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经济角度看抗日战争

从经济角度看抗日战争

从经济角度看抗日战争
从经济角度看抗日战争

从经济角度看抗日战争

日本

到了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濒于崩溃,此时日本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尖锐,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军队,严重刺激了日本军队的畸形发展,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以及转移社会毛队矛盾,日本走上了战争的道路......

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大肆掠夺中国资源,国内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一般消费品的生产却开始放缓。到了1941年,由于战争持续时间过长,日本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日本日益激增的经济需求,在北进苏联受挫后,日本把军事重点转向太平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通过先发制人,侵占东南亚大部,初步完成了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国内经济得到了短暂的发展,日本军方以此为契机,使日本工业经济从半战争状态彻底转型为战争状态!

到了二战的中后期,由于各大战场上日军主力相继被歼灭,战争主动权彻底丧失,再加上美国对日本的无差别轰炸和封锁,日本生活品生产基本进入了停止状态。至此,濒死的日本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彻底进入了穷兵黩武的发展模式。

自明治时期以来所积累的财富消耗一空。一个负责民生经济的日本将军曾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至日本投降时整个日本只剩下了两种人——死人和濒死的人,日本平面能吃进嘴里的就只有子弹啦。”

国民党:

抗日战争时期,财政经济建设是围绕战争进行的,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克服战争的困难,国民政府运用国家机器的行政力量,对社会经济实行统制战略政策。

民国二十七年三月,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了临财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并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和《非常时期经济方案》,拟定了一套战时经济政策的实施方针和办法:

(一)推进农业生产;(二)发展工矿业以应供需;(三)筹办工垦以安难民;(四)发展交通便利运(五)分别地区调剂金融;(六)管理贸易以裕外汇;(七)励行节约以省物力

根据上述纲领、方案,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战时财政经济统制的要点:(一)把平时财政经济的各个方面转入战时轨道,建立以军事为中心的国防经济体系;(二)努力发展生产,满足军事需要,注意改善人民生活;(三)采取行政干预和经济手段,在高度集中统一条件下,对财政经济实行统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从生产到流通,实行全面统制。

影响:

战时财经统制,是在战争情况下,国家政权按照战争的需要,利用国家行政的法律的力量,采取强制的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部门以及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主要环节。这种体制,从总的来看,对于坚持抗日战争,对于赢得最后胜利,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这一统制政策,注意改善人民生活,保证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注意开发大后方的经济,对于促进大后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统制政策是在非常时期从服务于战争的目的出发用强力实行的,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克服社会经济的深层问题。在实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弊端。而且,由于全面推行统制,各级政府权力巨大,一部分官僚贪污受贿、假公济私等腐败行为愈演愈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恶劣影响,并扩大了阶级矛盾,削弱了国民党统治的基础。中共

由于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对日本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因此,为了抗战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也调整了自己的策略路线和政策:

1.抗战开始后,为广泛团结农村社会各阶层人民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把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变为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规定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另一方面也规定农民要交租交息。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减轻了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削弱了地主经济,改善了农民生活,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也照顾了地主的利益,团结了各阶层人民,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日根据地的抗敌斗争和生产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2.抗日根据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ⅰ为增加农业生产,各根据地都制定了奖励政策。并成立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开展互助运动。此外,抗日民主政府还采取了改进农业技术、提倡科学种田、鼓励发展家庭副业、家庭手工业、兴修水利、发放农业贷款等措施,以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

ⅱ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积极领导人民大力发展工业。抗日根据地在商业政策上,对外实行贸易管制,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公营商业、合作社商业,保护私营商业等政策。在对外贸易上,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严格控制,对土货奖励出口,但严禁军事物资出口,对重要军事物资准许入口,但严禁奢侈品和非必需品输入。抗日根据地工业的发展改善了军民的生活,克服了抗日根据地经济和财政的严重困难,推动了生产事业的全面发挥,密切了军民关系和官兵关系,抗日根据地商业在抗战时期得到了发展,并促进了物资交流,对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起了很大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3.抗日根据地的财政与金融

