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五首每课一练pdf新版语文版【含答案】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五首每课一练pdf新版语文版【含答案】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五首每课一练pdf新版语文版【含答案】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五首每课一练pdf新版语文版【含答案】

每课一练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音有误的一项。 ( )

A.岱.(dài)宗 夫.(fú)如何

B.决眦.(zì) 碣.(jié)石

C.澹.澹(dàn) 竦.(sǒng)峙.(chí)

D.萧.(xiāo)瑟.(sè) 青未了. (liǎo)

2.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左迁:贬谪

B.会当凌.绝顶 凌:登

C.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

D.造化钟.神秀 钟:钟爱

3.选出下列各句停顿有误的一项。( )

A.多少/楼台/烟雨中 B.会当/凌绝项

C.不畏/浮云/遮望/眼 D.闻道/龙标/过五溪 4.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五溪以外的龙标县。

B.千里莺啼绿映红。

辽阔的江南,到处一派绿树红花莺啼燕舞的景象。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为什么(这样)动荡啊,山岛(是这样的)高耸突兀。

D.一览众山小。

(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极为渺小。

5.选出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是实写,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宽阔,意在显示作者的宏大抱负和博大的胸襟。

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景、情、理三者交融,表现诗人的伟大抱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饱含生活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达到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6.选出下列文学常识搭配错误的一项。(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朝

B.《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朝

C.《登飞来峰》—王安石—唐朝

D.《观沧海》—曹操—三国

E.《望岳》—杜甫—唐朝

课内巩固阅读

阅读古诗,完成7~9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不如归去”的子规入诗,含飘零、离别之恨在内,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意境。

B.次句直抒胸臆。“闻道”表示惊慌惋惜之意;“五溪”,用以指出迁谪地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在叙事中抒情,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C.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飘向老友所去的遥远的龙标。

D.后两句诗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句相似。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作者李白善于借自然之物歌唱浓厚缠绵的思念之情,例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下面李白的诗句中与之相符的一项是 (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B.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

C.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D.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

参考答案:

1.C【点拨】“竦峙”的“峙”应读zhì。

2.D【点拨】“钟”的意思是:集中,聚集。

3.C【点拨】正确的停顿应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4.C【点拨】“水何澹澹”中的“何”不能解释成“为什么”,而是“多么”的意

思。

5.B【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是虚写,是作

者面对大海,描绘想象中的情景。

6.C【点拨】王安石是宋朝人。

7.B【点拨】本句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感情。“闻道”无“惊慌

惋惜”之意,而是惊讶,鸣不平。

8.这首诗以景传情,特别是通过诗人的想象,十分恰切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不

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其中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

【点拨】要透过诗句细细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9.A【点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借水深表达难忘汪伦的深情

厚谊。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学习摘要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学习摘要 六年级数学组揭新生 作者:佐藤学,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著有《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课程论评: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师的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世织书房),《教育改革的设计》(岩波书店),《变革课堂,学校改变:从综合学习到学校课程的创造》、《教师的挑战》(小学馆)等:中译本有《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与教师》、《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静悄悄的革命》(长春出版社) ○改革的浪潮是与超越了课堂、超越了国境、正在进行中的宁静的革命联系在一起的。 ○在学习方式上的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研究、反思、表达、的学习。 ○在教学的方式上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那种以黑板和讲台为中心,众多儿童整齐划一地排座的课堂,以学科为中心,让儿童习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技能然后借助考试来加以评价的教学已经进入历史博物馆了。 ○展开合作学习,教师以课堂学习的设计师或是儿童学习的促进

者的姿态展开活动。在这些教室了,教科书是配角,儿童以有探究价值的题目和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着高品质的学习。 ○21世纪的社会是知识高度化、复杂化的社会,是知识不断变动、更新、发展的社会。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化、探究性学习符合这种社会变迁的需要。 ○所谓学习是:①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②: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③: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 ○“串联”是教学的核心。要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同其他的儿童串联起来,把知识同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儿童的现在同未来串联起来。 ○把以往大声的说话声降低到“一般的声调”,展开缓慢而沉着的教学。 ○观摩过众多的课堂,但“不懂”的时候能够直言不伟的课堂并不多见。 ○“不懂”的儿童激活了学习的原动力 ○教学创造的七成与教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息息相关。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两个课题为中心来展开;一是“从勉强到学习的转型”;另一个课题是教室中“倾听关系”的形成。 ○在课堂里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的责任,不是班级和科任老师能够独立承相的,而是课堂里的每一个儿童、每一个年级的教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含答案)

