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理治疗学精华知识点总结

物理治疗学精华知识点总结

物理治疗学精华知识点总结
物理治疗学精华知识点总结

物理治疗学精华知识点总结

康复治疗内容: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疗法、康复工程、康复护理、文体疗法、职前训练、社会服务等。

物理疗法定义:研究和运用物理因子预防及治疗病、伤、残的方法称为物理疗法。分类:按物理性能(物理因子)分为人工物理因子(能)和自然物理因子。

人工物理因子:电、光、声、磁、力、热、冷、水。

自然物理因子:空气、日光、气候、泥、沙。

影响物理疗法的因素

(1)刺激强度:

剂量、时间、面积是治疗三要素;

不同强度刺激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

剂量大、时间长、面积广显示治疗量大,反之治疗量小:

(2)应用方法:同强度刺激,使用方法不同,产生反虑亦不同,如并置与对置、移动法与固定法、接触法与非接触法。

(3)刺激部位:同一物理因子相同强度和方法作用于人体不同部位,其反应有差异,如紫外线对暴露部位与非暴露部位。

(4)个体因素:个体差异对PT作用有一定影响,包括年龄、性别、肤色、体质、职业、心理作用、精神状态等,如白人与黑人、脑力与体力、大人与儿童等。(5)外界环境因素:季节、气候、地区、温湿度等不同条件对理疗作用有一定影响,如冬季喜热

(6)其它因素:治疗仪性能、操作者经验、人为错误等。

物理疗法适应症:PT

适应证非常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炎性疾病、软组织损伤、慢性病等,最为密切的是骨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有功能障碍的病、伤、残者,如偏瘫、截瘫、肌萎缩、肌力下降、骨折后关节活动障碍、骨关节损伤、脑血管疾病、神经损伤等。

物理疗法的禁忌证:恶性肿瘤、活动性结核、活动性出血、高热、体质虚弱、体内有金属异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内固定)等。有些是绝对禁忌症,有些是相对禁忌症,视情况而定。

电疗法(学)分类:直流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低频电疗法:感应电、超刺激、间动电等;中频电疗法:电脑中频、调制中频电疗等:

高频电疗法:超短波、微波、短波疗法等;

运动疗法:又称治疗性运动、医疗体育(体疗)。

是根据病情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或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种治疗方法

运动疗法的目的:最大限度恢复ADL和劳动运动能力,减少残疾和功能障碍。

运动疗法分类主要按完成动作的主动用力程度分为主、被动两大类。

主动运动:运动时不需助力,亦不用克服外来阻力,整个动作通过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包括随意运动、助力运动和抗阻力运动。

随意运动:无外力参与,完全靠患者主动收缩肌肉完成。如自由活动关节、医疗体操等。助力运动:主动收缩肌肉+外力帮助完成。

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处于放松状态,完全不用力,动作的整个过程全靠外力来完成的运动

等长运动:肌肉收缩时肌肉的张力明显增加,单关节不产生肉眼可见的运动(肌肉长度没有变化)又称为等长收缩或静力性收缩。采用等长收缩进行的运动训练。等张运动:采用等张收缩进行的运动训练。肌肉收缩时张力基本保持不变,但肌纤维长度缩短或延长由此导致关节发生肉眼可见的运动,又称为动力学收缩。根据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变化的方向可分为向心性等张运动和离心性等张运动

向心性等张运动: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变短。离心性等张运动:收缩时肌纤维长度拉长。

等速运动:根据运动过程的肌力大小变化调节外加阻力,使整个关节依照预先设定的速度运动,而运动中只有肌张力和力矩输出的增加,常用专门设备进行。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目的:最大限度地恢复或改善患者已经丧失或减弱的器官功能,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迸发症。

(1)维持、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和形态

(2)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代谢能力;

(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

运动处方的定义

:根据病情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内容、运动量及运动方式,并提出实施的注意事项的处方,称为运动厨房。一个完整的厨房应包括运动治疗项目、运动治疗量以及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三个方面的内容。

运动处方包含的内容:

(1)运动治疗项目,分为: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矫正性项目

(2)运动治疗量:其大小取决于运动治疗强度,治疗频度及持续治疗的时间

(3)注意事项:掌握好适应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个别对待、及时调整

运动治疗项目:

(1)耐力性项目:行走、慢跑、游泳等,

(2)力量性项目:肌肉、关节训练器等。

(3)放松性项目:散步、放松操、气功等。

(4)健身性项目:广播操、太极拳等。

(5)治疗矫正性项目:矫正姿势、步态等。

运动治疗量:指运动治疗中的总负荷量,其大小取决于运动治疗的三要素:

强度、频度(密度)、总时间。运动处方的核心是运动强度。

康复医学工程:是工程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是利用工程学的原理和手段,在对所丧失的功能进行全面的评定后,通过代偿或补偿的方法来矫正畸形、弥补功能缺陷和预防功能进一步退化,使患者能最大限度的实现生活自理和回归社会。矫行器:是装配于人四肢、躯干等部位的一类体外器具的总称。起目_的是为了

预防或矫正四肢躯干的畸形或治疗骨关节及神经肌肉疾病并补偿其功能。

矫行器的基本作用:稳定和支持、固定与矫正、保护与免负荷、代偿与助动。上肢矫形器主要作用:将不稳定的肢体保持于功能位,提供牵引力以防止挛缩,预防或矫正肢体畸形及补偿失去的肌力,帮助无力的肢体运动,控制ROM和保护肌腱修复和关节愈合等。

