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体的沉与浮

物体的沉与浮

物体的沉与浮
物体的沉与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三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的第一个科学探究一级标题内容,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由此引发思考: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他们会试着做出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学生们头脑中的轻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他们的推测与实际的观察肯定会发生矛盾,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就是以这样的矛盾冲突及产生的问题来引导和驱动的。

在科学观察中,期望学生逐步对自己原来所做出的关于沉浮的解释加以修正,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轻重一样的物体,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组织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各种物体沉浮的假设,探讨物体在水中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2.组织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鼓励学生能从实验现象和已有经验的冲突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结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使学生获得关于物体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

教学准备:

第一组:木块、石头、小纸片、铁块;

第二组:泡沫塑料、胡萝卜、螺母、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

第三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圆柱体一组(4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瓶子一组(4个)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各种材料 ( 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 ) ,让学生再次体验玩水,看谁在玩中最先有发现。

2.“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反馈 , 研讨这些物体的沉浮情况。那么小纸片、铁盖在水中到底是沉还是浮呢?老师也来试试,看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3.[实物投影仪出示观察物体的两种方法]观察物体沉浮有两种方法,你想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

4.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更多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揭示课题]。

【评析】研究的问题要来自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验,这样才能走进探究。学生观察身边的各种材料是否沉浮

后,引起了争议,这样就引出了观察物体沉浮时首先要解决的

问题——观察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

二、探究活动一: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

1.猜测:教师出示更多材料(泡沫塑料、铁钉、橡皮块、胡萝卜、蜡烛头),让学生猜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将猜测记录在实验表中。然后实验,将结果也记录在表中,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2.学生验证: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学生汇报结果,展示实验记录表。

4.讨论:我们是根据什么猜测的?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评析】科学探究不仅动手,更重要的是动脑。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预想在观察中可能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这种观察前的推测,是科学观察的重要环节。教师提供的比较多的观察材料是调动思维的必要条件,推测与事实或许一致,或许矛盾,当经验和事实产生矛盾时,便引起了孩子们的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活动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1.通过研讨,提出假设: A 可能和物体的轻重有关; B 可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是这样的吗?

2.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

①把第二组材料按大小顺序排列,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

沉还是浮。[实物投影]想一想:物体在水中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系吗?

②把第二组材料按轻重顺序排列,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在水中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③通过排列,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无关。是我们的观察有误,还是我们的猜测有误呢?怎么办?(做实验研究)【评析】这里的活动隐含着如何作观察记录和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当学生按照大小、轻重顺序排列那些物体,再标出沉浮时,会发现与刚才的推测矛盾了。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没有关系”这样的结论,否定了前面的猜测。事实上,物体的沉浮和物体本身的大小、轻重都是有关的。因为这两方面同时影响着物体的沉浮,所以,要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轻重有关,就要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大小”因素加以控制;同理,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大小有关时,就要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轻重”因加以控制。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活动。

3.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还是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的。

⑴出示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圆柱体[实物投影],观察有什么相同点?

⑵教师指导探究步骤:

①排序:按轻重排列顺序

②猜测: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③验证:放进水中观察④想想:物体沉浮与轻重有关系

吗?

(3)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大小相同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板书)

【评析】学习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以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实验发现大小相同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再次否定:物体沉浮与轻重还是有关系的。

⑸讨论:在什么前提下有关?为什么前一组材料看不出

轻重对沉浮的影响?(大小不同)如果要观察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没有关系,应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研究?

(6)如果要观察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有没有关系,应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研究?怎么做?学生设计实验.

(7)实验验证: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材料要求,给每组学生提供一组大小不同而轻重相同的瓶子,放手让学生探究。

(8)通过研讨,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相同轻重的物体,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评析】有了问题,自然就根据问题去想办法,去设计实验。与大小是怎样一种关系呢?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实际实验时知道必须控制“轻重”这个因素。选取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材料实验,再发现“轻重相同的物体,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

三、反馈

现在,关于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个问题,你怎么认为?

四、引申 [出示三个透明小瓶]你有什么办法让一个浮在水面,一个悬在水中,一个沉到水底?同学们回去选择三个大小一样的小瓶去研究一下.

