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立思辰留学:麦吉尔大学学校历史

立思辰留学:麦吉尔大学学校历史

立思辰留学:麦吉尔大学学校历史
立思辰留学:麦吉尔大学学校历史

据留学360介绍: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简称McGill ),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市,学校有190余年历史,最初为麦吉尔先生赞助所建,麦吉尔大学设有农业与环境、艺术人文、教育、工程、管理、音乐、神学及科学八个院系以及世界级研究水准的医学院和法学院,提供300多个专业的课及副修专业的课程教学。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以下简称McGill)始建于1821年,经历了百余年的长足发展后,已经发展成为蜚声全球的世界顶尖综合性大学。

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1813年,杰出的苏格兰裔蒙特利尔商人和慈善家,格拉斯哥大学校友,詹姆斯-麦吉尔去世时立下遗嘱,将47英亩庄园土地和1万英镑馈赠给皇家高等学会,用以创办一所学院或大学。1821年英王乔治四世颁布了一项皇家特许令,以麦吉尔为名建立了一所学院。1829年,蒙特利尔总医院的教学部并入麦吉尔学院,学校改名为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 以下简称麦大),并于同年正式开课。麦吉尔大学被特许建立于英国对加拿大殖民统治时代,比加拿大联邦政府建立早46年,是加拿大最古老的大学。

早在十九世纪,已有三所加拿大大学已经跻身世界百强,这三所大学是麦吉尔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多伦多大学。自1926年以来,麦吉尔大学一直是北美大学联盟AAU(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的一员(北美一共62所大学入选,加拿大仅有两所大学在此联盟中,另一所是多伦多大学)。此外,麦吉尔大学也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协会URA(Univers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加拿大仅多伦多大学和麦吉尔大学入选)、世界高校联盟U21(Universitas 21)等成员。

麦吉尔大学授课语言为英语,地处讲英法双语的Montreal蒙特利尔市区的中心,不但拥有大量的国际学生,而且很多世界上的知名学者也慕名而来。当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曾在麦吉尔任教担任物理系主任,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放射性衰变粒子,后在曼彻斯特大学发现了原子的结构。麦吉尔大学自身有九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多名如卢瑟福这样在麦吉尔大学任教和做过研究的诺贝尔奖得主。麦吉尔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为20%,在加拿大大学中居首位,其国际学生来自一百五十多个国家。

也是加拿大最难申请的大学之一,以居高不下的新生入学平均分闻名北美。尽管越来越多的申请者趋之若鹜,但麦吉尔大学一直保持一定的师生比例,控制注册学生数量和课堂大小,以保持卓越的教学质量。

加拿大有两所大学曾是麦吉尔大学的分校,后来获批独立:维多利亚大学(1903,前身麦吉尔大学BC 省维多利亚学院),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即UBC,前身麦吉尔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学院 McGill University College of British Columbia)。阿尔伯塔大学两位创始人Alexander Cameron Rutherford和Henry Marshall Tory,以及多所加拿大学创始人、校长也均为麦吉尔校友。

近二十年来,由于魁北克的独立运动造成多伦多的崛起而使蒙特利尔沦为加拿大第二大城市,以致麦吉尔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曾一度落后于其强力的竞争对手多伦多大学。但麦吉尔大学在微型机器人、神经再生与功能恢复、人类疾病的遗传基础、电信研究、生存发展、国际危机行为、海洋产品等多项研究项目上仍然比常春藤联盟各校更胜一筹。麦吉尔的辉煌历史和学术上的非凡成就,使它获得了“加拿大的哈佛”之美名。长期以来,麦吉尔在欧美声誉崇高,极受推崇青睐。

其著名校友包括9位诺贝尔奖校友,133名罗德学者,3位宇航员,两位加拿大总理,11位加拿大最高法院法官,3位加拿大以外国家领导人,9位奥斯卡金像奖得主(Academy Award),3位普利策奖得主,和28位奥运会奖牌得主。