1 窦娥冤 本课话题——与命运抗争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指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谴责。我们可以看到窦娥最初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丁磊:开除自己,勇辟新路 大学毕业后,丁磊回到家乡,在宁波市电信局工作。待遇很不错,但丁磊感到一种难尽其才的苦闷。1995年,他从电信局辞职,此举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去意已定,一心想出去闯一闯。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行为:“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但机遇是有代价的。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就成为人生的分水岭。” 初到广州,日子是艰难的。后来,一位熟知丁磊的女性朋友说,他精湛的“厨艺”和“古筝”弹奏,就是那段日子“苦中作乐”的明证。也可以说正是这种乐观勤奋和敢于同自己命运抗争的性格,成就了这位网易创始人。 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 1.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 ——爱迪生2.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李白

3.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歌德 4.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 5.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楔.子( ) 嫡.亲( ) 看觑. ( ) 湛.湛( ) 蓦.然( ) 孛. 老( ) 绣闼.( ) 刬.的( ) 捱. ( ) 鞍鞴.( ) 祗.( ) 桃杌. ( ) 亲眷.( ) 嗟.怨( ) 盗跖. ( ) 杳.无音信( ) 尸骸.( ) 错勘. ( ) 负屈衔.冤( ) 罪愆.( ) 苌. 弘( ) 亢.旱( ) 古陌.荒阡( ) 刽. 子手( ) 嘱咐..( ) 前合后偃. ( ) 【答案】 xiē dí qù zhàn m? b? tà chǎn ái bai zhī wù juàn jiē zhí yǎo hái kān xián qiān cháng kàng m? guì zhǔ fù yǎ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缥????? 缥缃 缥缈 (2)撇????? 撇下 撇嘴 (3)遂????? 未遂 半身不遂 (4)勒????? 勒索 勒住 (5)叨????? 叨叨令 叨扰 叨咕 (6)解????? 押解 解放 解数 【答案】 (1)piǎo piāo (2)piē piě (3)suì suí (4)la lēi (5)dāo tāo dáo (6)jia jiě xia 2.语境辨析法

佐藤学 教育之眼

佐藤学: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 2016-11-03 陈静静教师博览 微信公众号:佐藤学学习共同体 ★☆★ 飞鸟之眼:高瞻远瞩却浮光掠影 飞鸟高翔天空,一目千里,所以在自然界中,视野最为开阔的莫过于它们。它们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没有限定。但是由于视角多是俯瞰、虽然开阔,却并不集中,而且因为它们高悬在空中,所有的事物在它们眼中都是渺小而不甚清晰的。 记得刚刚开始学习教育理论的时候,我所接触的基本上都是这个类型的理论,比如: “教育与经济谁先行” “教学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等等 作为一个还没有入门的研究者,我曾经一度认为这样的问题体现了思想的深度,这种宏大的哲学命题确实需要我们仔细思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其实这些问题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即使有答案也是强加于人的,而且即使我有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当我在面对具体的教育问题时还是束手无策。教育专业人士却在教育的门外打转,隔着厚厚的围墙,在研究一些不着边际的宏观命题。我一直在追寻: 我到底应该研究些什么,我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应该放在哪里。 一位年近花甲良师益友,致力于教育研究和教学30余年,她不无感慨地说: “兢兢业业写了那么多的东西,现在看来又有多少是有价值的呢?这种纯理论的研究最后只会让人走向困惑和虚无,如同一个人在与空气跳舞。” 我相信很多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 以往我们的教育研究过多地从“飞鸟之眼”来观察教育实践,虽然能够“高瞻远瞩”,但是由于飞得太高,根本难以顾及到实践,其结果是一方面教育研究者批评实践现场的封闭落后,而教育实践者也因理论并不能体现和指导自己的工作而对理论丧失信心。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就算在今天这样的倾向性也非常明显。 教育研究常常以其所建构或创造的理论为起点,采用舍恩所谓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教师用书 故都的秋