【评析】科学探究得以延续,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满怀探究之心继续去研究,也为下一课作好了铺垫。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大小相同重↓轻↑轻重相同小↓

大↑

教学反思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也是这堂课设计目的。在执教本节课时,极力想体现以下

两点教学理念。

1.追求探究无痕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特点,发现本课探究应遵从从现象到本质的规律,在大量的物

体沉浮现象中找到沉浮规律。而物体沉浮是水中的现象,玩水

是学生经验中有的活动。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往往在玩中

更容易找到探究的乐趣。首先让学生再次体验玩水,学生在玩

水中有两种玩法:

一是将物体放在水面上玩;

二是将物体放在水中玩。这时教师演示实验:“怎样做才能看见物体是怎样浮起来的?”从而确定在水中玩的规则,明确了探究活动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猜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先推测后玩,在玩中添加猜测的味道,玩则更兴趣盎然。凭经验猜测而后验证中发现,物体在水中沉浮与轻重、大小有关或无关,经验与事实发生冲突,心中自然有疑问:到底有无关系呢?学生急于解开这个谜,玩兴更浓,促使探究步步深入。到底有无关系呢?排序验证一下,选择另一组材料观察试试,至此,学生在玩中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了。我追求学生在无痕的探究中真情投入的境界。探究无痕,意在淡化探究课堂的程式,强化学生在探究中的真实感受。

?

2.关注思维走向探究学习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过程。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的过程,是“探究”的属性

中较易被人忽略而又最值得重视的一个属性,甚而言之,是“探

究”的本质属性。

?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突出了这种思维引导的过程。在活动的安排上,力求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合理地

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安排探究素材,引导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

在课的开始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观察木块、石

头、小纸片、铁盖在水中的沉浮,交流中引出了观察物体沉浮

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

标准。学生会思考:“哪种方法更能快速、准确的判断出物体

是沉还是浮?”在此基础上开始第二项活动——观察更多物体

的沉浮情况。学生先推测再实验,当经验与事实产生矛盾时,

便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猜测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并讨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一些看法: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有关,与大小有关,与空气有关,与水有关等。当学生按照轻重、大小排序实验得出“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没有关系”的结论时,再次否定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于是有了下一项活动:把一组大小相同的圆柱体按轻重顺序排列,猜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把一组轻重相同的小瓶子按大小顺序排列,猜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轻重、大小还是有关系的。“之前不是说没有关系吗?这是怎么回事?”由此,教学活动也就进入到了思考与讨论阶段。学生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正是力图体现的“思中做做中思”的探究理念。

小学科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第五单元沉和浮 3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1.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玻璃水槽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 小组实验观察用:蜡烛、铁片、木夹。 小组实验观察用:玻璃杯、搅拌棒、食盐等。 天平一架、量筒一只、大小相同的小塑料杯两只,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准备食用油、糖浆、水银等。 教学活动过程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推测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观察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在两个不同水槽中的沉浮。(一个沉、一个浮。)·怎样解释两个马铃薯沉浮的不同?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有哪些? ·如果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同一个水槽中,会怎样? ·观察: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一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浮;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二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沉。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2.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 ·这两个水槽里的水不一样吗?怎样能知道? ·从两个水槽里各取一滴液体,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从留下的痕迹看,两种水一样吗? ·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水是什么水? ·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3.马铃薯在盐水中为什么能浮。

·为什么马铃薯在清水里沉、在盐水里却变浮了? ·盐水重还是清水重? ·怎样比较盐水与清水的轻重? ·是因为盐水比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盐水里浮吗? 4.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 ·把物体分别放在比水轻的油中和比水重的糖浆中,物体的沉浮会怎样变化?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 ·铜和铁在液体中能浮吗? ·铜在水银中也会浮(实际演示或图片展示)。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5.阅读本单元的“阅读与拓展”内容,课后去做一做“改变鸡蛋的沉浮”的实验并思考有关问题。 6.布置下次课前自制好一只小船,并收集有关船的图片、模型。