截止2012年,麦吉尔大学在QS最新2012~2013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第18位,连续第六年保持其全球Top20大学地位,加拿大第一,多伦多大学紧随其后名列19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2012排名中名列第三十四,加拿大第三。而在加拿大国内权威教育杂志麦考林2012年度排名里,连续八年(2005-2012)列为加拿大医学博士类大学第一名。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 ——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 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 一引言 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 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他们在科学上贡献了跨时代的成果,在思想上甚至为千年之后的文艺复兴打下伏笔。苏格拉底曾提到“我唯一比学生知道的多的是我自 己的无知,而真正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他们的这一种开放自由批判的人 文精神,为那个时代乃至以后的数千年都奠定了科学在求知方面的底蕴。同时,柏拉图学院的设立开启了西方教学机构的历史。在他的价值观引导下,西方建立一种纯粹的学术与思考传统。从地位上来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相似的,但其不一样的地方,本文会在之后的部分进行分析。 大学在西方的第二个阶段是毁灭和沉寂阶段。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欧洲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个科学与人文泯灭的时期。教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易红郡/刘东敏 【专题名称】高等教育 【专题号】G4 【复印期号】2005年10期 【原文出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京)2005年03期第40~46页 【作者简介】易红郡,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湖南湘潭411201); 刘东敏,北京师范大学副编审。(北京100875) 【内容提要】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中世纪大学向近现代大学的过渡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欧洲传统大学在数量、地域分布、管理体制、课程 结构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这种进步为欧洲高等教育 的近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文艺复兴/欧洲大学/变迁 文艺复兴是公元14至16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叛中世纪精神权威和旧价值观念,开创新时代思想文化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文化对于欧洲大学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的迅速发展 文艺复兴之前,除个别大学是由国王和教皇创建外,很多大学是在原有学校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发展而自发形成的。如巴黎大学是以巴黎圣母院附属天主教学校为中心,逐渐聚集大批来自欧洲各地的学者和学生而建立起来的一所自然形成型大学。也有一些大学是由学者们在迁移过程中形成的,称为衍生型大学。如许多在巴黎大学学习的英国学者由于受当地官员的迫害,曾多次返回本国,力图建立自己的大学,其中部分师生在英国牛津创办了牛津大学,后来从牛津分离出去的师生又在剑桥建立了剑桥大学。 文艺复兴以后,由于大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原先由学者们自发形成和组织的大学日益减少,而由国家或教会创建的大学迅速增加。巴黎大学建立后,法国许多城市在原主教学校、法律学校和医学学校的基础上也相继成立了大学。这一时期创办的大学有卡奥大学(1332)、奥朗日大学(1365)、普瓦提埃大学(1431)、多勒大学(1442)、南特大学(1461)等。德国大学起步较晚,直到14世纪中叶才建立自己的大学,此前德国学生大多前往意大利和法国上大学。德国境内创办最早的大学有布拉格大学(1349)、海德堡大学(1385)、科隆大学(1388)、艾尔富特大学(1392)、莱比锡大学(1409)等。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从15到16世纪,德国又出现了第二批大学,它们是弗莱堡大学(1457)、杜宾根大学(1477)、维腾贝格大学(1504)、法兰克福大学(1506)、马尔堡大学(1524)、哥尼斯堡