第14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开卷有益 秋天,有个约会…… 当北国的秋意正浓的时刻,现代作家郁达夫从温暖的江南千里追秋而来,为我们写下咏秋的新篇章。 作家用浑然天成的淳朴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北国秋天深沉的况味,开创了咏秋的文章的崭新天地。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当槐树的落蕊飘满漫步的小路,当秋蝉的残鸣被西风吹走,当秋雨落在你扛着沧桑的肩膀,那秋天,是真的到了。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 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生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进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你所承受的苦难,都将化作你成长路上的勋章,昂首阔步,身披万丈霞光。 2.写作背景 避世遣愁话“秋味”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涨满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佐藤学的《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佐藤学的《课程与教师》一书,在书中教师篇开始的第一个章节里,对教师这一大家熟悉不过的概念,或者说身份,进行了分析,他的分析深刻而实际,显示出他对现实情况的深入思考。他提出教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为人们对这个概念赋予很多复杂的感情,比如:敬重与轻蔑、憧憬与反抗、共鸣与反感、期待与绝望,等等;人们对教师的这些复杂的情感几乎都是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和经历着的。书中指出,这些复杂的感情的来源是因为教师身份的二重性而导致的。佐藤学提出了教师是处于多种二元关系中的中介,教师是儿童与成人、母性与父性、外行与专家、大众与文人、学习者与教育者、实践家与理论家、艺术家与科学家、百姓与官僚、从属者与掌权者、凡人与圣人等等二元关系的中介,教师这一角色,无论怎样做出明确的界定,事实上只是一个中间人。 作为中间人的教师的这种中介角色,使得人们对于他们寄予了多种自相矛盾的期望,加上人们对于学校的作用,乃至教育的意义的混乱和扭曲的认识,导致了人们对于教师的复杂情绪,从而引发了诸多错综复杂的讨论。而处于这种尴尬局面中心的教师本身,无疑对此有深刻的切身的体会。教师也是人,他们对于自己的角色也会感到困惑、迷茫甚至绝望。 教师往往被寄予了高过其能力的期望,家长期望教师给与孩子全面的教育,让孩子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而家长自己往往忽视了自身应尽的责任,把自己的那份担子强加了教师的肩上而不自觉;校长期望教师给与学生全面的指导,让学生考试考得好,在校期间不出安全事故,在校外活动时能够竞赛得奖,表演出彩,为

校争光,并且还要不影响升学率。甚至校长对于教师还有更多的期望,希望教师不但是教学能手,而且是优秀班主任,还要专业发展,做教育教学科研专家,并且挥舞着教师的职称评定这个大棒来指引教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佐藤学没有停留在这些表面现象的描述上,他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教师角色的复杂。教师角色的尴尬折射了社会对于教育和学校的复杂情绪。佐藤学是基于日本的国情而加以分析的,我国的情况与日本有相似之处,社会对于教师的混乱认识,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得到了增强。学校的危机一旦扩大和深化,人们将以更平实的理由说明这种困惑学校的荒废、儿童的颓丧,难道不是由于应试和管理带来的非人性化的教师的责任么,难道教师不是仗着权威和权力,借读书、读书来压制、窒息儿童么,教师应当以心灵教育为中心,在同儿童的亲密关系之中进行人性的教育。这些话语,赢得大众的喝彩,在报纸、杂志和电视台大张旗鼓地渲染。大众消费的教师形象就像青春剧和校园剧中登场的热情洋溢的教师形象,然而,现实的教师即便扮演了这种陈腐不堪的角色;即便得到了儿童一时的支撑,但很快会洞察其浅薄的原型,被打入冷宫,也会受到同事乃至大众的轻蔑。不能同儿童一体化的教师将会被敬而远之;而同儿童一体化的教师也将得不到信用。 为了分数的教育和为了儿童的教育之间的口水仗打了不是一天的了。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同时又能考上重点小学、中学和大学。每个教师都期望自己的学生在学校自由开心地成长,同时又能考出让同事羡慕的成绩。在大家都明白儿童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愈来愈深刻明显的现实: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自然有它实际的道理,甚至是有超出人类理性思考和安排的理由。这些对于教师的描述,引起我这个为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的普通教师的共鸣:教育界上层、媒体、公众、家长对于教育的强大功能的高度期盼,一方面是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兴趣教育;另一方面又是各种从不间断的时不时的统考、调研;还有自上而下的教育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 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专题解说 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学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地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开始。教学《<史记>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选读《史记》,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写作《史记》的目的与经历。本专题只选了一篇《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篇是同学们在必修五学过的《报任安书》,此处列为“存目”。如果说《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心灵史”,那么《太史公自序》便是司马迁的“学术史”兼“心灵史”。两文结合起来阅读,便能走近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撰写《史记》的始末,从而比较具体地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教学定位 文本概述 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这是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我们这册选修教材的总起,更是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司马迁和了解《史记》的开始。《太史公自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大,所以教材为它提供了译文。让学生对照译文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这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的主要方法;在复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抓住“传”和“序”的特点,先“传”后“序”,寻找出相关语段和相关语句,加以分条理解和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则是学习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关于《史记》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 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伟大贡献,理解《史记》一书的写作要旨。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5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Word版含答案