ⅰ抗日根据地的财政,以民国三十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财政收入以外援为主,外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为国民政府拨给八路军、新四军的军费,二为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捐助。后一个阶段由于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停发了给八路军、新四军的军费,再加上日军和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国内外捐献大大减少。因此,在后一个阶段,边区政府为保障财政收入,增加了税收,使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比重。为开辟财源、节约开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又倡导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这些对于稳定抗日根据地经济、保障财政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ⅱ发展金融事业,是抗日根据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重要手段。总计在抗战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40家银行。这些银行在各根据地中贯彻抗日民主政府的经济政策,发行货币,调剂流通,开展对敌货币斗争,稳定物价,支持财政,发展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启示

由此可见:战争的起因与经济利益密切联系,战争或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振兴本国经济;或是为了掠夺他国财富,为己所用。而抗日战争更是表明了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已成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质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实力的强弱直接或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败。与此相对,战争的进程对经济也有很大的影响,或是促进一国经济繁荣发展,或是对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抗日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日经济力量的悬殊,是日本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基本条件。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破坏,野蛮掠夺,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大大地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开展了对敌经济斗争。国民政府通过建立大后方基地、采取有利农业发展的措施、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开展对日物资禁运、破坏敌伪掠夺计划、发展生产、货币斗争、贸易斗争等措施,打破了敌人“以战养战”政策,增强了抗战的经济力量,为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对抗日战争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的自信来自于经济的自信,中国的胜利来自于国民经济的支持。

⒈时事问题研究会编:《抗战中的中国经济》,抗战书店1940年初版

⒉丁日初等:《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家资本》

⒊《民国档案》1986年

⒋《中华民国年鉴》附表,1944年版

⒌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⒍《我国战时工业生产之回顾与前瞻》

⒎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简介 双方损失 中国抗日战争(Anti-Japanese War),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时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日本投降、中国胜利而告终。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1]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 日本投降的媒体报道 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战争胜利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称释疑 习惯上,中国人所说的“抗日战争”一般指称“中国抗日战争”。但各地华人习惯上也将各自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日战争视为一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于警钟长鸣,勿忘国耻。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算起)。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日本也习惯把“珍珠港事变”以前的中国抗日战争称为所谓的“支那事变”或所谓的“日华事变”,原因是当时日本帝国并未和中华民国相互正式宣战,因此“技术上”并非一场战争。“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则被日本视为“大东亚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的一部分。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起讫时间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牢记历史,继往开来 材料一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泄尽了敌人的底!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 ——臧克家《红血洗过的战场》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我们一盘散沙,我们的民族总是在斗争中遭到失败。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抵抗力量。 材料三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材料二、三摘自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 (3)材料一描述的是哪次战役?结合材料谈谈抗战时期中国军民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学习?(2分)台儿庄战役。(1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精神。(1分,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4)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2分)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到复兴的伟大转折点;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2分,答到其中 任何两点即可)