下肢矫行器主要作用:支撑体重、辅助或替代肢体的功能、限制下肢关节不必要的活动,保持下肢的稳定性,改善站立和步行时的姿态,预防和矫正畸形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指突然发生,由脑血管病变引起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卒中单元包括两部分:卒中监护单元、卒中康复单元

卒中的康复评定

(1)昏迷和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

(2)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

(3)平衡功能评定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6)其他功能障碍的评定

昏迷和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

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有无昏迷及昏迷严重程度。

GCS分数:

≤8分为昏迷状态,是重度脑损伤:

9~12分为中度损伤:

l3~15分为轻度损伤。

2.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MESSS):

最高分是。45分,最低分是0分:

轻型是0~15分:

中型是16~30

分:

重型是31~45分。

3.美国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NIBSS是国际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脑卒中评分表,有11项检测内容,得分低说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轻,得分高说明程度重。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

1.Brunnstrom 6阶段评价法:是脑卒中最常用的评定运动模式的一种方法。Brunnstrom将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过程根据肌张力的变化情况分为6阶段来评价运动功能

2、Fugl—Meyer和上田敏法:将上、下肢、手和手指运动等的功能评价与平

衡能力、关节活动度、关节运动时的痛觉、感觉功能等5项与偏瘫后身体运

动功能恢复有密切关系的内容综合的定量的评定方法,评分为0~100分。在Brunnstrom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为更详细的评价方法。

平衡功能评定

1、三级平衡检测法:

I.级平衡是指在静态下不借助外力,患者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位平衡

II.级平衡是指在支撑面不动(坐位或站立位)身体某个或几个部位运动时可以保持平衡

III.级平衡是指患者在外力作用或外来干扰下仍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平衡。

2.Berg平衡评定量表:Berg平衡评定量表是脑卒中康复临床与研究中最常用的量表,一共有l4项检测内容。

每项评分0~4分,满分56分,得分高表明平衡功能好,得分低表明平衡功能差。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能力的评定是脑卒中临床康复常用的功能评定,其方法主要有: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 Barthel指数分级是测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以敏感地反映出病情的变化或功能的进展,适于作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手段。有l0项内容,分3级,最高分是100分,

60分为良,生活基本自理:

60-40分为中度残疾,有功能障碍,生活需帮助:

20--40分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较明显:

21-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Barthel指数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效益最大。

其他功能障碍的评定其他的评定还有:感觉的评价;认知功能的评价;构音障碍或失语症的评定;心理评定。

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

1.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早期康复时机。

2.康复治疗计划是建立在康复评定基础上的,由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定,并在治疗方案实施过程中逐步修正和完善。

3.康复治疗贯穿于脑卒中的全过程,做到循序渐进。

4.康复治疗必需要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其家属的配合,并与日常生活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康复工程方法等。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治疗: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是指发病后的l~3周,相当于Brunustrom分期l~2期。

脑缺血性脑卒中通常主张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后开始康复;

出血性卒中一般主张发病后1~2周、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治疗

急性期康复治疗康复目标:

防治并发症:如压疮、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废用综合症: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和变形等;

误用综合症:如痉挛加重等;尽快地从床上的被动活动过度到主动活动;

为主动活动训练创造条件;尽早开始床上的生活自理。

截肢的目的:将已经失去生存能力、危害生命安全或没有生理功能的肢体截除,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并通过残肢训练和安装假肢,以代偿失去肢体的功能。

截肢的平面(尽可能长的保留肢体长度,圆柱代替圆锥形残端)

截肢后的康复程序:截肢前心里治疗假肢咨询——截肢手术——术后残肢评估残肢护理、训练——假肢处方——残肢并发症处理临时假肢使用训练、功能训练——临时假肢功能训练后初评——装配正式假肢——假肢适配检查、动态对线——假肢穿装配后穿戴训练、功能训练、职能训练——终期适配检查、功能评估

截肢后临床康复的任务主要是截肢术后的残肢的处理、假肢安装前后的训练及并发症的处理。

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韧带增厚、钙化等退行性变刺激或压迫其周围的肌肉、血管神经、脊髓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部位依次为C5-6,

颈椎病的分型:分为五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1)神经根型:最多见,约占60%,好发于五十岁左右。多因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或椎体后外缘骨质增生.压迫或刺激了神经根,导致神经根水肿、炎症、粘连,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多发生于C5/6、C6/7、C4/5间隙。

1)症状:主要表现为颈肩臂痛并有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和运动障碍。颈肩痛反复发作、颈部活动受限、常伴有上肢麻木和感觉障碍、可有上肢无力和肌肉萎缩,持物不稳或失落为常见症状。

2)体征:

A、颈部僵硬,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痉挛。

B、压痛:颈椎脊突、横突有压痛点。

C、在神经根支配区可有感觉、腱反射、肌力的改变。久后可有肌肉萎缩和EMG 的改变。

D、以下试验阳性: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低头试验、仰头试验;

3)辅检:

(2)脊髓型:是颈椎病中最重的一种类型,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匿,常被漏诊和误诊。主因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后缘增生、椎间盘向后方突出压迫脊髓而致。

症状: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发展到上肢,出现麻木、无力、软弱、严重者可致瘫痪,大小便障碍,卧床不起。体征:肢体远端有不规则感觉障碍区,上下肢肌力降低,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病人行走困难,甚至不能站立。低头试验阳性、仰头试验阴性、颈部活动受限、牵拉实验、压顶实验、棘突压痛等均可不明显。

辅检:1)、X线平片:2)、cT或MRI

(3)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生率2%,椎动脉受骨刺压迫、刺激引起痉挛,造成瞬间或长期血管腔变窄,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