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摘要: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在教育领域同样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其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本文将从产生途径及其特点来浅析析它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后世的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大学形成特点意义 一.中世纪欧洲大学形成途径 1.1政治格局多元化、政治势力多样化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西方著名史学家汤普逊引述过一句评价中世纪欧洲教会地位的话:“中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是中世纪教会的历史”。【1】从某种意义上言,可以把中世纪的历史描绘成教会与国家的冲突史。理解中世纪的政治面貌,既要从宏观上了解教会与国家的冲突,也要从微观上明了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冲突。西欧中世纪除了查理时期的短暂统一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形式上统一外,从未真正统一过。小国林立,领主间的冲突不断。此种政治格局,有利于大学从政治“真空”地带破土而生。 在一个农业社会里,土地的拥有量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万能的土地吸引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贪婪的眼光,从而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城市构成盲点。同时,十字军东征后,封建制度在欧洲逐渐解体。封建制度的崩溃,有助于城市的兴起。12至13世纪,自治城市的数量增加了10倍。自治城市的发展为大学的兴起准备了最适宜的土壤。市民阶级为了贸易上的安全与利益,不得不自己成立“行会组织,这种由商人行会所带头的组织运动,很快为其它阶层人士所效仿。一些志同道合、孜孜不倦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聚于一处,模仿商人行会组织,成立学术团体。此种团体一经形成,即是大学的雏形。当然,学者之团体不称“基尔特,而称为大学校,公开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在中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开始出现新兴的市民阶级,并在文化教育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西欧人扩大了眼界。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世俗教育形式的中世纪大学出现了。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一些学生和教师按照行会形式自愿结合成的“组合”,旨在某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来诺大学(以医学着称)、波洛尼亚大学(以法学着称)和法国的巴黎大学(以神学着称)。按领导管理体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两种类型。中世纪大学分文、医、法、神四科,其中文科是其他三科的准备阶段。当时,大学享有许多特权,如大学自治、免除赋税和兵役、迁校自由、颁发教师许可证等。此外,中世纪大学还始创学位制,学生合格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西欧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并从人才上和思想上为文艺复兴运动做了准备。现代欧美一些大学在一些做法上继承了中世纪大学的传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着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11、12世纪,由于生产的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形成,这些城市以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为主,从事这些活动的手工业者、商人又构成了城市中的特殊阶层,也称市民阶层,他们是资产阶级的前身。新兴市民阶层具有本阶级的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些利益和需要反映在教育上,便是缺乏满足这种需要的学校,于是,一种新型学校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城市学校。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型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比如,由手工业行会开办的学校城为行会学校,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学校称为基尔特学校。城市学校作为一种学校类型,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在领导权上,最初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从其归属上看,尽管与教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从内容上看,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与商业、手工业等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扩大了教育的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一些程度低的学校,一般使用本民族语

西方大学发展史

大学发展史 一、中世纪大学 在现代历史学的视野中,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已经不再是西方历史上一场可怕的梦魇,相反,它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文化时代。大学的孕育诞生,便是最能体现中世纪独创的遗产之一。虽然有人认为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以及中国的先秦时期,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基本上都直接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现代大学的一系列组织结构和制度原则都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联系;这些结构与制度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完善,在人类文明传承、延续与创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世纪大学起源的历史条件 中世纪后期对其后欧洲的发展影响深远,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西方许多的制度框架都开始形成。 1、中世纪早期教育制度的影响 加洛林王朝的改革:查理曼对文化教育的重视、阿尔昆颁布兴建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敕令。 2、知识与学术的复兴 翻译运动:开发阿拉伯文献和希腊文献的努力13世纪上半叶开始,翻译变成了一种主要的学术活动,其地理中心在西班牙。 学术的复兴:经院哲学、大师的讲学(阿贝拉尔)。知识分子的出现 3、城市与行会的影响 经济的复苏和城市的兴起:教育和城市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行会组织:在中世纪的城市里,外来的学者们没有城市的公民权,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就需要一定的形式将他们组织起来。在当时的自治城市中,除了宗教组织之外,行会组织是市民阶级中最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行会(guild) 是中世纪城市中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能互相帮助而结成的个人之间的自由联盟,这种联合,对内可以管理和监督自己的成员,对外可以保护组织的利益不受侵害。行会内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师傅(master)、帮工(journeyman)和徒弟(apprentice)三个权力和义务各不相同的等级。师傅是行会的正式成员,师傅和徒弟之间订立了某种契约作为行会内部组织的章程。徒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只有获得了师傅称号才能真正成为行会的一员,才可以独立从业。在中世纪强大的教会势力和封建势力控制下,行会是最能保持一定自主权的组织形式,学者们看到了这种组织形式的好处,也开始模仿工商业行会组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行会。 (二)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方式、阶段和地理趋势 有关最早大学的争议:萨莱诺大学、波伦亚大学、巴黎大学?