某地新华中学的同学围绕“中日交往”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小明同学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帮助整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二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众所周知,中日两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讲材料二: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标志着中日关系开始打破政治僵局;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进一步增强了两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材料三:中日两国交往一览表 (1)日本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这一胜利给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8分)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称霸的野心,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史说为七七芦沟桥事变。然日本对中国本土的侵略,实以九一八事变为肇端。为全面说明这个过程,本大事年表亦始于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在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和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的策划下,日本驻中国关东军于午后十时破坏南满铁路柳条沟段路轨,并诬指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北大营及沈阳发起进攻。当时东北军首脑张学良上将正养病北平,即电令沈阳守将王以哲中将不得抵抗,静候中央循外交途径解决。国民政府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并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五日后,辽宁、吉林两省大部沦陷。 1931年9月28日民众要求抗日 南京中央大学学生要求政府抗日,赴外交部请愿。迄十二月,外埠涌入南京请愿学生达七万之众。全国民情鼎沸,要求政府收复东北。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坚持“安内攘外”及尽力延迟对日战争的方针。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3年4月15日日军进犯冀东 日军进犯长城无功,遂改变作战计划,向滦东进攻。先后陷秦皇岛、滦州,5月14日占领宁河。平津震动,故宫博物院所藏国宝,装箱南运。5月31日,中日在塘沽签订以划定冀东非武装区为主要内容的停战协定。华北将领宋哲元上将等四十七人联名通电反对该协定。 1935年5月29日《何梅协定》 日本中国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大佐向军委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上将提出“中国中央军由河北省撤退,严予取缔华北抗日侮日行为”等要求。国民政府为遂行“安内攘外”政策,允许何向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中将表示自行实施所提要求,日方称为《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中共于“长征”途中在四川毛儿盖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全国人民联合国防政府”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在到达延安后,中共中央发出“停战议和”通电,随即由周恩来代表中共赴上海与政府代表张冲会商。稍后应陈立夫之邀到南京谈判,条件大体谈妥,张冲陪周返延安复命。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全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张学良上将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在西安扣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抗日主张。16日国民政府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国军向西安采取包围攻势。蒋夫人宋美龄、宋子文、戴笠等先后飞赴西安,中共则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协助解决事变。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飞洛阳,次日抵南京。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知识点总结与典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知识点总结与典例 【最新考纲】 1.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我国的解放战争。 知识点一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1931-1937年) 1.背景 (1)日本方面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制定了大陆政策,侵略中国成为其既定国策。 ②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局动荡,国内矛盾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2)中国方面:国民党加紧“围剿”红军。 (3)国际方面:英、法、美执行绥靖政策;苏联自保。 2.侵华史实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2)一·二八事变:1932年日本侵略军袭击中国上海。 (3)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中国共产党: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2)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开始做抗战的准备。 (3)人民大众 ①爱国官兵开始组织自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承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②人民群众组织了抵制日货的运动。 ③爱国学生发动一二·九运动。 二、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2.日本的侵华罪行 (1)军事侵略与占领:卢沟桥事变后,先后侵占了华北、华东和华南大片中国领土,企图速战速决,灭

亡中国。 (2)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屠杀中国人民,蹂躏中国妇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 (3)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实验并实施毒气战和细菌战。 (4)对沦陷区进行血腥残暴的殖民统治。政治上,以华制华;经济上,以战养战。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2)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得以实现。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的四大会战(1937.8~1938.10) (2)相持阶段的抗战(1938年10月~1945年8月) (3)评价 ①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任务,较积极地抗战。 ②中国“以空间换时间”,击破了日本“速决战”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 ③鼓舞了民心士气。 ④为敌后战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游击战。