临床表现有:(1)颈性眩晕:为主,旋转性、浮动性、摇晃性(2)头痛:枕、顶部多见,为侧支血管代偿性扩张所致(3)视觉障碍:突发性、短暂性失明或复视(4)

猝倒:头部突然旋转或伸屈时发生(5)低头、仰头试验阳性。

辅检:1)X线平片:钩椎关节或小关节增生,向前突入椎间孔内。2)椎动脉造影

3)TCD

(4)交感N型:为交感N受激惹所致,可表现为交感N兴奋症状或抑制症状,而且涉及多器官、多系统。主观症状多,客观体征少。

症状:头晕头痛、颈肩背痛、颈椎及上胸椎棘突压痛、面部麻木或半身麻木,发凉感,无汗或多汗,针刺感觉减退,眼部胀痛。干涉或流泪。视物不清或彩视,耳鸣或耳聋,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情绪不稳定,睡眠不好等。

体征:血压、心率的改变,低头、仰头试验可诱发症状产生或加重。

辅检:x线平片:颈椎退行性变

(5)混合型:上述两型以上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存在。

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颈椎病的不同病理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1)卧床休息:可减少颈椎负载,有利于椎间关节创伤性炎症的消退,可以减轻或消除症状。颈托、颈围领也有类似作用。

2)理疗:可镇痛、消炎,减轻组织水肿、松解粘连、松弛肌肉、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治疗项目可选择: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法、超短波疗法、超声波疗法、石蜡疗法、红外线、磁疗及运动疗法等。

3)注射疗法:硬膜外腔封闭疗法适用于神经根型、交感型颈椎病。采用低浓度的局麻药加皮质激素,一般每周一次,2—3次为一疗程。

4)颈椎牵引:主要适用于N根型颈椎病。

牵引力式:常采用颌枕吊带牵引法(坐位或卧位),多数用连续牵引法,也可用间隙牵引法。

必须掌握好牵引的三大要素:

A、牵引角度:C1-4 0:C5-6 15;C6-7 20;C7一Tl 25

B、牵引重量:一般以4kg开始,逐渐增加至体重的1/8—1/12。一般不超过20kg。

C、牵引时间:每次l0—30分钟,每日l-2次,20—30次为一疗程。

5)手法治疗。

推拿:手法轻柔:以颈、肩、背部的揉、拿、捏、推等手法为主:勿轻易做颈部拔伸、推扳等动作。

关节松动术:手法主要有拔伸牵引、旋转、松动脊突和横突等。

6)中医疗法:推拿、正骨疗法,针灸疗法;其它(小针刀、火罐、中药外敷等)

7)药物疗法

8)手术治疗适应症:脊髓型且脊髓受压明显者。术后石膏围领固定6-8周

9)日常生活活动的指导:A枕头与睡眠的姿势B工作姿势c注意颈部保暖、避免过劳。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部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其内的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其上的后纵韧带向椎管内突出,压迫附近的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产生症状。L4-5、L5-S1突出占90%以上。年龄20—50岁多见,可以单节段或多节段发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类:退行性、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后纵隔韧带下型、脱出

后纵隔韧带后型和游离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主要症状:为腰腿痛,其特点如下:1)多数病人(约70%)有外伤史2)腰腿痛出现顺序3)部位4)急性发作时疼痛常较剧烈

2、主要体任:l)局部压痛2)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3)脊柱姿势的改变4)腰部活动受限5)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

3、辅检:l) X线间接征象提示及鉴别诊断,可能提示椎间隙变窄。重要的是排除其他严重疾病。2)腰椎CT或MRl直接诊断作用3)肌电图检查4) 脊髓造影

4、诊断:症状、体征、影象学检查三结合。不可过分依赖影象学检查周围神经病损一般可分为周围神经损伤和神经病大类

周围神经损伤是由于周围神经丛、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外力作用而发生的损伤,如挤压伤、牵拉伤、挫伤、撕裂伤、切割伤、火器伤、医源性损伤等;

神经病是指周围神经的某些部位由于炎症、中毒、缺血、营养缺乏、代谢障碍等引起的病变,旧称神经炎

周围神经病损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损伤远端神经纤维发生瓦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轴突变性(axonal degeneration)则是周围神经病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与瓦勒变性基本相似

周围神经损伤按Seddon方法可分为:神经失用:神经轴突和神经膜均完整,传导功能暂时丧失:神经轴突断裂:神经外膜、神经束膜、神经内膜和施旺细胞完整,神经轴突部分或完全断裂,出现瓦勒变性,运动和感觉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神经断裂:指神经的连续性中断,导致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全丧失。(神经失用多由挤压或药物损害引起,一般可在6个月内完全恢复。神经轴突断裂多为挤压或牵拉伤所致,可自行恢复,但轴突需自损伤部位向远端再生,再生速度约为l~2mm/d,故需时较久。神经断裂多为严重拉伤或切割伤所致,必须手术修复,术后神经功能可恢复或恢复不完全。)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评定

(一)运动功能评定:

1.肌力评定2.关节活动度测定3.患肢周径的测量:用尺测量或用容积仪测量受累肢体周径并与相对应健侧肢体比较。4.运动功能恢复等级评定由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提出.,将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为六级,简单易行,是评定运动功能恢复最常用的方法。

周围神经病预后运动功能恢复评定表:

恢复等级评定标准:

0级(M0),肌肉无收缩;

1级(ml),近端肌肉可见收缩;

2级(M2),近、远端肌肉均可见收缩;

3级(M3),所有重要肌肉能抗阻力收缩:

4级(M4),能进行所有运动,包括独立的或协同的运动;

5级(M5),完全正常。

(二)感觉功能评定:周围神经病损后感觉消失区往往较实际损伤小,且感觉消失区边缘存在感觉减退区。

周围神经病损后感觉功能恢复评定表:

恢复等级,评定标准;0级(S0),感觉无恢复;

1级(S1),支配区皮肤深感觉恢复;

2级(S2),支配区浅感觉和触觉部分恢复;

3级(S3),皮肤痛觉和触觉恢复、且感觉过敏消失;

4级(s3+),感觉达到S3水平外,二点分辨觉部分恢复;

5级(S4),完全恢复。

(三)反射检查:患者充分合作,并进行双侧对比检查。

常见反射有: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踝反射等.