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

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 七星过客 中西方大学发展大致都经历了古典大学时期、近代大学时期和现代大学时期,笔者分别就这三个时期的中西方高等教育作一概述性的论述。 古典大学时期: 西方的古典大学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公元前387年古希腊柏拉图学园的成立到欧洲中世纪大学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12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以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诞生为标志)到十九世纪(以1809年德国洪堡大学的诞生为标志)。首先来看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具有影响力便是“柏拉图学园”的诞生和发展。“柏拉图学园”就是柏拉图创立的学园,又叫“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今天的大学“学院”就是从“阿加德米”这个词来的。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后来他到各地游历,包括西西里岛、南意大利、埃及等地。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朋友的帮助下,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约两公里的地方购置了一片土地,办起了一所学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林阴深处。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穆(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穆学园,只是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学园在欧洲文化史上有着特别的地位,它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众多的有志青年都渴望来这里深造;同时,它也是一所研究机构,许多学者慕名来到这里,更多的学生学成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学园渐渐变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研究院;此外,它还有一点最特别的功能——提供政治咨询,许多周边的城邦在建国、立法、组建政府时遇到麻烦,都会来这里求助,这一点又像今天的政策研究室和策略研究公司。由于学园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了一种特别的生命力,学园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而关闭。学园里不仅提供哲学、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对自然科学尤为重视。在学园的大门上就赫然写着“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在

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比较与思考

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比较与思考 摘要:大学是每一个社会的产物,大学理念更是具体社会之下的思想产物。作为社会重要系统的教育系统,大学更是其主要形式,如何去理解大学的理念并使其成为一个大学发展的风向标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了解大学及理念相关概念、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大学理念的比较,旨在发现不同社会背景下大学理念对大学发展的不同作用,并对大学理念提出几点思考,以供更好的发现大学理念指引大学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大学理念、比较 一、大学理念的含义 1.大学 大学,在费希特看来,大学就是使人的理性、人的文化得以发展和提高的教育机构,以让所有人都做到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学,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我理解,它是为人类实现完善提供了讨论、研究、创造、提高文化的活动场所。在洪堡看来,首先,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其次,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最后,大学是享受国家保护却拥有独立自主地位的学术机构。纽曼曾说,“大学要么指学生而言,要么指学科而言”。[1]认为大学是探索普通学问的地方,是接着来自各地的人的彼此间的交流来沟通和传播思想的地方。 2.理念 关于理念,最早提出并对其进行初步论述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在《对话》中提出:“理念作为模型存在于自然之中”;“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所以只有单一的理念”;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永恒的精神实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个别事物只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所有事物都有它相应的理念。无数的“理念”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即“理念世界”。[2] 3.大学理念 理念一词的英文是idea,大学理念属于大学教育哲学的范畴,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大学理念应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是大学教育本质、功能、规律的最高抽象理论表征。大学理念就是能够指引大学朝向某个学术方向或对大学人才培养进行导航的一种思想或精神实体。