抗日战争

战争酝酿 背景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两白银中的80%来发展军事,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 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攻克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1928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试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炮轰南城,与中国北伐军发生交战,造成济南惨案,杀害了中国外交部山东交涉员蔡公时等十六人。最后,在蒋介石表面惩办参战主要军官之后,日军退出济南。九一八事变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号召“攘外必先安内” 九一八事变 ,“故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趁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之国民革命军发动进攻,标志着“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驻防沈阳的中国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张学良声称奉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严禁部下对日军作战(晚年张学良虽承认是他自己的决定,但究其根本原因,仍是迫于蒋介石及其“中央军”的压力),但团长王铁汉等仍率部进行了抵抗,黄显声领导的沈阳警察也成为东北为数不多的给予日军打击的武装力量。但他们皆不敌日军,翌晨全城即告陷落,警察们在缴械之后大多被屠杀。东北主要军事负责人张学良引咎降职,后赴欧洲躲避舆论谴责。事变两个月内,日军占领中国东三省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龙江遭到马占山部等的强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损失。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民众自发组织了大量东北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军阀侵略,这些抵抗得到了关内民众同情和声援。1932年3月,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其傀儡政府名义上的领导人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第一次淞沪战役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粤军)在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的带领下展开回击,随后张治中率中央军第五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参与抗战的主力国军第十九路军不得不离开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军则撤退至苏州、南京一带,6月,日本军阀全部退回日租界。 华北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阀在中国北方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反而将军队开进长城一线,进犯热河、察哈尔两省,史称“长城事变”。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中国关内进攻。热河省会承德遭到袭击,仅10余天即告陷落,驻守平津的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率部抵抗,中央军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率所部3个师北上参战,终不敌装备精良的日军和伪“满洲国”部队,长城抗战失利。同年5月,日本军阀向察哈尔进攻,并一度占领察北重镇多伦,然而不久冯玉祥和吉鸿昌发起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夺回多伦,并成功将日本军阀驱赶出察哈尔。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 《塘沽协议》后,由于日军战略重点转向准备对苏作战和防范英、美,其侵略方针由单纯的武力征服改变为在继续准备发动武力进攻的同时,全力推行“华北自治运动”。 1935年1月中旬,日军制造了“察东事件”,迫使南京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地区为“非武装区”。5至7月,其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和关东军奉天(今沈阳)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又借口“河北事件”和“张北事件”,胁迫南京政府批准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梅津达成的条件,即“何梅协定”,及察哈尔代理主席秦德纯与土肥原签定的“秦土协定”,接受日军所提取消冀、察两省境内的国民党党部等多项要求,使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 同年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山东)自治”。 10月20日,日军继“丰台夺城事件”后,再次收买汉奸、流氓发动“香河暴动事件”,并 同时加紧进行以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为重点对象的上层策变活动。11月11日,土肥原贤二向宋提出《华北高度自治方案》,诱其出任华北共同防赤委员会委员长,诱惑不成后转而策动滦榆区兼蓟密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一月后改称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同时继续对宋及南京政府施加压力。经过日军、宋哲元、南京政府之间一系列的讨价还价,12月18日,终于在北平正式成立了既保存南京中央政府和宋的体面,又有一定“自治”之实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在日本侵略者的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特派宋哲元为委员长,王揖唐、王克敏等为委员。在此期间,中国青年发起的反分裂、反割据爱国运动,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的一二九运动。 华北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标志。 福建事变 1933年12月,福建蔡廷锴、李济深及其十九路军组织“中华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与红军签署《抗日停战协定》,力图挽救危局,史称“福建事变”。但由于蒋介石勾结日伪军对这支革命武装进行血腥镇压,加之当时中共领导人奉行的“左”倾关门主义政策,福建事变最终失败,蒋介石撤销了十九路军的番号,十九路军这支名

2015年-2017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高考真题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高考题 1.(2016·北京文综·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A 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D 4.(2016·江苏单科·11)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A