(四)自主神经检查常用发汗试验。

(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六)电诊断检查:对周围神经病损,电诊断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诊断和功能评定的价值。常用方法有:

l.直流感应电测定2.强度一时间曲线3.肌电图检查4.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正常情况下,四肢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一般为40~70 m/S。神经损伤时,传导速度减慢。)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治疗目的:早期是防治各种合并症(炎症、水肿等);

晚期是促进受损神经再生,以促进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恢复,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最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应早期介入,介入越早,效果越好。治疗时根据病情的不同时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一)早期:首先要针对致病因素去除病因:减少对神经的损害,预防关节挛缩的发生,为神经再生做好准备。

具体措施有:

l).受累肢体各关:仃功能何的保持

2).受累肢体各关节的主被动运动

3).受累肢体出现肿胀的处理

4).物理因子的应用

5).受累部位的保护

(二)恢复期:急性期(约5~10天)炎症水肿消退后,即进入恢复期,早期的治疗措施仍可有选择的继续使用。此期的重点是促进神经再生、保持肌肉质量、增强肌力和促进感觉功能恢复。

1.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2肌力训练:受累神经支配肌肉肌力为O~1级时,进行被动运动、肌电生物反馈等治疗;受累神经支配肌肉肌力为2—3级时,进行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及器械性运动,但应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肌肉疲劳。随着肌力的增强,逐渐减少助力:受累神经支配肌肉肌力为3+~4级时,可进行抗阻练习,以争取肌力的最大恢复。同时进行速度、耐力、灵敏度、协调性与平衡性的专门训练。

3、ADL训练

4.作业治疗

5.感觉训练,训练原则是:由大物体到小物体,由简单物体到复杂物体,由粗糙质地到纤细质地,由单一类物体到混合物体。

6.促进神经再生:神经生长因子,维生素B1,维生素6等以及超短波,微波,红外线等物理因子。

7手术治疗;

8对保守治疗无效而又有手术指征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颈脊髓损伤造成四肢瘫痪: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及下肢瘫痪而未累及上肢时称截瘫。

脊髓损伤后6小时内是抢救的黄金时期。脊髓损伤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脊髓休克、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控制障碍、痉挛、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不完全行损伤具有特殊表现:

1)中央束综合征:常见于颈脊髓血管损伤。血管损伤时,脊髓中央先开始发生损害,再向外周扩散。上肢的运动神经偏于脊髓中央,而下肢的运动神经偏于脊髓的外周,造成上肢神经受累重于下肢,因此上肢障碍比下肢明显。患者有可能可以步行,但上肢部分或完全麻痹。

2)半切综合征:常见于刀伤或枪伤。脊髓只损伤半侧,由于温痛觉神经在脊髓发生交叉,因而造成损伤同侧肢体本体感觉和运动丧失,对侧痛温觉丧失。

3)前束综合征:脊髓前部损伤,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和痛温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

4)后束综合征:脊髓后部损伤,造成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丧失,而运动和痛温觉存在。

5)脊髓圆锥综合征:主要为脊髓骶段圆锥损伤,可引起膀胱、肠道和下肢反射消失。偶尔可以保留骶段反射。

6)马尾综合征:指椎管内腰骶神经根损伤,可引起膀胱、肠道及下肢反射消失。马尾的性质实际上是外周神经,因此有可能出现神经再生,而导致神经功能逐步恢复。马尾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可能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

7)脊髓震荡:指暂时性和可逆性脊髓或马尾神经生理功能丧失,可见于只有单纯性压缩性骨折,甚至放射线检育阴性的患者。

关于脊髓损伤的评定:

1)损伤水平的评定:神经损伤水平是指保留身体双侧止常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最尾端的脊髓节段水平。例如 C4损伤,意味着C6~C1节段仍然完好,C7~S5节段有损伤。

2)损伤程度评定:根据ASIA的损伤分级,损伤是否完全性的评定以最低骶节(S4 ~S5)

有无残留功能为准。残留感觉功能时,刺激肛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有反应或刺激肛门深部时有反应。残留运动功能时,肛门指检时肛门外括约肌有随意收缩。完全性脊髓损伤:S4-5既无感觉也无运动功能,可有部分保留区(zone of panial preservation),但不超过3个节段。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4-5有感觉或运动功能,部分保留区超过三个节段。

2)脊髓休克的评定:球海绵体反射是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的指征之一,此反射的消失为休克期,反射的再出现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具体检查方法:用带手套的示指插入肛门,另一手刺激龟头(女性刺激阴蒂),阳性时手指可以明显感觉肛门外括约肌的收缩。

脊髓休克结束的另一指征是损伤水平以下出现任何感觉运动或肌肉张力升高和

痉挛。

ASIA评分分级:损伤程度,临床表现:

A完全损伤表现为S4— 5无感觉和运动功能;

