石头样的死人”⑥。作者一开始就赋予繁漪“脸色 ①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载《坟》 ②曹禺《雷雨·序》 ③④⑤⑥曹禺《雷雨》 2

《雷雨》繁漪的人物分析

《雷雨》的女主人公——繁漪 初读《雷雨》,复杂交错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使我深深为之折服。细细品位后,从剧作的结构分析,感到卷入冲突最深处的人物是繁漪。 《雷雨》这部话剧的主旨是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对人和人性的摧残、虐杀,而繁漪在周公馆的种种挣扎与抗争,正是在精神领域中,以人的个性追求同封建专制展开的生死搏杀,繁漪的悲剧无疑是悲剧题旨的最有力的体现。 门当户对繁漪作为名门之女,被周朴园续娶为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她和周朴园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物质方面,繁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的虚荣心的东西,但在精神方面,繁漪却一生空虚。自己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还要为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而繁漪本身却是一位具有新思想、透着一股新气息的女性,面对周朴园盛气凌人的“你应该……“以及他强加给繁漪的与外界交往的限制,繁漪再也忍受不了这样年复一年的精神折磨。终于,当周朴园的长子周萍出现的时候,繁漪的心燃起了希望,多年来对自己的默默的压抑使她丢弃了伦理辈分之见,义无反顾的与自己名义上的儿子坠入爱河,但好景不长,没多久,繁漪便发现周萍的悔意滋生,并且逐渐对她冷漠,但这仍不能浇没她心中爱情的火焰,直到她发现周萍深爱的人是四凤,而并非自己时,她痛彻心扉,由挚热的爱转为极大的恨,心中的愤恨促使她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召集全家人道破和周萍的关系,并发出“被周家父子两代人玩弄“这样痛苦的话,当亲眼看到自己的所爱的周萍自杀,儿子周冲也被电死以后,繁漪的精神彻底的崩溃,进而发疯。 《雷雨》这部话剧以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刻画和揭露了一个封建专制性资产阶级家庭中的种种罪恶和它的最终破产。而繁漪作为剧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正是处在黑暗现实中的广大妇女命运的真实再现。繁漪所发出的悲愤的呐喊,着实体现了反对封建主义,追求个性解放的民主精神,同时也使《雷雨》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优秀剧作。 剧中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个性中的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也正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闪亮的一个,从而成为戏剧《雷雨》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最耀眼的形象之一。但繁漪

解读《日出》中陈白露的人物形象

红尘中的悲哀 ——解读《日出》中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并非每个女人都愿意落入红尘,也并非每个女人都是那么博爱。家庭的原因,自身的原因,社会的原因都能使一些柔弱女子坠入红尘。古时的风尘女子也好,当代的也罢,我都给予一种同情之感。在世人的眼中总以为她们是不纯洁的,身体的不纯洁以及她们的思想也不会是纯洁的,这点我是否定的。不敢否认,有些女子是贪图钱财,贪图享乐,才走上这条路,但是我也相信其中还是有一些性烈之女。例如江南名妓苏小小,虽然她落入风尘,但是她的思想远比那些富家千金好的多多;再如秦淮名妓李香君,记得在《桃花扇》【却奁】一出中把她那刚正不阿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日出》早在大一时就看过,其中主要描绘的也是一位风尘女子的经历遭遇,对这位女主人公陈白露印象也颇为深刻。陈白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都市里的一朵交际花,她享受着灯红酒绿的生活,沉醉于这种生活,也习惯于这种生活。她的美丽、妩媚就是她生存的资本,她十分受欢迎,就凭着她的聪明美丽,凭着她优美动听的唱腔。她这朵交际花受到无数人的宠爱,有资本家潘月亭的宠爱、富太太顾八奶奶的宠爱。当然集数宠于一身的她也引来了别人的嫉妒、羡慕。在别人的眼中她是多么的幸福:穿的是绫罗绸缎,戴的是金银珠宝,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外国洋酒···她只需扮演好自己交际花的角色,哄人开心,她就可以毫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到这些。这种奢侈生活,谁不渴望呢?