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

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 (二年级自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有些物体会漂浮,有些物体会下沉。 2、通过实验,知道物体的漂浮和下沉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无关。 3、通过学生亲历探究活动,从中感悟获取知识的方法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预想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测物体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 2、通过活动能自行设计标识,在老师的建议下采用统一的标识进行记录。 活动器材: 水槽铅笔、回形针、泡沫塑料块、玻璃球、塑料条、萝卜、橡皮、彩泥、学生记录卡 活动二:做物体下沉、漂浮实验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学生知道有些东西会漂浮在水面,有些东西会下沉到水底。 2、通过活动,学生会在记录卡上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器材: 水槽铅笔、回形针、泡沫塑料块、玻璃球、塑料条、萝卜、橡皮、彩泥、学生记录卡 活动三:研究物体的漂浮与下沉与大小、轻重无关。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能发现问题。 2、通过自己找寻材料,实验解答问题。 活动器材:萝卜回形针塑料条铅笔…… 活动四:总结拓展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延伸,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活动器材: 彩泥 三、教学过程:

(一)预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教师出示各种物品 带领同学们认识物品 的名称 师:猜测一下,桌上的这些物体在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漂浮?为什么你这样思考?填在表格“预想结果”中 2、教师出示记录表师:你们认为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地把实验结果表示出来?猜测,说出猜测的理由 (多数学生从物体的 轻重、大小考虑) 说出自己认为好的记 录方法 如:↑↓ ☆△……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把 自己思考的过程讲出 来,为下面的教学做铺 垫 记录方法没有唯一的 标准,只要符合要求就 应给予肯定,但教师应 该帮助学生统一一种 标识,便于接下去的交 流。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测试题附答案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测试卷 班级:姓名:分数 一、我会填: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我们把物体往水中压,手能感觉到水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物体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和()有关,还和液体的()有关。在日常生活中,()、()、()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浮的,()、()、()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沉的。一个物体在水中,它都会受到()和()这两个力。 2.上浮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存在,也可以用()测出它的大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主要和()有关。浮力的方向是()的。浮力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 3.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物体在液体中,重力大于浮力就(),浮力大于重力就(),重力等于浮力就()。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越大。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是()。()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4.潜水艇是改变自身的()来改变在水中的沉浮。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原理。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 二、我会选: 1. 一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一铁块沉入水底,原因是()。 A、木块受到的浮力大于铁块受到的浮力 B、木块受到浮力,铁块没有受到浮力 C、铁块受到的浮力小于铁块的重力 2.把下面三个瓶子放在水中可能会出现悬浮的是()。 A、装满沙的瓶子 B、装有半瓶水的瓶子 C、空瓶子 3.要使浮在液面的马铃薯下沉,可在液体中()。 A、加清水 B、加糖 C、加盐 4.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 A、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B、轻的容易沉,重的容易浮 C、大的容易沉,小的容易浮 5.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是()。 A、浮力<重力 B、浮力=重力 C、浮力>重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D卷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3题;共3分) 1. (1分)小明在清水中加了些盐,发现马铃薯并没有浮起来,可能是因为()。 A . 盐水没有浮力 B . 盐水里的盐太少了 C . 马铃薯太大了 2. (1分)液体里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 A . 一定会浮起来 B . 一定会沉下去 C . 不能确定 3. (1分)改变物体的(),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A . 体积 B . 自身重量 C . 颜色 二、判断题 (共6题;共6分) 4. (1分)铜砝码可以浮在水银上。 5. (1分)我们熟悉的水、蜡烛、冰这些物品在相同的体积下,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

的。 6. (1分)马铃薯有时能在盐水中浮起来,有时会在盐水中沉下去。 7. (1分)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死海里的水咸极了,含盐量比普通的海水高出六七倍。() 8. (1分)铜砝码不管放在哪种液体中,它都是沉的。 9. (1分)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三、填空题 (共5题;共5分) 10. (1分)如图所示,新鲜的鸡蛋放在水中会下沉。如果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鸡蛋会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 11. (1分)马铃薯在清水中会________,在浓盐水中会________ 12. (1分)用________的实验方法可以知道液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13. (1分)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________有关。 14. (1分)马铃薯在清水中________,在盐水中________。 四、解答题 (共2题;共2分) 15. (1分)如下图所示,把橡皮泥与塑料笔帽粘在一起,使它能直立着漂浮在水里。笔帽的顶端正好与水面齐平,做成我们的“潜艇”。找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把我们“潜艇”放进瓶子,然后拧紧瓶盖。用力挤压瓶子,“潜艇”会沉到瓶底。松开双手,“艇”又会回到瓶子顶部。请根据物体沉浮的有关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3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3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3 受田小学于学军 教学背景及分析: 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与物体的轻重有关;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学生在经历了这个思维矛盾冲突后,能够从物体本身上考虑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所以在后续《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研究中,学生从物体本身的角度考虑出发,设想并尝试运用各种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在这个活动结束时,出现了本单元的第三个教学时段,除了从物体本身出发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改变液体从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课一开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大小两个马铃薯为什么在第一个水槽里全是沉的,在第二个水槽里却浮了?然后,再进一步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提出推测——“可能两种水不一样吧?”;最后,再让学生来观察比较两种水有什么不一样以及马铃薯在不同浓度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本节课执教者试图以这样的矛盾冲突以及产生的问题作为引导和驱动。从而推动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活动要求: 1、引领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马铃薯)开始,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 鼓励学生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行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解释的过程;经历一个典型的“观 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活动准备: 小组实验观察:同体积的烧杯与水、搅拌棒、食盐、一个较小的马铃薯; 教学演示:两只水槽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食物油、糖水各一杯、天平一架、量筒一只。 教学活动过程:

物体的沉与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三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的第一个科学探究一级标题内容,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由此引发思考: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他们会试着做出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学生们头脑中的轻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他们的推测与实际的观察肯定会发生矛盾,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就是以这样的矛盾冲突及产生的问题来引导和驱动的。 在科学观察中,期望学生逐步对自己原来所做出的关于沉浮的解释加以修正,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轻重一样的物体,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组织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各种物体沉浮的假设,探讨物体在水中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2.组织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鼓励学生能从实验现象和已有经验的冲突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结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使学生获得关于物体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 教学准备: 第一组:木块、石头、小纸片、铁块; 第二组:泡沫塑料、胡萝卜、螺母、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 第三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圆柱体一组(4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瓶子一组(4个)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各种材料 ( 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 ) ,让学生再次体验玩水,看谁在玩中最先有发现。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是我上的三年级上册的一堂科学课。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因为我这一节课是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当中,把课一节一节的上好上优的。并且在这一节课当中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回顾前后教学,成功之处主要有这样几点: 1、着眼细节,体验“新课标”,给科学探究“把把脉我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我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考虑、落实进去。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场面虽“热闹”。可是学生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在课后我就立刻找来有关科学新课标的书籍,认真地阅读、寻找解决的方法。就在这探讨中我深入地了解到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及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我就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更深入地思考。我对在教学环节中的探讨“另一杯是否是盐水”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科学理念性的改变。我原来的设计只是让个别学生说说“就过去了”,后来我发觉“这一步”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证明的方法。因为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周密性。没料到这一小小的设计“变化”,让学生经过讨论,他们设计出许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种能巧妙地能证明出是否是盐水的方法,比如把这杯水放到太阳下去晒;再溶解一杯盐水,将马铃薯放入,看能否浮起来;“品尝”一下,用酒精灯烧剩下物质等等。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结构性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我回想原先在做这一步时,我的设计只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接着我就指名汇报。现在想想这实际上变成了变样性的“一言堂”。这就会造成其他同学因没有具体任务和组间的竞争而不去认真思考“他们”所说的是否正确,结果弄得课堂讨论的效果不佳。而“这一节课”我要求每组学生不但要设计“实验”,而且要求确定实验时各位学生的具体分工,实验做完后该怎样做?在汇报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上讲台边讲实验方法边根据组内分工演示,要求台下的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要细心地观察和思考,并要求实验完了之后对他们不合理的地方自己提出“建议”。没料到这一课堂设计理念的改变,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态度,而且还能让台下面的学生清楚明白实验的具体过程。反之,如果汇报时只让个别学生说,这也会由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而使其他同学不明白该组具体的实验过程,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由此我感到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亮点。 2、深入领会教材的内涵是探究教学的必备条件。 虽然我们不能将科学教材当作圣经一样去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理解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如果这个意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科学教案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老师先讲个小故事: 有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皮球, 玩得正高兴, 小明一个大脚把球踢进了一口枯井里。这口井又小又窄, 伸手也够不到球。这时啊, 聪明的小刚想出了个办法, 顺利地把球取了出来。大家猜猜小刚用了什么办法拿到球的?(生预设用水让皮球浮起来)可如果小明小刚玩的是铅球,你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让球浮起来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问题。 二、观察讨论,预测实验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玻璃的培养皿, 把它放入水中, 你们认为会怎样? (1)放水面上(浮)(2)放水底(沉) 为什么同一种物体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 有的同学会说老师你放的方法不同。对了! 这就是老师想告诉大家的, 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首先要统一方法, 书中就给了我们两种方法。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 2、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小组分组实验课,我们先来分一下组。(分组:一排四个人为一小组,第一位同学为组长负责汇报,第二位同学为记录员负责记录,第 三、四位同学为实验操作员。) 3、好!请同学们看到你们实验桌上的实验物品,认识一下它们。谁来汇报一下?(生:有小铁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胡萝卜、木头、苹果、橡皮。)我们先不要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去, 先请每组同学预测一下,如果这些物体放在水里的话你们认为哪些会沉, 哪些会浮, 并把你们小组认为会沉的放一堆, 会浮的放一堆, 还要把预测的结果用箭头填在表格里。不要怕,大胆的预测,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说过:“没有大胆的预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4、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5、实验前实验操作要求:(1)不要把水到处乱洒,保持桌面清洁。(2)小心小刀的使用。(3)切物体时要用纸片垫着,以免损坏桌面。 6、小组分工实验。把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ppt 音乐响起。)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物体的沉与浮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物体的沉与 浮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 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一)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 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二)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 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 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三)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 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 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四)教师提出尝试题: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科学教案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与轻重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重量越重在水中越容易下沉;重量相同的物体,大小越大在水中越容易下沉。 2、通过实验知道改变物体的大小或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能力与方法:能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物质沉浮性质的变化,体味科学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手里有一个玻璃皿,一根铁棒放入水中。您发现了什么? 生:玻璃皿浮着,铁棒沉下去了。 揭示课题:沉与浮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体的沉与浮】。 二、观察讨论,预测实验 下?(生:有小铁块、泡沫块、回形针、橡皮泥、铅笔、木头、砝码、橡皮。)。先请每组组长带领预测一下,把会沉的物体有“ד把会浮的应”√表示在记录单第一行对应格子。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师:就是否如我们同学预测的一样呢,我们来动手试试瞧。 3、小组分工实验。把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提出要求】(分组:一排四个人为一小组,第一位同学为组长负责汇报与操作实验,第二位同学为记录员负责记录,第三、四位同学为实验观察员。)【教师演示第一个,并强调一次放一个实验,完后放回原位,依次进行】 4、小组汇报结果。(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小结:有的物体会沉,有的则会浮。