B不完全损伤表现为损伤水平以下包括S4—5,有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损伤损伤水平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大多数关键肌肌力<3级;

D不完全损伤,损伤水平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大多数关键肌肌力>=3级;

E,正常,感觉运动功能正常。

脊髓损伤的痉挛评定目前临床上多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伸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一4级。

脊髓损伤的感觉功能的评定:采用ASIA的感觉指数评分(sensory index score,SIS)来评定感觉功能,选择C2~Ss共28个节段的关键感觉点,分别检查身体两侧各点的痛觉和轻触觉,感觉正常得2分,异常( 减退或过敏)得1分,消火为0分。

每侧每点每种感觉最高为2分。每种感觉一侧最高为56分,左右两侧为2x 56=112分。两种感觉得分之利最高可达224分。分数越高表示感觉越接近正常。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急性期的康复:患者生命征和病情基本平稳、脊柱稳定即可开始康复训练。急性期主要采取床边训练方法。主要目的是及时处理并发症、防止废用综合症。(1)良肢位训练;(2)关节被动运动;(3)体位变换;(4)早期坐起训练;(5)站立训练;(6)呼吸及排痰训练;(7)大、小便的处理;

(8)临床处理原则急性期临床处理原则,如药物的使用等。

恢复期的康复训练:

(1)肌力训练肌力3级的肌肉,可采取主动运动;肌力2级时可以采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肌力1级时只有采用功能性电刺激、被动运动的方式进行训练。(2)垫上训练 A翻身训练 B牵伸训练 C垫上移动训练 D手膝位负重及移行训练。

(3)坐位训练(4)移位训练

(5)步行训练

A治疗性步行:配带骨盆托矫形器或膝踝足矫形器,借助双腋拐进行短暂步行,一般适合于T6-T12平面损伤者;

B家庭功能性行走:课在室内行走,但行走距离不能达到900m,一般见于L1-L3平面损伤者;C社区行功能行走:L4以下平面损伤患者穿戴踝足矫形器,能上下楼,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连续行走900m以上。

(5)轮椅训练(7)矫形器的使用(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9)功能性电刺激(10)心理治疗(11)其他 SCI患者根据条件和恢复情况可进行文体训练及职业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处理: 1深静脉血栓在SCI后发生率为40%-100%.2异位骨化异位骨化通常指在软组织中形成骨组织在SCI后发生率为16%-58%不等

骨质疏松症0P是指机体自然衰退、老化过程的组成部分,是系统性骨骼疾病,以低骨量、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伴有骨脆性增加、易骨折为特征。治疗OP 的三大原则是补钙、运动疗法和饮食疗法。

WH0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是:严重OP:骨矿密度低于年轻成人BDM峰值均数的2.5个标准值,或伴有脆性骨折:骨量减少:BMD低于健康成人峰值1.0-2.5个标准值;正常:BMD低于健康年:轻成人峰值不足l个标准值。

OP的辅助检查有: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ct测定、定量超声波测定单光子吸收测定、生化检查。

疼痛:一种与实际的或潜在的损害有关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慢性疼痛是疾病或损伤恢复期过后仍持续的疼痛。它并不是急性疼痛的简单延续,而是比急性疼痛更复杂,临床上更难以控制,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也更大。

疼痛评定:目测类比测痛法(VAS)数字疼痛评分法(NPRS、口述分级评分法(VRSs)、多因素疼痛调查评分表 (McGill问卷调查)

疼痛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2)物理疗法(3)针灸、按摩和推拿

(4)认知行为疗法(CRTl)(5)神经阻滞疗法(6)、外科手术

(7)健康教育 (8)身体支持和工具的应用(9)锻炼和健身(10)睡眠

压疮:由于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或受摩擦力与剪切力作用后,受力部位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坏死,称为压疮

压疮发生原因: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压疮继发危险因素:运动不足、营养状况不良、年龄的增长、潮湿。

压疮的常见部位:多见于,骨突明显且对皮肤及皮下组织压力过大的部位。超过95%的压疮发生在身体下部的骨突处。压疮最常见部位是坐骨、骶骨、股骨大转子及足跟。压疮常见的合并症为感染,严重的压疮多伴有感染、骨髓炎、关节炎。

压疮的评定:分为四度

一度:有红斑出现,但皮肤完整;

二度:皮肤有部分破损,累及表皮或真皮。局部可见水疱、浅的凹陷或擦伤。三度:皮肤受损达筋膜层,并有皮下组织坏死。

四度:皮肤全层受损深达肌肉或骨,并有大量受累组织坏死。

压疮的治疗:

全身治疗:(1)加强营养(2)注意贫血的治疗(3)运用抗生素的治疗。

局部治疗:(1)、创面换药:换药是治疗压疮的基本措施。

换药时应注意:1)冲洗创面(可用过氧化氢或生理盐水):2)清除创面表面的物质,如异物、局部残留的药物、残留的敷料、创面渗出物、代谢废物等。

换药次数:根椐渗出物多少决定。

(2)、抗感染:1)加强局部换药,创口引流要好;必要时可用2%硼酸或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创面。2)根据全身症状和细菌培养结果,全身使用敏感抗生素控制

感染

。(3)、创口的物理治疗:紫外线、超声波、红外线、微波、超短波、氦氖激光等可以消炎、杀菌,促进伤口愈合。

(4)、手术治疗:适应症:对长期非手术治疗不愈合、创面肉芽老化、边缘有瘢痕组织形成、合并有骨关节感染或深部窦道形成者。

压疮的预防:1)、对运动障碍者应定时变换姿势,每2小时翻身l 次:

2)、使用充气床垫,避免持久受压:3)、通过使用泡沫楔形物

和枕头进行体位摆放(仰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痉挛(spasticity)是上运动神经元病损后,由于脊髓和1脑干发射亢进而出现的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症候群。

康复的范围:目标: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提高生存质量康复医学的三大指导原则: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我国三项康复包括:自内障复明、小儿麻痹症矫治、聋儿听力训练。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我国规定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天为该年全国助残日。

常用的ADL评定方法:

Barthel指数、PuLSES、Kaatz指数、修订的Kenny自理评定、功能活动问卷、快速残疾评定量表肌肉,骨骼,关节的运动都存在着杠杆原理,

任何杠杆都分为三个部分:力点,支点和阻力点三类杠杆:平衡杠杆,省力杠杆,速度杠杆.