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识字辨形 雕琢 ..(diāo zhuó) 造诣.(yì) 挑剔.(tī) 雍.容(yōng ) 一把锉.(cuò) 臻.于至善(zhēn) 2.辨清词义 (1)雕琢雕刻 [辨析]雕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过分地修饰文辞。雕刻:在金属、木材、石头等上面刻出图形、纹饰等。前者多用于书面语,后者可用于口语或书面语。 [运用]①那些辞采华丽、骈四俪六、极尽________之能事的六朝骈文,因思想贫乏而为后代人们所不取。 ②这座寺庙不大,庙顶上铺满了琉璃,金碧辉煌;屋脊上________了好多仙人,栩栩如生。 (2)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辨析]两者都指达到很高的境界,但适用范围不同。“出神入化”只能形容技艺高超、神妙。“炉火纯青”也可以用于学术修养方面。 [运用]①经过数十年的苦心钻研,他的厨艺已到________的地步。 ②这次钢琴演奏会,他________地弹奏出高山流水的神韵,令人如醉如痴。 (3)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辨析]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只能用于形容人工事物,不能用于天然景观。鬼斧神工:一般用于建筑、雕塑等方面,用来形容技艺的高超奇妙,夸赞其成果或作品似乎非人力所为,好像鬼神所造,也形容自然景物。 [运用]①大自然________的杰作,不仅留下了使人们产生无尽畅想的自然奇观,也记录了让我们捕获生物演变和人类活动踪迹的珍贵信息。 ②这个玉器,精雕细刻,人物形神兼备,草木虫鱼栩栩如生,真是________。 [答案](1)①雕琢②雕刻(2)①炉火纯青②出神入化(3)①鬼斧神工②巧夺天工 3.积累词语 (1)厚植:深厚地培育,多用于比喻加强、加深积累,出自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仁动于天,厚植于心。 (2)雍容:形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 (3)雕虫小技:古代“雕龙”指写文章,“雕虫”指写书法。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4)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5)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6)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

(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师用书:第 五 单 元 整本书阅读

单元阅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能活学活用,运用阅读过的《乡土中国》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进一步通过探讨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能具体分析《乡土中国》中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品读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追溯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进而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关注。 阅读任务 一、整体任务 1.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 二、分课时任务 1.第一课时(1~3章)

(1)略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此书的写作背景、学术范围和成书目的。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前3章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章主旨。 (3)阅读前3章,理解“乡土·社会”这一概念。 2.第二课时(4~8章) (1)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的内涵。 (2)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3)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语言文字的特点。 3.第三课时(9~11章)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比较能力。 4.第四课时(12~14章) 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促使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握整本书的概念。 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

佐藤学:教师是“工匠性”与“专家性”结合(1)