三、逐步深入,探讨研究(一)重量与沉浮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有的物体会沉,有的则会浮。实验中,哪些物体的沉浮让您觉得比较有趣。(生:小小的回形针也会沉下去,大大的塑料块却浮着) 师:您们觉得物体的沉与浮与什么有关?(生:物体的重量、大小、形状……) 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来试一试,验证我们的猜想。 首先我们来瞧瞧重量与沉浮的关系?在我们的材料里,哪个适合用来验证重量与沉浮的关系。(水壶:可以装不同的水。)(其她的为什么不合适:改变重量的同时会改变她们的大小等其她条件。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她条件不变。) (讨论填写预测,装水多少与沉浮的关系)依次进行试验。 2、把空水瓶放入水中。发现:水瓶浮在水面上。 3、把水瓶装入1/3,1/2。这三次发现:慢慢沉下去了,教师提示:有一部分半沉在水中没 有完全沉下去, 第四次试验,装满水。(发现水瓶完全沉入水中) 4、比较4次试验,有什么不同。(水瓶表面积大小相同,重量逐渐变大) (错误可能:生:水壶半沉在水中就是改变了体积。教师引导:沉下去部分的体积水向四周排开总体积不变。)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预测与结果一样不?(生:不一样)。结果就是怎样的? 6、小结:物体体积相同时,重量越大越容易下沉。潜水艇的原理【视频】。 四、逐步深入,探讨研究(二)大小与沉浮 1、【视频】万吨轮。师:为什么能装这么多东西还能浮在水上呢?(生:船的形状能浮) 2、什么样的形状容易浮起来呢,我们来试一试。 3、讨论填写预测您觉得它会沉还就是浮。(引导学生注意,此时,物体重量不发生不变) 4、把整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怎样了?握成球形怎样了?变成平板怎样了?还有什么形状。发现什么。船型的比较容易浮起来。(错误可能“游乐场的水球也就是圆的怎么能浮。因为水球比较轻,船需要装很多货物。演示:装满水的水壶很重还就是会沉下去。) 五、小结:物体的沉浮与重量,体积的大小有关。 【拓展】 1、游泳的原理【视频】 2、盐水能让清水中沉的物体浮起来。 附录1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实验记录单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测试题