肌肉的类型按照肌细胞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按照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不同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肌肉的收缩力

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是神经细胞的迁移(migration),

脊髓损伤后轴突的出芽:再生性山芽、侧支出芽、代偿性出芽。

运动疗法的基础:生物力学、神经发育学

低频、中频、高频的划分标准:电泳频率,

其中,低频0-1000HZ、中频1KZ-100KZ、高频100KZ-300GHZ

常用物理因子:电、光、声、磁、冷、热、水、力

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肢体于床上应处于侧卧位

肩关节运动的方向:屈、伸、内旋、外旋、外展

颈椎病分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混合型。

波长与频率的关系:反比关系。

理疗的作用机理:直接作用、神经反射作用、体液作用临床医学以疾病为主导,康复医学以功能障碍为主导。

运动疗法按肌肉收缩的形式分为:等长运动、等张运动、等速运动波长在10-1m

属于超短波

运动疗法按主动用力分为:随意运动、阻力运动、抗阻力运动 1个代谢当量相当于250ml/min的耗氧量。

全面康复包括:医疗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

残疾的分类:伤病、残疾、残障

理疗的三要素:剂量、时间、面积

痉挛评定量表中肌力分级:0级、I级、I+级、Il级、Ⅲ级、Ⅳ级共6个级别。

卒中单元包括两部分:卒中监护单元、卒中康复单元

脑卒中患者应以侧卧位为主:而且应避免半卧位。

骨质疏松预防方案:力量训练、健身跑、行走

脊髓损伤的临床特征:脊髓休克、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控制障碍、痉挛、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

常见的言语障碍:言语能力完全丧失、言语能力部分丧失,不能进行正常言语交往

发育期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影响因素:环境因素、基因因素

球海绵体反射是判断是否结束的指征之一。

WT0推荐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三大原则:补钙、运动疗法、饮食调节

理疗的禁忌症:恶性肿瘤、活动性结核、活动性出血、高热、体质虚弱、体内查金属物

骨折的治疗原则: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

康复医学的主要对象:损伤以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先天发育障碍者

功能障碍的分类:器官水平的病损、个体水平的残疾、社会水平的残障

超短波治疗属于高频疗法

主动运动中必须克服外来阻力的运动是:抗阻力运动

常用康复运动疗法:关节活动技术、关节松动技术、软组织牵伸技术、肌力训练技术、神经生理治疗技术

当肌力达到3级时可以进行主动训练

运动项目分类中主要有:耐力性项目、放松性项目、力量性项目、矫正性项目最高心率的60%运动量相当于运动量小,占机体最大耗氧量的70%一80%属于运动量中大

脑卒中的评定内容包括:昏迷及脑损伤严重程度、运动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ADL活动评定、其他

矫形器的基本功能:稳定和支持、固定与矫正、保护与免负荷、代偿与助动

周围神经损伤最有用的电诊断方法

激光属于光疗法之一脑卒中ADL评定中主要两项:Barthel指数、FIM

康复是达到下述目标的一个过程,旨在通过综合,协调的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这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把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

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理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能力. 主动运动肌肉主动收缩所参与的运动称为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处于放松状态,完全不用力,动作的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基本不变

..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变化而张力基本不变, 关节活动度关节运动时可达到的最大弧度所通过的运动弧,常用度数表示.

频率单位时间里电磁波震荡电流的次数。波长指波峰至相邻波峰之间的长度。波长与频率是反比关系

康复医学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作业疗法是一门指导患者参与选择性活动的科学和艺术。

残障现改称为参与限制,是由于残损或残疾,而限制或阻碍一个人完成正常的社会作用,是社会水平的残疾。

劳损因超负荷使用而引起的肌肉或韧带的慢性、机械性损伤。

颈椎病由于颈椎问盘退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韧带增厚、钙化等退行性变刺激或压迫其周围的肌肉、血管神经,脊髓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骨质疏松症(OP)机体自然衰退、老化过程的组成部分,是系统性骨骼疾病,以低骨量、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伴有骨脆性增加、易骨折为特征。

骨性关节炎(OA)一种常见的关节炎,是一种非对称性、非炎症性、无全身征象的疾病,也称退行性关节病、骨性关节病或增生性关节炎。

靶心率在运动疗法中,应达到的最适宜的心率。

矫形器的定义装配于人体四肢、躯干等部位的一类体外器具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预防或矫正四肢、躯干的畸形或治疗骨关节及神经肌肉疾病并补偿其功能

理疗学的定义理疗学又称物理治疗学,是研究应用物理因子作用人体以提高健康水平、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病后机体康复,延缓衰老等的专门学科。运动疗法的定义根据病情特点与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或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与被动形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治疗

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里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分为器官水平的病损、个体水平的残疾、社会水平的残障。