大学的兴起

中世纪欧洲兴起中的大学 早在二十世纪初,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就提到了一些大学生现状:“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吾今日观之,今之大学生,十有八九如是者!而受毒害之深更为甚矣!呜呼!吾实不愿看是矣,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止于至善。最起码我来之初衷如是,但能做到者,少之又少。现在意义的大学起源于西方,我国的大学,颇显中国特色,此亦无可厚非,但大学之精神绝不可失。倘若能有大学传统之风范,坚守大学之精神,我想也不会有碰到钱学森之问的尴尬了。种种现状,令人堪忧,吾有感于是。我希望能在最初的大学生的最初的梦想和大学的起源中寻找那些年我们远离的大学。 一、大学的起源 中世纪之时,无分国界,毫无疑问地,整个欧洲的思想文化都处于基督教的掌控之下。当然,教育也不例外,大学诞生之前的11世纪,欧洲几乎所有的教育机构都是教会学校,毕竟,教会也需要培养一些为其所用的教会人员。其实,有些国家的教会由于有从其他国家的学生来学习,便开设一些专门接收外国学生的课堂,这些外部课堂所教的也很多不是教会的知识。多为一些基础性的,跟古希腊、古罗马的相似,有文法、修辞、逻辑、几何等。不过,那些具有国际性和世俗性的学堂后来遭到一些教会教士的反对而关闭了。但是,人们的求知欲是教会不可战胜的。尤其经过了加洛林文化复兴以后至11世纪,大量的古希腊典籍经翻译后不断的传进欧洲,而且,十字军的东征,也使伊斯兰世界的文化西传。新文化的传人,使欧洲在基督教文化压逼下得到一丝的滋润。然而,教会的迂腐、经院哲学的空洞和世俗皇权强化,更让人开始关注和思考世界、人生。日耳曼蛮族虽然践踏了整个欧洲,但遇到了文化,也会在某种程度“软”下来。像查理曼大帝,戎马一生,铁蹄踏遍欧洲。但也创造了一个加洛林文化复兴。同样,随着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原有的教会学校不满足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了,教皇也允许一部分教师脱离教会开立“私塾”,在相似文化背景下,欧洲学子在国际间流动成为可能,就像我国春秋战国时的稷下学宫,在巴黎、波伦那,形成了著名的学术中心。欧洲教授、学生,皆为学问来,为学问往。为了知识,他们走在了一起! 另外,城市经济的繁荣,令社会的关系,纠纷日益复杂。由此,各种经济的纠纷需要法律的裁决、法律人才的处理。世俗与教会的矛盾也各自需要学校为其合理性的解释。城市行会的兴起,也创造了“行会规律”,即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有共同的利益的群体结合起来,增强抵抗他方侵害利益的力量。当然,大学也不例外。 大学的诞生,有其模糊性,当今世界上最早诞生的两所大学——巴黎大学、波伦那大学。都找不到一个确切的校庆日,其实,很多历史事件也是这样,在人类活动的必然和偶然中,它就发生了,但可以确定的是,欧洲最早的大学诞生于12世纪。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大学(univers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unversitas”。原意指“行会”“协会”“协同组织”的意思。为了与其他的行会区分,大学还曾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 专业: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 目录 一、摘要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一、 摘要利斯特(C.WarrenHollister)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将欧洲中世纪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阶段称为中世纪早期,时间约为公元500到公元1000,在此阶段,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开始基督教信奉,罗马由此皈依基督教,罗马古典文化开始与基督教文化融合,后野蛮民族诸如日耳曼人,高卢人开始入侵西欧,西罗马帝国日渐衰弱,渐渐出现欧洲。第二阶段即中世纪中期,时间约为公元1000到公元1300,此阶段为中世纪最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变化以及进步。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中世纪晚期,约从公元1300到1500,在此期间,西欧一片衰弱颓败之势,朝廷四分五裂,英法战争长达百年之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政治、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社会瘟疫横行,