5.(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答案】D 6.(2016·天津文综·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答案】D 7.(2015·江苏单科·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D 8.(2015·重庆文综·7)“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表达这一宣言促进了(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答案】B 9.(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答案】B 10.(2015·北京文综·18)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抗日战争时期的世界形势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发生的。 抗日战争前日本的现状: 日本不满意于《华盛顿体系》的格局,认为自己侵占世界利益太少,希望得到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军事力量并征服世界。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要》。其核心是首先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去,然后以满蒙为基地进一步向中国内地扩张。东方会议后,日本加快了实施新大陆政策的步伐,又两次出兵山东,并相继制造了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特别是1930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后,为了摆脱危机,日本更迫不及待地准备发动侵华战争,妄图首先把中国东北变成它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日本于1925年制订了1926年度作战计划,其兵力计划动员32个师,其分配是:对美作战3个师又1个支队,对俄作战13个师又1个支队,对华作战16个师。分别占9%、41%和50% 日本在发动九一八事迹先发动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之后便心急火燎地发动了九一八事件,想尽快占领中国。 抗日战争前中国的现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社会处在激烈的动荡之中。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分别支持各派新老军阀,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使中国继续维系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处于连年内战,国弱民穷,科技落后,生产停滞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标志,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随着中国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随着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抗日战争中的日本: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首先在东方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对中国的武装进攻,迈出了独霸中国、争夺亚洲、称霸世界的第一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之后又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妄图以速战速决的战略,三个月灭亡中国。“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接受了中共关于团结抗日的意见,从而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中国政局的这一重大变化,不仅给日本的全面侵华政策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中国全民抗战的发动、坚持和胜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示范作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忻口、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中,顽强抗击,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分别挺进华北、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创建了一大批敌后抗日根据地,对破坏敌战略进攻,争取相持阶段的到来发挥了作用。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唯一战场,抗击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左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仍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抗击着半数以上日本陆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因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独立自主的、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长期英勇不屈的斗争。但是,这些英勇的革命斗争最后都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同敌人血战到底。最后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这一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这一胜利,创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典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从1937年9月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止,人民军队对日作战共12.5万余次,打死、打伤和俘虏日本侵略军和伪军170多万,牵制了日本侵华军总兵力的半数以上,成为中国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在抗日战争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伟大的整风运动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进来,提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和政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人民革命力量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得到了重大的发展,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民兵约220万人,抗日根据地大小19块,人口1亿多,共产党员120余万,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战争也锻炼与教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0讲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课时作业

第10讲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苏维埃”是从苏联引进的革命词汇,中共一开始认为其内涵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后来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国民大革命的需要 B.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 C.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D.筹建新中国的需要 2.前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句话的依据是( )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B.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C.日本精心准备和策划并武装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 D.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3.近年,在福建闽中的一些乡村,发现了众多红军标语:“白军兄弟,不同红军打仗,要求北上同日本打仗去”、“白军士兵同红军联合起来北上抗日”、“打倒不准士兵抗日的国民党军阀”,这些标语的落款为“红军/产”或“红共宣”。这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 ) A.进行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B.国民革命失败,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与阶级矛盾交织 D.国共实现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4.1937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社论对某一会战进行高度评价:“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一战役( )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是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

C.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D.标志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5.如图照片反映的是中国某军队在一次战斗胜利之后缴获的敌军的旗帜等战利品,图右为战斗指挥者粟裕的题词:“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它反映了( ) 第5题图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C.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D.中国战场实施战略反攻 6.1938年5月中共中央指示长江局:立即成立鄂豫皖省委,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的广大地区的工作,以武装民众准备发动游击战战争为中心任务,有计划地建立几个基干游击队和游击区。这一指示( ) A.有助于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 B.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 D.导致华北抗战态势发生扭转 7.日军战史承认,“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军队“引诱日军一直深入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尔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到原驻防地。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 A.扭转了华北抗战的战略态势 B.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体现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练习题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声明:“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12月为“建立东亚新秩序”,又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这主要表明( ) A.国民政府的亲英美路线引起中日冲突 B.为灭亡中国日本在策略发生了新变化 C.日本根本目的在于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 D.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开辟引起日本警惕 解析:选B 据材料“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则帝国亦不事拒绝”表明日本对国民政府由军事进攻转变为诱降为主,故B项正确。 2.(2019·合肥模拟)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据此可知( )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 B.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 D.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解析:选C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开始的,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东北人民抗战的决心,没有涉及战场问题,故B项错误;面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决心抗击日本的侵略,可见东北人民是抗日的先锋,故C项正确;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故D项错误。 3.(2019·太原一模)自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国民党的军政委员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这些举动( ) 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D.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 解析:选D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在甲午战争后,故A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就已经兴起,且当时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是社会自发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不是国民政府,故B项错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是华北事变后,故C项错误;题干提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四个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四个问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将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为搞好纪念活动,把控好主题导向,需要正确认识把握以下四个重大问题。 一、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的关系 1.抗日战争起点 认识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的关系,首先要厘清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在学术界,大多数人形成的共识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1937年七七事变是全国性抗战的开端,二者之间即为局部抗战。 2.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具有统一性 共产党由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民党则由对日不抵