佐藤学:教师是“工匠性”与“专家性”结 合 佐藤学 教育学博士,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从事课程论、教学论、教师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作为“匠人”的教师 “匠人”的内涵 课堂上,成熟型教师们举手投足都潇洒流畅,从不拖泥带水。教研中,有关教学技术, (apprenticeship)教师的资质、能力与态度等话题始终是讨论的中心。青年教师通过“学徒制” 的“模仿”与“体验式训练”展开教育实习。这些都鲜明地展现了教师作“匠人”的一面,但以上种种不正是教师们想要极力摆脱的“教书匠”形象吗? 当然不!为了正确理解“匠人气质”,我们首先来挖掘一下“匠人”一词的内涵。 本书中的“匠人”即日语中的“職人”,意味着“高超的技艺”,是“最高级的技术工作者”。从文字的构成来看,“職”字由“耳”、“音”和“绳索”三部分构成,即匠人工作的中心就是“倾听”,倾听客人的需求,还要依靠倾听材料的声音进行创作。汉字学家白川静进一步指出,“職”是“耳”字边上搭配“咒语”构成的,如果将“耳”换为“言”,就变成了“識”(识)。可以说,“職”就是倾听神的声音获得开悟(知识),并凭借神的技能进行工作。 因此,作为“匠人”的教师的性格特质也集中表现在“倾听”上。一方面,“倾听”这一被动行为能够触发教师的想象力。通过倾听儿童的言语或缄默的声音、倾听教材中隐性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教师得以探究当前学习展开的潜在可能性,正如木匠从每块木料中看到其潜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倾听”,教师能够完完全全接纳儿童,接受教材的课题、接受自己内部的声音,形成课堂中对话式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工作。与教师的交流印证了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倾听”是教师工作最重要的能力。 可见,“匠人”与“教书匠”是截然不同的。“教书匠”往往是因循守旧、以自我为中心的,由于听不到来自儿童、教材和自身的声音,他们的工作马马虎虎,毫无认真细致可言。相反,作为“匠人”的教师在工作上往往是纤细的、精心的,随时准备着倾听,并努力提升自我。 “匠人气质”的养成 教师作为“匠人”的资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匠人气质”。佐藤学教授希望教师在养成“匠人气质”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以下三种规范:其一,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其二,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其三,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 他指出,以上三条中关注其中一条还是容易做到的,不过这样的教师无论作为“匠人”还是“专家”都是不够格的。而在日常的实践中同时贯彻三条规范并非易事,它们往往会在现实的教学中产生矛盾甚至相互冲突。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教师能够不触犯任何一条规范,独树一帜、创造教学。教学及其结果的好坏另当别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他们都能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关注自身的教育哲学,这样的教师才可能获得令人信赖的“匠人气质”。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4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 Word版含答案

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1.识字辨形 淤.泥(yū) 籼.稻(xiān) 分蘖.(niè) 稻菽.(shū) 饥馑.(jǐn) 一蔸.(dōu) 拟南芥.(jiè) 戛.然而止(jiá) 2.辨清词义 (1)敏锐敏捷 [辨析]二者都是形容词,但是“敏捷”多用来形容人的动作矫健,或者思维灵活等,如“才思敏捷”;而“敏锐”一般形容感官,比如“敏锐的嗅觉”、“敏锐的洞察力”等。 [运用]①奥运会的赛场上,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员舞步轻盈,展现了________的身姿。 ②他的目光十分________,一下子就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2)捍卫保卫 [辨析]都有“保护、保卫”之意,但“保卫”适用范围广,“捍卫”只用于主权、领土、真理、尊严等方面。 [运用]①为了________国家的尊严,我们不得不诉诸武力。 ②青年是革命果实的________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 (3)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辨析]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多指具体行动相同;“不谋而合”多指观点和见解相同。“不谋而合”在句子中作定语、宾语和补语,“不约而同”一般在句中作状语。 [运用]①新老师刚走进教室,同学们便________地鼓起掌来。 ②两个同学个性不同,但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却________。 [答案](1)①敏捷②敏锐(2)①捍卫②保卫(3)①不约而同②不谋而合 3.积累词语 (1)稻菽:稻和菽。菽:豆类的总称。 (2)饥馑:灾荒;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3)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4)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5)屏气静神:亦写作“屏气凝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6)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7)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8)雷厉风行: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