人名苦不堪言,但是文艺过后,欧洲文化重现生机,生机勃勃。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早在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某些地方与其相似的人类高等教育早就存在,从古代东方的私塾、泮官到西方古罗马的法律学校,哲学学校等等。但这些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又与中世纪大学截然不同。“大学”这个词源于拉丁语“university”,university是行会的意思,在12世纪到14世纪经常被用于表示一些合作性的团体如手艺人行会,自治团体以及教师或者学生行会,一直到十四世纪才被用来指大学。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具体时间以及不可追溯了,因为许多东西都是逐渐形成的,产生时间与发展期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难以界定的,而且由于某些政治经济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人们往 11世纪末或12 1 12 样: 组成的行会成为其他团体效仿的目标,大学的雏形便是产生于一些志同道合,致力于学术研究学者们效仿商人行会,组成的学术行会。这些学术行会公开教学,学生可自由来去以聆听老师上课。一开始大学都由教会创办,被教会一手控制,教学内容也多余宗教相关,后来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学校的管理权被市民阶层分割。政治势力的多样化以及政治格局的多元化都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提供了政治条件。 2、经济条件 公元八世纪时欧洲发生查理马特改革,这次改革使得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并促成查理吗特得到

大学发展的历程

“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是这一千年中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延续整个世界文明的场所,也培养了大量全面了解这个世界的智者。 ——美国《生活》杂志 西方:从“象牙塔”到“服务站” 西方现代大学最初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13世纪的某一天,一群年轻僧侣聚集在一起讨论“一根针尖上是否可以站立着七位天使”,这一偶然的历史细节间接地促就了西方大学的原始形态的形成(宗教神学院),同时僧侣们追求真理和人格完善的精神气质也深深植根后世教育家的教育理念中;用金耀基先生的话说,这些初始形态的教会大学(即“中古大学”)是“非常黑暗”的中古时期“一些非常耀眼的灯光”。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世俗社会的形成,带有浓厚神权社会性质的“中古大学”模式逐渐式微。以英国为例,到了19世纪30年代,在以斯宾塞和赫胥黎为主的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倡导者的激烈攻击下,牛津和剑桥这种保守的古典大学模式和传统教育理念都遭受普遍质疑。与此同时,声势浩大的“新大学运动”风起云涌,那些新兴的新式大学几乎彻底抛弃了古典大学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完全以市场为主导,排斥宗教教育,专门培养实用性的技术人才。“是坚守象牙塔,还是迎合社会需求?”——这一单项选择题成为英国教育体制(也是社会体制)转型期的关键问题,也是后世教育改革者共同面对的两难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日后在教育史上声名显赫的“红衣主教”约翰·亨利·纽曼在一所新创办的天主教大学(都柏林大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大学教育演讲,这些措辞略显艰涩但却充满激情的言论后来被整理成书,即教育史上的经典名著——《大学的理想》。 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纽曼从词源学的角度给大学定义:“大学(university)是传授普遍知识(universal)的地方”。因此,大学就应该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大学的教育应该是以文理科知识为主(他特别强调在他看来即代表真理本身的神学知识)的“自由教育”和“博雅教育”,以“正确的推理来培养人的理性,使之接近真理”;大学的使命则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具备思想和行为上一切优良品行”的“绅士”(即人格的自我完善)。正基于此,纽曼旗帜鲜明反对功利主义的实用教育观,并且反对科学研究(坚持大学与传授知识为主,而非发展知识),反对专业教育(认为狭隘的专业划分会使学生的心智也变得狭窄),同时强调大学的独立与自治(也强调教会介入的重要性,因为在他看来“教会使大学的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表现得更稳健”)。值得注意的是:纽曼反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并非反对功利性和实用性本身,而是反对教育以追求功利和实用为目的。 然而不管纽曼如何雄辩涛涛,宗法社会的瓦解还是无可避免,随着市民社会的最终确立,新兴中产阶级对于大学教育的实用性和专业化诉求日益扩张。到了1810年,洪堡在德国创立柏林大学(这一历史事件被视作“现代大学制度诞生的标志”),科学研究便被系统引入大学体制,并且“发展知识”的重要性超过了“传授知识”(大学是“研究中心”,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由地从事于“创造性的学问”);同时“服务于国家利益”被作为办学的第一宗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完善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的社会职能被充分强调,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教学、科研同直接为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的“威斯康星思想”得到普遍借鉴。虽然大学的体制不断变化,但是诸如大学独立、人文教育等传统大学理念还是得到一贯的坚持。洪堡就特