残疾是指因为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一直不同程度的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一种状态。冠以的残疾包括病损、残障在内,成为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

脑的可塑性是指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的能力。牵引是与治疗面垂直且远离治疗面的线形运作。

压缩是与治疗面垂直且移向治疗面的线形运作。

滑行指与治疗而平行的关节活动性动作。

运动单位募集指进行特定活动动作时,通过人脑皮质的返动程序,调集相应数量的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纤维的兴奋和收缩过程。运动单位募集越多,肌

力就越大。运动单位募集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

日常生活运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的社区活动所必需的一系列的基本活动。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

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适用于独立生活上有功能缺陷患者的独立生活功能的测是指标.着重测定患者在独立生活方面的个体活动能力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为关节活动度。

物理疗法定义:研究和运用物理因子预防及治疗病、伤、残的方法称为物理疗法。分类:按物理性能(物理因子)分为人工物理因子(能)和自然物理因子。

作业疗法(0T):是指导患者参与选择性活动的科学和艺术。采用生活、工作或工具/设备、休闲游戏、社会交往等活动形式来进行作业训练,以增强躯体、心理、社会功能,使患者达到最大的生活自理。恢复工作学习和适应社会,提高其生活质量。

运动疗法:又称治疗性运动、医疗体育(体疗)。是根据病情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或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种治疗方法疼痛:一种与实际的或潜在的损害有关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影响理疗的因素有哪些(1)刺激强度:剂量、时间、面积是治疗三要素;

不同强度刺激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剂量大、时间长、面积广显示治疗量大,反之治疗量小:

(2)应用方法:同强度刺激,使用方法不同,产生反虑亦不同,如并置与对置、移动法与固定法、接触法与非接触法。

(3)刺激部位:同一物理因子相同强度和方法作用于人体不同部位,其反应有差异,如紫外线对暴露部位与非暴露部位。

(4)个体因素:个体差异对PT作用有一定影响,包括年龄、性别、肤色、体质、职业、心理作用、精神状态等,如白人与黑人、脑力与体力、大人与儿童等。(5)外界环境因素:季节、气候、地区、温湿度等不同条件对理疗作用有一定影响,如冬季喜热

(6)其它因素:治疗仪性能、操作者经验、人为错误等。

运功处方包含的内容

(1)运动治疗项目,分为: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矫正性项目

(2)运动治疗量:其大小取决于运动治疗强度,治疗频度及持续治疗的时间

(3)注意事项:掌握好适应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个别对待、及时调整

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目标

(1)改善步态、恢复步行能力 (2)增强肢体协调性和精细运动,提高和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适时应用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4)重视心理、社会及家庭环境改造,使患者重返社会

压疮的危险因素

(1)运动:控制身体姿势能力的丧失或减弱是压疮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2)营养状况:饮食不良,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可成为形成压疮的病因

(3)年龄:(4)潮湿:压疮形成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

骨性关节炎理疗的内容

(1)热疗:有热带法、石蜡疗法、矿泥热包裹等

(2)水疗:采用热水浴39度---40度具有镇痛作用

(3)低频电疗或直流电疗:常与离子导入疗法合用

(4)中频电疗:具有明显镇痛,促进血液循环作用

(5)高频治疗:能达到改善血液循环,解除肌痉挛,消炎消肿作用

(6)运动治疗:如医疗体操、进行身体各部位活动,可视情况而定

残疾划分为三个独立的类别即伤病、残疾、残障。

残损指心理上、生理上活解剖结构上的任何丧失异常,是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

疾。残疾又称为活动受限;是由于残损使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致人不能按照正常的方式和范围内进行活动。

残障改称为参与受限,是由于残损或残疾,而限制或阻碍一个人完成正常的社会作用,是社会水平的残疾。

五类残疾分类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

日常生活运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的社区活动所必需的一系列的基本活动。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

ADL分类:基本的或躯体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话动能力。

ADL评定方法有:Bartbel指数,PULSES,ADL功能讦定量表、Katz 指数等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正常总分100分.60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者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话完全依赖。并且研究表明Barthel指数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效益最大ADL评定的实施方法