读佐藤学之感悟

读读佐藤学 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中指出,“教育研究者一般对于教师们的复杂工作的理解、对于课堂现象的复杂性的理解,是相当浅薄的”,尤其是对于“实践性问题的解决是软弱无力的”。他是这样勾画那些自以为是的“研究者”的,“愈是对教师指手画脚的研究者,教师的工作愈是被简单化的理解,支撑其指导与建议之根据的自己的研究愈是薄弱。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研究者对于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与困难性的无知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的理论的馄钝性,却恰恰愈是容易做出傲慢的建议与指导”。这不得不由我想起那些到处忽悠,到处给一线教师打棍子的“课改人”的嘴脸来。 在谈及当代教育的三种“改革构想类型”:国家主义的学校改革论、产业主义的改革论、进步主义的改革论时,他指出,以贝内特为代表的国家主义的学校改革的“学校的规范性与正统性是以国家观念的形成为核心的‘共同教养’与‘共同道德’的教育中所主张的”,他认为这种“主张是偏执的”,这样的“学校理想由于其极端保守主义的性质,可以说清晰地表明了现代学校制度的特色”。他指出,“20世纪改革的主导权,受产业主义思潮与运动的控制”,“在现代,得到‘有效学校’(effecctive school)运动的继承,其特征是把工业的产业与管理的远离引进学校的组织与运作,借以提升学校教育的‘效率’与‘效益’,这是一种工厂模式、企业模式的学校改革论”。呵呵,原来“高校课堂”的理论依据在这里!遗憾的是“高校课堂学”的发明者居然没有看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模式构成了学校的基本框架,深深滴扎根于学校的日常生活”,“这种组织形态要求提高这种作业(学习)效率的技术(教学技术与学科)以及熟练的技术人员(教师);要求评价、控制这种技术过程的行政体制”。在这样的改革中“是把教育比作为生产工程”,“在这里,儿童是‘原料’,作为‘教育目的’的、‘理想的成人’,是‘成品’,教师是‘作业员’。校长是‘厂长’,教委主任是‘公司董事长’”。“合理地、有效地组织‘原料’到‘成品’(理想的成人)的过程,是作为‘教育工程师’的教师的作用”。他进一步指出:“在学校行政追求‘效率化’的场合,一旦达成了具体步骤的民主化与制度的合理化,学校制度便摇身一变成为‘最优的一种制度’,(one best system),其结果是,每一个局部的改良与民主化加剧了整个教育行政的官僚化”。事实正是这样:当下那些打着“高效课堂”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老子》选读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四单元《老子》 作者简介 老子(约前600—前470),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背景扫描 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单元导读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这是《老子》中可贵的部分。 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但从唯物主义角度分

析,把“无”看作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第二性的东西是错的。 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为了防止事物变到它的对立面,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在新事物刚出现时,就把它消灭掉,免得壮大了不好办。做事要善始善终。 第七十六章,老子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接近死亡。但老子也把“弱能胜强”的原则绝对化了。 有无相生 释文题 “有无相生”一语出自《老子》第二章,原文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意思是说,有和无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对立的双方是紧密相连,相反相成的。 明主旨 本课选文阐释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反相成。正因为如此,老子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老子再三强调:“弱也者,道之用也”“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等。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之外,主要是让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争或争夺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愿景与行动 作者:陈静静 佐藤学简介 佐藤学,1951年生,教育学博士(东京大学),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从事课程论、教学论、教师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遍访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倡导创建“学习共同体”。三十年如一日,每周至少两天深入学校,扎根中小学实地观察,是日本学校教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个人著作 《美国课程改造史研究--单元学习的创造》(1990) 《学习,其死亡与再生》(1995) 《教育方法学》(1996) 《课程评论--走向公共性的重建》(1996) 《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1997)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1999) 《教育方法》(1999) 《教育时评(1997-1999)》(1999) 《教育改革设计》(1999) 《改变教学,学校改变》(2000) 《“学习”再考》(2001) 作者简介 陈静静,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在读期间赴东京大学佐藤学研究室访学,跟随佐藤学教授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归国后,与上海的研究同伴致力于构建本土化的“学习共同体”。 目录 序:走向“学习共同体”的创造(钟启泉) 第一章佐藤学的研究视野 第二章保障儿童的学习权 第三章协作共赢的课堂 第四章我们的“学习共同体”实践 第五章教育研究者眼中的精彩课堂轶事 第六章追求卓越的教师们 第七章教师的研究日记 后记 内容简介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学校改革的一切答案在现场”,研究者要浸润学校,走近学生、老师。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是一位“行动的教育专家”,躬行“学习共同体”