大学职能演变与西方大学组织结构变革

收稿日期:2007-04-10 作者简介:赵鹏(1982-),女,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刘莉莉(1969-),女,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大学职能演变与西方大学组织结构变革 赵 鹏,刘莉莉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摘要:单一性职能影响下的大学的组织结构是比较简单的,一般由1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随着科研职能从大学职能中独立出来,大学的组织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实行的是校—院—系(所)三级管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出现后,大学的组织结构为了适应职能的拓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各个国家都产生了有自己特色的大学的层级结构。关键词:大学职能;大学组织结构;演变 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07)04-0098-03 中世纪至今,大学一方面要维持其大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另一方面又要为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改变。大学组织结构也是伴随着大学职能由单一到多元的演变,在追逐理想和适应现实的不断冲突和协调中逐渐走向完善。 一、大学教学单一职能影响下的西方大学组织结构 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其职能主要就是比较单一地保存和传递社会知识。单一性职能的影响下,大学的组织结构也是比较简单的,一般由1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1]。 此时的大学主要是职业行会形式的教育机构,是一群学者一起探讨问题并将知识以讲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其主要人员构成就是教师和学生,他们自发组成了“同乡会”和“教授会”。“同乡会”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方的学生,为确保自己不受欺负而组成的团体,拥有较大的学校管理参与权以及自治权。而教师的组合“教授会”相对稍晚些,也较规范些,它按照所教学科而形成,一般教授是要经过一定的考试并取得相应的学历才可以被教授会接纳,并授予教师执照。“教授会”有很大的自治权,他们往往反对外界干涉学校的生活,一旦遭到某种控制或干涉,教授会就以停止工作(包括已在教会或国家其他部门担任职务的该校毕业生同时停止工作)来表示反抗[2]。 除了早先的“教授会”和“同乡会”,学院也是中世纪大学中较为重要的组织机构。最早的“学院”产生于波隆那大学,当时是把学院用来作为学生住宿,而不是指教学机构。几个或更多的已获文学学 位的学生,住在一个旅店或别的地方,由教师对其学业进行辅导,以获得硕士学位,这便形成了当时的一个“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有神学、哲学、文学、法律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基本内容都是宗教教育,其目的主要在于培养神职人员,同时也培养医生、政府官员、律师。但是当时的学院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学院,虽然中世纪大学也是分为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划分。因为这4个学院并不是在同一层次上,哲学院是基础教育,而神学院是14个学院中地位最高的[3]。 尽管学院组织在中世纪大学里已经产生,但是由于当时大学的职能只是单一的教学,即知识的保存与传递,因此这时的学院的主要职责是授予学位。由于它们在组织人员的构成和所发挥的职能上与现代的大学组织结构比较相似,具有大学组织结构的萌芽性质,对当时大学发挥其功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看作是早期大学的组织结构雏形。中世纪初期的大学一般不和外界交往,也同样不希望受到外界的干扰,组织的成员认为大学主要就是探究高深学问,追求真理。要坚持客观性,忠实于客观事实,整个大学的组织结构呈现为一个完全不受外界干扰的、闭塞的“金字塔”。 二、科研职能产生后的大学组织结构 在19世纪初,科学地位在不断增长的同时,大学的第二个职能——科学研究开始独立出来。最早系统而明确地提出大学必须重视学术研究的人是费希特。他认为,要使大学成为德意志文明的“皇冠”,各学科领域都必须重视学术研究,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从事研究的学者[4]。 伴随着科研职能从大学职能中独立出来,大学 — 98— 2007年7月 第25卷 第4期 煤炭高等教育 M EIT A N HIG HER EDU CA T IO N Jul.,2007 V o l.25 No.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