抗到抵抗,由消灭共产党到接受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是在局部抗战期间逐步实现的。 而从七七事变到抗战胜利,尽管国民党内有叛变、动摇,国共之间有磨擦、冲突,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下来了,全民族抗战坚持下来了。 总之,我们不应将七七事变前后割裂为两个不同性质的发展阶段,否则就斩断了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 3.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又具有重大差别 这种差别的突出表现,就是七七事变前后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具有实质性变化。 七七事变以前,中国仍然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国共两党之间,矛盾和斗争都十分激烈。 七七事变之后,国内阶级矛盾让位给中日民族矛盾,国共两党转

变为合作抗日。这个转变非常重要,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的形成,全民族抗战的真正实现。 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两个并存战场的出现,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特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别由国共两党主导。 1. 正面战场作用 正面战场在较长的历史时间,特别是战略防御阶段起着主战场的作用。后来,由于国民党当权者采取了消极抗战的政策,正面战场的作用受到严重影响。正面战场的大战役虽然胜少败多,但大量地消耗了日军的实力。 2. 敌后战场作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通常在一般性战争中,游击战主要是对敌人进行骚扰、破坏,对战争只起辅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新教材)

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2、初步养成尊重历史的好习惯。 3、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实,探究中国看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培养学生依据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将本课所学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将抗日战争和之前学习的列强侵华战争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难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查闯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2.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 2.明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明白扰日战争胜利的重要

意义。 活动一:全民坚持抗战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思考: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日军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扰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提示: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0 3.教师讲述:面对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扰战的表现有哪些。 活动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教师讲述:扰战胜利后,重庆一家报纸出了一条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底是一位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结果最后的答案有四个:屈原、苏武、蒋干、共工。你的意见如何? 回顾历史.你能不能有更好的谜底呢?请说明理由。 提示:以上谜底都不去全面,关国原子弹、苏联军事援助都属于外部因素,符介石国民竞军队和共产党军队对抗日战争的胜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都不是唯一的因素。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职下,全民族的持久抗战,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2.教师强调:(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程、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2016?永州)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蛐蛐叫喊夜声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D.百团大战 【考点】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 【分析】考查九一八事变的知识点. 【解答】依据题干,这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故选A. 2、(2016?济宁)“对于中国来说,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以下史实可以证明日本离我们“最远”的是() ①南昌起义②九一八事变③卢沟桥事变④平津战役⑤台儿庄战役.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⑤C.②③④⑤ D.②③④ 【考点】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七七事变和日本全面侵华;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遭到日本发的侵略,结合所学即可解答. 【解答】分析题干材料可知,“日本离我们‘最远’”,说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给我国造成的危害最大.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占领东北三省,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②正确;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③正确;1938年春,国民党组织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取得重大胜利.⑤正确.选项①发生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④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所以①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016?齐齐哈尔)下列是日本发动的侵华事变,其中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A.八一三事变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 D.一二八事变 【考点】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事件. 【解答】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城.随后,日军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人民进入局部抗战时期. 故选B 4、(2016?泰安)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发表通电,提出“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他们呼吁() A.变法维新 B.民主科学 C.团结抗日 D.和平建国 【考点】西安事变. 【分析】本题考查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提出“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可知张学良、杨虎城呼吁团结抗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华清池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最后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故选C 5、(2016?咸宁)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是()