课程与教师发言稿

《课程与教师》读书交流材料 张强 《课程与教师》是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两部论著的合编。作者从质性研究的视角,提供了重建“课程”与“教师”概念的思路,也提示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未来学校发展的构图,同时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特征做了深刻阐述,可能是由于本书翻译的缘由,或是受我阅读能力的限制,我觉得有很多名词不太了解,很多观点比较新,我没怎么接触过,不是太能理解其深刻含义,在这我就截取作者的一些我所能理解的论点,谈谈我的想法。 P78我们所追求的,首先不是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追究这种学习生活是否具有文化、社会价值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否丰富和发展了儿童所形成的社会与文化的意义关联。 我不得不承认长久以来我们当老师的一直在研究教学,研究教什么,如何教,并没有真正追究过学生学习生活的文化,社会价值,这可能就是一个普通老师和学者对教学所站角度不同造成的,但这也促使我反思为何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写入教学目标,这可能就是促使我们别为了教而教,更多地得思考一下教学背后带给学生的情感因素,这才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的东西。情感渗透应如春风化雨版丝丝入扣,并不一定得溢于言表,那么我觉得数学课的情感目标达成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2、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升华学习数学的情感;4、巧置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情感内涵。举个例子,我们数学教师常会在结束时送数学名言,讲一些数学家自学成才的故事,这样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述相关传统数学知识,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安排社会调查等,关注学生的知识应用。这些做法都在优化和梳理认知结构的同时,在思维的拓展性、开放性以及浓浓的人文情怀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P80教师集体也必须从单纯的管理组织转型为相互学习的共同体。作为专业集团的互动成长的“同事关系”的形成,是创造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不可或缺的课题。 P145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过程中,推进个人的活动与合作性活动的统一,寻求个性认识的交流与共享的共性知识的形成。……在这种课堂中,教师是教育的专家,同时又是学习者,是教室里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指导者,同时自身又是这种共同体的一员。 P265同年级的同事、同学科的同事的见识以及整个学校的专业文化的成熟度,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们学校有个省级课题叫《构建普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这里对普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解释为:普高教师根据其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要求为价值取向,在共同的研究和学习中创新合作方式,研究教育教学,有利于教师高效实现专业成长,具有鲜明文化内涵和特点的团结、民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际关系。应当说,教师相互学习的共同体的建设,是我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很好体现,比如:我们研修班老师读书研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经验的老师通过读书交流,各自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本身就能增长见识,提升品质。但是我觉得要想建设好这个教师共同体还必须做到第一:支持教师职业发展,培养职业归属感:实现教师和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与展示,使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其实我们学校一直在做方面的工作,指导教师制定三年职业发展规划,创造条件促进规划的落实,以学校的发展,集体的进步带动教师个人的成长;第二:建立“关怀关系”,培育信任感。信任感,是团队学习中成员敢于自由表达建设性意见和进行反馈评价的前提,是成员之间能畅所欲言的保障。第三:构建合作学习机制,形成互惠感。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教师合作学习的工作机制,追求学习共同体成员彼此相互受益,价值观念得到强化和共享的目的,只有互惠互利,才能使教师对学习共同体产生认同感。

2019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第1课荷塘月色 ◎第2课故都的秋 ◎第3课*囚绿记