可是又有谁会去真正了解她呢?又有谁会去听听她内心深处真真的声音呢?如果她失去了她的青春美丽,失去了她婀娜多姿的身材,她还能得到这种“幸福”吗?华丽的外表看似是如此的坚强、如此的动人、如此的让人羡慕,可是在那外表下隐藏的内心又是多么的孤寂空虚。当方达生要求她跟他一起走的时候,有一瞬间,她的眼里似乎闪过一层泪光,但转瞬即逝了。她微微地笑了笑,那微笑中流露出无言的悲哀。从这里可以看出她内心深处还向往着美好的爱情,但她又受到当时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社会的压迫,她走上了这条路,她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再也不可能回到当初那种平淡的家庭生活。当方达生第二次要求她离开时,她还是拒绝;但是她内心深处还是被方达生的深情感动了,突然她想伸手抚摸他的脸,但她停住了,她意识到这个动作意味着什么,意识到自己现在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方达生为她买好了车票,结果被她撕成碎片扔在了地上。方达生失望透了,正当他想走时,她又不让他走。可想而知她的内心是多门的孤独,多么的矛盾,她多渴望有那么一个人可以理解她、可以关心她、可以给她她所想的那种幸福。但是矛盾的她又不希望离开她现在所拥有的生活,一方面她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她在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在这种痛苦挣扎之后,她还是选择了放弃两者,走上了自己的路,从此不再受人摆布,也不用再考虑如何维持自己的生计。 当潘月亭破产后,她抱着她最初的梦想《日出》离开这个世界,有人认为她的离开是个悲剧,可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一种高解脱。不用再痛苦挣扎的生活,不用再孤独寂寥的生活,也不用再伪装自己取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繁漪所处的时代背景、语言对白、行为举止等诸多的方面,来具体分析介绍繁漪复杂的性格形成的各方面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评价。繁漪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性,周朴园用卑鄙的手段将她骗进了周公馆,周朴园仗着资产阶级的封建制度的权威,在精神上折磨着她,使她在精神上忍受着无比的煎熬。她的性格渐渐地变的烦躁、冷酷无情。而恰恰这个时候,周萍带着年轻人所特有的热情冲动闯进了她烦闷的生活,使得她将要枯死的心,得到了一丝的滋润和抚慰。尤其是当周萍引诱她时,所表达的热情,更是点燃了她生命的火花。在这个时候,她认为周萍是唯一能给她幸福的人。她疯狂的爱上了周萍,并且把自己的生命、名誉都寄托在了周萍身上。繁漪在这种乱伦之恋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满足。但是最后,周萍又去追求年轻、美丽的四凤,抛弃了繁漪。繁漪在这种难以容忍的情况下,开始激烈的报复周萍,想要把她积累了一生的愤怒都爆发出来。繁漪在《雷雨》中是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的代表,繁漪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色彩与现实的黑暗、丑陋的社会产生了不可调节的矛盾;她的叛逆、挣扎,有力的抨击了资产阶级封建专制的统治,并撕破了自己所在的罪恶家庭虚伪的面纱。繁漪是一场突发的“雷雨”性格,揭示了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追求资产阶级个性的解放与个性的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封建社会;性格形象;爱情悲剧;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引言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而繁漪却是曹禺这部代表作中一个被凌辱、被摧残的女性,而且还是一个敢于打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者”。然而,曹禺曾说过,繁漪的性格是最“雷雨”①的。在曹禺看来,繁漪是一个“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并“敢于冲破一切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搏斗”的女性形象。最终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她将完美有秩序的封建家庭劈得粉碎,不但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的幸福。在《雷雨》中,繁漪是可悲的,她的结局也是凄惨的,悲剧产生的背后总是会有我们深深的思考。下面就是对《雷雨》中繁漪形象的的分析。 一、人性的扭曲,悲惨命运的开始 《雷雨》剧中的繁漪是一位名门之女,正当是花样年华的她,在18岁的时候,被逼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周朴园,一个可以做她父亲的男人。繁漪与周朴园的结合,实际上是貌合神离的,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

论雷雨中繁漪的性格特征

论雷雨中繁漪的性格特征} 引言; 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需要我们从艺术创作的审美过程寻找主客观因素。艺术,是艺术家从自己的创作个性出发,经过“心灵化”,即主体的审美理想、审美感受对对象重新改造的结晶,因此任何外来影响都必须能够被融化进该作家的创作个性——心灵系统中,成为该作家个人的精神存在,才能在艺术创作中产生有价值的“美学”影响。曹禺正是从自己的创作个性、审美主体心理出发来抉择艺术的导师。曹禺受到“五四”人道主义与个性解放思想的感召,总是从人,尤其是被压迫妇女在社会上的命运与追求的角度去感受生活,从而形成他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的独特性。曹禺个性偏于忧郁,对生活中悲剧性事件尤为敏感。审美情感中包蕴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悲剧压抑感,那种“雷雨”式的激荡热烈,痛苦压抑决定了曹禺的戏剧美学观倾向于悲剧美。当然外来影响只有契合并真正融进作家的创作个性,才与简单摹仿划清了界限。易卜生戏剧之于曹禺,不仅激发了创作的灵感,而且成为曹禺“精神个体性”的合成因素。曹禺学生时代演戏,攻读《易卜生全集》等积累的艺术库存得以再生出巨大的美学功能,通过艺术的审美创造以鲜明的个人独创性与独立的美学价值体现出来。只有对以上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才能真正的深入文本去进行艺术的审美,认识《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可以理解曹禺在《雷雨·序》中所说的“在国内这些次公演之后更时常地有人论断我是易卜生的信徒,或者臆测剧中某些部分是承继了Euripides的Hippoltus 或Racine的Phedre灵感。认真讲,这多少对我是个惊讶”。曹禺说:“我是我自己”。 《雷雨》问世以来,繁漪这个人物形象一直是评论者所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反抗家庭专制,迎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极端自私,阴鸷恶毒,有“乱伦之罪”的女人。无论褒贬,这些观点都是社会意义,道德意义上的结论,而本文认为,只有从审美层面上的解读才能真正接近繁漪形象的本质。从《雷雨·序》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雷雨》并不是一部社会伦理剧,它超越了日常经验的现实世界,是对宇宙间生命存在悲剧的揭示,是剧作家对宇宙间生命存在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雷雨》的世界是一个能激荡我们的感受,开启我们心灵的艺术世界。《雷雨》的世界里,主人公繁漪不是一个具体可解的人物,而是一个能激活我们审美感觉的艺术形象。繁漪是曹禹的成名之作《雷雨》中的一个被凌辱、被摧残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一个阴鸷的女人。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为了爱情,“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的搏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她将“最圆满,最有秋序”的封建家庭劈得粉碎。但她不仅毁灭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一人物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雷雨》繁漪封建社会形象悲剧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一直享有盛誉,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以其惊人的艺术生命力活跃在中国舞台上。剧中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了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悲剧命运。 繁漪是曹禺刻画的最具特色和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芬芳。她的眼睛大而灰暗,沉静地灼烧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偶尔也会露出依稀的微笑:“红晕的颜色快乐地散布在她的脸上”。① 曹禺曾说过,繁漪的性格是最“雷雨”的。在曹禺看来,繁漪是个“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