(一)、直接观察:1)在病人实际生活环境中进行2)在ADL能力评定中进行

(二)、间接评定:有些不便完成或不易按指令完成的动作,如控制大小便,穿脱紧身衣裤等,可用间接评定方法,用询问病人或家属的方式进行。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人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知识点总结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分析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及其某时刻的速度;学会用图像法、列表法处理实验数据。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的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二、实验原理 ⑴电磁打点计时器 ①工作电压:4~6V的交流电源 ②打点周期:T=0.02s,f=50赫兹 ⑵电火花计时器 ①工作电压:220V的交流电源 ②打点周期:T=0.02s,f=50赫兹 ③打点原理:它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器,当接通220V的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电火花,于是在纸带上就打下一系列的点迹。 ⑵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1=s3-s2=…=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⑶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 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或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米尺。 四、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取下纸带, 换上新纸带, 重复实验三次。 4.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 确定好计数始点0, 标明计数点,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后求其平均值。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 作v-t图线, 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五、注意事项 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不少于6个。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常见考法 纸带处理时高中遇到的第一个实验,非常重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均会高频率出现,以致在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中也做为重点考察内容,是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同学们要引起重视。 误区提醒 要注意的就是会判断纸带的运动形式、会计算某点速度、会计算加速度,在运算的过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后,就会慢慢觉得物理公式比以前更难学习了,其实学透物理公式并不是难的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物理公式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作为参考借鉴。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高一上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直线运动 第一单元运动描述 一、质点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说明:(1)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2) 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情况: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如研究地球的公转). 二、参考系和坐标系 1.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说明:(1)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2)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原则是以使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简单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2.坐标系:为定量研究质点的位置及变化,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如质点沿直线运动,以该直线为x轴;研究平面上的运动可建立直角坐标系. 三、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个确定的点表示.如“3s末”;和“4s初”. 2.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表示. 四、位置、位移和路程 1.位置:质点所在空间对应的点.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来描述. 2.位移: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线段的长度. 3.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五、速度与速率 1.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v= ),是矢量,方向与Δx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瞬时速度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其大小叫瞬时速率,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 3.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度(v= ),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而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是标量. 说明:速度都是矢量,速率都是标量;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及方向,而速率只能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平均速率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即位移大小等于路程时才相等. 六、加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改变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3.公式:a= = 4.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5.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6.理解:要注意区别速度(v)、速度的改变(Δv)、速度的变化率( ).加速度的大小即,而加速度的方向即Δv 的方向 七.速度、速度变化量及加速度有哪些区别? 速度等于位移跟时间的比值.它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方向.也可以说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和位置变化的方向.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详解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 1.质点:(1)概念: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与几何点不同。 (3)物体可看作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视物体为质点。 解读质点的理解: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大的物体有时也能看作质点,如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地球可看作质点;轻小的物体也不一定就能看作质点,如研究戒指..上的花纹时,戒指不能看作质点。 2.参考系:(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 ③今后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它是矢量,是从起点A 指向终点B 的有向线段。因此,位移是一个与路径无关,仅由初末位置决定的物理量。 (2)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 大小才相等。图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x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v=x/t 。速度是矢量, 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 为x, 则我们定义v=x/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 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A ) (1)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 匀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和v-t 图象(A ) (1)位移图象(x-t 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 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4-1所示。 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 1=20m/s,v 2=-10m/s,表明一个质点沿正方向以20m/s 的速度运动,另一个反方向以10m/s 速度运动。 6、加速度(A )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 B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 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就是35℃至42℃,每一小格就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得量程与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得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就是物质存在得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得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得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凝固点。晶体得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9、晶体与非晶体得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得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与凝固曲线图: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节认识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参考系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第二节 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 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 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图 随着新课标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初中物理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是X为你整理的初物理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一)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1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1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

最新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响度单位分贝dB,正常说话60dB) 5.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6.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7.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热力学温度(T)也称绝对温度:符号T,单位开尔文,简称开(k)。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换算:T=t+273。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量程。2.温度计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壁。3读数时要等示数稳定再度;读数过程玻璃瓶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与液体凸处平行。 4.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5.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其中晶体熔化需要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6.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7.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如海波,冰,食盐,石墨,金属)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没有熔点。 10.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其中,液体表面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液体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13.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5.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

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汇总 一. 教学内容: 知识点总结 1.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0gR 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 3. 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ω相同,A ω=C ω,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 4. 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 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3.1km/s 。 5.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常量首先由什么实验测出:F =G 2 2 1r m m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6.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变化关系: 'g =GM/r 2

说明:为某位置到星体中心的距离。某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r g G M R 02 = g g R R h R h ' () = +2 2 ——某星体半径为某位置到星体表面的距离 7. 地球表面物体受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关系: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较小,在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 8. 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动的环绕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g =2 r GM 、r mv r GMm 2 2 = 、v = r GM 、 r mv r GMm 2 2 = =m ω2R =m (2π/T )2R 当r 增大,v 变小;当r =R ,为第一宇宙速度v 1=r GM =gR gR 2 =GM 应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知道宇宙速度的概念 9. 平抛运动特点: ①水平方向______________ ②竖直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合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用:闪光照 ⑤建立空间关系即两个矢量三角形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 相位,求?y t x y t gT v S T v x v t v v y gt v gt S v t g t v v g t tg gt v tg gt v tg tg == =====+=+== =2 0002 02 2 24 0222 00 1214 21 2αθα θ ⑥在任何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为△v =g △t ,△p =mgt ⑦v 的反向延长线交于x 轴上的x 2处,在电场中也有应用 10. 从倾角为α的斜面上A 点以速度v 0平抛的小球,落到了斜面上的B 点,求:S AB

高一物理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 1.质点(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 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 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 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 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 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B A B C 图1-1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认识物理 一、物理学研究的内容:现象、规律及产生原因。 包括:声、光、热、电、力等。分别概括知识点、举例子,并说明中考的重点难点。 二、物理学的特点 1、有趣 2、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 三、如何学好物理: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举例:人—声带振动;风—空气振动;下雨刷刷声—液体振动;风吹树叶振动、电线振动发出声音;蚊子翅膀振动;敲鼓—鼓面振动;弹琴—琴弦振动;婵—腹部发生器;鸟—鸣管等等。 青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有些雄蛙口角的两边还有能鼓起来振动的外声囊,声囊产生共鸣,使蛙的歌声雄伟、洪亮雨后,汇成一片大合唱,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能吸引较多的雌蛙前来。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声音记录的分类:1、机械振动:唱片(唱针振动)2、磁记录:磁带 3、光记录:光盘、DVD 二、声音的传播 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又叫发声体。 ⑵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举例子气体、液体、固体作为介质的例子。 ①介质分类:气体、液体、固体(固体传声效果好,能量损失少,举例子)②真空不能传声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 1 页 共 12 页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内、第4s 、第2s 至第4s 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 第2 页共12 页

第 3 页 共 12 页 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 1at t v x +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 02=-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 02 1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 =02 2 1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 2 202 v v v x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