一、填空 1、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可以改变它的()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与浮,如用塞子塞好的空瓶,会()在水面上,往瓶里加些沙,增加瓶的(),它就会()到水底了。 2、同样重量的物体,我们可以改变它的(体积)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和浮。如一块铁放在水里会(下沉),把它压成铁片,再制成盒子,放在水里,它会(上浮)。 3、同样重量和大小的物体,放在清水里要下沉,放在盐水里要上浮,这说明用不同的(液体)也能改变物体的沉和浮。 4、物体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重量)和物体的(体积)有关,还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5、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其大小等于(排开的水量)。 6、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可能(上浮)。盐水比清水(重)。 7、当物体的重量一定时:比较大的物体容易(上浮),比较小的物体容易(下沉)。当物体的大小一定时:比较重的物体容易(下沉),比较轻的物体容易(上浮)。 8、改变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主要方法有:(改变重量)、(改变体积)、(改变液体的性质)和借助外力。 9、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将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重量变(重),体积变(大),放水中是(沉的),沉浮状况(没有)改变。 10、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排开的水量)。 11、原来沉的物体,想办法增大它在水中(体积),这个物体就可能变成浮的。 12、一个量杯原有200毫升的水,把一个物体放入后,水面刻度为230毫升,那么这个物体排开的水量( 30 )毫升。 13、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她为水的(浮力)。 14、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而且方向(相反)。 15、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16、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一样的)。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理念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中的第三课。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后续课。教材由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推测与验证三个连续的结构活动组成。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也是通过做实验来体现的:实验一是取两个杯中的水放在火上烤,发现一杯水中可能有食盐。实验二是学生做一杯盐水,验证盐水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实验三是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是通过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体现的。最后的实验是对本课的扩展:把软木塞放在油上、把葡萄放在糖浆上,把铜砝码放在水银上,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设计教学中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和事实现象的矛盾冲突中引发出新的问题“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无关,那么是否和液体有关?”使学生在问题中将探究活动自主的引向新的方向。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引出研究问题,以及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大胆推测、设计验证方法上。使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还和液体的性质有关;改变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在这个液体中的沉浮状态。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问题—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进一步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主动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引出研究问题,从而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天平、烧杯、马铃薯、量筒、豆油、蜂蜜、葡萄、塑料块、软木塞、味精、糖 学生准备: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蜡烛、钢匙、火柴、玻璃片、橡皮泥、塑料小匙、牙签、食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说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沉与浮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沉与浮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 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铁钉、纸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树叶、小碗、磁铁、笔、)若干。 等 教师准备: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 样颜色的铁球和皮球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 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 幼儿尝试(1):谁沉谁浮 请小朋友看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请你把它们轻轻地放到水里,仔 细观察,谁沉谁浮? 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幼儿尝试(2)重沉轻浮 同一个玻璃瓶放在水里,封口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了水时,沉到水底下,这是为什么?(让幼儿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玻璃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很轻,所以就浮。装满水时,瓶子里没有空气,所以就沉下去。幼儿尝试(3)形状与沉浮同一个橡皮泥,把它团成球状时沉到底下,把它做成船的形状时 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让幼儿做实验)回答。 教师总结:橡皮泥捏成船形,里面有空气,所以就浮在水面上, 团成球,没有空气,所以就沉到底。 幼儿尝试(4)区别两个球 区别同一大小,同一颜色的铁球和皮球,(让幼儿想办法区别) 教师总结:掂一掂、捏一捏、拍一拍、放到水里看一看,就知道,哪个是铁球,哪个是皮球。 幼儿尝试(5) 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 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我们刚才做了很多的实验,知道了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同一件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沉,有时浮。人们很聪明,利用沉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很多的东西,希望小朋友 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当科学家,发明新的东西,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三、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 原理制成的。