第1课荷塘月色 荷 1.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那时年轻的你,和你水中的模样,依然不变的仰望,漫天迷人的星光,谁能走进你的心房?采下一朵莲,是那夜的芬芳,还是你的发香?荷塘呀荷塘,你慢慢慢慢唱哟;月光呀月光,你慢慢慢慢听哟;鱼儿呀鱼儿,你慢慢慢慢游哟;淡淡的淡淡的,淡淡的月光。(《荷塘月色》歌词) 2.站在湖边,一眼望去,水波潋滟,莲叶田田,挨挨挤挤的荷叶青翠欲滴,圆润的露珠闪烁着光芒,阳光在上面舞蹈,微风在上面歌唱。清风徐来,荷香阵阵。满眼是绿,满眼是荷,满眼是景,真是美不胜收,我被眼前这一幅充满生机和情趣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住了。当然,这幅画面的主角就是那人称花中君子的荷花。她们,宛如一位位妙龄少女,一个个娇艳欲滴,一个个冰肌玉骨。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穿着翠绿的萝裙,随着微风的节奏在翩翩起舞;有的则有些害羞,撑着一把可爱的绿伞,遮着自己的面颊要打扮一会儿,才把最美的笑容展现给大家;有的则英姿飒爽,朝气蓬勃,含苞欲放…… 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8月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先生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1单元 2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读准字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 而出( ) 阙.秦( ) 秦伯说.( ) 逢. 孙( ) 失其所与.( ) 戍. 之( ) [答案] fán yì zhuì quē yuè pán ɡ yǔ shù 二、辨识通假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2)秦伯说 ( ) (3)失其所与,不知 ( ) [答案] (1)“共”同“供”,供给 (2)“说”同“悦”,高兴 (3)“知”同“智”,明智 三、一词多义 (1)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微. 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 (2)鄙??? 越国以鄙.远( )顾不如蜀鄙. 之僧哉(《为学一首示子侄》)(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

(3)许??? 许.君焦、瑕( )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先生不知何许. 人也(《五柳先生传》)( ) (4)与???秦伯说,与 .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 ) (5)以???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 ) (6)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子犯请击之. (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夫晋,何厌之. 有( ) [答案] (1)动词,(假如)没有 形容词,微小 副词,隐约 副词,稍微 (2)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名词,边境,偏僻的地方 形容词,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动词,答应 动词,赞同 副词,表示约数 名词,地方 (4)介词,和、跟 动词,结交,同盟 连词,和、跟 (5)连词,因为 介词,拿,用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把 (6)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代词,这件事 代词,指秦军 动词,去,往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四、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 秦师 ( ) (2)且贰. 于楚也 ( ) (3)晋军.函陵,秦军. 氾南 ( ) (4)夜. 缒而出 ( )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

关于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的思考

关于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的思考关于课程的定义存在不一的说法,斯宾塞的“课程即跑道”、夸美纽斯“课程 即教材”、杜威“课程即活动”、不同的观点各有侧重,对课程的描述和界定不尽相同,纵观上述关于课程的界定,课程不仅包括按课程表所组织起来的全部课内教学内容,而且也包括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各种课外教学内容;课程不仅局限于各种科目静态的集合,它还包括对学科教学顺序、进程、时限等方面的统筹安排。日本佐藤学《课程与教师》一书中提出了重建课程、教师的概念,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是课程的核心,课堂转型的关键在于教师。 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后“茶馆式”教学都是基于对课程、课堂、教师三者关系的新的定位与思考,我认为这三者之中教师是关键,顺应课堂的变革之势,转型之需,应当对教师概念有新的认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乃教师的基本职业取向,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必然需求是课堂转型的实践与研究。追踪姜堰小学课堂教学的轨迹:以语文为代表的“厚重通灵”之课堂建构、全学科覆盖的“举一反三”教 学模式的实践、“以…能?为中心” 的课堂教学研讨,课堂教学的转型提升了姜堰教育的品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堂转型的必然,教师角色的重新建构应当是课堂转型的应然。 一是教师应当是课程创生者。从课程实施看,“忠实取向”已经被“相互适应 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所取代。“课程是教师的产品”,应当是上述三种教学变革的共同支撑,新的课程观诠释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因此,课程理当是教师的产品,教师自然是课程的创生者。教师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所起的作用便是很明显的,用教材教,而不能只是教教材。教师应当善于打破教材固有的学科知识逻辑结构,提升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吻合度,能够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核心的知识,去除教材的冰冷,以生活化、童趣化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学科知识的火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适应学生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二是教师应当是课堂原创者。传统课堂教学的景观是教师单向的灌输,学 生被动地听讲、记笔记,“鱼牛的故事”在我们的课堂重复上演。教师更多的还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