抗日战争期间的岭南

抗日战争期间的岭南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是岭南地区一所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原为广东士敏土厂办公楼)为依托建立的遗址性纪念馆。众所周知,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三次建立政权,矢志北伐,力图统一全中国,这其中有两次是以广东士敏土厂办公楼为权力中枢,建立大元帅大本营。时至今日,历经百年沧桑的大元帅府依然屹立在珠江南岸,成为广州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图一)。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70周年,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精选馆藏抗战文物,集中在本期《文物天地》介绍以飨读者。这些精品文物包括:援助守土抗日救济沪淞难民“努力救国”胸章(图二),1939年广东人民购机抗敌筹募委员会赠“输财救国”章(图三),监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赠“抗日光荣复员证”铜章(图四),“抗战必胜”铜印盒(图五),中华民国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第一集团军陆军第五军“十五师”证章(图六),1945年蒋介石颁给刘纪文的“勋章证书”及配

套的“八载抗战胜利纪念”章(图七),等等。 从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岭南地区的人民在这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以及名留青史的抗日将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为了麻痹中国人民的思想,实施侵华战略,日本开始制造各种精神麻醉剂,倡导所谓的“华与日同属黄种”“黄白种族必有战争”等思想论调,为其侵略行为寻找各种借口和理论依据。为了从精神上彻底消灭中国人的意志,日军在1938年和1941年分别占领岭南重要城市广州、香港之后,更是肆无忌惮地破坏和掠夺两地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私人藏书楼大量的文物文献,意图毁灭中华文明。 1938年10月21日,日军侵占岭南重镇――广州。沦陷前后的广州爆发了大规模的难民潮,惊慌失措的广州市民纷纷涌人私立岭南大学康乐园校址、广州芳村白鹤洞的培英中学和真光中学等几处难民收容所。此外,还有许多人为了生存,背井离乡,迁徙粤北、粤西地区等抗战大后方区域,以及香港、澳门,因而流离失所,沦为食不果腹的难民。 面对日寇的猖狂进攻,中华民族全国上下不分畛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全民族抗战新论 ——兼谈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刘会军 【作者简介】刘会军,吉林大学文学院 【摘要题】历史学前沿 【正文】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中华民族全面动员,进行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深刻的觉醒。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关于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领导权等问题,学术界多有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新想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和动员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基础 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华民族遭受到5次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在这5次战争中,都有不同角色的人士——既有清军的官兵,也有民众和其他人士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反侵略的战争或斗争。但这些反侵略的战争和斗争的参与者都只是特定的一些人,如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参与者只是当时负有抵抗任务的清军官兵和受到侵害的战争所在地民众,同八国联军的作战只是义和团的成员。局部的侵略引起局部的反抗,涉及的层面和范围都是十分有限的。而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略,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华民族最深刻而又最全面地觉醒和动员了。 这种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就是整个中华民族都意识到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为日本进攻华北第二次宣言》指出:“今天我们放弃平津,放弃芦[卢]沟桥永定河以东的大块中国领土,则冀察必然不保,必然成为第二个东四省,冀察不保,华北与全中国即将垂危,亡国灭种即将相继而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也认为:“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发展的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 正因为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和动员,才使战争的双方都十分重视民众的力量。国共两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方面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早在战争刚开始时,多年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朝日新闻》上海特派员尾崎秀实在一篇评文章中说,日本“并非是对付支那统一政权国民党政府,而是与整个支那民族为敌”。全面动员又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觉醒基础上的。而这种最深刻的觉醒不仅表现在对于民族危机的深刻感受和抗争,而且更体现在“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这个进步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中间党派、各界人民在进行全民族抗战的同时,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民生政策,并掀起了进步的思想文化运动。正因为如此,“抗日战争决不是单纯军事意义的对外反侵略战争,其社会的、历史的意义远远超出战争本身。抗日战争进一步促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旧的社会形态的分化和新兴民主进步力量的发展”。抗日战争不仅是一次全民族解放战争,同时也是一次伟大的社会革命,是一次伟大的现代化运动。它不仅是中外关系史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觉得有未尽之义。实际上,国民党、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