水中游戏----物体的沉与浮

水中游戏----物体的沉与浮 设计意图: 我设计这节课,是因为9月份我给孩子上过一节科学活动《漂浮的鸡蛋》,孩子特别感兴趣,但那节课孩子对物体的沉浮掌握的不是很透彻。所以,这节课,我准备了更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更深一层的去发现,去了解,水具有浮力,物体的沉浮与水的浮力有关,并去主动探索物体沉与浮的方法。 活动名称:科学 活动内容:水中游戏----物体的沉与浮 活动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能明白水具有浮力。 2. 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水的浮力有关。 3. 能主动探索使物体由浮至沉,由沉至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 装水的容器。筷子,钉子,瓶子,硬纸板,石头,铁片,木板,硬币,一次性塑料杯,电池,月饼盒。 2. 教师需准备一个装有水的鱼缸,一枚钉子,一个月饼盒。 3. 幼儿16名,活动时分为4组,一组4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 师幼相互问好,共同进入场地,幼儿围着老师坐,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鱼缸,让幼儿观看,并提问: (1)鱼缸里装有什么? (2)水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用来喝,洗衣服,做饭等) 2.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月饼盒,钉子让幼儿认识,并逐一将其放进鱼缸,让幼儿观察,提问幼儿发现了什么?(月饼盒浮在水上,钉子沉在水底) 3. 好玩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玩呢? 二,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1.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材料,看看都有什么? 2.幼儿分组活动,分为4组,一组是4个人。 3.在幼儿操作期间,教师一边观察,一边根据情况,不断提出问题:例如:钉子能沉在水底,怎么样能让钉子浮在水上呢? 筷子能浮在水上,怎么样能让筷子沉在水底呢? 4. 鼓励幼儿主动探索沉与浮的方法。 三,交流经验,师幼小结。 1. 教师: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些东西是浮在水上的?哪些东西是沉在水底的?哪些东西通过小朋友想的办法,既可以浮在水上,又可以沉在水底? 2. 师幼共同交流经验,收集好的方法并加以试验。 3. 小结:为什么物体可以在水里沉浮? 因为水具有浮力。浮在水上的物体,是因为它本身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像,月饼盒,筷子,硬纸板,木板等,它们的重量都小于水的浮力,所以,才会浮在水上。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因为它本身的重量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3、在小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经历通过控制变量来分析原因的科学探究过程,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玻璃水槽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天平一架、同规格的量筒多只,马铃薯图片,实验记录表等。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铁片、木夹、烧杯、搅拌棒、马铃薯、盐、糖、面碱、味精等。 教学方法:演示、小组合作交流、实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发现并提出问题。 (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 同学们看,老师拿的是什么?(两个马铃薯) 如果老师把这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水槽中,你们认为谁会沉到水底,谁又会浮到水面上来呢? 分三步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第一步:大的放进盐水中,小的放进清水中。 第二步:小的放进盐水中,大的放进清水中。 第三步:两个同时放进清水或者盐水中。 (粘贴图片)刚刚我们看到两个马铃薯放进第一个水槽中,马铃薯沉到了水底,放进第二个水槽中,马铃薯浮了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节课,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课题) 二、验证两个水槽中的液体不同。 (一)发现推测 看到了刚才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想法吗? (两个水槽中装的液体不同) (二)设计方案 用什么方法验证两个水槽里装的液体不同呢? (尝;把水放到太阳下晒;再制一杯盐水;用火烤等)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哪种方法最科学,而且在课堂中可以用。(烤)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 (三)学生实验 同学们可以按照刚刚设计的方案做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我的温馨小提示哟!(多媒体演示) 1、加热时,手要握住木夹的手柄; 2、铁片要放在火焰的外焰;

课题:《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

课题:《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而且更深地认识到有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科学探究目标: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并学会给液滴加热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改变物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教学过程: 今天这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常见的一种蔬菜——马铃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不同吗?是不是一样? 大家想一想,如果把这两个马铃薯分别入进1号和2号两个水槽里,马铃薯是沉还是浮?到底是沉是浮呢?我们把它放进水里看看吧。 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1号水槽→盐,2号水槽→清水)。 你们猜错了吧?我把它们换下位置,你们接着猜,它们是沉还是浮?谁来说说(2号水槽→盐,1号水槽→清水)?

再来看,这回怎样了?(都放盐) 如果我把它们都放进2号水槽里会怎么样?同学们注意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同样是这两个马铃薯,怎么一会沉一会浮的,这是怎么回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刚才我们把马铃薯放在1号水槽,马铃薯沉在了水底,放在2号水槽却都浮在水面,你认为马铃薯的沉浮与马铃薯本身有关吗?那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 你认为1号水槽里的水和2号水槽里的水有什么不同?还有别的可能吗? 同学们猜我的水中加了……这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测,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还需要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否正确。我为同学们准备了盐、碱、味精和糖这种物质,一会我们就用这几种物质来研究。如果把其他物质放进水里研究马铃薯的沉浮现象,我们课后一起来研究好吗? 我希望同学们先把马铃薯放到水中,观察它是沉还是浮,然后再往水里面加糖,清楚了吗? 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快速商量一下,你们组准备选择哪几种物质来研究。 商量好了吗?在实验过程中,我希望同学们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我还有一点要求: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马铃薯有什么变化,并想一想为什么产生这种变化? 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研究成果?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封面)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还和液体的性质有关;改变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在这个液体中的沉浮状态。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问题—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进一步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主动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引出研究问题,从而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天平、烧杯、马铃薯、量筒、味精、糖、食盐、蜡烛、钢匙、火柴、塑料小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马铃薯)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物体吗? 2、科学家把它叫马铃薯,这节课我们不研究马铃薯的营养、种植等问题。只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个问题:那就是马铃薯放入水中后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板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比较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并分析原因。 1、(把大中小三个马铃薯)谁来说说把它们放进水里,会怎样?

还有别的想法吗?到底谁的推测是正确呢?对!我们来试一试。(分别入三杯水中)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交换放再试试(交换马铃薯)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边的水浮力大,另两边的水浮力小呢?你们怎么知道的?你们认为这些说法哪个最有道理,讨论一下。你们怎么知道水里肯定是盐的?那我们来检验一下好吗?怎样检验?(板书方法) 2、这些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最好,评价一下。在没有弄清这水槽的水前,不能轻易用尝的方法,也许有毒,也许不卫生。 3、那我们用什么材料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分别取三种水加热,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实验结果)白色的粉末肯定是盐吗?除了盐,还有哪些物质的粉末也可能是白色的? 三、用实验来验证猜测。 1、马铃薯放在含有某种物质的水中会上浮,你们想亲手用自己认为的物质试一试吗?(先讲实验要求,再按自己组的猜想上讲台领取材料) 2、学生分组实验,放自己的实验材料,搅拌。 3、为什么在水里加入可以溶解的物质后浮力会增大? 四、通过实验验证盐水与清水哪个轻哪个重? 1、什么重量有区别?怎么才能知道?要比较得直观科学,还是用天秤称。 2、(出示天平),怎样称?(出示两杯水)这样行吗?(板书:同体积)对,要取同样多的水,为了准确,我们用量筒来取三种水(介

《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1课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

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沉与浮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沉与浮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 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铁钉、纸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树叶、小碗、磁铁、笔、)若干。 等 教师准备: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 样颜色的铁球和皮球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 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 幼儿尝试(1):谁沉谁浮 请小朋友看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请你把它们轻轻地放到水里,仔 细观察,谁沉谁浮? 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幼儿尝试(2)重沉轻浮 同一个玻璃瓶放在水里,封口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了水时,沉到水底下,这是为什么?(让幼儿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玻璃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很轻,所以就浮。装满水时,瓶子里没有空气,所以就沉下去。幼儿尝试(3)形状与沉浮同一个橡皮泥,把它团成球状时沉到底下,把它做成船的形状时 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让幼儿做实验)回答。 教师总结:橡皮泥捏成船形,里面有空气,所以就浮在水面上, 团成球,没有空气,所以就沉到底。 幼儿尝试(4)区别两个球 区别同一大小,同一颜色的铁球和皮球,(让幼儿想办法区别) 教师总结:掂一掂、捏一捏、拍一拍、放到水里看一看,就知道,哪个是铁球,哪个是皮球。 幼儿尝试(5) 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 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我们刚才做了很多的实验,知道了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同一件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沉,有时浮。人们很聪明,利用沉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很多的东西,希望小朋友 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当科学家,发明新的东西,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